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刘竑波博士报告的一些思考
听刘竑波博士报告的一些思考
到现在,我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已经八年多了,其间有许多挫折和弯路,也有一点点成就和心得。但听了刘竑波博士《诚意正心——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回归与开拓》的报告,我又开始重新思考教育,思考自己的职业。刘博士的报告时而高屋建瓴,时而深入浅出,真是让我们振聋发聩。
一、对教育的现状思考
我们最近几年一直在进行教育改革,素质教育一直在大力推行,但现状却不是尽如人意。正如刘竑波博士所提到的:教育所“产出”的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国家栋梁吗?为什么我国两院院士会对我们的教育现状感到这么忧心:“人家的创新人才是教育制度大批培养的,我们的创新人才是教育制度压不垮‘漏网’的?”刘竑波博士深刻地指出正是社会的日益麦当劳化阻碍了教育发展。学校不再是温馨的育人场所,而是一个讲求投入与产出,极度追求“效率”的机构。教育越来越工业化,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多的成了流水线上整齐划一的产品。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要怎样做?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也许可以从前人那儿找到经验和做法。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里,叙述了一位驼背老人从种树中得出的道理:种树要顺应树木的生长习性,发展其天性;要懂得树木之法和树木成长的习性;要重视种树过程中的管理,“不能忧之太勤”,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际上,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要想在教育上取得成功,就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孩子,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地束缚或戕害孩子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发展需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我们要想在教学中取得成功,让学生“硕茂以繁”,也要顺应学生的天性和发展需要,尊重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启发式教学,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天性和发展需要得到合理的满足。
正如我们对于学生,不要管得太多、太死,要给他们顺性而长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个时间空间里,除非学生主动求教,教师须加以指导外,我们要敢于彻底放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让学生在这自由的时空里积极主动自由自在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自由地顺性而长。而不是像我们现在的许多家长和老师一样,心怕学生走错路,犯错误,走了弯路,或是心怕学生少学了,心怕学生听不懂,总是把学生的日程排得满满的,把学生的空间挤得小小的,把学生的头脑灌得多多的,把学生的思维管得死死的,什么都放不下。结果却因为在思想上关心得太过,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天性。其结果自然是,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学习的内容也没有时间消化,学习当然亦就是囫囵吞枣,效益自然不高。殊不知,犯错误其实也是一种成长。只要我们教学中要善于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发展其天性,学生就能够自然成长,健康茁壮!
而事实上,教育应该是田园牧歌式的农业,在碧蓝的天空下,麦子自由生长,而玫瑰也生机勃勃地怒放。
二、教学中创新的意义
为什么现在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更一方面很多企业却面临着招不到优秀的人才?这也许正是教育的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结果。我们培养的人才不再是麦子和玫瑰,而是麦子不再是麦子,玫瑰不再是玫瑰,都变得似是而非缺乏个性,更别提创新了。《世纪变革与学习革命》一书中早就指出:“多数人熟知过去,只有少数人能够预知未来;多数人因为看见了才相信,只有少数人因为相信而看得见;多数人期望从别人处得到答案,只有少数人会自己去发掘答案;多数人遵循已有的游戏规则,只有少数人能够创造新的游戏规则。”面临现在的状况,我们应该怎样做?这就需要刘竑波博士提出教育理性——学校德育既不是万能的,也不应沦为工具,只有回归其本原(包括人性与伦理学基础)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我想刘竑波教授极力推荐的记录片《大师来访》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五个懂英语、会乐器但从没学过作曲的孩子在纽约爱乐乐团大师的独特方法启发与指导下,仅仅用了三天的时间就学会了作曲,并每人创作了一首虽然稚嫩但是非常“新鲜”的乐曲,在上海大剧院里进行了公演,获得了热烈的掌声。演出后,孩子们对作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被完全的激发,立刻全身心地投入了第二首乐曲的创作。一个月后,当其中的一个女孩兴冲冲地拿着自己创作好的乐曲找到自己的音乐老师寻求配器方面指导的时候,老师郑重地对她说:“你毕竟没有学过作曲,这个是很难的,要学和声、配器、语式„„”(言外之意是作曲这么难你不可能学会的)孩子虽然在一边频频点头,但是原来那清澈如水的眼睛逐渐黯淡,最后她强忍着泪水,转身默默收起了自己的曲谱。
