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之圆明园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0:5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近代史之圆明园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近代史之圆明园读后感》。

第一篇:近代史之圆明园读后感

圆明园

圆明园,延续了几十年的话题,对我们来说依然那么清晰,或许应该说、沉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然为自己的祖国能创造如此雄伟的奇迹而自豪,但我们也不得不为他的毁坏而痛惜、而愤怒、而反思。

痛惜。课上看了视频,课后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圆明园的魅力绝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座建筑,不说内容,单看修筑时间,一个半世纪的经营也无疑使他站到了世界的顶峰!5000多亩的园林土地上不仅汇集了中国江南的大部分园林胜景,还创造性地西方园林建筑,引用百度百科对圆明园的一段描述——“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 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 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这样的描述对于圆明园不但丝毫不过,却仍显得有些乏力,或许雨果的一首诗能让我们廖解安慰: 请您用大理石

汉白玉

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 用雪松做屋架

披上绸缎

缀满宝石

这儿盖神殿

那儿建后宫

放上神像

放上异兽 饰以琉璃

饰以黄金

饰以脂粉

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 添上一座座的花园

一方方水池

一眼眼喷泉 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 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不管怎样,他的历史总是让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的文字变得如此单薄,我们无法估量他的一切,脑海里只剩下一个字:美!然而现在只有剩下一座废墟的他,静静地躺在我们的都城,聆听百年沧桑。不知我们中国人,或许全世界的人都应该为这座世界博物馆级的园林毁灭而哀悼。

愤怒。就是这样一座园林,1860年的10月,为了暴利而来的英法联军彻底在洗劫圆明园后,一把火毁掉了。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这的确已经变成了历史,但我们也不得不表示我们的愤怒,殖民者们在创造自己的领地,得到所谓的“财富”的同时,毁灭了世界财富!

反思。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挨打!屈辱的近代史给了我们教训。主宰世界的不是牛顿,是达尔文!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从来都不只是生物界的原理,它一直左右着世界,1950年的朝鲜战争、1961年的越南战争、1999年的南斯拉夫战争„„我们必须警醒!虽然现在的新中国已经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分量,但是绝对不可放松,教科书、钓鱼岛、端午节、super junior、靖国神社„„我们依然危机四伏!

沧海桑田,风雨坎坷,伟大的祖国历尽磨难。我们肩负着跨世纪的历史使命,我们不甘心落后于前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行者留给我们不怕困难,开括前进的大无畏精神。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与未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领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

莫忘国耻,振兴中华!

第二篇:近代史——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园林12-5

沈晓薇

120314524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珠宝,那就是圆明园。”

—维克多•雨果

圆明园—这个令国人既自豪又痛惜的名字,曾经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它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树木多达数万株.遗憾的是,经过法国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

圆明园,对于我们园林人来说,是多么令人自豪和骄傲的历史。而他的覆灭,对于华夏子孙来说,又是多么遗憾和惋惜的历史!

也许,这种情绪本来并不显著,但是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仿佛看到他在我眼前繁盛至凋零,更真切地看到中华民族在那个特殊的动荡年代的悲鸣。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 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 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 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华美的圆明园,他美好、壮观、举世无双。世人总是用最美好的词汇来臆想他。可是,他们有没想过,圆明园的“举世无双”正是清廷封建统治、腐败贪婪的最好代表。一句“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轻描淡写,这其中包含多少普通劳苦大众的血与泪,悲泣与哀鸣。而造成这种延续千百年来的悲伤,是封建统治,是这早已与世界脱轨的、落后的、早该推翻的,封建统治。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 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 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 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 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这 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

多么令人震惊,这种暴行,放之今日,岂不是要受到国际上那些“大国”的强烈谴责!但,可以预想到,但是国力孱弱的中国“政府”能做得也只有仓皇出逃、不闻不问!

可是从另一个也许更为客观的角度看,英法联军代表了什么?有一个细节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曾以12万对阵2万英法联军,结果阵亡3万余,而对方仅阵亡4人。双方之间悬殊的实力对比代表了西方先进的军事实力,也是清廷无能,封建统治落后又一佐证。而我们都知道,西方的先进并不只是军事,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尤其作为诱因的国家制度方面。也许,当时的中国唯一高于世界的是他灿烂的文化、艺术,统治者对此尤为自豪,因而对西方更为科学客观的绘画不屑一顾。封建统治的盲目自大可见一斑。

于是,当强大的西方先进强硬地入侵,落后的清政府的抵抗,可笑得就像以卵击石!

