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关于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

时间:2019-05-12 01:1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政部关于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政部关于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

第一篇:民政部关于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

民 政 部

关于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社会救助

工作的意见

民发〔2015〕10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经办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45号)要求,现就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性 村(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服务居民群众、深化基层治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和基本生活保障,是党和政府维护困难群众生存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困难群众居住在社区、生活在社区、服务依托社区,与村(居)民委员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村(居)民委员会最了解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和救助需求。健全完善社会救助经办服务体系,落实好各项社会救助政策,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救助服务水平,真正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离不开村(居)民委员会的参与、协助和配合。

二、进一步明确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主要内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基层政府或其派出机关开展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事务、社区服务等工作。社会救助与社区居民利益息息相关,是社区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各地民政部门要厘清责任、突出重点,进一步明确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协助做好救助对象发现报告工作。

—1—

各地民政部门要指导、督促村(居)民委员会将发现排查困难群众列为日常重点工作,安排社区工作者、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经常性走访居民家庭,了解、收集困难群众的现状信息,掌握、核实辖区内居民生活困难及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急难情况,并及时告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指导、督促村(居)民委员会在日常工作中,将辖区内的留守儿童、独居老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易陷入生活困境的人群作为重点,开展经常性走访、问候;关注居住在本辖区的外来人员,帮助有困难的家庭和个人提出救助申请。指导有条件的村(居)民委员会在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开设救助咨询服务窗口,开通救助服务热线,方便困难群众求助。

(二)协助做好社会救助申请审核审批工作。

一是协助提出救助申请。指导、督促村(居)民委员会接受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的委托,代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相关救助机构提交书面申请及材料。指导、督促村(居)民委员会将申请人所有申请材料全部上交,不得自行作出不予受理或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决定。要指导、督促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及其他社区工作者主动申报备案其近亲属申请救助的情况。

二是协助开展调查审核。指导、督促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驻村(社区)干部、社区救助专干、专业社会工作者等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等形式,对社会救助申请人声明的家庭经济状况、人口状况、遭遇困难类型等逐一调查核实,并由调查人员和申请人签字确认。调查审核的责任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不能自行作出调查审核结论。

三是协助组织群众评议。指导、督促村(居)民委员会在入户调查结束后,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村(居)民代表或者群众评议小组对救助申请人声明的家庭收入、财产状况以及入户调查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评议。

四是协助进行抽查复核。县级民政部门要在村(居)民委员会的参与下开展抽查复核工作,全面、准确地听取村(居)民委员会关于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群众评议以及村(居)民委员会成员等社区工作人员近亲属申请救助备案等情况介绍。有条件的地方,县级民政部门可邀请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参与审批。

—2—

五是协助公示审核审批结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审核、群众评议等情况对救助申请提出审核意见后,要在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下在村(居)务公开栏公示审核结果。县级民政部门作出救助批准决定后,要在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下在村(居)务公开栏公示拟救助的申请人姓名、家庭成员、救助金额等信息。两次公示的责任主体分别是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级民政部门,村(居)民委员会不能自行公示相关信息。要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及时维护公示栏,确保相关公示信息完整、可视。

(三)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动态管理工作。

各地民政部门要指导、督促村(居)民委员会配合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县级社会救助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分类、定期核查辖区内已获得救助对象的家庭人口状况、经济状况等变化情况;要督促辖区内已获得救助对象在家庭人口、经济状况等发生变化时,主动报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于村(居)民委员会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救助对象家庭情况发生变化的,要督促其及时报告。

(四)协助做好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有关工作。

各地民政部门要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以社区为平台,结合城乡社区建设,积极促进驻社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社区志愿者等主体参与社会救助,鼓励、引导社区居民开展社会救助志愿服务和互助服务。要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专业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创造条件,支持他们针对救助对象的不同需求,开展心理疏导、精神抚慰、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要大力发展社区慈善,规范社区募捐,探索设立社区爱心救助基金,鼓励、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等针对困境家庭和救助对象开展慈善救助。要创新发展社区慈善超市,依托居委会建立社会捐助站点,引导居民积极捐赠家庭闲置物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救助社会组织。要加强社区救助资源的信息共享,实现困难群众的救助需求信息、政府相关部门的救助资源、社会组织的救助项目、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赠和志愿服务的有效对接。

(五)协助做好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工作。

各地民政部门要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利用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公示栏、信息宣传栏、宣传册、现场解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途径和形式,不断加大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普及力度,使社会救助政策法规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要重点向居民群众宣传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

