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河流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深府【2008】85号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河流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
深圳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我市河流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
深府〔2008〕85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改善城市水环境,恢复河流生态,增强防洪排涝能力,根据《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深发〔2007〕1号)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和九个配套文件及生态文明建设系列工程的通知》(深府〔2008〕42号)精神,现就加强我市河流综合治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河流综合治理工作
(一)充分认识河流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河流是城市的重要生态资源,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建设生态市,必须大力推进河流综合治理,加快河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河流生态和提升河流环境承载力,使河流与城市空间相协调,实现人水和谐。我市河流现状问题多,情况复杂,各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充分认识河流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齐心协力,统筹兼顾,切实抓好河流综合治理工作。
(二)正确把握河流综合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坚持全市动员、分级负责,科学规划、系统整治,注重督查、严格执法,加大投入、限期达标的指导思想,统筹全市资源,集中精力实现治河工作新突破。把流经老百姓生活区和规划新城、影响城市主要景观的河段以及跨市、跨区河流作为治理的重点,突出抓好防洪排涝、截污治污、生态景观三大工程建设,实施河流精细化管理,满足人民群众对防洪安全的基本需求,彻底扭转河流污染的被动局面,推进一批生态河流建设,不断取得河流综合治理的阶段性成果。
我市河流治理工作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与城市规划相协调的原则。河流治理要融入城市总体规划,河流的功能定位和治理措施要与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污水系统布局规划以及深圳水战略相衔接,使河流与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相协调。
——坚持流域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以流域为单元综合规划河流治理各项工程建设,统筹截污治污、清淤疏浚、护岸防洪、引水补源、绿化造景及恢复生态等各项内容,按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实现防洪整治与水污染治理、生态景观建设有机结合。
——坚持保障城市防洪安全的原则。河流作为城市防洪系统的重要设施,要保证其空间不受侵占,维护河流自然形态,在有条件的地方尽量预留蓄滞洪区,对洪水进行有效管理,消除洪涝灾害,满足防洪要求,保障城市安全。
——坚持以环境保护目标为导向的原则。各项污染治理设施的目标和实施进度安排,必须保证符合环保规划的规定,满足各项环境保护考核的目标。
——坚持体现综合效益的原则。实行建设与管理并重,把河流治理与河道查违执法结合起来,划定管理范围,维护好河道设施,防止边整治、边破坏、边污染。通过综合治理,实现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明确河流综合治理工作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重点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达标治理河道290 km,消减易涝区面积35 km2,全市五大河流干流及主要支流达到规划防洪标准,主要易涝地区达到排涝标准。到“十二五”期末,建成比较完善的防洪排涝综合体系,基本消除洪涝灾害隐患。
到2010年,全市污水处理厂总规模达到450万吨/日以上,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其他城区达到80%以上,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特区内形成比较完善的雨污分流排水管网系统,特区外建成截污及污水输送主干管网,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得到妥善处置。到“十二五”期末,建成以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后的尾水为动态水源的河道生态补水系统;污水管网全面覆盖宝安区、龙岗区和光明新区建成区,各街道市政排水管网基本实现雨污分流。
“十一五”后三年,全面推进生态河流建设,建成一批水质达标、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的示范河流和生态清洁小流域;深圳河湾水系各条支流全面达到景观水体要求,生态初步修复;深圳河、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等五大河流基本实现治污保洁目标,部分河段达到景观水体标准。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河流干流及主要支流生态基本恢复。
二、迎难而上,打一场河流综合治理的攻坚战
(一)推进截污治污工程建设,全方位削减河流污染负荷。
以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以及污泥处置设施三大建设任务为核心,加快截污治污工程建设,迅速提升水污染防治能力。一是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加快推进22座污水处理厂的新改扩建工作。其中新建福田、西丽、光明、福永、燕川、公明、布吉、沙田、葵涌、水头、坝光、鹅公岭、埔地吓等13座污水处理厂,改扩建滨河、南山、蛇口、观澜、横岗、龙田、横岭、上洋、平湖等9座污水处理厂。二是完善排水管网。特区内以改造完善市政排水管网和开展清源行动为抓手,确保2010年前全面理顺市政排水系统并纠正污水错接乱排,基本实现排水达标小区全覆盖;特区外以提高污水处理厂收集水量为目标,抓紧污水输送干管和截污管网建设,同时启动支管网项目前期工作并分片分阶段推进实施,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基本达到新加坡等先进城市的管网密度水平。三是建成特区、宝安、龙岗三座污泥集中处置中心,日处理污泥总规模达到2000m3以上,解决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问题;加快河道底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实现河道污染底泥的环保处置。
