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一些思考 ——观看大学生村官培训视频讲座有感
对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一些思考
——观看大学生村官培训视频讲座有感 前段时间,我在江苏先锋网上观看了大学生村官培训视频讲座,深受鼓舞和启发。特别是第三讲《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自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的严教授从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存在的矛盾出发,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进一步的宣讲中央的政策、举例地方的成功经验,以此来回答如何做好这项工作。
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社会管理列为2011年重要工作之一。
民生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新一个五年周期的核心问题,也是老百姓最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此同时这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所在。当前,社会矛盾比较多地集中在农村,而农村也是社会管理当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对于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我对如何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说几点简单想法。
一、夯实农村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关键在基层。基层党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所依靠的最基本、最直接、最关键的
力量。当前,基层党建工作重点是抓基层、打基础,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夯实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程。
二、为农村社会管理提供物质保障。
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基础上,这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物质保障。因此,立足村情,创新思路,让农民尽快富起来,让村集体经济强起来,让农业基础设施好起来,让农民家园美起来,让农村社会和谐起来,打牢村级社会管理的物质基础。
三、搭建激发农村社会管理内生动力的平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积极搭建各类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教育,促进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展,激发村级社会管理的内生动力,构建新时期农村和谐社会的思想保障。利用村级活动场所“一室多用”的功能,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和培训活动,不断丰富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是发挥“培训中心”作用,大力培养农村新型农民。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阵地,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为载体,对全村科技致富能手和广大群众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发挥“信息中心”作用,提供农村实用价值信息。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设置信息收集箱和信息公开栏,为村民致富提供农产品开发经营、劳务输出、瓜果蔬菜病虫情报及防治知识、特色农业种植等内容信息服务。三是发挥“娱乐中心”作用,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
第二篇:观看大学生村官农村业务知识远程教育培训讲座有感专题
观看大学生村官农村业务知识远程教育培训讲座有感
------大学生村官作服务人民群众的“勤务兵”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党力量与智慧的源泉。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面对基层群众工作对象的多样化,群众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如何将群众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更好地使群众工作上台阶、上水平,让群众满意,作为在农村基层第一线工作并接受锻炼的大学生村官的我们,就是要身体力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做服务人民群众的勤务兵。
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员”。要结合当前农村的中心工作,全面细致地了解掌握群众的需求,通过召开座谈会,编发宣传单,出黑板报,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收看远程教育片等宣传方式方法,大力宣传有关党的“三农”政策,如粮食补贴政策(如粮食直补包括三项内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粮食直补:早、中、晚稻各为11.8元/亩,良种补贴:早稻10元/亩、晚稻15元/亩,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46.2元/亩〈动态机制〉。以上三项加起来,早稻每亩68元,中、晚稻每亩73元),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早籼稻90元/百斤, 中、晚籼稻92元/百斤),新农村建设政策,农村建房政策,新型合作医疗政策,农村低
保、五保政策,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土地换城保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教育政策,林业政策,法律援助政策等等,使这些党的惠民富民政策深入民心、家喻户晓,使农民群众真正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永远唱响中国共产党好的主旋律。
当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矛盾纠纷一旦发生容易造成农村不稳定,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因些我们大学生村干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向群众宣传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制意识,主动介入到化解突发事件,调解邻里纠纷和矛盾中,确保矛盾纠纷及时得到化解。同时,积极协助村委会制订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当好扶贫济困的“帮护员”。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建立困难群众台帐,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台帐,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济困活动,认真搞好结帮扶,有针对性地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使农村困难家庭尽早摆脱贫困,走出困难。
当好农业生产的“技术员”。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的,农村、农民要致富必须靠科技,要善于让农民群众用科技知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因些,要加大对农村实用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多倡导农民群众进农家书屋学习充电;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农民群众从事产业的情况,切实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每年邀请技术人员为农民群众
