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思考
理论探讨
对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思考
石国尹
十七大以来,随着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既是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农村社会矛盾相对集中的时期,如何把握当前农村矛盾的特点,是做好现阶段农村社会管理的关键。
一、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特点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但由于诸多因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从整体上相对滞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长期的发展欠账,使农村积累了诸多的矛盾和问题。
1.基础投入欠账多,民生问题引发的矛盾相对突出
一方面,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成熟和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逐渐形成,农村群众的个人意识、利益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在社会加快转型、利益加速调整的条件下,群众维护自身既得利益的思想在农村已十分普遍,因山林水事、土地纠纷引发的社会矛盾逐年增多。一方面,在解决吃穿问题后,农村群众更加关注生活质量问题,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以及教育、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产生前所未有的渴望。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基础民
生的投入逐年增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民生工程需要的投入相对较大,在国家投入有限,县乡(镇)财力不足,群众积累较弱的情况下,源于基础民生方面的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相对政治方面的诉求而言,民生诉求更多更复杂。
2.政府主导发展的经济模式,难以保持农村干群关系和谐长期以来,农村经济主要以政府推动为主,在群众科技种植水平不高、市场信息不畅的情况下,党委政府主导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也是有必要的。但政府主导发展的模式,有时行政干预难免过多过滥,这种发展模式往往产生两种不好的后果。一是过多的行政干预难免涉及到群众的利益,违背群众的意愿,比如农业生产,一旦产销脱节,增产不增收,甚至亏本,群众不自觉地把怨气对准基层干部;二是群众对党委政府容易产生习惯性依赖。在群众市场意识淡薄、社会服务组织发展还很滞后的情况下,长期形成的传统依赖心理,使农村群众产生一种错位行为,就是该找的事去找政府,不该找的事也要找政府,使基层党委政府承担了大量的几乎是难以胜任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干部和群众矛盾必然会凸显出来。
3.个案问题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应该讲,以来中央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是“十五 ”空前的,民生问题也有明显的改善,但农村群众的思想预期过高,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满足群众的愿 望,使部分群众难免产生积怨。另一方面,在社会加快转型的背景下,社会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发展不均衡以及腐败等现象,通过媒体传播渠道宣传放大,使农村也普遍存在焦躁的心态,长期的积怨和对社会不满的情绪由于缺乏理性的约束,部分群众容易借一些个案把不满发泄出来,酿成群体性事件,尤其是西部民族聚集区和宗族势力较强的民族村落更易发生此类事件。
4.农村发展面临“两难”困局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 “三化 ”同步快速推进的发展背景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 “两难”的境地。比如,工业建设用地,城镇规划拆迁,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问题,既要保护群众的利益,又要顾及投资企业的能力,既要着力推动发展,又苦于财力不足,由于县乡(镇)财力比较困乏,在推动发展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出现解决此问题,会加重彼问题,许多社会矛盾的解决难免出现此消彼长、此起彼伏的状况,陷入两难的境地。
5.社会矛盾隐患增多近年来,农村社会矛盾突出表现为二个方面,一是群众 “上访 ”量居高不下。一是山林水事、土地纠纷不断。据了解,主要原因有三:首先,土地资源
和资产收入成为社会主要收入,刺激了农村群众的财产意识和维权意识迅速觉醒;其次,农村群体性弱势化趋向和精英群体“利益结盟 ”趋向共生,把处于弱势的农村群众推向 “上访 ”求助之路。再次,土地、房产快速增值,群众对过去征地、拆迁补偿过低或不公问题,要求按现价补偿的诉求越来越多,这种逆向 “倒找”的维权现象加重了农村社会矛盾。
虽然现阶段农村社会矛盾相对突出,好在绝大多数群众的诉求更多集中在民生问题,而且以“上访”的温和方式寻求解决,反映了农村群众人心思定的倾向,以及依靠党委政府解决问题的思想认同,为解决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赢得了时间和有利条件。
二、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管理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某阶段的农村社会矛盾是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在农村的反映,这是被社会实践反复证明的客观规律,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就是解决好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管理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使农村基层的社会管理弱化
主要表现为农民群众 “上访 ”数量逐年增多,乡(镇)、村两级处置能力脆弱,主要原因:一是农村税改制度改革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虚置,村级治权基础丧失,基层组织失去了化解矛盾的基本功能。我们知道,80年代实行的 “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己的 ”分配制度,保障了村级管理的经济基础。农村税改取消 “三提五统 ”后,村干部的报酬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村级组织拥有的农用地租(责任地租)和非农地租(集体资产收入)的权利不存在了,村组公益事业大都通过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来实施,没有经济支撑的村级管理十分乏力。二是人民公社管理制度废止后,县以下的治理体制逐步以 “块”为主转向以 “条”为主,条块分割,乡镇治权被县部门的权利碎化,乡(镇)域治权也被削弱,大量的农村矛盾上移。比如,农村建房,在上个世纪 80年代,农民只要乡(镇)人 民政府审批就可以在自家自留地或宅基地建房,如有不公平之处,顶多到乡镇上访。《土地法》实施后,农民做房子既要县国土部门审批建房用地,又要不违反县建设部门的乡村规划,关键还要交纳不菲的税费,农民为躲避繁琐的手续和减少开支,大都是偷偷违规做房子,一旦处罚不公,深知乡村既作不了主又无力支持的群众就会越过乡(镇)、村两级到县以上进行上访,乡镇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已经十分困难。这种管理体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由于城镇建设征地、拆迁补偿等问题,不可避免地 出现又一次农民上访高峰。
