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公务员奖惩制度
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
姓名:孙健 学号:7030111021 【摘要】:国家公务员是经过层层选拔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优秀人才,享受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其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模范行为会直接带动全体公民遵纪守法,推动国家的民主和法治建设。然而通过奖励来肯定公务员的行为和贡献,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为社会作出贡献,通过合理的惩罚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公务员的行为,维护社会集体利益,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然而,现今社会,公务员的奖惩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公务员的奖惩制度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认真的落实,才能确保社会的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关键词】: 公务员
模范
奖惩制度
问题
完善
一、公务员奖惩制度的概念
公务员的奖励是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给予奖励。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公务员的惩戒是国家机关依据公务员管理法规对违法失职的公务员进行惩处或制裁。惩戒是通过强制性的处罚来约束公务员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防范违法、渎职等行为发生的一种管理方法。
二、奖惩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规范公务员的行为,奖惩制度对公务员的行为具有导向意义。通过奖惩事实,告诉每一位公务员哪些行为是国家和人民所提倡的,哪些行为又损于国家和人民而遭到唾弃,从而使公务员更加明确自身的行为规范,努力为人民服务,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2.实现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奖惩制度在整个公务员管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抓好了奖惩工作这个环节,可以使公务员管理工作的考核、任免、调配、培训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相互推动、相辅相成。
3.使公务员产生竞争意识。奖惩制度的实施,在公务员之间产生了一种平衡比较作用,而这种平衡比较的标准是动态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公务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的情况下,这种衡量标准会不断提高,就需要公务员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4.建立和健全公务员奖惩制度是实现国家机关廉政、勤务、务实、高效的目标的重要保障,公务员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国家的效能和声誉,奖罚分明才能激发公务员的职业精神
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和工作积极性,及时纠正工作中的错误并且警戒教育其他人员,确保党和国家正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
三、现有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目前,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正激励和负激励不均衡现象,存在重奖轻罚甚至只奖不罚的倾向。有些政府部门为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想方设法进行评选表彰和奖励,在正激励上费了很多心思,动了不少脑筋,但是在负激励方面,由于比较难展开,并且比较敏感,有些政府部门于是就采取“老好人”的做法,对有些存在缺点的公务员呢视而不见,美其名曰“靠自觉”,久而久之,形成了事实上的重奖轻罚或只奖不罚的现象。不注重平常的批评教育,没有具体的负激励措施,只有在公务员出现严重的错误或违纪行为才惩罚,给社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是公务员奖惩制度的一大缺陷。
正激励是表扬和奖励,负激励是批评和惩戒,不管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是不可或缺的外部刺激手段,都是强化公务员管理的重要内容。注重正激励可以起到表彰先进、树立榜样的作用,但行政机关日常工作中,受到正激励的毕竟是少数人,后劲人员又得不到及时的激励,形成没表扬就是批评的心理暗示,恰恰打击了大多数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负激励方面,工作机制还不完善,负激励开展工作较少,只有在情节严重事才予以惩处。管理方式存在缺陷,影响公务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2、除了正负激励不均的问题外还存在其他的问题:一是忽视对廉洁奉公的人员缺乏物质奖励,错误的认为廉洁就是不能和钱沾边,甘守贫困;二是目前公务员奖励还存在奖励不公开、不透明、“暗箱操作”等社会现象并且过于形式化,集中表现为奖励评选过程形式化使奖励制度中的激励因素转变为去激励因素,不仅起不到激励公务员的作用,反而打击了公务员的积极性;三是对公务员奖惩的原则不明确,奖励的资金来源缺乏明确的规定,公务员的纪律内容也不够全面。
3、我国现行公务员惩戒方式中存在问题:惩戒的方式较为单一,缺乏足够的威慑力。一些较轻微的惩戒方式在单独适用时难以对违纪者产生有效的威慑作用,特别是对一些有非法所得的违纪行为,通常的作法都是没收余额再给予处分。一些非常规的惩戒方式使用比较混乱。由于我国关于行政惩戒的具体规定都分散于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没有形成统一的专门法典,因此在应用中不甚规范。实践中为弥补现有惩戒方式的不足,一些地方将对公务员进行正常管理的组织措施作为惩戒手段使用。如有的规定公务员一年内受到两次投诉并查实的给予降职等处理;有的规定党员干部参与赌博活动的一律先予免职,再依规定处理。
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四、完善奖惩制度
(一)、完善奖励制度
公务员的奖励制度的原则有: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公平合理、奖励的当的原则;奖励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奖励及时、注重实效的原则。
1、根据奖励对象的复杂性实行差别奖励
随着公务员队伍的不断扩大,公务员类别的增加,一种奖励方式显然不能适用于所有类别的公务员;同时,不同层次的公务员对奖励的需求也不同,采用单一的奖励方式不能起到对所有人激励的效果。对此,需要根据先进的激励理论,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公务员奖励经验,根据公务员的织位类别,对不同公务员进行分类管理,按照不同类别、不同层次进行别奖励。
2、对公务员奖励授予主体进行的规制
实践中存在的私自颁奖或假借名义颁奖的现象,公务员奖励授予机关的人事部门要加强监督。另外,还应对公务员法奖励制度加以完善,因为公务员法五十二条规定,撤销奖励的只有三种情况:弄虚作假,骗取奖励的;申报奖励时隐瞒严重错误或者严重违反规定程序的;有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撤销奖励的其他情形的。也就是说,实践中大量存在的私自颁奖和假借有权机关名义所授奖项均没有明确规定,应当将此类奖励纳入可撤销的奖励之列。
3、公务员奖励授予条件之完善
公务员奖励是国家机关通过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刺激来激励公务员积极发掘潜能,通过“额外”的努力,获得“额外”的权利和自由,因此,“激励机制不必要、也不可能全部通过法律规则设定明确的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之严密的逻辑结构来对此加以规定”。尽管《公务员法》中已经规定了奖励的10种情形,但是依然存在如前所述的多种问题,在设置授奖条件时,必须贯彻以下几个基本理念:立足本织工作中的工作业绩;重视考核结果;授奖条件具体化;授奖过程法律化。
4、丰富奖励形式,明确奖励额度
现行的奖励形式比较单
一、手段比较陈旧。建议今后能不断丰富形式,满足不同人群的奖励需求。除了现在比较多的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外,也可以加强内在行激励措施,比如奖励外派深造,通过外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水平,促进其潜能发挥,更人程度地发挥积极性。
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还可以奖励假期,让优秀的公务员在国家法定之外的时间有假期劳逸结合,促进效率提升。针对奖励额度各地掌握不一的以及某此地方无原则地重奖公务员的现象,根据科学理论制定公务员奖励额度确定迫在眉睫。
5、对公务员授予程序进行的监督
基于在公务员奖励的适用程序中存在的透明度不高的问题,为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实现参政权利,追求程序和实体上的公正,必须改进奖励程序设计,增设听政的法律制度。
