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分析方法的运用(合集)

时间:2019-05-12 21:3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分析方法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分析方法的运用》。

第一篇: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分析方法的运用

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分析方法的运用

【 作者 】杨朝仁

【作者简介】杨朝仁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

【内容提要】回顾我们的改革历程,以经济体制改革带动的各个领域的改革已逐步深入展开,相对而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显得滞后。本文就制度分析与行为分析方法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运用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制度分析/行为分析/管理体系

【 正文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61(2000)06-0058-05按照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建设好一支包括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干部、科学技术干部和其他战线干部在内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目标的组织保证。回顾我们的改革历程,以经济体制改革带动的各个领域的改革已逐步深入展开,相对而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显得滞后。中央最近批准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即将在全国掀起一股热潮,各地都要按照《纲要》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改革的具体措施,出台一批新的制度。改革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离不开科学方法的运用,本文就制度分析与行为分析方法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运用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求教于广大的改革实践者和同行专家。人们分析管理活动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原因时,发现尽管牵涉到的因素千差万别,但最终总是归纳到两个方面:管理制度本身有问题,或人的行为有问题。这就是研究管理体系如何运行最常用到的两种分析方法——制度分析与行为分析。

一、制度分析与行为分析的特点和作用制度分析是通过研究形成管理体系的法律条文、规则制度以及它们产生的条件和环境,从而揭示出管理体系运行规律性的一种研究方法。一个管理体系如何得以顺利运行,牵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终是管理运行条件即制度安排的问题,所以制度分析特别强调维持管理体系运行的制度安排对个体行为或管理中的变量因素所具有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制度分析侧重于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一是法理性,法律是管理体系运行的前提,法学是制度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制度分析依据成文的法律以及正式的管理规章制度去分析研究管理体系运行中的各种变量因素,探索在法律条件下这些规章制度与管理体系运行之间的关系。二是制约性,制度分析特别强调和特别注意管理规章对个体行为的约束,侧重研究制度对行为约束的宽严程度,侧重分析制度对行为约束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三是严明性,制度分析注重研究各项管理规章之间逻辑是否严谨,制度安排是否科学,赏罚是否分明,管理制度有无漏洞。四是公平性,制度分析强调管理规章制度对于被管理者和管理者来说都应是一视同仁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批判超越制度的特权行为,找出管理体系所存在的不公平、不平等制度产生的原因。五是公开性,制度分析强调管理规章制度过程的民主程度,规章制度执行过程和结果的公开透明程度,研究如何通过公开性以保证公平性的关系。制度分析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是通过对现行管理体系中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比较,择优去劣,从而建立起更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系统;二是通过对管理中出现的个体行为与制度关系的分析,找出制度与行为之间需要磨合、协调之处,从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还可以发现制度对管理过程覆盖的遗漏环节和真空地带,对管理行为现象进行理论抽象和概括,形成出新的管理制度;三是制度分析研究的结果揭示了管理制度中的成功与失误之处,往往更能引起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制度的高度重视,这种群体制度意识的提高更有利于制度建设的完善;四是有利于发挥制度管理的威力,使制度意识渗透到管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大家对制度达成共识,自觉遵守制度管理,能有效抑制、减少非规范行为的发生。对管理体系运行进行制度分析只是认识的一个侧面,对事物仅仅进行单方面的认识显然是不够的,而且很容易陷入片面性,所以,还必须从另一个侧面去认识管理体系的运行。制度对于管理体系来说虽然是至关重要的,但制度从哪里来?是由管理的主体——人去设计、制定出来的,人为了约束自己的行为,使独立的个人行为变得有

序协调,才制定出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制度,人的行为是制度产生的源泉,任何一种制度都是由人进行操作的,操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管理的质量和目标的实现,因此,对人的行为规律进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行为分析是依据管理主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心理、思想意识及其引发的行为活动,揭示出管理主体的行为与管理体系运行之间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行为分析特别侧重于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心理性,管理体系运行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人的行为,而行为又是受心理影响的,所以,行为分析特别注重对人的心理分析,注重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如人的物质需要、事业追求、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管理环境等等进行分析,心理学是行为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二是思想性,管理目标能否实现与人的工作能力、思想态度相关,在能力与态度二者中,能力是相对稳定的定量,个人能力或群体能力几乎不可能一夜之间产生质的飞跃,而思想态度是活跃的变量,个人完全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质的变化,所以,行为分析非常注重对人的思想态度的研究。三是情感性,制度产生以后,更多地是给人以约束、规范、严厉的感觉,每个人对制度的态度并非是完全认同的,有的甚至会产生抗拒感,所以,制度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也是行为分析研究的重点。四是个体性,行为分析强调个体行为在管理体系运行中的作用,群体行为的作用也是受个体行为决定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行为关系也是行为分析关注的重点。五是社会性,管理体系的运行中,个人之间的行为无法回避竞争与合作这两种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处理得好,则成为进步的动力,否则反而会产生阻力。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竞争与合作最终反映的是不同类型群体的社会关系,所以,行为分析也特别注意从社会性的角度研究管理主体的行为。行为分析有着不同于制度分析的作用,一是它以管理主体行为本身作为对象,通过个体人的心理、情感、思想、行为的研究,能揭示出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人的行为特征的复杂性和普遍性,从而寻找到管理行为的规律性;二是能揭示出当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管理运行制度在实际的运行中成功或失败时,人的行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什么,从而找出管理制度运行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三是能揭示管理行为事件与管理制度之间的逻辑联系及相互影响的关系,有利于在错综复杂的管理行为中寻找行为与制度的内在联系,有利于管理制度的调整和完善;四是通过行为分析的研究成果,预测到未来新的管理体系运行下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为新的管理体系运行提供对策性的意见。

