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13〕127号

时间:2019-05-15 01:1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政部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13〕127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政部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13〕127号》。

第一篇:民政部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13〕127号

【发布单位】民政部

【发布文号】民发〔2013〕127号 【发布日期】2013-07-30 【生效日期】2013-07-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

民政部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

民发〔2013〕1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关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评估制度的要求,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0号)和《民政部关于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暨启动“敬老爱老助老工程”的意见》(民发〔2012〕35号)等文件精神,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养老服务评估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

养老服务评估,是为科学确定老年人服务需求类型、照料护理等级以及明确护理、养老服务等补贴领取资格等,由专业人员依据相关标准,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精神、经济条件和生活状况等进行的综合分析评价工作。从评估时间上可以分为首次评估(准入评估)和持续评估(跟踪式评估)。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评估制度,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深入贯彻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充分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失独等老年人服务需求的迫切需要;是合理配置养老服务资源,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全面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的客观要求。各地要站在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建设的高度,从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全局出发,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配套措施,稳步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深入开展。

二、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为核心,科学确定评估标准,认真制定评估方案,合理设计评估流程,积极培育评估队伍,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高效利用评估结果,为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目标发挥积极作用,逐步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

(二)基本原则。

1.权益优先,平等自愿。坚持老年人权益优先,把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与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更好地享受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结合起来。坚持平等自愿,尊重受评估老年人意愿,切实加强隐私保护。

2.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养老服务评估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理顺关系,建立完善资金人才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和依托专业机构、养老机构、第三方社会组织的技术优势,强化社会监督,提升评估工作的社会参与度和公信力。

3.客观公正,科学规范。以评估标准为工具,逐步统一工作规程和操作要求,保证结果真实准确。逐步扩大持续评估项目范围,努力提升评估质量。坚持中立公正立场,客观真实地反映老年人能力水平和服务需求。

4.试点推进,统筹兼顾。试点先行,不断完善工作步骤和推进方案,建立符合本地区养老服务发展特点和水平的评估制度,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要把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与做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等工作紧密结合,建立衔接紧密、信息互联共享的合作机制。

(三)主要目标。2013年底前,各地要根据本意见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开展评估地区范围,做好组织准备工作,落实评估机构和人员队伍。2014年初要启动评估工作试点,根据进展情况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到“十二五”末,力争建立起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的长效评估机制,基本实现养老服务评估科学化、常态化和专业化。

三、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探索建立评估组织模式。养老服务评估可以由基层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会组织以及养老机构单独或者联合组织开展,养老服务评估可以分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机构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和补贴领取资格评估等。各地要依据本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和老年人需求实际,积极探索在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评估站点;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社工介入等方式,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合理确定本地区养老服务评估形式。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调动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探索完善评估指标体系。民政部将于近期发布的《老年人能力评估》行业标准,是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主要依据。该标准为老年人能力评估提供了统一、规范和可操作的评估工具,规定老年人能力评估的对象、指标、实施及结果。标准下发后,各地应当积极采用该标准,或者根据该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或者修改地方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应当以确定老年人服务需求为重点,突出老年人自我照料能力评估。评估指标应当涵盖日常行为能力、精神卫生情况、感知觉情况、社会参与状况等方面,所需健康体检应当在经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的开展健康体检服务的医疗机构内进行。对老年人经济状况、居住状况、生活环境等方面的评估标准,各地可根据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养老服务资源状况、护理或者养老服务补贴相关政策等综合制定。要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积极探索将评估指标与可通过面谈、走访等方法观察反映的指标相结合,逐步建立科学、全面、开放的评估指标体系。