此时此刻,我又想起了那句话“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保护”。保护什么?怎样保护?就学习而言,首当其冲的应该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片中的老师肯定也是一位很敬业的老师,他从专业的角度对女孩讲解作曲知识从常理看无可厚非,但是他却单单忽视了女孩现在最需要什么,忽视了对女孩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呵护。他的几句话很可能就扼杀了一个未来的作曲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犯罪。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好奇心、求知欲是儿童探求世界、获得真知的原始动力。无论孩子创造力的萌芽多么微小和稚嫩,也是他“创”新的灵感!老师都应给予悉心“培植”。
三、教育的主题及方法
刘竑波教授指出学校教育的三大主题:
1、为什么?让教育值得尊敬与怀念;
2、是什么?通过教学引领学生的精神与行为;
3、怎么做?教师真正地“为学生而教”而不是“为奖金而教”、“为职称而教”。如果社会和学校不再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教育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解放。
《易经》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是治学还是立事,一定要志存高远,并为之努力奋斗,才有达到高境界。我们的教育要真正着眼于未来,而不是注目于眼前方寸之地。否则,教育改革将更加艰难。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种状态,就是在陡坡上负重而行,只要找准方向,我们就能看到教育的美好明天。碧蓝的天空下,百草丰茂,树木茁长挺拔。
第二篇:听王竑锜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观王竑锜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杜婷
寒假学习期间,我有幸观看了王竑锜老师的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诙谐幽默的视频讲座,内容主要有孝顺,爱让我们充满智慧,国学经典和财富人生等,听后感受颇深,深受启发。
最令我感动的是讲到“孝”这个内容的时候,让我有了更多的想法。孝道是中华民族的根;孝道是我们做儿女的本分;孝敬父母如孝天,孝能感动天和地;诸事不顺因不孝,一个孝字全家安。一个人不管在社会上成功与否,都应先做到孝,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让我们的孩子以我们为榜样,代代相传。
我们要为下一代树立榜样,回报孝敬抚育我们成人的白发苍苍的父母。父母是付出不计回报的人,他们的爱像无处不在的阳光、风。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在即使我们如何孝敬他们,也无法回报“三春晖”,再也无法找回父母头上的青丝。
我们能做的就是常回家看看,带着孩子回家,为父母做饭、洗衣,陪父母聊聊天,让他们过得开心。另外把“孝”的精神传承下去,教导孩子如何“孝”也是我们的义务。因为一个不懂得孝的孩子是不完整的失败的人,父母是人的根本,是生命的源头,他们时时刻刻影响着子女,现代的生活离不开父母,离不开孝。
再就是王老师对教师的解读:传统教育的师者是 “ 传道、授业、解惑 ”,“ 传道 ” 是第一位的。现代的教育失误就在于失道,失道必然就缺德。作为一名教师,不但是教授学生知识技能,更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做人,一个人光有知识能力而没有道德,那是一个缺德的人。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具备高尚完美的师德,在一切诱惑面前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的职业不是谋生的工具,而是承载者神圣使命的爱的事业。如果只把教师职业中可能获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那么他就不配是一个好老师。
