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检验常见考点总结

时间:2019-05-15 10:1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物化学检验常见考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物化学检验常见考点总结》。

第一篇:生物化学检验常见考点总结

生物化学检验常见考点总结

一、临床化学基本概念

临床化学是化学、生物化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性质和作用,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并以化学和医学为主要基础的边缘性应用学科,也是检验医学中一个独立的主干学科。

二、临床化学检验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技术方面:达到了微量、自动化、高精密度。

2.内容方面:能检测人体血液、尿液及体液中的各种成分,包括糖、蛋白质、脂肪、酶、电解质、微量元素、内分泌激素等,也包含肝、肾、心、胰等器官功能的检查内容。为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和疾病预防等各个方面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也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第一章

糖代谢检查

一、糖的无氧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

★概念: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

1、关键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

2、三步不可逆反应:

① 葡萄糖磷酸化成为葡萄糖-6-磷酸,由己糖激酶催化。为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消耗1分子ATP。

②果糖-6-磷酸磷酸化,转变为1,6-果糖二磷酸,由磷酸果糖激酶催化,消耗1分子ATP。是第二个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

③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经丙酮酸激酶催化将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DP,生成丙酮酸和ATP,为不可逆反应。

3、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ATP): ①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 ②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 4、1分子的葡萄糖通过无氧酵解可净生成2个分子ATP,糖原可净生成3分子ATP,这一过程全部在胞浆中完成。

5、生理意义:

(1)是机体在缺氧/无氧状态获得能量的有效措施。

(2)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产生能量,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重要途径。

(3)糖酵解的某些中间产物是脂类、氨基酸等的合成前体,并与其他代谢途径相联系。

依赖糖酵解获得能量的组织细胞有:红细胞、视网膜、角膜、晶状体、睾丸等。

二、糖的有氧氧化

★概念: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1、四个阶段:①葡萄糖或糖原经糖酵解途径转变为丙酮酸;②丙酮酸从胞浆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③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共进行四次脱氢氧化产生2分子CO2,脱下的4对氢;④经氧化脱下的氢进入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生成H2O和ATP。

2、关键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3、1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O2和H2O,可生成36或38个分子的ATP。

4、乙酰辅酶A不可以转变为其他物质,只能通过三羧酸循环氧化分解功能。

5、粒体内膜上分布有紧密相连的两种呼吸链,即NADH呼吸链和琥珀酸呼吸链,氧化脱下的一分子氢在进入NADH呼吸链可生成3分子ATP,进入琥珀酸呼吸链(FAD)可生成2分子ATP。

三、糖原的合成途径 ★概念:由单糖(主要是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合成。

1、糖原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为直链结构,通过α-1,6糖苷键相连为分支结构。

2、糖原主要储存在肝组织和肌肉组织中,肝糖原总量约为70~100g,肌糖原约为250~400g。

3、糖原合成的关键酶是糖原合酶,合成1分子糖原需要消耗2个ATP。

4、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是葡萄糖的活化形式。

5、糖原合成可以降低血糖浓度。

四、糖原的分解途径

★概念: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称为糖原分解。

1、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糖原磷酸化酶。

2、糖原磷酸化酶只催化α-1,4糖苷键的断裂。

3、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因为其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只能通过糖酵解或有氧氧化。

4、糖原分解可以升高血糖浓度,当机体缺乏糖的供应时,糖原分解加快。

五、糖异生途径

★概念: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可以升高血糖。

1、能进行糖异生的物质主要有甘油、乳酸、丙酮酸及生糖氨基酸。

2、糖异生主要在肝脏进行,肾脏的糖异生能力是肝脏的1/10。

3、意义:①维持血糖浓度恒定;②有利于乳酸的再循环;③肾脏糖异生有利于酸碱平衡。

六、磷酸戊糖途径

1、磷酸戊糖途径由6-磷酸葡萄糖开始,生成2个具有重要功能的中间产物:5-磷酸核糖和NADPH。

2、关键酶是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3、生理意义:

(1)提供5-磷酸核糖,用于核苷酸和核酸的生物合成。

(2)提供NADPH形式的还原力,参与多种代谢反应,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等,若NADPH缺乏,可使红细胞膜的抗氧化作用减低,而发生溶血。

七、血糖

空腹时血糖(葡萄糖)浓度:3.89~6.11mmol/L。

(一)血糖来源

1、糖类消化吸收:血糖主要来源。

2、肝糖原分解:短期饥饿后发生。

3、糖异生作用:较长时间饥饿后发生。

4、其他单糖的转化。

(二)血糖去路

1、氧化分解: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为血糖主要去路。

2、合成糖原:进食后,合成糖原以储存。

3、转化成非糖物质:转化为氨基酸以合成蛋白质。

4、转变成其他糖或糖衍生物:如核糖、脱氧核糖、氨基多糖等。

5、血糖浓度高于肾阈时可随尿排出一部分。

★肾糖阈:8.9~9.9mmol/L,160~180mg/dl,当血糖浓度超过此水平,出现糖尿。

(三)血糖调节

1、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

★胰岛素发挥作用首先要与靶细胞表面的特殊蛋白受体结合。

2、升高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主要刺激糖异生作用; 肾上腺素主要促进糖原分解。

3、肝脏是维持血糖恒定的关键器官。

肝脏具有双向调控功能,可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分解,糖的氧化分解,转化为其他非糖物质或其他糖类,以及肝糖原分解、糖异生和其他单糖转化为葡萄糖来维持血糖的相对恒定。

(四)糖代谢异常

1、血糖浓度>7.0mmol/L(126mg/dl)称为高血糖症。

2、糖尿病(DM)分型:(1)1型糖尿病

概念: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而导致内生胰岛素或C肽绝对缺乏,即Ⅰ型或青少年发病糖尿病。由于胰岛β细胞发生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损伤而引起。临床上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其特点为:

①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如胰岛细胞表面抗体(ICAs)、胰岛素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等。

②任何年龄均发病,好发于青春期,起病较急。③胰岛素严重分泌不足,血浆C肽水平很低。④治疗依靠胰岛素。

⑤多基因遗传易感性。如HLA-DR3,DR4等。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化学物质和食品成分等可诱发糖尿病发生。(2)2型糖尿病:即Ⅱ型或成年发病DM 概念: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胰岛素抵抗并存的疾病。不发生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特点:(1)患者多数肥胖,病程进展缓慢或反复加重。

(2)血浆中胰岛素含量绝对值不低,但糖刺激后延迟释放。

(3)ICA等自身抗体呈阴性。

(4)对胰岛素治疗不敏感。

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指标随机血糖大于11.1mmol/L;(2)空腹血糖大于7 mmol/L;(3)OGTT两小时后血糖大于11.1 mmol/L。以上三种指标中的任何两种若同时出现可确诊。

4、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①低血糖症状;②发作时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③供糖后症状缓解。

5、糖代谢的先天性异常是由于糖代谢的酶类先天性异常或缺陷,导致某些单糖或糖原在体内贮积,从尿中排出。此类疾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包括糖原累积症、果糖代谢异常及半乳糖代谢异常等,以糖原累积症最为常见。

八、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

(一)血糖测定

★血糖测定应用氟化钠抗凝剂抗凝。采血后不及时离心,血糖浓度每小时下降5%,不能及时检验的话,应置于2~8℃的冰箱保存,血糖浓度可稳定3天。

1、血糖测定的方法按原理分为3类:无机化学法、有机化学法和酶法,无机化学法特异性差已经淘汰,有机化学法主要为邻苯胺法(缩合法),酶法的特异性高,是临床检验的主要方法。

