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法期末考试复习纲要

时间:2019-05-15 10:0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法期末考试复习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法期末考试复习纲要》。

第一篇: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法期末考试复习纲要

经济法复习纲要

1.经济法导论

1.1.为什么说市场经济应该是实行法治的经济?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的自由性,要求以法治为保障——(权利)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以法治为前提——(有效)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以法治为条件——(机会)市场经济的统一性,要求以法治为基础——(规则)市场经济的可控性,要求以法治来制约——(调控)

1.2.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如何构成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1.法律体系的结构主要由:宏观——公法与私法、社会法;中观——法律部门;微观——法律规范构成。

2.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根本任务是建立和维护自由、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市场竞争秩序的核心是自由公正的竞争及其内在的和谐统一。

1.3.经济法的本质是什么?

1.经济法是两手,既包含国家之手也包含市场之手。2.经济法是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对立统一的法。3.经济法是公、私兼顾的法。(它既不是纯公法也不是纯私法,它主要是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通过协调社会整体和社会个体利益来达到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目的。)

1.4.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原则?经济法应当坚持的重要原则有哪些?

1.原则:

财产所有权同等保护的原则 契约自由的原则 诚实信用的原则 保证交易顺利、可靠、安全的原则 违法行为法定原则

经济管理权限和程序法定的原则 保护弱者的原则

2.重要原则: 维护公平竞争原则 国家干预适度原则平衡协调原则 保护社会公平原则

1.5.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经济法律?

管理类学生未来的职业取向绝大多数是成为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如何适应并胜任未来的职业角色是关键。通过学习经法律,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商业社会。

2.公司法

2.1.企业法律形态

1.合伙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合伙企业法》

2.公司企业:公司是指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构成,股东以其出资额或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依《公司法》成立的企业法人。《公司法》

3.个人独资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个人独资企业法》

2.2.公司的种类(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一人公司)

1.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对公司债务仅以各自的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的公司。

2.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全体股东仅以各自持有的股份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2.3.基本制度

1.2.3.4.5.公司设立制度 公司资本制度 公司法人制度 公司治理制度 公司解散清算

2.4.《公司法》并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财富,但可以间接帮助人们创造财富,并可以保护财富。

2.5.新《公司法》给企业带来怎样的机遇与风险?

3.破产法

3.1.重点掌握破产能力、破产界限、破产申请的提出受理、破产案件的管辖和诉讼程序、债权人会议、破产宣告的法定条件、破产财产和破产债权、破产财产分配顺位、破产重整等内容。

1.破产能力(破产主体)是指债务人所具有的、能够被宣告破产的法律资格。破产能力完全取决于法律的规定(自然人、合伙、法人)2.破产原因(破产界限),指认定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当事人得以提出破产申请,法院据以启动破产程序、作出破产宣告的法律事实。(破产原因同时也是和解程序与重整程序开始的原因;破产原因规定之宽严的两个价值取向;体现出对债权人和债务人利益之平衡及保护倾向与力度;顾及失业人数与社会秩序等诸多方面)

3.破产申请是破产申请人请求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的意思表示。

4.破产申请的受理(7——

15、特殊情况可延15日)——破产程序开始的标志。

5.破产案件的管辖:专属管辖:企业破产案件由债务人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指企业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6.组成:

1、有表决权的债权人(①对债务人直接享有已生效债权且无财产担保的债权人;②对债务人直接享有已生效债权且有财产担保,但已放弃优先受偿权的债权人;③对债务人直接享有已生效债权且有财产担保的债权人,已行使优先权但未能就担保物获得足额清偿的债权人;④已代替债务人向他人清偿债务的保证人或者其他连带债务人。);

2、无表决权的债权人(①对债务人直接享有已生效债权且有财产担保,未放弃并且未行使优先受偿权的债权人;②尚未代替债务人向他人清偿债务的保证人或者其他连带债务人。);债权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出席债权人会议,行使表决权(授权委托书)

7.破产宣告,是指法院对债权人具备破产原因的事实作出有法律效力的认定,也是破产清算开始的标志。

8.破产财产是应依破产程序分配给破产债权人的破产人的财产。范围:

1、宣告破产时破产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财产(A.企业在破产前为维持生产经营,鼓励职工向其投入的作为资本投资的款项;B.破产企业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等。)

2、破产企业在破产宣告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取得的财产;

3、应当由破产企业行使的其他财产权利

9.破产债权是基于破产宣告前的原因而发生的,能够通过破产分配由破产财产公平受偿的财产请求权。

10.分配顺位:

1、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保费用;

2、国家税收;

3、普通债权

11.破产重整是现代破产制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名“重组”、“司法康复”,或者“重生”。乃指经由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在审判机关的主持和利害关系人的参与下,通过债务调整使债务人摆脱困境重获经营能力的的一种特殊法律程序。(拯救措施,始于美国20世纪中,现已全球风靡)

3.2.了解新旧破产法的主要内容。

1.2.3.4.框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框架之二:《民事诉讼法》第19章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1991年修改《民诉法》时特地加的一章,共七条。框架之三: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实施企业破产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在2002年最高法院又颁布了《关于审理企业破产若干问题的通知》。

5.实际上破产程序当中的很多具体问题、操作程序都是靠91年和2002年的司法解释进行的。

6.框架之四:从1994年开始,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破产文件、政策。7.框架之五:除立法、司法解释、中央政策外,各个地方颁布的大量的地方法规及破产实施办法。

3.3.新破产法的意义及其给企业带来的启示?

新破产法的颁布与实施是中国转型时期的标志性事件。4.合同法

4.1.什么是合同?