(三)探索完善评估流程。养老服务评估应当包括申请、初评、评定、社会公示、结果告知、部门备案等环节。评估申请要坚持自愿原则,由老年人本人或者代理人提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由其监护人提出申请。评估应当按照先易后难原则,首先评估老年人经济状况、身份特征等借助相关材料即可核实的项目,然后再评估生活环境、能力状况等需要实地核实、检查的项目。要根据评估项目,合理确定评估时间,在优先保障评估质量的前提下,兼顾评估效率。对受年龄增长等原因影响较大的评估项目,应当进行持续评估。对首次评估确定为完全失能等级、且康复难度大的老年人,可不再进行持续评估。评估结果应当及时告知评估对象,评估对象或者利害关系人对评估结果有异议的,可申请原评估机构重新评估。评估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受评估老年人个人信息的保护,除养老服务等补贴领取资格的评估需要在本村(居)民委员会范围内公示外,评估机构不得泄露评估结果。

(四)探索评估结果综合利用机制。评估结果是制定国家宏观养老政策,推进养老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基础资料,是争取财政经费保障,保证各项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和优待措施落实的主要依据。各地要充分运用好评估结果,使评估工作综合效益最大化。一是用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分析老年人服务需求,在征得老年人同意的前提下,加强与相关服务单位的对接,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针对性和效率。二是用于确定机构养老需求和照料护理等级。对于经评估属于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失独等老年人,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应当优先安排入住。养老机构应当将评估结果作为老年人入院、制定护理计划和风险防范的主要依据。三是用于老年人健康管理。各地要把评估工作纳入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并结合国家社会养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应用示范工程项目,推进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提高康复护理等服务水平。四是作为养老机构的立项依据。要根据服务辐射区域内老年人能力和需求评估状况,合理规划建设符合实际需要的养老机构,提高设施设备使用效率。同时,各地要逐步建立护理补贴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有效利用评估结果,完善并落实老年人社会福利政策。对于经评估属于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可以根据其失能程度等情况作为给予护理补贴依据;对于经评估属于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可以给予养老服务补贴。

(五)探索建立养老评估监督机制。各地民政部门要加强对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探索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畅通评估对象利益表达渠道。各地民政部门和评估机构应当通过网络、服务须知、宣传手册等载体,主动公开评估指标、流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各地民政部门要以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等方式对评估指标、评估结果等进行检查。对评估行为不规范的机构和人员,予以纠正并向社会公开。要建立养老服务评估档案,妥善保管申请书、评估报告及建议等文档,逐步提高评估工作信息化水平。

四、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民政部门要按照养老服务工作关口前移和重心下沉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把评估纳入养老服务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推进机制,为评估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各地可选择基础条件好、工作积极性高的地区作为先行试点,给予指导和支持,定期研究分析进展情况,不断总结完善评估方式方法。各地民政部门要加强对评估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增进共识、凝聚合力、攻坚克难,努力形成结果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充分整合现有资金渠道,积极争取当地财政支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福利彩票公益金可用于支持养老服务评估试点,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为评估工作提供保障。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养老服务评估工作专业性强,标准比较细致,各地要依托专业机构、相关机构和社会组织加强评估机构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专门的评估机构。要依托大中专院校、示范养老机构,加快培养评估专业人才。要选择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过硬的人员参与评估,加强岗前培训,使其具备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等基础知识。要建立养老服务评估专家队伍,积极开展技术指导,提供有力人才支持。

(三)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要抓紧制定完善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要求相适应的具体措施,建立健全有利于养老服务评估示范推广、创新创制的政策体系,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的激励评价机制,加快推进与养老服务评估配套的行业标准、信息化管理等软环境建设。要把推动养老服务评估工作与落实老年人合法权益,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保障条件结合起来,积极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社会氛围。

民 政 部

2013年7月30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上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探微

2015年04月01日 09:35 来源:东方早报 | 【打印】

当前,上海的养老服务业面临深度老龄化的挑战,与此同时也迎来了深化改革与加强社会治理的发展机遇,应该说,上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已经位于服务民生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交汇点。

一些街镇做法

各地区做法模式不同,但有共同趋势:一是实现一站式服务、网格化布局,机构、社区、居家开始呈现融合趋势,迎合大多数中国老人的习惯,为居家养老提供专业支撑;二是运行管理更加智能化,互联网、物联网应用大大提升设施人力效率,有效降低成本;三是建设运作从公办向公建民营、委托管理等多种类型摸索,越来越体现出兼有民生保障和现代服务业双重属性,对象也从保障对象逐步扩大到全体老人。

