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方管理理论》复习串讲内容
《西方管理理论》复习串讲内容 西方管理理论概括为:五个代、十大派、三个维度、五大线索 一、五个代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1、时间;
2、背景;
3、重要代表人物;
4、代表理论;
5、重要实验、事件 第一代:古典管理理论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标志:科学管理代替经验管理。
3、经济人假设:经济人特点:第一,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第二,经济诱因在组织的控制之下,因此,人被动地在组织的操纵、激励和控制之下从事工作第三,人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第四,人的感情是非理性的,会干扰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组织必须设法控制个人的感情。
4、古典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美国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之父)的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个人效率)、法国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侧重于组织效率)。
5、管理重点:任务指派+制度 古典管理理论学派(第一分支)
(一)科学管理理论(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之父)
1、科学管理有三个基本出发点:
(1)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2)谋求取得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3)劳资双方互相合作、共同努力。
2、科学管理四条原则:(1)动作的科学研究,代替凭经验的方法,(2)制定科学培训工人的方法,(3)与工人亲密协作,保证按科学方法实施,(4)分清劳资双方各自的职责。
3、在作业管理方面,泰罗制定了四项管理办法:(1)制定科学的管理办法,(2)制定科学培训工人的办法,(3)实行差别工资制度,(4)劳资双方精神革命——注意力不是关注分配,而是如何把蛋糕做大。
4、提出管理例外原则。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
(二)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
1、对经营与管理作了区分:认为经营有六种活动,即(1)技术活动,(2)营业活动,(3)财务活动,(4)会计活动,(5)安全活动,(6)管理活动。管理只是经营活动中的一种。
2、提出了管理五职能:(1)计划,就是预测未来,制定行动方案(2)组织,体制、制度、人、财、物的整合。(3)指挥,就是全面考虑,使每个人都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使组织有效运转。(4)协调,就是协调各部门和各个职工的活动,引导他们走向共同目标。(5)控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
3、提出十四项一般管理原则第二代:行为科学理论
1、时间:本世纪20年代—40年代。
2、标志:对人的认识由“经济人”到“社会人”的飞跃
3、管理侧重点:人本至上。
4、主要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包括人际关系理论、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等。
5、产生标志:霍桑实验(主要有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电话装配实验)第三代:现代管理理论
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70年代末。
2、标志:现代科学成果、现代技术手段在管理中的广泛运用,使管理理论焕然一新。
3、管理侧重点:组织目标+人。
4、主要理论:(1)社会系统学派理论(2)决策理论(3)管理过程学派理论(4)系统管理理论(5)经验主义学派理论(6)权变理论(7)战略管理理论 第四代:企业文化理论
(一)背景:日本的迅速崛起
(二)直接原因:美日比较
(三)管理重点:制度+文化
1、美、日之间的差距主要不在技术方面,而在管理方面。
2、美注重理性管理,日注重社会层面、文化层面。
3、美注重管理中的“硬”因素和“硬”技术,日则较重视管理中的“软”因素和“软”技术。第五代管理:泛指90年代以后的西方管理理论
1、非理性管理
2、知识管理
3、全球管理
4、虚拟管理
5、学习型组织
6、流程再造
7、创新管理二、十大派古典学派、行为学派、系统学派、决策学派、经验学派过程学派、科学学派、权变学派、战略学派、文化学派西方管理理论十大流派
1、古典学派。管理就是如何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2、行为科学理论学派。管理是通过他人使事情办成的一种方法和艺术。行为科学理论包括人际关系理论、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等。
3、社会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管理思想,核心是把一定目的的群体关系或行为,都看成是一个人在意见、力量、愿望和思想等方面广泛协作的社会系统,以此为基点论述企业内部平衡和外部适应问题。
