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药输液常见的不良反应
疼痛:出现在静滴后或者静滴过程中,注射部位或者沿静脉走向部位可能出现疼痛,大部分的疼痛如针刺样疼痛。
对策:首先要请护士查看,排除是否因护士操作不当所致,一般在调慢滴速后可以缓解。不能缓解者,可以一边静滴,一边热敷,基本可以缓解。
发热:发热常发生在药物输注30分钟之后。
对策:减慢滴速,或者停止静滴,给予抗过敏药和退热药,并采用物理降温,让患者多饮水;做好鉴别诊断工作,若患者的发烧不属于不良反应,而是属于输液反应,应保留剩余药液送检。
恶心呕吐:输液后呕吐。
对策:减慢滴速,必要时可以停止输液。根据医嘱使用止吐药,如胃复安10毫克肌注。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以免呕吐物进入呼吸道。
静脉炎:静脉出现炎症。
对策:减慢滴速,如果没有缓解,应考虑换药。
过敏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用药后3~30分钟内出现,表现为气短、胸闷、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烦躁不安、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的症状。
对策:立即停药。对于速发型过敏性休克,可注射肾上腺素抢救,必要时注射地塞米松。对于过敏性药疹则可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扑尔敏)以及泼尼松(强的松)等治疗。
第二篇:输液不良反应
输液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制剂又出问题了!前几日,青海省大通县三名患者使用双黄连注射液发生不良事件,其中一人死亡。目前,相关部门已暂停使用、销售并封存该企业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往前回顾,包括刺五加、茵栀黄及鱼腥草在内的注射液都曾被叫停过。我们不禁要问,中药注射制剂安全吗?这些药物进入我们的血管,会发生什么反应?
双黄连注射液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等药物组成。三味药结合制成双黄连,据介绍“可以清热解毒,轻宣透邪,疏风解表,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和发热、咳嗽、咽痛、上呼吸道感染、轻型肺炎、急性腭扁桃体炎等症候。”
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自古以来多是口服。将中药做成注射制剂还是近年来的事情。作为一种复方制剂,双黄连各制剂中的成分,本应通过口服给药在消化道中被肠道分解消化,有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被吸收入血后,产生治疗效果;其他大分子物质或杂质或被排泄,或被人体代谢清除。而现在,当双黄连做成注射液,一股脑地输注进血管后,其安全性能如何,实在难知。
评价双黄连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指标,主要是绿原酸。绿原酸主要来自金银花,它既是一种有效的抗菌抗病毒成分,也是一种导致过敏的物质。此外,黄芩中的有效成分———黄芩苷也能导致人体过敏。金银花和连翘中的皂苷类成分,可导致呼吸中枢的麻痹。
由此可见,双黄连注射液引起的诸多过敏反应,罪在自身。此外,中药成分复杂,将中草药里的有效成分提取,再溶解到液体里,其中的工艺要求有待提高完善,这无疑可能将某些杂质(蛋白质、淀粉、鞣质及挥发油等)带入人体,成为导致人体过敏的源头。
我们知道,青霉素也会引起过敏,所以使用前先要进行皮试,因为青霉素一旦过敏,引起的反应常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生过敏休克及死亡可能性大。那么,使用双黄连注射液为何不先进行皮试呢?
