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中的运用(共五则)

时间:2019-05-15 01:2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中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中的运用》。

第一篇: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手段在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随之,它也如春风化雨般,悄悄地潜入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来,并越来越多地彰显出它的优越性来。它的进入,使本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实现了视,听,思,辨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定西市安定区团结学区

张海鹏

摘要:信息技术手段在思想品德课中,以其独特的技术手段和优越性,使本来乏味难解的思想品德课实现了视、听、思、辨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教学运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多媒体技术手段在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随之,它也如春风化雨般,悄悄地潜入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来,并越来越多地彰显出它的优越性来。它的进入,使本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实现了视,听,思,辨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下主动进行学习。在教学中,应积极地把图片、音乐、动画结合起来,让学生能有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

世界”这一内容时,教师播放了野生动物在野外自由自在生活的画面,唤醒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当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后,播放动物给大自然带来的无限生机和增添的无限乐趣的影像,以及动物给人类带来的益处的片段,使学生从心里认同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从而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引导建立于人类的朋友的感情。如在学习《哲学生活》一课矛盾对立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的哲学原理时,首先,我给学生引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幅漫画:一个人在一只卧着的母鸡旁睡觉,母鸡身上写有失败二字,画面上的人面带微笑,他正在做着美梦—这只母鸡下了很多蛋,鸡蛋上都写有成功二字。然后,提出问题:我们经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幅画能说明这一道理吗?学生就你争我辩地讨论起来。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重要原因是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奋努力,从而取得成功。像图片这样坐等失败向成功转化的行为是可笑的、还是有害的。这样不仅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激发,这功劳,仅仅缘于直观形象的一幅画电脑动画。

还有,在学习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几组画面,第一组画面:随着悠扬的钟声和婴儿的啼哭声,宣告我国13亿人口的到来,大街上人头攒动,以地球为背景的图片上到处都是拥挤攒动的人头。第二组画面运用中国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国土面积和人口的对比,并在边上配有一段文字说明:中国人口是其他三国人口总数的三倍,而土地仅是其他三国土地之和的四分之一。第三组画面运用了一组国民生产总值及主要产品总量与人均产值在世界上所占名次对比表,说明我国许多产品总量在世界上居前几位,而人均占有量却在后几位;第四组画面运用了中国人口分布图,配以生动的解说,很容易使同学们得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的特点。在其

它几组画面中,用图画和图表的形式说明人口与生态、能源、人口素质、环境的关系,在一个个画面的推进中配以适当音乐和解说,这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我国人口形势、特点、和人口问题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人口忧患意识,懂得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原因。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人文科学,其特点是逻辑性和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讲解枯涩,学生理解吃力,效果差,学生不感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它的声、形、色来创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再加上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意境,引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心理和迫切求知的动机。据调查,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注意率高达95.7%,而传统教学,学生注意率仅为35.6%。例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中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中,我利用计算机剪辑了三峡工程、神州六号及青藏铁路等的有关片段,引起学生的共鸣。又利用CAI课件扫描了教材中第37页的插图,播放《走进新时代》歌曲,用时不到5分钟,深化了这节课的主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学生主体学习作用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即光听讲没有实感。由于学生处世甚浅,其思想品德的可塑性、模仿性较强,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把无声的文字情境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具体情境,化虚为实,为学生学习提供极好的机会。

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知识,比单一地听

教师讲课强得多,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状况,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造成挫折的因素时,选择录像《印尼的海啸》、图片岳飞和《满江红》、舞蹈《千手观音》片段,这3个实例分别暗示造成挫折的3种主要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如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并用,在生动的欣赏中学习、思考。学生在此时借助计算机可以自己探究问题,其主体地位体现得更加充分。

四、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率是两个相关的问题,教师要在一定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要在一定的时间里学习,理解,内化更多的知识是很困难的,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节省课堂时间,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其强大的图文处理功能,要使花很多时间才能写出来的文字,图片等在一眨眼的时间就会展现出来,而且还能将相关内容分层显示,再加之动画点缀,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分层掌握、系统接收。

