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保证要素 质量系统GMP 实施指南

时间:2019-05-15 01:0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质量保证要素 质量系统GMP 实施指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质量保证要素 质量系统GMP 实施指南》。

第一篇:质量保证要素 质量系统GMP 实施指南

质量保证要素

质量系统GMP 实施指南

质量保证要素

3.1 偏差管理

【法规要求】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修订版:

第十章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第五节

偏差处理

第二百四十七条

各部门负责人应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 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

第二百四十八条

企业应建立偏差处理的操作规程,规定偏差的报告、记录、调查、处理以 及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并有相应的记录。

第二百四十九条

任何偏差都应评估其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企业可以根据偏差的性质、范围、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将偏差分类(如重大、次要偏差),对重大偏差的评估还 应考虑是否需要对产品进行额外的检验以及对产品有效期的影响,必要时,应对涉及重大偏 差的产品进行稳定性考察。

第二百五十条 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 况均应有记录,并立即报告主管人员及质量管理部门,应有清楚的说明,重大偏差应由质量 管理部门会同其他部门进行彻底调查,并有调查报告。

偏差调查报告应由质量管理部门的指定人员审核并签字。企业还应采取预防措施有效防止类 似偏差的再次发生。

第二百五十一条

质量管理部门应负责偏差的分类,保存偏差调查、处理的文件和记录。

【实施指导】

企业应建立偏差程序、标准(例如偏差分类标准等)和相应的记录表格;企业应充分培训 并

偏差调查应彻底;偏差系统应能控制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在根本原因被识别和纠正(correction)活动被确定之前,相关产品不得放行;企业应进行偏差趋势分析,推动公司产品

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3.1.1 定义

关于偏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年修订版第二百五十条中一些描述(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况”),但没有给出“ 差”的正式定义。

本节对“ Deviation)”的讨论是基于 ICH Q7的定义:

174

质量系统GMP实施指南

质量保证要素

偏差---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Deviation---Departure from an approved instruction or established standard)。

这里指的“标准”指制药企业为实现药品质量而建立的各种技术标准,包括但不局限于物料 的分析检验标准。技术标准可以体现为各种文件形式,可以直接是程序文件的一部分,可以是 独立的技术标准文件,也可以体现为受控模版或其它适当的形式。

这里指的程序(指导文件,instruction)指广义“生产”(Manufacturing)活动的程序文件,偏离非“生产”(Production)类的程序(例如仓储程序和试验室程序)也完全可能导致对产品质

量的不良影响。

一般而言,偏离分析检验标准的情况通过 OOS 系统进行管理,偏离“生产”(Manufacturing)的程序文件和其它技术标准的情况通过偏差系统进行管理。

偏离”,没有区分偏离程度的大小。所有偏离程序或标准的情况都属于偏差 的范畴。如果企业在程序中,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正常情况及其预先确定的操作方法进行

了描述,则此种情况的出现就应视为正常操作的一部分。

3.1.2 基础

有效的偏差管理是建立在有效的、足以控制生产过程和药品质量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 准的基础之上的。在企业的程序(指导文件)和标准不足以控制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即使制药

企业已经建立了一个很完整的偏差程序,也不能认为该偏差系统能有效地保证产品质量。

举个极端的例子,假设 批准一个新供应商必须要由采购部、生产部、研发部(或技术部)和质量管理部门共同签字同意,但是没有定义任何技术标准,没

有定义哪些质量风险必须得到控制作为供应商确认的基本要求(例如杂质的控制标准、疯牛病

风险的控制标准),只要所有的签字收集齐全,就符合程序要求。这属于典型的有程序,无标

准,无法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控制,这种情况下,即使该企业在批准新供应商时完全没有发生

偏差(所有签字都齐全),也可能导致药品质量已经失控,这时其偏差系统缺乏一个有效的基 础。

制药企业应建立合理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作为实现产品质量的 基本条件和偏差系统的基础;各部门负责人应确保所有人员严格、正确执行预定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预防偏差的产生比在偏差发生后处理偏差

更为重要。

3.1.3 范围

制药企业应精心设计其偏差系统,清晰定义该系统的适用范围。

有些企业实施的是 EHSQ(环境健康安全质量)综合管理体系,其偏差系统不仅适用于与 药品质量相关的偏差,而且覆盖了环境健康安全相关的所有偏差;

有些企业的偏差管理程序仅覆盖狭义“生产”(Production)活动相关的偏差,对于其它“生 产”(manufacturing)活动的偏差,没有相关的偏差管理程序文件和配套的记录表格,这时该企

业的偏差系统的范围是不完整的。

偏差系统的适用范围应全面覆盖 GMP 所要求的范围。

175/332 3

质量保证要素

质量系统GMP 实施指南

3.1.4 职责和资质

偏差管理程序应规定相关人员的职责,包括:

表 3-1

相关人员的偏差管理责任

人员

职责

操作人员

识别偏差,如实记录偏差,并立即向部门主管和/或技术人员报告偏差

(必要时)负责偏差的即时(紧急)处置;

部门主管和/或技术人员

负责立即报告质量管理部门和(必要时)更高层的管理人员

负责调查偏差的根本原因;

跨职能(跨学科)团队 负责评估偏差的影响;

负责Correction)以及纠正预防措施(CAPA)

负责偏差的分类;

负责批准纠正(Correction)以及纠正预防措施(CAPA);

质量管理部门

负责审核批准偏差调查报告;

负责跟踪纠正和纠正预防措施的执行,并结束偏差和(或)启动CAPA程序;

负责保存偏差调查、处理的文件和记录

所有生产质量相关人员应接受偏差管理程序的培训和必要的考核,应具备识别偏差的能力;

部门主管和/或技术人员应当有能力判断偏差的性质,确定即时(紧急)处置措施以防止偏 差的影响继续扩大;

跨职能(跨学科)团队的成员应具备本职能/学科领域的丰富的专业知识,有能力展开根本 原因调查并 Correction)以及纠正预防措施(CAPA);

质量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应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权威,有能力判断偏差的性质从而进行偏差 的分类,批准纠正(Correction)以及纠正预防措施(CAPA)。