较之于青霉素,双黄连所引起的过敏反应最常见的是皮疹。目前,临床多是进行询问过敏史并加强输液观察,并不对常用中药注射制剂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不过,中国中医科学院翁维良等医生的研究发现,双黄连注射液在人群中的致敏率为8.6%,皮肤过敏试验阳性率为12.3%。他们认为,皮试对减少双黄连用药后过敏反应有一定意义,可作为临床减少不良反应的措施之一。
人人会感冒生病,少不了头疼发热去医院。鉴于既往发生太多的中药注射制剂的不良报道,就医时该多几分细心。首先,向医生及护士说清自己以前是否对药物过敏,是否在打点滴时发生过不舒服的反应。其次,如果医生要给你开中药注射剂,你可以选择拒绝,或者向医生询问清楚这个药物的安全性
在12月24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联组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过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这种过度用药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在现实生活中,发烧感冒就去医院打点滴。而在医院的输液室里,“吊瓶林立”的景象更是触目惊心。吃药、肌肉注射、打点滴,被世卫组织推荐的最后一种给药方式——静脉滴注却成了现在医生给药的常态。而大多数人都不清楚静脉滴注可能带来药物不良反应的隐患,医生也很少会主动告知。抗生素滥用带来了超级细菌的可怕后果,“点滴”泛滥其实也是抗生素滥用的一个重要推手。
●口服药,如有不良反应可以洗胃;皮下注射,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都能给急救制造一定的条件。
●静脉注射的药物通过吊针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发挥药效更快,一旦有不良反应往往也来得更快、更严重。●同样是感冒,通过口服药以及休息治疗,基本上只需20-30元;静脉输液一般都要用抗病毒药、抗感染药、维生素、液体和输液器,加起来大概要200-300元。
静脉输液,俗称打“点滴”。在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冬季,几乎各个医院都是“吊瓶森林”。
抗生素使用较多是输液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临床上抗生素使用较多是输液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输液患者中很多都是因为各种感染,包括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以及胃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输液是抗生素给药的一种主要方式,尤其是一些呼吸道疾病,如细菌引发的感冒和肺炎等。目前抗生素使用不规范已经是公认的医疗问题,而一些没必要用抗生素或没必要输液的患者也开始输抗生素,这是输液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输液若有不良反应,发作更快更严重
我们一方面无休止地输液,另一方面却对输液的风险知之甚少。输液作为一种持续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及皮下注射相比确实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健康隐患。
静脉注射通常伴随的不良反应较重,发生频率也较高。根据国家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推算,目前我国每年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静脉注射的药物通过吊针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发挥药效更快,但如果有不良反应往往也更快,更严重。而且输液本身因为操作的问题,在临床上也会有很多输液反应。比如滴注过快、液体温度过低或存在不溶性微粒,这些都会造成血液循环系统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这在国内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 门诊探访
患者对输液风险一无所知
正在中国地质大学上大三的小可同学最近有些感冒,吃了校医院开的药后没见好转,于是她自费来到北医三院呼吸科就诊。“感冒好几天了,头晕脑胀,好像还有点发烧,真折磨人。但医生也没给我输液,开了点感冒药让我回去继续吃,我真的希望能输液快点好。”
在发热门诊和儿科诊室里,记者看到了很多正在输液的患者,多是感冒发烧、咳嗽、支气管炎和拉肚子,其中80%是因为呼吸道感染而输液。家住学院路的焦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多次要求护士为自己调点滴速度,“每次输液都感觉有点不舒服,可能是滴得太快了。不过护士说不能再调慢了,后面还有两袋液没输呢。”
当被问及不担心输液的不良反应吗?脸色苍白的焦先生说,只知道过敏会出事,其他的就不知道了。正在输液的其他患者大多也不知道输液会有哪些不良反应,很多人都说输液前没皮试,而且也不觉得有皮试的必要。
■ 专家看法
多数疾病都有多种给药方式 那么哪些情况下才需要输液呢?,临床上并不是每个感冒发烧的人都需要输液。“就拿呼吸道感染来说,有一半以上可能都是因为病毒引起的。这时就不应该给患者输一些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只对细菌引发的感冒有用,对病毒性感冒起不到作用。而且即便是需要用抗生素,给药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口服或肌肉注射。多数疾病都有很多给药方式可以选择,究竟如何选择就要根据病人的情况了。感冒是很复杂的病。从治疗上看,一般提倡非药物疗法,像休息,加强营养,应用物理疗法退热等。如果不见好转,必须用药来治疗,首选是口服药,其次是肌注,最后患有合并症方需静脉点滴。”
