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借鉴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经验
《专题讲座》
如何理解西方公共管理的实践对我国政府的借鉴意义?
在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专题讲座》课程,该课程的第二专题,着重讲述了当代公共行政管理前沿理论与世界各国公共管理模式,从而让我们理解了科学借鉴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第一要吸取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科学内涵,借鉴西方国家运用政府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经验,正确处理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第二应借鉴西方国家建设福利国家和福利社会的经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三须借鉴西方国家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发展公民社会的经验,探索“强政府、大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的模式。第四是在借鉴西方公共管理经验的过程中,要结合国情具体分析,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公共管理的一些做法,慎重对待西方国家社会事务市场化的经验。
我认为,在上述西方经验借鉴过程中,能体现民生、惠及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当属借鉴西方国家建设福利国家和福利社会的经验,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现状的一项惠民工程。
建设福利社会的前提是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因此我国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流动人口与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建设,构建覆盖城乡所有劳动力的社会安全网。党中央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七大措施中的第4项内容,就是要力争从根本上扭转城乡差距过大并不断扩大的局面,继续加强提高农民收入的措施,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和消费差距相差20年余年的状况,连接城市生产和农村消费的链条,完善和改革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制度,整合现有的农村贫困救助制度、“五保”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试行的农村老人执行生育政策补贴制度,建立起农村“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基础框架;配合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实行新的减贫计划,争取把农村目前按照国际标准计算的约1亿多贫困人口在未来15年中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可见,这是借鉴西方国家建设福利社会,使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不断扩大,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增加,政府补贴与转移性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使社会保障全面完善,最终建成福利国家。
1887年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行政学研究》一文,第一次明确提出应该把行政管理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进行研究,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00多年来,西方的行政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创新,有力地促进了西方经济的发展和科学进步。西方行政管理思想是西方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西方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通过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强化管理的高效率;并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以及完善和健全政府组织等措施,可以为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对我国进一步搞好改革和提升管理水平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第二篇:西方管理理论复习题
一、简答题
简述法约尔关于管理的定义。
答: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五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P23)
1、简述企业文化的作用。
答: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归纳为1.导向作用,2.凝聚作用,3.激励作用,4.教育作用,5.宣传作用。(P284)
2、简述需求层次理论与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区别。
答: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将激发人的动机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等级,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就需要和动机而言的,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就满足需要的目标(诱因)而言的。双因素论的重点是人们对待工作和劳动的态度。(P52、P58)
3、简述系统管理的特点。
答:系统管理有以下四个特点:1.以目标位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
2.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决策时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而不是强调分系统的最优化;3.以责任为中心,每个管理人员都被分配给一定的任务,能衡量其投入和产出;4.以人为中心,每个工作人员都被安排进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工作成绩来付给报酬。(P199-P200)
4、泰罗针对当时美国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哪些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
答:泰罗针对当时美国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管理措施和方法,主要有:1.定额管理;2.差别计件工资制;3.挑选第一流的工人;4.工具标准化和操作标准化;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6.在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P9-P14)
5、解释非正式组织。
答:非正式组织是指,不属于正式组织的一部分,且不受其管辖的个人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有关的人们的集团的总和。(P162)
6、战略联盟。
答: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间或特定事业与职能部门间,为实现某种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结成的一种联合体。(P306)
7、解释“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学含义。
答: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作仅仅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工作的“经济人”,认为人们工作就是为了单纯地追求物质和金钱。这种理论认为,对人的管理必然采取“命令与统一”“权威与服从”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忽视了人的自身特征,忽视了人的精神需要和社会交往需要,“胡萝卜加大棒”是激励方式中的一种,暗喻运用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以诱发人们所要求的行为。(P49)
8、赫茨伯格的保健因素对应需求层次理论哪两个因素?
