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李庆欣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2-24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河南郑州市金水区经三路小学 李庆欣
内容摘要: 课堂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才能真正落实课改精神,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获。通过聚焦课堂,寻找到目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分析原因:课标学习不够,教材钻研不够,备学生不够。研究解决策略:应深入学习课标,做到目标明确;扎 实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书;充分了解学生,做到以人为本;加强质量监控,做到及时调控。我们在教学中研究,在探索中感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生成智慧,有效的促进了课堂教学,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字: 课堂教学 问题 策略
正文:
一、研究目的及方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才能真正落实课改精神,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获。因此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益是学校尤为重要的工作。在以往的听课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正像诗中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老师们虽然也很苦恼,但往往找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提高教师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共同聚焦课堂,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解决的策略。
我们的思路是:在教学中研究,在探索中感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生成智慧。具体做法:一是做好常规教学活动。我们深入课堂听课,听课做到全面听和重点听相结合,听新交流教师、青年教师的课和听中、老年教师的课相结合,跟踪听青年教师的课。一学期听了所有学科教师的课,听课节数60余节,走进课堂,走近学生,走近教师,及时和师生面对面地沟通交流,及时了解课堂里、师生中的真实问题。二是在各组开展课例研究活动,进行了以探讨各学科课型模式为主的课例研讨活动,开展组内一人一节课,上校内公开课活动。在互相的听课研讨中,有效促进了大家的问题意识;在经验的交流中,促进了大家的智慧生成。三采用问卷、访谈调查法。调查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意见。如:你认为平时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方面:A.注意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方法灵活,课堂活动丰富多样,B.教学方法比较灵活,课堂上开展一定的教学活动,C.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照本宣科;你认为平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活动方面:A.给以积极的指导,鼓励学生思考和开展合作学习,B.有时有指导,偶尔开展合作学习活动,C.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学习状态,不太注重开展合作学习;你认为平时课堂的气氛如何;你平时对待课堂教学的态度是什么;你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什么等等。
二、主要问题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认为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但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是根据教学内容,即教材来考虑教学目标的设计,把教学目标当成了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工具,这在实际上违背教学规律的。国家课程改革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实际上已明确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在首先设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再考虑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怎么利用教材实施教学。‚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那么到最后,教学又回归到课本内容的传授上。‛听了许多教师的课,听后我都会问他们‚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而相当一部分教师说不清楚这节课到底要教些什么,要让学生学会些什么。教学目标不明确,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有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等等。、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多年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们注重了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以及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课堂中发现,教师教学方法的采用没有针对性,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程序基本一致,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型,不管是几年级的学生,采用的教学模式几乎都是一样的。、没有突出学生主体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由于教师首先根据教材进行设计教学目标,然后才考虑学生的需要,这样的设计一定是主观的,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设计。反映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是在研究教而不是在研究学。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完全由老师安排教学程序,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的状态。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老师每节课只力求完成教材的任务,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也不少见。反映在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为教学而教学。教学中明显的反映出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三、分析原因、课标学习不够。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教学,确定教学目标、方法的依据。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课标的重要,进行课标的学习,但有些老师没有深入研读课标。没有将课标的要求落实到自己的每一堂课中。、教材钻研不够。部分教师没有通览教材,未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因而不知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突破。3、备学生不够。没有充分了解不同年级、班级学生水平的差异,不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轻负高效的目的。
