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对优化纳税服务体系的启发和思考

时间:2019-05-14 19:1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公共管理对优化纳税服务体系的启发和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公共管理对优化纳税服务体系的启发和思考》。

第一篇:新公共管理对优化纳税服务体系的启发和思考

新公共管理对优化纳税服务体系的启发和思考

SMPA2013013 马小东

一、我国当前的纳税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税收是国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纳税服务奠定了现代税务管理工作的基础,近些年来,我国的税务系统坚持在执法中进行服务的原则,逐渐的将监督打击这种方式转换为管理服务,坚持不懈的优化纳税服务,在促进纳税遵从和和谐征纳关系上起到了很大作用。但由于理论、方法等方面仍然比较落后,纳税服务的水平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低得,仍需进一步的探索。具体如下: 一是服务理念有待更新。二是对纳税人服务需求掌握不足。三是服务手段和内容有待丰富。四是纳税服务管理制度有待健全。五是税务干部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未能完全适应要求。六是税务代理业欠发达,社会纳税遵从度不高。

二、纳税服务的内涵及其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延伸 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和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为纳税人提供的规范、全面、便捷、经济的各项服务措施的总称。它主要包括税法宣传,纳税咨询辅导,多种申报和缴税方式,办税公开,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税收信用体系建设及税务代理等七个方面,它们都是相辅相成的重要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新公共管理主张将政府治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把私人企业的各种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对政府职能进行再定位。主张建设服务型政府,由注重工作过程和投入转向注重结果和产出。通过多种形式的授权改善公共部门的工作。将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实现职业化管理。纳税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纳税服务工作有几个基本要义:一是法治、公开、文明、效率是纳税服务的核心理念。二是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的,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三是纳税服务与税源管理同等重要,二者不能有所偏颇。四是突出纳税人权益保护。要加强纳税人权益保护的制度建设,在制定税收法规过程中,要广泛征求纳税人的意见和建议,切实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构建纳税服务体系上的启发

新公共管理理论为现代纳税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不但确立了纳税人与政府平等的经济主体关系,而且还在公共产品“供需”关系中确立了纳税人的主导地位。因此,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成为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政府的一项根本职能。对于作为政府公共部门重要组成部分的税务机关来说,不但税收征收的过程是服务,而且征收的最终目的也是为纳税人服务。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在公共部门广泛引入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也为税务机关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革新工作机制,提高纳税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了参考。个人认为,构建符合服务型政府要求和税收征管改革发展方向的纳税服务体系,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实现纳税服务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税务机关应确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体现纳税人的纳税主体地位,把纳税人看作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精神文明的实践者、国家建设的贡献者”,并在日常管理和执法中体现和实践这种观念,税务管理从“监督管理型”要向“服务引导型”转变。

(二)明确纳税服务的目标,分阶段科学制订纳税服务工作规划。纳税服务体系的建立应结合实际,统筹考虑,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总体构想是以建立一个“覆盖全面、功能齐全、制度规范、配置科学”的纳税服务体系为目标,分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来规划。

(三)畅通“四个渠道”,完善“五个机制”,建立高效的纳税服务体系。

畅通“四个渠道”。一是畅通高效便捷的办税渠道。对现有的办税服务场所进行科学设置和优化改造,本着“统一、规范、高效”的原则,推进办税服务厅标准化建设。完善网上办税业务建设,提供网上办税、电话申报等多元化办税渠道,推行同城通办。二是畅通纳税人获知信息的渠道。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多功能、开放式的税收政策信息库,实行定期税法公告制度,对凡是与纳税人权益相关的事项一律公开到位。三是畅通征纳互动的渠道。完善服务咨询登记备案制、首问负责制和限时答复制“三项制度”,通过设立“局长接待日”和专门邮箱、定期走访纳税户、召开税企座谈会、问卷调查、加强与各行业协会或商会的联系等有效形式,及时了解掌握纳税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四是畅通纳税人救济监督的渠道。对外公开监督电话、监督信箱,聘请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义务监督员”,倡导成立“纳税人委员会”或“纳税人权益保护委员会”等非官方的社会组织,监督税务机关依法行政。完善“五个机制”:一是按服务功能进行机构重组和流程再造,完善征收管理机制。二是以保障服务质量为要求,完善纳税服务绩效评估和监督保障机制。三是以维护税收公平为目的,完善对纳税异常情况的风险预警机制。四是以提高纳税遵从度为根本,完善税收宣传培训机制。五是以促进纳税人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建立税务风险指引和税收筹划服务机制。

(四)加强税收文化建设,提升纳税服务队伍的综合素质。增强服务意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文化建设进行强化。税收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在制度层和物质层两个层面的不断探索、不懈努力,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科学的税收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安全文化和物质文化,并有意识地加以归纳、总结、提炼和引导,进而在税收工作者心中自然而然地形成高度认同的价值观,将“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收工作宗旨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工作当中。