答: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致是相吻合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相当于赫茨伯格的保健因素。(P58)
10、组织的本质。
答:按照社会系统理论的组织定义,组织的本质表现为进行协作活动的人组成的系统。(P162)
11、非理性主义。
答:是相对于传统管理理论中唯理性主义的管理思想而言的。他们认为,管理的根本因素是人,因此应当以人为核心,发掘出一种新的活生生的人为重点的、带有感情.色彩的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纯理性模式。(P275)
12、简述权变的含义。
答:所谓权变是指权宜应变,指因时因事而变通的方法。权变理论是指以系统观点为依据,研究一个组织(企业)如何根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可变因素的性质,在变化的条件下河特殊的情境中,采用适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境的组织设计和管理活动的一种管理理论。(P222)
二、辨析题
1、科学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理论研究角度
答:科学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理论都同属古典管理理论体系,但两者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泰罗对管理理论的研究是从“车床前的工人”开始,着眼于基层,以企业的作业管理和基础管理为主,进而提出了系统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对管理理论的研究是从“办公桌的总经理”开始,着眼于管理层,以整体的大企业为对象,侧重研究高层管理和一般管理理论。(P22)
2、事业部制组织
答:市场条件等外部环境变化快、内部各种产品之间工艺技术差别大的企业,其组织结构应采取事业部形式。各事业部内部整体化程度很高,而各事业部之间的联系较弱,只是通过财务、行政等经理协商会议及一些政策小组来制定共同的财务、技术和生产战略。(P232)
3、经营和管理的概念
答:法约尔认为经营与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企业经营包括六种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管理只是企业经营中的一种活动,法约尔认为管理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P22-P23)
4、目标管理
答:目标管理是彼得.德鲁克提出,是指使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在工作中国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它综合了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目标管理的实施分为目标的制定、实施、检查、评价四个阶段。(P210)
5、企业再造理论和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
答:所谓企业再造是指“根本重新思考,彻底翻新作业流程,以便在现今衡量表现得关键上,如成本、品质、服务和速度等获得戏剧性的改善”。劳动分工理论是建立在企业“以大量生产为中心”的基础上的,由于精细的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工作的熟练程度,并节约因变换工种而损失的时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加快产品的批量生产。随着情况的变化,要求企业“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按劳动分工理论建起来的公司无法满足顾客需求,因此企业再造理论要求彻底抛弃劳动分工理论,面对市场,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将分割过细的工作按业务流程的内在规律,并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重新整合起来,通过合并工作、简化流程、组织扁平化等建立起灵敏迅速的信息传递机制,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P315)
6、扁平化管理的核心
答:扁平化管理是指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部门和机构、裁减人员,使企业的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中间管理层级尽可能减少,以便使企业快速地将决策权延至企业生产、营销的最前线,从而为提高企业效率而建立起来的富有弹性的新型管理模式。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典型特征是:围绕工作流程而不是部门职能来建立组织结构,具有充分自主权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工作小组(团队)成为基本的构成单位纵向管理层次简化企业资源和权力侧重于基层;受顾客需求驱动。扁平化管理的核心是提高企业的竞争效率。
7、权变领导方式
答:权变理论认为,并不存在着一种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或“不好的”领导方式。一切以企业的任务、个人和团体的行为特点,以及领导者和职工的关系而定。菲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型认为领导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相反方面类似点”的分数;二是对领导者是否有利的情况。豪斯的目标—途径领导理论认为,领导者的效率是以他能激励下属达到组织目标并在其工作中得到满足的能力来衡量的。雷定的领导效率三因素理论从对工作的关心程度、对人的关心程度和效率的高低这三个因素出发,对领导效率进行了研究。唐纳利的领导模型认为领导者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会对领导者的品质和领导者的理解产生影响。(P233-P240)
8、管理过程学派
答:管理过程学派有三个基本观点:1.管理是一个过程,解剖它的最好方法是首先分析它的管理职能;2.管理科学是一门揭示管理人员活动规律的科学,这门科学既有自己的核心知识,又有边界范围;3.管理过程理论主张以职能分析为中心建立管理理论体系。管理过程学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划分和分析管理职能来揭示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但各个代表人物对管理职能的划分有所不同,但对计划、组织、控制这三项职能的认识完全一致,对指挥、激励、人事三项的意见也比较集中。(P142-P143)
9、人际关系学派
