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新形势下基层政法机关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对新形势下基层政法机关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赵丛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多变,政法机关承担的社会管理任务也日益繁重艰巨。如何进一步创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切实提高政法机关的社会管理水平,是当前各级政法机关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推进基层政法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谈一点看法建议,供同仁商榷。
一、政法机关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由于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各类刑事犯罪、治安事件、民事行政纠纷、群体性事件持续高发,大量的社会矛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日渐恶化,有的已经相当尖锐,政法机关社会管理压力不断增大。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研深刻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重点工作,这对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政法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其它部门无法替代的特殊职责。在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的时代背景下,政法机关必须立足于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目标和总要求,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切实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顺利发展创造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二、当前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诱发违法犯罪的因素大量存在,尤其是抢夺、抢劫、盗窃等侵财类犯罪持续高发,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各种违法犯罪都是社会矛盾综合反映,整个社会治安稳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还有不少。
二是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分配不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伴随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而逐渐显现,由之引发的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其中医患纠纷、职工福利待遇、企业拖欠工资、城市建设征地拆迁和农村的土地纠纷是群体性事件的五大主因。此类群体为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益诉求高涨,往往抱着通过闹事解决问题的心态,往往采取过激行为制造影响。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合理诉求与不合法手段交织在一起,群众的自发行为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插手利用交织在一起,处置起来越来越棘手。
三是社会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整个社会逐步由封闭向全面开放转变,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不断延伸和拓宽,社会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作为基层政法机关就要进一步加快转变职能,创新服务手段,切实提供规范高效、公开透明的职能服务。
三、建立规范有效的社会管理创新机制
(一)创新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一是深入走访促调。近年来,政法机关开展的爱民实践大走访活动,对促进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2010年,赞皇县公安局成立了一支由20名民警组成的“鱼水情”文艺下乡服务队。文艺队通过通过法律、文艺、服务三下乡,与群众进行“零距离”交流,听到了群众的真心话,帮助解决了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在进行的40余场服务演出中,共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8000余份,征集群众意见400多条,化解矛盾纠纷300余起,为群众排忧解难,进一步拉近了警民关系,真正把政法机关搬到了群众身边,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二是发动民众自调和开展部门联调。协助村(社区)建立治保会,治保会要负责所在村组(社区)各类矛盾纠纷情报信息的收集、邻里纠纷调处、社会矛盾的化解等工作,同时抓好治保业务培训等措施,增强治保会成员的政治敏锐性和矛盾纠纷的调处能力,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另外,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以综治部门为中心,依托群众、司
法和行政等部门多级联动合作、共管共治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形成各部门联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大调解”格局,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进行社会矛盾纠纷的调处。进一步推动化解矛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有效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三是解决信访助调。基层政法机关要树立信访工作无小事的指导思想,要实行重大信访案件领导督办制度,对重大信访案件逐人、逐项、逐案建立台帐,严明责任追究;要坚持“一把手”信访接待日制度;要加大对历史信访积案的梳理力度,尽量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对一时不能解决的信访问题和不能侦破的案件,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向信访人通报办理进展情况,以获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总之通过信访案事件的办理,可以化解民众心中的积怨,可以助推矛盾纠纷的调处。
(二)创新社会治安防控工作机制
一是依托信息化建设,构建大情报信息工作格局。情报信息引导警务,这是政法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所在,是一项牵动公安工作全局和公安队伍建设长远发展的工作。基层政法机关要抓住这一契机,扎实推进面向全警的大情报体系建设,创新情报搜集、情报研判、情报应用工作方法,充分利用“大情报”系统所提供的数据支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社会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利用网络化管理和服务体系,以市场化、社会化投入为主,指导、督促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安装与110联网的电子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系统,确保能够及时预警、签收、派警、处置等,提高防控效果。要紧紧围绕情报平台联动的工作要求,强化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对已录入的数据进行清理纠偏,保证数据质量。特别是要对常住人口、暂住人口、旅店业、工作对象、网吧等基础数据信息进行清理,对清理出的错误、虚假、残缺等数据信息进行纠偏,并做好实时数据录入更新工作,确保数据完整、准确、鲜活,建立全警共享的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对“人、屋、车、场、网”等治安要素实施有效管控,开展对重大事件的预警研判,实现信息资源高度整合,系统运作顺畅高效,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创新实有人口管理工作机制。把实有人口管理作为政法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一方面要健全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积
