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运用导学案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运用导学案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摘要:导学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运用中存在着“导学目标不清,课堂容量大;教师观念陈旧,角色转变不到位;学生缺乏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学习浮于表面”等问题,从“提高导学案质量,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指导学生科学使用导学案”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策略。
关键词:导学案;问题;策略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重教轻学”,备课以备教师“怎样教”为主线,忽视学法指导,导致学生不会学习,严重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而“导学案”设计时重点考虑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的怎么样”,是学生学习的导游图。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使用导学案,就是要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方式。笔者在课堂教学大胆实践使用导学案,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的能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跟着学”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均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在教学实践和同行交流中发现使用导学案的语文课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导学案目标不清,问题难度过大,学生无法独立完成
教师缺乏对课标和教材的深入钻研,设置课堂目标时,面面俱到,满篇都是问题,重点不突出,导致一堂课师生疲于奔命,成了完成阅读练习的课堂,凸显不了语文教学固有的特点。
(二)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角色转变不到位
教师在课堂上放手不够,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不充裕,把握不住教学的起点,存在讲评导学案的现象,限制学生思维。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效率不高
一方面是教师问题设计质量不高,学法指导不明,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另一方面是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不强,缺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出现各自完成导学案,小组讨论对答案的现象。
(四)学生过分依赖导学案,忽视教材的理解
学生把完成导学案当做学习任务,学习浮于表面,学习深度不够,缺乏深入理解文本,缺乏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二、提高导学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效性的改进策略
导学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就是要求学生以导学案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互助、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活动。那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实效性呢?
(一)提高导学案质量,发挥其“导”的作用
教师要精心研读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点及纵横联系,把训练重点分解落实到每一课。简化课时目标,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真正体现导学案“导学”作用,要做到脉络清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自我检测,让学生觉得好用、使用。
(二)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把语文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新课改背景下,唯有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教法,才能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要留出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体验感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找准教学的起点。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抓住重点精心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做好学生学习语文的主持者、指导者、合作者。
(三)合理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
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认识易于混淆的地方,设计讨论题目。题目设计既要紧扣教学目标,又要明确具体探究任务,探究方法,还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法的指导,合理编排学习小组,抓住课堂的有效生成,适时引导学生在认识不清,产生分歧,发生思维碰撞的时候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分析、讨论,明晰思维的过程,还让学生质疑问难、各抒己见,从而真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指导学生科学使用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课前主动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中自己能独立完成的内容,并将自己无法完成的问题做好记录。在课堂上,学生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深入研读文本,独立思考,与同伴讨论、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的能力。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养成课前主动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导学案使用的实效性,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导学案,已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值得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去实践、不断去探索、不断去总结,势必能有效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王秀兰.小学语文导学案课堂教学探究[J].才智,2015(24).作者简介:熊春梅(1970―),女,本科毕业,就职于重庆市云阳县民德小学,小学高级教师,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国家、市级、县级一、二等奖,长期从事小学语文学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经验。
编辑薄跃华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王宏强成员组
李金强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这四部分构成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其中任何一个教育环节的缺失,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部分所占的比例最大,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的课时比重最大,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最多,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质量影响着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概述
阅读是人们从已有的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的一种基本的学习活动,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看报、看新闻、看书,还是看物品的说明书,都离不开阅读。对于学生而言,阅读对学习有着重要作用,是学习各门学科知识的基础,解数学题、物理题要阅读题意,地理、历史的学习也要阅读。
(一)阅读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这四项基本能力中识字与写字能力是学习的基础,而识字是阅读的必要前提。在掌握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之后,教师就要教导学生学习阅读,阅读既是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使用语言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阅读教学也是对字词的认知教学,在阅读过程中识字解句,即阅读教学是教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此外,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与发展是以阅读能力的掌握为条件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指出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字词组织能力、口语表达的流畅性与清晰性、语言的优美性等,这些技能的获得离不开阅读。反之,阅读能力又通过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表现出来,即阅读教学是学生使用语言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主要途径,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教学在有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新课程标准下有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做了如下阐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课程标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这里指出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阅读,而是要使学生学会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形成较强的语文阅读能力,并且在生活中可以自如地运用这种能力,如看书读报。其次,《课程标准》注重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发挥阅读丰富精神世界的价值,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因此,教师要在读物的内容及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科学适当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引起学生的共鸣,结合课内外的阅读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总而言之,《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果还是明显的,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凸现了出来。