答:人际关系理论主要观点:1.企业职工是“社会人”。2.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满足职工的社会欲望,提高职工的士气。3.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P48-P50)
10、早期经验主义学派对管理者与领导者的理解。
答:早期经验主义理论认为领导者是在一个组织系统中处于领导岗位的人员,管理者实际是指那些能影响整体绩效的各类决策者。这正是现代意义上的领导者。相反,早期经验主义学派所定义的领导者恰恰是现代意义上的管理者。(P208)
11、权变理论对人性的看法。
答:权变理论的理论基础是超Y理论,超Y理论是以行为科学理论中的有关人的特性的“复杂人假设”为依据的,复杂人假设的要点是:1.每个人都是有许多不同的需求,具有不同的能力,人的工作动机不但复杂而且多变。2.一个人透过其社会生活,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因此,一个人在组织中表现得动机模式是其原理的动机与组织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3.人在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部门中可能有不同的动机模式。4.一个人是否感到心满意足,肯为组织尽力,取决于其自身的动机构造及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
5.人可依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应。(P224、P74)
12、决策理论对人的看法。
答:西蒙认为,人类实际的理性既不是完美无缺的“绝对理性”,也不是非理性的。他
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并指出,人们在决策时,不能坚持要求最理想的解答,常常只能满足于“足够好的”或“令人满意的”决策。决策中要把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假设转变为有限理性的“管理人”或“决策人”的假设。(P180)
13、美日文化的不同
答:美国的文化基本以欧洲文化委基础,同时也揉进了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其主要特征是:崇尚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和理性主义。日本基本是以东方民族文化为主,其主要特点是: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偏重强调“诚”和“忠”,二是大胆吸收西方的文明成果,即形成所谓的“和魂洋才”。(P288)
14、管理科学理论主张
答:管理科学理论主张用科学的方法,特别是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他们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解答,以达到企业的目标。他们主张多种学科交叉配合对管理进行研究。(P245-246)
15、第五代管理理论
答:第五代管理理论大都是基于对未来经济是知识经济的认识所提出来的。它反映了时代发展潮流,对知识经济含义的认识有一定新意,对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管理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出未来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的设想,强调了人才、知识、协作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的思想、价值观、创造性的重要性,提出管理就是“深度汇谈”,管理就是“用知识来开发知识”等论断。((P348-P350)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一谈组织行为理论的借鉴意义(P132-P135)
答:
一、领导者要胜任新时期的领导工作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领导者应具备的品质1.以身作则,2.关怀下级,3.尊重他人人格,4.善于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调动人们的积极性,5.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判断力。提高领导者自身素质的途径有1.抓住重点,全面提高,2.变弱项为强项,3.努力学习,勇于实践,4.接受监督,及时纠偏。
二、不仅要关心工作,更要关心人。
三、组织的变革与发展要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2、案例分析:目前有一种:“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社会现象,请用公平理论加以解释。
答:
一、公平理论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的,这一理论侧重研究工资报酬等分配的合理性及其对人们积极性的影响。
二、一个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到自己的获得
和付出的绝对额的影响,而且受到获得与付出相对比较的影响。
三、每个人即会把自己的获得与付出同他人作社会比较,也会同自己过去的获得与付出作历史比较。
四、不公平感的产生绝大多数是由于人们比较后认为报酬分配不公平或奖金制度不合理所造成的。
五、公平理论揭示了在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着相互比较,并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公平还是不公平的问题,管理者应引起重视,更好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P63-P64)
3、阐述第五代管理对知识经济的看法。
答:
一、“知识劳动”成为经济增长、组织兴旺阁个人幸福的关键。
二、发挥人们的创造力成为管理努力的重心。
三、知识和获取知识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之外的“第四财富之源”。
四、经济的成功来源于更有效和更快速地获取、整理和传播知识。
五、更新知识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P330-P334)
4、案例分析:某企业按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利润分配按4:3:3进行,即国家40%,经理层30%,员工30%。企业积极性极大提高。请用社会系统理论分析原因。
答:
一、巴纳德把组织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含义:
(1)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
