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实践线索总结[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10:1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实践线索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实践线索总结》。

第一篇: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实践线索总结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实践之线索概要总结

1.19世纪末以前,城市规划实践、立法及理论探索是以工人居住及城市卫生为导向。

代表性事件包括三个:

规划理论设想:

欧文,在1817年给“解放制造业穷人文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了“新协和村”的理想居住社区计划。

傅立叶提出“法郎斯泰尔”的居住模式,即“法郎吉”设想,并付诸实践。

规划立法:

1848年英国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公共卫生法》严格意义上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涉及城市问题的法案,对于后世城市规划工作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1868年,英国颁布《手工业者和劳工住房法》,其目的在于工人的住房问题。

规划实践:

1853年,奥斯曼开始着手巴黎改建,其目的包括:1.一个在节日时期令人赏心悦目的华丽街景。2.消除贫民窟。3.便于调动军队。4.加强商业中心与火车站的联系。一系列的建设改造使得巴黎成为资本主义城市的建设典范,其实质也是通过拆建的方式改善由于工业发展对城市带来的恶劣影响。

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基于对产业革命带来的城市问题的研究,形成了成体系的规划理论、规划法案以及规划实践工作。并着重于通过疏解、集中、功能分区等方式解决大城市的拥堵问题,并于战后开始广泛的实践,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理论的主流是——功能主义下的物质空间决定论。

规划理论: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丽亚·玛塔提出“线形城市“城市理论。

1889年,西特对西方传统城市设计方法及空间组织的艺术原则进行了基础性研究(这一工作很类似于我们今天做的图典工作)。并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但由于与当时主流思想相悖,所以其书一出版就受到广泛的批判,但二十世纪后半叶,随着物质空间决定论的瓦解,城市设计工作被人们逐步重视,其理论又被广泛称誉,并成为后世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

1898年,霍华德出版《明天:走向真正的改革的平和之路》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规划理论。田园城市理论是第一个体系比较完整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1904年,加尼耶提出工业城市的理论。1917年在其出版的《工业城市》的专著中阐述了他的设想,以功能分区解决城市问题的思想开始被人们接受。

1915年,盖迪斯出版《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运动和文明之研究导论》盖迪斯阐述了他从区域看待城市的城市规划思想。盖迪斯还提出:调查—分析—规划的规划工作方法。1918年,沙利宁提出有机疏散理论。

1925年,勒·柯布西耶 在其出版的《明天的城市》(法语版原名为《城市规划》)中提出了现代城市的设想,他认为城市规划有以下几个原则:1、减少城市中心的拥挤;2、提高城市的密度;3、增加为出行服务的交通方式;4、增加公园和开放空间。

1929年,佩里(C·A·Perry)提出“邻里单位“理论。这是我国居住小区的原形。1932年,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郎菲提出系统论思想。

1933年召开第四届CIAM会议以“功能城市”为主题,通过了城市规划历史上重要的《雅典宪章》,城市四大功能被提出,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宪章中对现代城市规划提出五个基本原则:

1、合理的规划。

2、功能分离。

3、高层低密度。

4、排除历史与传统。

5、地区自立。雅典宪章奠定了战后物质空间决定论大行其道的基础。

规划实践:

1907年,芝加哥当地的一个商业俱乐部,委托波纳姆进行整个芝加哥的规划设计,至1909年,波纳姆发表“芝加哥总体城市规划”,这份规划被誉为第一份覆盖城市的“总体规划”。1918年,沙利宁提出有机疏散理论,并在其编制的大赫尔辛基规划中予以运用。

1923年,纽约成立了一个非营利的、非政府的区域规划组织——区域规划委员会,该委员会研究编制了纽约的区域规划。该规划为后世区域规划构建了一套非常完善的蓝本。1944年,阿伯克隆比完成大伦敦规划。1949年,美国开始城市更新运动

1951年勒·布西耶完成了印度昌迪加尔的城市总体布局。1956年科斯塔完成巴西利亚总体规划。这两个城市被称之为功能主义和现代城市运动的经典产物。

规划立法:

1916年,15年发生的纽约“公平大厦”案件导致《纽约市区划条例决议》通过。1947年,英国颁布新的《城乡规划法》,这部法律为为英国战后的城市规划体系和城市建设管理奠定了基础。也是后世各国城市规划体系的模版和基石。

3.20世纪中叶以后,规划界开始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和反思,形成了行为空间决定论,并对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城市建设带来的城市问题进行更正。

1951年,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创办“人类发展和聚居国际顾问总公司”,提出“人类聚居学”。1960年,凯文林奇发表《城市意象》一书,提出了城市五要素,即路径、区域、节点、标志和边界。

1961年,简雅各布出版《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对现代主义思想下的城市规划进行了直接的批判,并认为在物质空间决定论基础上形成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是一门“伪科学”。1964年英国颁布《东南部报告》,对之前的新城建设进行反思。1964年,《威尼斯宪章》又被称作《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 1965年,亚历山大发表《城市并非树形》,指出了物质空间决定论忽视了人类社会复杂的交错关系。认为城市结构应该是网络状的。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二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城市规划宪章,宪章对《雅典宪章》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肯定,也对近几十年规划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反思,提出:“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同时强调:“在1933年的会议上,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而1977年,应当把城市中已经丧失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性重新统一起来.”

小结.自19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工作经历了早期探索,中期成型及后期批判三个历史阶段。早期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工作着重于解决城市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病问题,其重点集中于工人的住房和卫生问题。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19世纪末,城市规划的理论体系逐步成型,在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形成以功能为导向的物质空间决定论,并于战后被广泛实践。20世纪中叶以后,学者对先前的规划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开始着手解决之前规划工作对城市带来的问题。正如《马丘比丘宪章》签定时,彼特森对现代城市规划及建设工作评价的那样,一代人的规划和建设,必然会成为下一代人的社会问题,所谓的“成绩”甚至是产生困难的根源所在。

第二篇:城市规划理论小结

城市规划理论小结

1.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罗伯特·欧文——新协和村;傅立叶——法郎吉。

2. 田园城市: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霍华德提出。

田园城市的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是一个公园,有六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六个扇形地区。在其核心部位布置一些独立的公共建筑(市政厅、音乐厅、图书馆、剧场、医院和博物馆)。在城市走私线的外1/3处设一条环形的林阴大道,并以此形成补充性的城市公园,在此两侧均为居住用地。在居住建筑地区中,布置学校和教堂。在城区的最外围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和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一面对着环形的铁路支线,交通非常方便。

3. 卫星城市:卫星城的概念强化了与中心城市(又称母城)的依赖关系,在其功能上强调中心城的疏解,因此,往往被视作为中心城市某一功能疏解的接受地。恩温提出。4. 新城:新城的概念更强调了城市的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截流作用。

5. 现代城市设想:勒·柯布西埃

霍华德是希望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过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所出现的问题,而柯布西埃则希望通过对过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使这些城市能够适应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明天城市”、“光辉城市”。6. 线形城市:索里亚·玛塔提出。城市沿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发展。

7. 工业城市:戈涅提出。这一思想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的原则。8. 城市形态研究:西谛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的探讨,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9. 格迪斯的学说:“先诊断后治疗”。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10. 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方法:“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

11. 广亩城市:赖特在《宽阔的田地》中正式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想。这是一个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方格网格上的方案。他认为,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将一切活动都集中于城市中的需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这就是广亩城市。

12. 《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第四次会议的主题是“功能城市”,会议发表了《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功能关系,并把该宪章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

《雅典宪章》在思想上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强调“对于从事于城市规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在内容上,从分析城市活动入手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思想和具体做法,并要求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分区的划分和布置,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建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内涵。

《雅典宪章》的思想方法是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的。这一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质在于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就能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这是《雅典宪章》所提出来的功能分区及其机械联系的思想基础。

《雅典宪章》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而且对以后的城市规划的发展影响也最为深远。它认为,城市活动可以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提出城市规划研究和分析的“最基本分类”。

