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三小一摊”管理规定浅析
浙江省“三小一摊”管理规定浅析
在我国,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食品摊贩呈现多、小、散、低等显著特点。资料显示,国家质检总局曾经对全国小作坊作过一个初步统计,有四十余万户。大多数小作坊都是10人以下,小摊贩和小餐饮绝大多数都是“夫妻店”,人数较少。这些食品生产经营者,分散在农村街巷、城乡接合部和城市街区,产业基础薄弱,经营环境较差,设施设备简陋,生产工艺落后,管理体系不健全,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很多不具备基本的食品安全操作技能,不了解相应的法律知识,不熟悉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承担的义务,这给食品安全带来较大的风险和隐患。
新《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三款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等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相较于2009年实施的《食品安全法》,新法增加了一个“等”字,这主要是考虑除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外,实践中还有小餐饮店、小食杂店等小微食品生产经营者。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经营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的小餐饮店和小食店总数量约40万家,《浙江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管理规定》(以下简称“三小一摊”管理规定)的出台,将尽可能多的小微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纳入管理范畴,对基层指导和加强“三小一摊”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省相继颁布《浙江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具体认定条件及精致生产经营食品目录(试行)》和《浙江省食品小作坊小餐
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登记管理办法》,作为对“三小一摊”管理办法的补充。
“三小一摊”管理规定从政府职能、主体责任、社会监督、行政处罚等方面对如何加强监管进行立体化呈现。
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和监督
“三小一摊”管理规定中明确了地方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环境保护、公安、民族事务等部门在“三小一摊”监督管理的工作职责的规定,要求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照法律、法规和上级人民政府的规定做好“三小一摊”食品安全工作,同时明确村(居)民委员会的协助监管责任。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作为“三小一摊”最主要的监管部门,其职能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开展宣传培训。食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三小一摊”生产经营规模小,不少“三小一摊”食品生产经营者文化程度不高,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知识掌握较少。“三小一摊”管理规定第六条第一款中明确指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三小一摊”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并免费提供食品安全宣传资料,通过加强宣传培训,提升“三小一摊”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食品安全知识,做到守法经营保证安全。
二是做好登记管理。自该规定施行后,“三小一摊”食品生产经
营不实施行政许可,而是实施非许可性质的登记管理,且无需现场审查,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三小一摊”进行登记,对“三小”发放登记证,对食品摊贩发放登记卡,其作用是采集信息将其纳入监管视野。登记证不设有效期,但“三小”的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注销后,其登记证自行失效。根据规定,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下发了《浙江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具体认定条件及禁止生产经营食品目录(试行)》,明确规定了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种类,对不符合认定条件和生产经营禁止目录上食品的一律不予发放登记证(卡)。
三是完善监管模式。由于“三小一摊”实行登记制,登记时不对食品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核查,必须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来保证食品安全。但“三小一摊”面广量大,基层监管执法力量有限,一是要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进行监管,保证执法公正公平;二是自“三小一摊”登记之日起一个月内必须确保检查一次,此后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等级和举报投诉等情形,可以进行有重点的监督检查;三是对“三小一摊”从事网络经营的,应当增加监督抽查频次。
食品摊贩经营场所、区域或者指定经营地点可以由县级人民政府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划定,并确定经营时段供食品摊贩从事经营,这与《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十七条中“市、县、镇人民政府在制定城市、镇规划时,应当确定相应的经营场所,供农产品、日用小商品等经营者从事经营”的规定相一致。规定中特别指出应当划定中小学校、幼儿园周边禁止食品摊贩经营的范围,如
果尚未划定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周边一百米范围内禁止食品摊贩经营,以保护未成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强调经营者主体责任
“三小一摊”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要符合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生产等要求,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的安全负责,承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三小一摊”管理规定中明确阐释了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以及食品摊贩在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要求,“三小一摊”食品生产经营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落实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对于推进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保证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规定第六条第三款中指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信用管理制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建立健全“三小一摊”信用管理制度,对于打击“三小一摊”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失信行为,强化“三小一摊”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引导“三小一摊”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守法,促进食品行业的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食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引导社会各界进行舆论监督