极向当地方政府汇报,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机构,配齐配强专职管理人员,切实落实组织保障。另一方面要建立重点人口动态管控机制。深化“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以站管人、以网管人、以人管人”管理模式,依靠村镇组织的力量,摸清重点人口底数,重点掌握“社会人”中高危人口的现实表现和思想动态,最大限度地防止漏管失控。对涉稳、涉控、涉毒、在逃、有重大刑事犯罪前科、肇事肇祸精神病人、重点上访人员等重点人员,实施常态化、动态化管控。
三是积极推进社区警务战略。进一步深化农村和社区警务战略,对已建社区和农村警务室进行一次重新评估,对城市警务室和农村警务室区别指导、分类管理,重点依托有经济实力的重点企业、学校、医院,建立一批技术防控设施齐全、保安力量配备到位、辐射带动作用好的社区警务室。制定科学合理的社区民警绩效考核办法,促进社区和农村警务室各项建设任务措施的落实,切实发挥社区民警了解治安动态、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整治突出问题、帮扶困难群众、宣传法律政策、普及防范知识的职能作用,更好地做深做细群众基础工作。
四是积极推进群防群治力量建设。按照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高度重视对社会管理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规范发展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壮大社会防控力量,提高控制犯罪和驾驭社会治安的整体水平。要在全社会倡导“守土有责”理念,大治安由公安机关负责,小治安由单位、群众自己负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组织、引导内部单位和基层组织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通过有效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形成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
(三)创新虚拟社会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源头管理。建议上级政法机关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办法,强化对网络运营商的管理,对网上开店、申请网络服务器等行为严格实行实名登记、资格认证、风险抵压金等制度,督促落实互联网安全技术防范措施,把好上网安全关,同时建议公安部要对各级公安机关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的职责进行明确,以便各有侧重的开展虚拟社会管理工作。
二是建立网上舆情动态监控机制。要针对网络舆情日益增多的情况,建立一批网络评论员,创造条件建立舆情引导平台,扩大网络舆情监控覆盖面,培养一批网评骨干,不断提高公安机关的舆情引导水平和能力。建立集中应对网上涉警重大舆情机制,对日常警务实时进行网上权威发布,第一时间抢占网络空间“话语权”。
三是加强网上违法行为的查处。定期研判互联网信息,建立网上网下互动的应急机制,完善各类重点人员“跟踪上网”机制,加大网上巡检巡查力度,注意发现网上有害信息,严厉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净化网络环境。
(四)创新社会管理创新保障机制
一是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引进步伐。现代社会的竟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竟争,目前,各基层政法机关普遍存在年龄老化、思想僵化、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所以将政治立场坚定、热爱公安事业、精通网络、肯钻研、思想开放、开拓创新意识强的复合型人才引进政法队伍是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当务之急。对一切想干事创业的人给舞台,对一切想施展才华的人给机会,充分调动了广大政法干警和社会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确保做到了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二是加大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资金投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政法经费保障虽有大的进步,但保障的长效机制仍未完全建立起来。县级政法机关新的经费保障标准无法全额预算到位,派出所公用经费仍然困难,警务室建设经费、辅警人员经费没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议政府及财政部门,加大对社会管理创新专项资金投入,主要用于社会管理创新项目投入、特殊人才的奖励、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等方面,夯实社会管理创新经济基础,确保能够将社会管理创新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是加快制定社会管理创新的考核办法。建议省、市机关主管部门尽快研究制定社会管理创新的考核办法,出台实施细则,加大社会管理创新在综合考评中的分值权重,将社会管理创新及其成果的运用作为民警提拔使用、交流的重要依据之一。
(五)创新从优待警工作机制
一是政治上要多关心。目前,基层政法机关在解决民警职级待遇晋升上非常困难,建议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大向一线倾斜的力度,逐步解决副科级、正科级待遇。
二是工作上要多关注。一方面是工作上要减压。要慎用警力,尽量减少非警务活动的安排,要精减会议,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和排名。另一方面是在实际工作中要多鼓励,这样才能心往一处想,劲住一处使,凝聚力、向心力才会增强。
三是生活上要多关照。坚持看望慰问制度,在干警家中遇红、白喜事,生病住院和困难时基层主要领导要进行看望,在重大节假日期间基层主要领导要对退休干警进行慰问等;坚持定期体检制度,定期组织干警进行体检,对身体有疾病的干警在工作安排时给予一定的照顾;坚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警营文化生活,缓解工作压力;坚持调研和谈心制度,基层领导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多与一线民警谈心,交朋友,这样即了解基层情况,集中民智,又凝聚了警心;坚持进行心理疏导,每年组织干警进行一至两次心理测试和听心理专家授课,及时缓解干警心理压力和进行心理纠正;另外,对干警的公休假等尽量给予保证。
总之,基层政法机关要深入群众,倾听、收集、梳理群众对政法工作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制定便民利民措施,构建常态安全管理体系和研究新型打击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国家、集体、个人的合法权益,不断提升政法机关的社会公信度,强化政法机关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对新形势下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对新形势下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方面给公安边防部队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源源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也给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任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我们要从时代的高度出发,在尊重历史,继承传统,面对现实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审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新情况,以新的思路谋求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新发展、以新的起点践行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使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不断适应形势发展和任务的需要。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根”在官兵之中,必须反映官兵的意愿,依靠官兵的参与。
