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第三季度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小结
2013年第三季度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小结
手术部位的感染增加住院时间、再住院率和病死率、增加住院费用,给社会和个人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据我院初步统计资料对手术病人实施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以有效降低手术后病人医院感染率。现将2013年第三季度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情况小结如下:
一、监测方法:
1、每个手术病人均需填写“手术病人手术部位感染调查表”。
2、床旁询问手术病人,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3、调查中特别注意手术病人发热是否>38℃,切口外观的改变,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素的情况,提前拆线以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及医生已诊断的切口感染。可疑感染的切口应做分泌物拭子涂片细菌培养。
4、每个手术病人出院时应给予出院指导,并告知一旦出现异常及时与责任医师或感染管理科联系。
5、病人出院后由专人负责电话随访,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切口感染。二、一般监测情况:
2013年第三季度我院手术病人共740例,按手术危险因素分类:手术危险因素分值为0的有560例,手术危险因素分值为1的有168例,手术危险因素分值为2的有10例,手术危险因素分值为3的有2例;按手术切口等级分类:Ⅰ 类手术切口180例,Ⅱ类手术切口490例,Ⅲ类手术切口70例。
2013年第三季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病人共1人,1例次。
三、手术病人感染统计:
1、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观察期间手术病人各部位医院感染病人例次数/观察期间手术病人总数×100% 2013年第三季度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1/740×100%=0.14%
2、手术切口感染专率:
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1/740×100%=0.14%
四、小结
本季度手术部位经感染监测,并发现感染病例的发生率总体控制较好。Ⅰ类手术切口、Ⅲ类手术切口均未发生感染,Ⅱ类手术切口有1例发生感染(剖宫产1例)。由于所涉及的病种手术例数太少,计算出的感染发生率不能说明问题。然而,我们也与相关的医生沟通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以进一步控制手术部位的感染发生率。
院 感 科 2013年9月30 2
第二篇: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为了了解我院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发现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以日常综合性监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依据,拟于2014年*月*日起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为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
一、监测目的1、监测清洁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
2、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3、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4、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对象
所有手术的患者。
三、监测时间
2014年*月*日开始。
四、监测内容
1、基本资料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
2、手术资料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清洁度、ASA评分、麻醉方式、植入物、抗生素使用情况、危险因素等。
3、手术部位感染资料感染部位、微生物送检。
五、监测方法
1、各科室将本月所有手术病人的基本情况汇总,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登记表”。
2、控感科每月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同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每季度对目标性监测资料进行评价分析,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主管院领导和全院反馈,全总结。
第三篇:2018骨科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XXX中医院
2018年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方案
为了解我院骨科I类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发现危险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骨科手术部位感染,我们将继续在2018年开展骨科I类手术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
一、监测目的
1、监测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危险因素;
2、及时发现问题,以便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骨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
骨科I类手术切口:四肢和关节内固定植入及取出术。
三、监测时间 2018年1月—12月。
四、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五、监测方法
(一)监测前的准备
1、监测开始前对手术相关科室的主任和护士长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2、对参与该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通过健康教育等,宣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特别是手卫生的执行。确保各参
与科室的医疗护理质量,以减少和杜绝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二)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1、临床医师
①严格掌握标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正确的执行手术、换药、手卫生等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发现切口感染迹象。科室感控小组协助主管医生并监督执行,并填报监测表格。②当发生或怀疑切口有感染迹象时,积极处理,及时上报医务科、院感科等相关部门。③如有需要,请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相关成员进行会诊,制定诊疗方案。④必须保证所填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2、护士
①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特别是切口情况。监督患者及陪护人员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等。②加强患者护理,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①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合理应用抗菌药物。②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对手术患者宣传解释调查目的和方式,电话联系出院后的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③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季度得出手术部位感染率,与医师共同分析原因以便进行改进。
(三)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
手术部位有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等体征之一时,颅脑手术后
有发热、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等体征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诊断性检查。特殊情况下,外科医生与微生物室人员、感染控制人员一起讨论并通过无菌操作从切口留取组织或液体标本送检。
①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盐水浸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②分泌物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但厌氧菌培养时应取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同时要使用厌氧培养基。
4、调查登记方法
①主管医生对每个手术患者均需填写《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见附表),医院感染仅指手术部位感染。
②巡视手术患者,与医生约定换药时间,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