纪录片以一种客观笔调展现了圆明园的盛大,也展现了他的颓唐。却是一种隐晦的笔触表露了对清政府无能与自大的讽刺与批评。

我们总是惋惜,我们总是痛心于圆明园的陨落,可我们何时能把更多的时间和关注放在对历史的反省和警惕。我们总说“勿忘国耻”,我们也的确没忘,可是我们所做的我却太少太少。

近几年,重现圆明园的呼声屡见不鲜。我总觉得,这些学者的意见是好的,所有人都希望能恢复昔日的辉煌。也无可否认,我们国力的也许真的达到能重现昔日的地步。这些无可厚非。可我也固执地认为,圆明园的残垣破壁是中国人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血淋淋的教训的活生生的也是无言的命令。

2012年12月26日星期三

第三篇:近代史读后感

真相,总在历史最深处

——《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

张鸣一书《辛亥:摇晃的中国》化繁为简,以老辣笔法,全景勾勒晚清民国大班底,追踪这场中国内部的革命,呈现革命的创世记与诸神谱,讲述对我们有特殊价值的一种重要真相。尚武中国,丛林之争,枪杆与笔杆,暗杀与炸弹,造反与经济,革命与保皇,立宪与新政,科举与学堂,里里外外,再现原态。

在张鸣看来,立宪制相比共和制更加符合当时的国情,立宪制推动士绅阶层分享权力,实行地方自治,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平过渡。也正是由于立宪派的参与,辛亥革命的火药味没有那么浓。当时除了立宪派、革命党,还有一个保皇派。保皇派的目的是救大清,然后救中国;立宪派是救中国,顺便救大清;革命派是只救中国,不救大清。清朝也知道立宪有助于保住江山,所以才积极推动立宪。从现在看来,当时清朝的预备立宪其实已经走得很远了。而革命党人似乎更加注重抓权,他们明白一旦朝廷立宪成功,革命也就夭折了,权力更无重说起,所以清朝决心立宪之日,也是革命党疯狂暗杀作乱之时。如此说来,立宪其实是避免动荡的一条生路。可惜朝廷对于立宪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立宪的本质是与士绅阶层分权,保障士绅阶层的利益,从而稳固大清。年轻气盛的皇族们只知道嘴里说立宪,手里却积极收回权力,这使得一切努力最终覆水难收,使改革的运行脱离了立宪的轨道而进入革命派的掌握。虽说辛亥革命是一场没有准备好偶然的大变革,但偶然中包含着必然,辛亥革命之所以在武昌打响,看似偶然,其实其中包含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心血。从1840年开始,先进的中国人从未放弃对于国家命运的探索,但在地主阶级的革新运动、农民战争、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均失败之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暴力的革命运动必然会走上历史舞台,所以说,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辛亥革命带给中国和中国人的,其实是持久的制度困扰和变革焦虑。”在先进的中国人和知识分子精英们信奉的进化论历史观里,制度的演进,是进化的必然,已经进化到先进的制度,任何“退步”,都是开历史的倒车。或许清末君主立宪才是当时中国最好的选择,是慢慢走向代议制政府的最好路径,突然在落后的国情上学习最先进的共和体制,并不是中国的幸运。那群满怀救国图存理想的革命党稀里糊涂偶然的获得了武昌首义乃至推翻满清成立民国的胜利,却极可能在国家整体发展轨迹上拔苗助长、适得其反,革命不仅没能解决旧的问题,还产生了新的问题,退无可退,历史就只能继续以破坏性的方式往前走,正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革命,继续革命,更激烈更深层次的革命。

“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

边上,我就心满意足了。”张鸣的这部书不是历史史料的堆砌,也不是那种大话版的历史演义,它是翔实的历史事实基础上的合理想像和推理。它涉及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在革命大潮中的各种势力构成的分析,理念的碰撞,以及新旧两种力量的政治、文化的对比和较量。

作者对待历史是严肃的,但他没有一本正经的教条,而是轻松自在,但由于其犀利毒辣的眼光,剑锋所指,还是一剑封喉。可以说,这本书有足够的阅读快感,因为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论文,而是具有文学的想像和修辞。然而,它的文学性并没有削弱它的真实性,因为,作者没有随意到杜撰历史,没有调侃到大话历史。这是一是综合了历史、文论与文学等诸多因素的跨文体写作,它严谨,但不失诙谐,轻松但不减深刻。它消解的是辛亥革命的符号化,还原的是具有戏剧效果的革命现场,让正面的、反面的历史人物放下后人描摹的脸谱,回到有血有肉的生命本原。张鸣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出色,他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近代中国近代史的常识普及,让那些边缘的秘密重新回到历史的舞台,让后人重新认识那段峥嵘岁月下掩盖的荒诞与理性,混乱与构建,偶然与天道,并借此恢复我们对历史真相的尊重,对历史篡改的警惕,进而懂得,捍卫知识分子可贵的怀疑精神,和普通民众理性的尊严。

