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1、了解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感染率;
2、发现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干预;
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
手术类型:胆囊切除或/和胆囊手术,阑尾切除术,乳房切除术,四肢骨折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手术,颅骨和脑瘫手术等。
监测对象:被选定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
三、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四、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表浅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钛网、补片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做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②自然裂开或有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3、器官(或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做出临床诊断: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说明:
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③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④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⑤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⑥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⑦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染。⑧外阴切开术切口感染应计在皮肤软组织感染中。
五、监测方法
(一)监测前的准备
1、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相关科室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2、对参与该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
(二)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1、手术医生/麻醉医生
①完善病历,手术麻醉记录,将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记录完全,特别是当切口发生变化时,详细描述切口分泌物的性质、颜色和量。手术记录中除患者的一般情况外须注明手术方式、手术名称、手术时间、手术中失血量、手术中输血量、麻醉评分、患者体重。记录参加手术人员,特别是主刀者、第一助手;手术引流情况;手术后的病情记录;抗菌药物应用与更改目的等。②争取定时间换药,并通知感染办,以便安排专职人员观察切口情况。③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送分泌物或脑脊液常规检查+革兰染色,以及细菌培养。④围手术期用药,请注明手术前或手术中用药,手术前用药注明用药的时间、地点(手术室、病房),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60分钟应用,手术中用药是指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若手术时间超过三小时或失血量>1500ml,要求追加一剂抗菌药物。
2、病房监控护士
了解手术后患者体温及手术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异常分泌物,及时上报、协助医生做切口分泌物检查;做好手术患者的入院宣教和出院指导,准确留存患者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患者手术后手术部位如有红肿、热痛、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和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联系。
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每天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对手术患者宣传解释调查目的和方式,电话联系出院后的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三个月得出手术部
位感染率,与医师共同分析原因以便进行改进。
(三)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
手术部位有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等体征之一时,颅脑手术后有发热、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等体征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诊断性检查。特殊情况下,外科医生与微生物室人员、感染控制人员一起讨论并通过无菌操作从切口留取组织或液体标本送检。
①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盐水浸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②分泌物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但厌氧菌培养时应取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同时要使用厌氧培养基。
③脑脊液标本涂片+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由医师以无菌操作穿刺取得,必须装入戴帽(盖)的无菌试管2管:1管内含经除菌过滤的2%福尔马林盐水0.5-1.0ml,加入等量脑脊液标本以固定细菌和细胞,专供涂片用。2管为空管,加入脑脊液,保温(35℃)专供培养用。每种检验需要最小量:细菌培养≥lml,真菌≥2ml,抗酸杆菌≥2ml。
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绝不可冷藏!分枝杆菌培养标本需4℃保存。
(四)调查登记方法
①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到病房了解患者实施手术情况,每个手术患者均需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见表1),该调查表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填写,医院感染仅指手术部位感染。
②监测表格信息来源
手术患者的信息可从手术预约单或病室护士交班报告本获取;患者一般情况根据入院记录和三测单、手术信息根据麻醉记录单和手术记录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嘱获得的信息,以及专职人员现场和追踪调查所得的信息。
③巡视手术患者,与医生约定换药时间,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④医院感染病历发现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手术患者术后发热是否>38℃,切口是否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提前拆线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如有上述情况发生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检查以确定是否感染。
⑤每个手术病人需建立出院后追踪档案,病人出院时,给病人出院指导,并告知一旦切口出现异常,及时与感染办联系。无植入物手术患者手术后追踪30天,有植入物者术后追踪
一年。
六、有关指标的计算
1、手术部位感染率
手术部位感染率(%)=观察期间某种手术病人的SSI数×100 观察期间某种手术病人数
2、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观察期间各类手术病人中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频率。
某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
3、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对于外科术后病人,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危险因素即手术时间、切口污染程度、麻醉方式和是否为急症手术来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详见表2。
表2危险因素的评分标准
危险因素
评分标准 手术时间(h)切口清洁度 ≤2 0 麻醉方式 急诊手术 观察期间某类手术切感染病人数×100 观察期间某类手术病总数>2 清洁 非清洁 全麻 非全麻 是 否 1 0 1 1 0 1 0
感染率(%)=指定手术一定危险病的SSI数×100 指定手术一定危险指数病人的手术数
七、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
1、专人负责,认真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
2、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措施。