(五)构建“大纳税服务”格局,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一是推进纳税信用建设。启用纳税人终身代码制,建立纳税户信用记录档案,纳入政府信用建设体系,向公众公开批露。二是加快推行税务代理制。推行税务代理是一个健全的纳税服务体系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要从法律、法规上明确税务代理应有的法律地位,将税务机关部分纳税服务职能外部化和社会化,健全税务代理有关机构设置、资格认定、代理程序、行业规范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大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减少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偏差失误,提高纳税申报和税收征管质量。三是完善协税护税和公共服务网络。加强税务部门与海关、金融、外汇、外贸、工商、统计等部门的合作与联系,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和情报交流机制,强化护税协税工作,广泛依靠和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支持行业协会、社区组织参与纳税服务活动,形成全社会“大纳税服务”格局,促进税收环境的优化。

第二篇: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纳税服务体系优化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纳税服务体系优化 摘要:税收是国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纳税服务奠定了现代税务管理工作的基础,这些年来新公共管理理论带给税务系统许多新的理念、新思想和新方法,也在税收管理实践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篇文章通过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概况与纳税服务内容的分析,着重就新公共管理理论带给纳税服务的启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纳税服务 新公共管理理论 优化服务体系

近些年来,我国的税务系统坚持在执法中进行服务的原则,逐渐的将监督打击这种方式转换为管理服务,坚持不懈的优化纳税服务。但由于理论、方法等方面仍然比较落后,纳税服务的水平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低得,仍需进一步的探索。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和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为纳税人提供的规范、全面、便捷、经济的各项服务措施的总称。它主要包括税法宣传,纳税咨询辅导,多种申报和缴税方式,办税公开,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税收信用体系建设及税务代理等七个方面,他们都是相辅相成的重要内容。他们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于英国、美国、新西兰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理论思潮,也是近年来深刻影响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行政革新的主导性思想之一.到目前为止,新公共管理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概念或统一明确的范式,在宽泛的意义上,它既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政府治理理论,又指一种不同于传统官僚制的新型公共行政模式,还指在当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进行的政府改革运动。为应对新近的外部环境变迁和政府治理危机而生成的新公共管理,在承继和发展管理主义传统的同时吸纳了一些新的经济学理念和方法论,并受私人部门成功的管理创新的示范牵引,在理论上以一系列新的策略和主张表达了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基本律条的取向,在实务上通过政府再造活动以建构一个非官僚制或后官僚制政府。它具有结构性、整体性转换的意向,是现代政府治理可选择、可辨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新公共管理的肯定或批判皆缘于其创新导向的特质。新公共管理主张将政府治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把私人企业的各种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对政府职能进行再定位。由注重工作过程和投入转向注重结果和产出。通过多种形式的授权改善公共部门的工作。将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实现职业化管理。放松规制,强化政府的使命感。通过组织再造与结构再造(包括压缩层级、精简规模、组织分散化等)来增强政府的活力和回应性,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实现政府治理的经济、效率和效能。走向一种新公共管理的行政模式,业已成为当代西方不少国家政府改革的基本趋势。新公共管理的改革实践不同于一般的行政革新,而是政府再造,具有行政革新的特质。主要反映为政府运作机制层面上的公共服务市场化、组织人事层面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政府技术形态上的电子化政府,以及价值层面上的行政文化创新等方面。新公共管理提供了当代公共行政一种新的管理主义途径。它 1

以多视角的研究方法和鲜明独特的政策主张对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体系与逻辑结构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本质性改变,并表现出取代既有主导理论成为行政学新主流的趋势.目前,范式转换的过程正在进行之中,本质的差异和内容的共通并存。这种转换互动关系,一定程度上指明了范式转换的趋势,即新公共管理为公共管理学兴起并有可能取代公共行政学成为学术主流提供了历史契机。对新公共管理的发生背景、方法论、理论主张和理论模式、实务政策反映、发展趋向等进行研究和反思,一定意义上有益于探索发展中国家政府改革与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新趋势。

新公共管理理论给纳税服务体系的优化产生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具体的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增强纳税服务意识并提高纳税服务的法律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的彻底更新和转变,是优化纳税服务的关键,纳税服务观念要努力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

1.由监督打击向管理服务转变。改变以往注重对纳税人防范、检查和惩罚的观念,相信大多数纳税人都能够依法申报纳税,履行税收义务。以服务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使管理执法和优质服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

2.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淡化权力意识,树立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必须履行的义务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搞好服务是提高征管水平的重要手段,始终把尊重纳税人、理解纳税人、关心纳税人贯穿在税收征管中,积极、主动、及时地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 经济的服务。

3.由职业道德要求向具体行政行为转变。将过去作为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要求,转变为对税务人员的基本行政行为规范,使纳税服务的 内容 制度化、规范化,并将其作为税务机关行政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落实和考核。

