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国人的启示读后感
《德国人的启示》读后感
德国它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 祥地。它是艺术家与哲学家的国度,诞生了一代代厚积薄发 的思想巨人。德意志,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却持久的 演绎着硝烟弥漫的帝国春秋。它有着怎样的民族意志与精 神,又走出了一条何等独特的大国之路!纵观当今世界,无论是像奔驰、宝马、博世这样的知名 国际化大企业,还是像多尔曼、沃斯这样专攻某一领域设备 的德国中型企业,都自然继承了德国制造的优良名声,对理 性的崇尚、对计划性的遵守与精确度的执著。所以很难说清,到底是德国这个国家的形象与性格塑造了德国制造的名声,还是上百年来德国产品的优质造就了人们对德国这个国家 的整体印象。
这段时间以来,我在参加我行组织的关于学习《德国人的启示》一书中,脑海中不时浮现出关于德国文化的点点滴 滴。是啊,德国之所以成为一个集工业文明之大成的世界强 国,良好的“硬件”设施固然重要,但更可贵的还在于它有着 深深融入每一名德意志人血液中的精神,而这种精神、这种 理念,正是德国文化的灵魂,是德意志共和国的工业文明皇 冠上最璀璨的明珠。通过学习了解德国文化,我对商业竞争 和员工责任有了更高层面的认识,一个企业的发展与强大 需要员工有严谨的行为,顽强的执行力和高度的责任心。
在小企业金融部实际工作中,员工每天与客户打交道,杂事琐事繁多,难免产生惰性,容易滋生消极情绪,责任心就容易有所下降,以至于工作无法按时完成或是错过一些营销机会,因此经常进行责任心教育,建立行之有效的责任考核机制,让员工明白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让员工认知到责任心在日常工作的意义,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习惯,是很有必要的。尽职尽责是员工对工作负责的基本要求,一名员工,无论从事什么岗位都应全力以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如果我们邮储银行的员工都更做到尽职尽责,不断提高和改进自己的工作,我相信我们的邮储银行明天一定会更好!(小企业金融部 范崇蜀)
第二篇:德国人的启示
德国人“用质量去竞争”的启示
提起德国,人们总能想起“奔驰、宝马、西门子„„等享誉世界的品牌,这与德国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坚持“用质量去竞争”作为企业首要目标不无关系。然而,你是否清楚,十八世纪的德国,也曾是一个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的国家?
那时的德国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科技、经济远远落后于同为欧洲的英法等国。为了快速提升国力,德国人首先把目光瞄准了通过工业革命而已经成为世界强国的大英帝国。起初,德国的许多企业工厂为走捷径,不择手段地剽窃英国的产品技术进行假冒仿制,而政府对此也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还施以援手暗中鼓励。当时的英国产品享誉世界,给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然而,随着德国仿冒英国的产品鱼目混杂地流向市场,各国对英国的产品逐渐失去兴趣,“德国制造”的这些质次价差产品严重影响了英国形象不说,还导致外汇收入大幅下滑。英国人为“德国制造”大为恼火,大英政府在国民怨声载道中不得不通过了针对德国的《商品法》,勒令所有进入英国及其殖民地的产品必须标明“德国制造”的印记。很快,“德国制造”便臭名远播,一时间,许多国家纷纷拒绝进口德国产品,在世人的眼里德国人也成了被嘲笑的对象。德意志民族为“走捷径”付出了沉重代价。面对奇耻大辱,德国人没有抱怨别国的指责,更没有刻意护“短”,而是认真自我反省。经过反复论证,他们终于认识到:“浮躁”与投机取巧,虽然能获取一时的好处,但终将以失败告终,“唯有产品的优质性才是它最好的广告”,“质量意味着产品的生命。因此,在任何情况下,质量都是企业的生命”„痛定思疼之后,德国人便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们把“用质量去竞争”确定为企业的首要目标,并把英国人针对其制订的《商品法》张榜在许多工厂的醒目之处以警醒国人。
十多年后,英国及其许多国家的人民惊奇地发现,“德国制造”又渐渐侵入他们的生活,且越来越必不可少。原因是德国产品已今非昔比,均属上乘。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人们在德国的许多企业工厂仍然能看到当年的那部《商品法》,回想那段屈辱的历史,德国人至今念念不忘英国的“帮助”。