一是调动媒体参与。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引领者、传播
者和推动者,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的重要力量。新闻媒体开展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揭露和曝光“三小一摊”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监督“三小一摊”食品生产经营者守法经营。
二是鼓励公众参与。第十九条第一款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投诉、举报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的违法行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接到投诉、举报后,应当及时登记、受理,按照各自职责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投诉、举报人。这要求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调查处理,并将结果及时反馈投诉、举报人。同时,明确了对查证属实的举报,给予举报人奖励,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三是提高经营者自觉。为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监督权,第十六条第二款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应当在生产经营场所明显位臵张挂登记证、登记卡和从业人员有效的健康证明,接受社会监督。
四、进一步细化行政处罚内容
相较于《食品安全法》,“三小一摊”管理规定更具有可操作性,对无健康证、未亮证经营、未按规定取得登记证、未载明网络经营等常见的轻微违法行为做出了明确的处罚规定,罚款在五十元到伍佰元不等。《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罚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为了便于提升执法效率,“三
小一摊”管理规定对这些情节较轻的违法行为,罚则设定的其罚款金额在一千元以下的,对登记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三小”,可以当场作出一千元以下罚款处罚。如果对登记为个体工商户的“三小”和食品摊贩,只能当场作出五十元以下罚款处罚。
“三小一摊”管理规定明确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若违反规定中应当遵守的生产经营过程的要求,处以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产停业;食品摊贩处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对于尚不构成犯罪的行为,除了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同时处以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这相较于《食品安全法》中相同行为下处以五万以上十万以下,甚至十万以上十五万以下的罚款额度来说,有很大幅度的降低,更有利于实际执法过程中进行处罚。
但是,“三小一摊”管理规定并没有一味的降低处罚力度。其中第二十一条第四款中“三小一摊”从业人员未按规定取得健康证明的,责令停止从事相关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处三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而《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对食品经营者安排未取得健康证明人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的,是责令改正,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两者对比可以看出,对于首
次检查发现从业人员未按规定取得健康证明的,“三小一摊”管理规定的处罚比《食品安全法》还要严厉,从这个角度看,“三小一摊”管理规定也是体现了“宽严相济”的管理思路,“三小一摊”在经营条件等方面切合实际地降低了要求,但在对从业人员健康证明方面要求上却更加严格,从而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因为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对于“三小一摊”来说完全有必要做到也能够做到。
第二篇:浙江省狩猎组织管理规定
浙江省狩猎组织管理规定
为了严格控制枪支规模,维护社会治安,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物保护法》和省政府《关于划定猎区问题的通知》精神,结合本省枪支管理实际,制定本规定。
狩猎组织管理的基本目的和原则是,通过严格限制猎枪规定,严格狩猎活动的组织管理,落实枪支管理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开展经常性的检查教育工作,保障山区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维护社会治安,依法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目的。
一、实行猎枪限额制度
第一条 全省狩猎枪支实行限额。猎枪限额数以乡镇为单位,由省林业厅、省公安厅批准后行文公布。各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均应按限额受理《狩猎证》、《枪支购买证》和《持枪证》的申请发放。
第二条 猎枪限额的申报,由各狩猎区的乡、镇按本规定原则提出必需的猎枪数量,报县市林业局、公安局审核。县市林业局、公安局审核后,制表报市地林业局、公安局。市地林业局、公安局审核同意后,报省林业厅、公安厅审批。省林业厅、公安厅行文公布后,猎枪限额数不再变动。特殊原因必须变更的,按上述程序报批。
第三条 猎枪限额数应严格控制。乡镇猎枪限额数的计算应以必须、统筹为原则。针对害兽危害粮田、农作物的实际情况和一般规律,结合狩猎队组建、猎民公布和狩猎活动方式,统筹各村枪支使用,使猎枪数量控制在最低限度。
各乡镇猎枪限额数量最高不得超过有兽害的自然村总数的1.5倍;同时不得超过确有兽害的山林、粮田和农作物面积(亩数)的千分之一。
二、狩猎队的组建和活动
第四条 需要开展狩猎活动的各狩猎区乡镇必须组建、管理一个或若干个狩猎队,各持有猎枪的猎民都必须参加狩猎队。
第五条 狩猎队的组建应根据猎枪限额数、狩猎活动时人员组合规律、村的分布及乡镇政府行政管理实际、本地害兽活动规律和地理环境条件,合理组建。
第六条 各狩猎队应确定专人负责,经乡镇政府批准,承担活动召集、猎弹购置申请、领用和日常检查、情况报告的责任。
第七条 各狩猎队要在乡镇政府管理下开展活动: 1.根据上级要求定期组织持枪人员学习有关枪支管理及野生动物保护法规、规定,传达上级有关管理要求,了解枪支保管、使用情况,并登记、报告以上活动情况。
2.掌握本地非法制造、买卖、使用枪支,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等违反本规定的情况,及时报告乡镇政府或公安机关、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3.按规定提出猎弹购置要求。
4.在规定集中保管枪支期间收回枪支集中保管。持枪人员有违法犯罪、严格纠纷、外出等不宜自行保管枪支的问题发生时,及时收取枪支,并报告乡镇政府或公安机关。
5.根据上级通知召集狩猎队员,集中枪支参加《持枪证》验审和《狩猎证》验审。
三、猎民的确认及其基本条件和义务
第八条 乡镇政府在狩猎队组建分布意见制定后,通知狩猎队分布中的行政村或自然村按分布的队员人数推荐猎民(即持枪人员或称狩猎人员),经乡镇政府汇总后,报公安派出所审查;经过必要的法制、技术学习并考核合格,报经县市公安局、林业局批准,由林业局发放《狩猎证》即确认为猎民。猎民确认后,应由乡镇政府张榜公布猎民名单(含队别、姓名、所在村),张榜时间30天以上。