明确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就是合同。(合约、契约)

4.2.合同的法律特征是什么?

4.3.什么是要约?什么是承诺?

1.要约——一方当事人向他方发出的希望与其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发盘、发价、出盘、出价)

2.要约邀请(要约引诱)——指当事人一方发出的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商业广告、招标公告、拍卖公告等)3.承诺——指受要约人完全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4.4.什么是缔约过失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合同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义务,致使另一方的利益受损,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4.5.什么是合同的生效?

《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当事人无特别约定)

4.6.简述合同的生效要件。

合同生效的要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4)合同具备法律所要求的形式。4.7.简述合同成立与生效的区别。

合同成立的要件:(1)订约主体存在;

(2)就主要条款达成合意;(3)具备要约和承诺阶段。

合同生效的要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4)合同具备法律所要求的形式。

4.8.简述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

表见代理——被代理人的行为足以使善意第三人相信无权代理人具有代理权,基于此种信赖与无权代理人进行交易,由此造成的法律后果,法律强制被代理人承担的特殊的无权代理。

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已经终止; 2.客观上存在使善意相对人相信行为人享有代理权的理由;

3.相对人善意并且无过失,既相对人无从知道行为人不享有代理权,而且这种不知情并非由相对人的疏于注意所致;

4.行为人与相对人所订立的合同符合合同成立的要件,并借符合代理行为的表面特征。

4.9.简述合同履行的原则。

1.全面履行原则(主体、履行标的、履行地点、履行期限、履行方式)2.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4.10.什么是同时履行抗辩权?

同时履行抗辩权——双务合同的当事人一方在他方未为对等给付之前,有权拒绝自己的履行。

4.11.什么是先履行抗辩权?

同时履行抗辩权——双务合同的当事人一方在他方未为对等给付之前,有权拒绝自己的履行。

后履行抗辩权——合同中约定了债务履行的先后顺序,按约定应当先履行的一方当事人未履行之前,后履行的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请求。

4.12.什么是不安抗辩权?

不安抗辩权——双务合同中,先履行方有确切证据证明后履行方于合同成立后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时中止履行合同的权利,并且在后履行方于一合理期限内未能恢复履行能力或提供担保时解除合同的权利。

4.13.代位权的概念和行使条件

债权人代位权,是指债权人为了保全债权不受损害,以自己的名义代债务人行使权利的行为。

当债务人享有对第三人的权利而怠于行使,致使其财产应增加而不能增加,危害债权实现时,债权人可以代位行使属于债务人的权利,以增加债务人的财产,从而使债权人的权利得以实现。

代位权并非自合同的关系发生之时就为债权人所享有,换言之就是并非每个具体的债上都存在代位权。它仅在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形下才能发生。

代位权的行使必须依一定的诉讼程序进行,才能发生效果。

4.14.撤销权行使的条件和效力

债权人撤销权——是指因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

撤销权的行使必须依一定的诉讼程序进行,才能发生撤销的效果。

4.15.什么是合同解除?

合同解除——合同有效成立后,因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使基于合同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归于消灭的行为。

4.16.什么是单方解除?

4.17.什么是协议解除?

4.18.什么是约定解除?

合同的约定解除——合同当事人通过行使约定的解除权或者双方协商决定而进行的合同解除,进而终止合同的权利义务。

4.19.简述提存的原因。

提存:务人将无法清偿的标的物交予有关部门保存以消灭债的行为。

4.20.什么是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又称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是指当事人因违反合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即违约方须向守约方承担的财产责任。

4.21.什么是预期违约?

通常情况下,追究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违约责任要等到合同履行期届满之后。《合同法》新设立的预期违约制度,扩大了违约责任的适用范围,即如果一方明确表示不履行合同或在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一方在履行期届满时将无法履约的情况下,对方当事人不一定非等到履行期届至才能行使追究对方违约责任的权利。

4.22.什么是定金?

定金——指为确保合同的履行为目的而预先向对方交付的金钱。

4.23.简述赔偿损失的可预见性规则。

损失赔偿的可预见性:违约方赔偿金额不能超过违反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4.24.什么是违约、侵权责任竞合?

构成违约的行为:履行不能、拒绝履行、不完全履行、迟延履行。违约责任作为保障债权实现和债务履行的主要措施,是指在当事人不履行合同债务时,所应承担的赔偿损害、支付违约金等责任。

侵权责任则是指行为人不法侵害他人财产权利或人身权利并造成损失而产生的一种债务。

责任竞合——上述两类责任发生重叠。

5.竞争法

5.1.理解竞争法的立法宗旨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和基本法则,也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但市场竞争本身存在着一个悖论。

一方面市场需要竞争,另一方面竞争的过程中会产生反竞争或限制竞争的因素和力量,从而影响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

正因为市场竞争存在这样的悖论,所以价值取向是优化市场秩序的竞争法就成为了市场经济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法律。

5.2.熟知哪些行为是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垄断行为:包括不利于竞争的市场独占、兼并、独家交易等。

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不正当销售行为、商业混同行为、欺骗性质量标示行为、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商业贿赂行为、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商业诽谤行为等。

5.3.熟知广告法律规范。

现行广告法律法规体系由《广告法》、《广告管理条例》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广告管理的内容共同组成。

广告行为规范可分为4类: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许可性规范;任意性规范。6.劳动法

6.1.劳动合同订立 6.2.劳动合同执行 6.3.企业出资培训 6.4.劳动合同解除 6.5.劳动合同终止 6.6.劳动合同续订 6.7.劳务派遣及灵活用工

7.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7.1.消费者权利的内容(经营者义务)