13. 区域规划理论:贝瑞等人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城市区域的观点、对城市经济行为的分析和中心地理论,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完整的城市体系分析包括三部分内容:特定地域内所有城市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据经济学的地域分工和生产力学说;城市规模上的相互关系——等级-规模分布”关系;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遵循中心地理论。

区域规划奠基于格迪斯和芒福德等人的理论努力。第一次五年计划、俄罗斯电气化计划以及有关于经济区划的理论研究

14. 综合理性规划思潮:目标是采用科学技术来使城市规划更加合理,而城市规划的价值取向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更好地辅助决策过程。

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从思想基础上来看,综合理性规划的本质就是将逻辑实证主义运用于规划中

15.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该宪章申明:《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马丘比丘宪章》首先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摒弃了《雅典宪章》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思想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且这一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规划从人的需要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马丘比丘宪章》针对于《雅典宪章》和当时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

《马丘比丘宪章》提出《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果使城市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强调把已经失掉了它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关联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义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改变了过去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进行描述的观点,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16. 《华沙宣言》(1981年):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届世界会议通过。确立了“建筑-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并以此来使人们关注人、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密切的相互关系,把建设和发展与社会整体统一起来进行考虑。

《华沙宣言》强调一切的发展和建设都应当考虑人的发展,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包括生理的、智能的、精神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各种需求,这些需求即是同等重要的,又是必须同时得到满足的。将生活质量作为评判规划的最终标准,建立了一个整体的综合原则,改变了《雅典宪章》以来的以要素质量进行评价的缺陷和《马丘比丘宪章》对整体评价的忽视,赋予了规划在具体处理城市问题过程中的灵活性。提出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基本职责就是要在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过程中,为满足这样的要求而负担起他们应当承担的责任。

《华沙宣言》提出“规划工作必须结合不断发展中的城市化过程,反映出城市及其周围地区之间实质上的动态统一性,并确立邻里、市区和城市其他构成要素之间的功能联系”。强调:“任何一个范围内的规划,都应包括连续不断的协调,对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在不同水平上用有关人们的反映进行检查。” 《华沙宣言》同样强调城市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对于城市规划工作成功的重要性。

《华沙宣言》在强调人和社会的发展以及规划和建筑学科作用和职责的同时,尤为关注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强调对城市综合环境的认识,并且将环境意识视为考虑人和建筑的一项重要的因素。

17. 《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1992年):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环境与发展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和《21世纪议程》(以下简称《议程》)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18. 经济基础理论: H·霍伊特于1939年提出。在城市经济中,所有产业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基础产业和服务性产业。经济基础理论认为,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它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19. 核心—边缘理论: J·R·弗里德曼于1966年提出,理论依据是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区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一理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空间经济增长的阶段,一是不同区域类型的划分。

空间经济增长的四个阶段(1)前工业阶段,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不显著;(2)过渡阶段,工业产值比重在10%-25%之间,此时,国内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表现出很高的增长速度,从而使核心-边缘的对比开始出现;(3)工业阶段,工业产值比重25%-50%。此时,边缘区域内部相对优越的部分出现了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国家规模上的核心-边缘结构逐步转变为多核结构;(4)后工业阶段,工业产值比重开始下降,工业活动逐步由城市向外扩散,特大城市区域内的边缘区域逐渐被特大城市的经济所同化,在职能上相互依存的城市体系产生,即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

区域类型的划分揭示区域不平衡的性质和程度。第一种类型是核心区域;第二种类型是向上的过渡区域,它不断受到核心区域的影响,具有向内移民、资源集约使用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这个区域有可能成为包含有新城市的、附属的或次一级的核心区域;第三种类型是资源型边缘区域,由于资源的发现和开发,经济出现了增长局面。与此同时,新的聚落、新的城市形成。这种区域也有可能发展发展成为次一级的核心区域;第四种类型是向下的过渡区域,这类区域曾经具有中等城市的发展水平,但由于初级资源的消耗,以及某些工业部门的放弃,与核心区域的联系又不紧密,经济增长放慢,甚至停滞衰退,趋于萧条。

