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学评论资料2
文学评论资料2 2 都有鲜明的倾向性,要求文学为实现服务。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学,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
3都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歌颂。不同之处: 1英国:18世纪英国已经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权。英国的启蒙文学主要任务不是为革命做舆论准备,而是扫除封建残余,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成就现实主义小说。
2法国(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的启蒙运动直接负有教育群众,使他们摆脱愚昧,学会理性思考,从而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为大革命造舆论,文学的革命性、战斗性更强,内容特别丰富。主要成就:正剧、哲理小说。
3德国:18世纪的德国还处于封建诸侯割据的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启蒙运动的任务是唤起民众觉醒,反对分裂建立民族统一的国家。爆发了狂飙突击运动。歌德(1749—1832)(德国)歌德:德国伟大的民族诗人。德国古典主义和民族文学最杰出的代表。出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余的市民家庭。主要作品:
1771年,歌德大学毕业,回故乡当律师,同时坚持写作。剧本:《铁手骑士葛兹• 冯• 伯利欣根》(简称《葛兹》)是部历史悲剧。葛兹实有其人,是个争自由,反封建的英雄。诗剧片段:《普罗米修斯》 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篇书信体小说)诗剧:《浮士德》的部分初稿。
理解后简答题
为什么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第一部产生影响的作品。
1歌德的中篇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形象。他的性格是社会铸造的,他以孤傲来对抗德国现实的丑恶,但他总以不合作――逃避的方式来反抗,显得无力。因此他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2感染了世界各国不同时代的同病相怜的青年。他们不但模仿维特穿青衣黄裤,甚至也学他自杀。
在意大利期间他创作和构思了三个古典主义悲剧: 《哀格蒙特》、《伊菲格涅亚的陶里斯》、《塔索》。晚年:《威廉•迈斯特》(上下部、德国第一部教育小说)通过威廉从童年到老年发展的记述,展示了他道德完善的过程。《浮士德》:取材于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以诗剧形式写成,以浮士德博士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要义的一生。
基本情节:一幕序曲(剧情的正式开端)、两个赌赛、终身追求、五幕悲剧。五幕悲剧:
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否定了脱离实际的追求。
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否定了仅仅迷恋情欲的爱情(玛家蕾特)。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否定了与王朝相妥协的道路(海伦)。
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否定了以古典美来改造世界的理想(瓦格纳、欧福良)事业的追求和事业的悲剧:肯定创造和劳动,要人们“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能
Page 1 of 60 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综合论述题
分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歌德创作的诗剧《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
1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2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意义:向人们指出了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分析《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歌德创作的《浮士德》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风采:
1诗剧以幻想为主,将写实和幻想结合(天上地下、现实古代、人类魔鬼)。使《浮士德》成为即是资产阶级理想的激越颂歌,同时又是当是德国现实生活的深刻概括。
2在人物塑造上:辩证的方法。浮士德灵与肉的对立统一,梅非斯特作恶造善的对立统一,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用矛盾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群像。天帝与魔鬼是理性于情欲的对比;浮士德与梅非斯特是人类与魔鬼的对比;浮士德与玛加蕾特是知识者与自然的对比。比较的手法使各自的性格特征更为鲜明。
3形式多样化。诗剧开头用自由韵体,写玛加蕾特用民歌体;写海伦部分则用古希腊悲剧的诗体。叙事、抒情、议论糅为一体,诗剧大量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如人造人、海伦、魔女之厨都是象征,批评教会则常用暗喻。
理解后简答题
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是一部思想内容很丰富的作品。
1主要思想价值,是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宣传摆脱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人类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思想。
2诗剧肯定创造和劳动,要人们“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3诗剧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过程又是循环前进的。世界和人类就是在这不断追求、不断幻灭的大循环中矛盾运动、发展进步的。
4诗剧还表达了一种现代意义,即人始终处于与外界的冲突中,失败和灾难无法避免,但主人公以自身的行动决定自己的本质,从而奠定了现代人格的基础。
第六章 19世纪文学(一)(浪漫主义文学)理解后简答题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
Page 2 of 60 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一 德国文学 耶拿派: 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2 19世纪他们在耶拿创办的杂志上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感。
海德堡浪漫派: 19世纪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派。
2功绩: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收集编写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都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贡献。主要作家及作品:
霍夫曼和莎米索的创作充满了神秘和怪诞的色彩。海涅:在浪漫主义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
《论浪漫派》的发表,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早期代表作:《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后期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抒情长诗)抒发了对德国封建制度和停滞的社会现实的仇恨与憎恶。二 英国文学
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1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2他们远离城市隐居湖区,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以此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
华兹华斯(湖畔派中成就最高):
《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抒情歌谣》与柯勒律治合作。
柯勒律治:喜欢描写超自然的人与事。代表作《古舟子咏》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 雪莱(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 《麦布女王》:(长诗)雪莱的“预言”首先体现。《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理解社会”。自然山水诗:《云雀》、《西风颂》名句“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齐慈《夜莺颂》(颂诗):以精巧著称。
司各特:(以历史小说著称)“威弗利小说” 代表作《艾凡赫》 司各特的去世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的结束。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爱玛》
三 法国文学
Page 3 of 60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的发表,树起浪漫主义的旗帜,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 夏多布里昂: 《基督教的真谛》:包括两部中篇: 《阿达拉》:写了一个发生在北美原森林的故事。是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主人公:印第安人:夏克塔斯、部落酋长之女:阿达拉。《勒内》:写的是一个贵族青年的忏悔。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夏多布里昂笔下的“世纪病”形象: 19世纪初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夏多布里昂的作品《勒内》中的主人公勒
内生性孤僻,忧郁与周围人格格不入,整日在冥思遐想中派遣他的忧郁,在孤独的漂泊中度日。这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世纪病”形象。
2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在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丧失了一切的贵族青年。表现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地位那种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阴暗的心理和郁郁寡欢的情怀。史达尔夫人: 主要作品:《黛尔菲娜》、《柯丽娜》;理论著作《论文学》、《论德国》 拉马丁:诗集《沉思集》
缪塞(被称为法国的“莎士比亚”):
《世纪儿的忏悔》(自传体小说):塑造了一个“世纪病”患者“阿克达夫”的形象。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 乔治•桑: 《安蒂亚娜》:成名作 《康素埃洛》《安吉堡的磨工》:具有空想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魔沼》:田园小说 小仲马:《茶花女》通过妓女玛格丽特同阿尔芒斯的爱情悲剧揭露虚伪的社会道德和门第观念。
四 俄国文学(19世纪俄国是个沙皇专制的农奴制国家)对自由的歌颂,对民主的向往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旋律(反专制、争自由)。
茹科夫斯基: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抒情诗人”。普希金和雷列耶夫(十二月党人)的创作形成了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潮。莱蒙托夫:(诗歌基本的主题:对自由的渴望)《恶魔》:代表了莱蒙托夫浪漫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当代英雄》:俄国早期小说的杰作:主人公毕巧林是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的典型。主人公的自我剖析和日记形式,被誉为“俄国第一部社会心理小说”。
五 美国文学
欧文(美国文学之父):代表作《见闻札记》 库伯(被称为“美国的华尔特• 司各特”):
《水手》被誉为“美国第一部海上冒险小说。” “边疆系列小说”包括:《最后一个莫希干人》《草原》《探路者》等。
爱伦•坡: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唯美倾向的作家,被誉为“西方现代派的远祖” 推理小说:《毛格街的谋杀案》《失窃的信》 恐怖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
Page 4 of 60 爱默生:《散文集》 霍桑:《红字》(长篇小说)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牧师:丁梅斯代尔。
表现了宗教对人性的摧残,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性,被称为是一部“心理罗曼史。” 惠特曼(美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诗人): 《草叶集》: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顶峰的产物。包括: 《听到美洲在歌唱》《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我之歌》作者摒弃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创造了“自由诗体”。
其它国家文学:
密茨凯维奇: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诗剧《先人祭》、长诗《塔杜施先生》。裴多菲:19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自由与爱情》 拜伦(英国)术语解释 东方叙事诗: 1813—1816年拜伦完成了一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故事,称《东方叙事诗》。2 叙事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作“拜伦式英雄”,这些叙事诗又叫“叛逆者叙事诗”。拜伦式英雄:
1这些英雄大多出自于拜伦的《东方叙事诗》里。
2他们个个热情勇敢、意志坚强、骄傲孤独、心怀人间悲哀而不惜同命运抗争,最后还是以失败、死亡告终
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 讽刺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 》
《曼弗雷德》:表达了拜伦“世界悲哀”的哲学。主人公曼弗雷德则成为“拜伦式英雄”最 成熟的形象。
《该隐》(诗剧):取材《圣经》主人公:该隐是敢于怀疑思考,有自己的欲望与要求的年轻人类的代表。《唐•璜》:(一部未完成的长篇讽刺叙事诗或称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这位“古代朋友”几乎遍及全欧洲的冒险经历,展示出18世纪至19世纪欧洲广阔的社会现实。基本结构是由唐•璜的两次旅行构成。
理解后简答题
简析《唐•璜》的人物形象及作品的主要艺术成就。
人物形象:1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创作的长篇讽刺诗《唐•璜》中的主人公在拜伦所有的主人公形象中独一无二,他热情、玩世不恭、但不绝望、忧郁。2 他随波逐流、听天由命,没有反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消极)。他不为道德教条束缚的自然天性,在曲折恋爱冒险中起着讽刺虚伪道德的重要作用。艺术成就:1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辛辣的讽刺,锋芒指向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广阔的社会人生,成为一部“讽刺百科全书”。插话:在叙事过程中不时地和大规模地插入议论。题材和风格的无穷变换,以悲壮、诙谐、揶揄、热情等各异的风格杂糅并置。4 以口语体取得最高成就。(八行诗体)简析《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主要思想内容。(自传色彩的长篇叙事诗)拜伦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主要歌颂了欧洲民族民主解放运动。(反暴政、反侵略)
Page 5 of 60 第一章 主要写主人公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见闻,反映了拿破仑铁蹄下当地人民的苦难,反抗和对自由的渴望。
第二章 主要兴趣忍是景色和冒险。作者缅怀希腊光荣的过去,哀叹现在的懦弱,希望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土耳其的统治。
第三章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超过并在最后遮住了游历主人公的形象。凭吊滑铁卢战场,咏叹拿破仑的命运,抨击神圣同盟,追忆启蒙主义者伏尔泰和卢梭。
第四章 他的信心和希望变得最为明朗有力,以高昂的自由信念号召意大利人民起来斗争,争取独立。
雨果(法国浪漫主义的主将和领袖)
术语解释
美丑对照原则:
一 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二 主要内容:
1大自然中美丑并存。
2艺术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同时采取艺术的夸 张。
3于是“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
雨果在小说方面的成就十分突出(人道主义为主线): 《海上劳工》:歌颂劳动者的高尚品德。《笑面人》: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晚年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大革命的作品(1793)。
作者在小说中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观点。主要人物:朗德纳克侯爵是叛军的首领、革命军郭文。代表作《巴黎圣母院》(第一部长篇小说): 爱斯梅拉尔达是作者理想中“美”的化身。
伽西莫多是作者理想中“恶”的化身(外表令人恐怖、滑稽)。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副主教克洛德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他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
艺术特色:运用对照方法:1人物自身(外表,内心)伽西莫多、克洛德。2人物之间:伽西莫多、克洛德。
3两个阶级、两种朝廷:路易
十一、平民王国。《悲惨世界》:人道主义思想 主要人物:冉阿让、芳汀、小柯塞特。
综合论述题
以《悲惨世界》为例,分析雨果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雨果代表作《悲惨世界》,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1 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如:冉阿让被监禁19年的罪行“只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芳汀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被迫害成流落街头,终因贫病交加而死的妓女。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长。
Page 6 of 60 3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使罪弃恶从善、终止犯罪。
4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理想“冉阿让”。
如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感化后,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
5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借人道主义感化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是不可能的、是腐蚀剂。论述《悲惨世界》的艺术成就。1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现实主义:冉阿让被迫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滑铁卢战役等。浪漫主义:冉阿让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2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在情节的安排上。
冉阿让攀上横杆救水手而自己却落入海中;抱着柯塞特被警察追得翻入修道院,碰到的第一个人恰恰是他曾救过的割风爷爷等情节都是离奇的。3政论性。
4语言高昂、激烈、热情、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普希金(俄)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出生:没落贵族的家庭。主要作品:
《致恰阿达耶夫》:参加十二月党人的绿灯社后,诗句被刻在党徽后。《强盗》:抨击暴政,歌颂自由的诗篇。《短剑》:公然号召以行动来反抗暴政,歌颂了不畏强暴的刺客。《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热情鼓励服苦役的十二月党人。《茨冈人》:普希金的创作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标志。《鲍利斯•戈都诺夫》:最负盛名的历史悲剧。
《别尔金小说集》(5个短篇组成):其中《驿站长》是最优秀的短篇,开了俄国文学抒写小人物命运之先河。
被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是: 《上尉的女儿》:农民题材的小说(长篇),是一部反映普加乔夫起义的作品。和 《叶甫盖尼•奥涅金》:(诗体小说、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作)
理解后简答题
简析奥涅金的形象:
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1他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启蒙,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品格和气质都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
2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现实社会看不到出路和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对生活极端的冷漠。
3他希望改变现状,但又不可能与社会决裂,所以他不会与社会反抗,对生活态度是消极的逃避。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典型。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达吉亚娜是作者最喜欢的人物,称她为“我可爱的理想”。此作品是作者“幻想的宠儿”,采用四音步扬格十四行诗节称为“奥涅金诗体”。
Page 7 of 60
术语解释
多余人(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1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产物,封建农奴制社会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
2他们开始觉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看不惯贵族庸俗的生活,又摆脱不了自身的资产阶级利己思想。即不愿与贵族同流合污又不能站在农民一边,成了一事无成的“多余人”。“多余人”的弱点是脱离人民群众。“多余人”系列形象: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毕巧林 赫尔岑《谁之罪》:别尔托夫
屠格涅夫《罗亭》:罗亭 《贵族之家》:拉夫列茨基。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文学是指法国“七月革命”(1830)到“巴学)黎公社革命”(1871)。这一时期文学包括: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流)、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理解后简答题
19世纪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有以下基本特征: 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文学发展状况:
无产阶级的萌芽:英国宪章派文学和德国工人革命诗歌是最初成就。术语解释 宪章派文学:
1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主要成就:诗歌
2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3最有名的宪章派诗人:琼斯和林顿。德国工人诗歌(19世纪40年代):
维尔特(最著名的无产阶级诗人):加入“共产主义同盟”成为了一个出色的无产阶级歌手。恩格斯称他“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批判现实主义:
一 法国文学
代表人物及作品:
梅里美:19世纪法国极富艺术魅力的作家。常常从道德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灵”发掘未经现代文明“洗礼”的自然状态下雄伟顽强的原始生命形态。
Page 8 of 60 《卡门》:(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悲剧)主人公卡门是一个“拥有娇小而出色的姿态,热情如火的大眼睛中不时射出凶暴的眼神”的奔放而浪荡的、吉卜塞女郎。
福楼拜:19世纪法国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创作中偏重于客观写实和精雕细刻,以“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美学原则精致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奠定了基础。《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是一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
二 英国文学
代表作家及作品:
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的有: 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
盖斯凯尔夫人(欧洲文学史上最早反映劳资矛盾的作家): 小说《玛丽•巴顿》:反映了宪章运动中的劳资矛盾。萨克雷:维多利亚时代“一位犀利而无情的讽刺家” 长篇小说《名利场》:副标题“没有英雄的小说”。主人公:蓓基•夏泼 夏绿蒂•勃朗特《简•爱》:女性意识和对维多利亚传统的叛逆精神。爱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唯一的长篇小说。男主人公“希斯克厉夫” 小说突出的三点:
1打破了流行的“奋斗—成功”的模式代之以“复仇—毁灭”的情节。2打破了流行的“绅士淑女”型的人物模式,代之狂野不羁的新人物。3打破了流行的从容体面的风格,代之以狂热恐怖的歌特式风格。三 俄国文学(19世纪60、70年代)术语解释 自然派: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领袖:果戈理)。
2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和专制制度。
3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即小官员、小职员、农民为主。
4体裁上,多以散文(即小说)为主,后来“自然派”便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小人物: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生活底层的小人物的典型形象。
2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地位即地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的牺牲者。
3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译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代表作家及作品:
果戈理:继承了普希金的现实主义又把它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别林斯基:俄国现实主义美学理论和文艺批评的奠基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先驱。他肯定了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捍卫了现实主义原则。他的理论有力地推动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代表作《文学的幻想》
赫尔岑:第一次使用了“多余人”这一文学批评概念来论述当时俄国文学的民族性。《谁之罪》(问题小说):主人公别尔托夫(多余人)。屠格涅夫: 《罗亭》:罗亭是40年代俄国贵族知识分子中“多余人”的典型。《贵族之家》:对正在“崩溃的贵族阶级的一曲挽歌”。主人公:拉夫列茨基
Page 9 of 60 《前夜》:俄国姑娘叶琳娜和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是性格坚强,具有崇高理想的新人形象(第一部反映新人形象:平民知识分子的作品)《父与子》(代表作):一部社会心理小说。
车尔尼雪夫斯基:19世纪后期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批判家,在哲学、美学和文学方面有很高的建树。《怎么办》(长篇小说):典型的“问题小说” 主人公:薇拉、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三角恋爱),最高典型:拉赫美托夫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光辉形象。杜勃罗留波夫(英年早逝)《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针对《大雷雨》 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又一多余人形象 奥斯特洛夫斯基(俄国著名的戏剧大师):
《大雷雨》被称为“生活的戏剧”。主人公:卡杰琳娜、鲍里斯 涅克拉索夫:《谁在俄罗斯能过上好日子》(长诗)四 美国文学
美国的“废奴文学”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萌芽。代表作家及作品: 希尔德烈斯《白奴》:美国第一部反蓄奴制的现实主义小说。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被认为“世界小说中最令人感动的事件”。
分析比较题
19世纪英、法、俄三国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比较。相同点: 19世纪英、法、俄三国文学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都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的、本质的、真实的东西,同时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3 他们都特别注意社会底层生活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描写;注重表达广大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对社会的批判,是从改良主义制度出发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4都注意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异同点:
一 法国文学的特征:
1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2揭露了金钱的罪恶。
3描写了个人反抗者形象。二 英国文学的特征:
1最先描写劳资矛盾题材。2善于描写小人物的矛盾。
3具有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的倾向。
4女性文学异军突起:经受过女权主义洗礼的英国妇女开始觉醒,她们用文学来实现自身的价值。(玛丽•雪莉、苏珊•弗里娅、乔治•艾略特、勃朗特姐妹)三 俄国文学的特征:
1文学与人民解放运动紧密相连,以批判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为主要内容。
2具有悲怆的情调,反映时代的苦难,表达了知识分子忧愤、焦虑及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3独特的形象系列:多余人、小人物形象。
4有系统的进步理论作指导: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的美学。斯丹达尔(原名:亨利•贝尔 法国)
Page 10 of 60 自称是“人类心灵的观察家”。
19世纪中期法国杰出的实现主义作家,法国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1 米兰时期:
《意大利绘画史》最先提出了有关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主张。2 巴黎时期:(高峰时期)主要成就:文艺评论和小说 《拉辛与莎士比亚》: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理论著作。1827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作者通过爱情故事反映政治主题(小说的初步尝试)。1829年著名的意大利题材的短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通过意大利烧碳党人米西瑞里与罗马贵族小姐法尼娜的爱情故事,反映了19世纪初期意大利政治斗争的一个侧面。1830年长篇小说《红与黑》的出版,标志着作者创作的高峰。3奇维塔维基亚时期: 《吕西安•娄凡》(《红与白》):揭露七月王朝的长篇小说。《巴马修道院》:作者生前惟一获得成功的作品。《红与黑》 原名:《于连》副标题“1830年纪事”
“红”指拿破仑时期士兵的红军装,代表资产阶级的力量。“黑”指教职人员的黑教袍,代表封建社会反动力量。
书名象征:复辟时期两大对立阵营,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突出了小说的政治意义。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红与黑》的思想内容。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以于连的遭遇为线索,以维立尔市,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木尔侯爵府为活动舞台,形象地展示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杂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黑暗和罪恶。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倾向。综合论述题
于连的形象分析:
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3 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Page 11 of 60 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论述《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斯丹达尔的《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 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反映时代特征。
小说通过了3个典型环境(维立叶尔、贝尚松神学院、巴黎)中个人奋斗的悲剧过程,揭露了复辟时期大革命的深刻影响,资产阶级的压迫、平民的反抗、贵族和社会的腐败统治等时代特征;又说明了个人奋斗在专制特权社会中失败的客观真理 2 特别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心理。
于连收到玛特儿小姐约他半夜来的信时的心理活动。他即高兴又怀疑,即犹豫又自责心理活动互相冲突,揭示了他内心的冲突和感情的瞬间变化,突出了他的性格。(“要准备战斗”)3 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经”,以他和德•瑞娜市长夫人、玛特儿小姐恋爱生活为“纬”。
经纬交织、条理明晰。三个典型环境的转换衔接自然顺畅,出场的人物都与主人公有关。人物、情节和环境都显得严整清晰,井井有条,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巴尔扎克(原名:奥诺雷•巴尔萨 法国人)出生:中等资产阶级家庭 第一部作品:《克伦威尔》(五幕诗体悲剧)长篇小说《舒昂党人》:是他的第一个胜利,第一部署名巴尔扎克的作品,他现实主义小说的开端。
1832年《三十岁的女人》(长篇小说):开始和一个波兰贵族韩斯卡夫人通信。
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雨果发表了演说,赞扬巴尔扎克是伟大的“革命作家”、“作品比岁月还多”,真实地反映了法国的“当时现实”。
巴尔扎是个多产的作家,收在《人间喜剧》中的长中短篇小说有96篇。他的全部作品分为3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
小说总集的主干部分“风俗研究”又分:“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6个部分。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巴尔扎克的思想矛盾与创作关系。
1恩格斯评论巴尔扎克时指出:“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全部同情在注定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为”上流社会的必然崩溃唱挽歌,但又辛辣地讽刺了“贵族男女”描写他们在资产阶级暴发户的逼攻下必然失败、毁灭,赞扬他的政敌“共和党人英雄们”。这就是小说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
2巴尔扎克之所以能自觉地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往往决定于他世界观中进步的倾向。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具有的积极作用,可以某中程度削弱作家思想中的消极部分。综合论述题
试述《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
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我们展现了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1作品深刻描写了封建贵族衰亡史。
在《古物陈列室》和《农民》中:作者通过描写资产阶级和贵族间的矛盾,来揭露封建贵族必将灭亡的客观历史规律。
Page 12 of 60 名门贵妇鲍赛昂夫人的盛衰史和贵族阶级的盛衰史紧密相联。
《高老头》中她情场失意,被资产阶级小姐击败逼迫离开巴黎,是贵族厄运的写照。
《弃妇》中男爵卡斯顿经不起金钱的诱惑,抛弃了她。贵妇人再次受到社会的弃绝,就这样资产阶级妇女靠金钱击败了贵族妇女并代替她们活跃于上流社会。2资产阶级的发家史。
作者通过一系列本质相同而形象各异的资产阶级人物真实地再现了资产阶级的发家史。《高利贷者》中的高布赛克是单纯的高利贷者,不懂商品的流通和资本的周转。《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懂得在流通中使资本增值。
《纽沁根银行家》中纽沁根是交融资产阶级的典型,不仅懂得怎样获得高利润,还会制造谣言、假象等。
3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金钱罪恶。
《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不让女儿爱破了产的查理,断送了女儿的青春。被查理抛弃,使她即遭到金钱关系的摧残,又受到金钱关系的毒害,罪恶,是其父的牺牲品。4对共和主义者的赞美和对社会理想的探索。
对共和主义者即不完全理解他们的思想实质,但又看不到他们是高尚品德的人。《幻灭》中的克雷斯蒂安、《农民》中的尼雪龙艺术形象虽不够丰满,但描写他们的精神却十分突出。《高老头》 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高老头》的主题思想。
巴尔扎克创作的小说《高老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资产阶级暴发户对封建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子爵夫人告别巴黎)。
2小说描写资产阶级凭借金钱和财富的力量打败封建贵族。揭露了金钱的罪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小说揭露了与资产阶级野心家极端利己投机取巧完全不同的诚实的个人奋斗之路。简述高老头父爱悲剧的社会意义。
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高老头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宗教观念的商业资产者的典型。1 高老头爱女儿十真诚的,但只懂得用金钱培养女儿对父亲的爱,用金钱维系父女之间的感情使她们成为自私自利的拜金主义者,使自己成为拜金主义的牺牲品。他的悲剧是一个通晓资产阶级生意经却不通晓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资产者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封建宗法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新旧交替时期社会现象的反映。他的父爱反衬出女儿的无情无义,他的人性反衬出社会的残忍。有力地控诉了金钱败坏道德,腐蚀社会的罪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化。特别是家庭关系金钱化的可悲景象。综合论述题
分析拉斯底涅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主人公拉斯底涅是复辟王朝后期到七月王朝时期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野心家的典型。(小说描写他由一个没落贵族子弟腐化成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过程)。
他的性格发展有三个阶段: 1 他到巴黎上大学,想通过勤奋努力,刻苦攻读争取一番功名。但是经不起上流社会的诱惑。3年的巴黎生活使他看清了社会的本质:法律和道德对有钱人无效,财产才是金科玉律。于是他决定走另一条道路:往上爬!不顾一切地往上爬。2 经过人生两个导师的教唆,拉斯底涅开始了明显的蜕变。
Page 13 of 60 鲍赛昂夫人亲自教他读“人生这部分”培养他自私自利的人生观,传授他以牙还牙对付社会和个人的伎俩。最后鲍赛昂夫人的隐退使他进一步认识到金钱的重要作用。
伏脱冷要求拉斯底涅同自己合伙,教他与维多莉恋爱,自己杀死维多莉的哥哥,以获取泰伊番的财产。他还用赤裸裸的语言剖析社会的本质。伏脱冷后来被米旭诺以3000法郎卖给当局,使拉斯底涅进一步相信伏脱冷利己主义社会本质的剖析。
3高老头的苦难和死亡,最后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当他埋葬了高老头后,埋掉了最后一点人性。这曾清白的青年,已堕落成向财富和权势进攻的资产阶级野心家。
意义:小说通过拉斯底涅的演变,反映了贵族阶级的衰亡和资产阶级的兴起,揭露了金钱的罪恶。
论述《高老头》的艺术特色。1 结构精致,情节富有戏剧性。
小说围绕拉斯底涅向上爬安排情节,有主有次、多情节、多故事。拉斯底涅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其它人主要围绕他的性格形成而展开的。伏脱冷完成了教育的使命后被捕;鲍赛昂夫人完成任务后隐退;高老头的悲剧促进了他性格的最后形成。2 从现实的精致观察进行精确生动的典型环境的描写。对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人物性格发展提供依据。如伏盖公寓的颓废、寒酸与上流社会灯红酒绿形成强烈的对比,刺激出拉斯底涅向上爬的野心,形成了典型环境相适应的典型性格。3广泛地运用了对比的原则。
如高老头对女儿的溺爱与泰伊番将女儿赶出家门;高老头的痴情与女儿的绝情,从中引出抑恶扬善的教训。(人物对比)上流社会和伏盖公寓下层社会对比,刺激了拉斯底涅的野心,揭露了贵族表面兴盛和资产阶级暴发户的粗俗。(环境对比)4语言多姿多彩、比喻深刻。
人物语言充分个性化:如伏脱冷语言锋利、充满强烈味、赤裸裸一针见血;高老头的语言中充满对女儿的痴情。
比喻:高老头没钱是遭到女儿们的遗弃“就像柠檬榨干了”,她们“把剩下的皮扔在街上”。5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如高老头的父爱持久不变;同为野心家拉斯底涅涉事不深,伏脱冷老谋深算。
狄更斯(英)19世纪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一个贫穷的小职员家庭。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 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堂•吉诃德》式的作品)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奥立弗•退斯特》(《雾都孤儿》):真实的展现了社会的黑暗,慈善机构虐待儿童的罪恶,抨击了当时的“新济贫法”。《尼古拉斯•尼古页》:通过教师尼古拉斯的经历,揭露社会的黑暗,把希望寄托在理想化的资产阶级身上。艺术上采用流浪汉小说的结构形式。第二时期:
特写集《旅美扎记》
长篇《马丁•朱什尔维特》 长篇小说:《董贝夫子》主人公董贝是40年代英国商业资本家的典型。
这一时期狄更斯小说在艺术上成熟了,结构完整,没有流浪汉小说的痕迹。
Page 14 of 60 第三时期:(早期那种乐观主义幽默的情调削弱了)重要作品:《大卫•科波菲尔》近似自传体的小说。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艰难时世》的主要思想内容。
1它反映了40—50年代英国的劳资矛盾(社会的根本矛盾)。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揭露了当时的繁荣盛世其实就是冷酷的扼杀人性的艰难时世。
2小说通过葛雷硬、庞得贝为代表的利己主义和“事实哲学”,抨击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理论基础—功利主义哲学,揭露其扼杀人性的罪恶。
3小说通过以西丝为代表的善良人感化冷酷的资产阶级的设想。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作者解决矛盾的方案是人性感化。《双城记》 理解后简答题
简析《双城记》的写作目的和思想内容。
《双城记》是狄更斯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达到成熟时期的杰作。一写作目的:作者想借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向英国统治者敲起警钟,具有明显的借古喻今的现实意义。二主题思想:
1对贵族阶级做彻底的否定。
小说通过梅尼特医生给朝廷的揭发信落到侯爵兄弟手中,以及被捕人狱18年之久的情节描写。无情地揭露了腐败了的统治阶级专制政体、法律制度。2描写了法国人民在封建暴政下的悲惨生活。
3生动描绘了法国大革命中巴黎人民攻打巴斯底狱的情景和惩罚压迫者的历史画面,反映了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的斗争场面,准确而又形象地展示了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必然性。4小说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简析《双城记》的艺术特色。
一 结构复杂严谨,由三个对立而又相交织的线索组成。
梅尼特医生的故事;贵族后代代尔那的故事;革命者得伐石太太的故事。体现了情节的丰富性和结构完整性的统一。
二 浪漫色彩和现实手法有机结合。
1浪漫色彩:小说情节波澜起伏、紧张生动又富有戏剧性。2写实手法:对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及场面的描写。三 大笔勾勒和精雕细刻有机结合。1大笔勾勒:巴黎人民起义。
2精雕细刻:人物肖像、心理及叙述事件。综合论述题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双城记》中狄更斯以自己的人道主义准则来评价法国大革命前的封建贵族政权和大革命胜利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1同情法国人民的悲惨生活。
如正直的知识分子梅尼特医生给朝廷的揭发信落到侯爵兄弟手中,以至被投入监狱18年之久。他的行为不为生活所容,最后家破人亡。
2同情法国大革命,描写了法国大革命的场面展示了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必然性。
小说生动的描绘了法国大革命中巴黎人民工攻打巴士底狱的情景和惩罚压迫者的历史画面。表现了人民的愤怒、仇恨、革命情绪,描绘了封建贵族和广大人民的尖锐矛盾,封建压迫剥
Page 15 of 60 削所造成的贫穷和饥饿是革命的根源。3谴责了暴力领袖得伐石太太。
她凶狠、可怕、冷酷无情、杀人的疯狂及无止境的复仇,不惜秧及无辜。得伐石太太最后和保姆扭打致死,以此来表明人道对暴力的胜利。对得伐石太太的革命政权是否人道的问题,作者对次表示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梅尼特医生和代尔那都是人道主义的化身,和他们相比得伐石太太是不人道的,因次苦大仇深的得伐石太太被描绘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作者企图用阶级调和解决阶级矛盾和复杂的社会现象。他希望统治阶级能理智地进行一次改革,富人与穷人之间用爱代替恨。作者对革命和革命者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认为人民的革命是正义的,但又认为过火。得伐石太太的结局,说明了作者的观点。4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典型
代尔那自动放弃贵族特权,为营救管家而被捕入狱。
卡尔登被作者描写为一个从来不关心任何人的人、一个酒鬼,后来被感化这样的人、最后心甘情愿地代替别人上断头台。作者人道主义的局限性:
如作者把贵族的残暴和革命者的错误作对比,以此突出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认识也使他不能准确认识法国大革命及其过程中的是非功过。狄更斯的其它作品: 《荒凉山庄》《小杜丽》《伟大的期望》等长篇小说。
果戈理(俄)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自然派”的创始者。主要作品:
《狄康卡近乡夜话》:成名作 《彼得堡故事集》:其中最出色的是几篇描写“小人物”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外套》 《外套》:主人公亚卡基•亚卡基耶维奇是一个卑微的九等文官。作者揭露了贵族官僚阶级的冷酷,对“小人物”的遭遇表示同情。《钦差大人》(讽刺喜剧):中公开表示俄国应该回到宗法制社会中,并且要维护俄国的专制农奴制度。理解后简答题
简析《钦差大人》的主题思想。
1在果戈理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中作者以犀利的笔锋批判和嘲讽了整个腐败的沙俄官僚集团,无情地揭开了他们的丑恶面目,显示了黑暗王国的真实图景,描绘了一副百丑图。2外省官僚代表市长安东•安东诺维奇是一个反动官僚的典型,通过他作者突出表现了沙皇专制政府的腐朽性和反动性。简述《死魂灵》的主题思想。
1果戈理的代表作《死魂灵》可以说是俄国农奴制度崩溃时期农奴主阶级的衰亡的历史,通过封建贵族农奴主形象的描写和揭示了专制农奴不可避免地崩溃的趋势。
2作品还形象地描写了带着血腥味走上新兴社会舞台的资产阶级,并且对这个阶级的掠夺性和对金钱的崇拜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死魂灵》的主要人物:
乞乞科夫:六等文官,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冷酷、贪婪。五个地主:
1玛尼罗夫:精神空虚、性格懒惰、智力贫乏而又以良好素质自居的地主典型。
Page 16 of 60 2科罗皤契加:一个愚蠢顽固而又贪财的地主婆,闭塞落后的乡村生活使她封闭、保守、粗鄙、迷信。
3诺兹德辽夫:花天酒地、挥霍无度、粗暴放荡、蛮横无礼的恶棍,是一个地主恶少式的人物。
4梭巴开维支:是一个貌如狗熊、粗野、狡猾、贪婪吝啬的农奴主。他从外貌到内心都充满了动物性,没有任何高尚的精神需要,没有理想、热情。5泼留希金
简析泼留希金的形象。
是果戈理《死魂灵》中的一个人物,是一个猥琐贪婪、吝啬到几乎病态的守财奴和吸血鬼。1强烈的积聚财产的欲望使他一天到晚为财产的积累而奔波。
2由于贪婪他完全变成了财富的奴隶,受物质支配,变成了一个异化了的人。
3吝啬的惊人,拥有上千农奴,却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穿得象乞丐一般,以致乞乞科夫初次见到他时,把他当成一个穷老婆子。
4果戈理说:“一个人居然会堕落到这样卑微、悭吝、丑恶的地步”。综合论述题
试述《死魂灵》的艺术成就。
1显著的艺术特点是含泪的讽刺。“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泪,来历览一切大活动的人生。对资产阶级人物的讽刺,同时又从寄希望于理想地主的社会主张出发,对他们的无聊、堕落表示同情和哀婉,对他们的丑恶存在,饱含着“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健康的笑,在被笑的一方面是悲哀的。所以果戈理的“含泪的微笑”,倘传到了和作者地位不同的读者脸上,也就成为健康。