权利:

1.安全保障权——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2.真情知悉权——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3.自主选择权——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包括:⑴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⑵有权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⑶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⑷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4.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5.依法求偿权——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6.7.8.9.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享有求偿权的主体包括:⑴商品的购买者、使用者;⑵服务的接受者;⑶第三人,指消费者之外的因某种原因在事故发生现场而受到损害的人。

依法结社权——消费者享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

知识获取权——消费者享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

获得尊重权——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监督批评权——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有权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中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义务:

1.保障安全义务——经营者应确保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不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2.提供真实信息义务——经营者应向消费者提供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3.提供、尊重选择义务——经营者不得以种种理由限制或剥夺消费者的选择权;

4.公平义务——经营者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

5.保证质量义务——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应当遵守《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6.接受监督义务——经营者应认真听取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意见,接受消费者监督;

7.说明提示义务——经营者有义务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和服务的知识,使消费者认识商品和服务的性质、质量。

8.尊重义务——经营者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

9.其他义务——约定义务即经营者和消费者可以约定义务、但不得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7.2.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组织机构

第二篇: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纲要

组织行为学复习纲要

1.导论

1)组织: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系统)。2)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行为。

3)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解释、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4)组织行为学的特点:①组织行为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改善行为②用系统研究的方法认识组织中人、群体和组织结构等的特点③用权变的观点看待管理④注重结果。

5)组织行为学研究始于1930`s的人际关系理论,成形于1960`s的行为科学理论,并随着人力资源理论、权变思想、组织文化等研究而得到逐步发展。

6)组织行为学常用技术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数量统计方法、理论模型方法。

2.个体心理与行为

1)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价值观的内涵:①内容属性:说明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②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

2)价值观的分类:①斯普朗格尔的价值观分类法:理性价值观、唯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宗教价值观;②罗克奇:①终极价值观:个体生活的最终目标;②工具价值观:个体偏爱的行为方式以及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3)价值观对管理工作的启示:选择组织目标,制定规章制度时,应考虑人员及群体价值观;致力于建设优良的组织文化,树立明确的组织价值观;重视价值观的变化及其影响。

4)态度:是指关于客观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具有:指向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指导性和动力性。5)态度和个体行为: ① 态度一致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寻求态度之间以及态度与行为间的一致性。这意味着个体试图消除态度的分歧并保持态度和行为之

间的协调一致,以便使自己表现出理性和一致性。② 认知失调理论(列昂〃费斯廷格,1950`s):当个体感到自己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态度与行为之间不和谐的时候,会体验到不协调和焦虑不安,即造成认知失调状态。费斯廷格认为,人们在经历认知失调后,会主动地驱使自己减少矛盾、恢复平衡。通常的途径包括:①改变或否定其中一个元素;②降低一个或两个元素的重要性或强度;③增加新的认知元素。认知失调理论有助于预测员工行为改变的倾向性。③ A—B关系:①中介变量:态度与行为的具体性;社会规范对行为的约束;问题中所涉及的态度的体验。②自我知觉理论。

6)与工作相联系的态度主要有四种:①工作满意度: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一个人工作满意度高,对工作就会持积极态度,相反,会持消极态度。②工作投入:个人在心理上对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工作绩效对自我价值的重要性。③组织承诺: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与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④组织公民行为:个体的行为是自主的,并非直接地或外显地由正式的奖惩体系引发,这种行为的不断积累能够增加组织的有效性。

7)态度的测量:①态度调查:态度量表法;自由反应法;生理反应法;②工作满意度测量;③组织承诺测量。8)态度在管理中的应用:

① 充分认识员工态度在管理中的作用及其复杂性。② 运用多种方法定期进行员工态度调查。③ 持续改进与态度有关的分析方法,提升研究水平的深度和广度。④ 改善对员工的态度,同时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

9)知觉: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综合反映。

10)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1)社会知觉:对人、社会群体、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知觉,是知觉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影响着主体的心理活动,调节主体的社会行为。12)社会知觉的分类: ① 对个人的知觉: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借以了解其动机、感情、意图的认识活动。② 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主要以人的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对人们交往中的动作、表情、态度、言语、礼节等进行感知。③ 自我知觉: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知,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④ 角色知觉:指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13)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① 知觉者的主观因素(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知识和经验、个体特征、价

值观、态度、期望等); ② 知觉对象的特征(接近律、相似律、闭锁律、连续律); ③ 知觉的情境因素(知觉的情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的效果:适应、对比、敏感化、感受性降低)。

14)归因理论: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15)个性(人格):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独特的、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16)个性的主要特点:①整体性和层次性;②独特性和一般性;③稳定性和可变性。17)个性的分类和描述类型: ① 四种气质的类型:气质是指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② 荣格的内外向性格论:按照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的学说。主要分为:内向型、外向型。③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论:人格特质:指人的稳定的、经常出现的行为方式。假设人有多种特质,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这些特质,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在于人与人之间特质水平上的差异。④ 五维度模型:外向型、随和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经验开放性。⑤ MBTI:迈尔斯—布瑞格斯心理类型测量指标:外倾(E)—内倾(I)、感觉(S)—直觉(N)、思维(T)—情感(F)、知觉(P)—判断(J)。18)影响组织行为的主要个性特质