3、每季度总结分析,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调查数据向有关人员汇报,向各手术医生通报其本人的感染专率。
4、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并确定下一步工作目标。
表1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一、一般情况
住院号科别床号姓名性别男/女年龄入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联系电话回访日期年月日
二、手术情况
手术名称手术持续时间分钟 手术日期年月日手术医生ASA评分ⅠⅡⅢⅣⅤ切口等级ⅠⅡⅢ 失血ml输血ml术前外周WBC计数手术类型急诊/择期麻醉类型全麻/非全麻 植入物有/无显微镜是/否
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术前2小时以前用药是/否药物名称剂量方式围手术期(术前30-120分钟)用药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术中用药是/否药物名称剂量方式术后用药1日/ 2日/ 3日/ 4日及以上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联合用药是/否一联/二联/三联/四联及以上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四、医院感染情况是/否部位: 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外科引流:是/否瘘管:是/否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
感染日期年月日
其他医院感染有/无感染部位
送检日期标本名称送检方式病原体药敏结果填表人
外科患者出院指导
尊敬的患者:
您好!感谢您对我院的信任,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我们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提高医疗质量,给您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及时联系。
一般情况下,手术后外科伤口需要7至14天愈合,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在手术后30天内遇到下列情况,请与医院感染办联络并及时就诊。
1、切口化脓、流脓或流血水。
2、拆线后不愈合。
3、切口处疼痛或触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
4、不明原因发烧>38℃。
出院后,医院感染办的工作人员会电话了解您的切口愈合情况,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第二篇:县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了解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感染率;
2、发现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干预;
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
三、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四、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表浅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钛网、补片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做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②自然裂开或有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3、器官(或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做出临床诊断: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
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③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
部感染。④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⑤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⑥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⑦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染。⑧外阴切开术切口感染应计在皮肤软组织感染中。
五、监测方法
(一)监测前的准备
1、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相关科室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2、对参与该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
(二)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1、手术医生/麻醉医生
①完善病历,手术麻醉记录,将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记录完全,特别是当切口发生变化时,详细描述切口分泌物的性质、颜色和量。手术记录中除患者的一般情况外须注明手术方式、手术名称、手术时间、手术中失血量、手术中输血量、麻醉评分、患者体重。记录参加手术人员,特别是主刀者、第一助手;手术引流情况;手术后的病情记录;抗菌药物应用与更改目的等。②争取定时间换药,并通知院感科,以便安排专职人员观察切口情况。③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送分泌物或脑脊液常规检查+革兰染色,以及细菌培养。④围手术期用药,请注明手术前或手术中用药,手术前用药注明用药的时间、地点(手术室、病房),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60分钟应用,手术中用药是指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若手术时间超过三小时或失血量>1500ml,要求追加一剂抗菌药物。
2、病房监控护士
了解手术后患者体温及手术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异常分泌物,及时上报、协助医生做切口分泌物检查;做好手术患者的入院宣教和出院指导,准确留存患者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患者手术后手术部位如有红肿、热痛、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和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联系。
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每天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对手术患者宣传解释调查目的和方式,电话联系出院后的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三个月得出手术部位感染率,与医师共同分析原因以便进行改进。
(三)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
手术部位有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等体征之一时,颅脑手术后有发热、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等体征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诊断性检查。特殊情况下,外科医生与微生物室人员、感染控制人员一起讨论并通过无菌操作从切口留取组织或液体标本送检。
①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盐水浸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②分泌物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但厌氧菌培养时应取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同时要使用厌氧培养基。
③脑脊液标本涂片+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由医师以无菌操作穿刺取得,必须装入戴帽(盖)的无菌试管2管:1管内含经除菌过滤的2%福尔马林盐水0.5-1.0ml,加入等量脑脊液标本以固定细菌和细胞,专供涂片用。2管为空管,加入脑脊液,保温(35℃)专供培养用。每种检验需要最小量:细菌培养≥lml,真菌≥2ml,抗酸杆菌≥2ml。
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绝不可冷藏!分枝杆菌培养标本需4℃保存。
(四)调查登记方法
①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到病房了解患者实施手术情况,每个手术患者均需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见表1),该调查表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填写,医院感染仅指手术部位感染。
②监测表格信息来源
手术患者的信息可从手术预约单或病室护士交班报告本获取;患者一般情况根据入院记录和三测单、手术信息根据麻醉记录单和手术记录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嘱获得的信息,以及专职人员现场和追踪调查所得的信息。
