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重庆市两江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芦塘煤矿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对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部门对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相关要求,促进矿山生态环境与煤矿活动协调发展,实现发展与环保同步双赢目标,特制定本实现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环境破坏少、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的煤炭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煤矿经济和生态保护共同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煤矿经济,建设绿色矿山”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煤炭开发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坚持“不欠新帐,渐还旧帐”的原则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以煤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形式,建立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补偿长效机制,在煤矿开发利用生产中控制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并逐步解决已有生态环境问题。
(三)矿山开采与环境保护“三同时”的原则
在煤炭开发利用生产过程中,切实做到环境保护与开采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根据煤炭开发利用所危害的对象,程度与治理难度进行分区,分段治理。
工
二、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对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部门对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相关要求,成立芦塘煤矿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管理办公室和芦塘煤矿植树造林办公室,规范煤炭生产和植树造林活动,促进矿山生态环境与煤炭开发利用协调发展;制定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确保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二)阶段目标
1、建设期及运行期目标
制定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矸石安全排放方案、污水处理方案、土地复垦与植被恢复等方案;根据任务安排,按计划、分步骤进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保护及治理效果应达到所制定方案的目标要求。
2、闭矿后目标
恢复矿区植被;地质灾害隐患基本消除;对所占用的耕地和林地进行复垦和恢复土地使用功能;排矸堆场地不存在安全隐患;矿井污水及生活污水均达标排放;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全部实施完成并达到预期标准。
三、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区域
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分重点防治区主要包括:矿山主井口、风井口、炸药库、煤矿矸石场、办公区、生活区、门房、磅房,涉及防治面积1.8988平方公里。
四、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任务
(一)重点防治区综合治理任务
1、通过地下煤层禁采,预防地表塌陷和地裂缝。
2、在煤矸石场坡脚修建抗滑挡墙,处理矸石的堆放。
3、在井口和工业广场上方设置滚石接拦网。5.经常清理河道,防止洪水灾害。
4、在工业场地生产生活区进行场区绿化。
(二)一般防治区综合治理任务
1.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2.禁止垦荒、乱砍滥伐林木等破坏生态环境的人类活动。
五、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坚持矿山开采与环境保护“三同时”的原则,即矿山环境保护与煤矿开采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原则,根据矿山环境评估结果,针对矿山环境影响严重程度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一)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在煤炭开采行产中,坚持“有疑问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配备探水钻机,加强老窑探放水工作,以免水灾发生。2.编制保安煤柱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开发利用方案”进行煤炭开采生产活动。
3.修建坡脚抗滑挡墙,防止煤矸石场滑坡灾害的发生。4.在主矿井口、办公区、职工宿舍区及煤场、矸场,修建沟岸防洪、防冲挡墙。
5.对办公区、职工宿舍区地基进行防护、坡脚支护加固。6.编制水文地质勘察,为煤炭开采利用提供可靠依据。7.加强矿区雨季溪沟沟床清理。
(二)环境保护措施
1.煤矸石用于填工业广场及修建公路石料、回填采空区。其余煤矸石用于制砖原料。
2.在煤矸场下方修建挡墙,保持煤矸场稳定,避免矸石淋滤水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对废弃煤矸场进行平整复土植树绿化。
3.加强对矿井水的管理,对矿井排放的废水,采取沉淀池进行旋流沉淀处理,向外排放。对食堂、机修和汽车库污水采取隔油处理后经室外排水沟排放。
4.对塌陷区及时回填平整植树绿化。
六、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组织措施
(一)组织管理措施
将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列为煤矿管理工作的重点。健全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由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负责的制度,建立坚强的矿山环境保护工作领导集体。组织管理人员,认真学习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成立矿山植树造林办公室,按照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要求,细化植树造林工作任务,组织管理人员、生产一线工人完成植树造林计划。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创建工作中突出人的要素,通过对矿山企业人的管理来建设好矿山,走矿山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之路。
(二)技术保障措施
1.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培训爆破技术人员、环境检测技术人员和地质灾害治理技术人员。通过引进专业对口,适应矿山工作环境的技术人员进行弥补,为矿山保护和治理工作提供技术人员保证。
2.矿山企业生产设备齐全,管理手段完善,矿山企业增置矿山测量设备、矿山环境监测设备等仪器设备,为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提高技术上的物资保证。
3.注意技术手段在决策过程中的运用,在矿山建设任务考评工作中采取量化的指标。
第二篇:民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
民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情况
民勤的生态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个水的问题,有水就有绿洲,无水就是沙漠。
近年来,民勤加快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坚持“禁开荒、慎用地、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原则,优化水资源配置,建立节水型社会,争取外流域调水,发展沙产业,推进移民搬迁,加快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减轻农民对水资源的依赖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从根本上扭转了民勤生态恶化的趋势。青土湖通过每年注入式的生态调水,使干枯近半个世纪的青土湖重现碧波。
第一,把石羊河上中下游之间综合治理作为重点工程来抓。民勤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着眼于整个石羊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来解决。为此,民勤走了综合治理的路子,对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天上水)进行全面普查,运用经济杠杆来调节区域、产业、城乡和上下游之间的用水关系。并实行严格的取水许可证制度,充分发挥价格对水资源合理配置起到了调节作用。通过关井压田,减少地下水的开采,使地下水水位上升,在夹河乡黄案滩出现了自流井,大片的芦苇荡是很好的说明。在东湖镇雨圣村干枯了多年的石井,出现了水的回升。在红纱岗也出现了自流井。