2人物形象的典型化。作者从环境、肖像、语言、动作来突出人物的典型性。
如对梭巴开维支的描写,突出了一样粗笨的家具;在泼留希金的性格塑造上,突出他乞丐般的外表,不男不女的打扮。生动地说明了农奴制,寄生生活对人性的扭曲。3广泛运用了抒情手法。关于祖国、人民前途的关心、有关人物出场的评价。如把祖国比喻成飞奔的三驾马车,充分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正义热情,表示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陀斯妥耶夫斯基(俄)
写城市下层平民和犯罪心理的能手,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深刻基督教思想的作家。主要作品: 《穷人》:第一部小说。《同貌人》:(中篇小说)主人公戈利亚德金(九等文官)《被欺凌与被侮辱的》:长篇小说 《死屋手记》:写苦役犯们可怕的处境和精神状态。《地下室手记》:长篇小说 四大代表作: 《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作者一生创作的总结,小说突出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存在的哲理思考。)《群魔》 理解后简答题
简析卡拉马佐夫性格特色。《卡拉马佐夫》是陀斯妥耶夫斯基一生创作的总结,小说突出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存在的哲理思考。
1在外省小城斯科托普里戈尼斯克(意为“畜栏”)中,卡拉马佐夫一家夫子围绕金钱,女人
Page 17 of 60 而产生的激烈斗争。
2卡拉马佐夫一家:老卡拉马佐夫、伊凡和斯麦尔佳科夫是人性恶的代表,他们放弃信仰、自食其果。德米特里是现实人性的代表,他因为没有放弃信仰而得救。阿辽沙是人性善的代表,他所指引人类的出路是忍耐、顺从。
3作者通过人类灵魂的搏斗,揭示他眼中的整个人类社会现实的内在本质,并为人类指出了上帝安排的道路。
《罪与罚》的主要人物:贫穷法科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失去工作的小文官马尔美拉陀、夫典当婆阿寥娜、及她的女儿:索尼雅 《罪与罚》的主题:
1小说通过彼得堡下层人民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痛苦不幸的深切同情和对地主、资产阶级罪恶的痛恨。
2他反对通过暴力改变现实,主张忍耐、顺从、皈依上帝,以此建立一个和谐的新世界。
术语解释 复调结构:
一 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关于(陀斯妥耶夫斯基)一书的修改》一文中说,陀斯妥耶夫斯基有三大发现。
其中:1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 地位。
2小说的全面对话性,这两个方面是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指出并详尽论述的“复调结构”。
二 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互不干扰的存在着,共同奏成交响曲。综合论述题
试析《罪与罚》的艺术特色。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现实主义作品: 1情节结构完整、充满戏剧性。
如小说写拉斯科尼科夫的整个犯罪经过:由酝酿到实施;从犯罪后的精神混乱到自首;最后归依上帝,情节有头有尾。围绕拉斯科尼科夫的犯罪,设了许多悬念、情节紧张、扣人心弦。2深刻的心理描写,作品被誉为“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
多种心理表现手法:如内心独白、梦境、幻想、直觉等表现人物犯罪前后近于疯狂的复杂心理活动,写出了他的紧张、痛苦、孤独、疲惫。3“复调小说”的结构特征。
第八章 19世纪文学
(三)19世纪后期的文学呈多元化:30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潮)、自然主义文学、巴黎公社文学。
非理性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形式主义文学 19世纪后期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 三种基本思想并存。
1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明确提出“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2传统的人道主义思想。
3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的非理性学说,对世界感到失望和无所适从,只好退回内心强调“意
Page 18 of 60 志”。
二 开始“退回内心”。(19世纪后期欧洲文学开始出现“向内转”的趋势)。三 越来越重视文学技巧。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注重心理分析与内心独白;形式主义文学则注重象征和隐喻,讲究交感和对应。
19世纪后期文学的发展状况:
主要文学:自然主义、巴黎公社文学、唯美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一 自然主义 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自然主义文学的特征: 19世纪后期流行的,产生于批判现实主义之中的一个文学思潮和流派。再现自然,就是真实地而不是典型化地描写日常生活。强调客观性。作家不是道德家,不要作任何价值评判,而是解剖家。突出的科学性。认为人的性格、欲望、行为都受制于生物规律,尤其是遗传规律。4要求描写达到一种科学性的精确,认为创作就是一种实验的过程。法国的莫泊桑等人集体发表的《梅塘之夜》是自然主义文学的宣言书。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左拉:
《泰莱丝•拉甘》:是左拉的第一部自然主义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是左拉自然主义大型系列小说,它的副标题“第二帝国时期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小酒店》:第一部获得巨大成功的作品。主人公少妇:绮尔维丝 作品对人物进行了生理学的把握。《娜娜》:是《小酒店》的续篇。绮尔维丝的女儿:娜娜
小说展示了法国上流社会的空虚和淫乱,有明显的遗传和环境决定论的自然主义特色。《萌芽》:描写劳资矛盾。主人公青工:艾蒂安•朗吉耶 二 巴黎公社文学 文学特征:
1真实地纪录了巴黎人民英勇的事迹和反对派血腥镇压的滔天罪行。2表现了被压迫阶级为争取做人的权利而斗争的主题。3塑造了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4采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诗歌形式。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米雪尔(著名巴黎公社诗人):《和平示威》 狄盖特:《红色圣女》 鲍狄埃:《国际歌》 三 唯美主义文学
戈蒂耶(英国诗人)是始作俑者。《莫班小姐》: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代表作家: 佩特(理论家):《文艺复兴研究》;王尔德:《莎乐美》(悲剧)、《快乐王子》(童话)四 象征主义文学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Page 19 of 60 先驱:爱伦•坡(美国)和波德莱尔(法国)
标志着象征主义正式诞生的是:莫里亚斯的《象征主义宣言》 象征主义三大诗人: 兰波:《醉舟》 魏尔伦:《无词浪漫曲》(诗集)马拉美(法国):《牧神的午后》 象征主义的一些特征:
象征主义认为诗歌要摆脱描写外界事物的倾向,努力写出“内心真实”,但内心的感受必须借助具体的形象才能表达,因此诗人应当找出对应的“象征的森林”用物质的可感性表现内心世界。象征主义注重联想和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交感”的手法。五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之法国、英国、俄国、美国、东北欧 一 法国文学: 法朗士: 四部曲:《当代史话》《企鹅岛》(寓言小说)《诸神渴了》等。都德(梅塘集团的成员): 《小东西》:半自传体长篇小说。《磨坊文扎》:短篇小说集 《月曜日故事集》:1写小人物(《最后一课》)2普法战争中的爱国精神(《柏林之围》)莫泊桑(世界文坛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中短篇小说300余篇、长篇小说6部): 《羊脂球》(短篇小说):成名作、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莫泊桑短篇小说的基本主题和艺术特色。
法国作家莫泊桑是世界文坛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他的创作有以下特点:(一)基本主题表现在两个方面:
1写资产阶级的风俗习尚,揭露资产阶级的腐化堕落和拜金主义,嘲讽小市民的追求浮华与爱慕虚荣。如《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玛蒂尔特)。2 写普法战争。如《米隆老爹》《两个朋友》《菲菲小姐》(二)艺术特色: 1构思精巧。
《羊脂球》中把贵族、资产阶级、教会人士、反对党人、下层阶级等10人安排在一辆马车上,这实际上是法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2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对比手法。细节:羊脂球带了一个装满食品的篮子,说明她不甘做亡国奴,决心逃出敌占区的爱国精神。对比:“下等人”和上等人,前两次在车上对待饥饿同伴的态度的对比;多特旅馆对待普鲁士军官无礼要求的态度对比。二 英国文学
创作上狄更斯时代的从容与理性精神被哈代的悲观主义所取代。心理描写方面比以前更深刻、更精确、多样化。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勃朗宁夫妇:爱情十四行诗。丁尼生:“桂冠诗人”
肖伯纳(英国杰出的实现主义剧作家):
继承了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传统,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指出“戏剧的使命在于振奋人心迫使人们进行思考,引起痛苦,反对戏剧当作消遣。
Page 20 of 60 《鳏夫的财产》(第一个剧本):
剧本说明资本家的财产来自于对农民的剥削,指出“体面的中产阶级和贵族青年子弟,正如饼上苍蝇一般,靠剥削住在贫民窟的穷人而自肥”。
主人公青年医生:屈兰奇、房地产资本家:萨托里斯 及其女儿:白朗琪 《华伦夫人的职员》: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中产阶级和贵族奢侈生活是靠肮脏的金钱来维持的事实。《伤心之家》:具有象征性的著名剧作。模仿契诃夫风格,副标题“俄国风格英国主题的狂想曲”。
剧本描写站时一群消极颓废,空虚无聊的人聚集在老船长肖特非家里,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什么,但谁也得不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于是伤心绝望,盼望生活早点结束,甚至想从毁灭中寻找出路。《巴巴拉少校》(代表作):主人公巴巴拉 及其父亲:安德谢夫 三 俄国文学
出现了平民知识分子代表的“新人”形象系列和由贵族地主立场向平民立场转化的“忏悔的贵族”形象系列。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谢德林:《哥略夫一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契诃夫: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后一位伟大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也是出色的戏剧家。
早期创作(分两类):
1讽刺当时社会的奴性心理、庸俗作风、揭露畸形社会。《小公务员之死》: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走狗典型是沙皇警察制度的产物。2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如《苦恼》《万卡》《哀伤》 中期创作: 《第六病院》(中篇小说)库页岛之行的艺术表现。主人公:格罗莫夫、拉京。第六病院是库页岛的牢房和沙皇俄国的缩影。后期创作:
《脖子上的安娜》《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醋栗》《姚内奇》《万尼亚舅舅》(多幕剧)《三姊妹》 《樱桃园》:最后一部剧作。
通过破落地主拍卖祖传樱桃园的故事,表现了俄国贵族阶级平民知识分子:特罗菲莫夫;贵族拉涅夫斯卡雅的女儿安尼雅 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契诃夫小说和戏剧的特色。
俄国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出色的戏剧家契诃夫,他的创作特色有以下几点:
1契诃夫的作品善于以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平凡的现象,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2结构精巧、结尾开放性,给人以想象空间。
3风格独特,讽刺小说幽默辛辣、新颖活泼、短小精悍。4语言简洁明了、词汇丰富、比喻新鲜富于节奏感。简述《套中人》中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和社会意义。
1契诃夫在短篇小说《套中人》中塑造了一个旧制度的卫道士,新事物的反对者的典型――中学希腊语教员别里科夫。他的是基本特征:由自私、怯弱、丧失人格、屈从反对势力,进而堕落成为反动势力的帮凶。
Page 21 of 60 2透过这个形象,即看到沙皇统治的残酷,也看到了一些知识分子的自私,软弱和妥协性,还看到了俄国社会必须改造的迫切性。四 美国文学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威廉•豪威尔斯:被称作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弗兰克•诺里斯:师宗左拉,创作具有自然主义特色。《麦克提格》:美国第一部自然主义小说。代表作:小麦三部曲的第一部《章鱼》 五 东欧、北欧文学
显克微支(波兰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十字军骑士》(历史小说)伊拉塞克:捷克历史小说创始人。伊凡•伐佐夫(保加利亚):《轭下》(长篇小说)斯特林堡(瑞典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鬼魂奏鸣曲》 挪威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坛四杰”: 比昂逊、约纳斯•李、谢朗、易卜生。安徒生:丹麦的童话作家。勃兰兑斯:丹麦文学史家。
哈代(英国)
19世纪后期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悲观主义情绪)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事长篇小说的创作)《德伯家的苔丝》(代表作):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
《无名的裘德》(最后一部小说):描写了一个劳动人民出身的青年理想破灭,壮志不遂的悲惨身世,形象地表明裘德“未能如愿以偿的悲剧”。实际上是英国整个一代劳动人民的社会悲剧。
第二时期:
《列王》(史诗剧):比较完整地阐述自己关于人生及宇宙的哲学思想。
《还乡》(长篇小说):用爱敦荒原来象征大自然的伟大和冷酷无情,人类与它抗争,总以失败告终。小说对社会前途抱着悲观的认识。男主人公:珠宝商克林•约布赖特 《卡斯特桥市长》 :主人公亨察尔 术语解释
威塞克斯小说:
1哈代最重要的长篇小说都属于“人物和环境小说”。这类都以他的故乡多塞特郡,即小说中的威塞克斯农村地区为背景,所统称“威塞克斯小说”。
2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后小农破产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观念的虚伪性。
哈代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人物和环境小说、罗曼司和幻想小说、机敏和经验小说。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德伯家的苔丝》的主要思想内容。
1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通过苔丝――一个美丽、纯洁、勤劳善良的农村姑娘的悲惨遭遇揭露批判了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虚伪性和顽固性,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残酷。2苔丝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制和暴力的牺牲品,是一个“纯洁的女人”。简析苔丝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内外根源。
Page 22 of 60 1苔丝是一个被损害、被侮辱但始终不向命运低头屈服的纯洁少女形象。她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感情真挚、心地纯洁、性格刚强。
2苔丝相信人的一生是由命运安排的,因而总是用宽容和自我牺牲来对待种种不幸。被骗失身,本是一个受害者,但她认为自己在丈夫面前是有罪的。悲剧根源:
内在:苔丝的毁灭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环境所产生的悲剧。外在:作者认为人们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无力摆脱命运的恶意作弄。苔丝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和追求高尚的爱情而不断挣扎,始终不能逃脱生活所带来的不幸。(宿命论)两家德伯的对比:一贫;一富。
克莱和亚雷的对比:一个比较纯洁;一个淫邪不正。简析哈代作品中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色彩。1悲剧性的结局。
2把个人提升为全人类的代表予以光照。他认为一个人的命运是“诸神的戏弄”,人没有能力支配自然,没有能力与之抗争,人的命运终究是悲观的。艺术特色:
1情节集中、条理清楚、布局清晰。
小说中自然景物的描写往往和人物的命运描写密切配合。(苔丝被亚雷骗奸的那个晚上,森林中昏暗多露,四面不见人。)2出色的对比手法。
哈代的创作标志着传统意义上的批判现实主义向现代文学的过渡。
托尔斯泰(俄国)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出生:贵族庄园 主要作品: 自传性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三个中篇:《童年》(尼古连卡)、《哥萨克》(奥列宁)、《一个地主的早晨》(聂赫留朵夫)《琉森》(短篇小说):痛斥了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的虚伪。《战争与和平》:长篇历史小说,史诗体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小说 《忏悔录》:世界观转变的标志。托尔斯泰的创作特征:
1主题思想严肃深沉。用自传体手法表现作者对道德、宗教、社会、人生归宿问题的探索。2对现实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创作最显著的特点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列宁)。3对现实主义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4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5善于运用对比、讽刺、隐喻手法。术语解释
心灵的辩证法:
1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一个手法。(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
2通过人物心理变化来反映人的性格思想变化,心理过程的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站在自由贵族立场上,幻想以改良主义来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他改良社会的政治主张包括:
Page 23 of 60 1不以暴力抗恶。2道德的自我完善。3博爱思想。
这些是荒谬的在实际生活中不起作用。三大代表作: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战争与和平》:历史题材,中心思想是“人民的思想”。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小说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在战争中的作用,展示了战争的全民性。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形象。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复活》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带有作者本人思想发展历程的烙印。
1聂赫留朵夫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但是贵族家庭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他诱奸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
2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在为玛丝洛娃伸冤上诉过程中,他广泛接触了社会合阶层,进一步认识了社会的弊病。认识到人民的苦难是地主阶级和社会造成的。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3上诉失败后,他在《福音书》中找到消灭恶势力的办法,那就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要宽恕一切人,照上帝的意志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综合论述题
为什么说《复活》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1小说揭露了法律制度的虚伪和反人民的本质,批判了整个官僚机构,勾画了国家机构中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同时小说又大力宣传“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宽恕和爱等一整套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
2小说还无情的揭露了官方教会的虚伪,暴露了神父的市侩嘴脸和宗教仪式的荒谬无稽,表现了长期受教会欺骗和敲诈的农民对它的深刻仇恨。另一方面又照抄《福音书》的“爱仇敌,帮助仇敌,为仇敌效劳”的教义。
3小说还从经济制度上探究了人民痛苦不幸的根源,否定了土地私有制,提出了要解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必须把土地归还农民的看法。同时又宣扬了改良主义(空想)。试析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人物形象: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1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
当她还是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卡列宁枯燥泛味,感情贫乏。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2她对渥伦斯基的爱认真执著到疯狂和神经质的地步。当渥伦斯基明显表现出对安娜的冷淡时:失去了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找回渥伦斯基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种不顾一切的爱,而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反常”越来越反感,安娜的感情受到极为惨重的打击,这使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更加炽热真诚,发狂到了极点。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Page 24 of 60 悲剧原因: 内在因素: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外在原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安娜之所以不能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公开这种爱情。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一种挑战。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并且剥夺了她心爱的儿子。在失去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惟一的安慰便是渥伦斯基的爱情了。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她。论述《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成就。
一 人物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和辩证的过程。(心灵辩证法)如1 安娜和渥伦斯基相遇后,当卡列宁再次去车站接她时,安娜觉得他很丑陋。2 当安娜分娩是内心希望两个情敌能和好,以此来减轻自己内心的痛苦。二 肖像描写富有独创性。
如安娜第一次在舞会上出现时,作者通过对她的穿着、佩带的首饰、外貌等的描写来揭示她的内心被压抑的情感。
三 结构完整,拱形衔接天衣无缝两条线索互相呼应,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两条线索:安娜的家庭悲剧、列文的农事改革。
严肃地对待人生,按照自己的理想选择生活道路,这是安娜与列文的共同之处,也是小说中两条主要情节线的一个内在联系点。安娜的人生追求以实现个人的爱、幸福为目标,列文的生活道路则以普通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为目的。在这种深层意义的对照上,列文的情节线可以说是安娜情节线的继续和延伸。
易卜生(挪威)
易卜生是挪威文学和“社会问题剧”的创造者,欧洲现代戏剧的创始人。有“现代戏剧之父”之称。
早期创作:主要成就是浪漫主义历史剧《英格兰夫人》和《觊觎王位的人》 中期创作: 《青年同盟》:散文写成的剧本,它开了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先河。四大社会问题剧: 《社会支柱》:讽刺和揭露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民主。主人公造船厂老板博尼克 《群鬼》:主人公海伦•阿尔文太太是一个由传统道德培养出来的妇女。《人民公敌》:揭露性最强的作品。主人公斯多克芒是一个正直、勇敢、热爱真理的医生。《玩偶之家》: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伦理观念的虚伪,提出了妇女解放的问题。剧本通过对一个普通的资产阶级家庭夫妻关系的剖析,揭露了婚姻和家庭生活中内在的虚伪,提出了妇女的地位和妇女解放的问题。综合论述题
分析《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形象。
挪威作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娜拉,是资本主义生活中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
1剧中的主人公娜拉本是个善良、天真、纯洁而多情的少妇。戏剧里不是表现娜拉的贤妻良母形象,他着力表现的是娜拉的精神觉醒即精神反叛。2娜拉的精神觉醒有个过程。第一阶段:丈夫生病,她为救丈夫,伪造父亲签字向柯洛克斯泰借钱。柯洛克斯泰以娜拉“冒
Page 25 of 60 名借债”之事要挟娜拉的丈夫海尔茂不要辞退他。这使娜拉的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平静的心中起了波澜。
第二阶段:由烦乱到幻想。她准备自己承担责任,牺牲自己,来保全丈夫的名誉。同时她天真地认为,到时候丈夫会来“挑起那副担子”。娜拉的幻想,表现出她的单纯和对丈夫的深情。第三阶段:当海尔茂看到柯洛克斯泰的揭发信时,对她破口大骂。娜拉的幻想完全破灭了。她完全醒悟过来,往日的欢乐都是假的,自己不过是丈夫的“玩偶”,她看穿了丈夫的伪善和自己的处境,她的心又平静了,毅然出走。
3娜拉对资本主义法律、宗教、道德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如娜拉说:“法律我要想想是不是正确,难道法律不允许女儿爱父亲,妻子救丈夫”。术语解释 社会问题剧
一 易卜生创立的以资本主义社会中重大社会问题为主题,并在结尾没有直接结论,没有任何暗示的剧本。叫社会问题剧。二 它主要有两种表现手法。
1追溯法。在戏剧开幕之前,矛盾已经发展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已经接近总爆发的时刻。作者通过追溯的办法把矛盾的原因交代出来。使剧本结构十分集中、紧凑和精炼。2 讨论的手法。剧情的发展过程,也是讨论展开的过程。综合论述题
以《玩偶之家》为例,说明“社会问题剧”的特点。
一 社会问题剧是易卜生的以资本主义社会中重大社会问题为主题,并在结尾没有直接结论,没有任何暗示的剧本,叫社会问题剧。二 有两种表现手法: 1追溯法:在戏剧开幕之前,矛盾已经发展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已经接近于总爆发的时刻。如《玩偶之家》中一开始就有矛盾:柯洛克斯泰利用借据来要挟娜拉为他保住在银行的职位,而且已经发展了很长的时间。作者通过追溯的办法把矛盾的原因:娜拉用假签名向柯洛克斯泰借钱的事交代出来。整出戏才三幕,人物不多,剧情在三天之内完成。追溯法使剧本结构集中,紧凑迅速推向高潮。
2讨论法:剧情发展的过程,也是讨论展开的过程。如《玩偶之家》中随着剧情的发展,提出许多问题,娜拉为救丈夫,不打扰病危的父亲而冒名借钱对不对?丈夫把妻子当玩偶,这种夫妻关系对不对?妻子要求人格独立对不对?海尔茂维护公认的传统道德和法律对不对?这些问题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马克•吐温(美国)
马克•吐温原名萨缪尔•朗赫恩•克利门斯,马克•吐温是笔名,本是领航员术语,意即水深两噚,可以通船。美国的文坛巨子。第一个短篇小说:《加利维拉县驰名的跳蛙》 成名作:《傻子出国旅行记》 第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与人合作)以对美国社会绝妙的讽刺和揭露而著称。《竞选州长》:抨击美国的假民主。中篇小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理解后简答题
简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思想内容:
Page 26 of 60 1小说以南北战争之后的密西西比河沿岸为背景,通过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追求自由故事,表达了反蓄奴制的思想和对民主、自由的真诚向往。2逃跑是这部小说中另一个主题。在蓄奴制猖獗的时代,自由并不是和文明社会联系在一起,而是和逃离文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艺术特色:
1成功地运用了地道的美国英语描写真正的美国生活。
2大量的方言、俗语的使用,即符合一个顽童的性格,也符合他的认识水平。3浪漫主义抒情与现实主义描绘相结合是小说的一大特色。
第九章 20世纪文学(一)文学特征: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现实、张扬人道主义的传统。该时期文学更注重人的精神和个性探索。艺术上,坚持文学反映时代的现实主义原则,注重情节结构、形象和语言的完整连贯。文学发展状况 一 苏联文学: 苏联文学的特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规定为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要求从现实的革命中真实地、具体地描写现实,并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民。
苏联文学的发展,随着重大的社会变迁和文艺思潮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17年至30年代初: 里程碑式的作品: 绥拉菲莫维奇《铁流》、富尔曼诺夫《恰巴耶夫》、法捷耶夫《毁灭》 马雅可夫斯基: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是以诗歌为武器的宣传鼓动家和诗坛上的革新者。主要诗作:
长诗《穿裤子的云》:未来主义代表诗。讽刺诗《开会迷》:受到列宁的高度评价。长诗《列宁》:塑造了革命导师列宁的光辉形象。长诗《好》:描写了苏维埃共和国从诞生、巩固到繁荣昌盛的全过程,被誉为苏联革命的英雄史诗。
《放开喉咙歌唱》: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纲领和20年创作的总结,同时又揭开了30年代诗坛的序幕。
30年代至50年代:
1934年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召开,苏联作家协会建立,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苏联文学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红色的30年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写出了知识分子同人民的结合过程。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揭示了新人的成长。卫国战争中:法捷耶夫的长篇《青年近卫军》 巴巴耶夫斯基《金星英雄》:无冲突论的作品 50年至90年代初: 奥维奇金的农村特写《区里的日常生活》:苏联当代文学的“第一只春燕”,打出了“暴露文学”的旗帜。
解冻文学的作家作品: 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第一部1954,第二部1956)
Page 27 of 60 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 索尔仁尼琴的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描写了苏联集中营的生活,开启了“集中营文学”的先河。术语解释 解冻文学:
1爱伦堡的小说《解冻》,反映的是“关心人”、“爱护人”这一主题,很富有时代性,发表后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快出现了一批类似的引人注目的作品。2西方评论界把这股文**流称之为“解冻文学”,认为小说的结尾的“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解冻文学”开启了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另一途径。战争题材小说:
肖洛霍夫的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高举人道主义旗帜,不仅暴露法西斯侵略的罪恶,更描写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悲剧。“一寸土”文学(“站壕真实派”):巴克兰诺夫的《一寸土》 “全景文学”(“全景小说”): 西蒙诺夫的军事题材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一个夏天》,恰科夫斯基:《围困》 华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艾特玛托夫《白轮船》:开始了道德探索题材的文学走向。二 法国文学: 主要特征:
1开创了长河小说新题材。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马丁•杜•伽尔《蒂博一家》 2心理刻画向内心世界深化。莫里亚克:《爱的荒漠》、《盘缠在一起的毒蛇》(后又译为《蝮蛇结》)三 英国文学: 英国传统作家:
高尔斯华绥(193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 劳伦斯成名作:长篇《儿子与情人》 代表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对人性复归的浓墨重彩正是劳伦斯对现代工业社会 扼杀人性的强有力的抨击。
毛姆成名作《人性的枷锁》:表现社会对人的压抑和奴役的主题。戈尔丁: 《蝇王》:利用巴伦坦的小说《珊瑚岛》故事的背景及人物杰克和拉尔夫,杜撰了一个立意与《珊瑚岛》完全不同的故事。四 德语国家文学
主流仍然是现实主义文学 亨利希•曼:
揭露批判德国帝国主义的三部曲:《臣仆》、《穷人》、《首脑》 托马斯•曼: 代表作:《布登勃洛克一家》副标题“一个家族的没落”,直接点出了“崩溃”的主题。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也是近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著名小说《象棋的故事》:以反法西斯为主题。
黑塞(德国当代著名的作家、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荒原狼》 雷马克:著名小说《西线无故事》
Page 28 of 60 布莱希特:创立了“布莱希特体系”。伯尔(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一声不吭》 五 美国文学
20世纪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呈多元局面:
欧•亨利(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被称为“美国的莫泊桑”): 代表性的作品:《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警察与赞美诗》 杰克•伦敦(“美国的高尔基”之称): 代表作:
属于“北方故事”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 长篇小说《马丁•伊登》:自传性质的小说。《铁蹄》:美国第一部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作品。德莱塞:
一生写了8个长篇,这些作品有“人间悲剧”之称: 《嘉莉妹妹》、《珍妮姑娘》、欲望三部曲《金融家》《巨人》《斯多噶》、《“天才”》、《美国的悲剧》 刘易斯:(193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奖作家)成名作:《大街》
术语解释 迷惘的一代: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代美国青年抱着把民主的旗帜插遍全球的理想去参战,结果“神圣”的战争最终不过是列强间肮脏的交易。他们觉得被国家欺骗了,信仰崩溃,自我失去了生存基础,只能靠刺激和幻想来维护。
2他们沉浸在艺术领域,修补、慰藉受损的自我。代表作家有海明威等。帕索斯:
《美国》三部曲:《北纬四十二度》、《一九一九》、《赚大钱》,被誉为现代美国的一部“民族史诗”。
斯坦贝克(196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表现了美国大萧条的生活:《人鼠之间》
20世纪美国犹太小说代表作品:辛格的长篇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 20世纪美国战争小说: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 赛珍珠:
第一部长篇小说:《东方•西风》,被美国《星期日纽约论坛》誉为“第一部成功地用英语写中国的小说。
翻译中国文学著作《水浒传》,易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苏联)高尔基的文学创作道路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早期:一种是浪漫主义:取材于民间传说的《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 一种是现实主义:《切尔卡什》
第一部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标志着高尔基的创作走上了一个新阶段。1905年革命准备时期和革命时期: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散文诗《海燕》、剧本《小市民》、《底层》 1905年革命以后到十月革命期间:
自传体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在人间》:主人公阿辽沙
Page 29 of 60 十月革命后:
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三部:《我的大学》 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高尔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被称为是那一时代“俄罗斯精神生活的编年史”。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母亲尼洛芙娜的典型形象及其意义。
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中的尼洛芙娜是由一个旧式的家庭妇女,经过革命洗礼转变为坚定的革命者的典型形象。
1她是钳工的妻子,身受政权、夫权和神权的三重压迫。无权的地位使她整天沉默不语,提心吊胆、显得悲哀和柔顺。
2革命者常在她家里聚会,她从恐惧变为习惯,自发地认为革命事业是对的。出自母爱,她主动承担了送传单的任务,迈出了革命的第一步。“五一”游行儿子被捕之后,她到城里与革命者交往,受到更多的熏陶,她已经从爱儿子扩展到爱同志,送传单是工作的需要了。3母亲被捕,彻底完成了这一形象从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家庭妇女到自觉工作、坚定无畏的革命工作者的转变。意义:母亲的转变是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意识觉醒的具体体现,显示了革命理论和运动在教育人改造人方面的巨大威力。综合论述题
为什么说《母亲》是一部划时代的光辉著作。
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以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创作方法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时代。
一 作品展示了俄国工人运动的整个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小组的成长,人民群众的觉醒。革命斗争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到政治斗争,从城市到农村的发展,工农联盟的意义,革命知识分子的作用。(新的主题)二 作品塑造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巴威尔:一个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典型。他的性格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他本来走的也是父辈的道路,但革命改变了他。他刻苦学习革命理论,关心母亲和同志。在“诏地戈比”事件中他提议罢工,由于还“不会说明真理”,建议未被接受。
2“五一”游行中他举着红旗走在最前头,表明他斗争的无畏和政治上的坚定与成熟。
3法庭斗争使这个人物显出了他的全部光辉,他的演说义正词严,是向制度宣站的檄文,说明他已具备高度的理论水平和革命胆略。他是无产阶级文学中第一个用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工人革命家形象。三 全新的创作方法,《母亲》是高尔基长期探索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具体实践,体现了在革命的发展中表现现实的创作原则。它即如实地反映了当时无产阶级的斗争,又充满革命的激情、英雄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光辉,是一部现实主义为主而又结合浪漫主义的作品。综上所叙《母亲》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时代,不愧为是划时代的光辉著作。
肖洛霍夫(苏联)主要作品:
第一部短篇小说:《胎记》 短篇小说集:《顿河的故事》和《浅蓝的原野》 1926—1940完成:《静静的顿河》(代表作)1932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1956年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Page 30 of 60 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一个人的遭遇》的主要思想内容。
1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中描写了主人公安得烈•索科洛夫痛苦而坚强的一生。通过主人公的娓娓叙谈,表现了对战争的回味和思考。
2因为书中的主人公是千千万万个劳动者中部最普通的一员,所以他的遭遇才更能引起共鸣,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3作者通过“严酷的现实”来表现法西斯侵略战争给广大苏联人民带来的创伤和痛苦,从而激发人民群众对侵略者的仇恨。
简述葛利高里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肖洛霍夫的作品《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
1他是一个探索追求的典型。这个善良、勤劳、纯朴的哥萨克身上具有哥萨克劳动者的一切美好品质。
2葛利高里身上又带有哥萨克世代的种种偏见。
3历史急变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犹豫动摇,企图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结果只能脱离人民,落得一个悲剧的命运。典型意义:这个形象的悲剧实质上是他以独特的哥萨克气质、哥萨克的传统偏见和自私要求对抗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悲剧。这一形象,反映了哥萨克历史道路的曲折性和矛盾性。《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
1广阔的史诗画面。小说对顿河村庄日常生活和主人公命运的描绘同重大的政治事件、军事行动的描绘交替进行,从而造成一种内容浩繁、人物众多、画面壮阔、结构宏伟的史诗效果。2精巧的艺术结构。小说情节的中心是麦列霍夫家族的命运,主要线索是葛利高里和婀克西妮娅的纠葛,补充线索是葛利高里和娜塔莉娅的关系。长篇史诗结构尽管十分自由,呈开放型,但又给人一种浑然、有机的整体之态。
3浓厚的民族特色。小说不久描绘了哥萨克农民的日常劳动情况,而且还描绘了哥萨克的节日、葬礼、婚宴、晚会、服装、跳舞、唱歌,从而使小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4多音调合奏曲色彩的语言。一种是北部顿河地区哥萨克的民间语言,另一种是文学语言。
罗曼•罗兰(有“欧洲的良心”之称)(法国)第一部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由此获得了1913年度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和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第二部长篇小说:《母与子》(又译《欣悦的灵魂》)传记作品:《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
一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
1克利斯朵夫是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天才音乐家。在他成才道路上受了两个人的影响:祖父培养了他的音乐才能;舅舅教导他创作要要真诚,还引导他去野外聆听大自然的音乐。2个性倔强坦率,又有点鲁莽,但心灵世界丰富而敏感的他。逃亡法国后,他发现巴黎的文艺界像个杂耍市场,于是他对法国的文艺界、文学界乃至整个法国社会进行了抨击。他要使自己的音乐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他开始到民间去,和平民交朋友,还想办一所平民音乐学校。
3奋斗失败后的克利斯朵夫认为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惟一手段是艺术,惟一思想武器是“爱”。他追求的艺术是一种“纯艺术”,他的这种认识基于博爱主义,但这又使他最终走向妥
Page 31 of 60 协。晚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下一代中传播爱的种子。在创作上,潜心于宗教音乐。他的艺术境界变得清明恬静,失去了往昔的战斗气息。
克利斯朵夫在他所追求的心灵的和谐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道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艺术特色:
1传统性与现代性交融于一体。采用内心独白、自我对话、梦境、联想、抒情性插笔以及情景交融等多种艺术手段。
2音乐性、是这部小说的另一个独到的艺术特色。
海明威(美国)主要作品:
以强烈的反站倾向和对未来的迷惘而成为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名篇: 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成为“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主人公:杰克•巴恩斯、勃莱特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把“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高峰。主人公:亨利•腓特力、英国护士凯瑟琳
以西班牙内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乞力马扎罗的雪》:最成功的一个短篇。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
1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故事表现了“英雄与环境这个传统的主题。在这场英雄与环境的斗争中,桑提亚哥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桑提亚哥赢得了胜利。
2桑提亚哥的生活信条和“硬汉子”的精神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也是这一形象留给读者的最深刻的启发。
术语解释 冰山原则
1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2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从而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硬汉子”的形象系列: 《印第安营地》: 《打不败的人》:斗牛士曼努埃尔 《五万元》:拳击手杰克
《弗朗西斯•马康贝短暂的幸福》:弗朗西斯•马康贝 《丧钟为谁而鸣》:乔丹 《老人与海》:桑提亚哥
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尼克•亚当斯
第十章 20世纪文学
(二)20世纪前半期的现代主义文学
Page 32 of 60 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上有以下特点:
1现代派各流派都强调要表现“现代意识”,它的中心就是危机感和荒诞感。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
2现代派文学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
3现代派文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艺术特征的特点:
1象征性。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外化。
2荒诞性。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揉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荒诞形象具有特殊的概括力。
3意识流。现代派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
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一 象征主义: 术语解释 象征主义
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本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代表作家:瓦莱里、里尔克、宠德、叶芝和艾略特。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法国诗人瓦莱里:《海滨墓园》 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驶向拜占庭》
叶芝由于“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而获得了192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俄国“极端真诚的诗人”勃洛克:《十二个》(长诗)意象派的代表(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 美国的宠德:《地铁车站》(典型的意象诗)
意象派诗歌的特点: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但作者的直观感受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隐逸派(象征主义派生出来的另一个诗歌流派): 创始人:翁加雷蒂
代表作家(翁加雷蒂的两位弟子):夸西莫多和蒙塔莱(分别于1939年和197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二 表现主义 术语解释 表现主义
1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表现主义一词最早于当时巴黎举办的一个画展上的一组油画的总题名,用以表明同自然派、印象派作品的区别。
Page 33 of 60 3 表现主义的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表现主义的先驱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鸣曲》等剧作把鬼魂搬上舞台,让死尸、幻影、亡魂、活人同时登场。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奥地利的卡夫卡 戏剧的代表:美国的奥尼尔 奥尼尔的主要作品: 《琼斯皇》:作者将表现主义艺术手法融于自己的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奥尼尔派”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毛猿》:副标题是“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八场喜剧”。主人公:扬克 三 意识流小说 术语解释 意识流小说:
1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但艺术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替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代表作家是英国的乔伊斯和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钠。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伍尔芙:《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 普鲁斯特:
《追忆逝水年华》:以“我”对往事的追忆为主线,展示了“我”出生于富裕家庭却精神空虚的庸俗生活。福克纳:
“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喧哗与骚动》: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没落。小说创造了复合意识流方法,使运用意识流手法去发掘人物的内心生活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四 未来主义:兴起于意大利,创始人意大利的马里内蒂。
文学艺术的主题上:未来主义调动一切艺术手段,集中表现运动中等物和人,通过动态来赞美运动感、力感和立体风格。
艺术形式上:未来主义者主张彻底摒弃传统手法。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俄国: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穿裤子的云》 法国:阿波里奈尔:首创“楼梯式”的诗歌形式。五 超现实主义
兴起于法国,它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达达派诗人:布勒东(创始人)、阿拉贡、艾吕雅 六 达达主义:来自罗马尼亚的法国诗人斯当•查拉为首的艺术小集体。艾略特
第一个创作阶段(第一首诗歌到1922年发表《荒原》前): 《一位女士的画像》、《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Page 34 of 60 第二创作阶段(1922年《荒原》发表至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教前,即“荒原”阶段): 《荒原》、《空心人》
第三创作阶段(即荒原后阶段):《四个四重奏》 《荒原》(共五章):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诗篇一开始便写西方人虽死犹生的荒芜景象。第二章《弈棋》:诗人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以女性及其情欲为主体去展示西方文化堕落的景象。
第三章《火的布道》(又译《火诫》):写男性及其情欲。第四章《水里的死亡》:以象征情欲泛滥与死亡的“水”为主题意象。第五章《雷霆的话》
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荒原》的思想内容。
20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荒原》是诗人把他对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经过意识融合所展示出的既有戏剧色彩又富于启示录式的内心独白。
1它以深刻的危机与超越意识去沉思西方文化的困境与出路,展示出一个失去了神性之世界的本真状态。在没有神性的世界中,西方文明已全面堕落为干涸碎片,世界之夜已进入夜半,世界之夜弥漫着黑暗。
2作者把他对现实的思索扩展为对历史的透视,因此他的荒原便具有普遍性与永恒性。诗人要以他的恐怖之诗来震撼荒原人这个上帝缺席的现实,诗人之诗为我们传来了上帝回返的讯息,如此,《荒原》也才不是那种虽死犹生的绝望。荒原意识也就是危机意识,荒原之死是再生之死,即用皈依宗教来拯救荒原。简述《荒原》的艺术特征:
20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荒原》作为现代派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其艺术形式与表现特征有其独到之处。1内心独白的运用。2广泛地运用自由联想。
3把诗中的人物放到戏剧化的场景中。
4诗人通过感人的形象去暗示那些无法或者无需表达的思想。5情感的场面化和具体化,这便是他那著名的“客观对应物”效果。6大量运用文学的与历史的典故。《荒原》中的题辞和各章标题,或者取自古希腊神话和宗教仪式,或者指向文学作品的故事,抱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卡夫卡(奥地利)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创作的小说主要有3部分: 一:生前发表过的短篇小说:《判决》、《饥饿艺术家》、《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尔 作品通过格里高尔的变形及变形后的遭遇及悲惨结局,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表现了人的“异化”。二:生前没有发表过的短篇小说:《地洞》整篇小说都是写一只人化了的动物的内心感受,它表现了小动物的恐惧心理和生存环境的非理性。
三:生前未发表过的3部长篇小说:(被称为“孤独三部曲”)《美国》:(原名《生死不明的人》)小说在形式上受流浪汉小说的影响,用狄更斯的传统叙述手法,揭示了西方社会的生存状态。主人公卡尔。
Page 35 of 60 《诉讼》:主人公银行襄理K 《城堡》:表现了“卡夫卡式”小说的典型特征。
术语解释 卡夫卡式: 20世纪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创造的艺术世界,人们称为“卡夫卡式”。“卡夫卡式”如同“莎士比亚化”、“席勒式”,涵盖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2在思想上,卡夫卡接受了存在主义学说,反映了世纪情绪,表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表现了荒诞世界和异化主题。
3“卡夫卡式”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有: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怪诞;象征;自传色彩。理解后简答题
举例说明“卡夫卡式”的艺术特色。简述《城堡》的寓意。
《城堡》是20世纪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卡夫卡创作的。
1《城堡》从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人在荒诞世界中的生存状态。主人公K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的象征,也现代人的命运的象征,同时也是卡夫卡的精神写照。
2“城堡”是权力的象征,是国家统治机构的缩影,是神秘的异己力量的象征。老百姓与国家之间,关系疏远而对立,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庞大的官僚机构与大小官吏的阻挠下,小人物的起码要求也无法满足。
乔伊斯:爱尔兰作家,20世纪现代派文学巨匠和意识流小说大师。《都柏林人》:第一个短篇小说集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一部带有自传体性质的中篇小说,是乔伊斯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是他正式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第一部小说,被认为是《尤利西斯》的前奏曲。首次采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意识流手法。主人公斯蒂芬 《为芬尼根守灵》: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代表长篇:《尤利西斯》书名是从荷马史诗《奥德赛》的主人公俄底修斯的拉丁文名幻化而来的。被认为是一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精神崩溃的史诗”,是“关于一个社会无可挽回的分崩离拆”。主人公广告承揽员布鲁姆是个平庸的资产阶级市侩、斯蒂芬、莫莉三人的巧遇,构成了庸人主义、虚无主义和肉欲主义的三结合,而这种结合正是都柏林社会也是现代西方社会中人格破碎、庸俗猥琐和精神崩溃的深刻写照。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尤利西斯》的艺术特色。
20世纪意识流小说大师乔伊斯创作的《尤利西斯》,被称为是“意识流”的百科全书,它的发表标志着作者意识流技巧的成熟和完善。它有如下特征:
1作者采用荷马史诗《奥德赛》情节平行的结构,反衬现代西方人的卑微、苍白、渺小。2作者抛弃了单向型意识流手法而将其发展为交错型意识流。作品中三股意识流互相交织,在亲情和家庭的焦点上汇合,构成一幅多彩的画面,折射出都柏林社会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他们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3内心独白的系统运用。
4作品还运用平行类比和象征的手法。
他以荷马史诗《奥德赛》作为本小说总体结构的框架,并且把两部史诗融为一体;天空中阴云密布,象征着人类的种种罪恶。
5乔伊斯还运用了多种语言,还打破传统的语法和句法的束缚,独创了一些词汇。
Page 36 of 60
第九章 20世纪文学(一)文学特征: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现实、张扬人道主义的传统。该时期文学更注重人的精神和个性探索。艺术上,坚持文学反映时代的现实主义原则,注重情节结构、形象和语言的完整连贯。文学发展状况 一 苏联文学: 苏联文学的特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规定为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要求从现实的革命中真实地、具体地描写现实,并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民。
苏联文学的发展,随着重大的社会变迁和文艺思潮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17年至30年代初: 里程碑式的作品: 绥拉菲莫维奇《铁流》、富尔曼诺夫《恰巴耶夫》、法捷耶夫《毁灭》 马雅可夫斯基: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是以诗歌为武器的宣传鼓动家和诗坛上的革新者。主要诗作:
长诗《穿裤子的云》:未来主义代表诗。讽刺诗《开会迷》:受到列宁的高度评价。长诗《列宁》:塑造了革命导师列宁的光辉形象。长诗《好》:描写了苏维埃共和国从诞生、巩固到繁荣昌盛的全过程,被誉为苏联革命的英雄史诗。
《放开喉咙歌唱》: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纲领和20年创作的总结,同时又揭开了30年代诗坛的序幕。
30年代至50年代:
1934年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召开,苏联作家协会建立,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苏联文学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红色的30年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写出了知识分子同人民的结合过程。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揭示了新人的成长。卫国战争中:法捷耶夫的长篇《青年近卫军》 巴巴耶夫斯基《金星英雄》:无冲突论的作品 50年至90年代初: 奥维奇金的农村特写《区里的日常生活》:苏联当代文学的“第一只春燕”,打出了“暴露文学”的旗帜。
解冻文学的作家作品: 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第一部1954,第二部1956)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 索尔仁尼琴的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描写了苏联集中营的生活,开启了“集中营文学”的先河。术语解释 解冻文学:
1爱伦堡的小说《解冻》,反映的是“关心人”、“爱护人”这一主题,很富有时代性,发表后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快出现了一批类似的引人注目的作品。2西方评论界把这股文**流称之为“解冻文学”,认为小说的结尾的“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
Page 37 of 60 崇拜”时代已经结束。“解冻文学”开启了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另一途径。战争题材小说:
肖洛霍夫的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高举人道主义旗帜,不仅暴露法西斯侵略的罪恶,更描写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悲剧。“一寸土”文学(“站壕真实派”):巴克兰诺夫的《一寸土》 “全景文学”(“全景小说”): 西蒙诺夫的军事题材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一个夏天》,恰科夫斯基:《围困》 华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艾特玛托夫《白轮船》:开始了道德探索题材的文学走向。二 法国文学: 主要特征:
1开创了长河小说新题材。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马丁•杜•伽尔《蒂博一家》 2心理刻画向内心世界深化。莫里亚克:《爱的荒漠》、《盘缠在一起的毒蛇》(后又译为《蝮蛇结》)三 英国文学: 英国传统作家:
高尔斯华绥(193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 劳伦斯成名作:长篇《儿子与情人》 代表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对人性复归的浓墨重彩正是劳伦斯对现代工业社会 扼杀人性的强有力的抨击。
毛姆成名作《人性的枷锁》:表现社会对人的压抑和奴役的主题。戈尔丁: 《蝇王》:利用巴伦坦的小说《珊瑚岛》故事的背景及人物杰克和拉尔夫,杜撰了一个立意与《珊瑚岛》完全不同的故事。四 德语国家文学
主流仍然是现实主义文学 亨利希•曼:
揭露批判德国帝国主义的三部曲:《臣仆》、《穷人》、《首脑》 托马斯•曼: 代表作:《布登勃洛克一家》副标题“一个家族的没落”,直接点出了“崩溃”的主题。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也是近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著名小说《象棋的故事》:以反法西斯为主题。
黑塞(德国当代著名的作家、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荒原狼》 雷马克:著名小说《西线无故事》 布莱希特:创立了“布莱希特体系”。伯尔(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一声不吭》 五 美国文学
20世纪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呈多元局面:
欧•亨利(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被称为“美国的莫泊桑”): 代表性的作品:《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警察与赞美诗》 杰克•伦敦(“美国的高尔基”之称): 代表作:
Page 38 of 60 属于“北方故事”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 长篇小说《马丁•伊登》:自传性质的小说。《铁蹄》:美国第一部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作品。德莱塞:
一生写了8个长篇,这些作品有“人间悲剧”之称: 《嘉莉妹妹》、《珍妮姑娘》、欲望三部曲《金融家》《巨人》《斯多噶》、《“天才”》、《美国的悲剧》 刘易斯:(193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奖作家)成名作:《大街》
术语解释 迷惘的一代: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代美国青年抱着把民主的旗帜插遍全球的理想去参战,结果“神圣”的战争最终不过是列强间肮脏的交易。他们觉得被国家欺骗了,信仰崩溃,自我失去了生存基础,只能靠刺激和幻想来维护。
2他们沉浸在艺术领域,修补、慰藉受损的自我。代表作家有海明威等。帕索斯:
《美国》三部曲:《北纬四十二度》、《一九一九》、《赚大钱》,被誉为现代美国的一部“民族史诗”。
斯坦贝克(196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表现了美国大萧条的生活:《人鼠之间》
20世纪美国犹太小说代表作品:辛格的长篇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 20世纪美国战争小说: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 赛珍珠:
第一部长篇小说:《东方•西风》,被美国《星期日纽约论坛》誉为“第一部成功地用英语写中国的小说。
翻译中国文学著作《水浒传》,易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苏联)高尔基的文学创作道路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早期:一种是浪漫主义:取材于民间传说的《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 一种是现实主义:《切尔卡什》
第一部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标志着高尔基的创作走上了一个新阶段。1905年革命准备时期和革命时期: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散文诗《海燕》、剧本《小市民》、《底层》 1905年革命以后到十月革命期间:
自传体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在人间》:主人公阿辽沙 十月革命后:
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三部:《我的大学》 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高尔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被称为是那一时代“俄罗斯精神生活的编年史”。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母亲尼洛芙娜的典型形象及其意义。
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中的尼洛芙娜是由一个旧式的家庭妇女,经过革命洗礼转变为坚定的革命者的典型形象。
Page 39 of 60 1她是钳工的妻子,身受政权、夫权和神权的三重压迫。无权的地位使她整天沉默不语,提心吊胆、显得悲哀和柔顺。
2革命者常在她家里聚会,她从恐惧变为习惯,自发地认为革命事业是对的。出自母爱,她主动承担了送传单的任务,迈出了革命的第一步。“五一”游行儿子被捕之后,她到城里与革命者交往,受到更多的熏陶,她已经从爱儿子扩展到爱同志,送传单是工作的需要了。3母亲被捕,彻底完成了这一形象从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家庭妇女到自觉工作、坚定无畏的革命工作者的转变。意义:母亲的转变是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意识觉醒的具体体现,显示了革命理论和运动在教育人改造人方面的巨大威力。综合论述题
为什么说《母亲》是一部划时代的光辉著作。
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以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创作方法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时代。
一 作品展示了俄国工人运动的整个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小组的成长,人民群众的觉醒。革命斗争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到政治斗争,从城市到农村的发展,工农联盟的意义,革命知识分子的作用。(新的主题)二 作品塑造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巴威尔:一个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典型。他的性格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他本来走的也是父辈的道路,但革命改变了他。他刻苦学习革命理论,关心母亲和同志。在“诏地戈比”事件中他提议罢工,由于还“不会说明真理”,建议未被接受。
2“五一”游行中他举着红旗走在最前头,表明他斗争的无畏和政治上的坚定与成熟。
3法庭斗争使这个人物显出了他的全部光辉,他的演说义正词严,是向制度宣站的檄文,说明他已具备高度的理论水平和革命胆略。他是无产阶级文学中第一个用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工人革命家形象。三 全新的创作方法,《母亲》是高尔基长期探索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具体实践,体现了在革命的发展中表现现实的创作原则。它即如实地反映了当时无产阶级的斗争,又充满革命的激情、英雄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光辉,是一部现实主义为主而又结合浪漫主义的作品。综上所叙《母亲》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时代,不愧为是划时代的光辉著作。
肖洛霍夫(苏联)主要作品:
第一部短篇小说:《胎记》 短篇小说集:《顿河的故事》和《浅蓝的原野》 1926—1940完成:《静静的顿河》(代表作)1932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1956年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一个人的遭遇》的主要思想内容。
1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中描写了主人公安得烈•索科洛夫痛苦而坚强的一生。通过主人公的娓娓叙谈,表现了对战争的回味和思考。
2因为书中的主人公是千千万万个劳动者中部最普通的一员,所以他的遭遇才更能引起共鸣,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3作者通过“严酷的现实”来表现法西斯侵略战争给广大苏联人民带来的创伤和痛苦,从而激发人民群众对侵略者的仇恨。
Page 40 of 60 简述葛利高里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肖洛霍夫的作品《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
1他是一个探索追求的典型。这个善良、勤劳、纯朴的哥萨克身上具有哥萨克劳动者的一切美好品质。
2葛利高里身上又带有哥萨克世代的种种偏见。
3历史急变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犹豫动摇,企图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结果只能脱离人民,落得一个悲剧的命运。典型意义:这个形象的悲剧实质上是他以独特的哥萨克气质、哥萨克的传统偏见和自私要求对抗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悲剧。这一形象,反映了哥萨克历史道路的曲折性和矛盾性。《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
1广阔的史诗画面。小说对顿河村庄日常生活和主人公命运的描绘同重大的政治事件、军事行动的描绘交替进行,从而造成一种内容浩繁、人物众多、画面壮阔、结构宏伟的史诗效果。2精巧的艺术结构。小说情节的中心是麦列霍夫家族的命运,主要线索是葛利高里和婀克西妮娅的纠葛,补充线索是葛利高里和娜塔莉娅的关系。长篇史诗结构尽管十分自由,呈开放型,但又给人一种浑然、有机的整体之态。
3浓厚的民族特色。小说不久描绘了哥萨克农民的日常劳动情况,而且还描绘了哥萨克的节日、葬礼、婚宴、晚会、服装、跳舞、唱歌,从而使小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4多音调合奏曲色彩的语言。一种是北部顿河地区哥萨克的民间语言,另一种是文学语言。
罗曼•罗兰(有“欧洲的良心”之称)(法国)第一部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由此获得了1913年度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和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第二部长篇小说:《母与子》(又译《欣悦的灵魂》)传记作品:《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
一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
1克利斯朵夫是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天才音乐家。在他成才道路上受了两个人的影响:祖父培养了他的音乐才能;舅舅教导他创作要要真诚,还引导他去野外聆听大自然的音乐。2个性倔强坦率,又有点鲁莽,但心灵世界丰富而敏感的他。逃亡法国后,他发现巴黎的文艺界像个杂耍市场,于是他对法国的文艺界、文学界乃至整个法国社会进行了抨击。他要使自己的音乐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他开始到民间去,和平民交朋友,还想办一所平民音乐学校。
3奋斗失败后的克利斯朵夫认为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惟一手段是艺术,惟一思想武器是“爱”。他追求的艺术是一种“纯艺术”,他的这种认识基于博爱主义,但这又使他最终走向妥协。晚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下一代中传播爱的种子。在创作上,潜心于宗教音乐。他的艺术境界变得清明恬静,失去了往昔的战斗气息。
克利斯朵夫在他所追求的心灵的和谐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道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艺术特色:
1传统性与现代性交融于一体。采用内心独白、自我对话、梦境、联想、抒情性插笔以及情景交融等多种艺术手段。
2音乐性、是这部小说的另一个独到的艺术特色。
Page 41 of 60 海明威(美国)主要作品:
以强烈的反站倾向和对未来的迷惘而成为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名篇: 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成为“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主人公:杰克•巴恩斯、勃莱特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把“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高峰。主人公:亨利•腓特力、英国护士凯瑟琳
以西班牙内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乞力马扎罗的雪》:最成功的一个短篇。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
1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故事表现了“英雄与环境这个传统的主题。在这场英雄与环境的斗争中,桑提亚哥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桑提亚哥赢得了胜利。
2桑提亚哥的生活信条和“硬汉子”的精神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也是这一形象留给读者的最深刻的启发。
术语解释 冰山原则
1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2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从而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硬汉子”的形象系列: 《印第安营地》: 《打不败的人》:斗牛士曼努埃尔 《五万元》:拳击手杰克
《弗朗西斯•马康贝短暂的幸福》:弗朗西斯•马康贝 《丧钟为谁而鸣》:乔丹 《老人与海》:桑提亚哥
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尼克•亚当斯
第十章 20世纪文学
(二)20世纪前半期的现代主义文学 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上有以下特点:
1现代派各流派都强调要表现“现代意识”,它的中心就是危机感和荒诞感。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
2现代派文学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
Page 42 of 60 3现代派文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艺术特征的特点:
1象征性。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外化。
2荒诞性。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揉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荒诞形象具有特殊的概括力。
3意识流。现代派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
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一 象征主义: 术语解释 象征主义
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本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代表作家:瓦莱里、里尔克、宠德、叶芝和艾略特。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法国诗人瓦莱里:《海滨墓园》 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驶向拜占庭》
叶芝由于“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而获得了192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俄国“极端真诚的诗人”勃洛克:《十二个》(长诗)意象派的代表(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 美国的宠德:《地铁车站》(典型的意象诗)
意象派诗歌的特点: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但作者的直观感受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隐逸派(象征主义派生出来的另一个诗歌流派): 创始人:翁加雷蒂
代表作家(翁加雷蒂的两位弟子):夸西莫多和蒙塔莱(分别于1939年和197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二 表现主义 术语解释 表现主义
1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表现主义一词最早于当时巴黎举办的一个画展上的一组油画的总题名,用以表明同自然派、印象派作品的区别。表现主义的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表现主义的先驱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鸣曲》等剧作把鬼魂搬上舞台,让死尸、幻影、亡魂、活人同时登场。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奥地利的卡夫卡 戏剧的代表:美国的奥尼尔
Page 43 of 60 奥尼尔的主要作品: 《琼斯皇》:作者将表现主义艺术手法融于自己的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奥尼尔派”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毛猿》:副标题是“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八场喜剧”。主人公:扬克 三 意识流小说 术语解释 意识流小说:
1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但艺术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替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代表作家是英国的乔伊斯和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钠。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伍尔芙:《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 普鲁斯特:
《追忆逝水年华》:以“我”对往事的追忆为主线,展示了“我”出生于富裕家庭却精神空虚的庸俗生活。福克纳:
“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喧哗与骚动》: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没落。小说创造了复合意识流方法,使运用意识流手法去发掘人物的内心生活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四 未来主义:兴起于意大利,创始人意大利的马里内蒂。
文学艺术的主题上:未来主义调动一切艺术手段,集中表现运动中等物和人,通过动态来赞美运动感、力感和立体风格。
艺术形式上:未来主义者主张彻底摒弃传统手法。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俄国: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穿裤子的云》 法国:阿波里奈尔:首创“楼梯式”的诗歌形式。五 超现实主义
兴起于法国,它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达达派诗人:布勒东(创始人)、阿拉贡、艾吕雅 六 达达主义:来自罗马尼亚的法国诗人斯当•查拉为首的艺术小集体。艾略特
第一个创作阶段(第一首诗歌到1922年发表《荒原》前): 《一位女士的画像》、《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第二创作阶段(1922年《荒原》发表至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教前,即“荒原”阶段): 《荒原》、《空心人》
第三创作阶段(即荒原后阶段):《四个四重奏》 《荒原》(共五章):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诗篇一开始便写西方人虽死犹生的荒芜景象。第二章《弈棋》:诗人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以女性及其情欲为主体去展示西方文化堕落的景象。
Page 44 of 60 第三章《火的布道》(又译《火诫》):写男性及其情欲。第四章《水里的死亡》:以象征情欲泛滥与死亡的“水”为主题意象。第五章《雷霆的话》
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荒原》的思想内容。
20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荒原》是诗人把他对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经过意识融合所展示出的既有戏剧色彩又富于启示录式的内心独白。
1它以深刻的危机与超越意识去沉思西方文化的困境与出路,展示出一个失去了神性之世界的本真状态。在没有神性的世界中,西方文明已全面堕落为干涸碎片,世界之夜已进入夜半,世界之夜弥漫着黑暗。
2作者把他对现实的思索扩展为对历史的透视,因此他的荒原便具有普遍性与永恒性。诗人要以他的恐怖之诗来震撼荒原人这个上帝缺席的现实,诗人之诗为我们传来了上帝回返的讯息,如此,《荒原》也才不是那种虽死犹生的绝望。荒原意识也就是危机意识,荒原之死是再生之死,即用皈依宗教来拯救荒原。简述《荒原》的艺术特征:
20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荒原》作为现代派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其艺术形式与表现特征有其独到之处。1内心独白的运用。2广泛地运用自由联想。
3把诗中的人物放到戏剧化的场景中。
4诗人通过感人的形象去暗示那些无法或者无需表达的思想。5情感的场面化和具体化,这便是他那著名的“客观对应物”效果。6大量运用文学的与历史的典故。《荒原》中的题辞和各章标题,或者取自古希腊神话和宗教仪式,或者指向文学作品的故事,抱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卡夫卡(奥地利)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创作的小说主要有3部分: 一:生前发表过的短篇小说:《判决》、《饥饿艺术家》、《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尔 作品通过格里高尔的变形及变形后的遭遇及悲惨结局,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表现了人的“异化”。二:生前没有发表过的短篇小说:《地洞》整篇小说都是写一只人化了的动物的内心感受,它表现了小动物的恐惧心理和生存环境的非理性。
三:生前未发表过的3部长篇小说:(被称为“孤独三部曲”)《美国》:(原名《生死不明的人》)小说在形式上受流浪汉小说的影响,用狄更斯的传统叙述手法,揭示了西方社会的生存状态。主人公卡尔。《诉讼》:主人公银行襄理K 《城堡》:表现了“卡夫卡式”小说的典型特征。
术语解释 卡夫卡式: 20世纪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创造的艺术世界,人们称为“卡夫卡式”。“卡夫卡式”如同“莎士比亚化”、“席勒式”,涵盖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Page 45 of 60 2在思想上,卡夫卡接受了存在主义学说,反映了世纪情绪,表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表现了荒诞世界和异化主题。
3“卡夫卡式”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有: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怪诞;象征;自传色彩。理解后简答题
举例说明“卡夫卡式”的艺术特色。简述《城堡》的寓意。
《城堡》是20世纪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卡夫卡创作的。
1《城堡》从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人在荒诞世界中的生存状态。主人公K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的象征,也现代人的命运的象征,同时也是卡夫卡的精神写照。
2“城堡”是权力的象征,是国家统治机构的缩影,是神秘的异己力量的象征。老百姓与国家之间,关系疏远而对立,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庞大的官僚机构与大小官吏的阻挠下,小人物的起码要求也无法满足。
乔伊斯:爱尔兰作家,20世纪现代派文学巨匠和意识流小说大师。《都柏林人》:第一个短篇小说集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一部带有自传体性质的中篇小说,是乔伊斯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是他正式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第一部小说,被认为是《尤利西斯》的前奏曲。首次采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意识流手法。主人公斯蒂芬 《为芬尼根守灵》: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代表长篇:《尤利西斯》书名是从荷马史诗《奥德赛》的主人公俄底修斯的拉丁文名幻化而来的。被认为是一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精神崩溃的史诗”,是“关于一个社会无可挽回的分崩离拆”。主人公广告承揽员布鲁姆是个平庸的资产阶级市侩、斯蒂芬、莫莉三人的巧遇,构成了庸人主义、虚无主义和肉欲主义的三结合,而这种结合正是都柏林社会也是现代西方社会中人格破碎、庸俗猥琐和精神崩溃的深刻写照。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尤利西斯》的艺术特色。
20世纪意识流小说大师乔伊斯创作的《尤利西斯》,被称为是“意识流”的百科全书,它的发表标志着作者意识流技巧的成熟和完善。它有如下特征:
1作者采用荷马史诗《奥德赛》情节平行的结构,反衬现代西方人的卑微、苍白、渺小。2作者抛弃了单向型意识流手法而将其发展为交错型意识流。作品中三股意识流互相交织,在亲情和家庭的焦点上汇合,构成一幅多彩的画面,折射出都柏林社会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他们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3内心独白的系统运用。
4作品还运用平行类比和象征的手法。
他以荷马史诗《奥德赛》作为本小说总体结构的框架,并且把两部史诗融为一体;天空中阴云密布,象征着人类的种种罪恶。
5乔伊斯还运用了多种语言,还打破传统的语法和句法的束缚,独创了一些词汇。
第十一章 20世纪文学(三)20世纪后半期的现代主义文学 文学发展状况: 一 存在主义文学 术语解释
Page 46 of 60 存在主义文学:
1存在主义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战后达到发展的顶峰。它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流。
2存在主义文学与存在主义哲学关系密切。存在主义文学的特征是理性多于形象;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选择”。3“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
4艺术上,第一: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形象中。第二: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的和现代的并用。
5存在主义作家主要有萨特、加缪、波伏瓦、梅勒。加缪的主要作品:《局外人》、《鼠疫》 理解后简答题
简析《局外人》的现代意识。
《局外人》是20世纪存在主义作家加缪创作的。
1《局外人》是反映“荒谬世界荒谬感情”的典型的存在主义作品。局外人莫尔索对一切都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面孔,说了许多无所谓的话,做了许多无所谓的事,萌生了许多无所谓的念头,但他始终处于矛盾之中。
2莫尔索那些介于“有所谓”和“无所谓”、“局内人”和“局外人”之间的表现,是一种在荒谬世界无可奈何的表现,也是对现实恶势力的揭露。
3作者以“局外人”为题,正意反说,包含辛辣的讽刺。莫尔索荒谬言行和心理,说明他是消极地对抗荒谬社会的真正的局内人。波伏瓦:(法国女作家)《女客》、《第二性》 二 荒诞派戏剧 术语解释 荒诞派戏剧:(1)荒诞派戏剧是本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 统戏剧流派。
(2)荒诞派于1962年由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3)荒诞派戏剧有以下特征: 1荒诞、抽象的主题。2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3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
(4)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品特、阿尔比、贝克特。三 新小说派:以物代人,创立纯粹写物的风格。法国女作家萨洛特:第一个写新小说 西蒙:有“新小说派之父”之称。成名作:《风》(198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罗布—格里耶:新小说派的旗手,也是国际笔会推选出来的当代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小说《窥视者》:获法国1995年的“评论家奖”。代表作:《橡皮》 四 “黑色幽默” 术语解释 黑色幽默:
1“黑色幽默”是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由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的一个《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
Page 47 of 60 2“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为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
3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具有寓意性。
4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勒,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其它作家:
冯尼格特:代表作《第五号屠场》 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五 魔幻现实主义 术语解释
魔幻现实主义:
1魔幻现实主义指的是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
2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魔幻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人是委内瑞拉作家:彼特里。
3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墨西哥作家鲁尔福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4本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形成热潮,以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标志。六 “垮掉的一代” 代表作家:
杰克•凯鲁阿克:《小城镇与大都会》 金斯堡:《嚎叫》 萨特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小说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存在主义的领袖,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理论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小说: 《恶心》:采用的是日记体、自叙体。主人公青年历史学家洛根丁 《墙》:存在主义的化身伊比埃塔
三部曲长篇小说《自由之路》包括《理性的时代》、《延缓》、《心灵之死》
术语解释 “境遇剧” 20世纪存在主义作家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区别于传统戏剧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境遇”二字。它给人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
2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之为“境遇剧”,也有人称之为“自由剧”。萨特的境遇剧共有11部: 《苍蝇》:取材于古希腊戏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三部曲《俄瑞斯忒斯》中的第三部《报仇神》。苍蝇象征邪恶。《毕恭毕敬的妓女》:一部反种族主义的剧本。体现了作家“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主张。《禁闭》:主要人物是三个鬼魂—一男二女:加尔森(男)、伊内丝和艾丝黛尔 理解后简答题
Page 48 of 60 简析《禁闭》的主要思想内容。
20世纪存在主义代表作家萨特创作的“境遇剧”《禁闭》,是一出哲理意味很浓的名剧。它的主要思想内容有:
1该剧描写的是三个鬼魂生前都有一段不光彩的经历,作奸犯科。死后在地狱里继续为非作歹,不得安宁。他们争风吃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彼此猜疑忌恨,相互妨碍牵制,谁也不能如愿。
2他们在一起时,每个人都能置对方于痛苦境地,每个人都成了对方的地狱。
3地狱实际上是作者所熟悉的资本主义社会,地狱中鬼魂与鬼魂的争斗和利害冲突,象征着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畸形关系。“他人就是地狱”成为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句名言。
以《死无葬身之地》为例简析“境遇剧”的特色。
1境遇剧的特点: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区别于传统戏剧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境遇”二字。它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2 在《死无葬身之地》中萨特让人置身在最艰难的情境中,即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的道路。5个游击队员抵抗暴力,维护民族和人格尊严,宁死不当叛徒,决不出卖同志。游击队员们并非生就的英雄,只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而“自由选择”了自己的“本质”,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实现了自己的选择并确定了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简析《死无葬身之地》的艺术特征。
萨特的境遇剧《死无葬身之地》艺术特点非常鲜明:
1现实主义成分较突出,算得上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2又是一部典型的存在主义“境遇剧”。剧中通过几次波澜的设计,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人物在特定境遇中选择了自身的人生道路。3场景和对话要而不繁,简短有力,既有戏剧性,有意味深长。贝克特(爱尔兰)20世纪50年代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
被评论家誉为20世纪的杰作的是: 长篇小说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 成名作:《等待戈多》 独幕剧:《剧终》
两幕剧《啊!美好的日子》:剧本突出表现了人的精神麻木。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等待戈多》的主题
《等待戈多》是20世纪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的成名作。
1《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2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以《等待戈多》为例说明荒诞剧的主要特色。
1荒诞剧的主要特征有:荒诞、抽象的主题;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2《等待戈多》中完全抛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有戏,但这不可思议的东西却恰恰是《等待戈多》独特的艺术手法。作者采用的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出现代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
Page 49 of 60 3剧作用“直喻”的方法强化了“纯粹戏剧性”。作者通过非理性的夸张,利用各种舞台手段让舞台形象、灯光、道具“说话”,把内在的思想变为视觉形象,以达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
海勒(美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作家,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主要作品: 《出了毛病》:主人公斯洛克姆是一家大公司的经理。《像戈尔德一样好》:人们把混乱当成了秩序,把不正常当成了正常。主人公:犹太后裔的知识分子布鲁斯•戈尔德。《第二十二条军规》:西方评论界之誉为“60年代最好的一部小说”,主人公尤索林。理解后简答题
简析《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思想内涵。20世纪美国黑色幽默代表作家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通过尤索林的遭遇,反映了战争和官僚机器的疯狂、荒诞,并通过“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达到一种形而上的艺术境界。
2第二十二条军规本身是一种“高度的抽象和集中,象征着冥冥中统治世界的神秘力量,变化无常,令人莫测高深”。它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个圈套。
3这条军规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圈套,是一个永远无法摆脱的困境。简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的形象。1 20世纪美国黑色幽默代表作家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主人公尤索林是一个浸透着存在主义意识的“反英雄”形象,身兼批判现实的积极因素和取消斗争的消极因素。2尤索林是荒诞与疯狂社会中的清醒者。亲眼目睹的许多事实,促使他进行痛苦的思考。他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和正义感。对于疯狂的世界,他一直进行着道义的评判。