猎民临时变更时,新的猎民应在原猎民所在狩猎队分布的村范围内推荐,并按上述程序审批确认。
第九条 猎民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有安全使用枪支的行为能力,有认别害兽和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能力;
2.常住于狩猎分布的村,从事农业生产; 3.一贯遵纪守法;
4.自愿与乡镇政府签定猎民责任书,履行枪支管理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义务,服从乡镇政府、公安机关、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管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确认为猎民:
1.非常住于狩猎区的或狩猎队分布村内的人员; 2.因参加非农业生产活动,经常需要外出的,以及其他不能保护在狩猎季节经常参加本区域狩猎驱兽活动的;
3.当地政府迁移脱贫政策对象不愿迁移,仍分散居住在原偏僻山中的。
第十条 猎民应与乡镇政府签定猎民责任书,严格履行正点列枪支管理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义务及狩猎驱兽义务:
1.服从乡镇政府及公安机关、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的管理;听从狩猎队负责人召集,参加各种学习活动,报告枪支保管使用情况。2.在狩猎期参加狩猎驱兽活动,保护群众利益。
3.及时报告本地非法使用、制造枪支和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情况。4.在休猎集中保管枪支期间主动上交枪支集中保管。在狩猎期个人保管枪支期间,将枪支分解分别放在安全可靠处。外出时,落实家人妥善看管,外出较长时间必须将枪支上交集中保管。
5.不得将枪支、弹药借给他人使用,不得将枪支用于非狩猎活动;禁止用枪支威胁他人和猎捕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禁止擅自买卖弹具。6.发现枪支、弹药被盗、丢失,立即报告公安机关或乡镇政府。
猎民不履行猎民责任书规定义务时,乡镇政府可以决定取消其狩猎队员资格。乡镇政府取消狩猎队员资格时,应书面通知公安派出所。
第十一条 猎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取消其猎民资格,枪支和《持枪证》、《狩猎证》分别由公安机关、林业部门收缴:
1.违反枪支管理或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规定,受到处罚的; 2.乡镇政府取消其狩猎队员资格的; 3.不再具备猎民基本条件之一的。
四、猎枪、弹具配置及管理
第十二条 猎民配置猎枪、弹具必须在狩猎队组建意见制定、猎民资格确认、狩猎队建立、签定猎民责任书并且集中保管枪支的设施、人员和制度完善之后进行。第十三条 配置枪支,由猎民申请,乡镇政府审查同意,报公安派出所申领购枪审批表,公安机关对照本规定第十二条内容审查后发放购枪审批表。购枪审批、配购证发放及持枪证申领发放均按照《枪支管理》规定进行。
取得《持枪证》后,任《持枪证》和《狩猎证》到指定的弹具供应点领取《弹具供应卡》。
第十四条 配置弹具,由猎民提出,分别由狩猎队负责人、乡镇政府、公安派出所在《弹具供应卡》上签字同意并盖章后,持卡和本人身份证到指定的弹具供应点购买。
第十五条 县市弹具供应点为非经营性单位,为省民用枪支弹药调拨管理中心在各县市的服务点,由县、市公安机关和林业局共同指定,一县市设一个点,报省林业厅、公安厅备案。
供应点必须具备基本的防火、防盗、通讯、报警和夜间值班看守等条件,有专人负责。
供应点应定期向省民用枪支弹药调拨管理中心提出下供应计划,由省民用枪支弹药调拨管理体中心按供应。调拨管理和供应点供应登记制度由省民用枪支弹药调拨管理中心制定。
五、有关部门和乡镇政府管理责任
第十六条 乡镇政府对狩猎组织和猎民管理承担如下管理责任:
1.对狩猎队组建、狩猎活动进行统筹管理,确保组建合理,有效开展剿兽、驱兽活动,保护农业生产。
2.由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分管,落实专人,组织各狩猎队按本规定开展活动,贯彻落实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林业生产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开展日常检查。
3.建立枪支集中保管仓库,具备必要的防盗设施条件,在休猎期间落实集中保管,专人全天看守,建立保管登记制度。4.组织狩猎队学习活动,每年不少于四次。
5.组织各狩猎队、猎民参加《持枪证》、《狩猎证》验审,做到不漏证、不漏枪、不漏人。
6.经公安派出所同意,组织猎民进行适当规模的驱剿害兽行动。第十七条 县、市林业部门、公安机关要密切配合,协调管理。有必要的地方可联合建立狩猎管理机构或协会,对猎民培训教育、弹具供应、掌握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并指导乡镇政府开展狩猎和猎民管理工作。
《持枪证》、《狩猎证》的审验工作应同时开展。休猎期以县市为单位,由林业局、公安局共同确定。
六、其 他
第十八条 国有林场及苗圃护林狩猎组织管理,参照乡镇狩猎队管理规定执行,建立护林狩猎队,纳入所在公安派出所枪支管理,实行公用枪支管理制度,单位负责人承担管理责任。猎枪限额数根据林场、苗圃规模和专职护林人员数量,严格限制,由县、市林业部门、公安机关审核后,逐级报经省林业厅、省公安厅批准。
第十九条 对违反规定的人员,违反《枪支管理法》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的,由林业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 本规定由省公安厅、省林业厅共同解释。
第三篇:三同时”管理规定
冠泽金融中心项目 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规定
1目的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建设项目安全、环保、消防、职业卫生“三同时”法律法规,确保项目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标准,保障从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防止环境污染,根据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及集团公司建设项目管理制度,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冠泽金融中心项目“三同时”管理。
3编制依据和术语
3.1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4)《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和规定》(5)其他依据 3.2术语
“三同时”制度:指公司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建项目和引进的建设项目,其劳动保护、安全环保、消防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的投资应纳入建设项目预算。
“三查四定”:指查设计漏项、查未完工程、查工程质量隐患;定任务、定
负责处理单位和人员、定处理措施、定整改期限。
4职责
4.1投资发展管理部门
负责公司建设项目的立项和验收管理工作。其职责是:
(1)贯彻执行国家的职业卫生、安全环保及消防“三同时”规定;(2)在建设项目立项时,应含有职业卫生、安全环保、消防的论证内容;(3)编制(或审批)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时,应含有职业卫生、安全环保及消防设施所需投资计划;
(4)根据建设单位报送的建设项目验收专题报告,组织对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4.2安全管理部门
对建设项目“三同时”的实施,负责监督管理及检查。其职责为:(1)监督检查建设单位及承担建设项目的单位“三同时”的执行情况;(2)根据建设项目的需求,配合投资发展管理部门完成公司负责项目前期的预评价工作;
(3)违反“三同时”规定的建设单位及承担设计、施工等任务的单位,应及时下达整改通知,并监督检查其整改情况;
(4)参与对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查及三查四定工作;(5)建立健全建设项目“三同时”台帐。4.3技术管理部门
(1)从项目范围、进度、质量、投资等方面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
