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行政审批工作的“中梗阻”现象及对策

时间:2019-05-15 01:3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行政审批工作的“中梗阻”现象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行政审批工作的“中梗阻”现象及对策》。

第一篇:浅析行政审批工作的“中梗阻”现象及对策

浅析行政审批工作的“中梗阻”现象及对策 在当前许多地方的行政审批工作中,“中梗阻”被列入整治重点之一。“梗阻”,原本是一个医学名词,后被引用到管理学领域。所谓“中梗阻”乃中间阻塞、阻挡之义。在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中梗阻”特指各级党政机关中层干部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居关设卡、以权谋私,给投资者制造麻烦,给基层和群众办事设置障碍,导致政令不通、执行不力、效能低下的现象。“中梗阻”问题,深为外商和企业所诟病,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不齿和痛恨。

一、行政审批制中的“中梗阻”现象由来已久,是内因外因交互作用的产物,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因素。

一是部门与地方利益的驱动。“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获利途径审批化。”审批权作为一种特权,直接体现为实际利益。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来,交易意识及交易行为模式迅速泛化并浸及政府行政管理,人们也发现了权力的经济价值,于是在行政审批当事双方各自效用最大化的心理驱动下,权钱交易的寻租、“抽租与创租”等行为就具有了基于经济理性的逻辑必然性。总之,支撑现行行政审批制度扩张的利益基础不是社会利益,而是部门利益与地方利益,甚至是官员的个人私利,这就导致了行政审批制度背离初衷,与维护社会公益的目标设定南辕北辙。

二是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2003年8月27日公布,2004年7月1日起施行以来,有关行政许可的设定、实施机关、实施程序、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党中央、国务院也多次下发重要文件,像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中办发﹝2011﹞22号)文件,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监督保障措施等提出 了非常明确具体的意见。但是,许多地方、许多部门,没有深入学习法律法规、没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文件,也没有哪些部门监督行政许可法律法规和中央、省、市文件是否真正得到落实,从而造成了一些地方、一些部门随意违法设定行政审批事项,随意违法设置行政审批前置条件,随意违法增加行政审批环节,随意违反行政审批时限等现象经常发生、随处可见,而对这些违反行政许可法律的行为,却没有部门主动给予及时纠正和追究责任。

三是部分行政审批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低。行政许可法律条文本身就比较抽象难懂,行政审批工作本身也具有很严格的法律法规要求,这就需要从事行政审批工作的同志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律法规,熟练掌握法律知识,依法从事行政审批工作。但是,据调查,许多从事行政审批工作的同志,不熟悉行政许可法,不知道如何依法办理行政审批,有的连什么叫行政许可、什么叫非行政许可审批都不知道、都区分不了,有的部门领导或分管领导根本不懂行政审批,却主管、分管行政审批工作,仍然靠拍脑袋去审批,又怎么能做好行政审批服务工作呢?

四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本位思想。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是一种授权制度,其实质是把对市场机会的把握、资源的配置——一种“本属于个人的权利”转移给了政府,而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和封建等级下的“官本位”和特权思想根深蒂固,所以一直将拥有行政审批权作为一种实力的象征,将巩固和维护行政审批权作为习惯性的思维模式,也就导致了“一管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的局面和“审批代替管理”的现象。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场深层次的观念和体制变革。有行政专家指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也是刺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僵局的利刃。”这样一把改革的利刃面向的是政府权力,李克强总理 说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其实就是政府需要有“革自己的命”的决心、智慧和勇气。

二、借鉴国内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针对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继续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能由市场机制调节的事,坚决放给市场;应由企业自主决策的事,一律交还企业;能由社会组织解决的事,积极移交社会组织;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责,切实履行职责。要在充分调查研究、评估和论证的基础上,对现行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进一步清理。其中,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和地方性法规设定需取消或调整的,按照法定程序提出取消或调整建议。

市人民政府要编制和公开设定的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并将项目目录送省监察厅、法制办备案。及时清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凡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有关设定文件也应及时予以清理。合理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实施机关。在清理行政审批项目的同时,积极理顺部门之间的审批职能定位,对需要调整的审批实施机关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切实解决好审批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等问题。2014年,我市开展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范围最广、审查最严、力度最大的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对全市实施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确定保留行政审批事项528项,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达30%,项目提速平均提高20%以上,审批即办率占到了50%。

(二)认真清理规范涉及行政审批服务的中介组织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切实加强规范中介组织服务工作,集中清理规范与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职能相关联、与行政审批相关联、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中介服务组织,理顺行业主管部门与中介组织的关系。要 重点清理涉及为行政审批提供中介服务的组织,如“环评、安评、能评、雷评、震评、水评、图审”等中介服务组织。凡是属于行政机关下属的、挂靠的或有其他联系的中介组织,不论是全额拨款、自收自支、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还是企业性质的组织,都必须与行政机关或主管部门彻底脱钩,切实做到财务独立、人员分开,转变职能,走向市场。各级纪委监察、编制、检察、财政、审计、工商、物价等有关部门,要强化监督,对行业主管部门和中介服务组织的收入、支出、人员等情况进行彻底调查,对存在问题的部门和中介组织,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建议尽快制定《中介组织法》或《中介组织管理条例》,依法规范中介组织的服务职能、服务标准、服务规范、服务收费、法律责任等,实现对中介组织依法管理。

