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视频会议在政府办公数字化时代的应用价值
论视频会议在政府办公数字化时代的应用价值
摘要:随着技术的发展,视频应用技术的成熟,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的修订,标志着视频会议成为政务办公数字化时代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视频会议在数字化政务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不仅为政府办公带来了便利,更成为了政府与公众沟通的重要桥梁,更加速了政府政务公开的进程。
关键词:视频会议;政务办公;数字化;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政务工作的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甚至成为政府服务水平的参考标准之一。在视频应用技术的进步之下,视频会议在电子政务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修订后规定,各单位召开会议应当改进会议形式,充分运用电视电话、网络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降低会议成本,提高会议效率。传达、布置类会议优先采取电视电话、网络视频会议方式召开。由此,视频会议成为实现政务工作数字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二、视频会议在政府办公数字化时代的应用价值
当今社会,任何新的科技产品,从“概念”转化成为实际生产力,已经无需太长时间,高科技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也因此而变化得更快。软件视频会议,已成为受国人最为青睐的远程通讯产品,近年来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趋势,应用市场也不断拓展。日前,魅课IEMaker视频会议表示,视频会议不仅仅只是是用于沟通的工具,更是一种理念——“乐在沟通”的理念。当今的视频会议,卖点已经不再是沟通工具这么简单,视频会议完美结合各种功能的应用,更多的是凸显魅课IEMaker视频会议变革沟通的这种理念。
2.1视频会议,乐在沟通
各种即时聊天、社交网络、微博、轻博、博客等沟通工具的出现,令办公室在闲暇之余变成了充满个人风格和乐趣的地方。那么,各种信息化沟通产品的出现,例如OM视频会议,让办公室在办公的情况下变成了有沟通乐趣和人性化的地方。
OM视频会议强大的会议数据功能,可缩短决策时下达书面文件、通知、命令、指挥等的时间,无需投入高昂的硬件成本,不需要重新布线,利用原有的普通PC机、笔记本、标准的视频采集设备摄像头、耳机和麦克风,在电脑上安装OM视频会议就能够实现高质量、高可靠性的V2视频会议全部功能。V2视频会议还能够支持万点视频会议、高清功能、各种数据功能,可实现共享多种格式的文档及各种影音原始文件的存储。
OM视频会议具有极强的音视频处理能力,支持H.264等多种音视频协议,其芯片化的设计理念,食指能与目前市场大部分的主流终端均能无缝连接。OM视频会议终端采用业界先进的H.264编码方式,支持H.263 4CIF高质量视频图像显示,同时,可为用户提供高清图像质量,实现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功能丰富,包括组播、电视墙、多组会议并发、大容量视频会议、3G-WIFI手机视频会议等,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模块,构建一个完整的视频会议平台。数据会议应用工具如电子白板、应用程序共享、桌面共享、即时消息、文件传送等也一应俱全,用户可利用其实现自己不同的需要。
2.2网络会议,节能环保
财政部等三部门印发的《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对狠刹奢靡办会之风、整治“会议腐败”开了个好头。但是,当一些地方“工作就是开会”、“开会就是养神”现象仍然普遍时,如何压缩会议数量提高质量,给“虚胖”的会议坚决瘦身,显得更加紧迫。
魅课IEMaker视频会议高清晰的音视频效果及数据协作能力让各部门可以召开大范围内的全员大会、总结会、工作讨论会议;可以实现工作的部署、监管、政策的传达,处所工作的汇报、总结,临时交流性会议等。免除了传统会议奔波之苦的同时,省去了差旅费用,降低了会议成本,电子化的文件播放取代了传统的纸质文件,低碳环保。
2.3在线课堂,学无止境
远程培训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开展远程职业培训,是国际教育和职业培训改革的潮流和发展方向。学员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足不出户的坐在家中,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远程培训学习;学习效率可以接近或达到直接参加面授班的效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素质的决定》中指出:“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学,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政府公务员的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政府的执政能力,因此对公务员的业务培训成为一项经常性、必要性的工作。以往培训,因时间、场地、授课方式等限制,培训效果不佳。通过视频会议改变培训方式,针对最新的机关工作规程、多元化组织的责任、本职工作的国家强制性课程,对分布于各处的团队成员进行培训,提高公务员的整体业务素质。
2.4便捷沟通,便民桥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OM视频会议,让分布各地的群众与高层人员能够畅快淋漓的进行线上沟通。视频会议不仅帮助政府部门之间更好的沟通,更是政府与老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以前通过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要求,然后人工进行汇集整理再向上反馈,速度慢,效率低。现在通过OM视频会议系统,开通市民热线,直接与市民见面,听取要求,解决问题,高效快捷。OM视频会议完美的音视频处理能力可为群众提供高清图像质量,实现高清视频会议,让百姓与政府官员“面对面”零距离沟通。
2.5会议直播,公开透明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中要求,要做到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魅课IEMaker视频会议系统,采用B/S架构,政府只需服务器安装,群众无需安装任何客户端或软件,只要打开浏览器,输入IP地址,即可观看正在直播的政务会议。它的会议直播功能,让公众时刻了解会议进程,增强了政务工作的透明度,让公众能够真正参与到政务中去,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三、视频会议应用案例
3.1视频会议进驻泸县卫生局
近日,由泸县卫生局信息中心牵头组建的视频会议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县级医疗卫生单位、19个镇公立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据悉,该系统投资30余万元,具备视频会议、文件传输、宣传教育、远程会诊、指挥决策等功能。
3.2湖南民政部门视频会议投入使用
11月25日,湖南省民政宣传和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在长沙召开。这是全省民政视频会议系统首次投入使用,也是全国民政系统中首个省市县三级视频会议系统。这个系统实现了他们上接国家民政部,下联县市区的视频会议系统的美好愿望,极大地拓宽民政服务平台,方便又快捷,既提高工作效率又降低行政成本。
3.3邯郸统计局用视频会议高效办公
邯郸市统计局积极响应修订后《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管理办法》中提出的厉行节约、改进会风的号召。倡导绿色办公新模式,携手视频会议行业知名品牌,打造了先进的“网络工作协同会议平台”。
3.4建始县政府视频会议建设改造
建始县的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县级单位中,是国家公认信息化建设布局最为完善的县级之一,也是国家号召其他县级学习的榜样。2013年,为打造更具实力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打造一款出色的视频会议平台,更好的传达、执行市级下达的有关政策,更好服务于广大民众。于今年四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视频会议项目的招标。建始县政府采购中心受建始县新闻中心的委托,根据建始县政府采购计划下达函[建财采计2013(413)号],对政府视频会议系统设备改建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采购。
3.5财政部召开视频会议
2013年11月27日,财政部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召开了2013年全国政府采购工作网络视频会议。财政部副部长刘昆回顾总结了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同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财政“十二五”发展改革目标
