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审计论文
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
环境审计论文
我 们 与 环 境 审 计
姓名:李梦昀 班级:审计131班 学号:139124132 指导老师:郑军
摘要:
环境审计是一个审计新领域,也是目前审计学界探讨的热点。虽然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已初显成效,但从理论研究到审计实践的各个方面尚存在大量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和解决。当前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审计越来越受到关注。个人作为国家的组成部分,在发展环境审计事业中具有着独特做,因此我们需要审视自身所负有的在环境审计发展中的责任。本文通过阐述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必要性,分析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根据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环境审计分析。
关键词:
环境审计,我们与环境,责任与义务
正文:
1.环境审计概述
1.1 环境审计定义 1.1.1定义内容 1.1.1.1广义
广义来说,环境审计是一个对环境管理的某些方面进行检查,检验和核实的过程。国际商会在专题报告中对环境审计的概念作了陈述,这一陈述得到了的普遍认同: “环境审计”是一种管理工具,它是对于环境组织、环境管理和仪器设备是否发挥作用进行系统的、文化的、定期的和客观的评价。1.1.1.2狭义
环境审计既有其广义的一面,也有其侠义的一面。
从狭义来看,环境审计是指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为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审计机关依据环境法规和政策,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环境会计披露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等信息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各方的重视,资源环境审计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1.1.1.3地位
(1)环境审计既是环境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又具有监控和评价环境管理系统的职能。因此环境审计与资源环境相联系相作用。
(2)环境审计类似于内部审计,其本身既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反过来又具有评价内部控制的职能。环境审计包含于审计,但又是内部审计的扩展。
1.2环境审计背景 1.2.1产生背景
人类不断带来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前所未有的丰富与繁荣,然而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破坏,危及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在最近三十年中召开多次关于全球环境保护会议,并组织许多国家签定共同协议,对整治环境危害取得重要成效。
出于监督环保有效实施并实现预期目标的需要,环境审计继而产生,它体现了审计应有的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能,并取得若干成果。尽管如此环境审计也只是初步实施,若干重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1.2.2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1.2.2.1理论
当今人们已经深深地认识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正在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但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环境审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其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以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以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而环境管理是由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具体承担的,它们履行环境管理责任的情况如何,需要审计部门来鉴证。可见,作为社会控制机构之一的审计,是在更高一个层次上承担着环境管理工作,是对环境法规的遵循和环境管理系统运行的充分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我国政府准备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建立一个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价值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比较明确地衡量环境作为自然资本的来源以及作为人类活动承载体的重大作用。
我们通过环境审计,可以明确环境管理责任,找出差距,采取改进措施,从而促进环境的持续改善,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1.2.2.2国内
我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在获致良好业绩的同时施行环境审计,审计领域正在日益深入。但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及开展环境审计方面,亟待针对现实问题解决方法,顺应急需,与时俱进。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警示着我们:我国环境形势非常严峻,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随着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深入,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就我国的环境审计现状而言,开展加强乃至强化环境审计是很有必要的。
有了相关的制约法规,就一定要有必要的监督,否则再好的法规、制度也将失去作用。个人是社会的一份子,在环境审计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作用。
一方面,有了个人对环境保护状况的审计监督,就等于在最关键的部位设置了一道关卡,即从使用效果方面来考核国家、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这是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也是未来环境审计的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从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个人消费是国民经济的推动力,由此可以推断个人在国家环境审计失业中的作用。由此环境审计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也可得到验证。因为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大规模工业化过程中,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能为了环境就压抑发展,人人都穷困潦倒,环境再好也无济于事。所以环境问题是一个人类社会的选择问题,要在环境和发展之间求得平衡,既不能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环境放弃发展。在这时,我们就必须运用审计这一有力工具,进行小到企业、大到社会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监督,以保证国家、人民、企业之间全方位的利益。
1.2.2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和问题 1.2.2.1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主要状况
我国的环境审计才刚刚起步,涉及的领域还基本局限在对环保资金的审计评价上,与当今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状况相比是远远落后了,具体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环境审计进展。我国目前环境审计关注的重点领域主要是国家环境保护投资的重点地域,如“三河三湖”、“两控区”、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等,主要包括生态(生活)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两个方面。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环境专项资金的审计、对环境建设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部门(含生态环境建设主管部门)的审计、对环境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等。