(2)组织是一个系统;
(3)组织是动态发展的;
(4)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社会系统理论认为,作为协作系统的正式组织,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联系。
三、股份,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围绕共同利益产生共同目标,即把蛋糕做大,最后分蛋糕;股权激励,职业经理人就有了长远打算,员工3成股权,有了协作的意愿。
4、评价科学管理理论
一、局限性:泰罗像看待机器一样看待工人,科学管理是建立在缺乏信任、缺乏价值、才能和个人智力尊重的基础上的,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是一门与人的欲望无关的科学,在这里,管理不是一门有关人的科学,我们可以看到,泰罗准备将全世界的人打造成少数几种固定的模式,泰罗的理论否定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行为习惯和伦理观念。
二、第一次改变了人们凭经验管理的看法,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创立了科学管理,首开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之先河,使管理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得到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标准性。
第三篇:西方管理理论案例分析专题
西方管理理论案例分析
某地一个煤矿发生了坍塌事故,压死了几名矿工,雇主拿出十几万块钱赔偿私了,当问及遇难矿工家属还有什么要求时,家属要求把死者的弟弟安排在矿井工作,老板答应了,煤矿继续开采。请用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其原因。……P84-87
答:这是一道令人人心情格外沉重的试题,因为,生活底层的矿工显然被迫在用生命与温饱作交易!这是一道令人心碎的试题,因为生命在此受到了超乎想象的令人发指的漠视!我们知道,需求层次理论的创始人马斯洛在其所著《激励和人》一书中,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按照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由低往高形成一个需要等级,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地位或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作者认为,人的需要是以层次形式出现的,一旦一种需要被满足,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并要求满足。人就是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工作的。
本案中,煤矿坍塌,数名矿工丧命,10几万块钱便私下打发了!而遇难矿工家属的唯一要求仅仅是把死者的弟弟安置在矿井工作——死者家属放弃应有赔偿和抚恤等相关权力的要求显然是对法律的无知所致,而死者家属对亲人生命的看似冷漠其实是一种生活的无奈——显然,他们不仅尚未脱贫,甚至连起码的温饱都未能解决,最基本的生理上的需要——衣、食、住、行此时是他们的突出需要,在这一基本需要尚未得到保证和基本满足时,安全需要似乎并不突出、一时也尚未成为他们的内心需求,更别说人的社交、自尊等高层次的需要了。
而本案中的矿主,是一位典型的经济人,他之所以如此漠视矿工的生命,一则是自己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只顾赚钱,极少有在安全保障上的投入;二则也正是因为他看准了这些矿工离开矿井,起码的生活可能难以维持,因而,也就不会有对安全等方面更多的追求——矿工宝贵的生命却如此缺乏应有的保障,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对我国企业文化借鉴意义
而我国文化,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注重“仁”、“礼”“中庸之道”,容易“知足而乐”。与美国文化相比,“个人迷信”较强,个人奋斗不足;与日本文化相较,血缘关系较强,团队精神不足。因此,在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既应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仁”和“礼”中所体现的“忠”:忠于国家,忠于社会,忠诚于客户;又如“中庸之道”中所体现的灵活、变通,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绝对。同时,有意学习、吸收美国文化中的进取精神和严格的制度管理,既鼓励个人进取,也提倡组织创新;还应学习日本文化中的团队精神,提倡集体协作,促进共同提高。在企业文化的创建中,克服人治,提倡法治,提倡以文化治企,并努力形成一个1+1>
2、全体员工齐心协力的良好团队氛围,以使我国企业能尽快形成既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又能兼收并蓄国外先进文化的中国式现代企业文化。
第四篇: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公共危机管理的界定
为了与私人领域的危机管理(CrisisManagement)相区别,国内学术界有两种倾向:一是使用“政府危机管理”这一概念,以强调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二是使用“公共危机管理”。这是美国“9111”事件之后,我国危机管理研究的一大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危机管理 ”这一概念的采用,更多地是受了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公共管理理论将整个社会的管理划分为公共和私人两个相互区别的领域,公共领域强调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和管理目标或者利益追求的公共性,并且,使用公共危机管理意在强调其管理的主体并不仅仅是政府,还有非营利组织等其它组织,政府在其中起主导作用。至于概念的内涵,“公共危机管理 ”和“政府危机管理”并无太大的差异。在实践中,我国政府部门更倾向于使用“应急管理(CrisisManagement)”这一概念。因为,一方面“应急”本来就是管理部门应对突发或紧急事件的一个专门词汇;另一方面, “危机 ”一词习惯上用来表示重大的、影响生死存亡的事件或状态,比如:合法性危机、生存危机等。虽然,“应急管理 ”也注重理论的建构,也强调预防、缓解、响应和恢复等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但是,事实上它更多的是在于实务或操作层面上使用这一概念的。在国外,危机管理领域也存在两个不同的概念,即,CrisisManagement和 EmergencyManagement。就这两个概念的渊源来看,“危机管理 ”的使用要比“应急管理”要早,危机管理最早主要盛行于企业界,后来,危机管理开始在公共部门出现,主要局限于军事和外交领域,也即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和外交危机的处理和应对。“应急管理”主要研究政府在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中的管理活动,它更注重实务和操作。“应急管理 ”虽然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但是从理论上讲,它实际上是危机管理理论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应当属于“危机管理”知识领域中的一个部分。