176

质量系统GMP实施指南

质量保证要素

3.1.5 偏差处理流程

图 3-1

典型的偏差管理流程示例

偏差发生 偏差识别 偏差记录和 报告主管 紧急措施? 否 是

执行紧急措施

偏差报告质量管理部门 不影响质量? 确认 不能确认 根本原因调查 偏差影响评估 记录和解释 建议纠正行动 批准纠正行动 完成纠正行动

记录归档 批准偏差报告 纠正预防措施 偏差处理结束 统

注:纠正预防措施(CAPA)可能导致启动变更控制程序

177/332

质量保证要素

质量系统GMP 实施指南

偏差的识别

偏差的识别是偏差处理活动的起点。清晰明确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 验方法、操作规程等是偏差识别的基础,一线操作员关于偏差识别的培训、经验和能力是非常

关键的。

偏差也可能没有在操作过程中被发现,而是在记录复核或审核过程中被识别出来。在进行 偏差调查、定义纠正(Correction)行动和纠正预防措施(CAPA)、偏差趋势分析的过程中,应包括对员工是否具备适当偏差识别能力的评估;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改进措施(例如培训、职

责或职务的调整等)。

偏差的记录和报告

任何企业,无论设备多先进,管理多严格,在生产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发生偏差的可 能性。GMP 要求必须记录发生的任何偏差以及相应的现场处理过程。一般在批生产记录和其它

相关的记录上都留有一定的空白用于记录异常情况和处理过程,必要时可增加额外的记录和报 告。

任何偏离预定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况都应 当以文件形式记录并有清楚的解释或说明。对产品质量有潜在影响的偏差应当进行调查,调查

及结论均应记录在案。

任何偏离预定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况均应 立即报告主管人员及质量管理部门,报告时应给出准确、完整的信息,以便进行偏差的正确分

类和(必要时)组织进行调查和处理。

推荐企业针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年修订版第二百五十条中 员及质量管理部门”的要求,在程序中给出1 天之内),以避免各部 门在偏差程序执行过程中对耐

偏差的分类 任何偏差都应评估其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企业可以考虑下列因素,并根据自身品种、工艺特点和质量体系情况建立适当的偏差分类标准(对于具有多个生产基地的集团企业而言,还应考虑集团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和统一性):

偏差的性质

偏差的范围大小

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

是否影响患者健康

是否影响注册文件

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类方式,例如:

重大偏差,次要偏差

关键偏差,中等偏差,微小偏差

178

质量系统GMP实施指南

质量保证要素

关键偏差,重要偏差,小偏差

I 类偏差,II类偏差,III类偏差

除了根据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进行分类外,制药企业还可以建立其它的辅助分类系 统和/或相应的编码规则,以帮助进行偏差趋势的统计分析。例如企业 A对偏差制定编号规则如

(下表不是作为模版,只是用于说明辅助分类系统是如何建立的):

表 3-2

偏差分类

分类号

示例

产品污染和交叉污染 01 例如产品中引入了外来杂质

人员偏差 02 例如调换岗位时未经培训考核即上岗

例如生产中设备故障停机

设备/仪器故障 03

例如仪表超出校准有效期

物料偏差 04 例如使用原辅料、包装材料时发现异常情况

生产工艺偏差 05 例如工艺参数超出预定范围

生产环境偏差 06 例如洁净区压差超出范围

例如漏贴标签或贴错标签或标签实用数与领用数发生 物料标识偏差 07 差额

试验室偏差 08 例如标准溶液超出有效期

计算机化系统偏差 09 例如基础数据设置错误

质量状态管理偏差 10 例如错误的放行动作

追溯性偏差 11 例如生产过程中物料追溯有所缺失

变更控制偏差 12 例如更换直接接触产品的垫片材质未走变更程序

未遵循与质量相关文件规定 13 例如违背了

记录填写偏差 14 例如记录涂改,修改前的数据不可辩读

以上没有某

有些企业还根据其它标准对偏差进行分类,例如企业 B将偏差分为两类:“计划内暂时性偏 差(Planned Temporary Deviations)”和“计划外偏差(Unplanned Deviations)”,并针对这两类

偏差进行相应的管理。

无论采取何种分类标准,已定义的分类原则应严格执行,应防止人为地降低偏差等级的现 象;质量管理部门应负责决定具体偏差的分类判定,相关部门(包括偏差发生的部门,跨职能 调查团队成员等)可以根据其专业知识对具体偏差的分类 录格式的设计上,例如可以在批生产记录上和其它相关的质量记录上留有适当的空间,便于质

量管理部门对所有偏差进行分类判定。

读者应注意,偏差分类仅仅是偏差管理过程中的一个要素,偏差管理的有效性应根据整个 系统的组织和

调查

179/332

质量保证要素

质量系统GMP 实施指南

部分情况下,需要有一个跨职能(跨学科)团队(Cross-Functional Team(CFT))对偏差 进行调查处理,以发现根本原因并评估该偏差的影响;部分情况下,偏差的调查可以在质量部

门的监督下由特定的部门完成。偏差调查常常需要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且超越单个职能部

门(特别是偏差发生部门)的局限,跨职能团队的意义在于召集所有必要专业领域的人员参与

调查,并且保证各个方面的问题都能得以讨论和解决。

该团队的成员通常包括下列人员:

生产的相关负责人

质量控制的相关负责人

注册的相关负责人

质量保证的相关负责人

如有必要,也可引入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例如设备工程的相关负责人和研发(或技术)的相关负责人等。但是,团队的成员不一定非得是相应部门的负责人,尤其是操作部门,可以

建议其他有能力胜任的员工加入到团队中。上市许可/注册负责人的参与往往是必要的,因为偏

差及其进一步的处理会影响到药品上市许可文件的符合性以及具体批次产品的可销售性。

在特殊情况下,偏差调查可能需要寻求公司外部资源的帮助,例如需要进行非常特殊的检 验或研究,或者需要寻求专业机构的咨询意见。跨职能(跨学科)团队需要评估自身的知识、能力、试验/检验设备和人力资源是否充分,必要时寻求公司管理层的支持。

该跨职能(跨学科)团队的任务是调查根本原因,评估偏差的影响,Correction)和纠正预防措施(CAPA)。针对根本原因的调查是评估偏差影响和 Correction)和 纠正预防措施(CAPA)的前耐查

什么是正确的纠正(Correction)和纠正预防措施(CAPA)的判断可能会大相径庭。

进行偏差调查时应包括可能受该偏差影响,但已被销售的相关批次。

根本原因调查可使用多种技术,例如常见的质量控制七种工具,5 次为什么(5 why)等。

基于对偏差性质和根本原因的理解,跨职能(跨学科)团队应对偏差的影响进行下列评估:

对直接涉及的产品质量的影响

对其他产品的影响

对验证状态的影响

对上市许可文件/注册文件的影响

对客户质量协议的影响

调查根本原因和进行影响评估可以采用风险分析方法,请参见第 5 章《质量风险管理》。

许多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额外的文献查询或实验研究以评估偏差的影响,例如需要研究扩 大工艺参数范围对成品质量的影响。对重大偏差的评估还应考虑是否需要对产品进行额外的检

验以及对产品有效期的影响,必要时,应对涉及重大偏差的产品进行稳定性考察。

偏差处理

紧急处置 180

质量系统GMP实施指南

质量保证要素

偏差有时涉及安全问题或者其它紧急的情况,必要时,偏差发生部门的主管和技术人员应 当具备能力根据公司的安全程序或其它适用的程序,负责进行偏差的即时(紧急)处置(例如

紧急避险),以防止偏差继续扩大或恶化。

在发生偏差时,为了避免、减少可能的损失,如果可能的话,生产人员应及时对产品做好 标记,尽可能地将发生偏差前、偏差中、偏差处理完恢复正常后的产品分开,单独作为若干小

批。根据批的定义,同一批产品应当具备质量的均一性。发生偏差前后的产品显然有可能存在

质量差异。分批后,质量评价人员在评价时,可以针对发生偏差的小批作出专门的决定。以免

一旦需要报废,因无法区分偏差前、后的产品而不得不将整个批号全部作报废处理。

决定是否需要停产

纠正(correction)

基于对偏差性质和根本原因的判断,可能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这些措施应明确相关的负责 人和执行时限。常见的偏差处理措施示例如下:

表 3-3

常见的偏差处理措施

处理关键偏差需

责任人

完成时限

立即开展的措施(必要时)

批否决

质量受权人

生产工艺否决

生产负责人

设备、设施或房间的否决

该问题的专业部门负责人

联系监管当局

注册负责人

联系相关客户(例如原料药企业联系制剂药客户)销售负责人

其他措施

质量保证负责人

成品或中间体的放行不一定需要预先完成偏差调查中确定的所有整改措施或方案(例如当 整改方案与需要持续进行的培训、维护保养、工艺研究相关时),但是,质量受权人在进行放

行产品决策时,应要获得相关偏差调查和处理的全面信息:对产品质量没有影响的偏差,应要

有清晰合理的解释;对于不能排除对产品质量是否有潜在影响的偏差,应要审核根本原因调查 的结论、潜在影响的评估结论和跨职能(跨学科)团队确定的整改措施。

下一步是通过风险分析来确定进一步的行动。质量管理部门应审核和批准风险分析活动的 结论。在完成了风险分析并确定了所有的措施时,偏差的处理即可认为予以完成。质量管理部

门负责批准偏差调查报告,而做决定的基础通常是团队的讨论。

纠正预防措施(CAPA)

偏差系统与纠正预防措施系统(CAPA 系统)有很紧密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纠正

(Correction)行动(或称矫正措施,remedial action)要首先加以明确,纠正将对问题本身进行

控制;在接下来的过程中,要明确预防措施,预防措施将防止偏差重复发生。

181/332

质量保证要素

质量系统GMP 实施指南

在偏差记录表格及其附件中所列出的内容可被视为即刻措施(或称纠正,或矫正措施)。这些措施不必在纠正预防措施(CAPA)系统中再重写一遍,加以引用就可以了。所建立的矫

正措施应复印给 CAPA系统并在该体系中进行跟踪。

纠正预防措施可能导致启动变更程序。例如,相同的偏差总是重复发生,但每次都被判定 为对产品质量没有影响,是原来设定工艺参数时过于苛刻,这时在基于合理数据的基础上可能

需要为工艺参数重新设定合理的控制范围。

时限

偏差报告时限

2010新版中国药品 GMP 第二百五十八条明确要求:“任何偏离预定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 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况均应有记录并立即报告主管人员及质量管理部 门”。

应针对从偏差发生部门到质量管理部门的信息传递,明确质量部门的联系人(及充分的备 用联系人),并制定一个具体的偏差报告时限(例如:1 天之内)。

偏差调查和处理时限

国际上通行的实践是要求及时完成对偏差的调查和处理。美国FDA在2002年针对ICH Q7A 的讲座答疑中对“及时”的解释是:

“我们在执行中会考虑Barr 案例判决中关于“及时”的定义,即在发生后 30 天内关闭一个偏

差。如果在 30 天内不可能完成,那么写一份中期报告是明智的做法。及时是什么,完全取决

于事件本事,其紧急程度或对患者健康影响的程度。如果是即将影响患者健康的情况,那么“及

时”就肯定要比 30 天快。如果该偏差涉及一个复杂的纠正措施,那么就可能不止 30 天了。但

是你必须从这些方面去考虑(以决定什么是“及时”)。”

要求及时完成对偏差的调查和处理,不仅是因为需要考虑事件的紧急程度和对患者健康的 影响,也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拖延的时间越长,偏差发生的“第一现场”就越容易消失,调查就

可能越困难;同时跨职能(跨学科)团队也将面对其它的任务,从而难以保证调查所需的资源

始终不受影响。制药企业应在程序中规定关闭偏差的时限,建议不超过 30 天,特殊情况除外。

记录表格传递时限

在偏差调查处理过程中,如果存在相关记录表格在各个部门之间传递的情况,应规定偏差记录/报告

移交质量管理部门的时限;质量管理部门应对偏差调查(包括记录的传递)进行编号登记,或采用

其它有效的方式,以防止在传递过程中出现记录遗失和失去跟踪的情况。

记录保存

企业应明确规定偏差调查、处理的文件和记录保存的职责、方式和保存期限。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保存所有与GMP和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偏差调查、处理的文件和记录。偏差调查、处理的文件和记录的保存方式应保证与相关产品的可追溯性、易于查找并能在内外

部审计中迅速苗树

批生产、批包装过程无直接关系的偏差调查记录和报告,也应以合理的方式编号保存。

182

质量系统GMP实施指南

质量保证要素

对于偏差记录和报告,特别是需要展开正式调查的偏差(例如关键偏差(Critical deviation)和重大偏差(Major deviation)),按照预先定义的规则编号保存是一种良好的实践,这可以防止

