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提高我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益的思考
对提高我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益的思考
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是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的阵地,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物质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和管理,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和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随着《余姚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和《余姚市“文化燎原工程”建设规划》的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各地的集镇综合文化中心、村落文化宫等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如何经营管理公共文化设施,如何提高现有设施的利用率和群众的参与度,是实践文化事业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切合文化民生主题的有力举措,更是摆在每个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在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拟通过对我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利用情况的分析,对如何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益作一探讨。
一、我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成就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先后完成“东海明珠”创建工程和“111”文化建设工程目标的基础上,我市于2007年提出实施“文化燎原”工程,旨在通过创建文化强镇(街道)、集镇综合文化中心、村落文化官、自然村文化活动点和文化示范户,建立健全“镇、村、点、户”四级公共文化阵地网络。目前,我市已有文化强镇7 个,建成集镇综合文 化中心9 个、村落文化宫183 个,村落文化宫建成数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0 %,有3个村被评为省级文化示范村,17 个村落文化宫创建成为宁波市级基层文化宫,一半以上的文化宫达到余姚市特级和一级文化宫标准,泗门镇等部分乡镇已率先实现了村落文化宫的全覆盖,同时,127 个行政村的406 个自然村建有“六个一”文化活动点,活动点总数达到1100 多个。我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上级文化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基层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2008年,“文化燎原”工程被评为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一等奖;我市积极构建“15 分钟文化活动圈”的做法还被选定为文化部文化干部培训教材案例。未来几年,我市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前景。仅2009年,计划新建集镇综合文化中心3个,创建文化强镇2-3个、体育强镇 4 个;计划新建村落文化宫40个左右,自然村文化活动点60个左右,为全市人民就近就便享受文化服务提供宽广的平台。
二、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和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使社会公众在闲暇之时有了休闲、娱乐、学习、聚会的场所,对丰富基层群众的业余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乡风文明有着显著的成效。但现实中也存在部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建设预期的成效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利用率不高。一些已建成的村落文化宫存在部分被挪用、挤占的现象;个别村落文化宫在完成考核验收命 名的使命之后就被闲置;甚至有极个别的村落文化设施被用来从事赌博等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
(二)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的不均衡性。一是内部设施利用的不均衡,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成之初可以说是设施齐全,以村落文化宫为例,一般包括教育培训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老年活动室)、阅报栏、宣传窗、休闲公园和室外活动场等。现实中,休闲公园和室外活动场的利用率相对较高,跳排舞健身、饭后散步的人相对集中;而其他场所,由于管理服务不到位,不少设施有闲置现象,如个别图书阅览室因藏书量少、更新慢、开放时间短,借阅人数寥寥。二是利用主体的不均衡。在公共设施的使用者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年轻人缺位。进出公共文化场所最活跃的人群包括中老年妇女、老年男性和儿童,年轻人相对较少,使得村落文化宫在某种意义上沦为老年活动中心的代名词。
(三)有些公共文化场所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是消防隐患。由于部分场所缺乏管理人员,建设时配置的消防设施无人检修,部分场所堆放杂物,容易引起火灾事故。二是财产安全隐患。由于公共场所的性质,人员流动频繁,同时又没有专人对场所内的设施设备进行管理,公共文化设施被毁损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关于提高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益的几点思考
(一)努力培育公共精神,使全社会都成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者
在政府层面,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应该坚持公益性原 则,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过程中无疑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要贯彻“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的原则,按照“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要求,完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目标,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新建几个村落文化宫和几条健身路径就可以实现的。政府在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就肩负起了监管的责任,一方面要监管它不被破坏,另一方面要保证它能够达到预期的功能服务,这就必然要求花大力气切实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力度。如制定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办法等,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正常化。
在公众层面,“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的道理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但很多人在潜意识里仍然把“公共的”等同于“官家的”,把公共事业的建设和管理责任全都放在政府身上。而事实上,现代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是公众获得生命意义的重要源泉,公共事务的管理模式将逐渐由政府管理转变为公众的自觉参与和自我管理。因此,社会公众必须把对公共生活及公共事务的关怀和参与摆在突出位置,并自觉形成以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政治参与等为基本价值内涵的公共精神。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拥有利用文化设施来享受文化的权利,也要担负起保护文化设施让全民共享的义务。在此方面,新闻媒体要积极发挥公益性宣传的功能,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让更多的公众了解文化、参与文化、共享文化,让更多的公众明白他们不仅是公共设施的使用者,也是管 理者,让公共精神深入人心。
