第一篇:基于医保基金拒付风险预控管理
基于医保基金拒付风险预控管理
摘要: “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是现阶段我国医保最为基本的支付原则。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医疗保障水平仍较低,费用报销问题一直是医保患者以及医保管理机构、医院三者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在此过程中,为了使医保基金能够更加安全平稳地运行,医保管理机构也相应地做出了一定的改进措施,从而使基本医疗得到保障时,也同时降低了相应基金的支出成本。与此同时,医院间为了使自身得到更快地进行发展,也采取的一定的措施最大化地将医保拒付的现象降低。
关键词:医保基金 预控管理 拒付风险
现阶段实施的医保管理机构常态化管理措施之一就是医保基金拒付。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致使基金拒付风险以及基金资源出现流失,其原因就是定点医院检查不合理、用药费用的增加,同时还会因医保病历质量存在一定缺陷致使不合理收费现象滋生[1]。基于上述原因,在定点医院实施预防管控医保基金拒付问题具有一定必要性。
1、加强组织机构以及拒付风险预控机制
1.1对机构设置和功能的分析
可采取成立医保拒付风险预控管理委员会的形式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并设立主管院长以及职能科室。以相应的医保政策作为依据,与医院自身运营状况为前提,从而采取一定的风险管控方案[2]。同时,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对医院的诊疗情况以及医疗服务水平进行有效监督;此外,还需有效评估基金运营环节以及风险,对拒付现象进行有效的管控;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以使拒付风险水平获得最大化的降低。
1.2对拒付风险的预警以及通报进行分析
成立风险预控管理委员会,并适时的举办医保工作会议,主要讨论临床科室医保服务的质量问题以及医保管理指标的完成情况,对综合实际对现阶段的医保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将现阶段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隐患进行辨别,从而制定预防措施,并召开会议在全院进行通报,以使全员做好应对准备,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以及规避,使基金支出更为合理化,并能够提升医保管理质量[3]。
2、对拒付风险原因的分析
2.1对违规费用的分析
对于定点医院而言,一般都存在超范围用药和检查、未实行对症用药以及检查、多次重复性收费、没有完善的病历记录、不在医保范围内的疾病却按照医保的标准办理等多项违规行为,其同时也是拒付费用项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其中,最为重点的项目就是超范围用药以及检查。
2.2对超定额费用的分析
现阶段的定点医院中,对于医疗保险的项目也逐渐地增多,加之各种其他因素的制约,导致医疗费用不断增加,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人均统筹费用超标。除此之外,还需在贵重药品以及高支耗材的应用上加强控制,以使医疗成本以及超定额费用有效地降低[4]。
现阶段的医保结算体系中,有三种形式,分别为定额结算、项目结算以及单病种付费方式。其中,在医保拒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定额超标现象,因其所涉及的金额较多,且涉及的医院也较多,所以对管理造成了更大的难度。
2.3对用药超标现象的分析
医保政策具有相关的规定,对于患有特殊疾病的患者,开药量不得大于30天。而现阶段医院中,在医生做出诊断后,对患者的病历没有进行完全的记录;此外,因门诊病人过多,导致没有办法对其药品的开药量进行统计;医务服务人员对于医保的政策也不是很了解;医保所涉及的人群待遇水平不一,致使患者出现多开药的违规现象。此外,在患者住院期间,多使用辅助性药品,违背了医保的规定[5]。
2.4未有效实施之前同意制度
医保制度中,有相关规定说明,在患者应用自付或者部分自付药品费用时,必须获得患者或者其家属的同意,并需签订知情同意书,若未进行签署,患者有权力对不知情费用的支付进行拒绝。此种现象,在医院中也曾有案例发生。
3、对拒付风险进行有效干预的分析
3.1对拒付风险教育的分析
对医务人员做好拒付风险的相关培训,从而使其对拒付风险的因素以及根源有透彻的了解,并系统的学习病历质量、临床用药方法、治疗检查、合理收费以及门诊特病等,与此同时,还应深入的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与医疗损害相关的内容,使医务人员的拒付风险意识以及责任得到强化,将法律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避免拒付风险现象的出现。
3.2对拒付风险质控的分析
完善责任制度。在医院中,需详细的制定医保绩效管理守则,实施科主任负责的制度,使其对医保管理指标进行重视,并在药品所占比例、平均住院日以及均次统筹费用上加强监控,从根源上遏制医院的不合理收费,使宏观调控制度发挥其一定的优势。
抓住重点。在医院中,还需对主要干预的项目加强关注力度,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避免出现过度治疗的现象,导致拒付风险的发生率增大。以达到使医院的医疗质量得到提高的目的。与此同时,还需对监督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总结分析,并实施公示制度,以达到警示全院的效果。
充分应用网络优势。在对患者进行查询时,因患者较多,查询时耗时较长,在此过程中,充分应用计算机网络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查房制度,减少查房耗时。与此同时,在对患者的身份、疾病、收费以及告知书的审核上更加的方便快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拒付风险的出现。
对医院的规章制度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在管理中,需要按照科室的顺序,每月定期的统计以及处理全院的医保数据,以使科室在调控管理上更据可靠性。此外,医院还需每半年统计分析临床科室各项指标有无超标的现象,并上报院部,医保管理机构根据医院每年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兑付保证金。
4、对医保基金拒付风险预防措施
4.1加强政策培训
现阶段,城乡医保尚未统筹完善,对于保险的管理制度也都不相同。而进行医疗制度的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靠方法,在新医改的实践中,做好政策的培训是真的基础所在,同时也能够达到使医务人员拒付风险意识强化的效果。在加强培训的环节,需要对风险的管理目标进行明确,有效地进行自我约束,以相关政策为前提,提高对参保患者的服务质量。
4.2加强风险防控
在医院管理制度的运行中,需要有效监控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以及质量,在发现拒付风险的隐患时,及时指出并进行归纳总结,以达到使医务人员对风险辨识能力提高的目的,对医院的医疗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避免拒付风险现象的出现,从而使医保管理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4.3加强质量管理制度
医院的职责就是为患者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并对医疗费用进行有效的控制,但是,在医疗服务基金的使用上,医院就应该从自身出发,做好自我监督,使医疗质量得以提高。此外,还需对质量控制环境加强重视力度,对不合理的治疗应坚决杜绝,创新临床路径,使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得以减少,并使医院基金资源的合理利用率最大化的提升,最大达到医院总体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的目的。
5、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医保制度已经有了全面的实施,但是在此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需要医院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医保政策的培训学习,使医保制度能够深入人心,在用药方面加强管理力度,最大化的降低医院的违规操作现象,并与患者间加强沟通交流,获得患者的理解与信任,使医保制度得到更好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继伟,夏挺,韩雄等.军队医院地方医保基金使用监管指标集的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1,06(12).[2] 曲刚,崔盛楠,唐加福等.医保基金支出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影响因素分析――以大连市医保基金为例[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4,19(2).[3] 沈世勇,李全伦.论医保基金收支中的承诺兑现――基于制度可持续的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4,(1).[4] 刘国刚,郑二维,曲松涛等.构建公立医院内部医保基金控制模型的实践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4,(7).[5] 宋海洋,董新宇.定点医疗机构医保基金的使用与管理[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11).(三)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在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是我国90%事业单位面临的问题,甚至有些单位的内部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都没有建立。即使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的事业单位一般也都是照搬有关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而这些制度往往是普遍适用于大多数事业单位的,缺乏具体的针对性,应用到具体的单位后实用性非常低,也就无法真正有效地实行内部控制。