(三)切实加强对行政审批的监督制约完善行政审批监督制度。建立健全行政审批外部监督与内部制约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在强化行政监察机关和部门内部监察机构监督职能的同时,形成自觉接受各级人大、政协、司法机关以及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

健全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机关行使审批权,要严格履行行政审批职责和对审批对象实施有效监督的责任。对超越职权审批或者不定实施审批的,对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格追究审批部门负责人和审批责任人的行政及法律责任。

(四)实行“并联”审批制。对需要多个部门分别实施审批且相互之间关联度大的事项,要积极推行“并联”审批,明确审批的直接受理部门和非直接受理部门,由直接受理部门作为牵头部门负责受理,并抄告相关部门,在规定期限内相关部门同步进行审核并出具批件。实行“一个窗口”受理,切实减少申报材料,统一受理申报材料,努力提高审批效率。积极推行网上审批。要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电子政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跨部门统一互联的信息化电子政务平台,加强行政审批电子网络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审批业务信息共享和部门间网上协同办理审批机制。积极开展创新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提高行政效率试点。条件成熟的部门应加快建立和完善网上审批服务平台,大力推行网上审批。

第二篇:中梗阻现象(共)

中梗阻现象

中层干部一般是指科层制官僚结构中居于机关中间层次的干部,如各部委办局的科长、副科长等,他们是政府机关正常运作的骨干,是支撑“经济大厦”的柱石。总体而言,机关中层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较强的战斗力。否定这个基本估价,就不能解释县城经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但是勿庸讳言,中层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中梗阻”现象依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中梗阻”现象的表现

所谓“中梗阻”,就是出现了行政失控行为,领导活动在中层断裂,导致县委、县政府的政令在某地某部门或局部或全部地“走样”。有时政策意图和政策执行结果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政策所追求的目标难以实现。政令梗阻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危害和影响极大。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有下面几种症状:

1.“阳奉阴违”型:使用“变脸术”、“障眼法”,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以至发生该请示的不请示,不该请示的乱请示等擅权、渎职行为。有的是先斩后奏,迫上司就范;有的是斩而不奏,封锁消息,自己说了算;有的是利用领导之间的矛盾,搞多头请示、推诿责任。

2.“上行下效”型:有的部门领导班子本身是一个“多核”或“无核”结构,龙虎相斗内耗很大,四分五裂形象不佳,权威不足统御乏力,常给人以可乘之机。班子自身不正,队伍管理混乱,以致个别干部擅权弄权且有恃无恐。

3.“业务霸权”型:不少单位“一把手”是行政官员出身,业务权威型不多。平时敷衍日常事务的精力多,潜心研究业务的时间少,所以在业务操作层面上缺乏发言权。一些中层干部往往利用业务为借口抵制上级决策的执行,声称讲业务就是讲政治,变相剥夺领导的“话语权”,搞有令不行,我行我素。

4.“倚老卖老”型:长期以来缺乏经常的干部轮岗交流机制,不少单位形成了“少帅老将”的被动局面。有的局长自嘲“蒸笼不如馒头大”,自己是“临时户”,科长是“老常住”,难以实施正确有效的举措。

5.“协调不足”型:由于上下之间、部门之间、科室之间缺乏沟通,有的是人际关系紧张复杂而影响效能,有的是政策理解的偏差导致执行的偏差,有的是利字当头互相扯皮推诿,“利益当篮球、困难当足球、责任当排球”,缺乏一种协调和谐的整体环境“软结构”。由此导致执行政策呈五种倾向:一是抵触,有硬顶和软拖两种表现;二是折扣,搞政策取舍,有利就执行;三是僵化,不顾实际盲目机械照搬;四是做交易,办事看交情、看好处、看背景,搞权权交易、权钱交易;五是不作为,渎职失职贻误工作。

二、“中梗阻”现象的成因

“中梗阻”现象由来已久,是内因外因交互作用的产物,主要有五方面的因素:

1.个别干部思想素质不高,为民掌权意识淡薄。尽管多次开展轰轰烈烈的“三个代表”、解放思想、机关建设等主题教育,但大多雨过湿地皮,没有触及灵魂。少数机关几乎多年没有开过普通党员的民主生活会,致使一些干部处于“思想自生自灭,心态自我平衡,利益自我调节,廉洁自我把关,身体自我保养”状态,宗旨意识淡薄,群众观念不强,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服务观。

2.班子自身不过硬,缺乏统揽全局能力。事实表明,“中梗阻”与班子建设状况成反比。有的班子问题成堆自身涣散,疏于对权力的制约和管理,对下属缺乏影响力。有的是外行领导内行,部分领导权旁落,对下属缺乏统御力。有的则是主要领导精力不到位,陷入授权不当的误区,如牧羊式的授权,权责不清没有反馈,听其自然放任不管。有方甚而出现反向授权,领导让下属牵着鼻子走。

3.身份的“双重性”带来行为的“两面性”。有学者认为,拥有实际权力的中层官僚,往往组成特殊的利益集团,具有可能牟利的权利。他们既要为社会服务,又要谋取自己的利益。当职业目的和自身利益相矛盾时,他的自身利益就可能在某种条件下膨胀起来,发展成为腐败行为。中层官僚很少公开反对“核心”目标,却还是大胆地利用权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的需要。

4.择优汰劣的竞争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一些部门行政编制人员不足、年龄老化等问题突出。一些老科长年过不惑,仕途进步自觉“前程渺茫”,当个科长自恃“舍我其谁”,工作得过且过。少数热门单位成为调不出、派不进的特殊部门,长期的近亲组合自繁自育,委实难产生杂交优势。