(二)积极追求效益最大化,使公众满意度成为衡量管理绩效的标杆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普遍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服务。因此,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一方面要保证社会公众普遍参与,另一方面要确保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保证社会效益最大化。就目前而言,农村文化设施重建设轻管理、重一次性投入轻后续补给的现象严重。如果已建成的公共文化设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老百姓无法得到切身的实惠,那就相当于是对建设成本的零回报、零效益。为此,对建成且已投入使用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要加强管理,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公共文化设施运行机制。同时,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衡量标准,建立对各级文化机构、文化工作管理者的绩效管理考核机制。
(三)研究探索管理新办法,实践科学管理高效使用新举措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保障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行。要搞活机制,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良好运行提供制度保障。确立以市、乡镇(街道)、村和村落文化员为主体的四级目标责任制。市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全市村落文化宫管理的日常督查、通报、考核、奖惩等制度,乡镇(街道)文化站每年对所辖村落文化宫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村落文化宫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彰奖励;乡镇(街道)分管文化工作的领导及文化站长要承担对所辖区域内的村落文化宫的建设和管理进行指导和 监督的职责;村党政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切实把村落文化宫建设纳入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重视解决农村文化设施被挪用、挤占和边建设边流失的问题,对文化设施被挪用、挤占的要限时整改。村班子中要有专人负责村落文化宫建设与管理,按照村落文化宫建设标准配齐配强村落文化宫管理人员,规范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教育培训、团队活动管理、器材使用维护、图书借阅等制度,并上墙公布,自觉接受村民的监督。
要加大投入,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良好运行提供经费保障。确立以市、乡镇(街道)、村和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四级经费补助政策。市财政每年拨出3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对四级文化阵地建设的资金补助;乡镇(街道)、行政村每年应当将村落文化宫阵地活动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财务)年度预算,乡镇(街道)对所辖区域内的村落文化宫阵地活动经费按该村人均(常住人口)一定的标准进行配套奖励补助,行政村要从村年集体可支配资金中列支一定的比例用作村落文化宫阵地活动经费。在确保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企业等社会资金捐赠,扩大投入渠道,进一步充实村落文化阵地活动经费。可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探索采取公司化的管理模式,由政府向企业购买服务,企业对一定范围内的文化设施进行管理并提供服务,政府再对该企业进行科学的考评。
要定岗到位,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良好运行提供人员保障。每个建有村落文化宫的行政村应配备一名村落文化员。村落文化员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文艺特长,年轻有活力,热爱文体事业,有一定的 组织协调能力,工作责任心强,并且具有奉献精神。通过一定时间的专业培训,掌握管理公共文化设施的素质和技能。村落文化员要切实履行岗位职责,管好、用好现有文化设施,按照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和生活习惯,对室内场所定期开放,确保每天不少于8小时开放时间,对户外设施加强巡查管护,对设施功能不全或损坏的设施要予以修复,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参与活动的需要。同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二是不断增强活力,促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高效运行。要丰富基层文化活动载体,以文化活动带动文化设施利用率的提高。市级文化部门要建立健全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以“三送”(送戏、送书、送电影)为载体的文化下乡活动,逐步把临时性、分散性的援助帮扶转变为有组织、有制度、有保障的运转体系,使文化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村落文化宫要有计划地开展广场文化、老年文化、外来人员文化等文化活动。村每年组织开展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文体活动6次以上,努力做到周周有文体活动,并确保每个村每年电影放映不少于12场,理论教育、文化艺术、科普知识等培训不少于2期,做到阅报栏定期更换,宣传窗(或黑板报)定期刊出。同时,积极推进村落图书室事业发展,广泛开展群众读书活动,大力传播先进文化,村图书室要确保每年新增图书100册以上。
要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以文化人才集聚人气、活跃农村文化阵地。加强村落文化员队伍建设,强化村落文化员的教育、培训、管理和奖励;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 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加强文化户建设,发挥文化户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每年评选出一批市级文化示范户和省级文化示范户;加强文体团队建设,发掘和培养多种门类的业余文体骨干,不断巩固壮大群众文体队伍,力争每个村有2支以上业余文体团队,人数20人以上;加强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形成市、乡镇(街道)、村三级文化志愿者服务网络,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为农村(社区)和企业提供文化服务。
总之,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三分建七分管”,加强对文化设施的长效管理,充分提高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有利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有利于进一步维护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率的建议
白庙回族乡关于进一步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率的建议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是保障基层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各地的文化站、图书室(农家书屋)、信息共享工程等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顺利、成绩显著。同时,也应该看到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不高,重“建”不重“管”、重“验”不重“用”的倾向在不少地区比较突出。一些文化设施在验收达标后就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多数文化设施在建成后,财政资金投入不正常;一些基层文化设施的开放时间没有考虑群众的生活规律,白天开放时群众没有时间去,晚上群众想去时却关门不开。在此基础上,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基层文化设施使用效率:
一是开展基层文化设施使用效率普查。了解数据、掌握情况,根据普查结果,出台相关考核以及资金投入的政策。
二是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的运行投入。确立以中央、省级、区县补助和社会资金筹集为主体的经费政策,文化部门应每年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基层文化设施的设备更新、添置。
三是加强文化设施管理者的考核和培养。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形成一整套的基层文化设施日常督查、通报、考核、奖惩等制度。
四是建立文化设施管理与维护志愿者队伍。在热心文化的群众和民间艺人、文化能人中选择一批参与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充分发挥他们在组织和协调方面的作用,通过示范带动,最大限度地提高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
白庙回族乡人民政府
2012年5月14日
