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析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分析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转引自“新思考网”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法是否科学与正确。学法指导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面向21世纪的学科教学目标之一。也就是说,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要加强学法指导。尤其在新高考与新课程的形势下我们感觉考试主要体现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和探究问题能力的考查。因此,历史教学必须探究学生如何从“学会”发展为“会学”,历史教学研究也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法,不失为学习高中历史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从引导学生分析的对象、分析方法指导、学会分析法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粗浅探讨与分析。
一、引导学生分析的对象
1.分析历史知识结构
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概念的内在联系及其结合方式,是历史学科教育内容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历史知识结构,才算真正掌握了历史学科知识及其体系,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才有物质基础和依托。布鲁纳认为:获得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知识结构,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高度,让他们从整体上认识历史。历史知识的结构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历史事件有时间、地点、人物、过程、起因、结局、影响以及历史意义等等;一个历史阶段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外交国防等等方面构成;一个历史现象同样如此;每一节教材知识都有一个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每一节课堂上我们都应该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结构。譬如,我们学习的近代史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知识结构:第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如何?第二我们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如何解决的?第三恢复的表现如何?有什么历史作用?我们在上课时就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在历史知识结构上进行分析。
2.分析历史显性知识
历史显性知识是学生通过文字表述可以直接感知的。任何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都有其得以产生的原因、其本身的发展过程和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分析显性知识,应该把重点放在分析历史因果关系上,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围绕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历史事件是相互联系的,而在各种关系中,因果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加以系统分析。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教学中,首先从课题分析得出“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历史的显性知识比较明了,我们就从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掌握知识就行。然后设计问题: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从英国开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已经拥有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先进的技术,完全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分析工业革命的过程时,应该侧重于蒸汽机在纺织部门中的动力作用及其对机器在各行各业普及和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时,应该结合教材中的讨论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3.分析历史隐性知识
历史隐性知识隐藏在显性知识后面,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或对显性问题中若干要素的综合,只有通过显问题才能表现出来。分析隐性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艰苦的过程,它需要充分发挥大脑的思维能力。因为,分析隐性问题一般集中体现在对隐含在历史现象背后的理论问题进行剖析。从这个角度讲,分析隐性知识就是进行历史理论分析,可以促使学生思维的升华。因此,揭示隐性知识和分析隐性问题,本身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过程。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核心内容是“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大背景中分析其进步性,同时要揭示存在于其中的历史的阶级局限性。让学生认识到这里所提的自由和平等是有阶级性的,广大人民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等。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诸如分析相似或相近历史问题之间的差异,分析历史人物出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总之,我们要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挖教材内容,对历史教材中的隐性问题因时因势地加以深入分析,让学生由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实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升华。还有我们的地图里边也存在大量的隐性的知识。譬如我们学习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一节课,我们从中可以梳理总结出英国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因。因为教材总结了战后西欧的经济发展,我们运用迁移的方法也可以分析。
二、分析方法的提示
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很多,什么时候选用什么具体方法却是件伤脑子的事。选用正确的分析方法,会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分析方法: 1.首尾呼应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讲一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时,往往根据革命爆发的原因得出革命胜利后的结果。也就是说,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背景中已经蕴含着革命胜利后或改革成功后的意义,即以首呼尾、首尾相连。如1640年以前,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不言而语,革命的胜利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这一方法也可以运用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教学过程中。
2.史料介入法
“论从史出”,史学观点史前人对历史材料经过分析研究得出的。有些历史观点比较抽象,学生不太容易理解,需要引入历史材料帮助说明,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去证明历史观点。如世界近现代史(上)第一章第四节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为什么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要以加尔文教为旗帜呢?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联系加尔文教的教义,另一方面应该引用恩格斯的话:“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间的王国难道还仍然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这样,学生会通过对史料的认知而明白加尔文教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思想武器作用。
3.纵横联系法
以某一历史事或历史现象为原点,按时间发生的顺序对其前后的问题加以分析,或把某一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分成阶段加以分析,这是纵向联系分析法。纵向联系分析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对某一历史事件参照下的时间相近而空间不同的历史事件加以对比分析则为横向联分析法。横向对比分析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将某一个历史事件放在历史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系中进行纵向、横向分析,就是纵横联系分析法。纵横联系分析法,不但能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而且还能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纵横联系分析法一般适用于单元小结或阶段性复习的教学中。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应该把握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圈地运动——殖民扩张——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殖民争霸斗争——工业革命——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线索展开纵向分析。同时,还可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处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法国、普鲁士、奥地利、俄国、日本等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够全面的、立体的了解和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地位和影响等。4.层次(结构)分析法