5.权力神秘运行,审批“暗箱”操作。行政行为的不规范不透明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因素。一些事可以今天办,也可以明天办;可以这样办那样办,甚至可以办,也可以不办,提供了“给了好处乱办事”的土壤。有的科室一共二、三个人,公共权力象蛋糕一样被彻底瓜分,权力范围的事水泼不进刀枪不入,“一亩三分地还是我说了算”,大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所以才会有“局长说可以、科长说难办、科员说不行”的咄咄怪事。

三、“中梗阻”现象的对策

中医有句名言:“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上下畅通是健康生命的基本要求。“中梗阻”是生命机体的严重病态,轻则局部淤血、机能障碍;重则自体中毒、败血而亡。只有引起足够重视,对症下药,才能为“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打下扎实的基础。

1.注重教育,提高素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以创建“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责任型机关”为抓手,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做到真学、真信、真用,并内化为自觉行动,做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要牢固确立发展无罪、变通有理的创新观,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2.健全机制,畅通出口。要逐步形成竞争择优、激励约束和动态管理机制。敞开大门,打破身份壁垒,允许事业人员、社会贤士参与中层职务竞聘,让一切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人才充分涌流。要建立经常的干部轮岗交流制度,重点、热点岗位必须定期交流。要注重考核淘汰能上能下,例如机关内部开展“最差科室”评选活动,让群众不满意者下岗。再如浙江湖州市调整不称职干部实行“让德才平庸干部下、让不宜再任者下、让实力不济者下、让岗位不适者下、让相形见绌者下、让屡教不改者下、让年龄到位者下、让形象不佳者下”的“八必下”制度,四川省成都市让三名“为官一任不能造福一方”,工作无作为的基层负责人丢“乌纱”,湖北省武汉市让75名不作为乱作为责任人受处分,以及不少县早已实行的考核,末位淘汰制等,犹如一场地震,对当地干部触动很大,值得学习借鉴。

3.加强监督,阳光操作。要彻底转变“管理就是审批、审批就是收费”的狭隘观念,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推进行政审批与收费的彻底分离。一要简政放权,尽可能把由政府控制的一部分权力归还给市场,归还给企业,归还给人民群众,从“量”上抑制中层干部腐败的机会,为廉洁从政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二要合理分权,科学地把权力分解到工作程序中去,防止权力由个人垄断。三要公开用权,公开办事内容、程序、结果,变“暗箱操作”为“阳光操作”,变“封闭运行”为“公开运行”,干部行不行让群众的“X”光照一照,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

4.从严治党,强化局党委管理干部的权威和力度。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要坚持党管干部和“下管一级”的原则,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首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疏通梗阻,解决拖拉,整治懈怠,反对奢靡,改变那种放之于宽、失之于软、放任自流、疏于管理的被动局面。不能借口“权力空心化”,推诿领导责任。要严肃查处害群之马,搞好“体检”,做到警钟长鸣。局领导班子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坚持发展不动摇,服务经济不打折,队伍建设不放松。唯有指挥畅通、音调一致,才能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百战不败。

第三篇:整治公车私用和整治“中梗阻”现象工作情况汇报

市纪委、监察局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积极开展整治公车私用现象和整治“中梗阻”现象工作,通过前一阶段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整治公车私用落实情况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务车辆使用与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整治我市公车私用较为普遍的现象,市纪委、监察局结合实际,周密制定工作方案,加大检查和查处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前阶段工作情况

1、加大检查力度。在清明节和“五一”节等期间,会同交警大队、电视台等部门组成检查组,就我市公车使用情况进行了5次专项检查,采用设点、巡逻和查看车库等形式开展检查,设点主要是在我市的三叉路口、高速公路路口等处,通过检查驾驶证和行驶证等,查处违规驾驶情况;巡逻主要对我市主要娱乐场所、住宅小区,休闲山庄、附近乡镇进行检查;查看车库主要是检查双休日各单位停车情况。通过这些形式的检查,有效遏制了公车私用等违规事件的发生。

2、加大惩处力度。在5次专项检查中,共查处违反规定驾驶使用公车的党员干部8人,其中科级以上干部5人,并将检查情况在《龙泉新闻》予以通报,同时对检查中发现的违反规定驾驶使用公车责任人作出相应处理。

3、加强宣传力度。在《今日龙泉》上刊登《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务车辆使用与管理工作的通知》和丽水市《关于加强公车使用管理情况监督检查的通知》,并通过短信发送到全市副科以上干部,通过这样“温馨提醒”的方式警示广大党员干部。同时将以往批准党员干部可以驾驶公车的文件予以废止,规定党员干部一律不准驾驶公车。

4、建立长效机制。市纪委、监察局根据有关规定要求,积极建立长效机制和经常性的检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公车管理与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明查暗访,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问题抓住典型、及时通报,确保整治公车私用现象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主要成效

1、降低了行政成本。如交通局“一把手”带头执行公车管理有关规定,30多辆公车严格按照该局制定的有关规定执行,与过去相比,汽油费一项每月就减少了5000多元,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