2.环境审计的主要方法。除常规审计方法外,环境审计可以采取结果导向分析和问题导向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调查问卷、询问座谈、延伸跟踪等审计方法。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主要是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主线,以财务审计为基础,检查环境保护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管理情况,主要运用的还是一般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思路和审计方法,对于环境效益审计方法应用不多。
3.环境审计开展的项目。主要有:重点城市排污费审计,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审计,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资金审计等。各级地方审计机关也针对当地环境保护的特点,开展了一些环境审计或调查。
1.2.2.2我国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情况严重,生态环境状况堪忧,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已经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各级审计机关要通过积极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监督,维护资源环境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作为环境审计建设事业的一份子,应充分认识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积极主动有效地帮助政府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既是公民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和措施,也是个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2.我们与环境审计
2.1地球、人类与环境审计
无论一个人生活在哪个环境里,对于环境的和谐优美都有着共同的愿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立足的环境优美和谐,人情温暖,景色怡人。然而大多人的立念都关乎本身喜好的权衡,绝大部分人心里都存在着潜在的个人意识,有时候以偏概全的侧面观摩,往往让事物的本身被质变,就算这不是廉价的调换,也是一次不合格的评审。每个人的立场基本都偏向个人意识的距离,而资源与环境的论断还没有达到一种危机的风向,纵然给一千个一万个理由,人心也难达到一致的认同。
人是社会的个人,社会是群体的组合,貌似各自为营互不相干,实则都在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只要有了彼此的维护,无论一个社会还是一个环境,才会有治安的稳定和人文的和美。任何一种资源的流失都和人为的意识有关,任何一种环境的变迁都有人心的异化导致蜕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在可容千川百流,但不是无稽之纳,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刚在厚重正直,环境的和美需要采纳不同的建议斟酌进行改善。
人生存在一个社会的某个环境里,都有一个环境的资源共享,建立一种和谐,便是维系着一种安定平衡。但从工业革命历史以来的人性分析来说,个人意识的膨胀,独立个体思想的无限夸张,无疑是制约资源维护的同步共识的心理因素。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也是资源错乱流失的悲剧。个体与非个体的自身认识才是达成资源共享并维护的前提步骤,这关乎一个人对资源分配均衡的侧重,也是思想境界的区域。
2.2中国与环境审计 2.2.1我们的环境审计
现在环保法第6条明确写到,“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应当增强环保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
2.2.2中国环境审计概况
2.2.2.1重要性认识不足,审计环境急需改善
其一,我国环境治理工作开展较迟,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尚未真正建立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矛盾不能正确对待;其二,公众对环境审计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对一些污染环境的现象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其三,基层审计机关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时间迟,组织项目少,审计的领域主要以开展财政财务收支、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为主,使得审计人员和社会有关方面对资源环境审计的认识较少,尚未充分认识到资源环境审计的重要意义和发展前景。
2.2.2.2法规不完善,资源环境审计评价标准缺乏
目前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操作指南及相关评价标准尚未制定,导致资源环境审计可操作性较差。资源环境管理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学科,影响环境质量及环境发展趋势的因素众多,在实践中涉及多个指标和标准才能科学地反映和评价环境成本和效益。
2.2.2.3 审计实践经验欠缺,专业人才匮乏
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经验缺乏,资源环境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很强,资源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挑战,需要涉及多学科,但目前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经济、工程类专业人员,缺乏资源环境审计所需的专业知识储备,这势必削弱资源环境审计的作用。2.2.2.4审计主体单一,其他审计力量参予度不高
目前资源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部门、社会审计组织的参与程度较低。这就使得政府和审计机关只能把有限的审计资源投入到已出现严重资源环境问题的项目中,不能体现审计“免疫系统”的作用。
2.措施
2.1实施环境审计措施存在的制约因素
2.1.1公民的环境意识比较薄弱,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缺乏实质认识 目前人们对赖以存在的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缺乏深刻的、实质的认识,尤其一些政府管理者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不能做到全面和谐处理。
从长远来看,经济的快速增长仍是我国很长一段时期追求的目标,本来严峻的环境形势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将持续,我国环境审计面临严峻考验。2.1.2对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环境审计开展较迟。组织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不多,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这种状况导致审计机关内部相当数量的审计管理者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对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没有把环境审计工作提高到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环境审计在公众群体中的推广与深化。
2.1.3环境审计的依据不足
尽管我国现已基本形成了审计及环境法律法规监督体系,但环境审计工作还是缺乏具体实施的指导,也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环境审计依据既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又是审计组织开展环境审计的前提。由于缺乏相关的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在对环境效益进行评价时有难度,审计风险较大。
2.1.4没有开展全面的环境效益审计,涉及的领域较少。
近年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一般都是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审计主线,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主要集中在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管理方面,而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对履行国际公约和政府环境政策审计监督等内容,基本上是空白。