就公安边防部队而言,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广大的官兵,它根植于官兵,服务于官兵,因此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根系”所在实施作为。
一是官兵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应当是思想政治工作优先关注和解决的课题。小平同志说过:“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蒂是做人的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能单凭主观意志考虑问题,必须把官兵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先关注和解决的紧迫课题。当前一些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软弱,缺乏说服力,少数官兵不肯吐露真实思想,反映真实情况,有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个人追求偏失方向,对理想信仰产生迷惘,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官兵关注的问题解释不够,提出的题问回答不够,遇到的困难解决不够。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端正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态度,改进我们的领导作风,从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出发,及时地关注和维护广大官兵的切身利益,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官兵需要什么?关心什么?摸准他们的思想脉搏,从中找准和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增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二是官兵动态,群众议论,应当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信号。人的行为是对个人思想的表白,即使是最隐性的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流露情感,出现显性的一面。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善于从细微之处着手,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从一斑窥全豹。尤其是官兵的动态表现,群众的议论呼声,乃至生活工作中流露的牢骚怪话,最能反映官兵的心声和内心世界,我们必须把它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信号,及时地介入,主动地搜集,有效地作为,听知民意,观知兵心,露知端倪,真正做到察以初起,解以初萌,化于无形。
三是官兵参与,共同来做,应当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努力营造的氛围。官兵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也是活跃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角”,必须吸纳广大官兵参与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来,形成一个人人参与,大家来做的氛围,才能产生综合的立体的效应。过去我们一些基层的政工领导常常习惯于“我讲你听”,“我教你做”,居高临下,笼统说教的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枯燥乏味,效果不好。官兵甚至一听就晕,其根本的一条就是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搞“单打一”,唱“独角戏”。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互动的群众工作,只有放手发动广大官兵参与,采取官兵教育官兵,教育自己,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把教育者的灌输与被教育者的能动接受结合起来,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锐利武器,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人、说服人的威力。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魂”是实事求是,必须尊重客观实际,讲究工作实效。
思想政治工作从其形式和过程来说是“务虚”的,但其最终目的是要起到感化人、教育人的效果,达到服务和保证作用,因而又是“务实”的。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实实在在,入情入理地向官兵灌输革命道理,诚心诚意地教育官兵如何做人?如何为官?如何当兵?避免空洞的说教。
一是灌输的道理要朴实。道理朴实才能入心入脑,即使我们在向官兵宣讲革命道理,灌输先进思想,讲授光荣传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时,也一定要用广大官兵所能接受、容易领悟的感人事、朴实理来进行诠释,千万不能好高骛远,求大、求全,或者故弄玄虚,把一些简易的道理搞得复杂化,把官兵懵得一头雾水。道理讲得越朴实生动,越贴近实际,越能教育人,感召人,说服人。
二是运用的事实要真实。运用典型事实教育官兵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能不能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关键取决于典型本身是否真实,是否过硬,是否血肉丰满。事实真实才能令人信服。虚假的情节,人为的拔高,只能令人生厌,遭人唾弃,更不可能有号召力和生命力。
三是说教的语言要诚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握的一条原则。尤其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和干部,要坚决克服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坏毛病,竭力避免虚假的客套,要和若春风,以诚感人,多说广大官兵关心关注的问题,不懂不明的道理,少“打官腔”背“台词”,少用“正确的废话”和“无用的真理”,要讲真话、实话、人话,不要讲假话、空话、大话,坚决避免大而无当的废话,虚张声势的套话,煞有介事的假话,混淆是非的鬼话,否则只会让官兵嗤之以鼻,甚至感到面目可憎。
四是开展的活动要扎实。一个好的载体,一场好的活动,不但能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三讲”教育、“三项教育”和去年以来在边防部队开展的“双让”主题教育等,对促进党内和部队内部风气的好转,对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宗旨观念,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归根结蒂是活动扎实,主题鲜明,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切中了要害,抓住了根本。反之,如果活动流于形式,刻意追求“点子新”、“口号响”,而不注重抓落实,则不可能达到如此理想效果。工作中我们尤其要避免“为出风头”,“争彩头”而搞空对空的形式主义,更不能为获取个人名利而歪曲了思想政治工作本意,亵渎了思想政治工作实践。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我们只有坚持这一思想路线不动摇,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抓落实,才能使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在部队建设、在工作执勤中发挥有力的服务保证作用。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责”是兴利抑弊,必须弘扬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