不论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还是历史人物的活动过程,都具有多层次的结构形式。层次分析法是循着历史层次结构展开的。进行层次分析,能够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增强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1789年7月至1793年6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由爆发到走向高潮,在整个革命过程中是巴黎人民通过三次武装起义完成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晰地认识革命过程的层次结构,围绕三次武装起义展开层次分析:1789年7月14日,第一次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地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制度,君主立宪派掌权;1792年8月,第二次武装起义,攻占王宫,推翻了君主制,吉伦特派掌权;1793年5月底6月初,第三次武装起义,打倒了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掌权,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革命进入高潮。又如评价拿破仑,按阶段可以将他放在督政府统治时期、执政府统治时期、第一帝国时期。就第一帝国时期又可以从他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两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拿破仑的褒贬抑扬富有整体感和全局感,从而把握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功过。
5.知识迁移法
这种方法主要在解决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型的问题。我们知道历史事件的构成有一定的要件,历史阶段的特点分析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是一分为二的等等。我们以世界历史的内容为例来分析问题。世界历史重大事件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应该具有三个层面,本件事情对本国的意义和对本地区的意义以及对世界的意义。譬如,1910--1917年的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我们学习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即三层意义,那么墨西哥的革命历史意义教材没有分析,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从三方面来分析。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第一,革命推翻了反动的迪亚士的反动统治,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为墨西哥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二,墨西哥革命的成功为拉美地区其他国家的革命树立了榜样;第三,墨西哥革命的成功极大的打击西方殖民主义的统治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的发展。
6.比较对比方法
因为古今中外历史是相通的,我们可以把类似的事件放在一起通过比较分析异与同,更加清楚明了历史事件的内涵与外延。比如分析德国与日本的历史就比较好体现了这种方法。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初期,德日两国经济崛起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0世纪30年代为什么德日两国走上共同的法西斯道路?二战后德日两国对待战争的态度为什么同?这种不同对两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还有苏联与中国两国社会主义大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革命方式为什么不同?十月革命胜利与新中国成立的共同历史意义什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什么苏联瓦解了,中国成功了?通过比较促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历史与分析历史。
三、分析的效果
为了探索分析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帮助学生形成认识的作用,从2005年开始,我们在认真分析了高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确定了实验班和对比班,依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了有计划的实验。通过几年来的实验,我们的确认识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分析法效果明显。提高了分析主观性试题的能力;学习的主动性有明显提高,积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思维能力,学会了思考问题。
第二篇: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的中的有效运用
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的中的有效运用
【摘要】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要求学校评价制度的调整,要求教师自身的观念的转变与业务素质的提高,要求教学中必须以教学内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为依据进行整合相关材料。【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历史教学 有效运用 【正文】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推广,信息技术发展不断加快,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已被许多教师引入课堂教学,它通过文本、图象、声音、动画等方式,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静为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使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变得有声有色,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历史课堂教学具有了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就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多媒体的运用有着其独到的优势。首先,多媒体适用于高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学科是以“已发生”的事情为载体的,具有过去式的特点,学生不能对历史现象进行直接的观察。多媒体的应用,正好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同时,适量信息的提供也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当然多媒体的使用,也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其次,多媒体的应用也适应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正是促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多样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三,多媒体的应用也适应了学生的需要。不少高中学生反映,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课。原有的历史教学过于“单薄”,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能更好的考虑到学生的需要。高中学生也正处于思维方式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过程中,多媒 1
体技术则能很好的填补这个空白。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转变学习方式、思维方式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各种形式的历史“公开课”、“评优课”,如果没有使用多媒体,往往能被视为跟不上时代。在现实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是另外一种现象:不少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很少使用或者是反对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理由当然那有很多,反对的教师中多数都认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实际效果不佳。这一冷一热的对比,反衬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尴尬境地。
究其原因,无非有如下几种情况:其一,历史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限制。由于教师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历史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多媒体在历史教学的有效应用;其二,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和整合不同的资源素材,以适应教学预设的需要。新课程开展以后,从江苏省的实际情况看,历史教师的课务负担相对较重,这对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三,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多媒体课件在应用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起到预期的效果,进而影响教师及学生的使用热情,自然就放弃了继续使用。
这一冷一热的局面,恰恰反映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尴尬地位。高中历史教学的现代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如何避免这样“一冷一热”的局面,使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应用。结合自己的实践和观察,谈一谈关于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思考。
要实现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必须在一系列环节做出改变。从学校层面上看,学校应转变管理观念,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的重要性,进而改变学校现有评价体系,促使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应用多媒体。对于应用多媒体的教学行为,予以形式上或物质的的鼓励。同时,也应该为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物质和技术上的“后勤保障”。
从老师层面上看,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多媒体 2
既不是有些老师眼里的“花架子”,好看而不实用;也不是有些老师眼里的不可或缺的“万金油”。多媒体只是教育技术的一种形式,要服从和服务于历史教学。观念的变化也势必带来备课组织形式。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工作量巨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加强分工和协作,真正意义上做到“集体备课”,为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提供保障。另外,多媒体教学的开展,也要求历史教师积极更新知识体系,学习新的技术,这也是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必要前提,就像教育部在2002年2号文件《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的:“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发展,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
就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而言,要推进多媒体教学的有效应用,首先,必须从多种途径占有多种形式的备课资源,既包括传统的纸媒体,也包括其他形式的媒体资料。多媒体的收集,要符合一下原则:符合教学需要、符合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特点、符合经济节省的要求。