2、国库集中支付在事业单位内控中未普及。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预算指标财政往往在年初一次性下达,项目指标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分月下或一次性下达,下达指标后用款的预算单位要分月、分次地将用款计划上报,经财政批复后用款单位就可以按计划使用了,就是在这一环节,用款单位因为没有相应的内控制度管理,导致事业单位可能不按照计划使用资金,违规使用资金,甚至造成项目资金被挪用挤占及改变用途等违反资金财务管理制度的行为。
3、内控的评价、监督缺失。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没有统一规范的法律条文,法律的缺失使得监督、控制方面无理可依,没有可参照的条文,监督和检查浮于表面,走过场,内控制度是一个涉及单位很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单位各方面地配合及协调,但现实生活中在决策方面掌握主动权的往往是领导,相关单位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管理层和决策层去制约他们的行为。
(四)事业单位在财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调整伴随着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处理模式调整应运而生。具体体现在会计科目的变化及账务处理方面的变化。
1、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使用和管理不规范。预算单位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行后,零余额账户逐步取代了原有的银行账户,但是这样一来,很多事业单位对于零余额账户不能规范地进行管理与使用,在进行核算时、在支出过程中存在着向单位原保留银行账户转款、现金提取保管等问题。虽然事业单位的零余额账户可以用于提取现金,但是又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例如它没有对现金提取的频率和提取数额进行详细的规定,这就使得资金的流出这一方面可能会存在很大的隐患。并且财政部门无法监督流出的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情况,同时对于提现支取的业务本身是否合理,财政部门也没有确切的办法进行核实,这就需要制度方面的更加完善。
2、事业单位零余额账户不能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的收支状况。虽然财政直接支付方式较之以前的支付方式更加的方便快捷,但是由于收款账户、收款人的真实性,预算单位是否存在虚假套取财政资金等这些行为我们都无从查证,付款业务的存在就很难核实了。
对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实际中只针对预算内资金的收付进行了管理,而对预算外资金却没有较为严格的要求,这使得预算资金以外的一部分资金存在着监管方面的漏洞,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初衷。
3、年终预算结余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财政部在2013年7月18日发布了《关于加强地方预算执行管理激活财政存量资金的通知》,在《通知》要求各地,要制定具体工作时间表和实施方案,并且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确保相比于2012年,2013年底年终结余结转资金规模有较大幅度降低。为贯彻落实《通知》中提到的要求,各地财政于2013年底将全部预算单位当年的直接支付实际支出数差额的用款额度与直接支付预算指标数注销,将单位的授权支付零余额账户用款计划结余额度全部注销,这样做虽然使得当年收入数与预算数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压缩和清理财政结余结转资金的作用,与此同时实现了2013年底年终结余结转资金规模比2012年有较大幅度降低的目标,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单位的项目当年未完工,未开发票列支而是形成预付账款,因年底注销额度,导致未完工项目不能正常进行,因为项目款要重新申请审批走流程,必然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再比如预算单位支出已按工程项目款或设备款发票数全额入账,而暂扣的工程质保金或设备质保金等形成的其他应付款因未付完留在零余额账户上,因年底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被注销,而不能确认收入,造成当年支出数大于收入数,如果项目在没有上年结余的情况下则出现负结余,这样年终决算报表是不能通过的,因此预算单位只能订正记账凭证,采取减少当年支出的办法填列报表。
(五)事业单位年终决算报表暴露出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决算是对一年度预算的最终考察,是对年初预算的主要检验,决算环节如果把握不好也是有很多问题存在的。它是企业年度状况的综合反映,这一部分是政府部门的重要参考,也是年度执行预算的基本参照,更加可以为下一年度提供参照,事业单位在年终决算时暴露出的问题如下。
1、决算收支未能涵盖全部收支。新政策下的决算未能全面涵盖所有的收支部分,还存在体系政策方面的漏洞。但可以看到的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会不断推进,并且大部分单位能够系统地将财政性资金纳入决算,但是还是有个别预算单位未能将原实有资金账户的资金反映出来。还有的单位对上级部门拨入的专项收入跟踪不明确,其收支均没有在决算报表中体现;还有的事业单位还存在“以拨做支”现象,结转结余不实。
2、会计核算不规范。有些事业单位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设置相应的明细账目,使得明细账目不规范,甚至出现错误。项目支出存在打包核算现象,填列决算时拆分较随意或大部分支出记入“其他支出”;部分“三公”经费科目,如“公务接待费”部分费用计入会议费或其他科目,人员经费和对个人家庭补助支出也存在串报现象,单位实际支出与最终的决算列报出入较大。此外,表报上的账务和实际的生产支出未能一一实时地对照起来,使得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联合不紧密,出现脱轨现象;另外,利用概念界定不清晰的漏洞对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不区分,会造成将购置固定资产支出列入商品和服务支出,造成成本核算不准确。
3、预决算对比差异较大。收入方面,除财政性资金之外的单位自行组织的收入,包括非本级财政拨款,未纳入年初预算管理或反映不全,决算数远大于预算数;挤占经费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人员经费和对个人家庭补助支出就经常能够引起人们的争议。项目资金也存在随意调剂使用现象,在编制决算时,为了满足审核通过,按预算数填报决算。事业单位年终决算报表中决算数与预算数差异较大,但目前的部门决算报表软件没有预决算数对比分析的功能,对预算执行的结果没有严格的评价跟踪,没有形成相应的制衡体系,导致预算与实际脱节。
第二篇: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 管理要素及要求 1.1 总要求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方针、风险预控管理、保障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综合管理、检查审核与评审。
1.2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针
煤矿应制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针,方针应: a)经煤矿主要负责人批准;
b)明确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总目标;
c)包括遵守现行安全法规和对持续改进安全绩效的承诺; d)体现对员工进行持续培训的要求; e)针对煤矿安全风险的性质和规模; f)形成文件,实施并保持;
g)传达到全体员工,使其认识到各自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义务、责任; h)可为相关方所获取;
i)定期评审,以确保其与煤矿的发展相适宜。
1.3 风险预控管理 1.3.1 危险源辨识
煤矿应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并确保:
a)危险源辨识前应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b)辨识范围覆盖本单位的所有活动及区域;
c)对所有工作任务建立清册并逐一进行危险源辨识,并对危险源辨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危险源辨识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程序,且与现场实际相符;
——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系统(采掘系统、机电运输系统、“一通三防”系统等)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d)工作程序或标准改变、生产工艺发生变化以及工作区域的设备和设施有重大改变时,应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
e)发生事故(包括未遂)、出现重大不符合项时应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
1.3.2 风险评估
煤矿应组织员工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并确保: a)对所有辨识出的危险源逐一进行风险评估,并对风险评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风险评估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程序,且与现场实际相符;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b)在以下情况时执行持续风险评估,并保留评估的记录: ——新改扩项目前;