第三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调研报告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机构开展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和场所。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设施的建设也带动了设施的管理,促进了设施的有效使用。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资金和项目持续向基层倾斜,相继实施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规划、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修缮项目,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设施条件也大为改善。据统计,2002以来,全国共竣工公共文化设施项目近34000个,其中县及县以下的占99%。竣工项目总面积2600多万平方米,其中县及县以下占88%。截至2012年底,全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基本全覆盖,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全覆盖,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也达到65.3%,中央、省、地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确立。全国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设施面积由2002年的45.4平方米提高到2012年的78.2平方米,增长了72.2%;每万人拥有文化馆(站)面积由2002年的93.7平方米提高到2012年的234.2平方米,增长了149.9%。全国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座席数由2002年的43.9万个提高到2012年的73.46万个,增长了67.3%。全国平均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由2002年的199.9平方米提高到2012年的598.2平方米,增长了199.2%。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改善,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带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建设。为了管理好、使用好这些文化设施,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文化部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策划并实施了一批文化项目,从设备投入、经费保障、内容建设等多方面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如设立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购置专项资金,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经费保障机制(“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等。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确保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使用,提高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据统计,全国文化事业费由2002年83.66亿元增至2012年的480.10亿元。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由2002年的6.51元提高到2012年的35.46元。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由2002年的0.33册提高到2012年的0.58册。2012年,全国文化馆(站)组织的文艺活动次数是2002年的两倍多,举办训练班培训人次是2002年的5倍多,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是2002年的近2倍。
近年来,全国各级文化部门围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创新思路,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一是强化政策保障是基础。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规划(如设施建设规划、设施建设标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等)有效保证了各级政府部门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提高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速度和管理能力。二是文化设施建设(包括规模大小、功能布局、形象设计等)应当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后期的管理使用相适应,与当地文化资源环境相适应。三是集中组织实施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尤其是乡级村级)建设的有效手段。通过区域内统一招标、统一设计等方式,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使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更加统一规范。四是整合各种资源,在基层(尤其是乡村两级)建设集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民政、体育及计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是建设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的主要方向。五是创新服务内容是管理好使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核心。只有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改革创新,提供适用性的文化产品,才能切实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六是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业绩评价机制是保障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有效使用的重要手段。
二、主要问题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为四个脱节:一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使用脱节,“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在部分地区依然十分突出;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能力和政策要求存在脱节。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还面临着人才不足、资金不足等诸多困难,这和相关政策的要求是不匹配的;三是文化部门的权力和责任存在脱节。文化部门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中责任重大,但在资金分配、人员配置等方面话语权有限,实际管理手段有限;四是基层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存在脱节,文化机构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具体看,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设施缺位。通过多年快速建设,我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但整体上看依然是“低水平、广覆盖”,部分地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仍存在数量不足,标准不高的现象。从县级看,普遍存在建设年代久远、建筑面积相对不足的问题。据统计,全国28.8%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和32.7%的文化馆建成于1990年以前。这些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大多不符合现代图书馆技术要求和建设标准,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全国仍有22.3%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和28.4%的县级文化馆建筑面积低于最低标准(800平方米),造成许多优秀文献资料只能“束之高阁”。从乡镇级看,个别地区还存在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不全、面积不足的现象;从村级看,全国覆盖率只有65.3%。因此,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二)管理缺位。相对于设施建设,设施的管理和使用是一项更加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如果设施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设施的使用效果将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设施就有可能遭到弃用或者挪用。