2.1.5缺乏一支由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环境审计队伍。
环境审计需要涉及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
2.2具体措施 2.2.1政府中的我们
2.2.1.1推动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审计模式。以项目为导向的审计模式是指审计机关每年安排资源环境审计或资源环境专项审计调查项目时,以社会反响强烈的环境问题、重大环境项目作为重点,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判断环境审计业务活动进行是否正常、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找出问题的形成原因,指出环境审计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薄弱环节,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的一种审计模式。这一审计模式主要关注的是环境绩效问题。
3.2 采取多元化的环境审计方法
将资源环境审计理念融入财政、企业、投资和经济责任等专业审计中,作为审计目标管理。将各个专业审计职能部门在资源环境审计方面的成果整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国家审计在资源环保领域的整体效果和作用。3.3 开展多部门联合审计体系
聘请相关的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律师等多方面的人才加入资源环境审计工作, 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提高环境审计的效率和效果,提高审计人员从更高层次、多角度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宏观政策与审计目标,同时促进审计人员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增强对环境审计的职业判断能力。3.4 利用社会资源
从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应充分发挥社会审计及内部审计在资源环境审计中的作用。通过推动内部审计、社会环境审计的发展,推进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多元化,也可以使不同审计主体在环境审计工作中相互支持、取长补短、分工协作,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启示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资源环境的日趋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施,资源环境审计势必成为今后审计发展的新方向。作为基层的审计人员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拓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探索资源环境审计方法体系,充分发挥审计在促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我国社会正加快发展步伐,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必须同步迈进,环境审计面临的任务将日益繁重和艰巨。通过近期对此新审计领域的研讨和探索,从中获得以下启示:
4.1环境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加强环保管理与开展环境审计成为迫切的任务;要达到良好的环保目标,必须树立和强化全民的环保意识,大力进行宣传。
4.2环境审计范围广,问题多,需要重点深入,才能有效开展。
从审计的权限与力量着眼,宏观领域的审计事项有赖于政府审计,微观领域的审计项目开展内部审计。
4.3组织企业参加环境保护认证体系
实现企业环境保护自我约束、绿色产品开拓营销市场的双赢,有效推进企业开展内部环境审计。
4.4环境审计需要环保技术知识
国际注册环境审计师委员会于1999年12月提出了若干新的要求。应当培训若干具有此项新技能的审计人员,承担环境审计的新任务。4.5我国开展环保的时间不长,缺乏经验。
开展环境审计的时间短,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成功经验,把他人的经验和我国实际相结合必能使我国的环境审计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4.6理论源于实践。
为了能够尽快形成具有特色的环境审计理论和方法,建议由中国审计学会组织学者、专家和审计工作者,深入进行两项环境审计试点,通过实践探索,创新环境审计的理论和实务。
5.后记
人类资源的共享共护,大到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资源,小到一个环境一个家庭,是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维护的一项担当。
一个人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环境都是立足的生存之本。个人与非个人的内在认识,在不同的场合自有不同的存在意义,生存之道的竞争势必影响到个人利益的瓜分以及人缘分流的对立与争夺。而这些都不可能做到完全整合分配上的均衡,只有存小异求大同,力求融合,统一个人意识的分化概念,明确资源共享和环境和谐的真正意义,才可能逐步达成一致共识。因此,环境审计的责任在于我们,我们保护着环境,环境呵护我们,环境审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事物,是我们未来的共同话题。
参考文献:
1.《关于在中囯实行绿色会计的探讨》 孙兴华 王维平会计研究杂志 2.《多元环境审计工作格局构建研究》 黄道国 邵云帆审计研究,2011(3)3.《浅议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与对策》 彭成元 审计署门户网站,2011(4)4.《中囯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囯环境科学学会
5.《我们的中国环境审计梦》 孙兴华 方宇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
第二篇:环境审计
浅议环境审计对现当代社会的影响及建议
摘要:当前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以此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也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的研究和保护,所以环境审计在现当代社会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正确处理环境和人类的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路线。
关键字:环境审计,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环境保护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环境会计从90年代初才开始引起重视,具体时间从2003年开始启动,1994年9月颁布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地提出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实际工作中,我国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该战略方针,实行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为原则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坚持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使环境保护与各项建设事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目前研究和探索环境审计,是我国广大审计人员的重大任务。广义地说,环境审计是对环境管理的某些方面进行检查,检验和核实。“环境审计”是一种管理工具,它对于环境组织、环境管理和仪器设备是否发挥作用进行系统的、文化的、定期的和客观的评价,其目的在于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帮助保护环境:一是简化环境活动的管理,对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二是评定公司政策与环境要求的一致性,公司政策要满足环境管理的要求。