3.6安徽省教育厅用视频会议改变工作方式
安徽省教育厅网络视频会议软件自2012年正式启用以来,在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会议经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用魅课IEMaker视频会议系统上联教育部,下联全省各市教育局和所有高校和厅直属中专学校的全省教育视频通讯平台,充分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开展了会议、讲座、培训和交流等各项业务。
3.7国家税务总局搭建远程网络会议室
魅课IEMaker视讯与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和作,在魅课IEMaker视频会议系统的基础下为下属单位搭建内部远程网络会议室。在实现网络视频会议的基础功能的同时,还实现了员工培训,职工学习,单位OA管理等多项功能。
三、结束语
政府组织复杂,层级较多,内部沟通的需求高,导致会议较为频繁。传统的会议方式,需要途中消耗大量的时间,并需要有大量的会议组织工作,会议成本较高。随着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政府内部的网络条件逐渐改善,并随着高清、超高清、多声道音频等高临场感技术的发展,高清视频会议在各级政府开始得到规模应用,从而提升了政府沟通效率,节省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管理成效。
魅课IEMaker网络视频会议不仅解决了困扰政府多年的“文山会海”问题,还能达到比以往工作更直接、更快速、更高效的目的。视频会议的普及应用,减少了政府机构的会议成本,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推动了国务院提出的“精简会议,实现政府办公新形式”改革的步伐。
第二篇:视频会议政府行业应用
视频会议政府行业应用
行业需求
政府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管理部门,需要经常召开各种会议,传达方针政策,布置工作,交流经验。以前召开会议都要到指定会场,时间、交通安全、效率、费用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尤其地处偏远山区的政府开会,交通不便,而且会后精神的层层传达效率也比较低下。如何能有效地借助政府现有的办公网络,搭建一个高效的网络通讯平台,实现机构之间各种精神的快速贯彻落实,与民众的信息沟通和传达,提高现有办公效率,成为政府部门新一代电子政务建设的任务重点。
网络会议,消减会议成本
视维视频会议高清晰的音视频效果及数据协作能力让各部门可以召开大范围内的全员大会、总结会、工作讨论会议;可以实现工作的部署、监管、政策的传达,处所工作的汇报、总结,临时交流性会议等。
远程培训,改变培训方式
政府公务员的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政府的执政能力,因此对公务员的业务培训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以往培训,因时间场地所限,授课方式陈旧,培训效果不佳。通过视频会议沟通改变培训方式,针对最新的机关工作规程、多元化组织的责任、本职工作的国家强制性课程,对分布于各处的团队成员进行培训,提高公务员的业务素质。
便捷沟通,搭建便民桥梁
政府为民办实事,构建和谐社会,需经常听取市民的意见要求。以前通过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要求,然后人工进行汇集整理再向上反馈,速度慢,效率低。现在通过视维视频会议系统,开通市民热线,直接与市民见面,听取要求,解决问题,使视频系统成为政府直接与市民沟通的桥梁。
视频调度,远程应急指挥
突发事件来的急,要求能够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应急系统需要具有“千里眼”和“顺风耳”的优势,作为应急系统关键部分的视频会议系统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突发事件、做出应急指挥处理和布置下一步工作。
视维(Super-V)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以高清晰的音视频、智能化的数据传输、良好的操作性以及电信级的稳定性,能够为政府事业单位打造了一个先进的“网络工作协同会议平台”,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随地实现:
行政工作会议
城市应急指挥 公共卫生指挥 抗旱防汛 森林防火 政策学习和培训 党员培训 远程统计与协作 网络招标采购 政务咨询。。。。。
应用效果
视维视频会议系统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电子政务系统现有网络软、硬件设备及环境,有效提高了政府机关的办公和决策效率,更大幅度节省了差旅、培训、电话通讯费用,使建设节约型、高效型、互动型的政务信息系统落到实处。为各级政府部门搭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网络多媒体通讯平台,实现了协同工作的需求。
视维网络视频会议不仅解决了困扰政府多年的“文山会海”问题,还能达到比以往工作更直接、更快速、更高效的目的。视频会议的普及应用,减少了政府机构的会议成本,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推动了国务院提出的“精简会议,实现政府办公新形式改革的步伐。典型案例
内蒙古科技厅、湖南省统计局、海南科技厅、海南省检察院、海南国土环境资源厅、珠海劳动局、广东佛山国土资源局、辽宁省北票科技局、湖北省老河口市国税局、河北邯郸市农业局、甘孜州防火办公室、文登市政府
第三篇: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刘书林
李树武
(清华大学 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关键词] 雷锋精神;科学内涵;时代价值
[摘要]
在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0周年之际,全国各界掀起了学习和研究雷锋精神的热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不要学习以及怎样学习雷锋精神,其实质是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搞市场经济,越是需要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当前要正确地弘扬和实践雷锋精神,尤其是其艰苦奋斗精神,并注意辨析对雷锋精神的某些误解。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03)04-0056-05
在纪念毛泽东
“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0周年之际,全国各界兴起了学习和研究雷锋精神的热潮。这足以证明雷锋精神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影响和地位。思想理论界也从各个角度对雷锋精神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疑问和热点问题是,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不要学习雷锋精神,怎么学习雷锋精神?问题的实质是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问题。
一、雷锋精神的实质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要研究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首先要研究雷锋精神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条件。实际上,雷锋精神所体现的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公民的代表形象。雷锋精神典型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民的新特点,给人们树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公民的榜样。这种新人的感召力,加上雷锋的普通战士和平民形象,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共鸣。我们今天讲“四有”新人,其实雷锋就是社会主义新人的榜样。如果说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社会发展的希望,那么雷锋精神的出现则指明了一代新人的精神境界和希望。
40年来,雷锋精神和学雷锋活动能够长盛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本质特征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指引了青年实现人生理想的正确方向。雷锋精神就是自觉地把人民的利益、社会的利益、他人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使个人的利益服从人民的利益。这种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在雷锋身上成为自觉的行动。雷锋精神实质上就是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的统一。