(二)推进防洪减灾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建成主要河流和重点区域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一是继续推进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深圳河、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综合治理工程的前期工作并部分开工建设,重点完成前海、后海、公明、沙井、松岗、坑梓、龙岗等易涝区大中型雨水抽排泵站的建设,实施局部内涝整治和环保清淤疏浚工程,分期分批开展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促使重点河流、重点区域全面达到规划防洪排涝标准。二是继续推进三防信息化工程建设,完善三防应急指挥系统,充分利用洪水风险管理、洪水预警预报、防洪调度指挥等措施,提高城市综合防洪减灾能力;加快区级和街道三防物资仓库建设,逐步形成全市三防物资储备网络体系,提高应急抢险保障能力;加强旱情监测预警,建立抗旱服务体系,集中建设一批应急抗旱备用水源工程,不断提高抗旱减灾能力。三是切实维护城市防洪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建设的三防安全审核机制,建立健全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三防安全监督机制,将防洪规划落实到城市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中。
(三)推进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恢复河流自然生态功能。
在优先治污、保障防洪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水景观建设和水生态修复工程,打造亲水型、具有现代人文气息的生态河,使流经城区的河流水清、岸绿、景美。一是推进河流生态化改造。“十一五”期间,特区内完成大沙河、凤塘河、新洲河、福田河、布吉河、深圳水库排洪河、梧桐山河等7条河流的生态化改造,特区外对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的部分干流河段实施生态化改造,建成坪山河湿地公园,提升河流的生态内涵和水环境容量。二是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宝安、龙岗两区和光明新区为重点,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水源保护林建设,全面启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2010年前主要开展示范工程建设,到2015年,使我市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占全市小流域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三是建设动态水源工程。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城市综合治理河流和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成功经验,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突破现有河道水系格局的治理举措,积极实施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污水深度处理回用工程,调配雨洪水和再生水进入城市河道循环,努力实现“河湖沟通、水系相连”的水系新格局。近期重点推进滨河、罗芳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深度处理回用工程和西丽再生水厂建设,使其清洁尾水成为深圳河、深圳水库排洪河、荔枝湖、福田河、新洲河、大沙河等河湖的动态水源。
三、创新体制,建立科学完备的河道管理体系
(一)建立覆盖全市的河道管理法规标准体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国家关于防洪及河道管理方面的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推动制定适用于全市河道的管理法规,健全河道管理的规范、标准及考核体系,建立完善河道监督、执法、管理、养护的长效机制。
(二)建立统一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河道管理体系。
按照日常管理事权重心下移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区、街道两级河道管理力量,建立覆盖全市河道的管理维护网络,落实河道日常环境卫生管理,净化、美化河道,使河道实现常态化、精细化、数字化管理。明确市、区、街道三级河道日常管理事权划分。市水务部门主要负责深圳河湾次级以上河道的建设维护管理工作;各区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按河道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原则负责其他河流的建设维护管理工作。宝安、龙岗两区地域广阔,水系复杂,应尽快理顺河道管理体制,推行流域管理模式,强化河道日常管理。
(三)加大河道管理范围的保护和执法力度。
划定河道管理范围是加强河道执法的前提,是顺利推进防洪排涝、截污治污、生态化改造等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的基础。市规划、水务、法制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抓紧完成城市蓝线规划的报批工作,出台城市蓝线管理办法,明确河道的管理和保护范围,建桩立界,明确权属,增强管理线保护意识,依法实施河道管理和保护工作。加大河道执法力度,全面查处污染河道、侵占河道、破坏河道的行为。各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全市排水管网“清源行动”方案,强力推进违法排水排污行为的查处工作,重点查处排水管网覆盖区域的产业废水和废油废渣的偷排乱倒案件。积极推进河道堤防查违专项行动,市水务部门和各区人民政府要按照管辖的河道范围切实加强执法,全面排查河道堤防范围内违法在建项目,严厉查处违法覆盖、侵占、损毁河道以及擅自堵塞河道和泄洪渠的行为。
(四)推行河道专业化养护。
河道实行管养分离,河道堤防范围内的各种设施的维修养护工作逐步推向市场,市水务部门要尽快出台全市河道维修养护工作执行标准和相关管理办法,并会同市物价、财政部门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河道维修养护工作定额标准,养护工作实行定额管理。市、区水务部门依据相关办法、标准及合同约定对河道维修养护工作进行监督考核。鼓励集约化运营河道养护,选择实力较强、有资质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分区域承担河流的维修养护及防洪抢险工作。对现状承担河道养护的企业,要设立一定的过渡期和培育期,鼓励其整合兼并和发展,形成优势企业,为政府推行河道养护授权经营奠定基础。
(五)完善排水设施特许经营行业监管机制。
进一步加强城市污水处理、污泥处置设施及排水管网运营单位的行业监管。按照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有关规定,完善城市排水特许经营行业管理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体系,转变管理方式,落实监管职责,完善监管机制。新建排水管网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建设、委托运营、行业监管的原则,引导全市范围内的排水设施运营企业分片整合、规模经营、适度竞争。水务部门要加强对运营单位的行业监管,积极探索建立污水处理费与污染物削减率、污水收集率、水环境质量挂钩的考核体系,按照政府授权与特许经营企业签订授权书和运营合同,明确考核奖惩标准,建立规范的运营费用核拨制度。
四、强化保障,确保实现河流综合治理目标
(一)建立河流综合治理的组织协调机制。
市水务部门每年提出全市河流治理年度工作方案和治理项目年度实施计划,经市水污染治理指挥部审定后,下达各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推进执行。各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河流治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工作领导架构和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河流治理工作协调、高效推进。