思想政治工作从本质上说是通过兴利抑弊,在潜移默化中做好人的工作。因此它的主要任务和责任是弘扬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但归根到底是要拓展积极因素。我们必须认清责任,抓住本质,充分调动一切手段,在弘扬积极因素上下功夫,多做净化心灵、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催人向上的工作,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正面教育、正面宣传、正面引导,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是要始终坚持用先进的典型示范官兵。典型是一面旗帜,它始终代表时代的主旋律,代表积极向上和前进的发展方向;典型是一面镜子,通过它能照见自己的不足,找到彼此的差距;典型更是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看到一个单位和个人的整体面貌,感受到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一个好的典型不但能起到抛砖引玉的示范作用,更能起到照亮一大片,激励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作用。雷锋、孔繁森、郑培民等就是如此。公安边防部队有许多杰出的先进典型代表,我们要坚持典型引路的指导思想,通过先进典型的引导作用、标杆作用和幅射作用,使部队中的先进人物象“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使先进的思想日益贯注于部队之中,使部队中的正气不断上扬,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
二是要始终坚持用高尚的精神塑造官兵。应当承认,当今社会从整体上说是积极向上的,真、善、美的东西占主导地位,但也确实存在一些消极颓废的东西和假、恶、丑的现象,尤其是精神生活领域所出现的价值观念混乱,社会伦理道德错位,理想信仰迷惘等不正常现象,更容易消磨官兵的意志,淡化官兵的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兴利抑弊,激浊扬清,扶正袪邪的作用,坚持用高尚的精神教育部队,教育官兵。坚持用人民群众良好的思想境界,道德风貌感化官兵,示引部队。比如伟大的“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诚、抗击非典”的精神等等都是当今时代最高尚、最具特色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有力武器。我们必须热情地讴歌颂扬,大力地宣传,积极地推崇,通过不懈地灌输、引导,使官兵分清是非,辨别真伪,廓清迷雾,在思想上、心理上筑起一道坚不摧的防线,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挺立时代的潮头。
三是要始终坚持用健康的思想文化熏陶官兵。改革开放,八面来风,形形式式的思想文化激荡整个社会,对基层的冲击,对部队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要克服或减少这些影响,必须在抵制、预防、化解上下功夫,坚持用健康的,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我们的阵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官兵的头脑,绝不给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和低级趣味的东西渗透到警营,渗透到部队,绝不给西方反华势力的叫嚣鼓吹动摇我们的军心,扰乱我们的视线,转移我们的目标。
四、思想政治工作的“源”在于不断创新,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谋求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独有的政治优势,多年来之所以保持久盛不衰的生命力,归根结蒂在于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永葆生机的源泉和动力。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化,部队建设和官兵思想特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是要在战略上实行新的调整,努力在主动性上下功夫。当前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十分激烈,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呈进攻态势,强化阵地意识,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占领主阵地,绝不让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有可乘之机。尤其是基层的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工作大有作为和主动作为的观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身入心入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和水平。这是我们掌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权的先决前提。
二是要在内容上进行新的充实,努力在实效上下功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给基层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不少崭新内容和活生生的教材,我们在继续抓好优良传统教育的同时,要用这些鲜活的教材,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现代科学知识、社会主义义利观、价值观等不断丰富和拓宽基层思想教育的内容,使基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耳目一新,百听不厌,展现无限魅力。
三是要在方法上寻求新的拓展,努力在有效性上下功夫。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吐故纳新,对过去沿袭下来的习惯做法、传统套路实行科学的“扬弃”,实现由工作层面上的单向性向多性拓展,工作方法上的偏重灌输向注重渗透拓展,工作重心上的重点覆盖向全面涵盖拓展的转变。要积极利用电子网络、现代科技等手段,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量。要充分利用和整合教育资源优势,引进先进的社会化教育模式,形成警地一体化的教育机制,拓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
四是要在队伍建设上谋求新的加强,努力在适应性上下功夫。当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力量薄弱,观念陈旧,思路狭窄,能力低弱,适应性不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建设一支创新意识强,政治立场坚定,乐于奉献,勇于负责,基本功扎实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通过严格的选拔培养,系统的学习培训,科学的岗位锻炼,提高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要大力营造思想政治工作良好氛围,尊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劳动创造,优化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成才途径,维护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正当权益,调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不断增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适应新时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
第三篇:对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思考
对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思考
通过参加“**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北京大学研修班”,个人感到受益颇丰,开阔思路,启发思考,就创新基层社会管理谈点想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正在转型发展,治理方式也要变化。回顾乡村治理方式经历三个阶段:
1954年9月,颁布政社合一为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2年之后,人民公社调整并确立为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组织。
