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_高三_海淀语文一模
第Ⅰ卷(选择题 共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镌刻
余音绕粱
牵掣(zhì)
揆情度(duó)理 B.观瞻
激浊扬清
商贾(gǔ)
良莠yǒu不齐 C.棉薄
两袖清风
迄(qì)今
矫(jiāo)揉造作 D.斧正
闻过饰非
聒(guā)噪
若即(jí)若离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春天的颐和园,小草带着泥土的芬芳钻了出来,柳枝之昆明湖畔轻轻摇曳,桃花在枝头尽情绽放,真是秀色可餐。
B.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和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起点,是我们民生振兴的基石。
C.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一个经济体爆发危机,就会冲击到其他经济体,因此,任何开放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
D.福岛核事故发生一周年之际,日本政府首次组织记者进入核电站采访,让他们按照规定路线走马观花的转了一遭。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虽然中国公民在苏丹遭劫持是一起偶发事件,但中国公民出国要清楚的了解海外安全形势,防止各类安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
B.男子网坛两大巨头的决战持续近六小时,成为史上最长的大满贯决赛展现观众面前,这场决赛开启了世界男子网球赛的新时代。
C.文物局提出针对当前首都城市的发展与古都名城的保护,相关单位应加强文物保护力度,落实各项监管责任。
D.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销售过期食品,国家食品监管安全司要求其立即进行整改,以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出现。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后人称赞它“不虚美,不隐恶”,具有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B.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分别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忠、孝传统,这两篇文章言辞恳切,感人至深。
C.巴金的《家》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分化与没落,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它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上的巨匠地位。
D.莎士比亚的《高老头》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它是《人间喜剧》的序幕,年轻的大学生拉斯蒂涅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之一。
5.下列一次在画线处填入的语句,语意和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天津杨柳青年画采用的是木板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人们称之为“半印半画”。它的制作方法是先——,然后——,再——最后——。没衣服画都是由画师手工制作的。它将版画中的刀法版和手画的笔触感融合在一起,具有独特的风格。
1印出图画 2 装裱成画 3 用手工将纸上的轮廓描绘涂彩 4 刻出木刻图案样板 A
1342
B
3421
C
4132
D
1423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鄞有高世之士,日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而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揩,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兄夫幽姿劝质,凌厉风霜,则思淬厉节操,处坚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出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则菊也,先生也,真所帮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其爱,不贤也吾其案。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取材于元戴良《爱菊说》)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 齿:并列 B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 咎:过失
C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 错:指责,批评 D菊有贤友之象 象:这里指特征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之贤之
B 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花,又为之徘徊花下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C 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 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8.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能够表现骆先生“气节刚正”的一组是()1 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
2以故世之世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望行交者
3当天气始萧,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巡行圃中
4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 5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
A
134
B
124
C
234
D
235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骆先生相貌威严,为人正直,性情刚烈,说话直率,爱憎分明,因此遭人嫌弃。B骆先生以菊为友,从菊的不同特点联想到人格修养,并经常对照菊花反省自己。在骆先生看来,菊花品高性介,洁身自好,而黄茅白苇则平凡庸常,随俗从众。D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清高远俗的贤能之士的仰慕之情和渴求之心。
第Ⅱ卷(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阅读延伸题:文中“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句表现了骆先生处世之道,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加以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处世之道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1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名。(5分)
九里松者仅见一株两株如飞龙劈空雄古奇伟想当年万绿参天松风声壮于钱塘潮今已化为乌有更千百岁桑田沧海恐北高峰头有螺蚌壳矣安问树有无哉?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故逐之
(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3)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谁得而族灭也。(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5)满地黄花堆积,------------------,----------------?
