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政府工作提速的通知(鲁政发〔2003〕33号)

时间:2019-05-15 01:5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政府工作提速的通知(鲁政发〔2003〕33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政府工作提速的通知(鲁政发〔2003〕33号)》。

第一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政府工作提速的通知(鲁政发〔2003〕33号)

【发布单位】山东省

【发布文号】鲁政发〔2003〕33号 【发布日期】2003-04-22 【生效日期】2003-04-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政府工作提速的通知

(鲁政发〔2003〕33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我省政府工作提速开展以来,各级、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在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大力加强依法行政,集中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建立健全行政效能监察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各级政府机关公务员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态度明显好转,机关作风明显改进,工作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最近开展的全省提速工作检查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政府工作的新变化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充分肯定。按照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要求,我省政府工作提速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政府工作提速的要求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有些部门和单位的承诺没有完全兑现;在个别系统和部位,行政审批事项依然较多,办事程序繁琐,工作效率不高;乱收费、乱罚款和重复执法、多头执法、困民扰民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市场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少数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能顾全大局,造成条条和块块提速不同步,实际存在的部门利益严重影响着提速工作的平衡开展;少数公务人员素质低、工作作风和服务质量差,直接影响政府的形象;一些新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有待规范和完善;受深层次矛盾制约,政府转变职能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对政府工作提速重要性的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继续深入抓好提速工作的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行政效率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鲁政发〔2002〕26号)提出的六项工作任务要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地抓下去,务必一抓到底,抓出更大的成效。为实现提速工作的新进展、新突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认真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把该管的一定管好,不该管的坚决放开。按照科学管理、高效行政的要求,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省行政审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的意见,做到应减必减。对应由企业自主决定的事项一律取消行政审批,凡是政府不拿钱、又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全部放开。搞好与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衔接,对国家和省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坚决落实到位。各级、各部门不准越权设立任何行政审批事项,不准利用各种形式搞变相审批。对于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要切实简化手续,减少环节,方便申报人,不得在审批过程中增设附加条件和办理程序。加强对行政审批的监督,落实审批责任,确保审批条件公开、过程透明、行为规范。继续推行行政审批限时办结制度,对在承诺时限内没有按时办结的,实行违诺责任追究。合理调整和确定政府部门职能,把相同或相近的职能划归一个部门承担,解决政府部门职能交叉、重复问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把不该政府管的非公共服务职能转给社会中介机构或企业,把政府的管理职能寓于服务之中,加快政府由单纯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

二、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兑现承诺,取信于民。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对在提速工作中作出的承诺,逐条对照,狠抓兑现,坚决落实,决不能失信于民。凡是向社会公开作出服务承诺的政府部门,要将承诺兑现情况定期向政府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同时,结合新的形势,扩大承诺的范围和内容,创新服务形式和手段,拓宽监督渠道,定期召集企业、外商和社会各界评价部门服务情况,在更大程度和更深层次上接受监督。要树立大局观念,克服部门利益的干扰,把本部门本系统及基层单位的提速纳入当地政府的统一安排,着力解决部分部门特别是部分垂直管理部门及其基层单位与地方政府提速不同步的问题,坚持条条与块块配套联动,最大限度地为企业、为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三、各地政府要在巩固提速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行政服务大厅的规范和完善。各地设立的行政服务大厅(包括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门受理、并联审批、一口收费、限时办结,改进了服务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企业和群众,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成为提速工作的一个亮点。各地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抓好行政服务大厅的规范和完善。行政服务大厅作为各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行政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法规咨询服务和其他政务活动等职能。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大厅工作的直接领导,行政服务大厅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由各地自行确定。省监察厅和省财政厅分别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提出进大厅实行集中办理的行政审批项目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名录,按照名录要求,各地相关政府部门和垂直管理单位都要纳入大厅,集中办公,实行统一管理。各上级主管部门要积极予以支持,不能因为个别部门、个别单位的行为影响大厅的整体运作。各部门对设在大厅的服务窗口要充分授权,避免“两头办理、体外循环”。行政服务大厅的行政审批专用章与原单位公章具有同等效力。健全行政服务大厅的管理制度,实行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工作制度。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推行网上办公、网上审批。进一步拓展行政服务大厅的功能,使其成为开展便民服务和政务活动的有效载体。行政服务大厅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避免盲目建设和形式主义。

四、以治理乱收费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市场经济环境。继续加大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力度,不断降低收费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省财政厅、物价局、监察厅要会同有关部门提出进一步清理的方案,特别是对收费数额大、企业负担重、社会反映强烈,而且有一定的文件依据、严重违背市场经济规则、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不合理收费进行重点清理,上半年再公布取消一批收费项目。对省政府明令取消的收费项目,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未经省政府批准,各级、各部门不得出台任何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擅自设立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省财政厅、物价局要于2003年7月1日前编制出全省统一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手册,列明各有关部门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依据。未列入手册的项目,企业和群众有权拒缴。行政事业单位收费时,应当出具收费许可证件和收费手册,未出具收费许可证件和收费手册,或不开具由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的,企业和群众有权拒缴。建立收费及价格听证制度。加快部门预算改革,逐步改变目前行政事业性收费由财政统筹后返还执收单位的做法,尽快做到收费部门经费全部由财政安排,各种收费全部上缴国库,实现收费与部门利益彻底脱钩。

加大对乱收费的治理。不准向企业摊派、索要赞助和无偿占用企业财物;不准把应由企业自愿接受的信息、咨询、检测、商业保险等服务变为强制性服务,强行收费;不准强制企业参加不必要的会议、培训、检查评比和学会、协会、研究会;不准强制企业订购书报刊物、音像制品。2003年上半年,省监察厅牵头,会同省审计厅、财政厅、物价局对超范围收费、超标准收费、重复收费、搭车收费、无证收费、已取消的项目继续收费等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和清理,查缴的各项违规收费全部上缴国库,对责任人严肃查处。

进一步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为。政府部门要与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彻底脱钩,不得利用行政权力为中介机构揽取业务,不得强制服务对象接受指定中介机构的服务。2003年上半年,省民政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挂靠或依托行政部门搞垄断性服务收费的中介机构集中进行一次清理。