雷锋精神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建立了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也在我国人民群众中逐步确立起来。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确立,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屹立在东方,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反映这个时代的一代新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这种新人的精神状态是什么样子?无论是过去的战斗英雄还是经济恢复时期的模范,都很难典型地体现这一代新人的面貌。雷锋的出现,正是这个新的社会和新的时代各方面条件孕育的结果。
第二,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和实践的产物。雷锋与一切革命道德传统的模范人物一样,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特点。他的思想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雷锋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接受了新中国的学校教育,特别是懂得认真学习和实践当时最先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雷锋得自毛泽东思想的精神财富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他又在工作中经受了实践锻炼,因此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的模范人物。雷锋的言论和行动,与旧社会体现的“人性是自私的”谬论划清了界限。他不愧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哺育的战士。
第三,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国家新型人际关系孕育的产物。雷锋作为一个典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出现,与其周围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经历有关。他对人民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像冬天那样严酷,对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这样爱憎分明的立场,推动他把有限的生命溶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到处助人为乐,到处做好事。他表现了对人民的真诚热烈的爱。这种热烈而真挚的爱,其实来自新社会体现的社会主义人际间的温情。雷锋在旧社会体验到的是私有制社会的残酷和冷淡。他的父母和其他亲人相继在旧社会去世。这个孤儿体验到旧社会的黑暗和专制。新社会建立后,他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哺育,到处充满了他不曾想像到的关爱和真诚。雷锋在旧社会形成的冰凉的心被新社会人民大众的互相关爱暖化了、升温了。面前这个新社会使雷锋充满了希望,他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奉献都无法报答这个社会带给自己的关爱。他忘我的奉献、高度的道德责任感,都是从这里涌流出来的。人民对他的爱,唤起了他对人民的无限热爱。这种对人民无限的热爱,又转化为他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精神。
以上几个方面是雷锋精神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基本条件。只要这些基本条件存在,雷锋精神就有传播和发展的内在力量。
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过去我们曾经提倡的雷锋精神过时了,包括“爱憎分明”的革命精神、“助人为乐”精神、“钉子”精神、“傻子”精神、“螺丝钉”精神等等,不再适用于今天的现实了,提出要赋予学雷锋新的内涵,“重新界定雷锋精神”。还有的人认为,雷锋的行为是高尚的,是符合社会文明进步要求的,但主导这种行为的思想却是爱憎分明的阶级觉悟、感恩戴德的传统意识,要重新阐述雷锋行为与思想反差的历史原因。甚至有人认为,学雷锋运动在1963年到1976年成了空前绝后的政治运动,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指导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乌托邦式社会主义运动”(新华网,2003年3月5日文章,来源:《发展论坛》)。这些认识,直接影响到在现实生活中对雷锋精神的弘扬。
对雷锋精神的不同评价,其实涉及对雷锋精神内涵的认识。今天,我们学习雷锋精神到底要学习他的哪些精神?也就是说,雷锋精神具有永久价值的内容有哪些呢?这是值得总结的。
关于雷锋精神的科学内涵,李长春在纪念学雷锋活动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人民日报》在2003年
3月5日的社论《发扬光大雷锋精神》中作了概括和总结: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志存高远,胸怀宽广,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尤其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紧跟时代步伐,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发奋学习。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同自己业务有关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勤俭朴素、厉行节约,坚决反对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大力弘扬文明新风,用实际行动促进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的倡导者。
以上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1)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2)勤奋学习,特别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3)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4)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见,这些内容正是40年来广大群众所理解的雷锋精神的十分重要的内涵。这样的精神,是无须“重新界定”的,更不能把雷锋的行为与思想割裂开来、否定他的思想。它不是“以级阶斗争为纲”指导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所谓“乌托邦式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物。雷锋是社会主义公民的榜样,是共产主义的战士。只有在新的形势下,保持对雷锋精神的正确理解,才能使雷锋精神长驻。
二、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能不能学习雷锋精神?在新的形势下应该怎样学习雷锋精神?这实际上就是如何认识雷锋精神在当代的价值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搞市场经济,越是需要雷锋精神。
社会和时代在发展,而雷锋精神却具有永恒的价值和长久的生命力。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完成十六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的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的发展。大力弘扬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调动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雷锋精神永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雷锋精神产生和传播的社会基础仍然存在。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与过去不同的是一个经济体制的转换,而不是社会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当年促使雷锋精神产生和传播的基本社会基础依然存在。社会根本的条件未变,雷锋精神也不会失去传播的条件。40年来,特别是最近20年来,雷锋式的模范人物仍在不断涌现,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都记得雷锋,怀念雷锋,学习雷锋,这就是雷锋精神当代价值的体现。弄清楚了雷锋精神的社会基础,我们就可以看出,那种认为雷锋精神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过时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第二,雷锋精神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其实质是为人民谋利益,也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与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一致的。在我国现阶段,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雷锋,但提倡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需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如果能够在全社会弘扬雷锋精神,人人都能努力学习雷锋,发扬雷锋精神,杜绝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不良行为,并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能够健康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也将不断获得巨大成功。