第二,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提高水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生态型工业,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严禁上高耗水的工业项目。加大城市节水力度,推广节水器具,实行集中供水、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减轻了农业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下大决心压缩高耗水作物,积极推广高效节约灌溉技术,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地膜覆盖、田间作套种、立体栽培等充分利用光热资源的“阳光农业”,节约了用水,保障了农民的收益。
第三,加大了生态移民、劳务经济和计划生育力度。一是加大生态移民和教育移民。移民收缩和劳动力转移是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关键,民勤县有1.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绿洲只有80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绿洲的人口密度接近400人,这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因素。因此,统筹社会和人口两种生产,对民勤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在生态环境已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要通过移民减轻人口压力。将目前的30万人口移至20万人。二是在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强了农民的创业本领和自我发展能力。把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结合起来,把加强培训与促进转移结合起来,使零星分散的劳务输出变成了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劳务输出。三是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从根本上缓解人口对水资源需求的压力。
第四,努力打造“绿色民勤”。首先围绕水来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以水定耕地、定产业、定人口、定发展规模的原则,制定好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规划。大幅度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大面积退耕还草还牧,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和草食畜牧业。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水技术,推进了用水制度改革,形成了节约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以及生产生活用水的合理机制。缓解了水资源危机,压缩了现有耕地面积、关闭机井、减少种植业规模。并在农区禁牧、县境内禁止开荒打井、绿洲内禁止超采地下水。
第五,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上,以外流域调水为主,积极争取立项建设引大济西和引黄济民工程。在解决人口压力上,以劳务输出和生态移民为主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为主。在经济发展上,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主;远期以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为主。
„„
第三篇: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治污、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治污减排、改善环境、防范风险”为主线,依托治理工程,实施综合整治,强化环境监管,打造完善的“治、用、保”生态保护体系,促进流域生态指标明显改善,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任务目标
按照流域性、综合性、系统性治污原则,以提升小清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小清河流域生态环境“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最终将小清河(段)建设成为集生态、航运、防洪、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沿河两岸建设成为全省生态经济先行区和蓝黄经济增长极,打造“治、用、保”生态保护体系样板区。
三、时间范围
小清河流域综合治理,紧紧围绕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流域污染治理、构建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和生态修复保护等四个方面,总体分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12.4-2013.12)。重点抓好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及管网配套工程。2013年6月底前,彻底解决我市小清河流域污水直排环境问题。2013年底前,在重点排污口、河流入湖口、支流入干流处,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净化工程,切实发挥湿地系统在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事故蔓延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构建好我市小清河流域“治、用、保”科学治污体系基本框架。
(二)第二阶段(2014.1-2015.12)。2015年底前,我市小清河流域形成完整的流域“治、用、保”科学治污体系,小清河干流达到水环境功能区标准,主要支流张僧河、阳河消除劣Ⅴ类水体,基本解决小清河流域污染问题。
四、主要任务
本次治理共实施污染防治、再生水循环利用、生态修复与保护、生态旅游、饮用水安全与环境安全防控工程等6大类22小类98项,计划总投资74.07亿元。
(一)污染防治工程。
1、工业污染治理工程。按照新修订的排放标准要求,以造纸、化工和畜禽养殖等行业为重点,开展新一轮限期治理工作,投资5.18亿元,实施14项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工程。从2013年起,我市小清河流域区域内企业直排废水COD、氨氮排放浓度限值分别不得超过60mg/L、10mg/L。对不能按期达标排放的企业,依法实施限产治理,限产治理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依法采取限产限排或者停产整治措施。
2、城镇污水和污泥处理工程。抓好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管网铺设、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管网覆盖范围和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所有新(扩、改)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
3、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提高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系统。投资4.8亿元,实施2项城乡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及处理场建设工程。到2015年,建成一批符合农村实际的垃圾收集处置设施,小清河流域内镇全部建成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基本解决城镇垃圾污染问题。
4、农业污染防治工程。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理,投资6900万元,实施15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到2015年,确保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同时,投资5.8亿元,实施11项清洁种植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示范面积达到723公顷。投资1.2亿元,实施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节肥等23个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到2015年,基本解决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二)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在张僧河新建橡胶坝16座,提水泵站21座,利用巨淀湖调蓄下泄再生水。加大电力、化工、造纸等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再生水循环利用水平。到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加大城镇再生水循环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新区建设规划要纳入再生水循环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三)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1、投资21.4亿元,实施4项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进一步截留和降解入河污染物,恢复和增强小清河流域水体自然净化功能。