五、扩充知识要素,拓宽学生视野

思想品德课中有很多的事例,在传统教学中都要靠教师口头叙述,或者运用录象和幻灯来叙述。口述虽清楚、生动,但耗费时间较多。录象和幻灯只能对部分事例有用,而且选用事例时,只能选用其中的某些片段,同时,录象不具备剪辑功能,操作不方便;幻灯只能播放一些静止的,不带声音的文字或图片,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多媒体力劳动课件既可储存和播放文字、图片、声音、影片等信息。还具备动画和自动播放的功能。如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时,从电影、电视、录象中,剪下有关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生物物种加剧灭绝等音像片断,把它们连在一起播放,所需时间不到传统时间的二分之一,使学生在同样的45分钟内,能形象生动、轻松愉快地接受更多的知识。

六、紧跟时代,情景交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内容新,时代性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局限于教材,那么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多媒体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如教学七年级《认识我们的学校》一课时,老师将近若干年来学校的各种活动图片、视频、以及历年来的优秀学生、教师、及反映学校变化的照片制作成微电影形式放映,使学生耳目一新,充分调动起了他们了解自己的母校的兴趣,及时地将学校的美好形象根植于新生的思想之中,培养了他们热爱这一集体的美好情感。再如在讲九年级《思想品德》“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时,我从电视、电影和录象中剪辑了“三峡截流”、“98抗洪抢险”、“祖国卫士王伟”的画面,再附上声情并茂的讲解,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全国各族青年代表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逐步实现,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是人们社会责任感最集中、最重要的体现

七、信息技术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信息技术课件最大优点就是能化抽象为形象具体,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将抽象理论化为具体的事实,将老师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原理、观点条理化、形象化,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在学习正确认识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画面一: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一群人在开荒,随着拓荒者越聚越多,草原面积越来越小,一阵狂风刮来,顿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大风过后,只留下一片沙丘,人们被沙丘埋住,只有头露在外面。画面二引用了山东电视台曾播过的一则公益广告,森林被滥伐后,小鸟只好将窝筑在电线杆上。画面三:人的住房周围烟囱林立,臭水横流,人在家中无法出门,不敢开窗,只留下阵阵唉叹声。这一组动态画面,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环境污染与我们很近,环保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同时引导学生献计献策,为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提出整改措施和合理化建议,培养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八、活现榜样形象,强化正面教育

正面教育是《课程标准》的原则。用榜样人物来正面教育学生,是坚持正面引导,以真情感染学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让学生在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范例中,理解某种道德规范,并以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在思想品德教材中容纳了许多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他们便是学习的榜样。可身处多元时代的学生们并不完全相信,他们总爱追着我问:老师,真有这个人吗?(是不是为了教育我们编出来的人物)他还活着吗?他长什么样?”可见,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榜样,而教材的介绍远达不到他们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则能直观展示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以达到教育要求。例如,我在教《直面挫折》一课时,发现大家对挫折及如何面对挫折这一材料并不很熟悉。我就号召同学们去收集资料,增加对材料的了解。自己则找到展现一些人物在挫折面前的事例的视频,让同学们观看。孩子们被一些人物所深深震撼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孩子们亲眼看到活生生的例子,他们信服了,也乐于向榜样学习。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活现了榜样形象,强化了正面教育的效能。

九、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品德课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能力,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

化素质,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教学课件中,那如诗如画的教学情景,能激起学生无限的思想情感,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在学习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运用祖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就的课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们更加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总之,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让学生情感得到熏陶,意志品质得到锻炼,道德情操得到陶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觉悟。