2、减少了国有资产流失。严格规定了乡镇部门公车配置标准,乡镇配备标准为发动机排气量2.0升,价格是20万以下的国产车,部门配备标准为发动机排气量2.0升,价格是25万以下的国产车,对车辆的更新也作了严格的规定,有效的杜绝了超标准配备汽车和随意更换车辆的现象,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3、有效地遏制腐败。在公车管理中,出台了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和统一保险的规定,改变了以往一些单位将一些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报销的费用放到公务用车项目中报销,有效减少了“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4、树立了机关的良好形象。领导干部私用公车和公车私驾,群众反映强烈,通过有效的整治后,避免了一些单位领导干部因为用车造成不团结、不协调的现象,有利于营造团结干事谋发展的工作氛围,树立了机关的良好形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下步工作打算

1、开展经常性的检查。继续加大明查暗访力度,保持高压态势,巩固取得的成果。

2、加强调查研究。对事业单位的公车管理、购置等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关建议,供领导参考。

3、实行重点督查制度。对公车使用不规范的单位,要求该单位进行重点整治,市纪委、监察局将实行重点督查。

二、整治“中梗阻”现象落实情况

我市在整治“中梗阻”现象工作中,主要采用民主评议基层站所暨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活动这个载体,通过转变基层站所的工作作风,着力整治“中梗阻”现象。

本次评议及创建活动全市有25个部门所属的基层站、所、队和办事窗口单位被纳入,市纠风办将组织行风评议代表,采取问卷调查、明察暗访等方式,调查、了解行风状况,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确定10名“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该活动分四个阶段,于今年的11月份结束。

(一)前阶段工作情况

1、认真动员和部署。5月8日,我市召开民主评议基层站所暨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活动动员大会,具体部署该活动各项工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季柏林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市地税、工商、林业、公安、建设、国土等部门的负责人作了表态发言。各有关部门、单位相关负责人、各基层站所负责人代表、各乡镇(街道)相关负责人参加大会。并下发了《关于开展民主评议基层站所暨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活动的工作方案》,明确了我市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

2、聘请行风评议代表。聘请陈茂才等17位同志为龙泉市评议和创建活动的行风评议代表。在开展评议和创建活动期间,各位评议代表将通过调查研究、明查暗访、走访用户、检查指导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反映和群众意见,帮助有关部门全面完成评议和创建活动的各项工作。

3、确定评选标准。下发《龙泉市“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评选办法》,首先通过各参评对象根据评选条件,以及本部门、本系统考评细则,进行自评;主管部门向市纠风办推荐1-2名先进基层站所(办事窗口);市纠风办组织各行风评议小组,对候选单位进行考评,初步筛选出15个候选基层站所(办事窗口);对初选出的基层站所(办事窗口),将通过《今日龙泉》等形式,公开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对公示和检查中反映出的问题,经查实不符合条件的,取消参选资格。同时在《今日龙泉》刊登选票,以选票的多少确定10个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

4、召开民主评议基层站所暨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活动推进会。7月20日在行政中心专用会议厅(2)召开,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季柏林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市25个部门单位参加了会议。林业、地税、工商、电力、卫生、建设等6个部门作了交流发言。会议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尤其是特色和亮点工作,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务。

5、各单位部门开展情况。全市各部门单位也积极行动,组建“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召开动员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分管领导,落实责任人员。林业局开展“百名中层干部联系百家精深加工企业”活动,实行联系卡登记制度,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快办事、办好事,同时设立投诉举报监督电话和林业网站局长信箱,自觉接受社会群众和新闻媒体监督。地税局所属分局全面开展“纳税服务年”活动,全面提升“我比别人办得好、我比别人办得快”的承诺,同时按企业所需不定期编印税收政策宣传册分送给企业,引导企业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国税局对年纳税10万元以上的121户企业纳入重点税源企业联系范围,责任落实到人,制定企业联系走访制度,规定中层干部每季不少于1次到联系企业,当好即“参谋员、指导员、辅导员、调研员、协调员、监督员和助理员”的 “七个员”,及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和服务需求。电力局在市区贤良路龙腾广场举行了“优质服务年”暨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主题广场活动,现场接受广大用户的用电咨询、报修和投诉等,共发放宣传单5000余份,现场咨询服务361起,业务受理72起,用电故障报修17起,同时召开社会开放日活动,让社会各界了解电力、宣传电力。先后在9个乡镇供电营业所召开座谈会,邀请当地乡镇政府、村两委、企业代表等参加226人次,共征求意见和建议16条,发出电力客户满意问卷调查表350份,群众满意率达99.6%,同时电力局营销科、客户中心和供电营业所在每月15日组织开展乡镇现场咨询活动,宣传用电安全知识和电力法律法规、现场受理业务等,为当地群众提供便利。

(二)下步工作打算

1、加强明查暗访力度。行风评议小组将对所联系的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各基层站所民主评议和创建情况。市纠风办也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候选基层站所进行明查暗访。

2、开展问卷调查。对候选基层站所开展问卷调查,选择与他们相对联系较多群众、相关部门单位、市人民代表和政协代表开展调查,将结果作为评选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的参考依据。

3、公开征求意见。对初选出的15个基层站所,在《今日龙泉》上进行公示,对先进事迹进行介绍,同时刊登选票,以选票的多少确定10个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并向丽水、省推荐群众满意基层站所。

4、召开总结大会。组织行风评议代表对所辖被评议单位进行面对面的评议,并对评选出的10个群众满意基层站所进行表彰。

第四篇:城市低保中的骗保现象及对策

城市低保中“骗保”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制度上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重要途径,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针对已经陷入贫困窘境的城市居民的,是为了保障他们的生存权利以及最低标准的生活权利的。这项制度的实施,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低保”工作的深入,也出现了不良现象,即“骗保”、“假低保”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低保制度的完善、低保对象的确定、低保者的信用度和低保者的文化技能有关;解决这一问题需进一步建立完善的低保制度,加强低保工作力量,通过对低保者培训和学习,使之成为自食其力的就业者。