二、制度管理与行为教育在干部人事管理中的误区制度分析与行为分析的方法在管理研究中被人们经常地运用,成效很明显,这两种分析方法与管理实践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这种联系明显地表现出它的一一对应性,也就是说,管理实践中存在着制度管理与行为教育两种不同风格的方法,实践也证明了它们是管理中最主要、最普遍使用的方法。应该强调的是,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不可能是至善至美的。人们抱怨管理中出现混乱现象时,往往归结于要么是制度不好,要么是思想、行为教育不到位,其中的真正原因很多是由于对制度管理或思想、行为教育运用的不当而造成的,这就是管理中的“误区”。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管人,人管好了,事情就好办了。领导干部对群体、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所以,管人之中最主要的是要抓好领导干部的人事管理。目前,许多领域的改革难以深化,甚至停滞不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干部人事制度管理体系中存在着种种弊端,这些弊端是与制度管理、思想和行为教育的运用不当而陷入“误区”分不开的,表现大体可归为十类:1.制度过于笼统,依赖解释代替具体规章。现行干部人事制度大体是按照中央—省—市—县的层级模式运行的,这种模式的特点呈现为宏观—微观,抽象一具体的趋向,下一级的制度必须比上级制度具体。比较普遍的错误现象是下级领导为了保持与上级精神一致,所制定的制度几乎就是上级文件的翻版,没有明文具体措施,操作起来缺乏标准,只好依靠领导或当事人的理解去操办,导致的后果是办事标准不一,缺乏公正公平,甚至黑箱操作、滋生腐败。2.制度繁琐,操作困难。与上一种现象相反的是,制度过分追求详尽,极力想把所有的行为、现象都纳进制度管理中去,致使操作起来费时费力。例如有些地方对干部考核的指标,多达五、六十项,甚至细化到参加一次政治学习、做一件好事、写一篇学习心得各占多少分。另一种表现是制度操作起来牵涉部门太多,手续繁杂,互相推诿,最终反而达不到制度管理的目的。3.制度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缺乏系统性的表现是,为了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制定的制度往往缺乏对全局的思考,执行起来失之偏颇,甚至产生制度冲突。缺乏科学性表现为对管理中应规范的行为没有按程度、层次进行概括而列入制度中,或是虽然列入了但规范定得不科学,无关重要的或是难以用制度去规范的反而占了相当的比重。例如国家公职人员的职责主要是对社会公众服务以及对上级领导负责,但按现行干部年终考核制度,他的考核等级主要取决于下属的评分,而最有发言权的人——服务对象的意见却被屏除在外,这样很容易滋生一种不良倾向:“年终要想评上优秀,服务对象、社会公众根本不用去理会,工作好坏也不是主要的,关键是要搞好与周围同事的关系,平时多用心思搞感情投资”。又如,人的思想属于内心深层的东西,很难做出定量标准,只有在长期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考察才能看出真实结果,而对干部思想政治的考核采用自评、问卷、打分、检查读书笔记之类的方法,操作虽然简便,但真实度极低。4.制度管理缺乏刚性责任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制度本身只注意到“做什么、怎样做”的过程,而对于“没做到、做不好”却缺乏相应的惩罚措施,做好做坏一个样;二是对制度的执行缺乏保证措施,职、责、权、人、财、物不明确,很易导致出了成绩众人争功,出现问题扯不清是谁的责任。缺乏刚性责任制的明显后果就是渎职,轻者导致工作任务不能完成,重者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报刊上屡见不鲜的渎职案,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的危害甚至比贪污受贿严重,但由于渎职行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往往被人们低估或忽视,这与人们对刚性责任制的重视不够是分不开的。5.“制度万能”,忽视人的思想、行为教育。表现为过分夸大制度管理的作用,片面性地认为只要把管理过程的所有环节、行为都用制度去规范起来,管理目标就能实现了,用制度管理的功能替代了对人的思想、行为教育,不愿意深入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即使制度定得再好,由于思想、行为教育跟不上,制度最终也无法落实。6.过分依赖人的思想教育,忽视制度建设。表现为片面性的思维方式,认为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遇到红灯绕道走”之类现象,使持这种观点的人更坚信只有靠人的思想觉悟、靠干部的自觉性才能做好工作,于是把制度建设看成可有可无,或是搪塞应付、敷衍了事。陷入这个误区的同志没有正确认识到,人的思想觉悟固然重要,但要使每一个人都有很高的思想觉悟是非常难的,而且人的思想是动态、易变的,好干部也会犯错误,不少先进模范、英模人物就是由于缺少有效的制度约束和监督,导致思想蜕变,最终沦为人民的罪人。7.思想教育方法陈旧空泛,理想变成说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曾受“左”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的新形势下,更显得难以适应,需要创新,例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口号本来是共产主义的理想道德标准,但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尽管呼唤了几十年,真正能做到的人不多,由于教育方法空泛,往往是口号越高,收效越低。难怪面对禁而不止的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群众调侃说:“不指望领导做公仆,不腐败就是好领导”,“不求领导大公无私,只求能先公后私”。8.群众意见“高”于制度。简单地认为“制度是为群众服务的,群众有了意见制度就得立刻改”,理论上看这种观点是成立的,但关键在于“群众意见”是否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真正的意见,有没有假象在其中。即使是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否一定是正确的,比如,当年的希特勒都是多数票选出来,这很能说明问题。群众对制度有了意见,并非马上就得修改,制度最终是为群众服务的,但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轻易出台,更不能轻易变动,制度管理要有一个运行过程,有时甚至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出其成效,如果一听到少数群众的意见就惊惶失措、草木皆兵,甚至对制度朝令夕改,最终将一事无成。9.用“集体决定”代替制度管理。表现为领导班子对制度不够尊重,认为制度是领导班子主持下制定的,领导班子也就有权随时变通执行,当领导班子的意图与制度有冲突时,经常用临时动议的方式变相修改制度。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对领导班子的约束与监