举办技术培训班,不断提高群众的科技水平;经常性地深入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为群众解决农业技术难题,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当好预警灾害的“气象员”。农村的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家中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由于自身种种原因,他们不能及时获得气象信息,在自然灾害天起来临时,常因应急不足而造成不少损失。大学生村干部要义务担当起“气象员”,通过手机、板报、广播等方法,及时将天气情况服务任职村群众,协助做好气象服务工作,可以有效应对气象灾害,帮助农民利用气象科技实现农业增收。
当好群众琐事的“代办员”。要积级争当村级群众琐事代办员,经常深入农村实际、深入农户群众中,广泛收集农民群众需要的琐事代办需求,集中为村民办理各项惠民资金发放、土地审批、生育证发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账、困难救助、五保、低保办理和开具各种证明等琐事,每周定期将收集到的代办事项集中到乡镇办理并告知需要办理琐事的群众备齐各种材料,并将代办结果及时予以公布并通知群众,对不能解决的琐事向群众做好解释。
只有真正做到丢下架子,放下面子,做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盼群众之所盼,始终心中装着群众,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以自己的行动,真正融入基层、融入农村、融入农民群众,切实为群众办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好
事,做为民服务任劳任怨的勤务兵,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信任和认可,才能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村官。
第三篇:对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一些思考
对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一些思考
张巳初
民生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新一个五年周期的核心问题,也是老百姓最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此同时这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所在。当前,社会矛盾比较多地集中在农村,而农村也是社会管理当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对于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我对如何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几点简单想法。
一、培育农民合作组织,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供载体依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意愿不断增强,参与村街公共事务管理和决策的要求也日趋强烈,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培育各种协会、合作社、联合体和学会等多种形式的管理和服务主体,引导各种农民合作组织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最为老百姓所接受并且发展比较好的组织形式。过去,它通过促进农民之间的交流、合作,推进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发挥比较多的是发展农村经济、直接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而现在面对新的形势要求,还要赋予这些农民合作组织更多样化的职能。一方面,组织农民学习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学习生产、养殖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提高农民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民主管理
意识,培养新型农民。另一方面,开展各种农民喜闻乐见、贴近农民生活的活动,以此丰富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素质。对于涉及老百姓利益的村街重大事项,以农民合作组织为载体,汇集民意,反映诉求,真正落实村民自治机制。
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坚强支撑
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基本公共服务还严重不足,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等还是制约农民生活改善和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瓶颈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在保证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的基础上,也要进一步加大农村社会事业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力度。一是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二是推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政府集中力量办好公益性事业单位,对于经营性事业单位,由政府主导,采取“公共招标、合同管理”的办法,加快推进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三是鼓励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以多种形式兴办社会事业,拓宽筹资渠道,特别要引导农民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满足农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将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制定社会事业专项规划,按照人口和行政区划的配置标准,合理布局中小学、就业服务中心、卫生院和养老院等社会事业机构,整合资源,推动整体发展。
三、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转型时期,仅仅依靠原有的农村基层组织进行社会管理已不太现实,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新生力量参与农村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
推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从村干部和村官入手,不断开阔选人视野,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真正把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解决处理复杂问题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级领导班子中。要打破地域、身份、行业的限制,吸引一大批符合条件的私企业主、城市下岗职工、机关企事业单位流动人员、退伍军人和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优秀人才,使村干部队伍结构更加完善。这些优秀人才不仅为农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还带来了崭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得到提升,有助于形成倡导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第四篇: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
朱建璋
2009年是农村改革发展之年。最近,省委和宁波市委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先后制定了《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探索和建立与当今中国农村社会特点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