一、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而审计的本质在于对经济活动的监督,这就使得审计进入环境管理领域成为必然。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环保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环境管理领域的不断拓宽,不断改革和完善环境管理手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环境管理发展的需要。为了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客观上要求必须强化环保投资的监督机制,以提高环保投资效益,促进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确保环境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环境审计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环境管理手段,它作为一项加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新机制,为各方面环境信息的需求者提供系统的、确定的、周期性的和客观的鉴证意见,在环境管理方面发挥监督作用。从1996年开始,我国审计理论界和环境管理部门相继组织了多次有关环境审计的研讨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审计环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的转移而转移的,它本身的客观存在的,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是两权分离的,是条件下出现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审计因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发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所以也因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审计环境对审计工作也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与之相关的如,审计的独立性,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证据、合理的职业谨慎、公允反映、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人员的道德行为等都会受审计环境的严重制约,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的审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它的可信程度一定高于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审计报告。环境审计主要是由于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对因为环境污染引起的,越来越突出的环境负面效应而感到强烈的不满,要求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压力下产生和发展出来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环境管理是由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具体承担的,它们履行环境管理责任的情况如何,需要审计部门来鉴证。作为社会控制机构之一的审计,是在更高一个层次上承担着环境管理工作,是对环境法规的遵循和环境管理系统运行的充分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专门对环境保护状况的审计监督,就等于在最关键的部位设置了一道关卡,即从资金的支出与使用效果方面来考核国家、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这是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从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环境审计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也可得到验证。
二、开展环境审计的目标
环境审计目标就是环境审计行为活动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寂静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不仅包括资产的真是、合法、有效,同时也包括环境责任,即对环境大鬼的遵守、寂静活动对环境所构成的影响以及环境管理活动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全面反映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促进国家完善环境理发和提高各级环保部门的执法水平。审计部门作为独立的第三者,可以通过环境审计促进国家有关环保法律和政策的全面有效执行,同时能及时揭示和反映环保法规制定和执行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国家完善环保理发和提高执法水平。促进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审计机关通过开展环境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对国家环境政策的遵守情况,环境保护资金的缴纳和使用情况,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进而促进环境保护工作从基层做起。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环境,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保护法”,国务院发布的“征收排污崭行办法”等等。地方政府也纷纷制定一些排污收费和罚款管理方法,以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系列法律由各地的环保管理部门贯彻执行,实施专业性的监督管理。
促进完善环境保护管理监督体系和落实环保措施。为了使环境保护工作法制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发了一系列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其目标是促进落实环保措施,并评价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促进环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全民、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十分重要,使全社会知道,地球只有一个,要珍惜地球上的每一种资源。
三、目前环境审计国内外开展的现状
国际审计组织鼓励各最高审计机关在行使审计职责时,对环境问题进行考虑。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中,重视审计独立监督,评价职能的参与,尤其是国家审计职能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许多国家已成功地制定了相关的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审计规范,建立了相应的环境审计部门,培养了许多专职环境审计人员,环境审计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国家共同关注予以实施的一项崭新的工作。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审计才刚刚起步,环境审计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在审计对象上,一环境保护资金为主;在审计类型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在审计内容上,受上述审计对象和审计类型的影响,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包括对环境保护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的审计,对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1995年在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开罗会议上,我国审计署在提交的会议议论文中对环境审计的作用、责任、技术、和方法上进行了具体阐述。此后,我国审计署学会在1997年《审计研究》期刊上,通过举办环境审计研究专题对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1998年6月,最高审计机关早是厦门组织召开了中国环境审计学术讨论会,就审计的定义,目的,范围,依据,主要内容及重点,理论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讨。2000年11月6日我国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2年11月,中国审计学会再次在北京召开环境审计研讨会,对环境审计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探讨。2005年3月28日在武夷山召开的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研讨会暨环境审计委员会工作会议。
我国目前环境审计关注的重点领域主要是国家环境保护投资的重点地域,如“三河三湖”、“两控区”、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等,除常规审计方法外,环境审计可以采取结果导向分析和问题导向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调查问卷、询问座谈、延伸跟踪等审计方法。重点城市排污费审计,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审计,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资金审计等。各级地方审计机关也针对当地环境保护的特点,开展了一些环境审计或调查。