(一)教学观念落后
1.教师自身目光短浅,缺乏教育反思精神
如自身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边远地区学校的信息闭塞等主客观原因,教师没能够具有全面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灵活实际的教学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手段和生硬死板的教学方式。教师的目光短浅,缺乏教育反思精神,也就顾及不到对文学作品的拓展与延伸,只是“为教学而教学”,完全跟着作者的思路走,阅读课堂灵活度远远不够,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一些教师缺乏加强专业发展及提高职业素养的观念,满足于现状,特别是有了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已经足够应付教学,于是用消极、被动的态度对待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等有关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凭自己的主观愿望行事,照本宣科,企图用旧的思维、旧的范式来圈套新课程,以消融问题。而年轻又无教学经验的教师虽然主动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但由于缺少教学经验及没有向其他有经验的前辈虚心请教,对教学大纲、新课标的内容认识浮于表面,无法适应新的阅读教学要求。
2.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使教师为分数而教
教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进入21世纪,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语文阅读教学观。但是,迫于班级成绩评比制、升学率等的压力,即使大多数的教师知道新课改的要求,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无法从教师观念中根除,往往他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以教授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写作技能为主,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却忽视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试教育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为试卷而教,为分数而教,形成了语文阅读教学“以知识为中心”的局面。课堂信息量少,知识含量低,不注重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新课改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课堂阅读教学中做到适度的拓展和延伸。可教师很少对与课文相关的作品或作者的背景趣闻拓展介绍,于是每堂课都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堂信息量少,学生的视野狭隘,阅读的思维能力发展受到限制。
(二)阅读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定位不明确 1.教师对“三维目标”的认识不够深入
21世纪新课程理念提出了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是以“三维目标”为基准的。但是,目前部分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定位上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抓不住主线
“知识和能力”是三维目标的主线,即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应该完成的基本任务,简称“双基”任务。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偏重于要求学生对读物客体的背诵积累和精确理解,以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已经归纳的知识。由于教学对学生阅读学习策略训练的忽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在教师的当场指导下,小学生还可以勉强完成阅读任务,可一旦遇到一个新的阅读活动,又没有教师的指导,这时学生就变得手足无措。例如,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阅读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但在家里看报时,虽然把一份报纸全部浏览了一遍,可要他说出这份报纸都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时,他确吞吞吐吐、模棱两可说不清楚。这就是教师教给了学生知识,可没有教会学生如何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抓不住“三维目标”的主线,缺乏对小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是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度不够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交叉渗透这三个目标,而且这种渗透不能过分刻意地表现出来,教师要在一项阅读任务完成后,使学生已经在潜移默化中知识、能力、技巧及情感等方面有了发展。可在现实中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度远远不够,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无法兼顾三个目标的贯彻,或是有了阅读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但忽视了方法和情感的训练;或是过于注重情感的教育,缺乏对能力与技巧的培养。而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兼顾到了三个目标的整合,但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效果不明显,因为这种整合只是把三个目标进行简单的罗列或重叠。例如对小学生阅读方法的教学,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地、因课制宜地进行训练,而不是单独地利用某一节课或几节课脱离文本专讲阅读方法。
2.阶段性目标与终极目标的定位问题 首先,轻视总目标,缺乏对学生终身教育理念。《课程标准》已经明确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达到的总目标,但一些教师只看重眼前的单元测验或期末考试,缺乏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例如一味地严格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忽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环节的教学,从而影响了小学生良好语感的获得与发展。其次,不明确阶段目标,教学内容滞后或超前。《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整个语文课程的教学,都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但有些教师在一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用大部分时间讲字词,五年级讲字词依然用去大部分时间,也有些教师在二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就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生硬死板,缺少灵活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满堂灌”或“满堂问”式的课堂阅读教学,学生主体性缺失 传统的课堂教学几乎都是“满堂灌”式的教学,即教师把已经归纳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仅仅就按照提前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教学,把教案上的问题全部灌输给学生,不考虑学生是否消化,只会赶进度。“满堂问”式的教学是近些年才出现的,由于新课改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教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而教师对此要求的理解有偏差,不科学、不合理地整堂课对学生进行提问,问题的设计不到位,结果是一节课结束,学生情绪烦躁,疲惫不堪,阅读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2.缺乏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和“会学”,阅读方法的指导就是使学生“会阅读”。如今大部分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即教师把阅读知识归纳和传授给学生,忽视了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法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小学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进行独立阅读。试想之,一堂阅读课教师只是如同白开水般传授给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没有阅读技巧的训练,那么学生怎么会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又怎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样的课堂自然不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3.轻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指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及批判性精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要体现“一切为了教育行为的最高目标与最高追求,就是借助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价值去发展个性”这一宗旨。可一些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过分重视字词、语法、修辞、文章的结构框架等理性内容,忽视情感、兴趣、思想等感性内容,不注意倾听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及质疑能力,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得不到张扬。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阅读课堂中轻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没有思维的激荡,这样的课堂将是一潭死水。