督削弱了,如果“长官意识”逐渐滋生蔓延,最终是群众支持率下降,失去民心。10.片面强调“首长负责”,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普遍表现为“一把手当家,出了问题我负责”,对制度的解释和执行几乎是一把手说了算,班子其他成员的意见只是附和应合,成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摆设。这种现象在官场上相当普遍,根源是对“行政首长负责制”的错误认识,认为既然一把手是责任负责人,出了问题他得负责,就应由他说了算,其他人不必多操心。其实,行政首长只是对自己的岗位责任负责,并非是对单位、部门进行年终性的“承包”负责,他只能是在岗位职责权的范围内依法、按制度行政。国家公职人员违规行政失误的后果,当事人绝大多数是负不起责任的,比如国企投资决策失误的巨额亏损,盲目上马的城建项目带来的交通、生态问题,贪污腐败对国家造成的政治、经济损失,个人能负得起责任吗?即使对当事者追究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也只是亡羊补牢,警示世人而已,实际损失已无法弥补。

三、制度分析与行为分析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运用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角度来看,我们的干部队伍正处于整体性的新老交替重要时期,如何建设好一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干部队伍,关键是要进一步搞好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改革要善于运用理论的指导,善于运用科学、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制度分析和行为分析是广泛适用于管理领域包括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领域的科学方法,在运用它们时,应注意下面几点:1.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制度分析与行为分析的内涵和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于任何应用方法来说,正确理解是运用是否得当的前提,正确把握是提高运用艺术的基础。(1)制度分析从一个管理体系是依据什么规则运行的角度出发,在制度改革中特别强调制度的规范、标准、约束的作用;行为分析从一个管理体系内的主体是如何行动的角度出发,特别强调制度改革中要注意到人的心理、情感、思想以及由此派生的行为对改革的影响。(2)制度分析是在管理主体的行为作用既定的前提的条件下,去研究应该如何进行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它把行为看成常量,制度看成因变量;行为分析却是在现行制度作为既定前提的条件下去研究人的行为应该如何调适,以及应该如何进行思想、行为的教育,它把制度看成常量,行为看成因变量。(3)二者分析方法上的区别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对立统一关系,既可以平行运用,更需要互为补充,才能避免陷入思维的片面性,发挥二者的互补作用。(4)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制度建设是根本,没有科学的制度体系,就难以规范、约束、激励人的行为;思想、行为教育是保证,科学的制度要通过人的行为去实现,所以,改革制度的同时,要考虑人的心理、思想、行为因素,尽量把这些可变的因素纳入制度规范中。2.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制度分析的运用要注意三个原则:(1)制度系统性原则。我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起动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行政体制、人事制度的改革提出了许多相应的要求,上层建筑的变革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反映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就是要注意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选人用人机制,比如,在人事方面的政企分开、政事分开,适应市场原则引进人事竞争机制、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机制、干部激励与约束机制等等。(2)制度规范化、标准化原则。制度管理是人的行为进行自我约束的一种方式,它具有法理意义,是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根本之策,要求在制度面前,人人必须遵守,人人都应平等,要做到这一点,制度就应行文明确,规范、标准,使人对其操作规程明白无误。比如对领导班子成员的配备要求老中青结合,但这只是原则要求而非具体制度,只有明确无误地规定领导班子成员的年龄搭配比例,才能使这个原则得到真正落实。(3)制度民主、公开的原则。制度管理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干部与群众,这就要使广大干部和群众能知道、能理解制度的精神与内容,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所以,在制度的制定和执政过程中,需要扩大群众在干部人事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这也是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式。3.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对行为分析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原则:(1)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理想是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我们对干部、群众的思想、行为教育,必须有理想成分的参与,例