上海市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定义为: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通过上门、日托或邻里互助的形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2000年,在6个中心城区的12个街道小范围试点,2003年开始全面推进并纳入当年“万人就业项目”。2004年起,连续9年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养老服务补贴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十一五”期间,市、区县、街镇三个层面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通过发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老年人助餐点等,解决了部分社区老年人的日间服务和助餐服务需求;依托养老机构、服务网点、家政公司等社区服务资源,拓展“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菜单式、组合式服务内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数以平均每年4万名左右的速度递增。

截至2011年末,全市共有233家社区助老服务社,326家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450家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3.3万人的助老服务员队伍。

近两年,市民政部门大力推进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许多街镇立足自身基础,完善和丰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形成了一些新的做法。

1.生活服务中心+网上敬老院的线上线下模式。如虹口区欧阳街道,将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作为为老服务“一条街”,将各类为老服务项目归并。信息平台方面,通过智能居家宝实现对独居老人的应急救助。

2.网格化+信息化的综合服务圈模式。如普陀区曹杨街道,形成养老服务“1520”布局,其含义是5个“久龄”站点,20个老年活动室,1个科技助老平台。这种做法与静安区乐龄生活圈相类似。

3.医疗照护+智能化派送上门的机构社区居家联通辐射模式。如梅陇镇日间照料中心、潍坊街道长者照护之家,以日间照护中心和长者照护之家为基地,向居家派送服务,打通机构、社区和居家,让在家接受比较专业低价的养老服务成为可能。

4.日间照护+喘息服务的升级版托老所模式。如南码头街道以日间照护为主的社区养老模式,将日间照料对象从自理老人转向不能自理老人,服务方式从照料转向照护。

5.浦东康桥的一卡通模式。万达公司与上海银行合作开发老人卡,将养老服务补贴、支付、管理整合在一张卡,形成养老服务大数据。

基本上,各地区做法模式不同,但有共同趋势:一是实现一站式服务、网格化布局,机构、社区、居家开始呈现融合趋势,迎合大多数中国老人的习惯,为居家养老提供专业支撑;二是运行管理更加智能化,互联网、物联网应用大大提升设施人力效率,有效降低成本;三是建设运作从公办向公建民营、委托管理等多种类型摸索,越来越体现出兼有民生保障和现代服务业双重属性,对象也从保障对象逐步扩大到全体老人。

社区居家养老为何难得老人心

现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经历过较为艰难的岁月,加上社会转型、传统文化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十分鲜明又看似矛盾的消费心理。有的处处为后代考虑却很少为自己考虑;有的则消费决策高度依赖政府和社会,免费服务来者不拒多多益善,一旦收费则无人问津;有的无法进入公办养老院又不愿进入民营机构,希望购买专业的护理服务不可得或价格偏高。

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居住分离化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空巢老人”对专业养老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以某街道为例,无子女老人、独居老、纯老家庭剔除重复部分,占老人总数1/4至1/3,独居、孤寡老人缺乏交流、精神慰藉和照护应引起关注。从供给看,基本居家养老服务偏重保障和低层次家政服务,且覆盖面不够。目前,按照现行“低保低收入”、残疾、90岁以上等标准和上门申请办法给予上门服务补贴,一些需照护的老人由于条件不符合或未申请未能纳入范围。同时,政策更偏向于改善而不是解决问题。比如现金补贴往往是用于家政且时间不够,重度护理也不过每月50小时的上门家政服务。另外,社区服务系统支持有限。养老设施功能相对单一,“十助”服务以助餐为主。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公益招投标等项目,服务对象多数有赖于基层组织,因此服务对象其实与政府补贴和服务对象多有重合,而空巢、独居老人往往不愿走出家门融入社区接受服务,粗略估计居家、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总规模不会超过老人人口30%。