第三,雷锋精神能够制约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潮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上各种不同的群体。其中,有些经不起考验的人就会走向极端,走向人民的对立面。所以,为了制约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要重视雷锋精神的导引作用。当社会上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潮时,人们就更加崇敬雷锋的远大理想;当社会上出现享乐主义倾向时,人们就更加认识到雷锋艰苦朴素的宝贵;当社会上出现假货和欺诈现象时,人们就更加渴望真诚;当社会上出现个人主义思潮时,人们就更加体会到雷锋所体现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正确;当社会上出现人情冷淡的风气时,人们就更加渴望雷锋那“春天般温暖”的情谊。这就是雷锋精神至今仍然在人民群众中具有生命力的原因。雷锋精神是人民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有经济的发展,也要有精神文明的发展。雷锋精神就是精神文明发展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第四,党的三代领导人都提出向雷锋学习的号召本身,就说明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长盛不衰。继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之后,邓小平在1975年批评当时的社会风气不好,反映为“雷锋叔叔不在了”,呼唤雷锋精神。在新时期,江泽民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反映了雷锋精神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永久的价值,包括了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
三、雷锋精神与艰苦奋斗精神
雷锋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受到外部封锁、经济十分困难的时期,我们共产党员临危受命、艰苦奋斗,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拼搏,从而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党的十六大之后,胡锦涛在革命圣地西柏坡,重新强调了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号召全党同志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实际上雷锋精神正是这一精神的光辉体现。因此,从这一角度看来,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学习弘扬雷锋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雷锋体现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连在一起的。他的“节约箱”,他节约军服送给灾区群众,他穿的衣、袜补了又补,都是认识到国家当时还不富裕,需要厉行节约。这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自觉行为,体现了为社会着想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雷锋体现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作风。他认为,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才不会变质。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之后,他了解了国家的经济形势,听从了党关于勤俭节约的号召,毅然把自己买的皮夹克、料子裤等收进箱底,并决心时刻检查自己的思想,“我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坚决听党和毛主席的话,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随时清除思想上的毛病,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体现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政治立场。他的艰苦奋斗作风,是从保证自己在政治上永远不忘本、不变质出发的。他每到一处,就忆苦思甜,教育青少年,教育同志,要热爱人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这种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来自雷锋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特别是他的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他不愧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战士。
雷锋体现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与他的群众观点联系在一起的。雷锋对人民群众像春天般的温暖,他永远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助人为乐,这些都是他永远不脱离群众的表现。雷锋在去世前,早已是沈阳军区树立的学习榜样。但他并不居功自傲,没有停留下来不再进步的想法。他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断向共产主义的思想境界攀登。这典型地体现了毛泽东同志“两个务必”的教导。
雷锋精神包含的内容,正是今天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需要的精神。因此,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同样需要继续大力弘扬和实践雷锋精神。
四、解读当前对雷锋精神的几种误解
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局面。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影响到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雷锋精神和学习雷锋的活动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为了把学习雷锋精神的活动健康永久地开展下去,就必须对目前流行的关于雷锋的种种说法加以辨析,去伪存真,真正理解雷锋精神的本质。
近来,有人提出,今天在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是正当的,如何与雷锋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结合起来?如何把无私奉献与竞争意识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结合起来?如何要求社会弱势群体学雷锋?这确实是应该探讨清楚的一系列问题。雷锋精神是高尚的,但它的实质又体现在普通群众的生活中。在个人与社会和集体之间,雷锋精神体现的是集体主义的精神。集体主义本身就有尊重个人正当利益的内涵。无论过去和现在,这一点没有变化。至于把无私奉献与市场经济的原则相结合,辽宁鞍山市出租车行业的“雷锋车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个车队的参加者有12位出租司机。他们一般是按市场原则办事,但格外坚持对危重病人、70岁以上老人和有特殊困难的人不收费。这个车队被广大群众称为“雷锋车队”。至于弱势群体能不能学习雷锋,辽宁抚顺市的何凤新同志的事迹就作了明确的回答。他原来是一位刑满释放人员,由于受到党和政府的教育,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决心以雷锋为榜样做个好人。他选择的职业是个体蹬三轮运输,每天努力劳动才能挣得10多元钱。虽然如此,20多年来,他常常捐赠困难的人们,有时一次甚至拿出上千元,自己乐此不疲。他在极为平凡的岗位上,一心为人民服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好评,两次当选为省人民代表。他作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照样能够学雷锋,并做出了成绩。
