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跌倒的防范管理制度
跌倒的防范管理制度
1、护理人员认真检查辖区设施,设立警示牌,避免患者发生跌倒因素,杜绝不安全隐患。
2、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措施,对发生病情变化的患者,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
3、执行患者发生跌倒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4、患者突然发生跌倒时,护士应立即检查患者伤情,通知医生并初步判断跌因素,根据不同病情配合医生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5、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向医生汇报。
6、及时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并做好交接班和宣教安慰工作。
7、及时上报护理部。
手术确认制度
一、接患者之前,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手术室护士依据手术通知单及核查本到病区护士站和病房护士查对病人病历,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术前医嘱执行情况、药物、医学影像资料等。
二、手术通知单与病历核对无误后,手术室护士与病区护士共同到病房,行自我介绍后,与病人共同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手术时间、腕带等信息确认,同时检查各项术前准备情况(备皮质量、是否更衣、有无假牙、贵重物品等),携带腹带及X光片等用物,确认无误后病房护士在手术病人核对本上签名,根据病情用平车接患者入手术室。
三、接入手术室后,在半限区交巡回护士共同核对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手术时间、腕带。戴帽后进入手术间。
四、入手术间后由麻醉医生再次查对上述内容。
五、麻醉之前手术医生与麻醉师还必须共同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再次的确认。昏迷及神志不清病人应通过“腕带”再次进行查对。
六、手术者切皮前:由手术室巡回护士,提请实行手术“暂停”程序,由手术者、麻醉师、巡回护士、病人(清醒的病人)进行四方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手术。
手术室护士根据手术通知单填写手术病人核对本→持通知单、核对本到病区护办室与病房护士查对→手术通知单与病历核对无误→检查术前医嘱与用药执行情况→与病区护士共同到病房→自我介绍→与病人共同核对床号、姓名、年龄、性别、手术部位、手术名称、手术时间等信息→检查各项术前准备情况(备皮质量、是否更衣)→叮嘱患者取下假牙、贵重物品等交家属保管→携带腹带及X光片等用物→确认后病房护士在手术病人核对本上签名→根据病情用平车接患者入手术室→戴帽→交巡回护士再次核对→入手术间后麻醉师查对→麻醉前手术医生与麻醉医师查对→切皮前巡回护士、手术者、麻醉师、病人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手术。
输注药品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医护人员的输液安全意识
临床药师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安全输液相关知识的培训:着重在静脉输液相关基础 知识;静脉治疗前的八项评估;各种药物的PH值、渗透压及对血管的刺激;各种药物溶媒的选择;常见的药物配伍禁忌;输液反应的观察及处理等。做到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管理。
确保输液用具安全
输注药物前必须认真检查输液用具有效期、包装的完整性。如已过期则不可重新消毒再使用。
药物的安全使用
静脉输液治疗流程中药物的领取、摆药、配置、查对、更换液体等步骤均存在安全隐患,必须确保每一个步骤安全,才能保证输液的安全。3.1 医嘱查对
药物在使用前必须由2人以上核对医嘱,确认医嘱无误后才能执行。执行医嘱前需打印好输液瓶签、输液卡、输液执行单,由专人负责摆补液
3.2 溶液查对
摆补液者必须认真检查每一袋/瓶溶液的质量,确保它的安全性。为了避免出错,我们规范了检查溶液的流程。3.2.1 软包装溶液检查方法