十、信息技术与思品课的整合,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信息技术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上的运用,学生在不自觉中,在心情愉悦的环境下,使课本知识得到记忆巩固,同时又活跃了学生思维,这样就将过去那种把知识记忆留待课后的旧模式得到了根本性转变,从而把学生从背诵记忆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其他活动,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技术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将随着它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而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多媒体技术手段在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随之,它也如春风化雨般,悄悄地潜入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来,并越来越多地彰显出它的优越性来。它的进入,使本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实现了视,听,思,辨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思品课的整合,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信息技术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上的运用,学生在不自觉中,在心情愉悦的环境下,使课本知识得到记忆巩固,同时又活跃了学生思维,这样就将过去那种把知识记忆留待课后的旧模式得到了根本性转变,从而把学生从背诵记忆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其他活动,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

二、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品德课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能力,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教学课件中,那如诗如画的教学情景,能激起学生无限的思想情感,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在学习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运用祖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就的课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们更加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总之,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让学生情感得到熏陶,意志品质得到锻炼,道德情操得到陶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觉悟。

三、活现榜样形象,强化正面教育

正面教育是《课程标准》的原则。用榜样人物来正面教育学生,是坚持正面引导,以真情感染学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让学生在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范例中,理解某种道德规范,并以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在思想品德教材中容纳了许多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他们便是学习的榜样。可身处多元时代的学生们并不完全相信,他们总爱追着我问:老师,真有这个人吗?(是不是为了教育我们编出来的人物)他还活着吗?他长什么样?”可见,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榜样,而教材的介绍远达不到他们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则能直观展示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以达到教育要求。例如,我在教《直面挫折》一课时,发现大家对挫折及如何面对挫折这一材料并不很熟悉。我就号召同学们去收集资料,增加对材料的了解。自己则找到展现一些人物在挫折面前的事例的视频,让同学们观看。孩子们被一些人物所深深震撼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孩子们亲眼看到活生生的例子,他们信服了,也乐于向榜样学习。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活现了榜样形象,强化了正面教育的效能。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信息技术课件最大优点就是能化抽象为形象具体,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将抽象理论化为具体的事实,将老师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原理、观点条理化、形象化,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在学习正确认识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画面一: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一群人在开荒,随着拓荒者越聚越多,草原面积越来越小,一阵狂风刮来,顿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大风过后,只留下一片沙丘,人们被沙丘埋住,只有头露在外面。画面二引用了山东电视台曾播过的一则公益广告,森林被滥伐后,小鸟只好将窝筑在电线杆上。画面三:人的住房周围烟囱林立,臭水横流,人在家中无法出门,不敢开窗,只留下阵阵唉叹声。这一组动态画面,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环境污染与我们很近,环保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同时引导学生献计献策,为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提出整改措施和合理化建议,培养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紧跟时代,情景交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内容新,时代性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局限于教材,那么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多媒体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如教学七年级《认识我们的学校》一课时,老师将近若干年来学校的各种活动图片、视频、以及历年来的优秀学生、教师、及反映学校变化的照片制作成微电影形式放映,使学生耳目一新,充分调动起了他们了解自己的母校的兴趣,及时地将学校的美好形象根植于新生的思想之中,培养了他们热爱这一集体的美好情感。再如在讲九年级《思想品德》“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时,我从电视、电影和录象中剪辑了“三峡截流”、“98抗洪抢险”、“祖国卫士王伟”的画面,再附上声情并茂的讲解,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全国各族青年代表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逐步实现,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是人们社会责任感最集中、最重要的体现

六、扩充知识要素,拓宽学生视野

思想品德课中有很多的事例,在传统教学中都要靠教师口头叙述,或者运用录象和幻灯来叙述。口述虽清楚、生动,但耗费时间较多。录象和幻灯只能对部分事例有用,而且选用事例时,只能选用其中的某些片段,同时,录象不具备剪辑功能,操作不方便;幻灯只能播放一些静止的,不带声音的文字或图片,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多媒体力劳动课件既可储存和播放文字、图片、声音、影片等信息。还具备动画和自动播放的功能。如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时,从电影、电视、录象中,剪下有关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生物物种加剧灭绝等音像片断,把它们连在一起播放,所需时间不到传统时间的二分之一,使学生在同样的45分钟内,能形象生动、轻松愉快地接受更多的知识。