2、己糖激酶法(HK)是测定血糖的参考方法,吸收波峰在340nm。

3、葡萄糖氧化酶法(GOD)是测定血糖的常用方法,是我国目前推荐临床常规测定血浆葡萄糖的方法。

4、餐后血糖浓度的排序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空腹血糖浓度的排序静脉>毛细血管>动脉。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1、本试验用于糖尿病症状不明显或血糖升高不明显的可疑糖尿病患者。

2、方法:WH0标准化的OGTT:

①病人准备:实验前3天每日食物中糖含量不低于150g,维持正常活动。影响试验的药物应在3日前停用。整个试验中不可吸烟、喝咖啡、茶和进食。试验前病人应禁食10~16h。②葡萄糖负荷量:成人将75g葡萄糖溶于250ml的温开水中,5min内饮入;妊娠妇女用量为100g;儿童按1.75g/kg体重给予,最大量不超过75g。

③标本的收集:试者在服糖前静脉抽血测空腹血糖。服糖后,每隔30min取血一次,共4次。若疑为反应性低血糖症的病例,可酌情延长抽血时间(口服法延长至6h),分别进行血糖测定。同时每隔1小时测定一次尿糖。

根据各次血糖水平绘制糖耐量曲线。

3、正常糖耐量:

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口服葡萄糖30~60min达高峰,峰值<11.1mmol/L(200mg/dl);120min时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即<7.8mmol/L(140mg/dl)。

尿糖均为(-)。

此种糖耐量曲线说明机体糖负荷的能力好。

(三)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1、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血红蛋白主要是HbA1c。

2、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应患者过去1~2个月(6~8周)的血糖平均水平。

3、测定的参考方法为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

4、参考区间:HbA1c4.8%~6.0%。

(二)糖化血清蛋白测定(果糖胺测定)

1、血清白蛋白在高血糖情况下同样会发生糖基化。主要是白蛋白肽链189位赖氨酸与葡萄糖结合形成高分子酮胺结构,其结构类似果糖胺,故也称为果糖胺测定。

2、临床意义:反映2~3周前的血糖控制水平,作为糖尿病近期内控制的一个灵敏指标。

3、不同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血糖水平时间的长短不同,一般来说时间由长到短的排列是:

糖化终末产物>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血糖

4、参考区间:1.9mmol/L±0.25mmol/L。

(三)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

1、胰岛素(INS)是胰腺B细胞分泌,入血后约10分钟降解。主要功能是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和糖原的生成,抑制糖异生,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正常人胰岛素分泌与血糖呈平行状态,在30min~60min,峰值达基础值的5~10倍,180min时降至空腹水平。

3、胰岛素水平降低常见于1型糖尿病,空腹值常<5μU/ml。

4、胰岛素水平升高可见于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空腹水平正常或略高,胰岛素释放曲线峰时出现晚,约在120min~180min。

5、C-肽的测定意义与胰岛素相同,但C-肽的半衰期长,约为10~11分钟,且不被肝脏破坏。

6、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曲线图

1型糖尿病由于胰岛β细胞大量破坏,胰岛素、C肽水平低,对血糖刺激基本无反应,整个曲线低平;2型糖尿病胰岛素、C肽水平正常或高于正常;服糖后高峰延迟或呈高反应。

7、糖尿病患者酮症酸中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有典型的Kussmanl呼吸,呼吸深大,呈烂苹果气味,血液PH下降。第二章

脂代谢检查 ★高频考点汇总

1、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

2、甘油三酯分解的限速酶是甘油三脂脂肪酶(HSL)。

3、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称为脂解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ACTH等。抑制脂肪动员的激素为抗脂解激素,如胰岛素、前列腺素E2等。

4、脂肪酸的氧化的肝脏的主要供能方式,但是其产生的中间产物酮体肝脏不能利用,这是由于肝脏缺乏氧化利用酮体的酶(肝生酮不用酮)。

5、脂蛋白分类及功能 脂蛋白

(超速离心法)电泳位置 特点 功能 主要脂质 合成部位 CM(乳糜微粒)原点

颗粒最大,密度最小 空腹时血清中不存在 含甘油三酯最多 转运外源性TG TG 小肠 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前β / 转运内源性TG TG 肝脏 IDL(中间密度脂蛋白)α和前α之间 / LDL的前体 TG、TC 肝脏 LDL(低密度脂蛋白)β

含胆固醇最多 转运内源性胆固醇 TC 肝脏 HDL(高密度脂蛋白)α

密度最大 颗粒最小

转运外源性胆固醇 TC 肝脏

4、HDL与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LDL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

5、载脂蛋白的分类及功能(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称为载脂蛋白)

载脂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有:维持脂蛋白的结构、参与脂代谢相关酶活性调节、维持脂蛋白的物理特征、作为脂蛋白受体的配体。载脂蛋白 分布 功能 合成部位 Apo AⅠ

HDL含大量,CM、VLDL、LDL含少量 激活LCAT 肝、小肠 Apo AⅡ

HDL,CM、VLDL含少量 抑制LCAT 肝

Apo AⅣ

CM、HDL 激活LCAT,参与胆固醇逆转运 肝、小肠 Apo(a)Lp(a)

抑制纤维蛋白溶酶活性 肝

Apo B48 CM 转运TG 小肠 Apo B100 VLDL、IDL、LDL(主要)转运TG、TC,识别LDL受体 肝、小肠 Apo CⅢ VLDL 抑制LPL,抑制肝摄取HDL 肝

Apo CⅡ

CM、VLDL、新生HDL 激活LPL,抑制肝摄取CM和VLDL 肝 Apo E CM、VLDL、IDL、HDL 促进CM残粒和IDL摄取,转运TG 肝、巨噬细胞 Apo CⅠ CM 激活LCAT 小肠

LCAT: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LPL:脂蛋白脂肪酶 ★临床常用检测载脂蛋白的方法是免疫比浊法。

6、LDL受体的配体主要是ApoB100、ApoE,主要功能是水解胆固醇。

VLDL受体(残粒受体)的配体是含HDL的ApoE,主要功能是清除血液循环中的CM残粒和β-VLDL残粒。

清道夫受体主要存在与巨噬细胞表面。

7、高脂蛋白血症是指血浆中CM、VLDL、LDL、HDL等脂蛋白出现一种或几种浓度过高的现象。WHO将其分为6型。

表型

显著增加的脂蛋白 血清外观 电泳 备注 Ⅰ

TG、CM 奶油上层,下层澄清 原点深染

罕见,易发生胰腺炎 Ⅱa TC、LDL 澄清 深β带

常见,易发冠心病 Ⅱb LDL、VLDL 澄清或浑浊

深β带或深前β带 很常见,易发冠心病 Ⅲ

TC、TG 奶油上层,下层浑浊 宽β带

很少见,易发冠心病 Ⅳ

TG、VLDL 澄清或浑浊 深前β带

较常见,易发冠心病 Ⅴ

TG、CM、VLDL 奶油上层,下层浑浊 原点及前β深染 较少见,易发胰腺炎

奶油上层Ⅰ、Ⅲ、Ⅴ,下次澄清是Ⅰ型,Ⅲ、Ⅴ重点看TC、显著增加是Ⅲ型。

Ⅱ、Ⅳ重点看血清,血清透明是Ⅱa,TG如果很正常,就和Ⅱa往住绑,Ⅱb、Ⅳ型看TG,显著升高是Ⅳ型。

8、参考区间:TC≤5.20mmol/L

TG≤1.70mmol/L

9、LDL的测定有一种计算法,但当TG>4.25mmol/L时,不能用公式计算。

10、胆固醇的代谢去路包括:①转变为胆汁酸;②转变为类固醇激素,如醛固酮、皮质醇及性激素;③转变为维生素D3;④转变为胆汁酸盐排泄。

11、血清ApoA、ApoB的水平分别可以反应HDL、LDL的水平。

12、Lp(a)是一种独立的蛋白质,不能由其他脂蛋白转化而来,是动脉粥样氧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13、脂蛋白电泳常用的电泳方法为琼脂糖凝胶电泳。