如共产主义道德标准,这才能发挥积极向上的激励作用。但理想教育与历史现实的结合度必须适度得当,过分地超越历史阶段,反而适得其反,变成说教,空洞而乏力。所以,我们既要提倡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也要注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义利观的教育。(2)行为与制度相结合的原则。公仆角色是我党、我国对党员干部、政府官员的本质规定,人民公仆包含了制度属性和道德规范的要求,从制度来说,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政府官员依法行政,按规办事,按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行为规定》、《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要求规范自我行为。但是,现实中并非每一个党员干部、政府官员都能完全符合公仆角色的要求,因此,仅仅有了制度规定还远远不够,从行为分析的角度来看,还需要根据制度的具体要求,进行行为规范的培养教育,才能使绝大多数干部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3)思想与行为相结合的原则。行为分析方法认为,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但两者并非是同步的,一般地说,除了无意识的动作以外,没有思想就不可能有行动,但有了思想并不等于就有行动,现实中光说不做、“雷声大、雨点小”的人为数不少,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收效不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与行为教育脱节。所以,管理制度定出来后,不但要在思想认识方面对大家进行教育,更需要按照制度的要求,对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进行行为规范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第二篇:论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金融学中的运用

论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金融学中的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体现的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及其整体性的思想,也就是系统思想。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由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而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方式与人口、自然地理环境构成了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的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特点,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唯物又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研究和认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在吸收当代系统科学思维成果的基础上,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了社会科学研究和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方法论武器。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在当代的最新发展,金融学是高度体现社会系统特征的新兴社会学科,两者结合可以相得益彰,互相促进。通过分析该研究方法的四大特色分析方法,结合系统科学基本理论,我将介绍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金融学研究中的运用。

1.整体分析方法

这是系统分析方法的核心。它要求在考察社会运动时,应当首先把社会历史活动看作是一个整体过程,社会中的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都不过是这个整体过程的一部分。因而,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的局部以及整体与局部的内在关系。在分析金融系统时必须注重金融体系整体,发掘金融系统实现整体大于各要素总和的实现途径,从全局层面把握金融体系的功能实现、稳定发展。

2.层次分析方法

系统研究方法认为,事物的整体总是分别呈现出深浅高低的不同层次,因而作为整体的历史系统,也是分别为若干层次的。在金融体系中,微观层面的投资者、金融机构,中观层面的地域性金融市场,宏观层面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乃至国际金融组织,每个个体都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组成了金融系统。研究金融市场,就应当把金融体系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层次,通过考察不同层次的特点以及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以揭示整个金融系统的全过程,并实现认识金融进程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目的。

3.结构分析方法

结构或层次结构,反映社会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要素和整体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因此,当我们考察金融进程时,应明晰金融市场的体系结构,如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的业务、运行模式、相互联系。研究金融市场工具结构如现金、支票、汇票、股票、债券等的使用范围、功能、和在金融市场的比重,然后才能研究金融结构在金融系统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4.动态分析方法

系统论认为社会也应当是一个开放系统。社会在客观上总是与环境保持一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交换关系。因而只有用动态、开放的观念,将金融系统视为一个远离均衡的动态系统,分析其与外界进行信息、资金等能量的交换过程,才能真正地描述与反映金融系统的发展过程,探究金融系统向更高级有序方向发展的可能。

同时,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运用到金融学科中,还需遵循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则,如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系统优化原则等等。以更好地反映金融系统的固有属性和规律,提高金融学的科学性。