四、改进策略、深入学习课标,做到目标明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是小语教学的指导纲领。我们认真组织教师开展‚重温《纲要》《课标》‛的学习活动并进行了测试。活动中,教师们再次明确了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加深了对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在了解总目标及各学段目标的基础上,各位教师针对自己所教年级,重点学习了学段的教学要求,明确了自己所教年级的教学重点及在小学六年学习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使得自己的教学更能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扎实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书
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于永正教师曾说过:教学的艺术就是钻研教材的艺术。对于一篇教材,只有通过仔细地阅读,从容地咀嚼,力求明其思路,探其精微,对作者通过一词、一句、一字甚至一个标点来表达其深邃思想的所谓‚文眼‛,能够抓准用活,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简单地说:只有钻得深,才有可能讲得浅。对于教材的探讨,如果能够达到一定深度的话,就可以使教师心里有底。老师固然需要多方面的‚基本功‛,但最重要的基本功还是掌握、驾驭教材的能力。如果一味地在教法上打转转,对教材的理解不深不透,不痛不痒,其教学设计当然也就比较毛糙、浮飘。
我们依托年级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钻研教材。要求教研中要把握‚四点‛,即抓住‚特点‛、把握‚重点‛、找准‚难点‛、剖析‚疑点‛。‚特点‛是指教材本身的特色、风格;‚重点‛是指教材中对学生学习和理解起主要作用的部分;‚难点‛即为学生不易理解或掌握有困难的部分;‚疑点‛指学生阅读后,仅从表面理解,深究下去可能产生的疑问和歧义。钻研教材要理顺‚三路‛,即教材的编排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教学思路必须符合教材特点,切合教材重点,体现对课文难点和疑点的解决过程。要求每位教师钻研教材要做到既能钻进去,又能走出来。钻进去,就是要领会教材的精华,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的知识内容;走出来,就是要全面审视、整体把握,做到讲课时能够深入浅出,左右逢源,灵活运用。
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课型课例研究活动。每一类课型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在不断的实践研究中探索不同课型的基本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年级,我们又探讨了此类课型在不同年段的不同侧重点。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世界上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设计、拟定和择取应因文而异。如重点明确、难点集中和文理清晰的课文,宜采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的‚探究型教法‛;语言生动、情感强烈的课文,可采用‚初读感知一细读探索一精读顿悟一熟读吟诵‛的‚研读型教法‛;拥有典型情景的课文,则要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情景型教法‛等等。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方法也应不尽然相同,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总之,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因人施教是教学方法的唯一出发点。
3、充分了解学生,做到以人为本
我们的前辈常常告诉我们:备课、备课首先是备学生。对我们工作所面对的对象发展状态的把握是教学目标准确厘定的出发点。由此出发,依据课程标准,在整体把握学科发展脉络和内核的基础上,根据学习心理规律,拟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以往我们比较重视‚教法‛,其实,教法要服从于学法。同一篇教材,为什么不同的教师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其中牵涉到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除把握好知识点和能力点以外,关键是教师要从学生主体出发:变教师简单的提问为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变教师冗长的分析为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讨论、去交流;变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悟、积累、运用和内化;变只局限于分析理解为加强运用训练;变重课内轻课外为课内得法课外延伸拓展。只有这样,学生的素质才会得到全面提高,小学教学的改革才会向纵深发展。
为优化课堂教学,更应注重‚授渔‛和‚诱渔‛,注重引导学生获取学习的方法。如:‚举一反三‛的读书方法(读中悟法,据法自读),现已被广大老师普遍运用,像教学《寓言二则》的‚①看全文,抓字眼,释题目;②提问题,抓字词,解内容;③读全文,联实际,悟寓意‛;教学《古诗两首》的‚初读知诗意、细读解诗句、精读想意境、美读悟诗情、熟读记诗文‛。再如:读段教学的‚这段(讲)写什么一这个人(这件事、这个物)怎么样一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一写出了作者的什么‛等。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能在书籍的海洋中自己猎取知识,终身受益。教学中坚持这样的‚诱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领悟并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学便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在平时接触到的教师的教学中,经常能够看到许多教师往往很怕教给学生的少,在教学中一节课内设计了许多内容,这个还没让学生理解就接着进行下一个。教学中是按照以‚教‛为主的设计思想进行的,而不是以‚学‛为主的设计思想进行的。如果按照以‚教‛为主的设计思想进行的话,就必然犯主观主义的错误。现在我们国家江苏省的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就是这一教学设计思想的具体实践,使教学设计真正能够为教学对象学生服务,而不是相反。、加强质量监控,做到及时调控
为把课改理念落实在课堂上,扎扎实实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紧抓日常教学,坚持深入课堂听课、研讨,检查教案、作业批改,与学生座谈,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及时交流反馈。加强教师自我反思,自我调控。组织参加金水区三、五年级学生学业水平抽测,对试卷进行分析,写出学校层面的质量分析报告;在全校一至六年级进行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教学质量抽测,组织召开各学科质量分析报告会,找出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有效地改善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才会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以‚以人为本的目标观、以生活化的内容观、以交往互动的教学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以促进发展的评价观‛来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根据不同的教材精心选择‚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以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在不断生成,今后我们将继续积极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真正发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第二篇:(l)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课堂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才能真正落实课改精神,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获。