4.由注重形式向内容、形式、效果相统一转变。要从片面追求纳税服务形式的认识误区中解脱出来,不能只注重口头上、材料中、墙壁上的服务,而不管实际工作中服务措施的落实与否,服务效果的好与坏。必须通过持久和务实的工作,形成纳税服务长效 发展 机制。

只有观念的转变,没有法律的保障,纳税服务仍然难以规范地开展。因此,提高纳税服务的法律地位是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新《征管法》第七条为纳税服务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法律基础,对纳税服务的逐步完善具有深刻 影响 和重大意义。下一步可以考虑在制订《税收基本法》时,将纳税服务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可以参照国际惯例,建立纳税人宪章,把纳税人的权利和税务机关应当为纳税人提供的服务以法规形式明确下来;根据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制定纳税服务的基本内容和操作原则,并根据纳税服务的总原则,制定纳税服务的具体内容、服务标准、工作方式和岗位责任体系等。这样纳税服务就有了根本的法律制度保障。

(二)建立有利于提高纳税服务效率与效能的服务体系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施政的基本价值在于:经济、效率、效能。联系到税收工作,我们也应该把“经济、效率、效能” 作为纳税服务追求的目标。具体的: 应用 网络 和信息技术,加快建立规范的纳税信息服务体系,整合税务信息资源,为纳税人提供涉税公共信息和个性化信息服务、税收征收管理服务和实时在线服务,实现全天候的“无站式”服务,减少纳税服务的中间层次和环节,降低服务费用,提高服务效率;针对办税程序繁琐、效率不高的现象,运用流程

再造理论,开展结果导向的管理,深化税务行政审批改革,减少税务登记、核定申报方式、政策性减免税等审批手续,使程序运作 现代 化;针对纳税服务绩效难以衡量的 问题,继续加强过程控制,坚持“有效执行没借口、决定成败靠细节”的思想,把优化服务渗透到税收管理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岗位和每一道环节;要建立以纳税人满意度为重要衡量标准的纳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要针对纳税人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趋势,构建以税务机关为主导、多种服务组织共同参与的纳税服务体系,将具体的纳税服务事项交由 社会 中介机构或民间非赢利组织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

(三)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纳税服务决策机制

新公共管理的“顾客导向”主张采取自下而上的开放式的决策模式,而不是封闭式的,认为由越多人参与的共同决策,就会掌握到越多顾客的感受,由越少人做决策就越不能真正掌握顾客的心声。严格来说,顾客导向的层次就是由外而内、由下而上,顾客导向的运作前提就是要集体决策,共同参与。在实施纳税服务的过程中,可以透过调查与统计 分析 去掌握纳税人的需求,但不能掌握纳税人的心声和感受,这往往只能通过基层的税务工作者去探求。作为基层的税务工作者,他们能够直接接触纳税人,最能了解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及切身感受。所以税务机关在做出有关纳税服务决策时,必须让广大基层税务工作者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成为决策的主体。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纳税服务决策机制不仅训练基层工作人员自我管理,更能促使他们自己考核自己的决策执行成效,从而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

(四)建立科学的纳税服务考核机制

应围绕优化服务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指标和方法,加强和量化对服务的管理考核,充分发挥和调动税务人员优化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考核过程中应区分业务体系和非业务体系分别考核。业务体系是指直接为纳税人提供服务的岗位及人员,主要包括管理、征收、稽查、税源监控等一线岗位。非业务体系是指不直接为纳税人提供服务的岗位及人员,这部分人员虽然不直接与纳税人接触,但同样担负着提供服务的职责。对业务体系除参照工作质量标准进行考核外,一并对服务时限、服务质量、纳税人满意度等关键指标进行综合考核;对非业务体系的考核应将税前服务、信息反馈与处理、纳税人满意度等指标作为重点,进行综合考核。

(五)构建完善的纳税服务监督评估机制

要进一步畅通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就要建立公开的、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监督评估机制,使税务机关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服务现状,及时加以改进。通过召开纳税人座谈会、上门走访、问卷调查、发放“个人联系卡”、“征求意见卡”等形式,让纳税人了解税务机关及税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并陈述自己对纳税服务的意见,让税务机关了解纳税人合法合理的期望,进而修订和完善有关纳税服务的制度和规定;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受理纳税人对税务人员执法不规范、服务不周到的投诉;在税务政务公开和外部参与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社会各界和纳税人的意见,广泛聘请社会各界代表、纳税人代表对纳税服务进行监督评估,以便及时查找问题和不足,随时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1.孙利军.关于纳税服务理论与实践诸问题的探讨[J].税务研究,2003

2.戴子钧.构建现代化税收服务新体系[J].税务研究,2003

3.吴旭东.税收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乔家华.在制度创新中推进纳税服务:对当前纳税服务的实证分析和政策选择[J].涉外税务,2003