(二)不合理的经济社会结构扭曲了农村社会伦理道德观念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长期处于相对贫困状态。中国是二战后唯一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 家,工业化初期,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业、农村、农民提取剩余积累,使农村长期处于绝对贫困化。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拉大了城乡的差距。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产值下降,农民对 GDP的贡献很小,收入也相对下降,尽
管中央通过新农村建设以及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在促进群众增收的同时不断改善了农村的教育、卫生、医疗条件,但在社会层面上,农民作为最大的社会群体仍然相对贫困,特别是国家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使西部山区农村因资源、地理、环境以及政策等因素,农民增收 相对缓慢,贫困面仍然较大,这样,一面是国家高速增长的经济,一面是农村相对的贫困,农村群众因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城乡差距拉大,不断滋长 “仇富、仇官 ”的心态,对国家的建设投入和社会各方面的帮扶,普遍缺乏心理认同;二是金融资本主导竞争的市场经济进一步削弱农村经济的发展动力。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的状态下,金融作为一种资本,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长期投入股市、期市、房市等流动性大的投机市场,农业包括地方中小企业因流动性较差难以得到贷款投入,融资渠道较窄,发展条件和能力很弱,特别是西部山区农 村,由于缺少资金支持,种养增收有限,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打工,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加弱小,虽然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给予大量“输血”扶持,但终因机体“造血”功能弱化,难以勃发生机。在投入资金成为推动发展、获取利润重要资源的情况下,作为农村中坚群体的外出打工青壮年农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对金钱的关注空前高涨,把赚钱作为主要精神支柱和体现人生价值的核心,放弃了对家乡应有的道义伦理,用打工遭遇的冷漠回报自己的故乡,这种负面心理释放给农村社会管理带来了很多麻烦和压力。
(三)农村精英大量流失,导致农村发展和管理人才出现断层
村民自治制度既是发展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也是实现农村发展和管理有效方式,这种自下而上的乡村治理,就是通过具有一定知识文化和技能的农村精英,按照村民自治制度来组织实施。这些精英或是村民代表,或是群众信任的“村两委”干部,在群众中具有相对较高的威信,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组织者和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事实上,自上个世纪 90年代开始,特别是农业税减免后,农村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青壮年大量外出经商,或是到城镇打工,农村人才“空壳”的现象非常突出。从 2010年“村两委”换届可以看出,村班子组成人员不是文化偏低就是年龄偏大。虽然是群众自己选出来的干部,但他们在村民中的能力和威信十分有限,难以胜任维护稳定和带领广大群众发展经济大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多元生活和选择使农村人才外流问题更加突出,无论是农村考取的大学生,还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青年人都向往城镇生活,尽管他们很难融入城市,但他们每个人心中的故乡都在“沦陷”,这是现阶段农村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面上的问题。
近几年来,为弥补农村人才短缺问题,国家通过开展“三支一扶”和输送大学生村官等活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缺少人才问题,也培养了一批具有基层实践经验的年轻干部,但相对群众的传统地域观念而言,实行精英本土化治理更能有利于农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三、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内涵和举措
现阶段农村矛盾和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是社会加快转型变革的必然。既不能把问题看得过重,也不能掉以轻心,放任自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根本目的是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农村群众安居乐业,为农村综合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主要任务是协调农村社会关系,依法推进农村治理,化解农村社会风险,维护农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从总体上看,农村形势是好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增高,农村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旧体制转换,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的显现出来,农村的和谐稳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情况下,虽然农业所占的经济比例不大,但从科学发展和维护稳定的战略高度,占绝对多数人口的农村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对中国具有重大的实现意义。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和谐稳定也就无从谈及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课题。
—
———加快发展是根本。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中国改革开放 3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当前农村社会矛盾复杂多样,但总体上讲,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好这一主要矛盾,就是要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投入,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农村群众的增收渠道。一是要加大农业产业化的支出力度,提高农村产业化抗风险能力,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二是加大交通、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综合发展能力;三是降低农村信用贷款门槛,拓宽农业投入渠道,着力反哺农村,尽可能满足农村群众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要,回报农民在推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作出的牺 牲和贡献,真正使农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
