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政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民发〔2016〕101号
【发布单位】民政部
【发布文号】民发〔2016〕101号 【发布日期】2016-06-14 【生效日期】2016-06-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民政部
民政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
民发〔2016〕1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薪酬是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多数社会组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了以岗位为基础的薪酬管理制度。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五险一金”制度不断推广,各类补充保险积极探索。但从总体上看,尚未形成与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相适应的薪酬管理体系。目前,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薪酬水平总体偏低,缺乏激励,吸引力不足。正常的薪酬增长机制有待建立,职业上升空间亟待拓宽。一些社会组织薪酬管理存在分配不公平、发放不规范等问题,有的甚至还存在有法不依现象。薪酬问题已成为近年来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反映最集中最突出的问题。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及薪酬改革的有关精神,为引导社会组织合理确定从业人员薪酬水平,改进薪酬管理,建立健全薪酬水平正常增长机制,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建设一支与社会组织发展相适应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甘于奉献的专业人才队伍,现就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薪酬管理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薪酬管理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改革发展这个大局,服务于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这个主题,以岗位绩效为导向,以规范化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薪酬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与社会组织发展相适应的薪酬管理体系。
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薪酬管理,要坚持以下原则: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公平相协调,使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既有平等参与机会又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不断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统一,按照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承担的责任和履职的差异,做到薪酬水平同责任、风险和贡献相适应;坚持薪酬制度改革与相关改革配套进行,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薪酬水平正常增长机制;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提倡奉献精神,充分调动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合理确定薪酬标准
社会组织对内部薪酬分配享有自主权,其从业人员主要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薪酬一般由基础工资、绩效工资、津贴和补贴等部分构成。
基础工资是从业人员年度或月度的基本收入,主要根据社会组织自身发展情况、所从事的业务领域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绩效工资应与个人业绩紧密挂钩,科学评价不同岗位从业人员的贡献,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切实做到收入能增能减和奖惩分明。工资分配要向关键岗位和核心人才倾斜,对社会组织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从业人员,要加大激励力度。
津贴和补贴是社会组织为了补偿从业人员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而支付的辅助工资,以及为了保证从业人员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支付的生活补助费用。
对市场化选聘和管理的社会组织负责人、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结合社会组织发展实际,其薪酬水平可由双方协商确定。
三、及时足额兑现薪酬
基础工资、绩效工资、津贴和补贴应列入社会组织管理成本,其中绩效工资根据考核结果及社会组织自身发展情况,可按月度、季度、半年分期兑现或年底集中兑现。薪酬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鼓励支付方式电子化。
从业人员依法享受年休假、探亲假、婚假及丧假,期间社会组织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薪酬。
四、着力规范薪酬管理
社会组织应建立薪酬管理制度,并将其纳入会员(代表)大会或理事会决策事项中,一经确定,应由社会组织在适当范围内予以公布,接受民主监督。应根据薪酬管理制度编制工资总额预算,并严格按工资总额预算执行,不得超提、超发薪酬。
社会组织应建立工资台账,支付工资时应提供工资清单。工资台账须至少保存两年。
退(离)休领导干部在社会组织兼职期间,其薪酬问题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规范退(离)休领导干部在社会团体兼职问题的通知》(中组发〔2014〕11号)规定执行。
五、逐步建立薪酬水平正常增长机制
社会组织应根据所处业务领域的整体薪酬水平,参考住所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发布的工资指导价位和工资指导线,以及行业薪酬调查报告发布的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就工资收入水平和调整幅度等事项,与从业人员进行平等协商,并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确保从业人员薪酬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相适应。
六、不断完善社保公积金缴存机制
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有条件的社会组织可建立企业年金及其他补充保险。
社会组织应依法为从业人员缴存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应由个人承担的部分,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应由用人单位承担的部分,应及时申报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缴费基数按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七、切实加强薪酬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登记管理机关要高度重视,切实引导和督促社会组织做好薪酬管理工作,将其作为加强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列入日常管理的重要日程。
社会组织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按预算支出经费。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提高财务人员工作能力,依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要求,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使资金和资源得到有效合理利用。要挖掘潜力,拓宽合法收入来源,不断提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薪酬水平。要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荣誉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鼓励社会力量捐助社会组织人工成本。