■ “点滴”分析 输液风险高过吃药、打针
对于静脉输液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静脉输液有哪些风险需要我们重视呢?吕媛表示,在几种给药方式里,输液的风险确实比口服和肌肉注射都要高,尤其是过敏。
防止过敏 头孢类药物尽量做皮试
同样的药物如果采用静脉输液的方式比口服和皮下注射更快进入人体,这就导致如果患者对药物有不良反应,输液带来的后果比口服和皮下注射更严重。这样的问题除了药物本身被污染外,最典型的就是过敏。而口服药如果有不良反应可以洗胃,皮下注射的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都能给急救制造一定的条件。吕媛表示,为防止过敏的发生,有些药在输液前应皮试。青霉素、链霉素等强制要求皮试的药物问题不是很大,而像头孢类药物等没有强制要求皮试的药物,就要注意了。“头孢的问题本身存在一些争议,除个别的头孢类药物在说明书上规定要皮试外,其他的均只是对青霉素过敏及过敏体质的人要慎用。《中国药典》也对头孢类药物没有明确规定,虽然头孢一类的过敏反应比青霉素几率小,但医院出于负责的角度也应该做皮试,患者为了自身的健康更应该要求做皮试。” 输液反应
5种情况较常见,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也应时刻注意常见的输液反应:
发热反应:因输入致热物质而使患者出现发冷、寒战、高烧等症状,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头痛。
心力衰竭:因为输液速度过快,使短时间内血液系统输入太多液体,导致心脏负荷增加。
静脉炎:由于输液器具达不到无菌要求而使静脉局部感染,或由于长时间输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品,而使输液处静脉内壁出现炎症。症状为手臂出现条状红线、局部红肿热痛。
空气栓塞:因为输液管内空气没有排尽,或者导管连接不紧而使空气进入静脉。常表现为胸部异常不适,同时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会导致病人死亡。
肺水肿:输液时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嗽时出现泡沫状的血痰。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1、患者在输液时准备些衣物或毛毯,注意保暖;
2、长期注射的患者应多更换注射部位;
3、输液速度不宜过快,尤其是老人、儿童和心脏病患者。家属或护士不要长时间离开输液者,以防液体走空。输液时若出现呼吸困难、头疼和呕吐等症状,要立刻降低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医院感染
时间长,感染机会大
由于输液需要的时间长,加上医院内部无菌化不严格,可能在输液的某个环节,使患者感染院内流行的一些传染性疾病,如乙肝等。
■ “点滴”建议 治病别求快,输液隐患大
目前,输液在各种治疗手段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甚至在患者心里形成了发烧就要输液的观念。北京协和医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表示,静脉注射确实需要谨慎。
输液本是“迫不得已”的给药方式
黄建始说,输液在中国更像一种长期形成的就医文化,好像不输液就治不了病,以至于患者都迫不及待地要输液。实际上在西方国家,输液是医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的“最后的给药方式”,只有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才会采用静脉注射这种开放人体静脉通道风险较高的方式。
输液影响体内的用药环境
黄建始说,对静脉注射的谨慎态度不只是对医生的要求,患者的医疗理念也要转变。从治疗成本上看,输液费用显然要高一些。同样是感冒,通过口服药以及休息的方法治疗,基本上只需20-30元。而静脉输液,一般都要用抗病毒药、抗感染药、维生素、液体和输液器,加起来大概要200-300元。“这十倍的差距,老百姓为什么看不到呢?因为现在治病靠输液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固定的看病理念。”
“现在生活节奏太快,连治病也求快,感冒输液确实好得快,小孩子又不会按时吃药,输液更省事。有时就算大夫不想给输液,家长着急希望尽快退烧。实际上尤其是对孩子,输液虽然好得快,但对体内的用药环境会造成影响,对今后的其他治疗不利。”黄建始说。
■ 不良反应
●2010年10月13日 北京市朝阳区27岁的男青年小郭,因嗓子疼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输液时突感不适,经抢救无效死亡。此前医生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开了来立信、克林霉素和生理盐水输液治疗。家属称其有药物过敏史,医院则称医生开具的药品不用皮试。
(新京报10月17日报道)●2010年11月26日 广东省中山市电子科大中山学院一名19岁男生因发烧前往中山市人民医院急诊室输液,返回宿舍后突然病发,经抢救无效身亡。目前死亡结果初步判断为心脑血管疾病。
(南方都市报11月29日报道)
●2010年12月8日 北京大兴区黄村镇狼垡村永林医院,一名6岁女童在输液过程中突现不良反应,经抢救无效身亡。家属称,输液前孩子未做皮试,怀疑因药物过敏死亡。院方表示女童曾用过头孢,无需再做皮试。
(新京报12月15日报道)
第三篇: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谭桂珍)
中药注射剂输液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
谭桂珍 荔湾区骨伤科医院