农村社会管理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它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系统规范的农村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农村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农村社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的利益关系,回应广大农民群众的诉求,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的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农村社会环境。它不仅关系着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命运,也关系着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大局。目前,一方面传统的矛盾疏导机制与组织效用减弱,集体力量弱化;另一方面,转型的农村社会关系复杂化、矛盾多样化,传统的方法很难化解新矛盾。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 下,农村公共事务管理日益凸现出来,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可见,当前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内容、手段和方法等亟待创新,村民自治亟待加强,农村民间自治力量和公民社会亟待培育,民间力量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自治功能亟待发挥,真正使农村社会管理成为以党和政府为主导、民间组织为中介、村民自治为基础、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谈些粗浅看法。
一、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管理民主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民主法治也是和谐农村的基本要求。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理顺“党政”“政社”等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社会、群众参与乡村管理的积极性,以切实提高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政治保证。我国的村民自治不是农村社会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政府强力推进的结果。而政府过多的干预又会强化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关系,弱化村民自治。因此,必须加强乡村民间自治力量的培养,促进乡村社会管理资源的培育和整合,逐步建立农村社会的自治、自律体系,完善乡村自治功能,拓宽村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管理空间。这是加强农村民主管理的内在需要,也是健全农村民主法治的必然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加剧发展。一方面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有 了很大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主体发展有了分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与群体,加上外来务工人员大量进入,各种社会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都对传统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带来很大冲击,农村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农民切身利益的利益调整、利益协调显得更加突出,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一个难题,如果处置不当,各种矛盾就会爆发,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同样,随着农村公共事务建设力度增大,做好了,对广大老百姓是一件大好事,但如果管理体制不相适应,管理模式比较陈旧,未必能把好事办好。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建立、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管理模式。另外,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的我市农村,随着农村工业化水平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和外来人口流动,给农村计划生育、治安、环境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外来人口管理已成为一些发达乡村社会管理的新课题。以上这些说明,如果我们农村的社会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就很难适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就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新农村建设就很难推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只有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秩序相协调的社会秩序。”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富裕的新农村,呼唤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只有一切从本地实际出发,形成有效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农村社会各项事业才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才会出现。
二、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前提是管理主体创新 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必须要弄清楚,谁是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各自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应当界定明确,并与村民自治有效结合起来。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共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实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因此,在管理主体创新中,首先,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是关键。村级党组织处于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发挥村级党组织对和谐新农村的领导作用十分重要。目前,有些村级党组织工作方式简单,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有待增强,社会事务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事务管理卓有成效的村,无不与村级党组织具有较强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密切相关。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并不是包办代替各项社会事务,事无具细都由党组织来直接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显然无法适应当前农村实际。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分级管理中分清各自责任,在整个组织网络体系中党组织起到一个龙头作用,真正起到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 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又能调动各方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社会管理的有效性、针对性以及对农村社会的可控性。其次,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在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中,仅仅依赖几名村干部是难以提高农村社会事务管理水平的。目前,一些农村组织的社会管理水平较低,工作难以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于没有调动村民对社会事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村民自治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的关键是,使社会管理的权力与责任向下延伸,使社会管理的重心下移,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同时充分利用村民小组的作用,通过村规民约明确村级党组织、村委会、村民小组、中心户和村民等各自的分工与职责。在此基础上,又形成基层组织与村民的对接联络,调动和激发村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多元的社会主体参与模式目前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比如:外来务工人员如何参与村务管理及其相应的权利义务还有待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如何有效地纳入管理系统,特别是发挥他们自主管理并与本地村民一道参与到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中来,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全新课题。