4、决策理论学派。西蒙决策理论的主要思想是:管理决策置身于管理的全过程,是管理的中心,管理就是决策。
5、管理过程学派。孔茨认为,管理就是通过别人来使事情做成的过程。管理人员的职能有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五项,并按此来分析、研究、阐明管理理论。
6、系统管理学派。把一般系统理论应用于工商企业管理,系统地阐述了系统观点、系统分析、系统管理三者的关系,侧重以系统理论的术语、方法分析和考察企业的组织结构模式及各项管理职能。
7、经验主义学派。经验主义学派主张管理不应是理性的推理或分析,而必须从企业管理实践出发,在企业管理成败的各种实例中概括出理论性的原理或方法。
8、管理科学学派。主张采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优方案,以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
9、权变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基本的管理思想是:在企业管理中,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企业管理必须随着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变化而随机应变。
10、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学派认为,在现代管理活动中,复杂多变的经济、政治环境要求管理主体必须高瞻远瞩,把握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必须胸有全局,把握事物内部与外部的本质联系。这样,才能适应日益剧烈的竞争和快速多变的环境的需要。
三、三个维度人:人性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激励理论、领导理论环境:系统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目标:科学决策理论四、五大线索
1、对人的认识的变化: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文化人—自我实现的人
2、市场经济演变:(1)自由竞争—宏观调控(两只手理论)(2)卖方—买方(生产者中心—消费者中心)(3)投资需求为本—消费需求为本(4)国内市场—全球市场
3、生产关系的变化:雇佣关系—契约关系—盟约关系(相关理论:要素分配、人力资本理论)
4、竞争方式的变化:成本—质量—速度
5、管理的变化:(1)观念:由内向外(2)管理主体:一把手—团队管理(3)组织机构:“金字塔”—扁化(4)管理客体:物本—人本(5)市场:推销—营销西方管理理论考试说明题型:
1、简答
2、辨析题
3、论述题+案例分析
一、简答题复习重点
1、简述例外原则
2、简述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3、简述需求层次理论与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区别
4、简述“经济人”的主要特点
5、简述系统管理的特点
6、什么是目标管理
7、简述行为科学揭示的人的行为一般规律
8、简述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9、简述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0、简述企业文化的作用
11、简述权变的含义
12、简述法约尔关于管理的定义
13、简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4、简述系统观点的基本特征
15、简述非理性主义倾向
二、辨析题复习重点
1、科学管理产生的标志。
2、美日管理的特点。
3、企业再造与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
4、目标管理。
5、企业文化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
6、所谓例外原则。
7、管理过程理论主要观点。
8、企业再造理论的核心。
9、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0、第五代管理的含义。
11、管理过程理论主张以目标为中心建立管理理论体系。
12、根据权变理论,外部环境变化快、内部各种产品之间工艺技术差别大的企业,其组织结构应采取矩阵制。
13、资本主义管理理论或管理科学产生的标志是《管理理论丛林》一书的出版。
14、所谓目标管理,就是领导定目标,然后下属遵照执行。
15、非理性主义倾向是指管理向软化发展。
三、论述题复习重点
1、案例分析题某单位年初制定了雄心勃勃的销售计划,公司领导为了使计划得以实现,给分公司下达了指令性目标,尽管大家有不同意见,但迫于领导的压力还是遵照执行了。结果很不理想,大家议论纷纷。请用经验主义学派的有关理论分析原因。
2、中国的企业文化既不同于日本也不同于美国,请结合企业文化理论的学习,谈一谈值得借鉴的经验。
3、联系实际分析组织对内对外平衡的条件
4、某地一个煤矿发生了坍塌事故,压死了几名矿工,雇主拿出十几万块钱赔偿私了,当问及遇难矿工家属还有什么要求时,家属要求把死者的弟弟安排在矿井工作,老板答应了,煤矿继续开采。请用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其原因。
5、试分析“经济人”的特点,对“经济人”在管理方式上应怎样管理?
6、联系实际谈一谈科学决策应遵循哪些程序?