四、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
注册会计师审计或者民间审计,作为中介组织以“第三者”的身份,独立、客观、公正地从事环境审计服务活动。“监督鉴证评价论”观点认为,各审计主体应通过履行各自的审计职能来实现环境审计的目标。“审计环境起点论”观点认为,审计环境是对审计有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从审计实践中产生。
注册会计师有很强的独立性。审计按不同的主体划分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当然,注册会计师是审计监督体系中独立性最强的。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灵魂和生命。独立性的存在使鉴证意见更具有可信性,更有说服力,能够满足各种信息使用者的多种信息需求。,企业管理当局更希望由独立性很强的注册会计师来承担环境审计的任务。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局限性给注册会计师提供了开展环境审计的机会。
所以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中,我们要发挥注册会计师人数多、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强等优势,克服环境专业知识欠缺、对环境审计认识存在局限性等劣势,从而为日益重要的环境保护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环境审计未来的规划
审计部门,特别是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担负对环境监管的监督和再监督责任。基于环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环境审计的范围也极广,从横向来看,应包括自然、经济、社会这三部分。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经济满足社会持续发展需求的能力,及自然满足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永续能力。包括企业生产环境、居民生活环境、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环境、国家资源开发环境、生态平衡环境诸方面,无明确的时空限制,并逐步向计划生育、绿色食品、环保产业、健康卫生等领域拓展。环保资金征收、管理、使用的完整性、可靠性、合理性、有效性;环保措施、手段、技术的合理性、科学性、经济性以及潜在环境风险评估。交通运输部门、能源供应部门等公用事业单位的服务供给行为;人类作为群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其他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具体行为和活动。
提高认识,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同时宣传环境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使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深入人心,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政府倡导、公众参与和市场压力的氛围中,意识到建立良好的环境审计管理体制,自觉开展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对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对环境审计进行立法。建立专家储备制度,实现与专业机构、专业部门的合作联动。利用他们的熟悉专业技术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优势,提高资源环境审计的质量。
总结,目前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环境审计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审计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知识经济对传统的会计和审计都发出了挑战,知识和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上的经济。从而对我们的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审计人员,我们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知识,培养新的技能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春,陈晓媛,环境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6月 [2]石爱中,胡继荣,审计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8月
第三篇:资源环境审计
为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切实发挥审计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在广泛征求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近日,审计署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
《意见》明确提出了今后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充分认识资源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义不容辞地担当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责任,以实际工作践行科学发展观。各级审计机关要按照“统筹规划、全面审计、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要求,重点对土地、矿产、森林、水等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治理情况;对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情况;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保护情况等开展审计。
《意见》还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不断探索资源环境审计的路子,创新审计方式与方法,围绕跨行政区(流)域环境问题的解决和对重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保工程项目、重大资源环境管理政策措施和战略规划等,积极试行合作审计和跟踪审计,运用信息技术与方法开展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审计;各级审计机关要建立和完善系统内部协调有力、与主管部门工作联动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制度,着力构建资源环境审计与财政、金融、企业、投资、经济责任、外资等其他专业审计相结合的整体工作格局。同时,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通过完善审计工作机构、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积极聘请外部专家等方式,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审计队伍建设,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工作。
《意见》的出台是审计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举措,必将对全国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篇:论道德环境审计
论道德环境审计
在企业经营决策与日常管理工作中,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出发点就是必须站在企业的全局利益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计较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工作要有凝聚力、有团队精神,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环境与企业文化。这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是非常有利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建设与维护良好的企业道德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有些企业的道德环境比较差,发布虚假经济信息、销售产品时以次充好、售后服务不到位、言而无信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供、产、销过程中的检查、检测环节增加,交易成本加大,造成了社会资源严重浪费。而内部审计工作非常有利于监测企业道德环境的建设和运作情况。针对某些企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内部审计工作者必须在企业道德环境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本文针对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提供一些可供操作参考的道德环境审计的程序与方法,以便评估与审计企业的道德环境。