①控制点:内控性、外控型。

②马基雅维里主义:重视实效,与他人保持情感距离,相信结果可以证明手段的合理性。崇尚成功,忽视道德内涵。愿意说服别人,难以被说服。

③自尊:人们喜爱自己的程度。自尊与成功预期成直接正相关。自尊心强的人相信自己拥有工作成功所必需的大多数能力,不太喜欢选择那些传统型的工作,工作满意度更满意。

④自我监控: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而调整自己行为的个体能力。

⑤冒险倾向:接受或回避风险的倾向性。对管理者作决策所用的时间以及作决策之前需要的信息量都有影响。

⑥A型人格:A型人格:总愿意从事高强度的竞争活动,并长期有种时间上的紧迫感。不断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做最多的事,并对阻碍自己努力的其他人或事进行攻击。B型人格表现为:

(一)从不曾有时间上的紧迫感及其他类似不适感;

(二)认为没有必要表现或讨论自己的成就和业绩,除非环境要求如此;

(三)充分享受娱乐和休闲,而非不惜一切代价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

(四)充分放松而不感内疚。

19)个性与工作的匹配:霍兰德模型的启示:①个体之间在个性方面存在着本质差异;②个体具有不同的类型;③当工作环境与个性类型协调一致时,会产生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更低的离职可能性。

20)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能够使人完成某项活动的个体心理特征。21)意志的内涵: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22)意志对行为的影响: ① 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② 意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尤其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形成的。③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心智健康发展、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④ 意志品质的锻炼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23)情感的内涵: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人对一定事物的态度体验。

24)情感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情感号召、情感联络、情感感化、注意抑制其消极作用。

3.激励理论与运用

1)激励:是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以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活动或过程。

2)激励的原理:①需要: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欲望,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当人有某种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一种不安的状态;②动机:这种紧张不安就成为一种内在驱动力,促使个体产生行动的冲动,即是心理学上的动机;③行为:人有了动机后就会产生具体的行为。

3)激励理论可分为内容型、过程性、行为改造型三类。内容型激励理论,旨在找出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具体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后天需要理论等。过程型激励理论关注的是从动机产生到采取具体行为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目标设置理论、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行为改造型理论着眼于如何改造和转化人们的行为,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等。4)ERG理论(奥尔德弗): ① 生存需要(Existence):人在生理方面和物质方面的需要,衣、食、住、行等需要。② 联系需要(Relatedness):即社交的需要,如得到别人良好的反应,有个好的上司,有亲密的、支持自己的同事,以及得到别人的友谊。③ 发展需要(Growth):在工作中得到成长和发展。

5)后天需要理论(麦克利兰):有些需要是靠后天习得的 ① 权利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喜欢承担责任,竞争、地位取向。② 归属需要: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渴望友谊、合作、沟通、理解。③ 成就需要:争取成功、达到高标准、追求卓越,渴望把事情做完美,独立工作。6)目标设置理论(Goal-settingTheory)——洛克(EdLocke)&拉萨姆(GaryLatham):组织成员努力获得的目标是对他们产生激励和相应的业绩的主要决定因素。7)期望理论——弗隆: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发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的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激励力量=目标效价×期望值,M=V×E)8)公平理论(亚当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9)强化理论(斯金纳):把人的行为看成是其结果的函数,讨论外部刺激和行为的关系。强化——指行为与影响行为的环境条件之间的联系,即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积极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除某种行为的过程。10)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11)波特和劳勒综合激励模型启示:

① 努力:效价+期望概率 ② 工作绩效:能力+努力+理解深度 ③ 奖励:应以绩效为前提 ④ 满意:取决于是否公平⑤ 满意→进一步努力

12)常见激励方法:物质激励、工作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竞争激励、危机激励、目标激励、荣誉激励、参与激励、发展激励、领导行为激励、组织文化激励。

13)激励的一般原则:目标结合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按需激励、民主公正。

4.群体行为分析

1)群体(group):是两人戒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觃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2)群体是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群人(群体的特征):①拥有一定行为规范;②成员

相互联系、影响、作用;③成员是互赖整体,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④成员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分工协作。3)群体的功能:完成特定任务、实现目标;满足成员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认同、地位和权力的需要;信息沟通的需要;制约个体行为。

4)群体的类型:①大群体和小群体;②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③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

5)群体的发展过秳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① 形成期:成员间开始相互了解,并在对群体的任务和成员角色理解上达成共识。② 震荡期:成员会面临意见不合而产生的冲突争论,管理者应密切关注以确保冲突勿失控。③ 规范化期:群体成员间形成了紧密的纽带关系,并在群体目标和角色认识上达成共识。④ 执行任务期:群体的真正任务得以实现。⑤ 中止期:仅存在于最终需要解散的群体。

6)7)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联系的状态,称为人际关系。

8)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不仅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且对社会群体的社会实践发生重大作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缓解紧张情绪,提高群体士气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9)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个人因素、人际因素、组织文化因素、社会因素。10)改善群体人际关系的方法:

① 组织管理者—主劢引导

–创造有利环境和气氛,促进成员间交往 –建立合理组织结构,制订必要措施 –民主管理,改善上下级关系

–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培训群体成员 –思想工作理顺各种关系 ② 群体成员——自觉加强修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重视性格锻练;加强角色意识;提高人际交往技巧等。

11)人际交往的原则:尊重原则、平等原则、互利原则、信用原则、相容原则。12)团队(Team):是由具有互补技能的人们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成员彼此承诺为实现共同负有责任的绩效目标而紧密合作、协同努力。13)团队的类型:

① 按照团队存在的目的和形态

(1)问题解决型;(2)自我管理型;(3)跨职能团队。② 按照团队在组织中发挥的功能

(1)生产/服务团队;(2)行动/磋商团队;(3)计划/发展团队;(4)建议/参与团队。

14)贝尔宾认为,成功的团队应该是由具有不同性格、承担不同角色的人构成的。15)创建团队的过程:阶段一:准备工作;阶段二:创造工作条件;阶段三:团队形成阶段;阶段四:提供持续的支持。