———改善民生是基础。农村管理就是服务群众、服务农村发展。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最根本的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农民的利益为重,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过上好的生活,一句话,就是要着力改善民生的问题。民穷纷争不断,民富则长治久安。民生问题是农村的焦点,农业之所以弱,农民之所以穷,农村发展之所以缓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民把主要收入用于教育、建房、看病、养老等最基本生活投入,在生产投入、生活消费上开支十分有限,这并非群众舍不得花钱,而是收入来源太少,主要是打工收入,家庭种养殖基本上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虽然中央对农村扶持力度逐年增大,但一定程度上也被逐年不断上涨的农资价格抵消,农业增收空间不大,民生改善主要还依靠国家财政的投入,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必须按照法治平衡原则,通过合理的分配政策,用国家“看不见的手”来推动“两个反哺”的落实,真正让农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
———完善管理体制是前提。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当前农村管理应以基层乡镇行政干预和协调为主导,以村民(社区)自治为基础,以非营利社会组织为中介,群众广泛参与的模式实施管理,但在西部贫困地区大都仍然沿用过时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干预管理方式,乡镇基本承担农村管理职能,在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事权、财权不统一的情况下,基层乡镇既管理不了,也管理不好,当然,这是在村民(社区)自治力弱、乡村社会组织发展滞后的条件下,不得已采取的措施,但这种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层乡镇的社会管理职能主要是保障群众权利,协调社会关系,回应社会诉求,规范村民(社区)自治,监管社会组织,维护社会稳定等,主要事务是群众、村(区)委会或社会组织不能办理的公共事务。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当前最迫切的是要深化对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大对公共资源管理的投入。一方面大力发展和培育村民(社区)自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一方面要加大对公共资源和社会管理投入,充实乡镇财政,构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管理体制,把基层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和管理上来。
————夯实基层组织是保证。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基层组织处在推动农村发展和维护农村稳定的最前沿,直接担负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重任,是农村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管理力量。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反映乡(镇)、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是强化农村社会管理的关键。要重点加强乡村两级党组织的建设,对软弱涣散、不起作用的农村党组织和被宗族势力、黑恶 势力把持的村级组织,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整顿和整治,切实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要适应农村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展变化,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利益协调机制、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形成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民自治为主体,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真正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管理优势,实现党在农村全覆盖。
————干部作风是关键。在以政府干预和协调为主导的社会管理体制下,县、乡(镇)、村三级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农村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村看村,户看户,百姓看干部,干部的作风既折射党风、政风,又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农村当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但也与干部的作风有关系。农村更多的资源分配权掌握在县部门,从生产规划、项目安排到资金投向,干部的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乡镇既承担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又肩负农村社会稳定的重任,干部的作风直接体现党和政府管理农村社会的水平;村(区)委会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农村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村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因此,基层干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推动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基层干部的作风。
第二篇:对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一些思考
对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一些思考
张巳初
民生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新一个五年周期的核心问题,也是老百姓最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此同时这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所在。当前,社会矛盾比较多地集中在农村,而农村也是社会管理当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对于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我对如何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几点简单想法。
一、培育农民合作组织,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供载体依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意愿不断增强,参与村街公共事务管理和决策的要求也日趋强烈,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培育各种协会、合作社、联合体和学会等多种形式的管理和服务主体,引导各种农民合作组织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最为老百姓所接受并且发展比较好的组织形式。过去,它通过促进农民之间的交流、合作,推进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发挥比较多的是发展农村经济、直接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而现在面对新的形势要求,还要赋予这些农民合作组织更多样化的职能。一方面,组织农民学习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学习生产、养殖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提高农民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民主管理
意识,培养新型农民。另一方面,开展各种农民喜闻乐见、贴近农民生活的活动,以此丰富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素质。对于涉及老百姓利益的村街重大事项,以农民合作组织为载体,汇集民意,反映诉求,真正落实村民自治机制。