一、关于道德制度建设以及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
(一)道德制度建设情况的审计
美国的大中型企业一般都有成文的道德制度,这是每个企业道德环境的根本和基础。它要求企业管理当局重视企业各个方面的道德行为,使企业的管理层以及全体员工认真贯彻落实这些成文的道德制度。从公司总经理到普通员工,各个岗位都有成文的职业道德制度与行为守则,这些制度应该简洁明了,便于操作,利于执行,易于考核。
内部审计工作者在审计道德制度建设的时候,首先审查董事会会议记录,必须确保成文的道德制度已经在最高级的管理部门(董事会)的会议上讨论、审查、确认并表决通过了。然后才可以名正言顺地贯彻落实。因为大部分员工都能够自觉地强化道德观念而不需要借助于外界的压力实施道德行为。但是有些道德觉悟比较差的人就需要借助于道德制度的权威性和威慑力来落实。道德制度执行的威力来自于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以及职能部门,所以必须检查道德制度的制订情况以及董事会表决通过的会议记录,以及执行委员会会议记录中的有关操作性的条款。
在企业经营及管理方面,发展与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当然也包括道德环境的发展与改革,新出现的道德问题(例如,内部管理方面的弄虚作假、客服方面的乱收费、服务质量差等)、现存的道德发展与提高的问题,都需要对现行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经理部门与董事会必须正确认识、认真对待业已发生的道德失范现象,以及那些至今还没有进行制度规范的道德问题。因此,经理部门与董事会应该制订与补充新的道德制度,每年对于道德制度进行一次修订,尽量使企业道德环境的发展变化能够与时俱进。
(二)关于道德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
企业道德制度建设是基础,而贯彻落实是关键。所以道德制度的贯彻落实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具体来说,主要是审计本企业员工个人的职业道德行为与经理人的职业道德行为。
美国企业的一般做法是:企业各部门负责思想道德的工作人员必须按照规定向内部审计部门汇报有关道德制度落实情况、违反道德事件等等。无论这项工作是全职还是兼职,其工作责任应该是:(1)全体员工都要学习、理解、贯彻、落实道德制度;(2)全体员工都要理解、支持公司有关违反道德行为的处罚规定;(3)各职能部门无论是否已经发生了违反道德的行为,都要定期汇报道德制度的执行情况;(4)对于已经发生的道德违规行为的处理情况都需要及时汇报;(5)道德制度贯彻执行情况,包括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对策也应及时汇报。内审人员应该检查和评估负责思想道德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使企业的道德建设更好地为经营、生产、管理等中心工作服务。
检查经理人的职业道德行为是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难点。首先是确认并核实经理人的工作职责范围,其中包括其所属部门以及权限之内是否维持了良好的道德环境。正如上述的做法一样,负责思想道德的工作人员应该与被审计的这个经理人一起,汇总该经理人所管辖的各个部门的道德制度贯彻落实的信息,然后分门别类、分析、概括之后,提出建议,上报给上级有关经理或董事会审议或处理。在这里,部门经理是第一责任人。各个部门经理必须采取有效、有力的措施在本部门把道德制度的贯彻落实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去抓,并将其列为经理人业绩考核的内容。在审计经理人工作绩效时,必须逐项审查其签订的职责任务书以及贯彻落实方面的各个细节,确保经理人已经完全理解了其职责的各个方面。所以审计的要点是:经理人是如何理解、贯彻落实道德制度的。
(三)关于道德制度修订与确认情况的审计
道德制度的定期修订对于建设高质量的道德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进一步说,随着工作场地以及经营环境的变化董事会也应随之修订与改进其道德制度。这样,企业的工作环境与道德制度就会协调一致,进而把这些道德制度及时、有效地传达、落实到员工的行动上去。这些道德行为、道德制度的变化应该是由内审人员必须确认的组成部分。
讨论、修订与确认道德规范应在全体员工会议,或者车间、班组、部门等会议上进行。同时,这些会议决定尽量形成决议性文件,以确保其形成足够的道德宣传覆盖面。修订与确认以后,每个员工必须分别签署道德行为保障书,其内容包括:(1)已经理解并愿意贯彻落实道德制度;(2)在聘任期内,不传播、不公开其他员工的道德违规行为,以减少负面影响。同时,采取一些必要的预防措施,对于那些阳奉阴违,口是心非,而又找借口推脱责任的人应坚决予以辞退。如果公司是第一次搞道德环境审计,至少在检查出了道德问题之后,应该与当事人签订一份下不为例的协议。内审人员应检查这些文件并确保其贯彻落实。
二、关于新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把关、道德教育以及宣传情况的审计
(一)关于新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把关与入门教育情况的审计
美国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要求人力资源部在招聘新员工时,必须按照道德制度严格把好新人的入门关。一定要确保企业的重要岗位必须是德才兼备之人占据,这是确保内部控制质量的基本前提。因为现在有许多公司仍然未能把道德责任与职业道德的要求非常有效地结合起来,所以人力资源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应聘人员交流工作性质、岗位责任与要求、职业道德等,认真把好进入关。许多事情都可以防患于未然,如果一开始就让新员工深刻理解道德原理和道德责任,那么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与差错。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审计工作的内容就应该包括招聘人才的条件、标准与程序。至少,内审人员需要确认如下三点:(1)聘任条件与标准中必须附加有关道德要求;(2)聘任面谈时必须附加有关道德观念问题的探讨与交流;(3)职业责任与工作范围之内所有涉及的道德规范以及有关问题的探讨与交流,以确保新人的道德水平可以适应其岗位要求。
另外,检查对新员工进行道德教育工作的效果。内审人员应确保所有新员工必须接受道德教育。企业规章制度需要明确规定对于新员工进行全面教育与培训的具体的、合乎情理的时间要求,重点检查,未受训的新员工名单以及教育培训的内容(当然包括道德品行方面)、方式、方法、考核等。新员工一来,道德教育是头等大事。教育的方法要得当,形式要灵活多样,使新员工能够深刻理解董事会、管理层强调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新员工培训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它涉及到了企业的道德标准的要求,从而使每个员工必须把道德制度牢记在脑海里,落实在行动上。
(二)对道德失范行为的检查与处理情况的审计
企业应该有适当的、可操作性的道德失范行为的处理政策,必须引起全体员工足够的重视,并引以为戒。美国企业的具体办法:首先,确认前期(如上)已经发生的道德失范行为,然后按照已公布的处理办法严肃处理。上级管理部门非常有必要让员工知道不道德行为将被严惩,并记录在案,作为员工晋升的考核证据,使道德制度极具威慑力。内审人员通过评估近期不道德行为的处罚以及影响效果,而进一步评价道德制度的宽严程度以及适用性,尽量保持道德制度贯彻落实的一贯性、连续性。
具体工作从何处入手?首先,内审人员与负责思想道德的工作人员交流情况。他们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上报道德失范行为的人和事。这就要求负责思想道德的工作人员自己首先应该掌握这些规定的程序,然后检查与询问出现了道德问题的部门经理是否知道这些规定。一旦负责思想道德的工作人员与部门经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能够视道德建设与贯彻落实为己任,他们就会有效地交流有关道德问题的信息。内审人员应该核实他们之间相互交流的信息,其中包括道德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如何,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等等情况。其次,检查、审核负责思想道德的工作人员给上级经理部门的道德问题报告。道德问题报告应该汇总与通报本部门(也包括下属单位、子公司)所有的道德违规行为与事件。将本部门的道德问题仅仅报告给人力资源部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建立信息反馈、处罚以及纠正机制。起码要求是必须有定期(如、季度)汇总报告给公司最高经理或董事会,以便于他们对于道德环境进行客观评估。汇总报告包括有关治理道德问题的原因与情况分析、建议与拟订采取的措施。这就便于经理部门评估、纠正、完善道德制度及其执行措施。内审人员应检查这些汇总报告,以确保及时、全面、准确、充分地掌握与反映有关道德问题,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三)关于如何向客户、供应商、外界人士传播道德信息的审计