5.陈捷.纳税服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涉外税务,2003

6.谢少华.从新公共管理的兴起看西方税收管理理念的转变[J].涉外税务,2003

7.宣城市地税局课题组.构建纳税服务体系的基本理念与难点[J].税收科技,2003

第三篇:公共管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启发

摘要: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存在着很多互相学习的领域,文章通过对两者激励机制的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区分两者不同性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方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互相学习中得到一定的启发。人力资源管理职责就是要实现组织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励机制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公共管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是引导公共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实现公共管理目标的过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是部门的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通过拥有的权力或权威,干预和影响被管理者的行为,以使每个员工在达到个人目标的同时实现部门的组织目标。通过对两者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学习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加快自身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有利于企业管理明确自己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以便更快和更积极地运用创新精神对此进行完善。

一、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共同点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原则

无论公共管理人力资源激励还是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激励,都是人类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挖掘自身潜能,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继而达到自我解放的过程。两者都采取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激励原则的办法来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激励。

1、目标结合原则: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有机协调的紧密结合。

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二者相结合的原则。

3、外激励与内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外在性激励指组织根据员工工作贡献所给予的最终奖酬才是他们所期望的目标物。内在性激励则是通过创设一定工作条件,让人们在工作本身中得到乐趣,从而满足人的活动、人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层次需要。

4、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正激励是对员工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从而产生激励效应。负激励是对员工违背组织的非期望行为进行惩罚。正负激励都是必要而有效的,不仅作用于当事人,而且还会间接地影响周围其他的人。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方法

公共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都采取激励来吸引人、用好人、留住人的方法,激励机制成了公共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共同的主要方法。

1、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在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中,往往都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丰厚的福利待遇、良好的晋升来吸引和留住组织所需的人才。

2、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励机制对员工创造性、革新精神和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意愿都有重要影响。可以说,激励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是巨大的。

3、薪酬、福利、培训、晋升制度都是常用的激励方式:不管是公共管理还是企业管理,激励都要采取一定的形式进行。纵观现代组织,在常用的激励方式上都具有相似性。这些传统的激励方式和手段都是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常用的激励方式。

二、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不同点

(一)激励机制作用不同

公共管理管理追求的是公共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其目的仍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企业管理管理谋求的是本企业本部门的利益,追求的是最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实现本企业本部门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公共管理的激励机制作用就是激发员工热情,使公共管理能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和满足公众的利益需求。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作用就是为了使组织获取更多的利润。

(二)激励机制效果不同

由于公共管理工作的成绩不能简单地用量化标准来衡量,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不能进行简单统计和核算,导致了与效率之间的矛盾,致使激励机制在公共管理取得的效果自然也比在企业管理中弱得多。

企业管理活动中,由于经营者有着强烈的获利欲望,管理者在利润最大化这一指挥棒的驱使下,制定考评指标时力求做到奖优罚劣,他们更为注重通过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目标管理、量化管理、计件工资等一系列制度的完善给企业管理激励机制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条件和空间,使得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在提高员工效率上发挥了很大的功效。

(三)激励机制重心不同

公共管理人员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其言行是政府形象的代表。在能力和道德的取舍中,公共管理更加把道德摆在首位。如果没有好的道德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为人

民服务的公仆精神,那么公共管理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将无法实现。因此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

企业管理中企业只要合法经营正当竞争,就能受到公众的尊重和认同。因此,对于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激励来说,如何提升员工的自身素质和能力,如何增强组织凝聚力,如何产生更多利润成了其激励的重心,他们的社会责任远没公共管理突出,激励的目标比公共管理也更具有明确性。

公共管理把道德的激励始终摆在核心位置,而企业管理更加注重人员能力的激励,这是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激励明显区别的特征。

(四)激励机制程序不同

鉴于公共管理人员的身份与职责的特殊性,公共管理人员的激励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法律条文规定执行,各具体单位不能各自为政,应制定所谓的适合本部门实情的方法来对本单位员工进行激励,而且激励的程序必须一丝不苟、按部就班地操作。例如,公务员奖惩升降等各项制度都必须有法可依,确保各层次公务员都能一视同仁,使激励过程公平公正。企业管理企业员工的激励,则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和管理者的管理作风灵活机动的构建,并无定式可循。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组织都有适合自身的一套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因此,公共管理在激励程序上有着固定的模式,而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激励程序上灵活多样。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启发

(一)适当依赖物质激励

公共管理相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更加倚重精神激励。但是,如果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适当提高物质激励的倚重度,协调的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是可行的、有必要的。作为普通人的一份子,公共管理的工作人员面临的仍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生活问题,仅从精神上进行激励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必须首先承认普通人的基本利益需求,像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一样,通过科学考核个人业绩,将个人利益与工作业绩紧紧挂钩,这就要求必须完善公共管理工作人员的考核制度,充分体现能力本位与道德本位的平衡。

(二)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是由国家法律和法规进行调整和规范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适用没有任何区别。但是,不同部门所负责和管理的社会事务是不同的,有些是为公众简单的提供服务,有些进行的是指导和规划工作,有些进行的是审批和审判工作。对于这些部门的职能来说,在性质上有很大区别,在考核上也有很大不同。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来进行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的激励,确实存在很大的漏洞。