③医院感染病历发现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手术患者术后发热是否>38℃,切口是否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提前拆线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如发现以上情况,科主任立即组织会诊确定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并及时通知感染科。
④每个手术病人需建立出院后追踪档案,病人出院时,给病人出院指导,并告知一旦切口出现异常,及时与手术医生联系。无植入物手术患者手术后追踪30
天,有植入物者术后追踪一年。
六、有关指标的计算
1、手术部位感染率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100
2、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指定手术该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指定手术某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数某危险指数手术感染发病率=
×100
3、外科医生感染发病专率(1)外科医生感染发病专率
该医生在该该时期的手术部位感染例数100某医生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 某外科医生感染发病专率=
(2)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发病专率=
该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例数100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手术例数(3)平均危险指数
(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平均危险指数=
手术例数总和(4)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 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
某医师的感染专率100
某医师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4、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测
七、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
1、专人负责,认真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
2、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措施。
3、感染科每季度总结分析,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调查数据向有关人员汇报,向各手术医生通报其本人的感染专率。
4、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并确定下一步工作目标。附:《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2018
医院感染管理科 年1月6日
表1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一、一般情况
住院号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男/女 年龄 入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联系电话 回访日期 年 月 日
二、手术情况
手术名称 手术持续时间 分钟 手术日期 年 月 日 手术医生 ASA评分 Ⅰ Ⅱ Ⅲ Ⅳ Ⅴ 切口等级 Ⅰ Ⅱ Ⅲ 失血 ml 输血 ml 术前外周WBC计数 手术类型 急诊/择期 麻醉类型 全麻/非全麻 植入物 有/无 显微镜 是/否
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术前2小时以前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围手术期(术前30-120分钟)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术中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术后用药 1日/ 2日/ 3日/ 4日及以上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联合用药 是/否 一联/二联/三联/四联及以上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四、医院感染情况 是/否 部位: 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 外科引流: 是/否 瘘管: 是/否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 感染日期 年 月 日
其他医院感染 有/无 感染部位
送检日期 标本名称 送检方式 病原体 药敏结果 填表人
骨科患者出院指导
尊敬的患者:
您好!感谢您对我院的信任,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我们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提高医疗质量,给您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及时联系。
一般情况下,手术后外科伤口需要7至14天愈合,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在手术后30天内遇到下列情况,请与医院感染管理科联络并及时就诊。1、2、3、4、切口化脓、流脓或流血水。拆线后不愈合。
切口处疼痛或触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不明原因发烧>38℃。
电话: xxxxxxx 地址: xxxxxx 出院后,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工作人员会电话了解您的切口愈合情况,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第四篇: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暴发演练总结
手术切口医院感染暴发演练总结
为提高医院感染暴发组织指挥、快速响应及处置能力,加强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保障医疗安全,××医院于2013年11月25日组织开展了一次手术切口医院感染暴发应急演练。由医务处、护理部、院感科、手术室、药剂科、骨科一病区、骨科二病区、检验科、微生物室、供应室组成的院感暴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参加了此次演练,分管院长××担任总指挥,院感科主任、医务处主任、护理部主任担任副总指挥。
演练内容为骨科一病区在10日内相继发生3例疑似手术切口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例。在演练现场,院感暴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按照演练方案的要求,就医院感染暴发的核实、相关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院内报告、预案的启动、应急指挥与协调、院外上报、专家会诊、医疗救治、感染暴发原因分析、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专题会议的召开等内容进行了全面演练。最后由分管院长××对此次演练进行了总点评,总结了此次演练的经验和下一步要求及改进措施。
在此次演练查找感染暴发原因的环节,各个科室都认真分析原因,骨科从清创、手卫生方面分析,医务处从实习生的操作方面分析,护理部从护士的备皮操作方面分析,手术室从手术室间环境、手术器械、无菌物品方面分析,供应室从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包装等方面进行分析,院感科从感染病例感染的时间、主管医生手卫生及无菌操作、病房的空气环境、患者周围环境的卫生,病原菌及耐药谱,相关物品及环境的卫生学检测结果等方面综合分析,再综合各科室分析的结果总结出本次感染暴发的原因。
在本次演练中,院感科、医务处、护理部及时组织院感暴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对感染病例进行讨论,第一时间制定出救治方案及消毒隔离措施,并迅速执行。由于救治方案及消毒隔离措施的及时落实,未出现新发病例,3例感染患者病情逐步好转。
本次演练发现科室存在的问题是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对实习医生指导不够,保洁员对病房的打扫仅能做到清洁、达不到消毒效果,医生未及时下接触隔离医嘱等,这些问题将作为我们今后督查工作的重点。此次演练存在的不足是没有通知后勤保障组参与,没有对抢救药品、防护用品等方面的准备情况进行检查。
通过此次演练,有效促进了医务人员对院感暴发的概念、诊断报告流程、应急处置程序、个人防护、多重耐药菌的消毒隔离措施等相关知识的掌握,相关科室和人员的职责进一步明确,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水平和防控意识得到提升,促进并完善了应急处置机制,为预防和控制院感暴发事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医院感染管理科 2013年 月 日
第五篇:县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了解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感染率;
2、发现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干预;
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
三、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四、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表浅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钛网、补片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做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②自然裂开或有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3、器官(或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做出临床诊断: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