综上所述,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一种强调整体性、动态性的科学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会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金融市场也不例外。在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潮流,一体化趋势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将系统思维贯穿于金融学等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篇:分析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分析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转引自“新思考网”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法是否科学与正确。学法指导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面向21世纪的学科教学目标之一。也就是说,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要加强学法指导。尤其在新高考与新课程的形势下我们感觉考试主要体现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和探究问题能力的考查。因此,历史教学必须探究学生如何从“学会”发展为“会学”,历史教学研究也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法,不失为学习高中历史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从引导学生分析的对象、分析方法指导、学会分析法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粗浅探讨与分析。

一、引导学生分析的对象

1.分析历史知识结构

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概念的内在联系及其结合方式,是历史学科教育内容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历史知识结构,才算真正掌握了历史学科知识及其体系,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才有物质基础和依托。布鲁纳认为:获得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知识结构,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高度,让他们从整体上认识历史。历史知识的结构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历史事件有时间、地点、人物、过程、起因、结局、影响以及历史意义等等;一个历史阶段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外交国防等等方面构成;一个历史现象同样如此;每一节教材知识都有一个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每一节课堂上我们都应该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结构。譬如,我们学习的近代史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知识结构:第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如何?第二我们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如何解决的?第三恢复的表现如何?有什么历史作用?我们在上课时就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在历史知识结构上进行分析。

2.分析历史显性知识

历史显性知识是学生通过文字表述可以直接感知的。任何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都有其得以产生的原因、其本身的发展过程和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分析显性知识,应该把重点放在分析历史因果关系上,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围绕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历史事件是相互联系的,而在各种关系中,因果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加以系统分析。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教学中,首先从课题分析得出“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历史的显性知识比较明了,我们就从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掌握知识就行。然后设计问题: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从英国开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已经拥有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先进的技术,完全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分析工业革命的过程时,应该侧重于蒸汽机在纺织部门中的动力作用及其对机器在各行各业普及和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时,应该结合教材中的讨论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3.分析历史隐性知识

历史隐性知识隐藏在显性知识后面,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或对显性问题中若干要素的综合,只有通过显问题才能表现出来。分析隐性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艰苦的过程,它需要充分发挥大脑的思维能力。因为,分析隐性问题一般集中体现在对隐含在历史现象背后的理论问题进行剖析。从这个角度讲,分析隐性知识就是进行历史理论分析,可以促使学生思维的升华。因此,揭示隐性知识和分析隐性问题,本身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过程。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核心内容是“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大背景中分析其进步性,同时要揭示存在于其中的历史的阶级局限性。让学生认识到这里所提的自由和平等是有阶级性的,广大人民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等。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诸如分析相似或相近历史问题之间的差异,分析历史人物出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总之,我们要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挖教材内容,对历史教材中的隐性问题因时因势地加以深入分析,让学生由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实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升华。还有我们的地图里边也存在大量的隐性的知识。譬如我们学习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一节课,我们从中可以梳理总结出英国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因。因为教材总结了战后西欧的经济发展,我们运用迁移的方法也可以分析。

二、分析方法的提示

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很多,什么时候选用什么具体方法却是件伤脑子的事。选用正确的分析方法,会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分析方法: 1.首尾呼应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讲一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时,往往根据革命爆发的原因得出革命胜利后的结果。也就是说,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背景中已经蕴含着革命胜利后或改革成功后的意义,即以首呼尾、首尾相连。如1640年以前,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不言而语,革命的胜利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这一方法也可以运用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教学过程中。

2.史料介入法

“论从史出”,史学观点史前人对历史材料经过分析研究得出的。有些历史观点比较抽象,学生不太容易理解,需要引入历史材料帮助说明,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去证明历史观点。如世界近现代史(上)第一章第四节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为什么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要以加尔文教为旗帜呢?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联系加尔文教的教义,另一方面应该引用恩格斯的话:“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间的王国难道还仍然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这样,学生会通过对史料的认知而明白加尔文教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思想武器作用。

3.纵横联系法

以某一历史事或历史现象为原点,按时间发生的顺序对其前后的问题加以分析,或把某一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分成阶段加以分析,这是纵向联系分析法。纵向联系分析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对某一历史事件参照下的时间相近而空间不同的历史事件加以对比分析则为横向联分析法。横向对比分析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将某一个历史事件放在历史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系中进行纵向、横向分析,就是纵横联系分析法。纵横联系分析法,不但能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而且还能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纵横联系分析法一般适用于单元小结或阶段性复习的教学中。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应该把握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圈地运动——殖民扩张——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殖民争霸斗争——工业革命——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线索展开纵向分析。同时,还可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处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法国、普鲁士、奥地利、俄国、日本等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够全面的、立体的了解和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地位和影响等。4.层次(结构)分析法