第二篇:西方管理理论复习题
一、简答题
简述法约尔关于管理的定义。
答: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五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P23)
1、简述企业文化的作用。
答: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归纳为1.导向作用,2.凝聚作用,3.激励作用,4.教育作用,5.宣传作用。(P284)
2、简述需求层次理论与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区别。
答: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将激发人的动机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等级,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就需要和动机而言的,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就满足需要的目标(诱因)而言的。双因素论的重点是人们对待工作和劳动的态度。(P52、P58)
3、简述系统管理的特点。
答:系统管理有以下四个特点:1.以目标位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
2.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决策时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而不是强调分系统的最优化;3.以责任为中心,每个管理人员都被分配给一定的任务,能衡量其投入和产出;4.以人为中心,每个工作人员都被安排进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工作成绩来付给报酬。(P199-P200)
4、泰罗针对当时美国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哪些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
答:泰罗针对当时美国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管理措施和方法,主要有:1.定额管理;2.差别计件工资制;3.挑选第一流的工人;4.工具标准化和操作标准化;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6.在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P9-P14)
5、解释非正式组织。
答:非正式组织是指,不属于正式组织的一部分,且不受其管辖的个人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有关的人们的集团的总和。(P162)
6、战略联盟。
答: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间或特定事业与职能部门间,为实现某种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结成的一种联合体。(P306)
7、解释“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学含义。
答: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作仅仅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工作的“经济人”,认为人们工作就是为了单纯地追求物质和金钱。这种理论认为,对人的管理必然采取“命令与统一”“权威与服从”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忽视了人的自身特征,忽视了人的精神需要和社会交往需要,“胡萝卜加大棒”是激励方式中的一种,暗喻运用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以诱发人们所要求的行为。(P49)
8、赫茨伯格的保健因素对应需求层次理论哪两个因素?
答: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致是相吻合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相当于赫茨伯格的保健因素。(P58)
10、组织的本质。
答:按照社会系统理论的组织定义,组织的本质表现为进行协作活动的人组成的系统。(P162)
11、非理性主义。
答:是相对于传统管理理论中唯理性主义的管理思想而言的。他们认为,管理的根本因素是人,因此应当以人为核心,发掘出一种新的活生生的人为重点的、带有感情.色彩的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纯理性模式。(P275)
12、简述权变的含义。
答:所谓权变是指权宜应变,指因时因事而变通的方法。权变理论是指以系统观点为依据,研究一个组织(企业)如何根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可变因素的性质,在变化的条件下河特殊的情境中,采用适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境的组织设计和管理活动的一种管理理论。(P222)
二、辨析题
1、科学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理论研究角度
答:科学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理论都同属古典管理理论体系,但两者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泰罗对管理理论的研究是从“车床前的工人”开始,着眼于基层,以企业的作业管理和基础管理为主,进而提出了系统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对管理理论的研究是从“办公桌的总经理”开始,着眼于管理层,以整体的大企业为对象,侧重研究高层管理和一般管理理论。(P22)
2、事业部制组织
答:市场条件等外部环境变化快、内部各种产品之间工艺技术差别大的企业,其组织结构应采取事业部形式。各事业部内部整体化程度很高,而各事业部之间的联系较弱,只是通过财务、行政等经理协商会议及一些政策小组来制定共同的财务、技术和生产战略。(P232)
3、经营和管理的概念
答:法约尔认为经营与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企业经营包括六种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管理只是企业经营中的一种活动,法约尔认为管理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P22-P23)
4、目标管理
答:目标管理是彼得.德鲁克提出,是指使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在工作中国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它综合了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目标管理的实施分为目标的制定、实施、检查、评价四个阶段。(P210)
5、企业再造理论和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
答:所谓企业再造是指“根本重新思考,彻底翻新作业流程,以便在现今衡量表现得关键上,如成本、品质、服务和速度等获得戏剧性的改善”。劳动分工理论是建立在企业“以大量生产为中心”的基础上的,由于精细的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工作的熟练程度,并节约因变换工种而损失的时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加快产品的批量生产。随着情况的变化,要求企业“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按劳动分工理论建起来的公司无法满足顾客需求,因此企业再造理论要求彻底抛弃劳动分工理论,面对市场,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将分割过细的工作按业务流程的内在规律,并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重新整合起来,通过合并工作、简化流程、组织扁平化等建立起灵敏迅速的信息传递机制,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P315)
6、扁平化管理的核心