造假并便于进行统计和趋势分析。

偏差调查、处理文件(包括管理程序、记录表格和趋势分析报告)的保存时限应遵循企业 文件管理的规定,一般应不短于相关产品的生命周期;具体偏差的调查、处理记录的保存时限

应至少与相关批记录保存时限相当,当一个偏差与多个批次(甚至多个产品)相关时,其保存

时限应综合各批次/产品的生产日期和有效期取最长的情况。

公司管理层的领导作用

跨职能(跨学科)团队(Cross-Functional Team(CFT))需要足够数量的有知识和能力的 不同部门人员,投入足够的时间进行偏差的调查处理。公司管理层在设置部门和人员职能时应

包括这一重要职责,在配置各部门人力资源时应充分考虑这一职责的需要。

制药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偏差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是相关部门的员 工(甚至是部分管理人员)出于避免麻烦、避免惩罚的心理而瞒报或仅部分报告偏差的情况。这需要通过有效的持续培训和导向性的企业管理奖惩机制共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公司管理

层在资源和程序上的支持起到关键的作用。

【要点备忘】

偏差可能涉及:

---不同知识领域(例如工艺知识、分析方法知识、设备知识、微生物知识等)

---不同职能部门(例如生产、QA、QC、物料、设备、研发等部门)

---不同阶段(例如新产品项目实施阶段和商业生产阶段)

具体的“ /知识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可能有很大差异,不同职能部门人

员的 GMP 素质、态度可能参差不齐,不同阶段由于不一样的组织结构(例如新产品项目组织

机构和日常

门、不同阶段中,预防偏差发生的能力和有效管理偏差的能力可能是不均一的(一个好的质量

管理体系有助于减少和消除这种不均一).因此,在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计时,仅仅审阅由被审计方预先挑选、准备的个别偏差案 例,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判断企业是否已经有建立好的偏差系统(System in place),但往往不

能对该企业偏差系统System effectiveness)进行适当的评估。理想的检查方

法是综合分析企业在不同知识领域、不同职能部门、不同阶段的偏差案例,从而评估该企业偏

差系统逆波/或审计人员挑选偏差案例进 行审核。

偏差管理常见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情况:

偏差的定义及其使用有漏洞、冲突或歧义

有些企业在“偏差”概念之外,非正式地使用“问题”、“异常情况”等概念,不纳入偏差程序

进行管理,统计时也不计入“偏差”,但实质上也是对既定程序的违背或偏离。

183/332

质量保证要素

质量系统GMP 实施指南

有些企业的偏差记录和处理表格只适用于处理生产(Production)过程的偏差,不适用于处 理其它活动的偏差(例如仓储、试验室、计算机化系统),也没有建立起适合处理其它类型偏

差的记录表格。

偏差分类标准及其使用有漏洞、冲突或歧义

一种典型的有漏洞的偏差分类标准如下:

表 3-4

典型的有漏洞的偏差分类标准

Major deviation

Deviations relevant to quality---with an impact on the product quality.重大偏差

与产品质量相关的偏差-对产品质量有影响

Minor deviation

Deviations not relevant to quality---without an impact on the product quality.次要偏差

与产品质量无关的偏差-对产品质量没有影响

在许多情况下,确实难以迅速判断具体的偏差对药品质量有无影响,或者影响到什么程度。上述偏差分类标准回避了处于灰色地带(可能有影响也可能没有影响)的情况,在实践中往往

导致将可能对质量有影响但暂时无法证实的情况统统列为次要偏差,从而回避展开正式的偏差

调查。

偏差报告不及时:不同职能、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未能及时有效合作

2010新版中国药品 GMP 第二百五十八条明确要求:

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况均应有记录并立即报告主管人员及质量管理

部门,应有清楚的解释或说明,重大偏差应由质量管理部门会同其它部门进行彻底调查,并有

调查报告。偏差调查报告应由质量管理部门的指定人员审核并签字。”

偏差系统的有效性依赖于不同职能部门、不同学科/ 知识领域之间的密切沟通和合作。其 中“立即报告主管人员及质量管理部门”是质量管理部门进行偏差分类、组织和/或参与重大偏差 调查的前

在逆耗

所有的调查、处理和记录都排除了质量管理部门的及时参与。等到最后批生产记录(或其它记

录)交到质量管理部门(也许是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以后),质量管理部门第一次知道这

个偏差的存在时,偏差发生的“第一现场”早已不复存在,相关的记录和解释都已经过反复审核 和修饰,质量管理部门已经无法真正参与调查和进行偏差的有效分类。尽管从偏差处理的记录

表格上看,最后都有质量管理部门的签字,但实际上在偏差调查、处理过程中不同职能、不同

学科未能及时有效合作。

在检查偏差系统和案例时,对具体执行时限和各职能部门合作情况的关注是重要的。

偏差调查不全面、不彻底

理论上讲,企业应查明所有偏差(包括 OOS)的根本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然 而在现实中,的确偶尔存在即使经过详细、旷日持久的调查,根本原因仍然无法查明的情况。184

质量系统GMP实施指南

质量保证要素

但是,这种客观情况的存在不能成为企业缩减调查努力,回避彻底调查或故意缩小调查范围的

理由(例如特别是连续或者半连续生产的原料药)。

应注意,不能过度使用“人员错误”或是“操作人员培训”作为失败的理由,来替代真正意义

上的调查。人们不是一直会犯错误的。有时候,工艺或者设备被设置在一种模式,人们是不会

用其它方式去操作的。如果企业有太多的偏差,而这些偏差看上去总是由于操作者的错误引起,往往需要质疑真正的原因。纪律处罚行动和单纯的培训不能替代根本原因调查和真正的整改行

动。

物料/产品放行与偏差管理脱节

在中间产品或成品的放行过程中,当产品放行人不负责或不直接参与偏差的调查,并且,没有明确的程序要求将偏差调查处理的全部记录和报告的审核作为放行的必要条件时,偏差系

统和放行系统都是有漏洞的,将导致偏差管理和物料放行的不受控状态。

【实例分析】

实例 1 偏差系统未正式建立

(偏差调查和实验室超标结果(Out-of-Specification,OOS)调查没有形成文件)