有人认为,现在一些学雷锋的活动过于形式化,是否能够起到实际的作用?其实,形式与内容不是对立的。一些学习雷锋的活动形式,如做好事之类,不能说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没有积极的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有一个养成的过程,学习雷锋的各种活动形式,就是这种养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实践活动。当然,学习雷锋不能停留在活动形式的表面上,而应该沿着雷锋思想成长的轨迹,在思想上结出果实,培育出永久的思想上的动力。
有人借新发现的雷锋的遗物,产生了改变雷锋形象的思想倾向。有人认为,雷锋戴过“英纳格”手表,有当时认为有些奢侈的皮夹克、毛料裤和皮鞋等,就要重新塑造一个“消费型”的雷锋,改变雷锋的形象。这是枉费心思的。对于这件事,我国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教授早在1992年写的《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文中,就进行过研究。他指出,雷锋到鞍山工作后,总穿着在农场发的带着油泥和补丁的衣服,有些同伴说雷锋太土了,寒酸。在这些人的劝说下雷锋到商店买下了这些有奢侈之嫌的东西。不久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召开,号召勤俭节约,反对浪费。雷锋受到很大教育,他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穿戴这些东西是不合适的,就把这些东西包起来,放到箱子里,并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话:“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罗国杰文集》下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4~225页)可见雷锋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今天却被用来“修改”雷锋精神,是站不住脚的。
更有甚者,有人还宣扬“雷锋精神在新时代中显露出人性的光芒”。他们认为,雷锋也拥有一个普通人所有的感情和欲望,“在他身上显露着当今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芒”,“在雷锋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关爱”(新华网,2003年3月3日文章)。这并不是什么新鲜说法,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有人责备雷锋不懂得自己的利益,是“奴性”、“头脑简单”。今天又把雷锋歪曲成抽象人性的代表,这更是没有根据的。雷锋精神中的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决不是什么抽象的“人性光芒”;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根本不是出自抽象的“人性的关爱”。雷锋作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太鲜明了,他与抽象的人道主义和抽象的人性没有什么内在的关系。
第四篇:论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论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梦想有多远,决定我们能走多远。
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以来,多次强调并系统阐述中国梦,充分体现了肩负国家和民族重任的使命担当,完整展示了统筹中国和时代发展全局的战略智慧。中国梦系列观点提出以来,在我们党治国理政各方面突显强大推动力,已经成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彰显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时代价值。
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开了新视野
习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告诉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高度统一的。这种统一性,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打开了新视野。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空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关键是它始终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并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国梦,彰显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引擎。一方面,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追求,从根本上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实现中国梦也需要克服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时代课题,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引领实践、攻坚克难,提供了大有作为的空间。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实际问题之“的”的结果。习总书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位并继续向前跃升的特殊时期强调中国梦,回应了中国如何实现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时代课题。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决这一时代课题,必将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确立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新导向。习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彰显了中国梦是拓展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目标导向,彰显了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和强大支撑。“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这是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相互关系的生动写照,进一步指明了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中国梦内蕴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标明了弘扬中国精神的价值理想。只有向着实现中国梦的方向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展现中国精神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能量。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汇合点,是中国力量的着力点、聚焦点、落脚点,各族人民只有向着中国梦的目标共同奋斗,才能真正形成大团结的磅礴力量。在中国梦这一目标导向的引领下,必将演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三足鼎立”的时代活剧,推出更加精彩绝伦、叹为观止的“中国
故事”新篇章。
明确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下推进改革和建设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确定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在这个总布局下科学统筹我国各项改革和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梦集中体现了“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和“美丽中国”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下推进各项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总书记还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强军梦也是中国梦的内在组成和强大支撑,必须将富国与强军这两大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结合得更为紧密,将安全与发展统筹得更加科学,这样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在强军的保障下顺利推进。因此,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既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富国与强军有机融合、相互推动的历史进程。为凝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攻坚克难提供了新坐标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说的是离目标越近,前进阻力就越大,道路也越艰辛,越要警惕功败垂成。