③巡视手术患者,与医生约定换药时间,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④医院感染病历发现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手术患者术后发热是否>38℃,切口是否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提前拆线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如有上述情况发生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检查以确定是否感染。
⑤每个手术病人需建立出院后追踪档案,病人出院时,给病人出院指导,并告知一旦切口出现异常,及时与感染办联系。无植入物手术患者手术后追踪30天,有植入物者术后追踪一年。
六、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
1、专人负责,认真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
2、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措施。
3、每季度总结分析,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调查数据向有关人员汇报,向各手术医生通报其本人的感染专率。
4、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并确定下一步工作目标。
表1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一、一般情况
住院号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男/女 年龄 入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联系电话 回访日期 年 月 日
二、手术情况
手术名称 手术持续时间 分钟 手术日期 年 月 日 手术医生 ASA评分 Ⅰ Ⅱ Ⅲ Ⅳ Ⅴ 切口等级 Ⅰ Ⅱ Ⅲ 失血 ml 输血 ml 术前外周WBC计数 手术类型 急诊/择期 麻醉类型 全麻/非全麻 植入物 有/无 显微镜 是/否
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术前2小时以前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围手术期(术前30-120分钟)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术中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术后用药 1日/ 2日/ 3日/ 4日及以上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联合用药 是/否 一联/二联/三联/四联及以上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四、医院感染情况 是/否 部位: 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 外科引流: 是/否 瘘管: 是/否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 感染日期 年 月 日
其他医院感染 有/无 感染部位
送检日期 标本名称 送检方式 病原体 药敏结果
填表人
外科患者出院指导
尊敬的患者:
您好!感谢您对我院的信任,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我们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提高医疗质量,给您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及时联系。
一般情况下,手术后外科伤口需要7至14天愈合,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在手术后30天内遇到下列情况,请与院感科联络并及时就诊。
1、切口化脓、流脓或流血水。
2、拆线后不愈合。
3、切口处疼痛或触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
4、不明原因发烧>38℃。
电话:
地址:县医院院感科
出院后,医院感染办的工作人员会电话了解您的切口愈合情况,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第三篇:2015年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实施方案
2015年麦盖提县人民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实施方案
根据卫生部2009年4月1日颁布的《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中对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要求,及卫生部2010年12月14日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指导,再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拟在2015年对我院开展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工作,特制定该实施方案。
一、监测目的:
1.监测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2.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3.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评价院感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的周期:
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
三、监测的范围:
1、监测范围为实施的所有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的科室;
2、手术类型包括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
四、外科手术感染部位的定义
按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1、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即在充分无菌的准备下,手术部位可以做到无菌的切口。如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
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即手术切口部位有沾染的可能。如手术中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沾染可能的空腔器官的手术切口。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以及阴囊、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
3、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即在临近感染区域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如各个系统或部位的脓肿 切开引流,化脓性腹膜炎等手术切口均属此类。有些腹内手术如某些胆道手术、肠梗阻手术等手术切口亦属此类。)
4、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2、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五、监测方法:
1、监测前的准备 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相关科室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对参与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贵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
为了能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手术医生/麻醉医生
①完善病案、手术麻醉记录,将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记录完全,特别是当切口发生变化时,详细描述切口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手术记录中除患者的一般情况外请注明手术方式(腹腔镜、开腹)、手术名称、手术历时、手术中失血、手术中输血量、麻醉评分。记录参加手术人员,特别是主刀者、第一助手;手术引流情况;手术后的病情记录、抗菌药物应用与更改目的等。
②争取定时间换药,以便医院感染管理科能安排人员观察切口情况。③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送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以及细菌培养。④围手术期用药,请注明手术前或手术中用药,手术前用药
注明用药的时间,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60分钟应用,手术中用药是指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1 500mL,要求追加一剂抗菌药物。
护士