关键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者

一、我国低保制度的基本概念及现状分析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制度改革。它是城市居民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也是一项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加强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对于整个城市及整个社会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进程,城市贫困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密切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为了解除城市贫困问题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的潜在威胁,自 199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首创,1997年9月和1999年10月国务院相继颁布和实施《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随后向全国推广,在世纪之交建立起一张覆盖全国的“最后的安全网”,即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低保制度)。这一制度对保障城镇贫困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施低保制度过程中,全国各地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基本达到了中央提出的应保尽保的要求,对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

随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迅速发展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铺开,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社会救济制度已基本确立。截止2010年11月全国已有2307.8万人享受低保,城乡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二、低保中的骗保现象

在城镇低保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低保制度在我国实施不久,起步较晚,相关配套措施滞后以及各种主观因素,导致低保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以骗保现象为主。

(一)假离婚骗取低保

利用假离婚来骗取低保,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如:一个三口之家,女方及子女无工作,男方每月1000元收入,家庭人均收入超过了城市居民生活最低保障水平,因此不能领取“低保”。但夫妻二人离婚之后,如果没有收入的一方要求抚养孩子,另一方不付或者仅付少量生活费用,那么抚养孩子的一方就可按照人均310元的标准向有关部门申请两个人的“低保”。

离婚后,女方每月可得310元低保,孩子可得低保金额为310元的基础上乘以系数1.1,即每月341元,再加上40元的粮油帮困卡,这样下来两个人可得到将近700元的低保金。此外,离婚后的单亲家庭在医疗补助、廉租房申请、义务教育学费减免等方面也能享受不同程度照顾。所以不少收入偏低的家庭利用“假离婚”成功申请低保,以改善生活水平。【2】

(二)低保中的关系保、人情保

有关管理部门或工作人员把低保当作 “人情”送给某些不该享受此待遇的人。如:过世两年,低保照吃,直到村民不断举报,低保才最终取消,而死者的儿子竟是当地民政局副局长。[3]

(三)隐瞒收入骗取低保

开小车,每月到街道领100多元低保,富翁王某曾是个名副其实的低保户,但他在突然发迹后却仍然决定保留低保身份。他很善于隐藏,每天回家都穿得很朴实,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是有钱人。但当督察组人员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兜里一款价值3000多元的超薄手机却泄露了秘密。他曾一度否认那是自己的手机,直到社保人员在电信公司拿到了他的开户证明。这位百万富翁两年前就加入了低保行列,据说当时他也确实符合低保标准。但此人是何时发家致富的,重庆市渝

【4】中区民政局却并不知情。还有北京市的一位骗保者有千万元资产,坐拥多套房产,出入开着别克轿车;其妻子戴着从香港买的大钻戒,拎着十几万元的香包。这样的一对夫妻8年时间竟领了10多万元的低保金。

(四)既领社保又领低保

在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同时也在领取低保。杨某原为运输行业职工,2002年因企业效益不好而下岗。同年6月,他在当民政局办理了低保手续开始享保。但2004年9月,企业为其办理退休,他认为低保不领白不领,只要自己不说别人也不会知道,于是一直报着侥幸心在骗领低保。

(五)低保中的“懒汉”现象

低保不过是100多元的“救命钱”,却吃出了另类人群。渝中区王家坡街的某君资产已上百万元,却连续两年吃着低保;在该区3万多名吃低保的人员中,有1万余人是18至35岁的青年。他们大多有工作能力,却热衷当“低保懒汉”,【5】宁愿在家打麻将,也不要民政部门推荐的工作。

(六)一户多保

为了能享受更多低保金,父母、大叔子、小叔子等都挂一个户头,家庭平均收入达不到200元标准时,按政策将其纳入低保。

(七)虚假证明骗保

有的困难企业为申请低保的职工出具假证明,把矛盾推给政府。如在日常调查取证中,有的单位已经给职工发放最低生活费300元,但在出具证明时却只写200元。使冒领低保金成为可能。

低保体现一种社会关爱,一种对人的物质生存权的尊重和保障,是国家和社会对那些暂时无收入,没有生存物质保障的城镇贫困居民的一种福利性救助。低保资金虽由政府供给,但实际来自纳税人。政府把人们纳税的一小部分用于救济、“供养”确实生活无着而需要帮助的人。但如果救济、“供养”的是“懒汉”,势必使人们产生心理失衡,也构成一种分配意义上的不公平。另外,低保资金总量是有限的,若一些本不该吃低保的人却领取了低保金,则意味着真正需要吃低保的人失去被救济的机会。况且,政府目前低保资金来源不足,我们应该用好低保资金。

三、出现骗保现象的原因

(一)低保政策的局限性。

城镇居民最低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是出现“骗保”现象的直接原因。以重庆市城市沙坪坝区低保为例,低保标准从1996年12月的130元经过6次调标,到目前2011年低保标准为290元,与重庆市的最低工资标准680元相比,最低工资标准与低保标准之间的差距为390元(最低工资标准680元减去低保标准290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给低保家庭的是差额补贴,受助家庭通过成员多挣1元钱,就意味着他们将从低保救助中减掉1元钱。比如:一个三口之家,成员都没有工作,按低保标准他们每月可以得到290×3人=870元的低保补助,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一个找到了一份680元工资的工作,这个家庭得到的低保金就要减少到870-680=190元,总收入不变。这份工作未能提高生活水平,而从业者却要增加交通费、午餐费等方面的开支,并承受一定的职业压力。现行低保政策不利于激发贫困群体就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出现“养懒人”的现象。