2、2015年底前,投资2.9亿元,完成小清河(段)湿地保护工程,实施河口、湖滩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增加河道水面,恢复沿河植被和水生物生长,增强河道自然净化能力。
3、投资1.1亿元元,实施2个水系生态林带建设工程。
(四)防洪、调水工程。投资6.4亿元,实施小清河干流河道扩挖筑堤工程和分洪道开挖复堤工程,提高干流及分洪道防洪标准,使小清河全线洪水设防标准不低于50年一遇,保护两岸地区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生态旅游工程。投资12.5亿元,实施2项生态旅游建设工程。科学编制小清河流域生态旅游度假区开发规划,以旅游带动沿线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扩大规模、提升层次。
(六)环境安全防控项目。投资350万元,实施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工程,完善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控中心,使之具备水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指标监测、以及环境预警和应急监测能力。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督察局、发改局、住建局、经信局、财政局、环保局、交通局、国土局、水利局、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旅游局以及有关镇街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强化环境监管。以落实地方环境标准为抓手,确保涉水单位稳定达标排放。对不能稳定达到《省小清河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标准修改单排放要求的排污单位,实施限期治理;限期治理仍不能达标,实施限产治理;限产治理仍不能达标,将实施关停或者转产,确保所有排水企业稳定达标排放。严格落实关于加强环境监管的“四个办法”,加强日常环境监管,把小清河涉及的河流断面、重点企业、污水处理厂和信访,作为环境监管的重点。强化部门协作,打好执法“组合拳”,采取专项检查、挂牌督办、定期通报、限批、约谈等综合措施,整治重点区域、行业的突出环境问题,确保小清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三)加强社会协同。完善环保舆情监控体系,实施全方位动态监控,确保及时处理反映的突出问题,并做好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化解舆论危机。完善12369热线、网站举报平台,拓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推动小清河综合治理任务的实施。
(四)明确职责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小清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任务目标,认真履行职责,抓好日常工作的督导和推进,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发改局负责为小清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支持。经信局负责有关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严格行业准入,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督查局负责对小清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财政局负责制定资金筹措方案,整合有关资金集中用于综合治理,并对有关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国土局负责控制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土地开发,依法保障重点工程建设用地,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交通局负责加强指导和督促有关船舶污染防治工作,制定实施航运船舶、码头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住建局负责城市污水处理厂(含配套管网)、再生水回用设施和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工作,促进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收费机制的良性循环。水利局负责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统一调度和调水、节水、清淤、水土保持等工作,严格入河排污口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农业局负责加强对科学施用肥料、农药的指导,搞好农业节水、渔业水域和草地生态保护。海洋与渔业局负责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织实施在开放水域禁止投饵养殖工作,加强小清河入海口水域的生态保护。环保局具体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负责对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协调。林业局负责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力度,指导和监督水系生态林、湿地建设工作。旅游局负责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旅游区环境保护工作。畜牧局负责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我市于2011年完成对市区九条黑臭河流的整治工作。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河道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3〕60号)和江苏省环委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13年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通知》(苏环委办【2013】12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城市河道环境现状,制订本方案。
一、治理目标
2013年12月,城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2014年6月,城市河道消除黑臭现象。
2015年12月,建立较为完善的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实现“水清岸绿、鱼虾洄游、环境优美”的目标。
二、整治范围
镇江城市范围内有黑臭现象的五条河流:古运河、运粮河、丁卯团结河、虹桥港、大港河。
三、河道整治任务
1、古运河(1)对沿河损坏的污水截流管网进行修复
a、修复因山体滑坡导致破损的塔山桥管网或者架设临时排污泵站收集污水。方案完成时限:2013年12月,工程完成时限:2014年6月;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水利局。
b、对瑞泰新城小区污水实施截流。完成时限:2013年12月;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住建局。
c、沿线管网进行进一步清查,完善污水管网。完成时限:2014年3月;责任单位:市住建局。
(2)古运河平政桥至丹徒闸段,加大换水量,进一步改善水质。完成时限:2013年10月;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环保局。
(3)在丹徒(南)闸增加抽排换水设施,抽排下段河水入江。完成时限:2014年6月;责任单位:市水利局。
(4)对古运河进行清淤。完成时限:2014年3月;责任单位:市水利局。
(5)河道日常管护
a、岸坡、两岸绿化管护及水面保洁:落实管护队伍(人员)、巡查人员,每周巡查不少于1次。完成时限:2013年8月;责任单位:市水利局。b、每年对河道断面监测1次,当平均淤积厚达到0.4米时,启动清淤工程。责任单位:镇江市水利局。
c、河道换水
平政桥至丹徒闸:当长江丹徒闸水位低于5.8米时,开启引航道泵闸(站),引长江水抬高金山湖水位至5.8米,开启京口闸、丹徒闸,河水自丹徒闸流入长江。古运河平政桥至丹徒闸段,按平均每天换水量约30万立方米控制。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环保局。
当局部污染物指标偏高,启动应急调换水。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环保局。
d、排口管理