(2)参与项目的立项审查、验收工作;
(3)组织对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安全环保消防及职业卫生设施审查;
(4)组织对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环保消防及职业卫生设施建设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向相关方下达整改通知,并监督检查其整改情况;
(5)在项目建设期间,配合建设单位,组织相关部门对建设项目进行三查四定。
4.4项目经理部
负责对本项目的职业卫生、安全环保及消防、“三同时”负全面管理责任。其职责是:
(1)在项目建设前期组织开展对项目预评价工作,并上报有关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审查、批复许可;
(2)在编报建设项目投资计划时,应将职业卫生、安全环保设施所需投资一并纳入计划,同时编报;
(3)对承担建设项目的单位提出落实“三同时”规定的具体要求,并负责提供必需的资料和条件;
(4)在建设项目生产设备调试阶段,应同时对职业卫生、安全环保设施进行调试,对其效果做出评价。在人员培训时应有职业卫生、安全环保的内容,应制定完整的职业卫生、安全环保方面的规章制度;
(5)建设项目验收前,应自主选择并委托政府职能部门认可的、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劳动条件检测、危害程度评价、环境监测分析并由其出具相应的报告;
(6)组织编制职业卫生、安全环保、消防验收专题报告,并报请政府主管部门组织职业卫生、安全环保、消防单项验收工作;
(7)对单项验收中提出的有关职业卫生、安全环保方面的改进意见应按期整改;
(8)建立健全本项目“三同时”台帐。
5详细规定
认真贯彻执行有关建设项目安全、环保、消防、职业卫生行政许可和“三同时”法律法规,主动、积极地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工作检查和指导,及时落实政府有关工作指示和要求。
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必须进行项目安全、职业卫生预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1)在政府部门进行了立项备案的建设项目; 2)火灾危险性生产类别为甲类的建设项目;
3)爆炸危险场所等级为特别危险场所和高度危险场所的建设项目; 4)大量生产或使用Ⅰ级、Ⅱ级危害程度的职业性接触毒物的建设项目; 5)大量生产或使用石棉粉料或含有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粉料的建设项目; 6)有关部门确认的其它危险、危害因素大的建设项目。
未在政府部门进行了立项备案但又符合2)—6)的条款的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分公司)组织进行内部安全环保评估,并形成书面的评估意见。
建设项目勘察、设计、安全环保职业卫生评价、施工及施工监理要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建设项目试生产应得到政府相关部门批准,建设项目正式投产要遵照法律法规要求及时办理相应的排污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特种作业人员要取得相应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并持证上岗。
建设项目各阶段行政许可、“三同时”基本工作要求:(1)可行性研究及项目设立审查阶段
1)编制建设项目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2)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建设项目设立安全审查申请、报送资料。
3)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相关资料报送政府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评审(审查)。
4)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将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及相关资料报送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评审(审查)。
5)各项评审(审查)通过后,将各评价报告及评审意见存档。6)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项目立项审核、批文。(2)初步设计阶段
1)工程建设部门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严格按照现行安全、环保、消防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进行初步设计。初步设计应包括安全、环保、消防和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计专篇,专篇内容应落实各评价报告书提出的措施及评审意见。
2)将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及相关资料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3)将消防设施初步设计专篇及相关资料报公安消防机关审查。4)将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及相关资料报卫生行政部门审查。5)将建设项目环保设施设计专篇及相关资料报环保监督管理部门审查。(3)施工图设计阶段
1)督促设计单位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及各评价报告书、初步设计评审意见完成安全、环保、消防、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施工图设计,施工图中应详细说明安全、环保、消防、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运行参数和技术指标。
2)将建设项目消防设施施工图设计及相关资料报公安消防机关审查。(4)施工建设阶段
1)认真落实消防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审查提出的意见,落实安全预评价、环境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及其评审(审查)中提出的措施,保证安全、环保、消防、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施工进度和质量,确保安全、环保、消防、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竣工、同时投入使用。
2)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施工只能由具备相应工程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承担。施工单位在安全设施竣工验收前须编制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施工情况报告。
3)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发生工艺变化、生产规模变化及安全、环保、消防、职业病防护设施改变等设计变更时,须将设计变更及说明报相关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或备案。
(5)装置试生产前
1)项目建设完成时,向地方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和省安监部门提交试生产申请,试生产申请经审查批准后,方可组织试生产。
2)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研究建设项目试生产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并提出对策,且按照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制定周密的试生产方案。
3)将试生产方案报送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4)向公安消防机关提出消防设施验收申请,验收通过后方可转入试生产。(6)试生产阶段