3由于他在本质上是极端个人主义者,因此,在保存自己的过程中变得胆小如鼠。
4尤索林信仰的丧失,理想的落空,英雄气概的消亡,都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日趋衰败并渐渐走向衰亡。
简述《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特色。20世纪美国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在艺术上典型地体现了“黑色幽默”的特点。
1小说结构散乱。作者采用的是一种类似戏剧“人像展览式”的结构。
2从叙述方式上看,全书只是以若干小故事小情节若断若续地进行拼帖,而没有一个贯穿首尾的故事情节。
3小说是一出疯狂的喜剧。喜剧效果中又透着黑色,对死亡的恐惧、对疯狂世界的绝望态度,都使人心情沉重。马尔克斯(哥伦比亚)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
第一篇短篇小说:《第三次忍耐》 短篇小说:《周末后的一天》 中篇小说《枯枝败叶》:有人把这部小说看成是《百年孤独》的前身。短篇小说集《格兰德大妈的葬礼》:用夸张的笔调揭露了拉丁美洲的独裁统治。中篇小说《恶时辰》:写一个城镇由于出现揭人隐私和诽谤别人的匿名帖子而酿成的悲剧。第一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作品写了西班牙移民的后代布恩蒂亚家族的兴衰与马孔多由开拓到繁荣、再次毁灭的历史。
Page 50 of 60
第二篇:文学评论资料12
文学评论资料12 报》、《人人》、《伍人报》、《台湾文艺》、《台湾文学》、《台湾新文学》等。
(二)五十——七十年代,台湾摆脱殖民统治、国民党当局迁台以后,文学发展出现新变。
1、五十年代初期,国民党当局大力提倡“战斗文学”“反共文学”,一时间有陈纪莹的《荻村传》、姜贵的《旋风》、潘人木的《涟漪表妹》、王蓝的《蓝与黑》等反共小说,孙陵的《保卫大台湾歌》、葛贤宁的《常住峰的春天》等战斗诗出现。“军中作家”朱西宁、司马中原、段彩华被称为“军中三剑客”,朱西宁有《铁桨》《狼》、《猫》等长短篇,司马中原有《荒原》《乡野传闻》、《狂风沙》、《刀兵家》、《狼烟》等,段彩华有《花雕宴》《狂妄的大尉》《龙袍劫》《幕后》等作品。其中有一些呈现不同的反共意识,但是他们还有相当一些作品写自己的大陆乡土情怀,写乡土大地上的“血性汉”,有其可观之处。
2、五十年代初期随国民党迁台的二百万军民,离乡背井来到台湾,一部分作家及其家眷,以写作遣兴抒怀,表达了对大陆故土的深切怀念。“怀乡文学”特别是散文与诗风行一时,代表作品有林海音《城南旧事》、琦君的《琴心》、於梨华的《梦回青河》、张秀亚的《三色 》等。
3、现代派文学在五十年代兴起,至六十年代几乎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诗歌和小说两个领域: 五十年代前期,纪弦、郑愁予等成立“现代诗社”,覃子豪、钟鼎文、余光中、罗门等成立“蓝星诗社”,洛夫、痖弦、张默组织“创世纪诗社”。虽诗论主张有所不同,或鼓吹“横的移植”,或强调“知性”,或标举“六大原则”,或倡导“超现实”、“现代化的中国诗”,但都表现出的现代主义倾向则是一致的,如纪弦的《阿富罗底之死》、郑愁予的《梦土上》、余光中的《钟乳石》、洛夫的《石室之死亡》、痖弦的《深渊》等。小说方面,在五十——六十年代之交,围绕在台大外文系夏济安周围的一批大学生作家,以《文学杂志》、《现代文学》二刊为阵地,掀起了一股介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热潮,并写出了一批具明显现代派色彩的作品,如白先勇《游园惊梦》、施叔青的《倒放的天梯》、丛 的《盲猎》、水晶的《爱的凌迟》王文兴《家变》、七等生《我爱黑眼珠》、欧阳子《魔女》等,现代主义浪潮在六十年代遂成为台湾文坛的主流。
4、与此同时,对于“反共文学”的摒弃,又向另一种审美方向寻找出路,这就是以娱乐消遣为追求的通俗文学。言情小说自五十年代起,从金杏枝、禹其民经郭良蕙,至六十年初琼瑶以《窗外》一作,打开了言情小说的一片天地,另外还有华严、姬小苔、玄小佛等作者;在新武侠小说的创作方面,古龙、卧龙生、独孤红、柳残阳、上官鼎、萧逸等百余人大写武侠小说,此后又有其他种类的通俗文学(包括三毛作品),以“流行天下”之势,席卷而来,形成奇异景观。
5、二战后乡土文学在台湾的发展未有稍减,在五十——六十年代钟理和、钟肇政等一批承前启后作家的努力下,本省藉作家克服了语言转换的困难,继续勉力笔耕。除“二钟”外,乡土散文家张腾蛟、王鼎钧、肖白、陈冠学、许达然等人的创作使乡土文学有了新的拓展。随着岛内外政经形势的变化、社会上民族意识的抬头和反美反日情绪的滋长,乡土文学进入了极盛阶段,成为七十年代文学主潮。其要者有三端: 一是“唐文标事件”,以唐文标、关杰明为代表的海外学人,全面批判50年代以来台湾诗坛出现的恶性西化、盲目现代的倾向,为乡土文学在下阶段的崛起,准备了条件。二是“乡土文学大论战”(1977-1978),陈映真、尉天聪等高标“乡土文学”大旗,与彭歌、王文兴等展开激烈论战,清理了自1949年来台湾文学发展的脉络。三是乡土文学他作大繁荣,涌现了大批卓有成就的乡土文学作家和杰出的乡土文学作品,给乡土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陈遇真的《夜行货车》、《华盛顿大楼》、黄春明的《锣》、《儿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王祯和的《嫁妆一牛车》、《小林来台北》、《美人图》、李乔的《寒夜三部曲》、洪醒夫的《黑面庆仔》等都是一时之选。
6、这一时期在台湾完成大学学业的学子,西渡新大陆,形成留**。在美国的学习生活,引发了留学生文学的崛起并延伸至八、九十年代,空间上也扩展至欧陆,留学生文学也于此有了更新的垦拓。聂华苓、於梨华、陈若曦、白先勇、丛、马森、杨牧、张系国、赵淑侠等人贡献出了一大批留学生题材的作品,在大洋彼岸亮出了一道华文文学的独特风景线。代表性作品有《纽约客》(白先勇)、Page 1 of 25 《傅家的儿女们》(於梨华)、《昨日之怒》(张系国)、《中国人》(丛)、《向着太平洋彼岸》(陈若曦)、《我们的歌》、《塞纳河畔》(赵淑侠)、《西江月》(李黎)等。
(三)、八十——九十年代,因台湾政局在七十年代末发生变动(蒋介石去世,蒋经国继位),推行民主化改革,又开放了“党禁”、“报禁”,解除了“戒严法”。意识形态加大自由度与经济高速发展,现代乃至后现代社会形态初露端倪,也都为文学发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自八十年代起,台湾文学呈现出一派无主流的多元发展的新局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现象:
1、女性主义文**流。五十——六十年代,台湾曾出现过数量不少的一批女作家,大多以家庭婚恋为题材,格调轻柔、文笔妙曼,继承了“五四”时期冰心等人的路数,有过骄人的成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逐渐解冻,一群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者去西方留过学、接受过现代派文艺思潮洗礼的年青女作家,挟带着反叛传统、肯定自我的英气,以迥异于前辈的写作姿态和意识观念,写出了一批高扬现代意识和女性意识的作品。其中包括廖辉英的《油麻菜籽》、《不归路》、《盲点》,曾心仪的《彩凤的心愿》,袁琼琼的《女强人》,萧飒的《唯良的爱》、《小镇医生的爱情》,杨小云的《等待春天》等等,昭示着台湾女性主义文学的高涨。
2、政治文**流。台湾当局为“二•二八”事件平反,开入“党禁”、“报禁”以后,作家们对台湾近现代史上一些敏感的话题做了多方面的表现。一些曾饱尝铁窗风味的作家尖锐揭露了暗无天日的牢狱内幕。施明正的《渴死者》、《喝尿者》首开“牢狱小说”先河。此后,有陈映真的《山路》、《赵南栋》、《铃铛花》、李乔的《告密者》、陈烨《泥河》等政治小说的出现。
3、都市文学与后现代派潮流风行,多媒体创作浮出水面。既有李乔的《蓝彩霞的春天》、吴淡如的《邪窗月》、黄子音《CICI小姐》等表现女性都市生存困境的小说,也有黄凡的《财阀》、林佩芬的《都市丛林股票族》这类表现工商社会现世相的作品,还有杜
十三、林耀德、简政珍等人的颇具后现代意味的都市诗,乃至富实践性的多媒体文学创作。
4、原住民文学在八十年代开始起步。国民党政府在台经营多年的山地政策,开始见效。一批爱好文学的原住民青年作家步入文坛。他们以得天独厚的出身和生活经历,开拓出社会弱势族群的文学天地。其中最先出现的有田雅各(布农族)、莫那能(排湾族)、柳翱(泰雅族)、瓦利斯•诺干(布农族)、波尔尼林(雅美族)等人。汉族作家(如钟肇政、林耀德、王幼华、吴锦发等)也对“山地文学”有所关注。
5、“探亲文学”形成一时热潮。台湾当局于1988年开放大陆探亲,很多作家在阔别大陆故乡几十年后,重返故土,留下了不少动人的篇章。如《四十年来家国》(多人合著)、琼瑶《剪不断的乡愁》、余光中的《还乡》等。一些本省藉作家也得以到大陆旅游观光,写下记游大陆见闻的诗文,如粟耘《丝路漫漫,漫漫思路》等,与此类探关文学有某种相通之处,表达了对中华文化和民族传统的认同。
6、环保文学的兴盛。在工业文明发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人与自然的关系凸显出其重要意义。“环境保护”成为作家“现实关怀”的具体表现之一,环保文学应运而生,并成为八十年瓦以来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的亮点。心岱的《大地反扑》、韩韩、马以工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刘克襄的“鸟文学”以及洪素丽、陈煌、陈秀喜、郑俊清等人的其他作品,都显示出作家们在乡土文学与政治文学等现实关怀的作品之间,又开辟出了新的创作境域。
7、“新人类作家”与世纪末文学思潮。一些出生于六十——七十年代的“新人类作家”在世 纪末的当下,以更恣肆更凌厉的姿态,着意建构自己的价值与话语体系,表现出惊世骇俗的世纪末情怀(其中有的被称为“新都市言情小说”),年青女作家在其中占据着醒目的位置。朱天文的《世纪末的华丽》、《荒人手记》、苏伟贞的《沉默之岛》、张曼娟的《我的男人是爬虫类》、《俨然记》,成英姝的《公主彻夜未眠》、《人类不宜飞行》、邱妙津的《鬼的狂欢》、叶姿麟的《陆上的鱼》、赖香吟的《翻译者》、《虚构一九八七》、黄子音的《桃花游戏》、《夜祭》、《爱情罐头》、吴淡如的《鸡尾酒婚姻》、林裕翼的《在山上演奏的星星们》、纪大伟的《膜》、陈雪的《恶女书》等等,可谓色彩缤纷、各呈异相。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案41949-1976诗歌创作讲授 汤哲声教授 教学要点:
1、对该时期诗
Page 2 of 25 歌创作的概况和发展演变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2、把握该时期诗歌创作的总体特征。
3、重点诗人及其作品的论述。课时 :三课时教学活动:课堂讨论。本章知识点:政治抒情诗。本时期诗歌发展的特色。郭小川、贺敬之。本章必读作品与文献:郭小川《望星空》、《向困难进军》。贺敬之《回延安》。流沙河《草木篇》。
本章思考题:
1、1949-1976年诗歌创作发展简述及其主要特征评述。
2、《向困难进军》看郭小川“战士诗人”的品格。
3、分析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艺术手法。
4、分析闻捷爱情诗的特色。
5、为什么说流沙河的《草木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作品。
一、概述 在建国初的几年中,诗人们尚在调整适应期,创作不多,比较重要的作品有: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沫若:《新华颂》胡风:《时间开始了》这些作品都是歌颂新中国的成立,充满激情,憧憬未来。1953年至1957年上半年,诗歌创作开始热闹。特别是1956年诗坛在比较宽松的气氛下,以及1957年上半年“双百”方针鼓舞下,诗坛涌现出一批勇于触及时弊、勇于表现生活矛盾的诗歌,主要作品有:流沙河:《草木篇》艾青:《养花人的梦》郭小川:《望星空》中国诗坛上两份重要的期刊《诗刊》、《星星》也于1957年创刊。但是刚刚繁盛的诗坛受到了重创,原因有二。一是“反右派斗争”中艾青、公木、吕剑、穆旦、唐祈、唐 苏金伞、李白凤、陈梦家、吴兴华、青勃、公刘、邵燕祥、白桦、流沙河、陈静轩、林希等一大批诗人被迫离开了诗坛。二是1958年开展的“新民歌运动”。作为一场文艺思潮是无可厚非的,可惜的是,它被许多人看作是与“五四”新诗传统相对立的诗歌的新通路,同时加以提倡的,这就超出了文学的问题了。从1963年开始,诗歌创作出现了新的转折,政治抒情诗成为占据诗诗歌的主导地位的潮流。政治抒情诗有很多优秀作品,如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等但大多数作品是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诵吟、口号式的语词,如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中的部分段落。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扼杀了一切歌唱的可能,凡是文化的、文明的都遭到了摒弃,中国诗歌因为这场大灾难而陷于绝境。构成此时中国诗支的诗人的主要是三类:一类是诗坛主力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严辰等,他们来自解放区,五、六十年代进入各自创作生涯的旺盛状态。二类是1949年以前已经成名的诗人。郭沫若、臧克家、艾青、田间、李季等。他们总体特点是调整诗风,以适应新的时期。三类是一些青年诗人登上文坛,如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白桦、梁上泉、张永枚、周良沛等。综观本时期诗歌发展的嬗变情况,我们可以作如下概括:
(一)、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诗歌创作完全是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而变化,几乎是一个声音一个范式。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变革,诗人应该为这新生事物进行歌颂。1953年至1955年中国作家协会编选了两本颇具规模的《诗选》,所收作品绝大多数是对党、对领袖、对新生祖国和工农兵的歌颂。尽管其中有些写得充满豪情,不乏精美的结构形式,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些诗歌中,无论任何阅历的诗人,也无论任何题材,几乎很难看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大家都在统一的模式中唱着“欢乐颂”。不对社会生活作辩证深入的观照,进而挖掘出生活中独特的东西加以艺术个性的抒发,而仅对生活的“光明面”浮浅地描摹,然后唱出千人一腔的颂歌。1958年“新民歌运动”又催生了一股伪浪漫主义思潮出现。收在《红旗歌谣》中的作品有不少作品是不错的,但决不像主编郭沫若、周扬所说,在它的面前“连诗三百篇也要逊色”。特别是其中不少作品是失去了民歌单纯、清新的命题之作。但是在这样诗风的影响下,一些缺乏社会真实和生活实际的“民歌体”却又整齐划一地出现在中国诗坛上。60年代初的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阵风式的,如前所说有不少佳作,但总体上表现得刚强有余,内涵不足。
(二)、就本时期的诗歌形式而言,虽然自由体、格律体、半格律体、散文诗都还存在着,甚至还从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那里移植了“楼梯式”和“阶梯式”,但总的趋势是对民歌体的极端推崇。“民歌体”被认为是新诗发展方向,接受“民歌体”被认为是新时期诗人的新姿态的表现,特别是在“反右”斗争中,这种倾向就更加地明显了。
(三)、诗美内涵的极端化诗美内涵的极端化是指美与善的严重分离,并把美和善推向其反面,变成了工具
Page 3 of 25 和虚妄,从而失掉了美和善。
1、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提出关于写英雄人物的主张,诗歌方面则追求崇高美,也出现了一些洋溢着阳刚之美的好作品,如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闻捷的《复仇的火焰》等等。但总的来说审美意象贫乏单一,太阳、红旗、战鼓、井冈山、天安门、延安等庄严神圣的意象成了出现频率最高、被用作抒情写意甚至是惟一的审美意象,其结果是诗美蕴涵出崇高沦为虚妄。
2、由于极端追求诗歌的社会功能,使诗美沦丧,诗歌成为了政治工具。工具的二律背反性在此时表现得尤其突出。一方面它被“四人帮”所利用,成为了政治阴谋的工具;另一方面1976年清明的“天安门诗歌”,成为了人民批判“四人帮”的匕首和投枪。
二、郭小川、贺敬之、闻捷、流沙河
1、郭小川和他的《向困难进军》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县人。郭小川三十年代就开始创作诗歌,大多散失,少数作品收在解放后出版的《平原老人》《投入火热的战斗》等诗集。1937年参加八路军,主要从事政治工作。1954年7月调作协党组副书记,开始专业文学创作。他成为著名诗人是自他1955年发展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开始的。郭小川建国后的诗歌创作大致上分三个时期:
一、50年代。解放初期他一方面与陈笑雨、张铁夫合作,以“马铁丁”的笔名发表了数百篇“思想杂谈”式的
杂文。此时在中南局宣传部工作的他另一方面满怀激情地写了了《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致大海》,和叙事长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严厉的爱》、《将军三部曲》、《望星空》以及访问苏联、“反右”和歌颂“大跃进”的诗歌,主要收在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月下集》中。
二、60年代前期,作为《人民日报》的特约记者,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诗人根据自己对不同工作岗位的人民斗争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写下了《林区三唱》(包括《祝酒歌》、《青松歌》、《大风雪影》)、《西出阳关》、《昆仑行》以及《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青纱帐——甘蔗林》等脍灸人口的诗歌。此时,诗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十年**时期。在失去写作自由的情况正是,他继续创作了《万里长江横渡》、《长征组歌》、《江南林区三唱》。尤其是《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一大批展现了“战士诗人”的独特风采。郭小川诗歌最大成就是政治抒情诗,即形象性与政治性相结合,直抒胸臆,从内心和世界和精神状态多方面去思考一个战士、一个革命者的生活态度、人生道路。他自己说过“诗人首先是战士”。《向困难进军》就是号召青年投入火热的生活的战歌,是他50年代诗风的体现。见作品。有必要说的是到50年代中期开始,他开始对人生、人性进行了探索。代表作《望星空》。见作品。开始探索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探寻人的内心世界。个人渺小、宇宙永恒。郭小川诗歌形式是多方面的。50年代主要采用俄罗斯“未来派”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形式“楼梯式”。见作品。注意长句折行时的节奏,尽可能做到大体整齐和押韵。很快转向学习民歌。如《祝酒歌》。句子短小,节奏明快,融古代歌谣、新民歌为一体。《将军三部曲》则用类似元明散曲的“自由体”。60年代《青纱帐——甘蔗林》、《厦门风姿》等作品是“新辞赋体”,也就是一些长句子,有的长达二三十个字,组成几个短句。既适合于抒情,也有气势,排列整齐。
2、贺敬之和他的《桂林山水歌》贺敬之(1924-),山东枣庄人。1940年到延安“鲁艺”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贺敬之诗歌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以《回延安》、《桂林山水歌》等为代表的作品,篇幅短小,主题并不重大,形式上与民歌、古典诗歌有一脉相承之处;另一类以《放声歌唱》《雷峰之歌》为代表的作品重大题材,属于政治抒情诗。诗歌形式常用“马体”。见作品《放声歌唱》。《回延安》采用信天游,《桂林山水歌》则用广西民歌、山歌体,情真意切,音律生动。见作品。运用比兴、蝉联、夸张、复迭的手法,委婉自然。
3、闻捷(1923-1971)原名赵文节,江苏丹徒县人。1937年流亡武汉,1940年到延安,1944年开始文学创作。1949年随军到新疆。当过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此时他写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生活的诗歌。1955年调北京《文艺报》记者,《人民日报》编辑。1957年成为专业作家。1971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1979年平反。闻捷主要的作品是1951年到195
5Page 4 of 25 年间写作的《博斯腾湖滨》、《吐鲁番情歌》、《果子沟山谣》、《天山牧歌》等组诗。这些作品与《哈萨克人夜送“千里驹”》以及一些散歌结集为《天山牧歌》于1958年出版。50年代末的重要作品有叙事诗《复仇的火焰》,有“诗体小说”的美称。(1)、他的诗歌将时代性、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强烈的地方色彩、个人情感相融在一起。见作品。(2)、他善于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一个细节表现出一种微妙的心态,通过一处自然景观达到一种艺术境界,见《舞会结束以后》、《苹果树下》。
4、流沙河和他的《草木篇》流沙河(1931-)四川金堂人。1948年开始写作并发表小说。50年初在《川西时报》副刊任编辑,从事诗歌创作。1956年《农村夜曲》。1957年因参加编辑诗刊《星星》和发表散文诗《草木篇》成为诗坛瞩目人物。打成右派。复出后的作品有《流沙河诗集》(1982,收50年代到80年代的诗作)、《故园别》(1983)、《游踪》(1983),另外还致力于诗歌理论评介。《草木篇》曾被认为是“一篇杀气腾腾的向党和新社会的挑战书”受到了批判。这是政治迫害。《草木篇》是一组托物言志的散文诗。诗人通过对5种植物的描绘,借以隐喻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立身处世之道。歌颂孤直不屈、刚正不阿、忠贞不二的美好品格;揭露了损人利己、善于伪装,暗中害人的丑恶行为。表达了作者“善恶之心,坦诚态度和刚直人格。”艺术构思以小见大,手法上托物喻人,感情上爱憎分明,语言上刚柔并济。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案5中国现代小说之父:鲁迅讲授 刘祥安教授 教学要点: 1.了解鲁迅生平、思想,2.深刻认识鲁迅小说小说创作思想、艺术,3.认识鲁迅创作的成就及其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贡献 课时:12课时教学活动:1、观摩《阿Q正传》《祝福》(VCD)2、讨论:关于阿Q形象的不同观点;对于演出版艺术处理的评价。北大版《中国古代文学》笔记 先秦文学
概 说
从体裁上看,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散文。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周代的《诗三百》以及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诸如《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等)。散文的主要成就通常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叙事文,包括《尚书》、《春秋》、《左氏春秋》、《国语》、《战国策》等;一是说理文,包括儒家著作《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著作《老子》、《庄子》,墨家著作《墨子》,法家著作《韩非子》等。
先秦文学凸现了中国文学史上数座巍然屹立的高峰,富有现实主义品格的《诗经》,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屈原的诗,以及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渊薮的诸子说理文,与作为古代史家记事文远源的《左传》等,对古代文学乃至文化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一章 《尚书》和《周易》
第一节 《尚书》尚书》是中国今存最早的收集史家记事文的集子。古往今来,人们对这本书的编定、流传、文本形态等争论甚多,有些问题迄今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汉初传授、用当时通行文字即隶书书写的《尚书》,即通常所说的《今文尚书》,凡二十九篇;东晋时由豫章内使梅赜(一作梅颐或枚赜、枚颐)所献的《尚书》,凡五十八篇,其中三十三篇乃由伏生 本析分而成,实多二十五篇,据称是汉代以古文字写定的另一个本子,实际上只是伪托,通常称之为“伪《古文尚书》”。清人《十三经注疏》里的《尚书》则是这两种本子的合编本。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代表清代乾嘉时期《尚书》学研究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尚书》分《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第二节 《易经》
Page 5 of 25 汉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六十四卦之卦画、卦名、卦辞和爻辞被称为《易经》。《易经》作于何时,出于何人之手,学术界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它有非常古老的渊源。《易经》本是卜筮之书。它包含一些固定的格式化的条文,常常通过占筮人员的权威解释,来指示、规定求卜者的行为选择。其中,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爻是组成卦的基本符号,分阳爻和阴爻,二者配合就成了卦。由三个爻组成的“八卦”《周礼》谓之经卦。朱熹《周易本义》有八卦取象歌,可帮助我们记忆八卦的样子,即:“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盌。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由经卦两两相合为六十四卦(各有六爻构成),《周礼》谓之别卦。《易经》中的六十四卦由六个阴爻或阳爻组成,卦辞解释整卦的意义,一般比较简单,爻辞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一般不重视,这种偏向应当得到纠正。
思考题:
一、《尚书》天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和特色是什么?
二、《易经》在以象达意方面有什么特征? 第二章 《诗三百》和屈原的诗 第一节 《诗三百》
《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简称为《诗》,习称为《诗经》。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首诗歌,按音乐之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曲,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曲,包括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三百零五首诗歌产生的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波及长江、汉水、汝水一带。其作者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从诗篇自身或者先秦文献中找到相关的说明。其实三百零五篇以外还有六篇,只有题目而没有正文。这就是《小雅》里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通常称之为“笙诗”。有的学者认为,笙诗的正文是由于战国、秦世的混乱而亡佚的;也有的学者认为它们本来就没有正文。
从孔子开始,《诗三百》被一代代学者张扬为儒家经典,汉初它更被朝廷立为官学。作为一部经学典籍,它对古代中国发挥了巨大、持久的影响作用。而从文学发展方面看,它的成就和意义也是极为卓著的:
(一)《诗三百》中的诗歌或者表现多姿多彩的爱情生活,或者表现色彩秾丽的婚姻生活(幸福抑或不幸),或者表现战争、徭役给广大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或者表现劳动生产以及劳动者的生活,或者歌咏民族历史及其重要历史人物,基本上都是“极质正的现实文学”。因此,《诗三百》奠定了中国诗歌史的现实主义传统。
(二)《诗三百》确立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品格。
(三)《诗三百》奠定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方法,即赋、比、兴。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四)《诗三百》擅长写人状物、刻画场面。
(五)《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很多重要母题,比如四时田园、日暮思归等。这些都足以说明《诗三百》的巨大成就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第二节 屈原和他的诗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和作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曾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在政治方面主张施行美政,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使国家富强;在军事外交方面主张联齐抗秦。然而被上层集团疏远、流放,最终自杀。古人或曾感慨
Page 6 of 25 曰:“楚之治乱存亡,系于屈子一人。”
屈原的诗歌基本上是他品味着自己的人生悲剧以及楚国的政治悲剧创作的,主要包括《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它们标志着我国历史上又一座难以企及的巅峰,对后世的影响异常深远。
屈原在中国诗歌史的主要贡献,在于把原始神话中包含的不自觉的超现实想象,提升成了自觉的艺术创作方法;“我国最古之文学作品,《三百篇》之外,即数《楚辞》。《三百篇》为中原遗声;《楚辞》则南方新兴民族所创制之新体。《三百篇》虽亦有激越语,而大端皆主于温柔敦厚;《楚辞》虽亦有含蓄语,而大端在将情感尽情发泄。《三百篇》为极质正的现实文学;《楚辞》则富有想象力之纯文学。此其大较也。其技术之应用亦不同道。而《楚辞》表情极回荡之致,体物尽描写之妙,则亦一进步也。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思考题:
一、《诗三百》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主要意义何在?
二、屈原浪漫主义精神的基本实质是什么? 第三章 叙事文
第一节 《左氏春秋》
《左氏春秋》一书,通常被称为《左传》。近代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史书,惟包含不少文学质素。但从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大统上看,这种认识不够确切,也不够具体。《左氏春秋》实际上以先秦“文学”的一种具体形态,兼具现代所谓史学、文学、哲学(具体表现为经学)方面的特质。
一、《左氏春秋》的史学特质
从现代学术立场上看,“历史学的目的,是揭示人类生活或人类文化的已往状态”;《左氏春秋》有这种追求,自不待言。
史学更深一层的特质是坚持事实,——尽管它提供的事实“包含着创作主体复杂的判断过程”,但“事实不仅是史学的开始,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史学的归宿”。《左氏春秋》毫无疑问是坚持事实的,它所记载的虚诞怪异之事譬如形形色色的梦等,都是著者判断上的“事实”,一如梁启超所说:“……《左传》里有许多灾怪离奇的话,当然不能相信,但春秋时代的社会心理大概如此”。“书法不隐”可以说是《左氏春秋》以事实为归宿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表征。史学更深一层的特质,是“在历史人物的数不清的而且常常是自相矛盾的言论的背后发现统一性”。这正是《左氏春秋》最深层的史学质素:从素朴的、零乱无序的事实材料或经验事实中,把握把它们联结为一体的本质性的东西。
二、《左氏春秋》的文学特质
即便是从现代学术立场上,我们都应当承认,作为先秦史家记事文的《左氏春秋》是先秦文学的一种体式,并且是这种体式的最高典范和成就。
首先,它以春秋时期两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为背景,塑造、再现了一批极富个性的人物,并且很多情况下能跃然毕见其精神。其次,它非常注重细节描写。其三,它有比较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其四,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个性,利用悬想,来设制故事。其五,它章法谨饬有度,字句精严。
三、《左氏春秋》的经学特质
《左氏春秋》还有一些既不能归属于现代“史学”又不能归属于现代“文学”的质素,用传统学术范畴来衡量可以归属于经学。这是它最深的特质。
《左氏春秋》高度关注可以规范个人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群秩序的主题,诸如“德”、“礼”、“仁”、“义”等,它最为推重的则是“礼”。
《左氏春秋》的行文常有叙、议两层,议论或出自人物之口,或托为“君子曰”云云;其内容
Page 7 of 25 是对相关人物行为、人际关系或社群秩序的肯定或否定,而评断的标准主要就是礼。《左氏春秋》继承了《尚书》、《诗经》的天人观念,既肯定天命,又重德、重民,为它所关注的政教伦理规范提供了具有终极意义的保证力量。这种天人观念,到汉代进一步发展成为儒家经学的核心理念。以上三方面足以说明,《左氏春秋》的职志在于把个体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纳入以礼为核心的政教伦理规范之中。
第二节 《战国策》
关于《战国策》的性质,历史上向来存在争议。或归之于《春秋》家,或归之为杂史,或归之为子部纵横家,或认为它有史著的形式但含有较多子书的因素,或认为它所写的不少内容乃“由后之好事者附会为之也”,故近于后代的小说。但称《战国策》所收文章为叙事文,当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战国策》也是一部奇书,它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应当得到高度的重视。
《战国策》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上继春秋、下至秦汉之起共二百四五十年间的历史风云。它的主要内容是策士逞弄计谋,由此关涉到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驰骛角逐,而合纵、连横则是其中的根本关节。它所写的主要人物是策士,旁及十二国国君、卿、大夫、游侠、刺客等各色人等,苏秦、张仪、陈轸、范睢、鲁仲连、江乙、张孟谈、豫让、唐且、聂政、聂嫈、苏代、田光、荆轲等都是栩栩如生的形象。《战国策》的某些细节或事件不一定合乎历史事实,但就精神本质来说,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上那个极为灿烂、极为活跃、激烈变动的时代。
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时代,活跃着一大批“高才秀士”。他们用自己不同寻常的智慧和才辩,顷刻间就能改变自己、他人乃至一国或者数国的命运。在这个时代当中,人的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大都丧失了周代文化所标榜的那些重要规范,诸如礼义道德等等;追逐物质利益和感官满足是当时大多数人的主要目的。不管是《战国策》所记载的主要社会群体即纵横策士,还是由这一阶层所涉及的其他社会各层人士譬如国君妃后等,往往都讳言自己对物质利益和感官满足的追求。人与人的关系从很大程度上蜕变成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君臣、父子、母子、夫妻、兄弟等都为利害所支配。尤其可怕的是,在这个时代,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每每把他人当作达到目的的工具。这种人际关系是异常阴郁的,并且往往扩大到国与国之间。
《战国策》由于以不加批评的欣赏的姿态展示着上述人际乃至“国际”关系,深为后人诟病,但这正是它卓越不凡的资质。它因为具有这种独到、特出的资质,所以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在先秦散文中,《战国策》最鲜明的特色,是善于用比喻和寓言来达意。它又非常善于叙事,常常是叙小事而精妙绝伦。至于它的风格,古人曾概括说:“文之快者每不沈,沈者每不快,《国策》乃沈而快;文之隽者每不雄,雄者每不隽,《国策》乃雄而隽。”又说《国策》之文有两种,“一坚明约束,贾生得之;一沉郁顿挫,司马子长得之”。可见它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思考题:
一、比较《左氏春秋》跟《战国策》的不同特质,并由此检讨学术史上有关《左氏春秋》的认识有什么偏颇。
二、为什么我们必须从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大统中把握《左氏春秋》的性质? 第四章 说理文
第一节
《论语》和《孟子》
一、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及其主要范畴可以表示为如下系统:这一
Page 8 of 25 系统还可以把很多元素吸纳进来,此处仅图示其大要。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西汉之时,《论语》本有今文本《鲁论》、《齐论》和古文本《古论》之别,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参考《齐论》而编成定本,号《张侯论》。今传《论语》则是东汉著名学者郑玄混合《张侯论》与《鲁论》而成。
有的学者以为,“论说”之“论”其名“始于《论语》”;然而在《论语》当中,有观点、论据、论证过程的文字并不多见,大部分内容只不过有观点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因此,《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之文的第一个阶段,为语录体。《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二、《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曾跟孔子一样游说列国,而“所如者不合”,晚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是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古人习惯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孟子思想有三个特点:一是张扬性善说(对这一点最容易产生误解),二是具有激烈的民本思想,三是提倡仁政。如果说《论语》、《老子》代表了诸子说理文的第一个阶段的话,那么《孟子》则跟《墨子》、《庄子》(尤其是《庄子》内篇)一起,代表了诸子说理文的第二个阶段;就是说,它们呈现了从语录体向论说体过渡的状态。相对于荀子、扬雄等人来说,孟子可以说是“醇乎醇”;但相对于孔子、颜回等人来说,孟子可以说是“尽雄辩”。《孟子》一书中的文章有不少内容都是对立双方的论辩,作者常常巧设机关、暗藏杀机,并且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来说理。第二节
《老子》和《庄子》
一、《老子》
老子生卒年不详。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提出了三个被称为老子的人物,一个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任周守藏室之史;一个是老莱子;一个是周太史儋。现在一般认为老子即李耳,春秋末年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成于战国中前期,基本上是老子遗说;但其中反仁义、反法令之类的思想,或许是由后学或书的写定者所羼入的东西。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老子》书精深玄妙,富有思辨色彩,很多段落仿佛哲理诗或者格言,太半为短章,但言少意多,并且常常贯穿一个精炼的论证过程。当中亦有少数描写、抒情俱精的片断。
二、《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生卒年月不详,生活时代则跟儒家亚圣即孟子同时而稍后,即是梁惠王、齐宣王时期。学界一般认为他是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史记》说他曾经做过蒙之漆园吏。
学界比较统一的意见的是,传世《庄子》一书中的《内篇》,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以及《应帝王》是庄子本人的作品,《外篇》
十五、《杂篇》十一则出自庄子后学之手
庄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奇诡、最诱人、最深邃的组成部分之一:
(一)庄子提倡“无用之用”,认为人只有无所可用,才能保全和涵养完满的人生。
(二)庄子认为人应当剥脱一切有碍于生命的情欲、心智、观念(包括仁义礼乐),剥脱一切有碍于生命的偏执,使感性生命活泼、丰满地表现和发展。
(三)由于“道”这一核心范畴从根本上说并没有摆脱神性,庄子的人生哲学充满了对“彼岸世界”的向往。
Page 9 of 25 庄子人奇思奇,文亦奇。他的文章大抵都是寓言。而《庄子》全书则都贯穿着具有鲜明世俗化色彩的浪漫主义精神。或谓先秦诸子,“……文辞之美富者,实惟道家,……庄子……著书十馀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或谓《庄子》为“文字中鬼神”,“不可不全读”。这些评论都十分切当地说明了《庄子》在文学史上的特色和地位。第二节 《墨子》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详,当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鲁人,墨家学派的创立者。《墨子》一书《汉志》著录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十篇,最能代表该书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各篇题旨正如题目所示,通常被称之为“墨学十纲领”。《墨子》以空前的系统的理论形态,呈现了中国小生产者劳动阶级的某些思想特征。他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兼爱的根本特征,是把对伦理道德要求的实践,建筑在现实功利基础上。在文学艺术方面,墨子也表现出小生产者汲汲于功利的特点。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知美却反对求美的人。在先秦诸子中,他的论议最讲究逻辑,但几乎也是最缺乏文采,而且颇显得冗赘。不过墨子注重对立言方法进行探求、总结和实践,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同时,他也开创了用寓言说理的先河。第二节 《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于韩国贵族,曾师事荀卿。他综合了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前期法家学者的“法”治、“术”治、“势”治思想,集法家学说之大成。今存《韩非子》凡五十五篇,基本上出自他本人之手。
韩非对用道德来规范、约束人不抱信心,甚至对血缘伦理感情持消极悲观的态度。他把社会上一切关系都还原为冷冰冰的个人利害,其法家思想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就根于他对人性的悲观认识。韩非跟荀子的论议文大致处在同一个发展阶段上,代表了先秦诸子说理文的成熟阶段。他论列事情往往极峭刻、清晰、缜密,抉剔入微,推动了用寓言说理这一传统的发展。他也写过一些侧重于记载历史故事或传说的文章,其中有很多饶有趣味,充满了洞察社会人生的智慧。思考题:
一、把《论语》论说“仁”的片断全部找出来编在一起,由此研讨“仁”的内涵以及孔子思想在这一方面的得失。
二、由《论语》和《孟子》来看孔子和孟子两个形象的特点及其差异。
三、《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跟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有何本质上的异同?
三、怎样区分《韩非子》的寓言和故事?《韩非子》寓言的特色是什么? 秦汉文学
概 说
秦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短暂的秦朝文学成就相当有限,“秦时不文”,秦政权对知识的当代性、实用性和官方一统性的倡导,没有为文学提供适于成长的土壤。但是它在大一统国家的前提下,所采取的统一思想意识、统一文字等的社会政治措施,对后来的文人和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代是中国文化定型的关键时期,继承秦朝而来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以“经明行修”为标准选举士人为官的制度,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了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
一般认为,汉代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赋、散文、乐府和五言诗歌。其中,赋是最具代表性的汉代文体,吸引了当时大量的才华之士进行创作;以贾谊等汉初文人为主的诸子散文,以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为体现的历史散文,被看作是中国古典散文的典范,所以有“文必
Page 10 of 25 秦汉”的说法;乐府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民歌,乃是《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重要收获;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新兴的五言诗,不仅在《诗经》的四言时代之后,开创了新的诗体,而且将日益成熟的文人的趣味和情绪自由地表达出来。汉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有更深刻之所在。对于文字本身的审美效果的清晰认识,文体的成熟,文章观念的发展,文学价值的较为普遍的社会意识,文人的增多及其社会地位的提高,等等,这些文学要素的汇聚,使得文学在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有了长足的进展,并呈现出较为自觉的态势。要之,汉代虽不是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阶段,却对于文学传统的塑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此后中国文学的形态和方向。第一章 汉 赋
第一节 汉赋的概况 一 汉赋的起源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重要文学样式。
它的产生具有多源性,与先秦时期的一些作品和文体,如荀赋、战国纵横家散文、楚辞等的关系。
二 赋的定义及其体制特点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
长信宫灯(西汉)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三 汉赋的几种不同的形式及其阶段
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言志赋等,其文体特点以及流行的时期。第二节 汉大赋的产生与写作
一 散体大赋的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心理 散体大赋之为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体。
西汉武帝时代所集中体现的皇权、帝国的声威和气势。大赋的巨丽之美,作为体现国家、民族生命力的美学方式。二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演变。
马踏匈奴(西汉)
三 对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的分析 第三节 汉赋的文学史地位
一 散体大赋的政教功能与美学价值之间的矛盾 对它的社会评价。关于“劝百讽一”。二 汉赋的美学意义
汉赋高度的修辞意识与修辞技巧。对汉文字的审美效果的充分发挥。思考题:
1.为什么赋这一种文体会在汉代盛行? 2.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分析汉大赋的美学价值 第二章 汉代散文 第一节
诸子散文
一 秦至西汉前期的集体编写活动 《吕氏春秋》、《淮南子》,以势要人物为中心组织众人集体编写的成书特点。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著述的结构,表达的方式。
Page 11 of 25 杂取各家思想,诸子思想由分到合的趋势。二 汉初散文纵横家风格的复兴
汉初的社会结构,诸侯——游士的社会格局,对战国的呼应。贾谊、晁错等人及其作品。三 子书在汉代的蜕变 以董仲舒《春秋繁露》、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等书为体现,思想理论著作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新走向,以其理论价值而存在,基本不再负载文学的功能。由子书而表现出的文与哲的分离。第二节 司马迁与《史记》 一 《史记》的体例 司马迁以其《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代大约三千年间的历史。这是一部空前的大著作,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这样几部分。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本纪”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
司马迁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这一种新体例,使《史记》改变了此前史书体例、结构上的单一性。这五个组成部分的形式尽管不同,但却彼此贯通,通过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就形成了纵横交织的叙事网络,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总体面貌,从而建构起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世界。作为一部忠实于历史事实的著作,《史记》一向被称为“实录”。司马迁对社会,尤其是对当代社会所持的大胆的批判精神,正是中国古代良史“秉笔直书”的传统,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充分体现。
二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成书过程 司马迁的家世、教育。
年轻时的四处漫游,考察社会风土人情、经济状况和物产情况,访问各地名胜古迹、耆旧故老,开阔了眼界,对社会现实和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人们的生活有较多的了解。与父亲司马谈的关系,父亲的遗嘱。身居史官之职,得以博览群籍,接触大量史料。
“李陵之祸”与“发愤著书”。司马迁遭受了身体和精神的极大创伤,出狱后,他忍受着屈辱,继续写作《史记》。但是写作的意义对他来说已经不同,他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圣君贤臣的丰功伟绩的记述,更不只是为了弘扬汉朝的辉煌,而是要通过著书来洗刷自己的耻辱,抒发心中的抑郁不平,寄托其生命价值。他希望借助于《史记》一书而扬名后世,实现立言不朽的人生追求。
《报任安书》所呈现的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三 《史记》的内容和写作艺术 司马迁具有空前自觉、强烈的历史写作意识,他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一明确的写作目的,就使其区别于单纯的历史记录和整理。在《史记》中,他试图使过去曾经发生的一切成为真正有组织的历史。不仅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天文、地理、风俗等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更重要的是,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历史,他首创的纪传体意味着:历史乃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史记》在写人物上与先前的历史著作的比较。以前的历史著作虽然也写到许多人物,但一般都流于片断,不够集中,而且人物往往作为某一历史事件的附庸而出现。《史记》以写人
Page 12 of 25 物为中心,也就是用记录人物一生事迹的办法来反映历史情况,围绕着人物来组织材料和篇章结构,从而更充分、更集中的刻划人物性格,并较完整地写出人物的一生和命运。《史记》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纪传体中。以《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为例。《史记》记述人物,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点,选用人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事件,来突显人物的主要业绩和性格特征。
《史记》写人物的生平事迹,尽力避免概括地叙述,而是通过对人物生活经历、言行活动的具体描绘,生动鲜明地再现出历史人物的面貌。在把人物事迹、历史事件故事化的过程中,《史记》时常穿插着一些看似琐碎,但在展示人物性格上有作用的小事。但作者更善于描述那些头绪繁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他把人物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形成强烈的戏剧性,从而把重大历史事件、复杂场面中的不同人物表现得各具特征。
关于“互见法”。司马迁试图在同一篇章里保持他所要表现的某种突出的人物性格,以在尽量不损害历史真实的前提下,竭力维护、保持人物性格的内在一致和形象的完整。《史记》在语言运用上的极大的创造性。
第三节 《汉书》
一 班固的生平及《汉书》的写作 二 《汉书》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继司马迁之后,《汉书》整齐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后来相沿不替的断代史体例。班固使司马迁首先创设的纪传体更加稳定、完善,从而成为后世正史修撰的唯一模式,长期以来中国史书最为经典的形式。
随着“独尊儒术”在社会中的广泛开展,“经明行修”的价值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东、西汉的文化观念、文人作风都发生了变化,文章风气也显示出相应的不同。班固《汉书》中所体现的时代气息。
《汉书》写人物的特点,以《霍光传》为例。
《汉书》在人物传记中载录了一些重要的奏疏、辞赋和散文,这些文章往往为后世的读者所喜爱,有的还十分有助于传达人物的个性。以《杨恽传》为例。三 班固之后的汉代历史写作 汉代文人对历史写作的热衷。历史写作与文学写作的相互分离。四 “班马异同”论
历史上有关司马迁、班固之高下评价的争论。如何看待这些争论,以及文学与历史的不同学科标准。
第四节 文章的演变
一 文章意识在汉代的逐步清晰
二 文章形态从先秦的文史哲杂糅,到其在汉代的逐步分离 三 文章观念所体现出的中国特色 思考题:
1.为什么汉初会是一个散文家活跃的时期?