(二)低保对象确定方面的原因。

低保对象确定困难,是出现“骗保”现象的主要原因。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用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情况确定的。问题是在一些城市里,尽管整体收入水平较高,但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两极分化,使人均收入具有虚假成分,由此确定的最低生活标准存在一定问题。较多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中的职工的收入普遍偏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户人家被确定为低保户,那么这户人家就会选择接受低保,而不去工作。而且,无论对居委会、乡镇,还是民政部门来说,核准申请低保的家庭收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许多人的收入实际上是隐性的。在劳动力流动性非常强的背景下,低保家庭收入的变动情况尤其难以及时掌握。核查收入也不仅仅是要清除 “假低保”,在发放低保金时,还需要扣除居民已有收入,因为并不是所有符合低保条件者都将领取相同金额。这样的调查是非常困难的,若调查不实,“假低保”就难以避免。一旦相关行政人员发放“人情低保”或者徇私舞弊,“假低保”就更难以避免。低保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有的城镇居民在某一特定时段内,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符合低保条件,但他可能随后就不再符合低保条件。有的居民可能上个月没有工作,收入低,符合低保条件,应该享受低保;然而下个月找到工作,收入增加了,就不符合低保条件了,理应退出低保。但事实上,这些人大都不会主动申请退出低保。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人数众多,在结构调整中要大规模裁员,这些被裁人员由“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有许多家庭因无收入来源而申请低保福利,这样产生出数量较多的低保家庭,最后导致贫困社区的出现。贫困社区就业机会少,可能导致低保对象在无工作可寻的情况下,形成对低保福利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应保尽保”还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应保尽保”一词容易被泛化或扩大化的理解,在街道社区、居委会审核低保权利很大的前提下,可能造成基层社区将社区贫困居民扩大化,即使不够条件的也“保”,也可能导致“关系保”。“应保尽保”的扩大化,会助长吃低保人员的依赖心理。

(三)低保对象的道德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原因。

有些低保对象的道德文化素质低,是“骗保”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由于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加之低保对象确定困难,就容易让人钻空子,出现“骗保”的现象。如果低保对象道德高尚,素质好,“骗保”现象也不会出现。在千千万万的低保对象中,就有许多人,不贪小便宜,完全依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这样的人值得尊敬和学习。有些低保对象由于道德文化素质低,又没有职业技能,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找不到工作,就只好依赖低保福利,甚至骗取低保资金。另一方面,多年来,我国的诚信制度建设一直比较落后,如重庆那位在别的区办着企业、资产已有上百万元的吃低保者,就是其诚信的缺失。另外,存在着的种种不健康的“低保心理”,例如认为政府的钱不要白不要、“会哭的孩子多吃奶”等等,也是产生“骗保”现象的原因。

四、应对骗保现象的对策及建议

低保为保障贫困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假低保”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继续完善“低保”制度及其实施的机制。

首先,要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制度需要理清设计思路,一种设计思路是根据同类人群在不同方面的需要,设立一个不同类型救助金的结构,以满足不同方面的需要。例如,将救助金分为“基本生活救助金”、“特别需要救助金”和“酌情发放的救助金”3个部分,以分别适应生存的需求、特殊需求和耐用物品的需求。另一种设计思路是根据救助对象的家庭特征或者本人特征,设计有差别的救助金标准系统。例如,区分是否有劳动能力和没有劳动能力的情况,督促有劳动能力的人尽快找到工作岗位;区分一口之家与两口、三口之家的最低生活费标准等等[6]。其次,要完善低保金的审批和发放机制。低保金的审批和发放要做到程序化、公正化、公开化,申请、调查、受理、审核、上报等各个程序要实施有效管理,防止弄虚作假。第三,要完善低保工作机构。随着低保制度的发展和低保工作的增加,原有的组织机构已经显得很不适应,因此,要完善低保制度的工作组织机构。

(二)科学地确定“低保”对象。

究竟谁该吃低保而谁不该吃低保的确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首先,要科学地确定保障标准。低保的有关标准,可由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物价、统计等部门根据当地城镇居民基本生活必需物品的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实际情况,与其他社会保障标准相衔接加以制定。其次,要科学地确定保障范围。申请享受低保待遇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如持有非农业户口,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和家庭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第三,要准确地计算家庭收入,严格区分从业人员、下岗人员、退休人员、失业人员、自谋职业人员的不同情况,准确地计算他们的收入。第四,建立低保对象家庭收入定期核查制度。社区每月对辖区内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核查,并向街道报告;街道办事处每季度对有劳动能力未就业人员家庭收入变化情况进行一次核查;民政部门要不定期进行抽查,并且每半年时间对低保对象进行一次整体检查,检查的重点是家庭收入变化情况、低保待遇的落实情况、保障金管理发放情况、规范化管理情况等。