1)委托并配合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单位监测环保设施运行情况及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编制监测报告,将监测报告及相关资料报送负责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环保部门申请验收。
2)委托并配合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价机构开展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编
制评价报告,将报告书及相关资料报送卫生行政部门审查验收。
3)委托并配合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价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安全验收评价,编制评价报告,将报告书及相关资料报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验收。
4)试生产必须在批准的规定时限内完成,试生产未完成不具备验收条件的应及时办理试生产延期手续,不得超期试生产和未经竣工验收投产。
5)准备验收资料并提交竣工验收申请,经政府有关部门验收后,转入正式生产阶段。
建设项目申请竣工验收需具备下列条件:
(1)职业卫生、安全环保设施已按设计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2)对建设项目中职业卫生、安全环保设施的效果进行了测定;(3)对试车或试生产中所发现的危及职工安全和健康的问题进行了整改;(4)对可能影响职工安全和健康的生产岗位进行了检测,并建立了档案;(5)建立健全了职业卫生、安全环保操作规程、安全规章制度和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案;
(6)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并建立档案制度;
(7)符合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职业安全卫生的要求。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建设项目负责单位的有关部门及公司安全生产、技术管理部门要经常进行现场检查监督。
建设项目负责单位要对项目的计划、实施全面负责,对实施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建设项目负责单位在项目建设施工后期应组织进行“三查四定”工作。对建设项目中的职业卫生、安全环保设施验收不合格的,应组织限期整改。
建设项目验收合格,正式投入运行后,生产设施和职业卫生、安全环保设施必须同时投入使用。
建设项目未经批准强行投产造成伤亡事故、职业中毒、职业病等职业危害和环境污染事故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批准投产单位(部门)和投产者的责任,触犯刑律的,由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各级安全环保职能管理部门作为本单位建设项目安全、环保、消防、职业卫生行政许可和“三同时”工作的监督管理归口部门,负责建立健全建设本单位项目行政许可、“三同时”工作台账。
项目建设相关部门应当向安全管理部门提供建设项目相关技术资料、项目投资额及安全、环保、消防、职业卫生投入基础数据等有关资料。
冠泽金融中心项目 2018年3月12日
第四篇:“三同时”管理规定
新、改、扩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规定
一、范围
1、本标准规定了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实施环保、职业健康安全“三同时”的管理职责、程序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技术改造项目(工程)和引进的建设项目(工程)的“三同时”管理。
2、“三同时”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中的防治污染的措施、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3、职业健康安全设施
是指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而采取的消除职业危害因素的设备、装置、防护用具及其他防范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安全技术方面的设施、职业卫生方面的设施和生产性辅助设施。
二、职责
1安环科负责组织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负责环保、职业健康安全“三同时”的归口管理,负责组织办理“三同时”的审批、验收、监督检查等工作。
2、工艺管理主管部门负责涉及生产工艺流程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中有关环保、职业健康安全的工艺方案设计。
3、设备管理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参加建设项目“三同时”的管理工作,收集并提供有关的文件、资料。
4、财务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根据要求参加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三同时”的管理工作,提供有关的文件、资料。
5、工会负责组织员工代表参加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三同时”的审查、验收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6、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办理相关的审批、报固手续,负责接收并使用环保、职业健康安全设施,并对其进行必要的维护。
三、管理内容和方法
1、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管理
可行性研究论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规划,需要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含引进设备)时,各主管部门应对所需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同时应进行环保、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论证,确定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有害环境影响、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策划必要的环保措施、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并将论证结果载入可行性论证文件。1.1、环境影响评价
在进行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安环科应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委托具有相应环境影响评价资格的企业外部专业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或报告表),并报政府主管部门审批。1.2、工艺方案的设计
工艺管理主管部门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工艺方案设计过程中,在确定生产工艺流程、选择设备时,应考虑环境污染预防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防范的要求,优先采用质量可靠、技术成熟、运行平稳,环境影响小,资源、能源消耗少,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工艺技术、设备,避免或减少有害环境影响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1.3、对废气、粉尘污染的防治
1.4、在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烟尘、粉尘等污染物质的现场,应尽可能避免敞开式操作,并设置排风装置、除尘装置、吸收有毒有害气体的净化装置等环保设施。
1.5、对于含有易挥发物质的化学品的贮存装置,应采取防止挥发物质逸出的措施,设置必要的防护装置。
1.6、对废水、废液及废机油污染的防治
1.7、建设项目的设计必须坚持节约用水的原则,对生产工艺流程中排放的废水应合理回收、处理,重复利用。