据统计,全国705家县级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少于10000人,占22.9%;全国1050个县级文化馆年服务人口少于10000人,占31.8%;全国1368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年服务人口少于1000人,占33.7%。设施管理缺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基层公共文化资金相对不足,使用效率较低。从资金总量看,近年来,以“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为契机,已经初步建立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央与地方共担的经费保障机制,但从总体上看,经费投入仍然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难以满足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一方面,受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部分地区文化财政投入水平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税收减免程序和手续繁杂等原因,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从资金的使用效率看,由于缺乏完善的资金监管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缺乏多元化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资金使用效率比较低下。如部分地区存在免费开放配套资金到位率偏低,甚至挤占挪用免费开放资金的现象,造成中央免费开放资金难以切实发挥作用;文化部门对规模巨大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没有太大的话语权,造成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脱节等。
2、基层公共文化单位人员不足,专业素质不高。不少地方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编制得不到落实。据统计,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从业人员83676人中,在编人员47240人,仅占56.5%,平均每站仅1.4人。另外,由于缺乏职业门槛,基层文化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据统计,2012年全国县级两馆具有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人员,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9%和27.9%。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具有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和9.4 %。
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总量不足,适用性较差。总体上看,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比较缺乏。一是资源总量偏少。如2012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58册(基层群众人均藏书量更低),远低于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人均藏书量1.5-2.5册的标准。二是适用性不强。如部分基层文化机构花大力气组织的文艺节目,难以得到农村群众的青睐;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的藏书内容偏离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特点,农民看不懂、用不上,实际效果非常有限。三是流动性不强。如区域内的图书流动服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电子化的文化资源还不能进入千家万户。
(三)制度缺位。一是政策不到位。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机构、人员、管理等,在国家层面缺乏刚性要求和制度安排;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建设标准、服务标准的制定也相当滞后。二是实施不到位。在很多方面,尽管已经出台相应政策,但在执行中很难落实,也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如中宣部、中编办等六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确保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2个以上的人员编制,尚未得到真正落实。三是考核不到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尚待建立,许多基层文化部门和公益性文化单位工作积极性不高。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基层文化发展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的客观原因,也有部分基层党委政府和文化单位领导主观认识不到位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根本上保障文化建设长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全国文化系统和文化机构开拓创新,扎实工作。
三、主要政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并不断适应这些新变化。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使用的主要思路是:以不断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为导向,以中西部和贫困地区为重点,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协调发展,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主要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制度建设。一是要加快推进文化立法工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机构的定位、文化投入的保障、文化活动的开展等相关内容,明确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明确各级文化部门与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等。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建立健全包括基层在内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体系、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和公共文化经费的保障标准和方式等,从制度上解决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文化服务日常化和规范化,提升文化设施利用率。三是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一方面,要结合现有的文化统计数据,探索出一套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把文化改革发展列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基层公共文化工作的绩效评价考核和监督机制,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和量化指标,明确奖惩措施,建立服务项目公示制度,定期开展检查督导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针对县级文化设施老化陈旧问题,要加快改造步伐,使其具备基本功能;针对个别乡镇综合文化站缺失、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偏低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完全覆盖;针对多数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缺失的问题,要借鉴部分地区先进经验,整合各种资源,在每个行政村建设集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民政、体育及计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村民服务中心。