2.《史记》所采用的“互见法”对人物塑造有什么意义? 第三章 汉乐府诗 第一节 关于汉乐府 一 乐府的定义
二 乐府的出现与兴废
三 汉代社会的娱乐风气与乐府的相互影响
Page 13 of 25 第二节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一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风格,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 叙事成分
三 以杂言为主,具有向五言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汉乐府诗歌的影响 思考题:
1、试比较汉乐府民歌与《诗经》中民歌的异同。第四章 汉代的五言诗 第一节 五言诗的起源
一 五言诗在体制上的特点。与四言体的比较
二 四言体诗歌在汉代的衰落。五言是汉代民歌中最流行的句式 三 文人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对五言诗的学习与尝试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一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与编集 《古诗十九首》是产生于东汉后期的一组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五言抒情诗。代表着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二 诗歌在汉代长期以来的不发达,以及东汉中后期社会文化土壤的转变
三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主要有两大类: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宦途失意者的伤时失志之悲
四 《古诗十九首》高度的艺术成就: 长于抒情,其情感真挚而富于概括性。
情景、物我交融,构成浑然优美的艺术境界。语言浅近自然而又工整细致。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的影响 思考题:
1.试以《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
2.分析《古诗十九首》的内容、艺术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之间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第一讲:概论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社会及文化的转型特点 汉代大一统王朝及其社会文化的特点。汉末社会及文化的新因素,士人群体的分化与儒教对士人作用的松动、文学上抒情与玄思风气的初现。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汉代文化的关系,延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皇权、强权及门阀三种政治形态的复杂交替。玄学思潮的发生与持续,儒家、道家及道教、佛教等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抵抗与交融。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从民间文学与政教文学向文人文学的转变,文人文学传统的正式形成。文学中人主题的突出,从政教文学向性情文学的发展。关于“文的自觉”、“人的自觉”的问题的讨论历史,鲁迅的观点、李泽厚等人的观点。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艺术自觉,文学形式的发展,王瑶的观点。文体意识的突出及文体的大发展,由形式技巧而形成文体。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演变趋势
刘师培、鲁迅等人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多变、不安定性与文学发展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平衡性。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多阶段性。魏晋型文学:以人主体精神与富有现实及历史内涵的感情世界为主要的表现对象,采用比兴言志的基本方法,文学风格相对的高古自然。南朝型文学:以人审美生活与审美客体为主要
Page 14 of 25 的表现对象,伦理价值的隐晦与主体精神的失落,气骨顿衰的风格现象,文学艺术美的充分强调及其得与失。第二讲:建安文学
第一节:建安文学繁荣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1.建安风骨与时代
建安人的精神状态与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从乱世到初步治平之世。乱世中蒿目时艰、慷慨悲哀的文学。初步治平之世,文学向华丽壮大的风格出现的。
2、从文体角度看建安文学的实绩
建安时代音乐重建与诗歌兴盛的关系,乐府新声与五言诗的兴起。赋体与赋风的变化,抒情小赋、体物的赋的兴盛。第二节:曹操与曹丕的诗文
1、曹操其人的再评价,曹操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同时又富于理想精、人文怀抱的人。从综合的作用来看,他是建安文学的最大贡献者。曹操的诗风与文风是他多方面气质的表现,通脱而机智的文风,苍凉而又沉雄、高爽的诗风。
2、曹丕的个性与文学表现上的趣味。曹丕诗歌的音乐性。曹丕诗歌在表现女性感情世界及女性美感形象上的成就。曹丕《典论•论文》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巨大贡献,文气说、文章“本同末异”说。
第三节:曹植的文学创造成就
造就曹植理想主义气质的早年时代及生活环境。邺下文风对曹植的溉养。曹植晚期的生命悲剧与文学精神之飞跃。超越时代,显示天才的表现力的曹植诗歌,对五言诗文人化的巨大的贡献。《洛神赋》,思美人赋系列,曹植的杰出的艺术创造。第三节:七子等人的文学
围绕曹氏父子的邺下文人集团之形成。建安文士与曹魏集团的关系。王粲的学术与文学。《登楼赋》与《七哀诗》。刘桢的个性。刘桢在五言诗方面的成就。徐干《中论》与建学术,《室思》的优美风格及诗歌史影响。陈琳、阮瑀的章表书记、陈、阮的五言诗。
蔡琰的作为时代遭遇之缩影的人生悲剧:《悲愤诗》。第三讲:正始文学
第一节:魏晋之际的政治与思潮
1、政治与文学
曹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较量、高平陵政变。名士风流与司马氏强权的关系,学术、士风与政治的复杂交织。强权政治与魏晋南北朝文人及文学之关系
2、玄风与文学
“正始明道,诗杂仙心”再释。正始玄学风气的形成及对文学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正始玄风孕生出一种新的人生价值观,给文学带来了新的精神。正始文学初开魏晋南北朝玄学影响文学的时代风气。魏晋玄学与文学关系的考察。本课题的目前研究状况。
3、从文人集团到名士集团
邺下文人集团为文学家群体,“正始名士”“竹林名士”则为名士群体。这两个名士集团的非文人集团性质之分析。
第二节:阮籍与《咏怀八十二首》
1、阮籍生平与思想
阮氏家族。少年对儒家经典的学习。成长期中人生观的改变的名士风流的代表。内淳至外坦荡。
2、阮籍的创作
从邺下诗人到阮籍的诗歌演变,阮籍对建安诗风的继承与发展。《咏怀诗》的创作性质,个
Page 15 of 25 人化的写作,具有成一家之言的立意。《咏怀诗》思想主题,生命主题与历史现实的主题。《咏怀诗》艺术结构与语言风格。第三节:嵇康
1、嵇康的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在美学上的深度。《声无哀乐论》质疑传统政教文艺观的实质。
2、嵇康的诗风与个性、玄趣的入诗、自然美的表现。嵇康四言诗的独特的美学风格及对陶渊明等后人的影响。第四讲:西晋文学
第一节:西晋的政治与士风、文风
西晋政治的演变过程,为由强权政治向皇权政治转化,最后皇权失落,外戚与皇族争权,陷于乱政。其士风与文风也与这一政局演变紧相联系。魏晋更迭之际,玄学名士纷遭杀害与黜斥,造成士风转向。玄学与正统儒学渐相结合,造成儒玄兼综的学风。典雅、拟古的文学风气盛行,同时文学的语言向精致化发展。后期则皇权失落,乱政迭移,上层士风向虚无放诞发展,下层则出现孤介、愤激之气。文学上出现批判现实及超越现实两种倾向。第二节:傅玄与张华 傅、张的政治道路、治学道路与文学创作的道路。傅玄乐府诗在文人拟乐府上的承前启后性,其创作方法与取材方向,多改编旧作,以表现妇女问题的作品最为出色。张华对西晋文风的影响:在拟古中寓创造,精致的技巧、温丽的风格,情感表现的细腻化,场景的重视等。第三节:陆机与潘岳等太康诗人 太康文学风气的新变因素。陆机的生平,其人格个性的复杂性:修谨中有大度,作为亡国之后出仕中朝,有较强功名心。陆机的文学渊源与创新性,基本上还是处于拟古的创作风气中,但语言艺术上有较多的新尝试。《文赋》的理论,其体制的成因,其在魏晋南朝文论发展史上的意义。
潘岳。关于他的人品与文学的传统的话题。潘陆比较的传统话题。长于哀诔的文风。《悼亡诗》的及其后世悼亡类作品的影响。第四节:西晋后期的几组杰构
弊政与乱世中,一部分士人取得了独立思考的精神,西晋后期文学的新精神。与建安、正始诗风的关系。
左思与《咏史八首》。左思的家世、勤学生涯、早年理想、寒素意识。《咏史》八首艺术上成功的原因分析。左思其他的作品。张协的乱世之隐。《杂诗十首》推陈出新的艺术价值,长于体物,较有风骨。郭璞之学问倾向,人物之奇特性,作为传说人物的郭璞。《游仙诗》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游仙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刘琨。从“二十四友”之一员到抗敌英雄,刘琨的思想觉醒。刘琨诗歌在西晋末诗群中特殊价值。
第五讲:东晋文学
第一节:东晋前中期文学
西晋末之乱造成两晋之际文学的断层。门阀士族政治的建立与门阀士族文人群体的形成。玄言文学的产生,东晋玄言诗发生的原因。玄言诗的评价。玄风的转变与山水审美意识的发生。东晋前中期山水文学的滥觞。庾阐、湛方生的山水诗。王羲之《兰亭序》、孙绰《天台山赋》。东晋后期文学的复兴之象,谢混、殷仲文的诗。第二节:陶渊明
1、陶渊明的家世与生平影响陶渊明的两位祖先:陶侃、孟嘉。陶渊明的早年理想与性情。陶渊明的仕宦心态与归隐之思。归隐后的心态与生活。如何评价陶渊明归隐。
Page 16 of 25
2、陶渊明的思想。与儒、道、释三派之关系。围绕“形、影、神”三大范畴而展开的陶渊明的生命哲学,及其在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与人生观发展史上的地位。“真”、“善”、“淳”的人生及社会理想。
3、陶渊明的诗歌艺术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渊源:正始诗人及两晋诗歌对陶渊明的影响。陶诗的几大类型:行旅诗、田园诗、怀古诗、咏怀诗等。(分类是为了更全面地把握陶渊明的诗歌艺术,但分类是具有相对性的。)平淡风格成因之分析:从矛盾到和谐。陶诗的语言艺术,古人对陶诗艺术的评论。
4、4、《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散文艺术。中国古代的乌托邦社会幻想。《桃花源》之谜。《桃花源》记的语言艺术。
5、陶渊明的文学史地位。陶渊明的接受史。第六讲:刘宋文学
第一节:晋宋之际的政治变化与文学的发展
强权人物的出现与门阀政治的解体。晋宋之际士族、庶族各阶层的政治地位的变迁。士族与庶族两个阶层在文学上各自的表现。皇权重建与雅颂文学。山水审美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山水文学的兴盛。抒情文学传统的回复。诗歌与音乐关系加强。第二节: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
谢灵运与谢氏的家族的文化、文学传统。谢灵运的人生悲剧,以门阀名士的身份遭遇皇权政治的格局。谢灵运的文学创作道路。谢灵运山水诗创作与其哲学思想的关系。谢灵运山水诗创作与其政治遭遇的关系。谢灵运山水诗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三节:鲍照的文学创造
鲍照的寒素情结及政治上的表现,热切的政治追求与临路迟回的彷徨。鲍照作为一个天才文学家的特点。鲍照在文学上的全面性的创作成就。乐府诗创作的成就,回复汉魏乐府艺术传统,开启南朝文人创作乐府新声的风气。《拟行路难》在歌行体发展上的巨大影响。《芜城赋》与南朝辞赋的艺术风格。第七讲:齐梁陈文学
第一节:谢朓与永明诗歌革新
“竟陵八友”与永明文人集团。永明文学的新变。永明体及其声律问题。沈约对永明文学发展的影响。沈约的诗歌成就。谢朓所处的时代及其家族当时的处境,人生悲剧。谢朓的精神气质与其诗歌风貌。山水诗从“大谢体”到“小谢体”的发展。谢朓对永明文学的超越。谢朓的诗歌史地位。
第二节:南朝后期文学繁荣与失范
以禅让之名,行篡夺之实。皇权的纷争。南朝历史的恶性循环。文人群体理想精神的进一步失落。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对文士精神世界的影响。形似写物的文学风气。绮艳文风兴起。绮艳文风发生的内外部原因。宫体诗艺术得失的客观评价。萧氏父子在文学上的功过。第八讲:北朝文学
第一节:北朝文学的发展
元魏王朝的建立。十六国、北朝文学的进程。南朝文学对北朝文学的影响。北地三才:温子升、邢邵、魏收。梁陈之际南方文学家的大量入北朝与北朝文学的成熟。南北文学的融合。第二节、庾信与王褒
庾信的家世,他在梁朝时的文学创作。庾信入北朝后的创作变化,文学精神的升华,乡关之思,荣枯主题等。庾信文学的特色,强烈的抒情性、与高度的语言技巧,超越浮靡时风,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深度。王褒在南朝与北朝时的创作。第三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
《水经注》一书的性质,集地志、博物记、游览记等著述于一书。《水经注》山水文学的成Page 17 of 25 就。对后世山水小品的影响。《洛阳伽蓝记》,北魏迁洛后佛教的兴盛,杨衒之的叙事艺术与文风。
第九讲: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一节:魏晋南朝民歌 吴歌在东吴的兴起。东晋时期吴声的流行。长江中下游都市经济的发展与吴声、西曲的盛行。吴声、西曲的体制、表现内容与艺术特点。南朝民歌的绝唱:《西洲曲》,形象之美、境界之美、声韵之美。第二节:北朝民歌
北方民族的尚武、质朴与北朝民歌的风格。《木兰诗》的艺术成就,“刚健含婀娜”的风格。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巨大影响。第十讲: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志怪小说
志怪之源。南北朝社会与志怪风气。佛教、道教与志怪。娱乐与志怪。干宝与《搜神记》,故事类型,小说艺术。第二节:志人小说
魏晋南北朝的人物品评风气。追慕名士遗风的社会风俗。魏晋以来人物记、人物别传之流行。《世说新语》:传神的人物描写,冷隽的语言风格。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
1、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文学史的地位。
2、魏晋文学与南朝文学在发展上的连续性与变迁之处。
3、三曹父子个性、思想与文风之比较。
4、阮籍《咏怀诗》卓越的艺术创造及其成因。
5、西晋文学的特点。
6、如何理解玄言诗的出现。
7、如何认识陶渊明的隐逸。
8、为何说谢灵运为山水诗的开创者,谢氏之前山水诗创作的情况。
9、鲍照的寒素意识、才华、遭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10、谢朓与永明诗人群体。
11、宫体诗现象之认识。
12、魏晋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13、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上地位。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隋朝三十多年的文学,虽然因国家的统一和南北文风的融合而出现新的气象,但其主要倾向仍沿袭了南朝馀风。唐亡后五代、十国的五十多年,又有向南朝回归的发展趋势,题材和情调的女性化以及文词的绮靡华丽,为其主要特征。而有唐三百年间,文学以及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把中国文学、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如唐代古文的雄奇峭拔,唐代传奇的文采缤纷,唐代曲子词的清新婉约,以及唐代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尤其是唐代的诗歌,更是达到了中国诗歌史的巅峰。好像是一个奇迹,其间相继涌现了大批杰出、优秀的诗人。如同连绵的峰峦,皆历历在目。他们杰出的创造,为我们展示了前所未有而又无比广阔的社会生活。
这里,我们将重点讲述关于唐代文学繁荣的文化背景以及关于唐诗的分期等问题。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坛
隋朝文学开始出现南北文风合流的新趋势,并产生了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颇有才华的诗
Page 18 of 25 人,但文坛主流仍然延续着梁、陈浮靡之风。初唐的一百年,是唐诗繁荣的酝酿与准备的时期。如何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诗风,为诗歌开辟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成为初唐诗歌的中心问题。正如《隋书•文学传序》所说: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这实际上是初唐贞观时期朝廷对于文学发展方向的一种共识。初唐前五十年,诗坛创作的主体围绕着宫廷展开,因而宫体诗成为诗坛的主流。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就是这个时期最为突出的代表。初唐后五十年,先有“四杰”开始突破“宫体”的内容,倡导“宏博”之风,追求刚健的风骨。继有“沈宋”确立了律体,从而使诗歌的艺术形式臻于完善。到陈子昂,进一步明确提倡建安风骨,摈弃齐梁馀弊,使“天下翕然,质文一变”,从而端正了唐诗健康发展的方向。从总体上来说,初唐诗歌虽未能彻底摆脱六朝的浮靡与纤弱,但已经透露出了新的气息。
第一节
初唐前期诗歌 一,宫廷唱和与“上官体”
初唐前五十年间的著名诗人,不少是由陈、隋入唐的。诗坛的创作主体,仍然是以宫廷为中心,尤其是围绕着帝王的众多重臣和文人学士。他们的诗歌,即多为应制及奉和之作。其中除少数抒发政治情怀和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具有昂扬和刚健的风貌以外,大量的是歌功颂德与点缀生平之作。上官仪是初唐前期最为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特征是“以绮错婉媚为本”,有“上官体”之称。二,王绩
王绩为人清高自持,纵情山水,佯狂傲世,他的诗文作品常常是以嬉笑怒骂之笔,寄托不平之气,以排遣怀才不遇、落魄失意的苦闷。他的诗,没有沾染宫体诗的脂粉气,艺术风格带有疏野淡朴、自然清新的特征。《野望》是他的代表之作。第二节 初唐后期诗歌 一,初唐四杰
“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虽然他们的创作活动都是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但王、杨与卢、骆其实是两类不完全相同的诗人。卢、骆比王、杨年长十馀岁,他们的创作个性不同,所长亦异,其中卢、骆擅长七言歌行,王、杨擅长五言律诗。他们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表现力。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阁诗》,杨炯的《从军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在狱咏蝉》等,都是优秀之作。二,杜审言和沈、宋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在初唐诗坛上颇有诗名,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从他今存的诗歌来看,大多抒写羁旅情怀,描绘山川景物。其诗笔力雄健,形象鲜明,能够将精湛的艺术构思寓于严整的格律之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渡湘江》是杜审言今存诗中的佳作。
沈佺期和宋之问是武后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台阁诗人,尽管他们在朝为官时期的创作不脱宫廷旧习,但他们在被贬流放期间的作品,如沈佺期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宋之问的《度大庾岭》、《渡汉江》等,都是写景言情的佳作。然而他们最大的贡献,还是在于使得律诗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在他们手中得以定型化。三,陈子昂
陈子昂对于唐诗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倡导复古革新的理论,批评齐梁诗
Page 19 of 25 风的绮靡,明确提倡风雅与兴寄,主张直接继承汉魏风骨与正始之音;二是以他的创作实践,如三十八首《感遇》等诗作,展示一种深沉的政治思考和内在的骨力,从而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端正了方向。尤其是他的《登幽州台歌》,更是以深邃的历史目光和高亢的歌喉,开启了盛唐之音。
第二章 盛唐诗歌
盛唐诗歌意境及其艺术风貌,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阔大、外展,具有雄浑与明朗之美。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格高气畅,乃是“盛唐气象”的风骨所在。其中所蕴含的,乃是盛唐人昂扬奋发、健康向上的风采,具有恢弘豪宕的气质和雄浑外展的境界。另外一个方面,“盛唐气象”还表现为一种兴象玲珑的境界与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第一节 盛唐前期诗人 一,吴中四士
在盛唐前期诗坛上,出现了四位文词俊秀,名扬京都的诗人,这就是被称为“吴中四士”的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他们现存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不乏名篇佳作,艺术上也各具特色。其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是被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杰作。《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二,王翰、王湾、王之涣
王翰、王湾和王之涣,都是盛唐前期著名的诗人,主要活动在玄宗开元年间。他们的诗歌,充满昂扬奋发的精神,和豪壮雄浑的气势,具有典型的“盛唐气象”的鲜明特征。王翰的《凉州词》,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第二节 王昌龄与李颀 一,王昌龄
王昌龄的诗,今存180馀首,其内容比较集中地表现了两类主题:一是歌唱边塞征戍者的思乡离愁;二是从不同角度描写妇女的生活和内心。就诗歌体裁而言,他的诗歌成就最突出的是七言绝句,大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故有“七绝圣手”的美誉。二,李颀
李颀与王昌龄、王维、高适、岑参等人都有交往,名重当世,是盛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之一。李颀的诗歌,清俊秀丽而又雄浑雅健,其中不乏慷慨激昂之音,也颇能体现盛唐之音的气象。《古从军行》为其边塞诗的代表作品。第三节 孟浩然与王维
孟浩然与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此外,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在山水田园诗方面也都较为突出。一,孟浩然
孟浩然喜欢用五言诗反复描写幽寂静淡的景物,表现个人的失意、孤独和苦闷。因此,在他的大部分诗歌中,都不免染上一层冷清的色彩,带有一种淡淡的愁绪。如其著名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友》、《宿建德江》、《夏日南亭怀辛大》、《夜归鹿门歌》、《留别王维》、《岁暮
Page 20 of 25 归南山》、《春晓》等等,无不如此。但同时,孟浩然的诗也还有境界阔大、气势雄浑的一面,如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就是这种壮美的典型。二,王维
王维是诗人兼画家,同时又擅长音乐,对大自然的美有细致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感受力。他在诗歌上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还是送别诗、抒情诗;亦无论古诗还是近体诗,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在盛唐诗歌中最具有鲜明的特征。特别是在那些描写山水田园的作品里,禅与画又往往融合在一起,最能体现王维诗歌的艺术风貌。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四节 高适与岑参
高适与岑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歌最突出的代表诗人。他们都有过边塞生活的体验,对边塞和战争生活的反映更为深入,描写更为鲜明突出,也最能体现盛唐边塞诗歌的特色。一,高适
高适的边塞诗,在内容和情调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充满慷慨从戎、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二是经过清醒、理智的思考,深刻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以政论的笔调表达自己对于战争的意见,同时流露对士兵的同情和对昏庸将帅的讽刺。《燕歌行》是其最为著名的作品。二,岑参
岑参的边塞诗与高适同样具有“悲壮”的情感与风貌,但二人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元代陈绎曾《诗谱》:“高适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就指出了二人不同的风格。首先,高适能以沉着、冷静的眼光,揭露边地政策和边塞生活中的弊端,因而他的诗更侧重于社会现实;岑参的诗,则更多地描绘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往往以奔放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来表现气势雄伟和奇情异彩的边塞风光与生活,因而他的诗更多地富有浪漫的气质。其次,高、岑同样擅长七言歌行,但高诗的语言、对仗和声律多严整;而岑诗则杂言偶出,奇偶互见,转韵无常,表现出奔腾跳跃的、不可约束的情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皆为其杰作。第三章 李白与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李白与杜甫,犹如两颗巨星,前后辉映。他们的杰出创造,展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并将中国诗歌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第一节 李白
一,李白与盛唐文化
在盛唐文化的孕育下,李白以他特有的才华、风采和魅力,征服了同时代的许多读者,成为盛唐文化最为杰出的代表。这里将集中介绍李白与盛唐文化之间的关系。二,李白诗歌的艺术风貌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有个性化与浪漫色彩的伟大诗人。他的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那奔放的热情,浪漫的理想,坦荡的胸怀,率直的性格,豪侠式的行为,都可以说是典型的盛唐式的。他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灵活自由的体裁,和清新自然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思想、情感和性格。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他个人的气质、性格方面的这些特点,全都反映在他的诗歌当中,从而形成其豪壮奔放与清新明秀之美,构成他所特有的飘逸豪放的艺术风格。第二节 杜甫
一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传统家庭之中,他经历过歌舞升平的开、天盛世,也经历过万方多难的安史之乱。时代的动荡,使他卷入社会的底层。他以盛唐人的眼光和胸怀,观察
Page 21 of 25 并体验着时代的脉搏,从而形成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境界。二,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这里将结合杜甫的诗歌,具体阐明关于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关于杜诗“诗史”性质的若干特色,关于杜诗技巧等问题。同时还将涉及到关于“李杜优劣论”,以及杜甫对后代的影响等问题。第四章 中唐诗坛
中唐时期诗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变革与创新的趋势较为明显,继盛唐之后出现了“中唐之再盛”的繁荣局面。第一节 大历诗坛 一,“大历十才子”
以钱起为代表的“大历十才子”,除了大量的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山水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或超然世外的情怀。他们的诗歌艺术风貌,一方面带有追慕、模仿盛唐的痕迹,另一方面又呈现出“气骨顿衰”的特征 二,“大历江南诗人”与“吴中诗派”
以刘长卿、李嘉祐为代表的“大历江南诗人”,不满于现实,却带着萧条的心情退入山林,“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皎然《诗式》)。他们的诗歌,以清婉柔秀为基本特征。以皎然、顾况为代表的“吴中诗派”,表现出“化俗为奇”和“由险得奇”两种创新趋势,从而创造出“清而狂”的艺术风貌。三,韦应物
韦应物是中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他的一部分诗歌,具有气势壮大的特征,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馀韵;但更多的诗,则突出表现宁静野逸之趣,气貌高古,清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第二节 韩孟诗派
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强调“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追求奇险之风,表现出鲜明的创新色彩。一,韩愈与孟郊
韩愈与孟郊的诗歌,都具有“以丑为美”和奇险巉刻的艺术风貌,但韩愈诗更加奇险狠重,孟郊诗则更偏重于寒瘦冷峭。二,李贺
李贺诗歌,以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闷为基本情调。其诗想象奇特、色彩斑斓,形成了奇崛冷艳的独特诗风。三,贾岛、卢仝等其他诗人
贾岛以苦吟而著称,他的诗寒瘦僻苦,也同样表现出同寻常的审美心态。卢仝、马异等人的诗歌创作,想象离奇,语言生僻,险怪之风尤为突出。第三节 元白与新乐府
白居易和元稹是中唐时期才华卓著的诗人,他们既有通俗浅显、干预政治的“讽喻诗”,又有流畅华美、风情浓郁的“感伤诗”、“闲适诗”与“杂律诗”。他们对中晚唐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一,新乐府的发展及其评价
新乐府,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它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继杜甫“因事立题,无复倚傍”之后,经元结、顾况等人一脉相承以及张籍、王建的进一步写实化和通俗化,到李绅、元稹和白居易时,则成为一种有主观意识、有鲜明理论的创作准则。元白等人的新乐府,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批判现实的精神,在艺术上其中也不乏成功之作,但那种浅、切、尽、露的倾向,也有其不足之处。
Page 22 of 25 二,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琵琶行》
《长恨歌》与《琵琶行》是白居易最杰出的作品,诗人将叙述、描写与抒情结合在一起,生动传神而又风情摇曳,流畅华美而又情感真挚,极富艺术感染力。第四节 刘禹锡与柳宗元
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是“永贞革新”的积极参与者,又都长期被流贬荒远,然而不幸的政治命运,却促成了他们文学上的成就。一,刘禹锡
刘禹锡的诗歌,笔锋犀利、目光深邃、感慨深沉,无论怀古诗、抒情诗,还是政治讽刺诗,无不充满豪宕慷慨之气。而他的《竹枝词》等作品,则表现出活泼开朗的情调和浓郁的民歌色彩,二,柳宗元
柳宗元的大部分诗歌,以抒发离乡去国的悲愤和抑郁苦闷的意绪为基调,感慨深沉而又风骨清峭。而他的山水景物诗,则寓忧怨、清峭于清新淡雅之中,诗境清冷而又韵味悠然。第五章 韩柳与散文的发展
在唐代,尽管官方有意倡导律赋(用以科举取仕);而骈文,从“初唐四杰”到晚唐小“李杜”也一直绵延发展,其中亦不乏佳作。但更加辉煌的还是唐代散文的勃兴。从北朝(西魏)就开始酝酿的文体革新,到中唐时期,经韩愈、柳宗元等人的一致努力,终于获得巨大的成功。他们的散文创作及理论,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节 韩柳的古文革新主张 一,文道合一
文道合一,是韩愈古文的基本主张。他说自己学习和写作古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古“道“,即孔孟之道。道是内容,文是形式,文与道,或文统与道统的有机结合,文章才具有充实的内容和现实的意义。柳宗元也同样倡导“文者以明道”,强调作家的道德修养。但在学习对象和方法上,他比韩愈更宽泛、灵活。二,革新文体,建立新的文学语言
反对骈文,并在三代两汉文章的基础上创立新的散文,这是韩柳文体革新的主旨。文体的革新,关键在于文学语言的创新。韩柳力求创立一种新的文学语言,其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陈言务去,言必己出;二是文从字顺,符合自然的语法规范。第二节 韩愈的散文 一,韩愈散文的内容
韩愈的散文,内容复杂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论说文在韩愈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等各个方面。叙事文以及嘲讽现实、文笔犀利的短小“杂文”,也都具有鲜明而又强烈的现实意义。二,韩愈散文的艺术特征
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雄奇奔放,纵横变化而又流畅明快,具有多样的艺术风格。苏洵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自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避畏,不敢迫视。”(《上欧阳内翰书》)很能形容出韩愈散文的主体风貌。第四节 柳宗元的散文 一,柳宗元散文的内容
柳宗元的散文,包括其深入思考哲学、政治、社会、人生的哲学、政论文章,也包括其抒发忧愤、抨击现实的杂文。他的传记散文,也多取材于现实,具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他的寓言文,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极富哲理意味,能给人留下深长的思考和回味。而山水游记,则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
Page 23 of 25 二,柳宗元散文的艺术特征
柳宗元散文的总体艺术风貌,体现为精密深刻,含蓄凝敛。他的哲学、政论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逻辑严密。他的传记文剪裁精当,注重传神,引人入胜。他的寓言文想象丰富,造意奇特,形象鲜明而又寓意深刻。他的山水游记文笔清新优美,具有诗情画意。第六章 唐代传奇与俗讲变文
唐代传奇的发展,是中国小说史中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小说已经进入成熟的阶段。其中许多优秀的作品,皆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此外,由于唐代佛教的兴盛,俗讲和变文也应运而生。它们为中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后世的白话小说和戏曲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第一节 唐传奇 一,唐传奇的发展
唐代传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盛唐的过渡期、中唐时期的繁荣期和晚唐的衰微期三个阶段。其中中唐时期名家辈出,唐传奇中的优秀作品,大都产生在这个时期。如陈玄祐的《离魂记》,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等等,都是传世的名篇。二,唐传奇的艺术
唐人写传奇,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他们摆脱了志怪笔记小说的格局,取材于现实生活,增强虚构和想象的成份,写出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人物形象。第二节 俗讲与变文 一,俗讲
俗讲由佛教讲经演变而来,其取材皆自佛经,内容也不外佛教教义,它们往往通过通俗生动的语言、新奇别致的内容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而将深奥的教义转化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故事,因而文学的色彩也较为浓厚。二,变文
变文,也简称“变”,乃转变的底本,本非案头读物,乃供艺人说唱之用。在敦煌说唱类的作品中,就保存了较多。其内容有宗教性变文,有讲史性变文,有民间传说题材的变文,也有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变文。根据说唱的需要,艺人往往采用各种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融文学、音乐、表演乃至绘画为一体,声情并茂,深受民众喜爱。第七章 晚唐诗坛
晚唐社会矛盾复杂尖锐,李唐王朝的统治更加软弱无力,虽然如杜牧、李商隐等人也都具有深沉的忧患意识,在现实面前,他们毕竟不能有丝毫作为,而只能反复咏叹着时代的悲哀与绝望。因而这种感伤情绪成为晚唐诗歌的情感基调。但另一个方面,晚唐还有一批诗人,如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等人,却继承了中唐元白“新乐府”的传统,对于社会现实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从晚唐诗歌的总体发展来看,颇有向齐梁回归的趋势,浮艳之风又再度充斥唐末五代诗坛。
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晚唐国势衰落,前景暗淡,使晚唐诗人的情怀倍加抑郁悲凉。这种情怀在怀古咏史诗中表现最为突出。杜牧、许浑、温庭筠、李商隐等等皆有大量创作,在晚唐诗坛形成一股潮流。一,杜牧的诗歌创作 杜牧是一位才华纵横,具有远大抱负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追求一种情致高远、笔力劲拔,于俊爽峭健之中时带风华流美的艺术风格。在杜牧各类题材的诗歌中,以怀古咏史诗数量最多,也最能体现杜牧诗歌的主体风貌。这些诗歌以深邃的目光、劲健而又流畅的笔调,将写景、抒情同怀古咏史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表现一种深沉的、盛衰兴亡的历史感慨。就诗歌题材而言,杜牧五、七言古今体皆有佳作,而七绝成就最高,无论咏史、写景还是抒情,无
Page 24 of 25 不爽朗俊逸,蕴含深刻,在晚唐独树一帜。二,许浑等人的怀古咏史诗
许浑在晚唐诗坛上颇有诗名,他的诗作以怀古咏史最为出色,那种纵观历史、吊古伤今的感慨,带有更多的衰飒之气与空漠之感。还有刘沧的怀古咏史诗,悲而不壮,凄凉萧瑟,很能体现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第二节 李商隐
一,李商隐诗歌的内容与情调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多抒写时代动荡离乱的感慨和个人失意悲愁的心情。其中既有关注现实的政治诗,也有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既有表现个人遭际的抒怀诗,也有缠绵悱恻的爱情诗。由于时代的混乱和个人遭遇的坎坷,他的诗往往流露出浓厚的感伤、迷惘和消极的情绪。二,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征
李商隐是一位刻意追求诗美的作者。他的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以缜密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哀婉的情调、瑰丽多姿的形象和含蓄优美的辞采,来表现他所特有的细腻而又敏感的心境与感受,从而构成朦胧瑰丽的诗歌境界,表现为一种凄艳浑融的风格。第三节 晚唐其他诗人
晚唐诗坛除杜牧、李商隐两位杰出的诗人之外,还有许多颇具才华的诗人。从他们诗歌的题材内容与情调风格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以温庭筠、韩偓、吴融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多表现士人的闺阁情怀与爱情题材,带有艳丽之风;
二是以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多表现避世心态与淡泊情思,带有淡泊之风;
三是以郑谷、罗隐、司空图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多表现离乱之感与现实讽喻,具有“新乐府”的精神。
Page 25 of 25
第三篇:文学评论资料9
文学评论资料9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H% C7 2
《李有才板话》(全书)、《小二黑结婚》、《传家宝》、《孟祥英翻身》。~=@ AO>6 【参考书(篇)目】 qPJW5 +
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收《赵树理研究资料》,黄修己编,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Xg8b^x gpR
孙犁:《谈赵树理》,收《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
'ae'q
11,张爱玲:《倾城之恋》(节选)O6/ sR* K
(1)、《倾城之恋》写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婚恋故事。是香港沦陷这一偶然因素改变了两人的关系,但小说为何要说“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颠覆了”,并将这一故事称为“传奇”?注意结合小说的叙述视点(即白流苏的视角)和两人关系的不对等,来理解这一点。E*AQI)e[/f
(2)、小说中多处出现“墙”这一意象。范柳原在对白流苏表白时说?quot;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侯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思考这段话,并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香港被轰炸的那一段落,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题目所谓的”倾城“。你认为所谓”城“或”墙“的象征意义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f > H#x4[
(3)、注意从”胡琴伊咿呀呀拉着“、”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楼上品字式的三间屋……没有人影儿,一间又一间,呼喊着的空虚…?quot;、“这里是什么都完了,剩下点断墙颓垣”等意象的描写中,联系第二个问题,体会小说所谓“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的“苍凉”。而小说的大部分篇幅都在精巧地呈现白流苏和范柳原近乎“调情”的恋爱过程,并在结尾时写到白流苏“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在“笑吟吟”和“苍凉”的并置间,小说呈现了怎样的叙述风格? HmcR,;{
(4)、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金锁记》是一个关于“禁锢”的故事,而《倾城之恋》是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比较阅读《金锁记》。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并试结合作品来进行分析。5Tvo};JCkf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r N,Rnxu>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红玫瑰白玫瑰》。!1 [参考书(篇)目] @D5y)>#+T
孟悦、戴锦华合著:《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第十四章“张爱玲:苍凉的莞尔一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qT-=FCe
胡兰成:《评张爱玲》,收入萧南选编的《贵族才女张爱玲》,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 a@!o`~Q 12,汪曾祺:《故里三陈》 O#nq ?`1/
(1)、《故里三陈》由三个独立的短篇构成,每篇写一位有特殊技能的故乡人物。小说并没有关于人物的性格、心理的直接描写,更没有刻意设计情节和矛盾冲突来加强故事性,但人物的基本特征却并没有因此淡化,反而呈现出更丰富的文化底蕴。对此,汪曾祺曾认为“气氛即人物。一篇小说要在字里行间都浸透了人物。作品的风格,就是人物性格”(《〈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选择另外一些写人物的小说来与《故里三陈》比较,领会这篇小说在表现人物上的独特手法。.s0Ux@Ry ~
(2)、第二篇《陈四》直接写到人物的部分非常少,大量的笔墨都在描写迎神赛会的情景,详细地介绍了“迎会”的各个队列安排、着装、表演等,对于陈四的介绍只限于小说结尾的段落。你怎么理解小说的这种安排?你认为民间风俗是否可以作为小说的独立因素?--结
Page 1 of 25 合这些问题来理解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5)i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汪曾祺写人物的其他小说,如《岁寒三友》、《故乡人》、《云致秋行状》等。L 7p Y;nj
汪曾祺的创作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和《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与施叔青合写)(《上海文学》1988年第4期)。