(二)完善河流综合治理的资金投入机制。
河流治理是一项公益事业,应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坚持政府投资为主导,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大投入力度。要进一步研究市、区河流治理投资体制,完善投资事权划分,使投资体制更有刚性,更加有利于加快河流治理和发挥综合治理效益。要积极探索建立河流综合治理工作的激励机制,实行根据污水处理率和污水实际处理量对各区进行补贴的政策。各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河流治理项目实施计划,做好资金安排,确保资金到位,充分发挥水务专项资金和堤围防护费在治理和保护河流中的作用。要确保河道日常维护管理经费的落实,切实按照河道管理事权划分,将维护管理费用纳入本级财政统筹安排。
(三)建立河流综合治理的督查考核机制。
加大河流治理工作的督查力度,要将河流综合治理年度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按照事权、财权的划分细则,重点督查各区、各部门的责任履行情况和建设资金、管理经费的到位情况;定期检查破坏河道、污染河道、侵占河道行为的执法情况;按年度考核河流治理的效果,特别是易涝区的面积是否减少、水淹受灾的程度是否不断减轻、河流水质是否不断改善且按期达标、河道排污口是否不断减少并减轻污染等。对河流治理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以及辖区内防洪排涝、河流水质、河道生态有明显改善并达到较高标准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奖励或表彰。对推诿塞责、不作为,辖区水安全、水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建立市、区人民政府及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机制。
市直有关部门及各区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各司其职、互联互动,共同推进河流综合治理工作。水务、环保部门要联合开展污染源的治理工作,密切监视河道排污口,共享污染源数据和河流监测数据,共同控制和削减河道纳污总量;城管部门要加快粪渣处理设施的建设,强化粪渣收集处理工作的管理,并充分利用数字城管资源,协同水务部门加强对河道及水环境设施的监管,及时查处向河道和排水管网倾倒粪渣、垃圾的行为,积极制止河道管理范围线内的违法开发行为;各区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规划部门、国土部门及各建设单位要密切配合,加快河流治理工程的选址及征地拆迁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五)创新河流综合治理工程的快速推进机制。
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机制,以特别之为,加快推进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以流域为单元的河流综合治理项目,一次立项、总体环评,项目建议书经批准后,并联进行可行性研究、规划选址及用地预审工作。要进一步简化河流治理项目审批程序,积极研究加快河流治理项目前期工作的政策,确保河流治理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加大项目建设用地的落实力度,各区人民政府和市国土部门及相关建设单位可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依据规划部门的项目选址意见书提前启动征地拆迁工作,确保建设用地在投资计划下达后尽快移交项目单位。
深圳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五月七日
第二篇: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若干意见(深府〔
【发布单位】深圳市
【发布文号】深府〔2005〕80号 【发布日期】2005-05-09 【生效日期】2005-05-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深圳市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若干意见
(深府〔2005〕80号 2005年5月9日)
《关于我市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若干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我市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若干意见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深发〔2004〕1号)和《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深发〔2004〕7号),现就深圳市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坚持“统一政策、配套改革、分类定位、以人为本”的原则,妥善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力求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扶持,引导科研机构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新机制。
(二)改革目标。
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将政府投资建立的应用开发类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创新机制,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成为我市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三)基本思路。
1.对科研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定位
本次改革对科研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定位,按照不同类别实施改革。按照承担的公益性研究和公共服务性质的不同,将市属科研事业单位划分为公益类、准公益类和应用开发类3种类型:
提供基础性或共性技术研究与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的科研事业单位,定位为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从事社会公益为主的科学研究、技术咨询与服务活动,可通过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方式获得一定发展资金的科研事业单位,定位为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
以市场为导向,可通过市场规律配置资源并获得利益的科研事业单位,定位为应用开发类科研事业单位。
2.改革思路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应用开发类科研事业单位改为企业,条件具备的同步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产权多元化的科技型企业;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在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上取得新的突破,建立起职责明确、评价科学、管理规范、优胜劣汰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财政对科研事业单位的拨款和补助逐步由人员经费转向项目经费,科研机构主要通过申请承担政府的科技项目计划和研究开发任务等方式获取政府的资金支持。