—3—

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政策的资格条件和申请审批程序,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政策的透明度和知晓度。要在城乡社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共济的传统美德,引导社会公众理解、支持社会救助工作,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三、切实加强对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民政部门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纳入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把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列为提升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抓紧协调研究具体办法和支持措施,切实发挥好村(居)民委员会的功能作用。

(二)加强能力建设。各级民政部门要指导村(居)民委员会根据辖区幅度、人口规模等因素,安排必要的人员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切实加强经费保障,将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所需经费纳入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统筹考虑,并按照“费随事转”原则,适当给予经费补助。要加强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与社区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对接,实现社会救助对象数据和社区居民数据统一采集、多方共享。各级民政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工作,确保村(居)民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熟悉、掌握社会救助政策与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方法和技巧。

(三)加强工作指导。各级民政部门要切实加强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指导,对于一些带有规律性、方向性的经验做法,要及时完善、总结并推广。要抓紧研究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的机制、路径和办法,不断创新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模式、方法。探索将社会组织引入社会救助,逐步拓展社会救助服务内涵,积极指导村(居)民委员会以社区为平台,统筹整合政府救助、慈善救助和社会服务等资源,实施形式多样的救助服务,最大程度满足困难群众的救助需求。要加强对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徇私舞弊、虚构瞒报、优亲厚友、敷衍塞责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民政部

2015年6月1日

—4—

第二篇: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

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

【内容分类】 农村社会保险

【分类细目】 农村养老保险管理

【时 效 性】 有效

【颁布单位】 国务院办公厅

【颁布日期】 1995.10.19

【实施日期】 1995.10.19

【失效日期】

【失效说明】

【标题】 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

【发文号】 国办发〔1995〕51号

【主题词】

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农村群众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基层组织比较健全的地区,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对于深化农村改革、保障农民利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和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深远意义。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

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在农村相应地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已很紧迫。1991年1月,国务院决定由民政部负责开展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民政部在深入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农村社 1

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并在山东等地组织了较大规模的试点,有条件的地区在试点的基础上正在逐步推开。截止目前,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了这项工作,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颁发了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文件,有的还制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方性法规。全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已有近5000万人,积累保险基金32亿元,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湖南、福建、江西等省市积累的基金都超过亿元。山东省有1600多万农村人口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积累保险基金13亿元,其中烟台市13个县(市、区)的197个乡镇全部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市积累基金近4亿元。上海市有85万农村人口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占应参加保险对象的65%,积累基金2.3亿元。这些地区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上下贯通的管理体系,基本的操作程序比较规范,逐步健全了管理制度,保险基金能够按规定要求增值,开始走上正常运转的轨道。几年来,各地根据民政部制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工作,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群众感到,个人按经济能力确定交费数额、集体视经济状况适当补助、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办法很好,老年生活有保障,也比较合算。已经开展这项工作的地方政府和乡村干部反映,建立这项制度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比较明显,不少农民的家庭关系改善,计划生育的自觉性提高,基层组织的工作也比以前好做。几年的实践表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村基层组织比较健全的地区,采取政府组织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建立较为规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可行的。

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个新生事物,当前的发展势头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思想认识不统一,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推行的难度反而比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还要大;有些地方没有制定有关法规,管理还不够规范;少数地方出现了挪用保险基金的问题。为了统一思想认识,加强保险基金的管理,避免出现混乱,以推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积极、稳妥、健康地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一项重要

政策,也是保障农民利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要从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深化农村改革、缩小城乡差别、保护农民利益、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和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把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列入议事日程,作出具体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和支持民政部门开展工作,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真正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优惠政策到实处。各级民政部门要根据国务院有关社会保险分工的规定,发挥好职能部门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

二、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

今后一个时期,具备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发展农村(含乡镇企业)的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要积极引导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制定地方法规,完善各项管理,初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济中等发达地区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济欠发达地区可选择条件较好的县(市、区)和乡(缜)进行试点,逐步积累经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分类指导。

三、推广规范操作逐步完善管理体系

加强和改进各项管理工作,是巩固和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重要措施。各级民政部门要把加强管理摆上重要位置,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办法,推行和普及规范化操作,逐步推广和运用计算机个人帐户管理系统,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个人保险编号、缴费情况等基本要素的完整准确。要主动加强同有关方面的联系和协作,建立健全各级农村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服务体系。要组织好人员培训,努力提高专业干部素质,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四、切实加强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累基金数额大、周期长,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严肃财经纪律,严格基金运作,建立健全各项财务会计制度,保证基金安全无风险并规范运营加大增值。现阶段养老保险基金主要通过购买国债和