20. 行为—空间理论:通过对空间中所发生的行为的分析来认识城市的空间而产生的一组理

论。主要是针对于对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批判而建立起来的。行为—空间理论从城市中人的活动和活动的需要出发探讨城市空间的形成和组织。

21. 综合规划:综合规划的概念是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综合规划包括了城市和区域的社会经济因素。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综合规划的特征在于它的综合性、总体性和长期性:

22. 邻里单位: C·A·佩里提出,其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

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谋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第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23. 连续性城市规划: M·C·布兰奇于提出。他的立论点在于对总体规划所注重的终级状态的批判。城市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规划对终极状态的过度重视,而忽视了对规划过程的认识。规划应当统一地考虑总体的和具体的、战略的和战术的、长期的和短期的、操作的和设计的、现在的和终极状态的等等。

连续性城市规划包含两部分的重要内容。首先,应当明确区分城市中的一些因素需要进行长期的规划,有些因素只要进行中期规划,有些甚至就不要去对其作出预测,而不是对所有的内容都进行统一的以20年为期的规划。城市规划应当定期进行修订,有时也需要全面地修订,并且根据需要能够快速地予以修改。除此之外,规划还必须充分地跟上时代的变化情况,规划应当领先于各种行动而不是在追随这些行动。

24. 人文生态理论:城市不仅是一个经济系统,也是一个人文系统。它的最重要概念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竞争,另一个是“统治”。

25. 可达性理论: A·Z·古腾贝格于1960年发表论文揭示了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可达性,就是交通通达的方便程度。

26. 通讯理论:由B·L·迈耶在1962年出版的《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城市是一个人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而交通与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27. 区位理论:J·H·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是区位理论的基础。他通过抽象的方法,假设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立城邦来研究如何而已农业才能从每一单元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的问题。

28. 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关于工业区位的主要思想认为运输费用是决定利润的决定因素,而运输费用则可视作工业产品的重量和生产地与市场地之间距离的函数。因此,工业生产区位是依照产品重量对它的价值比例来决定的,这一比例越大,其生产区位就越接近市场地。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认为,影响区位的因素有区域因素和聚集因素。前者指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两项因素,后者指生产区位的集中。

A·廖士在区位理论中,第一个引入了需求作为主要的空间变量。任何产品总有一个最大的销售范围,并且至少要占有一定范围的市场,这种市场最有利的形状是六边形。市场网络是廖施区位理论的最高表现形式。

W·伊萨德的基本观点是一般区位理论能以与经济理论中的其他方面同样的方法来发展,可以依据替代方法来分析企业家作决策时如何组合不同生产要素的成本,以此来确定成本最小而效益最佳的地点。

29. 中心地理论:由克里斯塔勒于提出。中心地是指可以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腹地范围)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由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就称为中心地功能。提供中心地功能的地方必须获得足够的支持以维持它的运营,而这最低支持门槛可用人口规模来定义从而获得空间上的意义。这样,每一个中心地都有它的作用范围。为了使中心地的作用遍及整个空间地域,代表各个中心地实际作用范围的圆必须互相重叠,经过对重叠范围的再划分,便形成了六边形的网络构架。

30. 同心圆理论:由E·W·伯吉斯于提出。城市可以划分成5个同心圆区域:

居中的圆形区域是中心商务区;第二环是过渡区,是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地区,是衰败了的居住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第五环是通勤区。这一理论

特别关键的一点是,这些环并不是固定的和静止的,在正常的城市增长的条件下,每一个环通过向外面一个环的侵入而扩展自己的范围,从而揭示了城市扩张的内在机制和过程。

31. 扇形理论:H·霍伊特提出。城市就整体而言是圆形的,城市的核心只有一个,交通线路由市中心向外作放射状分布,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将沿交通线路向外扩大,同一使用方式的土地从市中心附近开始逐渐向周围移动,由轴状延伸而形成整体的扇形。也就是说,对于任何的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继续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32. 多核心理论:这是由C·D·哈里斯和E·L·乌尔曼于1945年提出的理论。提出了影响城市中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