二、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内容
(一)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的改革。
1.重新核定编制。市编办会同市科技信息局,对定位为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的科研事业单位,按照其所承担的公益性研究和公共服务任务,重新核定编制,确定科研、管理、技术支撑、科研辅助等各类岗位的合理比例。
2.市财政对科研事业单位的拨款和补助逐步由人员经费为主转向以项目经费为主。对承担政府指定公益性研究及服务项目的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市财政给予补助或按照其承担的公益性项目给予资助。科研事业单位主要通过申请承担政府的科技项目计划和研究开发任务等方式获取政府的资金支持。
3.实行事业单位职员管理制度和雇员管理制度。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完成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配套改革后,按照《深圳市事业单位职员管理办法(试行)》(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37号)和《深圳市机关事业单位雇员管理试行办法》(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33号)的规定,职员的职位分类、职员聘用、职员聘任、工资福利、考核奖惩、教育培训和社会保障等,实行事业单位职员管理制度;雇员的分类和配置、工资和社会保障、考核和职业发展,实行雇员管理制度。
在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配套改革期间,按照市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深办发〔2004〕13号)的规定,符合条件的原在编人员过渡为职(雇)员或进行分流安置。
4.实行以课题为导向的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根据市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深办发〔2004〕13号)的规定,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可根据核定的工资总额,在职位分类和职位设置的基础上,结合科研特点,实行以课题为导向的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
5.探索实行理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院(所)长负责的管理体制。理事会成员由主管部门代表、本单位代表、行业专家代表、有关出资方代表组成,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和推荐院(所)长,审定发展规划、计划和财务收支计划,监督业务和管理活动的合法性。院(所)长为法人代表,负责科研任务和日常管理工作,执行理事会决议,对理事会负责。政府主管部门通过参加理事会,对政府投资的科研机构进行间接管理。
6.对科研事业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市科技信息局、市编办、市财政局和市审计局对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进行一次运行绩效评估,每四年筛选一次。凡无研究开发任务、无研究开发成果或专利、无转化效益的科研事业单位,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不再列入公益类或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序列。
(二)应用开发类科研事业单位的改革。1.应用开发类科研事业单位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通过相应的扶持政策,逐步过渡到完全市场化运作,成为以技术创新为特点的科技企业。
2.具备条件的应用开发类科研事业单位,同步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化的产权制度。根据国家和广东省有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科研事业单位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具有成熟市场运作经验的投资主体的参与,激活改企转制的科研机构,成为新型的科技创新企业。
3.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科研单位,改企后属国有控股企业的,由市国资委纳入国有企业管理体系。科研机构改企后国有资产在30%及以下的,同时制定产权制度改革方案,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分阶段负责落实相关政策,改企和转制一并完成。
三、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配套政策
(一)保留名称。
根据国务院《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6〕39号)和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1996〕51号)精神,科研机构由事业法人转变为企业法人,进行企业登记并领取企业法人执照的,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原则上可继续保留其名称。
(二)税收。
科研事业单位改企转制后,经市科技信息局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享受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国有资产和财政基数划转的基准日。
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国有资产和财政基数划转按照市科技信息局、市国资委、市监察局、市人事局《关于我市科研机构改革国有资产处置若干问题的通知》(深科信〔2004〕235号)确定的2004年11月30日为基准日。
(四)产权多元化。
科研事业单位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关于深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9号)的规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改企转制的单位,国有产权可全部或部分以协议或通过拍卖的方式实行有偿转让,吸收社会资本、个人资本和外商资本等多种资本投资入股或受让股权,实现产权多元化。
(五)土地资产处置。
改企转制单位的土地资产,按照市政府《批转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关于我市国有企业改制中土地资产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深府〔2003〕98号)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处置。
根据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劳动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转制科研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教〔2003〕68号),经市国土房产局批准,其土地可评估作价以国有股本金的方式注入改企转制后的单位。