——新设备、设施、工艺和技术应用前或有重大改变时;
——为特定项目(采煤工作面安装、初次放顶、收尾、回撤,采掘工作面过构造、过冲刷带、过富水区、过空巷,排放瓦斯、井下电气焊、大型设备安装与检修等)制定安全措施前; ——执行重大风险任务前; ——执行特定检查和实验前; ——审核发现重大不符合项;
——调查事故(包括未遂)暴露的新风险。1.3.3 风险管理对象、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的基础上,应提炼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象,并符合下列要求:
a)风险管理对象的提炼应具体、明确,一般应按照人、机、环、管四种风险类型来确定;
b)针对风险管理对象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并形成程序; c)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遵从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全过程原则; d)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要求;
e)煤矿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标准和措施进行修订和完善。
1.3.4 危险源监测
煤矿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并确保: a)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 b)危险源监测设备灵敏、可靠;
c)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系统。
1.3.5 风险预警
煤矿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使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风险预警应:
a)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危险源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 b)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1.3.6 风险控制
煤矿应建立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标准、风险管理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与执行,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并符合:
a)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锁、警示的原则;
b)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PDCA的运行模式;
c)制定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上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
d)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规定,编制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e)在进行重大以上风险任务时,应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工作程序。
1.3.7 信息与沟通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确保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煤矿应确保:
a)员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方针和程序的制定、评审;
b)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 c)员工了解谁是现场或当班急救人员;
d)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作业中存在不符情况,应汇报,并组织班后或作业后评估,并留有记录。
1.4 保障管理 1.4.1 组织保障
煤矿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组织机构,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风险预控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应:
a)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负责风险管理全过程; b)由不同层次的有代表性的人员组成。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最终责任由煤矿最高管理者承担。
煤矿管理层应为实施、控制和改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专项技能、技术和财力资源。
1.4.2 制度保障
a)煤矿应建立健全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相关的目标、责任、奖惩、举报、投入保障、风险控制、员工行为、文化建设、安全会议、教育培训、技术审批、安全监测、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应急救援、监督检查、考核评审、灾害预防、人员入井、跟班带班、班组建设、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并确保:
——各项规章制度贯彻到全体员工;
——有相应机构、部门负责上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培训、监督检查与考核。
b)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并确保:
——煤矿相关活动遵守适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
——每年至少评价一次本单位对在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遵守情况,并形成评价报告;
——及时更新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员工和其他有关的相关方; ——资料齐全完善,有目录清单。
c)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规范体系文件、记录的管理,保证在体系运行的各个场所、岗位都能得到相关有效的文件、记录,并确保: ——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文件收发、传达、归档; ——文件收发、归档应有记录,并形成目录清单;
——作废文件有标识,销毁文件有记录,无在用的无效、失效文件;
——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相关的各种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可追溯相关的活动;
——记录保存和管理应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并明确记录保存期限。
1.4.3 技术保障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安全技术管理与控制程序,以消除和控制重大危险源。并符合:
a)应优先采用国际、国内先进安全技术标准、方法、工艺、设备、设施; b)应针对煤矿具体实际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方案。
1.4.4 资金保障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安全投入资金管理与控制程序,为实施和改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符合:
a)煤矿应对安全投入资金进行统一决策、管理、支配;
b)安全专项资金的提取、使用应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规范使用”的原则,确保专款专用;
c)有专门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投入的安全资金有效使用。
1.4.5 安全文化保障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管理程序,以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功能。安全文化建设应:
a)明确安全文化内涵、目标、内容、模式、建设流程,并最终形成实施方案;
b)以实现员工自我管理为目标;
c)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贯穿于煤矿的各项管理。
1.5 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 1.5.1 员工准入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员工准入管理标准,员工准入管理标准应: a)明确岗位设置要求和岗位需求计划;
b)明确员工准入条件(包括员工身体条件、专业技能、文化水平等)。1.5.2 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
煤矿应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总结分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规律,为不安全行为控制提供依据。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应:
a)具体、有针对性; b)按照风险等级进行。
1.5.3 员工岗位规范
在员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的基础上,煤矿应制定员工岗位规范,岗位规范应:
a)种类齐全;
b)明确各岗位工作任务;