(6)春如旧,人空瘦--------------。桃花落,----------------,山盟虽在,锦书难托。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7分)
卖花词
高启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馀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卖花郎的花与众不同,枝叶繁茂青翠,花朵鲜艳美丽,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B.卖花郎担着花担一路走来,脚步如春风般轻盈,他的叫卖声引来美人出帘买花。C.日暮之时,卖花郎卖花归来,只有蜂蝶相随,他因担有余花,心情孤寂而无奈。D.诗的结尾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意蕴丰富,给人启迪。
②有人评价这首诗“亦俗亦雅”,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一特点加以分析。(4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还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有产生美感。大自然如人群一样。美人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和天星桥就是这样。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我们都知道文物古迹很珍贵,就是因为宏观世界不能重复,自然美景也是这样,失去了就永不再来。大自然就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感,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取材于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有删改)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之一,是其本身包含着对称、和谐、奇巧等诸多美的要素。
B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各种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
C小石潭的凄清、岳阳楼的阴晴、荷塘月色的宁静是文学家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D自然中的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成的组合,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可再造,也不能失而复得。
15.人为什么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看麦熟
肥沃的关中平原,向以盛产小麦著称。从头年冬到次年春,走到田野上,那儿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不再是绿毡了,而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纷纷成了贵妇人的床上之物,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高度,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有那么一天,麦稍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这一变化是一种信号,它强有力地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丽的心。
婆娘是关中农村特有的名词,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作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有人情味和人性美,是一种极致。
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去看望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也理解她们,公婆也理解她们:要置办什么,就让她们置办去吧;要什么时候走,就让她们什么时候走吧。咱关中不是有这样的俗话吗:“麦梢黄,女看娘”呀!辈辈沿袭如此,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大体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曲线有了色块的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是被馨香所浸透。
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秦腔。就是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他们的心坎了。
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的急切的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她们的这些鞋踩下的脚印,千姿百态,千姿百态都是情,都是爱,情和爱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里,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不能不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的,竞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的满口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都不是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了。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爹性子急,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这回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啊。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他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理有多少牵挂啊!
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最古老又最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颤动着,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看麦熟”是文中所描写的民间风俗,它展现出关中婆娘的万种风情,也是文章叙事、写人、抒情的线索。