1.8、对于直接排入市政排水管道的生产、生活污水,应确保水质符合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
1.9、对于使用乳化液、机油的设备、管道,应采取有效的密封措施,防止跑、冒、滴、漏。对废乳化液、机油要妥善回收,统一处理。
1.10、原(燃)料露天堆放场所,应有防止雨水冲刷、物料流失而造成水体污染的措施。
1.11、对固体废物(包括生活垃圾)污染的防治
1.12、生产工艺过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原材料的利用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制定废物回收、利用的措施。
1.13、对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屑、废渣等固体废物,应设置专用的分类存放设施,以便于固体废物的分类存放、分类处理。
1.14、对固体废物应安排适宜的排放渠道,设置适宜的废物堆放场,危险废物应与其他废物隔离存放,并送环保主管部门指定的单位处理。1.15、对噪声污染的防治
1.16、生产工艺过程应采取先进、科学的减噪、防噪措施,有效地降低噪声对员工的危害,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1.17、对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噪声的环境污染,应根据情况设置专用减噪、防噪措施,避免或减少噪声污染,符合有关标准要求。2设计阶段的管理
2.1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必须坚持防治污染及其它公害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的制度。
2.2安环科应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及政府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审批意见及时提供给设计单位,并对设计单位在建设项目设计过程中满足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要求情况进行监督。
2.3设计单位应根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要求设计相应的环保设施,环保设施的设计应因地制宜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污染预防、污染治理措施和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技术。
2,4设计单位在编制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时,要同时编制《劳动安全卫生专篇》,职业健康安全设施的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5设计单位编制的《劳动安全卫生专篇》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建设项目概况
(1)名称、地点、建设性质。(2)建设规模(建设纲要)。(3)建设项目批准文件。
(4)主要原材料、产品的名称、数量。
(5)建设项目平面图,生产工艺流程及材料输送路线示意图。(6)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总投资。B环保、职业健康安全设施和技术设施
(1)生产过程中主要环境影响、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采取的防范措施。(2)环保、职业健康安全设施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及其分布图。
(3)生产场所环境影响、职业危害因素监控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数量。(4)作业场所尘、毒、噪音、高温和放射线等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数据。(5)《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适用范围内的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等危险性较大的生产设备所具有的由政府主管部门授权单位检测合格后核发的《锅炉使用登记证》、《压力容器使用证》等使用证书的复印件。
(6)女工卫生设施名称、数量。
(7)安技部门人员配备、检测仪器、设备名称、型号、数量。(8)环保、职业健康安全设施的投资金额。(9)对建设项目存在的环保、职业健康安全问题所制定的整改方案,预留的整改费用及完成整改的时间。
(10)环保、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C建设项目环保、职业健康安全综合评价
(1)对建设项目中环保、职业健康安全设施的本质安全性进行评价。
(2)对建设项目中环保、职业健康安全设施和技术措施和效果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评价。
(3)对新、改、扩建设项目中存在的环保、职业健康安全问题所采用的整改措施的效果进行预评价。3施工阶段的管理
3.1设计审查通过后,安环科、财务主管部门应与施工管理部门一起督促并检查环保、职业健康安全措施资金投资预算,并列入建设项目计划,以保证环保、职业健康安全措施资金落实到位。
3.2设备管理主管部门在选择、购买环保和职业健康安全防护设备时,应选择具有环保、职业健康安全产业证书及相应资格的供方。
3.3在环保和职业健康安全防护设备运输及保管过程中,要采取防雨、防腐、固定等安全措施,防止设备造成任何损坏、变形、丢失,重要元件要单独存放。
3.4建设项目的施工阶段应坚持防止污染及其它公害的设施和职业健康安全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的制度。
3.5安环科、设备管理主管部门应与施工管理部门一起检查施工单位是否将环保、职业健康安全设施工程纳入施工计划。
3.6建设项目施工前,安环科应对施工单位所负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责任提出明确要求,并与施工单位签订外委施工安全生产、环保责任协议书,以促使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确保安全生产,保护施工现场及周围的环境,防止和减少废水、废气、粉尘、噪声、震动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3.7施工单位应对建设项目的环保、职业健康安全设施的工程质量负责。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施工,确实做到环保、职业健康安全设施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并确保工程质量。
3.8施工单位应负责建筑垃圾的清运,并在运输过程中采取措施避免废屑、废渣、废弃物沿途飞扬、掉落,并排放到指定场所。
3.9施工过程中,设备管理主管部门应与施工管理部门一起对建设项目配套的环保、职业健康安全设施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及对环境因素、危险源的控制情况进行检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并督促施工单位整改,保证施工质量。3.10环保、职业健康安全设施工程施工完毕后,安环科应督促设备管理主管部门及施工管理部门一起对环保、职业健康安全设施的工程施工有关的技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
4、竣工验收阶段的管理
4.1建设项目的施工阶段应坚持防治污染及其它公害的设施和职业健康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4.2建设项目竣工后,需要政府环保、安全生产主管部门进行验收的项目由安环科联系政府环保、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进行验收;不需要政府环保、安全生产主管部门验收的建设项目由安环科负责验收。
4.3建设项目中的环保、职业健康安全设施具备下列条件后,方可申请进行竣工验收:
a)初步设计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专篇》已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同意;
b)环保、职业健康安全设施已按设计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