答:扁平化管理是指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部门和机构、裁减人员,使企业的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中间管理层级尽可能减少,以便使企业快速地将决策权延至企业生产、营销的最前线,从而为提高企业效率而建立起来的富有弹性的新型管理模式。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典型特征是:围绕工作流程而不是部门职能来建立组织结构,具有充分自主权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工作小组(团队)成为基本的构成单位纵向管理层次简化企业资源和权力侧重于基层;受顾客需求驱动。扁平化管理的核心是提高企业的竞争效率。
7、权变领导方式
答:权变理论认为,并不存在着一种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或“不好的”领导方式。一切以企业的任务、个人和团体的行为特点,以及领导者和职工的关系而定。菲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型认为领导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相反方面类似点”的分数;二是对领导者是否有利的情况。豪斯的目标—途径领导理论认为,领导者的效率是以他能激励下属达到组织目标并在其工作中得到满足的能力来衡量的。雷定的领导效率三因素理论从对工作的关心程度、对人的关心程度和效率的高低这三个因素出发,对领导效率进行了研究。唐纳利的领导模型认为领导者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会对领导者的品质和领导者的理解产生影响。(P233-P240)
8、管理过程学派
答:管理过程学派有三个基本观点:1.管理是一个过程,解剖它的最好方法是首先分析它的管理职能;2.管理科学是一门揭示管理人员活动规律的科学,这门科学既有自己的核心知识,又有边界范围;3.管理过程理论主张以职能分析为中心建立管理理论体系。管理过程学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划分和分析管理职能来揭示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但各个代表人物对管理职能的划分有所不同,但对计划、组织、控制这三项职能的认识完全一致,对指挥、激励、人事三项的意见也比较集中。(P142-P143)
9、人际关系学派
答:人际关系理论主要观点:1.企业职工是“社会人”。2.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满足职工的社会欲望,提高职工的士气。3.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P48-P50)
10、早期经验主义学派对管理者与领导者的理解。
答:早期经验主义理论认为领导者是在一个组织系统中处于领导岗位的人员,管理者实际是指那些能影响整体绩效的各类决策者。这正是现代意义上的领导者。相反,早期经验主义学派所定义的领导者恰恰是现代意义上的管理者。(P208)
11、权变理论对人性的看法。
答:权变理论的理论基础是超Y理论,超Y理论是以行为科学理论中的有关人的特性的“复杂人假设”为依据的,复杂人假设的要点是:1.每个人都是有许多不同的需求,具有不同的能力,人的工作动机不但复杂而且多变。2.一个人透过其社会生活,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因此,一个人在组织中表现得动机模式是其原理的动机与组织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3.人在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部门中可能有不同的动机模式。4.一个人是否感到心满意足,肯为组织尽力,取决于其自身的动机构造及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
5.人可依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应。(P224、P74)
12、决策理论对人的看法。
答:西蒙认为,人类实际的理性既不是完美无缺的“绝对理性”,也不是非理性的。他
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并指出,人们在决策时,不能坚持要求最理想的解答,常常只能满足于“足够好的”或“令人满意的”决策。决策中要把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假设转变为有限理性的“管理人”或“决策人”的假设。(P180)
13、美日文化的不同
答:美国的文化基本以欧洲文化委基础,同时也揉进了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其主要特征是:崇尚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和理性主义。日本基本是以东方民族文化为主,其主要特点是: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偏重强调“诚”和“忠”,二是大胆吸收西方的文明成果,即形成所谓的“和魂洋才”。(P288)
14、管理科学理论主张
答:管理科学理论主张用科学的方法,特别是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他们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解答,以达到企业的目标。他们主张多种学科交叉配合对管理进行研究。(P245-246)
15、第五代管理理论
答:第五代管理理论大都是基于对未来经济是知识经济的认识所提出来的。它反映了时代发展潮流,对知识经济含义的认识有一定新意,对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管理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出未来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的设想,强调了人才、知识、协作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的思想、价值观、创造性的重要性,提出管理就是“深度汇谈”,管理就是“用知识来开发知识”等论断。((P348-P350)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一谈组织行为理论的借鉴意义(P132-P135)
答:
一、领导者要胜任新时期的领导工作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领导者应具备的品质1.以身作则,2.关怀下级,3.尊重他人人格,4.善于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调动人们的积极性,5.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判断力。提高领导者自身素质的途径有1.抓住重点,全面提高,2.变弱项为强项,3.努力学习,勇于实践,4.接受监督,及时纠偏。
二、不仅要关心工作,更要关心人。
三、组织的变革与发展要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2、案例分析:目前有一种:“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社会现象,请用公平理论加以解释。
答:
一、公平理论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的,这一理论侧重研究工资报酬等分配的合理性及其对人们积极性的影响。
二、一个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到自己的获得
和付出的绝对额的影响,而且受到获得与付出相对比较的影响。
三、每个人即会把自己的获得与付出同他人作社会比较,也会同自己过去的获得与付出作历史比较。
四、不公平感的产生绝大多数是由于人们比较后认为报酬分配不公平或奖金制度不合理所造成的。
五、公平理论揭示了在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着相互比较,并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公平还是不公平的问题,管理者应引起重视,更好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P63-P64)
3、阐述第五代管理对知识经济的看法。
答:
一、“知识劳动”成为经济增长、组织兴旺阁个人幸福的关键。
二、发挥人们的创造力成为管理努力的重心。