各级民政部门要结合实际,重点指导本级社会组织做好薪酬管理和服务工作。
民 政 部
2016年6月14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民政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
【发布单位】民政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15-11-03 【生效日期】2015-11-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民政部
民政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开展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是建设高素质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重要手段,是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工程。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高度重视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培训规模逐步扩大、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培训效果不断增强,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组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是,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还存在教材建设滞后、师资队伍薄弱、教学方法手段单
一、与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教育培训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亟待加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
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这一目标,注重教育引导、提高能力、发挥作用相统一,注重基础建设、制度规范、机制创新相结合,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社会组织特色的教育培训新格局。
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的教育引导功能,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二)坚持分级分类。突出需求导向,以提高能力为主线,根据教育培训对象的类型特点,分级组织实施。
(三)坚持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教育培训全过程,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确保质量和效果。
二、进一步明确需求导向的教育培训目标
从社会组织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出发,统筹规划教育培训工作,争取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社会组织发展相适应、有活力的社会组织教育培训体系。
在现有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上,课程开发和教材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成效明显,教育培训保障制度初步建立,社会组织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氛围进一步增强。
三、加快开发教育培训课程和教材
优化课程设置。围绕提高社会组织能力,增强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总体规划课程设置。根据教育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岗位职责,合理设置课程,让社会组织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完善教材体系。根据科学实用原则,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培训的需要,编写社会组织综合性与专业性、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教材,加大实务与案例教材编写力度,积极开发社会组织教育培训示范性教材,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编写地方特色教材,逐步形成形式多样、内容衔接的社会组织教材体系。
四、着力抓好教育培训师资建设
拓展师资来源。依托民政系统主渠道,充分运用社会组织联系广泛、渠道多样的优势,选聘政策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社会组织相关人员担任授课教师。建立社会组织师资库,实现师资资源共享。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组织教育培训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民政职业院校培养专职社会组织教师。
提高师资能力。加强对师资的培训,鼓励对社会组织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跟踪研究,以研究促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定期举办社会组织教育培训论坛,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科学化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对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要以适当方式予以奖励。
五、扎实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丰富教学方式。尊重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职业特点,以社会组织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鼓励运用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运用现场观摩等途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素质拓展,加强团队建设,增强从业人员的使命感。积极开发在线课程,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扩大教育培训覆盖面。
拓展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参与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加强交流互动,提高教育培训效果。着手建立社会组织教育培训案例库。
六、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工作保障制度
分类开展教育培训。推广社会组织新入职人员教育培训,重点提高适应社会组织工作的能力。开展社会组织负责人任职培训,重点提高胜任领导工作的能力。实施社会组织秘书长培训工程,新任秘书长任职1年内原则上要参加教育培训。加强社会组织法定代表人教育培训。强化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专门业务培训,重点提高业务工作能力。推动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借助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打造社会组织领军人才队伍。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开设社会组织相关课程,探索建立不同学历层次的社会组织专业教育。
拓展教育培训资源。以民政职业院校为依托,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力量的优势,促进资源整合,开展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协调党校(行政学院)开展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承接教育培训工作。探索开展教学质量评估。