在王竑锜老师讲座里,王老师针对当今人们面对金钱的诱惑,他以古代的铜钱为例作生动阐述:铜钱内圆外方,中间空的,表示三重含义:圆代表着包容理解的胸怀,方代表着孝仁义礼智信,空心表示无我的境界。王老师阐述对方的独特理解:方代表着孝仁义礼智信,这是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必须具有的几点原则。我之前也曾看过关于二十四孝图以及相关故事,知道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之本。我们每个人要常怀感恩的心,老师要教导学生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每个人要在孝的前提下对他人对社会做到仁义礼智信,做到去爱不同的人,把人都看成亲人,亲民至善。作为老师要爱自己的学生,对于学生换位理解便是一种爱。我们要用爱浇灌学生,回报父母,亲人,朋友,师长,回报社会。老师全心全意地投入教育事业,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真善美的人,不做伤害任何人的事,每个人从小我变成大我。那这个社会岂不是圆满美好?也即《道德经》里讲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承载者万物,我们要把自身的能量聚集,知行统一,把人的大爱回馈社会和自然。
每一个人都有做人的道德底线,有一颗廉耻之心。一个人不能钻进钱眼里,人站在方空里便是 “ 囚 ”。人就成了钱牢中的囚鸟,沦为金钱的奴隶。文人更应该懂得廉耻。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给人清廉的形象,在古代绘画中一般都是画成秀骨清风的书生像,有一种脱俗孤高的俊逸之气。古人中不乏有倪瓒这样一些不受金钱诱惑拒为富人作画的士大夫,宁愿被挨打,也不愿贬低了自己的高贵品性。人们都把老师讴歌成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 春蚕到死丝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是啊,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我们每个老师要保持高洁的心性,把做人姿态放低,就像在低处的大海一样,心胸宽广,在最低处修行,像春蚕蜡烛一样默默无私奉献自己,这才是你至高的价值。
“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就像大自然一样,无私奉献给我们阳光,空气,水,大地,生命,我们每个人若能不只想着自己个人的小世界,而是和自然一样无私奉献自身的正能量,做到人和大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真正回归自然。
第三篇:听慈善家王竑锜讲座有感
听慈善家王竑锜讲座有感
听了慈善家王竑锜的讲座,感觉到很有启发。
首先是惭愧,真的听到那些孩子们一部接一部的背国学经典,脸上火辣辣的,尤其是在上
午和下午许老师和马老师还在督促我们读原典的时候,真的,为自己的懒惰悔恨,为之前受的教育愤恨,为这个社会遗憾。的确,在上了许老师的中国思想史的时候,我突然为现代人感到莫名的悲哀,我们的古代政治,是有许多可借鉴之处的,却不幸被我们以“专制黑暗”一笔抹杀,我们的古代思想资源,并不比西方的大思想家的思想逊色,却不幸被我们以“糟粕”全部抛弃,于是,我们再没有人去认真地领略我们前人的圣贤文章,于是,我们这一代变得迷茫,变得无所适从。
其次,我会去思考,我当然觉得现在的孩子应该好好的学国学,甚至现在他的这所幼儿园就是我心目中我将来要办的那所学校的蓝图。但是问题是,幼小的孩子们是应该有孩子的天性的,教育者应该是发挥孩子的天性,而不是去扼杀,孩子们在学习国学的时候,怎样解决学习国学与发扬天性的矛盾。因此,今天当我在看到后来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感觉,就是这位企业家把这群孩子当成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工具,当成了他炫耀的资本(尽管这样想是不道德的),他的理想是要把他的那些孩子们都教成国学大师,但问题是,孩子们想当国学大师吗,以他这种理想,是不是将来孩子们只有当国学大师这一个出路呢,那是不是扼杀了孩子们向其他方向发展的可能呢。另外就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这么多的国学大师吗,而且对于孩子们的教育不仅仅只有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当今社会下,怎么保证孩子们受到的所有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是产生国学大师的社会吗,我觉得这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相信他说的孩子们读比不读好,背比不背好,因此这也是我赞同他的地方,但是,我真的不希望他把那些孩子们当成他实现他理想的工具,否则,他的教育和当今的应试教育是没有区别的,只不过是变换了考试的内容而已。孔子说“己欲达而达人”,还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是我更欣赏聂老师的一句话“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三,我真的很赞同他的一些关于国学方面的理解,尽管他的理解与许老师的思想史的知识来看是错误的,但是,我想可能是这样的,许老师的课是从一种理性的角度来看待国学经典,而他是从他生活实践中认识到的国学经典,相比来说比较感性。比如他说,一个正常的社会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应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秩序与社会道德的建设问题。在比如说,他说一个人的成功的标志不应该是名与利,而应该是他为这个社会作了多少。还比如他说,看一个人做善事的高尚与否,不应该看这个人为某件事捐了什么,而应该看在他捐过之后,他还剩下多少。