是的,德国人曾经走过弯路,但他们能够深刻认识自身的问题,且逐步把产品质量上升为整个德意志的哲学禀性,这就是探求事物的本质、确定长期的战略、适应外部的环境。这种经过沉重代价换来的哲学理念,不仅造就了众多享誉世界的大哲学家,而且也深深影响了德意志人的行为,即“追求完美”,这种民族哲学理念最终使德意志变为当今世界上最讲求质量的民族。是的,德国人能够知耻而后勇。他们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很快使国家迈进现代化门槛。他们为了防止出现产品质量不过关的现象,除了道德这一关口以外,还有法律这一关口。德意志人认为:“在任何问题的处理上,重要的不是合情、合理,而是合法。”根据德国近代以来的法律,凡出现产品上以劣充优、以次充好的现象,企业将被立即查封,企业主和当事人将被立即法办,并永远不得再进入这一行业经营。谁敢以身试法?这就是“在德国,你是买不到假货的”原因。
是的,德国产品的售后服务是世界上最好的。他们竟然能在100年后都不忘提醒用户!因为他们认为这仍然属于产品质量的组成部分。2006年,广州某家医院收到一封来自德国的信件,称该医院大楼是德国建筑师于1919年设计建造的,如今已到设计寿命的年限,提请注意修缮和安全。过了几天,德国人又打电话提醒医院注意该建筑的安全,此举令该医院院长感动得说不出话来。2010年,青岛老城区下水道一个设备坏了,德国人得知后立即电告青岛市政府,100多年前德国人在青岛修建下水道时曾在水道中专门留有配件,青岛市政府派人下去搜寻,果然,那配件就在出问题的地点附近,换上去之后立即就解决了问题。
德意志民族从当初剽窃别国技术导致世人嘲笑到锐意改革“德国制造”而享誉世界,其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非常值得今天正在进行社会转型的中国人好好研究和思考。我们“改革开放”搞了三十多年,至今也很少有真正质量过硬、享誉世界的优秀品牌。原因固然很多,但真正反思一下,不难发现,一切产品质量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只有人的责任和诚信意识固化了,才能真正打造出高质量的产品。
首先,要从国家层面构建大质量格局,切实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国务院颁发的《质量发展纲要》已为提升产品、环境、工程、服务等质量问题指明了方向,中央又把“质量强国”列入国家战略,各省市也制订了许多强省强市措施,关键是贯彻落实到位,扎扎实实付诸行动。
其次是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打牢质量提升的技术基础。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标准是自主创新的制高点,谁掌握了标准制订的话语权,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可以说,标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规范企业管理,有利于推广科研成果、先进经验和发展新品种,有利于为解决市场争端提供依据和降低技术壁垒风险。我们在这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加倍努力,才能获得新的突破。
再次是加强质量体系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指出:要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搭建以组织机构代码实名制为基础,以物品编码管理为溯源手段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推动行业质量信用建设,实现银行、商务、海关、税务、工商、质检、工业、农业、保险、统计等多部门质量信用信息互通共享。要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记录,健全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加大对质量失信惩戒力度。要鼓励发展质量信用服务机构,规范发展质量信用评价机构,促进质量信用产品的推广使用,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质量信用服务市场。
四是注重部门协作配合,依法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要构建和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政府要加大对生产源头的治理力度,强化市场监督管理,持续深入开展重点产品、重点工程、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重点市场质量执法,严厉查办制假、售假等质量违法行为。公安、工商、质检、检验检疫等部门要加强执法协作,建立健全处置重大违法突发事件、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加强行业性、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集中联合整治,严防假冒伪劣产品流向市场,确保民生。