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坚强支撑
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基本公共服务还严重不足,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等还是制约农民生活改善和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瓶颈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在保证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的基础上,也要进一步加大农村社会事业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力度。一是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二是推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政府集中力量办好公益性事业单位,对于经营性事业单位,由政府主导,采取“公共招标、合同管理”的办法,加快推进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三是鼓励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以多种形式兴办社会事业,拓宽筹资渠道,特别要引导农民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满足农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将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制定社会事业专项规划,按照人口和行政区划的配置标准,合理布局中小学、就业服务中心、卫生院和养老院等社会事业机构,整合资源,推动整体发展。
三、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转型时期,仅仅依靠原有的农村基层组织进行社会管理已不太现实,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新生力量参与农村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
推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从村干部和村官入手,不断开阔选人视野,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真正把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解决处理复杂问题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级领导班子中。要打破地域、身份、行业的限制,吸引一大批符合条件的私企业主、城市下岗职工、机关企事业单位流动人员、退伍军人和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优秀人才,使村干部队伍结构更加完善。这些优秀人才不仅为农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还带来了崭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得到提升,有助于形成倡导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第三篇: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
朱建璋
2009年是农村改革发展之年。最近,省委和宁波市委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先后制定了《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探索和建立与当今中国农村社会特点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
农村社会管理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它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系统规范的农村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农村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农村社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的利益关系,回应广大农民群众的诉求,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的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农村社会环境。它不仅关系着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命运,也关系着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大局。目前,一方面传统的矛盾疏导机制与组织效用减弱,集体力量弱化;另一方面,转型的农村社会关系复杂化、矛盾多样化,传统的方法很难化解新矛盾。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 下,农村公共事务管理日益凸现出来,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可见,当前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内容、手段和方法等亟待创新,村民自治亟待加强,农村民间自治力量和公民社会亟待培育,民间力量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自治功能亟待发挥,真正使农村社会管理成为以党和政府为主导、民间组织为中介、村民自治为基础、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谈些粗浅看法。
一、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管理民主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民主法治也是和谐农村的基本要求。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理顺“党政”“政社”等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社会、群众参与乡村管理的积极性,以切实提高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政治保证。我国的村民自治不是农村社会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政府强力推进的结果。而政府过多的干预又会强化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关系,弱化村民自治。因此,必须加强乡村民间自治力量的培养,促进乡村社会管理资源的培育和整合,逐步建立农村社会的自治、自律体系,完善乡村自治功能,拓宽村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管理空间。这是加强农村民主管理的内在需要,也是健全农村民主法治的必然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加剧发展。一方面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有 了很大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主体发展有了分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与群体,加上外来务工人员大量进入,各种社会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都对传统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带来很大冲击,农村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农民切身利益的利益调整、利益协调显得更加突出,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一个难题,如果处置不当,各种矛盾就会爆发,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同样,随着农村公共事务建设力度增大,做好了,对广大老百姓是一件大好事,但如果管理体制不相适应,管理模式比较陈旧,未必能把好事办好。