排查登记城区管网入古运河排口,必要时重要排口设立标志;加强对排口的调度管理,明确合流管道溢流条件,严格控制合流制管道溢流;巡查入河管网运行情况,及时修复受损管线。责任单位:市住建局。
对工业企业排口调查、登记、监管;在重点排口、主要入河支流建立水质监测点;指导应急调换水。责任部门:市环保局。
2、虹桥港。
(1)对沿线管网进行进一步清查,完善污水截流管网。完成时限:2014年3月;责任单位:市住建局、京口区政府。(2)防止宗泽桥公共厕所污物下河,确保虹桥港泵站稳定运行。完成时限:2013年12月;责任单位:市住建局、京口区政府。
(3)制定并落实严格监管措施,确保上游屠宰场稳定达标排放。完成时限:2013年12月;责任单位:京口区政府。
(4)对河道进行清淤。完成时限:2014年6月;责任单位:京口区政府、市水利局。
(5)对上游宗泽沟进行清淤。完成时限:2013年12月;责任单位:京口区政府。
(6)利用河道上游泵站,将污水抽排进入城市污水管网,使金山湖水自流入虹桥港,实施换水。完成时限:2013年12月;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水利局。
(7)河道日常管护
a、宗泽桥溢流口至虹桥港闸段岸坡、两岸绿化管护及水面保洁,落实管护队伍(人员)、巡查人员,每周巡查不少于2次。责任单位:市水利局。
b、宗泽桥溢流口以上段岸坡、两岸绿化管护及水面保洁,落实管护队伍(人员)、巡查人员,每周巡查不少于2次。责任单位:京口区政府。
c、排口管理 巡查入河管网运行情况,及时修复受损管线。责任单位:市住建局。
在重点排口、主要入河支流建立水质监测点;指导应急调换水。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d、根据河道水质情况进行调水、换水。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水利局。
3、运粮河
(1)对运粮河沿线管网进行排查,修复完善污水管网。完成时限:2014年3月;责任单位:市住建局、润州区人民政府。
(2)对支流御桥港进行清淤。
a、运粮河闸至七摆渡段清淤.完成时限:2014年3月;责任单位:润州区政府。
b、南徐大道至312国道段清淤。完成时限:2013年10月;责任单位:南徐新城指挥部。
c、312国道以南的河道清淤。完成时限:2014年3月;责任单位:丹徒区政府。
(3)金山河、跃进河进行清淤。完成时限:2013年12月;责任单位:润州区政府。(4)对金山桥至运粮河闸段河岸整治。完成时限:2014年3月,责任单位:润州区政府
(5)河道日常管护
a、运粮河新河桥至金山桥段岸坡、两岸绿化管护及水面保洁:落实管护队伍(人员)、巡查人员,每周巡查不少于1次。责任单位:市水利局。
b、金山桥至七摆渡段岸坡、两岸绿化管护及水面保洁:落实管护队伍(人员)、巡查人员,每周巡查不少于1次。责任单位:润州区政府。
c、排口管理
巡查入河管网运行情况,及时修复受损管线。责任单位:市住建局。
在重点排口、主要入河支流建立水质监测点;指导应急调换水。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d、河道换水
调度运粮河闸(站),引金山湖水向西进入长江,每周换水1次,月控制换水量约50万立方米。
4、丁卯团结河(1)对沿河雨污管网混接、串接和管网破损情况进行排查,对污水管网修复改造.完成时限:2014年6月。责任单位:市住建局、新区管委会。
(2)河道调水冲污。完成时限:2014年6月;责任单位:新区管委会。
(3)河道日常管护
a、岸坡、两岸绿化管护及水面保洁:落实管护队伍(人员)、巡查人员,每周巡查不少于1次。责任单位:新区管委会。
b、巡查入河管网运行情况,及时修复受损管线。责任单位:市住建局。
在重点排口、主要入河支流建立水质监测点;指导应急调换水。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c、制订并实施河道换水计划。责任单位:新区管委会。
5、大港河
(1)沿大港河对所有排污口进行截流,杜绝污水直排入河。完成时限:2014年6月;责任单位:新区管委会。
(2)对重点工厂、小区进行排查,从源头杜绝雨污混接。完成时限:2014年6月;责任单位:新区管委会。
(3)制订并实施河道调水、换水方案。完成时限:2014年3月;责任单位:新区管委会。
(4)河道日常管护 a、岸坡、两岸绿化管护及水面保洁:落实管护队伍(人员)、巡查人员,每周巡查不少于2次。责任单位:新区管委会。
b、巡查入河管网运行情况,及时修复受损管线。责任单位:市住建局。
c、在重点排口、主要入河支流建立水质监测点;指导应急调换水。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d、排查私设的排口并封堵。责任单位:新区管委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1)建立组织机构。成立镇江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监督整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实行“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全方位协调,有关部门负责人积极主动配合”的领导工作机制,以加强我市对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辖市区设立相应水环境综合整治机构,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主要领导具体抓,切实搞好辖区内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2)建立城市河道河长制度。由辖区、市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任河长。河长负责责任河道所有治理任务的组织、建设、协调、督查和验收,制订责任河道长效管理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市各有关部门及所属地区均服从河长的统一调度和指挥,按时保质完成各项任务。
2、大力推广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利用
(1)制订城市中水利用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市政用水、绿化用水等领域全面推广中水利用。
(2)结合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分布,推进建设城市东、中、西、南部地区域的中水管网系统建设。
3、开展城市面源污染治理
制定城市面源污染控制规划,分期建设初期雨水调蓄池,逐步解决初期雨水污染问题;结合城区改造项目和新建地块建设项目,逐步推进LID技术,因地制宜采用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综合利用等LID技术,削减城市面源污染。
4、加强督查推进
以水环境整治任务推进进度、目标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为主要内容,市政府督查室每月进行一次专项通报。各河长明确一名联络员负责情况的收集、汇总工作,每月28日前按要求上报有关情况。由市监察局牵头组成督查组,每月对河流整治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加大推进力度。
5、加大资金投入
水环境综合整治是系统工程,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建设污水截流管网、解决河道引水换水问题、落实中水回用、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的激励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财政部门提供专项资金用于市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工程建设及对“河长制”管理工作的开展、推进和奖惩。同时多方引进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和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基础设施建设格局
6、加大考核力度
建立奖惩制度,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对整治工作出色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未能按时完成整治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行政领导的责任。
7、加大综合整治宣传力度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采取广播、电视、报纸、政府网络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以及全体市民对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认识和重视,营造一个具有强大的宣传攻势和公众监督的整治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各方合力推进的建设氛围。
7、明确任务,齐抓共管
各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形成分工协作、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
1.市规划局:负责牵头住建局、水利局组成专家组,对主城区水系进行梳理, 组织编制河道的截污工程方案和景观设计方案。
2.市住建局:负责完善市区河道排污口的截污方案工作;实施老管网改造和挖潜,提高污水收集功能,确保旱季污水不下河;制订初期雨水收集方案并论证,结合河道整治,逐步实施初期雨水的调蓄与收集工作;对污水提升能力不足的泵站进行改造扩建,防止雨天污水溢流;暂时不能到位或正在开发的地区,河道上游要做临时性拦水坝及建设临时性提升泵站。
3.市水利局:负责河道淤积定期监测和清淤技术指导工作;负责古运河、运粮河换水工作,负责协调指导其他河道换水调水工作;配合做好城区河道沟通规划。