(六)奖励。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深发〔2004〕7号)精神,整建制改企转制的单位,在划归市国资委管理以前,可从国有净资产中划出不超过40%的额度,其收益权按照贡献大小奖励给员工。
(七)净资产处置。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粤发〔2004〕12号),科研事业单位改企转制前形成的不良资产,经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和审计,报市财政局批准,可从净资产中核销。改企转制为国有股份在30%及以下的单位,可从净资产中提取职工安置费,对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进行经济补偿。净资产经评估不足以提取职工安置费的,撤销该科研事业单位,人员由该科研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按照市委办公厅《深圳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案》(深办发〔2004〕13号)的规定进行分流安置。
(八)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
科研事业单位改企转制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按我市事业单位改革养老保险政策执行。
(九)人员分流安置。
改企转制单位的原在编人员,实行企业员工制度管理,不实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管理。
在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期间,其原在编人员因提前退休、因病或工伤提前退休或退职、辞职辞退,按照市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深办发〔2004〕13号)的规定进行分流安置。
(十)经济适用房分配。
改企转制单位2002年12月31日前原在编人员,符合市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机关事业单位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深府〔2003〕104号)规定购买全成本微利房条件的未购房职工,保留其购买最后一批定向发售给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经济适用房的资格。
(十一)财政补贴。
参照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1999〕51号),对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逐年减拨事业费,市财政以补贴的方式,对原属财政拨款的改企转制单位给予3年扶持。3年的补贴额,分别按2004该单位部门预算数的75%、50%、25%的比例拨付。补贴款项拨至改企转制单位的原主管部门,用于项目资助,不得用于发放工资福利。
(十二)土地使用费、土地年租金优惠。
根据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9〕273号),改企转制单位按土地处置方案可维持自用(含划拨)性质的房地产,经市国土房产局批准,免缴5年的土地使用费。改企转制单位租赁国有土地的,经市国土房产局批准,免缴5年的土地年租金。
(十三)相关权益的承继。
市属科研事业单位改企转制后,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承继原单位的各类特许经营权、资质、执照、证书。改企转制单位应按相关规定办理保留延续手续。
四、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组织领导
(一)调整市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领导小组。
为确保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根据市领导分工和机构变动,调整市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组织协调和指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信息局,负责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日常工作。
各科研事业单位原行政主管部门是对所属科研事业单位实施改革的责任单位,负责制定本部门所属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负责改革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人员安置等相关工作。
(二)制定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案。
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应由原行政主管部门上报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案,经市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案应包括人员情况(人员编制、职位分类、职位设置、原在编人员的过渡、分流安置等)、资产情况(2004年11月30日资产评估基准日的资产负债情况及相关明细表等)、改革后的业务发展规划。
应用开发类科研事业单位改企转制的,应由该科研事业单位提出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案,报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经市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应用开发类科研事业单位具体的改企转制实施方案应包括人员分流安置意见、资产处置意见(2004年11月30日资产评估基准日的资产负债情况及相关明细表、资产评估报告书、净资产处置意见、不良资产核销意见、土地资产处置意见等)以及改革后的业务发展规划。
(三)落实改革配套政策。
科技、机构编制、人事、财政、国土、国有资产、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税务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政策统一、配套改革的要求,贯彻落实本意见确定的各项政策。
1.市科技信息局负责审定科研事业单位的公益性研究和公共服务任务,为科研事业单位分类定位和核定编制提供依据;
2.市编办负责核定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编制;
3.市人事局负责审定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原在编人员向职员或雇员过渡、分流安置方案;
4.市财政局牵头组织市属科研事业单位的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清理债权债务,负责批准改企转制单位的资产处置方案;
5.市国土房产局牵头,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配合,审批土地资产处置方案;
6.市国资委负责科研事业单位改企后的产权制度改革,并行使国有资产或国有股权出资人职能;
7.市工商局按规定对改企转制单位进行企业法人登记;
8.市地税局按规定对改企转制单位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所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四)资金保障。
市财政预留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保障资金,主要用于对改企转制单位3年的扶持性补贴、市属科研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费用等。