一挤二照三倒转四复照:一挤:双手用力挤压软包装,检查有无渗液,如发现有渗液,说明软包装已有裂缝,溶液已污染,不能使用;二照:对光照看溶液的质量:认真观察溶液有无沉淀、絮状物、霉点等;三倒转:将溶液上下倒转后再检查有无漂浮物或絮状物;四复照:再一次对光照看溶液,检查其质量。如检查溶液时发现有异常马上更换并上报护理部处理。
3.2.2 瓶装溶液检查方法
与软包装溶液检查法类似。方法:一拧二摇三照四倒转:一拧:用母指、食指、中指三个手指轻轻地拧瓶塞,检查其松紧情况,如不能拧动或轻微动视为正常,如轻轻一拧其活动度很大,则提示该溶液不能使用;二摇:轻轻地摇动瓶身;三照、四倒转与软包装溶液检查方法相同。3.2.3 准确张贴输液瓶签
张贴瓶签前必须认真核对溶液的名称、浓度、剂量与瓶签是否相符,核对无误后才能张贴。3.3 配药
补液摆后,配药者在配药前必须再认真查对一次,确认药名、浓度、剂量无误后严格按无菌操作加药,药液尽量做到现配现用。3.4 更换补液
更换补液时必须先检查将要接瓶的补液有无混浊、沉淀等。查对相邻二组补液有无配伍禁忌,如无才能接瓶,更换后应仔细观察二者的反应是否有沉淀、混浊的现象出现,如有应马上更换输液管;对两种已知有配伍禁忌的补液不能相邻输入,中间应有其他的液体间隔,如无其他补液,应用生理盐水间隔。药液输入后,应密切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另外,换瓶/袋时需注意茂菲氏滴管及输液管是否已空,防止空气输进病人体内导致空气栓塞的发生。
四、输液反应观察
4.1 观察有无药物的过敏反应
凡是输液所需使用的药物,对于易过敏者都应在输液前做皮内敏感试验,只有无过敏反应时才能进行输液。但有些病人由于体质等因素可能发生“迟发性过敏”反应。这些病人虽然皮内试验为阴性,但可在输入一定量的药液后发生过敏反应,故需要密切观察。如果在输液过程中皮肤出现丘疹、有痒感,并有心慌、气短或见病人颜面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发冷、测血压有下降趋势,即为过敏反应,须立即停止输液。一般症状轻者可口服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等;若出现过敏性休克,则要分秒必争全力抢救。
4.2 观察输液的速度
输液的速度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体质及输入液体的总量,输液的目的和药物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来考虑。一般情况下成人以每分钟40~60滴为宜。有些药物的滴速不宜太快,如氯化钾一般稀释成0.3%浓度,每分钟应控制在20~40滴。尤其在给重症心脏病患者输液时,其速度应控制在每分钟15~30滴为宜。给老年人及婴幼儿输液亦必须减慢速度。然而有些药物则需快速输入才能发挥作用,如甘露醇为达到其脱水作用,按每kg体重1~2g的剂量应在30分钟内滴注完毕。这在控制急性脑水肿病人时应用较多。又如给休克早期的病人输液亦应尽早而快速,这时及时纠正休克状态十分重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病人觉得输液时间过长或出于不愿忍受输液时对活动的限制,甚至怕影响到睡眠等原因,在未经医护人员允许的情况下,自行调快输液速度,这是非常危险的。4.3 观察输液药物有无溢至血管外
有些药物(多数抗癌药)是不允许渗出到血管外。一旦有外渗可使病人局部疼痛难忍,严重时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因此如果观察到输液外渗应及时对症处理,如局部湿敷硫酸镁等。4.4 对神志不清患者更要仔细观察
对接受输液治疗的神志不清患者,须有专人陪护,并在输液全过程中细心观察脉搏、呼吸、心率、血压以及颜面表情和体态,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防止发生意外。
五、输液反应处理
5.1 静脉输液时尽量减少药物配伍品种多种药物配伍易造成微粒、热原迭加而超标引起输液反应,由于中草药注射剂既易带入微粒,又易与其它药物发生反应,因此使用中草药注射剂时尽量不要与其它药物配伍。
5.2 规范操作,注意环境、人员的清洁卫生输液的复配过程应在净化区内进行。对配液间及输液间采用紫外灯消毒可使空气细菌下降95• 3%,保持空气的清洁主要是减少人流、物流和保持地面清洁。医护人员在静脉输液操作前有效地进行手的清洁与消毒,是防止临床输液反应的重要措施之一。认真执行操作规程,严格消毒患者穿刺部位皮肤。配液时,切割安瓿前后用酒精棉球擦拭切割处,可有效地防止污染及因安瓿内负压将大量玻璃微粒吸入药液。配液加入粉针剂时,加药后应让药物必须充分溶解,必要时增加灯检,符合输液要求方可输注;药液宜现配现用,尤其是在高温潮湿季节或外部环境较差时。