B作者笔下的人物多姿多彩,婆娘们热情洋溢、充满活力,丈夫、公婆通情达理,娘温和善良,爹严厉无情。
C文中所引《诗经》的内容,表达念念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作者解词含蓄揭示了“看麦熟”这一风俗的内涵。
D本文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大地丰收景象的无限喜悦之情,从而鲜明突出了歌唱丰收的主题。
E关中婆娘们看麦熟的情景,宛如一幅生动鲜活的风俗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17.文中反复描写了关中大地麦熟的景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8.文章结尾说,“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动人的光彩”,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请简要作答。
19.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请概括本文“看麦熟”这一民间风俗的特点,并联系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见闻,谈谈你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六、本大题共1题,共60分。20.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诗人说,“白的花生死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的确,生活中有人偏爱白花淡茶般的素雅,不喜欢绿叶浓酒的热烈;其实,也有人偏爱浓酒绿叶般的浓重,不喜欢白花淡茶般的清淡。这两句诗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定角度,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第二篇:2010年海淀一模试题答案 语文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参考答案
语文2009.4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C
2.D(A“剑”应为“箭”;B “犹”应为“尤”;C“裨”应为“稗”。)
3.C
4.B(A对“阑珊”理解错误;C不合语境;D色彩失当)
5.B(A语序不当——“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该公司生产的胶囊”当为“该公司生产的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胶囊;C成份赘余。D“避免”与“减少”连用,不合逻辑。)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C(“罢”应该是“撤掉、撤出”之意)
7.D(两个“之”字都是助词,起提宾的作用。其他三项,A项的两个“于”字,前者表示动作行为到达的地点,译为“到”;后者介进动作行为的直接对象,可译为“和”“同”“跟”等。B项两个“其”字都是代词,前者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后者是人称代词,在这里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自己”。C项两个“则”字,前者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倒是”;后者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
8.B(所伐对象为“中行、文子”)
9.B(③从正面证明了观点;⑤⑥从反面证明了观点; ③楚庄王放弃了对陈的占领是“知止”,得到了诸侯的尊重是“不辱”,说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⑤三国灭智氏是智氏不知足、不知止导致的结果。⑥智氏“好广地”是“不知止”“不知足”,“亡”是“殆”,从反面证明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①楚庄王占领陈,大夫祝贺,与“辱”“殆”无关;②楚庄王“遣卒戍陈”是不“知止”,会得到贪心的恶名是“辱”,与“修久”无关;④叙述智伯的不知足,不知止,与“辱”“殆”无关。)
10.A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5分)楚厉王有警鼓∥与百姓为戒/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每断对2处得1分,“∥”可断可不断)
12.(10分)
①(2分)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描感受)
②(4分)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羁旅行驿之苦(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1分),吹笛人的思乡之情(1分),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或引发了诗人共鸣)(2分)。(意思对即可)
③(4分)杨诗中 “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1分),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1分)。白诗中“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秋江月夜的寂静(1分),烘托出琵琶声令人沉醉的动人效果(1分)。
13.(7分,每小题1分,每小题错1个字便不得分)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④万里悲秋常作客⑤银汉迢迢暗度⑥红藕香残玉簟秋⑦履至尊而制六合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14.(3分)D(文中没有谈及戏曲脸谱是借鉴中国书画创作程序及其用笔方式而产生的)
15.(3分)B(A脸谱色彩所表现的人物性格,没有决定脸谱色彩美丑的作用。C脸谱的创作与中国画创作都有普有法,但是“普”“法”并不相同。D具有美的表现形态的人物脸谱,都符合戏曲
6页)第1页(共
美学规律的程式和法则)
16.(4分)要点:①戏曲脸谱充满着道德评价色彩。②戏曲脸谱审美意识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7.(4分)AD(B第一段没有总领全文,暗示主题的作用。C集贤桥没有表现兄弟情。E本文风格并不绚丽飘逸)
18.(4分)要点:①指出修辞手法(1分);②能结合词句作具体、合理赏析(2分);③语言表达通顺(1分)。