不论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还是历史人物的活动过程,都具有多层次的结构形式。层次分析法是循着历史层次结构展开的。进行层次分析,能够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增强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1789年7月至1793年6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由爆发到走向高潮,在整个革命过程中是巴黎人民通过三次武装起义完成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晰地认识革命过程的层次结构,围绕三次武装起义展开层次分析:1789年7月14日,第一次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地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制度,君主立宪派掌权;1792年8月,第二次武装起义,攻占王宫,推翻了君主制,吉伦特派掌权;1793年5月底6月初,第三次武装起义,打倒了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掌权,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革命进入高潮。又如评价拿破仑,按阶段可以将他放在督政府统治时期、执政府统治时期、第一帝国时期。就第一帝国时期又可以从他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两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拿破仑的褒贬抑扬富有整体感和全局感,从而把握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功过。

5.知识迁移法

这种方法主要在解决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型的问题。我们知道历史事件的构成有一定的要件,历史阶段的特点分析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是一分为二的等等。我们以世界历史的内容为例来分析问题。世界历史重大事件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应该具有三个层面,本件事情对本国的意义和对本地区的意义以及对世界的意义。譬如,1910--1917年的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我们学习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即三层意义,那么墨西哥的革命历史意义教材没有分析,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从三方面来分析。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第一,革命推翻了反动的迪亚士的反动统治,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为墨西哥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二,墨西哥革命的成功为拉美地区其他国家的革命树立了榜样;第三,墨西哥革命的成功极大的打击西方殖民主义的统治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的发展。

6.比较对比方法

因为古今中外历史是相通的,我们可以把类似的事件放在一起通过比较分析异与同,更加清楚明了历史事件的内涵与外延。比如分析德国与日本的历史就比较好体现了这种方法。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初期,德日两国经济崛起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0世纪30年代为什么德日两国走上共同的法西斯道路?二战后德日两国对待战争的态度为什么同?这种不同对两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还有苏联与中国两国社会主义大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革命方式为什么不同?十月革命胜利与新中国成立的共同历史意义什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什么苏联瓦解了,中国成功了?通过比较促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历史与分析历史。

三、分析的效果

为了探索分析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帮助学生形成认识的作用,从2005年开始,我们在认真分析了高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确定了实验班和对比班,依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了有计划的实验。通过几年来的实验,我们的确认识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分析法效果明显。提高了分析主观性试题的能力;学习的主动性有明显提高,积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思维能力,学会了思考问题。

第四篇:企业管理中PDCA方法运用

企业管理中PDCA方法的应用研究

PDCA methods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application

东北特钢集团北满特钢有限责任公司 王永利 铁艳萍 孙宇红

【摘要】本文应用管理学原理及质量体系标准,通过对PDCA方法原理的阐述,强调企业管理应用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企业管理工作中如何应用PDCA方法。

【Abstract】Abstract In this paper,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and quality system standards, 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f principles of PDCA approach,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and to make corporate governance work, how to apply the PDCA method.【关键词】企业管理 PDCA方法 应用

【Keywords】Enterprise Management

PDCA method

Apply 管理一词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大到国家,小到企业、事业单位和家庭,凡是每一个存在群体的地方就存在管理,可以说没有企业管理就没有一个企业的存续和发展。说到管理也就离不开管理方法,下面向大家推荐一种比较通用的方法,那就是PDCA循环控制法。

一、PDCA方法原理

所谓的P,就是策划;D就是实施;C就是检查;A就是处置即持续改进。现在通过下面案例来说明PDCA方法的原理。

案例:产品质量策划PDCA原则

产品质量策划可以从四个阶段进行,这四个阶段实际上与PDCA的原则是相对应的,其对应关系从开发过程就能够体现出来。

第一阶段就要确定计划和项目,这个阶段描述如何确定顾客的需要和期望,以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是通过把顾客的呼声、顾客的输入及产品的可靠性进行研究,作为输入材料,根据这些输出设计目标、可靠性和质量目标、初始材料清单、初始过程流程图、特殊产品和特殊过程清单、产品保证计划等,并获得管理者的支持。

第二阶段才是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在本阶段用来保证对技术要求和其它有关技术资料得到全面和严格评审,还要进行初始化可行性分析,以评定制造过程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

第三阶段就会进入过程设计和开发阶段,目的是保证开发一个有效的制造系统,以满足顾客的要求、需要和期望。对包装标准、产品/过程质量体系评审、过程流程图、车间平面布置图、特性矩阵图、过程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试生产控制计划、过程指导书、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初始能力研究计划和包装规范等许多问题进行输出,同时这个过程也必须要获得管理者的支持。第四个阶段就是产品和过程的确认了,这个阶段要通过试生产运行评价对制造过程进行验证,验证是否遵循控制计划和过程流程图,产品是否满足顾客的要求等。

