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沁功利主义报告

时间:2019-05-15 01:0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边沁功利主义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边沁功利主义报告》。

第一篇:边沁功利主义报告

边沁的功利主义

从杰里米·边沁说起,他被称为系统功利主义的奠基人,密尔对于边沁和他的功利主义这样说到:

像边沁哪种方式的运用的功利原理,确实成为把我的分散零碎的只是和信仰融合在一起的基本原理。使我对事物的概念统一起来。我有一个信条、一个学说、一种哲学和宗教,值得作为一生的重要目标。我有了一个宏伟的想法,就是那个理论将改变人类的现状。

--约翰.密尔

从边沁提出系统的功利主义直至今天,这种学说仍然活跃在今天的西方,虽然它有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等下我们也可以试着稍加思考,不过,功利主义仍然风采依旧。

(一)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亦称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早在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理论之前,就有功利主义思想雏型的出现。西元前5世纪的亚里斯提卜、前4世纪的伊比鸠鲁、中国古代的墨子及其追随者的伦理学中都存在着如何促使最大快乐的思维,他们是古人中的功利主义先驱。近代英国哲学家与伦理学家如坎伯兰、哈奇森与休谟都有功利主义的倾向。据边沁指出,他在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以及休谟等的著作中都发现了功利原则。

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系统是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期,首先由英国哲学家边沁提出。他被认为的系统功利主义的奠基人。1871年他的代表作《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一书在伦敦出版,功利主义的原则第一次得到了明确的表达。继边沁之后,他的学生密尔对功利主义进行了发展和修正。

(二)杰里米·边沁

(Jeremy Bentham,1748年2月15日——1832年6月6日)

边沁是英国的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他是一个政治上的激进分子,亦是是英国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并以功利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一位动物权利的宣扬者及自然权利的反对者而闻名于世。他还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边沁出生在一个保守党律师家庭。他被视为一个神童,因为他作为一个初学走路的孩子时便已在父亲的书桌边阅读起英格兰历史并且在三岁就开始学习拉丁文。

边沁在1760年入读牛津大学的女王学院并在1763年和1766年先后取得他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他修读法律并于1769年获得律师资格,但他很快就认为英国法律缺乏理性基础而厌倦了。他认为英国法律是就事论事,主观武断。他希望法律的指导原则能从科学中汲取营养,而不是像18世纪那样为纯粹的特权、自私和迷信所支配。在得到父亲的允许和帮助以后,边沁开始研究法律并着手写书。《政府片论》是他最早发表的一部著作,也是第一部较系统的将功利原则运用与政治思想领域的著作。

在边沁的一生之中,他曾先后提出或支持过以下的观点:(1)个人以及经济的自由,(2)国教分离,(3)言论自由,(4)女性的平等权利,(5)废除奴隶制度和体罚(包括儿童),(6)离婚权,(7)自由贸易(8)爱高利贷,(9)同性恋的合法化。

由边沁发展出来功利主义学派有着一些重要的追随者,他们是:詹姆士·穆勒、其子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包括罗伯特·欧文(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在内的一些社会改革者。

(三)主要著作

1776年发表《政府论断片》

1789年在英国发表其杰作《道德和立法原则概述》,因而闻名于世。

1811年用法文发表《赏罚原理》,后分为《奖赏原理》和《惩罚原理》,用英文出版在俄国时用书信体裁写成《为利息辩护》一书。

1823年,大力支持宣传哲学激进主义的《威斯敏斯特评论报》出版。

晚年著作《宪法典》,生前未及完成,仅第一卷于1830年出版。

由友人和学生整理出版的著作有:《谬误集》、《司法证据原理》、《新逻辑体系》、《义务学》和《行为的动力》等。

<<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 导言

前言

第一章 功利原理

1.人类由快乐和痛苦主宰

2.什么是功利原理

3.什么是功利

4—5.什么是共同体的利益

6.什么是符合功利原理的行动

7.什么是符合功利原理的政府措施

8.什么是功利法规或功利命令

9.什么人是功利原理的信徒

10.如何理解应当和不应当、对和错等等 11.无必要亦无可能证明该原理正确 12.但难得有人始终如一地遵从该原理 13.绝对无法首尾一贯地反驳该原理

14.为克服对该原理所持的偏见而需采取的途径

第二章 与功利原理相反的原理

1.功利原理以外的所有其他原理一概错误

2.一项原理可以什么方式成为错误的 汉

8.禁欲主义原理从未被上述任何一类人坚定地应用于政府事务

9.禁欲主义原理恰恰来源于误用功利原理

10.禁欲主义原理绝对无法贯彻到底

11.什么是同情和厌恶原理

12.这与其说是实在的原理,不如说是对一切原理的否定

13.厌恶原理的信徒有何种情感

14.就是非标准而形成的各种理论体系皆可归结为该原理

15.该原理往往会和功利原理相符

16.该原理最易失之严苛

17.然而在某些场合失之宽纵

18.什么是神学原理?它不是一项独立的原理

第三章 快乐和痛苦的四种约束力或四种来源

第四章 如何估算快乐和痛苦的值

第五章 快乐和痛苦的类型

第六章 影响敏感性的状况 第七章 一般人类行动 第八章 意图 第九章 知觉

3.什么是禁欲主义原理

4.什么人是禁欲主义原理的信徒

5.该原理在某些人那里出于哲学缘由,在另一些人那里出于宗教缘由 6.宗教狂奉行该原理的程度甚于道德家

7.该原理的哲学表现在文人雅士中间影响最大,其宗教表现则最吸引俗人粗

第十章 动机

第十一章 论人类的一般性情

第十二章 有害行动的后果

第十三章 不适于惩罚的情况

第十四章 惩罚与罪过间的比例

第十五章 一套惩罚所应有的特性

第十六章 罪过的分类

第十七章 刑法的界限

(四)作为功利主义的理论基石的----功利原理

系统的功利原理,最早是在边沁匿名发表的第一步著作《政府片论》中被提出来的,该书在形式上批判英国著名法学家布莱克斯通的《英国法律诠释》。边沁认为,布莱克斯通对法律的叙述,至多不过是说明法律的现状,实际上是在阐述的伪装下为现状辩护。而法理学的真正职能是对法律制度进行批判,目的在于求得改进。这种批判的标准只能由功利原则提供,即只能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标准去判断是非。在《政府片论》中,边沁在评论布莱克斯通对法律所作的分类时指出,在法律科学中,一种自然的分类应当首先抓住那些我们称之为法律或制度的目的与行动的趋向或背离幸福的特性。法律制度之趋向或 背离幸福的性质,是最容易吸引观察者并抓住他们注意力的。任何行动中导向幸福的趋向性,就是功利.而背离幸福的倾向则是祸害。关于法律特别有所规定的行为,惟一能使人们清楚地看到自己所追求的行为的性质的方法,就是向他们指出这些行为的功利或祸害。

而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功利原理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边沁在第一章就明确地提出什么是功利原理,他说

‚功利原理是指这样的原理:它按照者来势必增大或减少利益有关者之幸福的倾向,亦即促进或妨碍此幸福的倾向,来赞成或非难任何一项行动。我说的是无论什么行动,因而不仅是私人的每项行动,而且是政府的每项措施。‛ 这里有几点需要加以说明:

一是这里的利益相关者不仅指个人,还指一般的共同体,至于二者利益的关系,如果没有个人的利益,就没有共同体的利益的存在。同时,又不能局限与个人利益,应当建立“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把个人利益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起码不能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二是如何理解这里的幸福概念,以及它与快乐的关系,“幸福就是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的结合” 边沁是这样定义的,‚功利是指任何客体的这样一个性质,由此,它倾向于给利益相关者带来实惠、好处、快乐、利益或幸福,或者倾向于防止利益相关者遭受损失、痛苦、祸患或不幸。如果利益相关者是一般共同体,那么就是共同体的幸福,如果是一个具体的个人,那就是这个人的幸福。‛ 三是功利原理不仅是知道私人伦理的法则,而且是政府从事实践工作、指定各项措施的原则,这就突破了私人伦理的局限,把它应用到立法、行政等领域,而后者才是边沁真正使之发挥作用的场所,他的立法理论就是以这一原理为基础的。

(五)作为功利原理的理论基石的----苦乐原理

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一书的一开始就声明:功利原理承认人始终被快乐和痛苦所支配,并且仅仅把快乐和痛苦当做旨在依靠理性和法律之手建造福乐大厦的制度的基础。他说:

‚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们才指示我们应当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是非标准、因果联系,俱由其定夺。凡我们所行、所言、所思,无不由其支配:我们所能做的力图挣脱被支配地位的每项努力,都只会昭示和肯定这一点。一个人口头上可以声称绝不再受其支配,但实际上他照旧每时每刻对其俯首称臣。‛ 也就是说,边沁首先确认所有的人都受快乐和痛苦主宰,都有一种趋乐避苦的自然天性,由此得出了他的功利原理,即一种评判人的所有行为的标准。一种行为是否合理,关键在于看它是否导致了人的快乐或幸福。于是,功利主义内在地包含了快乐主义,因为功利原理说到底就是快乐或幸福原理。

(说到这里,我们也许可以思考一下是否真如边沁所说的那样,人们做所有事最后的动因都是趋乐避苦的,有没有违犯这一原则的例子?)

舍己救人,边沁会说,帮助别人时你得到更大的快乐。

虔诚的动机,他说,看圣经里对天堂和地狱的描述,那就是趋利避害最好的写照,可见创造宗教的人就非常了解人类的这种心理,不然他们不会用哪种方式描述天堂和地狱。

不过有一个例子,是一个叫罗伯特诺齐克的人提出的,就是假如有一种机器可以和人相连接并且控制你的感受,让你一直保持快乐。(各种提到的快乐)没有任何痛苦和副作用,那你愿意将自己与那个机器永远的相连接么。这样你一生都在快乐中度过。为什么人们不愿意?