公务员制度改革进行了近10年,还有一此遗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何发挥奖励的作用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系统性的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持续探索。只有继续深化改革,逐步完善改革制度,让做的多、做得好的人有更人的动力,做的少的人有目标,有追求的方向,才能建设一支高质量公务员队伍,保证行政体制良胜运行。
(二)完善我国公务员惩戒制度
1、进一步提高对行政惩戒法规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公务员法》第十三条第(二)项规定,公务员“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依法依纪查办案件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因此,充分认识加强行政惩戒法规制度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和行政监察制度,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及时制定和完善行政惩戒的法规制度。及时制定和完善行政惩戒工作实践急需的法规制度,是法规工作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在坚持法制统一的前提下,还要根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原则精神,制定和完善符合本部门特点的行政惩戒法规制度。各部门在这方面已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此外,监察部还将起草制定《监察机关调查处理政纪案件证据规则》和《监察机关直接行使处分权的规定》,修订《监察机关处理不服行政处分申诉的办法》等规章,不断完善行政惩戒法规制度。
3、及时进行行政惩戒法规的清理工作。立、改、废是立法工作不可或缺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建国以来的行政惩戒法规制度及时进行清理,有针对性地修改甚至废止那些过时的行政惩戒法规制度,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实践需要不断进行清理,使行政惩戒法规的清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4、是要进一步完善惩戒的程序,做到按程序惩戒,避免惩戒成为某些人“公报私仇”的工具,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经验。将惩戒程序明确为:申请、决定、调查、再决定、做成谴责书、法院审理、做出判决、惩戒法院决定之救济、诉愿等几个步骤,使得
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整个公务员惩戒过程本身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外,应当完善当事人参与制度、代理人辩护制度、调查制度均是法治之趋势,应当纳入公务员法律制度之中。惩戒权分工要具体化,要从体制入手,切实解决模糊运用权力问题。赔偿问题只是制度的技术层面原因,此问题只要协商认同即可解决。
要坚持奖励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正激励和负激励均衡。既注重奖励又要注意平常批评教育,有利于激发公务员的工作斗志和规范其行为,从而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参考文献:
(1)《中国公务员复合利益均衡激励论》 作者:蒋硕亮 北京大学出版社(2)《公务员制度概论》主编:唐铁汉 中国城市出版社(3)《我国公务员惩戒制度的发展现状探析》 作者:张留霞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孙柏瑛、祈光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5)《新编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 中国人事出版社出2005年版
(6)《现代公务员制度研究》作者:皮纯协、张焕光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版
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第二篇:论公务员写作能力
申论是目前公务员考试笔试的必考内容,从申论的给定材料和作答要求分析,申论考试是一种以写作为主的答题方式,所以申论作答要求成为一种新的写作体裁,但是目前围绕申论写作的众多辅导教材中,大多把这种体裁归结为一种议论文体,即议论文的写作,而有的则定性为评论写作,或具体的某一写作形式,如讲话稿、报告等。由于申论写作和试卷阅判具有明显的主观性,所以写成何种文体就成为无数考生迫切渴望掌握的“秘笈”。虽然每年的试题不尽相同,但文体的确定对于考生应对申论写作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那么这个文体是什么?笔者以为,把申论写作定性为公文写作是比较适合所给定资料的写作要求,而且从近几年的阅卷看,写成公文形式的申论作答成绩比较突出。把申论写作界定为公文文体的写作有着充分的理由和依据,现简述如下。
一、申论的起源就是典型的公文文体。
申论作为国家公务人员选拔的一种能力测试,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是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一次扬弃。“申”即“申述”、“说明”,“论”就是阐述非同一般的观点。“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所以“申论”就是对某一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为此进行论述和表明观点、意图。作为一种对人才的选拔方式,最早来源于汉代“对策”。“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应试者通常把自己的见解和策见以密封的形式向帝王呈送,根据帝王的要求陈述各种政见,以提出治理国家的策略和见解。对于这种文体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议对 》中,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对策揄扬,大明治道。使事深于政术,理密于时务,酌三五以熔世,而非迂缓之高谈;驭权变以拯俗,而非刻薄之伪论;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王庭之美对也”。这说明,对策要宣扬治国之道,精深于政治变化,符合时代要求,不能高谈阔论或浅薄虚假,这与申论的写作要求是一致的。从公文发展史来看,一些公文名篇的内容就是作者对治理国家所提出见解,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在中学课本中把它当作政论文,实际上,从标题的“疏”字中可以得知,这是作为大臣的魏征向当时的唐太宗呈现的一则意见,属于公文的上行文。虽然提出了观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进行论述,但重点是要求唐太宗“十思”。在我国历史上一些文人的名作,多体现在治理国家的策见上,而这些策见就是典型的公文。现在的申论考试要求考生对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并进行论述,其实类似于古代的对策,所以申论写作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公文的写作要求和目的。
二、制发公文是解决申论给定材料问题的必然选择。
申论所给定的材料均为近几年的社会热点问题,这些热点既是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又是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需要行政机关履行职能来化解存在的矛盾,解决问题的途径应该分解到具体的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解决的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落实到行文上,通过制发公文的形式来提出具体的措施和意见、办法,是必然的选择,作为政府部门决不能只提出问题或分析问题的原因,或者发一通牢骚。用制发公文的形式解决给定材料的必然选择对完成申论的作答要求有着深刻的启发性:选择正确的文种作为写作的标题;运用公文的结构安排布局;使用公文的语言组织词语、句式等。申论作答要求有的是对给定资料给予概括以供领导审阅,或是虚拟某一角色提出对策,或是确定范围进行论述作文,但无论哪种题型都应运用公文的写作思路来回答,这样回答能体现考生站在准公务员的位置思考问题,答题符合给定材料的要求,而且针对性强,务实性强,能证明你是否具备一名国家工作人员所应具有的公文写作能力。从近几年的申论试题看,也充分证明了 这一点。2003年的安全生产问题,2004年的汽车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与城市交通拥挤问题,2005年的三农问题,2006年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问题,2007年的土地被征用问题等,都与政府职能相关,解
决问题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而解决的手段就是以出台相关的措施和办法为主,如果考生不能站在政府部门或工作人员的位置考虑问题,不能以理性的方式提出相应的对策或意见,而是采用高考作文的思维方式作答,提出过于个性的观点,对问题进行一番议论,这能成为党政机关所需要的人才吗?是解决问题的客观做法吗?怎么能答出好成绩呢?