1982年,用宪法确立了乡镇村治理模式,设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这种农村基层组织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乡村治理期待转型。
目前的村两委承担了整个村庄的政治、经济、社会职能,简单的治理体制与面临多元结构转变的村庄,已经不相匹配。传统治理模式之困主要表现:体制单一与事务多元的冲突;体制固化与村庄变化的摩擦;治理形式与村民理念的断裂。
乡村治理转型趋势:一是积极培育社会组织,转化刚性治理模式。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共同利益促进群体合作。二是构造多元治理体系,弥补体制单一不足。培育社会组织,弥补单一治理体制不足,缓和村民与村庄治理的矛盾。积极发展民主,民主决议制度要成为满足村庄多元治理的一种渠道。加强党的领导,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主要力量。三是注重乡村治理文化,解决“失根”危机。当前,以“失根”为表现的农村文化危机日益凸显,严重干扰了乡村有序治理。重塑乡村治理文化,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宣扬“服务型”治理理念,搭建“服务型”治理文化培养平台,特别是搭建好村民决议平台。
我认为,我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应以完善创新组织体系为目标,推动建立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机构,以村民委员会为管理执行机构,以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以协商民主组织为参与机构的新型农村基层自治组织体系。真正实现村庄治理转型,达到村庄“善”治的目的。
第四篇:人民日报政法综治部门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考
人民日报政法综治部门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考
李小敏
《 人民日报 》(2011年10月29日
07 版)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明确提出以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社会稳定工作、依法治省水平、基层基础建设、社会管理绩效“四个位居全国前列”。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政法综治部门要胸怀全局,把握规律,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推动政法综治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实现新发展。
政法综治部门创新社会管理职能定位
政法综治领域,涉及社会管理广阔领域,不能理解为只是社会治安工作领域;政法综治部门,涵盖直接承担社会管理任务的部门,不能理解为只是政法机关和综治办机构。面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繁重任务,必须准确把握政法综治工作职能定位,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政法综合领域是主战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展较快的地区,社会管理领域遇到的问题比较早,有些矛盾相对也比较集中。社会管理领域的诸多问题,大多以矛盾纠纷或案件形式汇聚到政法综治部门,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因涉及社会和谐稳定也最终进入政法综治领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要在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上取得突破,这个突破的主战场就在政法综治领域。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政法综治部门是主力军。政法综治部门肩负着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全、维护人民权益,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的首要政治任务。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加强人口服务管理、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机制、建立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信息网络管理体系等,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也是政法综治部门履行首要政治任务的职责。创新社会管理,要攻坚克难、打开局面,政法综治部门的责任尤为重大;要健全机制、完善体系,政法综治部门任务尤为繁重;要协作推进、形成合力,政法综治部门的作用尤为突出。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政法综治工作要发挥主导性作用。政法综治工作具有独特的体制机制优势,要充分运用刚性管控、柔性服务、理性调和等多种手段,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
强化预防功能,坚持前移关口、未雨绸缪;完善服务功能,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发挥调节功能,调处矛盾纠纷,努力息诉止纷、定分止争;健全引导功能,加强社会心理疏导和舆论引导,促进社会成员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善用惩处功能,依法打击和惩治违法犯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政法综治部门充分认识和把握“三个主”的职能定位,并不是揽权“种别人的田”,也不是单打独斗唱“独角戏”,而是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职能、服务大局,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自觉性主动性能动性,奋力开创社会管理工作新局面。
政法综治部门创新社会管理基本要求
坚持以服务群众、保障民生为根本宗旨。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履行好执法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职责,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着力提升政法综治部门服务管理流动人口、帮教关爱特殊人群、帮扶救助困难群体的能力,努力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水平。
坚持以促进和谐、维护稳定为根本任务。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要求,着力研究解决社会管理中苗头性、易发性、根本性问题。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健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突出信访问题解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机制,最大限度地防止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产生、积累、激化。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坚持以加强基层、夯实基础为根本途径。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全覆盖,建立健全以城乡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基层的保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力量有序整合、社会服务有效集中、行政执法有机联动的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服务综合信息系统。
坚持以公正司法、廉洁执法为根本保障。坚决维护法纪的严肃性、权威性,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违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落实整改预防措施。严格内部管理,强化外部监督,建立完善公开透明的群众评议机制,深入推进司法公开和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坚持把从严治警和从优待警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政法干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政法综治部门创新社会管理主要任务