在检查期间,检查员要求查看关于工艺偏差和超标结果的调查。她被告知这些调查已经做 了但没有形成文件。

你们对正式 GMP 检查报告的答复中仍在说,所有的实验室 OOS 或生产偏差由公司质量保

证部门进行调查,只是没有形成书面文件。你们也回答说,公司质量保证部门正在起草相关 SOP,并将在 2000 年 11月底前完成。

这一答复是不充分的。请将这些新建程序的正式版本递交供我们审核,以便确认贵公司是 否正确处理了上述缺陷。

实例 2 偏差不报告质量部门

GMP 检查过程中发现,该企业没有书面程序要求将生产过程中的偏差报告质量管理部门。

该企业在对正式 GMP 检查报告的答复中声称,通过建立一个新的 SOP和培训相关员工,该偏差已被纠正。这一答复既没有提 SOP供监管部门审核,也没有写明在新的 SOP 中,是否要求将偏差报告给质量管理部门,并且将调查过程和处理结果进行书面记录。

实例 3 应该进行偏差调查的没有启动调查

应列为偏差的没有列为偏差

将其列为偏差。

实例 4 偏差调查不彻底(没有找到根本原因)

GMP 检查过程中发现三个主要偏差:

1)质量部门没有保证原料进行过适当的检验并正确地报告检验结果。

185/332

质量保证要素

质量系统GMP 实施指南

比如: 采用Y584-090301批的IR图谱对进厂的Y564-090401和Y584-090701两个批号进行 放行。

这样的方法是不能被接受的,同时也使人严重怀疑该工厂实验室进行分析活动的完整性和 可靠性。

2)质量部门没有履行相关职责保证工厂生产的 API 符合 GMP 要求和已建立的质量和纯度

要求。

比如,质量部门没有发现实验室人员提 IR图谱,没有代表进厂物料的真实结果。你们 的答复没有关注到质量部门是否有能力控制和发现实验室文件的操纵或改变,所以是不充分的。

你们 2009-09-02 的回复中,表示你们已经解雇了那个实验人员,也表示你们已经将原来的 QC经理和质量经理从 LIBANG 的质量团队中调离。同时你们也发现了另一个类似问题,LOT

Y535-090601。但因为你们的答复中没有语苗 API 质量和纯 度数据安全性的计划,所以也是不全面的。

3)没有对日常检验中的原始数据处理进行充分控制。

比如,你们工厂实验室人员可以修改打印的同 IR图谱有关的原始数据,我们担心缺乏安全 控制的系统可以允许这样的行为的发生。

你们回复中没有表示你们工厂将如何确保原始分析数据的完整性,只是表示采购计算机服 务器用来保存和打印 IR图谱。

请相关新的或变更的程序,和你们如何确认系统的计划。

备注:

这个例子说明该企业没有完整的偏差调查系统,或者避重就轻。

实验人员修改数据是表面现象。(涉及到人员如何培训(包括实验员,复核人员,批准人员,QA 人员等等),数 据如何复核,记录如何检查,复核和检查中需要哪些原始数据)

显然,没有意识到或回避了--缺乏系统控制手段,缺少一个有效的实验室控制系统: 比如工作站的符合电子签名 的验证。比如没有调查复核和批准人员的过失,没有回顾书面的设备/数据/测试批准程序的问题等等。

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所以只能靠开除实验人员了事。自然也就没有全面的CAPA计划和落实了。这样的 偏差系统是无效的。

【其

它】

应注意,因为法规的不同,执行 2010 年版中国药品 GMP 时不能完全照搬其它国家或地区 的做法,例如欧洲原料药委员会(APIC)的《怎么做?》(How to do)指南中关于偏差分类的论

述就不能满足 2010年版中国药品 GMP 的要求。

8.15

“It is then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persons reviewing the completed production records(Production)to

decide which deviations could be considered critical and require investigation。The Quality Unit should

check the deviation records(not the full production/batch records!)and ensure that critical deviations were

investigated(reference2。22 and 6。72 ICH Q7a)。”

审核全部生产记录的(生产部门)人员负责确定哪些是关键并需要调查的偏差,质量部门应检查偏

差记录(并不是全部生产/批记录!),并确保关键偏差进行调查(见ICH Q7a 2.22和 6.72)。

第二篇:GMP实施指南

GMP工程设计

GMP在药品生产企业的实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软件和硬件。软件是指先进可靠的生产工艺,严格的管理制度、文件和质量控制系统;硬件是指合格的厂房,生产环境和设备。硬件设施是药品生产的根本条件。

GMP工程包括以下内容:

1、建筑装修装饰部分;

2、净化空调系统;

3、电气系统;

4、水系统;

5、在线监控及监测系统;

6、消防及安全系统。

一、建筑装修装饰部分

1、平面布置:GMP 的核心就是防治生产中的混批、混杂、污染和交叉污染。

1)、平面布置设计内容:生产区、包装区、储存区、人流通道、物流通道、安全通道、辅助区域设计等方面。

2)生产区、、包装区、储存区:按照产品特点、生产工艺、生产规模进行布局,3)人流通道:更鞋、一更、二更、缓冲及消毒。

4)、物流通道:原材料、内包材进入通道;成品外出通道;废品及污物通道;不合格品回收通道。

2、平面布置工程实例。

1)、人流通道:完全符合GMP要求;如果受到场地限制,也可调整为2个或3个房间。

2)、生产区、包装区

3)、物流通道:成品外出通道、废品外出通道、内包材进入通道、安全通道。

4)、安全通道:洁净室应设置应急安全通道。

5)、有待改进地方:A、物净间既作为内包材脱外包间,又是污物通道。B、洁净服回收和发放不顺畅。

二、净化空调系统

洁净室技术指标:洁净度、温度、湿度、噪音、静压差、照度。

设计步骤如下:

1、根据平面图,按照GMP要求确定各房间的洁净度、温度、湿度指标;根据房间的洁净级别,按照GMP要求确定各房间的静压差、噪音指标;

2、参数计算:

1)、设计风量平衡表

换气次数:根据《洁净厂房设计规范》确定一个换气次数,(受房间高和气流组织影响);根据温湿度负荷计算一个换气次数。那个大选取那个。正压风量:根据房间密闭状况和静压差确定,一般采用2—5次/h。

2)、计算冷、热负荷和加湿、除湿量 根据焓湿图计算,现在可用软件。3)、臭氧消毒量的计算

首先确定臭氧浓度,然后计算出臭氧发生器规格,用软件计算。

3、保证技术性能措施

1)、系统确定及净化空调机组主机选型

A、净化原理:初效过滤-----中效过滤-----高效过滤,受机组影响也可作变更。初效过滤器:G1----G4,选G3或G4;中效过滤器:F5-----F9,选F7;高效过滤:H10---H15,常把H10—H12叫亚高效。B、确定制冷、制热量和除湿、加湿量 按照参数计算得出。适当考虑余量。C、确定送风量、回风量、新风量