5.3 选择质量保证的输液器具目前临床都使用带有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但各厂家一次性输液器的终端滤器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应选择信誉保证、质量可靠的厂家供货。输液器具贮存不宜过久,同一个批号尽量在短期内使用。实验表明,现今一次性注射器微粒大都超标,而使用消毒的玻璃注射器加药时很少带入微粒。因此,建议临床加药时最好使用消毒的玻璃注射器以减少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累加。
5.4 注意药物使门 一些中药注射剂其微粒数随浓度增加而增加,而且158例双黄连粉针剂输液反应中有52例是因超剂量而引起,因此,我们不能随意加大中药注射剂用药量。另有文献报道,川芎嗪与维生素c分别加入5%GS中微粒数明显少于两药混合后加入5%GS中,因此配液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应注意配制顺序,从小壶加药时应避免并用药物在小壶中混合,以免因浓度较高发生反应。
5.5 选择适宜的稀释剂和输注速度最好选用药品说明书上的稀释剂,选用输注速度则应考虑病人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及药物性质。
医院医患沟通制度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和我国卫生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患者想要得到的医疗信息越来越多。因此,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既能提高患者对疾病诊疗全过程及其风险性的认识,减少医患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同时,又能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使患者及其近亲属学习到更多的健康卫生知识,破除迷信、增进医患互信、科学的战胜疾病。为适应新形势,保护患者合法权益、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及广大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确保医疗安全,化解医患矛盾,从更深层次上稳步提升医疗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一、执行对象:
凡是本院职工在为患者提供的各种服务过程中都应当遵守本制度。
二、各岗位人员的医患沟通时机、内容及要求
全院所有工作人员除应主动、热情、礼貌、诚恳、语气平缓、满意回答患者及亲属提出的问题外,不同岗位尚需与患者及亲属就以下内容进行满意有效的沟通:
1、导医:以主动了解患者当前需要为主要内容并给予满意回答。
2、挂号室:了解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职业、工作单位等内容。小儿患者还需要了解其监护人情况。
3、门(急)诊首诊医师:门诊首诊医师依照《首诊医师负责制度》规定接诊。在接诊时,应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现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对疾病做出初步诊断,并安排其进一步诊疗办法,征求患者意见,告知起居、饮食、活动以及接受诊疗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直至患者满意离去。需要进一步检查或治疗者应简述其必要性、依从性(诊疗活动带来的不便而导致患者依从接受的程度)以及花费情况,并指导或护送患者进入下一个诊疗程序。
4、住院处人员:当患者办理住院手续、补缴预交款、进行结算、查询费用等情况时,住院处工作人员应当向患者介绍我院的物价执行标准,并说明费用发生的原因和记帐流程,消除患方误会。如有争议,住院处工作人员应当主动与费用发生源工作人员联系,由费用源头给予沟通解释。如系住院处记帐录入错误,应主动赔礼道歉。
5、病区住院期间的沟通
(1)入院时沟通:病区工作人员无论是谁发现患者新来入住,均应主动、热情上前招呼,并联系值班护士予以接待。值班护士接待新入患者后,在安排病床以后及时向患者告知住院须知、注意事项、生活指南等内容,并帮助患者熟悉就餐、用水、入厕等事宜。确定经治医师、责任护士后应当告知患方经治医师、责任护士姓名、称呼,并在床头卡上予以注明。(2)病区首诊医师:病区首诊医师依照《首诊医师负责制度》接诊。当班医师(含进修、实习、新毕业轮转医师)发现新患者入住护理程序尚未结束之前应主动与患者打招呼,告知住院诊疗程序,消除着急、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护理程序一经结束,当班医师即开始诊疗程序。接诊前先向患者介绍自己姓名,态度要热情、诚恳。首次病程记录书写完成以后应立即与患者及家属就初步诊断、可能的病因诱因、诊疗原则、进一步检查的内容、饮食、休息、注意事项等进行初步沟通。