14、LPL是脂蛋白脂肪酶,催化CM和VLDL中的甘油三酯水解。其激活剂是ApoCⅡ,抑制剂是ApoCⅢ。

15、HL是肝脂酶,其作用为:(1)继续催化水解甘油三酯(2)参与IDL向LDL的转化。

16、LCAT是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能催化血浆中的胆固醇酯化。

17、载脂蛋白常用免疫比浊法检测,ApoB48主要存在于CM,CM中主要含ApoAI和C,需要注意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ApoB100主要存在于LDL。第三章 蛋白质检查 ★高频考点汇总

1、前清蛋白(PA):又称前白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其半寿期很短,仅约2~5天。PA作为营养不良和肝功能不全的指标比清蛋白和转铁蛋白更敏感。

2、清蛋白(Alb):由肝实质细胞合成,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的57%~68%。主要作用有营养作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血浆正常的pH、运送作用,如运输胆红素、药物、某些金属离子等、作为组织修补材料。

3、α1-抗胰蛋白酶(AAT):具有蛋白酶抑制作用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降低见于胎儿呼吸窘迫症。

4、铜蓝蛋白(CER或CP):作为铜的载体和代谢库(血清中的铜95%存在于CER中,5%以扩散态存在)。

主要用于协助诊断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时CER明显下降。

5、炎症时引起增高的蛋白质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主要有α1-酸性糖蛋白(AAG)、AAT、结合珠蛋白(Hp)、CER、C3、C4、Fib(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时候降低的蛋白称为负相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主要有PA、ALB、转铁蛋白(TRF)等。

6、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能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体反应,它是急性时相蛋白最灵敏的指标。

7、血清蛋白电泳的PH值是8.6,常用方法为醋酸纤维薄膜电泳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从正极到负极依次是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

出现β—γ桥见于肝硬化,还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此时清蛋白降低,因为肝脏严重受损,合成能力下降。出现M带见于多发性骨髓瘤。蛋白区带电泳参考区间:ALB:57%~86%

α1-球蛋白:1.0%~5.7%

α2-球蛋白:4.9%~11.2% β-球蛋白:7%~13%

γ球蛋白:9.8%~12%

8、蛋白电泳的五条区带除了清蛋白是独立区带,只含有清蛋白外,其余区带均含有不同的蛋白质。

清蛋白区带只有ALB,α1-球蛋白区带有AAG、AFP、HDL、AAT等,α2-球蛋白区带有HP、α2-MG和Cp等,β球蛋白区带有TRF、LDL、β2-MG、C3和C4等,γ球蛋白区带主要为免疫球蛋白IgA、IgG、IgM以及CRP。

9、M区带的电泳位置可大致反映出免疫球蛋白的类型,IgG型多位于α区至慢γ区,IgA型多位于γ1与β区,IgM型多位于β2或γ区,IgD型多位于β或γ区。但是区带电泳不能完全确定免疫球蛋白的类型,最终确定还需用特异性抗体进行鉴定。

10、总蛋白的测定方法和参考值分别是双缩脲比色法,参考值:60~80g/L。反应在是碱性条件下生成紫红色产物。

邻苯三酚钼铬合显色法实在酸性条件下与蛋白形成复合物,测定波长为604nm。总蛋白测定的参考方法是凯氏定氮法。临床意义:

(1)血清总蛋白增高

①血液浓缩,导致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严重腹泻、呕吐、高热时急剧失水,血清总蛋白浓度可明显升高。休克时,血液可发生浓缩;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患者,由于丢失钠的同时伴随水的丢失,血浆也可出现浓缩现象。

②血浆蛋白质合成增加:主要是球蛋白合成增加,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患者。(2)血清总蛋白降低

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导致总蛋白浓度相对降低:如静脉注射过多低渗溶液或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钠、水潴留。

②长期摄入不足及消耗增加:如食物中长期缺乏蛋白质或慢性胃肠道疾病所引起的消化吸收不良。因患消耗性疾病,如严重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均可造成血清蛋白浓度降低。

③蛋白质丢失:如严重烧伤、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使蛋白质大量丢失。④蛋白质合成减少:各种慢性肝病。

11、清蛋白检测方法是溴甲酚绿法,参考值:35~52g/L。溴甲酚绿是阴离子,在PH是4.2的缓冲液中与带正电荷的清蛋白结合成复合物,溶液由黄色变蓝绿色,测定波长是628nm。临床意义:

(1)清蛋白浓度增高:严重脱水,血浆浓缩。

(2)清蛋白浓度降低:同总蛋白浓度降低。

12、血清球蛋白测定是计算得来,即TP-ALB=GLB,参考值20~30g/L。临床意义:

(1)球蛋白浓度增高:

①多见于感染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和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

②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单克隆疾病,它是由浆细胞恶性增殖造成的异常高的单一Ig(多见于IgA或IgG)血症。

(2)球蛋白浓度降低:

见于血液稀释、严重的营养不良、胃肠道疾病等。

13、白球比值A/G为1.5~2.5:1,当其比值<1.0时,为比例倒置,主要见于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14、尿蛋白电泳常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15、低分子蛋白尿指分子量为10~70KD,电泳区带位于清蛋白及清蛋白以前的小分子蛋白区带,见于肾小管的损伤。

中分子蛋白尿指分子量为50~100KD,电泳区带位于清蛋白上下的蛋白区带,以清蛋白以及以后的大分子蛋白区带为主,见于肾小球损害。

混合性蛋白尿分子量为10~1000KD,提示肾小球和肾小管混合损伤。第四章 诊断酶学 ★高频考点汇总

1、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一类特殊蛋白质。

2、体内大多数酶是结合酶,辅助因子根据与酶蛋白结合紧密程度不同分为辅酶(结合疏松)和辅基(结合紧密)。全酶是由酶蛋白和辅酶(辅基)组成的酶。单纯酶是仅由氨基酸组成的单纯蛋白质。

3、酶促反应的特点:高催化效率、高特异性或专一性、可调节性。

4、血浆特异酶包括凝血因子和纤溶因子,胆碱酯酶,铜氧化酶,脂蛋白脂肪酶等。

5、酶的国际单位是指在规定条件下(25℃、最适pH、底物浓度),每分钟转化1umol底物的酶量。

6、酶促反应分为三期:延滞期、线性期、非线性期,其中线性期又称零级反应期,此期间酶活性与酶促反应速度成正比,是酶活性测定的最佳时期。

7、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有:酶活性、底物浓度、pH、温度。

8、米曼氏方程 V=Vmax[S]/Km+[S]。

反应速度等于一半的最大反应速度时,Km=[S]。Km值越大,酶与底物亲和力越小,反之。

Km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一种酶有一个Km值,Km值最小的底物就是该酶的最适底物。

根据米-曼氏方程,理论上酶测定时的底物浓度最好为Km的10~20倍。

9、竞争性抑制:Km↑,Vmax不变。

非竞争性抑制:Km不变,Vmax↓。

反竞争性抑制:Km降低,Vmax↓。

10、酶活性测定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是连续监测法,又称动力学法或速率法、连续反应法。

11、凡检测方法涉及到NAD(P)H反应系统的,检测波长一般为340nm。如果是NADH氧化为NAD,则340nm处吸光度降低,反之。

12、酶活性测定有一常数用系数K值表示,计算公式为:k=反应总体积×106/摩尔系数(ε)×样本体积×光径。例如酶偶联法测定CK活性时,已知NADPH在340nm处的摩尔吸光系数(ε)为6.22×10^3,血清用量6μl,底物量250μl,比色杯光径1 cm,计算K值为K=256×106/6220×6×1=6859。