也要看到失能失智群体增加,医疗护理和提前介护不足,而医养结合、社区养老需发挥支撑作用。国际上一般规律显示,失能半失能老人占老人总数19.1%。我国老人在失能失智后所接受的服务大部分是维持生命的生活照料等消极养老服务模式,低水平生活时间8-10年,是欧美国家3倍左右。社区养老方面,缺少帮助不能自理老人延缓体能、智能衰退的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床难求;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如精神文化项目、助老康复项目,针对的大部分是自理老人;许多的机构如日间照料中心目前对象以自理老人为主,功能以生活照料为主,事实上行动不便的老人才更需要日间看护,由此带来设施利用率不高。居家养老方面,没有专业的护理员和市场化竞争与管理,助老服务社人员流失多,而由于价格低家政员都不愿意做居家养老服务。

养老服务的消费需求逐步在显现,但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够。从需求看,现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经历过较为艰难的岁月,加上社会转型、传统文化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十分鲜明又看似矛盾的消费心理。有的处处为后代考虑却很少为自己考虑;有的则消费决策高度依赖政府和社会,免费服务来者不拒多多益善,一旦收费则无人问津;有的无法进入公办养老院又不愿进入民营机构,希望购买专业的护理服务不可得或价格偏高。

从供给看,以传统的购买服务和公益项目为主,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很少。管理和队伍以低水平和自我循环为主,缺少信息化支撑。市、区养老信息平台的重心应当是数据沉淀交互形成大数据供决策参考;街镇重心是服务派送、资源调度和流程监管,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将服务派送、管理员监控、老人居家实时看护结合起来,数据在区与街道之间互联互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养老。

另外,中国家庭的传统观念和中心城区的特点决定了居家和社区养老是养老服务的主体和基础。持续深度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带来的老年人照护需求上升,急迫需要完善社区和居家养老的服务机制、布局、结构,面向有效需求提供有效供给。

从生活照料转变到积极养老

通过建立日间照护+服务投送+喘息服务的模式,公建民营日托中心或养老机构,在对老人经过评估后,分别提供市场化服务和居家养老政策。这样,政府买单服务的主要是高龄孤老或低收入的特困老人,其他的90%老人以公办民营降低运营成本来提供低价服务。

“十三五”期间,上海需要将养老服务对象从保障性向发展性转变,建立保基本广覆盖有选择的服务体系,服务方式有必要从政府为主向多元主体转变,体现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发挥好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在保障基本养老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以及居家养老的基础性作用。

在居家养老方面,需要调整定位鼓励积极养老和提供更加专业的照护服务。比人均寿命更为重要的是生命质量的提高,过去我们更多的是给予居家生活照料,而忽视了老人更需要的是照护和积极养老。往往只有老人到了无法为自己做决定时,子女才帮助老人购买养老服务,但此时的养老服务更多的是延续生命。空巢、独居和不能自理老人应当作为重点服务对象,鼓励和支持他们健康养老、融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定位应该是健康干预和管理,通过科学的生活自理来延缓体能和智能衰退、科学安全居家养老,推迟进入介护状态,近期可能会比现在增加支出,长远看是降低养老总成本。配合这一定位,需要按身体状况统一评估,拓宽服务券用途,给确实需要的提供居家养老辅助设施和服务补贴,或自主购买专业机构服务。同时,加快护理队伍和评估员队伍的培养,为生活照料向专业照护转变,被动养老向提前干预介护转变打好基础。

在社区养老方面,需要提高设施功能的综合性。以为老服务综合体为基点,对居家老人进行近距离服务辐射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通过建立日间照护+服务投送+喘息服务的模式,公建民营日托中心或养老机构,在对老人经过评估后,分别提供市场化服务和居家养老政策。这样,政府买单服务的主要是高龄孤老或低收入的特困老人,其他的90%老人以公办民营降低运营成本来提供低价服务。中心城区设施应更加体现多功能、复合型、一站式和互联互通,作为居家的重要依托,配合医疗机构完善老人基础生活科学的护理服务指导。同时,成为护理团队的派送基地,基层队伍和专业社会组织以智能系统和购买服务方式实现在一个平台下的融合和调度,分类服务保障对象和市场化对象,推动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公益性养老服务和市场化养老服务共同发展。