(3)急诊入院患者应在护士办理住院的同时即应开始进行诊疗抢救等活动,并及时告知相关内容(诊断、危险、风险、最佳诊疗措施)以及书写危重告知书。危重告知书应由其近亲属或委托代理人签字并同意拟定的诊疗方案。
(4)由于风险、费用等原因患方不同意最佳诊疗方案时应拟定次选方案,并就患方不同意选择最佳方案而选择次选方案由患方签字认可。
(5)入院三天内的沟通: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三天内必须进行正是沟通。医护人员应向患方介绍疾病诊疗情况、主要诊疗措施、取得的预期效果以及下一步治疗方案、需要患方在哪些方面予以配合、以及患方对诊疗的意见体验等进行广泛沟通,密切医患关系。
(6)住院期间的沟通:包括病情变化、有创检查及有风险处置前后、变更诊疗方案、贵重药品使用、发生欠费、急危重随疾病转归的及时沟通、术前、术中改变手术方式、麻醉前、输血前以及超医保范围药品、项目等时机的沟通。以上情况沟通要及时,消除患方不良情绪对诊疗造成不利影响。
(7)出院时:医护人员除正常出具出院证、出院记录外,应向患方明确说明患者在院诊疗情况、出院医嘱及出院注意事项,随诊及随访时间。需要时应为患者出具诊断证明以及病历复印件。诊断证明盖章和复印病历应由经治医师负责办理。
6、医技科室及其他协助诊疗科室的沟通:包括放射影像科、超声影像科、内窥镜室、电生理室、功能检查室、检验科、病理科、细菌室、手术室、特殊治疗室、康复治疗室、针灸理疗科、其他门诊专科等。上述科室应主动热情招呼患者进入诊疗程序,说明注意事项,在本科室业务范围内回答患方提问,介绍诊疗目的。沟通口径应与申请医师口径一致,以免引起歧义而导致不良后果。绝对禁止上述科室超过专业执业范围回答咨询。必要时应进行了解患者病史资料的沟通。
7、药房:药房药剂师调配处方时应主动热情的做好窗口接待工作。处方存在问题时应向患者说“对不起,有个地方我看不清楚,我去问问医生,请您稍侯片刻”,征得患方同意后应主动找相关医师进行修改,不可让患者往返纠正。发出药品时应交待清楚每种药品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直到患者满意离去。
8、收费处:参照住院处执行。
三、沟通注意事项:
1、沟通应力求使用表达贴切的通俗语言,注意既不能引起歧义,也不能引起患者不科学的幻想。
2、沟通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复杂程度以及预后好差,由不同级别的医护人员沟通。同时要根据患者及其近亲属的文化程度和要求不同,采取不同方式沟通。如已经发生纠纷苗头,要重点沟通。
3、对带有共性的多发病、常见病、季节性疾病可以进行集体沟通。
4、对于疑难、危重患者,由患者所在科室或小组共同与家属正式沟通;对于治疗风险大、效果不理想及预后不良者,应由科主任主持科内会诊讨论后由科主任为主集体与患者沟通。
5、对于在医疗活动中可能出现问题的患者,应立即将其做为重点对象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性沟通。预防性沟通应记入病程记录,必要时由患方签字。
6、经治医师与患方沟通困难或障碍者应另换其他医务人员(尽可能由上级医师)沟通。
7、诊断不明或病情恶化时科室内医务人员应先进行讨论,统一协调后,再行沟通,避免患方不信任或产生疑虑。
8、沟通时可以借助于实物、图谱、标本、模型等对照讲解,增加患方感性认识,便于患方对诊疗过程的理解和支持。
四、沟通技巧:
与患方沟通应体现尊重对方、耐心倾听对方的倾诉、同情患者的病情或遭遇、愿为患者奉献爱心的姿态并本着诚信的原则进行。同时应掌握以下技巧:
1、一个技巧:多听病人或家属说几句,尽量让病人和家属宣泄和倾诉,对患者的病情尽可能做出准确解释。
2、两个掌握:掌握病情、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掌握医疗费用给患方造成的心理压力。
3、三个留意:留意沟通对象的受教育程度、情绪状态及对沟通的感受;留意沟通对象对病情的认知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留意自身的情绪反应,学会自我控制。
4、四个避免:避免使用刺激对方情绪的语气、语调、语句;避免压抑对方情绪、刻意改变对方观点;避免过多使用对方不易听懂的专业词汇;避免强求对方立即接受医生的意见和事实。
五、沟通记录:医护人员的每次沟通都应在病历的病程记录或护理记录中有详细记载。记录的内容有:时间、地点、参加的医护人员以及患者、亲属姓名、实际内容、沟通结果等。重要的沟通记录应当由患方签署意见和签名。
六、评价:
1、医患沟通做为病历记录的常规内容,纳入医院质量考核体系并独立做为质控点。