(三)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要督促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的要求,增加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要努力增加政府非税收入用于文化的投入,提高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的比重。二是要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减免的各项政策,积极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资助和兴办文化事业。三是要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激励约束和绩效管理机制,明确绩效目标,把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财政投入的重要依据;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探索将财政对文化投入由以前直接拨款为主转为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基金制等多种方式;要协调财政部门,尽快制定出台国家层面的《“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管理办法》;要提高文化部门在资金安排和管理中的话语权,切实做到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的衔接。
(四)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贯彻落实中宣部、中编办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明确核定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确保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2个以上的人员编制,稳定基层文化队伍。二是要抓紧建立推行职业资格制度。文化机构从业人员要通过文化行政部门或委托的有关部门组织的相应考试、考核,取得职业资格和岗位培训证书才能上岗。三是要推行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逐步打破人员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四是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单位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积极扶持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建立相应的补贴和激励制度,增强基层文化工作的活力。
(五)进一步丰富基层公共文化产品。一是基层文化部门和文化机构要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从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向文化产品的提供者的转变。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要改进服务方式。针对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习惯,利用传统节庆和地方特色活动,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满意度,让农民群众自觉主动加入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四是要加强文化资源的流动性和数字化,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四篇:怎样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率
怎样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率
正安县瑞溪中学:吴健
近几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加大对中西部的教育投入,加强了学校的基础硬件设施建设,现在在乡镇中心学校基本都配置了理、化、生实验室和仪器室,配备了基本完备的实验教学仪器。那么怎样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率,使实验室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结合自己从事四年的生物实验室管理和生物实验教学的工作经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自从我接管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以来,曾参加了几次关于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的义务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明确了生物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实验室管理就是对实验室装备的教学仪器设备进行保管、维护、修理、使用,对实验教学进行组织、协调、服务,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实验室的建设是基础,而管理是关键,使用是根本,实验室的使用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开展实验教学,服务于教学,使实验仪器设备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率。
二、实验室的建设是提高实验室管理与使用的基础。
实验室的建设一部分是国家配备的仪器设备与实验室基础性建设,另一部分是指自制教具的制作、实验教学的档案建设与实验室文化建设。这里着重谈谈后者,自制教具的制作就是教师和学生根据新课程标准而制作的符合教学要求,具有科学性、创新性、经济性、安全性的,适用于教学的仪器。它是实验室仪器设备建设的重要补充,它是教师与学生根据教学实际而制作的,因而具有实用性。我在生物实验室就与学生一起制作了很多的自制教具,都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发挥了作用,如我们制作的节肢动物标本就有十盒之多,涵盖了昆虫纲、蛛形纲、甲壳纲、多足纲,其中又以昆虫标本居多,在“观察昆虫标本”的实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制作的植物标本,也应用于“观察植物标本”的实验。教师与学生又都在制作自制教具的过程中受益匪浅,教师提高了业务水平,学生的学习生物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又巩固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实验室的档案建设是实验室管理和使用的记录与见证,是实验室管理有序化、规范化的体现,它既是实验室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的一种方法。建立实验室管理档案,为学校考核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实验室向量化管理发展创造条件。实验室管理教师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及时发现管理中的问题与不足,及时改进管理方法,也对提高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有积极作用。实验室管理档案包括仪器设备账册、仪器说明书和技术资料、各项规章制度、各项管理工作记录、实验教学登记表和统计表、工作计划与总结等资料。
实验室的文化建设是指实验室内文化布置,它既美化了实验室内的环境,又使实验室充满了科学实验的文化氛围。几幅科学家的画像与名言,一幅科学标语,自制教具与学生实验作品展示柜,再加上窗明几净,干净整齐的桌凳,只要布置得当,就能给学生一个充满科学气氛,宽松和谐的实验学习环境。在实验室文化建设中,实验室的布置切忌花哨、纷繁复杂、混乱。
三、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是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率的关键。
要做到仪器设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一是对仪器设备登记建账,这是实验室财产管理的方面。仪器的登记建账,能有效防止学校财产的流失,仪器账册主要包括总账和分类账,在建账的过程中要做到帐帐相符,帐物相符,帐卡相符。实验室管理教师在登记建账的过程中,就能对实验室所配备的仪器设备的种类、数量了然于胸。二是科学地做好仪器设备的存放。仪器设备的陈列摆放是一项科学性和艺术性均备的工作。操作时,一方面要求按仪器、药品的自身特点进行科学摆放,以利仪器保养和实验室安全;另一方面,又要求种类繁多、形状各异的仪器摆放得整齐美观,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因此,仪器设备陈列摆放的原则是:科学分类,整齐美观,陈列有序,取用方便。具体操作时要做到:按科分室,按类定柜,柜内定点,件件有标签,柜柜有卡。力求做到将仪器的种类、数量及存放点熟记于心,当需要时能准确快速的取放。三是做好仪器设备的保养与维护工作,使仪器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可用状态,延长使用寿命。一要做好清洁除尘工作,如显微镜粘附了灰尘就会降低镜头的透光度,使镜头霉变;二要常通风防潮,防止锈蚀;三要防虫蛀,防鼠患;四要经常检查仪器设备,发现损坏要及时维修,以确保性能良好;五对化学药品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管理,确保药品使用安全;六对于浸制标本要定期检查,及时补充防腐剂,对于盒装的干制标本,要及时更换杀虫剂(樟脑球)。