13、同工酶是指其分子组成及理化性质不同但具有相同催化功能的一组酶。

14、CK有3种同工酶,2个亚基(M、B),是2聚体,分别组成CK-MM,CK-MB,CK-BB。

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中,CK-BB主要存在于脑,骨骼肌中主要亚型是CK-MM,心肌中是CK-MB,新生儿CK比成年人高。公认的诊断心肌梗死最有价值的指标是CK-MB。目前多采用CK-MB质量(CK-MBmass)检测。

15、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把LD分为了5中同工酶,阳极至阴极LD同工酶区带依次为 :LDH1~LDH5。

LD有2个亚基(M、H),即LDH-1(H4)、LDH-2(H3M)、LDH-3(H2M2)、LDH-4(HM3)、LDH-5(M4)。心肌中主要存在LDH1,骨骼肌和肝脏则主要存在LDH5。血清中LDH含量的顺序是LDH2>LDH1>LDH3>LDH4>LDH5。当有心肌梗死时,血清中LDH含量的顺序是LDH1>LDH2>LDH3>LDH4>LDH5。肝癌患者LD5升高,会出现LDH2>LDH1>LDH3>LDH5>LDH4。

溶血会LDH的结果影响最大。

16、ALT的器官含量排序:肝>肾>心>骨骼肌。

17、AST的器官含量排序:心>肝>骨骼肌>肾脏。

18、ALP的器官含量排序:肝>肾肝>胎盘肝>小肠肝>骨,血清中的ALP主要来源于肝和骨骼。ALP受生理影响波动较大,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活性减少。常用于骨骼疾病的诊断。

19、GGT的器官含量排序:肾>胰>肺>肝,GGT在酒精中毒后会显著升高,联合ALP多用于诊断肝胆系统有无梗阻。

20、胆碱酯酶(CHE)用于诊断有机磷中毒,在有机磷中毒时,CHE显著减低。

21、单胺氧化化酶(MAO)用于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22、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用淀粉酶(AMY)和脂肪酶(LPS)。

▲胰液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PH是7.4~8.4。含有碳酸氢盐,能中和胃酸和激活消化酶。

AMY主要由唾液腺和胰腺分泌。α-1,4糖苷键是淀粉的主要化学键,血清中α-淀粉酶主要作用于淀粉分子中α-1,4糖苷键,产生葡萄糖、麦芽糖、及含有α-1,6糖苷支链的糊精。AMY最适PH在6.5~7.5之间。分子量较小,易由肾脏排出,半衰期很短,约2h。AMY在发病6~12h后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到高峰,2~5天下降至正常。血淀粉酶大于500U/L可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尿AMY在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升高,下降较慢,维持时间长,在急性胰腺炎后期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LPS在发病后4~8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峰值,持续8~14天。淀粉酶的S型同工酶用于腮腺炎的诊断。

23、酸性磷酸酶(ACP)主要用于诊断前列腺方面的疾病,前列腺炎时ACP降低,前列腺癌时ACP升高。

第五章 钠、钾、氯和酸碱平衡检验 ★钠、钾、氯代谢及检测考点汇总

1、体液中主要阳离子有Na+、K+、Ca+、Mg+等,主要阴离子有Cl-、HCO3-、磷酸根(HPO24-、H2PO4-)等。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是K+,其次是Mg+,阴离子以磷酸根(HPO24-、H2PO4-)为主;细胞外的主要阳离子主要是Na+,阴离子以Cl-为主,其次是HCO3-。

2、电解质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脏。

3、血钠的参考值为135~145mmol/L,排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血浆钠浓度小于135mmol/L称为低钠血症。血清钠浓度>145mmol/L为高血钠症。

4、血钾的参考值为3.5~5.5mmol/L,排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血清钾低于3.5mmol/L以下为低血钾症。

常见原因:钾摄入不足;钾丢失或排出增多:严重腹泻、呕吐、胃肠减压和肠瘘者;细胞外钾进入细胞内:如静脉输入过多葡萄糖,代谢性碱中毒;血浆稀释也可形成低钾血症。血清钾高于5.5 mmol/L以上为高血钾症。

常见原因:钾输入过多;钾排泄障碍:代谢性酸中毒,血浆氢离子往细胞内转移,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肾小管泌H+增加,泌K+减少。

酸中毒伴高血钾,碱中毒伴低血钾。▲钾测定结果明显受溶血的干扰,因为红细胞中钾比血浆钾高二十几倍,故样品严格防止溶血。

5、血氯的参考值为98~106mmol/L,酸中毒伴随高血氯,碱中毒伴低血氯。

6、高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即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又称原发性缺水。当缺水多于缺钠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失水>失盐;高渗性脱水细胞内液和外液均降低。

7、等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而血清钠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也维持正常。它造成细胞外液量(包括循环血量的)的迅速减少;由于丧失的液体为等渗,基本上不改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最初细胞内液并不向细胞外液间隙转移,以代偿细胞外液的减少,故细胞内液量并不发生变化。失水=失盐;等渗性脱水细胞内液正常,细胞外液减少。

8、低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机体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水在肾小管内的再吸收减少,尿量排出增多,以提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失盐>失水;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减少,细胞内液升高。

9、抗利尿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10、醛固酮的生理功能是保钠排钾,故高醛固酮血症可引起高血钠。

11、临床常用测定电解质的方法是离子选择电极法(ISE),通常选用对Na敏感的玻璃膜电极,对K敏感的缬氨霉素电极。★酸碱平衡考点汇总

1、常用指标

血液pH:7.35-7.45 二氧化碳分压(PCO2):4.5~6.0kPa,平均5.3kPa,有的题的单位为mmHg,7.5mmHg=1kPa。实际碳酸氢盐(AB):24±2mmol/L,受呼吸影响 标准碳酸氢盐(SB):24±2mmol/L,不受呼吸影响 缓冲碱(BB): 50mmol/L±5mmol/L,代谢性指标 碱剩余(BE): 直接测定HCO3-的数值或用酸滴定,参考值:-3.0mmol/L~+3.0mmol/L。NaHCO3/H2CO3比值:20:1 阴离子间隙(AG):8~16mmol/L,平均12mmol/L,升高提示代酸。

▲AG为未测的阴离子与未测的阳离子的差值,临床上常用可测定阳离子与可测定阴离子的差值表示:

AG=([Na+]+[K+])-([Cl-]+[HCO3-])

2、中毒类型

(1)呼吸性酸中毒 发生机制:肺呼吸不畅,导致H2CO3原发性升高。

代谢:H2CO3原发性升高,机体排酸保碱,NaHCO3继发升高。指标变化特点:H2CO3↑,PCO2↑,NaHCO3↑,AB>SB,BE>3.0 代偿型:pH正常,NaHCO3/H2CO3比值为20:1。失代偿型:pH降低,NaHCO3/H2CO3比值变小。(2)呼吸性碱中毒

发生机制:肺换气过度,导致H2CO3原发性下降。

代谢:H2CO3原发性下降,机体排碱保酸,NaHCO3继发减低。指标变化特点:H2CO3↓,PCO2↓,NaHCO3↓,AB<SB,BE<-3.0 代偿型:pH正常,NaHCO3/H2CO3比值为20:1。失代偿型:pH升高,NaHCO3/H2CO3比值变大。(3)代谢性碱中毒

发生机制:各种原因导致的NaHCO3原发性升高,抑制呼吸中枢,PCO2、H2CO3继发性升高。

常见原因:严重呕吐(酸丢失过多)、呕吐、低钾低氯血症、输入碱性药物过多。代谢:NaHCO3原发性升高,机体排碱保酸,H2CO3继发性升高。

指标变化特点:H2CO3↑,PCO2↑,NaHCO3↑,AB>SB,BE>3.0,BB↑。代偿型:pH正常,NaHCO3/H2CO3比值为20:1。失代偿型:pH升高,NaHCO3/H2CO3比值变大。(4)代谢性酸中毒