摘要:目的 分析中药注射剂输液不良反应原因,采取有效对策,减少中药注射剂输液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方法 观察42例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分析中药制剂的用量、溶媒、药物配伍、输液速度和病人的基础疾病是引起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寻找对策。结果 对引起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护理干预,干预前后效果比较,不良反应的发生明显减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效果明显优于干预前。结论 充分了解中药制剂的特性、配伍禁忌、病人的一般情况及适应症,采取有效对策,避免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对病人的损害。
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中药注射剂应用改变了以往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剂量准确,吸收迅速,疗效显著是优点,中药制剂临床应用越来越引起重视,在中医院中普遍应用。但由于中药原材料的品种、产地、成份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分析技术的限制等原因,有关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道也不断增多,如热源反应、过敏反应等,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管理与监督,制定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液规范及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的抢救预案【1】。现将我院近两年来因中药注射剂输液引起药品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在门诊及住院共发生中药注射剂输液不良反应42例,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22例,咳嗽、咳喘、咽部不适8例,胸闷、心悸7例,头晕、头痛3例,肌肉和关节疼痛1例,高热1例。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有注射用灯盏花素冻干粉50mg、注射用鹿瓜多肽冻干粉16 mg、骨肽注射液5ml、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150mg、疏血通注射液2ml、注射用七叶皂甙钠冻干粉10mg、舒血宁注射液2ml、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冻干粉50mg等近十种中药注射剂。
2.方法 2.1分析不良反应原因及对策 2.1.1.1药物原因
中药注射液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或天然药物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纯化、精制有效成分后制成提供注入人体的无菌制剂,分为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和注射用浓溶液[2]。
制备过程中提取工艺较为繁杂,制备过程中混杂的微量不纯成分,存放过程也会发生变化,或在输液中配伍后产生不溶微粒,药物纯度不足,化学成分复杂,生理作用广泛,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指标不够完善。
2.1.1.2 对策 熟悉中药静滴制剂的主要成分,药理作用、物理性状、功能与主治适应症及不良反应等内容。详尽了解药物用法、用量、禁忌证及注意事项,严格按医嘱用药,这可以显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输液中严格规定使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严格净化操作,避免空气中微粒污染[3]。由于制剂规范不同,药物纯度及用法也不相同,肌注的药物绝对不能静脉使用,有一定不良反应的药物不能超浓度、超剂量使用。中药制剂由于成分复杂或交制剂工艺影响,不耐久贮,保存不当不仅影响疗效,还会发生不良发音,使用中应仔细查对,发现药液出现浑浊、变色、沉淀、漏气等现象应立即停止使用。
2.1.2.1 药物配伍禁忌 中药制剂的配伍,中药制剂与其它药物配伍后,一方面由于药物自身所固有的不溶性微粒;另一方面中药注射剂成份比较复杂和一些不被除尽的杂质与其它药物配伍后,使不溶性微粒增加,未注意药物配伍禁忌,随意合并用药[4]。
2.1.2.2 对策 使用中药注射剂最好不与其它制剂配伍,尽量单独使用。尽可能直接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输液剂型,避免临床配制过程的污染。注意药物配制的环境和配伍顺序,配药前后均要检查药物如出现混浊、沉淀,变色等均不能使用。注意药物的剂量与浓度,选择药物说明书中规定的输液,不能随意加大药量。注意配药环境的管理,减少人员流动,保持空气流通,最好是在具有空气净化设施的配制中心进行配制。如有两组以上中成药或中药与西药同时使用,应在一种药物滴注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内余药,以避免发生良反应。液体冲洗输液器具,可显著减少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
2.1.3.1溶媒的使用 主要使用葡萄糖和生理盐水两种溶媒。其中使用葡萄糖作溶媒,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有3例;使用生理盐水作输液溶媒有27例。使用生理盐水作溶媒,发生不良反应比例明显高于使用葡萄糖溶液。