科学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的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按时的高质量的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我在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工作中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根据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拟定一学期的实验教学计划,在计划中根据教材及《实验报告册》列出本学期需要完成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大致拟定每个实验的进程表,并将计划发放给每一位任课教师,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遇到七、八年级的实验教学进度相冲时,适时调整,尽量做到分年级集中完成单个实验,以减少仪器的搬动与摆放,避免不同实验所需仪器的混杂,既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所需的仪器,又有利于仪器的管理,减轻工作量,提高实验效率。
三是熟悉每个实验所需的仪器、材料,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写好课时计划,选择最佳的实验教学方案,做好课前的实验演练。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是高效率的组织实验教学的进行,加强学生实验辅导。
四、实验室与仪器设备在实验教学中的使用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根本。
一切高效率的实验室管理工作,都是为了实验教学,服务于实验教学,使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在实验教学中得到使用,这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根本。教学仪器是一种知识的载体,学生通过使用仪器设备,即亲自做实验或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巩固并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因此,在仪器的使用管理过程中,管是手段,用是目的,用中又有管,要求做到:管而不死,用而不乱。
我们实验室管理人员还是一名实验技术人员,更是一名实验教师,因此我们在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效率的同时,更要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为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我们实验教师既要熟悉教学内容,又要做到对仪器设备的“四懂”,就是对所管仪器要懂性能、懂用途、懂操作、懂维修保养。
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教学作用,想方设法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如果有仪器设备而不用,那么这些仪器设备就成为漂亮的摆设,这些仪器设备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是一堆“死”东西。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是在实验教学中的使用,提高实验开出率。有仪器设备我们就要大胆的使用,不要害怕损坏,相反,有些仪器设备长期放置不用反而更容易损坏。当然,我们一定要杜绝故意损坏仪器设备的行为,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爱护、节约、负责的意识。
二是在学生课外实验中的使用。
三是在兴趣小组的课外科技活动中的使用。
吴健:正安县瑞溪中学教师,中学生物一级教师,长期担任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及生物实验室管理。
第五篇:发挥后勤设施和物资使用效益的调查与思考
发挥后勤设施和物资使用效益的调查与思考
为认真总结近年来部队后勤建设与管理的成功经验,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后勤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的新方法、新思路,根据公安部消防局统一部署及总队党委要求,自2002年4月2日起,我们调研组成员先后对无锡支队,连云港支队二中队、东海、灌云大队,泰州支队一中队,南通支队二、三中队、通州、如东大队,淮安支队涟水大队、淮阴区大队等单位的后勤管理工作进行了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召开官兵座谈会,并结合平时工作中耳闻目睹的情况,我们总结了各单位在后勤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中一些好的做法,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及我省消防部队的实际,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后勤设施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后勤设施和物资使用效益,提出了几点措施和要求。供参考。
一、近年来消防部队加强后勤设施建设和管理取得的效果及基本做法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自96年开展基层生活设施专项建设活动以来,通过进行“食堂改造”、“理发室、浴室建设”和“营房营具维修改造及营区绿化美化三年达标”活动,特别是开展“两化”建设活动以来,全省消防部队在总队党委的领导下,在地方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消防官兵的辛勤努力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快了后勤基础设施
建设的步伐。通过近年来紧锣密鼓、扎实有效的建设,全省消防部队营房营具设施及营区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今,无论地处“苏南”还是“苏北”地区,也无论是机关还是基层,部队营区内处处绿树成荫,景色怡人。支队机关普遍新建或出新,添置了崭新的办公物品和功能较为先进的通讯设施,窗明几净,秩序井然;基层单位的执勤训练设施和基础生活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不少单位还建了谈心亭、喷水池、读报廊,战士宿舍规范有序,官兵食堂宽敞整洁,各类营具美观耐用,附属设施配套齐全;基层官兵做到了洗澡、理发不出门,一日三餐营养可口,激发了官兵安心服役、爱岗习武的热情,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凝聚力。广大官兵反映,在这样的条件下学习、训练、生活,住得舒心,服役安心,父母放心。一些地方党委、政府、部队及企事业单位领导来慰问时,也感到消防部队近年来面貌变化很大,在当地警民共建、文明创建、卫生城市评比等活动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营房建设和营区环境,成了驻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提高了消防部队的声誉,树立了消防部队的良好形象。连云港支队东海大队干部认为:通过加强后勤设施建设,给基层官兵营造了一个拴心留人的环境。住宿条件好了,伙食改善了,业余生活丰富了,营区绿了美了,带兵干部普遍感觉到大家心情舒畅了,学习、练兵热情更高了,战士家长来队都十分高兴,夸赞部队比家里生活条件好;由于部队营房
内外进行了装修,便于保洁,便于管理,过去墙上常见的球印、脚印没了,地上痰迹、烟头不见了,大家搞卫生用的时间少了,可以集中精力抓训练、学知识。泰州支队一中队干部说:通过这几年的建设,我们的营区变美了,大家训练、出救回来可以随时洗个热水澡,晚上睡觉有空调,这样体力恢复得很快,由于训练和体育设施齐全了,而且不受天气影响,大家训练有热情,训练效果得到了保障。
各地在后勤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主要经验做法是:(一)领导重视,认识统一。
全省消防部队的后勤基础设施建设自始至终都在总队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进行。朱承华总队长、莫顺宝政委等总队领导同志一再强调机关要“物往基层送,钱往基层花,人往基层走”,并多次深入基层检查了解后勤设施建设情况,对每个新建、改建的基层大(中)队,总队领导都不厌其烦地察看设计图纸,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利用下基层时挤出时间亲自到建设工地现场进行指导,尽量做到造型美观大方,功能配套齐全,既经济,又适用。各级消防部队能够正确领会总队党委意图,积极响应,迅速行动,采取开大会、树典型、搞试点、签订责任书等形式,通过层层发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后勤设施建设作为稳定部队、提高基层官兵生活水平的温暖工程来抓。支队不仅成立由军政主官挂帅、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支队领导
还多次深入建设第一线,调查研究,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极大地鼓舞了基层官兵的士气。(二)加大投入,确保质量。
在后勤设施建设中,各级领导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一方面拓宽经费渠道,争取资金来源,一方面从内部挖潜,向管理要效益,从而确保了建设资金的落实。在每次后勤基础设施专项建设中,总队党委都从历年节余经费中给各单位拨付专项补贴经费,帮助基层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从2000年起又连续三年拨专款470万元对地处经济薄弱地区的基层中队进行扶持,重点帮助解决生活设施添置更新问题。常州、宿迁等支队在新建支队指挥中心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克服困难,不降低后勤设施建设标准。部分基层单位干部一方面积极争取建设经费,加快建设步伐,一方面主动压缩行政开支,确保了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三)因地制宜,注重实用。