(三)情感教育渗透不足,阅读教学氛围枯燥
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不够,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的问题比较常见。教师不能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对课文一句一句地讲,学生只是听,没有发言权,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进度,一味地对学生灌输知识,讲课的声音、语调缺少感情色彩,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感情力度不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就无法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枯燥的氛围使得他们厌倦学习,影响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求知欲、对语言文字的热爱、爱国主义情感等积极的情感没有被调动起来,阅读教学氛围就不会舒适融洽,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不会被激起。
积极活跃的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阅读动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可目前一些教师缺乏营造阅读教学氛围的观念,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计无新颖性、创造性,与学生沟通交流少,课堂氛围紧张、严肃,学生合作讨论不够,也很少组织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读书本是一件陶冶情操,使人快乐的事,但在这样消极低沉的氛围下,学生阅读兴趣自然不高。没有了阅读激情,学生在课堂上浑浑噩噩,课外阅读也囫囵吞枣。
四、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更新阅读教学理念
在新课改的大潮下,教师必须摒弃与新课程理念相冲突的教学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用科学的发展观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1.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建立在全面弘扬素质教育观的基础上,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语文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传教士”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能再是绝对的权威,不能把知识的简单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课堂也不能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阅读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阅读过程中的合作者,为学生独立阅读积极创设情境与条件,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启示教师在进行一项新的阅读教学任务之前提供给学生一些引导性材料,在学生已经掌握的阅读知识或技能和需要掌握的阅读知识或技能之间架设起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新的阅读活动。
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是有思想的鲜活生命体,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不是从无知开始的,在以往的日常生活及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的阅读学习经验,并且对很多事物都有自己一些独特的想法。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感受,对学生正确的、具有价值的观点要给予及时赞赏,对偏离正确价值观的看法进行积极耐心的引导,切忌盲目否定,挫伤学生的自尊。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该创建自由宽松的阅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求知欲,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意识 探究性阅读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文章的研读,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创设良好的情境,肯定学生的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解答。要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阅读需要的信息,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培养学生的自我处理能力,训练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创造性阅读是要求学生读出作者本意以外的东西。在小学阶段,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具有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但是应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意识,为学生以后的阅读能力发展打下基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时常对学生提问:“如果你是作者,你还会怎样写”或是“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做出与文中不一样的事情吗?”解放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科学合理地使用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已进入了多媒体教学时代,这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无论上什么性质的语文阅读课,都千篇一律使用多媒体课件,几乎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板书,造成学生进度跟不上、自身阅读体验不到位等问题。所以,教师一定要因课制宜,根据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科学地选择教学手段,合理安排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发挥,促进小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语文阅读学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有读、讲、问答、讨论、笔练等,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的特征,选用最适合学生阅读学习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合理进行“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法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结合“读、思、议、导”,让学生自主去阅读文本、思考文本、相互讨论文本,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悟基础上,教师再给予点拨,从而使学生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完善阅读教学评价
1.综合使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阅读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评价,包括了解学生已有的阅读知识与技能、阅读学习的准备情况、不利于阅读任务完成的因素等。可以在学期或课程开始前利用特殊编制的测验、学籍档案和观察记录等方式,测试学生阅读学习必要的预备性知识、身心情况等内容,由此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合理安置学生,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形成性评价一般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在课题或单元教学结束后,对前阶段阅读教学的结果、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及时了解,便于后期工作的有效调节与改进。例如单元测验、学生的作业与课堂阅读表现观察、阅读词句的摘抄检查等。教师应该重视形成性评价,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语文阅读情况、阅读态度与情感。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或一段教学活动结束后对最终的活动成果进行的评价,一般每学期有一到两次,即学期中期与学期末期的考试,我国目前大部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采用此种方式的。以上三种评价方式都有利有弊,它们评价内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协调好这三种评价方式之间的关系,使之共同为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而服务。2.重视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成果展览法等多种评价形式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评价观念,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评价中来。自我评价就是指导学生对自身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对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努力程度等方面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主动阅读与学习反思意识,并在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不断观察学生,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同伴评价指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的评价,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给其他学生听,让其他学生给出评价。也可以让学生互相翻阅彼此的读书摘要、心得,给予他人评价的同时,学生自身也拓宽了视野。成果展览法是学生将课内和课外在语文阅读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在班级或学校内展现出来,包括个人的剪贴报刊、读书笔记等。成果展览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阅读的兴趣,教师应该鼓励并积极帮助学生举办阅读成果展览活动。