在医养结合方面,可以将提前干预作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目标。关注那些即将进入失能失智状态的老人,积极干预延缓衰老,这是以人为本科学养老的方向,同时也是中心城区在原有养老服务基础上提升能级的关键。对那些没有条件进入机构养老的不能自理老人和有可能失能失智的老人,应当在社区和居家中积极干预,提供新型居家康复护理服务推动医养结合。结合高龄老人护理纳入医保计划,设立护理站提供居家康复,统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康复医院资源,依托康复医院提供康复治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社区康复,将卫生服务从医院延伸至家庭,提供多层次居家疾病康复护理和介护服务。

在供需匹配方面,需要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多元参与的格局。养老服务业兼具民生工作和现代服务业双重属性,通过标准引领和模式再造,将成为促进“四新”激发创新的重要抓手。一是明确各类养老服务的对象范围和方式。80%~90%的老人实现政府支持、社区支撑下的市场化家庭养老模式;7%~17%纳入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老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自主选择菜单式服务;2.5%~4%的户籍老人机构住养,区分保障对象按照公办、公建民营等方式降低成本,提供选择。二是引入培育积极养老的服务模式和组织,提供适配性服务。将部分管理队伍和工作让市场承接。通过购买专业机构一站式服务,打通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及微公益、创投等项目化认领方式,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养老产品开发、提供养老服务。三是重塑政府、企业、子女各就其位的管理模式。政府应为新时代的养儿防老认知形成,提供政策支撑、产品推介和舆论引导。比如,完善健康老人参与志愿互助服务的工作机制;鼓励亲友志愿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服务、上门为老人护理等,可以计入时间银行积分,作为老人接受相应服务的抵充。

第三篇:民政部关于推进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

民政部关于推进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

(民发〔2007〕1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以及“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的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36号)关于“加快建立评估机制”、“建立行业协会综合评价体系,定期跟踪评估”的要求,现就建立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独立运作的民间组织综合评估机制,推进民间组织评估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开展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间组织得到稳步发展,在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公益事业、繁荣文化艺术、发展市场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一些民间组织在发展中还存在着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治理不完善、组织行为不规范、社会公信力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民间组织评估机制。做好民间组织评估工作,有利于加强民间组织的自身建设,促进民间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有利于优化政府对民间组织的监督管理,促进监管方式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有利于增加民间组织的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提高民间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二、开展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开展民间组织评估工作要按照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独立运作的总体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估制度,形成组织健全、程序完备、操作规范、运转协调的评估工作机制,发挥评估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促进民间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二)主要原则。一是分级管理。按照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权限,各地民政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二是分类评定。根据民间组织类型按照不同指标分别开展评估。三是坚持客观公正。评估的内容、指标、程序、方法等要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公开性。四是坚持循序渐进。紧密结合民间组织发展现状和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先行试点,分步推进,逐步完善。

(三)评估机构。各级民政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组建评估委员会,负责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评估委员会的组成人员要具有代表性、专业性和权威性。民间组织评估的具体工作可以通过建立或委托相应的评估机构进行操作。

(四)评估内容。民间组织评估要按照组织类型分类开展,社会团体、基金会开展综合评估,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诚信评估。评估内容从基础条件、组织建设、工作绩效(自律与

诚信建设)、社会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估。各地可以参考民政部制订的民间组织评估指标体系(见附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科学、有效、可行的具体评估指标及实施细则。

(五)评估程序。民间组织评估要遵循被评估单位自我评估、评估机构评估、评估委员会审核、评估委员会公示评估结论、民政部门确认评估结果并颁发证书和牌匾的基本程序。各地可以据此制定具体的实施程序,评估程序要公正、合理、公开。