三、农村社会管理创新,重点是管理内容创新
我市农村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加速推进过程中,农村社会管理的内容不断增多,但由于各村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均衡,重点也各不相同,一些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农村社 会事务管理的面不断扩大,任务不断加重,如果农村管理内容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将很难满足群众对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的需要,也难以提高农村社会事务的管理水平。因此,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必须创新管理内容,拓展管理领域。首先,要强化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进,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如果处置不当,管理能力不强,反而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事关民生的许多公共服务职能延伸到村级组织,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农业科技、村落文化、公共卫生、群众体育等已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强化农村社会矛盾的调处。作为基层组织,如何正确处理各种纠纷和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对维护一个地区的社会稳定十分重要。通过建立和延伸有效的社会管理网络,从矛盾预警到调处做到快速反应,努力做到关口前移,把矛盾纠纷控制在初始阶段,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农村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处理。再次,要强化对外来新居民的有序管理和服务。从外来新居民入住农户开始进行登记,并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入住信息、工作信息及生活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和帮助解决。把外来务工分散人员通过各种活动组织起来,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
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突破口是管理手段和方法创新 随着农村社会管理对象的变化以及管理内容的拓展,仅仅依靠几名村干部运用行政手段已很难适应,往往会出现“行政 方法不能用、经济方法不好用、法律方法不会用、思想教育不顶用”的局面,农村社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面临重大挑战。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方法,运用系统管理方法,形成管理网络,在系统中明确各个责任主体的任务、权利、职责,使农村社会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农村社会事务的管理,并且使各种信息及时有效地在系统内传递,上下之间保持信息的畅通,使村干部从大量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本村大事,并且通过网络进行即时动态管理,发现情况及时作出反应,从而提高农村社会事务管理效率。同时,由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教育等管理手段,坚持堵疏结合,宽严并济,教育为主。
第五篇:关于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思考
关于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思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乡镇是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和稳定的关键,其职能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民心向背和党的事业兴衰。近年来,我乡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始终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构建矛盾调处机制稳定基层社会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围绕服务好“三个发展”战略,不断探索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现将相关思考汇报如下:
一、营造氛围,提升社会管理意识
(一)做好宣传发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提升社会管理意识,就是要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树立起重社会管理、社会管理也是生产力的思想认识。一方面是要通过加强理论学习,以举办专题培训、召开动员大会、实地参观考察、开展基层调研等方式使乡村党员干部明确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的对于夯实党的基层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同时,要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通过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完善监督考评机制等,使党员干部切身感受到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水平对提高日常工作水平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密切配合的意识。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基础,通过评选“五好家庭”、“文明家庭”、“先进致富带头人”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积极提升广大群众的
1思想道德水平;同时,乡村干部要积极主动的深入到田间地头、进村入户,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说短,做好宣传工作,加强正面引导。
(二)加强督查指导。一是进一步完善乡干部挂村制度。在原有的乡党政班子成员、乡干部挂村制度的基础上,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内容作为挂村工作的重点,进一步深入基层,掌握工作重点、难点和热点,积极指导帮助村居党组织、村居委会化解矛盾和困难。二是建立定期督查和不定期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村居社会管理工作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各村工作情况,积极总结发现工作中的好经验、好方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督促工作顺利开展。三是积极探索完善群众监督机制。基层工作效果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扩大公众的参与,首先就是要扩大群众对社会管理工作的监督,积极探索方便群众监督的各种工作机制以及群众信息反馈的渠道机制等。
(三)落实乡村责任。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乡机关各职能站所综合目标考评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考评制度建设,将原有的涉及社会管理的,如综治、民政、就业、社保等与社会稳定、改善民生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加大考评权重和分值,积极转变各职能站所工作观念,提升服务意识,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度。二是要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内容作为村级综合目标考核体系,立足各村居实际,重点围绕各村居在社会管理方面的不足,设计好考核内容,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建立科学、可行的工作目标。