五、我市各科研事业单位的具体分类定位及改革方案另行制发。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市容环境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深府
【发布单位】深圳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深府〔2009〕193号 【发布日期】2009-10-15 【生效日期】2009-10-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深圳市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市容环境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
(深府〔2009〕193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市市容环境提升行动计划》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深圳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十月十五日
深圳市市容环境提升行动计划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9年以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完善,竞争优势明显,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形成的局部亮点可与世界先进城市媲美。但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城市的整体现代化水平和整体管理的一致性仍有一定差距。为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市政府决定以迎接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和2011年举办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大运会)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创建文明城市、实施民生工程、推进城市更新相结合,利用两年时间,组织开展以“办赛事、办城市,新大运、新深圳”为主题的市容环境提升行动,使我市在市容环境管理方面在全国发挥排头兵作用,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贯彻五项指导方针,抓住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和大运会这一历史契机,全面提升市容环境水平
(一)科学规划,精心设计。
以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品位开展“城市设计”,学习和借鉴先进城市的管理经验提升市容环境质量。以新加坡、香港和内地先进城市为标杆,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景观营造工作,在建筑风格、绿化效果、花卉造型、街道家具、户外广告、公园建设、灯光夜景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和精心设计,务求简洁大方、美观实用,从地面到空中,立体提升市容环境景观水平,彰显深圳年轻、开放、现代、充满活力的先锋城市品位。
(二)突出重点,全面提升。
以建筑立面刷新和屋顶改造为重点,刷新鹏城,扮靓深圳,集中力量提升重要窗口门户地区、大运会场馆周边和城市中心区及主要交通干道沿线的环境质量,打造一批标志性景观节点和视觉中心。特区内要全面提升,特区外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将环境整治与景观营造延伸到城市的每个角落,通过刷新城市,消除影响市容环境的突出问题,做到点更亮,线更明,面的管理水平更高,促进城市净化、绿化和美化整体水平的提升,加快推进特区内外市容环境建设与管理一体化。
(三)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市容环境提升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区、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工作责任,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市城管局负责总体方案的统筹实施和协调指导,督促落实工作任务。各区、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根据责任分工,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排出计划表,将工作责任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确保各项工作按期保质完成。
(四)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在推进市容环境提升行动中,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要大力倡导社会参与,坚持整合资源、勤俭办事,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要建章立制,从法规规章制度层面明确各企事业单位和市民维护城市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形成政府、社会、市民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局面。积极丰富和拓宽社会参与的方式和渠道,引导市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市容环境提升行动中来。
(五)及早动手,分步推进。
市容环境提升行动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及早动手,分步推进。第一步:从现在到明年春节前是起动阶段,形成工作声势,完成一批示范项目,初步见到成效,推动面上工作;第二步:从2010年春节到201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各项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形成规模效应;第三步:从2010年8月到2011年8月大运会召开之前,大见成效,全面实现总体行动目标。今后,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市容环境管理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开展五项整治行动,实施新一轮“城市装修”计划,打造优美城市空间
(一)建筑立面刷新和屋顶改造行动。
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建筑立面刷新和屋顶改造行动。研究制定深圳市建筑立面刷新和屋顶改造技术指引,指导整治工作有效开展。出台地方法规或政府规章,依法要求各业主和物业管理单位定期开展建筑立面刷新和屋顶改造,将此项工作纳入法定化、常态化轨道。
建筑立面刷新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陈旧破损的建筑垂直立面进行粉刷、翻新或改造,规范附着在建筑物上的广告招牌,合理安置或遮挡空调室外机,配备夜景灯光等。
建筑立面刷新的范围包括:特区内主、次干道两侧的建筑,特区外各区、街道中心城区主、次干道两侧的建筑,全市主要高、快速路及轨道交通(包括清平快速路、水官高速公路、广深高速公路、机荷高速公路、107和205国道、广深铁路等)沿线的建筑。
建筑屋顶改造的主要方式包括:清除屋顶杂物,修复破损设施,涂料刷新,彩色覆膜,种植绿化,“平改坡”等。
建筑屋顶改造的范围包括:城市核心区、文化中心和商业繁华区、多层建筑住宅区、机场周边10公里范围内、大运场馆及大运签约酒店周边500米范围内的建筑。
