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方案(写写帮整理)
眉县中医医院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方案
各科室: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根据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结合当前我院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实际,现就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管理工作
通知如下:
一、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一)环境因素
1、一级特别洁净手术室适用于关节置换手术、器官移植手术、脑外科、心脏外科、眼科等无菌手术。我院手术室条件未达标。
2、戊二醛熏消机不能达到灭菌要求,硬式内镜、塑胶类等手术器械不能达到灭菌。
3、洁净屏滤网清洗不及时,存在安全隐患。
4、术中无保温设施,低体温容易引起伤口感染。
5、手术器械过多,放置不规范,存在物品污染。
6、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各室间人员不能做到相对固定。无铅屏风设施,防护不到位,工作人员反复进出,人员数量和流动无法限制,空气质量无法保证。
(二)人员因素
部分工作人员不能重视院内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医务人员对消毒灭菌,医务人员手卫生、院内感染监测及报告制度执行不力,院内感染防控意识淡漠,防控知识欠缺,发生多起手术切口感染病例后,有关医务人员反应迟钝,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具体表现在:
1、个别手术人员不能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2、术中个别医务人员不能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操作技巧欠缺,不能有效止血和减少组织损伤。
3、部分感染性手术通知单未注明。手术部位无标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4、手术部位清洁不到位。
5、有指征预防用抗菌药物患者用药时机不合理,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失血量大 于1500毫升时,术中未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6、备皮方式任然为剃毛,存在潜在皮肤破损,为细菌定植创造条件。
7、患者营养不良、自身免疫力低下,存在潜在隐患。
(三)设备、器械因素
1、手术室设备陈旧,使用不便,造成手术时间延长,增加感染风险。
2、个别器械清洗不彻底,有污渍,管腔类器械干燥不充分。
3、无低温灭菌设备,腔镜及塑胶类器械不能达到灭菌要求。
4、现用清洗消毒机无消毒功能,清洗、消毒流程不合理。
5、外来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监管不力。
(四)术后切口护理
1、换药碗未一人一用,手卫生执行不到位,换药时未带口罩、帽子、无菌操作不严格。
2、换药室管理混乱,陪人不限制,卫生不洁,物品混放,棉签、敷料未使用小包装,无菌储槽未注明打开日期,超过24小时使用。
3、病房空气质量差,陪人多,加床过多,物品放置不规范,不具备换药条件。
4、病情观察不及时,术后对伤口渗出,敷料有无松动、脱落、污染,患肢血运、引流情况等观察、记录不及时。
(五)其他方面
1、感染病例微生物标本送检不及时。
2、我院微生物室无厌氧菌培养基。血常规复查不到位,CRP复位不及时。
二、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控制
(一)针对感染危险因素实施有效防控
1、更换和添置手术室设备,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部位感染。
2、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3、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4、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5、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 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6、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7、购置气枪、水枪等清洗设备,确保管腔类器械清洗质量合格。
8、加强对外来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监管到位。
9、加强换药室和病室管理,物表及时清洁,限制陪人,用物规范放置。
10、使用小包装棉签、敷料,取消开放式贮槽,减少无菌物品污染。
11、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12、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13、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14、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15、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16、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17、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
18、术后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严格进行手卫生
19、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二)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组织管理
全院医务人员应当高度重视院内感染防控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落实管理措施,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坚持 “科学防控、规范管理、突出重点、强化落实”的原则,健全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提升医院感染防控水平,最大限度降低医院感染发生,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多学科参与,建立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检验部门、药学部门、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以及 临床手术科室多个部门协作的合作机制,各部门间协调沟通,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合力推进医院感染各项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
(三)落实重点环节医院感染控制管理
高度重视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的监控和管理,将医院感染管理由全院综合性监测向关注过程的目标性监测转变。对手术器械及物品的灭菌效果实施有效监测。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医院手术室管理规范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及«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规定。完善规章制度、细化工作流程、认真落实院内感染防控措施。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及有关手术器械、内镜及其他侵入性诊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必须符合有关技术标准要求,保证工作质量和效果,保障患者安全。
(四)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工作的认识
加强医务人员的院感知识培训,提高院内感染防控意识,提升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针对院内感染管理方面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加大排查整治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督促院内感染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建立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机制,认真执行院感信息监测和信息报送制度,对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时实施预防和控制措施。
(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纳入目标责任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和医院感染管理的整体规划中,全面加强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切实做好医院感染监测、防控工作,定期开展督导检查,认真总结评估。最大限度降低我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