加强源头治理。要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推动建立党委和政府主导的利益协调、权益保障、劳动关系协调等机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大力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实施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必经程序和前置条件,完善评估程序规范,健全专业评估制度,建立督查问责机制。要创新发展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调解处置机制,动员组织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矛盾调处责任体系;完善信访工作制度,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联系群众等制度,深入开展联合接访,及时化解信访积案。要深入开展法治建设。把社会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通过推进依法行政,有效规范和约束公共权力,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的良好氛围。
深化综合治理。要统筹推进、完善体系。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协调兼顾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利益诉求,统筹推进社会管理各项工作。要整合资源、固本强基。整合基层力量资源,健全完善以党组织为核心、基层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团体、自治组织相结合的基层社会管理格局;整合基层服务资源,积极构建基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整合基层信息资源,尽快形成全方位、全时空、全覆盖的信息网络。要综合施策、攻坚克难。对流动人口,既要加强管理,建立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又要强化服务,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对特殊人群,既要落实分类帮教管控措施,又要完善服务保障措施;对社会组织,既要积极引导发展,又要将其纳入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体系严格依法管理;对信息网络,既要落实管理责任,有效防止和依法打击有害信息传播,又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培育健康向上的信息网络文化。
推动共同治理。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既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形成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要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抓好长效治理。要健全社会管理创新领导协调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统筹协调,创造良好条件,全力组织推进各项工作。要健全督促指导机制,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和时序进度,以项目化手段推动工作扎实有序开展。要健全考核奖惩机制,把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要健全社会监督评判机制。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想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求,办群众之所盼,使社会管理各项措施符合基层实际,使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作者为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第五篇:对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思考
对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思考
衡阳市政府副厅级干部、市公安局局长 徐发科
社会管理创新是公安工作的自我完善和提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工作的主旋律。各级公安机关必须按照观念人性化、机制规范化、手段信息化的思路,找准切入点,把握好结合点,遵循创新规律,积极理性推进,使公安工作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一、要强化创新理念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利用现有的社会管理资源和经验,引进和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对传统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全党、全国的热门话题和热点工作,各地公安机关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有不少同志认为工作创新是“自找麻烦”,不逼着创新就不愿意创新。实际上,对这些警种和单位的负责同志而言,不搞社会管理创新才是真正的“自找麻烦”。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变化、思想观念深刻变异、治安形势深刻变迁的新形势下,社会财富增加,个人活力激发,利益格局分化,社会矛盾凸显,人们的心情、心态、心理预期都在变化,必须把加强社会管理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墨守陈规、因循守旧、萧规曹随、不思进取,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正拥护。正因为治安形势和群众的需求在不断变 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必须随之变化。不变,就会思想僵化、步履蹒跚,就无法正确面对变化的世界,无法能动改造客观世界。长治久安离不开社会管理创新,实行管理创新确实是大势所趋。为此,要解决五个问题:
一是不能把创新看成高不可攀。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为了建设稳定舒适的人居环境、安全舒畅的活动环境,所以,人民群众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最大受益者。社会管理的实践表明,问题和矛盾总是存在于群众之中,而解决的办法往往也隐藏在群众中、孕育在实践中。因此,必须以群众工作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起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实用管用为原则,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群众工作不是单向的“给”与“取”,而是双向互动。当今社会利益多元化,公众参与意识强烈,必须畅通渠道,让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以群众视角创新社会管理。当社会需求和公安工作的需求两者高度统一的时候,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创新才有可能变成现实。群众是衡阳公安社会管理创新的“动力源”,群众最期盼什么,我们就应该创新什么。要深入群众最关注的地域,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困难,使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即时传至公安机关决策层,让创新之路越走越宽。从这个角度来说,创新能力实际上是群众工作能力高低与否的直接反映。