1缺乏自我控制和自由,失去自由将是一个很大的痛苦。

2人们不能确定到底结果如何,谁来控制电脑?这种不安全感。也是痛苦的来源。

对快乐的论述古已有之,而边沁的不同之处在于从感觉经验出发,对快乐进行分类计算,建立了他苦乐原理。他的快乐是从经验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并对快乐进行了归类。

边沁认为快乐和痛苦通常有四种可辨认的来源,它们分别是自然的、政治的、道德的和宗教的。而且每一种来源的痛苦和快乐都能对法律和行为规则产生约束力。自然的约束力来自寻常的自然过程,既没有人为的干预,也没有最高存在的非凡介入;政治的约束力来自代表一个国家机关行使权力意志的人控制;道德的约束力来自共同体内某个人的自发意向,没有任何已确立或者共同商定的规则的根据,亦称为俗众的约束力;宗教的约束力则来自最高的存在,无论是在现世还是在来时所产生的力量。在四中约束力中,自然约束力是政治和道德约束力的基础,而宗教的约束力如果是在现世对人的苦乐产生影响,那么也要通过自然约束力起作用。可见快乐和痛苦可以因为人类生活中的各种力量而产生,这些都是可以观察和体验到的,除了宗教约束力对人的来世的影响。苦乐可以有不同的来源,性质上都是相同的,只有量上的不同,正因为如此,它们可以进行比较和估算。

对快乐和痛苦的估算要考虑到七个方面的情况①强度②持续性③其确定性和不确定性④其邻近或偏远⑤其丰度,指随同感觉而来的可能性即乐有乐随之,苦有苦随之⑥其纯度,指相反感觉不随之而来的可能性,即苦不随乐至,乐不随苦生。⑦广度,即苦乐可以影响的人数。其中强度和持续时间这两个指标最重要。

对单独一个人来说,一项快乐或痛苦的值多大多小,他认为依据这项快乐的强度、持续时间、确定性或不确定性、邻近或偏远这四种情况来确 定。也就是说,要估算一项快乐或痛苦的值,我们需要考虑它的强度、持续的时间长短、确定性或不确定性,以及它的邻近或偏远。这里所谓的邻近与偏远是指快乐或痛苦的发生在时间上的远近。这是在估算每一项快乐或痛苦的时候所要考虑的四种情况。在单独估其一项快乐或痛苦的值时,并不需要考虑后两种情况。仅仅是在估其一项行动究竟会带来多大的快乐或痛苦时,才需要把它引起的快乐或痛苦的丰度或纯度考虑进去。对一群人或一些人来说,苦乐值的大小,除了需要考虑前面六种情况以外,还需要考虑快乐或痛苦的广度。

此外,边沁把苦乐分成“简单”和“复杂”两类。他把简单快乐分为以下共计14种类型:(1)感官之乐;(2)财富之乐;(3)技能之乐;(4)和睦之乐;(5)名誉之乐;(6)权势之乐,(7)虔诚之乐;(8)仁慈之乐;(9)作恶之乐;(10)回忆之乐;(11)想像之乐;(12)期望之乐;(13)基于联系之乐;(14)解脱之乐。他同时把简单病苦分为12种类型:(1)E乏之苦;(2)感官之苦;(3)棘手之苦;(4)敌意之苦;(5)恶名之苦;(6)虔诚之苦;(7)仁慈之苦;(3)作恶之苦:(9)回忆之苦;(10)想像之苦:(11望之苦;(12)基于联系之苦。简单痛苦的第12项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初版中没有,是在1823年版中增补的。边沁自信以上列举的这些苦乐类型,是人性可感觉的若于简单苦乐的一分完整的清单。而“复杂的苦和乐”是由数种简单的苦和乐汇合而成,复杂的快乐是简单的快乐在量上的扩大,它们之间并没有质上的区别。小孩子的游戏所提供的简单快乐和诗歌所构成的复杂快乐在性质上并没有区别。

而事实上,大家认为快乐是否存在质上的区别? 似乎密尔在这点上对边沁的理论作出了修正。

边沁对快乐的分类及其计算,都是想把行为的标准建立在客观量化的基础之上,用苦乐计算的结果来决定行为的取舍,衡量行为的价值。他反对形而上的思辨,把自己的研究建立在经验分析之上。虽然对快乐的计算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但是在苦乐的七个特征当中,有一项即强度,却无法找到度量的方法,强度又是估算快乐的重要指标,简单快乐和复杂快乐之间的界限也是模糊的,缺乏确定性,同时,也缺乏一种衡量体系来检验这种估算的结果正确与否。尽管这样,快乐估算方法贯彻边沁整个理论体系,理解这一方法,是理解边沁的前提。

(六)最大幸福原则

边沁在阐述功利原理的时候,发觉这个名称有诸多不便之处,主要体现在“功利”一词不像幸福那么清晰的表达快乐和痛苦的概念,它也不引导我们考虑受影响的利益的数目,而这两点却是边沁功利原理的核心内容,整是因为这种表达上的却是,边沁考虑换一种提法,‚我在《片论》中使用的功用原理,是从休谟的论文中借用过来的……我和休谟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用这个词描述的是‘是什么’,我则是‘应当是什么’,那之后,佩里没有注意到,我也在用这个词,并且是在我使用这 个词的意义上来用的。我所做的就是吸收普里斯特利的概念—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不管是他本人也好,还是其他什么人,都没运用过这个概念。‛ 可是,“最大多数人”这个概念可能比“功利”还要模糊,容易给人们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和混乱。最后边沁又将概念改为“最大幸福”原理,他思考过后,对“最大多数人”给出的最终解释是“政府在任何情况下的目的都是组成它的个体的最大幸福”。他始终没有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称谓。

由此,边沁的功利主义又称为“最大幸福原则”边沁认为,边沁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一切社会活动都建立在快乐和痛苦的基础之上的,这些感情是以善恶为划分标准。边沁主张的善就是一般幸福,而且每个人总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就是最大幸福原则。边沁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社会利益只是一种抽象,是社会成员个人利益的总和,个人利益才是具体,不能因为抽象而牺牲具体。如果个人利益都牺牲了,那就没有社会利益可言了。所以,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是以社会利益为起点,以个人利益为终点。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有冲突时,只能按照功利原理取大舍小地实现社会利益,因为社会利益意味着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此外,根据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边沁在其法律思想及其他思想上都得到了现如,立法的目的是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性情的好坏取决于效果,取决于增大或减少社会幸福方面的效果。”这些主张都能够体现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

根据这种最大的原则,将会如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两个人A和B。A比B的效用大,那为了增加这种最大幸福,大家应该把所有书都给A。这好像涉及到了分配的问题。同时让我联想到过去我在经济学中学到的一个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指。。

由此功利原则似乎仍然合理,因为人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给同一个人A。

那现在我们来聊另外一种情况,如果,一个穷人很可怜,一个富人很有钱,那么根据功利原则我们应该如何。拿到两人的效用平等为止。

这是功利原则带来的财富分配问题上的问题,这是一种向下分配的原则。这样就对富人造成了一种巨大的冲击,想象,假如你是那个富人,你愿意这样么?事实说明很多富人,宁愿把财富毁掉也不愿意分给那些穷人。

这样我们是不是陷入了某种悖论?遵循功利原则之后,将减少社会的最大幸福。富人会降低积极性,那么最大幸福就会减少。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后来也有不少人在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

(七)自然主义思想 边沁在早于达尔文(1809-1882)半个世纪前就写下了他的准则,并以人类生存的需要为基础,他认为这种趋利避害的原则,有一个自然的生物基础。尽管前面我们提到他认为快乐和痛苦有政治、宗教、道德等来源,不过他认为其实这些都是次要的。物质上的,作为政治,道德和宗教的基础也包含在其中。

他还提出,人们会被功利原则所束缚,就像自然法则会无意识的束缚人的身躯一样,当我们对于行为的解释与效用原则不符时,我们也会感受到这种束缚。

他在《经纪人的心理学》中提到:

‚如果我们没有遵守功利主义,人们就不能继续存在了,及时不在几天或者几周之内,但在几个月内,我们会需要它‛ 也就是说,功利主义表达了我们作为生物的客观利益。

以上是一些关于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也许边沁是这样一位思想家,即使再他死去的一天,也没有一个人会完全地被他说服,但是他存在的价值不容忽视。在功利主义上,他吸引你去了解这种观点,并且最终你会给它加上一些限制,因为边沁的理论也许超越了某种限度,如果人们一直试图去发展和修正这种理论,你将会看到它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八)对边沁功利的阐发和修正

1密尔的发展与修正

2密尔之后西方伦理学家对功利主义的继续阐发和修正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现代新功利主义伦理学得到全面发展。主要的新功利主义伦理学家,除了英国哲学家威廉斯,还有在英国受教育后迁居美国或澳大利亚的哲学家如麦金泰尔、斯马特等人;也有纯粹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布兰待、罗尔斯。这些学者理论修正的出发点或者理论批判的对象,都是英国古典功利主义即边沁功利主义理论。这一时期西方伦理学界对边沁传统功利主义的阐发、修正和补充,主要采取了行为功利主义、准则功利主义和社会契约功利主义这三种形式。1行为功利主义

行为功利主义与传统功利主义有最直接的继承关系。边沁的古典功利主义理论是行为功利主义的早期形式,密尔的理论是带有某些准则功利主义特点的行为功利主义,西季威克的理论则是典型的行为功利主义理论,在西季威克之后的伦理学家如摩尔等人都遵从行为功利主义的方向。秉承传统功利主义的基本主张,行为功利主义坚持用行为的最后的实际效果来评价行为的道德价值;但又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元伦理学派的批评,采纳非认识主义的立场来分析道德行为,不再把道德看成是与人的情感和态度无关的纯理性的功利计算。这样,行为功利主义便使自己成为从古典功利主义向现代功利主义过渡的第一个环节。行为功利主义最著名的代表是斯马持,其代表作是《功利主义伦理学体系概述》。在这本书中,斯马持 重申了传统功利主义的两大基本原则,即效果论原则和最大幸福原则,并根据反对者的批评对上述两太原则做了某些修正和补亢。2准则功利主义

准则功利主义不赞成行为功利主义把对效果的可能性的理性计算作为行为选择的惟一依据,而主张合理吸收义务论和元伦理学的某些积极成果,来弥补传统功利主义的不足,并建立适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体系。推则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布兰特,他在1959年出版的《伦理学理论》一书中较早地对行为功利主义和准则功利主义做了区分,后又在1979年出版的《善与正当的理论》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准则功利主义的基本主张。