2、因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医患沟通或沟通不当引发投诉或纠纷者,承担全部损失。
七、本制度由医院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八、本规定自2005年9月1日起开始执行。
手术部位标识制度
1、手术病人手术部位必须做好标识,术前由手术医师用不褪色笔在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识,以“+”作为标识标志。
2、主动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对手术部位共同确认。
3、手术室工作人员在接病人时依据手术通知单和病历,与病房护士及患者或家属三方核对,再次确认手术标识。
4、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室护士在麻醉开始前,应进行三方核对,特别是涉及侧别和相邻的部位,再次确认手术部位及体表标识。经反复核对后,方可开始手术。切实做到手术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确认”。
第二篇: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管理制度
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管理制度
1.医院后勤管理人员,科室护士长、值班护士每天认真检查病区公共设施及护理单元,发现潜在的危险障碍物应及时清除或设立警示牌,杜绝一切不安全因素及隐患。
2.临床护士须对每位新入院患者进行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筛选出高危人群,认真填写住院病人危险因素评估表和告知书,并挂相应的警示牌,提醒全科医护理人员加强对易坠床、易跌倒高危人群的安全管理。
3.护理人员加强巡视,把防坠床、防跌倒,纳入护理观察巡视重点范畴,必要时协助患者上下床、上卫生间等。
4.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士,应指导护士做好高危人群的防范措施,如正确使用防护床栏、留陪护人员陪伴、使用约束带等。
5.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及家属,防坠床、防跌倒知识的宣教,医患共同重视与防范。
6.减少跌倒的环境因素:门诊、病房地面的清洁应在上班前与下班后完成,以保证病人高峰时期地面干燥。如果工作期间拖地,拖布应相对干燥,并须同步放置醒目警示牌。
7.病人发生跌倒坠床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做出相应处理,初步观察,并立即报告医生,涉及生命安全的应立即就地抢救。
8.医生根据病人跌倒或坠床受伤的部位进行初步伤情判定,按照影响生命安全的顺序处理救治病人,做好相关辅助检查及治疗。
9.病区护士长应及时查找引起病人跌倒或坠床的原因,并进行分析评价、控制危险因素,并如实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护理部。
第三篇:防范患者坠床与跌倒管理制度
防范患者坠床与跌倒管理制度
1.每位高危患者在入院由注册护士完成坠床.跌倒的危险因素评估,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2.凡发生病人坠床与跌倒事件,无论有无后果均应填写“患者跌倒报告表”上报护理部。
3.坠床与跌倒评估要求:首次评估患者跌倒风险总分≥4分评估1次/周,待病情稳定,总分<4分,不在评估;病情变化随时评估.接受特殊治疗或特殊用药评估2次/周;病情稳定或转出时评估1次。
4.防范坠床与跌倒的安全措施
⑴做好护理体检,对新病人或转科病人进行病情评估,对病人有一项或多项障碍及年龄大于65岁或<10岁,有头昏史,服用特殊药物(降压药.利尿剂等)的病人应列入交班,重点巡视,预防跌倒。
⑵对病人和家属进行防坠床、跌倒安全教育,病人和家属在入院须知上签名。
⑶定期检查护理用具,确保功能完好。
⑷病人视觉障碍、意识改变、术后麻醉未醒,小儿和活动不方便的老年人以及危重病人常规使用床栏,酌情请家属陪护。⑸凡系跌倒高危患者床边挂防跌倒标识;设床栏,病人床边设可及呼叫铃及必需物品。
⑹提供安全就医环境,保持病房通道和病房走廊无障碍物;有充足的光线,清扫地面时在旁设醒目的防滑标志;有台阶地面用醒目颜色标志。
防坠床与跌倒的监控要求
1.凡评估分值为高危险者由科室护士长监控,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并在评估表单上确认签字。