道德环境一般是要延伸到公司以外的,社会道德环境与公司的道德环境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尽量鼓励企业的合作伙伴也制定并实施道德制度,经理部门也要高度关注和严厉拒绝任何不道德的建议和提案。同时,道德制度也要贴在客户和供应商看得到的地方。这样的展示使品德高尚之人与良好的道德环境相处得非常融洽。例如,给有业务往来单位的贺年卡上可以写:“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真诚合作、互利共赢,成就卓越。在新的一年中,我们将献给你们最好的产品,愿我们携手共进,相互尊重,恪守最高的行业道德标准,开拓前进,共创辉煌。”现在,有许多公司强求供应商签署合同时附加道德条款,定期要求供应商重申自己的道德承诺。显然,公司与供应商、客户发展良好的道德关系,对于公司的发展战略是至关重要的。内审人员应检查这样的战略措施,确保道德制度的贯彻落实,同时检查采购部门与供应商之间、销售部门与客户之间的道德关系是否纯洁。重点审计公司涉外人员的道德行为的情况。^
第五篇:审计环境会计问题
引入20世纪90年代,环境对人类惩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保护自然与环境,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赔偿责任越来越大。作为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计量、反映和控制职能的会计理应对环境方面的支出、收益进行反映和控制。然而,呈实并非如此,会计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本文兹对环境会计有关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传统会计面临的挑战
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进入20世纪4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客观上把发展生产力建立在过度索取自然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补偿普遍不足,造成全球性自然资源存量锐减,生态平衡被破坏,环境污染恶化。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剧增,需求的增加,更进一步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强度消耗,造成能源紧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动摇了有关国家发展经济的自然物资基础,制约了经济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出现了十分不协调的局面。
为了遏止生态环境的恶化,世界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众多国家的环境法规也采取了使用经济手段对待环境问题的措施。据统计,西方国家每年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至8%。
众所周知,未来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要以较严重的污染为代价。只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就有可能变得既富裕又洁净。在所有措施中并不排除采用特殊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模式。如日本规定,防止环境污染用的机器设备第一年可提占成本33%的折旧,节能的机器设备第一年可提占成本25%的折旧。然而,传统会计并没有把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没有对环境项目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没有提供生态效益方面的信息,而是把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之中,资源和环境的消耗没有计入成本。结果导致了以牺牺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取得了虚夸的收益,为企业和国家带来了无尽的后患。原会计核算体系已面临着严峻挑战。将环境项目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已成为必然。
二、环境会计的现状及症结
(一)理论界已意识到环境对会计的影响力
1983年来,世界银行就积极鼓励修订现行的会计体系,增加环境项目,提出建立一套与联合国国民会计体系专家小组接受了这一提案。经过修订的国民会计蓝皮书已于1993年发表,包括的内容有对环境会计的讨论,对提出的设计辅助账户作了肯定并批准计算收益时应考虑计算环境成本。1991年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九届会议,着重对环境保护会计问题进行了讨论;1995年第十三届会议主要议题也是环境会计。在西
方会计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会计理论。
(二)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很不完善
在1990年召开的有关环境措施会计现行揭示问题的会议上,对10个国家20个大公司环境会计实际情况作调查,结果显示,在10个被调查的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提出了具体环境措施的会计准则。只有挪威要求公司的董事会在其报告中,必然揭示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企业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在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十三届会议上,秘书处提供了“对各国环境会计法律法规情况的调查”,该文件是对55个国家及欧洲联盟的调查结果,结果表明许多国家虽然都有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都没有关于环境会计方面的规定。1993年,联合国印发的一份题为《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的研究报告介绍了对跨国公司环境资料公司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跨国公司总的来说在公布环境资料方面持低姿态,公布的环境资料不全面且可比性差,资料很少定量,且定性信息不附时期,此外,看不出花费的资金,取得的成果和规定的指标之间有何关系,因此,无法评估公司的环境绩效以及公司的环境活动对财务成果的影响。环境会计无论理论还是实务还很不完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会计目标不明确
关于环境会计的目标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环境会计就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以改善整个社会资源问题。笔者认为,环境问题涉及面广,需要社会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予以优化,如鼓励替代能源、改革管理体制、发挥市场功能等,单凭会计这一手段是很难奏效的。因此,上述环境会计目标定位偏高,可操作性较差,不利于环境会计理论框架的建立和实务工作的开展。
2.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不迫切
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环境资料信息使用者仍然主要是政府部门。他们利用这些信息,制定相关的政策及法律、税收等规定,以改善环境。但只靠法律力量作为全面公布环境资料的关键因素,以改善环境。但只靠法律力量作为全面公布环境资料的关键因素,并不能形成推动企业公布环境信息的强大动力。真正可能有助于环境资料公布方面取得进展的因表,应是公众对环境问题日益增强的关切,公众压力应是企业公布环境资料的重要动因之一。而作为环境会计信息主体的企业,现在它并感觉到公布环境信息对自身有何益处。
3.过于追求理想化的环境会计模式
环境会计作为社会经济发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理论与实务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过于将其规范化、系统化、势必影响其发展的进程。
三、环境会计的目标
鉴于前述环境会计目标定位偏高,且不尽具体的现状,本人认为,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作为环境保护投资的主体应当是企业和各地政府部门。企业投资的目的是将其污染、资源的利用控制在环保规定指标之内;各地政府部门投资的目的是使已经污染的环境治理到可接受水平。因此,作为环境会计行为指南的目标可分为两个层次,即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改善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最优化。具体目标则是为相关客体提供环境会计信息。具体包括:(1)促使企业在经营管理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规律和物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努力提高努力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确认和计量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的环境效益;(3)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各部门提供有关企业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规则以及对环境保护的义务、贡献等方面的环境会计信息。
一、环境会计模式