3.社会契约功利主义

准则功利主义为了摆脱传统功利主义的困难而援引义务论的积极成果并取得了实际的成效,但是准则功利主义尚未能彻底解决功利追求与道德义务的统一问题。于是便出现了一种试图从契约义务论出发来解决这一难题的理论倾向,其代表人物就是罗尔斯,其代表作就是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

此外,功利主义在现代的影响还表现在实际道德生活方面,这一点,我们从英国、美国的职业或部门伦理学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来。例如生命伦理学的研究,一些人肯定节育和人工流产的道德性,就是认为这些措施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有的人反对试管婴儿、无性繁殖,其理由也是这些做法将会带来不利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灾难性后果,等等。所以,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些伦理学家仍然指出:时至今日,带有相当传统性的功利主义不是没有它的辩护人的。

第二篇:边沁的功利主义刑罚观探析

杰里米·边沁(jeremybentham,1748~1832),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法律思想家,毕生致力于英国的法律改革事业,是英国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和领袖。边沁所处的时代,从英国法制史上看,是保守势力与革新力量激烈斗争的时代。为了驳斥英国著名法学家布莱克斯通在《英国法释义》中对英国法制现状所作的辩护,推进法律改革事业,边沁在总结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功利主义理论,为英国的法制改革事业奠定了与古典自然法哲学截然不同的理论基础。他的关于立法原则与立法技术的思想给19世纪英国法制改革运动以巨大推动,并影响到欧洲一些国家。他以功利原则的价值判断为基石,对刑法给予了特别关注,并以评述刑罚合理性作为他的关于法律改革的著述活动的开始。因此,边沁的功利主义刑罚观在其思想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在现代刑法学界有着很深的影响。资产阶级现代刑法思想中的“威慑说”、“规范强化说”、“教育改造说”、“满足复仇说”等刑罚理论与此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注:参见马克昌等主编:《刑法学全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869页。)他的这些观点,主要反映在《立法理论》第三卷“刑法典原理”中。

一、边沁刑罚观的哲学基础

功利主义是边沁刑罚观的哲学基础。

边沁虽然出身于律师家庭,又曾在林肯法学院学习并在高等法院法庭中做过见习生,但他的兴趣不在于法律实务,而在于抽象的法学理论,尤其是立法学。基于对当时英国法制中的弊端的痛恨与不满,边沁开始思考有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可以用来衡量每一条特定的法律的价值。读了休漠的《论文集》以后,他找到了他所要的衡量标准,那就是功利主义原理。(注:参见[英]边沁著,沈叔平等译《政府片论》第8页,商务印书馆1995年4月版。)他以功利主义为指导,系统阐述了他的立法思想,包括他的刑罚观点。边沁将功利主义定义为这样一种原理,即“根据任何一种行为本身是能够增加还是减少与其利益相关的当事人的幸福这样一种趋向,来决定赞成还是反对这种行为。”(注:[英]边沁著:《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第12页,转引自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第99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如果该当事人是一个特定的人,那么功利原理就是用来增进他的幸福的;如果该当事人是一个社会,那么功利原理就是关注该社会的幸福。因此,“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就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政府的职责是通过避苦求乐来增进社会的幸福。(注:[英]边沁著:《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第12页,转引自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第99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避苦求乐”是功利论的核心,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就是围绕“苦”与“乐”的分析展开的。所谓“乐”,就是幸福(功利)。凡是能减轻痛苦、增加快乐者,在道德上就是善的,在政治上就是优越,在法律上就是权利。从这种道德原则出发,边沁主张立法应以增进人类的幸福快乐为目的,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在边沁看来,每一个产生幸福的行为在道德上都是有价值的。然而,由于每个人都追求幸福,自己的最大幸福与他人的最大幸福(也是社会的最大幸福)就会发生矛盾。这时就需要有一种力量使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协调起来,这个力量就叫“制裁”(sanction),是人们感知“苦”与“乐”的源泉。“根据功利主义原则,犯罪是指一切基于可以产生或者可能产生某种罪恶的理由而人们认为应当禁止的行为。”(注:[英]边沁著,孙力等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是功利原则排斥的对象。虽然刑罚会给犯罪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恶,但是,按照功利原则,只要惩罚所排除的恶大于惩罚本身的痛苦,惩罚就是善的。只有当惩罚是没有根据的,或无效的,或成本过高,或不必要的时候,惩罚才是真正恶的。(注:[英]边沁著,孙力等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正是由于功利具有这种内外力(刑罚)给当事者求福避祸的特性,外力就力求为当事者产生福利、快乐、善良或幸福,同时防止陷入祸患、痛苦、恶或不幸之中。人的自私性和促进大多数人的幸福便在功利原则下统一起来,从而达到抑恶扬善,实现最大幸福的目的。

二、刑罚权的根据

刑罚权的根据是什么?历来有不同的学说。在此之前,有神权说、契约说、命令说等各种主张。(注:参见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边沁认为,刑罚权是由于社会的利益或社会的必要而存在。

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一书中指出:大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主宰-苦与乐-的统治之下。只有这两个主宰才能给我们指出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趋乐避苦是人类的天性。这种人性支配着人们的一切行动。应当根据行为本身所引起的苦与乐的大小程度来衡量该行为的善与恶。“功利原则承认(人类对这两个主人)的服从,视之为制度的基石,该制度的目标就是通过理性和法律培育幸福的结构。”(注:转引自张乃根著:《西方法哲学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页。)幸福就是避苦求乐,功利意味着产生幸福或防止不幸。边沁强调说,社会所具有的利益不能独立于或对抗于个人的利益。社会利益意味着“组成社会的各个成员的利益之总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就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既然犯罪是指一切基于可以产生或者可能产生某种罪恶的理由而人们应当禁止的行为,那么它的存在就严重侵犯了共同体成员中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即共同体的最大利益,国家就有权对犯罪者予以刑罚惩罚。“个人的伦理以幸福为它的目的,而立法也不能有其他的目的。”“政府的职责是以奖惩办法提高社会的幸福。„„根据危害幸福的行为及其犯罪之程度便可对它提出惩罚。”(注:《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90-495页。)刑罚权就是根据维护幸福的实在利益而产生的。

边沁从功利原则出发,用社会的现实利益来论证刑罚权的根据,确实有其进步性。因为刑罚权的产生是有其功利上的根据的。“功利论至少有一个优点,即表明了社会的一切现存关系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注:《马恩选集》第3卷,第484页。)可惜对于“现存关系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功利论并未给以科学的说明,只是抽象地用个人的幸福和痛苦、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的目的来阐明刑罚权的产生,把对刑罚权根据的认识停留在事物的表层,丝毫没有涉及刑罚是阶级统治需要的产物,刑罚权是国家统治权的一种。这不仅不能阐明刑罚权的根据,而且将刑罚权的阶级本质完全掩盖起来。当然,作为一名资产阶级思想家,边沁能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阶级背景下,从社会利益需要的角度探求刑罚权的根据,其理论勇气和开拓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三、刑罚的目的在刑罚目的论上,边沁属于相对主义者。他认为对犯罪人科处刑罚不以使犯罪人遭受痛苦为目的,而是为了使犯罪人通过刑罚惩罚改过迁善,适应社会生活,不致将来再犯罪,同时规戒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

边沁认为犯罪者内心存在两种相互作用的动机,即驱使犯罪的动机和制止犯罪的斗争。如果制止动机小于驱使动机,就会诱使犯罪。因此,对犯罪者的惩罚就是通过给犯罪人以痛苦和祸害,使受刑之苦大于犯罪之乐,加强制止动机,弱化驱使动机,使制止动机在行为人内心中占有优势,收到惩戒教育效果,以防止犯罪发生。他说,“惩罚的首要目的是防止发生类似的犯罪。过去发生的毕竟只有一个行为,而未来则无可限量。已经实施的犯罪仅涉及某一个人,类似的犯罪将可能影响整个社会。在许多案件中,虽然不可能矫正已经实施的罪恶,但有可能消除其再犯的意图。尽管犯罪能获得很大的快乐,但是,惩罚所造成的痛苦超过实施犯罪获得的快乐。”(注:[英]边沁著,孙力等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页。)可见,边沁的预防主义,兼含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

边沁认为,对犯罪人科以刑罚处罚是预防犯罪的直接措施,同时还存在防止犯罪的间接方法。“当国家使用刑罚方法个别地阻止犯罪时,对犯罪采取了直接措施;采用预防措施防止犯罪的,则属于间接的方法。”(注:[英]边沁著,孙力等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4页。)这些预防措施包括教育、文化、道德、宗教等多个方面,目的在于通过这些间接方法影响人们的客观行为与主观意图,引导人们弱化蒙发恶念的欲望,强化趋向善良的保护性动机,使其服从法律,避免受到邪恶的诱惑,依靠人们的意志和知识进行自我约束。对付犯罪的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一起共同形成边沁系统的预防犯罪理论。

四、刑罚适用论

刑罚的适用关乎刑罚目的的实现。在边沁看来,适用刑罚是对犯罪之恶的政治补救,也是为了规戒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但刑罚会给被惩罚者带来一定的痛苦,本身是一种恶。因此刑罚的适用必须考察罪行之恶与刑罚之恶。下列之恶是每种刑罚所具有的:第一,强制之恶。它根据受禁止事物有权享用的快乐程度向案犯适用或多或少之痛苦。第二,刑罚所产生之苦。当刑罚被实际执行时皆如此。第三,恐惧之恶。那些已经违反法律或害怕随之而来的指控者必然遭受此种痛苦。第四,错误控告之恶。这种恶专属于刑法,而且尤其是那些含糊不清之刑法及虚假之罪。人们的普遍憎恨经常使受到指控或责难的嫌疑犯及被告人处于一种可怕的形势下。第五,衍化之恶。发生在受到法律制裁者之父母或朋友身上。(注:[英]边沁著,孙力等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按照功利原则,只要惩罚所排除的罪行之恶大于惩罚本身的痛苦(刑罚之恶),惩罚就是善的。只有当刑罚是滥用或无效,或过份或太昂贵之时,惩罚才是真正恶的,不应当适用。在此基础上,边沁归纳出刑罚适用的两个基本原则:

(一)罪刑相称

罪刑相称原则又称罪刑相适应原则,是刑罚适用的首要原则。启蒙主义思想家孟德斯鸠和古典学派的杰出代表贝卡利亚虽然也认识到这一刑罚原则的重要性,但并未对之进行解释,没有说明“相称性”的构成。为弥补这一缺憾,边沁提出了计算这一原则的重要规则:(注:[英]边沁著,孙力等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8-70页。)

第一个规则-刑罚之苦必须超过犯罪之利。在他看来,为预防一个犯罪,抑制动机的力量必须超过诱惑动机。作为一个恐惧物的刑罚必须超过作为诱惑物的罪行。一个不足的刑罚比严厉的刑罚更坏。因为一个不足的刑罚是一个应被彻底抛弃的恶,从中不能得到任何好结果。对公众如此,因为这样的刑罚似乎意味着他们喜欢罪行;对罪犯如此,因为刑罚未使其变得更好。他批评那些试图构筑相反规则的学者,指出:如果一个外科医生顾忌病人的某些痛苦而停止治疗,我们对此应该怎样评论?在无秩序的痛苦呻吟之中又加上无效手术所带来的痛苦,这难道是启蒙者的人道性吗?