五、以治理整顿多头执法、重复处罚为重点,改进行政执法工作。清理整顿执法主体和执法队伍。2003年上半年,省法制办、监察厅、人事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全省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现状进行一次调查摸底,提出清理整顿意见。各级政府要于第三季度末重新审核、公布行政执法和行政处罚主体,清理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机构和组织。严格执行编制规定,不准超编超配,裁减超编人员,清退临时工、合同工等非正式执法人员。加强执法人员的资格认证和管理,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大力推进综合执法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解决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问题。对系统和单位内部相近专业和领域的执法队伍进行合并,对各项执法权进行相对集中,减少执法队伍数量。重点搞好城市管理领域的综合执法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到文化市场管理、资源环境管理、海防管理、农业管理以及其他适合的领域。正确处理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关系,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启动行政执法错案追究程序,对执法不公、越权执法、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等行为严肃查处。

六、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建立提速工作长效运行机制。改革政府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对重大决策事项,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对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实行专家咨询制度,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完善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对政府各项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建立、健全传达、实施、督查、反馈系统,确保政令畅通和工作落实。继续精简会议、文件,认真执行省政府无会月的规定,凡2002年度没有完成会议、文件精简50%任务的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抓好落实。改进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方式,减少次数,缩短时间,提高质量,注重效果。健全行政执法监察和行政效能监察评估制度,对政府机关履行职责的情况定期进行检查评议,不断扩大民主评议范围,探索利用社会力量考核、评议政府和公务员工作的办法,使政府工作彻底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继续搞好行政效能投诉处理工作,对行政审批不规范、违反政务公开制度和服务承诺、滥用行政执法权力、行政不作为和工作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处理。切实运用好行政效能监察结果,对行政效能优秀的部门进行通报表彰和奖励,对不合格的部门通报批评,实行告诫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全面提升年”文件——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政府工作提速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推动政府工作提速的通知

鲁政发〔2003〕33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我省政府工作提速开展以来,各级、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在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大力加强依法行政,集中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建立健全行政效能监察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各级政府机关公务员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态度明显好转,机关作风明显改进,工作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最近开展的全省提速工作检查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政府工作的新变化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充分肯定。按照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要求,我省政府工作提速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政府工作提速的要求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有些部门和单位的承诺没有完全兑现;在个别系统和部位,行政审批事项依然较多,办事程序繁琐,工作效率不高;乱收费、乱罚款和重复执法、多头执法、困民扰民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市场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少数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能顾全大局,造成条条和块块提速不

为规范。继续推行行政审批限时办结制度,对在承诺时限内没有按时办结的,实行违诺责任追究。合理调整和确定政府部门职能,把相同或相近的职能划归一个部门承担,解决政府部门职能交叉、重复问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把不该政府管的非公共服务职能转给社会中介机构或企业,把政府的管理职能寓于服务之中,加快政府由单纯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

二、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兑现承诺,取信于民。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对在提速工作中作出的承诺,逐条对照,狠抓兑现,坚决落实,决不能失信于民。凡是向社会公开作出服务承诺的政府部门,要将承诺兑现情况定期向政府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同时,结合新的形势,扩大承诺的范围和内容,创新服务形式和手段,拓宽监督渠道,定期召集企业、外商和社会各界评价部门服务情况,在更大程度和更深层次上接受监督。要树立大局观念,克服部门利益的干扰,把本部门本系统及基层单位的提速纳入当地政府的统一安排,着力解决部分部门特别是部分垂直管理部门及其基层单位与地方政府提速不同步的问题,坚持条条与块块配套联动,最大限度地为企业、为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三、各地政府要在巩固提速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行政服务大厅的规范和完善。各地设立的行政服务大厅(包括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门受理、并联审批、一口收费、限时办结,改进了服务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企业和群众,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成为提速工作的一个

公布取消一批收费项目。对省政府明令取消的收费项目,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未经省政府批准,各级、各部门不得出台任何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擅自设立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省财政厅、物价局要于2003年7月1日前编制出全省统一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手册,列明各有关部门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依据。未列入手册的项目,企业和群众有权拒缴。行政事业单位收费时,应当出具收费许可证件和收费手册,未出具收费许可证件和收费手册,或不开具由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的,企业和群众有权拒缴。建立收费及价格听证制度。加快部门预算改革,逐步改变目前行政事业性收费由财政统筹后返还执收单位的做法,尽快做到收费部门经费全部由财政安排,各种收费全部上缴国库,实现收费与部门利益彻底脱钩。

加大对乱收费的治理。不准向企业摊派、索要赞助和无偿占用企业财物;不准把应由企业自愿接受的信息、咨询、检测、商业保险等服务变为强制性服务,强行收费;不准强制企业参加不必要的会议、培训、检查评比和学会、协会、研究会;不准强制企业订购书报刊物、音像制品。2003年上半年,省监察厅牵头,会同省审计厅、财政厅、物价局对超范围收费、超标准收费、重复收费、搭车收费、无证收费、已取消的项目继续收费等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和清理,查缴的各项违规收费全部上缴国库,对责任人严肃查处。

进一步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为。政府部门要与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彻底脱钩,不得利用行政权力为中介机构揽取业务,不得

行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对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实行专家咨询制度,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完善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对政府各项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建立、健全传达、实施、督查、反馈系统,确保政令畅通和工作落实。继续精简会议、文件,认真执行省政府无会月的规定,凡2002没有完成会议、文件精简50%任务的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抓好落实。改进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方式,减少次数,缩短时间,提高质量,注重效果。健全行政执法监察和行政效能监察评估制度,对政府机关履行职责的情况定期进行检查评议,不断扩大民主评议范围,探索利用社会力量考核、评议政府和公务员工作的办法,使政府工作彻底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继续搞好行政效能投诉处理工作,对行政审批不规范、违反政务公开制度和服务承诺、滥用行政执法权力、行政不作为和工作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处理。切实运用好行政效能监察结果,对行政效能优秀的部门进行通报表彰和奖励,对不合格的部门通报批评,实行告诫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第三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鲁政发〔2004〕65号)

【发布单位】山东省

【发布文号】鲁政发〔2004〕65号 【发布日期】2004-09-08 【生效日期】2004-09-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山东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

(鲁政发〔2004〕65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山东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已经2004年8月23日召开的省长办公会议修订通过,现予印发。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四年九月八日

山东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使省政府各项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第二条 省政府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的指示、决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