(六)评估等级。民间组织评估结果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5A(AAAAA)、4A(AAAA)、3A(AAA)、2A(AA)、1A(A)。证书和牌匾的样式由民政部统一制定。民间组织评估结果要实施动态管理,设定科学的有效期限和相应的淘汰机制。要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及有关规定给予政策优惠、资助或奖励。各地4A以上等级(含4A级)的民间组织评估结论需要报民政部备案。

三、加强对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领导

(一)各级民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将民间组织评估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积极动员,统筹协调,根据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实际,有效结合民间组织管理重点工作和专项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民间组织评估工作。

(二)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与民间组织业务主管单位、相关政府部门及科研机构的沟通与合作,主动听取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进民间组织评估工作。

(三)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对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宣传和培训,帮助广大民间组织和社会公众增加评估知识,提高对评估工作的认识,消除疑虑,扩大共识,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四)各级民政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为民间组织评估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加强对民间组织评估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不得因为评估工作加重民间组织的负担。各地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评估机制,充实评估内容,提高工作水平。

第四篇: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的指导意见

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廉政文化

进社区工作的指导意见

民发〔2008〕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的要求,充分发挥社区在传播、弘扬廉政文化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廉政文化建设,现就进一步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的重要意义

廉政文化进社区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基层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各地社区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宣传、弘扬廉政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实践证明,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有利于发挥社区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基础阵地作用,推动社区各项工作健康发展;有利于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增强社区组织的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广大居民的反腐倡廉意识,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对党员和干部工作八小时以外的监督,促进廉洁自律建设;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各级民政部门要从践行党的十七大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廉政文化进社区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的自觉性,把这项事关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二、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廉政文化进社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为主题,以推进群众性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为重点,以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为载体,与社区各项工作紧密结合,扎实推进社区廉政文化建设。

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要坚持统一部署、资源整合,把廉政文化进社区纳入和谐社区建设总体布局中,统一部署,相互促进,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教育资源,结合街道、社区实际开展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社区廉政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居民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境界,增强居民的廉洁意识、崇廉意识和助廉意识,做到以德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要坚持依靠社区居民力量、发挥群众作用,建立社区居民参与机制,紧紧依靠社区居民,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积极营造崇尚廉洁、文明向上的社会氛围,使廉洁理念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要求,依托社区优势,突出本地特色,从能办到的事情入手,创新载体,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吸引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力戒形式主义,避免铺张浪费;要坚持廉政文化建设与社区建设相结合、促进社区健康发展,以清正廉洁作风服务居民,及时公开与居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有关事务,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维护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经过努力,到2012年,廉政文化进社区的工作机制基本健全,社区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载体和形式日趋丰富,社区廉政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社区民主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廉政文化深入社区居民心中,为营造清正廉洁的社会氛围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社区宣传教育,扩大党和政府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影响力。要利用社区图书室、党员活动室、公开栏、宣传栏、公开信、宣传标语、居民论坛和社区网站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和条件,建立起覆盖社区党员、社区居民、外来人员等群体的社区廉政文化宣传教育阵地,重点宣传党和政府有关廉政建设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反腐倡廉建设的要求,宣传“为民、务实、清廉”的先进典型。要以社区居民为对象,开展反腐倡廉主题教育活功;要以党员干部家庭为对象,开展“家庭共筑防腐墙”的家庭助廉主题活动;要以青少年学生为对象,开展“敬廉崇洁”为主题的爱廉教育活动;要以驻社区的企业为对象,开展“廉洁诚信、依法经营”为主题的自律教育活动。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主题教育,让党和政府有关廉政建设的方针政策在社区扎根,把廉政文化植根于社区建设之中。