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建立、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管理模式。另外,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的我市农村,随着农村工业化水平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和外来人口流动,给农村计划生育、治安、环境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外来人口管理已成为一些发达乡村社会管理的新课题。以上这些说明,如果我们农村的社会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就很难适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就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新农村建设就很难推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只有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秩序相协调的社会秩序。”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富裕的新农村,呼唤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只有一切从本地实际出发,形成有效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农村社会各项事业才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才会出现。
二、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前提是管理主体创新 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必须要弄清楚,谁是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各自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应当界定明确,并与村民自治有效结合起来。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共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实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因此,在管理主体创新中,首先,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是关键。村级党组织处于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发挥村级党组织对和谐新农村的领导作用十分重要。目前,有些村级党组织工作方式简单,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有待增强,社会事务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事务管理卓有成效的村,无不与村级党组织具有较强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密切相关。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并不是包办代替各项社会事务,事无具细都由党组织来直接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显然无法适应当前农村实际。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分级管理中分清各自责任,在整个组织网络体系中党组织起到一个龙头作用,真正起到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 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又能调动各方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社会管理的有效性、针对性以及对农村社会的可控性。其次,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在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中,仅仅依赖几名村干部是难以提高农村社会事务管理水平的。目前,一些农村组织的社会管理水平较低,工作难以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于没有调动村民对社会事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村民自治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的关键是,使社会管理的权力与责任向下延伸,使社会管理的重心下移,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同时充分利用村民小组的作用,通过村规民约明确村级党组织、村委会、村民小组、中心户和村民等各自的分工与职责。在此基础上,又形成基层组织与村民的对接联络,调动和激发村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多元的社会主体参与模式目前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比如:外来务工人员如何参与村务管理及其相应的权利义务还有待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如何有效地纳入管理系统,特别是发挥他们自主管理并与本地村民一道参与到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中来,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全新课题。
三、农村社会管理创新,重点是管理内容创新
我市农村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加速推进过程中,农村社会管理的内容不断增多,但由于各村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均衡,重点也各不相同,一些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农村社 会事务管理的面不断扩大,任务不断加重,如果农村管理内容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将很难满足群众对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的需要,也难以提高农村社会事务的管理水平。因此,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必须创新管理内容,拓展管理领域。首先,要强化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进,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如果处置不当,管理能力不强,反而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事关民生的许多公共服务职能延伸到村级组织,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农业科技、村落文化、公共卫生、群众体育等已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强化农村社会矛盾的调处。作为基层组织,如何正确处理各种纠纷和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对维护一个地区的社会稳定十分重要。通过建立和延伸有效的社会管理网络,从矛盾预警到调处做到快速反应,努力做到关口前移,把矛盾纠纷控制在初始阶段,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农村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处理。再次,要强化对外来新居民的有序管理和服务。从外来新居民入住农户开始进行登记,并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入住信息、工作信息及生活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和帮助解决。把外来务工分散人员通过各种活动组织起来,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