三、申论考试大纲要求与公文写作规律完全一致。
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与以往相比,对于申论给定资料的性质和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这是第一次使用了公文的主旨概念,第一次要求提出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来进行写作,这于公文的写作规律如出一辙,岳海翔先生在《公文写作教程》中提出,主旨是指文件中所表示的意见、要求、办法、措施和主张等内容。公文以解决公务活动中的现实存在问题为已任,为了解决问题,必须要有意见、要求、办法、措施和主张。申论写作要求测查报考者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而公文写作要求的思路就是必须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固有规律,这说明二者写作要求也是一致的,揭示申论写作的要求与公文写作规律的一致性,目的在于只有按着大纲要求深刻理解公文写作的基本规律才能在申论写作中取得好的成绩。
既然明确了申论写作的文体是公文,就需要进一步来界定申论作答要求的各种题型到底符合公文种类中的哪一种,这样作答起来才能使写作思路更加明确,结构更加清晰,才能接近所给出的参考答案。根据2000年以来的申论作答要求,基本上属于三种题型。第一概括或概述题,即用不超过规定字数概括或概述所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第二提出对策题,即根据所要求的虚拟角色提出解决材料所反映问题的主要对策或方案;第三作文题,给定范围或命题,围绕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论述、论证。这三种题型的解答根据公文法定文种和事务文书的种类,都有对应的文种和解题思路。
一、概括、概述题属于法定文种的报告。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的询问。根据报告的使用范围可以分为工作报告(综合性报告和专题性报告)、情况报告、答复报告、报送报告等。根据历年的试题分析,概括或概述题应该属于报告中的情况报告,就是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情况向领导或上级汇报,概括要求精练扼要,概述要求详细具体,这从历年的试题可以得到有力证明。2000年的申论第一试题: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01年的申论第一试题:有条理地概括这些材料的主要内容,字数不超过200字。2002年的申论第一试题:给定资料反映了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用不超过200字对这些影响进行概括。2004年的申论第一试题: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求:分析恰当,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字数不多于1000字。2006年的申论第一试题:假如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阅。要求:概述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007年申论第一试题:根据给定材料1、2的内容,整理一份供有关负责同志参阅的材料。分析这些试题要求会发现,前三年只是简单提出对给定资料进行概括,包括主要内容的概括、主要问题的概括、主要影响的概括等;2004年要求的是概述,字数较多,而且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最近两年的概述题明确提出供领导审阅或参阅的写作要求,这是明显的要求写成供领导了解情况的报告,实际上,从作答要求看,无论是否提出供领导审阅,都应写成报告结构形式。即先用最精练的一两句话概括材料的性质和内容,然后围绕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分成几个相关的段落或方面,给予简单明了但又内容全面的说明。报告写作的特点是陈述性和客观性,这就要求考生站在一个阅读者的身份对材料的内容给予条理性的表达和说明,不能加入过多主观的认识和感慨。许多考生由于不了解概括或概述的文体要求,结果写成了议论的段落,对材料中问题大发议论;或者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用墨过多,其他问题一概不提;或者一逗到底,不分层次和条理,混杂在一起说明。这种不符合报告要求的写作方式必然导致分数过低,成绩不理想。写成报告的形式,还包括对材料中特点的概括、原因的分析、做法的目的和意义等几种变异形式。把概述或概括写成报告形式,可以提高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水平,可以培养考生用齐全的逻辑思维反映材料所给的内容,可以让考生运用语言表达时更加简练浓缩而又不失条理和层次,所以界定为报告文种是为考生提供了该试题类型的写作思维规律,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二、提出对策题属于事务文书计划中的方案。
计划是为完成某项任务而预先做出的安排,方案属于计划的一种,侧重于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综合性和科学性。方案的写作结构遵循计划写作的三要素,即目标、措施和步骤。通过分析历年有关提出对策题的作答要求,采用方案的写作结构是完全可行的。2000年的申论第二试题:以省政府调研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001年的申论第二试题:假定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PPA**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可以全面谈,也可以就某一个方面谈。要求:意见合理,具体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明,字数不超过300字。2002年的申论第二试题: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克服资料所反映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建议。要求:有针对性,有条理,切实可行,字数400左右。2003年的申论第一试题:对给定资料进行分析,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要求:分析恰当,对策明确、可行;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字数不少于600字。2007年申论第四试题: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这些试题有的要求制定对策建议,有的要求制定检查内容,有的要求制定处理意见,有的明确提出制定方案,其实无论哪种要求,再仔细研究其中的具体内容会发现都是方案的写作要求。2005年和2006年关于提出对策的试题变成了不定项选择题,即从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中找出与材料中不一致的选项并说明原因,这是提出对策试题的变异形式,只是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要求考生对此进行辨别,这加大了答题的难度:不仅要能提出对策,还要对给出的对策进行选择,找出不符合要求的对策。
运用方案的写作思路解答该试题的类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一是善于把握给定的虚拟角色,对策具有可操作性。提出对策试题一般给定了考生的虚拟位置或角色,这就限制了考生决不能站在一个应试者的身份作答,否则提出的对策就容易脱离材料实际,掺杂过多个人看法,导致解决问题的对策不具有可操作性。方案的制定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应统筹兼顾,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措施和办法解决具体问题。方案的写作思路启发考生要针对材料提出解决措施,解决问题要从诸多方面考虑并且目标确定,不能过于分散和琐碎。二是不能省略提出解决问题的原因。制定方案要说明制定依据和目的,提出对策时,也应先简要
提出问题和分析原因,即作答该试题时,开头要简单说明材料所反映问题的危害性并解释原因,然后过渡到对策的措施上。一些考生作答该题时,没有过渡,开始就是具体的措施,这是不符合作答要求的,应当引起注意。三是突出措施,条理分明。制定方案,措施是关键,必须对完成任务提出具体的落实要求,并且分解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从制度上、财力上、思想上、组织上给予保障落实。具体到对策的作答,就是要求考生紧扣材料,主体部分突出具体的措施,有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要求,提出解决的对策应采用分条的形式,主次分明,层次清晰,避免交叉重复,这样才是答题的正确要求。有些考生对解决问题的措施回答过于简单,而且缺少步骤;有的考生列出的措施多达十几条,过于琐碎;有的脱离材料实际,凭主观想法回答,这些都是提出对策的大忌。
三、作文题属于法定文种的意见
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意见具有行文方向的灵活性,即包括上行的意见,也包括下行的意见或者平行的意见,从申论最后给定的作文试题看,应该属于上行文的意见,即作为下级单位向上级机关提出解决问题的参考性意见。就申论给定的材料分析,就是考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阅读理解,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见解和处理方法,这种判断可以从历年的试题得到充分的证明。2000年的申论第三试题: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2001年的申论第三试题:根据上述材料,自选某一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联系实际,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002年的申论第三试题:就所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论证,既可全面论证,也可就某一方面重点论证。要求:自拟标题,字数800左右。2004年的申论第二试题:假设给定资料中有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在你市都存在,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请根据给定资料,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要求:简要介绍情况,恰当分析原因,提出全面、明确、可行的对策,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字数不多于1500字。2005年申论第三试题: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006年的申论第三试题: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数在1000―1200字之间。2007年申论第五试题: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要求:
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全文不少与800字。前三年的试题作答要求有一定的灵活性,对写作的体裁限制不严格,但自2004年以后,就变成了命题作文,从写作要求看,只有写成意见才是最为恰当的。2004年的试题给出的是要写成报告,但从要求看,应该用意见才是合适的。明确用意见写作思路作文,而不能写成单纯的议论文,原因在于: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都与行政机关的职能密切相关,是国家公务人员必须处理的公共事务,作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的候选人,应该针对材料问题进行思考,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即明确问题的性质和危害,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重点是提出解决问题的见解和办法,并进行充分的论述和解释,体现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用理性的逻辑的思维对解决问题的观点作出具体细致的安排,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语言通畅,这样写出的作文才是符合解决问题的实际,才能检验候选人是否具备适应该工作岗位的写作潜力。
用意见的写作思路作文,既是公务员岗位的选择,也是公务员能力的体现,更是工作的需要,是对准公务员写作水平的能力测验,体现了申论考试的目的。如果写成议论文,只能
说明对材料的问题认识深刻,分析透彻,缺乏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导致了写作中心的偏移,而且由于采用了过多的说理成分和实例说明,只是强调了“为什么”,没有突出“怎么办”,这不是公务员处理问题的科学方式,也不符合行政机关解决问题的正常途径,所以,确定意见的作文思路是论述题的正确选择。
界定申论写作的文体,是为申论的写作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思维方式,是为申论写作探索出一条基本的规律,只要紧扣材料,灵活运用,把握核心要求,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第三篇:论公务员公共行政道德修养
论公务员公共行政道德修养
中共沙市区委党校蒲晓春2011年6月3日
所谓的公共行政道德修养,是指公务员依据公共行政道德原则和规范,在道德品质方面自觉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等道德实践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达到的公共行政道德境界。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用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来反省、约束和激励自己;一是指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不断进行反省所逐步形成的道德情操和达到的道德境界。
人的道德品质是通过接受教育和个人修身养性积累而成的,同时又是通过教育和修养而不断提高的。公务员是社会道德关系的协调者,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和教育者。从这个意义上看,公共行政道德教育是公务员的自我道德教育。自我教育部是公共行政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真正的教育,其目标就在于培养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公共行政道德修养的目标,是促进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使公共行政道德规范转化为行政者的心理需求,培养成为政者的职业良心,激发其公共行政道德责任感,焕发饱满的工作热情,形成良好的行政作风,使公共行政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其行政行为选择中的自觉和习惯。简单地说,就是公共行政道德人格的养成和完善。
一、公共行政道德修养的过程
作为公务员个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公共行政道德人格是由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组成的。公共行政道德人格的完善经历了一个由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到确立道德信念、形成道德习惯的过程。其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是基础,道德意志是关键,道德信念是核心,道德习惯是公共行政道德人格的最后完成。
第一、提高对公共行政道德的认识。公共行政道德认识是指公务员对公共行政道德原则和基本规范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公共行政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力。公共行政道德认识是公共行政道德素质的主导方面和基础性构成。它要求公务员摆正自己与公众的道德关系,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公共行政道德原则,以及勤政爱民、廉洁自律、团结协作等公共行政道德基本规范要求,确立自己人民公仆的角色和地位,把握衡量行政行为道德尺度,克服官本位及个人利益至上等错误的思想观念,克服非道德意识、反道德意识,抵制各种伪道德,培养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和敏锐的道德判断能力。把满足公众需要作为基本的公共行政道德准则,为公众为社会提供高质高效的服务。公共行政道德认识主要是通过公共行政道德理论学习和公共行政道德实践活动得以提高的。
第二,陶冶公共行政道德情感。公共行政道德情感是指公务员对某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的情绪体验。它是在公共行政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公共行政道德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公共行政道德情感最基本的要求是热爱本职工作,有积极良好的工作态度,其核心是公共行政道德责任感。必须培养公务员为公众服务的工作热情和激情,培养敬业精神和乐业意识,使之具有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心和崇高情意,形成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道德良心,培养自己的荣誉感、幸福感、耻辱感及罪恶感,崇尚道德榜样,向往高尚的道德理想和崇高的道德境界。通过勤勤恳恳的工作,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政宗旨。这是高效行政的内在道德动力。公共行政道德情感的形成是外部教育灌输、主体行政实践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三,锻炼公共行政道德意志。公共行政道德意志是公务员履行道德义务、进行道德选择、实施公共行政道德行为时所具有的调节意识、有效地克服自我内心和外在环境困难的毅力和能力。公务员在行政活动中往往受到个人欲望冲动、临场处事的心态、亲朋好友的羁绊、不健康力的阻挠等自我内心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种种阻力。道德意志锻炼的关键是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抵制各种诱惑。要磨砺公务员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积极履行公共行政道德宗旨的能力和毅力,使其在行政实践中具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抵制诱惑、抗拒腐蚀、战胜邪恶的勇气和能力,特别是对私心杂念和不正之风的抵制力,自觉抵制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和诱惑,廉洁清正,保持自己的职业道德良心和道德责任感。把追求公共利益目标放在第一位,对非分的财物不动心,不伸手,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为歪风邪气所左右,不为权力金钱所腐蚀。具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力,才能排除内在的和外在的障碍,坚决执行由道德动机所做的行为决定,更好地履行公共行政道德义务和责任,有效地克服公共行政道德的失范和行政行为的越轨,把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付诸实现。这种能力和毅力是经过长期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锻炼逐渐形成的。在现代行政环境中,更需要坚定的道德意志,克服私欲的诱惑和侵扰,抵制腐败环境的浸染和引诱,始终把握行政权力运行方向的正确性。
第四,确立正确的公共行政道德信念。公共行政道德信念是公共行政道德意识和公共行政道德情感的结晶,是公务员在公共行政道德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强化了的道德认识,是公务员对某种道德理想炽热而真诚的信仰。道德信念是公共行政道德品质的核心。它意味着公务员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理想,升华为坚定的、持久的道德信念,把为公众服务、谋求最大公众利益的公共行政道德义务变成发自内心的真诚信念,并自觉按照这一信念来选择符合公众利益的行政行为,约束和抵制有悖于公众利益的行政行为。不盲目附和、听从权威,不屈从于现实的不正之风或邪恶势力而与之同流合污。公共行政道德信念一旦形成,就会对其行政行为起到坚定而持久的作用,成为比道德情感更深远更牢固的道德行为的内在根据和动因。公共行政道德信念越坚定,行政行为的良心感、义务感、正义感、荣辱感就越强烈和鲜明,道德行为就越自觉、越持久、越能经受住考验。
第五、养成良好的公共行政道德习惯。公共行政道德习惯是指公务员在长期的职业道德活动中,在公共行政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及信念的影响和支配下,所产生的自觉遵守道德要求的定型化的、自主化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直接目的,就是将公共行政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逐渐地养成道德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公共行政道德品质。公共行政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最后完成,也在于养成道德习惯,使公职人员逐步习惯遵守道德要求,逐步步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崇高的道德境界。当然,良好的公共行政道德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事,而是要靠长期艰苦的道德磨练。从日常细微和行政事务做起,养成克已奉公、尊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把诚信、公正、廉洁植根于内心深处,使其成为一种自然的、定型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使自己在监督缺失或监督不力的时候,也能自然
地、习惯性地选择与行政目标一致、符合公共利益要求的善的行政行为。