2.若已发生跌倒事件,科室认真分析、整改,科内质控员对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并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3.护理部不定期对全院防坠床与跌倒安全措施进行抽查,定期与不定期对发生跌倒的案例进行分析及预警,制定防范措施,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患者跌伤与伤情认定报告制度
1.值班护士一旦发现患者跌伤,应及时启动跌伤护理应急预案,处置好患者,降低负面影响。
2.通知值班医师,并协助进行伤情评估认定,完善相关检查及记录。
3.根据伤情及时采取治疗护理措施,并安抚患者及家属。4.科室按规定填写患者跌伤报告表应在24小时内上报护理部,上报程序如下:
值班人员 →科室护士长 → 护理部 → 主管副院长或院长
5.护理部视情况组织专家进行评估,指导制定护理措施。6.发生患者跌伤科室有意隐瞒不报,事后发现将按情节轻重给予严肃处置,并纳入科室绩效考核。
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的报告制度
1、患者一旦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时,当班医务人员应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由科室负责人立即汇报医务科,同时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报表内容包括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经过、原因及事后处置情况,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和采取的的扑救措施。医务科详细了解具体情况后,制定整改措施;
2、科室设置报告的原则,鼓励主动报告,坚持非处罚性主动报告的原则,促进不良事件的良性转归。
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处置工作流程
【处理程序】
做好安全防范→发生坠床时→护士立即赶到→通知医生→查看受伤情况→判断病情→采取急救措施→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记录→做好交接班。
【上报程序】
患者发生跌倒.坠床时→护士立即赶到→通知医生→查看受伤情况→判断病情→采取急救措施→上报护士长→护士长根据情况逐级上报。
第四篇:病人跌倒坠床的防范管理制度
病人跌倒/坠床的防范管理制度
跌倒是一种突发的、不自主的体位改变,导致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包括双脚)意外的触及地面,但不包括由于瘫痪、癫痫病发作或外界暴力作用引起的摔倒。跌倒/坠床可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其中将近一半的跌倒/坠床会引起严重的损伤,安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老年病人的安全管理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重点,也是护士长管理的重中之重。为预防跌倒/坠床发生及对已发生跌倒/坠床的病人进行有效管理,现制订我院跌倒/坠床管理要求如下:
一、跌倒/坠床管理组织架构:
1.二级管理网络构成: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二级跌倒/坠床管理架构。
一级管理 — 护理部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护理部主任及护士长组成,负责对全院的跌倒/坠床监控、指导及管理。
二级管理 — 病区护士长,负责对本病区跌倒/坠床病人的监控和管理。2.病区组织管理:
护士长:负责对本病区跌倒/坠床的监控、会诊、指导及管理。
责任护士:负责对所管病床跌倒/坠床病人的监控和管理,必要时报告上级老师。
二、跌倒/坠床评估与报告制度
1.高危病人跌倒/坠床评估范围:新入院病人跌倒/坠床评估要求:对于以下新入院病人,护士需及时使用《病人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措施表》进行首次评估,以筛查高危人群进行重点预防,同时做好相关记录;在病人出院/转科/死亡时,凡有病人/家属签字的评估表,附在护理记录单之后,归入病历保存。
2.高危病人跌倒/坠床评估频次:
(1)首次跌倒/坠床评估总分<4分,病情稳定者评估一次即可;
(2)首次跌倒/坠床评估总分≥4分,提示病人有跌倒/坠床的高度危险。病情稳定者每周评估一次;