第五个阶段是对运行结果进行反馈、评定和纠正措施,这个质量策划过程不应策划被批准而停止,在正式制造阶段对所有特殊和普通原因变差进行研究,生产控制计划是生产阶段评价产品和服务的基础。这个阶段对输出内容与标准对照,减少偏差,达到顾客满意,最后交付和服务,这个过程才算告一段落。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能够清楚明白的领会到PDCA原则的内在含义,虽然在不同领域,其称谓不同,但工作原理都是相同的,应用这个原则,把它实实在在与我们的工作相结合也不是很容易的,需要仔细体会和认真研究。

二、管理工作应用PDCA方法的意义

针对企业来讲,计划、实施和检查在管理上是一致的。而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在持续改进上就与下一步的计划工作很难连接下来,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封闭运行,这是目前所有企业存在的一种通病,也就是说P、D和C三个环节没有问题,问题出在A上,那么解决这一问题就是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

1、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是现代企业竞争的客观要求。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冲击下,现代企业竞争已经发展成为一场纵深的全方位竞争,它不仅要求企业自身要有计划地积累更多更深的知识、技能和诀窍,而且也要求企业加深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增强从其它企业寻找和获取技术的能力,从而最终提高所用技术的性能指标,改进投入品、产出品和业务流程,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和实现竞争优势的增强。这就意味着,企业为增强竞争优势所实施的改进活动必须是持续的、必须是综合的、能够为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的增强做出贡献的,而不是单个的、局部的、仅仅服务于特定业务领域的。

2、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可以克服特定改进项目的固有缺陷。企业的改进实践已经证明:任何特定的改进管理方法都必须面向不同战略所确定的特定的绩效重点,都是从特定的角度入手,旨在解决组织中的特定部门所存在的特定问题的。但每种方法自身都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并且完全有可能在组织中的其它部门应用时失去原有的效率或效果。比较而言,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利用不同的改进手段获得不同的见解,并进而在各个见解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使它们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从而便于人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作出权衡。

3、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可以创造出巨大的协同效应。对于任一企业而言,不仅各种改进管理方法之间及其与现有的决策规则和组织惯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而且每种改进管理方法也与企业中的其它职能与过程,与企业的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和资本市场等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虽然相当微妙,但正是这些互动关系在各种改进管理方法之间创造出巨大的协同效应并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三、企业管理中PDCA方法的应用

很长时间以来,持续改进一直是寻求竞争优势的企业的重要手段。我们认为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不同的改进方法进行归类

在管理者理解了不同改进方法的角度、术语和工具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之后,对各种改进方法进行整合就成为一种可能。事实上,人们完全有可能以一种互相补充的方式、而不是互相排斥的方式把它们整合起来。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基于时间的改进方法、基于流程的改进方法、基于质量的改进方法、基于技术的改进方法、基于员工的改进方法和基于活动的改进方法等几个大的家族,而在每个家族内部,各种改进方法之间的关系要比各个家族之间的关系密切得多。

2、为族内和族间的改进方法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

在经历了上述的分类过程之后,人们不难找到每个家族内部的各种改进方法之间的联系。以基于时间的改进方法家族内部的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为例,尽管不同的时间方法都采用存在细微差别的术语来描述问题,但它们却都与时间有关。

3、选择合适的改进方法组合

在完成上述工作之后,管理者面临的下一项任务就是从众多的改进方法中选择适合企业目前状况的一组方法。此时,他们不仅要评价职能小组当前使用的改进方法,理解这些方法使用的工具中存在哪些共性,力争把有关的工具组合在一起使用,而且还要把各种改进方法整合起来,设计出所有领域的员工都支持的、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4、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的实施

一方面,由于改进活动的结构化程度较低,也不容易通过产出进行监督,这就要求必须使“管理者推动”和“员工拉动”同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根据改进理论专家的研究成果,从事特定工作的员工是掌握最多相关信息的专家,所以应该由他们负责识别改进机会和实施变革。最后,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成功地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的能力也只能通过内部积累而逐步培育起来。

总之,管理人员必须把企业的改进项目理解为一个多项目同时展开的、持续进行的动态过程,并对各项持续改进活动实施整合管理。在实施持续改进的整合管理时,他们不必重新开始实施一项改进方案,所要做的仅仅是设法把现有改进方法与其它方法整合起来,从长远的角度上提高企业的整体改进效果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 王永利 男 37岁 经济师

第二作者 铁艳萍 女 46岁 统计师 第三作者 孙宇红 女 40岁 统计师

第五篇:论当下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论当下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作者:童江霞

摘要:当代中国,经济与政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在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必须长期执行的任务。近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在党十七大上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被提上议程。