第二个规则-刑罚的确定性越小,其严厉性就应该越大。如果刑罚作为犯罪的必然后果,确定而又不可避免,那么它所需要的严厉性就小,这是由法律的明白性而产生的好处,亦是一个优良的程序方法。刑罚应该紧随罪行而发生,因为它对人心理的效果将伴随时间间隔而减弱。间隔通过提供逃脱制裁的新机会而增加了刑罚的不确定性,为了平衡受惩罚的机会,必须增大刑罚份量。

第三个规则-当两个罪行相联系时,严重之罪应适用严厉之刑,从而使罪犯有可能在较轻阶段停止犯罪。如果相反,对不同之罪处以相同之刑,则只能促使行为人犯重罪。

第四个规则-罪行越重,适用严厉之刑以减少其发生的理由就越充足。刑罚的痛苦性是获取不确定好处的确定代价。对小罪适用重刑恰恰是为防止小恶而大量支出。

第五个规则-不应该对所有罪犯的相同之罪适用相同之刑,必须对可能影响感情的某些情节给予考虑。相同的名义之刑(法定刑)不是相同的实在之刑(宣告刑)。年龄、性别、等级、命运和许多其他情节,应该调整对相同之罪的刑罚。

对于罪刑相称原则,边沁认为不能做绝对的理解。而应该看到,罪刑相称不是数学化的相称,要避免法律的过份细微、复杂和模糊。简洁与明确应该是更重要的价值。有时,为了赋予刑罚更引人注目的效果,为了更好地鼓励人们对预备犯罪之恶的憎恨,可能会牺牲彻底的相称性。

(二)罪责自负

罪责自负即个人责任原则,是刑罚适用的第二个原则。边沁极力反对株连,认为“刑罚应该直接适用于能对其发生作用之人。”如果所适用的刑罚注定要触及别人而不仅仅是犯罪者,这种刑罚就是错误之刑或滥用之刑。因此,“不应该为了丈夫的行为而处罚妻子,为了父亲的罪恶而处罚孩子。”(注:[英]边沁著,孙力等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2页。)但是,由于人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全家人都将因一个人犯罪而痛苦与落泪。立法者无法全部防止事物固有的恶之本性。这种恶不是对罪犯的责难,构不成对刑罚的滥用。为防止错误之刑或滥用之刑,边沁认为立法者应履行两个义务:第一,他应该避免最初适用刑罚时的滥用,即强调刑罚适用的平等性。如最恶名昭彰罪犯的无辜之子应该接受最杰出公民所能享受的完全的法律保护。第二,当直接刑罚的后果降临到有罪者身上时,必须把可能落在无辜者身上的痛苦减少到最低限度。(注:[英]边沁著,孙力等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3页。)他指责全部没收财产会影响其妻子和孩子,这是一种专横而令人生厌的行动。有悖于个人责任原则。

五、关于死刑

边沁是坚定的死刑反对论者。他在1831年发表的论文《论死刑》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死刑-它会被废除吗?我说-会。这一规则会有例外吗?我说,就今后的犯罪而言-不会„„”

在他看来,人们越是密切关注死刑,就越可能倾向于采纳贝卡利亚的主张。而贝卡利亚在其著作中对于这个问题已经给予完整充分的论证,以至在他之后任何有关的著作都变成了多余的东西。不论是赞成死刑还是反对死刑,都是对刑罚价值属性问题的展开。边沁的死刑废除观奠基于如下分析之上:(注:[英]边沁著,孙力等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0-91页。)

第一,死刑是“杀人偿命”这一千百年来形成的社会观念的体现,是唯一能满足人们报应观念的一种手段。但是这种“伴随死刑而产生的过份激怒”不过“是一种灵魂的愚鲁,它在罪犯的迅速毁灭之中找到了没有进一步关注社会的最大好处。”

第二,死刑是一种简单的“万能药”。“它既不需要创造性的沉思,也不需要对激情的反抗。这只是一种屈从,我们由此立刻被带到死亡之期。”

第三,死刑的威慑效果值得怀疑。人们之所以迷信死刑,完全是出于对其威吓作用的过高估计。他说,“据说死刑可以使一个刺客永远失去再犯能力,同理,我们应该消除产生社会恐惧的迷乱与疯狂。如果我们确定可以做到这些,那么为什么不能预防谋杀呢?”在他看来,死刑不足以抑制杀人的欲望,因为这些源于敌对或贪婪的欲望从其确切属性出发,早已超越死亡的羞辱、贪欲和野蛮而不再恐惧。

第四,对轻微之罪适用死刑会破坏罪与刑之间最精确的相称性比例。

第五,死刑与国民性格的温和性相矛盾。

第六,死刑的存在导致刑法体系的非一致性和内在矛盾。使法律适用缺乏统一性,有失刑法权威。首先,死刑的存在本身恶化了犯罪。因为由于有死刑存在,实施犯罪的人便会为逃避死刑而毁证灭迹,制造伪证,而借助伪证,他又可以有恃无恐地实施更为恶劣的犯罪。其次,由于死刑是一种极端的刑罚,死刑的存在使富有同情心的法官不愿判处犯死罪者死刑,“陪审团为了避免过份严厉的刑罚也频繁地无限宽容罪犯”,这就与不折不扣地执行法律相矛盾。从而在不同法院之间适用法律存在很大差异,有时严厉残暴,有时形同虚设。“这样既放纵了罪犯,也有损于刑法的威信。

除上述论及的以外,边沁还对刑罚的类刑、刑罚的选择,刑罚的限定性,赫免权、罪行保证等地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作为一位资产阶级法学家,边沁从变革社会现实的需要出发,构筑起了使自己的事业得以顺利进行并令后人肃然起敬的理论大厦,且为建立清晰、统一、人道、简析的法律制度而进行了不懈努力。他用功利的尺子评价现有的刑罚制度得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重要结论。这对我国刑法改革事业的发展也将提供重要借鉴。正如有人评论的那样:“边沁可能比任何其他哲学家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都广泛。”诚哉斯言。

逄锦温

第三篇:浅析边沁功利主义法学思想中的刑罚观

浅析边沁功利主义法学思想中的刑罚观

摘要: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英国功利主义法学家、法律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作为英国近代功利主义的创始人和一位激进的法律改革家,他毕生致力于英国的法律改革事业,是英国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和领袖,也被认为是分析分析法学卓有成效的领导者。本文主要从边沁所处法律时代的角度,对其功利主义法学中的刑罚观进行浅析。

关键词: 功利主义 刑罚观 刑罚权

正文: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边沁所处的时代,是英国法制史上保守势力与革新力量激烈斗争的时代。为了驳斥英国著名法学家布莱克斯通在《英国法释义》中对英国法制现状所作的辩护,推进法律改革事业,边沁在总结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功利主义理论,为英国的法制改革事业奠定了与古典自然法哲学截然不同的理论基础。他的关于立法原则与立法技术的思想给19世纪英国法制改革运动以巨大推动,并影响到欧洲一些国家。他以功利原则的价值判断为基石,对刑法给予了特别关注,并以评述刑罚合理性作为他的关于法律改革的著述活动的开始。因此,边沁的功利主义刑罚观在其思想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在现代刑法学界有着很深的影响。

一、刑罚权的根据

刑罚权的根据是什么?历来有不同的学说。在此之前,有神权说、契约说、命令说等各种主张①。边沁认为,刑罚权是由于社会的利益或社会的必要而存在。

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一书中指出:大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主宰-苦与乐-的统治之下。只有这两个主宰才能给我们指出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趋乐避苦是人类的天性。这种人性支配着人们的一切行动。应当根据行为本身所引起的苦与乐的大小程度来衡量该行为的善与恶。“功利原则承认(人类对这两个主人)的服从,视之为制度的基石,该制度的目标就是通过理性和法律培 ① 马克昌:《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育幸福的结构。”①幸福就是避苦求乐,功利意味着产生幸福或防止不幸。边沁强调说,社会所具有的利益不能独立于或对抗于个人的利益。社会利益意味着“组成社会的各个成员的利益之总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就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既然犯罪是指一切基于可以产生或者可能产生某种罪恶的理由而人们应当禁止的行为,那么它的存在就严重侵犯了共同体成员中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即共同体的最大利益,国家就有权对犯罪者予以刑罚惩罚。“个人的伦理以幸福为它的目的,而立法也不能有其他的目的。”“政府的职责是以奖惩办法提高社会的幸福。„„根据危害幸福的行为及其犯罪之程度便可对它提出惩罚。”②刑罚权就是根据维护幸福的实在利益而产生的。