当代中国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我们离民族复兴从未如此之近;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民族复兴遇到的阻力从未如此之大。这种阻力来自国内国际两个方面。从国内看,我们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之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处于质变的关键节点,改革遇到的都是“硬骨头”和“险滩”。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取得根本性突破,深化改革必须克服重重难关,化解种种风险。从国际看,我们处于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特殊跨越时期,对全球战略格局正在产生深远影响,导致遏制我发展的阻力空前增大,我国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克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困难,只能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力。而真正能够凝聚人民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唯有中国梦。
中国梦内蕴着攻坚克难的强劲动力。人民群众对自己利益的追求是创造历史的强大动力。中国梦描绘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描绘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宏伟蓝图,最大限度地兼顾和包容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把全国人民更好地凝结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梦,就能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让发展成果为广大人民所共享。这样,无论哪个阶层、哪个领域、哪个方面的群众,都能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中看到自身利益所在,都能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真切品尝自身利益的果实,从而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因此,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的梦。共圆中国梦,必将焕发出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事业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中国梦内蕴着攻坚克难的价值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灿烂图景,只有让人民公平共享,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习总书记强调:“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三个共同享有”,充分彰显了公平正义尤其是机会公平的价值理念。过去的岁月,个人的创业梦、宜居梦、小康梦与国家的民族独立梦、两弹一星梦、奥运世博梦、航天潜海梦交相辉映,互动交融,从根本上讲,这是与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在全社会的伸张紧密相连的。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求从未如此强烈。在一个社会,如果某种特殊利益群体既垄断了现有利益,又垄断了追求未来利益的机会,堵塞了人民群众向上正常流动的渠道,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不稳定的社会。“三个共同享有”所倡导的公平正义理念,为全体人民共享机会公平和改革红利,提供了最佳道义支撑,必将引领当代中国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走向共同富裕与和谐稳定。
中国梦内蕴着攻坚克难的广阔路径。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追求的高度统一,决定了中国梦是目标与手段、理想与路径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和解决了民族复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展示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犹如一根系着一串又一串破解民族复兴难题金钥匙的红线,贯穿中国梦的全部篇章。党中央基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提出的关于民族复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已经并正在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重大决策、战略部署、政策法规、制度机制、工作思路、精神动力等,为中国梦筑起坚实而广阔的具体道路。新时期以来,人民群众在这样的复兴之路上已经创造了“中国奇迹”、“中国震撼”。面向未来,党和人民必将在破解民族复兴的一个又一个时代课题中铸就新的更大辉煌。
为推动中国与世界和谐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中国梦与世界梦是辩证的统一,是中华民族利用自身特有优势推进中国与世界和谐发展的新范式。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也丰富和拓展着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途径,必将为世界各国推动人类文明跃升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梦是发展自己与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统一。当今时代,任何国家都是与世界紧密相联、密不可分的。自身的发展往往与世界的发展具有联动性,呈现同频共振、互动发展的态势。如果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本国的发展,甚至以牺牲别国的利益为代价谋求自我发展,人类就会陷于纷争与冲突之中,最终也会危及自身发展。因此,追求自身发展必须同时着眼于推进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进步。中国梦,把发展自己与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统一起来,把发展的基点放在立足本国实际上,既不搞对外掠夺扩张,也不把国内矛盾转嫁到国外;既不搞冷战对抗,也不依赖所谓西方“扶持”,而是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发展的巨大贡献。我们在有效利用国际和平环境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的同时,也以自身繁荣稳定回馈世界,不仅为世界经济逐步走出危机低谷发挥了强大引擎的作用,而且通过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进一步深化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互动和合作,给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更多“红利”,注入了更多富于建设性的能量。
中国梦是推进中华文明与丰富社会主义文明的统一。中国梦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展开,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结下的实践之果,体现了中华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的高度统一。我们在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而必须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与本国那些最具包容性、开放性、进取性的优秀民族传统结合起来,从而找到了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文明的“密钥”。我们打破“一大二公三纯”的僵化模式,引入市场经济,把多种所有制与公有制主体结合起来,把多种分配方式与按劳分配主体结合起来,使一切积极因素为发展社会主义竞相释放潜能。我们把附加在社会主义名下的错误的东西剥离开来,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向着“自由人的联合体”方向跃升。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在探索、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必将进一步焕发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和内在生命力。