19.(4分)①家乡的桥给江南水乡的人们提供了交通方便。②家乡的桥景色优美,富有诗情画意。③家乡的桥记载了家乡的辉煌历史。④家乡的桥记录了作者的成长经历。⑤家乡的桥记录了感人的亲情。⑥家乡的桥给作者以深刻的教益。(每点1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得满分)
20.(6分)要点:①明确表述评价的具体内容(2分);②指出评价对象的特点(2分);③针对评价对象的特点谈自己的看法(2分)。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21.(4分)①民众使用普通话人数的多少受教育程度高低的影响(2分);②城、乡教师普通话水平高、低有别。(2分)(意思对即可)
22.(6分)要点:①观点正确(2分)②得体(3分):符合身份(1分),关照对话的任何一方(2分);③语言简明、连贯(1分)。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作文(60 分)
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附:参考译文
楚厉王遇到危急的情况,用击鼓发出信号召集百姓来防卫。(有一次,厉王)饮酒,酩酊大醉,经过(鼓)误击了它。百姓(被)惊动,(厉王)派人阻止大家,说:“我喝酒醉了同身边的侍从开了个玩笑,错击了鼓。”(急忙赶来的)老百姓便都回家了。过了几个月,(真的)有了紧急情况,再击鼓(报警)时,百姓就都不来了。于是,(厉王)重新发布命令明确信号而后民众才相信了他。
忠诚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而谄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领土扩展。怎么证明这点呢?陈国的夏征舒杀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人也听从楚王的命令。庄王讨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部队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全都来表示庆贺。当时申叔时正出使齐国,回国以后却没有表示庆贺。楚庄王就问申叔时:“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惩处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过倒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惩处也太重了。今天您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已经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兵驻扎在陈国不走。诸侯们听到这件事情,认为你君王发兵征讨的目的不在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人家的国家。我听说君子是不抛弃道义来谋取利益的。”楚庄王说:“你讲得好。”于是便撤走了戍守陈国的部队,并立了陈国国君的后代作新的国君。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到楚国来朝拜。这就是在竭力使君王品行高尚啊。
张武替智伯出主意,说:“晋国的六大将军中,中行、文子最弱小,而且他们内部又离心离德,现在正好可以讨伐他们来扩展我们的领地。”智伯于是听从张武的计谋发兵攻打中行、文子氏。把他们消灭之后,张武又唆使智伯向魏、韩、赵三家索要土地。韩家和魏家割让了土地给他,而赵家不肯割让。智伯于是胁迫韩、魏两家一起攻打赵家,并包围晋阳达三年之久。后来赵、魏、韩三家暗中联合,秘密商议,一同进攻智伯,于是消灭了智伯家族。这就是竭力使君王的领土扩展的结果啊。
竭力使君王的品德高尚,君王终于称霸天下;竭力使君王的领土扩展,君王最终被人家消灭。所以,千辆兵车的诸侯小国,只要实行德政就能称王天下,像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这样;而万辆兵车的大国,如果喜欢扩展领地,最终还是导致灭亡,像智伯就是这样。老子说:“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篇:2014海淀一模作文
感谢您,牵着我的手
清华附中 赵一凡
世上有一种东西,永远默默隐藏在内心,伴着每个人走过。每每想起,便有一种莫名而清晰的感动和温暖。
小时候,最留恋的是母亲的手,每每在寒冬,每每我的小手被冻得冰冷时,总有母亲用她那柔和温暖的大手,将我的小手包裹,或是不停地揉搓着,或是将我的手和她的手一起放入她的口袋,在寒风里走。当我的手被那火热的柔软包围,当深陷在母亲关切温馨的眼神中的时候,我的胸膛便热流涌动,再无寒冬之感,似漫步在春日。再无未知之路,无论走到哪儿都不在怯懦。我享受这感觉,这仿佛被母亲捧在手心的感觉,全身心都洋溢着母亲手心那恰到好处的温度。只要母亲的手在,我不在害怕陌生,不在害怕黑夜,不在害怕远方。于是那时,看到在校门口等我的母亲,是我一天中最快乐的瞬间。
稍大后,开始自己上学放学,每每走到校门口,就会有一种错觉,仿佛母亲还在那个无比熟悉的老地方等我,会握住我的手,会放入她永远温暖的口袋,而那淡淡的温馨便氤氲在我的心头。
记得那天特别冷,我抖抖索索地走出校门,又看到了那熟悉不过的身影。照例她微笑着向我伸出她的手,并不断地搓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岁月的风霜已经无情地刮去了它的精致,使它长上了冻疮而显得发红,我看着母亲这双伸出的手,怔住了。母亲要上前来握住我的手,我却瑟缩着将手放入自己的口袋不愿拿出。
“是嫌妈妈的手不好看吗?”母亲顺着我的眼神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她微微摇了摇头,眼里有藏不住的失落,嘴角划出牵强的弧度。
“不是。”我低着头像做错事情的孩子,“我是怕我的手冷„„”
未等我说完,母亲用令我诧异的力量将我的手从口袋里拽出。那一刻,我分明看见笑容爬上母亲的眼角,眼里漾出的是幸福和欣慰。那一刻,我明白握着的一双手不仅在温暖着我,也在同时温暖母亲的心。
再后来,也许是长高了,长大了,很少再有母亲牵着手回家的时候了,这段温馨的回忆便被深埋在心底,不再想起。
直到今天,当春天的风吹开我的心扉,当这个“牵着我的手”的字眼出现在我眼前,当一串字流淌出我的笔尖,才发现那回忆是那样真切,从不曾褪色。感谢您,一直牵着我的手,让我从幼稚长到成熟,从软弱历练到勇敢。
忽然想起在网络上的一组漫画:当你很小的时候,母亲牵着你的手,教你用勺子,用筷子,教你穿衣服,洗脸,梳头发„„当你长高了,长大了,母亲一天天的老去,手也粗糙了,长满了茧子„„只要你还在她的身边,她就会很开心,很高兴,当有一天她老了,连站都站不起来了,请你紧紧的牵着她的手,就像,她小时牵着你一样。
忽然有种渴望,要将母亲的手好好地握在手心,就像当年母亲握住我的手一样。今年的冬天特别冷,我愿用我的心去温暖那双日渐苍老不再滋润的手,让母亲感受到儿子手心的温度,感受母子两颗心一起跳动的滋味。
感谢您,牵着我的手,我愿意,牵着您的手,一直往前走。。。
第四篇:海淀一模作文
2013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试题如下:
材料作文:
近日,有作家提议,我国应设立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奖———'李太白文学奖',要把它做成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用我们的眼光和标准来评赏世界文学,以争夺我们在世界文学界更多的话语权。我们的作品走向了世界,我们也要评点世界。
这一提议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步骤:首先,材料紧跟时事,克服了历年故意克服时事的惯例,可谓没有循规蹈矩,有所突破,有所创新。2012年,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籍作家莫言获2012诺贝尔文学奖。当时,正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间。消息发布后,《新闻联播》插播即时快讯,以“最新消息”的形式第一时间播报这一新闻,称“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毕竟莫言获奖了了一次国人诺奖情结,尽管还只是文化领域,还没有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所突破。
这既是一个关于诺奖的也是一个话语权的材料文化价值观念与世界话语权问题再议。西方世界总是愿意用铺天盖地的猛烈抨击,来攻击与其人道人权等文化价值观相左的国家。这个世界的话语权为什么总在西方手中?这不仅仅是控制世界的现状或者新闻工具的力量,而且还有文化价值观的普及性问题。西方的话语权还来自其席卷全球的文化价值观念。由此可见,中国不但要继承发展自身文化,而且要创新发展建设真理追求型的价值观理论体系,从而形成具有科学性普及性的东方文化价值观体系。如此才有可能掏西方文化的弊端,推动东西方文化共同朝着有益于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方向发展。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关键性与紧迫性正在这里。民族复兴,关键在于文化的复兴,前提也是文化的复兴。
二者都是大的话题,如何把大的话题落实到自己的学习之中,作文之中,才是审题的关键。
本题目思维向度较简单。
同意。着重论证名词如“文化自信”、“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话语权”等;
反对。则可以着重指出当 下中国文学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对当下中国文学创作过于浮躁、对恶的过度渲染以及大爱精神和想象力缺乏等展开批判,但这要求考生有较为扎实的文学功底,并能对当代文学创作现状及中国文学批评现状有一定了解;
同意中国评点世界持赞成态度,但对是否应设置奖项存疑。着重阐明奖项的设置并非一厢情愿,在能力不够强大的时候,声音再大恐怕也不会有人去听;当中国文学创作真的能够用自己的价值观、文学立场、中国梦去影响世界的时候,我们设立的奖项才能真正得到世界的认可。
考生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无论采用那种角度切入,都必须实实在在的在文章中举出能够代表你阅读水平的作品。事实上,今年的这道题目,命题者有意要做的就是规避一些考生在应试作文中的投机取巧行为,以为背诵一些名篇名作进而进行套作即可获得高分。
在具体到举例上,考生可以考虑那些真正能够代表中国文化文学自信的大作家进行文化自信的说明,比如曾经被邀提名诺奖的鲁迅缘何对诺奖不感兴趣、真正将中国儒释道三种文化融入到小说创作中的金庸(譬如其小说《天龙八部》 本身就是一个佛教文化的典型词汇)为何不能被诺奖评委赏识,考生甚至可以提出金庸不被诺奖评委赏识究竟是金庸的遗憾还是诺奖的遗憾等等;进而深度阐发关于 谁是立法者、话语权的重要性。学有余力的考生甚至可以自己的目力所及提到诸如萨义德的内部东方主义等颇有学术价值的课题从而将文章引入更加深刻的层面去,包括这个论题在内的训练,都是必要的。
“李太白世界文学奖”,争的哪门子“话语权”
3月4日《南方都市报》作家赵丽宏建议设立“李太白世界文学奖”。莫言的诺奖效应蔓延到了正在进行的全国两会上。同是作家和政协委员的赵丽宏称,他今年将撰写提案,建议在中国设立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奖项,以争夺更多世界文学界的话语权。他甚至已为这个奖项想好了名字,就叫“李太白世界文学奖”,而且赵丽宏建议这个奖不由作协组织,由非官方基金会来承办,要做成“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读材料不简洁)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万马齐喑暮气沉沉的中国文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让一些文学圈人士那颗不安分的心“躁动”起来。所谓“李太白世界文学奖”的提案,或许就是这份“躁动”的产物。请恕我直言:莫言获奖是他个人的事情,并不意味着中国当代文学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甚至连“转机”都算不上。如果因此而信心爆棚指点江山,跟某些煤老板一夜暴富之后不可一世的粗俗做派差不了多少。(挖根源:躁动)
中国当代文学走入困局,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个中缘由,众说纷纭。而其中最本质的问题由于事涉敏感,不能说太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放思想,为文坛松绑、为作家自由创作提供宽松环境,戴着镣铐跳舞的中国文学很难有大的起色。虽然我们不排除其中会有莫言这样的“天才”脱颖而出,但总体状况应该是这样。别说你设一个“李太白世界文学奖”,你就是设一个“李太白宇宙文学奖”,也起不了多大作用,说不定还会“徒增笑料耳”。(析原因:思想不解放)
设立“李太白世界文学奖”的初衷,据说是“争夺更多世界文学界的话语权”。我倒奇了怪了,你争夺的是哪门子“话语权”呢?众所周知,各种世界性奖项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评选标准要客观、评选程序和结果要权威公正。如果还需要“争夺”,岂不成了“角力”和博弈,公正性又从何谈起?虽然有人对包括诺奖在内的一些奖项时有争议,但毋庸置疑,其权威性和公正性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和肯定的。即使中国设立了“李太白世界文学奖”、争夺到了“话语权”,无非是把奖项更多地颁给中国作家和中国作品而已,很难望诺奖之项背。一不小心,说不定还会陷入“奖项内定”、“领导说了算”这样有中国特色的怪圈。(论奖项:公正性)
文学领域即便有“话语权”,也应该是拿作品说话,而不是争夺、垄断标准的制定权和作品的评价权。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扼杀个性,让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这方面的教训难道还少吗?身为作家委员,与其建议搞什么劳民伤财的“李太白世界文学奖”,还不如多为改善文学创作的环境而鼓与呼。(说危害:扼杀个性)(乔志峰)
与诺奖争锋,看“太白文学奖”?