[参考书(篇)目] 季红真:《传统的生活与文化铸造的性格》,收入《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胡河清:《汪曾祺论》,收入《灵地的缅想》学林出版社。CAF¬T6 N.13,*王蒙:《春之声》 “A (1)、题目”春之声“,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这一标题也蕴涵着80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的特定指认方式。思考小说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因素来代表”春天“,并与小说对于”历史“/”现实“,”过去“/”现在“、”未来“,”落后“/”文明“等关于时间的对立思维方式联系起来考虑。'd69n(RtI] (2)、注意小说中两种”空间“形式的对比:一是”像沙丁鱼挤在罐头盒子里“一样的闷罐子火车里的狭窄而拥挤的现实空间,一是小说主人公岳之峰海阔天空地自由联想的心理空间。你认为将这两种空间形式并置于作品之中有怎样的特殊意味? z@¬~ ^n;v 1、小说的基本结构方式是主人公的”意识流“。试选取不同的段落,分析连接主人公跳跃性思维的线索,并比较这?quot;意识流”与西方现代小说的意识流之间的异同。E7;~:2A ? 14,阿城:《棋王》(节选)I= ^] W I (1)、小说主人公王一生最关心的两件事,一件是“吃”,一件是“下棋”。你如何理解作品的这种安排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注意联系作品写作的背景来思考。)yQ*1 &X9Q (2)、小说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简洁的白描,略带幽默感,避免情感的过分外露。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作品大量使用动词,很少用形容词;句式简短,避免用长句有关。试以相关段落为例,分析这种语言风格。;!uJ M| X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2j j i0?|6 阿城的小说《孩子王》和《树王》。Vm!d I [参考书(篇)目] F Yz /$ j 朱伟:《接近阿城》,《钟山》1991年第3期。0= 7'pm b 15,*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节选)'*ViuFI eL (1)、小说的核心意象是第三节出现于黑孩幻觉中的“金色的红萝卜”。联系这一意象;RD 感受小说所传达的情绪、感觉。注意体味小说结尾时直接透露出的情感--“他恍惚看到阳光下的萝卜地一片通红,好象遍地是火苗子”……“他看到一个孩子正跪在那里,举着一个大萝卜望太阳。孩子的眼睛是那么大,那么亮,看着让人难受”……“黑孩钻进了黄麻地,象一条鱼游进了大海。扑簌簌黄麻叶儿抖,明晃晃秋天阳光照。黑孩--黑孩--。”由“阳光”、“通红”的土地、“孩子”以及“寻找”的动作,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的画面,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 + ?H (2)、区别于一般以“故事”为主的小说,这篇小说着重表达的是“感觉”。这主要是通过小精灵般的黑孩的眼睛和感官印象呈现出来的。这使小说具有“超现实”的诗化色彩。但与此同时,小说并没有放弃关于现实的描写,如小石匠、菊儿、小铁匠、老铁匠等人的故事。你认为将“透明的红萝卜”呈现于这样的现实中有何意味? t¬J wu~w [参考书(篇)目] 4 G 7?E! 万千:《莫言:一个物化时代的感伤诗人--读莫言的几个近作》,收入《怀抱鲜花的女人 Page 2 of 25--莫言小说近作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QT7 G Cj4~ 16,王安忆:《纪实和虚构》(节选).6} H1j? (1)、《纪实和虚构》是一篇被王安忆称为“虚构自己”的小说,即以“小说”这一艺术虚构形式讲述作家本人的故事。注意小说整体结构安排上的“装饰感”:即第一、三、五、七、九章从横向上讲述作家个人的成长经历,第二、四、六、八、十章从纵向上讲述母系、父系的家族历史。基本的叙事方式,是为“有限的个体经验性存在”寻求“无限的抽象关联”,或者说,是为“具体的景观”寻找“抽象的虚构”。比如,在谈及个人的爱情经历时,小说不断地上升为对“爱情关系”的抽象议论。你如何理解这一试图融汇写实/象征、纪实/虚构、经验/理性的“古典主义”创作倾向? 8 F n9^|(2)、《纪实和虚构》可以被称为“自传性”小说。但与其他的同类小说不同的是,这篇小说不仅仅是对个人经验的虚构,同时有对虚构行为的纪实性呈现。即,它不仅告诉我们她经历了什么,而且告诉我们她在如何“叙述”这一经历。找一两篇自传性小说,进行分析比较。p M:!j3y (3)、重点阅读“第九章”。体味小说的标题“纪实和虚构”以及副标题“创造世界方法之一种”。这既是对作家创作经历的反省,也是对“写作”这一行为的思考和反省。“写作”为什么被称为“在纸上造房子”,同时又被称为“带有自传性的记录”? b|CbYL!G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Am0f h@ ~ 阅读王安忆的小说《乌托邦诗篇》,比较在触及同样的个人经历时王安忆在处理方式上的不同。d!kX!p? t 阅读与《纪实和虚构》同一时期发表的自传体小说,如陈染的《与往事干杯》或《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试比较自传体小说写作方式的不同。n7YGl5SD.M 17,*铁凝:《孕妇与牛》 s9 ,uzf^Ph (1)、这篇小说没有故事,着重传达的是对生命的温婉和谐的情绪。注意体会内容--孕妇、怀孕的牛,叙述节奏--从容而和谐,叙述语言--质朴而温馨,这三者如何协调起来,共同构成小说的整体氛围。pRCd 1ONk (2)、小说有很大一部分都在写孕妇对“字”的摹写。你认为在生殖--对原始而淳朴生命的热爱与生命的延续这样的主题之下,出?quot;石碑“、”文字“这样关于历史、文明的标志,是为了表达什么? ~pWZO 1 U![参考书(篇)目] ¬S 'unPuc 戴锦华:《文明的质询:重读铁凝》,《文学评论》1994年第5期。? C Tb%: 7 18,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节选)N1 ` 一、小说讲述的是许三观一生中的卖血经历,从许三观第一次卖血到60岁时再也卖不了血。促使许三观卖血的动机,与一个普通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相连,如结婚、性爱纠葛等,也与当代中国重要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重点阅读第十八、二十五章,注意”历史“是以怎样的方式进入许三观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对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IO j i By 二、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物的对话和语言做了最大限度的实验。人物的对话和语言不仅是交代叙事背景、故事情境和结构转换的主要载体,而且在形式上采取了多种重复的方式。如”他们说“、”许三观对许玉兰说“等在不同段落中反复出现。这种有意强化对话并重复使用同样的语句的做法,在小说结构和节奏上造成了一种”复沓“的效果。这篇小说在整体上呈现出非常有控制力的冷静、朴素的叙述风格,即得益于此。阅读小说时注意体会小说的这一特点。R(r;~ 三、重点阅读第二十九章。此前的卖血情境都呈现于琐屑日常生活情境中,并采取一种略带幽默的叙述语调。而这一段落则采取了与《圣经》中漫游经历相仿的写法,从而使”卖血“的苦难性质表现出来。这是小说的”高潮“段落,就象一个在此前间隔地回旋的音符,在这一段落中密集出现。注意体味这种情节、节奏、叙述方式等在整体上造成的形式意味。L Page 3 of 25 a_ @&0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 aw]fC*/< 余华的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和长篇小说《活着》。08(fOQRl@ 第二编 散文部分 +` K c T@z 19,胡适:《追悼志摩》 y;wu (1),作者所要追悼的对象,”社会上对他的行为,往往有不谅解的地方“--注意本文是怎样为他辩解的,由此对作者本人有什么新的了解? ?CO0 ds2z (2),作者说:”我忍不住我的历史癖,今天我要引用一点神圣的历史材料“--注意作者怎样引用他人的评价、徐志摩本人的诗,以及未公开的史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进而领会学者散文的特点。e uK G (3),”风格即人“,可以通过本文的阅读,领悟胡适的语言风格,并与鲁迅的语言风 格相比较,或许会对新文学的两位代表人物的思想与性格的不同,有新的体认。%';2wZ9* 20,鲁迅:《野草》选读(三篇)$zw;¬8a52G 《死火》是鲁迅关于”火“的想象:不是从单一的”生命“视角,而是从”生命“与”死亡“的双向视角去想象”火“。--要抓住这一基本点来阅读本文。cfJ!2G (1),鲁迅为什么将”(死)火“置于”冰“(冰山,冰天,冻云,冰树林,冰谷)的背景下?注?quot;红色”与“青白色”的“互相反映”和转换。z WhNKePoy (2),注意鲁迅怎样描写“死火”的形象。/ I &-5' (3),琢磨这些描写:“我拾起死火……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冷气”怎么会产生火的焦灼感?“登时满有红焰流动……”,火怎么会如水般的“流动?这些反常识、反常规的想象与描写,传达了鲁迅怎样的一种独特体验与思维? < p8<#” ` (4),怎样理解“死火”生存的两难困境:不动就将“冻灭”,跳出继续燃烧仍不免“烧完”,以及最后的选择:“那我就不如烧完”?--这将是理解本文的难点所在。%(9 mI# 《影的告别》要抓住几个关键词语--6kS J*.?wb 第一部分(“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如彷徨于无地”):连续十一个“我不”,表达了怎样一种无条件、无讨论余地的拒斥态度?“我”拒斥了什么? | Ap5*1hK* 第二部分(“我不过一个影,……如果现是黎明”):连续四个“然而”,表达了怎样一种选择的困境?为什么“黑暗又会吞没我”,“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 j pj] 第三部分(“朋友,时候近了。……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连续三个“我愿意”,表达了怎样一种选择?试体验一下:“只有我被黑暗吞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这是怎样一种生命状态与境界? L wE0[a!&0 《腊叶》 $h!A{ q¬a 首先要注意本文写作的特殊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12月26日,发表于1926年1 月4日;而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25年9月23日起,到1926年7月5日正是鲁迅肺病复发,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刻。本文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也可以看作是鲁迅留给后人的“遗言”,文中的主旨:“旧时的颜色”必在后人“记忆中消失”,与十年后“遗嘱”中一再叮咛“忘掉我”是一个意思。I P$ +kahd 由此产生了本文构思的特点:“那假设被摘下来夹在《雁门集》里的斑驳的枫叶,就是(作者的)自况”。阅读本文应抓住这一重点: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的同构与融合,鲁迅如何把他的生命的颜色化作了枫树的生命之色。特别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明眸似的向人凝?quot;这一节,象征病痛与死亡的”乌黑“的阴影,竟出现在生命之色的”红,黄和绿的斑驳中“,这”死“与”生“的并置与交融,是死的绚斓,也是生命之美,”明眸“似的”凝视“,更让人悚然而思。,k ¬ @9I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WH|6)@@HXP Page 4 of 25 《野草》(全书),或再选读《秋夜》、《求乞者》、《希望》、《雪》、《过客》、《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死后》等篇,可尝试写一篇《我看〈野草〉》。# vn&RlO 【参考书(篇)目】 W(z:D= t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第八章《盛满黑暗的光明--读〈野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z 钱理群:《鲁迅〈野草〉里的人生哲学》,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或《压在心上的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9U!01 T 4$ 21,《阿长与〈山海经〉》 t&&hsV-^ (1),阅读本文要抓住”语感“这一环节--要学会感悟词语背后的东西。文章一开始就大谈如何”憎恶“长妈妈。注意从一联串充满贬义的词语(”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不耐烦“、”磨难“、”繁琐之至“、”非常麻烦“等等)中读出一丝温馨,一种爱恋,以及掩饰不住的幽默感。A ^;s{kP 长妈妈一声高喊把文章引入一个新的境界。从”哥儿“的称呼,”三哼经“的误读,快人快语的说话语气中,你对长妈妈有什么新的感受,新的发现?!uo6k c{#e 写到哥儿的反应,作者着意用了一联串的”大词“:又是”霹雳“、”震悚“,又是”敬意“,”伟大的神力“。幼年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你自己幼年生活中有过这样的心目中的”伟人“吗? 0-J= BC6P 而最后作者的仰天长啸:”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在鲁迅作品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你由此对鲁迅的内心世界有什么新的感悟? C~}-bs [ (2),有兴趣的话,可以写一篇《鲁迅〈朝花夕拾〉里的儿童世界》;再有兴趣,可以将《朝花夕拾》与《野草》连起来读,研究一下”鲁迅心中的两个园子“。W?'#r3z”Py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n E!Lh5s 《朝花夕拾》全书,或选读《猫.狗.鼠》、《无常》、《〈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等篇。--试领会与《野草》、杂文不同的鲁迅另一副笔墨。^W v B { T 【参考书(篇)目】 _¬ T.)e 黄乔生:《〈阿长和山海经〉讲解》,收《走进鲁迅》(散文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9)>%dcQ.o/ 22,《灯下漫笔》 s v#+: 35 (1),“漫笔”之一:要抓住三个逐渐升级的论断,这构成了作者思维的三大跳:“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此”--(中国的历史就是)“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循环。请琢磨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引出这些论断?他的依据是什么?这些分析能说服你吗? ]L,iahaP0 “漫笔”之二:要抓住全文最后的高潮:“这人肉的筵席现在还排着,……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前面所有的文字都在“蓄势”:不仅是理性分析的推演,更是情感的酝酿,一步步逼到顶点。请分析这一过程,并从中体会鲁迅杂文的逻辑力量与抒情特性。{z“ C p_RI (2),以上几个石破天惊的论断,不知惊醒了多少中国人。如果你的灵魂同样受到了震动,试写下你的读后感。也可以联系扩展性阅读的篇目,写一篇《鲁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剖析》。_$1*8 c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y”q0 s 《春末闲谈》、《论睁了眼看》、《论照相之类》、《看镜有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论“他妈的”》、《杂忆》--都是同时期的随笔,均收入《坟》,可以合起来读。n~s 【参考书(篇)目】 Nu18W @ 李文儒:《〈灯下漫笔〉讲解》,收《走进鲁迅》(杂文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Page 5 of 25 U+IH@'mjZt 23,鲁迅:《女吊》 G` 5 + Y 《女吊》是鲁迅晚年极为自得的杰作,其匠心独运之处,值得仔细体会。HU MC((1)、文章写的是“女吊”,但直接写“女吊”的文字实际上极少,可以标出有关字句,看看篇幅占整篇文章多少--这些内容是最核心的部分。w= #-!#| (2)、文章写的是戏台上的“女?quot;,”女吊“出场之前,先写看客、”起殇“、”男吊“等等,为”女吊“作铺垫,可以标出有关字句,看看篇幅占整篇文章多少--这些内容是直接相关的部分。SRaY]” $NZ (3)、在这些文字之间,鲁迅插入各种各样的议论性内容,与叙述交叉进行,这些内容将叙述各部分“隔断”,一松一紧,使整篇文章呈现一起一伏的“节奏”。3:fv` ]R *(4)、最后一段有明显的转折,谈了另一层意思,试思考这是对文章开头的良好呼应还是损伤了全文的流畅。5{J iO}*A *(5)、本文主题是“复仇”,有条件请阅读鲁迅其他有关作品如《野草》中两篇《复仇》、《故事新编•铸剑》等,以及相关研究文字,思考鲁迅这一人生与思想命题。4U/ pU1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朝花夕拾•无常》、《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 t K}).,= [参考书(篇)目] 8p F/)yw 《走进鲁迅•散文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gP)z¬C@x¬ 24,周作人:《苦雨》: DnhT-j`Jd 这是一篇“借物咏怀”的文章,“苦雨”很能代表当时作者的心境,借着回忆、想象以及叙述,各种各样的“雨”被搬到笔下,写得相当自如,而整篇文章始终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的是“书信体”,借着这一“私人化”文体,叙述更显得娓娓而谈。p lI)Q 本文也很能体现周作人文章的特点,所用材料都是一般情况下不入诗文的,而他都能写出味道来,自有其过人之长。文章写得似有意似无意,似有意思似无意思,所谈的确都?quot;私事“,又在结尾若有所指若无所指,凡此种种,皆为典型周氏风格。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e9,t X<)” 《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泽泻集•乌篷船》 Au Ya74{x [参考书(篇)目] zbN`ZR$*d8 钱理群《谈'雨'的体验--读周作人的〈苦雨〉》,《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Y d@z[,周作人:《水里的东西》 t z y“.YE 和鲁迅《女吊》相类,本文写的也是”鬼物“或至少是”异类“,对读将获益匪浅--无论其同其异: xN J W>s?/ (1)、两篇文章同样征引繁富,可见”史才“;同样写出鬼的可敬或可爱,可?quot;诗笔”;同样不局限于就事说事,可见“议论”。o 4ls ¬G6 (2)、《女吊》夹叙夹议,在叙述中逐渐展开议论;本文纯是议论,娓娓而谈,环环相扣,仔细体会这两种写法。J 3L¬k2 (3)、文中有一节写到河水鬼“在岸上柳树下'顿铜钱'”,淡淡勾勒;对比《女吊》中对“女吊”浓墨重彩的描绘,体会二者不同的审美趣味。3g 4A v-; *(4)、周作人曾说他不喜欢《伊索寓言》,是因为它讲完故事后每每多此一举地谈意义。本文明知故犯,就文章本身来说,是败笔吗? z?c W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自己的园地•花煞》、《苦竹杂记•说鬼》 L.^%O 6 Rl Page 6 of 25 [参考书(篇)目] z!D F-%3| 钱理群《属于周作人的'鬼'--读〈水里的东西〉》,《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wI N }%``P 26,周作人:《金鱼》: eX] cK>2Y$ 与鲁迅一样,周作人文字也是变化多端,本文就是一例。开首议论“三不喜”,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想象一个大池”以下,写得风云舒卷;结尾议论,出语辛辣。试与《苦雨》比较文字特点异同。qUpjrqeD# 文章开头一段分文章“有题目的”和“没有题目的”两种,结尾呼应出文学有“载道”、“言志”两种,是此文命意所在。周作人认为文学应该是表达个人感情产物,而不应该成为政治或势力的工具。[ r“sp0=O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 《自己的园地•菱角》、《雨天的书•苍蝇》、《看云集•虱子》 u cpV%Yn3 27,周作人:《鬼的生长》: k > 97(pv 《鬼的生长》属于引起很多争议的”文抄公体“,亦即整篇文章大部分由抄书而成,这是周作人的特殊文体之一。=SY %9? 文章开头一本正经地考证人死后是否继续生长的问题,歪题正做,试体味其诙谐之意。后半部分大量抄引《乩谈日记》,并说是”我读过的最悲哀的书之一“,悲哀在于何处。作者重”人情物理“,他从这荒唐的”扶乩“记录中读出了什么。NSol> @e 文中说:”我不信人死为鬼,却相信鬼后有人。“这是解读作者谈鬼文字如《水里的东西》,乃至鲁迅《无常》、《女吊》的钥匙,宜深加体会。': p3Pl! ?quot;文抄”所抄皆为古文,相应的,作者叙述文字也很大程度文言化了,这其中是否有什么道理。PPM[¬^ a&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I¬C }SZ 《夜读抄•清嘉录》、《夜读抄•颜氏家训》、《夜读抄•缢女图考释》 Nb1o%Tp [参考书(篇)目] r '$` Tu A 钱理群《读周作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R3 “K tT 28,*俞平伯:《月下老人祠下》 C~HW$U^-qT 杭州是作者的故乡,本文所写是他从大洋彼岸归国,即将北上回京期间,在故乡逗留短短三天里与妻子、妹妹共游西湖的经历。西湖是旧地,游伴是亲人,刚从远方归来,马上又要离去,这一切让作者”魂惊梦怯“。所以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绪不是游历新地的兴奋,而是旧地闲游的”惘惘然“,归来的欣喜与即将离去的无可奈何交织在一起,使整篇文章显出清冷的味道。由于对游地和游伴都极熟悉,作者用不着刻意介绍什么,只是闲闲道去;自如地杂用文言白话,使得文章颇为雅致。请注意文章中两次出现”我回来了“,一处用句号,一处用问号。f L 2y o 29,*朱自清:《儿女》 T' Y G*5:L 就文字才能而言,朱自清不算非常出色,本文平铺直叙,一览无余,颇给人以缺乏才气之感。不过文章读起来并不沉闷,甚至让人感动,这主要是作者态度真诚,老老实实地叙事,也不在技巧上玩”花活“,一门心思絮絮叨叨他的小儿女,正合”修辞立其诚“的古训,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s`89'!E 30,废名:《放猖》、《三竿两竿》 /I|)Lg0.< 《放猖》: #(g F}K (1)、本文题材与《女吊》、《水里的东西》相类,但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周氏兄弟”说鬼“文字并不一样,请考虑其中区别。Hh d*K(x (2)、写法上,《女吊》、《水里的东西》涉及极广,有上天入地之感;本文纯粹写实,Page 7 of 25 不越雷池一步。这体现”大家“、”名家“之别的一个方面,试体会其间不同。T G?yb~R *(3)、全文皆落实处,仅结尾发了两句议论,并出现一个出人意料的比喻--”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这样收束是否佳妙。Db:nPL$Vk 《三竿两竿》: p!5h@SVA!2 文中提到苦茶庵长老评论六朝人”写文章是乱写的“,其实本文也是”乱写“:开篇数句没头没脑;结尾也是似结非结;文中各层意思象是胡乱衔接而又极自然。《放猖》刻意为文,本篇乃不经意而成,试比较二者的笔法。H8V/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 {`F 《蝇》、《中国文章》、《孔门之文》、《枣》、《墓》、《桥》”送路灯“ %}Uz Ox7 [参考书(篇)目] UD(B 2 周作人:《怀废名》,《周作人文类编》第十卷”八十心情“,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i Wntq b 31,*郁达夫:《雁荡山的秋月》 *6 |3G D 郁达夫创作前半段以小说知名,后半段以散文尤其游记为多。总的来说,作者个人气质偏于纤弱、忧郁,这种特点也带到作品中。另外,作者语言有拖沓、不够干净的毛病。本文是他游记中较好的一篇,由于略混用些许文言字句,而且写作对象并没有引发他愁苦的思绪,抒情议论也较节制,所以总体风格还比较清朗。32,*林语堂:《忆狗肉将军》 I 4/.5 ]] 林语堂是三十年代以提倡”小品文“著名的作家,他有很深的英文修养,同时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了解,这使他的文风有特殊的面貌。就这篇文章而言,全篇皆用反语,追求幽默的效果,而且多有”欧化“句法,显出活泼、俏利和富有讽刺性的特征,让人忍俊不禁。p /L5h w 33,何其芳:《独语》 R UPDwdl.(1),普通散文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皆有实指,这篇散文名曰”独语“,指向内心,也可以说以想象为材料。这是另一类文章,更准确地说,这是写文章的另一种方式。}o 3 0x'I (2),这类冥想式的文字使得叙述和语言显现出特殊的风格;另外,作者的文字总的说来有好用修饰语、略伤华丽的毛病,试予体会。[>zVj!s8 *(3),文中说:”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请结合全文,考虑作者的命意。|”D-s(H*JJ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l S`Gm = 《画梦录•扇上的烟云》、《画梦录•梦后》、《画梦录•弦》(Hg L2a [参考书(篇)目] :fx3 o+X'x 吴晓东:《梦中的国土--析〈画梦录〉》,《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二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rP9VI@(34,沈从文:《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I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是《湘行散记》中的一篇,描绘坐船经历由桃源到沅陵一段水路的风物和心境。重点阅读从“我坐到后舱日光下,向着河流清算我对于这条河水这个地方的一切旧帐”到“我有点担心,地方一切虽没有什么变动,我或者变得太多了一点”。你如何理解这里所谓“一套用文字写成”的历史与河流上的人“千年不变无可记载”的历史? DM YK Gc8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沈从文的散文集《湘行散记》。n(?%dM |f 35,沈从文:《烛虚•五》 《烛虚•五》表现了40年代后期沈从文创作所追求的“抽象的抒情”的创作特点。在作品的表 Page 8 of 25 层,是一种近乎“失语”的寻求表达的焦虑。对于孤独的心境、瞬间的意境、某一难以追忆的情境的描绘,都是片段性的,破碎而难以整合的。这是作者试图从极具体的形、色、声、影的体验到达极抽象的关于“宇宙”、“神”、“人”、“美”的体验之间的巨大张力造成的。这种关于“不能表达”的终极体验的表达,即是“抽象的抒情”的主要特征。反复阅读作品,体验这种张力所具有的现代美学内涵。vrZe &o #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H ]h $;g 沈从文的散文集《烛虚》和小说《看虹录》。9%#gh5p ~ [参考书(篇)目] 0Bq.bTW[ 赵园主编的《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中的相关篇目:赵学勇《探寻隐去的神性之径》、汪晖《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和《寒冰在近孤寂无边》。.X/8 N5Kd 36,张爱玲:《更衣记》 这是一篇相当独特的散文,以6000字左右的篇幅写出了服装的“近代史”。它把满清以来服饰的变迁娓娓道来,但并不拘泥于对于服饰本身的琐屑描述,而是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由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张爱玲特有的洞察世事的机智。注意文章如何评述满清、民国各个时期的女装,并比较在评述女装和男装上的差别。O t cGvwKY 文章的另一特色是在取喻和用词上的灵动和准确。如“极其宽大的衣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宝塔上的风铃”、“一双袖子翩翩归来,预兆形式主义的复兴”等。注意细心体味。:R4z =8O+ 文章通篇都在服饰的流行与共同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但又把衣服说成是每个人“贴身的环境”,“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注意联系结尾的“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来理解张爱玲对于服饰、对于人生的态度。q(Q @Fo&k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784|` G(张爱玲的散文《天才梦》、《公寓生活记趣》、《中国的日夜》。mg 'P (1),注意作品反省历史的方式。从解剖自己开始,正视个人在历史的非常时期的复杂体验。这其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悖论是:作为人类理性和社会良知代表的“知识分子”,文革中怎么会成为“奴在心者”的“精神奴隶”。注意文章在面对这一悖论时,如何呈现自己的心灵痛苦和逐渐“觉醒”的精神历程。hr0)n7B (2),注意作品在反省历史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和立足点。即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看作历史的“受害者”,而是对社会负有责任的“文化英雄”。这一点决定了文章的写作动机、关注的主要内容以及行文风格。}_} yX wuW (3),更深入的第三点,是文章中提到的“用'造反派'的训话思考,却得出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结论”这样一种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要求和“受难”意识之间的困境。对这一层次的思考,将揭示出了“梦”之所以成立的内在逻辑,以及作者在反省历史时无法解脱的矛盾。q' o4 [参考书(篇)目] b, 洪子诚:《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第三章“忏悔意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He >z m OZ 38,汪曾祺:《午门忆旧》 C7DP pR,ZM 汪曾祺的散文接近宋代的笔记,以闲谈的态度记录风物人情,既不刻意追求散文的抒情效果,也不刻意从寻常小事中挖掘深奥的道理。他曾这样评述自己理想的散文?quot;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 Page 9 of 25 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他的大多数散文都有这样的特点。《午门忆旧》这篇散文名为”忆旧“,实际上却主要是关于午门建筑的诸多掌故的介绍。因而散文的主体部分不是人事,而是旧物,叙述者的情感便在对于旧物的描述中隐隐地透露出来。注意这篇文章与一般”散文“的差别,并领会作者在状物、叙事时文字的特色。[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o}n#~8 9 汪曾祺的散文《泡茶馆》、《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城隍•土地•灶王爷》和创作谈《〈蒲桥集〉再版后记》。[y Xo?^[l-[参考书(篇)目] _Nmt 3B()L 汪朗、汪明、汪朝:《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中的”搂草打了只肥兔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9,杨绛:《隐身衣》 3}Gdu eE = (1)、《隐身衣》是杨绛散文集《将饮茶》中的最后一篇,也称《废话》或《代后记》。文章值得注意的第一个层面,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推崇、所选择的生活位置和人生态度,即甘愿居于卑微,同时不自暴自弃,”是什么料,充什么用“。{%9 rPJs| (2)、第二个层面,是由这种人生态度所构成的观察世界和人生的基点和境界,并由此形成的叙述风格。作品在关?quot;隐身衣”故事的讲述中,温婉而简约地刻画出“世态人情的真相”以及作者的人生态度。对于人世的争端和艰难,文章基本上采取的是走出事态之外的平静审视,既不夸张也不妄自菲薄,从而获得了一种举重若轻的效果。试比较杨绛的这种叙述风格与巴金文章的差别,并谈谈你对这两种风格的理解。S3[C|&>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be ya 杨绛的散文集《将饮茶》。u]q k$ + l [参考书(篇)目])RD.:Je 洪子诚:《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第三章“忏悔意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Fxa 8z]e 40,贾平凹:《商州又录》 5o z~!o) 这是80年代前期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前有《商州初录》,后有《商州再录》,故这一篇称《商州又录》。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11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方式散漫、随意,季节的时序只是一个大致的线索,更象是由11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用心体味每一段落营造的画面感极强的意境:注意用字(如“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中的“红”、“绿”、“瘦”字);注意以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的感觉(如“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注意不同意象之间的组合方式(包括人与物,物与物),尤其注意其中视点的转换或无主体的句式造成的透视效果。CY G9;Q '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NIj| i > 贾平凹的散文《商州初录》和《商州再录》。GO6d i jdF [参考书(篇)目] `zAdh.4/ 许子东:《寻根文学中的贾平凹和阿城》,收入《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x6p“.S)L 41,*张承志:《离别西海固》 《离别西海固》是一篇带有强烈抒情色彩的散文,这种抒情色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精神信仰的坚守和追求,另一是”自发“式的宣泄的表达方式,这两者统一于占据文章核心位置的抒情主体”我“的存在中。wK|{ yo 要求理清文章的线索。即”我“被哲合忍耶”强硬的反叛之美“所吸引,继而感到在强大的精神感召下的犹豫和退却,但从一场大雪中体验到”天命般的神秘“,最后以完成《心灵史》的形式获得某种再生--这样一种精神体验的过程。在这样的前提下,理解作品所谓”在路上“ Page 10 of 25 的心态,即离别西海固的缘由。k” H na] 要求细心地体味作品以何种方式传递出巨大的内心震撼,将无形的精神体验转化为有形的文字和形态。采取第二人称的叙述即直接对“你”的倾诉方式,是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是对大自然情景作了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描绘(如千山万壑的旱渴荒凉、悲怆的大雪、漆黑的夜色等)。42,史铁生:《我与地坛》 9w49*SP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地坛”既是具体的活动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又等同于“世界”或“人生”。注意这一空间的象征性。;w e ov“i 体味文章的叙述风格。其一是倾诉的语气。文章的大部分都是向老朋友讲述自己生命体验的那种娓娓而谈的风格,但到第七节,倾诉的对象忽然转为地坛。注意这种因为情感强度的加重而导致的叙述方式的变化。其二是冥想的氛围。叙述内容追随着叙述主体的观察和沉思,对感性的一己体验做了思辩性的抽象思考,同时采取了舒缓的句式和富于诗意的意象作为基本表达方式,这使文章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沉思默想的氛围。@ ,C C ¬4 这篇文章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追问和思考。认真思考文中涉及的健全/残疾、幸运/不幸、生/死、苦难/救赎等一系列生存悖论。尤其注意第五、六、七节中表现出的一种广漠而悲悯的类宗教情怀,这是作者超越困境的方式,也是作者借以俯瞰(回顾)人生和人世的立足点。也可以说,这是这篇文章得以产生的原因。# ^ Xow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s zI%Soclq 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和散文《游戏•平等•墓地》、《对话四则》。EE7!(# d# [参考书(篇)目] C(+Q&:! 吴俊:《当代西绪福斯神话--史铁生小说的心理透视》,《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BdDYVj9G1 陈顺馨:《反思、建构与解构--论史铁生的精神历程》,收入《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rl-V Odzq 43,*韩少功:《灵魂的声音》;a T'* 这是韩少功写于1991年的一篇议论性的随笔,在对小说创作的整体现状做了一番描述和评价之后,作者认为对于小说来说真正重要的是”重新获得灵魂“和”精神自由“。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对90年代社会心态和文化氛围的颇为尖锐的批判。注意作者在作出类似描述时所采取的基本立场及其所持的文学观念,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文章提到了当代两位作家张承志和史铁生,可参考其中的观点来加深你对这两位作家的理解。| s egS 44,*王小波:《思维的乐趣》 9 ^`X 4 T 这篇随笔和王小波的大部分文章一样,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即针对具体的社会、思想问题而发,并在戏噱笑骂间表明自己的态度。注意体味文章的这种批判性。tB#kN J: 注意论述过程中议论和叙述的有机结合。文中有大量随机引入的个人经历或有趣的故事,论述者的观点和态度即蕴涵在这些叙述性的段落之中。/ib |F a 注意体会作者如何游刃有余地使用多种”反讽“性语言。例如”我承认,我在抵御这种痛苦方面的确是不够坚强,但我绝不是最差的一个“--略带夸张的形容词”痛苦“、”坚强“等,调侃性的语意转换:”的确不够……但绝不是……“,共同构成”反讽“的多意性和暧昧性。96$lJ +h{ 45,*苇岸:《大地上的事情》 这篇散文由许多札记式的片段组成,记录自然界或作者身边的种种事物,并记录了作者的哲理式感悟和评价。文章所谓的”大地上的事情“,比如蚂蚁窝的样子、熊蜂的尸体、一只飞翔的鸽子、空地上的孩子、黎明时鸟的叫声、五月的麦田、阳台上的两只麻雀等,都是一些往往被人群忽略的事物。但文章的描述方式,却使我们仿佛第一次看到这些事物,兴致盎然 Page 11 of 25 地去观察虽微小却蕴涵着生命的庄严和奇妙的自然界。注意体味每一段落中白描--以简洁的文字勾勒事物的行状,取喻--采用拟人或比喻,议论--从普通事物中挖掘出意义,这三者的融合,从而使每一段文字既是对实物的描绘也是充满诗意的哲理性片段。=~;$[4~C 46,*刘亮程:《寒风吹彻》)Yrbhv(W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但既非纯粹地写景也非直接抒发情感,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情境与情感联系起来。寒冷的冬天,在光线暗淡的屋内围抱火炉,散漫地回想一些人与事--从一次寒夜的经历、一个冻死的陌生人、在冬天死去的亲人和年迈的艰难地抵御着冬天寒冷的母亲,直至黑夜完全降临。这是散文的主要内容,但它所传递的内涵却是某种关于生命的抽象体验。这种效果的获得,主要是因为文章始终是在双重涵义上使用”雪“、”冬天“和”寒冷“这些字眼。”雪“、”冬天“、”寒冷“在这篇文章中,既是对真实情境的描绘,也蕴涵了叙述者随着年龄增长而对生命中的冷漠、孤单、衰老等的体验。文章开始时写到:”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象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联系整篇文章,理解这里所谓的”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指的是什么? K '.fI > 第三编 诗歌部分 D-.*GpQo 47,*郭沫若:《天狗》 ?n L^E4 `o 要抓住本诗无羁的想象,无羁的思想--在民间传说中的”天狗“形象中寄予彻底的否定与破坏(直至自我否定与破坏)的现代精神,无羁的形式(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由此显示的诗人无羁的创造力;并进而感受五四的时代精神。czv.^* 6 48,*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0/!R FVU 1,要抓住本诗形式上的追求:前三句完全重复,第四句变化中有重复(1、5节,2、4节,3、6节末句句式一一对应),形成”依洄“吟唱的风格;精心选用灰韵(吹,洄,醉,辉,悲,碎),营造一种阴柔感。--请在反复吟诵中感受本诗的韵味。#e$ G ' 2,可以徐诗与郭诗比较,进而领悟徐志摩及新月派诗人”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努力与贡献(于赓虞:《志摩的诗》)。n@)[O)G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F 《志摩的诗》、《猛虎集》,或其中的《雪花的快乐》、《残诗》、《太平景象》、《再别康桥》、《黄鹂》等。{ _ a”Kua 【参考书(篇)目】 iG2ry ku; 《徐志摩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s) (1),要抓住本诗的艺术构思:诗人满怀爱国激情从海外赶回祖国,国家的现状却使他极度失望,于是就有了写诗的冲动。但诗人却把感情的酝酿、发展过程全部压缩掉,只从感情的爆发点起笔,连声高呼:“我来了”、“我来了”、“不对”、“不对”,先声夺人地把悲愤、绝望的情绪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仿佛郁积已久的火山突然爆发。,EA!Ph5_T (2),同样引人注目的是这首诗形式上的整齐:每行字数基本一致,两行一韵。这不仅体现了闻一?quot;建筑美“的追求,更是将奔放的情感收敛于谨严的形式中,形成闻诗所特具的沉郁的风格。, :Xof UB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 jQ=(1),这首诗在闻一多先生的诗中,是颇为特别的,甚至在现代新诗中都不多见;很多关于闻诗与新诗的选本中,也很少被选录。它的价值大概也在这里:通过这首诗的阅读,你对闻一多先生其人其诗有什么新的体认? FH /MD (2),在注释中,提到了本诗收入诗集时,对在报刊上发表的文本有所改动。试对这 Page 12 of 25 些改动作出你的分析。jm D 3u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红烛》、《死水》,或选读其中的李白之死》、《太阳吟》、《忆菊》、《口供》、《也许--葬歌》、《忘掉她》、《死水》、《心跳》等。qkeU7~K' 【参考书(篇)目】;]mA-b^> 《闻一多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 + E` 50,戴望舒诗二首 《寻梦者》 TJ_ v w*V 读本诗要抓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将现代人的”寻梦“思绪寄寓在一个”寻找金色的贝“的民间故事里,一虚一实,巧妙交织为一体。--细读全诗,体会诗人怎样把他这一艺术构思转化为外在的形式特点:将类似民歌的夸饰、复沓与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一体;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然后,反复吟诵全诗,体味流动其间的诗情与诗绪:既是明朗的(表现了追求理想的执著),又是迷惘、感伤的(表现追求中的疲倦与苍老)。4y/u1oHm”% 《乐园鸟》 欣赏本诗本要从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入手:全诗四节,每节五句,第三句将全诗分为两段,而且是同一句:“华羽的乐园鸟”,仿佛在反复地呼唤与寻问;本诗正是向着这只宗教里的天堂中的华美的鸟连续发出了五个问题。因此,可以把这首《乐园鸟》看作是现代人的“天问”。再进一步琢磨,还可以发现,这只“春,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地“飞着”的“乐园鸟”也就是诗人自己,他们合二为一,“天问”就是“自问”。仔细琢磨诗中的“五问”,想一想:诗人对人(自己)无休止地的理想追求提出了怎样的疑问,这反映了现代人(作者)的怎样一种矛盾的心境? 0 %s `[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W8/%`R 7p 《戴望舒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或选集,或单篇,如《雨巷》、《我底记忆》、《印象》、《对于天的怀乡病》、《单恋者》、《秋天的梦》、《我用残损的手掌》等。c 【参考书(篇)目】 A{ l/“VRn 孙玉石:《去寻找无价之宝吧--读戴望舒的〈寻梦者〉》,收《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A ^iO ] 刘孟沐:《求索者的脚印--读戴望舒的〈乐园鸟〉》,收《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y |g{fA 51,何其芳:《预言》 FfB [?[WR 读这首诗要抓住全诗构思与结构上的特点:前五节充满青春激情的对爱情的竭力渲染与铺写,与最后一节的突然翻跌,形成强烈对比:这不过是”无语而来,无语而去“的梦。抓住这一”全局“之后,再去细读各节诗,就可以发现,最后的”突转“,其实前面早有蛛丝马迹,形成一股青春激流底下的感伤的潜流,最后才喷发出来。了然于此,再去吟诵全诗,就会读出两种诗情明暗、虚实、起伏之间的丰厚的韵味。Wi9XQz^? 【参考书(篇)目】.mdVG FkK 孙玉石:《梦中升起的小花--何其芳〈预言〉浅析》,收《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R y8.Dx x 52,卞之琳诗二首 W^D >4 : 《尺八》 1935年春,诗人乘一艘名叫”长安丸“的船来到日本,住在日本古都京都的东北郊,夜半听楼下房东吹奏”尺八“--一种类似箫的乐器,相传于唐朝时传入日本,因长度定为一尺八寸,故称”尺八“;后来据周作人考证,尺八起于印度,传入中国,于宋代传到日本,在中国 Page 13 of 25 本土反而失传--,因而引发出无限乡愁,同时渗透着”对祖国式微的哀愁“(卞之琳语)。*_H Qa 4 要抓住本诗抒情方式的变化,诗的小说化与戏剧化的努力。要注意诗人怎样将直接的抒情转化为一种叙述,特别要把握全诗叙述角度的变化:前三句客观叙述尺八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历史;四五句将诗人客观化为一个”海西客“,叙述由历史时空进入现实时空;六至十句则通过”海西客“(即诗人自己)的想象,重现唐代的日本”番客“从长安”访取“尺八传入日本的历史。十一至十三句括号里的设问与”归去也“的呼唤,可以看作是诗人直接发出的声音,也是全诗的点题之笔:诗人正是从日本在”年红灯“(霓红灯)所象征的现代化的繁荣中仍然保留着中国古代的传统(”还漂着一缕凄凉的古香“)里,感受到了不可扼制的乡愁与中国落后的式微感。N”R: 断章》 本诗只有短短四行,却可以引发出读者与评论者的多样阐释。'%0 bD v 有读者将本诗读解为人生不过是一种别人的“装饰”。llxw^;GrU 作者却表示他并不看重“装饰”的意思,“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强调事物既是相对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你”在看风景,“你”也在“看风景人”的视野中成为风景,两者互为风景,又都是观看者,处于“看”与“被看”的关系和情境中。B[6 RyOE_ 也有人把《断章》看作是“一首情诗”,或者说是“想写的情诗中的片断”:它“写出了'人'对'情'的无奈,及'情'对'人'的捉弄”。z `2 _6&El ks fY1@6v{ 请细细捉摸本诗,对前述“释义”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另作解读。{RT 'Y>saa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N h H(《雕虫纪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或选读《古镇的梦》、《航海》、《雨同我》、《白螺壳》等篇。%B“9e~VU) 【参考书(篇)目】 m}b;(Z s 何志云:《层层叠叠”梦之根“--读卞之琳的〈尺八〉》,收《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z_ f ^0x| 孙玉石:《小景物中有大哲学--读卞之琳的〈断章〉》,收《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G g~ ¬ 53,艾青诗三首 {h2 COGoy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y;~8 b~X* 注意本诗音乐式的结构:起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平缓,低沉,倾诉式的叙述语调,形成全诗?quot;主旋律”;接着精心安排三个乐段,由诗人与土地上的“人”--北国林间赶车的农夫,南方乌篷船里的农妇,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进行对话,在如怨如恕的倾诉中,不断深化刻骨铭心的“寒冷感”,并作抽象的概括提升:“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苦痛和灾难芟裾庋┮挂谎憷致ぱ?quot;,突现了全诗的象征意义。在这三个乐段之间,主旋律乐句不断重现,将诗人悲苦、忧郁的情感逐渐推向高潮。而最后的尾句却又给人以”些许的温?quot;,有如余音袅袅,耐人遐想。h V6(jc 《乞丐》 g`+D7j;k} 注意本诗?quot;造型“的特点:乞丐”凝视着你“的”固执的眼“,”永不缩回“的”乌黑的手“,具有极强的雕塑感与概括性,诗人的同情与愤激全都凝定其中;这正是”诗“与”画“的相通。f']y$ * 《黎明的通知》 `dn g 1({k Page 14 of 25 注意本诗”呼唤式“的叙述语调,可与《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相比较。诗人着意运用两行一节的快节奏,精心选用排比句式,以造成一浪推一浪的气势,全诗充满了动感,意境也十分开阔。请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光明的渴求,以及历史黎明期的欢乐感。