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③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
部感染。④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⑤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⑥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⑦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染。⑧外阴切开术切口感染应计在皮肤软组织感染中。
五、监测方法
(一)监测前的准备
1、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相关科室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2、对参与该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
(二)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1、手术医生/麻醉医生
①完善病历,手术麻醉记录,将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记录完全,特别是当切口发生变化时,详细描述切口分泌物的性质、颜色和量。手术记录中除患者的一般情况外须注明手术方式、手术名称、手术时间、手术中失血量、手术中输血量、麻醉评分、患者体重。记录参加手术人员,特别是主刀者、第一助手;手术引流情况;手术后的病情记录;抗菌药物应用与更改目的等。②争取定时间换药,并通知院感科,以便安排专职人员观察切口情况。③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送分泌物或脑脊液常规检查+革兰染色,以及细菌培养。④围手术期用药,请注明手术前或手术中用药,手术前用药注明用药的时间、地点(手术室、病房),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60分钟应用,手术中用药是指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若手术时间超过三小时或失血量>1500ml,要求追加一剂抗菌药物。
2、病房监控护士
了解手术后患者体温及手术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异常分泌物,及时上报、协助医生做切口分泌物检查;做好手术患者的入院宣教和出院指导,准确留存患者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患者手术后手术部位如有红肿、热痛、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和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联系。
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每天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对手术患者宣传解释调查目的和方式,电话联系出院后的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三个月得出手术部位感染率,与医师共同分析原因以便进行改进。
(三)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
手术部位有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等体征之一时,颅脑手术后有发热、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等体征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诊断性检查。特殊情况下,外科医生与微生物室人员、感染控制人员一起讨论并通过无菌操作从切口留取组织或液体标本送检。
①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盐水浸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②分泌物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但厌氧菌培养时应取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同时要使用厌氧培养基。
③脑脊液标本涂片+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由医师以无菌操作穿刺取得,必须装入戴帽(盖)的无菌试管2管:1管内含经除菌过滤的2%福尔马林盐水0.5-1.0ml,加入等量脑脊液标本以固定细菌和细胞,专供涂片用。2管为空管,加入脑脊液,保温(35℃)专供培养用。每种检验需要最小量:细菌培养≥lml,真菌≥2ml,抗酸杆菌≥2ml。
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绝不可冷藏!分枝杆菌培养标本需4℃保存。
(四)调查登记方法
①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到病房了解患者实施手术情况,每个手术患者均需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见表1),该调查表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填写,医院感染仅指手术部位感染。
②监测表格信息来源
手术患者的信息可从手术预约单或病室护士交班报告本获取;患者一般情况根据入院记录和三测单、手术信息根据麻醉记录单和手术记录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嘱获得的信息,以及专职人员现场和追踪调查所得的信息。
③巡视手术患者,与医生约定换药时间,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④医院感染病历发现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手术患者术后发热是否>38℃,切口是否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提前拆线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如有上述情况发生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检查以确定是否感染。
⑤每个手术病人需建立出院后追踪档案,病人出院时,给病人出院指导,并告知一旦切口出现异常,及时与感染办联系。无植入物手术患者手术后追踪30天,有植入物者术后追踪一年。
六、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
1、专人负责,认真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
2、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措施。
3、每季度总结分析,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调查数据向有关人员汇报,向各手术医生通报其本人的感染专率。
4、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并确定下一步工作目标。
表1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一、一般情况
住院号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男/女 年龄 入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联系电话 回访日期 年 月 日
二、手术情况
手术名称 手术持续时间 分钟 手术日期 年 月 日 手术医生 ASA评分 Ⅰ Ⅱ Ⅲ Ⅳ Ⅴ 切口等级 Ⅰ Ⅱ Ⅲ 失血 ml 输血 ml 术前外周WBC计数 手术类型 急诊/择期 麻醉类型 全麻/非全麻 植入物 有/无 显微镜 是/否
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术前2小时以前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围手术期(术前30-120分钟)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术中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术后用药 1日/ 2日/ 3日/ 4日及以上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联合用药 是/否 一联/二联/三联/四联及以上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四、医院感染情况 是/否 部位: 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 外科引流: 是/否 瘘管: 是/否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 感染日期 年 月 日
其他医院感染 有/无 感染部位
送检日期 标本名称 送检方式 病原体 药敏结果
填表人
外科患者出院指导
尊敬的患者:
您好!感谢您对我院的信任,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我们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提高医疗质量,给您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及时联系。
一般情况下,手术后外科伤口需要7至14天愈合,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在手术后30天内遇到下列情况,请与院感科联络并及时就诊。
1、切口化脓、流脓或流血水。
2、拆线后不愈合。
3、切口处疼痛或触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
4、不明原因发烧>38℃。
电话:
地址:县医院院感科
出院后,医院感染办的工作人员会电话了解您的切口愈合情况,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