存入银行增值,任何部门都不得挪作他用或用于直接投资。对贪污、挪用基金或由于渎职造成基金严重损失者,要按党纪政纪严肃处理,触犯刑律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惩处。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逐步建立由有关方面组成的基金监督委员会。要结合财政、金融和税收体制改革,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政策研究,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金增值运营机制和基金管理监督体系。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其他方面的管理,也要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五、加强宣传教育改进工作方法

加强宣传工作是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环节。由于这项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农民养老保险意识不强,基层干部和群众需要有个提高认识的过程。要通过宣传媒介宣讲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义和这项工作的基本做法,提高农民对养老保险的认识和了解,增强自我保障意识。要深入乡村和农户。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讲明、好处讲清,坚持自愿原则,不能强迫命令。要通过政策引导、村民和企业职工民主讨论等方法,帮助群众解除各种思想疑虑,调动方面的积极性,吸引群众参加养老保险。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建议批转各地贯彻执行。

民政部1995年6月20日

第三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

2008年04月25日 星期五 11:11

国办发〔1995〕5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农村群众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基层组织比较健全的地区,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措施,对于深化农村改革、保障农民利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和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深远意义。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积

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

一九九五年十月十九日

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在农村相应地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已很紧迫。1991年1月,国务院决定由民政部负责开展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民政部在深入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并在山东等地组织了较大规模的试点,有条件的地区在试点的基础上正在逐步推开。截止目前,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了这项工作,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颁发了养老保险的地方性法规。全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已有近5000万人,积累保险基金32亿元,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湖南、福建、江西等省市积累的基金都超过亿元。山东省有1600多万农村人口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积累保险基金13亿元,其中烟台市13个县(市、区)的197个乡镇全部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市积累基金近4亿元。上海市有85万农村人口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占应参加保险对象的65%,积累基金2.3亿元。这些地区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上下贯通的管理体系,基本的操作程序比较规范,逐步健全了管理制度,保险基金能够按规定要求增值,开始走上正常运转的轨道。

几年来,各地根据民政部制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工作,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群众感到,个人按经济能力确定交费数额、集体视经济状况适当补助、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办法很好,老年生活有保障,也比较合算。

已经开展这项工作的地方政府和乡村干部反映,建立这项制度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比较明显,不少农民的家庭关系改善,计划生育的自觉性提高,基层组织的工作也比以前好做。几年的实践表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村基层组织比较健全的地区,采取政府组织引导和群众自愿结合的方法,逐步建立较为规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可行的。

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个新生事物,当前的发展势头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思想认识不统一,有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推行的难度反而比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还要大;有些地方没有制定有关法规,管理还不够规范;少数地方出现了挪用保险基金的问题。为了统一思想认识,加强保险基金的管理,避免出现混乱,以推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积极、稳妥、健康地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认识 加强领导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保障农民利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要从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深化农村发展改革、缩小城乡差别、保护农民权益、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和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这项工作的指导,把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列入议事日程,作出具体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各地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和支持民政部门开展工作,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 困难和问题,真正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各级民政部门要根据国务院有关社会保险分工的规定,发挥好职能部门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

二、从实际出发 分类指导

今后一个时期,具备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发展农村(含乡镇企业)的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要积极引导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制定地方法规,完善各项管理,初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济中等发达地区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济欠发达地区可选择条件较好的县(市、区)和乡(镇)进行试点,逐步积累经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分类指导。

三、推广规范操作 逐步完善管理体系

加强和改进各项管理工作,是巩固和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重要措施。各级民政部门要把加强管理摆上重要位置,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办法,推行和普及规范化操作,逐步推广和运用计算机个人帐户管理系统,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个人保险编号、缴费情况等基本要素的完整准确。要主动加强同有关方面的联系和协作,建立健全各级农村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服务体系。要组织好人员培训,努力提高专业干部素质,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四、切实加强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累基金数额大、周期长,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严肃财经纪律,严格基金运作,建立健全各项财务会计制度,保证基金安全无风险并规范运营加大增值。现阶段养老保险基金主要通过购买国债和存入银行增值,任何部门都不得挪作他用或用于直接投资。对贪污、挪用基金或由于渎职造成基金严重损失者,要按党纪政纪严肃处理,触犯刑律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惩处。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逐步建立由有关方面组成的基金监督委员会。要结合财政、金融和税收体制改革,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政策研究,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金增值运营机制和基金管理监督体系。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其他方面的管理,也要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五、加强宣传教育 改进工作方法