关键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30年,从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体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致是1978年到1986年。这期间主要是改革过分集中的干部人事管理体制,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建立四个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一些具体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第二阶段是1987年到1999年,对干部人事制度进行全面改革。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开始进入全面深化改革。

一、必要性

1、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只有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才能更好地为科学发展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

2、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迫切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日益迫切。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3、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增强我国政治制度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干部制度竞争力是国家政治制度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政治竞争中赢得主动,就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培养造就高素质领导人才提供制度保证。

4、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解决干部工作中突出问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而解决当前干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实现吏治清明,关键在改革,希望在改革,根本出路在改革。

二、指导原则

1、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成败与得失的根本标准。

2、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同时,适应新的情况积极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坚持群众公认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扩大群众对干部工作的参与和监督。

3、必须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以素质论人才,重实绩用干部。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实现领导班子成员新老交替制度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胡锦涛总书记也多次强调,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4、必须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通过加强立法和健全制度不断巩固改革成果,引导和推动改革逐步深入。

三、基本目标

要建立起一套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干部人事制度。

1、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2、完善干部人事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有效调控的宏观管理体系;

3、形成符合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建立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

4、健全干部人事管理法规体系,努力实现干部人事工作的依法管理,有效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5、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实现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合理配置。

四、重要举措

1、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

(1)要合理确定参加民主推荐人员范围。

(2)要全面分析民主推荐结果。,(3)要鼓励多种渠道推荐干部。

(4)要规范干部任用提名方式,重点规范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提名行为。

(5)要严肃查处拉票等违纪行为。

2、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1)完善考察标准。

(2)优化考察办法。

(3)强化考察结果运用。

3、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

(1)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

(2)完善差额选拔干部办法。

(3)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的质量。

4、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

(1)要加强理论培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头脑,加强党性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2)要加强能力培训,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能力。

(3)要牢固树立按需培训的理念。

(4)要坚持开放竞争,统筹优化干部培训资源。

(5)要改进学风。要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学,整治不良学风,强化学员管理、教学管理,严格校规校纪,营造良好学习秩序和氛围。

5、完善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制度,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

(1)坚持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实践锻炼的培养方针。

(2)扎实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3)探索建立上级党政机关从基层一线遴选干部制度。

(4)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

6、坚持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健全干部管理机制。

(1)加强对关键岗位干部的重点管理。

(2)严格干部日常管理监督。

(3)切实解决干部调整难处理难的问题。

(4)完善干部激励保障制度。

7、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完善干部交流制度。

(1)围绕促进科学发展,大力推进地区之间、中央机关和地方之间的干部交流。

(2)加大重要岗位领导干部的交流力度。

(3)积极推进机关中层干部的交流轮岗。

(4)疏通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交流渠道,研究制定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之间干部交流实施办法。

8、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1)要加大从源头上防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力度,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促检查制度,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

(2)要强化公开监督,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把选拔任用干部满意度民意调查作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有力杠杆。

(3)要严肃查处违规违纪用人行为,用铁的纪律保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

总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政府是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而现在有些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有些低能低效,也有些以权谋私,群众意见很大。这些问题发展下去,就会导致党脱离群众、丧失先进性和执政地位。同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直接涉及权力和利益关系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始终保持改革的锐气和勇气;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支持改革、鼓励创新;要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要让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做改革的引导者、推进者、驾驭者。从而保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能够稳妥的进行,保证我国经济建设能够快速健康的发展。

但我们亦清醒地认识到这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其顺利的进行有赖于我们全社会的努力。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本着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支持有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些措施,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下载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分析方法的运用(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分析方法的运用(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高中生物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

    论高中生物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 在高中生物实验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不愿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

    论绩效考核在企业中的运用

    论绩效考核在企业中的运用 就目前来说,几乎每家稍有规模的企业都会运用绩效考核的模式作为企业重要的管理方式。但我不知道正真将这个西为东用的先进管理模式在中国企业运用......

    论管理中激励手段的运用

    在管理工作中,以什么作为管理的基础,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由此演绎出不同的管理理论,这些不同的管理理论在一点上是趋于一致的,这就是它们都强调对职员要进行激励,认为激励是管理......

    论营销策划中创新思维的运用

    论营销策划中创新思维 的运用 课程内容:创意思维训练教师:孙琳姓名:陈草学号:200908050217专业:财务管理营销策划的作用就是能使产品以更合适的价格最好的买出去,让商品卖得更好。......

    论夸张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顾林君 10425224 论夸张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纵观古......

    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调研分析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既是广大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结果的认可度问......

    诗歌中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诗歌中人物形象分类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

    浅析企业中管理会计方法的运用

    浅析企业中管理会计方法的运用  2010-06-12摘要:管理会计是会计学与管理学直接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为适应经济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目前管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