附: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
第二篇: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为了了解我院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发现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以日常综合性监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依据,拟于2014年*月*日起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为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
一、监测目的1、监测清洁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
2、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3、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4、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对象
所有手术的患者。
三、监测时间
2014年*月*日开始。
四、监测内容
1、基本资料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
2、手术资料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清洁度、ASA评分、麻醉方式、植入物、抗生素使用情况、危险因素等。
3、手术部位感染资料感染部位、微生物送检。
五、监测方法
1、各科室将本月所有手术病人的基本情况汇总,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登记表”。
2、控感科每月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同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每季度对目标性监测资料进行评价分析,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主管院领导和全院反馈,全总结。
第三篇:2018骨科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XXX中医院
2018年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方案
为了解我院骨科I类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发现危险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骨科手术部位感染,我们将继续在2018年开展骨科I类手术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
一、监测目的
1、监测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危险因素;
2、及时发现问题,以便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骨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
骨科I类手术切口:四肢和关节内固定植入及取出术。
三、监测时间 2018年1月—12月。
四、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五、监测方法
(一)监测前的准备
1、监测开始前对手术相关科室的主任和护士长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2、对参与该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通过健康教育等,宣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特别是手卫生的执行。确保各参
与科室的医疗护理质量,以减少和杜绝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二)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1、临床医师
①严格掌握标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正确的执行手术、换药、手卫生等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发现切口感染迹象。科室感控小组协助主管医生并监督执行,并填报监测表格。②当发生或怀疑切口有感染迹象时,积极处理,及时上报医务科、院感科等相关部门。③如有需要,请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相关成员进行会诊,制定诊疗方案。④必须保证所填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2、护士
①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特别是切口情况。监督患者及陪护人员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等。②加强患者护理,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①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合理应用抗菌药物。②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对手术患者宣传解释调查目的和方式,电话联系出院后的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③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季度得出手术部位感染率,与医师共同分析原因以便进行改进。
(三)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
手术部位有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等体征之一时,颅脑手术后
有发热、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等体征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诊断性检查。特殊情况下,外科医生与微生物室人员、感染控制人员一起讨论并通过无菌操作从切口留取组织或液体标本送检。
①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盐水浸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②分泌物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但厌氧菌培养时应取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同时要使用厌氧培养基。
4、调查登记方法
①主管医生对每个手术患者均需填写《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见附表),医院感染仅指手术部位感染。
②巡视手术患者,与医生约定换药时间,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
③医院感染病历发现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手术患者术后发热是否>38℃,切口是否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提前拆线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如发现以上情况,科主任立即组织会诊确定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并及时通知感染科。
④每个手术病人需建立出院后追踪档案,病人出院时,给病人出院指导,并告知一旦切口出现异常,及时与手术医生联系。无植入物手术患者手术后追踪30
天,有植入物者术后追踪一年。
六、有关指标的计算
1、手术部位感染率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100
2、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指定手术该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指定手术某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数某危险指数手术感染发病率=
×100
3、外科医生感染发病专率(1)外科医生感染发病专率
该医生在该该时期的手术部位感染例数100某医生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 某外科医生感染发病专率=
(2)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发病专率=
该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例数100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手术例数(3)平均危险指数
(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平均危险指数=
手术例数总和(4)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 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