同是作家和政协委员的赵丽宏昨日告诉记者,他今年将撰写提案,建议在中国设立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奖项,就叫“李太白世界文学奖”,以争夺更多世界文学界的话语权。(引材料)
诺贝尔奖不评给我们,我们就自己设奖,也让你们尝尝榜上无名的失落感。看到赵丽宏的建议,就如同听到小孩子的淘气之词:“我不跟你玩了”。诚然,由于汉语语系与印欧语系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国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方面确实存在一定劣势,但以为掌握了文学奖评奖的主导权,就等于掌握了世界文学界的话语权,这样的思维多少有些幼稚和可笑。若是如此,“华佗世界医学奖”“祖冲之国际数学奖”也该设立起来。(观点:幼稚可笑)
一方面,以文学家的名义设立文学奖,应当是从文学家的文学成就、人格魅力等方面去考量,与其人生经历有何关系?根据赵丽宏的说法,之所以叫“李太白世界文学奖”,是因为屈原投江自杀给人不幸感,而杜甫给人的感觉又太悲苦。事实上,诺贝尔终生未婚,没有子女,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他的命运也很悲苦,却并不妨碍诺贝尔奖赢得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可。
另一方面,动辄抬出几百年前的几个文学家说话,这个文学奖也透着啃老本的味道。这种做法不过是借助李白的名号,用“昔日荣光”来博取噱头和眼球,掩盖当下文学没落和凋敝的现实。和部分地方大建仿古街、仿古建筑一样,从深层次上说,设立“李太白世界文学奖”,也是文化不自信的一种体现。文学离不开创造和创新,要体现当下新的价值、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动辄拿“昔日荣光”做文章,说明我们创新能力不足,历史不再是资源,而成了我们前进路上的负担。
中国设立的文学奖不可谓不多,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等,却没能给中国文学争来多少话语权,倒是给人留下无数笑柄。诚然,设立大家文学奖,有助于鼓励作家们的创作,提高创作效果。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文学界评奖的泛滥,文学奖对文学创作的“正能量”已日渐式微。一些奖项甚至滋生出沽名钓誉等腐败现象,成为少数作家和批评家的自娱自乐,或沦为文坛内“轮流坐庄”的圈子游戏。
作家孙梨对于越发泛滥的文学评奖,曾这样批评说:“在中国,忽然兴起了奖金热。到现在,几乎无时无地不在办文学奖„„几乎成了一种股市,趋之若狂,越来越不可收拾,而其实质,已不可问矣。”也因此,虽然各方鼓动,巴金却坚持不以他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而路遥女儿路茗茗前不久也表示:“不同意设立路遥文学奖”。(论证观点)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文学再次成为公共话题,这当然是中国文学走向振兴的良好契机,但仅仅把思考停留在如何获奖、如何消费莫言上,多少有些浮躁和短视。李白、曹雪芹创作伟大的作品,谁是为得奖而写?检验一个作家、一部文学作品的优劣,不是诺贝尔奖,也不是太白文学奖,而是历史。如果哪天作家们不再把获奖惦在心里挂在嘴上,中国文学或
许才真正看到了曙光。
一个“李太白奖”,保不了世界文学话语权
莫言的诺奖效应蔓延到了正在进行的全国两会上。同是作家和政协委员的赵丽宏昨日告诉记者,他今年将撰写提案,建议在中国设立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奖项,以争夺更多世界文学界的话语权。他甚至已为这个奖项想好了名字,就叫“李太白世界文学奖”,而且赵丽宏建议这个奖不由作协组织,由非官方基金会来承办,要做成“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3月4日 西部网)
如果从社会经济宣传效应看,这个提案有可圈可点之处,毕竟有一种吸引眼球的炒作效应在那里。如果单纯从文学层次来看,这个提案就值得商榷。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争夺文学世界话语权到底靠什么?如果设立一个“世界文学奖”就水到渠成了,未免有点太理想化,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窃以为,争夺世界文学话语权首先得靠本国作品的实力影响。如果没有权威作品证明本国的理论品味,也就难以服众。你的评点标准在人家看来也只能是“空谈”,像莫言这样的世界大师级作家作品多了,理论与实际能够高度统一了,且得到更多国际级作家公认了,那么这个“世界大奖”才有足够的“含金量”去被人认可。