第三条第三条 省政府组成人员要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忠于职守,服从命令,顾全大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条第四条 省政府各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行使职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能,切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

第二章 组成人员和工作部门职责

第五条第五条 省政府由下列人员组成:省长、副省长、秘书长,省政府组成部门的厅长、主任。

第六条第六条 省政府实行省长负责制,省长领导省政府的工作。副省长、秘书长协助省长工作。常务副省长协助省长主持省政府日常工作。省长因公出省和出国访问期间,由常务副省长主持省政府的全面工作。

第七条第七条 省长主持召开省政府全体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省政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须经省政府全体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第八条第八条 副省长、秘书长按分工负责处理分管工作。受省长委托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或专项任务,并可代表省政府进行外事活动。

第九条第九条 省政府秘书长在省长领导下,负责安排处理省政府的日常事务工作,协调落实省政府决定事项和省长交办事项。

第十条第十条 省政府各厅厅长、各委员会主任负责本部门的工作。

省政府工作部门受省政府统一领导,在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内行使职责。

审计厅在省长和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对涉及多个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主办部门要主动与协办部门协调,协办部门应积极配合。

第三章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省政府及各部门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全面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方针,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对外贸易,加快半岛制造业基地、半岛城市群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扩大出口。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加强市场监管,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大力建设诚信山东,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认真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大力建设平安山东,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正。加强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社区建设。培育并引导各类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作用。依法建立健全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加快社会公共事业改革,推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健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监管和绩效评估制度,简化程序,降低成本,讲求质量,提高效益。

第四章 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省政府及各部门要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草案)、计划、财政预决算(草案),省级社会管理事务、政府规章和重大政策规定、大型项目等重要决策事项,由省政府全体会议或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各部门提请省政府讨论决定的重要决策建议必须以基础性、战略性研究或发展规划为依据,经过专家或研究、咨询、中介机构的论证评估或法律分析;涉及有关部门的,应充分协商;涉及各市的,应事先征求意见;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般应通过社会公示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建立省政府重要决策事项公示制度。省政府在作出重要决策前,根据需要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直接听取民主党派、群众团体、专家学者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传媒向社会公布,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

第五章 坚持依法行政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省政府及各部门要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一致的要求行使行政权力,强化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省政府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修订情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及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适时提出地方性法规议案、制定政府规章,修改或废止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确保法规议案和政府规章的质量。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提请省政府讨论的法规草案和审议的政府规章草案由省政府法制机构审查或组织起草,政府规章的解释工作由省政府法制机构承办。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要按照行政执法与经济利益脱钩、与责任挂钩的原则理顺行政执法体制,科学配置执法机关的职责和权限,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研究探讨相对集中许可权工作。严格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建立健全省政府领导集体学法制度,由省政府办公厅会同省政府法制办具体组织,一般每季举办一次。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省政府每年应当把依法行政情况及时向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接受质询,依法向有关人大常委会备案行政法规、规章;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每年应当把依法行政情况及时向省政府汇报。

第六章 加强行政监督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省政府要自觉接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执行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向其报告工作、接受质询,及时办理人民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加强同省政协、各民主党派和各群众团体的联系,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各部门要按照行政诉讼法及有关法律规定接受司法监督;同时要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专项监督。对司法监督和专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查处和整改并向省政府报告。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严格执行行政复议法,及时发现并纠正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行政机关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并主动征询和认真听取下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省政府及各部门要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确保信访渠道的畅通;省政府领导同志及各部门负责人要亲自阅批重要的群众来信。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省政府及各部门要接受新闻舆论和群众的监督。重视新闻媒体报道和反映的问题,对重大问题,各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查处和整改并向省政府报告。要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发布政务信息,便于群众知情、参与和监督。重视群众和其他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对行政行为实施的监督。

第七章 工作安排布局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省政府及各部门要加强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预见性,搞好工作安排布局,并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根据国务院和省委的工作部署,省政府提出重点工作目标,确定需要讨论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审议的政府规章草案、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性会议和制发的公文等事项,形成省政府工作安排布局,下发执行。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工作安排布局,并在年中和年末向省政府报告执行情况,由省政府办公厅适时作出通报。

第八章 会议制度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省政府实行全体会议、常务会议、省长办公会议和省政府专题会议制度。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省政府全体会议由省长、副省长、省政府特邀顾问、省长助理、省政府秘书长和省政府组成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由省长或常务副省长召集和主持。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传达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重要指示、决定和会议精神,以及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

(二)讨论决定省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三)总结和部署省政府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

(四)讨论需要由省政府全体会议决定的其他事项。

省政府全体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根据需要可安排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群众代表列席会议。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省政府常务会议由省长、副省长、省长助理、省政府秘书长组成,由省长或常务副省长召集和主持。省政府常务会议组成人员超过半数时方能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传达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重要指示、决定和会议精神,以及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研究提出具体贯彻意见。

(二)听取省政府重要工作情况的汇报。

(三)研究分析形势,讨论决定省政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四)讨论通过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审议的议案。

(五)讨论通过由省政府制定发布的政府规章和重大政策规定。

(六)讨论决定各部门请示省政府的重要事项。

(七)研究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计划、财政预决算等。

(八)讨论需要省政府常务会议决定的其他事项。

省政府常务会议一般每月安排3次,如有需要可临时召开。根据需要可安排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群众代表列席会议。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省长办公会议是一种议事形式。由省长、副省长组成,省长助理、省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列席。必要时请省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列席。省长办公会议由省长或常务副省长召集和主持。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交流重要工作情况。

(二)研究处理需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研究省政府日常工作中的其他重要事项。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省政府专题会议由省长、副省长或省长、副省长委托省长助理、省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召集,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

专题会议根据需要随时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研究协调省政府领导分工职责范围内的专门问题。

(二)协调解决分管部门之间有意见分歧的问题。

(三)研究协调需提交省政府集体研究决策的有关问题。

省政府专题会议(含现场办公会议)凡涉及资金、项目、机构编制安排的,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提交省政府会议研究的议题,原则上会前应协调一致。经协调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须由主办部门附协调说明,列明各方依据,提出倾向性意见,报请分管副省长(或协助其工作的省政府副秘书长)协调。经协调仍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由分管副省长提出主导意见。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拟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的议题,由省政府办公厅提出意见,经秘书长审定后报主持会议的省政府领导确定。会议议题一般应于会前5个工作日报送省政府办公厅。