二、公共行政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公共行政道德是以勤政和廉政为核心的公共行政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统一体。要通过对社会主义公共行政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实践和体验,使公务员逐步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分善良与丑恶、光荣与耻辱、高尚与卑鄙、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观念,丰富社会主义的公共行政道德情感,加深社会主义行政道德涵养,使其遵循社会主义公共行政道德的原则要求和规范标准,提高职业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和自律意识,自觉完成对公共行政道德由认识、情感、信念到道德行为习惯的转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此,公共行政道德教育和修养的重点应放在确立正确的公共行政道德观念、培养勤政和廉政等公共行政道德品质上。目前,公务员的权力观、利益观是勤政和谦政的关键所在,因而,公共行政道德教育和修养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权力道德;即围绕着权力观、利益观的确立、来树立公仆意识,培养公务员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其公共行政道德素养,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行政价值目标。行政价值目标是行政权力主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公共行政道德方面的体现,是时代精神和人民意志的反映。行政权力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对行政品质以及行政权力运行的方向和轨道有着极大的影响和指导作用,从根本上决定着权力行为选择的方向和道路。行政权力主体应当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深刻认识自已与国家和人民的关系,以公共利益作为自身行为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
第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及政权性质的人民性。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是要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有一些干部在领导岗位上不是想着为党和人民多做工作,而是只图对自己、对家庭的回报。还有的干部认为,做“官”、当领导,关键是要有人看重,“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甚至只对少数人、个别人负责。这些都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说到底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始终用来为国家为人民谋利益。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担任何种职务,都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是代表人民群众行使权力的。必须正确地对待和使用权力,不滥用权力,不以权谋私,不以权代法,不以权压人。要自觉地为民尽责、为国竭力、为党分忧。正确对待和处理自身利益,淡泊名利,清正廉洁,克已奉公,严于律已,乐于奉献。
第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社会主义公共行政道德的核心,就是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为最高标准。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勤政为民,扎实工作,像郑培民、任长霞一样心系百姓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恪守为民之责,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体察群众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生活,善谋为民之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脚踏实地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得人心的事,切实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替他们排忧解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做人民公仆”的道德理想,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公仆。
第四,培养敬业的爱岗精神。国家公务员的工作作风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也是公务员自身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工作敷衍、浮躁、不求进取的消极态度,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公平公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地履行工作职责。
第五,要把公共行政道德教育与其它教育结合起来,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道德教育不是人格塑造的惟一内容,而是主体多层次发展需要的一个方面。公共行政道德教育和修养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名个方面相互配合,协调运作。要全面提高公务员各方面的素质,必须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特别是社会公德、家庭道德建设,为公共行政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有些地方出台的公务员行为规范中,对公务员八小时以外的生活中有没有“第三者”、对老人是否尽了赡养义务、对子女照顾如何等家庭生活“细节”,都作出了严格的管理规定。这对公共行政道德自律意识的养成无疑具有促进作用。
第六、还要重视对传统公共行政道德的继承和弘扬。文化具有传承性。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的公共行政道德建设,不能也不可能跨越传统的公共行政道德。要依据时代精神,借鉴、吸收传统公共行政道德的积极因素,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传统行政观念中有许多糟粕,特别是严重的官本位意识所带来的官贵民贱、重上轻下、重身份和等级、讲特权和待遇等观念。对这些旧官场中的痼疾要彻底摒弃。在传统的公共行政道德中,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继续和发展。例如:以整体为导向的行政价值观,强调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和责任;以民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强调“德政”与“仁政”等。传统公共行政道德还重视官员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清正谦明的行政风范,要求官员先正其身,尔后正天下,强调官员的道德榜样作用,这些至今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三、公共行政道德修养方法
公务员公共行政道德修养的途径是从公共行政道德认识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信念的培养、习惯的养成等方面入手,培养高尚的公共行政道德品质,形成和完善公共行政道德人格。当然,在以上各个环节中,公共行政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是不尽相同的。进行公共行政道德修养,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
1.学习
学习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有效途径。真正了解的东西,才可能成为坚定的内心信念,进而用这种信念指导行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习惯。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知行统一。道德知识是道德行为的先导,没有道德知识就不可能有道德行为。道德知识不是天生的,而是不断学习和思考的结果。一方面,要学习政治、法律、哲学理论,学习现代科技,学习历史文化,学习文学艺术,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公共行政道德修养提供坚实的知识支持和浓厚的文化依托。这也是做好执政工作、防止发生腐败现象的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要学习公共行政道德理论从理论上懂得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高尚与卑劣等,激起培养自己公共行政道德品质的愿望。学习的目的在于理解道德发展规律,把握公共行政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形成科学的道德知识系统,使自己在复杂的行政生活中不致迷失方向,在众多的公共行政道德选择中不致茫然不知所措。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仅要注意在课堂上学习,在书本上学习,更要注重在实践中学习;要适应时代要求,树立新观念,新道德。同时还要向道德楷模学习,汲取其道德营养,以充实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2.内省
这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相统一的功夫,是一种自我锻炼的修养方法。自己在内心反省自己的言行,扫除邪恶不好的东西,保留善的东西,就是要去恶存善。《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说法,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我反省。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正确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断清洗、克服错误的道德观念。自省作为一种有效的修养方法,应该注入更高的自觉性和更广泛的新内容,并予以发扬光大。内省的关键首先在于自我认识。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已,在内心深处用公共行政道德标准检查、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既认识自已品行上的优劣善恶,又在省察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明确自我修养的方向。其次要严于自我解剖和自我改造。日省已身,随时认识并改正错误,改过就善,向先进看齐,克服缺点,弥补不足。一个人只有在内心严于解剖自己,对一切错误的道德观念毫不留情地进行自我批评,坚决抛弃,才会有道德上的自我提高。在解剖自己方面应该给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具有更高的自觉性。这就是说,不是出于外在压力而去作被动的检查,而是主动的自我提高;不只是独善其身,更要有兼善天下的胸怀;不仅在思想上提高认识,修养品德,更要将修养成果讨诸实施行政行为当中,表里如一。