(1)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如中心商务区要求非常方便的可达性,而工厂需要有大量的水源);

(2)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互相接近(如工厂与工工人住宅区);

(3)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容易产生对抗或有消极影响,这些活动应当避免同时存在(如富裕者优美的、大片的开阔绿地被布置在与浓烟滚滚的钢铁厂毗邻的地区);

(4)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方(如仓库被放在冷清的城市边缘地区)。

第三篇:梳理城市规划理论

梳理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作为一级学科的理论问题

一门独立学科之所以成为独立学科,在于具有自己独立的核心理论。

第三,在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问题更加复杂,不但面临着和美国规划界相似的理论—实践关系问题,而且由于大部分所谓的“现代规划理论”源于西方,中国规划界还面临着西方规划理论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与局限性问题,以及由此引出的建立中国自己的规划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及实施问题。

毫无疑问,这些问题无法在短时期内解决,有些问题也许永远无法完全解决(如作为人类认知过程的理论—实践关系问题)。作为起点,本文认为有必要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一些正本清源式的梳理,尽可能理出规划理论的主干、演变及当代发展的趋势。1.“城市规划理论”的多重定义

“城市规划理论”一词包含着多方面的内涵。首先,“城市规划理论”应该分成“城市理论”(urban theory)和“规划理论”(planning thory)两部分,两者是不同的理论。

归根结底,城市研究关注的是社会学、经济学在城市问题中的应用,而不是这些社会科学本身。而且城市理论关注城市问题的机理,一般也不讨论解决具体城市问题的方案(如具体的交通问题、住房问题等)。

规划理论(planning theory)则关注作为人类干预城市发展、解决城市问题的一种努力即规划工作,因此规划理论不仅研究城市这个客体,更着重于研究如何通过规划手段来解决城市问题,目的是以规划理论来指导具体的规划方案。

法因斯坦特别反对把城市理论和规划理论完全分隔,她认为规划无法脱离其工作背景即具体的城市,脱离了城市,规划就没有了工作对象(Fainstein,2005)。规划理论本身又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规划学科自身的理论,以及为了编制各种规划而对规划编制对象的理论研究。荷兰规划教授法吕迪(Faludi,1973)指出:对规划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规划是“功能性”(function)的,这样的规划是已知工作目标,规划师在给定目标的条件下,研究“如何做规划”;另一种规划是“规范性”(nomative)的,目的是在理性选择的框架内,为规划工作自身制定目标,即“为何做规划”。与此对应,规划理论也有两种,“功能性”的规划理论被称为“规划中的理论”(theory in palnning),“规范性”的规划理论被称为“规划的理论”(theory of planning)。

第一种功能性规划理论即“规划中的理论”关注的是在目标给定以后,如何为落实目标而提出规划建议,中心是不同功能的具体规划的编制原则及方法(例如用地规划、交通规划等的原则及方法)。“规划中的理论”指导着具体的规划工作,所以其内容比较密切地反映了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第二种是规范性规划理论,研究规划工作的自身,包括规划行业的发展历史、基本目标、社会功能、工作程序等,中心是规划这个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及其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法吕迪把它称为“规划的理论”(theory of planning),它受到哲学、社会学的极大影响,具有明显的人文科学属性,但由于比较抽象,往往和具体城市问题有脱节。2 研究城市规划理论的目的

“纯规划理论”的核心恰恰是强调规划目标及价值观问题。然而,对于规划教育界来说,培育规划师必须包括三个内容: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及职业道德(ethics),首要问题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规划价值观,因此“规划的理论“十分重要。

弗理德曼认为,规划的理论“第一个任务是在规划中融入经过深思熟虑的人文哲学,并探寻它对规划实践的影响。这是规划理论的哲学任务。第二个任务是帮助规划实践适应现实世界中尺度、复杂性及时间的约束„„我称其为规划理论的适应任务。第三个任务是将其他领域产生的理念和知识转化到我们自己的领域,使他们易于获得、并有益于规划及其实践。我称其为规划理论的转译任务。