(三)试行有关低保听证制度。

目前重庆市推行的首个“阳光低保”有关低保听证的实施办法已在各区县开始试行。重庆市推出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对提出申请低保和已享受低保人员中有争议的进行公开听证。实行低保听证目的是要杜绝有人隐瞒收入享受低保、有人收入增长了仍旧不放弃低保、开着汽车领低保、溜着宠物狗吃低保的现象[7]。

(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社会救助工作。

最低生活保障只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无法满足低保家庭的特殊需求,如残重病人、多学龄子女家庭、意外致困等问题。因此,仅靠低保是难以帮助特困家庭解决其特殊困难的,需要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社会救助体系,要充分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互助解困活动,实现救助解困主体多元化,筹资渠道社会化,形成城市解困的强大合力和全社会互助互济的新型救助体系。

(五)逐步建立居民收入财产信息共享机制。

民政部门在核查低保申请人家庭财产和家庭收入时,面临着部门间信息无法共享的难题。特别是银行存款、债券等金融资产、房产、车辆等信息,以及税务、公积金、社会保险等信息,分散在不同的机构和部门。只有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才有可能更为准确地核查低保申请人的家庭收入以及财产状况。建议各地象上海那样成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查中心这样的机构,开发相应的信息平台,与银行、证券、房地产、税务、保险、户籍、车辆管理等部门实现系统对接和信息交换,通过信息资源的整合,运用技术手段,实现城市贫困家庭的准确认定。同时,在低保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授权的前提下,通过法律法规赋予民政部门到金融机构、房地产管理等机构和部门查询其家庭收入和财产的权力。

(六)加强教育提高觉悟来减少骗保。

要解决“骗保”问题,还应该向享受低保者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让这部分人获得从业的职业技术和技能,使其能够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自己谋生,成为自信、自强的劳动者。必要时,对低保对象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可以采取“强制学习”政策,规定他们必须参加由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培训机构举办的各种学习班和培训班。这一政策的目的是通过提供学习的机会,让低保对象获得劳动技能,提升自己的工作信心,通过他助和自助方式,实现重新就业。另外,有时也可能出现为低保者提供了工作岗位,但却不愿就业的情况,这时,就要采取“强制工作”政策。就是指享受低保福利、有劳动能力的对象,当政府和机构提供与其职业技能相关的工作机会时,他们必须接受这项工作,政府可以根据其收入状况与低保福利额度进行差额补偿。对有劳动能力却不愿接受政府和机构提供的在其劳动能力范围内的就业岗位的低保对象则不予提供低保费。要提倡“不劳动者不得食”,主张用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来获取收入,这既有助于促进低保对象放弃福利依赖观念,同时又能体现社会公平。“福利照顾不单只是政府份内的事,而是人人有责任”[8]。另外,应在舆论导向上大力张扬所有社会成员自主、自立、积极向上、不思依赖和施舍的生活态度。

(七)加大惩处力度来打击骗保。

城市低保的受助者必须履行提供真实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并接受调查和监督的义务。居委会应随时了解低保对象的家庭收入变化情况,并及时通知管理机关。对于家庭收入发生变化的低保对象,管理审批机关应及时办理停发、减发、或增发的手续。另外,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尚未就业的城市居民,应当参加所在居委会组织的公益性社区服务劳动。并且对于有以下行为的,由县级人民政府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警告,追回冒领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其一是采取虚报、隐报、伪造等手段,骗取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其二是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期间家庭收入情况好转,不按规定告知管理机关,继续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通过处罚来减少低保中的骗保现象。

(八)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来抵制骗保。

由于我国实施低保制度建立时间不长,实践中对这些制度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如何堵塞骗保的漏洞即完善这一制度本身的操作层面,而很少从加强立法打击力度、用刑罚措施进行治理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导致对于各种骗保行为没有一整套完善有力的法律制度用以遏制和惩戒。

要真正实现清除骗保行为,必须从完善立法入手,尤其是将严重的“骗保者”纳入刑事法律的打击视野,以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建立起行政、刑事的多种法律打击手段,加大欺诈冒领者的风险成本。

七、结论

通过对城市低保中“骗保”现象的分析,针对当前低保工作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低保工作,需要我们用现实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当前和长远的城市低保工作,需要我们在法律、法规建设和政策上不断调整和完善,需要我们在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上不断创新和转变,从而做到制度上保证、程序上规范、操作上有效、目标上明确、管理上严密。既维护社会公平又提高保障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低保工作的法制化、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J].新华文摘,2003(6):25.[2] 杨华云.个案调查:假离婚骗取低保很普遍[J].新京报.2006.12.14 [3] 胡锦武.江西湖口曝出“关系保”“人情保”丑闻 局长的爹过世两年多还在吃低保.新闻晨报.2011.1.18 [4] 李建勋.重庆低保怪象吞噬公共福利.中国商报.2006.7.25 [5]刘以宾.需要反思的“低保懒汉”现象.人民网.2009.7.18 [6]景天魁,杨团,唐均.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反思与重构[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1(2):24.[7]假离婚骗低保养狗养车,北京“骗保”现象渐突出[N].新京报,2001-04-18.[8]黄黎若莲.“福利国”、“福利多元主义”和“福利市场化”探索与反思[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1(1):8.