(3)首次跌倒/坠床评估总分≥4分,病情不稳定者每次至少评估两次;
(4)病人病情发生变化时服用特殊药物时需及时评估,每周至少两次,若连续评估3次分数均<4分,则可暂不再评估。
三、跌倒/坠床的高危因素防范措施
1.提供安全的、可预防跌倒/坠床的病人诊疗环境。
(1)根据专科特点,合理进行病房、治疗室、诊断室、换药室等设置,规范陈放各类设施。
(2)保持室内光线充足,恰当使用夜间照明设施。
(3)保持病区地面清洁、干燥。及时清除水渍、污垢及行走途中的障碍物的等。(4)常用物品置于病人易取放处,必要时协助病人大小便。(5)告知病人及家属床档的正确使用方法,以防跌倒/坠床。
(6)对于环境中的跌倒/坠床隐患应及时排除或尽量减低,并恰当设置警示标志,提示跌倒/坠床风险。
2.病人入院时做好预防跌倒/坠床的健康宣教。
3.跌倒/坠床高危人群(跌倒/坠床评估总分≥4分)的管理:
(1)提示病人有跌倒/坠床的高度危险,及时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并在评估单上签字,同时做好护理记录。
(2)病人床旁标识“防跌倒/坠床”,警示病人有跌倒/坠床的高度危险。
(3)并嘱咐病人活动时应有人在场或搀扶,无人陪伴时勿擅自离床活动,慎防跌倒/坠床。
(4)加强病房巡视,严格交接班。
(5)病人服用特殊药物时,如易引起头昏/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药物前,要做好解释,服药后要仔细观察,有头昏或眩晕症状时,嘱病人卧床休息。
(6)做好防跌倒/坠床的知识宣教并行相关记录。
(7)根据病情,对于极度躁动的病人恰当使用约束带以保护病人。使用前应与病人/家属做好沟通签字;使用时要注意动作轻柔,经常检查约束部位及骨突处受压局部皮肤,避免损伤发生。
(8)根据病情,恰当使用床档或/和其它约束措施,如约束带,防止病人跌倒/坠床。若床档已拉起,嘱病人下床时先将床档放下,切勿翻越致跌倒/坠床。
四、病人跌倒/坠床后的护理处置
原则:不要轻易搬动病人,初步评估后再作进一步处理。1.立即观察病人意识、瞳孔及测量T、P、R、BP。
2.检查有无受伤、受伤部位及严重程度,尤其注意有无颅脑损伤、骨折、内出血等,并做好记录。
3.同时立即通知医师和病人家属。4.视情况将病人扶回病床或安置在安全处。5.协助和配合医师作进一步处理。
6.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不论有无受伤,科室于24小时内填写《护理意外、差错事件报告单》并交至护理部。严重不良事件立即口头报告护士长、护理部,在12小时内填报《护理意外、差错事件报告单》交护理部。
五、跌倒/坠床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质量改进 1.跌倒/坠床预防措施及时正确。2.及时评估与预报跌倒/坠床的高危人群。3.与病人/家属沟通良好。
4.跌倒/坠床后处理措施积极正确有效。
5.各科室护士长每年至少开展两次以上全科追踪活动,并做好记录。6.护理部每年至少开展两次以上全院再追踪活动,并做好记录。
第五篇:跌倒管理制度
预防病人跌倒/坠床管理制度
1、所有住院病人在入院评估时进行跌倒/坠床的风险评估。
2、新入院病人使用《住院病人首次护理记录单》对跌倒/坠床的高危风险因素进行初次评估,评估在病人入院4小时内完成。
3、凡是初次评估有跌倒/坠床高危风险因素的病人,需使用《住院病人跌倒/坠床高危因素评估及监测表》进行危险等级评分及监测记录。采用《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评分,确定危险等级:0-9分低度危险性;10-20分中度危险性;21-33分高度危险性。并将评估的结果记录在《跌倒/坠床高危因素评分结果监测》上,只需记录评估时间、危险因素的总评分数及签名;并根据其危险等级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预防跌倒/坠床。
4、评分≥10分的中、高危病人,需在病人床头挂“防跌倒/坠床”警示标识牌,并列入交班内容,加强交接班,所有工作人员对有跌倒/坠床风险病人应予以特别关注。
5、做好健康宣教,告知病人及家属跌倒/坠床的危害及预防的重要性。
6、病人病情稳定时,每周评估并记录一次;病人转科、病情发生变化时,或使用镇静/止痛/安眠/利尿/降血压/调节血糖等药物时跌倒后,及时进行评估。再次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坠床宣教并记录。
7、一旦发生跌倒/坠床,立即启动跌倒/坠床应急预案措施:
(1)迅速进行有效的处理,减轻对病人身体健康的损害或将损害降至最低。(2)立即向护士长报告。科室按规定填写《护理不良事件登记(上报)表》,于24h内按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流程书面上报护理部。