做好教育培训资金保障。将社会组织教育培训经费纳入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经费,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将社会组织教育培训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倡导社会力量对教育培训工作予以捐助,鼓励举办公益性教育培训。规范资金管理,厉行节约、勤俭办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七、切实做好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立协调机制。各级民政部门要重视和加强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建立“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协同配合、注重实效”的教育培训工作协调机制,及时解决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分级组织实施。民政部负责制定社会组织教育培训规划,编写基础性、示范性培训教材,建立国家级教育培训师资库和教育培训基地,主要负责部本级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地方民政部门要结合实际,重点加强本级社会组织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认真总结和推广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不断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社会组织教育培训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社会组织教育培训规律。
民政部
2015年11月3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民政部关于印发《社会组织抽查暂行办法》的通知民发〔2017〕45号
【发布单位】民政部
【发布文号】民发〔2017〕45号 【发布日期】2017-03-13 【生效日期】2017-03-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民政部
民政部关于印发《社会组织抽查暂行办法》的通知
民发〔2017〕4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社会组织抽查暂行办法》已经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对于实施中的意见和建议,请及时报告我部。
民政部
2017年3月13日
社会组织抽查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社会组织管理,改进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按照法定职责,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社会组织,对其依法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检查,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开展抽查工作应当坚持依法、公正、公开、规范的原则。
第四条 民政部负责指导全国社会组织抽查工作。
各级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开展对本级登记的社会组织抽查工作。
登记管理机关与其管辖的社会组织的住所不在一地的,可以委托社会组织住所地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委托范围内的抽查工作。
第五条 抽查分为定期抽查和不定期抽查两种方式。
定期抽查是指登记管理机关按随机抽取本级登记的社会组织开展检查。县级、市级、省级登记管理机关对本级登记的社会组织的抽查比例分别不低于3%、4%和5%,民政部对本级登记的社会组织的抽查比例不低于10%。
不定期抽查是指登记管理机关根据社会组织类别、所属行业、检查事项等条件,不定期随机抽取本级登记的社会组织开展检查。抽查比例根据工作需要合理确定。
第六条 登记管理机关开展定期抽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的报告、信息公开、内部治理、财务状况、业务活动等情况。不定期抽查可以在前款规定的检查内容中选择若干项开展检查,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其他检查内容。
第七条 登记管理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联合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或者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开展抽查工作。
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依法使用其他部门作出的检查结果。
第八条 在抽查工作中,登记管理机关可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开展审计、咨询等相关工作。
第九条 登记管理机关可以采取书面检查、现场检查等方式开展抽查工作。
登记管理机关对社会组织开展检查时,应当将检查的内容和要求通知被检查社会组织。
第十条 登记管理机关对社会组织开展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出示相关工作证件和检查通知书。
检查人员与被检查社会组织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一条 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受委托现场开展相关工作时,工作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应当出示相关工作证件、检查通知书及委托证明。
第十二条 现场检查应当制作检查笔录,如实记录检查情况,由检查人员和被检查社会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在场工作人员签字或者盖章;无法取得签字或者盖章的,检查人员应当注明原因。
第十三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将抽查发现的问题告知被检查社会组织,并依法向社会公开。
第十四条 抽查发现社会组织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依法处理;应当由其他部门处理的,依法移交相关部门。
第十五条 社会组织应当配合检查工作,接受询问,如实反映情况,并根据检查需要,提供相关材料,不得以任何形式阻碍或者拒绝检查。
社会组织不按规定配合检查的,登记管理机关应当依法处理。
第十六条 抽查结果作为社会组织评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也可以提供给相关政府部门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资格认定、评优评先等工作的参考因素。
第十七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依法将抽查过程中收集、形成的有关资料及时归档保存。
第十八条 抽查所需费用由登记管理机关按规定列支,不得向社会组织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九条 登记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抽查工作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民政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民政部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13〕127号
【发布单位】民政部
【发布文号】民发〔2013〕127号 【发布日期】2013-07-30 【生效日期】2013-07-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
民政部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
民发〔2013〕1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关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评估制度的要求,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0号)和《民政部关于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暨启动“敬老爱老助老工程”的意见》(民发〔2012〕35号)等文件精神,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养老服务评估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