加强宣传工作是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环节。由于这项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农民养老保险意识不强,基层干部和群众需要有个提高认识的过程。要通过宣传媒介宣讲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义和这项工作的基本做法,提高农民对养老保险的认识和了解,增强自我保障意识。要深入乡村和农户,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讲明、好处讲清,坚持自愿原则,不能强迫命令。要通过政策引导、村民和企业职工民主讨论等方法,帮助群众解除各种思想疑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群众参加养老保险。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建议批转各地贯彻执行。

民 政 部

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日

第四篇:民政部提高部分社会救助对象供养救助标准.doc

民政部提高部分社会救助对象供养救助标准

来源:(鄂民政发〔2009〕6号)

各市、州、县(市、区)民政局、财政局:

为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权益,经报省政府批准,决定从2009年开始提高部分社会救助对象供养救助标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和农村散居孤儿救助标准。从2009年起在原保障标准基础上每人每年再增加30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年人平1800元,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年人平1300元,农村父母双亡(失踪)散居孤儿救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平1500元。省级对原核定的农村五保对象和散居孤儿调标所需资金,由省财政核拨专款另行下达。对于各地新增五保对象和分散供养对象集中供养后增加的供养资金,由县级人民政府安排预算解决。

二、提高六十年代精减退职职工救济标准。从2009年3月1日开始,享受40%救济对象每人每月提高25元,不符合40%条件其他救济对象(含国民党宽释人员)每人每月提高20元。提高标准所需经费仍按原规定由各地解决。

三、切实做好部分社会救助对象供养救助标准调整工作。根据物价上涨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逐步调整社会救助对象供养救助水平,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怀。各地民政、财政部门要提高认识,将本级财政应负担的调标资金足额列入预算,同时加强救助资金管理,及时调拨资金,采取社会化发放办法,确保按照新的供养救助标准对部分社会救助对象进行救助。

湖北省财政厅

二OO九年一月二十一日

第五篇: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救助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救助工作

近年来,通过不断努力,我州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在建立民生保障长效机制、提高城乡社会救助水平、发展适度普惠社会福利等方面多着力,较好地保障了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从社会救助管理方式变革的现实需要出发,把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制度作为救助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加以推动,社会救助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全面提升。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社会救助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为民政部门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一、当前社会救助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

1、低收入群体救助制度亟待完善。目前,随着国家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都得到了制度化的保障,但由于政策的局限和财力的有限,一些家庭收入略高于低保标准的边缘户生活仍然艰辛,城市低收入人群虽然家庭人均收入超过了低保标准,但由于无法享受到低保人群可以享受的各项救助政策,其实际生活往往比低保家庭更为困难。因此,建立城市低保边缘群体救助制度符合当前社会的需要,这既是对城市低保制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对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2010年我州全面启动了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并出台了《延边州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实施意见》,从政策层面提高了对临时性、突发性事件造成的生活困难城乡居民的救助能力。由于这项工作刚刚起步,城市低收入家庭救助制度在建立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如收入的识别、救助项目与标准的确定、低收入户的救助管理以及城市低收入户救助与城市低保户救助制度的衔接等问题,都不够完善,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亟待加大力度推进。

2、现行低保政策相对滞后。自1997年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2005年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低保条例》一直被沿用至今,制度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发突显,迫切需要民政部门不断对原有制度进行创新和突破。当前城乡低保人户分离、按人施保、农转非、一户同时具有非农和农业人口等问题还存在,家庭收入计算方法、劳动能力鉴定等工作没有统一的规范。还有一些因病、因灾、因残而陷入困境或者重新陷入贫困的家庭产生,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特殊群体,受现行低保政策所限,有些特殊群体家庭因收入高于低保标准而无法纳入,得不到应有的救助,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社会各界的质疑声常常使民政部门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