c)对建设项目中环保、职业健康安全设施的效果进行了测定和评估; d)对试车和试生产中所发现的危及员工安全和健康的问题进行了整改; e)对可能影响员工安全和健康的生产岗位进行了检测,并建立了档案; f)建立健全了环保、职业健康安全操作规程和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案; g)符合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环保、职业健康安全的要求。
4.4建设项目申请竣工验收后,设备管理主管部门应按相应法律、法规参加由政府主管部门、环保、安全生产、卫生主管部门和工会进行的竣工验收。
4.5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必须按照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保、职业健康安全验收规定进行。不符合环保、职业健康安全规定和行业规范的,不得验收和投入使用。4.6建设项目验收合格,方可投入正式运行。建设项目正式投入运行后,使用部门应确保生产设施和环保、职业健康安全设施同时使用,不得将环保、职业健康安全设施闲置不用。
5、建设项目“三同时”的审批
5.1建设项目“三同时” 的审批权限
5.2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审查、验收实行分级管理,建设项目由哪级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就由哪级的环保、安全生产、卫生主管部门和工会组织执行审查、验收。中央、省下达的批复项目,一律由市级环保、安全生产、卫生主管部门和工会组织执行审查验收。
5.3本公司的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批实行归口管理,安环科、工会分别为审查、验收的主管部门。
5.4凡上报市级审批的“三同时”建设项目,均应由安环科、工会审查后,方可上报市级政府主管部门。
5.5初步设计审查
5.6初步设计中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劳动安全卫生专篇》等设计资料(包括工艺流程图、平面布置图、剖面图等)应由设计单位提前15天送安环科、工会进行审查。
5.7安环科应填报《环境保护“三同时”审批、验收表》、《建设项目安全与工业卫生“三同时”审批表》(一式六份),经政府环保、安全生产、卫生主管部门和工会组织审批签章和交纳安全风险抵押金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工作。
5.8须上报市一级的建设项目的“三同时” 审批表及有关资料,应由安环科审查后,提前10天上报市级环保、安全生产、卫生主管部门和工会组织进行审批。5.9竣工验收
5.10由本公司批复的新、改、扩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由安环科、工会组织进行预验收。
5.11如预验收不存在环保、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原则性问题,则“三同时” 审批表由主管部门签署验收意见;如预验收在环保、职业健康安全方面测试中,发现问题较多或存在原则性问题,则须进行整改,待整改结束后再进行正式验收。
5.12凡上报市一级批复的新、改、扩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须经公司主管部门预验收后,方可上报正式验收。
5.13新、改、扩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要求: a)生产性项目和辅助性公用设施已按设计要求建成,能满足生产使用; b)主要工艺设备配套设施经联动负荷试车合格,形成生产能力,能够生产出设计文件所规定的产品;
c)必要的生活设施已按设计要求建成; d)生产准备工作能适应投产的需要;
e)环保、职业健康安全设施已按设计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使用。5.14其他要求
新、改、扩建设项目正式验收后,安环科应将“三同时” 审批表报送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存档。公司内审批项目,由项目主管部门到安环科取表,填写后再分别到安环科、工会办理审批手续。对没有或未办理“三同时”初步设计审查的项目,设备管理主管部门不得批准,财务主管部门不得拨款,施工单位不得施工。
未经正式验收的建设项目,不准正式投产。
6、建设项目“三同时”的环保、安全监察与检查
6.1安环科应会同工会组织依据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对公司内的新、改、扩建设项目的“三同时”情况实行环保、安全监察,有权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劳动安全卫生专篇》及审批表中所列内容的执行情况提出质询或建议,有权按Q/SZ G59.06标准规定对违反规定的责任部门、人员进行处罚。
6.2各建设项目主管部门或施工单位必须积极配合监察,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扰或防碍环保、安全监察的正常进行。
6.3新、改、扩建设项目的施工应遵守公司的各项环保、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环科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以及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有权予以纠正或勒令停产整顿、整改,各部门必须接受环保、安全监察人员的监督检查。
6.4新、改、扩建设项目的建设或施工单位安技专(兼)职人员,必须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进行环保、安全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或上报,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安环科报告。
6.5新、改、扩建设项目施工中,凡本公司人员发生工伤事故,均按公司内工伤事故申报程序及时逐级上报,并按行政隶属关系进行统计。
6.6凡本公司人员承包施工的新、改、扩建设项目,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环保法律法规以及青海省《关于建筑安装工程安全合同安全管理制度》。
四、形成文件和记录
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
2、环境保护“三同时”审批、验收表
3、《建设项目安全与工业卫生“三同时”审批表》
4、《外委施工安全生产、环保协议书》
第五篇:浙江省合同行为管理监督规定
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65号
浙江省合同行为管理监督规定
(2002年4月25日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合同行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交易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合同指导服务、监督合同格式条款和查处利用合同违法行为的活动。
第三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履行服务和监督职责时,应当尊重和保护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二章合同指导和服务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和推进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引导当事人自觉遵循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查询系统,按规定向社会无偿提供查询服务。
第五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规定向社会提供下列信息查询服务:
(一)企业的工商登记情况;
(二)经备案的含有格式条款的合同样本;
(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情况;
(四)其他能够证明企业合同信用状况的客观资料。
第六条社会中介机构可以依法向社会提供有关当事人合同信用状况的调查、咨询、评估等服务。
第七条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或者行业组织可以制定合同示范文本,供当事人参照使用。