其次,必须以课程标准、章节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资料的整合。多媒体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只是一个先进的手段,是为之服务的并不能取代历史教学。在设计的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有效的整合。多种形式的多媒体的应用,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能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学会具体的方法与过程、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必须和课程相结合,材料要和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另还在围绕该课程的重点难点来进行选材和组合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和学生实际情况向结合。单纯的图片、文字的堆砌往往会给与学生过度的信息,干扰其正常的思维过程,超过其能接受的限度,同时也使整个教学呈无序的状态,进而会干扰教学的进程,影响教学效果。以必修二《古代手工业》为例,这一节的内容就极为适合使用多媒体,特别是补充适量的图片或者是视频,更能是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包括纺织、制瓷、冶金的辉煌成果,有更直观的认识,促进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当然,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化。如果是单纯的 3
停留在补充信息阶段,则不符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高中生思维有感性思维想理性思维转化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如果有补充大量的多媒体信息,诸如图片、视频或者文字材料,就必须在符合该节课程的体系下,进行有机有序的选择,更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转化的需要。依托所给的信息,结合教学需要,设计科学的问题,实现历史教学的目的。比如在《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课中,需要补充和四大发明相关的材料,更要依据所给的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设计问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重实践而轻理论的特点。
此外,要推进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教师和学校都应对多媒体的应用加以总结和评价。历史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测试学生等多种方式进行。学校则应建立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可以采用例行评价、竞赛评价、研讨评价、汇报评价等多种方式,按照教学评价的一般过程,考察多媒体在高中教学包括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而推进教学的优化。
综上所述,仅就历史学科而言,要实现其有效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学校、历史教师自身、教学、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调整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促进高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3】《现代教育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7月 【4】《中国教育教学杂志》,2005.3
第三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探索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探索
摘要:本文论述了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然后讲述了它在历史教学中的几方面优点。最后,总结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巨大作用,但也不能过分地依赖这种手段,而应该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79
一、多媒体课件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明确了初中历史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必要性,增强了中学历史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使命感。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的构建采用了全新的模式,历史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上,新课程打破了王朝体系结构,构建了主题式课程体系。课程改革要求历史学科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
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多媒体课件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材呈现的方式,也影响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到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甚至影响到教学的检测与评估。特别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在教学中得到迅速的开发和应用,代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其形式也由最初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阶段。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为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多媒体课件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
3.多媒体课件教学更加符合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
历史反映了人类全部的过去,历史学科特点的突出性在于它具有过去性、具体性和综合性。历史学科与中学其他学科相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人们无法再次去经历、去体验。我们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间接的历史材料去想象历史、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会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就会将过去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展示得清晰、直观。例如,将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摄制成录像片或拍成照片,录像片以视频采集的形式转化为数字电影模式的文件,照片也可以扫描成各种图片文件,再根据需要进行编辑,加之教师的艺术性加工,形成具有系统性的课件。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历史教学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再现教学。
二、多媒体课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具备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发挥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多媒体为教师提供了新式有效的教学手段,还可以创造新的教学环境,使“激趣”不再成为难题。
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例,首先使用多媒体课件插入十月革命的视频片断,在屏幕上方打出问题,思考彼得格勒起义的结果并说明看后的感想。学生通过视频片断的感性刺激,营造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在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以达到对历史知识的思考与升华。由引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授课的生动感,又容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不同的需要,教师还可以添加一些补充内容,让学生拓展历史知识面,由此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容量,使教师有较充足的时问完成好课堂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始终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及兴趣进行学习对于历史教学十分重要。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的教学模式已不能使??今的学生满足,通过多媒体的多样性、交互性以及丰富的表现力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并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大为提高。
2.突破难点、理解重点
历史教学的一大难题就是学生缺乏必要的空间概念和客观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再现历史事件的画面,有利于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在讲述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四渡赤水问题,运用地图动画辅助以影视插播和必要的描述,学生就能掌握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指挥下,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终于冲出敌人的包围圈的史实,从而加深对遵义会议伟大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深深领会中国革命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实现的伟大转折。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讲清了教学重点。
3.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历史教学的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来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其作用一定优于教师的口述。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加上教师的解说,学生在正确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如《鸦片战争》《长征》《西安事变》等许多影片都可以通过剪辑,联系教材内容,把历史上许多光辉、高尚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震憾。