对此,公共管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应该向企业管理学习,根据自身情况和不同人员采用灵活的激励方式,将企业管理激励机制与公共管理自身的特点有机结合,按照科学、有效、灵活的原则,选择相应的激励机制。

(三)转变思想

在工作和管理中提倡效率和服务意识,改变过去“官本位”、“干多干少一个样”情形,把服务的对象转向公众而不是上级。通过个体表率、目标指引等方式逐步树立激励观念,达到人人响应激励,人人依靠激励氛围。如果仅仅是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化,而人的观念和意识没有转变,激励机制设计得再好也是徒劳。

(四)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激励方式

公共管理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形式过于单一,因此有必要健全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具体来说可以综合运用以下几种激励方式。

1、责任激励:公共管理人员的工作并非完全可以量化,且有些工作的结果也不是能马上可以看出来的。公共管理人员的每个工作都关系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形象,关系到民心所向。因此,必须把责任和激励挂钩,不仅要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而且还必须是积极的效果,这才符合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

2、目标激励:公共管理的职责是神圣的,目标是为了公众的利益,对于每一个公共管理工作人员来说,从事这样崇高而神圣的职业本身就是一种荣耀。因此,公共管理要采取措施让工作人员明白自身工作的特殊意义和崇高性,唤起他们内心的奉献精神来激发其工作热情。另外,可以把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个人,用目标的进展程度和完成程度来约束公共管理工作人员。使其有一种工作紧迫感,一种危机感从而使其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应做工作,避免公共管理工作人员偷懒、混日子等不良风气出现。

四、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启发

(一)规范性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与公共管理

激励机制的公正、合理、透明相比,企业企业管理在这一方面亟待加强。虽然进行人员分类激励是必需的,但应按合理的比例分配利益,体现出公正性;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并不断加以完善,让各级员工协商,体现出合理性;把这些规章制度公布于众,接受所有人员监督,体现出透明性。

(二)稳定性

企业管理的特征使其的经营管理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同时也应该注重其稳定性。稳定的制度有利于组织成员对组织文化的认同,有利于组织人员更专心于自己的工作。

激励机制是企业管理人力资源部门高度关注的重要机制,它的稳定能够更好地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公共管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虽然根据环境的变化经常适当做出调整,总的来说是非常稳定的一个机制。企业管理应该学习公共管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这个重大特点,力争使灵活性和稳定性协调起来。

参考文献:

1、孙柏瑛,祈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何翔,张群芳。对激励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一些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作者:王晓朋)

本论文来自:免费毕业论文网()02_2.html ,原文链接:

第四篇:对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的思考

对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的思考

1999年,我国开始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初步探索与实践。2003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正式拉开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的帷幕。2004年,省国、地税局联合下发了《甘肃省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实行纳税信用等级国、地税联合评定,在激发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提高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和办税能力、加强税收征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树立了一大批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典型。然而,反观多年来的实践,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中日益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应当引起各级税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

一、当前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层面的问题

评定条件限制有失严谨。《试行办法》第十条第四项规定,“考评得分在95分以上,但评定期内有税务行政处罚记录的,不得认定为A级。”这一条款在实际运用中会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是按照税收行政处罚的“无过错责任追究原则”,一贯守法经营的纳税人若在偶然情况下非主观故意违反了税收法律法规而被予以行政处罚,就会与最佳信用等级失之交臂;另一种则是一些企业在评定期内恰好未被税务机关实施税务检查,或者即使查出税款却按照自查补税进行处理,未被予以行政处罚,反而侥幸被评定为较高信用等级,坐捧殊荣。除此以外,某些地方还人为设置并压低了A等级评定名额,使得不少诚信纳税户只能望A兴叹。这种评定条件限制所导致的结果反差与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的初衷显然是相违背的。

评定分值设置有失合理。《试行办法》规定,考评分95分以上(含95分)的是A级,为最佳信用等级;95分以下60分以上(含60分)的是B级,为良好信用等级;60分以下20分以上(含20分)的是C级,为一般信用等级;20分以下的是D级,为不良信用等级。这样看来,一是“及格线”已由传统意义上百分制考核的60分下降至20分,“信用门槛”是否过低?二是B、C两个等级涵盖分值幅度过大。例如:处于临界点的94分的纳税人和60分的纳税人同样为B级,如此将分值相去甚远的两个纳税人放在同一水平线上相提并论,就会使高分纳税人的心理落差太大,挫伤其积极性,不能真正发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评定期时间跨度过长。《试行办法》规定纳税信用等级每一年评定一次,以评定年份之前最近的两个会计为一个评定期。而在实践中,纳税人信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且应呈现逐步提升的总趋势。而两年一期在考评时间上明显滞后,难以如实反映纳税人每个的纳税信用情况,降低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例如在评定期两年中曾有“信用瑕疵”的纳税人,通过不断改进完善,事实上己经达到了更高的信用级别,而受两年的评定周期所限,名义上的信用等级不能得到相应调整,不能享受相应级别的优惠条件。从制度设计上看,这样不利于纳税遵从的引导提高。