三、知识和获取知识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之外的“第四财富之源”。
四、经济的成功来源于更有效和更快速地获取、整理和传播知识。
五、更新知识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P330-P334)
4、案例分析:某企业按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利润分配按4:3:3进行,即国家40%,经理层30%,员工30%。企业积极性极大提高。请用社会系统理论分析原因。
答:
一、巴纳德把组织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含义:
(1)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
(2)组织是一个系统;
(3)组织是动态发展的;
(4)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社会系统理论认为,作为协作系统的正式组织,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联系。
三、股份,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围绕共同利益产生共同目标,即把蛋糕做大,最后分蛋糕;股权激励,职业经理人就有了长远打算,员工3成股权,有了协作的意愿。
4、评价科学管理理论
一、局限性:泰罗像看待机器一样看待工人,科学管理是建立在缺乏信任、缺乏价值、才能和个人智力尊重的基础上的,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是一门与人的欲望无关的科学,在这里,管理不是一门有关人的科学,我们可以看到,泰罗准备将全世界的人打造成少数几种固定的模式,泰罗的理论否定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行为习惯和伦理观念。
二、第一次改变了人们凭经验管理的看法,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创立了科学管理,首开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之先河,使管理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得到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标准性。
第三篇:西方管理理论案例分析专题
西方管理理论案例分析
某地一个煤矿发生了坍塌事故,压死了几名矿工,雇主拿出十几万块钱赔偿私了,当问及遇难矿工家属还有什么要求时,家属要求把死者的弟弟安排在矿井工作,老板答应了,煤矿继续开采。请用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其原因。……P84-87
答:这是一道令人人心情格外沉重的试题,因为,生活底层的矿工显然被迫在用生命与温饱作交易!这是一道令人心碎的试题,因为生命在此受到了超乎想象的令人发指的漠视!我们知道,需求层次理论的创始人马斯洛在其所著《激励和人》一书中,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按照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由低往高形成一个需要等级,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地位或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作者认为,人的需要是以层次形式出现的,一旦一种需要被满足,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并要求满足。人就是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工作的。
本案中,煤矿坍塌,数名矿工丧命,10几万块钱便私下打发了!而遇难矿工家属的唯一要求仅仅是把死者的弟弟安置在矿井工作——死者家属放弃应有赔偿和抚恤等相关权力的要求显然是对法律的无知所致,而死者家属对亲人生命的看似冷漠其实是一种生活的无奈——显然,他们不仅尚未脱贫,甚至连起码的温饱都未能解决,最基本的生理上的需要——衣、食、住、行此时是他们的突出需要,在这一基本需要尚未得到保证和基本满足时,安全需要似乎并不突出、一时也尚未成为他们的内心需求,更别说人的社交、自尊等高层次的需要了。
而本案中的矿主,是一位典型的经济人,他之所以如此漠视矿工的生命,一则是自己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只顾赚钱,极少有在安全保障上的投入;二则也正是因为他看准了这些矿工离开矿井,起码的生活可能难以维持,因而,也就不会有对安全等方面更多的追求——矿工宝贵的生命却如此缺乏应有的保障,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对我国企业文化借鉴意义
而我国文化,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注重“仁”、“礼”“中庸之道”,容易“知足而乐”。与美国文化相比,“个人迷信”较强,个人奋斗不足;与日本文化相较,血缘关系较强,团队精神不足。因此,在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既应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仁”和“礼”中所体现的“忠”:忠于国家,忠于社会,忠诚于客户;又如“中庸之道”中所体现的灵活、变通,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绝对。同时,有意学习、吸收美国文化中的进取精神和严格的制度管理,既鼓励个人进取,也提倡组织创新;还应学习日本文化中的团队精神,提倡集体协作,促进共同提高。在企业文化的创建中,克服人治,提倡法治,提倡以文化治企,并努力形成一个1+1>
2、全体员工齐心协力的良好团队氛围,以使我国企业能尽快形成既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又能兼收并蓄国外先进文化的中国式现代企业文化。
第四篇:西方经济学各章重点内容复习
西方经济学各章重点内容复习(1)
第二章 供求理论
二、重点掌握
1、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异同。
①需求量是指某一特定价格水平时,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它在图上表现为一个点。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变动,在图上表现为点在曲线上的移动。
②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它在图上表现为一条曲线。需求的变动是指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变动,在图上表现为曲线的移动。2、需求的价格弹性 ①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具体地说,它是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②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Ed 是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的比率的比值。
计算公式为:(弧弹性);(点弹性)。
表示需求量变动的比率;
表示价格变动的比率。
③ 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弹性系数大小并不相同。
④弹性的应用
富有弹性的商品是有利于适当降价的,价格下降有助于总收益增加;缺乏弹性的商品是有利于适当提价的,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其中总收益 TR=P*Q。
5、需求价格弹性与均衡价格、均衡产量的计算。第三章 效用理论
一、重点名词
1、边际效用: 是指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物品的消费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2、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是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3、替代效应:在满足程度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会引起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导致商品之间的相互替代,从而引起该种商品需求量发生相应变动,这种效应称为替代效应。