德国人质量建设的经历,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对于正在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中国而言,除了认真借鉴发达国家质量建设的经验,更应立足本国实际不断完善自身的质量建设体系,既重视生产环节的设计制造,也严把流通领域关口。只有努力做到“人人享受质量,人人关注质量”,并切实将质量意识固化为国人的共同理念,也才能真正实现“质量强国”的中国梦!(增涛)
第三篇:德国人的质量观读后感
《德国人的质量观》读后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国人可能都知道,德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在世界上是享有盛名的,在德国肯定不会买到假冒伪劣产品。而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优秀文明国家,却在生产产品质量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如“楼歪歪”、“桥脆脆”、“三聚氰氨”等等,真有让人感到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互相投毒的时代了。
在德国不管你去什么地方购物,绝对不要担心会买到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像德国这样作风如此严谨,而且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保持这样的作风。在读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哲学的民族。这种哲学传统不仅造就了众多饮誉世界的大哲学家,而且也深深影响了德意志人的行为,即“追求完美”。德意志人的这种哲学禀性由三部分组成:探求事物的本质、确定长期的战略、适应外部的环境。
德国人很重视产品的检验工作,但德国人骨子里却认为:通过检验来提高产品的质量不是最好的途径,因为检查不会改变产品质量,质量只有设计和制造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德国产品的售后服务是世界上最好的,让我们震撼的是他们竟然能在近100年后都不忘提醒用户!因为这仍然属于产品质量的组成部分。和我们的质保一年或三年相差距离太大了。
德国人严格的质量意识更得益于它现代化的教育体制。因为产品的质量归根到底是由人的质量决定的。而人的质量首先取决于教育的质量,教育的质量则取决于教育体制,而在教育体制方面,德
意志恰恰是世界一流的。德国人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繁荣国家。而中国人都在“为谋生而学习”,德国人却能将“受教育”视为一种“国民义务”。因此中国年轻人进大学“不是为了科学,而是为了科举”;“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求职。”
我想宗教信仰也是德国人的传统文化,如产品质量做不好就要受到“良心”谴责的,因为神在看着,做不好也是注定要“下地狱”的。这就是“坚守诚信、信守诺言,敬业守责、精益求精”会成为“每一个德国人的原则”的宗教原因。中国是一个无神论的国家,大多数人都蔑视宗教信仰,或是把宗教信仰当作迷信来看待,因而在精神领域里明显缺乏一种共同的凝聚力和约束力。如在我们身边你看到那些信佛的人,他们就不会做坏事,如他们开厂,最少不会造像“三聚氰氨案”、“牛肉粉”、“瘦肉精”、“福尔玛林”、“苏丹红”之类的产品。这说明信仰的背后怀有一种 “敬畏感”。
正所谓我们要“听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问题,学别人的招数,使自己的功夫”,认真学习德国人的理念,我们华鼎电器员工还应深入学习企业核心价值观,即稳健、诚信、卓越,并以这一价值观实现提升华鼎品质、着力创新,再铸华鼎辉煌。
戴永林
2013-9-22
第四篇:《像德国人那样严谨》读后感
读《像德国人那样严谨》有感
日常生活中,德国的产品质量好是大家公认的,可是拥有五千年优秀文明的我们为什么造不出这么实用、耐用甚至是经典的产品?带着这个疑问,我读了《像德国人那样严谨》,心中的疑问也渐渐消除了…
在这个地球上,无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找到作风严谨的人不难,可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这样风格的人,我认为也只有德国。这篇文章讲了在德国问路,他们会给你讲到精确到几百米在第几个路口往哪转;德国的建筑在87年后达到设计使用年限了还会提醒用户注意修缮和安全;高速公路上,不论堵车有多远,依然秩序井然;还有就是以精美、可靠、耐用而闻名的奔驰车。看到这些,反观我们自己是怎么做的呢?当别人向我们问路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像德国人那样精确到米吗?我们的产品质量呢?路旁的建筑工地一片热火朝天,可是我们的建筑实际使用年限有多长?我们的百年建筑又有多少呢?在堵车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是秩序井然?