七、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率是两个相关的问题,教师要在一定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要在一定的时间里学习,理解,内化更多的知识是很困难的,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节省课堂时间,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其强大的图文处理功能,要使花很多时间才能写出来的文字,图片等在一眨眼的时间就会展现出来,而且还能将相关内容分层显示,再加之动画点缀,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分层掌握、系统接收。

八、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学生主体学习作用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即光听讲没有实感。由于学生处世甚浅,其思想品德的可塑性、模仿性较强,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把无声的文字情境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具体情境,化虚为实,为学生学习提供极好的机会。

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知识,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强得多,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状况,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造成挫折的因素时,选择录像《印尼的海啸》、图片岳飞和《满江红》、舞蹈《千手观音》片段,这3个实例分别暗示造成挫折的3种主要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如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并用,在生动的欣赏中学习、思考。学生在此时借助计算机可以自己探究问题,其主体地位体现得更加充分。

九、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人文科学,其特点是逻辑性和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讲解枯涩,学生理解吃力,效果差,学生不感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它的声、形、色来创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再加上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意境,引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心理和迫切求知的动机。据调查,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注意率高达95.7%,而传统教学,学生注意率仅为35.6%。例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中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中,我利用计算机剪辑了三峡工程、神州六号及青藏铁路等的有关片段,引起学生的共鸣。又利用CAI课件扫描了教材中第37页的插图,播放《走进新时代》歌曲,用时不到5分钟,深化了这节课的主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收到了良好效果。

十、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下主动进行学习。在教学中,应积极地把图片、音乐、动画结合起来,让学生能有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这一内容时,教师播放了野生动物在野外自由自在生活的画面,唤醒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当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后,播放动物给大自然带来的无限生机和增添的无限乐趣的影像,以及动物给人类带来的益处的片段,使学生从心里认同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从而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引导建立于人类的朋友的感情。如在学习《哲学生活》一课矛盾对立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的哲学原理时,首先,我给学生引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幅漫画:一个人在一只卧着的母鸡旁睡觉,母鸡身上写有失败二字,画面上的人面带微笑,他正在做着美梦—这只母鸡下了很多蛋,鸡蛋上都写有成功二字。然后,提出问题:我们经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幅画能说明这一道理吗?学生就你争我辩地讨论起来。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重要原因是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奋努力,从而取得成功。像图片这样坐等失败向成功转化的行为是可笑的、还是有害的。这样不仅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激发,这功劳,仅仅缘于直观形象的一幅画电脑动画。

还有,在学习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几组画面,第一组画面:随着悠扬的钟声和婴儿的啼哭声,宣告我国13亿人口的到来,大街上人头攒动,以地球为背景的图片上到处都是拥挤攒动的人头。第二组画面运用中国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国土面积和人口的对比,并在边上配有一段文字说明:中国人口是其他三国人口总数的三倍,而土地仅是其他三国土地之和的四分之一。第三组画面运用了一组国民生产总值及主要产品总量与人均产值在世界上所占名次对比表,说明我国许多产品总量在世界上居前几位,而人均占有量却在后几位;第四组画面运用了中国人口分布图,配以生动的解说,很容易使同学们得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的特点。在其它几组画面中,用图画和图表的形式说明人口与生态、能源、人口素质、环境的关系,在一个个画面的推进中配以适当音乐和解说,这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我国人口形势、特点、和人口问题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人口忧患意识,懂得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原因。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技术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将随着它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而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三篇: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研究

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研究

一、研究的缘由

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对思想品德教学而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课程中的知识,社会要求和学生特点等,都产生了冲击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须促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它意味着在已有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信息技术进入思想品德教学课堂,它会使教学过程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集聚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研究的依据

运用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理论体系,这里略谈三种依据:

1、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根据学习“最近发展区”建构意义学习,提倡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等,它是我们如何运用好信息技术的依据。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进行教学设计,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需要运用“支架式”教学和“抛锚式”教学,如果信息技术的介入,它会更好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