c)规定各岗位所需个人防护用品和工器具; d)明确各岗位安全管理职责; e)明确各岗位安全行为标准。
1.5.4 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煤矿应制定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以确保员工岗位规范的有效执行,措施应:
a)结合煤矿自身的特点和员工不安全行为特征; b)涵盖影响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各类因素; c)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安全行为分别制定。
1.5.5 员工培训教育
煤矿应建立员工培训教育机制,以提高员工安全知识、意识和技能,员工培训教育应:
a)明确员工培训与绩效考核的职能部门及人员,并有绩效考核制度; b)有足够的培训资源(师资、教材、资金、场所、设施等);
c)每年至少对全员进行一次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为主的体系培训。d)每年末进行一次基于风险管理和事故分析统计的培训需求调查,并形成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e)每年末对上培训计划的可行性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形成培训绩效评估报告;
f)每年末根据上述两个报告,编制下培训计划,并以文件形式下发; g)明确员工分层和分类培训内容与周期; h)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培训; i)建立员工培训信息档案;
j)每次培训结束,形成单项培训绩效评估报告; k)确保培训机构和师资,有相关资质证书;
l)对参加培训的员工应进行考核或考试,并有完整的培训台帐; m)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前对员工进行培训并有记录。
1.5.6 员工行为监督
煤矿应建立完善的员工行为监督制度,及时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并应:
a)确定监督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监督、考核人员; b)明确监督范围、方式、频次;
c)对监督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制定改进计划。
1.5.7 员工档案
煤矿应建立健全员工档案,全面掌握员工信息,以实现分类管理,并确保: a)所有在岗员工的档案齐全;
b)每个员工档案的信息内容完整(内容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身份证、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血型、持证情况、职业技能等级或职称、参加工作时间、简历、培训情况、违章情况、受奖情况、受处分情况、职务或工种变动情况记录); c)对档案内容进行分析、评估,明确需重点监控对象。
1.6 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1.6.1 通风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通风管理控制程序,以控制和消除通风系统中潜在的风险。通风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矿井、采区和工作面应具备独立完善的通风系统,采区应实行分区通风,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自然发火严重矿井的采区等,应设专用回风巷;
b)风门、风桥、风筒、密闭等通风设施保持完好无损;
c)矿井总风量、采掘工作面和各种供风场所的配风量,应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
d)风速、有害气体浓度等,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e)按规定及时测风、调风,以使采掘工作面及其他供风地点风量、风速持续均衡,并按规定的周期进行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f)局部通风机通风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设置同等能力的备用局扇,保持连续均衡供风;
g)生产矿井主要通风机能够连续运转,应装有反风设施,各种参数符合规定,并定期进行反风演习。
1.6.2 瓦斯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瓦斯管理程序,通过瓦斯检测,及时掌握瓦斯浓度变化情况并采取措施,确保井下各地点风流中的瓦斯浓度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瓦斯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煤矿应建立完善瓦斯管理制度,并应:
——明确瓦斯防治责任,并细化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
——根据井下条件的变化,不断改进和加强瓦斯治理的各项措施; ——严格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实行群防群治; b)煤矿应强化瓦斯检测,并应确保:
——有瓦斯检测专门机构,且人员配备满足要求; ——每年对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进行鉴定;
——相关入井人员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携带便携式或光学甲烷检测仪; ——瓦斯检查员严格执行瓦斯巡回检查制度,瓦斯检查记录做到井下牌板、检查记录手册、瓦斯台帐三对口;
——瓦斯检查人员严格按程序进行交接班;
——瓦斯检查地点的设置及检查次数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每日按程序规范进行瓦斯情况汇报;
c)煤矿应制定瓦斯隐患处理措施,并应确保:
——有瓦斯积聚排放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按措施进行排放;
——排放瓦斯前应先确认回风系统的人员已撤退完毕,电源已全部切断,并已设置警戒栅栏、警标和停电牌;
——每次排放瓦斯都应做好记录,建册登记;
——临时停风地点,应立即断电撤人,设置栅栏、警示标志; ——长期停风区应在24h内进行封闭;
d)开采有煤尘爆炸危险煤层的矿井,应采取隔爆措施,并应:
——在矿井两翼与井筒相连通的主要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相邻采区之间的集中运输巷道和回风巷道、相邻煤层之间的运输石门和回风石门间设置主要隔爆水棚;
——在采煤工作面进风巷和回风巷、煤层掘进巷道采用独立通风的其他巷道设置辅助隔爆水棚;
——对隔爆设施实行挂牌管理,定期检查隔爆设施的安装地点、数量、水量及安装质量;
e)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建立瓦斯抽采系统,瓦斯抽采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瓦斯抽采系统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AQ 1027-2006规定,并按周期对抽采系统进行测定,确保系统参数合理、运行有效; ——地面抽采与地下抽采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应综合采取投产前的预抽采、采动层抽采、边开采边抽采、老空区抽采等措施; ——凡是应当抽采的煤层,都应最大限度地抽采;
——矿井生产计划与瓦斯抽采达标煤量相匹配,采掘生产活动应始终在抽采达标区域内进行;
——掌握瓦斯基础参数,吨煤瓦斯含量、煤层的瓦斯压力、矿井和工作面瓦斯抽采率、采煤工作面回采前的瓦斯含量,达到AQ 1026-2006规定的要求。
1.6.3 防突管理
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应建立并保持防突控制程序,制定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和局部综合防突措施,坚持区域防突措施先行、局部防突措施补充的原则,突出矿井采掘工作做到不掘突出头、不采突出面,有效控制突出风险。
有突出危险的新建矿井及突出矿井的新水平、新采区,应编制防突专项设计。突出矿井新水平、新采区移交生产前,应经当地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按管理权限组织防突专项验收;未通过验收的不应移交生产。
防突管理应确保:
a)突出矿井应对突出煤层进行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和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以确定煤层和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
b)坚持区域防突措施先行、局部防突措施补充的原则。对于有突出危险煤层,优先采取开采保护层或预抽煤层瓦斯等区域性防治突出措施;区域防突工作应当做到多措并举、可保必保、应抽尽抽、效果达标;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包括:
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区域防突措施; 区域措施效果检验; 区域验证;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包括:
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工作面防突措施; 工作面措施效果检验; 安全防护措施;
c)突出危险工作面应采取工作面防突措施,并进行措施效果检验。经检验证实措施有效后,即判定为无突出危险工作面;当措施无效时,仍为突出危险工作面,应采取补充防突措施,并再次进行措施效果检验,直到措施有效。无突出危险工作面应在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并保留足够的突出预测超前距或防突措施超前距的条件下进行采掘作业;
d)石门和立井、斜井工作面从距突出煤层底(顶)板的最小法向距离5m开始到穿过煤层进入顶(底)板2m(最小法向距离)的过程均属于揭煤作业。揭煤作业前应编制揭煤的专项防突设计,报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