(四)重视课外阅读
由于课外阅读在课外进行这一特征,教师对课外阅读的教学难以把握,在新课改的感应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
1.丰富课外阅读活动的形式
由于《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了明确规定,所以教师为了完成目标要求,在课外阅读中一味追求数量,缺乏对效率的把握。教师不应该把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完成局限于让学生放学后阅读文本,而应该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乐于课外阅读。参观博物馆、观看诵读晚会、进行课本剧表演等活动都可以增加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当然,教师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要有针对性,要提前设计好让学生在此次活动中学到的内容,保证通过活动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
2.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检测应以口语检测为主
目前大部分教师主要是依靠摘抄本、读书心得等书面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完成情况进行检测的,孰不知,有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低下,没有了教师的监督,就对文本粗略浏览或不浏览,随便找几个词句抄写在笔记本上。因此,教师应该使用以口语检测为主、笔记摘抄检查为辅的方法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定期或不定期汇报自己最近都读了些什么书、什么文章,这些书都讲了些什么内容,谈谈印象最深刻的语句和读后的感受。教师要态度亲切、认真仔细地倾听,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并有机智地给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情感在教师的点拨下得到升华。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塑造积极的学习品质 教师应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反复训练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正确阅读方法,使学生在阅读时形成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养成终身阅读的学习习惯。加强校园书香氛围的文化建设,在走廊上、楼道内张贴唐诗宋词、优美文章的挂图,使学生在无意间得到熏陶,促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班级内可以举办图书角,学生把自己喜爱的书拿到图书角交换阅读,分享心得。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即成的,有耐心,仔细观察每一位小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表现,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对于不良的阅读习惯及时给予纠正,在日积月累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当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形成,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促使其生成为良好的阅读学习品质。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阅读教学对语文教学的意义重大。教师不仅要意识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应该不断开拓思路,学习钻研《语文课程标准》及相关的先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更新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创造出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法,科学地使用小学语文阅读评价体系,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工作,通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改进,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我们相信,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不断努力探索阅读教学道路,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质量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最终促进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第三篇:(l)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课堂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才能真正落实课改精神,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获。通过聚焦课堂,寻找到目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分析原因:课标学习不够,教材钻研不够,备学生不够。研究解决策略:应深入学习课标,做到目标明确;扎 实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书;充分了解学生,做到以人为本;加强质量监控,做到及时调控。我们在教学中研究,在探索中感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生成智慧,有效的促进了课堂教学,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研究目的及方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才能真正落实课改精神,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获。因此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益是学校尤为重要的工作。在以往的听课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正像诗中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老师们虽然也很苦恼,但往往找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提高教师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共同聚焦课堂,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解决的策略。
二、主要问题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认为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国家课程改革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实际上已明确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在首先设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再考虑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怎么利用教材实施教学。教学目标不明确,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有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等等。、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多年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们注重了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以及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突出学生主体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由于教师首先根据教材进行设计教学目标,然后才考虑学生的需要,这样的设计一定是主观的,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设计。反映在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为教学而教学。教学中明显的反映出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三、分析原因、课标学习不够。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教学,确定教学目标、方法的依据。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课标的重要,进行课标的学习,但有些老师没有深入研读课标。没有将课标的要求落实到自己的每一堂课中。、教材钻研不够。部分教师没有通览教材,未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因而不知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突破。、备学生不够。没有充分了解不同年级、班级学生水平的差异,不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轻负高效的目的。