某医师的感染专率100
某医师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4、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测
七、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
1、专人负责,认真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
2、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措施。
3、感染科每季度总结分析,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调查数据向有关人员汇报,向各手术医生通报其本人的感染专率。
4、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并确定下一步工作目标。附:《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2018
医院感染管理科 年1月6日
表1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一、一般情况
住院号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男/女 年龄 入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联系电话 回访日期 年 月 日
二、手术情况
手术名称 手术持续时间 分钟 手术日期 年 月 日 手术医生 ASA评分 Ⅰ Ⅱ Ⅲ Ⅳ Ⅴ 切口等级 Ⅰ Ⅱ Ⅲ 失血 ml 输血 ml 术前外周WBC计数 手术类型 急诊/择期 麻醉类型 全麻/非全麻 植入物 有/无 显微镜 是/否
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术前2小时以前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围手术期(术前30-120分钟)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术中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术后用药 1日/ 2日/ 3日/ 4日及以上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联合用药 是/否 一联/二联/三联/四联及以上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四、医院感染情况 是/否 部位: 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 外科引流: 是/否 瘘管: 是/否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 感染日期 年 月 日
其他医院感染 有/无 感染部位
送检日期 标本名称 送检方式 病原体 药敏结果 填表人
骨科患者出院指导
尊敬的患者:
您好!感谢您对我院的信任,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我们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提高医疗质量,给您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及时联系。
一般情况下,手术后外科伤口需要7至14天愈合,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在手术后30天内遇到下列情况,请与医院感染管理科联络并及时就诊。1、2、3、4、切口化脓、流脓或流血水。拆线后不愈合。
切口处疼痛或触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不明原因发烧>38℃。
电话: xxxxxxx 地址: xxxxxx 出院后,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工作人员会电话了解您的切口愈合情况,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第四篇: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暴发演练总结
手术切口医院感染暴发演练总结
为提高医院感染暴发组织指挥、快速响应及处置能力,加强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保障医疗安全,××医院于2013年11月25日组织开展了一次手术切口医院感染暴发应急演练。由医务处、护理部、院感科、手术室、药剂科、骨科一病区、骨科二病区、检验科、微生物室、供应室组成的院感暴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参加了此次演练,分管院长××担任总指挥,院感科主任、医务处主任、护理部主任担任副总指挥。
演练内容为骨科一病区在10日内相继发生3例疑似手术切口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例。在演练现场,院感暴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按照演练方案的要求,就医院感染暴发的核实、相关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院内报告、预案的启动、应急指挥与协调、院外上报、专家会诊、医疗救治、感染暴发原因分析、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专题会议的召开等内容进行了全面演练。最后由分管院长××对此次演练进行了总点评,总结了此次演练的经验和下一步要求及改进措施。
在此次演练查找感染暴发原因的环节,各个科室都认真分析原因,骨科从清创、手卫生方面分析,医务处从实习生的操作方面分析,护理部从护士的备皮操作方面分析,手术室从手术室间环境、手术器械、无菌物品方面分析,供应室从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包装等方面进行分析,院感科从感染病例感染的时间、主管医生手卫生及无菌操作、病房的空气环境、患者周围环境的卫生,病原菌及耐药谱,相关物品及环境的卫生学检测结果等方面综合分析,再综合各科室分析的结果总结出本次感染暴发的原因。
在本次演练中,院感科、医务处、护理部及时组织院感暴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对感染病例进行讨论,第一时间制定出救治方案及消毒隔离措施,并迅速执行。由于救治方案及消毒隔离措施的及时落实,未出现新发病例,3例感染患者病情逐步好转。
本次演练发现科室存在的问题是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对实习医生指导不够,保洁员对病房的打扫仅能做到清洁、达不到消毒效果,医生未及时下接触隔离医嘱等,这些问题将作为我们今后督查工作的重点。此次演练存在的不足是没有通知后勤保障组参与,没有对抢救药品、防护用品等方面的准备情况进行检查。
通过此次演练,有效促进了医务人员对院感暴发的概念、诊断报告流程、应急处置程序、个人防护、多重耐药菌的消毒隔离措施等相关知识的掌握,相关科室和人员的职责进一步明确,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水平和防控意识得到提升,促进并完善了应急处置机制,为预防和控制院感暴发事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医院感染管理科 2013年 月 日
第五篇: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范文模版)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病人在住院前应尽量完成术前各项检查,治疗基础疾病,如肥胖、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能治愈或减轻的疾病,应尽量在院外予以纠正。
二、手术前尽可能治愈其他部位感染,并限制使用皮质类固醇。
三、尽量缩短等待手术时间。
四、做好病人手术前清洁和皮肤准备,洗澡更衣。如需去除毛发,应在剃毛后立即或在短时间内进行手术,去除方法最好采用剪毛或使用脱毛剂。
五、加强手术室环境卫生学管理,有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感染的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
六、控制手术间人数,减少人员走动,与手术无关的话不说。
七、手术操作人员按规定更衣、戴帽子、口罩,帽子要将头发完全包住。认真刷手、戴无菌手套。无论手术大小,严禁不刷手直接戴无菌手套手术。
八、改进手术技巧,操作尽量轻柔,减少组织损伤,严格止血、缝合严密、不留死腔。
九、尽量缩短手术持续时间。
十、加强病房环境卫生学管理,减少陪住,严格探视制度。
十一、换药最好在换药室进行,若在病房换药时应停止其他护理操作,换药前应洗手戴手套,严格无菌操作。
十二、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污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采用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一)术前30分钟~2小时使用抗菌药物,在手术中组织暴露时,血药浓度达最高峰。
(二)根据手术切口类别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Ⅰ类切口:手术时间短者,可不用抗菌药物,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应根据药物半衰期,术中追加一次用药,术后用药一般不超过24小时,特殊情况可延至48小时。
Ⅱ类切口:术前与术中用药同Ⅰ类切口,术后72小时内可重复使用。
Ⅲ类切口:从围术期开始按照治疗性用药原则使用抗菌药物。
十三、改善病人营养状态,调节水、电介质及酸碱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