(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等级评定欠科学。一是评定程序简单粗放。现行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程序通常是:基层税务机关根据评定指标进行打分并合计,结合平时所掌握的纳税人基本情况,提出初步意见,仅把A类纳税等级逐级上报至省级税务机关进行审批。而各级审批部门对A级信用等级的审核主要是CTAIS系统中的违章记录,或者参考年应纳税额大小,对初审环节的测算、考评是否合乎规定、符合实际,既无从考证,也不益深究。这种评定方法缺乏严密性和科学性,主观判断成分多,人为因素影响大。在评定过程中,个别税务人员要么顾念私情,厚此薄彼,要么粗枝大叶,敷衍了事,且大多数税务机关由于A级信用等级评定条件过高、底气不足、后续变数难以预料等畏难情绪,主观上并不愿意推荐上报A级纳税人。评定结果的客观公正难以确保。二是评定对象“身份歧视”。省局文件规定“对实行定期定额征收的纳税人是否纳入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范围,由各市(州)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共同决定。”但从近两年的评定结果看,基本都是各地年纳税额在百万元或千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户。以“纳税贡献大小论英雄”似乎成为大家心照不喧的默契。这又似乎形成信用等级高低与纳税数额大小成正比的悖论,在这种奇怪逻辑下,A类信用等级似乎已成为纳税大户的专享荣誉和尊贵特权。而占纳税户总量90%以上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工商户即使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却因纳税贡献小而被“身份歧视”,往往在最初环节就被拒之门外。这不仅扭曲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的原则和本意,违背了等级评定的公平性,打击了中小纳税人提高纳税信用等级的积极性,更

是从某种意义上破坏了依法诚信纳税的大环境。三是评定结果比例失调。统计数据显示,全省近三次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为A级纳税人的比例始终占总户数的0.1%左右,有的市州还不到0.05%,尤其存在相当一部分县区近三次评定无一个A级纳税人的奇怪现象。由此可见,由于A级评定标准过于严苛,致使A级纳税人在纳税户总数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绝大部分纳税人主要集中在B、C两个等级。而从登记注册的变化情况看,纳税人平均每年以6%的速度在增长。纳税户数迅速递增,信用等级止步不前。这与税务部门多年来不断优化纳税服务、广大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日益提高的现实状况是相背离的。

激励机制不给力。《试行办法》规定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不同等级实施分类管理,并对A级纳税人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试行办法》规定,除专项、专案检查以及金税协查等检查外,两年内可以免除税务检查。而实际上,稽查选案并未参考纳税信用等级,往往是专项检查刚结束,交叉检查又进入;要么是国税检查刚结束,地税检查又进入,加之纳税评估实地核查,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企业不堪其累,条文形同虚设。二是鼓励措施缺乏“诱惑性”。众所周知,如果纳税人被金融部门评定为AAA信用等级,便可享受一定额度的贷款和一定幅度利率优惠;又如被工商部门评定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在参与政府采购时便可以加分而获得优先权。相形之下,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却未免隔靴搔痒,“名”大于“实”,“荣誉”大于“实惠”,无法从根本上调动纳税人提高信用等级的积极性。征纳双方不重视。纳税信用等级虽在法律层面有《税收征管法》原则规定,在规章层面有总局《暂行办法》具体规定,且已先后历经三次国、地税联合评定。但从税务机关内部来讲,这项工作从上到下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除了两年一次的评定工作安排外,平时既不是工作重点,也不是各级领导强调的关键,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均未曾列入。而且基层税务机关日常管理、纳税服务也未按照信用等级分类实施,没有真正把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作为强管理、促遵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外部看,一来纳税信用等级未作为企业参与其他各项评定的重要指标,未作为企业获取某些实质优惠的必备资格和先决条件,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激发企业参与等级评定的热情,无法调动企业不断提升信用等级的主动性;二来由于税务机关宣传力度不大,与之相应的纳税人回应反响不强,使得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对这项工作知晓面窄,认可度低,部门协作配合机制未能建立,齐抓共管局面未能定格,依法诚信纳税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二、完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的思考

(一)完善评定制度

科学设置分值。一是将第十条第四款规定的“评定期内有税务行政处罚记录不得被评为A级纳税信用等级”的情形进一步完善,将“主观故意”作为其前置条件。二是适当放宽A级数额限制,提高A级评定比例;将B、C两个等级按照分值区间进一步细分为:“B”级、“B+”和“B++”级以及“C”级、“C+”级和“C++”级,如此既能体现差异性,更能保证评定结果的公正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和鼓励纳税人不断提高信用等级。