四、改进策略、深入学习课标,做到目标明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是小语教学的指导纲领。在了解总目标及各学段目标的基础上,各位教师针对自己所教年级,重点学习了学段的教学要求,明确了自己所教年级的教学重点及在小学六年学习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使得自己的教学更能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扎实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书
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简单地说:只有钻得深,才有可能讲得浅。对于教材的探讨,如果能够达到一定深度的话,就可以使教师心里有底。老师固然需要多方面的“基本功”,但最重要的基本功还是掌握、驾驭教材的能力。如果一味地在教法上打转转,对教材的理解不深不透,不痛不痒,其教学设计当然也就比较毛糙、浮飘。、充分了解学生,做到以人为本
我们的前辈常常告诉我们:备课、备课首先是备学生。对我们工作所面对的对象发展状态的把握是教学目标准确厘定的出发点。由此出发,依据课程标准,在整体把握学科发展脉络和内核的基础上,根据学习心理规律,拟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为优化课堂教学,更应注重“授渔”和“诱渔”,注重引导学生获取学习的方法。如:“举一反三”的读书方法(读中悟法,据法自读),现已被广大老师普遍运用,像教学《寓言二则》的“①看全文,抓字眼,释题目;②提问题,抓字词,解内容;③读全文,联实际,悟寓意”;教学《古诗两首》的“初读知诗意、细读解诗句、精读想意境、美读悟诗情、熟读记诗文”。再如:读段教学的“这段(讲)写什么一这个人(这件事、这个物)怎么样一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一写出了作者的什么”等。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能在书籍的海洋中自己猎取知识,终身受益。教学中坚持这样的“诱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领悟并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学便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加强质量监控,做到及时调控
为把课改理念落实在课堂上,扎扎实实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紧抓日常教学,坚持深入课堂听课、研讨,检查教案、作业批改,与学生座谈,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及时交流反馈。加强教师自我反思,自我调控。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才会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以“以人为本的目标观、以生活化的内容观、以交往互动的教学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以促进发展的评价观”来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根据不同的教材精心选择“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以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在不断生成,今后我们将继续积极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真正发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第四篇:九年级 语文 课堂教学导学案
九年级
语文
课堂教学导学案
课题
第二单元 课时
第1课时
一、自主导学
复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重点字词,掌握文学常识。
2、归纳人物的个性特征,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重、难点)
3、品味经典,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回顾课文内容,自主完成下列内容:
(一)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
绰起
踉跄
猖蹶
信大义
倾颓
存恤 荷锄
倥偬
松篁
熟谙
纶巾崩殂
愧赧
衷悃
蹉跎
轩昂
荏苒
绾
殆
陟罚臧否
裨补阙漏
猥自枉屈
幡然省悟
当头棒喝
度德量力
夙夜忧叹
写下你认为识记不牢的词语:
(二)回顾文学常识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不正确的二项()
A、《武松打虎》——施耐庵、罗贯中——明末清初——《水浒传》
B、《周处》——刘义庆——南朝宋——《世说新语校笺》
C、《隆中对》——司马迁——宋代——《资治通鉴》
D、《出师表》——诸葛亮——晋代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云笺
E、《三顾茅庐》——罗贯中——元末明初——《三国演义》
(三)回顾课文内容完成下表:
篇目
主要人物
个性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武松打虎》 武松
《隆中对》 诸葛亮
《三顾茅庐》 刘备
《周处》 周处
(四)速读课文《武松打虎》第5自然段。口答下列问题:
1.文章本意是要突出武松的神武,但是具体描写了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把老虎拿人的本领写得十分生动。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名人名言:当你感到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面对气势汹汹的老虎,武松并不是立即迎上去捕杀,而是“一闪”,“一躲”“又闪在一边”,这样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3.武松“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一细节的作用。
4.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了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
二、合作探究:
请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从以下三个内容中任选一个进行交流:
A、同是打虎,武松、周处、李逵打虎的方式与目的是否相同?你更喜欢哪一个人物,请说出理由。
B、同一个故事“三顾茅庐”在《隆中对》《三顾茅庐》《出师表》中都有出现,它的作用是否相同?你更欣赏哪篇里的这个故事,请说出理由。
C、请以《隆中对》《三顾茅庐》为例,不同体裁的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上是否相同。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出理由。
三、精讲提升
1、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方法:①直接(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
作用: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2、情节的曲折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
渲染气氛。③
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
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⑤
奠定情感基调
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四、分层提高
(一)必做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倥偬(kōng)
荷锄(hè)
勒马(lè)
高冈(gǎng)B.踪迹(jì)
惆怅(chóu)
松篁(huáng)
轩昂(xuān)
C.熟谙(ān)
吟咏(yǐn)
云笺(jiān)
苗裔(yī)D.纶巾(lún)
愧赧(nǎn)
倾颓(tuí)
存恤(x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峨冠搏带
邂逅
愕然
逍遥
B.安帮定国
斡旋
乾坤
匡扶 C.民殷国富
凛凛
霏霏
庸懒
D.功盖寰宇
社稷
悒怏
侥幸
3、下列划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开张圣听:扩大
存亡之秋:时候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十分遗憾
B、躬耕于南阳:亲自
深入不毛:长庄稼 不以臣卑鄙:品行不端思想败坏
C、或说处杀虎:有人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用来
凡三往:总共
D、利尽南海:南方近海地方
遂用猖蹶:失败
枉驾顾之:拜访
研读《三顾茅庐》第十一到十二自然段(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孔明:“南阳野人,疏懒成性,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完成下列内容:
1、刘备三顾茅庐之前为什么要“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2)“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诸葛亮真的不知道有人来访吗?为什么要这样做,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3、《三顾茅庐》与《隆中对》表现的重点有何不同?结合你的阅读与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刘备和诸葛亮的评价。
(选做题)
链接中考:
弱种子也要发芽
①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②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③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④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⑤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⑥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
名人名言: 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
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⑦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⑧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⑨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⑩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11)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12)“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式,这个道理,他懂!