拟提交会议研究的议题材料,会前须经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审查把关。议题材料定稿后,由分管副省长及协助其工作的省政府副秘书长签署意见。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省政府领导同志不能出席省政府全体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要向省长请假;如议题有意见和建议,可在会前提出。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省政府全体会议根据会议主持人意见可以印发会议纪要。省政府常务会议决定事项形成会议纪要。会议纪要由秘书长审核由省长签发或常务副省长签发。省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由会议主持人签发。省长助理、省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受委托召开的省政府专题会议,会议纪要须由委托的省长或副省长审定同意后印发。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省政府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宜于公开的应及时报道。新闻稿须经秘书长或有关副秘书长审定,如有必要报省长审定。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省政府常务会议决定事项除整理成会议纪要发省领导和有关单位知照外,对需办理的事项,由省政府办公厅向主办部门发出“省政府常务会议决定事项催办通知”。各市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对会议决定事项要认真遵照执行,及时办理。省政府办公厅负责督办,定期将会议决定事项的落实情况向省政府领导报告。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省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省长办公会议和专题会议的会务工作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

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七条 以下全省性大型会议由省政府召开:

(一)传达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要会议精神,部署全省性工作的会议。

(二)省委、省政府研究部署重点工作的会议。

(三)由省政府授奖的综合表彰会或非行业性特殊表彰会。

除上述会议外,其他会议由省政府部门召开。

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 省政府大型会议按会议内容、出席人员分为两类。一类会议由省长或常务副省长主持,副省长、秘书长、省政府部门和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研究部署综合性重要工作;二类会议由分管副省长主持,省政府部门和市政府分管负责人参加,研究部署某一方面的重要工作。

第四十九条第四十九条 召开省政府一类会议,一般由省长、常务副省长提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定。重大紧急事项来不及开会研究时,由省长或常务副省长确定。省政府部门提请召开省政府二类会议,应向省政府报送申请,由省政府办公厅审理,报省政府常务会议或省政府主要领导审批。

第五十条第五十条 一类会议的会务工作在省政府秘书长领导下,以省政府办公厅为主组织,省政府有关部门予以协助。二类会议由协助省政府领导工作的副秘书长协调,以省政府有关部门为主参照一类会议工作程序组织,省政府办公厅予以协助。

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一条 省政府召开的会议一般不请县(市、区)政府负责人参加。省政府部门召开的各类会议,一律只开到下一级政府对口部门,不请下级政府负责人参加。一些全省性会议应尽可能采用电视电话会等快捷、节俭的形式召开。

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二条 国家部委通过省政府有关部门商洽在山东召开全国性会议,有关部门须提前将有关情况报告省政府(需补贴经费的,要事先征求省财政厅的意见),经同意后方可答复和安排。

第八章 公文审批

第五十三条第五十三条 向省政府报送公文,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山东省实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细则》的规定程序办理,努力提高公文质量。公文内容应当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规定。

第五十四条第五十四条 省政府办公厅负责省政府各类公文的处理、承办工作,负责协助省政府领导审核或者组织起草以省政府和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制发的公文。

各市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报省政府审批的公文,应当由省政府办公厅按规定程序受理。向省政府报送需要审批的公文,除省政府领导直接交办事项和必须直接报送的绝密事项外,不得直接报送省政府领导个人,更不得多头主送、越级行文。省政府领导收到直接报送要求审批的公文,一般不先作批示,应由省政府办公厅按规定程序审核、运转。省政府领导批示过的公文,交省政府办公厅统一转办、处理。

第五十五条第五十五条 各市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报送省政府的请示性公文,由其主要负责人签发。可以报省政府有关部门解决的事项,不应报省政府审批。

省政府部门报送省政府审批的请示事项,凡涉及其他部门职能的,主办部门要事先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主动搞好协商,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

省政府部门内设机构工作中需要请示的事项,一般应向主管部门请示;确需向省政府请示的事项,应由主管部门向省政府呈文。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不得直接向省政府报送公文。

第五十六条第五十六条 上报省政府的公文,由省政府办公厅审核后根据省政府领导分工送请审批。

各市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报送省政府需要办理的公文,由省政府办公厅提出拟办意见后按程序送省政府领导签批、运转。属省政府审批事项,应先转请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意见。

第五十七条第五十七条 加强网络化办公进程,提高公文办理效率,公文运转的各个环节都要按照规定的时限要求完成。

各部门需要请示省政府的事项,应当提前做好调研和相关协调工作。省政府接办后,一般事项应在5个工作日内给予回复;特殊情况在10个工作日内回复。部门之间征求意见或会签公文时,除主办部门另有时限要求的以外,协办部门一般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

省政府办公厅转有关部门办理的公文,凡明确提出时限要求的,各部门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理完毕。

第五十八条第五十八条 省政府领导审批公文,对有具体请示事项的,应签署明确意见、姓名和日期。对一般报告性公文,圈阅表示“已阅知”。报送省政府领导签批的公文,省政府领导和分管副秘书长要负责对公文内容进行把关。

第五十九条第五十九条 以省政府或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制发的公文,其内容应属于关系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改革方案、政策措施、政府规章以及需要全省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执行和周知的重要事项,主要包括:

(一)对国务院的决定、命令、行政法规、重要工作部署和省委、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提出的贯彻实施意见。

(二)须由省政府向国务院、省委、省人大报告、请示的重大问题。

(三)发布省政府的决定、地方性政策措施和政府规章。

(四)安排部署省政府确定的重要工作任务,对省政府部门和市政府的工作作出指示。

(五)答复省政府部门和市政府报请省政府决定、解决的重大问题。

(六)批转省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情况和意见。

第六十条第六十条 凡以省政府或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制发的公文,均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审理和送审、送签。省政府领导不直接签批未经省政府办公厅审理的公文文稿。以省政府和省政府办公厅名义行文的公文文稿,由分管文秘工作的副秘书长提出意见,经分管业务工作的副秘书长审核(必要时经秘书长审核)后,报请省政府领导签发。

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一条 公文签发权限:

(一)以省政府名义向国务院的请示、报告,以及涉及重大方针、政策的事项,由省长签发或常务副省长签发。

(二)以省政府名义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议案、省政府发布的政府规章,由省长签发。