第四篇:近代史读后感

《论持久战》读后感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论持久战》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无论军事上还是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都很有借鉴意义!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它主要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他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

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第五篇:近代史读后感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史,从来不是简单的了解一段过去而已,而是为了更好的放眼未来。过去过不去,未来如何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更是如此。中国的近代史,完全称得上是一部血泪成长史:先饱受屈辱,后觉醒做主。读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两次,第一次读只当是看个新鲜读读故事,而最近第二次读,却有了更深的一层体会。从来都说民族命运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二者关系千丝万缕。其实不仅因为民族和个人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关系,除此之外,个人的成长是与一个民族的成长多么相似:在无知的襁褓中成长,没见过真狼的犀利,还觉得自己养的哈士奇挺霸气。未经过枪火血肉模糊的洗礼,还以为刀枪武功依旧天下无敌。经历过成长带来血肉模糊的残酷撕扯,疼痛中爬起来发现,原来拼爹靠妈和所谓有好往来的朋友都不能成为靠山,自己才是自己坚实的后盾,最后不再天真的强大起来。先给这本书一个大体上的评价:蒋老所撰写的中国近代史客观公正,笔墨简明、叙述直接,非常明了的阐述了中国近代史。绝大部分地方专注于主干,学术思想跟我们平时接触的历史教科书完全不一样,侧重于探讨中国人不断探索的过程,最后归结为三民主义解救中国。可能由于范老留洋的背景,所以对外国列强的侵华事件则着墨较少,因而感情上也不够充沛。但理性和感性之和其实是守恒的,理性多点感性便少点。牺牲了情感共鸣,却也换得了陈述历史最重要的一点——客观公正。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的界定,讨论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便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全书又由此主线分散成两条叙事线索: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是第一条,近代中华民族各阶层御国自救是第二条线索。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但发展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想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似乎也无法得出答案,但他依旧看到了许多重要的东西,比如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正中下怀,命中要害。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的当初便立马走上维新亦或是大刀阔斧的革命之路。所以作者研究了不同时期的不同救国方案,他十分看重“对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范着眼于剖析它们成败的原因、得失和可取之处,从汲取的教训中,反思国家前途命运,未来的大体走向。正如文章开篇所说,读史,从来不简单的只为了了解一段过去,而是为了更好的摸清未来。

恭亲王奕欣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是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作为一个在天津读书的学生,尤其是天大的学子,洋务运动的历史是不可不知的。好比没吃过猪肉,至少见过猪跑,没见过猪跑,好歹听过猪叫,身处历史某个转折点的发源地,总得略知一二,能说出个三四。第一个方案里,我最感兴趣的人莫过于曾国藩。曾国藩的洋务成就在于全力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局。该厂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机器厂。

而对于曾国藩,除了这些硬成就以外,他的待人处事之道更吸引人。例如天津教案,洋教在中国由接受到排斥的过程,实为中西国力此消彼长的变化,也是东方儒家文化与西方神权文化根本冲突的反映。这是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历史背景。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的过程中,宁愿得罪自家人,也不敢侵犯法国人。其中的思想是什么呢?是避战求和,委曲求全。曾国藩的外交思想来源于中国儒家和为贵的传统智慧。他沿用汉唐时期礼遇外邦的手法去面对工业化的欧美列强。但十分显然的是,他没有完全看清世界的大势,他陈旧的手法瞬间失去了表现力。

在彼强我弱的世界形势下,曾国藩反对朝廷清流们杀之而后快的书生之见,在津门论道中他也明确表示不支援李鸿章在外交上的痞子手段。他认为只有以和为贵,暂保大局,暗自谋求自强。

作为中国人,谁不想争当民族英雄。为争当民族英雄,坏大局,导致更严重的主权损害,这样的民族英雄也只是逞匹夫之勇涂有其光环而已。一个家庭里的男人最尴尬的便是婆媳关系的两难。曾国藩便是遭遇了历史不待见的两难尴尬,外国人不讲理,中国人不明势。

总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第一个方案并不成功。治标不治本,注定失败。

之后还有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的第三个近代方案等等,但无一例外的都失败。所以引出了范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在当今看来的确欠合理,但以当时的视角来看,何尝不是一种充满勇气的突破性尝试?