此项工作由市城管局牵头组织,各区人民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实施,市住房建设局配合。
2009年11月底前,市城管局出台深圳市建筑立面刷新和屋顶改造技术指引。2009年11月底前,市城管局起草深圳市建筑立面刷新和屋顶改造管理规定(草案)并送市法制办审查,2010年春节前发布实施。2010年春节前,福田区人民政府要完成不少于3条(段)道路(其中包括皇岗路福新村段、彩田路跨北环路段),罗湖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人民政府要完成不少于2条(段)道路(其中罗湖区包括布心路工业厂房段、罗沙路西岭村段),其他区(含新区)要完成不少于1条(段)道路两侧的建筑立面刷新和屋顶改造工作,为下一步行动的全面展开进行引导、示范,各区确定的改造道路及改造规模须报深圳市市容环境提升行动指挥部办公室审定后方可实施。2010年8月底前,全市建筑立面刷新和屋顶改造总任务量要完成50%以上,2011年7月底前全面完成整治任务。
各区在开展建筑立面刷新和屋顶改造工作时,应与建筑物的维修保养结合起来,同时结合地域特点和建筑物形态组织设计,因地制宜打造欧陆风格、工业技术风格、海滨度假风格、城市田园风格、文化艺术风格等不同特色、不同风貌的城市景观。主要交通干道及轨道交通沿线的建筑立面刷新方案和重点片区的建筑屋顶改造方案须由市城管局会同规划国土委、人居环境委等部门组织专家审查同意后方可实施。
此项工作所需经费由市、区财政和业主共同承担,其中财政投入部分按市、区3∶7分担,市财政配套经费按比例切块下拨给各区,由各区统筹安排使用,相关的审计工作也由各区负责。2010年春节前需完成的任务,涉及工程项目按照简易程序办理。
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业主单位自行开展建筑立面刷新和屋顶改造。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要发挥带头作用,2010年春节前完成对自有物业的立面刷新和屋顶改造工作。
(二)街道家具清洗刷新行动。
采取清洗、粉刷、涂抹抗张贴涂料或修复、更新、拆除等方式,对外观陈旧、涂写张贴严重以及破损、废弃的街道家具,包括环卫工具房、路灯杆、报刊亭(台)、早餐车、停车场收费亭、垃圾箱、电话亭、阅报栏、招贴栏、公交候车亭、出租车招停站、道路名牌、交通指示牌、配电箱、电话交接箱、电信设备箱、交通信号控制箱、有线电视端子箱、邮筒、消火栓、公共座椅等进行全面整理和修缮,确保这些设施外表美观、功能完好。
此项工作由各区人民政府、新区管委会组织实施,市城管局、交通运输委配合,各街道家具的设置单位具体落实。2010年春节前基本完成主、次干道两侧街道家具的清洗刷新,2010年8月底前全面完成任务。整治工作结束后要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确保长期保持整治效果。
2009年11月底前,市城管局起草深圳市街道家具管理规定(草案)并送市法制办审查,2010年春节前发布实施。
(三)交通设施粉刷翻新行动。
1.对交通护栏、人行天桥、人行隧道、立交桥、交通隧道、车行涵洞、地面标线等进行清洗刷新。今后禁止利用人行天桥、交通护栏和行道树悬挂横幅标语。
此项工作由市交通运输委负责,2011年7月底前完成。
2.继续推进“城市管理年”道路改造计划,将特区内主、次干道中的水泥路面逐步更新为沥青路面,提高路面“黑化率”。
此项工作由市交通运输委负责,2010年春节前完成滨河路的改造任务,2010年8月底前完成深盐路、香梅路、新闻路的改造任务,2011年7月底前完成北环路等有关主、次干道的改造任务。
3.全面修复城市道路、人行天桥上破损的道板、道牙、护栏、花池等设施,选择合适路段,在行人红绿灯处试安装语音提示系统,取得效果后逐步推广。
此项工作由市交通运输委负责,2010年8月底前完成。
4.对各高速公路收费站进行改造或刷新。
此项工作由市交通运输委协调业主单位落实,2010年8月底前完成50%,2011年7月底前全面完成。
5.在各交通干道深圳与周边城市交界处设立简洁醒目、美观大方的构筑物标志。
此项工作由市交通运输委负责,2010年8月底前完成。
(四)窗口门户地区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1.在对7个二线关口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罗湖、皇岗、沙头角、文锦渡、福田口岸等一线关口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整治的主要内容包括:整治建筑立面和地面临时设施,对建筑物实施“穿衣戴帽”改造,完善灯光夜景设施,提高园林绿化水平等。
罗湖、文锦渡、沙头角、皇岗口岸整治工作已由辖区人民政府完成申请立项工作,后续工作移交市工务署组织实施,市口岸办、城管局配合;福田口岸整治工作由市工务署负责申请立项并组织实施,市口岸办、城管局配合。
一线口岸整治所需费用由市财政全额承担。2010年8月底前完成对罗湖、文锦渡、沙头角口岸的整治,2011年7月底前完成对皇岗、福田口岸的整治。
2.对深圳机场和蛇口客运港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整治的重点是拆除影响市容的户外广告招牌,刷新建筑立面,提高绿化美化水平。
此项工作由市交通运输委牵头实施,市口岸办、城管局配合,2010年8月底前完成。所需经费由业主单位承担。
3.对深圳火车站、深圳西站和广深铁路、平南铁路深圳段沿线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整治的重点是结合建筑立面刷新和屋顶改造,加强日常保洁和巡查管理,全面清除暴露垃圾、乱堆放、乱搭建,提高绿化景观水平。
此项工作由市交通运输委牵头实施,辖区人民政府配合,2010年8月底前完成。今后要理顺管理关系,明确管理责任,确保火车站区域及铁路沿线环境整洁。
(五)户外广告专项整治行动。
巩固以拆除楼顶广告为重点的户外广告专项整治成果,继续严格查处违法设置楼顶广告的行为,维护城市轮廓线。修改《深圳市户外广告设置指引》,加强对建筑立面大型布幅广告的管理。组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重点对公路和高速公路两侧户外广告进行整治,特别是对广深高速公路深圳段等沿线广告设置密集的路段进行集中整治,对侵占城市空间、影响市容景观,未经法定部门批准设置的户外广告一律依法予以拆除。按照减量原则,在现有基础上不再新增审批新的立柱广告,对未经许可擅自设置的不得补办手续。
此项工作由市城管局牵头,各区人民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实施,市交通运输委、规划国土委、市场监管局配合,2010年8月底前完成。其中,市城管局负责广深高速公路深圳段、深南路、滨河路、机场路等道路两侧和一线、二线范围内的户外广告整治;各区人民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水官高速公路、107和205国道等高速公路和国道以及辖区范围内其他主要道路两侧的户外广告整治。市城管局和各区人民政府、新区管委会要配合大运会执行局做好大运会期间的户外公益广告宣传工作。
三、实施五项景观工程,建设花团锦簇的动感绿都,营造热烈祥和的喜庆氛围
(一)花卉布置工程。
以打造全国最美丽的花园城市为目标,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和大运会期间实施全方位的花卉布置工程,营造出花团锦簇、热烈祥和的城市景观。花卉布置的主题为:“先锋深圳、青春盛会、花海迎宾”。大运会赛时花卉布置总体结构为:“两心花港(大运中心和市民中心)、三线花廊(三条交通干道)、六门花境(机场和5个口岸)、八区花海、处处花园”。按照长期景观和短期景观有机结合的原则,采用灌木花卉和草本花卉相结合的形式,丰富园林景观。其中灌木花卉以大规格的盆苗为主,主要为小叶紫薇、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严格执行国家契税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深府〔20
【发布单位】深圳市
【发布文号】深府〔2003〕230号 【发布日期】2003-12-29 【生效日期】2003-12-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严格执行国家契税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深府〔2003〕230号)