4.市环保局:负责对沿河及建成区内工业企业进行环境监管,每月对市区河流监测断面及市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进行监测;负责城市河污断面检测,动态排查分析河流水质污染原因,做好应急预案及牵头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5、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镇江新区:配合做好辖区内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完成河岸两侧的种植、杂物的清除任务,按照规划做好河道两侧景观改造工作。
第四篇:南靖县梅林镇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南靖县梅林镇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
实 施 方 案
一、项目概况
梅林镇地处南靖县西北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7—20℃,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800—1880毫米。是神奇的土楼之乡。全镇共有各种土楼900多座,是名副其实的“土楼王国”,同时也是漳州市著名的侨乡,旅外侨胞有8000多人,主要分布在缅甸、印尼、泰国、香港、澳门等地区。现辖6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共2213户,9007人,全镇总面积1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56亩,山地面积131222亩。2009年实现当社会总产值7.36亿元,工业总产值6.06亿元,农业总产值9844万元,财政总收入150万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20元,梅林镇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盛产梅子、甜玉米、罗汉果、山药、毛豆、生姜、蔬菜、茶叶、畜牧养殖等,是名副其实的无公害果蔬产基地。
我镇良好自然和气候条件,促使连片种植梅子、甜玉米、罗汉果、山药、毛豆、生姜等无公害农产品得以形成,成为福建土楼的“菜蓝子”基地。同时,我镇努力探索“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种植模式,多方引进亚细亚、新润、高榕等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形成规模种植效益,玉米种植收入从每亩3200元提高到4000元左右。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具有市场潜力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实现蔬菜、茶叶、食用菌、畜牧养殖等多头并进、全面发展,力争将梅林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近两年来,群众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随意投放,堤岸杂草丛生造成河面漂浮物较多,病死畜禽时有丢弃于河道现象;旱厕、不协调建筑、临时搭盖影响村容整洁。因此,实施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迫在眉睫,这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较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项目建设的依据
历史上的梅林镇水量充沛,水质清纯,境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民风淳朴、生机勃勃。但是,近年来,由于自然、社会等因素影响,全镇生态环境不断遭遇污染,随着岁月流逝而愈见沧桑,日渐失色,镇农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 方面:
1、生活垃圾,倒入河中或倒在河岸,原因是沿河两岸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多没有垃圾收集、转运和处臵设施,以致周边群众将各类垃圾随意堆放甚至倾入河道水域。
2、农业废弃物,在江面上漂浮的农业废弃物,主要是干枯的农作物枝杆和白色污染物等。
3、工矿企业废弃物,倒入河中或堤岸,原因是沿岸一些工业企业环保意识差,加之对企业排污的监管和执法不到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固体废弃物沿岸边、沟渠随意倾倒、堆放。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后,梅林镇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
各级领导的重视,要求淘汰落后产能,落实产业政策,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已是摆在当前的重中之重,根据福建省财政厅、省环保局关于2010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申报的通知精神,及南靖县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要求,确定实施该治理工程项目。
三、项目建设内容
建设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整合资源,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以农村多元化、美化、绿化、亮化为重点,完善农村卫生管理,美化村容村貌,优化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味,开展梅林镇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活动。
1、拆除旱厕、猪圈3900平方米,不协调建筑2800平方米,临时搭盖306平方米,修复镇区旧农贸市场,需投资45万元。
2、新建造垃圾焚烧炉一座,1个固体垃圾堆放场,新购垃圾收集车2台;新建拦河坝1座,河道整治800米; 53座垃圾池,新臵垃圾桶40个,需投资35万元。
3、新建现代化公厕5座,安装路灯96盏路面水泥硬化8600平方米,需投资40万元。
四、实施机构
该项目由梅林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该实施项目成立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负责工程全面工作,成员由土地、城建、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领导组成,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分管环保副书记兼任,具体负责工程实施细节,设财务2人(其中会计1人,出纳1人),负责财务统计等工作,并成立项目督察组,由镇纪委书记任组长全程跟踪。
五、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人民币120万元,由梅林镇人民政府、企业和群众共同负担。目前,已筹集到位资金75万元,梅林镇因财力有限,特向上级申请资金补助45万元,项目设立专户,保证专款专用,财务开支在预算范围内,工程项目由领导小组组长一支笔审批,并接受上级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六、实施安排
本项目计划实施一年(2010年)。1、1月份完成规划设计; 2、2月份开始施工; 3、9月份完成拆除旱厕、废弃猪圈、旧房及残垣断壁5500平方米;沟渠清理9150米,修复镇区旧农贸市场; 4、11月份完成固体垃圾堆放场,53座垃圾池的建设,和臵放垃圾桶; 5、11月份完成6座水冲式公厕建设;安装路灯96盏;路面水泥硬化8600平方米; 6、12月份全部竣工验收。
南靖县梅林镇人民政府
二○一○年四月十五日
第五篇: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科学发展
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 与治理对策思考
甘肃省肃南县委党校 于生林
【关 键 词】祁连山 生态环境 治理
【内容摘要】祁连山雪线上升,林线后退,森林面积萎缩,草地“三化”,造成自然条件不断恶化,使脆弱的生态环境濒临崩溃;肃南县如何能够承担跨区域、跨流域,涉及两个省十五个县市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因为具有独一无二的生态地位;祁连山生态保护与治理围绕保护原生态系统,保障现有和新增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期实施以天然林保护为主的植被恢复工程。
祁连山位于世界层脊——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缘。呈西北—东南走向,延绵于西北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河西走廊之南侧,长达千余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4000米左右,4000米以上高山基本被冰川、积雪覆盖,远观千山林立,雪峰连绵,蔚为壮观。历史上,这里曾是草原肥美,物产丰盛,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山草甸草原。其雨水充沛,冰川积雪丰富,是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众河不尽之源,被誉为河西起走廊的“生命线”、“母亲山”。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影响力较大的生态调节区,它在水源涵养、减缓径流、蓄洪防旱、防灾抗灾、降解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多种