16)团队情商:是指一个团体的综合调节控制调节能力。

5.沟通

1)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或行为上的矛盾。2)冲突的来源:

① 沟通因素(信息来源、表达偏差、传递渠道不同;双方态度、知觉等差异)② 组织结构因素(规模、角色冲突、权责分布;参与、奖酬制度、资源相依性)③ 个人行为因素(价值观;个人素质、性格、经验、知识……)3)冲突观念的演变:

① 传统观点:应避免冲突,冲突表明了组织内部机能失调。② 冲突的人际关系观点:冲突是任何组织无可避免的必然产物,但不一定总是有害的,它可能成为利于组织的积极动力。③ 冲突的相互作用观点:冲突不仅可以成为组织中的积极动力,且某些冲突非常有益,对组织或组织单元的有效运作绝对必要。

4)沟通的概念:指个人、群体、组织之间传递信息或思想,并达到共同理解的过程。

5)沟通的作用:人际沟通是组织中最基本的协调工作。①提供信息,正确决策;②统一思想,协调行动;③明确目标,有效激励;④情绪表达,融洽关系

6)沟通的过程:形成思想、编码、传递、接受、反馈。7)沟通渠道网络:

①正式沟通渠道:按组织内部正式明文规定的途径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它和组织的结构息息相关。

②非正式沟通渠道:指以社会关系为基础,与组织内部明文规章制度无关的沟通渠道。

8)有效沟通的实现:重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明确目的、制定计划;明确信息内容,表达方式,语言简化、具体化;改善组织结构,建立有效政策和机制;选择适当的沟通形式;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和人际关系;改善沟通技能。

6.领导

1)领导的概念:①领导(名):是能够对他人行使指挥和控制从而引导人们去达成某一目标的影响力。②领导(动):运用各种影响力,指挥或带领、引导或鼓励部下为实现所认知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领导的内涵:领导的本质是对下级的影响力,是引导组织成员彼此互动、同心协力、形成团体共识,而达成组织特定目标的过程。3)领导的作用:指挥、引导、激励、协调。

4)领导者的权力:领导权力可分为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

① 合法权:来自下级传统的传统观念 ② 奖赏权:来自下级追求满足的欲望 ③ 惩罚权:来自下级的恐惧感 ④ 模范权:来自下级的信任 ⑤ 专长权:来自下级的尊敬

5)领导者权力的来源(领导者应正确认识和运用权力)① 正式权限论–领导者的权力来自组织()、上级授予 ② 权威接受论(巴纳德)–领导者的权力来自下级的认可 ③ 载舟覆舟论(魏征)–“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6)领导特质理论

① 出发点:根据领导效果的好坏,找出好的领导人与差的领导人在个人品质或特性方面有哪些差异,由此确定优秀的领导人应具备哪些特质。② 传统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所具有的特质是天生的,是由遗传决定的。③ 现代特质理论:领导者的特性和品质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培养的。

7)领导行为理论:领导行为研究主要关注任务导向的领导行为和关系导向的领导行为。① 三种极端理论: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② 管理系统理论:系统1:剥削式集权领导、系统2:仁慈式集权领导、系统3:协商式民主领导、系统4:参与式民主领导。③ 领导行为四分图:①以组织为中心的领导方式:领导者规定他与工作群体的关系,建立明确的组织模式、意见交流渠道和工作程序的行为。——结构维度;②以体贴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建立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友谊、尊重、信任关系方面的行为。——体贴维度 ④ 管理方格理论:1.1型方式——“贫乏型管理”或“无为而治”、9.1型方式——“权威式管理”或“独裁的、重任务型的管理”、1.9型方式——“乡村俱乐部式管理”、5.5型方式——“中间式的管理”、9.9型方式——“战斗集体型的管理”或“团队式管理”。

8)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赫西和布兰查德):有效的领导通过选择恰当的领导方式来实现,选择的过程根据下属的成熟度(情境因素)而定。9)途径-目标理论(期望理论与领导行为四分图结合):领导者的效率是以能激励下级达到组织目标,并在其工作中使下级得到满足的能力来衡量的。

7.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指在组织长期生存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的,由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宗旨)、价值标准、基本信念、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其核心是组织的价值观。

2)组织文化的内容结构包括精神层、制度行为层和物质层。

① 精神层(观念层):精神层是指组织的领导和职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核心价值观、经营哲学、组织宗旨、组织目标和职业道德等,它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制度层和物质层的()和原因。② 制度行为层:主要规定了组织成员在共同的组织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及风俗习惯。③ 物质层(器物层):是组织创造的器物文化,是精神层的载体,往往能折射出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

3)组织文化的作用: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整合作用、辐射作用。

4)组织文化的影响因素:民族文化、制度文化(政治、经济等制度)、外来文化、组织传统、个人文化因素(领导者、模范人物)。

5)组织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培育优良价值观念,塑造杰出组织精神;提高员工素质;提倡先进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加强礼仪建设,促进组织文化的习俗化;改善物化环境,塑造组织良好形象等。

第三篇: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通信技术发展史A期末考试复习纲要

《通信技术发展史A》的期末复习范围

1、《信号与系统》那个章节

(书上第一章)要求掌握几个常用的典型信号的特点、信号的运算、系统框图的画法。

2、连续时间系统的傅里叶分析法要求掌握

以周期信号为例掌握信号的频谱图及其画法。

非周期典型信号的频谱。

应用

3、离散时间系统

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建模,和典型信号的特点。(z变换不考)