(三)省政府序列部门正职,行政、事业单位正厅级干部任免公文,由省长签发。

(四)市长、省政府序列部门正职出国公文,由省长签发。

(五)以省政府名义下发的其他公文,根据公文内容,由分管副省长签发;内容涉及数名副省长分管范围的,需请其他副省长会签;涉及面广或有意见分歧的,应报请省长或常务副省长审定签发。

(六)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议定的事项和属于例行批准手续的事项,需以省政府名义行文的,由省长或省长授权副省长、秘书长签发。

(七)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制发的公文,由省政府秘书长签发。如有需要,可报请分管副省长签发或核报省长签发。

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二条 精简公文和电报。行文应当确有必要,注重实效,严格控制公文规格和发文数量,可发可不发的一律不发;可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行文的不以省政府名义行文;可以省政府工作部门或几个工作部门联合行文的,不以省政府或省政府办公厅名义行文。下列内容的事项不以省政府或省政府办公厅名义行文:

(一)对国家部委下发的文件提出的贯彻执行意见。

(二)属于部门和市政府职权范围内的事项。

(三)省政府领导在会议上的讲话和会议纪要。

(四)照抄照转上级文件,内容空泛,对指导工作没有实际意义的文稿。

(五)省政府部门召开的市政府负责人不与会的会议通知。

第六十三条第六十三条 以省政府和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制发的公文,一般应由主管部门代拟草稿。内容涉及其他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主办部门应当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会签,协办部门要积极配合。

第六十四条第六十四条 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一般不得越级行文。部门之间对有关问题未经协商一致,不得各自向下行文。未经省政府批准,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不得直接向下级政府正式行文。各部门内设机构除办公室外不得对外正式行文,也不得要求下级政府向本部门(单位)报送公文。属于业务性较强及行业性的重要工作,或其他需省政府同意的事项,报经省政府领导审定后,可加“经省政府同意”字样由部门行文。

第六十五条第六十五条 省政府规章和省政府及省政府办公厅规范性文件,除需要保密的外,应及时通过政府专网将电子公文传输下发,并在《山东政报》刊登公布。要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发布政务信息,便于群众知情、参与和监督。

第九章 重要决策督查

第六十六条第六十六条 对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决策和领导批示件,各市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落实。

第六十七条第六十七条 对以下重要决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一)《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

(二)省政府重要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

(三)以省委、省政府名义下发的涉及全省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文电。

(四)省政府领导要求开展的其他督促检查活动。

第六十八条第六十八条 重要决策督查工作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立项通知。省政府办公厅对需督查的重要事项应及时立项,经分管副秘书长审核后通知承办单位。

(二)检查催办。省政府办公厅要及时督促了解承办单位的贯彻落实情况。各承办单位要明确责任人,采取切实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并按时限要求将落实情况及时报告省政府。贯彻省政府会议的情况,一般应于会后1个月内报送。

(三)督查调研。对重要的督查事项,省政府办公厅要组织有关单位,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准确掌握情况。

(四)汇总报告。承办单位上报的贯彻落实省政府重要决策的情况报告,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整理汇总,分送有关领导阅示。

第六十九条第六十九条 收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和省委常委的批示件,省政府办公厅要立即送呈有关领导审阅批示,按照分工转有关部门办理或直接组织办理,并按规定时限整理上报办理情况。

第七十条第七十条 省政府领导批示件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办理。办公厅应于接办当天转承办单位,必要时直接组织办理。承办单位一般应在15天内办结,并向省政府办公厅书面报告办理结果,由省政府办公厅汇总整理后书面报告批示人。在办理领导人批示件过程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承办单位的事项,由主办单位牵头办理,协办单位要积极配合。

第七十一条第七十一条 省政府领导在人民来信上的批示,由省信访局组织办理,并直接向领导反馈结果和答复来信人。以下信函由省政府办公厅办理:

(一)国家领导人的信函。

(二)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工商界人士的信函。

(三)省级以上(含省级)领导的信函。

(四)市政府、省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信函。

(五)对政府全局有重大影响的信函。

第十章 工作作风纪律

第七十二条第七十二条 自觉维护省委的领导,重要事项及时向省委请示汇报。以下重大事项须向省委请示报告:

(一)全省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省政府阶段性工作情况。(二)以省政府名义上报国务院的重大请示事项。

(三)涉及全局性的重大改革措施。

(四)重大建设项目。

(五)需要省委组织协调的重大事项。

(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七)须向省委报告的其他重要事项。

第七十三条第七十三条 省政府领导和省政府部门负责人要做学习的表率,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新趋势,不断充实新知识,丰富新经验。省政府通过举办讲座等方式,定期组织学习经济、科技、法律和现代管理知识。

第七十四条第七十四条 省政府领导和省政府部门负责人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在省内检查、考察工作和调查研究,要最大限度减少陪同和随行人员;各地要简化接待礼仪,不搞层层陪同和对口陪同,一律不搞边界迎送和警车开道。

第七十五条第七十五条 除省委、省政府统一组织安排的重要活动外,省政府领导不参加接见、合影、剪彩、典礼、首映首发式等应酬性活动;不出席市政府、省政府部门召开的各类表彰会、纪念会、座谈会;不为部门、地方的活动题词、题字、发贺信、贺电。除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高新技术项目、重大对外合作项目及有重要社会意义的活动外,省政府领导不出席部门(单位)举办的各类庆典活动。因特殊需要发贺信、贺电和题词,一般不公开发表。

第七十六条第七十六条 国家各部委、外省市来宾到山东考察访问,由对口部门负责陪同接待,省政府领导原则上不全程陪同。

省政府部门可以接待的外宾,一律由部门出面接待,其中副部长级以上的来访外宾或国际知名人士、学者、企业家,确需省政府领导出面会见、会谈或宴请的,由省政府外事办公室或省外经贸厅提出安排意见,提前7天报省政府办公厅按程序审批。

第七十七条第七十七条 邀请省政府领导参加的内外事活动,一律由省政府办公厅统一安排。各市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不得直接向省政府领导发送请柬。邀请省政府领导参加的重要活动,应填写《省政府领导活动呈报单》,提前7天报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应按程序送省政府秘书长审示后,报省政府领导审定。