发生机制:酸性物质增多,刺激肺换气过度,导致H2CO3原发性下降。常见原因:糖尿病、腹泻(碱丢失过多)、肾功能不全等。

代谢:H2CO3原发性下降,机体排酸保碱,NaHCO3继发性减低。

指标变化特点:H2CO3↓,PCO2↓,NaHCO3↓,AB<SB,BE<-3.0,BB↓,AG↑。代偿型:pH正常,NaHCO3/H2CO3比值为20:1。失代偿型:pH降低,NaHCO3/H2CO3比值变小。

3、酸碱中毒基本判断技巧

(1)看临床表现:呼吸加快加深见于代酸或者呼碱。

呼吸变浅变慢见于呼酸或者代碱。(2)看血液pH值:pH正常为代偿性。

pH降低为呼酸或代酸,pH升高为呼碱或代碱。(3)看指标变化:AB = SB = 正常,提示正常;

AB≈SB <正常,提示代酸; AB≈SB >正常,提示代碱;

AB>SB(正常),提示呼酸; AB<SB(正常),提示呼碱。

BE升高直接选代碱,BE降低直接选代酸。(4)口诀巧记:大呼酸,小呼碱,大大代碱,小小代酸。

4、NaHCO3/H2CO3(碳酸氢盐缓冲系统)是血浆中主要的缓冲体系,K-HbO2/H-HbO2(血红蛋白缓冲系统)是红细胞内的主要缓冲体系。

5、HCO3-与人体酸碱平衡有关系最大。HCO3-/H2CO3是表示代谢性酸碱平衡的指标。

6、Bohr效应是指PH改变而影响Hb携氧能力的现象。

7、血气分析的标本采集:

(1)血气分析的最佳标本是动脉血,常取部位是肱动脉、股动脉、前臂动脉等。

(2)抗凝剂的选择:因需测定全血血气,必须抗凝,一般用肝素抗凝(最适用肝素锂),浓度为500-1000u/ml。(3)注意防止血标本与空气接触,应处于隔绝空气的状态。与空气接触后可使PO2升高,PCO2降低,并污染血标本。

(4)标本放置时间:标本宜在30min内检测,否则会因为全血中有活性的RBC代谢,不断的消耗O2,并产生CO2,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若在30min内不能检 测,应将标本置于冰水中保存,最多不超过2小时。

8、pH、PCO2、PO2在血气分析仪能直接测定

第二篇:生物化学总结

一、符号题

1、GSH:还原性谷胱甘肽,是某些酶的辅酶,在体内氧化还原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2、DNFB:2,4-二硝基氟苯,可以与氨基酸反应生成稳定的2,4-二硝基苯氨酸,可用于肽的N端氨基酸测定。

3、PI:等电点,指两性电解质所带净电荷为零时外界溶液的PH值。

4、cAMP:3,5-环腺苷酸,第二信使,在激素调节中起作用。

5、Cgmp:3,5-环鸟苷酸,第二信使,在激素调节中起作用。

6、Ta:退火温度,使变性的DNA缓慢冷却使其复性时的温度,一般以低于变性温度Tm20-25为宜。

7、tRNA:转移核糖核酸,与氨基酸结合,携带氨基酸进入mRNA-核糖体复合物的特定位置用于蛋白质合成。

8、hnRNA:核内不均一RNA。mRNA的前体,加工后可转变为mRNA。

9、CoASH:辅酶A,乙酰基团载体。

10、NAD(P)+: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脱氢酶的辅酶,为脱氢反应转移H原子或者电子。

11、NADP: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还原力,为生物体合成反应提供[H].12、FMN:黄素腺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的辅基。

13、FAD: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的辅基。

14、THF/FH4:四氢叶酸,一碳单位的载体。

15、TPP:焦磷酸硫胺素,脱羧酶的辅酶。

16、PLP:磷酸吡哆醛,转氨酶的辅酶。

17、Km:米氏常数,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18、UDOG: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合成蔗糖时葡萄糖的供体

19、ADPG:腺苷二磷酸葡萄糖,合成淀粉时葡萄糖的供体

20、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含高能磷酸键属于高能磷酸化合物,在糖酵解中生成

21、HMP: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细胞所需的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特殊物质nadph和5-磷酸核糖。

22、G-1-P:葡萄糖-1-磷酸,由葡萄糖激酶催化葡萄糖生成,不含高能键。

23、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细胞外DNA分子克隆或无细胞DNA分子克隆。

24、SSB:单链结合蛋白,DNA复制时与解链的单链DNA结合防止其复性。

25、Met:甲流氨酸,AUG是甲硫氨酸的密码子,又是肽链合成的起始密码子。

26、ACP:酰基载体蛋白,脂肪酸合成中起载体运输作用。

27、PRPP:5-磷酸核糖焦磷酸,核酸生物合成中作为戊糖的供体。

28、Imp:次黄嘌呤核苷酸,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的中间产物。

29、Xmp:黄嘌呤核苷酸,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与分解的中间产物。

二、名词解释

1、氨基酸等电点:在一定的PH下,氨基酸上的氨基和羧基的解离度相等,氨基酸所带的净电荷为零,在电场中既不向阴极移动也不向阳极移动,此时的PH称为氨基酸等电点。

2、蛋白质空间结构:蛋白质分子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列分布和肽键走向;是以一级结构为基础的。

3、蛋白质变性:天然蛋白质易受物理和化学因素影响,其分子内部原有的高度规律性结构发生变化,致使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有所改变,但并不导致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破坏。主要标志是生物学功能丧失。

4、盐析作用:一定浓度的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高浓度的盐使蛋白质沉淀。

5、生物活性肽: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或具有某些生理活性的寡肽和多肽的总称。

6、碱基互补规律:在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碱基的大小和结构的不同,使得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只能在G=C,和A=T之间进行,这种碱基配对的规律就叫碱基互补规律。

7、碱基堆积力:在DNA双螺旋结构中,碱基对平面垂直于中心轴,层叠于双螺旋的内侧,相邻疏水性碱基在旋进中彼此堆积在一起相互吸引形成的作用力。主要是指碱基平面的范德华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的总称。

8、增色效应:核酸变性后在260nm处紫外吸收值增加的现象称为增色效应。

9、溶解温度(Tm):DNA变性时一般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发生,通常把热变性温度的中点称为溶解温度,即紫外吸收的增加量达到最大量一半时的温度。

10、活性部位:酶分子中直接和底物结合,并和酶的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11、米氏常数:酶耳的特征性物理常数,含义是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底物的浓度。

12、竞争性抑制作用:有些抑制剂与底物竞争与酶结合,当抑制剂与酶结合后就妨碍了底物与酶结合,减少了酶的作用机会,因而降低了酶活力,这种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

13、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有些抑制剂和底物可同时结合在酶的不同部位,抑制剂与酶结合后不妨碍底物与酶结合,但形成的酶-底物-抑制剂三元复合物不能发生反应,这种抑制称为非竞争性抑制剂。

14、酶的最适温度(PH):在一定条件下,一种酶在某一定温度(PH)其活力最大,这个温度称酶的最适温度(PH).15、酶原的激活:酶原在一定条件下经适当物质作用转变成有活性的酶的过程。实质上是酶活性部位形成或者暴露的过程。

16、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17、全酶:全酶=酶蛋白+辅因子;两者结合成完整的分子才具有活力,单独存在时均无催化活力。