通过聚焦课堂,寻找到目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分析原因:课标学习不够,教材钻研不够,备学生不够。研究解决策略:应深入学习课标,做到目标明确;扎 实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书;充分了解学生,做到以人为本;加强质量监控,做到及时调控。我们在教学中研究,在探索中感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生成智慧,有效的促进了课堂教学,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研究目的及方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才能真正落实课改精神,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获。因此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益是学校尤为重要的工作。在以往的听课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正像诗中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老师们虽然也很苦恼,但往往找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提高教师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共同聚焦课堂,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解决的策略。
二、主要问题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认为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国家课程改革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实际上已明确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在首先设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再考虑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怎么利用教材实施教学。教学目标不明确,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有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等等。、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多年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们注重了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以及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突出学生主体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由于教师首先根据教材进行设计教学目标,然后才考虑学生的需要,这样的设计一定是主观的,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设计。反映在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为教学而教学。教学中明显的反映出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三、分析原因、课标学习不够。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教学,确定教学目标、方法的依据。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课标的重要,进行课标的学习,但有些老师没有深入研读课标。没有将课标的要求落实到自己的每一堂课中。、教材钻研不够。部分教师没有通览教材,未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因而不知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突破。、备学生不够。没有充分了解不同年级、班级学生水平的差异,不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轻负高效的目的。
四、改进策略、深入学习课标,做到目标明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是小语教学的指导纲领。在了解总目标及各学段目标的基础上,各位教师针对自己所教年级,重点学习了学段的教学要求,明确了自己所教年级的教学重点及在小学六年学习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使得自己的教学更能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扎实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书
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简单地说:只有钻得深,才有可能讲得浅。对于教材的探讨,如果能够达到一定深度的话,就可以使教师心里有底。老师固然需要多方面的“基本功”,但最重要的基本功还是掌握、驾驭教材的能力。如果一味地在教法上打转转,对教材的理解不深不透,不痛不痒,其教学设计当然也就比较毛糙、浮飘。、充分了解学生,做到以人为本
我们的前辈常常告诉我们:备课、备课首先是备学生。对我们工作所面对的对象发展状态的把握是教学目标准确厘定的出发点。由此出发,依据课程标准,在整体把握学科发展脉络和内核的基础上,根据学习心理规律,拟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为优化课堂教学,更应注重“授渔”和“诱渔”,注重引导学生获取学习的方法。如:“举一反三”的读书方法(读中悟法,据法自读),现已被广大老师普遍运用,像教学《寓言二则》的“①看全文,抓字眼,释题目;②提问题,抓字词,解内容;③读全文,联实际,悟寓意”;教学《古诗两首》的“初读知诗意、细读解诗句、精读想意境、美读悟诗情、熟读记诗文”。再如:读段教学的“这段(讲)写什么一这个人(这件事、这个物)怎么样一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一写出了作者的什么”等。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能在书籍的海洋中自己猎取知识,终身受益。教学中坚持这样的“诱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领悟并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学便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加强质量监控,做到及时调控
为把课改理念落实在课堂上,扎扎实实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紧抓日常教学,坚持深入课堂听课、研讨,检查教案、作业批改,与学生座谈,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及时交流反馈。加强教师自我反思,自我调控。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才会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以“以人为本的目标观、以生活化的内容观、以交往互动的教学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以促进发展的评价观”来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根据不同的教材精心选择“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以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在不断生成,今后我们将继续积极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真正发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第三篇: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方法与措施
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方法与措施: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搞题内损失题外补,减负增效首先要做到减负有效。可以设定一个大概的时间分配,复习导入五分钟左右,新授十五到二十分钟,巩固练习十五到二十分钟,力求“当堂任务当堂清”,采取当堂检测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特别是最后的作业时间一定要保证,教师就得思考怎样用二十五分钟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益。