e)有突出煤层的采区应设置采区避难所,在突出煤层的石门揭煤和煤巷掘进工作面进风侧,应设置至少2道牢固可靠的反向风门,井巷揭穿突出煤层和突出煤层的炮掘、炮采工作面应采取远距离爆破安全防护措施,突出煤层的采掘工作面应设置工作面避难所或压风自救系统。
1.6.4 防尘管理
煤矿应建立健全防尘系统,有效降低各作业地点的粉尘浓度,并满足: a)矿井下列巷道应设置防尘洒水管道: ——主要进风大巷; ——主要回风大巷; ——主要运输巷;
——带式运输机斜井与平巷、盘区进、回风巷; ——采掘工作面所属各巷道; ——煤仓与溜煤眼放煤口; ——转载点。b)所有水幕灵敏可靠,封闭全断面,使用正常,在下列地点应设置净化水幕:
——采煤工作面进回风顺槽(水幕距工作面上下出口不大于30m); ——掘进巷道(在距迎头50m-200m范围内);
——多巷掘进在回风巷风流汇合处下风侧200m范围内; ——运输顺槽的转载点、溜煤眼上口及破碎机处; ——主要进风大巷、主要回风大巷。
c)下列设备应设置喷雾装置或者除尘器,并确保喷雾装置和除尘器正常使用:
——采煤机; ——液压支架;
——综掘机、连采机、掘锚机。d)防尘基础管理完善: ——及时清扫巷道洒落的煤矸、浮煤,巷道积尘按冲洗周期定期冲洗; ——按规定的周期测定全尘和呼吸性粉尘浓度;
——采煤工作面应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采取煤层注水防尘措施; ——炮采、炮掘工作面应采取湿式钻眼、使用水炮泥等防尘措施; ——隔绝煤尘爆炸措施完善;
——综合防尘管理制度完善,技术资料齐全。
1.6.5 防灭火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防灭火管理程序,以消除和控制矿井火灾风险,并确保: a)防灭火设计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b)新建矿井、生产矿井延深新水平时,应对所有煤层的自燃倾向性进行鉴定,每年对所开采煤层最短发火期和自燃倾向性进行鉴定; c)内外因发火管理和火区管理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d)防灭火基础管理符合下列规定:
——有防灭火管理制度、矿井防灭火系统图; ——及时对地表塌陷裂隙进行回填;
——有防火密闭管理台帐、火灾预测预报管理台帐、采空区技术管理档案; ——有井上、下防火措施。所有地面建筑物、煤堆、矸石山、木材厂等处的防火措施和制度,应符合国家有关防火的规定; ——有灌浆、均压、注氮等防灭火技术措施。
1.6.6 通风安全监控管理
煤矿应建立健全通风安全监控系统,对矿井各重要场所“一通三防”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时掌握各种数据变化情况,并可实现对矿井相关设备的自动控制。安全监控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安全监控系统的中心站、分站、传感器等设备齐全,安装设置应符合AQ 1029-2007要求,系统运作不间断、不漏报;
b)甲烷传感器应按期调校,其报警值、断电值、复电值应准确,监控中心能实时反映监控场所瓦斯的真实状态;
c)当瓦斯超限时,能够及时切断相关工作场所的非本质安全电源,停止采掘等生产活动,人员应撤至安全地点,并及时按程序进行汇报; d)定期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趋势判断; e)相关记录、报表内容应与实际相符。
1.6.7 采掘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实施采煤、掘进管理程序,消除和控制采掘系统和作业中的危险源,且符合下列要求:
a)采掘设计应结合系统危险源辨识的结果,充分考虑潜在的风险,并体现安全高效的原则;
b)作业规程的编制应考虑最大限度的降低作业中的风险,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c)巷道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各类尺寸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施工及地质条件变化时应有补充措施;采煤工作面安装、初次放顶、收尾、回撤,采掘工作面过构造、过冲刷带、过富水区、过空巷等应制定专项措施; d)支护设计应合理选择支护方式、支护参数,各类支护设施可靠有效; e)对采煤工作面和采用锚杆、锚喷等支护的煤层巷道顶板实施监测,并阶段性做出趋势分析和判断;
f)确保生产矿井、水平、采区和采煤工作面安全出口畅通; g)开采冲击地压煤层:
——应编制专门设计,并制定专项防治措施;
——应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冲击地压发生后,应做好调查及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
1.6.8 爆破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爆破管理程序,以控制爆破材料储存、运输和爆破作业过程中的风险,并确保:
——爆破材料和爆破设备购置渠道正规,有合格证和说明书,并进行入库检验和登记;
——有专门的爆破器材存放地点,存放点周围环境、存放分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相关规定;存放地点有明显标志; ——发爆器及发爆器的钥匙由放炮员随身携带;
——爆破材料运输方式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相关规定;
——爆破前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编制爆破作业说明书,爆破材料按照爆破作业说明书的内容选取,按照说明书进行爆破作业,并执行“一炮三检制”和“三人连锁”放炮制度。
1.6.9 地测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地质测量控制程序,确保采掘作业遇有地质构造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预控措施,以保障采掘作业的正常进行,并确保:
a)矿井各类地质报告齐全、规范;
b)在生产过程中各项地质预测预报及时;
c)掘进给向及时、准确,贯通测量精度符合《煤矿测量规程》规定或工程要求;
d)基本矿图齐全,内容、精度符合《煤矿测量规程》的要求,更新及时; e)对开采沉陷区进行有效治理,防水(沙)、建(构)筑物保护煤柱设计合理。
1.6.10 防治水管理
煤矿应准确掌握井田及其周边地表水系、地下水和采空区积水等分布情况,掌握当地历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水位情况,评估地表水和各地下水系的风险,防治水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方针,组织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防治水计划,制定“探、防、堵、截、排”的综合防治措施;
b)井下防水、排水系统设计合理,能力满足实际需要;
c)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针对主要含水层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害预报;
d)每年雨季前对防治水工作进行全面检查;
e)防治水设施完善、设备齐全完好,并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f)防治水专项应急预案完善。
1.6.11 供用电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实施供用电管理程序,以控制和降低供电、用电风险。供用电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供电系统应安全可靠,矿井应有两回路电源线路。当任一回路发生故障停止供电时,另一回路应能担负矿井全部负荷;矿井的两回路电源线路上都不应分接任何负荷;
b)井下各水平中央变电所、井下主排水泵房、主要通风机、地面永久抽采泵站、固定式压风机、矿井立井提升人员系统全部实现双回路供电; c)矿井设备、电缆的选型与安装及机房硐室的设置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并应充分考虑其安全性与潜在的风险;
d)煤矿机电设备应具备《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或行业相关标准要求标志或证件;
e)供电系统及设备相关保护应齐全、灵敏、可靠;
上述保护一般指:欠压保护、失压保护、短路保护、过流保护、过电压保护、过负荷保护、接地保护、单相断线保护、漏电保护、防雷电保护、急停保护、闭锁保护、无压释放保护等。f)大型设备检修应制定专项措施; g)停送电严格执行工作票管理制度;
h)确保供用电主要场所通讯畅通、并有足够的照明;
i)设备监测、检修、维护到位,确保设备完好、运行可靠,防爆性能符合要求;
j)设备基础管理规范,各种图纸资料齐全,且应分类存档,便于查阅。
1.6.12 运输提升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运输提升管理程序,以控制和降低运输、提升过程中的风险。并确保:
a)各种运输、提升设备运行正常,安全设施、保护齐全、灵敏、可靠; 上述保护主要指:打滑、温度、烟雾、堆煤、防跑偏、急停、速度、断带、防纵撕、逆止、自动洒水、电气闭锁、欠压、过电流、过卷、过速、限速、松绳、防坠、斜井挡车装置及跑车防护装置、机车行车保护、指示器失效、满仓及“信、集、闭系统”等保护。
b)各种运输、提升装置完好、连接件紧固,并定期检查或测试;
c)运输巷道、运输胶带(轨道)、运输设备相对空间应满足安装、检修、维护及人、车通行的要求;
d)运输线路、路面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 e)车库、车场、硐室设置和环境符合相关规程要求; f)运输提升设备技术档案、资料齐全、符合规范; g)运输提升设备检修记录齐全。
1.6.13 压气、输送和压力容器管理
a)煤矿压气及输送系统设计应科学合理,并确保: ——压气设备配备齐全,设备数量、能力满足要求;
——定期对压气设备进行检修,安全阀和放水阀动作可靠; ——新安装和检修后进行打压试验;
——输送管路设施布置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有空气压缩机操作规程和使用管理办法。b)压力容器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建立压力容器管理办法; ——有压力容器完好和存储标准; ——压力容器有出厂检验合格证; ——建立压力容器管理台帐;
——定期对压力容器进行打压试验;
——移动式气罐有便于区分类别的颜色和代码; ——不同气体的气罐分类存放,有防倒装置;
——气瓶有防震胶圈、安全帽和减压器,乙炔发生器有回火防止器。
1.6.14 其它要求