二是不能停留在领导层面搞创新。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各级领导负有重要责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导者。群众是力量之源、创新之源,很多创新的做法、创新的经验,2 都是来自于基层先创先行;领导的作用,主要是发现、总结、提升和推广。只有既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又善于总结推广实践中的新鲜经验,才能使创新的精神力量同群众的实践要求真正结合起来,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不竭源泉。
三是不能局限在零星项目上搞创新。要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创新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提升我们的工作。因此,必须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既要有优势项目,也要有次要项目;既要有综合项目,也要有单一项目;既要有大项目、好项目,也要有小项目。可见,各个警种、各个单位都有创新的任务,都要挖掘创新的潜力。衡量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真创新、假创新的标准,就是创新的要求是否转变为全体民警的实际行动。
四是不能满足少数部门搞创新。真正的创新高手在基层。许许多多的创新思想是基层民警首先开始探索的,许许多多的创新方法是基层民警最先开始使用的。要善于发现、总结、提炼基层单位、民警的创新火花,使创新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注重发挥基层首创经验的辐射作用,使创新渗透到工作每个细节。
五是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管理创新不是公安一家的事情,也不是公安一家单打独斗就能做好的,必须把增加“内力”与引进“外力”相结合。要解决封闭主义的问题,实行开门创新。必须将公安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置于党委政府社会管理创新这个母系统中,贴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来谋划布局,联动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并 3 将群众吸收进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公安牵头、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创新工作机制。要坚持探索与借鉴相结合,善于学习其他地方、单位的好经验,尽量少走弯路,在此基础上丰富、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在网络安全保卫工作方面,公安机关必须与网络宣传、通信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形成管理合力;在打击电信诈骗这种非接触式新型犯罪方面,公安机关要针对犯罪分子利用网络、信用卡跨国跨境快速实施犯罪、甚至连发案地点都很难确定的特点,与银行、银监会等职能部门协商、合作,实现跨地域依法快速查询、冻结涉案资金,才能最大限度地挽回受害人的损失。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必须主动加强同外事、统战、民族、宗教、民政、国安、文教、卫生等部门的信息互通和工作协作,建立合作管理机制,从源头上掌握情况,完善管理措施,优化处置工作方案。又如在社区警务改革上,要依托社区民警在社区居委会和基层党组织任职这一平台,推行集警务与党务、政务、事务、家务“五务一体”警务新机制,更加有效地整合社区群众、基层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等社会力量,实现对社区社会治安面、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以及特殊人群的高效管控,等等。只有建立政府主导下的部门协作机制,打破部门封锁、信息壁垒,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才能真正推动公安社会管理创新。
二、要把握创新走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找准着力点,才能有所作为。创新工作要把握四点:
一是创新项目量的把握。社会管理创新项目要形成规模效应。市公安局已决定选择十个重中之重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力争在全省公安机关具有领先性和影响力。通过重点项目的培育,带动全市管理创新项目的发展,形成整体的创新成果和规模效应。在自主创新的同时,要两眼向外,认真学习借鉴外地的创新经验,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切实把本地经验特色化、外地经验本地化。
二是创新项目面的把握。公安机关加强社会管理的重点是对人的管理、对网络的管理、对社会的管理,以及对社会治安管理、交通安全管理和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要赋予管理平台、手段更多的政策含量和服务内容,必须集中各个单位、各个警种的智慧,破解公安机关在社会管理中遇到的难题,使各单位、各警种成熟的零星经验,变成全市公安机关的整体的创新优势,以新的思路应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的各种挑战。
三是创新项目质的把握。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真正具有创新的元素,不能搞形式主义。在市政府“数字衡阳”的整体思路下,我们正在探索以市场化的思路建设“城市治安电子防控系统”,采取公安规划、企业出资、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运行,这种方式目前在全省是唯一的,将为建立衡阳特色的“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路上有卡点、社区有群防、单位有技防、院落有人防”的立体化警务防控模式打造鲜明的亮点。除上面的创新项目外,全市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完善、5 提质已取得效果的创新项目,真正形成衡阳特色,尽快形成现实的战斗力。
四是创新规律的把握。社会管理创新要遵循公安工作规律,切实防止想当然的盲目创新、为片面争当先进而创新的错误倾向。为此,要建立规范管理创新的机制,制约乱动手、假创新,通过机制的管理,约束有关单位及警种的管理创新活动。特别是对直接关乎民生的工作创新,要慎之又慎,不能因为创新而损害群众的利益,做到既要管得住、又要管得活,既要保证社会安全、又要方便广大群众。各单位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时,必须坚持“三个立足”,即立足公安机关的法定职能、立足本地的治安实际、立足人民群众的民生意愿。在创新之前,要认真调研、充分酝酿,必要时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切实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三、要强化创新效果
创新决定平安度,创新决定竞争力。要解决形式主义的问题,脚踏实地的创新;要解决形而上学的问题,科学地统筹创新,把工作提升的程度和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注重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在长治久安方面下功夫。打牢基础工作是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底数不清、信息不灵、基础工作不扎实,基层力量薄弱分散,是长期以来困扰基层基础建设的主要问题。如果没有坚固可靠的基层基础,社会管理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大量矛盾纠纷发生在基层,大量 6 治安隐患滋生在基层,解决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的重点也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落脚点必然也在基层。因此,我们必须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建设基层,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切实发挥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一线平台作用。