送风量=参数计算送风量×1.05;回风量、新风量同理

D、机组机外余压:按照最远的房间计算

机外余压=风管阻力(直管道阻力+弯头阻力+调节阀阻力)+高效过滤器终阻力+房间静压+回风口阻力+余量

2)、风管口径计算

风管口径面积=风量/风速

风速:主管选取8---10米/s主要考虑到噪音影响;支管选取6—8米/s;有风口的支管选取3—5米/s。

3)、气流组织:百级采用水平层流或垂直层流;其它采用乱流,一般采用上送下侧回。气流组织设计对保证洁净度有非常重要作用。4)、回风口径计算

回风口径面积=风量/风速

风速:风速选取1—1.5米/s。

4、其它: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消音器、调节阀、防火阀、控制系统的配备等

5、图纸设计:

1、规划风管走向及布局

2、按照制图规范制图。

3、风管主材采用镀锌钢板,保温采用B1级保温板。材料选用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如:大连珍奥在材料选取上用的改进:

1)、彩钢板全部采用手工纸蜂窝单面玻镁彩钢板 2)、门:采用洁净成品门,外感美观、内置闭门器、自动升降扫地条、洁净门锁。

3)、洁净窗户:成品洁净窗户,与墙一齐,既美观又便于打扫卫生。

4)、塑胶地板上墙75mm:在彩钢板下部使用专用新型铝合金型材,塑胶地板上墙后与墙面一齐,既美观又便于打扫卫生。

第三篇:2010版—实验室控制系统GMP实施指南

实验室控制系统 GMP 实施指南

目录

目 录 前言...............................................................................................................................................1 目的...............................................................................................................................................2范围...............................................................................................................................................3指南内容结构...............................................................................................................................4

5.质量控制实验室总体描述............................................................................................................5

5.1 职责....................................................................................................................................5 5.2 布局....................................................................................................................................5

5.2.1 原则..........................................................................................................................5 5.2.2 要求.........................................................................................................................5 5.3 人员....................................................................................................................................6

5.3.1 组织架构.................................................................................................................6

5.3.2 资质要求.................................................................................................................6

5.3.3 培训.........................................................................................................................6

5.4 文件系统....................................................................................................................................7

5.4.1 分类.........................................................................................................................7 5.4.2 要求.........................................................................................................................7 取样.............................................................................................................................................10

6.1 定义.........................................................................................................................11

6.2 应用范围.................................................................................................................12 6.3 要求.........................................................................................................................12

6.3.1 人员........................................................................................................................12 6.3.2 取样器具................................................................................................................12

6.3.3 样品容器................................................................................................................13

6.3.4 取样间....................................................................................................................13

6.4 流程实施.................................................................................................................13

6.4.1 取样方案................................................................................................................13

6.4.2 取样........................................................................................................................14 6.4.3 标识........................................................................................................................14 6.4.4 取样记录................................................................................................................14 6.4.5 取样的异常处理....................................................................................................14 6.4.6 留样........................................................................................................................15 试剂及试液的管理.....................................................................................................................17

7.1 定义和应用范围..............................................................................................................17 7.2 要求..................................................................................................................................17

7.2.1 采购接收和标识...................................................................................................17 7.2.2 储存和使用...........................................................................................................18 7.2.3 试剂使用效期的管理...........................................................................................18 7.2.4 报废.......................................................................................................................18 7.2.5 文件管理...............................................................................................................18 标准品/对照品............................................................................................................................19

8.1 定义..................................................................................................................................19 8.2 分类..................................................................................................................................19 8.3 应用范围..........................................................................................................................20

8.4 要求..................................................................................................................................20

8.4.1 接收.......................................................................................................................20 8.4.2 标识.......................................................................................................................20 8.4.3 标准溶液的稳定性研究.......................................................................................20

i

第四篇:GMP质量

GMP知识

1、企业应当建立药品(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应当涵盖影响药品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确保药品质量符合(注册要求)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全部活动质量管理)。

2、质量风险管理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应当根据科学知识及经验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以保证产品质量。

3、企业应当对每家物料供应商建立(质量档案),档案内容应当包括供应商的资质证明文件、(质量协议)、质量标准、样品标准、样品检验数据和报告、供应商的检验报告、现场质量审计报告、产品稳定性考察报告、定期的质量回顾分析报告等。

4、应当按照供应商的要求(保存)和(使用)生物指示剂,并通过(阳性对照试验)确认其质量。

5、应当有检验所需的各种鉴定菌,并建立鉴定菌保存、(传代)、使用、(销毁)的操作规程和相应记录

6、每批工作标准品或对照品应当用法定标准品对照品进行标化,并确定有效期,还应当通过(定期标化)证明工作标准品或对照品的(有效期)或含量在有效期内保持稳定,标化的过程和结果应当有相应的记录。

7、实验室的设计应当确保其适用于预定的用途,并能够避免(混淆)和(交叉污染),应当有足够的区域用于样品处理、留样和稳定性考察(样品)的存放以及(记录)。

8、隔离操作器和隔离用袖管或手套系统应当进行常规检测,包括经常进行必要的(检漏试验)

9、质量控制包括相应的组织机构,(文件系统)以及取样、检验等,确保物料或产品在放行前完成必要的(检验),确认其质量符合要求

10、GMP(2010年修订)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是药品(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品生产过程中(混淆),(污染)以及(交叉污染)、差错等风险,确保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药品。

11、某些情况下,持续稳定性考察中应当额外增加批次数,如重大变更或(生产)和(包装)有重大偏差的药品应当列入稳定考察。此外(重新加工)、返工或回收的批次,也应当考虑列入考察,除非已经过验证和稳定性考察。

12、应当建立操作规程,规定原辅料、包装材料、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厂房、设施、设备、仪器、设备仪器和计算机软件变更的(申请)、(评价)、(审核)、批准和实施。

13、物料供应商的确定及变更应当进行(质量评估),并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方可采购

14、企业如需自制工作标准品或对照品,应当建立工作标准品或对照品的质量标准以制备、鉴别、检验、批准和贮存的操作规程,每批工作标准品或对照品应当用法定标准品或对照品进行(标化),并确定(有效期)。