环境会计的核心是对环保支出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将其与收益反映在报表中,为政府及有关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环保经济决策。既然环境会计的主体一是与环境密相关的企业,一是各地政府部门。那么,其核算可采用“双轨”运行的模式。即,作为企业的环境信息资料可纳入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进行计量、反遇和揭示,而对各地政府的环境保护的投资可纳入国民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核算。
(一)纳入国民会计核算体系的环境会计
按照环境经济学的观点,现行衡量经济发展的经济学标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不能正确反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虚增了国家的富有程序,夸大了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以环境项目调整计算的结果与用传统方法计算的结果明显不同,并且调整后的国民生产总值偏低。因此,若观评价国民生产总值,需将部分环境支出项目支出纳入国民会计核算体系。这些支出主要包括环保与规划费用、补救措施费用、复原费用、住户和政府消费活动引起的环境费用支了,以及由于其他国家的生产活动造成对本国环境影响的支出等。
上述内容可在国民会计账户体系中设置辅助账户进行记录、计算、汇总揭示。
(二)纲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环境会计
微观上,企业生产成本反映当期环境保护支出,即企业发生的环境保护费用支出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实行企业会计和环境会计的“单轨”核算。
从环境会计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其步履艰难的关键是环境信息不易确认、不易计量,且难于揭示。因此,笔者认为,环境会计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对那些易于计量和揭示的指示先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予以核算。从环境会计的目标来看,环境成本可作为研究和应用环境会计的突破口。
1.环境成本的涵义
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面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具体可分为: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保护维成本、环境保护发展成本等。环境污染成本指企业由于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应予补偿的费用;环境损失成本指企业对生态环境污染或破坏而造成的扣失以及由于环境保护需要而勒令某些企业停产或减产而造成的损失;环境治理成本指企业为治理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而发生的各项支出;环境保护维持成本指为预防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而支出的日常维持费用;环境保护发展成本指为进一步发展环境保护产业而投入的各项开支。
2.环境成本的确认
环境成本应在其首次和以识别的期间加以确认。如果符合合资产的确认标准,就应将环境成本资本化,并在当期及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否则,应作为费用记入当期损益。对于由于不遵守环境法规而被判处的罚款以及由于以往环境污染和损害造成或伤害而对第三方的赔偿,与其他环境成本不同,他不对企业提供任何利益或回报,因而应单独披露。另外,作为非常项目记录的环境成本也应单独披露。
3.环境成本可在企业会计账户体系中增设环境成本账户进行核算,最终将其计入生产成本。环境成本计入生产成本,会使产品成本提高,生产者为了不降低自己的利润,往往采用提高商品销售价格,将这些费用转嫁给消费者。但普遍性要求企业在生产成本中打入环境成本和运用市场价格竞争机制,可以促使企业进行必要的工艺技术改进,采取环境措施相对降低环保费用,从而降低成本,这将有助于环境条件的改善。环境成本只有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会计核算体系应根据环境成本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会
计处理,分清影响环境的责任和承担的费用,合理真实准确地计算环境成本和生产成本。
(三)原企业会计核算模式的修正
在“单轨制”下,需对原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组织结构、账户设置以及信息的披露方式进行必要的修正。
1.环境会计的核算原则
环境会计核算要反映环境资源因素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要能够测定环境资源的现状和变化的方向、程度、达到预先发现环境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并起到预警具备用;环境会计可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现行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等予以反映;环境会计应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考虑企业的业绩,对企业的评价应以能在企业内部使企业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相配比并取得社会利润为标准,其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是经济上的,还应是社会性的;环境会计的核算要体现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的要求,其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的确认要受国家政策和法律的约束。因此,环境会计核算的原则应在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之上增加预警性原则、社会性原则、政策性原则、多种计价基础并用的原则等。
2.环境会计的组织结构
实施环境会计不必设立专门的会计机构,具体核算可由企业现有机构和会计人员承担,属于企业会计工作的增加、扩充,分工负责,有专人即可。
3.环境会计账户的设置
在原企业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增设与会计有关的会计科目,如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以及反映企业对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损害和赔偿的会计科目,反映企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安全生产所提取的社会效益。
4.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现有财务报表主要提供的是经济效益指标,而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指标均未披露。鉴于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已越来越超出了传统概念。人们要求得到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信息,因此,企业披露环境成本和负债信息对于清晰反映或进一步解释报表项目十分重要。因此,企业有必要在日常核算的基础上,通过编制环境报告予以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及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笔者认为,环境会计信息等可寓于企业财务报告之中,如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等内容可直接列于资产负债表或损益表中,对其他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信息可在说明书予以说明。国家对应披露的内容、要求应予规范。如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影响问题、全球变暖问题等,应在环境报告中予以反映。
至于披露的形式,可以用货币单位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成本和效益,也可以用实物指指或指数,甚至用文字来说明对环境所做出的贡献和造成的损失,也就是对原会计基本假设的货币计量假设作必要的延伸。
参考文献:
陈毓圭:“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会计研究》1998年第5期。
孟凡利:“环境会计:亟待开发的现代会计新领域”,《会计研究》1997年第1期。
孟凡利:“环境会计的概念与本质”,《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徐泓等:“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财务与会计》1999年第6期。
肖维平:“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财会月刊》1999年第5期。
《2020的中国》,第六章保护环境第71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