边沁从功利原则出发,用社会的现实利益来论证刑罚权的根据,确实有其进步性。因为刑罚权的产生是有其功利上的根据的。“功利论至少有一个优点,即表明了社会的一切现存关系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③可惜对于“现存关系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功利论并未给以科学的说明,只是抽象地用个人的幸福和痛苦、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的目的来阐明刑罚权的产生,把对刑罚权根据的认识停留在事物的表层,丝毫没有涉及刑罚是阶级统治需要的产物,刑罚权是国家统治权的一种。这不仅不能阐明刑罚权的根据,而且将刑罚权的阶级本质完全掩盖起来。当然,作为一名资产阶级思想家,边沁能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阶级背景下,从社会利益需要的角度探求刑罚权的根据,其理论勇气和开拓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二、刑罚的目的

在刑罚目的论上,边沁属于相对主义者。他认为对犯罪人科处刑罚不以使犯罪人遭受痛苦为目的,而是为了使犯罪人通过刑罚惩罚改过迁善,适应社会生活,不致将来再犯罪,同时规戒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

边沁认为犯罪者内心存在两种相互作用的动机,即驱使犯罪的动机和制止犯罪的斗争。如果制止动机小于驱使动机,就会诱使犯罪。因此,对犯罪者的惩罚就是通过给犯罪人以痛苦和祸害,使受刑之苦大于犯罪之乐,加强制止动机,弱化驱使动机,使制止动机在行为人内心中占有优势,收到惩戒教育效果,以防止犯罪发生。他说,“惩罚的首要目的是防止发生类似的犯罪。过去发生的毕竟只有一个行为,而未来则无可限量。已经实施的犯罪仅涉及某一个人,类似的犯罪将可能影响整个社会。在许多案件中,虽然不可能矫正已经实施的罪恶,但有可能消除其再犯的意图。尽管犯罪能获得很大的快乐,但是,惩罚所造成的痛苦超过实施犯罪获得的快乐。”④可见,边沁的预防主义,兼含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

边沁认为,对犯罪人科以刑罚处罚是预防犯罪的直接措施,同时还存在防止犯罪的间接方法。“当国家使用刑罚方法个别地阻止犯罪时,对犯罪采取了直接

⑤措施;采用预防措施防止犯罪的,则属于间接的方法。”这些预防措施包括教育、文化、道德、宗教等多个方面,目的在于通过这些间接方法影响人们的客观行为与主观意图,引导人们弱化蒙发恶念的欲望,强化趋向善良的保护性动机,使其服从法律,避免受到邪恶的诱惑,依靠人们的意志和知识进行自我约束。对付犯 ① 张乃根:《西方法哲学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页。②《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90-495页。③《马恩选集》第3卷,第484页。

④[英]边沁著,孙力等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页。⑤[英]边沁著,孙力等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4页。罪的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一起共同形成边沁系统的预防犯罪理论。

三、刑罚适用论

刑罚的适用关乎刑罚目的的实现。在边沁看来,适用刑罚是对犯罪之恶的政治补救,也是为了规戒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但刑罚会给被惩罚者带来一定的痛苦,本身是一种恶。因此刑罚的适用必须考察罪行之恶与刑罚之恶。下列之恶是每种刑罚所具有的:第一,强制之恶。它根据受禁止事物有权享用的快乐程度向案犯适用或多或少之痛苦。第二,刑罚所产生之苦。当刑罚被实际执行时皆如此。第三,恐惧之恶。那些已经违反法律或害怕随之而来的指控者必然遭受此种痛苦。第四,错误控告之恶。这种恶专属于刑法,而且尤其是那些含糊不清之刑法及虚假之罪。人们的普遍憎恨经常使受到指控或责难的嫌疑犯及被告人处于一种可怕

①的形势下。第五,衍化之恶。发生在受到法律制裁者之父母或朋友身上。按照功利原则,只要惩罚所排除的罪行之恶大于惩罚本身的痛苦(刑罚之恶),惩罚就是善的。只有当刑罚是滥用或无效,或过分或太昂贵之时,惩罚才是真正恶的,不应当适用。在此基础上,边沁归纳出刑罚适用的两个基本原则:

(一)罪刑相称

罪刑相称原则又称罪刑相适应原则,是刑罚适用的首要原则。启蒙主义思想家孟德斯鸠和古典学派的杰出代表贝卡利亚虽然也认识到这一刑罚原则的重要性,但并未对之进行解释,没有说明“相称性”的构成。为弥补这一缺憾,边沁提出了计算这一原则的重要规则②:

第一个规则,刑罚之苦必须超过犯罪之利。在他看来,为预防一个犯罪,抑制动机的力量必须超过诱惑动机。作为一个恐惧物的刑罚必须超过作为诱惑物的罪行。一个不足的刑罚比严厉的刑罚更坏。因为一个不足的刑罚是一个应被彻底抛弃的恶,从中不能得到任何好结果。对公众如此,因为这样的刑罚似乎意味着他们喜欢罪行;对罪犯如此,因为刑罚未使其变得更好。他批评那些试图构筑相反规则的学者,指出:如果一个外科医生顾忌病人的某些痛苦而停止治疗,我们对此应该怎样评论?在无秩序的痛苦呻吟之中又加上无效手术所带来的痛苦,这难道是启蒙者的人道性吗?

第二个规则,刑罚的确定性越小,其严厉性就应该越大。如果刑罚作为犯罪的必然后果,确定而又不可避免,那么它所需要的严厉性就小,这是由法律的明白性而产生的好处,亦是一个优良的程序方法。刑罚应该紧随罪行而发生,因为它对人心理的效果将伴随时间间隔而减弱。间隔通过提供逃脱制裁的新机会而增加了刑罚的不确定性,为了平衡受惩罚的机会,必须增大刑罚份量。

第三个规则,当两个罪行相联系时,严重之罪应适用严厉之刑,从而使罪犯有可能在较轻阶段停止犯罪。如果相反,对不同之罪处以相同之刑,则只能促使行为人犯重罪。

第四个规则,罪行越重,适用严厉之刑以减少其发生的理由就越充足。刑罚的痛苦性是获取不确定好处的确定代价。对小罪适用重刑恰恰是为防止小恶而大量支出。

第五个规则,不应该对所有罪犯的相同之罪适用相同之刑,必须对可能影响感情的某些情节给予考虑。相同的名义之刑(法定刑)不是相同的实在之刑(宣 ①[英]边沁著,孙力等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②[英]边沁著,孙力等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8-70页。告刑)。年龄、性别、等级、命运和许多其他情节,应该调整对相同之罪的刑罚。

对于罪刑相称原则,边沁认为不能做绝对的理解。而应该看到,罪刑相称不是数学化的相称,要避免法律的过分细微、复杂和模糊。简洁与明确应该是更重要的价值。有时,为了赋予刑罚更引人注目的效果,为了更好地鼓励人们对预备犯罪之恶的憎恨,可能会牺牲彻底的相称性。

(二)罪责自负

罪责自负即个人责任原则,是刑罚适用的第二个原则。边沁极力反对株连,认为“刑罚应该直接适用于能对其发生作用之人。”如果所适用的刑罚注定要触及别人而不仅仅是犯罪者,这种刑罚就是错误之刑或滥用之刑。因此,“不应该

①为了丈夫的行为而处罚妻子,为了父亲的罪恶而处罚孩子。”但是,由于人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全家人都将因一个人犯罪而痛苦与落泪。立法者无法全部防止事物固有的恶之本性。这种恶不是对罪犯的责难,构不成对刑罚的滥用。为防止错误之刑或滥用之刑,边沁认为立法者应履行两个义务:第一,他应该避免最初适用刑罚时的滥用,即强调刑罚适用的平等性。如最恶名昭彰罪犯的无辜之子应该接受最杰出公民所能享受的完全的法律保护。第二,当直接刑罚的后果降临到有罪者身上时,必须把可能落在无辜者身上的痛苦减少到最低限度。②他指责全部没收财产会影响其妻子和孩子,这是一种专横而令人生厌的行动。有悖于个人责任原则。

四、关于死刑

边沁是坚定的死刑反对论者。他在1831年发表的论文《论死刑》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死刑-它会被废除吗?我说-会。这一规则会有例外吗?我说,就今后的犯罪而言-不会„„”

在他看来,人们越是密切关注死刑,就越可能倾向于采纳贝卡利亚的主张。而贝卡利亚在其著作中对于这个问题已经给予完整充分的论证,以至在他之后任何有关的著作都变成了多余的东西。不论是赞成死刑还是反对死刑,都是对刑罚价值属性问题的展开。边沁的死刑废除观奠基于如下分析之上:

第一,死刑是“杀人偿命”这一千百年来形成的社会观念的体现,是唯一能满足人们报应观念的一种手段。但是这种“伴随死刑而产生的过分激怒”不过“是一种灵魂的愚鲁,它在罪犯的迅速毁灭之中找到了没有进一步关注社会的最大好处。”

第二,死刑是一种简单的“万能药”。“它既不需要创造性的沉思,也不需要对激情的反抗。这只是一种屈从,我们由此立刻被带到死亡之期。”

第三,死刑的威慑效果值得怀疑。人们之所以迷信死刑,完全是出于对其威吓作用的过高估计。他说,“据说死刑可以使一个刺客永远失去再犯能力,同理,我们应该消除产生社会恐惧的迷乱与疯狂。如果我们确定可以做到这些,那么为什么不能预防谋杀呢?”在他看来,死刑不足以抑制杀人的欲望,因为这些源于敌对或贪婪的欲望从其确切属性出发,早已超越死亡的羞辱、贪欲和野蛮而不再恐惧。

第四,对轻微之罪适用死刑会破坏罪与刑之间最精确的相称性比例。

第五,死刑与国民性格的温和性相矛盾。

①[英]边沁著,孙力等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2页。②[英]边沁著,孙力等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3页。

第六,死刑的存在导致刑法体系的非一致性和内在矛盾。使法律适用缺乏统一性,有失刑法权威。首先,死刑的存在本身恶化了犯罪。因为由于有死刑存在,实施犯罪的人便会为逃避死刑而毁证灭迹,制造伪证,而借助伪证,他又可以有恃无恐地实施更为恶劣的犯罪。其次,由于死刑是一种极端的刑罚,死刑的存在使富有同情心的法官不愿判处犯死罪者死刑,“陪审团为了避免过分严厉的刑罚也频繁地无限宽容罪犯”,这就与不折不扣地执行法律相矛盾。从而在不同法院之间适用法律存在很大差异,有时严厉残暴,有时形同虚设。“这样既放纵了罪犯,也有损于刑法的威信。