N sUho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z :m`VF O 《艾青全集》第1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或选读《透明的夜》、《马赛》、《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手推车》、《向太阳》、《我爱这土地》、《树》等。可尝试写《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参考书(篇)目】 《艾青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洪子诚:《〈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分析》,收《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y-~ B E~= 54,冯至诗二首 uk g +].《十四行集》之十六 <% V] l^Bu 读冯至的《十四行诗集》要抓住”生命的体验“这一环节。在本诗里,诗人选取了一个特定的视角--高高的山巅,站在那里,于一呼一吸之间,体验着风吹水流式的生命感应。试还原诗的情境,想象自己也身处于高高的山巅,细细体验:自我生命怎样融化入大自然,达?quot;物我一体”的境界;那流动着的生命(水,风,云,雾……)如何凝定在生命的静态(山,平原,路,树,蹊径……)之中…… L|. ^Qi 《十四行集》之二十六 这是另一种生命体验:如何看待我们自以为已经熟知的外部与自我世界?阅读此诗要抓住几个关键词语:诗的一开始就提出“熟路”这样一个意象,然后不断以“隐藏”、“生疏”、“迷途”这样的抽象词语加以颠覆,自然引出第三节的意念提升:对“身边”的“事物”要保持一种新鲜的紧张感,不断有“新的发现”;最后一节更是引向“自己”:连自己的发肤属于谁都是可以提?quot;疑问“的。:8^c¬b]V ” 反复吟诵这两首诗,以体会“诗与思相结合”的“沉思的诗”的韵味。t wGY x=p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十四行集》,或选读《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原野的小路》、《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深夜又是深山》、《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等篇。¬dUW:&c4 + 【参考书(篇)目】;kQL Ma< 解志熙:《诗与思--冯至三首十四行诗解读》,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3期。a#$,G{';I.王毅:《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1925-1949)》关于《十四行集》细读部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dH-9sQ 55,穆旦诗三首 u] =aX vuj 《赞美》 Lv(op= 1938年2月,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年仅20岁的西南联大学生穆旦作为“护校队员”,和部分师生一起,从长沙出发,跨越湘、黔、滇三省,将学校迁往昆明,行程三千里。诗人第一次感受到自我生命与生养自己的土地、土地上的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思考着民族的未来。于是,诗泉喷涌,写下了以后在现代诗歌史上很有影响的《赞美》等诗篇。%-/PK@>hoI 这是诗人的切身经验、生命体验与理性思考的结合,是现实、象征与玄思的结合,表现在诗歌语言上就是具象与抽象的结合。--阅读《赞美》应该在总体把握全诗的思绪、情调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本诗的语言。]e(@SsaS?d 试以诗的第一段为例:头两句“走不尽的……\数不尽的……”这都是具体的现实的描 Page 15 of 25 写;第三句总体的具象描写中,出现了“亚洲的”这样的修饰语,赋予眼前的“土地”以更广阔的意义;第五句中叙述性的“东流的水”前出现了“单调”这一抽象词语,就于客观形象中加入了主观感受;第六句就达到了抽象的提升,这里的“森林”已不是森林本身,而具有一种历史的象征意义,而读者也因此领悟:这整段的描写都具有某种象征性,或者说是写实与象征的结合。X;QG6_ _- 请对下面的诗句也作这样的具体分析。Rd>M XX“? 《出发》 C]ag] E1v 全诗充满了对立的概念:”和平“与”杀戮“;”欢喜“与”可厌;“人”与“机械”、“野兽”;“新的美”与“失去了自由”;“希望”与“失望”以至“死”;“善感”与“僵硬”;“个人的哀喜”与“被蔑视、被否定”……。前者是人们告知与许诺给予的,后者是诗人的眼睛与心灵所看见与感知的;正是在这对立两极间的渗透,纠结,缠绕,跳跃,猛进与突转,造成一种陌生与生涩的奇峻、冷峭、惊异的美,显示了诗人“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郑敏语),诗人与我们读者也就从中收获了“丰富,和丰富的痛苦”。OCI-%>yZ+G 《诗八首》 , f?i 在这首诗里,诗人表达了他对爱情这一人类与文学的永恒主题的独特的现代体验。依然是相互矛盾的感受与概念对立、渗透,纠结为一团:一?quot;上帝“、”我的主“(诗人郑敏认为,”上帝“是”代表命运和客观世界“的)在冷冷地观察、支配着”我“和”你“。要从总体上去把握,不要试图作逐字逐句地落实性的解读,那是徒然的。初读者可以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如”我们相隔如重山“、”爱了一个暂时的你“(第一首);”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使我们丰富而危险“(第二首);”我越过你大理石的理智殿堂“(第三首);”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第四首);”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一切在它过程中流露的美\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第五首);”相同和相同溶为怠倦,\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他底痛苦是不断的寻求\你底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第六首);”让我在你的怀里得到安憩“(第七首);”在合一的老根里化为平静“(第八首),但仍要还原为对每一首诗的思绪、情感的整体把握。[u]Rt4L'M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茶馆》(第一幕)是中国话剧史空前的一幕,出场人物之众多、对白之精到是中外话剧罕见的。这有赖于剧作家老舍、导演焦菊隐以及满台好演员的”绝配“。现从剧本角度提几个可供分析的问题: A?%y #nY W (1)、欣赏剧本主要是看对话如何展现人物性格和推进戏剧冲突,本剧出色之处也在人物对话,比如台词最多的王利发与最少的马五爷,都能以极普通的日常口语将他们的身份、性格展现出来。马五爷开口三次,台词一共三十个字,却被塑造得栩栩如生。请为每个角色找一句最能体现性格的台词。Wj(.[}v (2)、角色众多,满台都是人,不可能同时参与对话,本幕可分数节,每节以几个人为主,发展一个冲突。请为划分段落,并体会如何过渡,以哪个角色”串场“。U`+ip L gX *(3)、《茶馆》曾拍成电影,有条件可以一看,注意舞台设计、演员调度等细节,并与剧本比较异同。JF J ”Ky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龙须沟》 wY]E@ 06* [参考书(篇)目] {RB5ewR B| 焦菊隐等:《座谈老舍的〈茶馆〉》,1958年《文艺报》第1期,又见《老舍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 Page 21 of 25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大纲 绪论1.文学与外在环境之关系 2.中国文学与宗教之关系 3.「文学通史」「文学断代史」「文学专史」的特性与重要著作 4.民间文学与文人创作的关系 5.历代文体兴盛与帝王提倡之关系 6.中国「文体」观念的演进与代表著作 7.「文学运动」的特质 先秦诗经 1.简述诗经的作者与时代。2.孔子删诗之说的商榷。3.何谓「六义」,试举例说明。 4.何谓「四始」?各家说法中裴普贤先生认为《史记》的四史说最为乎实,何故? 5.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先秦散文 1.请简述先秦散文的发展梗概。2.先秦散文中,《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文章有何特色? 先秦楚辞 1.何谓「楚辞」?楚辞的艺术特色与成就为何? 2.何谓「离骚」?〈离骚〉写作的时代背景与情志内容为何? 3.何谓「九歌」,九歌的文学特征为何? 4.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先秦神话 1.何谓「神话」?中国神话的类型与题材有哪些? 2.请介绍几本保存中国古神话的重要典籍。先秦文论 1.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莫不同祖风骚」,李白〈古风〉:「劣于汉魏近风骚」,何谓「风骚」?其代表的文学精神为何? 汉赋 1.「赋」的文学特征如何? 赋体文学发展的源流与演变如何? 2.汉代辞赋分「写物」、「言志」两大系统,请举例说明。3.汉赋全盛时期,重要赋家及其作品介绍。4.汉赋兴盛的的原因为何? 5.汉赋受到儒家何种理念的支持?此理念与实际相符的情形如何? 6.两汉赋体的演变与发展。汉散文 1.两汉散文概述。2.请概述汉代散文的成就。3.试述《史记》的文学成就。4.史记的文学价值。5.王允说:「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王固认为:「司马迁著书,……微文刺讥。」《史记》是否为谤书?试抒己见。 6.试比较司马迁《史记》与班固《汉书》文章风格、取材、内容之异同。7.试述王充之文学见解。汉代诗歌 1.何谓「乐府」?乐府官署的兴废时期为何?与文学的关系如何? 2.郭茂倩《乐府诗集》有关汉乐府之分类如何?试列举诗例说明。 Page 22 of 25 3.试述两汉乐府诗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4.何谓「文人乐府」?汉魏文人乐府与民间乐府在内容、技巧之表现上有何异同? 5.试述五言诗的起源。 6.古诗十九首之时代背景、内容及其艺术成就如何? 7.叙事诗的起源为何?试简述汉代两大叙事诗的文学成就。8.试比较汉古诗与乐府之不同。汉代文论 1.七体文学介绍。2.何谓「十翼」,十翼的文学观为何? 魏诗 1.试述建安诗歌的基本特征。(何谓「建安风骨」?)2.何谓「柏梁体」?其于后世文学影响如何? 3.试比较正始与建安文风。 4.《文心雕龙?明诗篇》云:「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试以文学史观点解释之。两晋诗 1.试述陶渊明诗的风格与特色。 2.试述两晋阶段,太康、永嘉、义熙前后诗歌的风格与流变。(请举代表作家及作品说明之)3.陶渊明与谢灵运诗风之比较。南北朝诗 1.陶渊明与谢灵运诗风之比较。 2.「 元嘉体」的文学特色为何?试举三位代表诗人为例说明之。3.何谓「永明体」?有那些代表作家?对后世诗歌有何影响? 4.何谓「宫体诗」?其得失如何? 5.试论庚信诗赋之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之地位。魏晋南北朝小说 1.何谓志怪小说?试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兴盛之原因,并列举五部重要作品简述之。2.试述《世说新语》的内容与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唐传奇与六朝志怪在内容、形式与写作技巧有何不同? 南北朝民歌 1.试比较南北朝民歌中「吴歌西曲」与「梁鼓角横吹曲」之文学特色。﹝略述南北朝乐府之异同及其对唐诗之影响。﹞ 魏晋南北朝文论 1.六朝文学发展理论主要集中在「文笔说」与「声律论」,试就所知析论之 唐诗6.沉德潜云:「正字古奥,曲江蕴藉,本原同出嗣宗,而精神面目个别,所以千古。」试比较二人诗风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略述唐诗繁荣的原因及各期代表作家之诗风。2.试述有唐一代诗体的演进与发展。 3.初唐四杰的诗风如何?对唐诗的发展有何贡献? 4.试述唐代自然诗派兴起之因及其代表诗人之作品特色。5.试比较王维、孟浩然自然诗之异同。 6.何谓边塞诗?唐代边塞诗兴起的原因为何?其代表诗人及作品特色如何? 7.试比较岑参、高适两大边塞诗人诗作之题材、体势与风格。8.解释名词:「元和体」「大历体」「西昆体」「诗家天子」「诗圣」「诗史」「诗仙」「诗佛」「秦 Page 23 of 25 妇吟秀才」「郊寒岛瘦」。 9.李白、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大巨人,宋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李白不能作。」试就二人才性思想、作品体制、风格及诗歌史地位加以比较。 7.中唐奇险诗派产生的背景原因为何?其作品之形式与风格有何特色。8.试述中唐元白的文学主张及其诗歌特色。 10.汪立名〈白香山诗集序〉云:「大历后以诗名家者,多受杜诗影响。」试就中、晚唐诗坛,胪陈事实说明之。 9.试以文学史知识解释元好问〈论诗绝句〉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唐散文 1.试评述韩柳的文学主张及其散文特色。 2.何谓「八代之弊」?试述其发端与流变情形。 3.试详论隋暨唐初复古运动何以失败?韩柳古文运动何以成功? 4.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主张 5.唐、宋两次古文运动的异同 6.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成就与风格 7.试述古文运动在唐宋之间的演进与发展。唐传奇、变文 1.何谓「传奇」?唐传奇的成因为何? 2.唐代小说就内容而言可分几类,试举例说明之 3.。何谓「变文」?变文之形式如何?试述变文之来源及其影响。4.「变文」主要题材有哪些?试举例说明之。5.唐传奇与宋话本之比较 6.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认为「传奇」之名,自唐至明凡有四变,试胪陈比较之。7.唐传奇与六朝志怪在内容、形式与写作技巧有何不同? 唐文论 1.试述唐代文学复古论之主张。2.试评述韩柳的文学主张及其散文特色。3.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主张4.唐、宋两次古文运动的异同 晚唐五代词 1.试述词的起源,并说明词何以又名「诗余」。 2.试以重要词家为例,说明词体于唐宋间的演进情形。(唐五代重要词人及词风、北宋词人及词风、南宋词人及词风)。3.敦煌曲子词与花间词之比较。宋诗 1.宋诗的特色及其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 2.宋诗的流变与各期各派之特色3.宋代诗话兴盛的原因 4.西昆派的代表人物,特色与影响 5.试以文学史知识解释元好问〈论诗绝句〉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6.欧阳修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与地位 7.苏轼的文学成就与影响8.杨万里的诗歌成就与特色 9.陆游的文学成就10.「永嘉四灵」的诗歌成就 11.「江湖派」的代表人物与成就12.遗民诗的代表作家与成就13.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 Page 24 of 25 首》的文学见解 宋散文 1.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主张2.唐、宋两次古文运动的异同 3.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成就与风格4.试述古文运动在唐宋之间的演进与发展。5.北宋古文运动的发展6.欧阳修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与地位 7.苏轼的文学成就与影响 宋词 1.敦煌曲子词与花间词之比较。2.宋词兴盛的原因 3.北宋词的分期及代表作家4.欧阳修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 5.欧阳修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与地位 6.柳永词的特色与成就7.苏轼词的特色、成就及影响 8.苏轼的文学成就与影响9.周邦彦词的特色与成就 10.秦观词的内容特点及艺术成就11.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 12.北宋慢词的发展13.南宋词的发展与重要词派 Page 25 of 25 文学评论资料1(2)“者”:基本语法功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可分两类a :“谓词性成分+ 者”,如“赦之,以劝事君者”。代词“者”加在谓词性成分后,可使谓词 性成分名词化。b “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 者”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 得到强调。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字结构表示施事者。 第十二节副词 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它虽然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不能表示具体事物、动作行为或 性质状态,而只能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时间、程度、范围、肯定否定或情态、证据。它一般是修饰 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词语。 2、时间副词:(1)表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a “向、乡”是同一个副词,只是写法不同,译为“从前、刚才”;b “既、业”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相当于“已经”:“c 尝”“曾”表示过去 做过某事,译为“曾经”。先秦只用“尝”,汉代后用“曾”。 (2)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有“方、正、适、会”等。a “方”一般只用在动 词性词语前面,译作“正在”;b “适、会”还可作用在主语前面,译作“正遇上”。 (3)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有“行、将、且、垂”等。在动词前作状语。可译为“将要、快要、就要”。 (4)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有“俄、暂、姑、常、雅、素”等。“俄、暂”是表示时间短暂的,相 当于“一会儿”“不久”。a “姑”意为“暂且”;b “常、雅、素”表示时间长久。“常”相当于“经 常、时常”,“雅、素”相当于平素、一向。 3、范围副词:(1)表示总括:包括无遗或很少例外的副词,有“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共、率”等。a “毕、举”是表示都、全部的意思,b “凡”意有二,一是用在句子前面表示规 律性的归纳,表示“凡是”、“大凡”;二是用在数词前面表示总括事物的数量或动作的数量,相当于 “总共、共”;c “率”也表示总括,意思相当于大都、大致。 (2)表示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词。有“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 Page 1 of 42 文学评论资料8 第二个十年 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1、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1邓中夏 向诗人发出“从事于革命的实际活动”的号召。1923。○2蒋光慈《新梦》:开创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新诗“平民化”的极端,消解主观性和个人性;注重理性理想的灌输而趋于平实。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大众化(非诗化)”创作趋向 1932.9,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1“捉住现实” 及时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生活及革命斗争,注重宣传鼓动作用。殷夫 《1929年的5月1日》 正面反映工人阶级自觉斗争的最初尝试。蒲风 《茫茫夜》 母子对话揭示农村苦难的根源,战士形象的塑造。 《六月流火》 长篇叙事诗。反映围剿和农村革命的深入。杨骚 《乡曲》 30年代农村的破产与骚动。“国防诗歌” ○2“诗的意识形态化” 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加强,强调表现集体的大我。 殷夫 早期《孩儿塔》集中多对爱情与自然的歌咏,投身革命后“我已不是我”。○3直接描摹现实和“歌谣化” 抒情因素减弱、叙事因素加强的趋势。直书胸臆的抒情和叙事诗的发展。使诗成为“群众的听觉艺术”的努力。创造诗歌新形式的试验。○4得失 扩大了表现领域,美学风格的拓展。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色彩和刚健壮阔美。 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和创作个性。题材单一化,诗人主观世界和艺术个性的消失,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3、臧克家 现实主义精神:关注现实和底层人民苦难,艺术上却与新月派相通。《烙印》《罪恶的黑手》集 “坚忍主义”。农民式苦吟。 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1928《新月》月刊新诗栏,1930《诗刊》季刊。 1、非格律化倾向和“纯诗”立场 徐志摩 《诗刊放假》 对闻一多格律立场的一种松动。 陈梦家 《新月诗选》 序言被视为后期新月派的诗歌宣言。向自由诗发展的趋向。针对左翼的,自我表现、超功利的。 2、精神危机和艺术探索 ○1幻灭的诗感 徐志摩 从《志摩的诗》到《猛虎集》《云游集》 《渺小》《生活》《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向瘦小里耗”。陈梦家 《一朵野花》 幻灭的空虚,迷茫的感伤。 ○2现代化倾向 强调抒情,出现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陈梦家 《都市的颂歌》《自己的歌》 孙大雨 《自己的写照》 徐志摩 《两个月亮》 以象征和暗示构成隐晦的艺术境界。 3、“商籁体”的尝试 更自觉的试验,发现中西诗体形式的“契合点”。 Page 1 of 25 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由后期新月派和早期象征派演变而来。 1、现代派的形成:《现代》杂志创刊 1932.5 戴望舒《雨巷》 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1927 《我的记忆》 现代派诗的起点。1929 2、现代派诗的主要特征 施蛰存《又关于本刊中的诗》 现代派诗歌的宣言。“纯然的现代诗”。○1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 “现代都市风景线” 郁琪《夜的舞会》施蛰存《桃色的云》徐迟《二十岁人》 “都市怀乡病” 徐迟《春烂了时》 “现代都市青春病” 戴望舒《回了心吧》《寻梦者》《夜行者》《单恋者》《乐园鸟》 理想失落后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和感伤。○2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行 文言语词入诗 戴望舒《小病》何其芳《脚步》李广田《灯下》(早期象征派)诗的散文化 坚持“纯诗”观念。废名《谈新诗》:内容是诗的,形式是散文的。 戴望舒《望舒诗论》:不借重音乐而借重“诗情”生发的韵律。 3、戴望舒:象征派形式与古典派内容的结合 与传统诗歌主流的深刻联系。《我的记忆》 “有节制的潇洒”,残酷的主观记忆外化为友。日常生活化的意象。《印象》 听觉视觉意象的叠加,具象的直观与抽象的暗示融合。 《寻梦者》 大时代里个人命运的忧伤,奋斗者心灵的历史,“华美而有法度”。 4、《汉园集》三诗人 1936 ○1何其芳 《燕泥集》《预言》 冷艳的色彩、青春的感伤、精致的艺术,交汇着东西方影响。《欢乐》《爱情》《砌虫》《梦歌》《罗衫》 美丽的诗,天真可爱的忧郁。○2卞之琳 《数行集》《音尘集》《鱼目集》 醉心于新诗技巧和形式试验,“欧化”“古化”。 新的智慧诗 自觉的哲学意识,具象词与抽象词相嵌合的语言试验。对早期白话诗、宋诗等“理趣”的回应与发展。《断章》。 诗的非个人化 用冷淡掩深挚,从玩笑出辛酸,诗人主体的退出与模糊。对早期白话诗的反拨,向传统的回归。○3李广田 《行云集》 5、废名:“东方化”的现代诗人 “诗禅”与六朝文风致的晦涩,现代人的孤洁感。《掐花》《街头》 《十二月十九夜》 思接万仞千里,超越逻辑的瞬间顿悟。与西方现代派相通。 6、林庚 新格律诗试验。转向对传统诗歌形式的历史借鉴。从《夜》《春夜与窗》到《北平情歌》 第三个十年 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一)、抗战初期的同声歌唱 1、战斗性、宣传性 写实主义诗风,记录抗战初期昂扬乐观的民族情绪。诗歌题材领域的扩大。健康浅露的抒情内容,宣言式直书胸臆,议论式陈词,描摹再现的叙写方式。 2、民族化、大众化 Page 2 of 25 用民间形式宣传抗日的热潮。老舍《剑北篇》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的试验。诗朗诵运动。主张使诗重新成为“听觉艺术”,以服务于抗战。高兰、光未然 3、散文化自由诗体 田间 “时代的鼓手”,鼓点式的诗。《给战斗者》 自由形式而有节奏。(二)、相持阶段的艺术探索 1、形式美的追求与探讨 ○1力扬 《我们底收获与耕耘》《射虎者及其家族》 艾青的影响 ○2李广田 《论新诗的内容和形式》 艾青《诗论》朱自清《新诗杂话》李广田《诗的艺术》朱光潜《诗论》 ○3卞之琳 《十年诗草》 多方面尝试引起诗坛的讨论和总结。 2、个性化的自觉追求 ○1臧克家 《泥土之歌》 洗净铅华的朴素美,更生活化,更纯净。○2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深沉感情的外化,舒缓中悲壮的情思。○3王亚平《火雾》 以具体形象表现诗人战士的性格与情操。 3、七月诗派 艾青影响下,胡风为中心。 阵地 《七月》《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 诗人 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孙钿、方然、牛汉 特色 “突入生活” 的革命现实主义,融入个人体验;散文化自由诗体。 诗集 《七月诗丛》、《七月新丛》《七月文丛》之诗集、《白色花》(81年)作品 阿垅《纤夫》思辨的力量、绿原《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成熟的情思 4、抗战后的讽刺诗和政治抒情诗 郭沫若 《进步赞》 反语中巨大的愤怒。 臧克家 《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 尖锐的政治主题,诗句朴素自然。学生运动中的“诗朗诵”运动 袁水拍 《马凡陀山歌》 与小市民的深刻联系,怪诞与真实的统一,通俗形式。 二、从校园诗人群到“中国新诗派”(一)校园诗人群 1、从生命的“沉潜”到艺术的“沉潜” “知性的提升与融合”和“文本实验”的自觉 逼视现实的“沉思的诗”。 2、冯至《十四行诗集》 生命体验自觉上升到哲学的层次。西方思潮的影响和东方哲学的底蕴。《甚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深夜又是深山》 将自然流动的美凝定为有法度的美。一系列“流动”与“凝定”的意象。内在诗思与外在形式的和谐。艺术上相对完美,庄严、单纯与从容。(二)中国新诗派 1、形成 北方 诗人 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 阵地 《大公报•文》《文学杂志》《益世报•文》《文艺复兴》《文汇报•笔会副》 南方 诗人 杭约赫、唐湜、陈敬容、唐祈,辛笛 阵地 《诗创造》 联合刊物 《中国新诗》1948 主张 提倡“新诗现代化”。袁可嘉、唐湜、陈敬容 2、“综合”: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 Page 3 of 25 社会的、个人的现实,表现于暗示含蓄,追求思想的感性显现。将意象与思想凝合,传统的主观抒情变为戏剧性的客观化处理。强调“诗的思维与语言的根本改造”。 3、穆旦 ○1处于矛盾张力上的“自我” 现代式的困惑、分裂和破碎。《被围者》以“残缺”为中心的现代哲学和诗学。○2“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 怀疑的眼光,摆脱二元对立,冷峻的逼视和清醒的超越。 《打出去》《我向自己说》《玫瑰之歌》《出发》《先导》《五月》 ○3“非诗意”的抽象化抒情 拒绝传统意象,冷峭奇峻。 《还原作用》 “使诗的形象现代生活化”,现代人荒诞无奈的生活体验。○4诗的语言的现代化 拒绝文言,“现代汉语写作的最前沿”,鲜明的民族性,沉雄之美。《诗八首》《赞美》 三、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 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收与创造,“诗的歌谣化”的极致。颂歌为主、大众代言、抒情放逐、朴实易懂、借用民谣。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漳河水》。叙事诗潮流。 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范畴、起止年代与标志性事件;熟练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在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基本面貌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把握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的发展脉络;思考各阶段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的特点;学会综合运用本章知识指导以后各章的学习。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根本特点 一、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十年 (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的文学发展 识记:(1)第一个十年的文学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2)“五四”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3)“五四”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4)1921年以后涌现出的文学刊物和新文学社团。 (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的文学发展 识记:(1)第二个十年的文学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及其理论主张。(3)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的主要参与者及其论争的焦点。(4)左翼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5)30年代出现的主要文学流派。 (三)第三个十年(1938—1949)的文学发展 识记:(1)第三个十年的文学通常又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这一时期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抗战初期的文学与解放战争时期文学。(2)抗战初期以街头诗、独幕剧等为代表的文学创作实践。(3)解放区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4)国统区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5)现代文学阶段结束和当代文学阶段开始的标志。 二、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 识记: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重要特色 一、当代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Page 4 of 25 (一)十七年文学 识记:(1)“十七年文学”是指从1949年到1966年“文革”开始前这段时期的文学。(2)“十七年文学”的基本特征。(3)“十七年文学”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二)“文革”时期的文学 识记:(1)“文革”期间的文学,有不同的两个部分:一是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作品;二是秘密或半秘密状态写作和传播的作品,通常称为“地下文学”。(2)公开发表的小说的代表作。(3)《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八个“样板戏”。 (三)新时期的文学 识记:(1)新时期文学是指从“文革”结束后到80年代中期十年左右时间里的文学。(2)新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四)最近十年的文学。 识记:最近十年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创作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二、当代文学的重要特色: 识记:当代文学的重要特色。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爆发及初期新文学创作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和意义,着重掌握《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新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了解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思潮的论战,掌握新文学初期诗歌、小说、话剧、散文的创作实绩。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一、晚清文学的繁荣与五四文学革命 领会: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之间的密切关联。 二、西方文学的译介与五四文学革命 领会:“五四”时期对外国文学的介绍所发挥的进步作用。 三、《新青年》与文学革命的正式提出 识记:(1)《新青年》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主编是陈独秀。(2)1917年《新青年》上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领会:《新青年》在整个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四、文白之争及新旧文学的较量 识记:(1)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2)向新文化进行反扑的封建复古派主要有两个:“学衡派”和“甲寅派”。(3)“学衡派”的代表人物、刊物及理论主张。(4)“甲寅派”的代表人物、刊物及理论主张。 第二节 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 一、白话新诗的尝试与开局 识记: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等人对白话新诗的创作尝试。领会:现代白话诗在各种新文学文体中与传统相差最大的原因。 二、现代小说的创新与初成 识记:(1)最能显示文学革命实绩的是鲁迅的小说。(2)积极尝试白话小说的还有陈衡哲、胡适以及《新潮》作家群,包括汪敬熙、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叶绍钧等。 三、话剧形式的引入与演进 识记:(1)1906年话剧剧团春柳社成立,他们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第三 Page 5 of 25 幕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2)胡适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上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第一部刊载于正式刊物的话剧创作。(3)1921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民众戏剧社”,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 四、现代散文的发生与发展 识记:(1)1918年4月《新青年》开辟了“随感录”专栏,刊发“随感录”式的短小的时评或杂感。(2)《新青年》“随感录”作者群。(3)周作人对“美文”的倡导。领会:五四时期现代散文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 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鲁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特别对鲁迅作品中的“立人”思想要有所领会;重点掌握鲁迅现实题材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题材的小说集《故事新编》,抒情叙事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以及杂文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第一节 鲁迅的生平思想及文学志向 识记:鲁迅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领会:哪些因素决定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根本价值取向。 第二节 现实题材的小说集《呐喊》、《彷徨》 一、《呐喊》、《彷徨》概述 识记:《呐喊》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初版,收入鲁迅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所作短篇小说14篇;《彷徨》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收鲁迅1924年2月至1925年12月所作的短篇小说11篇。 分析:(1)《呐喊》、《彷徨》的主要思想成就。(2)《呐喊》、《彷徨》的主要艺术成就。 二、最初的三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识记:《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用白话写成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第一篇真正现代意义的短篇小说。领会:《药》的双线结构以及这种结构的效果。 分析:(1)《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象征意义。(2)《孔乙己》中孔乙己形象的思想蕴涵。 三、不朽的名作《阿Q正传》 识记:《阿Q正传》最初连载于《晨报副刊》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署名巴人。 领会:阿Q精神胜利法的主要体现。 分析:(1)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2)《阿Q正传》的思想蕴涵和艺术成就。 四、探索妇女解放问题的《伤逝》、《祝福》与《离婚》 识记:《伤逝》、《祝福》、《离婚》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领会:(1)《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的典型意义。(2)《离婚》中女主人公爱姑的形象蕴涵。 分析:《伤逝》的思想意义与艺术成就。 第三节 历史题材的小说集《故事新编》 识记:《故事新编》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除“序言”外,收入了《补天》、Page 6 of 25 《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8篇历史小说。领会:《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分析:《故事新编》在整体上所体现出的历史与现实相交融的特点。 第四节 抒情叙事散文集《野草》与《朝花夕拾》 一、《野草》的思想和艺术 识记:《野草》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先河,1927年出版。领会:《过客》的艺术特点。 分析:《秋夜》的思想蕴涵及其中各种形象的象征意义。 二、《朝花夕拾》的思想和艺术 识记:《朝花夕拾》是鲁迅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的10篇回忆性散文的结集,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了解鲁迅生平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朝花夕拾》的艺术成就。 第五节 社会众生像的艺术记录——浩瀚的杂文创作 识记:鲁迅的杂文,结集的共有14本,包括《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此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篇》中也有许多杂文,鲁迅一生写作的杂文,数量达百余万字。 领会:鲁迅杂文的思想成就。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 第四章 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性和历史剧的独创性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郭沫若的人生道路、美学主张和文学创作过程,识记郭沫若诗歌和历史剧创作概况,重点掌握《凤凰涅盘》、《屈原》等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领会郭沫若诗剧合一的浪漫主义风格。 第一节 诗剧合一的浪漫主义特质 识记:(1)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概况。(2)创造社成立的经过。领会:(1)郭沫若创作的根本特点。(2)郭沫若的美学主张。 第二节 开创一代诗风的《女神》 一、《女神》 识记:(1)《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中国的第一部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新诗集。(2)《凤凰涅盘》、《天狗》、《晨安》、《炉中煤》等是《女神》中的代表性诗篇。分析:《女神》集中体现出的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主要特点。 二、《凤凰涅盘》 领会:《凤凰涅盘》的思想意义 分析:《凤凰涅盘》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第三节 独具慧识与创新的《屈原》 领会:郭沫若独特的历史剧观。 分析:历史剧《屈原》的思想蕴涵与艺术成就。 Page 7 of 25 第五章 四大文学社团的贡献与影响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众多新文学社团的相关基本知识;掌握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主张、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语丝社对散文多元形态的贡献;重点掌握各个社团的代表作家如叶绍钧、冰心、朱自清、许地山、郁达夫、闻一多、徐志摩、周作人的创作实践;理解和认识这些社团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 一、文学研究会概述 识记:文学研究会成立的经过及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 二、叶绍钧的创作实践 识记:(1)叶绍钧的创作概况。(2)《倪焕之》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较有份量的、直接反映“五四”以后的时代形势及其对知识分子命运深刻影响的长篇小说。 三、冰心的创作实践 识记:(1)冰心的创作概况。(2)“爱”是冰心创作的核心思想内容。冰心的“爱的哲学”主要是对母爱、童真与大自然的讴歌。 领会:冰心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及每一阶段的主要特点。 四、朱自清的创作实践 识记:(1)朱自清的创作概况。(2)《背影》、《给亡妇》、《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是朱自清最负盛名的散文名篇。领会:《背影》抒发的父子深情。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第二节 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 一、创造社概述 识记:创造社成立的经过及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 二、郁达夫的创作实践 识记:(1)郁达夫的创作概况。(2)1921年10月出版的《沉沦》,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分析:《沈沦》的思想意义及其体现的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 一、新月社概述 识记:(1)新月社成立的经过。(2)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领会:新月社新格律诗理论提出的背景。 二、闻一多的诗歌创作 识记:闻一多的创作概况。 领会:以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为主要内容的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分析:以《死水》为代表的闻一多诗歌的艺术风格。 三、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识记:徐志摩的创作概况。 分析:徐志摩诗歌独特的艺术追求。 Page 8 of 25 第四节 语丝社对散文多元形态的贡献 一、语丝社概述 识记:(1)语丝社成立的经过。(2)语丝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散文创作为主的作家群体,语丝社最具代表性的创作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创作,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创作。(3)“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是:排旧除新、放纵而谈、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 二、周作人的创作实践 识记:(1)周作人的生平和创作概况。(2)周作人对“美文”的倡导与创作。领会:周作人散文前后期的不同特点。分析:周作人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 第六章 革命文学的兴起与30年代的文学思潮流派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20年代末关于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了解30年代初“左联”成立的经过、主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掌握左翼代表作家蒋光赤、柔石、张天翼、沙汀、艾芜等的创作;掌握萧军、萧红及东北作家群的创作;了解30年代文坛的繁荣局面;掌握废名等“京派”作家的创作风格;掌握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 第一节 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 识记: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者是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主要有郭沫若、成仿吾、蒋光慈、钱杏邨等。 领会:(1)革命文学兴起的背景。(2)革命文学论争的影响与意义。 第二节 “左联”的成立及左翼作家群的创作 一、“左联”成立的经过、主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 识记:“左联”成立的经过。 领会:(1)“左联”的历史贡献。(2)“左联”的历史局限 二、萧军、萧红及东北作家群的创作 识记:(1)萧军、萧红的创作概况。 领会:(1)萧军小说强悍、粗犷而又沉毅的特色。(2)萧红小说散文化的特点。分析:(1)《生死场》、《呼兰河传》各自思想蕴涵与艺术特色。 第三节 “京派”、“海派”及30年代文坛的繁荣 一、30年代文坛的繁荣局面 识记:(1)30年代主要的小说创作流派:社会剖析派、“京派”和现代派(包括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2)各流派的代表作家及艺术追求。