18、维生素:对人体生长和健康必须的,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19、呼吸链:有机物在生物体内氧化过程中脱下的氢原子,经过一系列有严格排列顺序的传递体组成的传递体系进行传递,最终与氧结合成水,这样的电子或氢原子的传递体系称为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

20、氧化磷酸化作用: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伴随有ADP磷酸化成ATP的过程。

21、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中形成高能键,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磷酸化成ATP的过程。

22、生物氧化:有机物质在机体内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3、糖酵解途径:指糖原或葡萄糖分子分解成丙酮酸的阶段,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的途径。

24、糖异生:指非糖物质(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在肝中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25、磷酸戊糖途径:由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H+,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

26、脂肪动员: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在脂肪酶作用下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释放进血液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

27、脂肪酸B-氧化:脂肪酸活化为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基质中,经过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反应后,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一分子比原来少两个碳的脂酰Coa。由于反应在脂酰Coa的A-碳原子和B-碳原子之间进行,最后B-碳原子被氧化成酰基,所以称为B-氧化

28、酮体:脂肪酸在肝细胞分解氧化时产生特有的中间代谢物,包括乙酰乙酸、B-羟丁酸和丙酮三种。

29、必须氨基酸: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人体内有8中。

30、DNA的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时,双链解开,按单链DNA的核苷酸顺序,按碱基配对原则合成新链,组成新的DNA分子。新形成的DNA分子与原DNA分子碱基顺序完全相同,每个子代DNA的一条链是来自亲代另一条是重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成为DNA的半保留复制。

31、DNA的半不连续复制:DNA在复制时,一条链是按照5’—3’方向连续合成的,另一条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先按照5-’-3’方向合成若干个短的冈崎片段,再通过酶的作用链接在一起构成另一条链,这种复制方式称为DNA的半不连续复制。

32、转录: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DNA为模板按碱基互补规律合成与其碱基互补的RNA过程。

33、冈崎片段:DNA复制中,一条链是连续合成的,另一条是先按着5--3方向合成系列短的小片段,再由酶连接成新链,这些首先合成的段片段就成为冈崎片段。

34、密码子:由mRNA上相邻三个的核苷酸组成的一个密码子,代表某种氨基酸或肽链合成的起始或终止信号。

35、SD序列:原核生物起始密码子前的核糖体结合位点,与核糖体小亚基端16SrRNA3’端序列互补,富含嘌呤碱基。

36、反馈抑制:代谢中间物或产物对该反应的抑制作用。

37、操纵子:基因表达的协调单位,它们有共同的控制区和调节系统。包括在功能上彼此有关的结构基因和控制部位。

三、简答题

1、维持蛋白质结构的力有哪些?

① 一级结构主要是共价键如肽键、二硫键等 ② 二级结构主要是氢键等

③ 三级结构主要是次级键如疏水键等

④ 四级结构主要是次级键如盐键、范德华力等

2、简述DNA双螺旋结构要点

① 双链反向平行结构、右手螺旋、有共同的对称轴、有大沟小沟

② 主链在外侧、侧链在内测,A、T之间互补配对形成两对氢键,C、G之间互补配

对形成三个氢键,碱基平面垂直于

③ 螺旋上升一周有10个核苷酸,螺距为3.4nm,螺旋直径为2nm。

3、核酸有哪些重要的理化性质?

① 紫外吸收性质,因为分子中含有共轭体系的嘌呤和嘧啶 ② 核酸为两性离子,微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③ 易被酸碱水解

④ 有变性和复性的性质,⑤ 分子杂交

4、维持核酸结构的稳定因素有哪些? ① 氢键,对于稳定DNA双螺旋结构以及RNA中局部的双螺旋及三级结构都有重要

作用

② 碱基堆积力,是稳定核酸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③ 环境中的正离子,中和核酸分子中所带的负电荷,消除静电斥力。

5、说明tRNA在结构上的共同特征。

① 二级结构特点有:a.三叶草型,四环四壁

b.氨基酸臂,与氨基酸结合c.D环与D 臂,与酰胺-rRNA合成酶结合d反密码子环与反密码子臂,与mRNA结合e可变 环,可用于tRNA的分类 ② 三级结构的特点:倒L型

6、论述米氏常数的生物学意义。

① 酶的特征物理常数

② 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单位为摩尔浓度 ③ 可以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Km值越大亲和力越小

④ 同一酶,不同的底物具有不同的Km值,Km最小的是最适底物

7、说明辅酶、辅基与酶蛋白的关系,辅酶基在催化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酶的辅助因子与酶蛋白结合生成全酶。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用透析的方法除去;辅酶与酶蛋白结合松弛能用透析方法除去。辅基、辅酶、酶蛋白单独存在时均没有活性只有全酶有活性。辅基通常是金属离子或有机小分子组成,在催化反应中转移电子、质子、基团,有时也参与酶与底物的结合

8、何谓诱导契合学说?为什么酶对所催化反应的正向底物和逆向底物都有专一性?

诱导契合学说是指当酶分子与底物与底物接近时,酶蛋白受底物分子的诱导,其构

象发生有利于与底物结合的变化,酶与底物在此基础上互补契合,进行反应。在可

逆反应中底物与产物对酶均有诱导作用,所以酶对所催化的反应的底物和产物都有

专一性。

9、什么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特点有哪些?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进行的所有化学变化的总称,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全过程。

特点:在温和的条件下,由酶催化进行;各反应步骤严格有序进行;反应途径一般有严格

的细胞定位。

10、什么是生物氧化?与体外燃烧相比有何特点?

① 生物氧化:有机物质在机体内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② 特点:在细胞内进行;通过酶的催化作用使有机物发生一系列反应;能量逐步释放。

11、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① 生物体内物质主要的分解途径,提供大量的自由能 ② 循环中产生许多中间产物是合成其他生物物质的原料

12、乙酰CoA可进入哪些代谢途径?

① 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分解为CO2和H2O,产生大量能量 ② 合成脂肪酸,进一步合成脂肪和磷脂 ③ 合成酮体作为肝输出能源方式 ④ 合成胆固醇

13、简述尿素生成的主要阶段

① 鸟氨酸与二氧化碳和氨作用,生成瓜氨酸 ② 瓜氨酸与氨作用生成精氨酸 ③ 精氨酸被分解成尿素和鸟氨酸

14、生物细胞DNA复制分子机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① 半保留复制

② 原核生物单起点,真核生物多起点 ③ 复制可以单向和双向进行,后者更常见 ④ 复制的方向是5-3 ⑤ 复制是半不连续的,前导联是连续合成,后随链先合成冈崎片段再连接起来。⑥ DNA的合成需要RNA引物的存在 ⑦ DNA合成有校对机制

15、简述蛋白质合成的主要过程和阶段

主要经历起始、延长、终止和氨基酸的活化和转运 ① 氨基酸的激活

② 起始,原核生物多肽链的合成第一步是70s起始复合物的合成 ③ 延长,经历进位、转肽和移位三个步骤

④ 终止,肽链释放因子碰到mRNA的终止信号时,释放因子可完成终止信号的识别

并使肽链释放

⑤ 加工处理,转变为有一定生物功能的蛋白质。包括糖基化、切除信号肽、形成二硫

键、氨基酸修饰

16、简述糖异生和糖酵解的差异

糖酵解过程的三个关键酶是由糖异生的四个关键酶代替催化的 ② 作用部位:糖异生在胞液和线粒体,糖酵解全部在胞液中进行

17、举例说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① 一级结构的定义: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种属差异与分子病等

② 高级结构的定义:蛋白质分子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列分布和键的走向

高级结构与功能关系,血红蛋白的一个亚基发生变化,其功能就会发生变化

18、简述凝胶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① 原理:凝胶层析过程中直径大于孔径的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直接沿凝胶颗粒的