各地在建设中依据总队制定下发的各类标准,对所属基层大队、中队逐一调查摸底,认真确定项目,精心编制概算,分步组织实施,努力做到先易后难,软硬件同步。同时,各单位坚持勤俭节约搞建设的优良传统,注重简朴实用,不盲目攀比,避免基层的营房营具机关化、宾馆化、家庭化。(四)自己动手,艰苦创业。
全省基层官兵在总队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党委政府
及有关单位的关心支持下,发挥广大官兵的主观能动性,克服种种困难,不等不靠,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己动手,整修道路、场地,栽花种草,粉刷墙壁,油漆车库、栅栏,修理桌椅板凳等,能自己动手搞好的,绝不请工程队来,把来之不易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既节省了经费,而且更使战士们在劳动中得到了锻炼,官兵们轮番上阵,埋头苦干,虽然磨破了手掌,压肿了肩膀,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特别是一批班长骨干,视队如家,冲锋在前,吃苦在前,重活累活抢着干,加快了建设速度,节省了资金。(五)建章立制,加强管理。
各地在抓好后勤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强化管理工作。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后勤人员的管理能力。总队几次对基层中队后勤设施管理的责任人给养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各支队也在基层广泛开展“好当家、红管家、小行家”活动,增强了基层官兵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其次,通过建章立制,加强了制度建设,使责任落实到个人。总队和支队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各类帐、卡、表等台帐,做到帐物相符,物卡相符,件件有人管,物物有人护。南通支队在落实物资管理制度中注重实效,各类物品通过定人定位,确定专人使用保管,营具物资随坏随修,随缺随补,许多中队床铺、柜橱和办公桌椅用了一、二十年还十分整洁牢固。如东大队建立的物资台帐标准规范,对每件物品的价值、购
买日期、责任人、摆放位置、点验情况等都及时登记在册,为做好物资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连云港支队在为中队配备水带、水枪、接扣等器材时,为避免出现随意更换、丢失浪费问题,采取了“以物易物”的方法,让各中队拿废旧器材到支队更换新器材,同时对报废的执勤器材进行加工改装,制作成训练器材再下发到基层使用,既减少了物资的浪费流失,也解决了废物利用问题,节省了经费。
二、目前后勤设施建设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一)认识上不够到位。
少数基层中队“重财轻物、重建轻管”,只知道向上伸手要钱、要物,忽视了向管理要效益;有的片面地认为,后勤工作的规范化,就是后勤设施的规范化,因而把重点全部放在设施的建设上,忽视了管理的规范化,导致一些设施年年建、年年坏。比如,有相当一些单位因雨水渗漏造成墙面长霉发黑或其它原因造成墙面不洁时,他们不是想办法采取措施铲除墙面进行防水处理或从管理上进行卫生保洁,而是采取每年在上级机关检查时突击刷一层涂料的办法“遮羞掩丑”。有些单位在其他方面讲阔气,比排场,但在营房、营具设施上总是片面强调“要搬迁了”、“地方穷,资金少”,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少数基层单位对眼皮下面的漏洞死角,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个中队脱排油烟机坏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人去修理,厨房墙壁上沾满了油尘。
(二)管理上不够规范。
少数后勤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对标准制度不熟,在实际工作中凭经验、靠习惯办事,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大、规范性差,对一些违反规章的人和事,愿做老好人,害怕得罪人。有的单位在物资的使用调配上计划性差,在物资采购、报废过程中缺乏监督机制。特别是机关内部,物资分配给各个部门使用后,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而后勤管理人员在物资的跟踪管理中监督权限小,造成了一些失控漏管的盲区;少数单位没有真正使用好、管理好现有的后勤设施,如有的中队认为用燃油锅炉烧水洗澡费用高,划不来,加上不善于维修保养,造成部分中队燃油锅炉闲置,战士到外面洗;有的中队因缺少理发员,造成理发室形同虚设。(三)发展上还不平衡。
部分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中队在营房装备建设和生活设施的改善上还存在着经费不足、欠帐较多的问题,后勤设施建设基础差,标准低。而一些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基层中队在营房营具设施建设中,片面地追求“高档次”,造成部分设施华而不实。随着我国加入WTO,各项法制逐步健全,投资软环境也逐渐规范,特别是不准经商办企业和政府取消征收消防设施建设配套费以后,消防部队经费渠道愈来愈窄,向社会企业单位筹集经费越来越困难,这对于那些当地财政困难、消防经费主要依靠收费和赞助的大队以及那些
举债搞基本建设,靠收费逐年还款的大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四)制度上不尽完善。
一些单位在后勤设施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没有认真地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既使是有了制度也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比如有的单位在物资采购时计划性不强,片面强调数量多、档次高,以致造成部分物品闲置浪费;有的单位订了货、交了钱,但对货何时到、到了多少心中没数,对如何分配、如何使用、如何管理心里没底,对出现质量问题如何退换和索赔也拿不出办法。(五)质量上不太过硬。
一些单位在后勤设施建设上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不强。由于片面追求工程进度,或为了降低建设成本,造成营房设施在图纸设计、施工过程中存在先天不足的毛病,以至屋面、墙体渗漏,墙面泛潮、起壳,地面低洼、积水等。一些单位没有认真对照“两化”标准配齐配全家属临时来队招待所、卫生室、理发室、食堂的物品,应付将就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地存在。
三、下一步应采取的措施(一)认识上要统一。
1、领导要重视。后勤建设和管理工作是部队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部队各级领导要将后勤工作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
程,作为部队建设与发展的一件大事通盘考虑,始终把精力放在为部队解决实际困难上,牢固树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良好作风,在制定标准、确定项目、下拨经费、分配物资时,都要事先搞好调查研究,避免脱离实际、盲目决策。
2、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随着国家、军队预算编制制度的改革,“标准加补助”的经费供应格局将被打破,预算外经费也一并纳入预算经费统一管理,消防部队的经费供应渠道将日渐单一,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将“紧日子”过好,将是今后相当时期内当家理财的重点。各级消防部队,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精打细算,过好“紧日子”,防止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努力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3、要“管建并重”。通过近年来持续的建设,全省消防部队基层后勤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层官兵执勤、训练、生活设施已基本配备到位。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后勤工作的重心应主要转向管理工作, 要教育大家牢固树立“物就是钱”的思想,解决重钱轻物、重建轻管的问题,充分发挥经费、物资、装备的使用效益。
4、要加强后勤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后勤管理说到底还是人、钱、物的管理,而人又是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要选择哪些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的同志到后勤岗位工作,既
要注意选业务上的“明白人”,也要注意选思想政治上的“清醒人”。要通过岗位练兵、定期轮训、“请进来教、走出去学”等方法,在基层单位培养“红管家”、“小能人”,努力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解决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的问题。另外,还要保持后勤队伍的相对稳定,努力建立健全各项激励机制,对在后勤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表现好、过得硬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引导基层官兵树立爱队如家的思想。
(二)质量上要提高。