3.积善
最微小的东西往往最能显现人的道德品质。积善就是强调公共行政道德修养要在“微”的地方下工夫。个体的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积累 和深化的过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善是指精心地培育自己心中出现的良好的公共行政道德品质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勿以善小而不为,不弃小善而成大善,积众善而渐成大德。如广州在公务员中倡导开展“社区假日义工”活动,公务员每年累计做义工应不少于20小时,并将之纳入公务员晋升、职称评定考核内容。在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陶治了自己的道德情操。勿以恶而小而为之,小恶会酿成大恶,必须重视小节问题。事实上,一些人的腐败堕落,往往就是从一些小事上开始的,要自觉地防微杜渐,防止因小节不保而酿成大错。要认识到道德修养是为我而不是为人的。要谨小慎微,见微知著,越是在最隐蔽最微小的事情上,越应该加强对自己的道德修养。对于人所不知、人所不见的隐蔽事情,对于那些人们认为毫不显眼的细微问题,要牢牢把住公共行政道德关口,自觉地加强修养,培养道德习惯,在细微处追求公共行政道德的自我完善。
4.慎独
最隐蔽的时候往往最能考验人的道德意志。慎独就是强调公共行政道德修养要在“隐”时候下功夫,即在独处时,在远离别人、远离监督时,也保持自己的公共行政道德信念,保持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慎独”一词来自《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不要以为没有人看见或比较细小的事情,就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强调道德修养应是一个人的自觉要求。无论是人前人后,都应当光明磊落,言行一致。大量违纪问题的发生多是因为权力监督机制的薄弱,也正是因为当事人缺乏一种慎独的自觉性。公安部原副部长李纪周在他的一份悔罪书里,特别提到自己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没有做到慎独,“自我约束能力差,违法违纪行为都发生在8小时以外”。慎独可以锻炼公务员在公共行政道德修养方面的自我控制、自我主宰能力。长期的磨练会促进道德习惯的形成、道德自律精神的培养、道德人格的提升。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有效方法,也是道德修养的一种境界。
5.自警自励
自警就是要经常警戒、提醒自己,对自己保持高度的清醒和警惕,告戒自己恪尽职守,不要做危害公共利益、违背公共行政道德要求的事情。江泽民同志曾谆谆告诫有些干部:“现在有的干部职务升了,权力大了,对自已的要求却放松了;权力一大,直接监督他的人少了,利用他、为他抬轿子的人多了。如果自己不警惕,组织上又不及时教育和监督,就很容易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自警一是要以自己过去的失误、错误为戒,二是以他人的错误尤其是反面典型为戒,警惕重蹈覆辙。自励即经常激励、鞭策自己,激励自己继续模范地遵守公共行政道德准则和规范,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锤炼自己的道德意志;鞭策自己不满足现状,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
6.道德磨练
公共行政道德实践的锻炼是公务员公共行政道德修养中重要的一环。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贯彻言行一致的修养原则,使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使道德修养不致流为空淡。只有在实践中,通过身体力行的自觉磨炼,才能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克服缺点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公共行政道德品质。道德修养本身也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不能闭门思过。要把“修”和“行”结合起来,躬行实践,自觉把道德理性运用到公共行政道德实践当中。在财富、地位的诱惑面前,经受考验,坚持人格理想,展现高尚的道德风范。要身体力行,躬行践履,在复杂的道德关系实践中,在冲突的利益选择中,锻炼自己的道德意志,增强公共行政道德责任感,超越私心,消除杂念,净化品格,提高自己的公共行政道德品质,把外在的强制约束化为内在自觉,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清清白白做官,成就自已的公共行政道德人格。
7.述廉
述廉是党和国家在长期反腐败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项制度。这项制度要求国家公务员一年一度述职的同时,将自己的勤政廉洁与否在群众和考证人员面前进行总结和报告。“勤廉情况自己谈,是否勤廉大家评”。实践证明,述廉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地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促进廉洁从政各项规定的落实。通过述廉可以对公共行政道德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也是加强公共行政道德修养的一种重要方法。
当然,公务员公共行政道德修养和道德人格的提升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需要作出长期努力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件终生的事情,必须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理想的道德境界
第四篇:论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
姓 名:林静
学 号:1444001206775 入学时间:2014年春 所在电大:大埔电大 专 业:行政管理
题目: 论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 指导老师:卓晋旋
何为公务员,公务员跟普通人又有什么不同呢?他们有什么样的义务? 公务员”一词,是从日文“公务员(こうむいん)”翻译过来的。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称“文官”,战后改称为“公务员”;法国直称为“公务员”;联邦德国称为“联邦公务员”或“联邦官员”。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都纷纷仿效英美等国,建立起自己的公务员制度,把政府中从事公务活动的人员称为“公务员”。
摘要: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及《公务员法》的实施,公务员辞职和辞退现象将趋于频繁,只有建立合理的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才能保障失业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完善整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本文阐述了建立我国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的现状和必然性,并由此提出了建立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的一些对策。论文关键词:失业保险,制度建设
一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失业保险的定义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劳动就业体制的重要内容。失业保险是为了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扩大就业渠道,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维护社会稳定。失业保险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和互济性的特点。
(二)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步完善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失业问题由隐转明。为了解决下岗和失业问题,国家启动了失业保险工程。1986年7月,为了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和实行劳动合同制,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对国营企业职工实行职工待业保险制度,标志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正式建立。1993年4月,国务院根据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下岗待业职工的问题,又颁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这标志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进入了正常运行时期。这个暂行条例的实施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深化,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职工利益的保护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适用范围窄、基金承受能力较弱、统筹程度不高、管理体制混乱等问题,1999 年1 月22 日国务院发布并实施《失业保险条例》, 将以往的失业保险范围由原来的国有企业职工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建立了全国城镇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2001年, 与《失业保险条例》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相继出台, 使失业保险逐步规范。然而, 我国失业保险的保障范围还过于狭窄, 有待进一步拓宽,就如笔者将要谈到的公务员的失业保险制度。
二 我国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
1996年人事部发布的《国家公务员被辞退后有关问题的暂行办法》规定:公务员被辞退后,从被辞退的次月起,由有关机构按月发给辞退费。辞退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低于公务员办事员的最低工资、高于社会救济的原则确定。该办法还规定,在已开展机关工作人员失业保险的地区,暂按当地失业保险规定办理。但是,有关机构具体指哪个机构,在已开展公务员失业保险的地区,暂按当地失业保险规定办理,具体由哪个机构来组织实施等这些管理机构职责都不明确,给政策的具体执行造成了不利影响。