为什么要研究规划理论?康奈尔大学的著名规划理论学者J·福里斯特(J.Forester)被问到为什么进行规划理论研究时,他的答复是:第一,为了反对、纠正传统规划行业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例如对待种族及男女不平等问题的缺陷。第二,在学术层面讨论重要的规划实质性问题,例如土地利用中的价值观问题。第三,改变某些规划实践——有些问题在实践中有解决的办法,但是在理论上却无法解释这些办法;也有些问题在理论上提出了解决办法,但是在实践中却无法实施。它们都需要重新研究,重构理论基础。第四,为了更好地理解城市及城市空间以改进规划理论。他提出:“城市规划是重新构筑希望,而不仅仅是解决城市问题。”(Planning is the reorganization of hope,not just for solving problems)解决具体城市问题需要“规划中的理论”,而重构希望则依靠“规划的理论”。3 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

西方规划理论可以分成四个时期:前现代规划时期;现代规划理论时期(第一代);现代规划理论修正时期(第二代);后现代规划理论时期(第三代)。

在现实中,理论的演变是多向性的、渐变的、前后重叠覆盖的,而不是线性的、突变的、前后隔离断裂的。在严格意义上,可以说并没有明确的代际区划或“代沟”。

广为流传的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J.Jacobs,1961),极力维护城市的复杂性及多样性,其实是规划领域最早的后现代主义著作,标志着规划范式离开现代主义的根本转变。新一代的规划工作并非完全替代了老一代的规划工作,理论演变也不是简单的新中心“点”对于老中心“点”的替代关系,而是中心“点”扩展到“面”的扩展关系:规划理论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多,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全面。与此同时,关注的中心点也在渐渐转移。以集体理性客服个体理性的缺点。

规范的联络性规划为规划制定了一套具有排外性的规范,导致无法解释现实中真正的规划工作。事实上理解规划需要懂得广阔的现实、理解多样化的城市运作机制,而不仅仅是交流。狭义的联络性规划过于强调“只有规划师所作的联络工作才能够对城市发展起作用”,忽视了其他更强势的社会机构、组织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天真的联络性规划把规划作为一个公共政策过程,认为这个过程可以脱离更加强大的社会机构的影响,仅仅通过公众参与来实现公平,却忽视了现实政府的强大影响。联络性规划客观上将规划师同相关的政治力量分离出来,导致不恰当地提升了规划师的重要性,误导人们对社区破坏原因的认识。事实上规划师仅仅为他们背后的权力服务,规划师不是决策者。

事实上很多被当作理智的东西,其实只是被权威宣扬、并再三重复而看起来合理的东西。如果未能证明制度转型可以产生实质性成果,就不可能引发群众广泛地参与变革的热情。当代国际规划理论研究无疑仍然以美国为首,英国规划只有霍尔及希利两位受到关注,其他西方国家的恩规划理论优化(除了法吕迪(Faludi)在美国几乎无人提及,X论发展中国家的规划理论及实践。

第四篇:近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j讲稿

城市规划理论及演变近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j讲稿 社会活动家霍华德

{明日田园城市}理想化的社会城市,设想他得社会改革的突出特点提出以绿地为空间手段的城市社会卫生状况

居住,规划,布局,人口密度,结构,绿带等问题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标志着城市规划理论的开始。

城市工业化了----田园城市:乡村和城市结合的理论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了----田园城市:控制城市规模,城市分散理论 城市环境恶化了----田园城市:有机发展理论等 城市问题的出现: 1.城市环境恶化

2.人口迅速增加,原有的城市规模,交通承载力不能负担 3.卫生条件急剧恶化,贫民窟出现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理论探讨

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城市规划设计”一词则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程,规划和设计相结合,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和实际。

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的复杂巨大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和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正,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住宅及其环境问题是城市的基本问题之一。