4、收入效应:在名义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会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发生变动,从而引起该种商品需求量发生相应变动,这种效应称为收入效应。
二、重点掌握、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变化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消费者在连续地消费某种物品时,随着物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物品消费中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关系:
根据基数效用论的观点,消费者按照以下条件进行消费时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1)限制条件PxQx+PyQy=M(限制收入是即定的)(2)均衡条件 MUX/PX=MUY/PY 2、无差异曲线、预算线和消费者均衡
①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是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从图上可知,无差异曲线有四个基本特征:
无差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斜率是负值;
在同一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在同一条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②预算线又称为消费可能线
消费可能线是用来表示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一条线。
消费可能线表明了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限制条件,限制支出或收入一定,即PxQx+PyQy=M。消费可能线随着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改变而改变。
价格不变,收入上升,消费可能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收入不变,价格同时成倍上升,消费可能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一种商品的价格和收入水平不变,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消费可能线绕着某点转动。
③消费者均衡
5、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时的产品数量的计算。
第四章 生产与成本理论
一、重点名词
1、边际成本: 是指在生产中增加一单位产品产出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
2、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加量。
3、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产出量不变时,减少一单位生产要素 K 而必需增加生产要素 L 的投入量,的减少量与 L 的增加量的比率。
K
4、等产量曲线: 是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组合所带来的商品的产量是相同的一条曲线。
5、生产扩展路线:是指对于每一种可能的产出水平所对应的生产要素最佳投入点的轨迹,或者说,在每一种可能的生产要素投入成本水平下所对应的最大产出点的轨迹,它实际上就是把每个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连接起来形成的曲线。
6、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或者作出一项选择所放弃的选择中最好的选择。
二、重点掌握、一种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①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不变的生产要素中去时,随着这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产品的边际产量是先增加后减少的。② 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间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MP>0 时,TP 上升; MP=0 时,TP 最大; MP<0 时,TP 下降。
AP 与 MP 相交于 AP 的最高点,相交前,MP>AP ;相交后,MP 2、等产量曲线的特征 等产量曲线是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组合所带来的商品的产量是相同的一条曲线。 从图上可知,等产量曲线有四个基本特征: 等产量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斜率是负值; 在同一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 在同一条平面图上,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 等产量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3.边际报酬递减规率及其发生作用的条件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概念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并且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三个前提条件1.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比例是可变的,即技术系数是可变的.2.技术水平保持不变.3.所增加的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效率.6、利润最大化原则为 MR=MC。成本、收益和利润最大化的计算。 第五章 厂商均衡理论 一、重点名词 1、完全竞争: 又称纯粹竞争,是指只有竞争没有垄断的市场结构,或者说竞争不受任何阻碍或干扰的市场结构。 2、完全垄断: 就是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即一个厂商就是一个行业。 3、垄断竞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4、寡头垄断:少数几个厂商控制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二、重点掌握 1、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① 短期均衡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 MR=SMC。 ② 长期均衡 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 MR=LMC=SMC=AR=LAC=SAC。、完全垄断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① 短期均衡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 MR=SMC。 ②长期均衡 在 LMC=MR 时,厂商实现了长期均衡。同时,厂商在实现长期均衡时,也实现了短期均衡。其均衡条件为 LMC =SMC=MR。 第六章 分配理论 一、重点名词 1、洛伦斯曲线:是反映一个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条曲线。 2、基尼系数是根据洛伦斯曲线曲线计算出来的,反映一个社会收入平均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 =A/(A+B) 二、重点掌握、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 这是因为在工资率较低时,闲暇的效用较小,工资率的提高对人们的诱惑很大,人们愿意放弃闲暇去工作,以提高生活水平,在这一阶段,劳动的供给量会随着工资率的上升而增加。