2.1.3.2 对策 含中药成份注射剂(说明书要求生理盐水配伍的除外)一般不建议与生理盐水混配,因中草药针剂其内含物质较为复杂,多含大分子有机物,与生理盐水(钠、氯离子均有较强盐析作用)配伍后,常常可因盐析作用(高分子物质发生聚集沉淀的现象),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参照药品说明书要求,可优先考虑选用葡萄糖注射液混配稀释后静脉滴注。2.1.4.1 输液速度 静脉输液让药物迅速进入患者体内发挥药效,滴速过快可使瞬间进入静脉的药物过多,从而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
2.1.4.2 对策 要控制好滴速,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有些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中就明确规定要缓慢滴注。输液时开始15分钟内20滴/分钟,15分钟后病人无不良反应,可调节为40-60滴/分钟,心肺疾患者及老年人输液时宜缓慢滴注,约30-40滴/分钟。
2.1.5.1 病人因素 用药前应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及心脑血管情况,辩证施治,以保障病人的用药安全。
2.1.5.2 对策 中成药剂用中药一样应据病情辨证使用,药证不当,往往加重病情。如出血病人误用丹参针易加重出血;出汗患者大量使用鱼腥草制剂易发生虚脱,清开灵不宜用于表证未除者,湿热证忌用参附针[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主动地向患者说明中药输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解释患者提出的疑问,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注意病人的基础疾病,年龄、个体差异等,以保证输液的安全。2.2 中药输液反应的处理中药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准确地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用药情况判断反应类型,立即停用反应的药物,及时就地抢救,严密观察。
3.结果 对引起中药注射剂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护理干预,干预前后效果比较,不良反应的发生明显减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一
表1 干预前后不良反应数量比较 组别 输液数 皮疹 咳 胸闷
头关节痛 高总数 百分喘
例
例数
痛
例
热
率
%
例数
例数
例数 例数 数
干预20000 前
干预20000 后
4.讨论 6 16
数 6
0.16 %
0
0
0.05 % 输液是一种常见的给药形式,由于药液直接进入机体,给药量大,吸收快,常被临床采用。随着中药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药大输液用于临床越来越普遍,品种也越来越多。中药输液不良反应有其特殊性,也有其普遍性,只要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程办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就可以避免发生和进行有效防治。中药制剂与抗生素等西药不同,其制备工艺差异大,成份复杂,很多成份属天然大分子物质,较难溶于水,尤其在其它物质干扰、高浓度或pH不适宜等条件下,较易形成不溶性微粒,且中草药的各成份溶解度不同,较抗生素等其它制剂更易形成不溶性微粒[5],阻塞毛细血管引起超敏反应,从而导致输液反应的发生。我们对发生输液反应的液体进行微粒分析,结果表明,中药制剂微粒超标率明显高于抗生素制剂,微粒超标是中药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应引起高度重视,严格进行中草药制剂液体的微粒监控是控制中药输液反应的有力措施。为了避免中草药制剂微粒的形成,应采取以下措施:中草药制剂生产工序应严格超滤;临床使用时注意合理配伍,中草药不宜再与其它药品混合输注;注意液体的pH,偏酸或偏碱都会影响中草药成份的溶解度;严格净化操作,避免空气中微粒污染;应现用现配,避免长时间放置导致微粒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赵楠 项春雁 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液安全管理,中国护理管理2011,第11卷,第10期,45-47 2.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13-15,3.缪书,精密过滤输液器对减少输液反应效果的研究,护理研究.2003.17(2):167-168 4.周光树,李贞,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预防,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2):162-163 5.赵楠 项春雁 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液安全管理,中国护理管理2011,第11卷,第10期,45-47
第四篇: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制度
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制度