资源、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着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摇篮”,祁连山高原湿地正是为河西走廊提供了降解排毒、蓄洪防涝等功能。是甘肃、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态源区。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加剧,祁连山冰川雪山消融加速,雪线上升,森林、灌木丛退化,草地大规模退化沙化,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山区众多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质量减退,生物多样性下降,特别是冰川萎缩、植被与湿地系统遭到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工农业、生活用水迅速增加,导致下游地区河道断流,干旱加剧,灾害性天气频发,严重制约着甘肃、内蒙古两省(区)工农业生产乃至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一、祁连山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祁连山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由于全球气候变暧等因素,祁连山雪线上升,林线后退,森林面积萎缩,草地“三化”异常严重,造成水文条件不断恶化,使脆弱的生态环境濒临崩溃,主要表现在:
1、天然林减少,草场退化,湿地缩小,功能退化
祁连山林地面积建国初期为200万亩,到1980年减少到167万亩,减少16.5%,林带下限由1900米退缩至2300米,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22.4%减少到现在的14.4%。如今森林主要分布在深山偏远地带,浅山区森林已完全消失。祁连山灌木生长下线比上世纪50年代上移约60米,由于人为破坏和牲畜的践踏,30%的灌木林已经草原化,灌木密度和高度分别下降了35%和20%。上世纪80年代逐步停止对水源涵养林的砍伐,实施封山育林的政策以后,天然林得以休养生息。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祁连山区高寒沼泽类草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130万亩下降到目前的110万亩。肃南县草地总面积 142.19万公顷,退化面积 44.4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1.27%;盐碱化面积7万公顷,占4.92%;沙化面积12.2万公顷,占8.58%;水土流失面积34.4万公顷,占24.19%。
2、草地生产能力下降
草地生产能力下降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草量下降。以1980到1983年肃南县可食牧草的产量与1968年调查数相比平均下降32%;2000年草原有偿承包数据与1983年草原效益调查数据相比下降18%。每个羊单位需草原由1983年 的7亩增至2000年8一16亩;二是草场等级下降。1983年一、二等草原面积占总面积的86%。而2000年草原二轮有偿承包有关数据统计,一、二等草原面积占总面积的64%,下降了22个百分点;三是可食牧草比例下降,毒杂牧草比重上升,严重地段毒杂牧草已达50%以上,严重制约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
3、祁连山冰川萎缩,雪线上升,河道干涸,水资源日益匮乏
祁连山受高原寒冷气候的影响,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终年积雪。目前,祁连山有冰川2000多座,每年融化的72.6亿立方米雪水,成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的源头,灌溉着70多万公顷良田,使河西地区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然而,由于全球气温上升,生态环境恶化,冰川急剧退缩。近20多年来,祁连山冰川融水比上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米至6.5米的速度上升,积雪面积明显减少。据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结果显示,冰川的平均退缩速度东部为16.8米/年,中部为3.3米/年,西部为2·2米/年。据省水文局观测,祁连山冰川大部分处于退缩状态,通过对七一冰川进行雷达测厚发现,与1984年对该冰川冻土的厚度测量结果比较,近23年该冰川总体平均减薄了19.6m,而且在末端区域减薄程度最大超过了5Om。预计面积在2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型冰川将在2050年前基木消亡。由于水源减少,近十年来,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加上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引起的“狭管效应”,北临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的戈壁和沙地、河西走廊绿洲以及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强度最大的沙尘暴源头。
由于流域上游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补给水量减少,中下游水源逐渐枯竭,水文状况日益恶化。祁连山系前山地带部分大小河流由于缺水造成流程缩短,逐渐演变成河岸植被稀疏河道,沉沙乱石,形成旱则涸、涝则泛,山洪爆发,淹没田禾,自然灾害频发,人畜遭灾严重。1956一1976年祁连山出水年径流量由解放初期的78·55亿立方米下降为现在的65.8亿立方米,减少了16·2%,泉水由24·05亿立方米下降为19·84亿立方米,减少17·8%。水源的减少,除大气环流是决定因素外,生态环境恶化,涵养水源功能被削弱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出山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导致下游凹地天然植被枯死,沙漠化趋势加剧,2004年第三次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河西地区沙化土地面积达到
1671,14万公顷,较1999年增加59·24万公顷。伴随着土地沙漠化的扩展,河西走廊的干旱、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
由于缺水,祁连山相当一部分前山区的低矮灌木植被正在消亡,随之而来的是荒漠化。在此背景下,沙尘暴正在向山区逼近。沙尘暴在河西早已屡见不鲜,而且每次大的沙尘暴都会向祁连山蔓延。沙尘暴之所以步步向祁连山紧逼,除了祁连山外围戈壁的风沙太多外,祁连山自身也正遭受荒漠化的成胁。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前山区土地荒漠化加剧。据2004年荒漠化监测表明,祁连山保护区前山区荒漠化面积达到62·8万公顷,其中重度面积7.7万公顷,极重度面积2.5万公顷。由于祁连山高山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退化,使得出山径流明显减少。而由于祁连山区出山径流量减少,直接导致河西走廊水资源日益短缺,水资源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不但影响了河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到了当地的社会稳定。祁连山保护区管理局的资料显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内蒙古自治区与甘肃省之间因黑河分水问题屡次发生纷争。黑河中下游的金塔、高台、额济纳旗也常因黑河争水而发生纠纷,额济纳绿洲萎缩,居延诲干涸,不得不于2001年开始由国务院批准实施 “西水东调”工程及黑河调水工程。甘肃省内部用水矛盾亦十分突出,每年5至6月的“卡脖子旱”期间,黑河中游地区水事纠纷时常发生。1993年至1999年,仅张掖市的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就发生水事纠纷152起、水事案件123起,其中多起是因抢水而破坏水利1程的恶性案件。位于石羊河中下游的镍都金昌,由于供水不足而被迫实施调水工程。
4、生物多样性急剧萎缩
高山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退化和山区径流的减少,也给山区小气候带来了变化,这直接影响着祁连山内众多生物的生存。由于长时间的干旱少雨,使得祁连山森林景观破碎化,更使得存在于祁连山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遭破坏,导致一些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根据有关县志记载,解放初期,祁连出野生动植物分布广,数量大。但自1960年代始,由于人为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大幅度缩减,数量急剧下降,至上世纪80年代末,其数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特别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珍稀野生动物如马麝、雪豹、野牦牛、白唇鹿等处于濒危、灭绝状态。除了动物,植物中原始的高大乔木也饱受生态恶化的折磨,原