其实,他讲的就是儒家的性善论和伦理纲常、道家的法自然(以一种自然的生活态度对他生命)、佛家的四大皆空,这些东西都是再自然不过的,就是中国文化中儒释道的相融合的特点,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逃脱不掉的。但是,难得在,他不是一个坐而论道者,他是一个躬身实行的人,这一点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也是令我敬佩的地方。或许,就学识而言,我们可以把他的理论批的一无是处,但是,面对他的善行,我们就不得不甘拜下风,哑口无言。突然想到,或许因为他是大企业家因而能够做到这些,那我们平民百姓呢,想起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善无所谓大小的,只要能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就是善,他可以捐出去几千万,是善,我们把一个跌倒的孩子扶起来也是善。他的几千万让学生上得起学,而我们的努力可以让孩子免于伤痛,我想对于孩子而言,是等效的。其实有时候,善的结果往往是有施善的人来评价的,其实我们更应该以受善的人来感受。
又坐而论道了,看来这就是书生习气
今天晚上去逸夫听了慈善家王竑锜的讲座,感觉到很有启发。
首先是惭愧,真的听到那些孩子们一部接一部的背国学经典,脸上火辣辣的,尤其是在上
午和下午许老师和马老师还在督促我们读原典的时候,真的,为自己的懒惰悔恨,为之前受的教育愤恨,为这个社会遗憾。的确,在上了许老师的中国思想史的时候,我突然为现代人感到莫名的悲哀,我们的古代政治,是有许多可借鉴之处的,却不幸被我们以“专制黑暗”一笔抹杀,我们的古代思想资源,并不比西方的大思想家的思想逊色,却不幸被我们以“糟粕”全部抛弃,于是,我们再没有人去认真地领略我们前人的圣贤文章,于是,我们这一代变得迷茫,变得无所适从。
其次,我会去思考,我当然觉得现在的孩子应该好好的学国学,甚至现在他的这所幼儿园就是我心目中我将来要办的那所学校的蓝图。但是问题是,幼小的孩子们是应该有孩子的天性的,教育者应该是发挥孩子的天性,而不是去扼杀,孩子们在学习国学的时候,怎样解决学习国学与发扬天性的矛盾。因此,今天当我在看到后来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感觉,就是这位企业家把这群孩子当成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工具,当成了他炫耀的资本(尽管这样想是不道德的),他的理想是要把他的那些孩子们都教成国学大师,但问题是,孩子们想当国学大师吗,以他这种理想,是不是将来孩子们只有当国学大师这一个出路呢,那是不是扼杀了孩子们向其他方向发展的可能呢。另外就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这么多的国学大师吗,而且对于孩子们的教育不仅仅只有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当今社会下,怎么保证孩子们受到的所有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是产生国学大师的社会吗,我觉得这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相信他说的孩子们读比不读好,背比不背好,因此这也是我赞同他的地方,但是,我真的不希望他把那些孩子们当成他实现他理想的工具,否则,他的教育和当今的应试教育是没有区别的,只不过是变换了考试的内容而已。孔子说“己欲达而达人”,还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是我更欣赏聂老师的一句话“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三,我真的很赞同他的一些关于国学方面的理解,尽管他的理解与许老师的思想史的知识来看是错误的,但是,我想可能是这样的,许老师的课是从一种理性的角度来看待国学经典,而他是从他生活实践中认识到的国学经典,相比来说比较感性。比如他说,一个正常的社会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应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秩序与社会道德的建设问题。在比如说,他说一个人的成功的标志不应该是名与利,而应该是他为这个社会作了多少。还比如他说,看一个人做善事的高尚与否,不应该看这个人为某件事捐了什么,而应该看在他捐过之后,他还剩下多少。
其实,他讲的就是儒家的性善论和伦理纲常、道家的法自然(以一种自然的生活态度对他生命)、佛家的四大皆空,这些东西都是再自然不过的,就是中国文化中儒释道的相融合的特点,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逃脱不掉的。但是,难得在,他不是一个坐而论道者,他是一个躬身实行的人,这一点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也是令我敬佩的地方。或许,就学识而言,我们可以把他的理论批的一无是处,但是,面对他的善行,我们就不得不甘拜下风,哑口无言。突然想到,或许因为他是大企业家因而能够做到这些,那我们平民百姓呢,想起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善无所谓大小的,只要能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就是善,他可以捐出去几千万,是善,我们把一个跌倒的孩子扶起来也是善。他的几千万让学生上得起学,而我们的努力可以让孩子免于伤痛,我想对于孩子而言,是等效的。其实有时候,善的结果往往是有施善的人来评价的,其实我们更应该以受善的人来感受。