除上述论及的以外,边沁还对刑罚的类刑、刑罚的选择,刑罚的限定性,赦免权、罪行保证等地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作为一位资产阶级法学家,边沁从变革社会现实的需要出发,构筑起了使自己的事业得以顺利进行并令后人肃然起敬的理论大厦,且为建立清晰、统一、人道、简析的法律制度而进行了不懈努力。他用功利的尺子评价现有的刑罚制度得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重要结论。在法律思想史的进程中,对我国刑法改革事业的发展也将提供重要借鉴。

正如有人评论的那样:“边沁可能比任何其他法学家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都广泛。”

第四篇:边沁政治思想

边沁政治思想浅析

——读《政府片论》有感

内容摘要:杰里米·边沁(1748~1832),英格兰的哲学家,不只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影响极大的改革家。在卡尔·马克思提出他的实践概念之前,边沁就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区分是无意义的。在边沁看来,“理论上是好的,实践上是坏的”这种陈词滥调讲不通。说一个措施在理论上是好的,就意味着,当转化为实践后,它也是好的。因此,边沁的思想的范围,从关于语言的性质和它与物理世界的关系的最深刻的见识,扩展至公共官员在其中工作的办公室的设计。边沁的很多建议,在19世纪英国的政治、法律和宗教制度的改革中被采纳了。他的思想在遥远的国度影响特别大,例如在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美国,尤其是在中南美洲,那里的政治家在边沁的著作中发现了自由主义改革的纲要: 在摆脱殖民统治后,这帮助了他们的现代化的努力。

关键词:边沁;功利主义;政府;主权

边沁的理念对19世纪的公共行政改革影响巨大,他的著作仍然是当今学术辩论的核心,特别是在社会政策、法律实证主义和福利经济学领域。他最被广为引证的著作是《政府片论》和《道德立法原理导论》。在其著作中边沁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在本文中我将主要论述边沁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政府片论》中所体现的几点政治思想。

一、作者边沁简介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年2月15日——1832年6月6日)是英国的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他是一个政治上的激进分子,亦是是英国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并以功利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一位动物权利的宣扬者及自然权利的反对者而闻名于世。他还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二、《政府片论》的主要内容

边沁在《政府片论》中认为,布莱克斯通对法律的叙述,至多不过是说明...法律的现状,实际上是在阐述的伪装下为现状辩护。而法理学的真正职能是对法律制度进行批判,目的在于求得改进。这种批判的标准只能由功利原则提供,即只能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标准去判断是非。他通过对该书的批判,对17、18世纪启蒙学者所普遍主张的社会契约论、自然法学说提出异议,认为这些学说都是一些已经过时的“虚构”;进而从功利的原则出发,对主权者的权力的性质、来源及其可能采取的形式提出独到见解。他认为,主权者是具有确定性质的一个人或一群人,许多其他的人习惯于对他们表示服从;主权者的权威是无限的,不受法律的限制;主权并非产生于契约,而是产生于服从的习惯,当人们习惯于服从某个人或某个机关时,这个人或机关便具有了政治权威,即成为主权者;人们之所以服从主权者,是因为服从的利益大于不服从的利益。他否认有过什么自然法,认为法律不过是主权者的意志而已。

三、边沁的主要政治思想

(一)、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边沁是功利主义的开山鼻祖,其功利主义思想主要由功利原理、苦乐原理和最大幸福原则组成。

1、功利原理

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边沁在第一章就明确地提出什么是功利原理他说:“功利原理是指这样的原理,它按照势必增大或减小利益有关者之幸福倾向,来赞成或非难任何一项行动。“功利原理是功利主义的理论基石,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是在功利原理的指导下拓展开来的。关于什么是功利,边沁是这样定义的,“功利是指任何客体的这样一个性质。由此,它倾向于给利益相关者带来实惠、好处、快乐、利益或幸福,或者倾向于防止利益相关者遭受损失、痛苦、祸患或不幸,如果利益相关者是一般共同体,那么就是共同体的幸福,如果是一个具体的个人,那就是这个人的幸福。”按照边沁的功利原理,当政府的措施有利于增加共同体幸福倾向大于它减小幸福的倾向时,政府的措施是合乎功利原理的。同时,功利原理也是判断应当与不应当、对与错的标准。

2、苦乐原理

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指出,“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人公的主宰之下,这两位主公即痛苦和快乐,只有它们才指示我们应当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跟干什么。是非标准,因果联系,皆由其定夺。“人类虽然在口头上说不受苦乐的主宰,但是实际上,仍然对其俯首称臣的。边沁认为快乐和痛苦通常有四种可辨认的来源,它们分别是自然的、政治的、道德的和宗教的。而且每一种来源的痛苦和快乐都能对法律和行为规则产生约束力。边沁认为,追求快乐和减少痛苦是立法考虑的目的,为此,人们就必须了解它们的值。边沁由此提出了一套计算快乐和痛苦值大小的依据:

(1)、其强度;(2)、其持续性;

(3)、其确定性和不确定性;(4)、其邻近或偏远;

(5)、其丰度,指随同感觉而来的可能性,即乐有乐随之,苦有苦随之;

(6),其纯度,指相反感觉不随之而来的可能性,即苦不随乐至,乐不随苦生。

此外,边沁把苦乐分成“简单”和“复杂”两类。所谓“单纯”的乐是指,器官之乐、财富之乐、精技之乐、爱好之乐、令名之乐、权力之乐等等。“单纯的苦”是指,器官、丧失、狼狈、仇恨、恶名等等。而“复杂的苦和乐”是由数种简单的苦和乐汇合而成。

3、最大幸福原则

边沁的功利主义又称为“最大幸福主义”,边沁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一切社会活动都建立在快乐和痛苦的基础之上的,这些感情是以善恶为划分标准。边沁主张的善就是一般幸福,而且每个人总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就是最大幸福原则。边沁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社会利益只是一种抽象,是社会成员个人利益的总和,个人利益才是具体,不能因为抽象而牺牲具体,如果个人利益都牺牲了,那就没有社会利益可言了。所以,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是以社会利益为起点,以个人利益为终点。根据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边沁在其法律思想及其他思想上都得到了体现如:立法的目的是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性情的好坏取决于效果,取决于增大或减少社会幸福方面的效果。”这些主张都能够体现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

4、边沁功利主义思想在政治学上的贡献 边沁以功利主义道德规范为基础,提出了他的政治法律和社会改革的一系列主张对当时的政治局面及政治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一,边沁的一生致力于改革英国的法律,他的第一部著作《政府片论》是专门为反对当时的《英国法释义》而作的。边沁试图从法律的本质及法的形式上对法律实施改革。因而他提出立法的目的是谋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他曾经草拟了宪法、刑法、民法,主张实行男子普选制,设立单一的议会,文官任用制。这些都有助于推动英国的政改革的发展。

其二,推动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边沁功利主义的提出,使当时被宗教神学和禁欲主义压迫下的人们,通通打破旧思想和制度的束缚,挣脱一切旧势力的禁锢,开始追求尘世的快乐,获得新生。这样不仅当时的人们打破了精神的枷锁成为自由的人而且也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扫清了封建和保守势力的障碍。

其三,推动政府的改革。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这样写道:“边沁及其学派的重要地位与其说是哲学上的,不如说是政治上的,在于他们是英国急进主义的领袖,是无意之间为社会主义学说铺路的人。”边沁提出的建立“符合大多数人功利”的政府,以及他的“最大幸福原则”的提出,为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提供了启示。这正如罗素所说“哲学上的急进主义者是一个过渡的学派,他的学说产生了两个比它本身更加重要的别的学说体系,即达尔文主义和社会主义。”

(二)、政府理论

边沁最主要的政治思想是功利主义思想。因此,边沁的政府理论思想也难免是其功利主义思想在政府政策和行为的准则。

1、政府的职责就是以奖惩的办法提高社会的幸福

边沁认为政府的职责就是以奖惩的办法提高社会的幸福。然而,政府要惩治一人或一个团体必须要有固定的准则来说明自己的合法性,毫无疑问,该准则一定是契约或法律。那么,政府应该制定和中法律呢?立法者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职责呢?边沁通过对布莱克斯通的《英国法律诠释》中认为法律是保护立法者利益的批评,提出来政府必须制定和完善法律,而所有的法律都要与“增加全民的幸福”为目的。立法者的职责就是正确认识人的本质,考察人们最大幸福之所在,从而制定出适应人的本性和需要的法律和制度。

2.政府活动和立法的目是生存、富裕、安全、平等 边沁提出,政府活动和立法的目的(即社会利益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可以具体分为四个目标:生存、富裕、安全与平等。他认为这四项目标实现得越完全,社会的幸福就越大。在这几个目标中,边沁特别重视“安全”。认为安全是生命的基础,是人类幸福的首要条件,是生存、富足、快乐的保证。因此,政府的最大作用就是保障安全。边沁讲的安全,主要指人的身体、名誉、财产、职业能够得到保护,不受内乱外患的侵犯。其中,财产的安全被视为安全的主要内容,认为剥夺财产是最不安全的。

3.政府的权力受不受限制是自由政府与专制政府的主要区别 关于何为自由政府的问题是边沁在《政府片论》一书中主要的争论点,边沁认为政府的权力受不受限制是自由政府与专制政府的主要区别。这里的权力限制主要不是三权分立式的宪法限制,而是社会权力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点:(1)、取决于权力是否在几个阶层的人们之间分配,这些人是最高权力的分享者;

(2)、取决于权力形成的根源,即人们是否能够通过这种根源,使分享最高权力的资格可以不断从中得到;

(3)、取决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位置变换是否频繁和容易;

(4)、取决于统治者的职责,或者说一个公民是否有权利根据一定的理由,公开指责掌权者,并详细地检查对他施加压力的权力的每个行动;

(5)、取决于是否有出版自由,即是否能保证每一个人都能使他的不满和抗议为全社会所知道;

(6)、取决于是否有公开结社的自由,即是否能够保证那些对政府现状不满的人,在行政权力能够合法地去干涉他们的行动之前,可以交换他们的感受,商议他们的计划,实行任何一种实际反抗的反对方式。