(13)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考查小说标题的含义)
2.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2分)(考查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⑪
→议种瘪种 →
⑫
→
给儿新生
3.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分)(考查探究能力)
⑪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⑫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4.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3分)(考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5.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2分)(考查就文中的某一内容谈看法)
名人名言: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第五篇: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01-128-235 张菲菲
摘要:在现在的各种数学考试当中,应用题基本上可以占到25%至35%的比例,对学生的成绩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但是我从教接近两年的经历却让我发现了一个让人吃惊的事实,那就是现在的小学应用题教学当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学生的成绩的同时,也给小学的数学老师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应用题 问题 改进
导论:在现在的各种数学考试当中,应用题基本上可以占到25%至35%的比例,对学生的成绩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但是我从教接近两年的经历却让我发现了一个让人吃惊的事实,那就是现在的小学应用题教学当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学生的成绩的同时,也给小学的数学老师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如果不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的话,必将严重影响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现在我就将自己在小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自己的改进措施。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我发现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影响着小学数学特别是应用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需要及时得到改进。
首先,我认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当中所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应用题在教材中和试卷上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所引起的矛盾未得到及时处理。现在的小学教科书特别是低年级的教科书里面应用题都是以图片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而在考试的时候试卷中却很少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大部分的应用题都是一文字的方式进行表述的。这就使得学生在平常的学与考中产生很大的不适应感和不习惯,因而使得学生在考试中无法发挥自己正常的水平,原本能够得心应手的解决的问题也因为呈现方式的改变而变得无所适从。而且这个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和考试,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教师的教学,让很多教师感到困惑和无奈。
其次,我认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所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单元教学所引起的学生解题思维定势。现在的教学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所划分的章节进行的,而在某一个具体的章节里面大部分应用题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就使得学生在某一个阶段的学习中习惯性的去运用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说是依赖某一种固定的方法去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如果有的章节比较长的话很多学生在该章节后期的学习中做应用题的时候甚至不用看题目就可以列出算式,而且这样做在很多时候都能够顺利的解决掉所面对的问题。这样的话学生平时的作业能够很好的完成,单元测试也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学习完这一单元之后学生就会逐渐去以相同的方式去学习另外一种知识或方法,同时慢慢淡化对这一种方法的记忆和依赖。这一个问题在教学中会给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一种假象,那就是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点已经掌握的很好了,但实际情况却是学生知识学会了用一种固定的方法去解决在某一个阶段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学生知识暂时学会了运用一种方法,而不是已经掌握并且理解了在这一阶段所学习的知识。
再次,我认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所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在课程改革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虽然在课程改革持续深入、教学思想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传统教学的很多方面都很难再适应现在的教学了,应用题的教学自然也不会例外了。但是凡事过犹不及,对传统的否定和对新事物的追求也是如此,而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偏偏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他们坚决的执行着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在全盘的否定着与传统教学有关的一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开始脱离教材与实际,拼命地创设情境、拼命的和学生互动交流,但却忘记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些形式掌握知识,而传统教学中的很多东西对学生掌握知识是很有帮助的。虽然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组织形式上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传统应用题教学的许多优良传统是值得继承的。只是很多教师不敢用,也不想用。比如过去强调学生认真审题,重视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教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如整理数据、用示意图表示、列表的方法等),现在教师更多地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处理问题,对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不够重视。在传统应用题教学中以指导思考方法为重点,最为典型的是分析法和综合法,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基本规律,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传统课堂中这样的精华,在新课程中很多教师不敢把运用到自己的课中,特别是上公开课,怕别人说自己理念落后,在实践中失去自我,这实际上是对新课改的亵渎。我认为另外一个严重影响到小学数学中应用题教学的问题就是部分学生对应用题存在一种恐惧心理。有许多学生由于在之前的学习中遭遇过一些困难,因而就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了一种无法克服的恐惧。对于一般的计算或者记忆之类的知识,他们通过努力还可以掌握,但是对于像应用题这样需要理解才能够老师也比较看重的题型他们就会没有信心去接触,有的时候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对自己没有信心而不敢去做,因而给人留下了不会做的印象。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改进措施