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通过资料、证据和推理,形成综合、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和批判意识,真正逐步使学生“懂得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解释各种历史现象”。这种能力的形成,仅靠薄薄的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而现代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个目的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众多的信息,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维空间,为学生比较辨别、思维、综合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三、多媒体教学在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多媒体教学有传统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上接第79页)优越性,但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主导地位的丧失
多媒体教学主要用来解决一些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比较棘手的实际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是一个中介,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效果而借助的一种手段。我们不是单纯地为使用新技术而使用,而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此,就要在备课的时候,进行全盘考虑,既要备教材,也要备方法和手段,既要驾驭教材,还要驾驭这些技术和手段,在教学关系上,学生、教材、教具、教师等这些因素中,教师的作用是关键性的。所以,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要加强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辅导,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接受信息为初衷。不能让其喧宾夺主,代替教师。倘若过度地依赖多媒体,会造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模糊,抑制课堂正常的教学氛围,使教师成为信息技术的奴仆。
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有的教师误把计算机等同于多媒体,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完全代替教师,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 “唱戏”,忽视教师应起的作用。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图片和视频的轮换演示。隆隆的炮声弥漫课堂,虽然生动、直观形象,再现了历史场景。但是教师只是作为操作者,对于文章内容剖析不够、讲解不深。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只是由原来的“人灌”转变为现在的“机灌”。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计算机多媒体的喧哗声中丧失了。
2.多媒体课件制作不精细
多媒体课件制作是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的,当前历史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水平,与学科整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历史课件的制作上,历史教师制作的课件存在许多问题,粗糙型课件、庞杂型课件严重影响了历史课件对历史教学的辅助作用。
3.忽视传统手段
新课程要求我们“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有的教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一味盲目使用,忽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例如,有的教师喜欢将大量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其实,学生对其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还不如教师在黑板上边讲解分析边板书,学生也能边听边想边记。多媒体手段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而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实效并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
4.忽视师生交流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通过教师的诱发引导实现的。但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没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
作为一名现代高中历史教师,首先更新观念,提高多媒体课件运用的自觉性。其次加强学习,增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实效性。使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作者简介:马黎霞,女,1978年5月出生,任教于祁县第二中?W校,中小学一级教师。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第二中学校 030900)
第四篇: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是值得每一个人铭记的。教育界很重视对学生历史文化的培养,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历史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完善进步。高中历史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关键时刻,将异步教学法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就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异步教学法;高中历史;历史教学
教育的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关键,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对国家情感的重要课程。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学方式要符合时代特征,要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融入,给历史教学方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高了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异步教学法相关概论
1.异步教学法的含义
异步教学法是由我国心理学教授黎世法提出的,能够体现学生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性的特点实施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调整,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
2.异步教学法的优势
异步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被要求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异步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异步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制订教学计划,给不同情况的学生分别设计思考题目,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异步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异步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自主创新,发掘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思维,学生完全没有发散思维的空间,思维独立性得不到培养。异步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二、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问题设计
教师要先根据教学提纲,提出本节课应该学习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备案,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要提出的问题,问题要由易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来,并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的教育事业非常注重素质教育,异步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自发地阅读教学内容,在思考的过程中,对书上的重点、难点进行自主标记,以便加强记忆。
教师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罗列出来,制作成与自己学习模式相符的历史知识结构,并进一步进行细化,实现历史学习的科学化、系统化。对每一章节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分析,建立自己的学习提纲,帮助学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教师巩固知识
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对于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归纳总结,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解答,或是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开拓思维,主动思考问题。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对于依然存在疑问的学生,鼓励他们在课后进行学习探讨,将异步教学法发挥到极致的效果。
4.了解学生情况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指导,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重点关注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单独辅导,并按照具体情况制定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
5.指导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指导,将偏离学习内容的学生拉回到正轨上,并对解题方法进行示范。在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时,要注意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指导方法的有效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教学方法在不断地改进完善,高中历史教学也有了新的突破。异步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历史教学方法跟随时代进步的表现。异步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差异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安排,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薛水霞.异步教学法在高中教学中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2012,3(3):18-19.[2]耿婷婷.高中历史“异步”教学法研究[J].考试周刊,2014,12(89):121-122.[3]张秀芳.高中历史课堂异步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6(6):67-68.