2.重视教研活动的多样性,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强校本教研,以研促教,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教研模式。开展各项常规教研活动,加强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的研究,3.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骨干教师要加强学习教育理论,感受理论的魅力,品味理论指导给教学带来的甘甜,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和传帮带作用,采取师徒结对,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4.教师是课堂教学、教学时间、课内外作业的管理者,对教师要加强培训与指导。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从整体着眼确定和处理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明确突破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扎实、真实、朴实的课堂应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5.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推进的关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设计和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加强实践体验,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和思考。把创设教学情境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努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6.充分利用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运用信息技术,重在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开发学生的智能,拓宽学习和教学渠道,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
经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由感性走向理性,由肤浅走向深刻。要积极地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按照课堂教学有效管理的要求,努力实现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充满探索,充满创新”,实现师生“互动、和
第四篇: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曹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堂中,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开放的课堂使学生变得敢说、敢问,教师经常被学生“问倒”,课堂中即兴的灵感和许多创造性的火花随时闪现。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手脚”,而新课改则给教师提供了广大的空间。但在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走形式
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解得不透彻,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讲观摩课时做给听课老师看,过后又回到以往传统的讲课方式上,没有真正将新课程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中看似课堂气氛挺热闹,有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一会儿提问、一会儿小组讨论,但整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本节课老师究竟让学生学会了什么不明确。一位老师在课后无意中也道出了实情,“新课程好是好,只是谁搞新课改,谁的成绩就落后。”这句话使人为之一震。是啊,按原来的讲课方式讲习惯了,发现用新课程标准不会讲了。再者,长期以来,那些在教学上较突出的教师很大一部分都是靠打时间仗,搞题海战术,没日没夜地留作业、发篇子、讲习题,只要稍一给学生“减负”,马上成绩就掉下来,每个学期的统考大排队谁就落在后头。看来,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以分数决定学生优劣的体制不改革,那么新课改的步伐就迈得很艰难。
二、没必要的讨论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但在听课时,我发现,有些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马上回答出来,老师却花大量时间让小组讨论,那么课堂宝贵的45分钟时间,一部分花在无谓的“讨论”上,是不是一种浪费呢?
三、课堂提问不讲究艺术
(一)课堂提问太频繁
有的老师一节课全是单调的重复性的“提问-回答-提问-回答”,很没意思,千篇一律,没有一点新意,让学生乏味,难道这就是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了吗?
(二)课堂提问局限于部分同学参与
老师提了问题,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积极举手发言,可是有的老师一节课总是叫学习好的或前排的同学回答问题,课堂活动仅局限于固定的几位同学,没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同学,尽管一次次把手举得很高,但却得不到老师的“关照”,这些同学完全没有表现的机会。于是,这些被老师冷落的同学在一次一次的失望中产生了消极情绪,手越举越低,最后干脆不举手了。
四、小组活动安排不合理
(一)小组成员搭配不合理
有的老师分活动小组,只是按座位或大小个就近分组,这样可能造成有的小组全是好学生、有的小组全是较差的学生,这样就达不到先进带动后进、好生帮助差生的良好效果。
(二)小组角色分工太固定
有的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我发现每个小组当中小组长、代言人、记录员等总是固定的一个人,这样,有些学生总也没有锻炼的机会,造成学生的不均衡发展。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一、制定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制度
分数固然能看出一个学生对这些应试科目掌握的程度,但这并不表示考试分数低的同学就没有出息。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差,但或许他口才好,或许字写得棒,或许有强烈的团队意识。例如有一篇文章报道,有一位大学的高材生去外企工作,由于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表现为自私、缺乏奉献精神,而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又有好多用不上,最后被老板解雇。这说明,分数高低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多方面才能和品质。有的高材生一贯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到了工作实践中,却因一点点挫折而失去信心,甚至走上绝路。而有的在学校被老师贬得一无是处的所谓的“差生”,因一直受到老师家长的冷落和渺视,对人间的苦辣酸甜早已适应,到了工作岗位却能经得住各种恶劣环境的考验,并对人情世故有所适应,工作得心应手。所以考查一个人不应只以考试分数定高低,应该从多角度去考核评价一个人。
二、老师要精心设计需要讨论的内容
课堂上需要讨论的内容最好是开放性、有争议的话题。例如:小学课本中的《编号码》一节,老师布置任务要求给全校学生编号码,存入电脑,这样,在电脑中随便调出一个学生的档案就能查出他在哪
个年级,哪个班,性别是男是女,年龄多大,那么这样编号码有几种编法,哪个编法最好,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相反类似于“1加1等于几”这样的问题,非常简单,而且1+1就是等于2,实在没有讨论的必要。