而从《公务员法》颁布之日起, 对公务员失业有了明确的规定, 第七十七条规定: “ 国家建立公务员保险制度,保障公务员在退休、患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第八十五条还规定: “被辞退的公务员, 可以领取辞退费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失业保险”。法律规定了失业的公务员可享受失业保险,但是这项政策只适用于公务员被辞退这一种情况。由于其他原因失业的公务员(如被开除的公务员)不仅享受不到辞退费政策,而且也无法享受其他失业待遇,形成了制度上的空白。再者就是对如何促进失业的公务员再就业没有说法。公务员失业以后,不再保留公务员身份。由于报考公务员有素质、年龄等条件要求,这就意味着公务员失业后很难再次考进公务员队伍。对于失业的公务员来说,如何实现再就业,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从目前规定看,只有对被辞退的公务员发放辞退费的政策,即使是在这项政策里,也没有包括如何促进其实现再就业的内容。目前,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基本上是分设的,体制、机制等方面都存在衔接不畅等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妥善解决公务员失业后的再就业问题,还存在不少困难。
三 建立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保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顺利实施的需要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正是国家转变政府机构职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重大举措。现在, 地方各级政府机构的改革正在有序推进。政府机构的精简、转换职能意味着 一部分公务员面临着分流、下岗、失业, 公务员只有在政府里才能享受各种保障, 一旦离开政府, 各种保险就没有了保障, 精减公务员就显得困难重重。因此 没有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与其衔接, 必将阻碍政府机构改革的进程。
(二)保障公务员基本权利的需要
公务员在被辞退或被开除、失去职业的情况下,有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生活保障、创造再就业机会和救助的权利。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 有利于保护失业公务员的生存权利。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及《公务员法》的实施, 公务员辞职和辞退现象将趋于频繁, 从辞职或被辞退起到再次寻求到新的工作之间的期限, 可视为公务员失业。
(三)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
建立健全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条件。失业保险制度, 是我国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国家法律强制实行的社会保险, 起着社会稳定的“减震器”和“安全阀”作用, 为其他社会保险制度无法替代。尽快建立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 无疑有助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 建立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公务员失业保险的立法工作
只有建立起系统的、科学的并具有权威性和普遍约束力的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为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及其工作提供起码的活动准则和行为规范, 也才会使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工作得到落实和执行。目前, 我国仅有《劳动法》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对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进行了原则性规定, 而缺乏对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进行具体规定的法律、法规。因此, 必须尽快加强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的立法工作, 首先要在宪法中增补失业保险的条款, 以增强失业保险法制建设的权威性;其次, 要加快制定《国家公务员法》和社会保障综合法即《社会保障法》;第三, 要通过制定专门法规, 如《失业保险法》或完善现有的《失业保险条例》, 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 对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作出具体明确规定, 维护失业保险法律、法规的真正效力;第四, 要明确和制定有关法律责任和处罚条款, 以发挥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法律的威慑力。
(二)建立统一的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管理机构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中, 规定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统管全国社会保障工作。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工作作为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所应当纳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责范围, 并应成立具体统管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工作的部门, 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的法规、制度和政策, 监控和协调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工作的运行等。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也要设立具体管理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的机构, 统一经办各地国家公务员的失业保险工作。这样, 就可以在全国建立起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网络体系
(三)改革完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
应尽快建立和推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基金统筹模式, 并采取养老保险金待遇分段给付的办法, 以保障失业公务员的法定权益, 为其再就业创造条件, 并促使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
(四)设立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基金
根据公务员职业特点,由国家单独为公务员建立一套失业保险制度,这个制度可以实行基金式,即由单位和公务员个人共同出资形成失业保险基金,在公务员失业时为其提供各种待遇和促进再就业服务的资金支持;应注意国家公务员承担着组织和协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 应主要由国家负担失业保险经费,另外要加强对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 建立健全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基金使用和管理的制衡机制和监督机制, 要吸取现行失业保险基金中较普遍存在的浪费严重、资金被挪用的教训, 建立由财政、审计、银行、工会等部门参加的失业基金管理委员会, 切实加强对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基金筹集、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严格审批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基金预算和决算, 将失业保险基金营运纳入国家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之下, 做到专款专用。
参考文献:
[1]毛健1 失业保险〔M〕1 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曾煜1 新编失业保险实用指南〔M〕1 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3 [3]多吉才让著《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中共中央党校 出版社1995 年版。
[4]郑功成著《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5]张琪、刘雄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经济管理大学报社1996 年版 [6]《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1998 年第1 —12 期 [7]《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1999 年第1 —5 期
[8]程绍萍《建立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及对策思考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学报,第20 卷第1期
第五篇:论公务员与反腐倡廉
论公务员与反腐倡廉
摘要:现价段我国公务员腐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人民群众对这种腐败现象非常痛恨,公务员腐败不但威胁着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稳定,而且还会严重削弱国家能力,激化社会矛盾,从而时刻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通过分析公务员的腐败产生的原因,必须要建立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经济建设进程中,健立和完善公务员勤政廉政监督体制,显得就尤其重要。
关键字:
腐败现状-----腐败原因分析----反腐现状+反腐不甚见效的原因分析+加强廉政建设
腐败,是指生物有机体受到外界有害菌体的危害侵蚀发生的腐烂变质现象。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腐败则是整个社会丑恶现象在社会和政党团体内的集中表现。腐败的实质是社会公共道德的沦丧及行为规范的衰退和堕落它破坏了党和政府同劳动人民的关系影响党和政府形象腐蚀了人们的意志和社会趋向具有限大的破坏力。
近几年来,在某些党员干部甚至党员领导干部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腐化现象有所滋长,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也给整个社会风气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成为繁荣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巨大障碍。廉政建设刻不容缓!