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突破口是管理手段和方法创新 随着农村社会管理对象的变化以及管理内容的拓展,仅仅依靠几名村干部运用行政手段已很难适应,往往会出现“行政 方法不能用、经济方法不好用、法律方法不会用、思想教育不顶用”的局面,农村社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面临重大挑战。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方法,运用系统管理方法,形成管理网络,在系统中明确各个责任主体的任务、权利、职责,使农村社会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农村社会事务的管理,并且使各种信息及时有效地在系统内传递,上下之间保持信息的畅通,使村干部从大量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本村大事,并且通过网络进行即时动态管理,发现情况及时作出反应,从而提高农村社会事务管理效率。同时,由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教育等管理手段,坚持堵疏结合,宽严并济,教育为主。
第四篇:关于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思考
关于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思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乡镇是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和稳定的关键,其职能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民心向背和党的事业兴衰。近年来,我乡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始终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构建矛盾调处机制稳定基层社会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围绕服务好“三个发展”战略,不断探索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现将相关思考汇报如下:
一、营造氛围,提升社会管理意识
(一)做好宣传发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提升社会管理意识,就是要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树立起重社会管理、社会管理也是生产力的思想认识。一方面是要通过加强理论学习,以举办专题培训、召开动员大会、实地参观考察、开展基层调研等方式使乡村党员干部明确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的对于夯实党的基层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同时,要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通过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完善监督考评机制等,使党员干部切身感受到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水平对提高日常工作水平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密切配合的意识。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基础,通过评选“五好家庭”、“文明家庭”、“先进致富带头人”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积极提升广大群众的
1思想道德水平;同时,乡村干部要积极主动的深入到田间地头、进村入户,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说短,做好宣传工作,加强正面引导。
(二)加强督查指导。一是进一步完善乡干部挂村制度。在原有的乡党政班子成员、乡干部挂村制度的基础上,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内容作为挂村工作的重点,进一步深入基层,掌握工作重点、难点和热点,积极指导帮助村居党组织、村居委会化解矛盾和困难。二是建立定期督查和不定期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村居社会管理工作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各村工作情况,积极总结发现工作中的好经验、好方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督促工作顺利开展。三是积极探索完善群众监督机制。基层工作效果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扩大公众的参与,首先就是要扩大群众对社会管理工作的监督,积极探索方便群众监督的各种工作机制以及群众信息反馈的渠道机制等。
(三)落实乡村责任。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乡机关各职能站所综合目标考评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考评制度建设,将原有的涉及社会管理的,如综治、民政、就业、社保等与社会稳定、改善民生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加大考评权重和分值,积极转变各职能站所工作观念,提升服务意识,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度。二是要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内容作为村级综合目标考核体系,立足各村居实际,重点围绕各村居在社会管理方面的不足,设计好考核内容,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建立科学、可行的工作目标。
二、整合力量,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一)加强乡机关干部作风建设,提升服务意识和水平。一
是以提高办事效率促作风改进。结合党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个,进一步完善机关效能建设制度,积极落实一站式服务、首问负责制等便民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让群众少跑腿、多受益,坚决避免因工作效率不高,影响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二是以加强监督促意识转变。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落实日常工作监督机制,加大对工作人员考勤、服务态度、办事效果的日常监督检查,即使发现、纠正工作中不规范、不合理的行为。三是以严明奖惩促工作提升。通过定期开展月度“共产党员先锋岗”、“优秀工作者”、“人民满意公务员”等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同时,对于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不认真、群众反映较差的人员,要及时通过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等方式,加强警示教育。