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或者行业组织制定的合同示范文本,应当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应当做好合同示
范文本的宣传、推广工作。
第三章格式条款的监督
第八条本规定所称格式条款,是指经营者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消费者协商的条款。
通知、声明、商业广告、店堂告示、单据等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视为格式条款。
第九条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经营者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
第十条格式条款不得含有免除经营者下列责任的内容:
(一)造成消费者人身伤害的责任;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失的责任;
(三)对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法定保证责任;
(四)违约责任;
(五)其他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十一条格式条款不得含有加重消费者下列责任的内容:
(一)违约金或者损害赔偿金超过合理数额;
(二)承担应当由经营者承担的经营风险责任;
(三)违反法律、法规加重消费者责任的其他内容。
第十二条格式条款不得含有排除消费者下列主要权利的内容:
(一)依法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权利;
(二)请求支付违约金或者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
(三)合同解释权;
(四)就合同争议提起诉讼的权利;
(五)依法享有的其他主要权利。
第十三条下列合同采用格式条款的,经营者应当在开始使用该格式条款之日起三十日内将合同样本报核发其营业执照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一)房屋买卖、租赁及其居间、委托合同;
(二)物业管理、住宅装修装饰合同;
(三)旅游合同;
(四)供用电、水、热、气合同;
(五)有线电视、邮政、电信合同;
(六)消费贷款、人身财产保险合同;
(七)旅客运输合同;
(八)省人民政府规定应当备案的其他含有格式条款的合同。第十四条消费者认为格式条款违反第十条至第十二条规定,损害其
合法权益的,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
第十五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格式条款违反第十条至第十二条规定或者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情形的,应当书面通知经营者予以修改。
第十六条经营者对修改通知有异议的,应当在接到修改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辩,并可以要求举行听证。异议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
经营者未提出异议的,应当在接到修改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修改,并将修改后的格式条款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按规定报备案的格式条款发出修改通知,经营者要求听证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听证。对其他格式条款发出修改通知,经营者要求听证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组织听证。第十八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经营者提出异议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书面答复。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答复仍要求修改的,经营者应当在接到答复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修改,并将修改后的格式条款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经营者对有关格式条款在规定期限内拒不修改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将该格式条款违反本规定的有关情况向社会公告。第二十条国家行业主管部门或者行业组织提供的格式条款违反本规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提请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或者行业组织处理。
第四章利用合同违法行为的查处
第二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不得从事下列违法行为: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恶意串通,损害国家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六)其他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他人利益的。
第二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实施前条规定的违法行为的情况下,为其提供证明、执照、印章、账户及其他便利条件。
第二十三条有第二十一条规定的违法行为,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法查处。
有第二十一条规定的违法行为,损害合同对方当事人或者第三人合法权益的,经受害人申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法查处。
第二十四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查处利用合同违法行为,可以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询问有关当事人、证明人;
(二)查阅、复制有关的合同、发票、账册、凭证、业务函电和其他有关资料;
(三)检查与违法行为有关的场所、财物;
(四)查封、扣押与利用合同违法行为有关的资料、财物、工具等;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二十五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依法查处利用合同违法行为时,发现该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经营者违反第九条至第十二条规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经营者违反第十三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予警告。
第二十八条违反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规定,法律、法规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其规定予以处罚;法律、法规尚未规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一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利用合同违法行为的非法所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追缴,并按规定返还有关当事人。
第二十九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规定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的;
(二)违法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的;
(三)未按规定将涉嫌刑事犯罪的合同违法案件移送司法机关的;
(四)收受贿赂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条本规定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