态度决定一切,其实不管再好的产品,终究是由人来创造的;而德国人严谨的态度也决定了德国产品质量的可靠,当然,在看到差距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相反这更能让我们看到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名质检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去做每一项检验,只有这样,我们厂的产品才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我们厂的经济效益才能达到最大化;同样,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像德国人对待事情那样严谨的态度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的建筑也会是百年建筑,我们的产品也是可靠质量的代名词,我们的交通也是秩序井然,那时,才能说是中华民族真正的伟大复兴。邸玲
2012年2月14日
第五篇:德国人及其经济发展
是“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
——德国经济如何保持强劲
□ 杨佩昌(旅德学者)
相当稳健、真正“不折腾”的发展道路
自欧洲陷入债务危机以来,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国的经济一直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而同属欧盟的德国则有一番不同的景象。这不得不归功于德国独特的经济道路。仔细观察德国经济走过的轨迹,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迄今为止相当稳健、真正“不折腾”的一条道路。
德国的经济体制可用一个词概括,就是“社会市场经济”。它的特点一是自由市场竞争,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本质特点,没有自由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第二是秩序,这点是世界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只有德国强调有序的市场竞争,这也是它吸取历史教训后得出的认识。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因为过于强调自由竞争,导致竞争的无序,加上多方面原因,最后希特勒获取了权力。第三是社会公平正义。德国有深厚的基督教传统,民众大部分为基督教徒,尤其强调社会责任。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非常符合德国国情,使德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从1949年联邦德国于二战后的废墟中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初,德国只用了15年时间,便已超越世界大部分国家,综合国力排在美国之后,位列第二。到70年代才被日本超越,前两年被中国超越,目前排名第四,但前面的几个国家无论人口、面积都远比德国大得多,应该说这个成绩是很值得骄傲的。
欧美多数国家的政府经常频繁更换,即使政策实施得当而广受民众欢迎的政府,其首脑顶多可以连任一次。而德国虽为民主体制国家,但对政府首脑的任期并无严格限制。这种制度独具特色:资本主义中蕴含一定的社会主义的元素,两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德国历届政府执行经济政策有一个共通的特点:适中、适度、平衡,从不走极端。德国人对“中庸思想”的领悟和应用水平很高,左右两大党轮流执政,不断对走偏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行适度的纠正和调整,从而避免过度左偏或右偏。从政党的轮替可看出,德国民众是非常理智、理性的。二战刚结束的十几年,国家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右派政府最在行,于是民众就选择右派政府掌权。右派政府执政了一段时间后,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又让左派政府执政,以更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不至于出现两极分化。这样的选择实在精妙,一个人明智不足为奇,难的是选举是全体选民所左右的,不得不让人佩服。
在法律框架内活动的经济政策
德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完全是在法律框架内活动,法律制度对政府的行为作了规范,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政府要做什么,如何做,发展目标是什么,如何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法律都作了详细规定。经济危机中,德国政府的从容即来源于此。