三.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
(一)课堂提问切忌过多过滥
如果一堂课老师不停地发问,反而会引起学生反感。再者应避免“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句。有些课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达不到增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效果。老师提问应该适时、适量、适度,否则会让学生生厌。
(二)课堂提问应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老师提问时,要关注到每个学生,如果只给部分学生锻炼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而另一部分同学长期被冷落,那么久而久之,被冷落的同学就会逐渐对该老师和该科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和自悲心理。
四、小组安排要合理
(一)小组成员搭配要合理
1、小组成员要视每节课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少于2人,不多于5人。
2、小组安排要注意好、中、差学生的合理搭配,这样相互间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探究、共同进步。
3、小组安排要注意性别的合理搭配。在合作小组中混合男女学生,可以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而多视角的产生则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
4、小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能力。有的学生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思维比较深刻,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能有助于组内成员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全面发展。
5、小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与各种人进行合作,需要与不同社会群体的人接触往来。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合作的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应对这种真实的社会生活。
(二)小组角色应不断变化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每个小组成员可以轮流担任小组长、代言人或记录员等,做到每个同学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
会,这样进行合作式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带动后进生使其进步
第五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1.个别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力,厌学情绪严重,学生间相互影响,学习风气不正,不配合教师授课内容,对老师的授课启而不发。2.学生到课率低,有些班级学生迟到,旷课现象严重。
3.有部分班级虽然到课率不低,但听课率低,睡觉、玩手机、讲话现象时有发生;面对少数素质较低的学生,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显得力不从心,纵使你有多少教学改革的好方法,也无法实施。
4.为了让想学习的学生学到知识,部分老师迫不得已提高嗓门,甚至自带话筒,以期能盖过课堂噪音,严重影响教师教学情绪。
(二)教师方面
1.部分课程存在教与学严重脱节的现象“,满堂灌”或形式上的“一问一答”教学方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部分教师重知识的传授,轻技能的培养和品德教育。3.部分教师忽视学生在心理及认知上的差异,品德考核方式不够灵活,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师生沟通较少,教师听不到学生反馈意见,不能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计划和方法。
(三)其他方面
1.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高职院校跨越式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加速度与教师及教学空间、设备等资源增长比例不协调,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教改的步伐。2.学生人数的增加速度与教师及教学空间、设备等资源增长比例不协调,导致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大,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和进一步的培养。
对职业学校校院课堂教学的一点策略反思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但职教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为首要原则。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称为“双主体”。教学活动是双主体活动,教学过程是双主体互动过程,双主体互动决定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由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来决定,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对教学质量起决定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 极性和创造性。
(一)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
从学生问卷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的第一要素是尊重学生,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将自己放到一个与学生平等、理解、和谐、民主、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教学,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所以教师一进课堂,必须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变苦学为乐学,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及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全面渗透德育
任何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都要通过学生得以实施。因此应将德育渗透作为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一方面我们要注重教书育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为重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时代特点,改革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在学科学习中渗透德育,要努力成为学生思想工作的高手,成为学生思想成长方面的导师。另一方面要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级学风建设为目标精心谋划组织各项教书育人工作。改变班级同学以小团体为主,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顺应变化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培养其创新思维模式,自觉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形成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用专业课程学习凝聚人心,用实践造就才能,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并将把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考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