中国梦是与世界各国共享战略机遇与共同应对挑战的统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利益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机遇往往也会惠及他国,任何国家在抢抓战略机遇的过程中,都应摒弃“独占”、“独有”、“独霸”思维,树立“共有”、“共享”、“共赢”理念,与其他国家一起共享战略机遇,分享全球红利。同时也要看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面临的风险,往往也会波及其他国家或地区。因此,各国在应对全球性危机的过程中,都应树立团结协作意识,彼此分担相应的国际责任。而中国梦,就是把共享战略机遇与共同应对挑战统一起来的伟大梦想。它作出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的庄严承诺,体现了惠济天下的大国胸襟和分担全球责任的铁肩道义。中国梦的大力倡导和实践,促进世界各国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站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战略高度携手应对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必将使人类文明之花绽放得更加光彩夺目。
第五篇:论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的研究
[摘 要]长征锻造了中华民族精神之魂――长征精神。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包含着五个方面的内容。长征精神的内涵不仅仅对当时有着深刻的意义,对当今社会也有着巨大的作用。长征精神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长征;长征精神;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所领导的工农红军于20世纪30年代创造的一种举世闻名的精神,是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中激发、凝聚而成的。
一、长征精神的形成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一方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失利,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10日,党中央和红军总部率领红军主力及后方机关8万余人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湘江之战后,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向黔阳、洪江地区转移兵力,企图围歼红军于北出湘西的路上。在此危急时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要放弃原定的与红
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最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18日,红军抵达湘黔边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中央红军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问题。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最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红四方面军1935年4月取得了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向西转移。该方面军和地方武装及苏区机关人员等共8万余人,开始长征。5月9日红四方面军渡过金沙江,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以后继续北进。在北进的道路上险渡大渡河,6月12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在北进的途中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
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提出了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此,伟大的长征胜利结束。
二、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
二万五千里长征,规模大、历时长、行程远、自然环境恶劣、敌人力量强大,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是中国革命传统的一块丰碑。长征途中,红军遇到过数不清楚的困难,有时甚至陷入绝境。在长征的路途中战士们没有粮食,甚至连续几天不能进食,但他们仍然继续作战。许多战士们在长征的的途中受伤,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死在路上。有不少作战队员为了掩护大部队的转移,直接献出了自己的性命。爬雪山、过草地,战士们每天重复着相同的经历。漫漫征途,万水千山,艰难险阻,是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支持着红军,使他们有必胜的信心。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给了红军战胜困难的无穷力量。红军老战士吴兴回忆说:“我们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雪山,我想我们这些人也许永远翻不完这些山了,没什么希望了。但我坚信,即使我们真的倒下去,中途失败了,那我们的下一代也不一定会继续我们为竟的事业,继续前进,革命终将成功。”[1]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红军在长征中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精神动力。坚持信念,坚持到底,坚持到最后,这些心中的信念都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
(二)不怕艰险,不怕牺牲
回顾长征,红军面临着人数众多、装备齐全、凶险无比的敌人,在长征中红军的作战队员发挥了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长征途中,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17名战士在敌人的的枪林弹雨下抢渡大渡河,22名战士飞夺泸定桥。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红军以自己的伟大壮举,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人无坚不摧的战斗力。余秋里是红军十八团的首任政治委员。在战争中受到敌人的伏击,为了救队友,遭到了敌人的射击,射中了他的左臂,他仍然继续作战。在长征的过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这类英雄事迹,这些英雄不怕艰难、不怕牺牲,拼搏抗战。而这种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不只是存在去长征的战场之上,同时也存在于敌人的刑场之上。在长征的过程中,有许多红军的指挥员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人在被捕后,仍然顽强反抗,不怕敌人的屠刀,他们有着视死如归的精神。正是这种举世罕见的牺牲,使长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三)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早在1930年5月,毛泽东就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就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2]红一方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失败和红军长征初期惨重的伤亡,都是由王明“左”倾错误所造成的。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绝对化,机械地照搬照抄苏联的经验。使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额转移,开始长征。在这紧急的关头,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的批评了“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一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会议,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来解决中国的问题。遵义会议是历史的转折点,在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2006年10月22日,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实行符合实际的战略策略,这一我们党在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考验中认识并确立起来的思想路线及其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3]