4、状态方程

 连续时间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的建立()

 离散时间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的建立()

5、通信技术发展史

 要求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和时间,以及重要事件是什么。 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

6、通信系统的基础知识

全部掌握通信系统的基础知识。

第四篇: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商务谈判》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商务谈判要点

一、概念题

1.商务谈判:是指在经济贸易活动中,买卖各方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彼此间进行意见交流、关系协调,争取达成一致协议的过程。

2.商务礼仪:是商务活动中对人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普遍要求;仪容仪表是指个人的形象,言谈举止是指每一个人在商务活动中的职业表现。

3.无声语言:指凭借有声语言之外的诸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信息符号与谈判对方进行沟通的语言表达工具。——少了无声语言的配合,有声语言显得枯燥乏味;无声语言能让有声语言更生动有趣,以丰富的内涵和多变的形式更能表达谈判者的意思。

4.谈判策略:在商务谈判中,谈判者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根据谈判情况所采取的特定的计策和谋略。——商务谈判策略是谈判者经验的总结和归纳;是寻求双方利益平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达到既定目标,针对预期效果采取的进攻或防卫策略。

5.风险规避:风险的规避,并不是说要彻底地去除风险,而是说我们要规避风险可能给我们的商务活动带来的损失。一方面要降低发生这种损失的可能性,主要是采取事前控制的措施;另一方面就是要降低损失的程度,只要是事后及时进行补救。

二、填空题

1.商务谈判的心理特点:相对稳定性、隐蔽性、个体差异性。

2.商务谈判者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坚韧的意志力、坚定的信心、灵活的应变调节能力、较强的自控力、有诚意。

3.商务谈判准备的内容:谈判所需信息收集、安排谈判人员、制定谈判方案、模拟谈判、物质条件的准备。

4.谈判人员的选拔方式:经历跟踪法、观察法、谈话法、谈判能力测试法。

5.让步原则:目标价值最大化、刚性原则、清晰原则、弥补原则。

6.正确运用语言技巧的原则:客观性、准确性、针对性、规范性、逻辑性、辩论性。

7.国际商务谈判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跨国、跨地区性、跨文化性、较强的政策性、资产跨国转移性、谈判的特殊复杂性。

三、简答题

1.商务谈判开局行为的禁忌。

1)迅速进入实质性洽谈:双方一见面,马上进入实质性谈判,这对谈判相当不利;建立友好气氛和相互合作的洽谈气氛,需要一定的时间;开始时选择的话题最好是松弛的,非业务的。

2)开局陈述不当:切忌猜测对方的立场和目标;发言过于冗长繁琐;不认真倾听对方

陈述;对对方陈述观点发表异议。

3)报价过高或过低:报价必须合乎情理,要能够讲得通;报价过高,对方或认为这是

一种冒犯;报价过低,就不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了。

4)个人形象差:装束上不清洁、搭配失调,不整齐;握手时无力、多汗、冰凉;神态

显得紧张、优柔寡断、疲惫不堪;与对方接触时,目光闪躲、游移、猜疑

5)权力分配处置失当:双方享受均等的发言机会;提问与陈述要尽量简洁;要有合作

精神,给对方足够的机会发表不同意见和设想。

2.语言技巧在商务谈判中的重要性。

1)商务谈判成功的必要条件;

2)阐述己方观点的有效工具;

3)实施谈判策略的武器;

4)处理双方人际关系的关键。

3.商务谈判中僵局的成因。

1)谈判人员素质较低:谈判人员从自身情感出发;试图通过自我表现显示实力;恶意

进行人身攻击,伤害对方尊严。

2)立场争执:看法产生分歧;固执加大分歧;分歧加大协议难度;久争不下,付出巨

大代价。

3)信息沟通障碍导致僵局:主观或客观的原因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

4)谈判者故意制造僵局:双方会有意识地避免僵局的出现;人为地制造僵局,可以促

成谈判的公平进行。

四、案例分析

五、概念要点

第一讲商务谈判概述

1.商务谈判的要素:谈判主体、谈判客体、谈判目标、谈判环境。

2.商务谈判的特点: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多变性和随机型、注重合同条款的严密性与

准确性。

3.商务谈判的基本原则:真诚守信原则、平等自愿原则、合作原则、维护利益原则、互惠

互利原则、就事论事原则、客观标准原则。

4.商务谈判的作用: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手段、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树立企业形

象的窗口、企业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加强企业间的经济联系。

5.商务谈判的内容:合同之内的谈判、合同之外的谈判、商品贸易谈判、技术贸易谈判、劳资合作谈判、合资合作谈判。

第二讲商务谈判心理研究

1.需要的特点:①具体性:需要是有具体针对对象的;②连续性: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会出现新的需要;③发展性和上升性:需要的标准不断提高,内容不断变化。

2.商务谈判需要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①细致周到地满足谈判者的生理需要;②为谈判者营造一个安全的谈判环境;③让谈判者感到归属感;④满足对方的尊重需要;⑤使对方感到自我实现的价值。

3.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①自身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如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会受到伤害;②谈判目标不合理:没有很好了解谈判内容,缺乏有效信息,没有有效应对措施;③思维模式僵硬:坚持旧有经验惯例,不能灵活变通,无法达到既定目标。