(二)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等群众自组织作用,完善群防群控机制。一是要充分发挥村民、居民委员会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解决基层群众实际困难作用,通过在政治上照顾、经济上倾斜、工作上支持,积极提升基层干部处理问题、化解难题的动力和能力。二是要完善安全联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联防队—村民小组”的综治维稳体系建设,增强乡机关职能部门与村居自治组织的工作协调力度,夯实基层矛盾纠纷化调处机制的建设,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
(三)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增强社会协同力量。一是进一步发挥工、青、妇、关工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利用群团组织自身优势,通过就业培训、爱心助学、就业服务等方式,分类做好下岗职工、重点青少年群体、困难家庭、留守妇女儿童的帮扶引导工作,努力发现、化解不同群体的生活、生产困难,积极配合好党组织和政府避免和消除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二
是大力发挥社会组织的特殊影响力,重点利用好农业产业合作组织在发展乡村经济、化解基层矛盾的特殊作用,积极引入社会慈善组织等其他社会力量,发挥其在灾害救助、困难帮扶、经济援助等方面的作用。
三、上下结合,畅通基层民主渠道
(一)做好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提升政府公信力。从近年来发生的社会管理危机事件来看,信息公开的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不全面在恶化危机方面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激化了矛盾,放大了问题,使得一些本该通过小的代价和成本就能化解的事件最终酿成大的危机,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因此,一是要做好日常的信息公开工作,充分利用好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居务公开平台,经常性、动态性发布党政工作重点、人员任免、经费使用情况、各项利民惠民措施及具体的受益人、拆迁补偿等各项党员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工作的进展情况,一方面让党员群众了解到党和政府在为群众谋利益、解难题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努力,加强正面引导;另一方面也让群众清楚地了解到各项工作的进度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增强群众对我们工作的理解,争取群众支持。二是要建立完善危机期间信息发布制度,乡各职能部门、村要建立完善危机信息发布制度,不仅在灾害预报、疫情疫病监测等方面的做到及时公开,而且要在其他社会性突发事件、基层矛盾纠纷等突发性社会问题上及时、准确、全面的公开,以事实真相切实做好群众情绪的疏导工作,缓和化解各项社会矛盾。
(二)完善情报信息报送系统,及时掌握民情民意。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及时准确的掌握好民情民意,让群众的想法建议有规范化、制度化、经常性的反映渠道。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综治维稳信息渠道,完善“乡—村—组—信息员”的信息收集报送渠道,加强对重点人群、重大事项、重点问题的监控力度,掌握事件发展进度,为及时有效处理矛盾纠纷创造条件。二是要建立民情民意表达的直通车,通过设立群众信箱、建立民情民意收集台账、意见建议分类处理机制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及时处理相关情况。近年来,我乡在上述方面坚持不断探索完善,及时掌握信息情报,在维护社会的总体基本稳定的同时,全乡群众的安全感逐年提升,在历次的公众安全感测评中始终位于全区前列。
四、多措并举,夯实基层政权建设
(一)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基层干部选用任免、基层重大事项决策机制。一是要继续巩固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在干部选用任免中的基本指导作用,在坚持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探索完善党员干部票决制、群众评议制、任前公开征求意见制度等,确保将党组织意图和群众的意愿相结合好,选用党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人担任基层干部。二是在村居重大事项的决策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按照重大事项“一事一议”的制度,充分群众普通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决策权,确保决策符合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保证决策的各项重大事项能够顺利推进。
(二)积极拓展干部选拔面,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一方面要扎实做好推优入党工作,近年来,农村党员年龄偏大、党员带奔能力不强等问题是我们在发展农村党员上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乡党委指导各支部积极吸收农村致富带头人、致富能手等有想法、敢创新、有能力的青年优秀分子入党,进一步优化农村党员结构,提升党员群体的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就是要大胆
选拨任用党外优秀分子担任村居组干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其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矛盾纠纷的调解能力,实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来源的多样化。
(三)加大硬件建设,促进基层党组织、村居职能充分发挥。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村级场所建设,加大对村级活动场所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村级活动场所在丰富农村业余生活、农业知识技能培训、远程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我乡各村均依托村级场所,在村居两委的指导下,成立了农民业务歌唱队、舞蹈队,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有效的减少了赌博等农村不良恶习。二是要加大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由于基层工作的相对紧张,不足以完成群众需要解决的全部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要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因此,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上级财政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基层组织发挥作用奠定物资基础。
第五篇:对如何加强农村出租屋管理的一些思考
对于如何加强出租屋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群租是由于社会快速发展、外来人员急剧增长所衍生出的新现象、新问题,也是租赁市场刚性需求的客观反映,但群租现象的存在也带来了小区入室盗窃、“三车”偷盗案件居高不下等问题,一些租户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等不文明行为也让居民很头疼。如何加强出租屋管理化解群租难题,各级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对此没少花精力,不过见效甚微。如何消除这一顽症,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一、辖区的基本情况
总面积**平方公里,辖**个行政村,**个自然村,*8个村民组,常住人口**人,流动人口***万余人。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经济发展速度稳步加快,城镇化进程持续深化,拆迁户、外来务工人员等大量流动人口在**辖区租住房屋,如何加强出租屋管理也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迫切需要管理上突破束缚、大胆创新,找到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模式。