(四)团结统一,顾全大局
在长征途中,面对极其艰险的环境,只单单有不怕牺牲的气魄、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也需要革命团结、顾全大局,形成团结的集体,才能去战胜敌人。党内的团结是长征胜利的基本保证。
一方面,遵义会议上既推选了以毛泽东为领导的新的领导集体,同时又广泛的团结了犯错误的人。会议上指明了党内所犯的错误,毛泽东等人迅速解决了这些错误,并且对犯错误的同志采取帮助、团结的方针,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人,将全党人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红军内部的官兵来自四面八方,在长征中大家一起翻山越岭,共同经历生死。各路的红军战友之间,都如同兄弟,情同手足,互相帮助,团结作战。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始终高举团结的旗帜,相互支援,相互配合。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团结统一顾全大局,完成长征的胜利。
(五)为了群众,依靠群众
红军是一只人民的军队,他来自于人民,并未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颗花生两颗仁,红军百姓是一家;红军本是老百姓,百姓也就是红军”这首革命歌谣,生动表现了当年红军与根据地人民群众不可分割的鱼水关系。[4]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持是长征胜利坚强的后盾。在长征的途中,战士们遇到过许多凄惨的人民,他们吃不上饭、穿不暖,生活十分的凄惨,许多红军将自己的全部干粮给予他们,而不考虑自己以后的生活。同样,在长征的途中,由于红军治军严明,高度的组织性,也受到了许多老百姓的爱戴,老百姓们主动将粮食送给他们,帮他们渡过难关。
三、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长征精神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外国的一位学者曾说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腾飞,往往要付出道德沉沦的代价。[5]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应当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且应该具有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水平。我国的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长征精神体现了信仰的力量、道德的力量,这些都对当代社会人们的信仰缺失、道德沦陷等不好的社会现象有这巨大的警示作用。近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党风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一些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现象滋生出来。反腐倡廉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在反腐倡廉中就是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弘扬长征精神,抵制和克服不健康的东西。长征精神蕴涵着长征时期红军战士所具有的优良传统,为党风建设提供了依据。长征途中正是因为人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才能取得胜利。在今天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人们,特别是共产党员有坚定的信念,要始终坚持崇高的共产主义的信仰,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长征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指出:弘扬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长征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各民族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与昔日红军长征的任务、条件大不相同。然而,要在一个充满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国际环境中,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发展任务异常艰巨的大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多世纪所造成的差距,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其艰难险阻远甚于当年的长征。当年的长征红军面临着敌人的凶残,先进的武器,充实的粮食。漫漫征途,万水千山,红军凭借着不怕牺牲、不怕艰苦、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在今天这些无比珍贵的精神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新长征”仍然有着强大的支撑作用。因而更需要弘扬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利益,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进取的艰苦奋斗精神。
(三)长征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新时代的长征精神,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需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一代奋发有为。
首先,长征精神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6]在长征途中,面对千难万险,正是因为红军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在如今这个全球性大的背景下,大学生也应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能被西方腐朽思想所侵蚀,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长征精神的艰苦奋斗是大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的我们没有过饥肠辘辘的感觉,大家都是在家长的细心呵护中成长的,也不知道艰苦奋斗是什么。要以长征途中鲜活的事例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生活习惯。引导大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强调合理消费和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使大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其次,要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团结统一,顾全大局是长征胜利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集体主义意识,要强调个人对集体的责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统一关系。参考文献:
[1]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版,第66页。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页。
[3]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年10月。
[4]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版,第72页。
[5]陈宇:《长征精神论》[M]。蓝天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78页。
[6]陈会宁,黄科:《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