省政府领导会见来访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官方人员、重要知名人士及台胞、侨胞中的重要知名人士,分别由省政府外事办公室、台湾事务办公室、侨务办公室审核后报省政府办公厅,由省政府办公厅按程序呈省政府领导审定。

第七十八条第七十八条 对省政府领导活动的宣传报道要从严掌握,一般性的会议、活动、会见原则上不报道。

第七十九条第七十九条 省政府组成人员要严格遵守中央和省委有关廉政建设的规定,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得利用特殊身份拉关系、谋私利。

第八十条第八十条 省政府组成人员必须坚决执行省政府的决定,如有不同意见可在省政府内部提出,在没有重新作出决定前,不得有任何与省政府决定相违背的议论和行为;代表省政府发表讲话或文章,以及个人发表涉及未经省政府研究决定的重大问题及事项的讲话和文章,事先须经省政府同意。

第八十一条第八十一条 副省长、秘书长出差(出访)、休假,应事前请示省长,由省长明确代行其职责的领导。出差(出访)、休假返回后,应向省长报告。

各市市长出差省外或出访、休假3天及以上的,应事前报告省长;省政府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出差(出访)、休假3天及以上的,应事前报告分管副省长。

第八十二条第八十二条 省政府及各部门要实行政务公开,规范行政行为,增强服务观念,认真履行职责,树立规范服务、清正廉洁、从严治政的新风。对属于省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以及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决策事项、政策规定、规章制度、审批程序、办事标准等,要及时向社会公开。对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要按程序和时限积极主动地办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事项要坚持原则不得办理;不得用公款相互送礼和宴请,不得接受下属部门及各地政府的送礼和宴请;对因推倭、拖延等官僚作风造成影响和损失的,要追究责任;对越权办事、以权谋私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山东省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鲁政发[2010]46号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国发〔2010〕7号文件进一步加强

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

鲁政发〔2010〕46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精神,现结合我省实际,就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增强淘汰落后产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节能减排和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由大变强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省积极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的部署要求,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在部分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落后产能在部分地区和行业仍占有相当比重,成为提高工业整体水平、落实应对气候变化举措、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的长效机制,确保按期实现淘汰落后产能的各项目标。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抓住关键环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二、目标任务

以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为重点,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和我省确定的淘汰落后产能的范围和要求,按期淘汰落后产

能。各地可根据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和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制定范围更宽、标准更高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我省近期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目标任务是:

电力行业:2010年底前淘汰小火电机组100万千瓦。

煤炭行业:2010年底前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资源枯竭、年核定能力9万吨(含9万吨)以下煤矿。

焦炭行业:2010年底前淘汰炭化室高度4.3米以下的小机焦(3.2米及以上捣固焦炉除外)。

铁合金行业:2010年底前淘汰6300千伏安以下矿热炉。

电石行业:2010年底前淘汰6300千伏安以下矿热炉。

钢铁行业:2011年底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淘汰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电炉。

有色金属行业:2011年底前,淘汰100千安及以下电解铝小预焙槽;淘汰密闭鼓风炉、电炉、反射炉炼铜工艺及设备。

建材行业:2012年底前,淘汰窑径3.0米以下水泥机械化立窑,逐步改造和淘汰直径3.0米以下的水泥磨机(生产特种水泥的除外);淘汰平拉工艺平板玻璃生产线(含格法)等落后平板玻璃产能。

轻工业:2011年底前,淘汰年产3.4万吨以下草浆生产装置、年产1.7万吨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以废纸为原料、年产1万吨以下的造纸生产线;淘汰落后酒精生产工艺及年产3万吨以下的酒精生产企业(废糖蜜制酒精除外);淘汰年产3万吨以下味精发酵生产装置;淘汰环保不达标的柠檬酸生产装置;淘汰年加工3万标张以下的制革生产线及落后工艺和设备。

纺织行业:2011年底前,淘汰落后的棉纺设备、74型染整生产线、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前处理设备、浴比大于1∶10的间歇式染色设备,淘汰落后型号的印花机、热熔染色机、热风布铗拉幅机、定形机,淘汰高能耗、高水耗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淘汰R531型酸性老式粘胶纺丝机、年产2万吨以下粘胶生产线、涤纶长丝锭轴长900毫米以下的半自动卷绕设备等落后化纤产能。

三、分解落实目标责任

(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根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省政府确定的淘汰落后产能阶段性目标任务,结合产业升级要求及各地实际,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分行业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各市和有关部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机制,指导和督导各地区认真贯彻执行。

(二)各市人民政府要根据省里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县(市、区)和企业,并将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实施方案报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市人民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本行政区域内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职责,组织督促企业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拆除落后设施装置,防止落后产能转移;对未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责令停产或予以关闭。

(三)企业要切实承担起淘汰落后产能的主体责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认真贯彻产业政策,履行社会责任,积极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四)各相关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宣传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加强行业自律,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四、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强化政策约束机制

(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整和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强化税收杠杆调节,努力营造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

(二)严防新增落后产能。加强项目审核管理,依据《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对产能过剩行业坚持新增产能与淘汰产能“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的原则,严格环评、能评、土地和安全生产前置审批,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防止新增落后产能。改善土地利用计划调控,严禁向落后产能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建设项目提供土地。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落后产能企业,淘汰落后产能。

(三)强化经济和法律手段。对未按计划时限完成淘汰任务的企业实行差别电价和

资源性产品加价政策,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税收处理,提高落后产能企业和项目使用能源、资源、环境、土地的成本。

五、坚持依法行政,完善政策激励机制

(一)坚持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和技术标准的门槛作用,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清洁生产、安全生产、产品质量、职业健康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依法淘汰落后产能。

(二)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对未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暂停对该地区项目的环评、核准和审批。对未按规定期限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吊销排污许可证,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和核准新的投资项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予批准新增用地,相关管理部门不予办理生产许可,已颁发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的要依法撤回。对未按规定淘汰落后产能、被地方政府责令关闭或撤销的企业,限期办理工商注销登记,或者依法吊销工商营业执照。必要时,电力供应企业依法对落后产能企业停止供电。

(三)加强财政资金引导。认真落实中央淘汰落后产能的奖补政策,重点安排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及债务化解等淘汰落后产能相关支出。各市也要安排资金,支持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有关部门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作用,加强协调配合,确保资金发挥实效。