公共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是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的过程。公共危机管理不同于通常状态下的政府行政管理。
第五篇: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分析
● 李洋 柴中达
新公共管理的出现被称为行政管理范式的转换。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它涉及到以往的公共行政领域所未涉及的大量专题,如公共物品、外部性、公共服务供给、理性人、交换范式、制度选择、政府失败、自给型公共组织等,成为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主导理论。
第一,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通过“政府公共政策化”将政府从管理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从根本上解决机构臃肿、预算超支、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与腐败盛行的顽症。“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策组织与规制组织的职能是负责“掌舵”,而服务提供组织与服从型组织的职能是“划桨”。这样做可以自然而然地达到消肿减肥的目的,减少开支、提高效率。
第二,将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服务理念都可以为公共部门所用。应该打破政府部门的垄断,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将公共服务承包出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对产出和结果高度重视,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产出;人事管理上实现灵活的合同雇佣机制和绩效工资制,而不是终身任职。
第三,营造“顾客导向”的行政文化。“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政府服务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并促进政府服务质量的提高。于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改变了传统公共行政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
第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以授权、分权的办法来对外界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与集权的机构相比,授权或分权的机构有更多优点,比集权的机构有多得多的灵活性;对于新情况和顾客需求的变化能迅速作出反应;比集权的机构更有效率;比集权的机构更具创新精神;能够比集权的机构产生更强的责任感、更高的生产率。
第五,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与之签定绩效合同,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这是组织由过去的“规则驱动型”向“任务驱动型”转变。
第六,考虑外部性问题。“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由于公共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政府可以将一些公共产品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实行公共产品消费低收费制,从而减少人们对公共产品消费,增加私人产品消费,同时也改变公共服务者激励机制,减少公共产品带来外部性。
第七,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了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如以短期合同制替代常任制,实行不以固定职位而以工作实绩为依据的绩效工资制等。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进行公共管理信息化改革,主要目标是建立电子化政府。随着知识爆炸性的增长,政府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运转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为改革这种状况,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和实现社会信息化,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西方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首先,自20世纪70年代由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衰弱、西方各国高额的财政赤字、福利国家的不堪负重以及一系列新的政治、经济问题的浮出水面,成为引发政府改革的直接原因;其次,经济全球化对政府的公共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西方政府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再次,自二战以后,由于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张,政府规模的无限膨胀,使得西方各国政府普遍臃肿,效率低下;最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要求西方各国对政府组织作出适应信息时代的变革与调整。这些因素共同促成西方各国公共行政管理的改革浪潮,西方国家普遍进入新公共管理时代。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