2、从信息论观点来看

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传递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形象信息和符号信息;有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有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等。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丰富信息的表现形式,可使教学信息的传输技术发生根本变化,改善信息传输方式,拓宽信息传输通道,使信息通道容量增大,传递速度加快,提高信息传输的效果和效率。特别是信息技术有反馈功能、调节功能和强化功能,可使教学效果更趋优化。

3、从哲学思想角度来看

信息技术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媒体的生动,直观,形象兼备的特点,充分发挥感官对于认识的作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顺利进入理性认识的阶段。完成认识过程,体现了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和发展过程;信息技术可为学生更多地从间接经验获得知识,以适应现代信息时代信息猛增对学生的需要;信息技术可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了机会和时间的保证。

三、运用的策略

通过课堂的实践,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的策略,归纳为四项策略。

1、问题切入策略

所谓“问题切入策略”,指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问题为切入口,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其操作要点如下: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问题”的设计。让教师围绕“问题”教,让学生围绕“问题”学,并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敢于提问题,能够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在该策略的指导下,可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等,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例如:在六年级思想品德课“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一课,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出示三幅图片,第一幅是一只被踩瘪的乒乓球,第二幅是一只不倒翁,第三幅是一双筷子插在水中,教师提出:不小心踩瘪的乒乓球为什么可以用热水修复?不倒翁为什么总是“不倒”?为什么筷子插入水中,我们看起来就成了弯曲的了?等问题切入来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知识的探究。教师通过多媒体给予文字的提示,学生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发明,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本课内容学习的兴趣。

2、“技术”融入策略

所谓“技术”融入策略,是指把现代媒体技术融入思想品德教学过程,发挥“技术”的优势,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法。其操作要点如下: 要把媒体融入教学过程,合理利用“技术”优势,必须符合以下几个特性:(1)激励性。媒体技术应起到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投入,调动师生广泛参与,多维互动,把形象直观与启发思维结合起来的作用。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课件设计时要适合地选择资源,注意内容既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又要体现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与一定的激励性策略和方法相结合。如七年级《让生命焕发光彩》一课,运用媒体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通过激昂的曲调感受贝多芬同逆境相抗争的一生,引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知识点。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让音乐使学生的感观与思维一起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产生共感,有效地实现了本课情感价值的教学目标。

(2)建构性。利用网络多媒体虚拟现实情景、构建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有意义学习,要有一定的“支架”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因此,要加强画面信息的组合性和关联性;加强对信息加工、处理和信息重新组合的意识和运用。如在八年级《依法维护公共秩序》中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内容时,运用多网络多媒体出示了具体违法案例的视频与相关图片,再请学生结合书本内容自学后判断这些行为属于哪类的违法行为。学生通过对案例与图片所出示的信息,顺利完成任务。

(3)整合性。在处理媒体技术和应用时不能单打一,要从教学系统上分析、考察它的应用和价值,发挥“技术”的最大效用。整合的方法有几种:技术与学科整合,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技术与某种知识的整合,技术与某种方法与策略的整合等。如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不完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当信息技术无法达到要求时,适时与各种实践与游戏整合,还如,在七年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设计一次民族传统节日知识擂台赛。课前先请一些同学制作相关的手工品,如剪纸、元宵灯等,也请一些同学带来有节日特色的食品,如粽子,饺子等。课堂中,学生既可以品尝到美味的食品,也可以观看到元宵灯,剪纸,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提供题目进行知识竞赛。这样通过信息技术与实践整合使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创设情境策略

所谓“情境创设策略”,是指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种引人入胜,调动学生情意参与,形成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微观教学环境的策略。其主要操作要点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即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的情境。如,八年级《保护环境 当务之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长江遭受严重污染的情景,创设生态破坏后鱼儿哭泣悲凉的情景,引发拯救地球的创意情景等,运用这些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联想情境。联想是形象思维的重要表现,如六年级《培养正当兴趣》,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许多联想的情景,运用这些情景创设沉迷网络游戏影响学业的情景、创设爱好天文而成为天文研究者的情景,引导学生体验不同兴趣的特点,培养学生正当的兴趣。