为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和统一性,切实做到依法治税,加强征管,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纠正地方自行制定违规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3〕89号)精神和《广东省契税实施办法》(广东省人民政府41号令)有关规定,现就我市执行国家契税政策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停止执行契税“财政贴费”政策。市财政不再安排契税“财政贴费”资金,契税收入据实列收。
二、分类分档适用契税税率。
(一)土地、房屋权属转移,除国家规定减免外,必须缴纳契税;
(二)普通商品房权属转移,包括普通商品房权属的买卖、赠与和交换,暂按1.5%的税率缴纳契税,全部由承受权属的单位和个人负担;
(三)土地权属转移,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含协议出让、招标出让和拍卖出让)和土地使用权转让(含出售、赠与和交换),以及别墅、度假村等高档住宅权属转移(包括买卖、赠与和交换),契税税率为3%;
(四)土地、房屋权属以下列方式转移的,视同土地使用权转让、房屋买卖或房屋赠与行为,同样照章征收契税:
1.以土地、房屋权属作价投资入股的;
2.以土地、房屋权属抵债的;
3.以获奖方式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的;
4.以补偿征地款方式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的;
5.以预购方式或者预付集资房款方式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的。
(五)以签订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的时间为界线确定税率:
1.2003年12月31日之前(含31日)签订权属转移合同,并在2004年3月31日之前办理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登记的,按1%的税率缴纳契税;
2.2004年1月1日后签订权属转移合同,以及2003年12月31日之前签订合同但在2004年4月1日之后办理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登记的,普通商品房权属转移契税税率为1.5%,土地、别墅与度假村等高档住宅权属转移契税税率为3%,全部由承受权属的单位和个人缴纳;
3.纳税人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10日内,向契税征收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在契税征收机关核定的期限内缴纳税款;纳税人符合减征或者免征契税规定的,应当在签订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后10日内,向契税征收机关办理减征或者免征契税手续。
三、本通知自2004年1月1日起执行,有关具体操作办法由市财政局另行制定。我市以前有关规定与本通知不符的一律改按本通知执行。
四、本通知有关规定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2003年12月29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维护信访秩序的通告(深府〔2004〕101号,2004年6月25日)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维护信访秩序的通告
深府〔2004〕101号(2004年6月25日颁布实施)
为依法维护我市的信访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保障人民群众信访活动和国家机关信访工作的正常进行,现通告如下:
一、信访人应当遵守国务院《信访条例》的以下规定:
(一)采用走访形式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的,应当持合法有效证件,到有关国家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
(二)多人采用走访形式反映共同意见、建议和要求的,应当推选代表提出,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任何人不得强制他人参与或者阻止他人退出走访活动。
(三)对已经或者应当通过诉讼、行政复议、仲裁解决的信访事项,信访人应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二、信访人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信访人在走访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训诫、批评教育、劝阻或制止;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在国家机关门前等公共场所设置横幅、标语等宣传物,或者散发传单、呼喊口号扰乱公共秩序;
(二)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
(三)非法携带危险品、易燃易爆物品以及管制器械进入国家机关接待、办公场所;
(四)纠缠、侮辱、围攻、威胁、殴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五)在接待场所损毁公私财物;
(六)非法滞留国家机关接待、办公场所,扰乱机关工作秩序;
(七)其它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三、信访人在国家机关门前等公共场所或公共道路上集会、游行、静坐示威,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规定向公安机关申请并获得许可。未经许可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劝阻、制止、命令解散;对拒不解散的,公安机关现场负责人有权依法采取必要措施强行驱散,并对拒不服从的人员强行带离现场或者立即予以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对精神病患者、传染病患者、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走访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对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间进行走访的,由精神病患者监护人、所在单位或者卫生部门将其接走。对可能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病患者,由公安机关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
(二)对传染病患者在发病期间进行走访的,由卫生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公安机关予以协助。
(三)对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走访的,由民政部门依照有关救助管理规定处理。
五、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做好信访工作,认真处理来信、接待来访,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依法处理问题,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六、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二00四年六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