养老服务评估,是为科学确定老年人服务需求类型、照料护理等级以及明确护理、养老服务等补贴领取资格等,由专业人员依据相关标准,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精神、经济条件和生活状况等进行的综合分析评价工作。从评估时间上可以分为首次评估(准入评估)和持续评估(跟踪式评估)。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评估制度,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深入贯彻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充分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失独等老年人服务需求的迫切需要;是合理配置养老服务资源,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全面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的客观要求。各地要站在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建设的高度,从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全局出发,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配套措施,稳步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深入开展。
二、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为核心,科学确定评估标准,认真制定评估方案,合理设计评估流程,积极培育评估队伍,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高效利用评估结果,为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目标发挥积极作用,逐步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
(二)基本原则。
1.权益优先,平等自愿。坚持老年人权益优先,把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与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更好地享受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结合起来。坚持平等自愿,尊重受评估老年人意愿,切实加强隐私保护。
2.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养老服务评估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理顺关系,建立完善资金人才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和依托专业机构、养老机构、第三方社会组织的技术优势,强化社会监督,提升评估工作的社会参与度和公信力。
3.客观公正,科学规范。以评估标准为工具,逐步统一工作规程和操作要求,保证结果真实准确。逐步扩大持续评估项目范围,努力提升评估质量。坚持中立公正立场,客观真实地反映老年人能力水平和服务需求。
4.试点推进,统筹兼顾。试点先行,不断完善工作步骤和推进方案,建立符合本地区养老服务发展特点和水平的评估制度,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要把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与做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等工作紧密结合,建立衔接紧密、信息互联共享的合作机制。
(三)主要目标。2013年底前,各地要根据本意见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开展评估地区范围,做好组织准备工作,落实评估机构和人员队伍。2014年初要启动评估工作试点,根据进展情况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到“十二五”末,力争建立起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的长效评估机制,基本实现养老服务评估科学化、常态化和专业化。
三、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探索建立评估组织模式。养老服务评估可以由基层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会组织以及养老机构单独或者联合组织开展,养老服务评估可以分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机构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和补贴领取资格评估等。各地要依据本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和老年人需求实际,积极探索在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评估站点;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社工介入等方式,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合理确定本地区养老服务评估形式。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调动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探索完善评估指标体系。民政部将于近期发布的《老年人能力评估》行业标准,是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主要依据。该标准为老年人能力评估提供了统一、规范和可操作的评估工具,规定老年人能力评估的对象、指标、实施及结果。标准下发后,各地应当积极采用该标准,或者根据该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或者修改地方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应当以确定老年人服务需求为重点,突出老年人自我照料能力评估。评估指标应当涵盖日常行为能力、精神卫生情况、感知觉情况、社会参与状况等方面,所需健康体检应当在经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的开展健康体检服务的医疗机构内进行。对老年人经济状况、居住状况、生活环境等方面的评估标准,各地可根据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养老服务资源状况、护理或者养老服务补贴相关政策等综合制定。要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积极探索将评估指标与可通过面谈、走访等方法观察反映的指标相结合,逐步建立科学、全面、开放的评估指标体系。
(三)探索完善评估流程。养老服务评估应当包括申请、初评、评定、社会公示、结果告知、部门备案等环节。评估申请要坚持自愿原则,由老年人本人或者代理人提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由其监护人提出申请。评估应当按照先易后难原则,首先评估老年人经济状况、身份特征等借助相关材料即可核实的项目,然后再评估生活环境、能力状况等需要实地核实、检查的项目。要根据评估项目,合理确定评估时间,在优先保障评估质量的前提下,兼顾评估效率。对受年龄增长等原因影响较大的评估项目,应当进行持续评估。对首次评估确定为完全失能等级、且康复难度大的老年人,可不再进行持续评估。评估结果应当及时告知评估对象,评估对象或者利害关系人对评估结果有异议的,可申请原评估机构重新评估。评估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受评估老年人个人信息的保护,除养老服务等补贴领取资格的评估需要在本村(居)民委员会范围内公示外,评估机构不得泄露评估结果。
(四)探索评估结果综合利用机制。评估结果是制定国家宏观养老政策,推进养老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基础资料,是争取财政经费保障,保证各项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和优待措施落实的主要依据。各地要充分运用好评估结果,使评估工作综合效益最大化。一是用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分析老年人服务需求,在征得老年人同意的前提下,加强与相关服务单位的对接,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针对性和效率。二是用于确定机构养老需求和照料护理等级。对于经评估属于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失独等老年人,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应当优先安排入住。养老机构应当将评估结果作为老年人入院、制定护理计划和风险防范的主要依据。三是用于老年人健康管理。各地要把评估工作纳入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并结合国家社会养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应用示范工程项目,推进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提高康复护理等服务水平。四是作为养老机构的立项依据。要根据服务辐射区域内老年人能力和需求评估状况,合理规划建设符合实际需要的养老机构,提高设施设备使用效率。同时,各地要逐步建立护理补贴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有效利用评估结果,完善并落实老年人社会福利政策。对于经评估属于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可以根据其失能程度等情况作为给予护理补贴依据;对于经评估属于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可以给予养老服务补贴。