(3)护士长要组织科室成员认真分析讨论,制订改进措施并追踪改进效果。
8、鼓励积极上报跌倒/坠床事件,发生跌倒/坠床的科室有意隐瞒不报,发现后与护士长绩效考核挂钩。
9、护理部定期进行分析及预警,制订防范措施,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预防跌倒/坠床的防范措施
1、对存在发生跌倒、坠床危险因素的高危病人,使用《住院病人跌倒/坠床高危因素评估及监测表》进行评估及监测记录,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并满足病人需求,如对年老、走路不稳的病人,行动时有人照顾或搀扶,帮助其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3、指导病人正确用药,告知用药的反应及注意事项。
4、对易发生跌倒的区域放置“小心滑倒”、“防跌倒/坠床”标识牌,警示各级工作人员、病人及家属。
5、护士在护理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癫痫发作、老年痴呆、精神异常的病人,及无陪伴的3岁以下婴幼儿时必须用床栏或约束带保护,必要时有专人监护或家属陪伴,并做好交班。
6、提供足够灯光,将物品置于病人易取处,保持病房及卫生间地面干燥,清除病房及床旁走道障碍物。
7、做好健康教育。
(1)告知病人及家属陪伴预防跌倒/坠床的重要性。
(2)做好入院宣教,告知病人在住院期间、起床活动时穿防滑鞋,裤子长度适宜,外出检查时有专人陪同,检查前更换外出鞋,行动不便者准备轮椅。
(3)对有可能发生病情变化者,告知病人避免突然变化体位的动作,以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意外。
(4)疾病需要卧床休息的病人,不要随意下床,以免跌倒。
(5)在床上活动的病人,嘱其活动时要小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避免活动过大、过急,如有需要护士及时给予协助。
病人跌倒/坠床的紧急处置预案
1、发现病人不慎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时,应立即通知医师进行急救处置,并通知科室负责人。如病人病情允许,同时将其转移至抢救室,联系家属。
2、对受伤病人进行病情评估及伤情判断,测量生命体征,评估意识状态及判断有无皮肤擦伤、骨折等。
(1)受伤较轻者,协助病人卧床休息,安慰病人,并测量血压、脉搏,根据病情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2)皮肤出现瘀斑者进行局部冷敷;皮肤擦伤渗血者用碘伏清洗伤口后,以无菌敷料包扎;出血较多或有伤口者先用无菌敷料压迫止血,再由医生酌情进行伤口清创缝合。创面较大,伤口较深者遵医嘱注射破伤风针。
(3)对疑有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者,根据受伤的部位和伤情采取相应搬运病人的方法,将病人抬至病床;请医生对病人进行检查,必要时遵医嘱行X光拍片检查及其他治疗。
(4)头部受伤者,出现意识障碍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时,应立即将病人轻抬至病床,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瞳孔、神智、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通知医生,迅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3、加强巡视,及时观察采取措施后的治疗及护理效果,直到病情稳定。
4、准确、及时书写护理记录,认真交班。
5、向病人了解当时跌倒/坠床的情景,分析跌倒/坠床的原因,做好安全指导,提高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再次跌倒/坠床。
6、科室负责人到场后,应问清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对此作出相应的应急处理,同时向护理部、医务处等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7、记录事件经过及病人情况并填写《护理不良事件登记(上报)表》,按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流程上报护理部。
8、科室负责人及时组织讨论,查找原因,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减少病人 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