有的植物种类也在逐年减少。20世纪以来,祁连山北麓的青海云杉林由于生态环境改变和恶化,出现大面积的针叶发黄、长势衰弱、病虫危害严重等现象,近年来,每年发生各类森林病虫害3.4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30.6%,严重地段部分林木成片枯黄或趋于死亡。
5、补偿和投入机制严重滞后,保护管理难度大
祁连山北麓地区行政区域主要涉及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约占山地总面积的70%。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没有对肃南县尤其是祁连山的生态地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从国家到地方对于肃南县生态保护的投入与建设程度较低。国家的纵向补偿与投入及周边地区的横向补偿机制均严重滞后,呈现出保护者投资埋单,受益者无偿获益、生态保护与建设权责利严重不对称的局面。而肃南县为了保护祁连山北麓水土涵养林和水资源等生态资源,不得不独自承担起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任,但收效甚微,并且还造成其历史负担沉重,地方财政压力很大。
除了森林资源以来,在水资源的补偿机制上也严重滞后,肃南县境内水资源总储量151亿立方米,出境水流量43.1l亿立力米。周边地区在肃南县境内建了13座大中型水库。根据1997年甘肃省人大颁布的《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中规定,“建立保护区水源涵养补偿制度,从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受益地区征收的水资源费总额中提取3%,作为水资源补偿费“,但这一政策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真正落实,肃南县多年来一直免费为下游地区提供水资源。就肃南本县而言:牧民群众以传统畜牧业为主,为了生存盲目扩大牲畜数量,对草原保护带来困难,加之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替代产业和产品发展缓慢,牧民群众的收入增长较慢,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其次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地域大,林木矛盾突出,管护难度大;再次工矿企业、水电企业超速发展,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也带来新的极大的威胁。
造成祁连山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因素是
1、长期以来人类过度开发和破坏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而生产方式落后,造成对自然资源主要是水、土、林、草等过度利用以至破坏。根据统计,仅肃南县为例,1954年全县总人口为0.704万人,共有牲畜数量19.3万头(只),人均拥有牲畜37.5个羊单位/人,牲畜占有草地面积 5.38hm/羊单位;到 1980年,全县人口增长到3.3632万人,共有牲
2畜数量76.43万头(只),折合103.2万个羊单位,人均拥有牲畜30.9个羊单位/人,牲畜占有草地面积1.38hm2/羊单位;截止2000年,全县人口增长到3.59万人,比1954年增长5倍,共有牲畜数量83.53的万头(只),折合114.45万个羊单位,比1954年增长4.3倍,人均拥有牲畜31.04个羊单位/人,牲畜占有草地面积0.9lhm2/羊单位。
由于传统生产方式粗放经营,牲畜数量增长过快,造成超载放牧现象严重,天然草地的面积、产草量逐年下降,草地退化、沙化、盐碱化现象日趋突出,草畜供求矛盾日益尖锐。2000年,因草地退化,草原承载能力比1983年下降了8.19%,草地适宜载畜量只有72.33万个羊单位,而实际载畜达到了114.45万羊单位,比1983年增加了25.33%,全县草原超载42.12万羊单位,超载率为63.2%。尤其是冬春场,储草量少,但放牧时问长,长达8个月左右,草地资源过度利用,退化、沙化、盐碱化面积逐年增加。由于人口和牲畜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人畜占有草原面积急剧下降,草原承载压力日益加大。在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式下,为了供养不断增长的人口,不得不依靠破坏性地掠夺自然资源,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2、过度滥垦和对森林滥伐造成森林覆盖率下降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垦草伐林、种植农田的行动有3次,第一次1958年至1962年,在“大跃进”年代,全国掀起大炼钢铁,大搞粮食生产运动,致使大量灌木林被伐,优良典型草地开垦成为农田。(1949年,肃南县耕地面积186.lhm2,1958年到1960年的三年时间,滥垦草地10000hm2,是1949年的54.5倍);第二次,即“文革”十年**时期,在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号召下,肆意垦草种粮,(从1973年至1976年的4年时间,开荒草地933hm,但由于违背自然规律,开垦土地无水灌溉,靠天吃饭,两次开垦的大部分草地面积随即撂荒,原有的自然植被至今不能得到恢复)。第三次,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重经济效益,轻环境保护,滥垦草地的现象仍然存在,同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伐木、挖药、采矿等人为破坏活动频繁,造成祁连山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河西走廊各县沿山居民为了扩大收入来源,不断垦荒开地,许许多多草地变成垦地。垦荒现象有日益加剧之势。
3、干旱缺水和水利工程、环保设施差
2由于林木、草原植被退化,生态环境恶化,造成干旱缺水,“十年九旱”屡屡发生。据气象资料统计,肃南县年均降水量为66-600mm,年均蒸发量为250-2900 mm,特别是牧草生长季4-6月份,全县平均降水只有12.1-59.lmm,牧草不能正常返青,生长发育不良,产草量低,草场等级下降。近10年来,草地牧草产量下降了7.3-2%,草地等级比例下降了10%。截至2000年,全县干旱草地面积达到49万hm2,严重缺水草地面积达37.9万hm2,分别占了全县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4.46%和26.65%。干旱缺水进一步加剧了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除了干旱缺水,还有就是人们没有形成节水的意识。
肃南县地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上游区,水资源丰富,但受资金投入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水利工程建设步伐缓慢,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很低。尽管相继兴建了一批牧区水利工程,但工程规模小,年久失修严重,效益较差,满足不了生态建设发展的需要。人工饲草料基地,牲畜舍饲喂养,对天然草地进行围栏封育、轮牧、休牧和禁牧,人畜饮水等畜牧业基础相对滞后,影响了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缺少科学论证,开发上的随意性,也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大量建造水库电站,一方面为农田灌溉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另一方面,也使得水源蒸发面积增加和环境破坏加剧。
二、肃南县在祁连山北麓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地位
1、祁连山具有独一无二的生态地位
祁连山是我国最重要的内陆河上游源区,也是欧亚大陆上孕育河流、冰川最多的区域。祁连山独特的生态系统,正是由于有大面积的冰川、河流分布,强化了祁连山地局部降水,使其在地势高寒的地区能发育黑河、石羊河、疏勒河三条大河。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关系到河西乃至甘肃省的生态安全,对大气、水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同时,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孕育了祁连山区复杂的动植物资源。在肃南县域集中分布有大量的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84科399属1044种植物,其中以青海云杉为主的天然森林绵延千里,是西北地区的生物种源库和物种遗传基因库。祁连山北麓75%的水源涵养林在肃南。肃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构成了涵养水源功能,孕育现代冰川964处,总面积408平方公里,占全省冰川面积的20·7%,冰储量151亿立方米,大小河流3
条,占河西走廊河流数56条的58·9%,形成了全国第二大内陆河流域区域,石羊河、疏勒河、黑河三大河流从肃南境内流过,年出境水流量43·1亿立方米,使其源源不断地供给河西5市480万人口、500多万头(只)牲畜、数百家工矿企业的生产、生活用水,是河西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内蒙古额济纳旗500多万人民、800多万头牲畜、70余万公顷农田、110余万公顷林地和800余万公顷草场、几百个工矿企业的命脉所在,其枯荣兴衰左右着河西走廊的生态平衡。
2、肃南县生态环境状况关系甘肃全省发展