缩短评定期间。《评定办法》中规定,对纳税人的评定属期为评定年份之前最近的两个会计。考虑缩短为以评定年份之前最近的一个会计为评定期。这样既能如实地反映纳税人每个的纳税情况,又能促使纳税人保持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和警觉性。

明确参评范围。建议在《试行办法》中统一参与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的范围,将实行定期定额征收的纳税人明确纳入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范围。即规定已办理税务登记并连续履行纳税义务两个会计以上(含两年)的实行定期定额征收的纳税人可以参加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起征点以下的除外)。这样既能体现评定对象的公平性,又能唤醒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这类纳税群体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

(二)科学实施管理

优化评定程序。开发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软件,并整合纳入CTAIS系统。根据评定指标确定相应的纳税信用等级计算公式,设计科学合理的结构、功能和数据库,建立评价标准、评定模型,同时参考其他部门的涉信数据,得出纳税人在评定期内的纳税信用值,再依据A、B、C、D四个纳税信用等级的取值范围,自动生成纳税人的动态纳税信用等级。这样既可以增强评定程序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又可以大大减少评定过程的工作量和主观因素,提高评定结果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严格分类管理。一是根据CTAIS系统中的纳税信用等级信息,在日常服务、管理和稽查工作中,合理有效

地配置征管资源,实行对应管理。例如对A级纳税人,在纳税申报、发票领供、纳税评估及稽查等方面进行适度简化和放宽;而对D级纳税人则要强化管理,严格限定,从严审批,并进一步加大稽查和监督力度。二是依托CTAIS系统,建立起完整的纳税人信用等级信息库,按照信用等级初评、核实、申述调查、认定、变更、台账管理等功能,实现对纳税人信用等级动态管理。在评定期内发现问题,严格按照规定调整其信用等级;在评定期后发现问题,认真备案,下次评定时按规定处理。

(三)健全激励机制

完善内部鼓励措施。对于高信用等级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应当依法尽可能为其提供实质性优惠。一方面,对A级纳税人给予简化有关审批手续,放宽发票领购限量,建立快速办税通道等宽松管理和优先服务;另一方面,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如A级纳税人有权要求税务机关两年内不列入稽查范围,不得重复检查等。

建立社会诚信协作机制。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将纳税信用等级与纳税人的其他活动或评定挂钩。一是在政府采购、创先争优、文明建设等方面将纳税信用等级作为入围条件或考核指标;二是在对企业或个人进行资信评价时,将纳税信用等级作为重要参考系数;三是对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评选劳模、优秀企业家等荣誉时,对纳税信用等级为C、D的,实行一票否决,体现对国家诚信的至高无上。这样才能真正让纳税人认识到纳税信用等级的重要性,真正感受到诚信纳税所带来的实惠,从根本上调动和激发纳税人提高纳税信用等级的积极性。

(四)内外协同努力

税务机关应当充分认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将其作为提高征管质效、优化税收环境的重要抓手。对内而言,一是将纳税信用等级作为重要参考依据融入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实行分类管理;二是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列入绩效考核,把提高A、B级和减少C、D级纳税人比例作为加分指标进行考核。对外而言,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让纳税人充分认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激发纳税人的参与热情,实现征纳双方积极互动;二是通过宣传,赢得政府乃至全社会的认同,积极争取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三是建立专门的纳税信用网站、纳税信用短信平台,通过纳税人识别号,向社会提供纳税信用信息查询,形成全社会诚信约束机制。四是通过有效平台公布信用好的纳税人,曝光信用差的纳税人,通过对比反差发挥纳税信用等级对纳税人及公众的影响力,真正形成“等级高为荣、等级低为耻”的社会风尚,激励和鞭策纳税人依法诚信经营,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

第五篇:对当前德庆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初步探析(新)

目录

一、德庆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2

(一)网络资源不配套,缺乏科学的服务管理体系„„„„„„„2

(二)农村文化服务体系服务水平不高„„„„„„„„„„„„2

(三)政府职能部门重视不足,文化馆、站公益服务意识淡薄„„3

(四)网络建设管理混乱,农村网络平台健康发展受到冲击„„„3

二、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3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制约城乡网络资源建设的协调发展„„„„„„„„„„„„„„„„„„„„„„„„„„„„4

(二)农村文化建设人才缺乏和资源建设落后„„„„„„„„„4

(三)网络优势得不到发挥,人才建设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5

(四)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5

三、对当前德庆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路„5

(一)合理统筹配套,建立全方位的服务体系„„„„„„„„„6

(二)大力扶持农村,城乡协同,资源共享„„„„„„„„„„6

(三)深化文化馆、站的公共文化服务品格„„„„„„„„„„7

(四)抓好文化市场,净化文化环境,促进城乡和谐发展„„„„9 参考文献 „„„„„„„„„„„„„„„„„„„„„„„„10

对当前德庆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的初步探析

【内容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的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服务。这个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及科学文化素质的千秋“利民工程”,却在我们的山区县因种种原因而存在不乐观的现象。这直接导致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不平衡协调而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和谐发展的进程。本文拟就这种现象的产生作初步的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城乡网络 和谐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的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服务。也就是说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农家书院、文化站等,让广大农民群众免费获取包括看书、看报、看电影、看戏、文化素质培训、群众性的文体活动等内容。但是,这个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及科学文化素质的千秋“利民工程”,却在我们的山区县因种种原因而存在不乐观的现象。