(三)、对现存制度的批判和改革主张 1.批判论——强调了对现存制度进行批判的重要性

边沁认为,“一种制度如果不受批判,就无法得到改进。即使对政治制度进行了鲁盲的批评攻击,那也用不着害怕,因为如果这个制度良好,对于一个社会真是普遍有益,那么一定有许多人会十分关切地来保护它。”边沁也《政府片论 》一书中指出害怕对现存制度进行自由批判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他说:“实现社会的安宁不需要教训人们把一切都当做合理的而加以接受,这种教训的后果常常是造就一批唯唯诺诺和萎靡不振的人。这种人其智力不足于明辨是非,其感情也不足以抉择善恶。他们麻木不仁、眼光短浅、禀性固执、因循苟且,而且经常杯弓蛇影地庸人自忧。他们听不见理智的声音,也看不见公众的利益,而只会一心孜孜为利,趋炎附势。”同时,他认为“如果政治家和法律家都象这种人那样,不但对国家增进福利的机会是一个致命伤,而且在任何时期对已有福利的维持也是巨大的危害。”,“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呢?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

2.改革主张

边沁的改革主张主要表现在对英国议院和法律的改变之上,但几乎也都是受其功利主义的思想的影响。

(1)主张废除英国的上议院,只留下代表民意的下议院,实行一院制。目的是要削弱和消除英国政治制度中的君主制因素和贵族制因素,扩大其中的民主制因素。

(2)关于法律改革。不仅立法的原则要改革,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功利原则代替注重惯例、传统、习惯的历史原则;而且法律的形式也要改革,要改变原来的不成文法、习惯法、判例法的形式,要制定成文法,编撰法典。边沁自己曾草拟了宪法、刑法、民法,他甚至还向美国总统和俄国沙皇写信,表示愿意为其编撰法典。

(四)、主权理论

边沁《政府片论》的主要贡献并不在于他指出了布莱克斯通的内在矛盾,而是他提出了一种继承但又发展了霍布斯的主权理论。

1、什么是主权?

主权,在最简单的意义上指的是绝对与不受限制的权力原则。

2、主权的来源

边沁生活的18世纪正是社会契约论备受追捧的时代,那时的大多数人几乎不加思考就会说出主权来源于契约,正是人们缔结了契约才摆脱了蒙昧年代由无序的社会进入政治社会。社会契约说在布莱克斯通发表《英国法律诠释》之前已经有人提出了,他认为人类社会是由一种自然状态社会到政治社会演进的过程,他说:“社会一旦组成,政府就必然产生。”很多学者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是边沁却给出了相反的看法。对于主权到底来源于什么?边沁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但我们依然可以综合他在《政府片论》的观点得到,主权并非源自社会契约,而更像是在社会中分成两部分的主体,其中一个主体让渡一部分权利委托另一主体代为行使,所以归根到底,主权真正来源于人们。

3、主权者

边沁认为,主权者在政治联合体中,是习惯于发布命令而不习惯于接受命令的部分。主权者具有一种发布命令的无限权力,同时也有一种无限的免于服从的权力。

此外,边沁还认为主权者的权力是不可分割的。但他所主张的主权者,则可能会受到明确的协议的限制,这只是与别的主权者订立的明确协议。

四、结束语

边沁使功利主义从抽象的概念转化应用于社会批判和改革的社会理论,这是他的最大贡献。功利主义的思潮迅速地影响欧洲思想界,并推进了社会的改革。但许多思想是粗糙的和不成熟的。但在当代社会,边沁在《政府片论》中所体现出的立法改革思想和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衡量政府一切事物合理与否的标准的功利理念,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五篇:《功利主义》读书报告

《功利主义》①读书报告

——功利主义的内涵与局限

【摘要】功利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约翰·穆勒在《功利主义》一书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论述了功利主义的含义、功利原则的最终约束力、功利主义能得到何种证明以及功利与正义的联系。本文旨在通过对《功利主义》一书主要内容加以梳理的基础上,对功利主义的内涵和局限作进一步探讨。【关键词】功利主义;边沁;穆勒;最大幸福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道德哲学理论在西方影响巨大,其原则是“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以行为的实际功效作为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功利主义哲学家的代表约翰·穆勒所著的《功利主义》一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对功利主义的基本精神做了一个相当完备而又清晰的阐述,并对道德哲学的一些根本问题作了功利主义的说明。本文将首先对穆勒和功利主义稍作介绍,然后对《功利主义》一书的脉络和主要内容加以梳理,最后对谈谈功利主义对本人的启发并对相关问题加以探讨。

一、作者简介及功利主义的渊源

(一)作者简介 约翰·穆勒(1806-1873年),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的思想曾对英国人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②,对中国人而言穆勒也并不陌生。早在晚清末年,他的政治学名著《论自由》和方法论名著《逻辑学体系》就已被引入中国,被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分别译作《群己权界论》和《穆勒名学》,对中国近现代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学术上的巨大影响,穆勒更令中国人津津乐道的一点是,他可算得上是一个“神童”。当大多数孩子还在懵懵懂懂玩泥巴的时候,穆勒的父亲已开始了对他的早期教育,穆勒三岁开始学习古希腊文,八岁开始学习拉丁文、欧几里得几何学和代数学,十二岁开始攻读经院逻辑学,十三岁开始学习政治经济学,攻读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著作,十四五岁的时候学习了化学和植物学,精通法语,并能够探讨高深的数学问题。这一连串令人惊叹的学习经历,在外人看来穆勒一定是个神童,但是据他自己说,他虽然天赋 ①② 【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国际中文版,第11卷,第201页。并不比别人聪明,但在父亲严格的早期教育下,他的智力上大约比同龄人早熟了二十五年。③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穆勒尽管从十七岁就开始担任东印度公司的高级职员,直到五十二岁退休,在工作了整整三十五年的时间里,与此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做学问,却达到了许多专门做学问的人一辈子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二)功利主义的渊源 在古代西方,影响比较大的是自然法学派思想,认为在人的自然本性中存在着一个理性的秩序,这种秩序的根源是上帝颁布的自然法,人类的这些认识通过天启理性得到。这种论证使自然法带上了某种神秘色彩。随着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经验主义认识论学派的兴起,宗教权威逐渐下降,为功利主义学派的兴起扫除了信仰障碍并奠定了认识论的基础:一切知识的取舍最后都要诉诸于人的日常经验而不是诉诸人的理性或上帝,伦理道德的论证也不例外。功利主义正是建立在这种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的,因而功利主义更符合常人的经验理性,能够对当代的人类思想产生更大的影响。功利主义的兴起过程中,18世纪苏格兰学派起了开创性的作用。苏格兰学派的核心人物休谟,对自然法学派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认为自然法学派所宣称的出于理性的自然法原则,其实不过是由经验判断为正当的行为标准,休谟的论证为功利主义奠定了认识论和伦理学基础。苏格兰学派的另一重要人物亚当·斯密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发扬了功利主义的精神,用经济学中“国民财富最大化”解释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功利主义的终极目的,并说明在自利的人性基础上通过公平竞争来获得效率的市场经济体制是达到“最大幸福”的根本途径。在苏格兰学派的理论基础上,边沁首次对近现代功利主义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阐述。边沁认为伦理道德也应该建立在为人类经验所认可的趋乐避苦的本性和追求自我利益的基础上,“当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是看该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事者的幸福。”④功利主义道德基本上就在于苦乐的计算,“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依赖于每个人的最大幸福的加总,当每个人都真正得到自己最大利益时,也就实现了功利主义的终极目标。穆勒在上述理论基础上完成了《功利主义》一书,对功利主义的含义、原则、标准以及约束力等问题做了详尽的解释,“最大幸福”被重新阐释和进一步发挥,穆勒对高级的快乐和低级的快乐加以区分,划清了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界限。

③④ 【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译者序第2页。

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11页。

二、《功利主义》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概述

《功利主义》全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另外四章分别阐述了功利主义的含义,论述了功利原则的最终约束力、功利原则能得到何种证明以及功利与正义的联系。全书结构清晰,条理分明,下面根据原书的结构对其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加以梳理。

(一)绪论

第一章绪论中,穆勒尚未对功利主义进行论述,而是对后文中的论证做了铺垫。他首先说明是,在行为对错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争论不断也始终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进展,伦理学就不存在一条公认的第一真理。但这并不会严重损害一门科学结论的可信性,第一真理与那门科学的关系,“不是地基与大厦的关系,而是树与树根的关系,它们即便永远不被挖掘出来为人所见,也会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⑤然后穆勒从经验主义认识论出发,说明边沁的最大幸福原理在各种道德学说的形成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即便是对那些先验派伦理学家来说功利主义的论证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他指出人们对功利主义的理解存在许多偏差,这成为阻碍它为人接受的主要障碍,如果能够消除误解,功利主义的一大部分难题也会被消除,因而他首先要对功利主义的含义加以清楚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再对功利主义其他问题加以论述。

(二)功利主义的含义

1.穆勒给出了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功利主义答案:判定对错的唯一最终道德标准是看行为是否能够增进人的幸福或快乐,行为的对错与它们增进幸福或造成不幸的倾向成正比。作为功利主义基础的人生意义就是“惟有快乐和免除痛苦是值得欲求的目的”⑥,任何值得欲求的东西之所以值得欲求,或是因其内在的快乐,或是因其是增进快乐避免痛苦的手段。

对此的非难是:如果以为生活的最高目的便是快乐,除快乐之外没有更好更高尚的追求对象了。穆勒鄙夷地说这是“一种仅仅配得上猪的学说”,伊壁鸠鲁的人生理论中没有一点不认为“理智的快乐、感情和想象的快乐以及道德情感的快乐所具有的价值要远高于单纯感官的快乐”。

2.穆勒认为快乐除了数量的差别还有质量的差别,某些种类的快乐比其他种类的快乐更值得欲求,更有价值。他指出能够同等欣赏和享受两种快乐的人,会显著地偏好那种能够运用他们高级官能的快乐,极少会有人为了尽情享受禽兽的快乐而愿意变成低等动物。就此穆勒的名言是:“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胜于做一只满足的猪,做不满足的苏格 ⑤⑥ 【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拉底胜于做一个满足的傻瓜。”⑦