但是,当工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闲暇的效用增加,闲暇的诱惑变大,而工资率的连续增加导致工资率的诱惑不断下降,工资率的增加会使得劳动者放弃部分工作时间以维持原有生活水平而去享受闲暇,在这一阶段,劳动的供给量会随着工资率的上升而减少。、洛伦斯曲线越弯曲,说明收入越不平均;洛伦斯曲线越直,说明收入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说明收入越不平均;基尼系数越小,说明收入越平均。 第八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一、重点名词 1、外部经济: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的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外部经济又分为消费的外部经济和生产的外部经济。 2、科斯定理:是经济学家科斯提出通过产权制度的调整,将商品有害外部性内部化,从而将有害外部性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理论。 3、公共物品是指像国防、立法、交通这类不通过市场交易,由政府提供的商品与劳务。它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二、重点掌握、外部经济对外带来的好处是无法得到回报的。因此外部经济说明物品的消费或生产的收益小于它应当得到的收益(社会收益);也就是说物品的消费或生产的成本高于它应当支付的成本(社会成本)。外部经济导致具有外部经济的物品供应不足。 外部不经济对外带来的危害是无法进行补偿的。因此外部不经济说明物品的消费或生产的收益大于它应当得到的收益(社会收益);也就是说物品的消费或生产的成本低于它应当支付的成本(社会成本)。外部不经济导致具有外部不经济的物品供应过多。2、解决外部性的对策 ①征税和补偿;②企业合并;③明确产权。第十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重点名词、平均消费倾向 APC :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重。、边际消费倾向 MPC :是指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引起的消费的增加量。MPC=、投资乘数:是指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变动。 二、重点掌握、短期消费函数为 C=C 0 +bY,长期消费函数 C=bY。因此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的区别在于短期消费曲线不经过原点。其中 C 0 是自发消费,bY 是引致消费。4、投资乘数形成的原因、作用及其计算公式 投资乘数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当某一个部门投资增加,不仅会使本部门收入增加,而且会使其他部门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导致这些部门投资与收入也增加,最终使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是最初自发投资增加量的数倍。同理,当投资减少时,国民收入也成倍减少。 乘数发挥作用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总的来说就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否则乘数就会相应的缩小。也就是说,在各个轮次上产出出现梗阻,则乘数的大小会减小,梗阻的程度越严重,乘数相应就越小。 在没有税收的情况下,投资乘数 在有税收的情况下,投资乘数 K=1/1 - b(1-t)。 5、两部门和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为 Y=AD=C= C 0 + bY 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为 Y=AD=C+I= C 0 + bY +I 三部门 均衡国民收入为 Y=AD=C+I+G= C 0 + bY +I+G 或 Y=AD=C+I+G= C0 + bY d +I+G 6、计算均衡收入、消费、投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 第十二章 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 一、重点名词 1、总需求:是指一个社会对产品和劳务需求的总和。2、总供给:是指一个社会提供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二、重点掌握、总需求曲线是描述在物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和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在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随着价格总水平上升而减少。在既定收入条件下,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个人持有的财富可以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下降,从而消费减少。此外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利息率上升,投资减少,既价格总水平提高导致投资支出减少。反之亦然。 注意: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与微观经济学里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不同的。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总供给曲线的种类及其均衡点 总供给曲线是表明在劳动市场达到均衡时,总供给与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总供给曲线如下图所示: ①未充分就业的总供给曲线—— ab 线,平行于横坐标,表明价格水平不变,总供给不断增加。由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总供给。 ②短期总供给曲线—— bc 线,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表明总供给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化。 由于资源接近于充分利用,产量增加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上升,成本增加,最终使价格水平上升。这种情况是短期的,同时又是经常出现的,因此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或“正常的总供给曲线”。③长期总供给曲线—— cd 线,垂直于横轴,表明价格变动,总供给量不变。 这是因为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总供给量已无法增加,这是一种长期趋势。所以,这条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第十三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重点名词 1、通货膨胀:是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 2、菲利普斯曲线:是表示通货膨胀率(或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3、失业率:一般是指失业人数占失业人数与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数,即失业率 = 失业人数 /(失业人数 + 就业人数)。 二、重点掌握、失业对经济的影响 2、通货膨胀的种类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十四章 财政理论与政策 一、重点名词 1、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使私人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 二、重点掌握 1、财政政策的内容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包括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和公债等。 