质量的好坏是我们检验后勤设施建设成果最重要的因素。过去一些单位在营房建设中不顾实际情况,仓促上马,忽视了质量监督和要求,以至“建了拆,拆了改”,由于重复建设,造成了土地和资金的浪费。今后,各单位要紧紧依据“两化”建设标准,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以“够用、适用、耐用”和“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规范统一”的要求加强部队营房营具设施建设。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单位要发挥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在营房建设和维修改造过程中树立“精品”意识,确保质量,以提高使用性能和使用周期;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单位要充分利用建材、劳动力价格便宜这一有利条件,变劣势为优势,在营房建设和维修改造过程中突出“经济、适用”的特点,努力使全省消防部队后勤基础设施建设达到“营院座落有序、环境优美,库室安全可靠、设施齐全,食堂整洁实用、方便
操作,营具统一规范、经济适用,菜园高效高产、品种齐全,圈舍牢固卫生、规模适度,大棚坚固耐用、四季适宜”的目标。(三)管理上要加强。
1、要确定管理的重点。过去,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和物质资源的匮泛,部队营具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基础生活设施的管理上,如对床、桌、椅凳的管理、对灶具炊具的管理、对劳动生产工具的管理等等。随着经济发展,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各类物品的质量也越来越好,基层购置的营具价格便宜了,使用寿命延长了,同时,由于战士综合素质的提高,基层各库室日渐齐全,人为损坏少了,营具搬动也少了,普遍不易损坏。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设施的管理工作相应减少。但是,随着消防装备的改善,特种车辆、特勤器材添置更新的步伐加快了,而这些精密装备大多价值上千、上万元,在使用和保养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损坏,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基层的物资管理工作应把重点锁定在消防装备器材上,特别是精密的器材装备上,这样才能抓住管理的要害。
2、要继续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好各项物资管理制度。各单位不仅要继续贯彻落实好以前制定的各项物资管理规定,还要通过建立完善各项制度来管理约束后勤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出现和将会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由于时代的发展,后勤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新
矛盾,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方法、新措施。比如,在对公用物品的跟踪问效问题上我们还要加强制度建设,赋予物资管理人员相应的权力,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确保公用物资在位完好,特别是重点跟踪电脑、摄像机、照相机等公用贵重物品以及容易被私占的手机、钟表等物品。再比如,对社会单位支持赞助和馈赠的物品,也应根据时间、数量、价值、经办人等要素,逐项核对,登记入帐、定人定物,避免遗漏流失。最为重要的是,各单位要把标准制度落实在实际工作和管理中,严格以条令条例和总队“两化”建设标准为依据,狠抓后勤业务规范化管理和长效管理,在思想上树立依法管理的意识,条令上怎么规定就怎么落实,不打折扣、不走样,不凭老经验办事,努力实现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化、由“主官说了算”向依法管理转化。
3、物资、设施配置要合理。要做好机关物资的调配使用工作,把支队内部司、政、后、防的各类物资科学搭配,统一使用管理,不能因为是某一部门的物品,宁愿闲置也不愿意被其他部门使用,坚决杜绝因部门侵占而造成浪费的现象。同时,要教育基层在各项物资的配置使用中,遵遁方便取放、注重实用的原则。如有的单位规定,储藏室内的柜子只许放几件常服,而战士们的个人物品却被丢入营区角落。有的中队卫生室没有按抗生素类药、消化类药、外伤类药等进行配备,使卫生室失去了防病治病的作用。类似问题都要
依据条令条例和总队“两化”建设标准加以纠正和解决。
4、管理手段要多样化。要不断丰富后勤物资管理的手段,积极采用新型的管理方法来加强物资管理工作。比如,随着办公自动化的发展,我们可以研制开发物资管理应用软件,实现电算化管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电脑网络登记、查询、调配物资,变静态为动态,变间接为直接,加强物资的维护管理。目前苏州支队已率先开发出一套物资管理应用软件,正在调试运行中,可以考虑将这一软件在全省消防部队中推广应用。管理方法要力求简单直接。例如,通过“营产物资装备责任卡”,将每个库室内的物品直接“包”给责任人管理,谁丢失,谁负责,谁损坏,谁赔偿,使营区内的每一件公物都有对应的管理责任人。
5、要发挥干部骨干的作用。一个优秀的有责任心的基层干部,就是一个称职的“管家婆”,他们会在日常的行政管理中,通过一日生活制度化,正确恰当地使用好管理权力。同时,班长骨干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到新战士的行为习惯和中队良好风气的形成。所以,基层要注重发挥干部骨干的作用,做好“传、帮、带”,教育官兵发扬自力更生、自己动手的优良传统,营造人人献计献策,人人动手参与的良好氛围,做到定期对营房营具设施保养维护,修旧利废,充分发挥现有物资装备的最大效益。
(四)方法上要科学。
1、指导上要深入细致。上级机关要转变工作作风,对基层的指导要科学有力,不能 “一看房、二看树、三看大门四看路”,要多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了解基层管理存在的实际情况,认真进行研究探讨,有针对性地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来,避免简单粗糙,浅尝辄止。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部队基层后勤建设与管理的着眼点在哪里,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哪些等等,这些都是机关干部要研究琢磨的。在现代管理模式中,我们既要发扬节约“一粒米、一度电、一滴水”的优良传统,也要抓大局,抓主要矛盾,做到既抱住了西瓜,也捡了芝麻。
2、要集中精力办大事。后勤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渐进的系统工程,必须集中力量,每年选中一两个“突破口”,重点建设,切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盲目铺摊子,样样不求满意。在政府取消消防设施建设配套费以后,部队建设资金紧缺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在此情况下,尤其要重视经费来源主渠道的作用,努力争取政府行政部门的关心支持,力求将部队建设的重点、难点工作,纳入到地方财政预算来安排。同时,要从内部挖掘潜力,压缩行政消耗性支出,挤出资金,集中财力物力,争取每年办一两件部队建设和发展上急需解决的大事。
3、要科学论证,合理建设。各单位在部队建设发展中,要在经费投向、投量上认真论证,量体裁衣,量力而行。比如,营房建设与其它消耗性保障工作相比,具有使用长期性、权限永久性、营房固定性、投资积累性的特点,因此在选址、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深谋远虑,遵循科学,特别是一些财力不够、家底不厚的基层大(中)队在部队营房设施建设中要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正确把握经费投向投量,不贪大求洋,不举债建设,以免给今后的工作带来被动消极影响。同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要认真研究推敲,拿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针对基层浴室小锅炉在使用中油耗大、维修不便等问题,可采用多种方法予以解决,一是增配太阳能热水器。由于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天然热能,一次投入,长期受益,而油锅炉在冬季必不可少,所以增配太阳能热水器、以油锅炉作为辅助的方法,既解决了洗澡问题又可以节约燃油和维修经费;二是补助燃油费用,把锅炉利用起来;三是支队组织培训,或由厂家定期巡回检查维修的方法解决保养维修问题。再比如,针对基层中队因缺少理发员造成理发室闲置的问题,也可采用多种方法来解决,一是支队组织1-2名理发员每月巡回部队理发;二是中队自己培训理发员;三是请驻地的理发师定期上门理发服务。
4、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方法。水带损耗严重是基层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真正在火场上磨损、炸裂的并不多,主要是因为水带在洗晒、收卷过程中方法不当而造成的。一些同志在
洗晒、收卷过程中用力将水带与硬质地面磨擦,造成水带两侧起毛裂口,一经较高水压,极易损坏。还有,许多驾驶员对车辆维护保养不细,发动车辆时拼命加油门,清洗车辆时用水枪猛冲猛打,车内积水也不及时清除,造成车辆使用寿命缩短。还有一些同志平时不钻研装备使用方法,到实战时,死搬硬扭,造成器材损坏。以上种种现象均是方法不科学而致,这就教育我们必须要在物资的使用、保管、维护中,重科学,重方法。对通讯器材、车辆器材、特勤器材等,一定要熟悉其性能和操作程序,对常规器材、日常生活用品,要物尽其用,加以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