间隙流出,所以向下移动速度较快;小分子物质可以在凝胶颗粒间隙中扩散外,还 可以进入凝胶可以的微孔中,因此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必须等待他们从凝胶颗粒内 扩散至颗粒间隙后再进入另一凝胶颗粒,造成在注内保留时间长,从而使混合样品 中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质随洗脱液按顺序的流出注外而得到的分离。

② 应用:分离纯化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物质,还可以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15、磷酸戊糖途径分为哪两个阶段,此代谢途径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① 分为氧化阶段和非氧化阶段,前者从葡萄糖-6-磷酸脱氢、脱羧形成核糖-5-磷酸的过程;后者是戊糖磷酸分子重排产生己糖磷酸和丙糖磷酸的过程。

② 意义:是细胞产生还原力(NADPH)的主要途径;是细胞内不同结构糖分子的重

要来源,并为各种单糖的相互转变提供条件

16、何谓呼吸链?写出其组成成分,排列顺序及ATP偶联部位。

① 呼吸链的概念:有机物在生物体内氧化过程中脱下的氢原子,经过一系列有严格排

列顺序的传递体组成的传递体系进行传递,最终与氧结合成水,这样的电子或氢原 子的传递体系称为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② 组成成分,排列顺序

NADH呼吸链:底物---NAD+---FMN---COQ--Cytb---Cytc1---Cytc--Cytaa3--1/2O2 FADH2呼吸链:琥珀酸--FAD--CoQ---Cytb--Cytc1--Cytc--Cytaa3--1/2O2 ③ ATP偶联部位:NADH--COQ,Cytb--Cytc1

Cytaa3--1/2O2

第三篇:常见影响检验检因素总结

(一)饮食因素

1、必须空腹(通常指禁食8~10小时,其间只允许喝白开水)的检验项目如:GLu、脂类(L ipid Profile)、铁(FE)、总铁结合力(TIBC)、转肽酶(GTT)、胆汁酸(BileAcid)、胰岛素(1nsulin)等。其它血清学检验如需血清澄清最好空腹:如各种病毒抗体等。

2、空腹超过48小时可能会造成胆红素(BIL)两倍以上的增加,而 Glu、白蛋白(ALB)、补体(ComplementC3)及转铁蛋白(Transferrin)下降。

3、餐后立即抽血,造成高K 低P,混浊的血清其BlL、LDH、TP增高,有可能造成 UA、BUN 降低。妇女月经和妊娠期血液中AFP含量明显升高,在40例怀孕3个月以上的孕妇血清中检测AFP的结果均大于400ng/ml,有两例AFP水平达到800ng/ml以上。CA125、CA199也可轻度偏高。长期吸烟会使血液中CEA含量偏高。

4、高蛋白饮食者,其BUN、尿酸(Urate)高而高嘌呤(Purines)食物影响的当然就是 Urate增高。

5、口服避孕药使T4(RlA)、TG、ALT、FE、GGT升高,ALB低等.可影响的检验报告据称有 100多项。

6、酒精可导致检验结果立即上升的有:UA、乳酸(Lactate);嗜酒者的影响如:GGT、ALT、TG,成瘾者甚至影响其它如:BlL、AST、ALP。

(二)生理因素

1、怀孕造成AMY、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偏高,BUN、NA、ALB偏低。

+

2、剧烈运动后,CK、CREA、BUN、UA、WBC、K、BlL、LAC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会升高。运动员的LDH、BUN 较高。长期的运动促使 HDL—C、Lactate等升高。

3、采血部位、姿势和止血带的使用

(1)采血时要避开水肿、破损部位,应“一针见血”,防止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管;如果采血过慢或不顺利,可能激活凝血系统.使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血小板假性减低。输液病人应在输液装置的对侧胳膊采血,避免血液被稀释。决不能在输液装置的近心端采血。(2)姿势的影响结果。卧姿、坐姿或站姿,由于造成静脉承受压力不同,会造成影响(站姿较高)如:TP、ALB、CA、HCT、ALT、FE、CHOL 及尿中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s)。测血中 Catecholamines时,采血前一周,应避免抽烟,食用如核桃、香蕉及肾上腺素类(epinephrine—like)药物;保持平静勿使其受压力、兴奋等情绪变化.仰卧三十分钟后抽血。(3)对于血色素、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等检验指标来说.卧位采血与坐、立位采血结果有区别。正常人直立位时血浆总量比卧位减少12%左右,血液中以上成分不能通过血管壁转移到间质中去,使其血浆含量升高5%~1 5%。(4)止血带压迫时间不能过长,最长不超过 1 分钟。压迫时间过长,可引起纤溶活性增强,血小板释放及某些凝血因子活性增强,影响实验结果。(5)肥胖人士除了 GLU、CHOL、UA 普遍偏高外,肥胖男性尚会有 CREA、TP、HtGB、AST 偏高及 P偏低的现象,而肥胖女性则有CA偏低的情形。

4、肿瘤大小和特别奖细胞的数目,肿瘤越大、肿瘤细胞越多,则TM的浓度越高。

5、肿瘤细胞合成和分泌TM的速度越快,血液循环中TM的浓度越高。

6、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差,则血液中TM浓度低。

7、肿瘤越晚期,则血液中TM越高。

8、肿瘤细胞的坏死程度越大,则血液中TM浓度越高。

9、由于肝脏、肾脏功能差导致TM在体内的降解和排泄速度慢,则TM在体内明显升高。(三)时辰影响因素

1、皮质醇(Cortisol)在睡眠时浓度会增加,因此上下午所测之值可能有明显差异,最好于上下午各采血一次,其它如尿钾(可造成5倍之改变)、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

2、促甲状腺素(TSH)在每日不同时辰,其浓度也会出现若干变化。

3、Transferrin高值出现于4PM--8PM。

4、WBC及LYM早晨较高,嗜酸粒细胞(EOS)下午较低。

5、TG、P、BUN、HCT的高值出现于下午BIL反之。

6、性别、昼夜节律、季节、海拔高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如晨 6 点左右皮质醇值达最高峰,随后逐渐降低,午夜最低。(四)样本处置不当

1、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或溶血:LDH、HBDH、BlL、AST、CK、CKMB、AST、MG、ACP、K 偏高。其它影响较小的,诸如凝血因子、蛋白质分析、ALP、FE、P。等在交叉配血试验中血样溶血严重干扰对结果的判断。由于红细胞和血小板中存在NSE而导致NSE的检测结果偏高。还可导致ALT、AST、ALP的升高。

+红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的项目主要有:LDH、K、Hb、ACP;有值得注意的影响的项目主要有:Fe、ALT、T4;有轻微影响或不太受影响的项目主要有:TP、ALB、ALP、.AST、TBIL、WBC、APTT、TT、Cr、Urea、UA、P、Mg、Ca。

+

2、未分离血清过久:K、LDH、FE、AST(可能)偏高,GLU、ALP(可能)偏低。

3、日晒:WBC、PLT、ESR偏高,BlL偏低。

4、禁止从静脉注射处、套管处取血,严重影响GLU、电解质及凝血因子报告之准确性。

5、绑止血带时间及握拳会影响电解质、Lactic Acid、PC02、pH。

6、微血管穿刺样本可用于血细胞分析、电解质及一般生化检验, 但有可能挤入组织液造成不准确的结果。

7、标本采集后未及时检测,如不及时进行血清分离可导致激素类和酶类的检测结果降低,如溶血标本测定胰岛素结果偏低,溶血程度越深则结果低得越厉害。

8、标本中添加了抗凝剂而导致TM检测结果偏高,如EDTA抗凝的标本测定Fer结果明显偏高。枸橼酸钠抗凝血浆易导致糖类抗原CA199结果偏高。枸橼酸钠抗凝血浆易导致CY21-1(细胞角蛋白片断19)结果偏高10%以上。