对历史的重组和对一些传统人物从全新的正反结合角度进行了平息。例如义和团、太平天国,在历史课本上几乎都以正面形象出现。范对他们先提出了正面性评说:以民心抵抗洋枪洋炮;义和团兴起还包含有愚昧的起因:“说教士来中国的目的,不外挖取中国人的心眼以炼丹药;说教士窃取婴孩脑髓,室女红九。”还“拿着他们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及其他法宝,与洋人作战。

对于传统人物,例如林则徐,丁汝昌,同样从辩证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丁汝昌,历史课本里将他定性这次海战中的英雄。但蒋对这次战争的前因后果进行了分析后发现并非如此,引用原话说:“当时我方原定舰队排“人”字阵势,由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先,称战斗之主力。刘下令把“人”字阵完全倒置,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后,两翼的弱小船只反居先。刘实胆怯,倒置的原故想图自全。这样一来阵线乱了,小船的人员都心慌了,而且日本得乘机先攻我们的弱点了。定远船上丁不懂英文,泰乐尔不懂中文,两人只好比手势交谈。不久炮手即开火,而第一炮就误中自己的望台,丁受重伤,全战不再指挥,泰乐尔亦受轻伤。历史从来都不只是简单寥寥几句便可陈述的。

让我更感兴趣的是范对林则徐的评说,这位1840年最早的鸦片战争英雄:虎门销烟,师夷长技,“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虽然林则徐进行了虎门硝烟,买了大炮,做了一些外国刊物的翻译,但范肯定之后却从另一角度进行了颠覆评说:“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因为他当时觉悟到中国较之与西洋的落后而不敢公开提倡”。也就是在范看来,林更重自己日后万古流芳的名誉,而非真正充满大无畏的去救国救民。因而功过参半。

这本更多充斥着理性的历史读本,更符合我对历史探寻的胃口,并且相对于百家讲坛里的说说故事,我更喜欢蒋先生对历史引申到对未来的探寻。正如蒋廷黻先生自己认为的,历史不是材料的堆砌和史实的客观描述,而是要努力探求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

曲折的道路,必然是走了弯路。

现代化,近代化是什么?现代的人未必都能明白,不是有了高科技工厂,有了这这那那就是现代化了。现代化的社会,意味着现代化思想的人合现代化的制度,这些是树根,而工厂,汽车,飞机等等,这些是结果。中国的革命历程,就是一部在外敌的压迫下,社会通过血腥竞争淘汰,不断进步的过程。

理性分析历史来龙去脉,不逃避,不抗拒,看时代来袭。总有弯路走,总有血要流。人,民族,国家,世界的成长,都需要经历伤痛。读史学史分析历史,过去过得去,未来才会来,而且,会是个更好的未来。

下载近代史之圆明园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近代史之圆明园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近代史读后感

    平凡中见真实 ——读《潜规则——中国历史的真实游戏》后感 读过吴思的《潜规则——中国历史的真实游戏》,一下子改变了对历史故事枯燥无味的印象。这本书通过从不同方面的小......

    近代史之读书笔记

    学院:外国语学院 学号:2009154329 姓名:骆小林 班级:09英教三班读书笔记:宋庆龄传记 一、提纲: 1. 介绍宋氏家族三姐妹 2. 姐妹情深留学海外 3. 宋庆龄与孙中山 4. 基金会和爱国主......

    近代史之中国同盟会

    谈谈对中国同盟会的认识 一、同盟会成立的历史背景1、外部条件: (1)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七十年......

    近代史论文之人物读后感之蒋经国(五篇)

    仕途,从这里开始 1引言 蒋经国,广受台湾人民尊敬,被认为是对台湾民主、经济、民生等各方面贡献最大的领导人。在台湾经济蓬勃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的同时,我们来探究这位集中国宫......

    《圆明园》读后感

    《圆明园》读后感 《圆明园》读后感1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老师讲的很精彩,《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圆明园昔......

    圆明园 读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的创造是一部人类思维的结晶创造的历史史书,是人类历史上一大不可忘却的奇迹,它是美的化身,然而,它的毁灭也是人类的悲哀,是世界的悲哀,更是中国人的悲哀......

    圆明园读后感

    读《圆明园》有感 看了《圆明园》后,我深有感触。 《圆明园》主要讲的是圆明园的历史变化,是从世界第一大国沦落到世界底端的全过程。圆明园最初是康熙建造的,康熙死后由雍正掌......

    圆明园读后感

    今天,我学了《圆明园》这篇课文我感受到无比愤怒和无限的 惋惜!圆明园是专供皇帝,后妃游乐,他为变变花样,换换口味,偶尔也想上街逛逛,到农村看看,就在园内造了“买卖街”,“山乡村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