古代,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及其演变

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组成

城市规划又叫都市计划或都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试题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其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设计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知识组成的基础是古代哲学,融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鲜明的一点是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期间,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城市规划思想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早在2000多年前,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记载的米利都城规划和中国的《考工记》中得相关记载,都揭示了城市规划在人类早期社会的成就,但是,规划思想发展缓慢;直到19世纪末,城市规划理论才得以全面发展,20世纪中期城市规划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在关于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走向上,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设想完全不同的是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霍华德希望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已存在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的问题,二柯布西埃则希望通过对现存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使这些城市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思路。通过柯布西埃的探讨,逐步形成了理性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并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之中。

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

19世纪末是铁路交通大规模发展的时期,铁路线将城市之间,城之内部及周边地区联系起来,改善了城市地区的交通状况,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于1882年提出的线形城市理论。按照玛塔的想法,传统的从核心向外扩展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它们只会导致城市拥挤和卫生恶化,在新的集约运输方式的影响下,城市将依赖交通运输线组成城市的网络。

戈涅的工业城市理论

在城市空间的组织中,他更注重各类设施本身的要求和与外界的相互关系,并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一思想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的原则,这一原则对于解决当时城市中工业居住混杂而带来的种种弊端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格迪斯的学说

是一位苏格兰生物学家,他的研究显示,人类居住地与特定地点之间存在着一种已经存在的由地方经济性质所决定的内在联系,他认为场所,工作和人是结合为一体的。

他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这一思想经后人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他认为城市规划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充分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城市。他的名言是“先诊断后治疗”,由此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

第五篇: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课外读书笔记二

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课外读书笔记二:

名城保护与旧城更新的文化整合对策研究

——以湖北荆州(江陵)为例 姓名:周皓学号:4102100122班级:10级城市规划1班日期:2014 04 14

一:论文内容概述

本文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荆州(江陵)优秀的物质空间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旧城更新的博弈和冲突中寻找研究的切入点,并以荆州的城市发展实践和困境为研究缘起,通过作者对实地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对名城保护和旧城更新的文化整合提出对策。

文章通过对荆州三义街历史街区和沙市码头区的实地深入调研,分析荆州名城保护与旧城更新中冲突与联系,通过对城市多元文化的有机整合,将名城保护过程中优秀的物质文化资源如历史街区、近现代工业遗址等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如地方民俗、民风、民间艺术等等植入到旧城更新发展中,并以国外相关成功案例为比照,对名城保护和旧城更新的文化整合提供可视的研究成效。

文章最后又提出了湖北省作为文化工业大省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我们国家当前名城保护发展的严峻形势和所面对的问题,对于如何使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旧城区转变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核心有很深入的看法与认识。

二:观点评析

观点1:名城保护与旧城更新的辩证关系

富于精神文化特质的旧城更新能够带动旧城内涵式的更新改造,同时也能促进名城的保护动态发展,例如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的田子坊,它们通过旧城特色文化在经济活动中的渗透,形成产业特色,提升旧城区经济品位,同时能够在旧城空间中建立现代的城市文化符号,形成城市新的竞争力和记忆空间。

观点2:荆州名城保护与旧城更新的文化整合对策

2.1沙市码头——名城遗碎之码头文化

近代以来,沙市码头区曾经作为荆州地区重要的商会中心,在城市经济、文化职能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江堤内的中山路老街区上曾经能展示这些繁华历史风貌的商埠、银行、教堂等建筑依稀以各种残存的状态在用历史的文化语言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及文化。

国内外对城市码头的保护、更新和再利用已做过不少研究和尝试,滨水城市对这些码头的复兴往往是为当地市民或旅游者创造一个既适应现代生活要求,又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化的的新型环境。如悉尼岩石区改造前的状况和沙市码头区很相似,在19世纪世纪时,作为首批澳大利亚移民的登陆地的悉尼岩石区曾作为悉尼的仓库、工厂、银行和酒吧的集中地,许多当时的旧建筑保留至今。

在荆州市倡导“文化荆州”战略的大背景下,文化整合策略下的沙市码头区改造更新必将是大势所趋,未来的沙市码头区不仅展现的是文化荆州的滨江景观风貌,更多的是对沙市百年通商口岸文化,以及近代文明窗口历史的展示,为荆州城市的精神文化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2.2停滞与徘徊——古城保护掠影