9、标本在采集过程中被汗液或唾液污染而导致SCC检测结果偏高。

10、要标本采集前进行前列腺穿刺、按摩、直肠镜检及导尿可导致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AP(前列腺特异酸性磷酸酶)的检测结果偏高。

(五)药物因素

1、抗生泰药物

青霉素类和磺胺类药物能增高血液中尿酸浓度,常误报作“痛风阳性”。磺胺类抑制肠内细菌繁殖,使尿胆素不能还原为尿胆原,无法得出尿胆原的正确结果。

2、镇痛消炎药物

阿斯匹林、氨基比林等会使尿中胆红素检测值升高;吗啡、杜冷丁和消炎痛、布洛芬等,可导致检验中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明显升高,在用药后4小时内影响最大,24 小时后消失。

3、抗癌药物

绝大多数抗癌药物对人体造血系统有抑制和毒害作用,可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数量的减少(少数药物可使血细胞异常升高),肝功能改变,有的使血脂值升高。其中甲氨蝶啶抑制骨髓,且损害肾功能;硫唑嘌呤损害肝功能,出现黄疸;阿糖胞苷使谷丙、谷草转氨酶异常升高。

4、激素类药物

雌激素类药物能影响人体中血脂的正常含量,使葡萄糖耐量试验减低,并可引起血小板和红细胞量的减少。

盐皮质素易致水、钠潴留和低钾血症。肾上腺素减少钙、磷的吸收,且排出量增加,故血钙、血磷偏低,另外可明显升高血糖值。

5、利尿药物

临床上常用的为双氢克尿噻、速尿、三氯噻嗪和利尿酸等。典型的临床反应为:低血钾、低血容量和低血氯,长期应用后可见高氮质血症和高尿酸血症。

6、抗糖尿病药胰岛素使用后可出现低血糖症,这已为大家所熟知。其它抗糖尿病药(如 D 60、氯磺丙脲等),可损害肝功能,使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出现黄疸,血细胞减少等。

7、抗癫痫药

如苯妥英钠因抑制叶酸的吸收,常见巨细胞性贫血。因轻度抑制骨髓,故使血细胞(尤其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偶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报道。卡马西平可致粒细胞、血小板减少,长期应用损害肝功能。

8、使检验标本着色的药物

主要为药物使尿液染色,从而干扰比色测定和荧光分析的测定结果。如服利福平后尿呈橙红色;服维生素B2、黄连素等使尿呈黄色;服苯琥珀后尿呈桔红色;服氨苯喋啶后使尿呈绿蓝色,并有蓝色荧光。许多药物对大便的色泽也产生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清除“药物干扰检测”这一现象,临床医师、检验医师和药师必须结合不同给药途径给药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判定检验结果时要综合考虑给药途径、药物的血药浓度水平、药物的半衰期、排泄途径和清除率等。许多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常与血药浓度呈正相关,故检验取样应尽量避开血药高峰期。当然,疾病条件许可时,应提早几天停药,以完全排除药物对检测影响,但这并不是每个病人都能做到的。

(六)检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操作过程中标本交叉污染,可导致相邻检测标本的假阳性的可能。

2、使用酶联免疫试验测定时,如果标本中TM含量过高,可能出现钩状效应,导致浓度高的标本测定结果偏低甚至阴性结果,必须将标本稀释后重新检测。

3、不同的仪器,不同厂家的试剂盒的灵敏度、特异性、参考范围都有一定的差异,所测得的结果也有一定的差异,可能由于试剂中的单克隆抗体针对抗原的抗原决定簇不同所致,在分析对比检测结果时应考虑到这一因素。

第四篇:高中常见离子检验规律总结

高中常见离子检验规律总结

沙湾一中化学组:史晓敏

【摘要】各种常见阴阳离子的检验方法;对学生来说又比较容易混淆的。所以对中学阶段常见的一些阴阳离子的检验方法的总结、归纳、记忆;就显得很重要。【摘要】阴阳离子 检验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很重要,在整个高中阶段占得比重也比较大,而要对高中阶段遇到所有元素化合物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掌握有比较困难,因此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归纳总结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些元素化合物知识中,各种常见阴阳离子的检验方法;对学生来说又比较容易混淆的。所以对中学阶段常见的一些阴阳离子的检验方法的总结、归纳、记忆;就显得很重要。

第一:常见重要阳离子的检验及方法

1、H+ 的检验,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Na+的检验,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们的火焰分别呈黄色。

3、K+的检验,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透过蓝色钴玻片呈紫色。

4、Ba2+的检验,能使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5、Mg2+的检验,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Mg(OH)2沉淀,该沉淀能溶于NH4Cl溶液。

6、Al3+的检验,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7、Ag+的检验,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 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8、NH4+的检验,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9、Fe2+的检验,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2Fe2++Cl3+

-2=2Fe+2Cl

10、Fe3+的检验,能与 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

Fe(SCN)3溶液;或能与 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

11、Cu2+的检验,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

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 CuO沉淀。含Cu2+

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第二:常见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及方法。(1)OH-的检验,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的检验,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

3)2]。

(3)Br-的检验,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

沉淀,不溶于稀硝酸;或加氯水溶液显橙黄色,再加CCl4溶液变为橙红色。

(4)I-的检验,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

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或加氯水溶液显黄褐色,再加CCl4溶液变为紫色。

(5)SO2-4的检验,先在溶液中加盐酸我现象,再

加BaCl2出现白色沉淀。

(6)SO2-3的检验,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

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7)S2-的检验,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

色的PbS沉淀。

(8)CO2-3的检验,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

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

(9)HCO3-的检验,加BaCl2溶液无任何现象,再加

盐酸放出无色无味CO2气体,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向HCO3-

盐酸溶液里加入稀MgSO4溶液,无现象,加热煮沸,有白色沉淀 MgCO3生成,同时放出 CO2气体。

(10)NO3-的检验,浓溶液中加入铜片、浓硫酸加热,放出红棕色气体。参考文献

1、《步步高高考总复习》作者:王朝银

2、《2013高考优化方案》作者:张学宪

第五篇:说明文常见考点

说明文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

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说明语言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下载生物化学检验常见考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物化学检验常见考点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务员考试常见易考点总结

    一、易考的热点问题须与当前的理论热点密切相关。 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是公务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应试者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远大的理想、服务的意识、求实的作风等,......

    生物化学教学总结

    期末生物化学总结 通过18周课时的教学,对《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认识。这门课的学习也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主要的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另一个就是对代谢疾病的......

    《生物化学》学习方法总结

    生物化学学习方法总结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2-09-24 17:40 生物化学是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组成与结构、代谢及其调节的一门科学。其发展快、信息量丰富,有大......

    生物化学课程总结

    生物化学课程总结 生命科学系 现代生物学教研室一、课程的基本概况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系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是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

    食品生物化学总结

    食品生物化学 1. 名词解释: 核酸的变性:指天然双螺旋DNA分子被解开成单链的过程。 氧化磷酸化:是与生物氧化作用相伴而生的磷酸化作用,是将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自由能,用于ADP和......

    生物化学教学总结

    生物化学教学总结 高一是中学生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是培养兴趣、扎实基础,发展能力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起始教学直接影响高中三年的学习,因此,本学科的教学必须做到常常总结和......

    生物化学检验实训室管理制度-01[精选5篇]

    生物化学检验实训室(2)管理制度 一、课前预习实训内容 学生实训前要认真预习实训内容,包括实训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为实训操作做好准备。 二、自觉维护实训课纪律......

    短文改错常见考点

    短文改错技巧 一、短文改错常见考点设置: 1.考点设置之名词 命题特点:本来用复数,却用单数.改正方法:(1)根据名词前的修饰限定成份;(2)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详解: 1).She s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