一.腐败问题的现状
1腐败范围越来越广
当前腐败现象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般经济管理部门扩展到党政领导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等要害部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腐败现象的渗透和侵袭。过去被视为“清水衙门”的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腐败现象也有了明显的增加,甚至纪检、宣传、反贪等部门,也发生了不少买官卖官、贪污贿赂现象。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权力,肆无忌惮的谋取私利,或中饱私囊,或利用职权索贿受贿,或利用职权欺压良善,甚至与黑恶势力相互勾结充当保护伞。
2腐败分子职位越来越高
如果把以前揪出来的腐败疯子比作是“小蛀虫”的话,那么现在已经揪出来了“大老虎”,许多省部级以上的高官受到了查处。腐败犯罪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同时,一些领域的腐败行为公开化和制度化。
腐败犯罪大多是智能型犯罪,涉及高级官员的腐败行为更加隐蔽。但是,一些领域的腐败行为也开始出现公开化和制度化的趋势。腐败的公开化表现为腐败堂而皇之地公开进行,并被视为理所当然,例如:公款请客送礼、借考察学习名义游山玩水、利用公共权力获取部门利益和小集团利益,等等。
4腐败的社会认同度提高,腐败文化开始形成。
腐败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使得整个社会丧失对腐败的判断能力和批判能力,陷入腐败的恶性循环之中。如果腐败呈现出普遍化、流行化、社会化的趋势,说明它可能获得了一种文化上更有力、更稳定的支持。
二.腐败原因
从古至今,腐败产生的缘由都由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组成。当今,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1.体制转型期出现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
当前,中国正处在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教育体制等改革的过程中,一部分旧的制度规范需要改革和调整,新的制度规范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这样,在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衔接、不配套的地方就会出现大量的体制缝隙和漏洞;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采取了渐进策略,“双轨制”成为一定时期和部分领域改革的策略选择,也导致
体制缝隙和漏洞的大量存在与产生。
2.部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财富的增长不仅使社会具有了生机和活力,而且使人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意志薄弱的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可能发生扭曲,廉洁自律意识就可能丧失。
三.对以前反腐措施的反思
面对日益严峻的腐败问题,党中央召开多次会议传达反腐精神措施不计其数,却也收效甚微。我们不得不反思其中的缘由,才能在日后反腐倡廉的道路上吸取错误,取得成效。就至今反腐措施斩草不除根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分析:
一是法治建设滞后,权大于法的现象屡屡发生,法律多成摆设,影响到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得贪腐者藐视法律,无法产生敬畏心理。
二是贪腐官员权力较大,受到的监督和制约不够。从历年查处的腐败案件特别是重大腐败案件来看,腐败分子的腐败手段五花八门,很多腐败分子可以说到了无法无天,为所欲为,胡作非为的地步。
三是官商勾结现象仍然严重。在历年查处的腐败案例中,因官商勾结而导致的腐败现象可以说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官商勾结导致的社会和经济危害是巨大的,也是不言而喻的”
四是举报难,举报风险大。纵观历年来被查处的各类贪腐案件,很多都是在举报者坚持不懈地举报之后得以查处的。但是,很多举报者在举报的过程中都无一例外地遭到了被举报者的打击报复,另外还有很多举报案件持续很长时间得不到有效处理。这些现象,无疑打击了举报者参与反对腐败的积极性,对反腐败工作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五是社会不良风气也会引发腐败,少数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需要引导。“当前,社会上所谓的拜金主义、拜色主义、拜权主义,物欲横流、贪图享乐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无疑对少数意志力薄弱的官员造成负面影响和极大的诱惑。
六是少数腐败分子即便身陷囹圄,也没有从根本上认清腐败的危害。从少数腐败分子的反思材料上看,有些人对自己的腐败行为所造成的种种危害仍旧认识不足,极少数人甚至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以权力为个人谋取了一点私利,充其量就是职务不廉洁,为什么要被治以重罪 ”七是警示教育效果不佳。现采取的贪腐案件警示教育、印发禁令规定等措施,往往只是形式,缺乏实质、明确、严厉的惩治内容,且往往不动真格,很难落实。这只会使得反腐的威慑力消失,贪腐者胆量越来越大,贪腐领域越来越广。
四.反腐倡廉的对策
纵深探索腐败问题便不难发现,腐败有着巨大的社会危害性。首先,腐败损害经济发展,其次危害公共秩序,再次危机政治稳定。所以不得不绞尽脑汁制定出遏制腐败的政策并严格执行。
1. 加强制度建设,消除产生腐败的体制缝隙和漏洞
要尽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制度基础;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筑牢反腐倡廉的政治基础;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夯实反腐败的法治基础。同时,要加强反腐倡廉方面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保证作用。要完善反腐倡廉相关法律和规范国家工作人员从政行为的制度,加快廉政立法进程,研究制定反腐败方面的专门法律,修订和完善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制度。重中之重在于,匡正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第一,用民主和竞争原则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事实上存在的自上而下的委任制使得干
部选拔任用的权力掌握在少数几个人手里。这样能从根本上改善人事腐败。
第二,建立健全公职人员的资历和绩效晋升制度。公务员考核制度直接关系到公务员队伍的素质与质量。
2.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筑牢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防线
反腐倡廉教育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基础性环节,要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各个方面,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督促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反对和防止腐化堕落。同时,也要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遏制腐败文化的传播,弘扬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
3.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监督是关键。
做好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是促进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权力,不犯或少犯错误的重要保证,是有效防止腐败的重要手段。
当前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建设要突出四个重点:第一,加强党内监督。党内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都要加强,要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第二,加强人大监督。要合理界定党委、人大常委会和政府的职能,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明确人大和政府的职权界线,完善人大监督政府的法律、制度和程序。第三,加强法律监督。第四,加强舆论监督。要加强新闻立法工作,推动舆论监督法制化,完善舆论监督外部环境的制度建设,特别是要注重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总之,要使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体制内监督与体制外监督紧密配合,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监督体系和网络,完善和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
4.加强对腐败的惩治力度,充分发挥惩治腐败的重要作用惩治腐败,必须从严。惩治有力,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威慑力。严格依法办案,提高执法水平。要健全查处案件的协调机制,加大查处案件的组织协调力度。
五.结语。
一名公务员,要知志而有坚强意志,知畏而有规范言行,知耻而要拒腐防变,积极提高自身的廉政素质,参与廉政建设。要严格执行公务员法,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人民的公仆。坚持机关服务基层、党员服务群众,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去工作,做一名廉洁自律的国家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