4.解除心理挫折困扰的防卫机制:①转移目标;②替代作用;③压抑情绪。第三讲商务谈判的准备

1.谈判所需信息收集:①了解谈判环境;②把握市场信息;③搜集对手情报;④整理并分析谈判信息。

2.谈判人员的素质要求:①健康的身体素质;②良好的气质和高尚的思想意识;③良好的心理素质;④较高的知识素质;⑤较强的谈判技能素质。

3.谈判人员的分工:①洽谈技术条款的分工;②洽谈商务条款的分工;③洽谈合同法律条款的分工。

4.谈判人员的配合:单凭个人高超的谈判技巧不能保证预期的结果,需要班子人员的功能互补与合作;针对某一议题,以谁为主进行发言,阐述己方的立场和观点,此人即为主谈人;其他人处于辅助的位置,称为辅谈人。

5.商务谈判团队:指人们为了协调彼此之间的商务关系,满足各自的商务需求,以团队为基本。

6.形式,以管理学为基本理论,在商务谈判整个过程中处理各种已知和未知时间的一整套的完善的方法和机制的总和。

第四讲商务谈判的过程

1.开局阶段的主要工作:①双方商议确定谈判的程序、主要议题;②适当介绍己方情况,提出某些初步要求;③营造适宜的谈判气氛。

2.开局气氛的营造:礼貌、尊重;自然、轻松;友好、合作;积极、进取。

3.报价的原则:①开盘价必须是最高价;②开盘价必须合情合理;③报价坚决果断,清楚明确;④不做主动的解释、评论。

第五讲商务谈判的语言技巧

1.商务谈判语言的类型:有声语言、无声语言。

2.行为语言的种类:头部语言、微笑、肢体语言。

第六讲商务谈判的策略

1.商务谈判策略的重要性:实现谈判目标的桥梁、扬长避短的有力工具、实现双方的友好合作、调节和稳舵的作用、具有引导功能。

2.商务谈判策略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共同利益原则、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对事不对人原则、灵活变更的原则。

3.商务谈判策略的分类:个人策略和团体策略;常规策略、迂回策略、强硬策略及顺水推舟式策略;姿态策略和情景策略;进攻性策略和防守型策略;预防性策略、处理性策略及综合性策略;速决策略和稳健策略。

4.谈判过程:开局阶段、磋商阶段、交易阶段。

5.对付强硬型谈判者的谈判策略:沉默策略、以柔克刚策略、忍耐策略、黑白脸策略。

6.对付固执型谈判者的谈判策略:固守策略、制造僵局策略、小圈子会谈策略。

7.对付虚荣型谈判者的谈判策略:投其所好策略、赞美策略、强化制约策略。第七讲商务谈判中僵局的处理

1.避免和处理僵局的原则:正确认识僵局、冷静理智思考、聆听不同意见、协调双方利益。

2.避免僵局的办法:融洽谈判气氛、观点求同存异、换个角度考虑问题、避免冲突恶化。第八讲商务谈判的风险与规避

1.商务谈判中的风险:①人员风险:素质性风险、技术性风险;②非人员风险:自然性风险/政治性风险、市场性风险。

2.风险的预测和控制:①评估风险集中在事件发生概率大小和损失程度两个方面;②人员风险比较容易预测和控制,非人员风险更难以预见;③风险一经被识别和衡量,就会很容易找到控制的策略和措施。

3.风险规避的手段:①提高谈判人员的素质;②主动征询,请教专家;③利用保险市场和信贷担保工具;④公平负担。

第九讲国际商务谈判

1.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国际商务活动中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利益主体,为了达成某笔交易,就交易的各项条件进行协商的过程。

2.国际商务谈判的原则:平等性原则、互利性原则。

3.日本商人的谈判风格:①注重礼仪,讲究面子;②深谋远虑,顾全大局;③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④具有极大的耐心。

4.英国商人的谈判风格:①注重礼仪,崇尚绅士风度;②交往比较慎重;③谈判态度不积极;④谈判缺乏灵活性;⑤合同不能按期履行。

5.美国商人的谈判风格:①自信心与优越感强;②干脆直率,不兜圈子;③珍惜时间,注重效率;④注重利润,积极务实;⑤全盘平衡,一揽子交易;⑥法律意识较强。

第五篇: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品牌管理与CI策划》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品牌管理与CI策划》重点总结

第1章商业哲学与公司文化

第2章企业识别系统概论

1.CI是企业或组织的一种战略性活动和职能——CI是指运用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来传达企业特有的经营理念,提升和突出同一化企业形象和个性,从而使社会公众产生认同感和共同价值观的一种战略性活动和职能。

2.CI的特征:战略性、系统性、独创性、竞争性、稳定性、社会性、传播性。

3.西方营销学家的7s理论: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系统System、技巧Style、技术Skill、员工Stuff、价值Shared value 4.CI的三个基本单元:CI(企业识别系统)=MI(企业理念识别)+BI(企业行为识别)+VI(企业视觉识别)。

5.SCMR模式:情报资源SOURCE→设计符码CODE→传播媒体MEDIA→接收者RECEIVER——CI→基本要素→应用要素→消费者认同

第3章

CI的发展轨迹与模式

1.CI的产生与发展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

2.CI在美国首先兴起的原因: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车辆文化的社会背景、工业设计学的兴起、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非价格竞争因素的要求、连锁经营的需要、营销理念的演变。

3.CI的美国模式:①注重以视觉统一入手,强调标准化、色彩、标志、图案在全球市场的统一;②尽管美国的CI也强调MI的设计,但是其理念还是比较注重企业管理的因素,偏重于理性制度条规的管理;③从管理的角度讲,美国模式比较系统和规则化,便于操作;④美国的CI最主要用于外部宣传,是一种以市场营销为导向、以最终顾客为诉求对象,而对公司形象加以精致包装的宣传策略。4.CI的日本模式:①不单纯强调CI视觉符号上的表现,而是强调整体性、系统性的设计规划,尤其注重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传达;②具有人性管理精神,整个CI设计偏向与以人为主,与偏重于理性制度条规的美国式CI有所不同;③注重前置性的企业实际调查研究,以及企业开发经营、发展等未来趋势的走向与策略的长期规划,因此从企业CI策划到导入CI耗费的时间较长;④日本的CI模式主要是以公司内部为重点,企图整合全体员工的工作意识,确立企业的经营理念。