德庆县位处于西江中游北岸,全县总面积2257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人,辖13个乡镇(街道)175个村委会,是广东省粤西“三分水田七分山地”的典型山区县。

一、德庆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基层里,虽然也有文化大院,但因为设施设备不齐全,缺乏

优势未能长足发挥,大量培养农村文化大户的管理人才及图书、档案管理人才的构想成为空谈,使农村的各种文化资源不能够呈现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政府职能部门重视不足,文化馆、站公益服务意识淡薄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就是为人民服务,文化馆、站是国家兴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群众文化工作的龙头,因而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体现政府导向和群众文化权利的主要阵地和主力军。但是,近年来,我们的公共文化阵地文化馆、站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品格地位不是上升了,而是降低了。这主要表现在活动的数量、质量乃至活动的区域上都明显地存在不足。归根结底就是职能部门顾此失彼,重视不足。

(四)网络建设管理混乱,农村网络平台健康发展受到冲击

近年来,一些在城市难以公开上市的,带色情、政治煽动的非法盗版黄色、迷信书刊、影碟、私彩等迅速转移,蔓延到农村文化市场,城市的“不良网吧”也开进了农村,这些对农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这些表现说明,我们的文化市场在城乡网络建设上管理混乱,农村的网络平台由于文化环境的污染而影响了健康性,因而制约了农村的文化建设。

二、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

上述问题的存在,将直接导致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不平衡协调而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和谐发展的进程。而这些问题存

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建设基本完善,从而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的发展乡、村文化设施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场所。在政府的引导下,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群众自办文化大户、文化室、业余剧团等,建立了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民间文化团体,从而使基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新的天地。但是明显存在人才老化,人才结构单一,科技人才紧缺,并因此而使得较为完善的网络资源建设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农村文化建设未能呈现跨越式发展。

(四)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是网络资源建设,要建立完善、发达的网络平台并发挥功能作用,为促进城乡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关键在于政府职能部门对文化市场实施科学、严格的管理。但是,由于德庆县的经济尚欠发达,乡村地域分布广,文化市场执法队伍配员不足,以及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尚未健全等诸多因素,从而使职能部门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导致网络建设管理混乱,特别是农村网络平台健康发展受到冲击。

三、对当前德庆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路

为让基层有农民真正地感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真正地达到城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共同发展的目的,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合理统筹配套,建立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真正地缩小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必须要做到:城乡协同资源共享,利用先进的文化设施,将如设施完善的图书馆、内容全面的博物馆、影院等城市中各种丰富的文化资源信息,通过广播、电视及网络传输给乡村,再把乡村的风俗、民情、民间工艺和民间艺术等乡土文化信息,再反馈到城镇里,让城里了解乡村,让农民感受进步,如此循环往复才能逐渐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只有通过城乡协同,资源共享,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和以人为本的社会责任。只有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才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文化体制改革发展中,保障大众的公共文化权利,实现公共文化利益,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不难想象,如果我们的决策者、执行者对上述问题都能较好地履行了各自应尽的职责义务,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新农村景象将是无比的兴旺繁荣:农民可以在村里的文化活动室上网浏览信息、查阅农业科技知识,可以观看影视作品,在“农家书屋”借阅自己喜欢的各类图书;在村里的体育设施进行健身锻炼,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可以经常看到“送戏下乡”的演出,或“2131工程”入村放映的电影,农民依靠各种载体的科技信息走上小康之路,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十分活跃丰富。这些,都应归结于实现资源共享的科技力量。

(三)深化文化馆、站的公共文化服务品格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文化工作肩负着通过繁荣文化来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使命,也担负着加强文化建设,解决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的重任,这就需要深化文化馆、站的公共文化服

(四)抓好文化市场,净化文化环境,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基层和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我们积极为群众创造适宜活动平台的同时,还需为他们营造良好、健康的文化生活环境。笔者认为,各地文化部门要及时掌握当地文化市场的动态,积极引导辖区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更要着重抓好基层文化市场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净化农村文化,促进基层农村文化健康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切实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并发挥作用。

总之,要落实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实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推动城乡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要让基层的农民群众真实的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文化关怀,才能提高农民的文化层次,才能提升乡村文化的品位,丰富其内涵,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为此,我们要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合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城乡文化建设和谐发展。

德庆县是有着悠久灿烂文化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基层信息资源共享示范县,因而更应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努力推动“阵地配套、经费落实、队伍健全、活动正常”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再创名城文化新辉煌。

下载新公共管理对优化纳税服务体系的启发和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公共管理对优化纳税服务体系的启发和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