为加强本院中药的安全监管,规范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及时、有效控制中药风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1、中药不良反应系指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属于药品不良反应的一部分。我国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如果上述药品不良反应是中药引起的,就是中药不良反应。中药不良反应的病历报告资料不得作为医疗纠纷、医疗诉讼的依据。在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过程中获取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患者和报告者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2、中药不良反应的报告范围:新药监测期内的中药品种应当报告该药的所有不良反应;其他中药品种,报告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医院发现或者获知新的、严重的中药不良反应应当在15日内报告,其中死亡病例须立即报告;其他中药不良反应应当在30日内报告。有随访信息的,应当及时报告。
3、本院实行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各药品使用部门应对临床所使用的中药实行不良反应监控。
4、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具体工作由药剂科临床药师组负责,临床各科室主任、护士长负责本科室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报告工作,并纳入科室日常绩效考核。
5、医院各科室应主动收集中药不良反应,获知或者发现中药不良反应后应当详细记录、分析和处理,并立即上报药剂科临床药师组,按国家规定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药品群体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6、药剂科临床药师组负责中药临床使用安全性和合理性方面信息的搜集和整理,为本院的临床药事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信息和依据,并定期向领导小组报告全院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对上报的不良反应及时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报告;报告内容应当真实、完整、准确。建立并保存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档案。
第五篇:正确认识重要的不良反应中药
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药是人们用于防病治病,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调节生理功能,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药源之一,但中药和西药一样具有两重性,即根据药性辨证施治,用的合理,有利于人体疾病痊愈;用之不当,则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近年来随着中药品种的增多,中药在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由于药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检测手段的提高,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使其成为药学领域的一项专门研究课题。但就我国特有的中药而言,其不良反应的研究报道较之西药为少。由于中药大多来源于植物和动物以及矿物,其产地自然环境的差异不同,有些炮制方法不当,直接影响它的所含成分,并涉及药用疗效;另外中药历史悠久,民间应用比较广泛;所以对中药的不良反应应该给予更多重视。
在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之说,在药品、食品甚至有毒品之间的区别概念是交叉含糊的。如蝎子,既是药品又是食品也是有毒品。即使是《药典》里公认的药品也有 “是药三分毒“的问题。药品的毒性暂且不谈,因为《药典》里规定了它的安全使用范围。但药品的不良反应,却是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界定药品不良反应的前提应该除却三种情况,一是不懂药瞎吃药;二是用药不当,患了甲病而吃了治乙病的药;三是超量服药。什么事物都要有个度,超出了那个合适的度,量变就会成为质变。当前不少人听了广告宣传的误导,认为中药是纯天然制剂,没有不良反应,没有毒副作用,可以趟量吃,这是绝对错误的。药物再好,再管用,它也是摄人身体内的外来物质,都必须经过肝脏、肾脏代谢处理,过量服用必定要加重肝肾的负担,使得药物本身的毒性增大而增加毒害作用。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属于药品的不良反应。
那么,什么叫药品的不良反应呢?我国将药品不良反应定义为,“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因此,人们应该认识到,药品是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即使是经过严格审批的药品,在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仍会在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与其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常言道“药者,毒也”,所以在应用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决不可忽视其对人体产生的一定毒性以及各种不良反应。