以上这一部分便是我在教学中所总结出来的一些存在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严重影响应用题教学效果的问题。但是找出这些问题的最终目的不是把他们罗列出来,而是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改善小学应用题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下面我将会把自己探索出来的一些改进的措施写出来。
一、将书本上的图画和试卷上的文字统一起来。
既然影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一个注意问题就是课本上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的应用题和试卷上以文字的方式呈现的应用题之间的差异引起的,那么改进的措施也就应该由此入手。所以我认为改进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应该是把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的应用题和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的应用题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具体执行起来我认为教师在日常的应用题教学中应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所给出的图片,分析图片中的内容,逐步找出图片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对这些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组织,把它们加工成用文字进行表述的应用题,然后再进行解答。我相信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在考试的时候适应以文字表述的应用题,不至于在面对原本自己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时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进而顺利的解决问题。
二、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
我认为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应该采取的第二个措施便是注意知识之间的衔接。我们都知道,小学的数学教学是根据单元划分的,虽然每一个单元内部的知识比较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内容被整合的很好,但是单元和单元之间的联系却不是很紧密,因此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新的单元的内容的时候会逐渐淡化对前面所有单元所学习的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这样就会出现一种学新忘旧的现象。为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的知识,那么教师在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温故知新,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对旧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所应当采取的具体措施就是在教学应用题的时候应该在每一单元的应用题教学中应该想一些办法将本单元的知识和前面其他单元所学习到的内容结合起来。就比如说我们在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先学习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和千米以及重量单位吨,那么我们在这一单元的练习中就可以把单位的相关知识和学生在一二年级所学习加减法以及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加系统的掌握学习过的知识;而在后面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有余数的乘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等一些内容的时候,也可以把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知识通过这一种系统的训练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认为第三个能够对现在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措施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对不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区分,找到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糟粕的部分教师当然应该毫不犹豫的摒弃,并且杜绝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出现类似的错误;而对于精华的部分,教师却应该坚决的加以吸收和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一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绝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教师绝对不可以对其不加区分的加以否定,不加辨别的加以摒弃,否则的话极有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由教学观念落后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变成脱离教育的实际,光靠着搞一些看似新鲜但却无实质花样去吸人眼球,在刚开始的教学中或许能够调动起课堂的气氛,但是如果不能够像传统的的教学那样讲清算理,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话,其结果必然是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也会变成一场哗众取宠的闹剧。
最后,我认为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和解答应用题的信心。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逐渐对学习数学特别是解答应用题失去了信心,有些时候对于一些问题他们不是没有能力解答,而是由于心存畏惧不敢去接触数学,特别是应用题。在这一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做的不是灌输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而是先帮助学生恢复自信心。具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多关注学生积极的方面,少关注学生消极的方面,对于学生的评价不应当执着于学生某一次的具体表现,也不应该把这一名学生的表现和其他学生的表现进行比较,因为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的,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教师应该对着部分学生每一次的进步和努力都加以肯定,并且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老师都能够看得见,并且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一定可以帮助学生解开心结,去大胆的进行尝试和探索,去勇敢面对自己之前不敢面对的数学以及应用题。相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之后,学生一定可以重拾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渐克服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不再出现会做却不敢做的现象。
以上便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探索的一些改进的措施,希望可以使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问题得到解决,使得小学数学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美】波利亚:《怎样解题——数学教学法的新面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朱小蔓:《对策与建议:2004-2005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