5.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的CI设计有很大不同,故各国企业应结合本国营销环境设计自己的CI战略。

6.中国企业导入CI有其自身的问题、困难和操作误区:

a)问题:企业形象建设上的问题;企业经营策略与管理的问题。b)困难:外部环境的制约;企业体制和决策方面的制约;大众传媒、教育机构对CI传播的偏差。c)误区:重规划,轻调查;重形式,轻内容;重设计,轻实施;重眼前,轻长远。

第4章企业理念识别系统

1.企业理念识别(MI)就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体现企业个性特征的,促使并保持企业运作及长足发展而构建的反映整个企业明确经营意识的价值体系。(企业理念识别是得到社会认同的反映企业个性特征的价值体系。)

2.MI的构成要素包括企业使命、经营哲学、行为基准、活动领域四个方面。3.MI具有导向、渗透、凝聚、激励、辐射、识别等六项基本功能。

4.MI定位的模式有:目标导向型、团结创新型、产品质量与技术开发型、市场营销型、优质服务型。

5.6.7.企业理念的定位与策划步骤:企业实态调查、企业理念定位的制约因素、企业理念定位的原则、企业理念定位的模式、企业理念的实施。

企业理念识别的实施准则: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循序渐进。企业理念识别的实施方式 a)c)e)企业管理层率先垂范

将企业理念体现在企业环境之中

通过庆典仪式和娱乐游戏表达企业文化并构筑MI b)对员工进行企业理念的教育

d)把企业理念贯穿于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

第5章企业行为识别系统

1.企业行为识别系统(BI)是CI的动态识别形式;BI是指在MI基础上所形成的,用以规范企业内部行为并达到对外行为统一化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准则。2.BI在操作中有三个特性:统一性、独特性、动态性。3.BI分为两部分:企业对内行为识别与企业对外行为识别。

a)企业对内行为识别:管理层教育、员工教育、工作环境、组织建设、内部沟通渠道、行为规范与规定。

b)企业对外行为识别:市场调查、产品开发与销售、公共关系活动、促销活动及其组合、流通对策、公益活动。

4.企业行为识别规范管理的步骤有:①规划;②策略与机构落实;③培训;④绩效控制与目标管理。

第6章企业视觉识别系统

1.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是指将企业理念与价值观通过静态的、具体化的视觉传播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传达给社会,树立统一性企业识别形象的活动。2.VI系统一般由两部分构成:①基本设计要素;②应用设计要素。

a)基本设计要素:企业名称、企业标志、企业标准字、企业标准色、企业造型或象征图案、品牌标识、品牌标准字;

b)应用设计要素:办公用品、环境空间、产品包装设计、交通工具识别、大众传播识别、标准服饰、出版物。

3.企业视觉传播的基本原理:视觉传播主要包括对视觉符码的意义把握和合理传达,正确认识抽象形态、具象形态的不同特点,则是传达的基础。

4.企业视觉识别的结构模式有:一元化结构模式、商标结构模式、多元化结构模式。

a)一元化结构模式:是指企业使用统一的名称、统一的标志、统一的商标。一般新建立的企业或者经营范围比较单一的企业大都采用一元化结构模式。优点:集中、统一,容易识别;宣传比较经济;缺点:风险性大。

b)商标结构模式:商标结构模式是指一个企业同时拥有多个商标,通过一系列似乎毫不相干的产品商标进行经营。采用这一模式的企业一般是生产和经营日用品、食品、服装、鞋帽或百货用品的企业。优点:可运用各个商标优势分割市场,从而争取最大限度的市场份额;风险性小;缺点:由于消费者不能将一个企业的产品和另外一个产品联系在一起,不能积累起企业的形象资本,也就不能为新产品推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c)多元化结构模式:多元化结构模式是以企业(集团)各分支机构具有独立的名称和商标为特点的,分支机构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独立经营,同时又以各种方式对总公司负责。该模式常见于股份制企业或企业集团。优点:企业成长具有生命力;缺点:若没有统一的传播作为保证,则难以形成统一的企业形象。

5.企业视觉传播的媒体策略有:渐进法、集中法、综合法。

第7章企业标志设计与传播

1.企业标志与商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两者均受法律保护,但保护的程度不同;国外的企业常将商标和标志合二为一。

2.企业标志具有识别性、领导性、同一性、延展性、系统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3.企业标志的设计原则是构思深刻,构图简洁;形象生动,易于识别;新鲜别致,独具一格;符合审美原则并注重运用通用语言。

4.企业标志的设计流程是:调查分析;意念开发;设计表现;标志的精细化作业;标志造型的标准作图。

第8章企业标准字、标准色的系统设计与传播

1.2.3.4.5.标准字具有识别性、易读性、造型性、延展性、系统性的特征。

标准字可以分为企业标准字、字体标志、品牌名称标准字、活动字、标题标准字。标准字的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

标准色是指经过设计代表公司形象的专门色彩。

在VI设计中,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具体联想和抽象感情。第9章企业导入CI的基本程序

导入CI有4大步骤:即提案阶段;调研阶段;开发设计阶段和实施管理阶段。

下载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法期末考试复习纲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法期末考试复习纲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