又坐而论道了,看来这就是书生习气
第四篇:听王竑锜老师讲座有感
听王竑锜老师讲座有感
(2013年3月9日)
2013年3月2日,根据办公室集中学习安排,我有幸聆听了素有儒商义商美誉的全国著名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王竑锜老师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听后感受颇深,深受启发。
王竑锜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对传统经典文化进行了系统演讲,从传统文化铸就灵魂的角度,通过对佛教的觉悟、圣经的感恩博爱、古兰经的至善至德、道教的无我无为,以及儒家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中外道德学说理念进行归纳分析,得出了大爱无疆的道德精髓和“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回报社会”的人生追求。正像他所说的,将创业的艰辛留给自己,将成功的喜悦奉献给黎民百姓,永远地在艰辛中饱尝人生的快乐。
王竑锜老师以铜钱为例,人在方孔里便是一个“囚”字,所以人不能钻在钱眼里,能放下钱的人才会有智慧。铜钱内圆外方,中间空心,三重含义:圆:代表包容、理解的胸怀;方:代表仁、义、礼、智、信的端正的人品、人格;空心:代表无我的境界,为大众而作,为社会做贡献。做个什么样的人?进一步进行了阐释。人身在世,是社会关系之和,有父母、兄弟、夫妻、朋友、领导、自然等等,在人周围编制了一张网,每道线代表一个关系,每个关系内涵孝悌、仁、义、礼、智、信。每处理好一道关系,便解除一道线,人就在关系中获得了“解放”,成为独立的、大写的、上可通天、下可入地、顶天立地的人,等等。在这些传统文
— 1 — 化种子的散播中,充满了他的人生故事,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透视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告诉我们“德行”的重要性。
王老师对深奥的国学精髓有着独到的领悟,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为何行善、为何尽孝、为何感恩,用自己的“道德之光”,点燃了我们的“心灵之灯”。王竑锜老师的精彩演讲深深地感染着我,使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对人生也有了新的认识。
(一)要常怀感恩之心。一是感恩父母,这是做人之本。父母给了我生命和一个温馨的家庭,把浓浓的爱延伸到整个家,他们不辞辛劳的照顾着孩子,让我们专心工作,无后顾之忧。二是要感恩组织和领导,这是立身之基。无论在什么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都离不开组织和领导的教育培养。因此,要把忠诚领导、忠诚组织、忠诚事业贯穿于一切工作全过程,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工作责任心,老实做人,踏实做事,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回报组织和领导的培养。三是感恩同事,这是为人之道。每个人的成长进步除了父母的养育、组织的培养,还离不开周围同志们的关心帮助。正是他们感染着我,让我在和谐、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获得收获,逐步成长,享受工作的快乐。
(二)要提高道德素养。牢固树立“立德固本”意识,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宗旨,弘扬优良作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精华,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培养高尚情操,巩固做人之本。
(三)要有奉献精神。树立多干工作、奉献社会光荣的意识,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快乐工作,树立“任务就是机遇”、“压担子就是关心培养”的理念,大力弘扬“5+2”、“白加黑”工作精神,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实现自我。
(四)要不计得失。王竑锜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把100元钱放在眼前,你就什么都看不到了,当他把钱放下了,又能看到前面的路了。因此只有把利益看淡,你的路才会无比广阔。在工作中,要时刻以大局为重,服从集体利益,从王老师的血缘关系图中可以看出,大家都是亲人,亲人之间就要团结干事、不计个人得失,这样才能推动办公室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五)要努力践行。学习传统文化,要自觉践行传统文化。今后,我将把学习、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情趣,同时,把学习传统文化同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来感恩、回报社会、回报领导和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五篇:听王竑锜老师讲座有感
听传统教育讲座有感
卉原中学地理组——牛吉祥