3.穆勒强调,功利主义的行为标准“最大幸福”原则,并非行为者本人的最大幸福,而是全体相关人员的最大幸福,区分了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功利主义要求行为者在自己的幸福和他人的幸福之间做到严格的不偏不倚,“己所欲,施于人”“爱邻如爱己”,构成了功利主义道德的完美理想。

针对功利主义还有许多非议,例如“幸福是得不到的”,“人们没有幸福也能生活”,“功利主义的标准对人类来说太高了”等等,对于这些异议穆勒都一一作了清晰而有力的辩解。

(三)论功利原则的最终约束力

第三章中,穆勒主要论述了功利主义作为一种道德标准的约束力从何而来,人们遵守它的动机是什么。功利主义的约束力体现在两个方面的,一个是外在约束力,另一个是内在约束力。外在约束力在于人们“希望从自己的同胞和宇宙的主宰那里得到恩宠,不愿在自己的同胞和宇宙主宰那里找不痛快,以及我们对同胞的同情挚爱和对宇宙主宰的敬畏等等”。⑧内在约束力就是我们内心的情感,无论义务标准是什么,违反义务便会产生程度不等的强烈痛苦,简言之,当其纯粹的时候就是被称之为“良心”的道德感情。

(四)论功利原则能得到何种证明

正如绪论中所说的,终极问题是无法在一般意义上得到证明的,但可以直接诉诸我们的感官和内心意识,即从经验上得到证明。一样东西可以被看到的唯一证据是我们看见了它,类似地,要证明任何东西值得欲求的唯一证据是人们实际上欲求它,显而易见地,人们的确都在追求幸福,所以幸福是值得欲求的。

但要证明功利主义原则,还需要证明幸福是唯一值得欲求的。现实中人们似乎不仅仅欲求幸福,还欲求善、美德、金钱、权力等,但穆勒认为这些是幸福的手段,这些手段被欲求与人们欲求幸福无异,它们都包含在幸福之内。因此幸福是唯一值得欲求的东西,促进幸福便是判定一切人类行为的检验标准了。还有一点疑义是,对于一件事物的追求可能不是欲望的驱使而是意志,但意志不过是习惯性力量的例子,“意志是欲望的孩子,脱离了父母的管教之后,只受习惯的管教”。

(五)论功利与正义的联系

第五章中,穆勒试图解决功利主义理论中唯一真正的难题:协调正义与功利看起来的对立关系。在功利主义语境下的正义的含义,正义这一核心伦理概念在功利主义体系 ⑦⑧ 【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中处于何种位置,这都需要加以说明。关于正义的含义,穆勒列举了几种公认的正义的规范,正义是尊重或不侵犯个人法定的、道德的、应得的、约定的权利,正义是不偏不倚,与平等相关。正义感源自同情心和报复的欲望。因此正义的观念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要素:权利的受到侵犯与对这种侵害的惩罚。利益是连接正义与功利的桥梁,正义与功利的关系体现在:其一,正义是建立在权利或利益的基础上的,是对正当权利或利益的维护;其二,正义意味着社会对权利的保护,至关重要的是对安全利益的保护;其三,正义与利益相关,在不同情境下对正义的诠释并不相同,解决这一争论只有根据功利主义原则。归根究底,一切正义的问题也都是利益的问题。

三、功利主义内涵与局限

穆勒在《功利主义》一书中对功利主义做了清晰的阐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系统而完备的理论体系,阅读这本书刷新了我的许多观念,但基于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功利主义理论也有其局限性,由此引发了我对功利主义一些问题的辩证思考。

(一)最大幸福原则难以一以贯之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功利主义的终极目标,但这一原则细化起来就变得模糊不清了,最大幸福原则在实际应用中是难以一以贯之的。

首先,幸福难以被量化。功利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得到自己最大利益,加总之后就能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但是幸福是主观的、抽象的,难以被量化,因而每个人的最大幸福加总之后就能得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并不能像1+1=2一样成立,结果可能是大于2的,可能是小于2的。而且当人处于集体之中,苦乐都有了新的参照,原有的快乐痛苦的程度在参照之下都会因主观心态的改变而改变。另一方面,穆勒认为快乐有质和量之分,那么不同量且不同质的快乐之间又如何比较呢。

其次,不同类型的幸福之间难以转化。穆勒在第四章中为了论证幸福是人类唯一值得欲求的东西,他将善、美德、金钱、权力等都归为幸福之内。这里仍然存在量化和比较的问题,如果善、美德、金钱、权力之间不能像人民币、美元、欧元之间一样按一定的汇率兑换,如何确定行为是不是遵循了最大幸福的准则呢。

最后,功利主义在绝对主义道德准则上的困境。当功利主义每个人的最大幸福加总后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推论无效后,功利主义容易陷入另一个误区——只关心社会幸福程度的总和,从而牺牲了少数人的利益。虽然穆勒表明功利主义并不提倡个人为了大众而牺牲自我,指出这只是少数人能为的行为,但这显然会与功利主义的终极目标互相矛盾。假如现在有五个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分别需要心肝脾肺肾,而现在有一个健康的人到医院体检,如果将这个健康病人的心肝脾肺肾分别移植给那五个病人就能救活那五个人,也就是牺牲一个救五个,如果你是医生你会这么做吗?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说,牺牲一个救五个是符合最大幸福原则的,但大多数人不会这么做,觉得这是有违道德的;绝对主义道德准则认为某些行为绝对是错误的或是对的,无论当时的情景或意图如何。由此可见,功利主义在某些情况下容易陷入绝对主义道德准则的困境。

(二)功利主义的最终约束力——奖惩制度

任何道德规则,如果没有相应的人性基础,大多数人都做不到,那就会沦为虚伪的说教,因而约束力对一个伦理学学说而言是个重要的问题。穆勒认为功利主义的内在约束力是我们内心的情感,而外在约束力也要通过内在起作用,因而功利主义的最终约束力是来自内心的道德感情,这一论述的说服力似乎并不太强,人的情感并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功利主义的最终约束力应该诉诸现实。

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人的情感是在进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对直接感受到的某种事物有利性或有害性的评价。人具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人的行为导向是趋利避害,在此基础上的推论应该是:一定的奖惩制度(利害)才是一切道德准则的最终约束力,而不是将道德准则的约束力仍归结于道德情感。内在情感只能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而奖惩制度才是真正引导我们实际怎么做,并具有一定强制力地要求必须怎么做。因而功利主义的最终约束力在于基于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形成的奖惩制度。

(三)正义归根结底是利益问题

穆勒在最后一章论正义与功利的联系中,尽可能地解决功利主义理论中唯一真正的难题——协调正义与功利看起来的对立关系。穆勒最后指出一切正义的问题也都是利益的问题可谓一阵见血,但他的论述还是以正义为核心,受到了传统正义观念的桎梏,忽略了利益才是使“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的脸”的原因。著名的法律经济学家波斯纳有一句名言“追求公平正义不能不考量成本”。这句话很容易引起满怀正义感的人士的反感,但是细细思考会发现事实就是如此。以著名的“电车难题”为例,假如你是一辆失控的电车的司机,在电车应当行进的轨道前方有五个正在玩耍的小孩,你无法使电车停下来,但你注意到你右边还有一条轨道,这条轨道上只有一个铁路工人,你可以切换到这条轨道上,这意味着牺牲一个拯救五个,你会这样做吗?可能你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可能你会选择牺牲一个救五个,这符合功利主义原则,但这是违背正义的,因为铁路工人站的那条轨道本不该是电车行驶的方向,五个小孩不该在电车行驶的轨道上玩耍但你救了他们,这种选择下你放弃了正义。也有可能你会坚持正义情感,按照电车应该的行驶轨道行驶,结果是撞死了那五个小孩,但是当条轨道上不只是五个小孩儿,而是五十个、五百个,你还会坚持直着撞过去吗,但凡理性的人都不会这样做,你会毫不犹豫牺牲一个去救五十个、五百个,最终你还是放弃了正义。因此正义并不像大多数人认识到的那样遗世独立,具有某种绝对的标准,正义归根结底是利益的问题。正如正义女神像左手中拿的天平,权衡双方利益,增加哪一方的权重,法律保护哪一方,都是出于成本的考量。穆勒说一切正义的问题也都是利益的问题的确是一阵见血!

下载边沁功利主义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边沁功利主义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后感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读书报告 读了密尔的《功利主义》,似乎觉得这本书比他的《论自由》更加好懂一些,可能是因为对我来说自由有些抽象了,功利具体一些。第一次看到“功利主义”这四个......

    浅谈功利主义

    浅谈功利主义 范冬妮20110061 哪一个会更痛苦呢?是现在去看牙医,知道牙齿完全补好,还是牙痛之后拔牙,以及随后没牙的烦恼? 哪一个带给我更多快乐呢?是一本十分好看的书,还是去参......

    功利主义(最终五篇)

    功利主义思维 目录 功利主义的发展 功利主义的主要概念 功利主义的派别 功利主义的应用 边沁的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思维,就是在思考任何事情的时候,本能的首先第一念头反映就是......

    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

    以我对这两者的理解,我认为“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是冲突的。 功利主义认为,我们所做的事情都应当是使“功利”最大化的。“功利”则指的是“快感,以及痛苦的缺失,这里考虑......

    功利主义 第一章 概论 解析

    “是非”的评判尺度是纵观古今一直纠缠着人们的根本目的性问题。何为“至善”何为“是非”如实的根本道德性问题造就了五花八门的学术流派。如同一门学科中的具体原理通常并......

    3.第三讲 功利主义

    第三讲 功利主义 开篇问题:救生艇问题 一、功利主义的定义及相关问题 1.为功利主义正名 utility n. 实用;效用;公共设施;功用adj. 实用的;通用的;有多种用途的 功利主义(Utilitaria......

    从功利主义中看基督教传播

    从功利主义中看基督教传播 一、基督教与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有广义、狭义的分界。广义上的功利主义强调的是功利价值、以功利为衡量事物价值尺度的价值观。而狭义上的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民主集中制和少数人的合法利益

    功利主义,民主集中制和少数人的合法利益 功利主义英文为utilitarianism,又译为功用主义或乐利主义,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是以行为的目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