(3)创设语言情境。思想品德教学中,口头表达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营造一定的学习交往氛围,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如七年级《培养正当兴趣》一课中,创设“网络游戏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话题,开展小型辩论赛,同时组织学生观看大学生辩论赛片段等方法,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搭建支架策略

所谓“支架”亦称脚手架,用于解决某些问题过程中的填坡搭桥。搭建支架策略其目的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其策略程序是搭建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其中,策略关键是搭建一个适合学生现有水平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框架,并为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服务,不停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其具体“支架”可分以下几种:

(1)铺垫式支架。一般用于解决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如果让信息技术介入,可以生动地搭建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的铺垫式支架,让学生由难到易的理解知识。

(2)元认知支架。用于帮助学生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效果。如运用多媒体画面,经常出现在学习某知识后,安排一些自评、自测的内容,以资鼓励。如:七年级,讲到《闲暇生活的意义》内容时,穿插安排了“说一说”、“辩一辩”等多媒体画面检验学生对闲暇生活意义的理解,也帮助他们对各自闲暇生活的意义进行正确评价。(3)策略与方法支架。一般用于某单元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系统方法,运用信息技术,可使九年级思想品德会考前的复习课不仅仅是机械化的背诵,而是重新构思复习内容,让学生有新鲜感,这样有利于解决落实复习的要求,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四、研究的说明

1、要树立三种观点,即融入性观点、整合性观点和认知性观点。

2、要找准“技术”的辅助之处。

3、处理好三种关系:处理好人机关系、人际关系和人境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廖玉兰

浅议现代教育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策略

中国电化教育

2002年

第2期

[2]余胜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

人民教育

2002年第2期 [3]王迎等

网络化课堂教学及其教学设计

中国电化教育

2002年第4期 [4]孙月圣

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

山东教育科研

2002年第5期

[5]梁樱花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整合模式的探讨

中小学电教

2002年第7期

[6]黄宇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

电化教育研究

2003年第1期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南漳县武安镇白龙中心小学 尹松刚老师

内容摘要:运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改变教学的呈现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本文论证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多媒体 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所以语文教师要尽量运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改变教学的呈现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现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其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唇耕舌耘、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由于语文本身包罗万象的特性和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课堂里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景象。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

如在《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中,通过播放歌曲《春在哪里》创设情景引入,随之通过多媒体向大家展示几幅美丽的图片,再用一系列的配音图片(如小鸟的叫声,青蛙的叫声,小河流水声,夜晚中各种昆虫的混叫声等等),描述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听觉、视觉的刺激,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新奇的知识,引起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再播放文章朗诵,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确实存在着语言。这样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并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

俱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由于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各种云的形状,但对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那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字,那一种种差别不大的云,着实让很多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到了相应的图片,并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使学生对每一种云都有了直观的认识,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既加深了学生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容量。

语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把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占据二龙山等片段剪辑下来,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认识鲁智深,会讲述他的故事,还要指导学生观察鲁智深的言行举止,乃至神态变化,分析、思考、讨论鲁智深的形象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等电视剧中的歌曲,并链接后人对鲁智深的评价;还可以同《水浒传》中其他人物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就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现代信息技术交互性强,反馈及时,这个特点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认识基础,不同的兴趣爱好及不同的学习情形,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材料,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自觉地探究有关问题,对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解决学习疑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在教学《荔枝蜜》一文时,针对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用《荔枝蜜》作为题目,而不用《蜜蜂》作为题目呢?他还写了哪些文章?作品的主要风格是什么?他的这篇文章想告诉人们什么?从作者的这篇文章或其他作品中找出相应的依据。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寻找答案,去探讨问题,教师只是适时地点拨或提示。

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必然趋势,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寻求现代 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材