生产系统安全要素还应同时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等相关要求。
1.7 综合管理 1.7.1 煤矿准入管理
1.7.1.1 煤矿在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阶段应进行安全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或控制危险源、降低风险,煤矿设计应: a)符合GB 50215-2005及国家、煤炭行业有关标准、规定和要求; b)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1.7.1.2 煤矿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并应:
a)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b)确保煤矿安全、环保设施严格遵守“三同时”原则; c)确保施工建设单位具备施工建设资质; d)保证质量合格,有国家相关部门验收记录。
1.7.1.3 煤矿投产前应保证有有效的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矿长资质证、矿长安全资格证。
1.7.2 应急与事故管理
煤矿应制定并保持事故应急控制程序,以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证职工安全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1.7.2.1 煤矿应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并应:
a)按照AQ/T 9002-2006的规定和要求,编制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
b)严格按程序对预案进行审批,并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修订; c)确保所有员工都经过应急预案的培训;
d)确保煤矿保安体系完备,通讯报警系统有效,所有人员熟悉事故汇报程序;
e)至少每年组织一次救灾演习,有演习计划、演习方案及总结报告; f)确保有矿山救护队为其服务,煤矿企业应设立矿山救护队,不具备单独设立矿山救护队条件的煤矿企业,应指定兼职救援人员,并与就近的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或联合建立矿山救护队;
g)煤矿应按相关规定和要求建立应急救援管理平台。1.7.2.2 煤矿应规范急救管理,并应确保:
a)每一班组至少任命2名经过培训的专(兼)职急救员,急救员名单应在本单位张贴、公布;
b)每年至少有10%的员工接受急救培训;
c)所有重点作业场所应配置急救箱,急救箱应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并进行标识;
d)急救箱内保存一份急救用品清单,有专人定期检查,保证医疗器械、药品的完好齐全;
e)有急救箱配置分布图及急救用品明细表;
f)井下设置的急救箱、隔离式自救器等设置位置有明显的标识;
g)有急救用品使用记录,并定期对使用记录进行分析,以查找受伤害原因。1.7.2.3 煤矿应规范事故管理,作好事故汇报、统计和总结工作,事故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在事故发生后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相关规定逐级上报,并做好相关记录;
b)事故现场应急处置结束后,应及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并对现场抢救工作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形成现场抢救工作总结;
c)根据事故类别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事故调查结束后,形成事故追查记录、事故调查报告;
d)对所有事故进行统计,建立事故和事件统计数据档案,并及时向员工公布;
e)定期对事故进行回顾,以强化风险意识与预控能力。
1.7.3 消防管理
1.7.3.1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消防管理控制程序,以提高应对火灾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
煤矿应根据实际应配备消防器材及设施,并应确保:
a)煤矿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使用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
b)依据GB 50140-2005编制本单位的灭火器配置标准,现场配置应与标准相符;
c)消防器材放置处有应反光功能的标志牌,放置位置不应挪作它用; d)消防器材设在明显、便于取用的地点,周围无阻塞;不应设置在潮湿或强腐蚀性以及超出其使用温度范围的地点;
e)消火栓的设置应符合GB 50016-2006的规定和要求; f)有消防设施分布图和消防器材明细表; g)对所有的消防器材应进行编号; h)建立了消防设施定期检查制度;
i)灭火器应按规定周期经专业部门检验、维护; j)消防设施维护、检验期间需配备相应替换器材; k)有消防设施维护和保养制度;
l)建筑物公共场所安全出口、消防通道等始终保持畅通。1.7.3.2 煤矿应定期组织进行消防演练,并应:
a)制定消防演习计划,并按计划实施; b)有义务消防组织,消防队员名单应张贴公布; c)所有专兼职消防队员应进行培训和训练。1.7.3.3 煤矿应定期向员工宣传消防知识,并应:
a)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消防安全宣传; b)定期对员工进行消防知识培训;
c)确保消防急救电话和消防队员联系方式向全体员工公示。
1.7.3.4 煤矿应建立火灾隐患检查机制,完善重点部位定期检查制度,确保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并进行整改。
第三篇:风险预控顶板管理
顶板事故分析
一、顶板事故隐患分析
构造带自身围岩强度低、采掘面遇到的较小构造在精查报告和补勘资料不能提供及时性预测、过构造带时支护不及时,顶帮暴露时间长、支护参数不合理、工人违章漏支或少支、开采地质条件多变,造成矿压显现相差较大,掌握规律不够等造成掘进和回采过程中顶板冒落。冒顶灾害事故多发生在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失修巷道等地点。在地质构造复杂顶板管理困难地区,如断层带、冲刷带、裂隙发育带附近是顶板事故易发生地点。
1、地质条件等因素
掘进工作面影响顶板事故因素主要是工作面在过断层、过应力集中区、过老巷、过顶板破碎带、过巷道交岔点,在以上情况下地质条件较差是顶板事故的主要因素。
2、其它主观因素
(1)工作面的支护参数是否能满足巷道变形需要是造成顶板冒落的主要原因,是酿成矿井恶性重大事故的危险源之一,也是我矿重点防范的危险源。
(2)掘进工作面是否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提前预测顶板事故是矿井顶板事故因素之一,例如在工作面安装矿压监测仪监测顶板变化,为预防顶板(冒顶)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数据,在采煤工作面支架上安装测压表,监测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在掘进工作面安装顶板离层仪,监测顶板下沉等。
(3)在工作面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也是矿井顶板事故的因素之一,例如采取打点柱、联锁棚子等方式加强支护,工作面过断层等情况时是否编写专项安全措施等。
(4)加强员工培训,增强员工预防顶板事故的安全意识,员工是否能熟悉掌握和判断采掘工作面顶板冒落的预兆是矿井顶板事故另一因素,如煤壁片帮、放煤炮、顶板裂隙加深、加宽、顶板掉渣、漏顶、岩层发出响声、顶板离层(敲帮问顶时发出“空空”的响声),顶板淋水加大、巷道及支护变形等现象。
二、矿井顶板事故分类:
顶板事故是指在采掘过程中,顶板意外冒顶、片帮、顶板掉矸,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等事故。可分为局部冒顶和大型冒顶两类。
1、局部冒顶是指冒顶范围不大,伤亡1—2人的冒顶。多发生在地质破坏带附近、掘进工作面迎头及交岔点。
(1)地质破碎带附近的局部冒顶:地质破碎带及附近的顶板裂隙发育、破碎,断层面间多充以粉状或泥状物,断层面都比较尖滑,使上、下盘之间的岩石无粘结力,极易造成局部冒顶。
(2)掘进巷道交岔处的冒顶:由于巷道在开岔口的时候,巷道面积较大,开岔处巷道容易形成煤岩分层,分层后就形成顶板离层,如不及时支护,就形成大面积的离层,导致冒顶。
2、大型冒顶:大型冒顶是指冒顶范围较大,伤亡3人以上的冒顶。多发生于局部冒顶附近及地质破碎带附近。
(1)地质破碎带(断层、褶曲)附近。在这些地点顶板下部直接顶岩层破断后易形成大块岩体并下滑。
(2)倾角大的地段。这些地段由于重力的作用,岩石倾斜下滑加大。
(3)顶板岩层含水地段,这些地段摩擦系数降低,阻力大大减小。
(4)局部冒顶区附近也有可能导致大冒顶。
3、顶板事故预兆:在矿山压力作用下,掘进工作面顶板经常有压力显现现象,一般在来压之前都有不同程度的预兆,主要有以下几种:
(1)响声:顶板下沉,矿山压力剧增,掘进头支护材料变形、断裂、弯曲,并伴有响声。
(2)掉渣:顶板严重断裂时,顶板出现掉渣
(3)片帮:巷壁受压加大,巷壁片帮比平时严重,露网片,网片严重变形。
(4)裂缝:岩层面出现不同程度的裂隙,巷道扭曲变形,浆皮脱落。
(5)离层:采用敲帮问顶的方法,如顶板发出“空空”声说明浆皮与岩体脱离,易冒顶。
(6)瓦斯涌出量增大。(7)有淋水。
三、矿井可能发生的主要顶板事故及威胁程度、范围分析
1、冒顶事故存在地点:掘进工作面多发生在过断层、过应力集中区、过老巷、过顶板破碎带、过巷道交岔点。
2、风险分析:矿井顶板(冒顶)是我矿造成危害严重的危险源之一,矿井顶板(冒顶)与支护强度是因果关系的,支护参数不能满足巷道变形需要是造成顶板冒落的原因,是酿成矿井恶性重大事故的危险源之一,是我矿重点防范的危险源。
3、矿井顶板事故威胁程度分析
矿井顶板事故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无论是局部冒顶还是大型冒顶,事故发生后,一般都会推倒支架、埋压设备、造成停电、停风,给安全管理带来困难,对安全生产不利。
(2)如果是地质构造带附近的冒顶事故,不仅给生产造成麻烦,而且有时会引起透水事故的发生。
(3)在有瓦斯涌出区域附近发生顶板事故将伴有瓦斯的突出易造成瓦斯事故。
(4)如果是掘进工作面发生顶板事故,人员被堵或被埋,将造成人员伤亡。
顶板事故的预防措施
一、掘进工作面顶板管理
1、掘进工作面的冒顶事故一般规律(1)过地质构造带。(2)开窝、贯通、过老巷时。(3)直接顶较厚的锚网(索)巷道。(4)复合顶板。