了解手术后患者体温及手术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异常分泌物,及时提醒、协助医生做切口分泌物检查;做好手术患者的入院宣教和出院指导,准确留存患者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患者手术后手术部位有红肿、热痛、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和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联系。
感染专职人员
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与医生进行交流要求患者出院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告知感染管理科,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侧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三个月得出手术部位感染率并根据医生代码通知医生本人。
2、调查登记方法
(1)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了解患者实施手术情况,并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2)监测表格信息来源手术患者的信息可从手术预约单或病室护士交班报告本获取;患者一般情况根据入院记录和三测单、手术信息根据麻醉记录单和手术记录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嘱单获得的的信息,以及专职人员现场和追 踪调查所得的信息。
(3)巡视手术患者.与医生约换药时间,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
(4)医院感染病例发现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手术患者术后发热是否>380C,切口是否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提前拆线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如有上述情况发生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检查以确定感染。
(5)填写说明
1)手术持续时间指从切皮到皮肤缝合的时间,不包括麻醉时间。2)手术医生指在手术中执行主要操作的医生。
3)ASA评分根据ASA(美国麻醉医生协会)病情分级可将病情分为I,II, III, IV, V级。
4)切口类型
按手术切口的清洁度可将手术切口分为四级:清洁切口、清洁一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性切口。
5)手术类型
指患者进行手术的状态.分为择期和急诊。6)麻醉类型
指患者所采用的麻醉方式,分为全麻和非全麻。
ASA病情估计分级表
分级 分值 标 准
正常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周身性疾病。如周I级 1
身情况良好的腹股沟疝。
轻度或中度的周身疾病。如轻度糖尿病和贫血,II级 2
新生儿和80岁以上老年人。
有严重的周身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III级 3
工作能力。如重症糖尿病。
有生命危险的严重周身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IV级 4
力。
病情危笃,又属紧急抢救手术,生命难以维持的V级 5
濒死病人。如主动脉瘤破裂等。7)围手术期用药
1.给药时机: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2.用药时间: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8)术中用药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 1 500 ML),应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
9)术后用药
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10)感染部位
手术部位(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感染。11)感染日期
是指出现症状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的日期
六、相关指标的计算:
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某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七、数据的整理、分析、及反馈
1、专人负责。认真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
2、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措施。
3、每季度小结,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调查数据向有关人员汇报。
八、切口标本采样方法
①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盐水浸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②分泌物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但厌氧菌培养时应取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同时要使用厌氧培养基。
×100%
×100%
第四篇:2018年全国部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计划书
附件2:2018年全国部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计划书
1监测目的
1.1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 1.2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1.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2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的选择 2.1胆囊切除 2.2剖宫产 2.3脑膜瘤切除术
各医院可根据本单位情况选择上述全部或部分手术操作进行监测。3计算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4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4.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4.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4.3器官(或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③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
感染。④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⑤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⑥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⑦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染。⑧外阴切开术切口感染应计在皮肤软组织感染中。5监测方法
5.1监测前的准备 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相关科室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5.2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对参与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5.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能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5.3.1手术医生/麻醉医生 ①完善病案、手术麻醉记录,将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记录完全,特别是当切口发生变化时,详细描述切口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手术后的病情记录、抗菌药物应用与更改目的等。②争取定时间换药,并通知医院感染控制部门,以便安排专职人员观察切口情况。③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进行病原学检查。
5.3.2病室联系护士 了解手术后患者体温及手术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异常分泌物,及时提醒、协助医生做切口分泌物检查;做好手术患者的入院宣教和出院指导,准确留存患者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患者手术后手术部位有红肿、热痛、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和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联系。
5.3.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感染控制小组)定期或不定期临床了解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指导临床回访人员或自行电话回访出院后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需对每位调查对象填写个案登记表(无论是否有感染),见表1;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三个月调查落实登记手术部位感染相关预防措施落实情况,见表2。