(五)探索建立养老评估监督机制。各地民政部门要加强对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探索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畅通评估对象利益表达渠道。各地民政部门和评估机构应当通过网络、服务须知、宣传手册等载体,主动公开评估指标、流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各地民政部门要以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等方式对评估指标、评估结果等进行检查。对评估行为不规范的机构和人员,予以纠正并向社会公开。要建立养老服务评估档案,妥善保管申请书、评估报告及建议等文档,逐步提高评估工作信息化水平。
四、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民政部门要按照养老服务工作关口前移和重心下沉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把评估纳入养老服务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推进机制,为评估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各地可选择基础条件好、工作积极性高的地区作为先行试点,给予指导和支持,定期研究分析进展情况,不断总结完善评估方式方法。各地民政部门要加强对评估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增进共识、凝聚合力、攻坚克难,努力形成结果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充分整合现有资金渠道,积极争取当地财政支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福利彩票公益金可用于支持养老服务评估试点,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为评估工作提供保障。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养老服务评估工作专业性强,标准比较细致,各地要依托专业机构、相关机构和社会组织加强评估机构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专门的评估机构。要依托大中专院校、示范养老机构,加快培养评估专业人才。要选择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过硬的人员参与评估,加强岗前培训,使其具备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等基础知识。要建立养老服务评估专家队伍,积极开展技术指导,提供有力人才支持。
(三)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要抓紧制定完善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要求相适应的具体措施,建立健全有利于养老服务评估示范推广、创新创制的政策体系,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的激励评价机制,加快推进与养老服务评估配套的行业标准、信息化管理等软环境建设。要把推动养老服务评估工作与落实老年人合法权益,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保障条件结合起来,积极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社会氛围。
民 政 部
2013年7月30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开展“两学一做“指导意见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
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学习教育指导意见
根据县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在全县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沐委办发„2016‟11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以下简称“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开展学习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部署要求,始终着眼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积极引导全县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城乡社区社会组织中的所有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树立清风正气,进一步强化宗旨观念,当好履职尽责的合格党员,争做创先争优的优秀党员,在加强政治引领、团结凝聚群众、推动事业发展、建设先进文化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力促进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一、把握解决的突出问题
聚焦《实施方案》对全体党员提出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引导党员主动把自己摆进去,紧密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实际,着力解决好以下问题,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
(一)着力解决理想信念动摇、党员意识不强的问题。主要是不注重党性修养和理论武装,不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缺乏深刻理解,对经济运行规律缺乏科学认识;有雇佣心理,不愿亮明党员身份,淡化了在企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主人翁意识;盲目推崇西方价值观念,言辞论调信口开河、妄加评论;热衷于搞庸俗人际关系,参与封建迷信活动等。
(二)着力解决宗旨观念淡薄、联系群众不够的问题。主要是不能正确看待市场经济中出现的负面现象,在多元价值取向面前随波逐流,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信奉金钱至上,主张等价交换;不熟悉党的群众工作,不愿意做群众工作,不主动传导党的执政理念,不注意反映群众意愿,与职工群众缺少沟通,对职工群众缺乏感情等。
(三)着力解决组织纪律散漫、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主要是不按规定转接党组织关系,当“口袋党员”“隐形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参加党组织活动,不交纳党费,不愿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自由散漫、我行我素;创先争优意识不强,示范引领能力不足,精神萎靡不振,工作庸懒涣散,在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不起先锋模范作用等。
(四)着力解决道德行为失范、社会形象不佳的问题。主要是降低自我标准,不注重自我约束,不注意个人品德,不检点个人言行,光有党员牌子、没有党员样子;违背职业道德,搞旁门左道、歪门邪道,生产经营偷工减料、缺斤短两、质次价高,执业从业不讲诚信、不守规则、不遵法纪;违反社会公德,沉迷低级趣味,思想不纯、行为不端,贪图享受、盲目攀比、奢侈浪费等。
(五)着力解决发展成长不感恩、社会责任淡薄的问题。主要是忘记了发展、成长靠什么,片面注重企业发展、个人成长的内因,而忽视组织创造的外部环境和提供的成长平台。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愿承担社会责任、不主动履行社会义务,忽视员工正常权益和诉求,甚至侵占公共资源、抢夺公共利益。在企业经营发展、安全事故等危难之际,不承担主体责任,把责任和包袱交给地方政府等。
二、落实主要措施
严格落实《实施方案》对全体党员提出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生产经营和执业活动特点,坚持因企制宜、因岗制宜,合理把握节奏进度,灵活采用方式方法,正确处理工学矛盾,着重抓好以下措施。