2014年11月28--30日,我校组织传统教育道德大讲堂活动,听了企业家王双利老师,中国汉字专家张凯和史春东老师,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王晶晶老师;不再卖腐烂猪肉的罗光升老师还有《90后的坏女孩变成淑女开启了孝心》的牛文荣老师,素有儒商义商美誉的全国著名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王竑锜老师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特别对王竑锜老师讲座听后感受颇深,深受启发。
王竑锜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对传统经典文化进行了系统演讲,从传统文化铸就灵魂的角度,通过对佛教的觉悟、圣经的感恩博爱、古兰经的至善至德、道教的无我无为,以及儒家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中外道德学说理念进行归纳分析,得出了大爱无疆的道德精髓和“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回报社会”的人生追求。正像他所说的,将创业的艰辛留给自己,将成功的喜悦奉献给黎民百姓,永远地在艰辛中饱尝人生的快乐。
王竑锜老师以铜钱为例,人在方孔里便是一个“囚”字,所以人不能钻在钱眼里,能放下钱的人才会有智慧。铜钱内圆外方,中间空心,三重含义:圆:代表包容、理解的胸怀;方:代表仁、义、礼、智、信的端正的人品、人格;空心:代表无我的境界,为大众而作,为社会做贡献。做个什么样的人?进一步进行了阐释。人身在世,是社会关系之和,有父母、兄弟、夫妻、朋友、领导、自然等等,在人周围编制了一张网,每道线代表一个关系,— 1 — 每个关系内涵孝悌、仁、义、礼、智、信。每处理好一道关系,便解除一道线,人就在关系中获得了“解放”,成为独立的、大写的、上可通天、下可入地、顶天立地的人,等等。在这些传统文化种子的散播中,充满了他的人生故事,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透视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告诉我们“德行”的重要性。
王老师对深奥的国学精髓有着独到的领悟,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为何行善、为何尽孝、为何感恩,用自己的“道德之光”,点燃了我们的“心灵之灯”。王竑锜老师的精彩演讲深深地感染着我,使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对人生也有了新的认识。
(一)要常怀感恩之心。一是感恩父母,这是做人之本。父母给了我生命和一个温馨的家庭,把浓浓的爱延伸到整个家,他们不辞辛劳的照顾着孩子,让我们专心工作,无后顾之忧。二是要感恩组织和领导,这是立身之基。无论在什么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都离不开组织和领导的教育培养。因此,要把忠诚领导、忠诚组织、忠诚事业贯穿于一切工作全过程,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工作责任心,老实做人,踏实做事,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回报组织和领导的培养。三是感恩同事,这是为人之道。每个人的成长进步除了父母的养育、组织的培养,还离不开周围同志们的关心帮助。正是他们感染着我,让我在和谐、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获得收获,逐步成长,享受工作的快乐。
(二)要提高道德素养。牢固树立“立德固本”意识,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宗旨,弘扬优良作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精华,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培养高尚情操,巩固做人之本。
(三)要有奉献精神。树立多干工作、奉献社会光荣的意识,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快乐工作,树立“任务就是机遇”、“压担子就是关心培养”的理念,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实现自我。
(四)要不计得失。王竑锜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把100元钱放在眼前,你就什么都看不到了,当他把钱放下了,又能看到前面的路了。因此只有把利益看淡,你的路才会无比广阔。在工作中,要时刻以大局为重,服从集体利益,从王老师的血缘关系图中可以看出,大家都是亲人,亲人之间就要团结干事、不计个人得失,这样才能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五)要努力践行。学习传统文化,要自觉践行传统文化。今后,我将把学习、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情趣,同时,把学习传统文化同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来感恩、回报社会、回报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2014年11月2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