第五篇:论三型机关建设中如何消除机关“中梗阻”现象

论三型机关建设中如何消除机关“中梗阻”现象

对机关“中梗阻”现象人们并不陌生。社会上流传的“大王好见、小鬼难缠”,“领导好商量、‘阿办’难打点”等等说法,讲的就是“中梗阻” 现象。它存在于各机关部门的日常业务工作之中,往往与“吃、拿、卡、要”,“庸、懒、散”及“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一些不廉不勤现象混合在一起。我在基层工作四年,经常听到群众说的最多的就是个体工商户经常抱怨说现在收费单位太多了,变着花样收费;还有的说到执法单位办事太难,跑了很多次,工作效率太低了等等。这些都是属于“中梗阻”现象,不仅影响了工作效能,而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根治机关“中梗阻”是建立“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机关的必要措施,我们必须常抓不懈,以一贯之,逐步形成长效机制,从根本上彻底杜绝机关“中梗阻”的发生。

(一)完善长效教育机制,从思想上构筑“不想为”的防线,建设“学习型”机关

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机关作风建设的首位,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党风廉政教育等,不断改进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寓教于乐,促进机关学习氛围的形成。2011年上半年,我局依托“三型”机关建设、道德讲堂建设等载体,采取辅导讲座、党课教育、座谈交流、电化教育、知识竞赛、读书征文等丰富多彩、生动有效的形式,不断加强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强化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十二五规划”等政治理论的学习,召开了建设“三型”机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等动员大会,全力营造团结互助、上下齐心、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了全体人员服务群众、创新发展、提升效能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其形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切实解决好权力关、地位关、利益关的问题,不断增强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自我监督和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完善长效制度机制,从规范上构筑“不能为”的防线,建设“创新型”机关

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铲除易产生机关“中梗阻”的土壤,使机关“中梗阻”无处生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现有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该取消的坚决取消,可以简化的坚决简化,可以归并的坚决归并;能降低的再次降低;对现行办事流程再次简化优化,大胆创新,善于变通简化上报程序,压缩审批周期,进一步提速增效。今年,我局按照《内控机制建设》的要求,对重要部门,重要岗位和重要人员进行廉政风险点的排查,共排查出十几方面的风险点,并制定出了防范措施和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权力和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二要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全面打造阳光政务,让被服务对象进行有效监督,使机关“中梗阻”这个毒瘤在“紫外线”下无法生长。做到权力内容公开、权力运行公开、权力运行结果公开。要以城管局网站、三合一平台等为载体,大力拓展政务公开的渠道;要将政策性、管理性文件、规章、规定,政府重大投资项目、招标采购等行政行为的程序和结果,行政许可的项目、依据、条件、程序、期限、收费标准、优惠政策,行政处罚的依据、执法程序、执法权限等内容进行及时公示,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在政务公开的过程中,切实做到全面、深入、规范,使“权力阳光运作”,高透明运行。执法人员以及对违法执法行为的举报电话等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群众反映的重大问题,由局长负责,认真组织查处,并公开处理结果。

三要进一步强化行政服务中心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进

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服务,为服务对象架起一条“便捷通道”。进一步完善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等相关制度,不断完善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三)完善长效监督机制,从管理上构筑“不许为”的防线,建设“效能型”机关

全面构建组织、社会、群众及舆论监督一体化的监督网络,通过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强化内部考核,形成强大合力,大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根除机关“中梗阻”的氛围。

一是强化督查督办。我局专门成立效能督查小组,按照新修订的《武进区城市管理局内部管理规定》进行督查,违反《规定》的,第一次科室内部通报,第二次全局通报,第三次局党组讨论进行纪律处分,直至开除或解除劳动合同。

二是加强绩效考核。我局于2011年初制定了《武进区城管局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细则》,从局中心工作、业务工作和内部管理等多个方面对每个职工的绩效进行考核。考核与考核奖金发放挂钩,利于我们理顺职责、明确任务、规范管理,增强全体职工的全局观念和工作责任心,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是查处投诉举报。通过设立意见箱、发放问卷调查表、开通投诉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政风热线等,进一步拓宽和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对群众投诉举报的问题,做好登记,做到有诉必查、有错必纠、有查必果、限时办结、逐件反馈。

执法监督协调科 杨娴

二0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下载浅析行政审批工作的“中梗阻”现象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行政审批工作的“中梗阻”现象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审批大厅工作要点

    巫溪县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管委会办公室文件行管办发„2010‟5号 巫溪县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管委会办公室 关于印发201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各窗口,各科室: 现将《巫溪县行政审批大厅管......

    行政审批窗口工作心得体会

    行政审批窗口工作心得体会 行政审批窗口工作心得体会 “瘦身提速” 缩短便民服务“最后一分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过多的行政审批手续严重束缚着市场活力。在“两学一......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及对策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及对策 柳州鹿寨县四排中学 韦华超 众所周知,在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老难题——两极分化现象。虽然英语这门课在很多省、市、县从小学......

    行政审批中存在的问题

    一、推进行政审批取得的成效 一是精简审批事项,实行流程再造。按照审批项目的依据、标准、权限和条件要求,对全市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清理,将原来保留的311项审批项目,减少到178项,......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5篇范例)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市从实际出发,遵循合法、合理、效能、责任和监督的原则,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探......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授信审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授信审批管理工作中,从审批条件的设定、审批条件的落实等方面,可以反映出信贷审批的约束力、执行......

    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江安街道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反思 新中国成立61年以来,行政机关在维护政府工作职能的正常运转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不......

    残疾儿童犯罪现象分析及对策

    残疾儿童犯罪现象分析及对策 摘要:我国的残疾儿童数量逐年递增。相应的,残疾儿童的犯罪问题正在摆在我们的面前。关注残疾人犯罪问题成为了公众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残疾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