(5)受采动等因素影响的工作面。
2、在通常情况下冒顶有以下预兆:压力大,爆破或截割后常出现放煤炮、片帮、掉顶、漏顶;支架变形,棚腿蹬出,背板折断;点柱开裂或折断;螺纹(钢筋)锚杆托板变形折裂、锚杆、锚索拉断;片帮、底鼓;喷浆体开裂掉渣;顶板出现裂缝,甚至有断裂声,顶板离层指示刻度值超过警戒线;锚杆拉力计压力指针刻度值超过锚杆设计锚固力。
3、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预防措施
(1)综掘工作面煤、岩性质,矿压规律及周围巷道关系等相关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支护设计。
(2)根据掘进工作面煤、岩性质,严格控制空顶距。(3)过老空及破碎带应针对性地制定出合理的支护措施。(4)劳动组织科学合理并严格组织施工,当班作业当班支护至迎头。
(5)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严格现场管理,护帮和护顶锚网锚索按作业要求同时跟进,杜绝盲目生产的思想观念。
(6)要坚持做锚杆拉拔试验和锚索的锁紧力试验,并做好锚杆(索)矿压监测记录。抽查锚杆(索)锚固质量。锚杆必须垂直于顶板,各种技术参数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并作好记录,发现隐患时,立即停止掘进,撤出人员,并报告有关部门和领导。
(7)超宽超高巷道要根据情况采取增补锚索加强支护加强支护措施。或采用加长钢筋托梁或锚索进行补强。顶板铺网时,要拉直接紧,网间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
(8)严格工程施工标准化作业,并有严格的监督考核体系。(9)掘进工作面巷道开口和巷道贯通期间,组织相应领导小组,现场跟班,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10)严格执行安全规程、操作规程、作业规程等有关规定。锚网喷巷道必须按作业规程施工,各种技术参数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必要时增加锚索之护。
(11)加强巷道维修工作,修复旧巷道必须制定措施,严格执行由外向里、先加固后处理的原则,冒顶地带必须留有安全通道,严防冒落伤人、堵人。
(12)安监员加强三班检查工作,重点头要有专人把关,破碎顶板应严禁放炮或控制装药量,必须使用超前临时支护。
(13)必须积极进行支护改革,在高压区或破碎带中回采巷道维护困难,采用新型支护。
(14)强化干部现场跟班管理,提高跟班质量。(15)坚持一次成巷,缩短围岩暴露时间和暴露面积。
四、巷道交岔点冒顶事故的预防措施(1)岔口应避开原来巷道冒落的区域。(2)开岔口应避开软岩、破碎带及地质构造带。(3)定科学合理的支护设计及施工措施。(4)执行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预防措施。
五、支设锚杆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锚杆必须按作业规程规定的间排距施工,锚杆至工作面迎头的间距必须小于锚杆的设计排距。
(2)打眼前必经敲帮问顶,撬掉活矸,必须先支设临时支护再钻眼,钻眼时应按事先确定的眼位标志钻进,钻完后应将眼内的岩粉和积水吹净。(3)锚杆眼应做到当班眼当班锚,施工一个眼锚一个眼。(4)锚杆眼必须按规定角度施工,不得沿顺层面、裂缝施工眼。(5)使用树脂锚杆应用防护手套,未固化的树脂药包和固化剂具有毒性和腐蚀性,避免与皮肤接触。破损的药包,应及时处理,严禁树脂药包接触明火。
第四篇: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
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管理,建立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电厂安全生产面临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对于形成安全生产预防机制,规避和化解安全风险,有效控制人身事故和人员责任事故,保障公司和电网安全发展,促进企业平安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实现上述目标,结合我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望各车间认真学习、执行。
一、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没有先例可循,需要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按照企业标准化管理、标准化作业和标准化整治的核心思想和工作要求,遵照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及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建立有系统、深入推进安全风险评估。通过开展安全风险评估,深入查找、控制和整改安全隐患,不断提升我厂安全管理水平。
二、为保证本制度顺利开展,特成立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领导小组:
三、为实现安全生产风险预控,需认真做好隐患排查及异常情况汇报工作。特制定以下细则:
1、各车间检修主任每天要督促落实检修人员对其所包设备进行巡检,对发现的缺陷及时安排处理,凡因特殊情况不能处理的,车间要及时做好缺陷统计,并及时上报厂部。
2、巡检时必须携带听针、手电筒、测温仪、测振仪等工具,以便对设备有更全面的检查。
3、各车间检修主任要认真填写当天检修报表及检修记录,以便及时掌握了解当天各车间处理的缺陷内容。
4、对群监员查出的缺陷,车间要认真安排处理,若因特殊原因不能处理的,车间应做好统计,及时登记在设备缺陷台帐上,并及时报厂部。
5、在每次计划停炉停机检修前,各车间检修主任要认真核对设备缺陷台帐,对存在的缺陷进行统计,及时上报厂部,以便厂部统一安排处理。
6、各专业、各岗位人员应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安全职责,尽职尽责,保证安全生产。出现异常情况时,各岗位工作人员应按照岗位管理权限,逐级汇报。
7、在生产现场发生危及安全生产的重大异常情况时,发生异常情况岗位值班人员应立即按事故处理的规定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事故处理,阻止事故的发展与扩大;同时,应首先向班长、值长汇报,班长及时汇报车间值班主任到现场协助、指导事故处理;事故处理后告一段落后,要及时向值长、主任汇报。值班主任应根据情况或厂领导安排及时召集车间不值班主任到厂支援。
8、值长和发生异常情况的车间值班主任应根据事件的性质,轻重缓急,分别向值班厂长、生产厂长、厂长、生技部汇报。当发生异常停机炉时,值长必须向值班厂长、生产厂长、厂长、各厂级领导和总值长汇报。
9、车间遵照《异常情况汇报制度》执行。
第五篇:风险预控工作总结
篇一:风险预控管理工作总结
煤矿综放一队六月份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工作总结及 七月份2103工作面重点工作安全风险和防范措施 一、六月份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工作总结
综放一队认真贯彻落实矿发【2013】28#文件《关于实施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工作安排的通知》以来,我们牢固树立“生命无价、安全至上”理念,围绕“事故防范在于落实预防在先”这一中心,摸清安全生产中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以落实现场责任为重点,全面排查安全风险因素,超前治理生产安全隐患,进一步提升综放一队安全综合管理水平和防范事故能力促进综放一队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工作中认真执行危险源辨识卡和告知牌,强化安全风险预控管理
在六月份我们按照魏家地煤矿的要求,对全队的各岗位工进行《危险源辨识卡》持证人员考试,有95%以上的员工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危险源辨识卡》考试再次让职工细读和实背辨识卡的内容和标准,提高职工按照标准和措施作业的态度,严防事故的发生。告知牌的悬挂时刻提醒各工种按章作业,及作业时的隐患和预防的措施。
二、认真贯彻风险预控管理工作,多样式开展风险预控管理活动。一是风险预控告知管理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实施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工作,“安全风险预控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都会准确的在下一班班前会前,将工作面的存在的风险汇报到队上,值班人员认真的做好记录,分析下一班工作任务中的风险,每一个工种、每一个岗位、每一道工序中存在的风险和预防风险的措施。在班前会上告知跟班队长、班长和员工要清楚自己作业范围内可能在“人机环管”方面存在的风险,管理标准和措施,提高现场管理人员和员工的预知风险的能力。二是规范员工行为。我们通过规范班前礼仪、班前宣誓、排队进浴池、排队通过文化长廊、入井前观看安全动态,集体入井、乘罐、文明乘座人车和大巷排队行走等行为,避免入井到工作面前发生的各类事故。三是持卡上岗。我们对各工种发放《危险源辨识卡》,达到每人一卡和每人多卡的现象,告知员工工作区域的存在的安全风险,使员工班前预想、班中预控,使员工知道重大危险源的防范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四是作业前安全风险预控确认管理。在到达工作面后,由跟班队长和班长对工作面作业区域的安全风险进行确认,各岗位工对本岗位内的安全风险进行确认,工作过程中对安全风险随时进行确认,查出隐患及时处理,防止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一是风险评估管理。对每一项工程开工前进行风险评估,在工作中每班进行每班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对各个隐患源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分级,有重点针对性的做好风险评估和预防工作。二是责任到人,规范风险管理。对查出的危险源,按照特别重大风险、重大风险、中等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五个等级进行划分。风险查处后,根据风险的等级,制定风险源的责任人,制定处理风险的措施和标准。
三是认真落实隐患整改通知。我们每天有专人负责整理上级部门下发的《安全风险隐患整改通知单》,并根据内容形成书面材料,按照限期整改日期,由值班人员布置,验收员跟踪落实销号,升井后及时汇报,上台帐注明隐患整改情况,确保隐患整改落实到实处,对于完不成隐患整改的个人和班组,则进行严厉的考核,在整改期限内继续跟踪落实整改。