(一)开展“重温入党志愿、重温入党誓词”主题党日活动。今年5月,党支部要开展1次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重温入党志愿和入党誓词,对照入党志愿谈理想、谈信念,对照入党誓词找标准、找差距,以当初入党时的真诚和激情坚定理想信念,增进对党的感情。
(二)开展专题学习讨论。要重点学习总书记关于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省委《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认真学习王川等7名同志先进事迹,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政治引领作用。党支部要制定学习计划,坚持书记带头学、专家辅导学、典型示范学、支部组织学、党员自觉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三会一课”制度要求,党小组定期组织党员集中学习,不设党小组的以党支部为单位集中学习。党支部每季度召开1次全体党员会议,每次围绕1个专题组织讨论。第一个专题,重点围绕“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讨论,第二个专题,重点围绕“坚持根本宗旨、勇于担当作为”讨论,第三个专题,重点围绕“坚守纪律底线、树立清风正气”开展学习讨论。要与深入开展“守法诚信、坚定信心”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切实引导党员联系个人思想工作生活实际,对照“合格党员具体表现”找差距、补短板,对标“优秀党员具体表现”知不足、添动力。
(三)创新方式讲党课。要结合专题学习讨论,对党课范围、内容、时间和方式作出安排。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构负责人,园区党工委班子成员,乡镇党(工)委班子成员,要选择到联系点或规模较大、影响力强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讲党课;鼓励党组织书记、普通党员联系实际讲党课;邀请党校教师、讲师团成员、先进模范讲党课。要注重运用身边事例、现身说法,强化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七一”前后,党支部要结合开展建党95周年纪念活动,集中安排1次党课。
(四)开展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12月底前,党支部要围绕“两学一做”主题,召开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支部班子及其成员对照履职情况进行党性分析,查摆在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普通党员对照党员标准,实事求是地作出自我评价。组织全体党员对支部班子的工作、作风等进行评议;党员之间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帮助同志出发互相进行评议。党员人数较多的党支部,个人自评和党员互评可分党小组进行。针对查摆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建立问题、整改、责任三张清单,推动整改落实。结合开展民主评议,支部班子成员要与每名党员谈心谈话,党支部综合民主评议情况和党员日常表现,确定评议等次,对优秀党员予以表扬,对有不合格表现的党员按程序给予组织处置。
(五)深入开展“三心一推”主题活动。围绕“与党同心、与员工贴心、与组织连心,推动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主题,引导党员亮明身份作表率、立足岗位作贡献、奋发有为促发展,持续深化党员示范行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要广泛组织开展党员示范岗、示范班组(车间)、党员示范项目创建等活动,引导党员围绕党建强、发展强和生产经营好、企业文化好、劳动关系好、党组织班子好、党员队伍好、社会评价好“双强六好”奉献力量,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和公益慈善事业。社会组织要广泛组织开展业务竞赛、岗位示范、诚信建设和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党员围绕“引领政治方向、团结凝聚群众、推动事业发展、建设先进文化、服务人才成长”发挥作用,积极参与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城乡基层治理。引导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当地脱贫攻坚。在建党95周年纪念活动中,广泛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活动,评选表扬一批先进典型。
(六)积极探索党员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要注重上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鼓励“两新”组织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行之有效的学习教育活动,对务实管用的做法及时总结提炼,适时宣传报道。要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全覆盖挂联入园企业、“两新”组织党内政治生活、“两新”组织党员志愿服务等制度,围绕集约配置机构管理、人才创新、组织建设、绩效管理四大资源,探索完善“两新”组织党组织在组织设置、活动开展、作用发挥、激励约束、目标评价等方面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落实工作责任。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由县委“两新”党工委统筹实行分类指导,发改、统战、民政、工商联、市场监管等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行业管理,按党组织隶属关系由园区、乡镇、村(社区)党组织具体组织实施。要结合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通过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选派党建指导员等方式,强化对工作薄弱党组织的重点指导。要全覆盖选派党建指导员,分片落实专人对每个党组织开展活动进行指导。要加强对非公经济组织出资人和社会组织负责人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为开展学习教育提供必要条件。
(二)加强组织保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开展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培训,乡镇党委要对本辖区的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支部书记进行全员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工作方法,明确工作要求。要以“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为活动载体,以党支部为单位,抓好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摸清党员底数,理顺管理关系,努力把每名党员都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按照“一方隶属、多方管理”原则,组织流入到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的流动党员,参加所在单位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三)注重激励引导。县委组织部要积极开展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人才优先发展示范单位”表扬活动,广泛宣传先进事迹与突出成果。大力实施“关爱行动”,组织优秀党员人才到高等院校、发达地区、先进企业学习培训。落实本级财政定补、党员教育培训经费、党费返还等党建工作专项资金,鼓励“两新”组织自筹缴费,对作用发挥好、示范带动好的党组织和党员给予奖励。
(四)层层督促指导。县委组织部、“两新”党工委等要加强督促指导把关,采取巡回检查、专项调研、随机抽查等多种形式,督促指导各党组织克服厌战懈怠情绪和消极应付心理,坚决防止放松要求、降格以求,真正把各项工作做扎实抓到位。
(五)抓好氛围营造。要选树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分专题开辟一批有深度、有质量、有影响的通讯报道,集中宣传一批“两新”组织优秀党员。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要充分利用横幅标语、宣传栏、局域网、党员教育平台等多种形式,开辟主题专栏,全方位开展学习教育和宣传报道,形成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