二、整合力量,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一)加强乡机关干部作风建设,提升服务意识和水平。一
是以提高办事效率促作风改进。结合党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个,进一步完善机关效能建设制度,积极落实一站式服务、首问负责制等便民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让群众少跑腿、多受益,坚决避免因工作效率不高,影响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二是以加强监督促意识转变。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落实日常工作监督机制,加大对工作人员考勤、服务态度、办事效果的日常监督检查,即使发现、纠正工作中不规范、不合理的行为。三是以严明奖惩促工作提升。通过定期开展月度“共产党员先锋岗”、“优秀工作者”、“人民满意公务员”等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同时,对于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不认真、群众反映较差的人员,要及时通过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等方式,加强警示教育。
(二)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等群众自组织作用,完善群防群控机制。一是要充分发挥村民、居民委员会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解决基层群众实际困难作用,通过在政治上照顾、经济上倾斜、工作上支持,积极提升基层干部处理问题、化解难题的动力和能力。二是要完善安全联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联防队—村民小组”的综治维稳体系建设,增强乡机关职能部门与村居自治组织的工作协调力度,夯实基层矛盾纠纷化调处机制的建设,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
(三)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增强社会协同力量。一是进一步发挥工、青、妇、关工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利用群团组织自身优势,通过就业培训、爱心助学、就业服务等方式,分类做好下岗职工、重点青少年群体、困难家庭、留守妇女儿童的帮扶引导工作,努力发现、化解不同群体的生活、生产困难,积极配合好党组织和政府避免和消除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二
是大力发挥社会组织的特殊影响力,重点利用好农业产业合作组织在发展乡村经济、化解基层矛盾的特殊作用,积极引入社会慈善组织等其他社会力量,发挥其在灾害救助、困难帮扶、经济援助等方面的作用。
三、上下结合,畅通基层民主渠道
(一)做好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提升政府公信力。从近年来发生的社会管理危机事件来看,信息公开的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不全面在恶化危机方面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激化了矛盾,放大了问题,使得一些本该通过小的代价和成本就能化解的事件最终酿成大的危机,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因此,一是要做好日常的信息公开工作,充分利用好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居务公开平台,经常性、动态性发布党政工作重点、人员任免、经费使用情况、各项利民惠民措施及具体的受益人、拆迁补偿等各项党员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工作的进展情况,一方面让党员群众了解到党和政府在为群众谋利益、解难题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努力,加强正面引导;另一方面也让群众清楚地了解到各项工作的进度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增强群众对我们工作的理解,争取群众支持。二是要建立完善危机期间信息发布制度,乡各职能部门、村要建立完善危机信息发布制度,不仅在灾害预报、疫情疫病监测等方面的做到及时公开,而且要在其他社会性突发事件、基层矛盾纠纷等突发性社会问题上及时、准确、全面的公开,以事实真相切实做好群众情绪的疏导工作,缓和化解各项社会矛盾。
(二)完善情报信息报送系统,及时掌握民情民意。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及时准确的掌握好民情民意,让群众的想法建议有规范化、制度化、经常性的反映渠道。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综治维稳信息渠道,完善“乡—村—组—信息员”的信息收集报送渠道,加强对重点人群、重大事项、重点问题的监控力度,掌握事件发展进度,为及时有效处理矛盾纠纷创造条件。二是要建立民情民意表达的直通车,通过设立群众信箱、建立民情民意收集台账、意见建议分类处理机制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及时处理相关情况。近年来,我乡在上述方面坚持不断探索完善,及时掌握信息情报,在维护社会的总体基本稳定的同时,全乡群众的安全感逐年提升,在历次的公众安全感测评中始终位于全区前列。
四、多措并举,夯实基层政权建设
(一)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基层干部选用任免、基层重大事项决策机制。一是要继续巩固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在干部选用任免中的基本指导作用,在坚持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探索完善党员干部票决制、群众评议制、任前公开征求意见制度等,确保将党组织意图和群众的意愿相结合好,选用党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人担任基层干部。二是在村居重大事项的决策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按照重大事项“一事一议”的制度,充分群众普通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决策权,确保决策符合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保证决策的各项重大事项能够顺利推进。
(二)积极拓展干部选拔面,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一方面要扎实做好推优入党工作,近年来,农村党员年龄偏大、党员带奔能力不强等问题是我们在发展农村党员上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乡党委指导各支部积极吸收农村致富带头人、致富能手等有想法、敢创新、有能力的青年优秀分子入党,进一步优化农村党员结构,提升党员群体的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就是要大胆
选拨任用党外优秀分子担任村居组干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其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矛盾纠纷的调解能力,实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来源的多样化。
(三)加大硬件建设,促进基层党组织、村居职能充分发挥。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村级场所建设,加大对村级活动场所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村级活动场所在丰富农村业余生活、农业知识技能培训、远程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我乡各村均依托村级场所,在村居两委的指导下,成立了农民业务歌唱队、舞蹈队,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有效的减少了赌博等农村不良恶习。二是要加大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由于基层工作的相对紧张,不足以完成群众需要解决的全部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要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因此,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上级财政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基层组织发挥作用奠定物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