(四)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妥善处理淘汰落后产能与职工就业的关系,认真落实和完善企业职工安置政策,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妥善安置职工,做好职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与接续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坚决避免集中下岗失业,防止激化矛盾和发生群体性事件。

(五)支持企业升级改造。引导和支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落后产能进行改造和升级。对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较重且完成较好的地区和企业,在安排技术改造资金、节能减排资金、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土地开发利用、融资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

六、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一)加强舆论和社会监督。省及各市每年向社会公告本地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落后工艺设备、淘汰时限和总体进展情况。加强各市、各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交流,总结推广、广泛宣传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先进地区和先进企业的有效做法,营造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的舆论氛围。

(二)加强监督检查。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了解、掌握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展和职工安置情况,并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省淘汰落后产能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对各地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重点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行指导,并将进展情况报告省政府。

(三)实行问责制。省政府将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参照《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与各市签订责任书,对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情况进行考核。对未按要求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进行通报,限期整改。对瞒报、谎报淘汰落后产能,进展缓慢或整改不到位的地区,要依法依纪追究该地区及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山东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统筹协调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研究解决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根据“十二五”规划研究提出下一步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做好任务分解和组织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积极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加强沟通配合,共同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各地要健全领导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监管到位,确保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一○年五月十五日

第五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鲁政发〔2004〕54号)

【发布单位】山东省

【发布文号】鲁政发〔2004〕54号 【发布日期】2004-07-14 【生效日期】2004-07-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

(鲁政发〔2004〕54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17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深化我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总结部分市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2004年6月1日起,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粮食收购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机制;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和粮食风险基金管理办法,建立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快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促进我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总体要求是:“加强宏观调控,实行分级负责,完善政策措施,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放开,四建立,二调整,一锁定,一加快”。“三放开”,就是全面放开粮食收购、放开粮食价格、放开粮食市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其他粮食经营者公平进入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四建立”,就是建立省、市两级粮食储备体系,建立粮食市场预警和应急机制,建立和完善粮食市场流通体系,建立粮食企业诚信体系;“二调整”,就是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方向和规模,调整粮食补贴方式;“一锁定”,就是锁定政策性库存和政策性挂账;“一加快”,就是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步伐。

二、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价格,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购销体制

(一)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积极稳妥地放开全省粮食收购市场,取消定购任务,坚持多渠道经营,鼓励公平有序竞争,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大力发展和规范多种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

(二)放开粮食收购价格。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必要时,省政府将按照国务院部署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格。(三)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继续办好农村集市贸易,加快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提升市场服务功能,引导企业入市交易。稳步发展粮食期货交易场所,规范粮食期货交易行为。鼓励大中城市与省内外主产区和粮食批发市场签订长期粮食购销协议或合同,严禁各种形式的粮食区域性封锁,形成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统一的粮食市场。

三、改革粮食补贴方式,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机制

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从2004年开始,全面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通过不断调整完善补贴办法,经过2年,将现有粮食风险基金的一半用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

(一)补贴品种和依据。补贴品种为小麦,以当年小麦播种面积作为计算补贴的依据。

(二)补贴的资金额度及测算。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全省当年补贴总额度,并根据各市小麦播种面积核定其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资金额度。

(三)补贴标准。省统一确定并公布每年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单位面积基准补贴标准。

(四)补贴资金的兑现。各地要在农发行设立“直补”农民粮食风险基金专户,补贴资金通过乡镇财政所直接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

目前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具体实施办法依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通知》(鲁政发〔2004〕21号)执行。

四、积极稳妥地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做好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管理的配套改革。

(一)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现有库存中以往按保护价(含定购价)收购的粮食,实行“新老划断、分步销售”。首先用于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和政策性供应粮源,其余部分严格按照国发〔2004〕17号文件及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对粮食收购市场放开前,按计划销售“高价位商品粮”产生的价差挂账,利息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本金由各级财政按规定在2005年底前消化完毕。1998年5月31日以前经清理认定的粮食政策性财务挂账,全省统一实行“过渡期”再延长5年(2004年至2008年)的办法,5年内新增粮食财务挂账利息,中央和地方各承担一半。地方承担的利息,由省、市、县三级财政预算分别单独安排。1998年6月1日至2004年5月31日新发生的亏损,由审计部门会同财政、粮食、农发行等部门在2004年11月30日前组织清理、审计完毕,按照“分清责任、分类处理”的原则及国家规定限期消化。

经审计认定后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政策性财务挂账,全部从企业剥离,由县以上(含县级)粮食行政部门集中管理。对企业已经剥离政策性挂账相应占用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已办理资产抵押的,应当解除抵押关系,帮助企业恢复生产能力。

(二)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范围和规模。为适应粮食收购市场放开和粮食补贴方式改革的需要,更好地发挥粮食风险基金的作用,按照国家要求适当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范围;同时在全省粮食风险基金总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各市粮食生产和财政状况,对各市粮食风险基金规模进行调整。粮食风险基金调整意见,由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规定提出,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改革过程中,各市若有风险基金不足的问题,可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向省政府提出申请,由省核定后统一向中央财政申请借款支持。

五、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按照“实行政企分开,推进兼并重组,消化历史包袱,分流富余人员,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原则,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作用。

(一)结合国有资产体制改革,粮食购销企业要加大改组、改制力度,加快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承担储备粮和军粮供应任务的粮食企业,实行国有独资;骨干粮食购销企业和骨干粮食加工企业,原则上实行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其他小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可根据各市具体情况进行改组、改造和兼并,有条件的企业国有资本逐步退出。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制过程中,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银行资金保值。

(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加快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改革。对企业职工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在内部岗位管理上,建立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机制;建立以岗位工资为基础,与企业经济效益和个人贡献相关联的激励工资制度。进一步转变经营观念,带头树立重合同、守信用、创品牌的意识,建立粮食企业诚信机制。

(三)各市人民政府要大力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把粮食企业职工和分流人员按规定统一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和再就业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妥善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四)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转变职能,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把主要工作转移到指导、协调、监管和服务上来,今后不准向粮食企业摊派费用,不得自办经济实体或企业,不得从事粮食市场经营活动。

由省粮食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起草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意见,并根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提出省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方案,经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各市要在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意见指导下,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争取用2年时间,解决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和人员分流安置等问题。