**镇的出租屋管理主要是以***公安局分局为主导的管理,同时村(社区)配合管理的一种模式。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地处四环西南,属于农村辖区,都以分散居住为主。随着**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务工人员,同时产生了一定的租房市场。周边地区村庄的拆迁也为**带来了一定量的拆迁住户。这两大因素带来大量的流动人口给**的房屋出租造成了管理上的难度。
2、现行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滞后,管理难度增大。目前,适应出租屋管理的法律法规大都沿用了十几年二十几年,旧有的法律法规在当前社会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有些已经不能适应现实发展需要,特别是国家取消了一些政策性收费之后,相关的配套措施又未能及时跟上,给管理工作到来更大的困难。
3、农村出租屋管理没有相关的立法进行规范管理。在出租屋管理上目前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治安处罚条例》进行管理约束,上述法律、法规就城市一般意义的房屋租赁方面的规范,但对于广大农村出租房屋,现行的法律法规无明显的制约。
4、没有明确的出租屋管理部门和出租屋管理工作人员。一些干部群众在认识上存在偏差,部门协调管理也有待加强。主要是整顿和桂发出租屋管理涉及大量流动人口和群众利益,吃力不讨好。同时,出租屋管理和流动人口管理密不可分,而这些涉及公安、国土规划、税务、工商、计生、劳动保障等多个部门,而这些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行使管理权限,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管房的不管人,官人的不管房,客观上造成管理脱节,难以形成合力。
三、学习借鉴上海经验
上海的分色管理是宝山区庙行镇试点将小区内出租户按评分给予绿、蓝、黄、红四色评级并在楼道内公示,进行“分色管理”。每月,由社区民警、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等组成的评定小组按照“人口信息登记、环境卫生、消防安全、邻里关系”等7方面对出租房打分。得分7.5分以上的为绿色放心户,7.5分以下的为黄色关注户和红色重点户。如果黄色关注户连续两次自行整改不到位,就升级为红色重点户,后者将被上报镇执法部门予以整治,相关部门将疏堵结合引导房东加强自律,从源头控制群租。
但是这种给出租屋“贴标签”的分色管理做法,在网上引发了热议,不少人提出质疑,认为将出租屋分为三六九等且以三色牌加以明示,有公权侵犯私权之嫌,有的还担心执行走样,比如可能出现给钱就能让红变蓝之类现象等。
应当说,很多事都是利弊并存的,关键就看利大还是弊大。就此事而言,表面上看,对出租屋分色挂牌,把出租屋及其基本情况公之于众,确实是有点干预私人权利空间和不给某些人留面子之嫌,特别是对挂红牌的出租屋来说,其生意可能都会受到影响。但是,在当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难度增大、情况复杂的情势下,尤其是对外来人员比较集中的城市来说,采取这种办法,不失为一种管理智慧和管理创新,值得探索。出租屋业主从面子成本与利益权衡层面考虑,就会对治安问题引起重视,想办法整改居住环境,努力保障承租人居住安全。而且出租屋分色管理,有利于指引租房人租住到放心房,也有利于警方与管理部门针对出租屋不同的安全系数,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和监管。
在社会实践中,房屋出租人除了为租房人提供居住条件外,也有义务配合警方等有关部门做好出租屋管理工作,保障租房人的安全等利益;何况,为租房人提供宜居的出租房屋和优化租住环境,也是其应负的社会责任。警方等管理者督促其履行好这些责任,是与侵犯私人权利空间有着本质区别的。
四、加强出租房屋管理的建议
1、完善出租房屋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创新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出租屋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政策性都很强的社会系统工程,工作难度大,工作任务重,同时还牵涉到租赁各方的经济利益。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出租屋管理工作指导,将出租屋管理工作纳入政府日常工作,经常研究分析出租屋管理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定期组织开展经验交流,总结、推广、宣传先进工作经验,形成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针对城中村出租屋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具更具指导性、合理性规定、办法。对于出租屋数量大、流动热门口多的乡镇,在定员编制上实行政策性增加若干事业编制,并适当划拨办公经费,为精细化管理、服务提供政策保障。
2、确定主管部门,明确工作职责,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把出租屋及租住人员纳入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统一管理,设立出租屋及租住人员管理服务中心。设立出租屋及租住人员管理服务中心,出租屋数量多的村(居)委会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出租屋及租住人员管理服务站,接受公安、房管、计生、消防、税务等行政机关的委托,集中办理本辖区内出租屋户口登记、暂住证发放、租赁合同登记、计划生育管理、消防及税收等工作,建立出租屋和暂住人管理档案。出租人在租赁合同签订后5日内必须携带房屋租赁合同、房地产产权证书或证明其权属的其他有效证件、出租人和承租人的身份证明或法人资格证明,到所在地出租屋及租住人员管理服务中心(站)办理出租屋租赁登记备案手续。
3、加强居住证办理工作。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及当地村居,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配合派出所做好出租屋、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加强居住证办理工作。派出所要通过组织对出租屋、流动人口的清理、排查和整治行动,确保做到对辖区的出租屋、流动人口底数清、情况明、不漏管、不失管。在承租人入住后24小时内,出租人应对承租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常住户口所在地、职业或主要经济来源、工作所在处所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并在3日内带领或督促承租人到管理服务中心(站),按有关规定申报暂住户口登记。承租人应主动按规定申报暂住户口登记,拟暂住30日以上且年满16周岁的,应同时申领暂住证;暂住期满或者移居时,要申请延期或者申报注销。
4、建立联合工作制度。出台新的出租屋管理实施办法改变先前单靠公安独家部门管理的方式,而是由房管、税收、公安、财政、消防、工商、计生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力量齐抓共管,健全措施。一是公安部门对租住人员办理户口登记和领发暂住证。二是房管部门对租住人员办理出租屋租赁的登记备案,发放《房屋租赁证》。三是地税部门对出租屋及租住人员征收相关税收。四是计生部门严查租住人员的计划生育证明。五是消防部门定期检查出租屋的消防安全。六是政府各职能部门为出租屋主及租住人员全方位提供其它便民利民服务。
5、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房屋租赁期间,当事人应当遵守治安、消防安全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出租屋不符合治安、消防安全规定,出租人、承租人不按规定进行户口申报、登记的,由公安、消防部门依法处罚。
6、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的良好社会氛围。出租屋管理和群众利益洗洗相关。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出租屋管理的政策法规,宣传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