(二)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廉政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要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广泛开展社区反腐倡廉文化宣传活动。要将反腐倡廉文化活动进社区纳入社区文化活动计划之中,结合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廉政文化活动,使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中来。要利用社区文化资源,组织社区居民自编自导自演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广泛宣传、普及廉政文化。要利用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和阵地,举办以“尊廉崇洁”为主题的晚会、歌咏会、演讲会、邻居节、电影夜市等,努力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要结合社区居民的思想实际,探索多种廉政文化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如开设廉政文化课堂、主题演讲会、书画展览、专场演出、文化长廊、警示格言、网上论坛等,让廉政文化深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植根于群众心里。要利用社区人文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社区老党员、老干部、先进模范人物、驻区院校专家教授和专业人士给社区党员、群众宣讲反腐倡廉形势和相关政策,增强社区居民反腐倡廉意识、促进人人崇尚廉洁社会风尚的形成。

(三)强化社区民主监督,切实提高社区成员中党员领导干部及社区工作者的廉洁自律意识。要结合社区实际,探索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实施工作八小时以外的有效监督方法和途径。社区居委会要组织召开党员干部家属座谈会,提醒家属把好“家门”,树立良好的“家风”,协助做好监督工作。要结合日常培训、学习等,加强社区工作队伍的廉政文化教育,提高他们防腐拒变的能力。要注重发挥社区党员的表率作用,引导社区在职党员发挥特长,激励他们在社区廉政文化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要发挥社区志愿者作用,倡导社区党员、群众担任廉政义务监督员和宣传员,协助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

(四)健全社区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社区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健全民主选举及聘用制度,把好社区工作队伍的入门关,建设一支廉洁守法、居民信得过、能为居民办事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要结合社区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社区反腐倡廉建设制度,把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纳入居民公约之中。要建立和完善方便群众办事的服务承诺制度,搞好社区服务站建设和管理,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实行“一站式”窗口服务。要完善居民会议制度,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健全公开办事制度,确保在社区物品购置、扶贫救灾款物发放、低保家庭申报确认、廉租房分配等重大事项的处理中,做到公开、公正、透明。要在方便居民群众观看的地方设立固定的居务公开栏,有条件的社区也可以同时通过社区网站、社区论坛等其他形式公开居务事项,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四、切实加强对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的组织领导。《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社区组织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因此,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是各级民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民政部成立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为牵头单位,部机关有关司(局)共同参与。各地民政部门也要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承担此项工作,同时,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紧密配合纪检监察机关,研究制定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的工作方案,并精心组织实施。要把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纳入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与社区其他工作一同部署安排、一同检查考核。要抓好廉政文化进社区的试点工作,精心培育社区廉政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探索和总结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要建立社区廉政文化建设的考核评估和激励机制,对优秀项目、活动及时进行奖励,扎扎实实地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二〇〇八年二月十九日

第五篇:无婚姻登记证明工作指导意见(民政部)

民政部关于做好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民发(2012)99号 2012年6月18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房产交易、银行信贷、遗产继承、出国定居等原因,需要当事人提供婚姻状况证明的情形不断增加。为满足群众现实需求,各地婚姻登记机关陆续开展了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婚姻登记记录证明》服务工作。当前,各地出具证明的数量日趋增多,所出具证明在城乡居民生活中的作用也日益突显。为切实做好此项服务工作,经征得最高人民法院、国务院法制办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受理机关

申请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的,由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受理;军人申请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的,由军人部队驻地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受理。申请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的,由为当事人办理婚姻登记的婚姻登记机关受理。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可根据本地婚姻登记信息联网及历史数据补录情况,按照便民原则放宽出具证明的受理机关。

二、申请人

申请出具证明的当事人应达到我国法定婚龄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当事人无法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的,可以委托他人办理。当事人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其监护人可以提出申请。当事人已经死亡的,其近亲属、与当事人有继承关系的其他人可以提出申请。

其中,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三、提供证件材料

申请人应在婚姻登记机关填写并提交《申请出具声明书》(格式见附件1)或《申请出具声明书》(格式见附件2),同时提供以下证件材料:

当事人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的,应提供本人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军人出具《军官证》等军人身份证件,华侨、外国人提供有效护照,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居民提供有效通行证、身份证,下同);当事人委托他人申请的,受托人应提供本人居民身份证、委托人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件以及委托人写明具体委托事项的委托书;受托人不能提供委托人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件的,应提供委托人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和经公证机关公证的写明具体委托事项的委托书;监护人提出申请的,监护人应提供本人居民身份证、当事人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当事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证明、申请人与当事人有监护关系的证明;当事人死亡,其近亲属提出申请的,近亲属应提供本人居民身份证、当事人死亡证明、申请人与当事人有近亲属关系的证明;当事人死亡,与当事人有继承

关系的其他人提出申请的,应提供本人居民身份证、当事人死亡证明、申请人与当事人有继承关系的证明。

申请出具当事人离婚、丧偶后《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的,申请人还应提供当事人离婚证明或丧偶证明。

上述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或无民事行为能力证明包括医院或村(居)民委员会等出具的证明;监护关系证明、近亲属关系证明包括户口簿上的记载,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等出具的证明;死亡证明包括公安、医院、村(居)民委员会等出具的证明;继承关系证明包括涉及继承关系的判决书、公证书等生效法律文书。涉及民事行为能力、监护关系、宣告死亡的生效法律文书可作为相关证明使用。

四、出具证明

婚姻登记机关根据申请人的申请及声明,经查阅婚姻登记电子档案、纸质档案,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格式见附件3)或《婚姻登记记录证明》(格式见附件4)。

婚姻登记机关出具证明时查阅起始时间为婚姻登记机关保存电子档案或纸质档案起始之日。当事人离婚、丧偶后申请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的,查阅起始时间为当事人离婚、丧偶之日。查阅截至时间为婚姻登记机关出证前一日。当事人户口发生过迁移的,由原户口所在地、现户口所在地婚姻登记机关根据户口迁出、迁入时间出具证明;现户口所在地与原户口所在地婚姻登记信息已联网的,可由现户口所在地婚姻登记机关出具证明。

申请人声明的婚姻状况或婚姻登记信息与查阅信息不符的,婚姻登记机关不得出具证明。

五、编号及存档

婚姻登记机关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婚姻登记记录证明》统一编号为Zaaaaaa-bbbb-ccccc,其中“aaaaaa”为6位行政区划代码,“bbbb”为当年年号,“ccccc”为当年出具证明的序号。乡镇人民政府婚姻登记机关行政区划代码改为9位。

出具证明工作中形成的材料应当归档,其中申请人提供的身份证件、死亡证明等证件证明材料留存复印件,申请人声明书、委托书等材料留存原件,婚姻登记机关出具的《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复印件(或一式两份的原件)一并归档。归档材料保存期限不少于2年。

各地可依据本意见精神,根据当地工作实际,从解决群众需求、方便群众办事的原则出发,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指导基层妥善处理个案,并采取有效措施为出具证明工作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出具证明工作有序开展。各级民政部门应加快补录婚姻登记历史数据,推进婚姻登记信息联网,同时加强与主要用证部门的协商,通过建立部门间婚姻信息核证共享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进一步体现为民服务理念。

附件:1.申请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声明书(式样)2.申请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声明书(式样)3.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式样)4.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式样)

婚姻登记记录证明

当事人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户口所在地。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及声明,经查阅我婚姻登记机关从 年 月至今的婚姻登记档案,查到当事人在 年 月 日在本登记机关有(结婚/离婚)登记记录。

此表只证明当事人在本登记机关所辖范围内目前的结婚或离婚登记记录。出证机关: 年 月 日

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

当事人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户口所在地。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及声明,经查阅我婚姻登记机关从 年 月至今的婚姻登记档案,未发现当事人有(结婚/离婚或丧偶后再婚)登记记录。

此证明只表明当事人在本登记机关所辖范围内目前无结婚登记记录。出证机关: 年 月 日

本文系华律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w.xiexiebang.com

下载民政部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13〕127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政部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13〕127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