3、城乡医疗救助体系有待完善。一是医疗救助范围、病种有待扩展。在现行政策中,城乡医疗救助有明确的救助对象和限定的病种,我州确定的重大疾病有12种,门诊慢性病有23种,对没有纳入救助范围的困难人群,一旦患上医疗费用较高的病种,就无法得到医疗救助,因病返贫所引发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就会增加,2010年全州尿毒症患者联名上访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二是医疗救助程序有待进一步简化。我州医疗救助“一站式”、“一单清”结算方式基本实现,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医疗救助的审核、审批都需要一定的过程,需要层层上报,医疗救助时效性还较低。三是医疗救助标准偏低。尤其是对患有大病的贫困对象如恶性肿瘤、白血病、尿毒症患者,由于治疗费用金额巨大,而只能得到1-2万元医疗救助资金,远远不能解决他们的实际医疗负担。受救助比例和救助封顶线的限制,有限的救助资金对患特大恶性疾病的贫困群众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其实际困难。特别是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对象家境一贫如洗,患病后只能依靠政府全部解决其医疗费用,而巨额的医疗费用,迫使他们放弃治疗。近年来,因病返贫,尤其是重大疾病导致刚性支出较大的家庭呈逐年上升趋势,大病、重病直接影响到贫困人群的生存和就业,影响他们改善生活和融入社会,使他们陷入“病-贫-病”的恶性循环中。

4、低保制度与促进就业之间的矛盾突出。当前,企业招工难和低保对象在家“啃低保”现象,引起多方关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就业、再就业以及其他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存在困难。因为纳入低保的困难家庭,尽管所获得的低保金不高,但是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可能获得配套救助。配套救助措施增加了低保制度的含金量,削弱了低保户找工作的积极性。此外,低保户一旦参加工作,获得收入,就会退出低保。然而他们的收入普遍不高,扣除就业成本,与低保金就相差无几了。而相应的,他们却失去了低保户所拥有的配套救助,很可能“得不偿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可能拒绝就业,享受低保。

二、下一步工作的基本思路

1、加快社会救助工作的创新步伐。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民政部门作为政府社会事务管理和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要部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社会救助工作进行大胆的探索和研究,结合实际对现行救助政策进行完善和补充,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得到有效救助,2、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化、规范化进程。今年5月12日“全国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试点经验交流会”在我州的召开,对全州社会救助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全面建立实施低收入家庭认定制度,积极开展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为社会救助各项工作开展、为各类专项救助认定特别是当前廉租房对象的认定提供基础性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全面推行“两级管理、三级联审”城乡低保审批模式的有效运行,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救助服务大厅建设步伐,提升全州社会救助规范管理水平。

3、逐步拓宽救助领域。据统计,我州目前尚有城乡低保边缘户18,986户、38,437人,其中城市13,250户、25,925人,农村5,736户、12,512人。在做好原有保障对象救助工作的同时,对低保及低保边缘人群给予倾向性关注,按照自然增长机制的要求适当提高低保保障标准。加强“支出型”家庭的救助工作,积极探索有效方式,帮助他们缓解家庭困难。进一步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救助对象由城乡困难群众拓展到遭受突发性、临时性较大困难的一般性群众,并根据低保政策的调整及时将相关人员纳入低保救助体系,根据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给予助学、助困、助医等临时补助。

4、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在当前整个社会救助工作中,医疗救助既是社会救助工作的热点也是难点。医疗救助承载的“底线公平”,不仅是要实现困难群体最低水平的医疗保障,更要体现政府肩负的主导责任。今后,通过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完善救助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救助方式,提高救助水平,让困难群众就医更方便,负担更降低,救助更快捷。一是要适当扩大救助对象范围。除了涵盖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三无”等原保障群体外,还要兼顾那些因遭遇重大疾病治疗费用支出较大的家庭,如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因医疗费用支出数额较大,造成家庭困难的人员。增加相应资金投入,根据财力负担状况,科学制定标准,合理确定应纳入救助的对象范围,使更多的困难人群受益。二是要加大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标准。2009年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以来,经过两次政策调整,我州住院救助报销比例已提高到60%,最高封顶线提高到1.5万元,但实际效果来看,达到救助封顶线的人员寥寥无几。下一步,我们要根据地方财力和救助资金的总量,适时提高救助比例和封顶线标准,并对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和优抚对象以外的其他贫困家庭成员,经医保和新农合报销后,个人费用超过一定数额的,超过部分按比例给予最高1万元的救助。三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困难群众受益。今年以来有关医疗救助政策咨询及信访呈上升趋势,延边人民广播电台“百姓热线”、“州长热线”等也多次反映群众提出的有关医疗救助问题。因此,我们还要加大医疗救助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城乡医病救助范围及标准,使广大群众了解城乡医疗救助的申请审批程序以及所需材料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这项惠民政策惠及更多的困难群众。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承载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担负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责任。在今后的工作,我们要巩固成果,不断创新,使所有城乡困难群众都可以享受“底线相当”的社会救助服务,促进社会救助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保证党的惠民政策能够真正惠及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

下载民政部关于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政部关于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