六、改革粮食收购资金供应办法,完善信贷资金管理措施

(一)农业发展银行要保证地方粮食储备和政府调控粮食的信贷资金需求。对储备粮所需资金,要按计划保证。对地方政府为调控当地粮食市场供求所需资金,在落实有关费用、利息及差价补贴的前提下,要及时、足额提供贷款。对在农业发展银行开户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包括改制后落实原有贷款债务、具备贷款条件、继续从事粮食经营的企业,要按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发放收购资金贷款。同时,对具备粮食收购资格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他粮食企业,农业发展银行可根据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提供贷款支持。

(二)各商业银行也要在加强资金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对经资格认定的各类粮食收购企业,积极发放粮食经营贷款。

七、完善粮食储备和管理体系,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一)建立完善地方粮食储备体系。为适当集中粮食储备,节约储备费用,增强省、市两级政府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市场不出现大的波动,地方粮食储备原则上集中到省、市两级。

(二)保持适度储备规模。要按照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地方粮食储备规模,积极充实粮食储备,于年底前达到规定数量。

(三)加强对储备粮的管理。省、市两级储备粮的动用必须经同级政府批准,各相关部门具体做好储备粮的监管工作。省发改委及省粮食局负责拟定地方储备粮规模总量、总体布局和动用的宏观调控意见,报省政府批准,并对地方储备粮的管理进行指导和协调。省级储备粮的收购、销售计划,由省粮食局根据省政府批准的储备总规模和总体布局方案提出意见,经省发改委、财政厅审核同意后,由省发改委及省粮食局会同省财政厅和省农发行共同下达。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强化对地方储备粮的管理和监督。省粮食局负责省级储备粮管理并对市以下储备粮进行监管,市以下储备粮由同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做好粮食风险基金的使用管理和检查,确保用于储备粮补贴资金及时到位;农发行要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做好储备粮收购资金的筹措和投放工作。

(四)完善储备粮购销价格管理。对地方储备粮购销价格实行市场运作与政府定价相结合的办法。正常情况下,储备粮的收购、销售、轮换原则上通过规范的批发市场,实行招投标、拍卖等方式公开进行。必要时实行政府定价管理。实行政府定价时,省、市两级储备粮的购销价格分别由省、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意见,报省、市政府核准。

(五)加快地方储备粮管理立法进程。按照国务院《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要求,尽快制定我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将储备粮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八、加快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建设,加强粮食市场管理

(一)加快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建设。要在做好全省粮食批发市场建设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建设一批适合我省省情、布局合理、辐射力强、信息灵敏、功能齐全、交易方式先进、现代化程度高、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粮食批发市场,积极发展粮食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业态,减少流通环节,促进粮食的跨区域流通。在建设中,应坚持“政府政策引导,项目市场化运作,依托现有基础和设施,提升市场综合功能”的思路,通过对现有市场的改扩建,完善市场的交易、储藏、加工、配送、信息、检测检疫等功能,提高交易结算与管理的现代化程度。

(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凡从事粮食收购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须经县级或县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入市资格,并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后,方可从事粮食收购活动。鼓励多种经营主体进入粮食市场,保护合法经营,倡导公平竞争,繁荣和活跃粮食市场。

(三)加强粮食市场监督管理。越是放开粮食收购市场,越要加强市场监管,强化粮食批发、零售市场管理。各市人民政府可根据粮食供求状况,规定本行政区域内粮食批发、成品粮加工企业、连锁超市等粮食经营企业在正常情况下的最高库存和最低库存数量。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粮食市场的指导、监督和粮食质量的监管,对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进行定期复查。所有粮食经营企业,包括收购、批发、零售、加工企业都要建立粮食经营台账制度,定期如实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粮食收购、销售和库存数量,服从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各级工商、物价、质监、卫生等部门要依法查处无照经营、掺杂使假、合同欺诈、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粮食加工和零售市场的质量、卫生监督检查,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保护粮食消费者合法权益。

九、切实保护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

粮食市场放开后,各地仍要实行粮食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继续重视和支持粮食生产,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城镇化进程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供应安全。

(一)要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各地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面积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要逐级分解落实到村、组、户和地块,切实加以保护。严格控制在基本农田上兴建基本建设项目,严格禁止在基本农田上修建鱼塘和种植林木果树,以及从事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各地要认真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促进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切实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和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增强农业科技储备,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积极实施“粮食增产增效”工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粮田建设步伐,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建立粮食市场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各市、县人民政府要建立粮食安全和价格应急机制,制定本地区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和粮食价格应急预案。各级粮食和价格主管部门要建立完善粮食经营、价格信息统计体系,加强对国际、国内和全省粮食生产、市场供求及价格等方面的监控和分析,建立粮食市场异常情况零报告制度,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出现重大灾情等突发事件时的粮食供应。

十、切实加强领导,保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各市人民政府要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根据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切实承担起对本地区粮食生产、流通和安全的全面责任。

各级要稳定和加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和人员,赋予其粮食行政管理职能,保证相应的人员编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已经撤销的要明确管理部门。各市、县(市、区)负责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有关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各自职责,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各市人民政府要按照本意见,制定本市的改革方案,报省政府备案。

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加强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的监督、检查、协调和指导,按照各自职能分工,保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及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省发改委要做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规划和整体推进工作,密切关注改革进程,协调有关部门随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发现的问题;省财政厅要进一步做好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管理的配套改革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办法,并组织实施;省粮食局要做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整体方案的实施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方案和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省监察厅、审计厅要做好粮食风险基金使用情况的监察、审计工作;省农业厅要做好粮食种植面积的核实确定工作,向财政部门提供准确的补贴面积;省国土资源厅、农业厅要依法做好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工作;省经贸委、工商局、物价局要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管理和粮食价格的监控,严厉打击蓄意扰乱正常经营、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定市场,使价格波动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厅要加强对粮食加工和零售环节的质量、卫生监督检查,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农发行在粮食市场放开后,仍要积极筹措资金,按政策规定支持粮食收购资金需求。

各市、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抓好落实,认真研究新情况,妥善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扎实细致地做好工作,保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各项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四年七月十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政府工作提速的通知(鲁政发〔2003〕33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政府工作提速的通知(鲁政发〔2003〕33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