15、在标准放行前,应当对每批药品进行质量评价,保证药品及其生产应当符合(注册)和本(规范)要求

16、改变原辅料、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生产工艺、主要生产设备以及其对变更实施后生产的药品进行(风险评估)

17、企业应当建立(变更)控制系统,对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变更进行评估和管理,需要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变更应当在得到批准后方可实施。

18、企业应当建立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系统,对投诉、召回、偏差、自检或外部检查结果、工艺性能和质量监测趋势等进行调查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19、“风险”是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

20、质量风险管理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

判断题

1、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保证的一部分。(×)

2、取样区的空气洁净级别应当与生产要求一致(√)

3、变更都应当评估其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企业可以根据变更的性质、范围、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将变更分类(如主要、次要变更),判断变更所需的验证,额外的检验以及稳定性考察应当有科学依据。(√)

4、物料和最终包装的成品应当有足够的留样,以备必要的检查或检验,除最终包装容器过大的成品外,成品的留样包装应当与最终包装相同。(√)

5、质量管理部门对物料供应商的评估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供应商的资质证明文件、质量标准,检验报告,企业对物料样品的检验数据和报告,如进行现场质量审计和样品小批量生产的,还应当包括现场质量审计报告,以及小试产品的质量禁言报告和稳定性考察报告(√)

6、除批记录外需要长期保存的其他重要文件包括:质量标准、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稳定性考察、确认、验证、变更等(√)

7、变更都应当评估其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

8、我公司目前的质量管理体系政策性文件包括:公司质量手册、公司质量责任制、公司对质量奖罚条例、工厂主文件(√)

9、就单一偏差或投诉所采取的纠正措施,不足以防止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或重复发生或者说造成缺陷的根本原因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10、在多数情况下,当非预期事件发生后,要有纠正措施,随后还要采取预防措施(√)

11、CAPA系统通常有下列两种常见的类型,集中型和分散型,我公司的管理规程为分散型CAPA管理(×)

12、所有的纠正预防措施都应明确定义行动的具体内容,谁负责执行,完成期限,谁负责跟踪其完成情况,谁负责评估其有效性,谁负责最终关闭该项,(√)

13、所有的CAPA行动都要进行跟踪直至执行完毕,并且在最终关闭之前应评估其有效性(√)

14、应当根据科学知识及经验对之来定风险进行评估,以保证产品质量(√)

15、质量风险管理过程所采用的方法、措施,形式及形成的文件应当与存在风险的级别相适应(√)

16、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参与所有与质量有关的活动,负责审核所有与本规范有关的文件,质量管理部门人员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将职责委托给其他部门的人(×)

17、文件是质量保证系统的基本要素(√)

18、文件的内容应当与药品生产许可,药品注册等相关要求一致,并有助于追溯每批产品的历史情况(√)

19、文件应当标明题目,孙红雷,目的以及文件编号和版本号,文字应当确切,清晰,易懂,不能,不能模棱两可(√)

20、物料和成品应当有经批准的线性质量标准,必要是,中间产品或待包装产品也应当有质量标准(√)单选题

1、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已于2010年10月19日经卫生部会议审计通过,现予以发布,自(A)起实施。

A、2011年3月1日

B、2010年7月1日

C、2011年5月1日

D、2010年12月1日

2、文件的起草,修订,审核,批准均应当由(C)签名并注明日期:

A、文件管理专人

B、质量管理人员

C、适当的人员

D、质量管理负责人

3、企业必须建立质量保证系统,同事建立完整的(A),以保证系统有效运行

A、文件体系

B、组织结构

C、质量控制系统

D、质量管理体系

4、质量保证系统应确保,生产管理和(B)活动符合本规范的要求。

A、质量管理

B、质量控制

C、产品质量

D、产品实现

5、以下为质量控制实验室应有的文件(D)A、质量标准,取样操作规程和记录,检验报告或证书

B、检验操作规程和记录(包括禁言记录或实验室工作记事簿)C、必要的检验方法验证报告和记录 D、以上都是

6、下列哪一项不是事实GMP的目标要素(D)A、将人为的差错控制在最低的限度

B、防止对药品的污染,交叉污染,以及混淆差错等风险 C、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产品质量

D、与国际药品市场全面接轨 7、2010年修订的GMP没有的章节(A)

A、卫生管理

B、设备

C、生产管理

D、机构与人员

8、因质量原因退货和收回的药品,应当(A)

A、销毁

B、返工

C、退还药品经销商

D、上交药品行政管理部门

9、每批药品均应当由(D)签名批准放行

A、仓库负责人

B、财务负责人

C、企业负责人

D、质量授权人

10、不符合贮存和运输要求的退货,应当在(D)进度下予以销毁

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B、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C、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D、质量管理部门 多选题

1、企业建立的药品质量管理体系涵盖(ABCD)包括确保药品质量符合预定用途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全部活动。

A、人员

B、厂房

C、验证

D、自检

2、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基本要求包括(ABCDE),生产全过程应当有记录,偏差均经过调查并记录,批记录和发运记录应当能够追溯批产品的完整历史,并妥善保存,便于查阅,降低药品发运过程中的质量风险,建立药品召回系统,确保能够召回任何一批已发运销售的产品,调查导致药品投诉和质量缺陷的原因,并采取措施,放置类似质量缺陷再次发生。

A、判定生产工艺,系统地回顾并证明其可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要求的药品 B、生产工艺及其重大变更均经过验证

C、配备所有的资源

D、应当使用准确,易懂的言语制定操作规程

E、人员进过培训,能够按照操作规程正确操作

3、质量控制有哪些基本要求(ABCDEF)

A、应当配备适当的设施,设备,仪器和经过培训的人员,有效可靠地完成所有质量控制的相关活动

B、应当有批准的操作规程,用于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取样检查检验及产品的稳定性考察,必要时对进行环境监测 以确保符合本规范的要求。

C、由经授权的人员按照规定的方法对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取样。D、检验方法应当经过验证和确认

E、取样,检查,检验应当有记录,偏差应当经过调查并记录

F、物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必须按照质量标准检查和检验,并有记录

4、质量保证系统应当确保(ABCDEF)及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生产,检查,检验,和复核,每批产品经质量授权人批准后方可放行,在贮存,发运和随后各种操作过程中有保证药品质量的适当措施,按照自检操作规程,定期检查评估质量保证系统的有效性和适用性。A、药品的设计与研发体现本规范的要求

B、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果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 C管理职责明确

D采购和使用的原辅料和包装材料正确无误 E、中间产品得到有效控制 F、确认、验证的实施

5、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操作规程包括(ABCDEFG)内容?