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劳务和物品的支出。如购买军需品,科技、教育开支,机关购买公用品、政府公务员报酬及维持治安支出。转移支付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失业救济金、农业补贴及退伍军人津贴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投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只包括公共项目工程和国家特殊重大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 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投资,增加政府购买和增加转移支付,以及减少税收(主要是降低税率)。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投资,减少政府购买和减少转移支付,以及增加税收(主要是提高税率)。 财政支出增加,IS 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利率上升,国民收入增加,如图所示;反之亦然。、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及其波动的意义 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自动调节社会总需求的作用,因此这种政策工具被称为自动稳定器。例如,在通货膨胀时期,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税收会增加,转移支付会减少,抑制总需求的过度膨胀和经济过热发展;反之亦然。 但是,自动稳定器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与转移支付乘数的区别 ① 政府购买支出 G 的乘数 在没有税收时,AD=C+I+G=C 0 +bY+I+G=Y,Y= K= 在有税收且税率为 t 即 T=tY 时,AD=C+I+G=C 0 +bY d +I+G= C 0 +b(Y — tY)+I+G =Y,② 转移支付 TR 的乘数 在没有税收时,AD=C+I+G=C 0 +b(Y+TR)+I+G=Y,由此可见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大于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政府支出乘数和在转移支付乘数的计算。 税收乘数: AD=C+I+G=C 0 +bY d +I+G= C 0 +b(Y — T)+I+G =Y,西方经济学各章重点内容复习(6) 第十五章 货币理论与政策 一、重点名词 1、货币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为基础货币的倍数。 2、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二、重点掌握、货币政策的内容 ① 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及应用。 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其目的不是牟利,而是调节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增加。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减少。②再贴现率的含义及应用 再贴现就是指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到中央进行再贴现。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再贴现利率和贴现条件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以及放宽再贴现条件,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增加。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以及苛刻再贴现条件,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减少。③ 存款准备金率的含义及应用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就是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存款的一部分缴纳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制度。调节准备金率可以调节货币的供给量。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增加。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减少。 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增加货币的供给量,以刺激总需求。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包括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和放松贴现条件以及降低准备率。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减少货币的供给量,以抑制总需求。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包括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和苛刻贴现条件以及提高准备率。 货币供给增加,LM 曲线向右下方平行移动,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增加,如图所示;反之亦然。 新课程理论重点内容复习天津滨海新区汉沽教育中心薛玲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或以学生为本。2.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3.新课程改革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4.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价值观)5.新理念下的课程评价要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或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指出,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8、面对新课程改革,需要尽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探索一条新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10.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11.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12.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13.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14.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15.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 党的教育方针: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六个改变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和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第1页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 关于我国的政治制度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3.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第2页第五篇:新课程理论重点内容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