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历史成长背景作支撑。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出可谓历史悠久了,它的如雷贯耳是靠本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人文意识多方面的参与及他国的“抬桩”才形成品牌的。它的制度设置,经济投入,都相对科学到位,得到了世界性认可。而我们的投入就很有限,至少在目前来说储备还很苍白。要完善这个奖项,要多方面的同步保障,就目前来说条件还很不成熟。
其实文学要争夺世界话语权不在于设立一个“世界大奖”。“最民族的也就是最世界的”,音乐、绘画、建筑等诸艺术如此,文学语言艺术也是如此。如果本国作家苦练内功,发掘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亮出自己文学的精粹之处,让世界叹为观止,我想,也就自然有了世界文学话语权。就目前而言,还是先别急着同世界大融合大争锋为好。匆忙赶热闹也可能迷失自己,待到本国世界级大师级作家多了,也就自然在世界文学上会拥有一席之地。
还有一点要引起注意,就世界而言,文学并无优劣之分,各个民族的文学都是优秀的文学,都有其精华之处,值得互为学习借鉴。而不是本国本民族的文学压倒超过了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学,这样的“话语权”是无法争夺的。就目前本国文学创作而言,还有许多作家实在难以拿出同世界抗衡之作,但不如建议设立一个更好的国内文学大奖,然后采取考虑设立世界文学大奖。说到底,一个“李太白奖”保不了世界文学话语权。(徐大发)
第五篇:2013北京海淀中考一模语文作文题目解析
2013北京海淀中考一模语文作文题目解析
2013年海淀初三一模作文《目光因你而停留》分析
海淀一模题目新鲜出炉,预料之内的出了命题作文,题目是《目光因你而停留》,但此题目与2010年《凝聚》、2011《日积月累》、2012《少年风采》相比有所不同,题目由词组变为短语,所以在审题上设置的障碍会比较大。下面分别从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审题。传统上,审题要看作文类型,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包括半命题作文),审题方法各个不同。其实,万法归宗,不管什么类型的作文,都需要把确定好的题目转化为点明题旨、全文都要围绕之进行展开的一句话,有这样一句话,全文就有了灵魂。那针对这个方法,我们以简驭繁重点分析此篇文章的审题。首先该题目中出现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因„。而„。”,所以需要辨析其中的内部因果联系;其次题目限定人称第二人称,此人称不太常见,所以学生在此处可能存在审题障碍,其实题目中的“你”可以简化为“人”或“物”,只是人称改换的噱头。综上两点,在写作的时候需要写出“原因”及由此的改变,并且突出“停留”这个词语,所以这个题目在完成审题后就变成了“我的目光(情感)因为某个人(或物)而停留(改变)”,完成审题之后,这个题目的立意和选材就变得简单很多。接下来就比较简单了。
立意可以确定为因为“你”,“我”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我们可以写励志类、情感类、生活感悟类都可以,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类型。
选材方面范围较为宽泛,学生可以选择亲情、生活小事、自己的励志小事等素材,都可以作为本次作文的写作内容。
布局方面,实际上对于初三的孩子而言,目前关于素材方面都有自己熟悉的写作内容,我们之前写过的素材在这篇作文中都可以使用,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文章的立意对素材的详略进行安排,这篇文章学生需要对你停留的原因进行详写,详写为最能突出文章中心、文章立意的情节。
《目光因你而停留》这篇作文,最大的难点是审题,考查一个孩子的分析能力,若孩子们在看到题目之后能做到多维度的进行分析,将其一个非常“文艺”的标题分析到平时孩子擅长的写作范围,余下的立意、选材、布局、表达就迎刃而解了。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审题清晰,便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