A、对投诉、召回、偏差、自检或外部检查结果、工艺性能和质量检测趋势以及其他来源的质量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已有和潜在的质量问题,必要时,应当采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B、调查与产品,工艺和质量保证系统有关的原因

C、确定所有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放置问题的再次发生 D、评估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充分性

E、对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变更应当予以记录

F、去报相关信息已传递到质量授权人和预防问题再次放生的直接负责人 G、确保相关信息及其纠正和预防措施已通过高层管理人员的评审

6、应当尽可能采用生产和检验设备自动打印的记录,图谱和曲线等,并标明(ABCD)

A、产品或样品的名称

B、产品或样品的批号

C、记录设备的信息

D、操作人应当签注姓名和日期

7、包装期间,产品的中间控制检查应当至少包括(ABCDE)内容?

A、包装外观 B、包装是否完整 C、产品和包装材料是否正确 D、打印信息是否正确 E、在线监控装置的功能是否正常 F、包装数量偏差是否符合标准

8、质量控制实验室应当至少有(ABCDE)和仪器校准和设备使用清洁维护的操作规程及记录的详细文件。A、质量标准

B、取样草需哦规程和记录

C、检验操作规程和记录

D、检验报告或证书

E、必要的环境监测操作规程、记录和报告 F、必要的检验方法验证报告和记录

9、产品放行前对每批药品进行质量评价,需要确认(ABCDEF)内容 A、主要生产工艺和检验方法经过验证

B、已完成所有必需的检查,检验,并综合考虑实际生产条件和生产记录 C、所有必需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均已完成并经相关主管人员签名

D、变更已按照相关规程处理完毕,需要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并更已得到批准 E、对变更或偏差已完成所有必要的取样,检查,检验和审核 F、所有与该批产品有关的偏差均已有明确的解释和说明,或者已经过彻底调查和适当处理,如偏差还涉及其他批次产品,应当一并处理。

10、中国GMP2010版规定,(ABCDEF)文件需要长期保存

A、质量标准

B、工艺规程

C操作规程

D稳定性考察

E确认、验证、变更等

F其他重要文件

第五篇:GMP公用系统总结

20个常见的纯化水设备系统GMP验证问题

新版GMP认证出台后,许多制药企业在纯化水设备系统的GMP认证会遇到一些问题,以下是水处理之家网整理收集的20个常见的制药纯化水设备系统GMP认证问题。

1.纯化水设备没有安装PID图。2.纯水设备没有贴取样点编号。

3.纯化水系统中需要加上用水点编号;纯化水储罐上面管道无流向标识; 4.纯化水理化检测记录中:不挥发物检测称重无原始打印记录;电导率的检测应加入单位;其整张记录太粗,可操作性不强。

5.纯化水系统从EDI出来就是纯化水,但现场的管路及阀门、送水泵、压力表都没安照纯化水的标准做,存在污染风险。

6.纯化水系统验证时没有验证自动电磁阀的动作是否准确无误。7.安装纯化水在线电导率监测时没有图纸。

8.纯化水无管理设计图,管路非卫生连接,无日常监控,管路设计不利于取样。9.纯化水灌及焊接不符合要求,应该采用一面焊两面的成型工艺,并提供纯化水管道的内窥镜照片。

10.纯化水设备系统无取样记录;纯化水回水处应安装流量计。

11.纯化水系统需要对总送、总回、储罐、最远用水点进行每周全检,其余用水点每月全检。

12.纯化水系统的验证,对纯化水设备系统的IQCQDQ等性能进行验证。13.纯化水的设计、安装、臭氧消毒依据、焊接、验证确认等部分不符合要求。14.纯化水设备的图纸与实际设计不相符,各控制阀应在图纸上注明。15.管道、储水罐、电焊问题。

16.储备出水口,回水口应有温度计,以便对其温度变化进行控制,应有流量监控计。

17.纯化水管道接口连接方式应该采用卫生级卡箍连接方式,并且杜绝使用丝牙连接方式。

18.纯化水区段管线为应采用自动焊接工艺以及专业的切管工具。19.循环管线安装没有坡度,未设计最低点为排放点。20.纯化水系统管道存在死角,容易滋生微生物及细菌。

下载质量保证要素 质量系统GMP 实施指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质量保证要素 质量系统GMP 实施指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GMP实施情况总结

    GMP实施情况总结 在实施GMP中,硬件、软件和人员是三大要素。其中硬件是基础,软件是保证,人员是主导。领导重视与否,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GMP的实施。正因为如此,早在2003年初,在公......

    新版GMP实施解答

    新修订药品GMP实施解答(一) 为推动认证工作顺利开展,从本期开始,本报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联合推出“新修订药品GMP实施解答”专栏,邀请药品认证管理中心专......

    GMP质量管理机构职责

    PMCC验厂网-http:// GMP实施要点生产及质量管理机构职责 1.质量管理部门:对关系产品质量的一切活动和工作进行必要的和有效的监控,在全厂内,对从原料到成品,甚至销售后顾客的投诉......

    药品GMP检查指南(生物制品)

    一.机构与人员 [检查要点] 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对做好药品生产全过程监控至关重要;适当的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人员的职责必需以文件形式明......

    药品GMP认证申报材料指南

    药品GMP认证申报材料指南1.《药品GMP认证申请书》 1.1申请书中各项目应填写完整; 1.2企业名称、注册地址、生产地址与《药品生产许可证》上的内容一致,英文填写完整; 1.3法定代......

    如何系统的学习GMP

    如何系统的学习GMP如何系统的学习GMP 对于一名刚刚接触GMP的人来说,就象学习其他新事物一样,学习GMP,总感觉自己找不到方向。不知道如何去学。 下面,我就我个人学习GMP的过程简......

    生物制品生产企业GMP检查指南

    生物制品生产企业GMP检查指南 生物制品生产企业GMP检查指南 ( WHO 1994) WHO制定了若干GMP指导文件。这份更详细的指南可帮助理解和阐明上述文件。亦可使GMP检查和内部审计互......

    20120309修订GMP认证办事指南

    川食药监安函〔2012〕12号 关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010年修订)认证办事指南》的函 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省局窗口: 按照国家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认证工作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