德国为保证自由市场竞争,于1909年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另外有一部颁布于1967年的《稳定与增长法》,是德国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法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规定政府如何稳定经济的法律。20多年后,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法等国才开始群起而仿之。这部法律确定了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一是稳定物价,为什么要稳定物价?如果物价不稳定,国民财富就会挥发,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也不会高,这是每届政府的第一要务。其次是充分就业。政府必须为工人创造就业机会,将此上升为政府的目标之一,这在当时是很有远见的。三是内外贸平衡。四是在这三点基础之上的“适度的经济增长”。“适度”一词已明确写进德国的《稳定与增长法》,以保证经济不会过热,也不会过冷。《稳定与增长法》规定的四大目标非常高明,但问题也接踵而来:这四大目标是相互冲突的。比如要稳定物价,就会与经济增长产生矛盾,因为经济增长需要钱来刺激;再比如就业政策,如果物价不能平稳,经济增长不快,创造的岗位就少,等等。如何让这四大目标协调发展,这对政府的执政水平是一个考验。
德国政府为此做到了以下两点:第一,稳定物价。央行(联邦银行)和政府脱钩,独立于政府而存在——如果央行依附于政府,就如同一个人左手花钱,右手生产钱,花钱的手就不会有压力,很可能浪费资源。稳定物价还需要有“适度的”工资增长的配合。德国的资方和劳方是社会伙伴关系(即资本家、工人并非两个对立的阶级,彼此都要为对方着想),工人不能要求每年快速提高工资,一定要一步步稳健地提升,这样资本家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这期间,政府以第三者的角色介入劳资谈判,公布一些数据,如今年的经济增长率是多少,物价增长多少,预计明年是多少,未来政府财政投入,等等。用这些导向性的数据影响谈判,让双方心里都有条底线,大家有了共识,就能避免漫天要价。
第二是财政投入的问题。德国政府认为当经济平稳增长时,政府之手要尽量减少干预,只有在经济发生波动时,政府的手才要伸出来,但也不能完全伸开。早在1967、1968年德国爆发第一次经济衰退时,政府就开始进行经济干预了。它对财政投入的选点选得非常准确,首先从产业和区域通盘考虑,把更多资金投向经济呈弱势的地方,以弥补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再者从企业类型上看,把更多的资金投到中小企业中去,降低银行利率,将金融环境放宽,让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如同中医的针灸一样,对准穴位下针,然后整体就活了过来。
欧债危机中,德国的财政投入也是适度的。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后,美国财政的投入为7800亿美元,而德国政府计划于2009年和2010年投入1200亿欧元,实际总共才用了800亿欧元。为何在财政投入上一定要克制呢?好比医生为病人开药,对剂量的把握非常关键,适量的药是治病的,过量则会致人死亡。
德国法律中还有一个条款被称为“刹车条款”,即在经济过热时对经济活动有一个“刹车机制”。政府平日会对企业征收“平衡基金”,在发展顺风顺水时,政府悄悄地收一点儿钱,企业的反弹力度也不大,等到经济危机降临时,政府可凭这笔基金刺激经济,企业可拿到一大笔补助。如此政府便不必靠借贷过日子。
德国政府对债务活动也有严格的限制,为此还制定了专门的法案,2009年便计划将债务限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0.35%以内,这个目标将持续到2016年。为此,政府必须把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全部砍掉,主要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入手。一方面降低社会福利的开支,另一方面削减对外援助。譬如从2010年起,德国就已停止对中国的援助了。德国政府主动限制自己财政支出的同时,还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虽不会直接拨款给企业,但会通过各种方式给工人补贴。比如短工原来一小时能赚8欧元,但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约15欧元才能满足,另外7欧元便由政府补贴。但补贴不是无限期的,需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此可让企业在最困难的时候多雇些员工,付钱少,又能解决就业问题。在这几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德国经济受到的冲击很小。