荆州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很多宝贵的 历史片段散落在旧城的每个角落,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的多中心化和空壳化发展严重,承载历史记忆的片段在发展中逐渐遗失,对这些历史片段进行文化策略下的有机更新,使得城市中优秀的历史片段——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景区、旧工业码头、旧工业厂房成为城市旧城更新的典型文化单元,融入名城保护中文化保护中,同时,成功的更新单元同那些新的城市元素一起共振、整合,形成更大规模的城市触媒点,影响更大的城市区域,最终产生一种城市更新发展与名城保护的联动效应,带动城市整体的更新和动态的名城保护过程。

三:自我认识与思考

通过对本篇论文的学习,使我对名城保护与旧城更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觉得名城保护和旧城更新的过程中除了注意文化的整合以外还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3.1 名城保护与旧城更新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的要求。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并不是一组矛盾的对象,他们能够做到统一协调,相互带动。

3.2 进行名城保护和旧城开发的时候一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发展战略和部署,切不可一刀切;二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出发,既有一定的前瞻性,又避免贪大求洋、搞不切实际的大广场、宽马路,片面追求政绩;三要注意保持地方特色,利用地势地貌,塑造城市风格。

3.3 配套建设,就是要经过科学论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和专家意见,制定出合理的、可行的、系统的配套方案并严格实施,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与主体建筑同步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环境与承载能力。虽然是历史文化名城需要我们去保护,但是更需要我们在一个城市里塑造出满足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需要做到以人为本。

安藤忠雄在谈及旧城改造曾说过:历史建筑改建,“最主要的是一种历史感。”设计、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既有的东西尽量让它保存着,尽量不要去破坏。因为这也牵涉到环保的问题。改建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你可以让一座建筑重生,用一些可以循环利用的材料进一步地去完善它,让它变得更美好更有意思。建筑可以不从破坏开始,而从留存、留续上想办法,做出更好的东西,是非常好的一个概念。”对于旧城改造项目,无论是决策者、开发商还是设计者都应该有一种历史感,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让旧城重生的态度。

因此我觉得旧城改造项目最为核心的几个问题在于:如何保护历史建筑风貌,如果是没有历史建筑的旧城该如何对待旧的建筑;如何审视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如何做到新旧相接、融合。这些也是旧城改造项目最为困难的地方。

下载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实践线索总结[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实践线索总结[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 要想了解历史和理解历史,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取得并且认识这种过渡里所包含的思想。”——黑格尔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发展演变的脉......

    西方翻译理论课文总结文档

    课文上的总结: 1.The two dominant modes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through the seventies were those focused on primarily literary concerns: First, re......

    城市规划实践报告

    城市规划实践报告 一、实习目的 1、了解城市规划的构成,熟悉规划的业务范围和职业特点,掌握城市规划应具备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构成; 2、 验证并完善城市规划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技术......

    城市规划实践论文

    JIUJIANG UNIVERSITY 实 践 论 文 题 目 南方某城市新区生活地块详细规划设计 院 系 继续教育学院 专 业 工程造价管理 姓 名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二零一五 年 十一 月 -......

    城市规划总结

    城乡关系透视 城乡分离,相互封闭:前工业社会:城市是手工业的集中地和农产品的集散地,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农业和农民在经济上处于支配地位,但政治上受压迫 城乡对立 :工业社会:机器化......

    城市规划理论纲要1大全

    绪论 一、引子:建筑师的角色——现实需要什么样得建筑师? 1. 原先的建筑师与规划师:不同的工作程序与思维方式 1.1 例说建筑师 1.1.1 实例一:建筑师对待建筑设计回顾 1.1.2 实例......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最终定稿)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一、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的城市问题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及设计理论。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

    近五十年城市规划理论演变

    从雅各布斯到紧凑城市:近五十年城市规划理论演变 摘要:文本选择了近五十年来有关西方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12本经典译著进行回顾。从1961年出版的《城市发展史》和《美国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