第五篇:微课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微课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微课被广泛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明显发生改变,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开始出现,并运用到教学中。微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还能丰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将微课这种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使历史教学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多变,教学也更具成效。历史教师应熟悉微课,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确保微课教学模式能够展现出其应有的功用。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探析微课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微课;高中历史;运用策略
一、引言
高中历史与其他学科有本质上的区别具有实践性。因为历史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有历史事件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年来,微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僵局。微课是课堂教学之外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学习工具,它是信息时代进步的产物,非常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极具个性化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对于这种新兴的教学辅助手段,广大高中历史教师普遍有着极高的积极性,历史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一片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二、利用影视剧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整体认识历史,学生对于影视作品有着特殊的喜爱,教师就可以将这一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运用有声有色的历史影视资源,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高中历史的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地上关于水稻和及制造业发展的纪录片播放给学生,虽然学生可能不太懂技术进步的原理和速度究竟有多快,但是通过数据的对比,学生自然就会认识到中国经济的发展规模,同时也能体会出经济发展的艰辛,更有利于他们学习这部分的历史内容。另外,在学习文化生活丰富的历史时,影视资源的引入能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又例如在教学《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中涉及太多文学作品,而且这些作品中对文化生活的描述丰富多彩,学生很难掌握其中的区别,所以可以借助《水浒传》《红楼梦》等改编的影视资源,将明清小说的场景具象化,学生通过影片中对人物着装和工具的使用,可以实际感受到影视作品中对于经济的描述,以及对于社会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辉煌”、“灿烂”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历史。
三、运用微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随着微课在新课改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微课教学方式对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利用微课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知识探究,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快速掌握知识的重点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运用微课创设直观情境,能使枯燥的历史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进行展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深入思考和分析教材内容。同时,微课还可以通过播放影视短片让历史事件进行再现,使学生通过观看全面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和经过以及造成的影响,促进他们历史思维的发展,让他们获得更深的学习体验。
四、要做出相应的内容上的融合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所学的内容,教师要在微课讲解过程中保证微课内容和实际教学内容的高度融合,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微课课件,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并且在满足学生兴趣的同时充实教学内容。教师在实际的讲课过程中要进行基本知识的讲解,并且对课程内容进行集中的强化。教师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要及时跟踪自己的教学行为,保证微课设立了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并突出基本重难点,建立同步的教学框架,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二课《辛亥革命》时,要在微课课件中将辛亥革命的发生背景进行内容的整合,通过微课课件将整体脉络整理出来。教师要在微课课件播放前组织学生进行预习,并设置相?P问题,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微课的学习。另外,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微课进行知识点的补充和扩展,保证学生形成严谨的历史思维,借古思今地进行历史事件的学习。
五、微课的运用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无论任何学科都有它的重点和难点,运用微课恰好能弥补其中的不足,也是历史课堂效率能否真正得到提高的重要保障。所以,在微课的辅助下,我们将重难点内容的讲解制作成短视频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不仅能避免出现因为课上没有听懂,课下没有老师辅导的现象出现,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课下反复地观看,这对帮助强化学生的认识,对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由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包括: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难点就是为什么说新航路开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问题,也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借助微课制作了“新航路的开辟图”,并借助图片向学生讲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反复观看、自主理解中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六、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表明,微课是教师课堂教学一种新型的辅助模式。教师在微课中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受到了历史学科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微课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让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更加牢固的掌握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富顺忠.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5(08):112-113.[2]王勇.论综合运用多种史观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12):147-148.[3]赵红霞.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学生主动性培养的创新路径[J].信息化建设,2015(22):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