德企: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德国经济之所以能保持强劲,除了上述提及的政策层面,从企业本身也可找到原因。德国企业跟德国人一样,做事不慌不忙,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民族,德国人身边通常都有一个小本本,会在每年年终记下未来一年的工作、生活安排。如果你要跟他预约一个会面或其他活动,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掏出小本本,看跟计划有没有冲突。有的话会直接拒绝。即使在没有安排的空档时间内,若对方只是提前两三个礼拜预约,他也会很不高兴,正常的起码要提前两三个月,他才会觉得妥当,从而欣赏和信任你。可见德国人的计划性非常强,这个特点同样体现在企业身上。当经济危机到来时,德国企业跟这个时间点是脱节的,危机的冲击波到了它那里可能要经过很长时间,已经滞后了,冲击波带来的影响也会变得很小。
德国的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比如我们想起宝马、奔驰,就会联想到诸如“豪华、时尚、尊贵”等词语,想到西门子就会冒出“经久耐用”。这些“关键词”就是它的核心竞争力。大企业如此,小企业也一样。德国有一家有200多年历史的润滑油企业叫卡尔·贝克,这个小企业每年要研发三到五个新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200年时间里总共开发了800种产品。对许多企业来说,一般都是抓大客户,不抓小客户,而这个公司刚好相反,抓“小”放“大”,只为小客户服务,此乃第一招。第二招是非常贴近客户的一种服务方式,即每个客户对应一个服务人员,而且对应服务的时间可能是10年、20年甚至30年,所以不容易发生客户流失问题。结果,这一个小企业就占据了全球1/4的润滑油市场。德国企业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较真。如以出品汽车工具、冲击钻钻头闻名的博世公司,最重视的便是质量。经久耐用是德国工业产品的一大特点,但这也有不利的一面,客户更换零配件的速度降低,企业盈利就少了。有人为此建议要么把产品的价格降下来,要么放宽对产品质量的监控,但公司领导层坚决说不,坚持价格不降,质量更不下降,而是另辟蹊径开发适合产品的群体。他们首先到美国去,美国生产的汽车又大又粗,容易坏,于是公司在当地很快找到了市场,博世在美国销售的产品比在德国本土多出3倍。接下来又发现了中国市场,因为中国市场
对质量普遍把关不严,博世就有了更大的发展。正是德国企业对低质量、低价格不妥协的精神,使它们在这次经济危机中,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德国的企业80%是中小企业,它们是德国政府在这次经济危机中的重点扶持对象。中小企业活了,德国经济就没问题了,这也反映出政府的明智之处:并不认为把几个大企业搞好了经济就有救了。大企业往前冲了,但落下了一大批中小企业,就像下跳棋,光想着冲前面的几个子儿,后边的全都落下了,结果就要输棋。协调配合,整体推进,这非常重要。
德意志民族具有强大的反省能力
面对德国在经济危机中的“独大”,如今欧洲不少国家心存疑虑,毕竟德国前两次称霸的历史条件与今日颇有几分相似。但我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
德国这个民族是有“虎牙”的。二战结束后,他们对极权主义进行了有效的限制,甚至限制到了让整个民族变成了“和平主义者”,通过法律的规范、教育等手段,让老百姓变成了“合作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是不管遇到任何问题都反对用战争手段,反对用武力解决。故而美国攻打伊拉克,德国是持反对意见的。从另一层面看,这个国家也不可能再支持任何武力行动。有几方面的原因对此进行约束,首先是德国的民主体制相当完善,确保政府在框架内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其次再借用法律约束民众的行为,民众也相信在这个体制内能更好地生活;再者是德国人具有强大的反省能力,德意志民族是一个思辨的民族,战争这条路走过,但行不通,以后亦不会重蹈覆辙。
德、法、英三国历来是影响欧洲局势的三支重要力量,英国置身欧元区之外,在欧盟中影响力有限;欧债危机中,虽然德、法在一系列问题上的争执,最终都不得不以法国作出让步而妥协,但德国人始终不认同“欧元区的命运和欧洲一体化的前途主要取决于德国”一说。德国是一个非常克制的国家,不想让自己的作用特别地放大,放大到整个欧洲都打上德国的烙印。每当别人问道,应该是“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民众的答案无一例外是“欧洲的德国”。
但在很多政策上,德国对欧洲的影响确实不容忽视。比如欧盟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其实质就是德国《稳定与增长法》的翻版。公约的核心精神就是限制政府的财政开支,适用范围是整个欧元区国家。在这次的债务危机中,德国政府比较尊重该公约,但南欧国家就没有严格执行公约的规则,突破债务框架,所以才导致负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