闻名遐迩的河西走廊,是今日甘肃省的”米袋子“、菜篮子”。据统计,甘肃省32%的粮食、70%的商品粮、99%的棉花、25%的油料和50%的瓜果蔬菜产于河西走廊,这一切都离不开祁连水源涵养林和冰川提供的水资源。没有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就没有河西绿洲,更不可能建设商品粮基地。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的好坏关系到河西商品粮基地建设成败,关系到河西地区人民的生存,关系到整个河西建设的兴衰,所以说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是河西人民命根子,没有祁连山冰川就没有问西走廊。由于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及冰川绝大部分分布在肃南县境内,特定的生态环境是整个河西地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它不仅保护着高山“天然水库”的长久不衰,使其源源不断地供给河西绿洲的农业灌溉、城市工矿企业用水,而且也维系着北部荒漠、沙漠区域的天然植物生长,因此肃南县的生态环境状况与河西地区的发展息息相关,进而影响着整个甘肃省的发展。
3、肃南县是祁连山北坡生态保护最好的区域
一个区域的生态状况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由于自然因素对同一区域的影响是相同或相近的,而且自然因素对生态的影响通常是缓慢的,因此,对于同一区域不同地段的生态环境就取决于人为因素的影响。肃南县占祁连山北麓70%的面积,同周边甘肃、青海两省十五个县市接壤,肃南人口稀少,人口密度为1·5人/km',约为青海三江源区人口密度的89%,人口少,实行保护和建设的难度小,有利于开展保护和治理。人为活动状况少于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也好于周边地区。同时,肃南县各族人民世代居住在祁连山北坡大部分生态区,有义务也有责任应当承担起保护祁连山生态、维护河西走廊生态安全的历史重任。
综上所述,肃南县地理位置独特,区域特征明显,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多样
性丰富集中;是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的源头,是重要的水源地,人口数量少、密度低,不但有利于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而且容易取得成效,获得突破,便于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三、祁连山北麓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设想对策
针对祁连山目前存在的生态恶化和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把生态经济学同祁连山生态实际行机结合,建立--种生态、生产、生活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坚持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并重治理工程。
一是实施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
通过包括人工增雨工程改善干旱气候缺水状况;实施天然林保护和人工造林工程,增加森林覆盖率以增加天然水库;加大天然草地保护、矿区植被保护与恢复、水土保持与河道治理、水资源综合利用、国土资源保护等工程。通过工程治理建立起覆盖整个祁连山北麓地区的人工增雨监测系统、催化作业系统、信息传输系统、作业指挥和评估系统、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实施保护天然森林和天然林封育、新增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湿地恢复、矿区植被恢复、风沙防护林、黑土滩治理和恢复草地、人工种草等恢复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植被系统。
二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 实行草原禁牧休牧
针对肃南特区传统游牧生产方式和分散居住的特点,进行生态移民、集中定居,减小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快建设小城镇、支持农牧民产业转移、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现代农业、进行基本草原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国士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从肃南已有的经验来看采取“三三制”的办法比较好,让1/3的老百姓转移到工业、旅游业和服务业的领域里面,1/3的老百姓转产搞一些其它方面的生产,比如劳务输出,从事运输业等,还有1/3搞一些设施畜牧业。同时生态区不仅仅是不从事生产经营,还有一个保护管理的问题,应该管理好现有的森林资源、草祁连的冰川雪山和广袤丰裕的森林草原,为河西绿洲和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生不息提供了“生命之水”,对祁连山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管护。
三是实施纵使治理的技术支撑和管理
进行包括生态保护治理项目的课题研究、生态保护治理项目技术推广与培训、农牧民产业转移项目科技推广与培训、生态环境科技监测能力建设、管理与
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山林区植被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与推广、草原健康安全维护综合技术推广、牧草与种子丰产栽培技术推广、草地植物组成的精准调控技术推广、植被建设与水土保特技术推广、节水灌溉基础研究等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
推进祁连山保护与治理对策
1、强化生态文化教育,形成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氛围
生态文明是系统性的社会工程,需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文化教育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中,树立人与自然的道德感,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才能为生态文明打好基础。一是开展生态意识教育课,树立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教育情操。在学校和社会等各个层次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以普及生态环境和生态观念、环保法规等教育,形成积极保护环境、人人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思想观念。二是要不断扩大生态文化宣传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三是建立公众参与的机制,培养公众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规范行为。
2、建立协调统一的,具有一定权威和强制约束力的祁连山生态环境协调治理工作领导机制
制定治理和保护河西生态环境的规划;领导祁连山的生态治理保护工作;设立生态建设与保护基金等。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为目标,以节水为核心,以水资源的战略安全为基础,制定和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
3、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扶持生态经济 建设祁连山生态文明,关键是走好循环发展之路。在肃南县主要保护好水源、以及水源涵养林等生态系统,抓好森林、草地的保护和治理。走生态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大力推行资源综合利用和再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完善祁连山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
随着生态经济的发展,现存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必然要发生多样性变化。目前,现有政治、法律制度和治理方式,可以按照生态主义价值观和为生态循环经济服务的原则进行改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法律制度作保证。
一是建立综合决策的政治制度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二是出台相应政策,用宏观手段引导生态建设。三是充分发挥立法在环境、资源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四是抓好环境执法,强化污染综合治理。
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祁连山乃至河西走廊生态文明,加快推进肃南县生态立县,建设美好家园、和谐家园、绿色家园的客观需要。是河西各族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永续发展。
作者简介:于生林(1962.01——),中共肃南县委党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县域经济,生态环境保护。邮编:734400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