四是加强生产区域管理。队上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小组”成员的入井时间、入井次数和排查内容进行规定,要求小组成员,每次排查路线要100%覆盖全工作面,检查做到不留死角、考核不留情面。四、七月份2103工作面重点工作安全风险和防范措施
一、重点工作 1、2103综放面末采管理,加强顶板管理。2、2103工作面施工回撤通道。
二、危险源及防范措施:
2103综放面末采管理与回撤通道施工危险源及防范措施篇二: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工作总结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根据《关于全面构建实施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通知》(平煤股份一?2013?56号)文件精神,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结合我队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精神实质 制定实施方案
首先,我单位队长和书记,认真组织队领导班子成员和全队职工学习矿下发的平煤股份一?2013?56号文《关于全面构建实施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通知》精神。其次,通过保安队队委会研究制定《保安队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实施方案》,确立了工作目标。成立以队长书记为组长;各分管副队长及技术员为副组长;各班班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由技术副队长和一名技术员主抓此项工作,以确保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实施方案顺利开展。
第三,本单位主要负责矿井综合防尘和防灭火工作。通过辨识和评估,我单位具体共有27项工作任务,每项工作任务细分3-8道工序。通过组织全体员工对生产过程中各类危险源进行评估分级排序,共辨识出危险源192个,人的方面76个、机(物)方面62个,环境方面11个,管理方面45个。其中特别重大风险0项、重大风险1项、中等风险27项、一般风险16项、低风险0项。
二、多样式开展风险预控管理活动
首先,我单位通过职工大会、班前会“2208模式”和班后小课堂等多种形式,组织人员学习岗位危险源描述和风险预控知识,通过奖罚措施进一步提高职工学习风险预控知识的积极性。班前会“2208模式”具体步骤如下:
1.值班干部点名,通报人员出勤情况,进行岗前确认;
2.值班干部组织培训学习风险预控知识;3.值班干部对前一天每日一题进行班前互动提问,并考核打分;
4.值班干部总结上班安全生产情况; 5.班长安排当班工作任务;
6.带班干部对当班工作任务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10-15分钟); 7.值班干部进行总结; 8.安全宣誓;
9.列队、举旗上岗。
其次,为进一步推进实施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工作,“安全风险预控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都会准确的在下一班班前会前,将工作任务存在的风险汇报到队上,值班人员认真的做好记录,分析下一班工作任务中的风险,每一个工种、每一个岗位、每一道工序中存在的风险和预防风险的措施。在班前会上告知跟班队长、班长和员工要清楚自己作业范围内可能在“人机环管”方面存在的风险,管理标准和措施,提高现场管理人员和员工的预知风险的能力。
三、规范员工行为 规范风险管理 首先,我们通过规范班前礼仪、班前宣誓、排队上澡堂、入井前职工相互提示各岗位危险源,集体入井、文明乘座人车等行为,避免入井到工作地点前发生的各类事故。其次,持卡上岗。我们对各工种发放《危险源辨识卡》,达到每人一卡,告知职工工作区域存在的安全风险,使职工班前预想、班中预控,使职工知道重大危险源的防范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第三,作业前安全风险预控确认管理。在到达工作地点后,由跟班队长或班组长对作业区域的安全风险进行确认,各岗位工对本岗位内的安全风险进行确认,工作过程中对安全风险随时进行确认,查出隐患及时处理,防止事故的发生。
四、加强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一是风险评估管理。对每一项工程开工前进行风险评估,在班前会上每班班长对本班工作任务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对各个危险源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分级,有重点针对性的做好风险评估和预防工作。
二是责任到人。对查出的危险源,按照特别重大风险、重大风险、中等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五个等级进行划分。风险查处后,根据风险的等级,制定风险源的责任人,制定处理风险的措施和标准。
三是认真落实隐患整改通知。我们每天有专人负责整理上级部门下发的《安全风险隐患整改通知单》,并根据内容形成书面材料,按照限期整改日期,由值班人员布置,专人跟踪落实销号,升井后及时汇报,确保隐患整改落实到实处,对于完不成隐患整改的个人和班组,则进行严厉的考核,在整改期限内继续跟踪落实整改。
五、存在问题
1、作为一个辅助区队,存在一部分职工年龄较大、接受能力较缓的现象。
2、存在个别职工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起来较慢的现象。
六、解决问题办法
1、在今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工作中,我队将组织青工帮助年龄较大职工进行“人对人、口对口”宣传教育。
2、在今后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工作中,通过班后小课堂,激发职工学习安全文化知识以及业务技术的积极性,拓宽职工安全文化知识面,进一步提高职工业务技术水平。篇三:煤矿开展安全风险预控总结
关于开展风险预控宣贯培训考核活动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学习贯彻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的通知》(安监总煤行?2011?133号)精神,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公司在所属四个煤业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以《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为标准,认真制定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手册 公司组织下属四个煤业认真学习《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aq/t1093-2011),要求各煤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明确煤矿安全管理的对象和重点,制定本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手册。在各煤业制定成册后,公司组织各部室成员到矿联合煤矿管理人员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手册详细内容进行讨论,对于不符实际的章节进行修订,对于不完整的部分进行补充,加强各煤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手册的可操作性。
二、以执行危险源辨识卡为抓手,大力宣贯安全风险预控公司组织下属四个煤业以本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手册为依据,针对本矿全体职工所在岗位,制定了《危险源辨识卡》,并逐一发放到人,让职工能够及时了解和准确辨识存在工作中的隐患,从而提高职工按照标准和措施作业的态度,严防事故的发生。公司在下矿检查时,对煤矿管理人员及职工的《危险源辨识卡》掌握情况进行了抽查,其中嵩基煤业在这一方面做的最好,对于做的不到位的煤业在检查中提出了批评,并要求其加大对全体职工的贯彻力度。
三、对四个煤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开展情况进行考核 在十一月下旬,公司组织各部室成员,以《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aq/t1093-2011)为依据,以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考评表为标准,以检查软件资料和对井上、下各岗位职工《危险源辨识卡》掌握情况进行抽查为措施,对四个煤业进行考核。其中-----得分--分,---煤业得分73分---煤业得分73分,---煤业得分--分。
四、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宣贯培训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个别煤业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认识不到位,《危险源辨识卡》中缺少职工岗位职责;二是个别煤业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宣贯不到位,管理人员及职工对于风险预控掌握不熟练。通过11月份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宣贯培训活动的开展,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推行,在全体职工中得到了认可,提高了职工的行为规范和辨别安全风险的能力,达到 “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从而实现了煤矿安全生产,严格落实了我公司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和安全生产监管责任,通过危险源监测监控和风险预警,使危险源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有效消灭和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