第五篇: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兰光小学

杨金莲

语文教学中写作训练是最关键、最综合反映学生能力的一个环节。我从事语文教学以来,一直努力探索一条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拓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途径。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的联姻,新世纪的教学时空如星云一般空前拓展,面对丰富和快捷,前瞻的选择或许就是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冲浪”的阵地。我经过几年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的尝试,深切感受到多媒体犹如一缕春风,一扫以往作文课的枯燥沉闷,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学生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知道,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耳。然而,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师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而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 集中。用录音作示范和在因条件限制难于表现的伴奏、演唱等的情况下采用录音,可以使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使学生认识改进自己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应有的意境。录音手段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启发,指导教学。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艺术形象,引起学生共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而多媒体网络中,浩如烟海的信息,恰恰可以让学生汲取丰富的知识,可以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未知领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阔学习者的视野。

1、要写好作文,观察是第一步。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观察深刻,感受、体验就深,就能触发写作动机,发现题材价值。由于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因此很多小学生虽然置身现实生活中,但对现实生活里的人和事、景和物缺乏细致观察,难以发现其间内在的联系和发展关系,以至于出现作文内容重点不突出、条理混乱,不能清楚地写出所见、所闻、所感。因此,需要教师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 按顺序、有重点地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而多媒体课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多媒体可将文字、声音、图像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作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的处理,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从而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如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时,先在电脑上显示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再用“闪烁”的方法,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向学生显示,并充分利用特写镜头、慢镜头、定格、重播等功能指导学生观察,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小白兔可爱的外形,由于学生观察有序而细致,因而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2、再现场景,能较好地解决怎样写的难点,为学生描述创设了条件。由于再现场景,使观察的对象比较集中,观察的时间比较充裕,学生有充分的感知过程,还可以在再现的场景中自选画面,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事物,这样就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又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我在指导写《美丽的秋天》时,让学生说“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想象不出,于是,我播放了有关秋天的一段录像:在悠扬的乐曲中,一幅幅金秋的美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果园,有稻田,有田野,有庄稼,有水果……看完录像,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争着说,“我到果园里寻找去秋天,我发现了黄澄澄的梨,我认为秋天是黄色的。”“我来到了田野,我发现了红红的辣椒,我认为秋天是红色的。”“我到果园里寻找去天,我发现了紫色的葡萄,我认为秋天是紫色的。”……紧接着我说:“我们大家发现秋天有这么多颜色,3 我们说秋天是五颜六色的。”学生的思维的到了充实和发展,学生开阔了思路。

3、大量、广泛地阅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Internet下载与学生作文相关的资料,也可以教给学生如何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指导学生上网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往要求学生阅读作文的内容,学生总是显得兴趣不浓,而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下载有关的资料时,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潜在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改变了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的被动地位,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主动的能力构建者。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三、改变评改方式,提高评改质量

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所形成的共识。于是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及师生综合改等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且操作程序繁复,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于是,我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电教媒体中,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师生共改,集思广益。具体做法是:学生写成作文后,教师浏览,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数篇,投影在银幕上。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鞭所指之处,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 式灵活。虽均为口头评改,但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

总之,多媒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为学生的作文引来了活水,给作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在作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发挥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下载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中的运用(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中的运用(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初中 英语 信息技术 摘要: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其应用范围愈加广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接受知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

    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的带动下,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步伐也在不断前进,语境化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学生的欢迎。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

    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这一进程,也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和学......

    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江苏省洪泽县东双沟中心小学 徐玲 电话:*** 【摘要】: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冲破传统的教学框架,把语文与少年儿童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

    反思: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 郑延鹏 在新课程改革中,丰富多彩的案例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何运用好这些案例,使思想品德课生动起来,成为学生思想的一......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吴瑞军 吉林省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促使每位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主动地更新知识、创新教学方法、创......

    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郑州市第七十八中学 摘要:那是鲁迅生活的年代,可是今天的时代就不同了,“先生们”可以借助外界的各种渠道来帮助学生体会作品的意境,这便是信息......

    浅谈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在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