5.4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 手术部位有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等症状或体征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诊断性检查。特殊情况下,外科医生与微生物学人员、感染控制人员一起讨论并通过无菌操作从切口留取组织或液体标本送检。
5.4.1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盐水醮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5.4.2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
塞,送检验科。但厌养培养时应吸取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同时要使用厌养培养基。5.5调查登记方法
5.5.1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临床了解患者实施手术情况,每一调查对象均需填写“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调查表”,该调查表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填写,医院感染仅指手术部位感染。
5.5.2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三个月调查落实登记手术部位感染相关预防措施落实情况,填写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登记表。
表1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手术患者编号:
一、一般情况
住院号
姓
名
性别
年龄
(岁/月/天)入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月**日
二、手术情况
手术名称:
胆囊切除
剖宫产
脑膜瘤切术
手术日期
年 月 日
手术持续时间
分钟
主刀医生
ASA评分
Ⅰ
Ⅱ
Ⅲ
Ⅳ
Ⅴ
切口类型
Ⅰ
Ⅱ
Ⅲ
Ⅳ
腔镜手术
是
/
否
手术类型
急诊 / 择期
植 入 物
有
/ 无
三、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是
/
否 围手术期
是
/
否
术中用药
是
/ 否
抗菌药物名称:、四、手术部位感染
是
/ 否 感染部位:
感染日期
年 月 日
送细菌培养:是
/ 否
送检日期
年
月
日 病原体:
、、填表人
5.5.6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项目说明
5.5.6.1手术操作名称 手术操作名称按国际疾病手术代码ICD-9予以分类。本次选取的手术操作名称及代码见表2。
表2 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所选手术名称及代码
手术名称 胆囊切除术
内 容
仅指单纯的胆囊切除术,包括使用腹腔镜操作
剖宫产术 剖宫产
手术操作代码
51.22(胆囊切除术),51.2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74.0-74.2(古典式剖宫产、低位子宫下段剖宫产、腹膜外剖宫产),74.4(其他特指类型剖宫产),74.9(未其他特指类型剖宫产)
脑膜瘤切除术 脑膜病损或组织切除术
01.51(脑膜病损或组织切除术)
5.5.6.2手术持续时间 指从切皮到皮肤缝合的时间,不包括麻醉时间。5.5.6.3主刀医生 指在手术中执行主要操作的医生。
5.5.6.4 ASA评分 根据ASA(美国麻醉医生协会)病情分级(见表3)可将病情分为I、II、III、IV、V级。
表3 ASA病情估计估计分级表
分级 I 级 II级 III级 IV级 V级 分值 1 2 3 4 5
标准
正常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周身性疾病。如周身情况良好的腹股沟疝。
有轻度或中度的周身疾病。如轻度糖尿病和贫血,新生儿和80岁以 上老年人。
有严重的周身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如重症糖 尿病。
有生命危险的严重周身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
病情危笃,又属紧急抢救手术,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患者。如主动脉 瘤破裂等。
5.5.6.5切口类型 按手术切口的清洁度可将手术切口分为四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5.5.6.6手术类型 指患者进行手术的状态,分为择期和急诊。
5.5.6.7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指以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为目的的抗菌药物使用。5.5.6.8围手术期用药 在此仅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5.5.6.9感染部位 指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感染。
5.5.6.10感染日期 是指出现症状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的日期。确
定感染日期应注意(1)当实验室结果作为感染诊断依据时,应将收集实验室标本的那一天而不是出结果的那一天作为感染日期。
5.5.7每个手术患者需建立出院后追踪档案。患者出院时,给患者出院指导。无植入物手术患者术后追踪30天,有植入物者术后本次调查只追踪90天。若为临床人员进行随访,需对随访质量进行评估。
5.6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措施调查
5.6.1以本调查项目启动为初始日期,每三个月填写一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措施情况表。
表4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措施情况表
1、术野皮肤准备
胆囊切除 剃毛 剪毛 脱毛 不备皮 剖宫产 剃毛 剪毛 脱毛 不备皮 脑膜瘤切术 剃毛 剪毛 脱毛 不备皮 备皮时间 手术前一日 手术当日
2、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
完全执行、部分执行、未执行
3、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完全执行、部分执行、未执行
4、手术部位消毒剂 洗必泰醇 葡萄糖洗必泰 碘伏类 其他
5、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完全执行、部分执行、未执行
6、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是 否
7、外科手消毒按规范执行 完全执行、部分执行、未执行
8、对手术室环境进行监督检查 是 否
9、开展医务人员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的宣传教育 是 否
10、开展病人健康宣教 是 否
11、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进行追溯 是 否
12、院内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制度或流程是否有改进 是 否
第五篇: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为了了解我院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发现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以日常综合性监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依据,拟于2014年*月*日起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为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
一、监测目的1、监测清洁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
2、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3、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4、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对象
所有手术的患者。
三、监测时间
2014年*月*日开始。
四、监测内容
1、基本资料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
2、手术资料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清洁度、ASA评分、麻醉方式、植入物、抗生素使用情况、危险因素等。
3、手术部位感染资料感染部位、微生物送检。
五、监测方法
1、各科室将本月所有手术病人的基本情况汇总,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登记表”。
2、控感科每月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同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每季度对目标性监测资料进行评价分析,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主管院领导和全院反馈,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