中药的不良反应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过敏反应。中药过敏反应一般变化快,首先出现皮肤荨麻疹、疱疹,然后迅速涉及全身,可合并其他胸闷气短,咳喘不安,恶心、畏寒,发热,水肿,严重者造成心、肺、肾、肝等器官的损伤,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可产生过敏反应的中药很多,许多药性温和,使用较多的品种也有产生过敏反应的可能。如陈皮、酸枣仁、胖大海、板蓝根注射液、牛黄解毒片等。
二,中毒性反应。由于目前多数中草药尚缺乏完善的药理及毒理实验资料,在多数毒性较强药物中,其治疗量与中毒量或致死量比较接近,一般以口服形式为主,因此发生不良反应时胃肠道症状最早出现。临床上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呕血、便血等消化道出血等征象。
三,中毒性休克。临床上表现为昏迷、发热、不省人事、呼吸不规律,胸闷、心悸、血压下降、心律不齐、口麻肢麻、血尿、少尿、无尿、肾衰等,可引起胃肠道、肾脏、肝脏等中毒反应,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四,其他不良反应。除中药本身的毒性外,某些人先天不能耐受某些药物,个体差异也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因此,在用中药时以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等特殊患者更要慎用。
中药不良反应不容否认。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 中药也不例外, 既有促进健康的正面效应疗效, 也有妨害健康的负面效应不良反应.曾经大肆宣扬的”中药没有不良反应”、”纯天然药物没有毒副反应”的炒作是出於商业目的, 误导广大患者.如今这股歪风虽已刹住, 但”中药没有不良反应”的观点在不少人的认识里依然存在, 应当纠正。但我们也不能一味畏惧,应当积极应对,采取措施,正确认识中药的药用价值,避免不良反应医疗事故的发生,我们对待中药不良反应的对策及任务一是公正、客观报道中药的不良反应,加强科普宣传,指导民众合理使用中药。对临床第一线的中药不良反应报道,管理部门、医生和患者都应给予以重视,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研究如何采取措施,客观评价中药不良反应。二是及时归纳总结。在专业杂志上,综合性归纳、科学评价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三是对于有毒中药,应加强管理,加强炮制减毒研究。针对不同体质人的用药注意事项,开展一些专题讨论。如何正确使用有毒中药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四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专题研究。并进行使用规定,象西药一样,在药典中注明该药材在使用时,应当遵医嘱,肾病患者禁用或慎用,并说明在应用时要按时测定肾功能,发现问题即时停药等。因此,对于中药的应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于具有其它有害生物活性的成分及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全药的活性研究,系统分析。
合理应用中药,严格说来,某些中药严重毒副反应主要与长期加量服用,品种误用以及中西药不合理联用等不合理用药有关。不应归属不良反应的范畴,应属“药害”。故而,不必要的恐惧也是应当避免的。
合理应用中药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临床医生使用中药应该精通药性,正确使用中药。有些非中医专业的医生在使用中成药时可能存在用药不辩证,用药多,用量大等问题,就有可能导致药物毒性反应。二是应注意患者的体质,疾病背景,特殊人群情况以及与有毒中药合用等问题。使用中药应剂量适宜,中病即止,发现问题随访。三是在临床治疗中,中西药物联合应用较为普遍。若合理配伍,可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若配伍不合理,就可能直接影响疗效和用药安全。四是特别慎用中药注射液。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与输液及各类中西药配伍有可能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沉淀等。联合用药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中药注射液应尽量单独使用,不应与其他药联用。但在实际情况中,注射剂联用情况较普遍。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用药是发挥中药防病治病作用的核心。从不良反应监测方面,进行前瞻性研究,评估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不良反应信息及时发布,按埃利斯宣言的要求,做好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提高安全用药水平,确保民众生命安全。
虽然世界各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相继建立了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报告,但目前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实验研究还很薄弱。因此,在我们使用中药及其制剂中更要加倍注意药物的剂量、配伍与禁忌、对症用药,万万不可滥用药物,以免造成令人心痛的人间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