二是要在提高驾驭能力上下功夫。社会管理创新包括公共安全管理、打击违法犯罪和人口、场所、虚拟社会管理等子系统,其核心是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大局的能力。要围绕社会管理中“人、地、事、物”等基本要素,从最容易发生问题的执法环节入手,制定接处警、治安巡逻盘查、交通纠违、群体性事件处置、纠纷调处、窗口服务、强制措施的执行、涉案财物管理等重点环节的工作细则,把执法过程中每个单位、每个民警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干不到会追究什么责任都规定得清清楚楚,将每个民警的执法行为强制入轨,提高民警的发现、侦查、控制和处置能力,从源头上防止执法问题的发生。就衡阳的实际情况,当前必须着力提高广大民警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综合执法的能力、信息化条件下的实战能力、动态环境下打防管控的能力、内部管理的能力,建立扫黑除恶、治毒扫黄、惩防盗抢的长效工作机制,为长治久安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工作基础。
三是要在有效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上下功夫。当前,信息化的触角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物联网、泛在网、富互联网、语义网、“智慧地球”等,令新一轮技术变革蓄势待发,必将推动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信息 7 化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相互交织,正在全方位地影响、改变、塑造着世界,社会呈现日益复杂的形态,以传统手段管理社会已经寸步难行。掌握信息化、应用信息化,将信息化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推进器”,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机制、新手段、新方法,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至关重要的环节。要建立完善情报信息定期会商研判机制,提高信息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的能力;积极探索合成工作机制,在明确各部门、各警种社会管理职责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工作体系,促进管理效能的整体提升;要积极推动情报信息从战术应用到战略应用、从操作应用到决策应用、从表层应用到深层应用的转变,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为提高社会管理服务。要积极构建物联网“感知警务”新模式,在证件防伪、安全控制、交通管控等警务领域引进、采用物联网与传感技术,尽快实现涉人、涉车、涉物和重点场所管理上的突破,提升现代警务的实战能力和服务水平。在风起云涌的信息化浪潮中,衡阳公安过去已经被动落后,这种局面必须终结。从现在起,必须科学规划、高位布局,结合实际、面向实战,立足于“集约化、少投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实现后发赶超,从而在信息的互联共享中发挥最大的实战效益,进而依托信息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四是要在树立公安形象上下功夫。窗口单位和一线民警的一言一行,直接关乎公安机关形象。当前在服务态度、办事速度、服务质量、办事环境等方面与群众的期望值还存在 8 差距,警务调查的评价值还不高。必须确立“人本、专业、安全”的服务理念、“更快、更亲、更严”的工作追求,将“服务理念、专业素质、职业精神”确定为提高窗口单位服务水平的“三大支柱”,走“以服务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努力创建文明窗口,争当文明使者。要充分认识到服务不是简单的扶老携幼、救危帮困,而是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施舍恩惠,而是职责所在。为此,有对外管理职责的部门要正确处理严格执法的“刚性”和为民服务办事的“人性化”之间的矛盾,做到既刚性如山,又柔情似水。为此,要经常开展业务技能、服务技能、礼仪知识、形象塑造培训,并通过主题文化活动、创办内部刊物、星级等级评选、选树典型等方式,规范执勤人员的言行举止,增强职业精神,激发窗口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培养民警的爱岗敬业精神和执法为民的理念。窗口民警要用发自内心的微笑感染服务对象,做到微笑在眼、微笑在言、微笑在体、微笑在心,使微笑服务成为我市公安机关窗口单位的品牌。要健全执法制度、细化执法标准、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管理、解决执法瑕疵,通过量化执法质量目标、明确执法岗位职责和程序流程、合理配置执法资源、加强执法过程控制、强化执法监督等方式,促进执法、管理、服务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在具体工作方法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预约服务、引办服务、延时服务、网络服务,推广应用网上申报、办证、咨询等方式。为即时征集群众最真切的意见,随时满足服务对象的新期待、新要求,各窗口单位都要设置服务满意度电 9 子评价器,方便群众在办事时对窗口服务进行监督,使广大群众随时随地能得到优质高效服务,打造为民服务的“新干线”。
四、要激化创新活力
社会管理创新考验官员素质。对于公安机关来说,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当前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社会管理薄弱环节,坚持维护秩序与激发活力并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现代警务机制、体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这是对公安机关执法能力、管理能力的一场考验。要把创新队伍管理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注重挖掘队伍潜质,调动民警的责任心。如果内部机制不创新,无法激活队伍的活力,那么社会管理创新也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解决警力不足问题,在近期难以大幅度增加总警力的情况下,要向内挖掘潜力,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警力资源,解决机构臃肿、部门繁杂的通病。要借鉴石鼓分局的做法,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鼓励年事较高、身体不好、积极性不强的民警提前退休,也是激活内部的方法。要通过深化城乡警务战略,大力深化社区警务改革,鼓励民警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乡村,特别是充分发挥社区民警、驻村民警的作用,把自己看小些,把群众看大些,会同基层组织、社区单位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管理,零距离服务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今后,要把基层工作经历尤其是社区工作经历作为市局机关民警提拔的刚 10 性依据,引导警力流向基层,使民警心系百姓、安心基层、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在基层一线增长才干、无私奉献,真正做到让吃苦的人吃香、让实干的人实惠、让有为的人有位,扎扎实实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和群众工作。
激化基层管理创新活力。社会管理创新的源泉在基层。基层公安机关作为整个公安管理活动的基础环节,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基层有第一手的鲜活信息,有第一线的实践经验,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活力。只有树立创新“课题到基层选,成果到基层用”的思路,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调动、激发基层公安机关和基层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基层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改革创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基层首创”成果为社会管理创新提速,才能为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不竭动力,才能深入推进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科学的理念、创新的思路、有效的方法指导公安工作,充分尊重基层的创造精神,充分激发广大民警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要鼓励民警开展“创意警务”,积极创新基础工作法和侦查破案技战法,不断提高基层基础工作水平,不断增强民警的成就感、幸福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