领会:30年代文坛繁荣局面的原因及表现。 二、“京派”文学 识记:(1)“京派”文学共同的审美追求。(2)废名、萧干的创作概况。分析:废名小说《菱荡》的艺术特色。 第七章 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人的小说创作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人的小说创作概况,领会这几位作家创作的根本特点和不同的艺术风格,掌握《子夜》、《家》、《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边 Page 9 of 25 城》等几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一节 《子夜》及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贡献 一、茅盾小说创作概况 识记:(1)茅盾的生平和创作概况。(2)《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子夜》中的人物形象。 领会:(1)茅盾小说创作的四个阶段及每一阶段的特点。(2)茅盾小说的总体特点。(3)《林家铺子》的思想主题。(4)“农村三部曲”共同的思想主题。 二、《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贡献 识记:(1)《子夜》原名《夕阳》,1933年由上海光明书店出版。(2)《子夜》标志着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它继承了由鲁迅奠定的现实主义传统,把长篇写实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里程。 分析:(1)《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2)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 第二节 《家》及巴金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识记:(1)巴金的创作概况。(2)《家》、《寒夜》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领会:(1)巴金创作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及每一阶段的主要特点。(2)巴金小说创作的总体特点。(3)从“激流三部曲”到《寒夜》巴金风格的发展深化。分析:(1)《家》中的觉慧、觉新等人物形象。 第三节 《骆驼祥子》及老舍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识记:(1)老舍的创作概况。(2)《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小说中人物形象。领会:(1)老舍创作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及每一阶段的主要特点。(2)老舍小说创作的总体特点。(3)老舍小说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分析:(1)《骆驼祥子》中祥子、虎妞形象的典型意义。(2)《四世同堂》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第四节 《边城》及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一、《边城》: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和执着追求 识记:(1)沈从文的创作概况。(2)《边城》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领会:(1)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总体特点。(2)为什么说《边城》中的老船夫是人性“善”的化身。(3)沈从文是如何在“边城”世界里寄托个人美好的社会理想的。 分析:(1)《边城》、《萧萧》的思想蕴涵与艺术特色。(2)为什么说《边城》中的翠翠是人性“美”的化身。(3)《边城》所体现的沈从文小说的风格特色。 二、风格的难以概括即沈从文的风格 领会:沈从文小说创作独特的审美追求和的艺术个性。 第八章 曹禺、夏衍、田汉等人的戏剧创作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曹禺文学创作道路及其主要话剧创作的基本情况,识记曹禺剧作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重点掌握《雷雨》、《日出》的思想主题和艺术风格,以及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熟练掌握夏衍、田汉剧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Page 10 of 25 第一节 《雷雨》、《日出》及曹禺剧作的艺术风格 一、曹禺戏剧创作概况 识记:(1)曹禺的生平和创作概况。(2)曹禺的“四大名剧”包括《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 领会:曹禺戏剧创作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有多方面的因素。 二、《雷雨》的思想蕴涵与艺术特色 识记:(1)四幕剧《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完成于1933年,1934年《文学季刊》第3期全文刊载。1936年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正式出版单行本。(2)《雷雨》中的人物形象。领会:《雷雨》在展示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的同时,还表现了一种更为复杂、更为深刻的命运的悲剧。 分析:(1)《雷雨》的思想蕴涵与艺术特色。(2)周朴园、蘩漪等形象的典型意义。 三、《日出》的思想蕴涵与艺术特色 识记:(1)四幕剧《日出》是曹禺的第二部重要剧作,最初发表在1936年《文季月刊》第1至第4期,同年1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2)《日出》中的人物形象。 领会:从《雷雨》到《日出》曹禺剧作的发展变化。分析:陈白露形象的典型意义。 四、《原野》的思想蕴涵与艺术特色 识记:(1)三幕剧《原野》创作于1936年,1937年8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2)《原野》中的人物形象。(3)《原野》是曹禺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描写“农村”题材。领会:(1)《原野》如何体现了曹禺剧作独特的一以贯之的追求。(2)《原野》在哪些方面受到了美国作家奥尼尔《琼斯皇》的影响。 五、曹禺剧作的艺术风格 分析:曹禺剧作所体现出的艺术风格。 第二节 夏衍、田汉等人剧作的艺术风格 一、《上海屋檐下》及夏衍剧作的基本风格 识记:夏衍的创作概况。 分析:(1)《上海屋檐下》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2)夏衍剧作的基本风格。 第九章 臧克家、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创作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臧克家、戴望舒、艾青等人诗歌创作的概况,领会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掌握《雨巷》、《老马》、《大堰河——我的褓姆》等重要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了解现代派诗歌与街头诗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戴望舒与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一、30年代现代派诗歌出现的背景及特点 领会:(1)30年代现代派诗歌出现的背景及特点。(2)现代诗派对中国新诗发展的贡献。 二、《雨巷》及戴望舒诗歌的基本特点 识记:(1)戴望舒的创作概况。(2)1928年,戴望舒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诗篇《雨巷》,由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名。 领会:戴望舒诗歌所受到的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双重影响。 分析:(1)《雨巷》的思想蕴涵与艺术特色。(2)戴望舒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 Page 11 of 25 第二节 臧克家等人诗作的风格特色 一、《老马》及臧克家诗作的基本风格 识记:(1)臧克家的创作概况。(2)臧克家被称为“农民诗人”、“泥土诗人”。领会:臧克家诗歌“意新语工”艺术追求。 分析:(1)《老马》一诗的思想蕴涵与艺术特点。(2)臧克家诗歌的基本风格。 二、田间街头诗歌的风格特色 识记:(1)田间的创作概况。(2)闻一多称田间为“时代的鼓手”。领会:田间诗歌“鼓点式”的特点。 分析:《给战斗者》、《她也要杀人》的主题蕴涵与艺术特点。 第三节 艾青:现代诗歌的又一个高峰 识记:(1)艾青的生平和创作概况。(2)《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色彩的抒情诗。 领会:(1)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是艾青诗歌创作最重要的审美追求。(2)艾青诗歌既植根于现实土壤,又洋溢着浪漫主义激情的特色。 分析:(1)《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思想蕴涵与艺术特色。(2)艾青诗歌的独特风格。(3)为什么说艾青的诗歌是继郭沫若以后中国现代新诗的第二座高峰。 第十一章 赵树理、孙犁等解放区文学创作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赵树理、孙犁创作的相关基本知识,掌握《小二黑结婚》、《荷花淀》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赵树理小说在写农村生活、刻画农民形象以及追求民族风格等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掌握孙犁小说在刻画农村女性形象,以及纤丽的笔触与真诚感情相融合等方面体现出的独特风格;掌握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等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第一节 赵树理、孙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一、《小二黑结婚》及赵树理小说的基本风格 识记:(1)赵树理的创作概况。(2)《小二黑结婚》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解放区最早出现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3)《小二黑结婚》中的人物形象。领会:《小二黑结婚》如何创造了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审美趣味的艺术形式。分析:(1)赵树理的小说的民族风格。 第二节 丁玲、周立波等人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及丁玲小说的主要价值 识记:(1)丁玲的生平和创作概况。(2)《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人物形象。 分析:(1)《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思想主题的深刻性。(2)《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艺术特色。 二、《暴风骤雨》及周立波小说的风格特色 识记:(1)周立波的创作概况。(2)《暴风骤雨》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暴风骤雨》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 第三节 《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等解放区的诗歌和戏剧 一、《王贵与李香香》:现代叙事长诗的新探索 Page 12 of 25 识记:李季的创作概况。 领会:《王贵与李香香》为我国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发展做出的贡献。分析:《王贵与李香香》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二、《白毛女》:现代新歌剧的新尝试 识记:《白毛女》是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编演的,由贺敬之、丁毅执笔完成,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部大型歌剧。 领会:(1)《白毛女》人物和环境的典型化特点。(2)《白毛女》是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新的歌剧样式。 分析:《白毛女》表现的时代主题。 第十二章 钱钟书、张爱玲等国统区文学创作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统区文学创作的概况,领会钱钟书、张爱玲等人的创作风格,识记国统区文学创作的重要作品,重点掌握《围城》、《传奇》、《流言》、《马凡陀的山歌》这几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国统区讽刺文学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钱钟书和他的《围城》 一、钱钟书的创作概况及基本风格 识记:钱钟书的创作概况。 领会:钱钟书小说高超的讽刺幽默色彩。 二、《围城》的思想蕴涵与哲学意蕴 识记:《围城》最初连载于上海《文艺复兴》1946年第2期至1947年第6期,1947年由上海晨光公司出版单行本。领会:“围城”的含义。 分析:(1)《围城》的思想意蕴。(2)《围城》的艺术成就。(3)《围城》塑造的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意义。 第二节 张爱玲的《传奇》与《流言》 一、《传奇》及张爱玲小说的独特风格 识记:(1)张爱玲的创作概况。(2)《金锁记》、《倾城之恋》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领会:张爱玲小说传奇性的故事以及弥漫于其中的梦魇般的氛围。 分析:(1)《金锁记》的悲剧意蕴与艺术特色。(2)《倾城之恋》的思想蕴涵与艺术特色。 二、《流言》及张爱玲散文的艺术价值 识记:《自己的文章》、《中国人的宗教》等是张爱玲散文的名篇。领会:张爱玲散文对“私语”诉说模式成功运用。 第三节 “七月”派的诗歌和小说 识记:(1)“七月”派概况。(2)“七月”派诗歌和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创作概况。领会:“七月”诗派的共同特点。 分析:路翎小说《财主底儿女们》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 第四节 “九叶”诗派 识记:(1)“九叶”诗派概况。(2)穆旦的创作概况。领会:“九叶”诗派共同的审美追求。 Page 13 of 25 分析:穆旦诗歌独特的艺术成就。 第五节 《马凡陀的山歌》等国统区的讽刺文学 识记:《马凡陀的山歌》是诗人袁水拍用笔名马凡陀发表的一百多首山歌的汇集,是这一时期政治讽刺诗的杰出代表。 领会:《马凡陀的山歌》在新诗民族化、大众化方面的新尝试。 第十三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概况;掌握《红日》《红旗谱》《红岩》《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三家巷》等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掌握《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艳阳天》等农村题材长篇小说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掌握《上海的早晨》等工业题材长篇小说及历史小说《李自成》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掌握短篇小说《山地回忆》《百合花》《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第一节 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 一、《红日》、《红旗谱》、《红岩》 识记:《红日》、《红旗谱》、《红岩》的作者、出版时间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领会:《红旗谱》所表现的中国农民从自发反抗到在党的领导下自觉地进行武装斗争的成长历程。 分析:(1)《红日》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2)《红旗谱》中农民英雄朱老忠形象的典型意义。(3)《红旗谱》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4)《红岩》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 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识记:《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的作者、出版时间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领会:《林海雪原》所显示的我国当代小说中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相结合的发展趋向。 分析:(1)《保卫延安》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2)《林海雪原》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 三、《青春之歌》 识记:(1)杨沫的创作概况。(2)《青春之歌》、《三家巷》中的人物形象。(3)《青春之歌》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表现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优秀长篇小说。领会:《青春之歌》是如何塑造卢嘉川、江华、林红等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的。 分析:(1)《青春之歌》的思想主题与艺术成就。(2)《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 第二节 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 一、《三里湾》、《山乡巨变》 识记:赵树理、周立波建国后的创作概况。 分析:(1)《三里湾》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2)《山乡巨变》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 二、《创业史》、《艳阳天》 识记:(1)柳青、浩然的创作概况。(2)《创业史》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性长篇小说。 分析:(1)《创业史》的思想主题与艺术成就。 Page 14 of 25 第三节 《上海的早晨》等其它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 一、《上海的早晨》、《百炼成钢》 识记:《上海的早晨》、《百炼成钢》的作者、出版时间。领会:《上海的早晨》、《百炼成钢》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 第十四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诗歌创作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中国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基本概况;重点掌握闻捷、李瑛、李季等人的抒情叙事诗的创作风格;郭小川、贺敬之等人的政治抒情诗的创作风格;以及邵燕祥、张志民、蔡其矫、公刘、流沙河等其它诗人的创作特点。 第二节 郭小川、贺敬之等人的政治抒情诗 一、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 识记:郭小川的创作概况。 领会:郭小川建国后诗歌创作所经历的四个阶段及每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分析:郭小川诗歌的思想艺术特点。 二、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 识记:贺敬之的创作概况。 领会:(1)贺敬之建国后诗作的两类不同题材及各自的特点。(2)《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的艺术特色。 分析: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其它诗人的诗歌创作 一、邵燕祥、张志民的诗歌创作 识记:邵燕祥、张志民的诗歌创作概况。 领会:(1)邵燕祥诗歌创作所经历的两个时期及每一时期的特点。(2)张志民诗作的艺术风格。 第十五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散文创作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中国十七年的散文创作概况;重点掌握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表现主题和艺术特色;重点掌握魏巍、穆青的报告文学创作风格;了解杂文在十七年时期的新发展,重点掌握邓拓杂文的独特艺术个性。 第一节 杨朔、秦牧、刘白羽等人的散文创作 一、杨朔的散文创作 识记:杨朔的创作概况。 领会:杨朔散文是如何将“诗化”、“小说化”和“通讯化”融于一体的。 分析:(1)《茶花赋》的思想蕴涵与艺术特色。(2)杨朔散文的艺术风格。 二、秦牧的散文创作 识记:秦牧的创作概况。 领会:秦牧散文是如何较好地把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融于一体的。分析:以《社稷坛抒情》为代表的秦牧散文的艺术风格。 第二节 魏巍等人的报告文学 一、魏巍的报告文学创作。 Page 15 of 25 识记:魏巍的创作概况。 二、穆青的报告文学创作 识记:穆青报告文学的创作概况。 第三节 杂文在当代的新发展 识记:(1)1961年,邓拓在《北京晚报》上以马南邨的署名开辟了《燕山夜话》专栏,后来出版了分集的五册《燕山夜话》。(2)1961年,应《前线》杂志邀请,邓拓与吴晗、廖沫沙共同开辟“三家村札记”的杂文专栏。领会:邓拓杂文的艺术风格。 第十六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戏剧创作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中国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基本概况,掌握老舍的现实主义题材剧作《茶馆》、《龙须沟》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掌握郭沫若、田汉、曹禺等人的历史题材剧作,掌握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关汉卿》、《胆剑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第一节 老舍的《茶馆》等现实题材剧作 一、《茶馆》的思想内涵 识记:(1)老舍建国后的话剧创作概况。(2)《茶馆》中的人物。分析:《茶馆》的思想成就。 二、《茶馆》的艺术成就 领会:《茶馆》开启的北京历史风情画。 分析:(1)《茶馆》的艺术成就。(2)《茶馆》主人公王利发形象的典型意义。 三、《龙须沟》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 识记:(1)话剧《龙须沟》共三幕六场,1950年发表于《北京文艺》创刊号。(2)《龙须沟》中的人物形象。 分析:《龙须沟》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 第二节 郭沫若、田汉、曹禺等人的历史题材剧作 一、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 识记:郭沫若历史剧创作概况。 领会:《蔡文姬》的思想意义与艺术特点。 二、田汉的历史剧《关汉卿》 领会:(1)《关汉卿》是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想象之间的关系的。(2)《关汉卿》是如何塑造关汉卿这一形象的。 分析:《关汉卿》为代表的田汉历史剧创作的基本风格。 第十七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创作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文革时期的文学创作概况,领会这一特殊时期特殊的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识记文革时期的小说、诗歌、戏剧创作情况,着重掌握《金光大道》为代表的小说、“手抄本”小说、地下诗歌的主要特点,理解“三突出”原则和高、大、全审美模式。 第一节 特殊时期特殊的文学现象 领会:“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的特殊文学现象的背景及影响。 Page 16 of 25 第二节 《金光大道》等小说创作 一、“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说创作概况 识记:“文化大革命”时期三种不同类型的小说创作概况及价值。 二、《第二次握手》等“手抄本”小说 识记:(1)“文革”时期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手抄本”小说。(2)《第二次握手》中的人物形象。 领会:“手抄本”小说的影响与意义。 第三节 地下诗歌创作 一、老一代诗人 识记:老一代诗人的主要代表。 领会:老一代诗人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二、年轻一代诗人 识记:(1)年轻一代诗人的主要代表。(2)“白洋淀诗群”、“贵州诗人群”。(3)食指、黄翔、哑默等的创作概况及影响。 领会:(1)“白洋淀诗群”共同的诗歌追求。(2)青年诗人“地下诗歌”创作的价值及影响。 第四节 八个样板戏的问世 识记:八个样板戏。 领会:“样板戏”的价值与局限。 第十八章 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开放性发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开放性发展,掌握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文化小说、军事小说、历史小说等的主要特点,着重掌握这几类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第一节 伤痕小说 识记:(1)“伤痕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作品。(2)“伤痕文学”的主要特征。(3)刘心武的创作概况。(4)《班主任》、《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人物形象。领会: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分析:刘心武《班主任》中宋宝琪、谢惠敏两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第二节 反思小说 识记:(1)“反思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作品。(2)“反思文学”的主要特征。(3)王蒙、张贤亮、古华新时期的创作概况。 领会:(1)王蒙《活动变人形》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批判意识。 分析:(1)张贤亮《绿化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思想蕴涵。(2)古华《芙蓉镇》的思想蕴涵与艺术特色。 第三节 改革小说 识记:(1)工业改革题材和农村改革题材的代表性作家作品。(2)蒋子龙、高晓声、贾平凹、张炜的创作概况。 领会:(1)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的思想意义。(2)张炜《古船》的思想蕴涵与艺术特色。(3)贾平凹《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共同表现出的思想主题。 Page 17 of 25 分析:(1)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的思想蕴涵与艺术特色。(2)《陈奂生上城》中主人公陈奂生的典型意义。 第四节 文化寻根小说 识记:(1)文化寻根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作品。(2)汪曾祺、阿城、莫言、张承志的创作概况。 领会:(1)汪曾祺小说多义的主题内涵。(2)张承志小说特有的文化意蕴。 分析:(1)《受戒》为代表的汪曾祺小说创作的独特追求。(2)阿城小说《棋王》的思想蕴涵与艺术特色。(3)《棋王》主人公王一生的典型意义。(4)《红高粱》为代表的莫言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第五节 军事小说 识记:新时期军事题材小说创作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领会:(1)徐怀中《西线轶事》的思想蕴涵与人物塑造。(2)李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坟茔》的思想蕴涵。 分析: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 第六节 历史小说 识记: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领会:(1)新时期历史小说创作的主要特点。(2)新时期历史小说的重要 成就。 第七节 先锋小说 识记:新时期先锋小说创作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领会:(1)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在先锋小说的发展中的开创性。(2)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等作品的先锋性。(3)先锋小说的普遍表现方式。 第十九章 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形态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形态,了解现实主义诗歌、朦胧诗以及后朦胧诗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识记艾青、绿原、曾卓、牛汉、北岛、顾城、舒婷等诗人的创作概况;着重掌握《重读〈圣经〉》、《回答》、《一代人》、《致橡树》、《双桅船》、《麦地》、《山民》等重要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所代表的诗人创作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 现实主义诗歌的挺进 一、艾青的诗 识记:艾青新时期诗歌创作概况。 分析:艾青新时期诗歌创作所取得的新突破。 二、“七月派”诗人的诗 识记:“七月派”诗人新时期的创作概况。 领会:(1)绿原的新时期诗歌创作的特点。(2)曾卓新时期诗歌创作的特点。(3)牛汉 新时期诗歌创作的特点。 三、邵燕祥、公刘、流沙河的诗 识记:邵燕祥、公刘、流沙河新时期的创作概况。 第二节 朦胧诗的兴盛 一、朦胧诗概述 Page 18 of 25 识记:(1)“朦胧诗”的崛起是新时期诗歌运动中最重要的事件。(2)“朦胧诗”的代表性诗 人诗作。 二、北岛的诗 识记:北岛的创作概况。 领会:北岛《回答》的思想蕴涵与艺术特点。 分析:北岛诗歌创作的特点。 三、顾城的诗 识记:(1)顾城的创作概况。(2)顾城被称为“童话诗人”。 分析:顾城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四、舒婷的诗 识记:舒婷的创作概况。分析:舒婷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第三节 后朦胧诗的崛起 识记:(1)人们对后朦胧诗群的称谓:“第三代”、“新生代”、“后崛起”、“后新诗潮”诗人等。(2)后朦胧诗群的代表有:“莽汉主义”、“他们”诗群、“非非主义”、“新古典主义”等。 领会:新生代诗人诗歌创作的共同特点。 分析:(1)韩东《有关大雁塔》的艺术特色。(2)海子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 第二十章 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多元化格局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多元化格局概况,掌握老作家散文的新发展,重点掌握巴金、冰心、孙犁、杨绛的散文风格;掌握中青年作家群的散文创作特点,重点掌握贾平凹、史铁生、周涛的散文风格;掌握女性作家群的散文创作特点,重点掌握张洁、张抗抗、唐敏、叶梦、斯妤的散文风格;掌握学者式文化散文的高潮,重点掌握唐弢、季羡林、黄永玉、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掌握新时期的杂文与报告文学的繁荣发展。 第一节 老作家散文的新收获 一、巴金的《随想录》 识记:巴金的《随想录》共分为五集:《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每集30篇,共150篇,42万字。 分析:《随想录》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 二、冰心、孙犁、杨绛的新时期散文创作 识记:冰心、孙犁、杨绛新时期散文创作概况。 第二节 贾平凹、史铁生、周涛等中青年作家的散文创作 识记:贾平凹、史铁生、周涛的散文创作概况。 领会:(1)贾平凹散文对自然美、人性美、风俗美的采撷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第四节 唐弢、季羡林、余秋雨等人的学者式文化散文创作 识记:余秋雨的创作概况。 分析: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的基本文化意义。 第五节 新时期的杂文与报告文学 识记:(1)邵燕祥的杂文创作概况。 Page 19 of 25 领会:(1)新时期杂文的发展概况。(2)新时期报告文学发展经历的三个主要阶段及每一阶段的特点、代表性作家作品。 第二十一章 新时期戏剧的多样性探索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时期戏剧多样性探索的发展概况;掌握《丹心谱》《陈毅市长》《报春花》《左邻右舍》《家庭大事》《明月初照人》《小井胡同》《天下第一楼》的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特点;掌握戏剧革新与探索的总体艺术成就,重点掌握《绝对信号》的思想蕴涵与艺术特色;掌握《狗儿爷涅盘》《桑树坪记事》《棋人》的思想蕴涵与艺术特色。 第三节 戏剧高品格的追寻 ——《狗儿爷涅盘》、《桑树坪记事》、《棋人》的思想蕴涵与艺术特色 识记:(1)刘锦云、过士行的创作概况。(2)《桑树坪纪事》是陈子度、杨健和朱晓平根据朱晓平的系列小说《桑树坪纪事》、《桑原》和《福林和他的婆姨》改编的,被认为是 新时期话剧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二十二章 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发展的新动向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发展的新动向;掌握现实主义主潮和现代主义思潮的创作概况;重点掌握陈忠实、余华、张炜、王蒙、张平、阿来、王安忆、池莉、张洁、王朔、王小波、韩少功、莫言等作家的艺术风格;掌握当代文学多种风格流派的相间并存的特点。 第一节 90年代以来文学发展概述 领会:(1)90年代当代文学格局是一个多元、开放的格局。(2)90年代文学发展的新特 点。 第二节 现实主义主潮的不断发展 一、陈忠实、余华、张炜等作家的文学创作 识记:陈忠实、余华的创作概况。领会:余华小说的实验性特点。 二、王安忆、池莉等作家的文学创作 识记:(1)王安忆、池莉、张洁等的创作概况。(2)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分析:(1)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思想蕴涵与艺术特色。(2)池莉小说《来来往往》的思想蕴涵与艺术特色。 第三节 现代主义等文艺思潮的不断渗入 一、王朔、王小波等作家的文学创作 识记:王朔的创作概况。 领会:(1)王朔小说的调侃特色。(2)王朔小说塑造的一个个“边缘人”形象。 分析:(1)王朔小说《看上去很美》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二、韩少功、莫言等作家的文学创作 识记:韩少功的创作概况。 分析:(1)韩少功小说《马桥词典》的主题蕴涵与艺术特色。 第四节 多种风格流派的相间并存 Page 20 of 25 领会:(1)90年代文学多元化发展的总体特点。(2)女性小说和晚生代小说的特点。(3) 网络文学的特点 一编 小说部分 ]e ,;v#_ 1,鲁迅:《在酒楼上》 35GW2C P (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 O[K“g _?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PW/+ [} ②”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种辩难性正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 G{oH8jIHx0 细读小说文本,作出你自己的分析。A@ hi'o8D1 (2),这篇小说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1956年,曹聚仁北上访问已72岁的周作人,谈到鲁迅的作品。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quot;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参看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你同意周作人的评价吗?能否结合文本的描写,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并以这样的眼光去重读鲁迅的其他小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Z'-PvM<0m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 GPjS95 《孤独者》、《伤逝》。均收《彷徨》,是《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gp2PS+ NT 【参考书(篇)目】 t b_|[ do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 期。;t3?L 1qVa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 期。Rf 1}m/]W 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r $*¬0q 2,鲁迅:《铸剑》 [s &Qp w (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E4Ujat*6 (2),“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quot;狂欢节“,小说又出 Page 21 of 25 现了一个高潮。请想想,小说的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ETy8T)_ 请细心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或许会意识到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再去重读全篇小说,体会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体味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AzK`z x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论文。R~*hyed~ n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 ”3 ? Y 《补天》、《理水》、《非攻》。都是《故事新编》里的小说,并且都可以从“两个调子”的角度去阅读。 【参考书(篇)目】 ko j ZH< R 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RsG}w¬i W 残雪:《艺术复仇--读〈铸剑〉》,收《21世纪:鲁迅和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m:2xvrx 钱理群:《〈故事新编〉解说》,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N^))ee9PU 高远东:《〈铸剑〉讲解》,收《走进鲁迅》(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i5 E c B 3,废名:纸坊记•楔子(外四篇)P^ SJY$I|~ 选录本文及所附的《菱荡》(节选)、《桥•灯笼》(节选)、《莫须有先生传•这一回讲到三脚猫》(节选)、《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动手著论》(节选)四则文字,是为了展示废名小说语言的五度变化,废名小说创作始于1922年,终于1948年,几乎与现代文学相起讫。作为极负盛名的”文体家“,他在语言上的极端追求和极力变化都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纺纸记•楔子》背后的思想相当复杂晦涩,因而本节的阅读仅从体会其语言特点的角度进行。:}{<&5C~p 《菱荡》是废名早期短篇小说,这是一种几乎没有”故事“的小说,一切依赖于”情境“来组织,大量的景物描写和随意的人物点染是其特点,语言清新流利,运转自如,体现了很高的水平。/)0Ad)5P 《桥》的创作延续十多年,是由一段段可自独立的章节组成的长篇,在这部作品中,废名进行了艰苦的语言探索,”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极端俭省的文字使得意象既繁密又超出常理地跳跃,修辞上也有较为极端的探索,成败皆有例证。本选段中描写琴子的想象就是一个漂亮的修辞例子。Opm8 ”y{B< 《莫须有先生传》与《桥》在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反,这个长篇用的是可以称为放肆的文字进行叙述,不衫不履,几乎毫无节制,在这里,废名把语言试验推到另一个极端。q3X7 J[ 5u 《纺纸记》是废名拟想中的又一个长篇,但没有完成,只留下这个《楔子》,其晦涩难懂较之《莫须有先生传》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对语言的控制上明显比后者精致,如风行水上,起落无痕,抛开其他方面不论,这则文字所达到的水平在汉语文本中是极高的。s %+1 ¬mG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是抗战后的长篇,此时废名已宣称不写小说,专写散文,碍于约稿,乃有此作,但废名基本上是将这部小说当散文写的,由于思想经历的变化,本作返 Page 22 of 25 朴归真,语言极为平易,可称“无意为文”了。>&51 t wo 前面所讲是废名作品间的“异”,实际上各期之间的“同”是不可能完全没有的,能否在所提供的文本中找到具体的句例。o ¬dOsrP: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bMU&&}c- 《浣衣母》、《竹林的故事》、《河上柳》;《桥》“习字”、“杨柳”、“花红山”、“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下乡”、“这一章说到不可思议”;《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买白糖”、“民国庚辰元旦”。CNc/U=)[参考书(篇)目] 0~j¬=;¬93 周作人:《莫须有先生传•序》,《周作人文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9月。7¬le.Fo,¬ 吴晓东:《背着语言的筏子--废名小说〈桥〉的诗学研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1期。@w“L N_ J 4,茅盾:《子夜》选读 tJ)t0 I 重点琢磨有关吴老太爷的”都市感觉“的文字,体味语言的声、色变幻和节奏感;并注意作者(或通过人物之口)所作的分析性文字,进而体会本节描写的象征意义与在全书结构上的作用,从而把握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S6 vY ]z 2 《子夜》、《霜月红似二月花》。进一步体会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体味茅盾长篇小说的艺术(结构,语言,人物)。¬ A&$,” m 【参考书(篇)目】!^ mr a “ 王中忱:《都市空间.时代性.革命现实主义--读〈子夜〉》,收《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导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F Ff?X 5,沈从文:《边城》(节选)w1,8 6]X (1),在了解全篇故事,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调的基础上,对下列文字作逐字逐句的细读,细心体味作者笔下人的心灵,人与人关系,以及相应语言的明净的美,进而体会作者所说的他的写作与水的关系:!TTcFl ①五月端阳之夜,翠翠与二老第一次相遇(”潭上那只白鸭慢慢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来。………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V3g C#ONA ② 月夜翠翠与爷爷的谈话,睡梦中听见二老唱歌的幻觉(”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祖父心里想:'做梦一辈子更好……')2!: 5Z“ _ (2),认真思考与分析;翠翠、祖父、二老、大老……这样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却得不到他们所期望的幸福,作者对这样的悲剧有怎样的感悟和情感反应?再仔细体会小说结尾(”可是到了冬天……也许'明天'回来!“)给你的感受。U} @ 66d2 (3),有学习与研究兴趣的同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边城》作进一步的解读与研究:例如,从湘西地域文化、民俗学的角度,从诗化小说与语言的角度看《边城》,或联系沈从文其他关于湘西的小说,并与他的城市小说相对照,看沈从文笔下湘西社会在现代史中的缓慢变化,以及沈从文对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的独特洞察与思考。R Z&I = C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V!*- 《边城》(全书)、《长河》、《丈夫》、《萧萧》、《新与旧》、《灯》、《湘西》、《湘行散记》。s3S;1 # 【参考书(篇)目】 0p IIu /X 汪曾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又读〈边城〉》,分别收入《汪曾祺全集》 3、5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mH!-eW 《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u^ 9D r Page 23 of 25 赵园:《〈边城〉--一个关于水的故事》,收《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XK=V |yVTg 6,老舍:《骆驼祥子》节选 `jK8B uy (1),读老舍的作品,一定要抓住他的语言。要重点揣摩以下几个片段: ~ MvOTf&)z ①小说开头对祥子其”人“其”车“的描写--请注意作者怎样在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注入自己的”陶醉“之情,进而体会老舍语言中的诗意; &^|srb-xpA ② 祥子牵着骆驼走夜路的描写--请琢磨祥子夜行的神态、心理,破晓时分天色的变化,作者观察之入微,描写之细致与层次感,进而领会老舍语言”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的特点; 7;Q ^b p>3 ③祥子回到北京城喝馄饨、吃老豆腐,”站起来,他觉出他又像个人了“的描写--注意老舍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心理的深刻体察,传神的细节描写,进而体会作为”北京市民诗人“的老舍的价值。-{ep^@J (2),有研究兴趣的同学可进一步思考与讨论:老舍与沈从文一样关注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而他的独特之处在哪里?也可以尝试写一篇《老舍与北京城》的论文。_ wZna_3 0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PT)A)Y!F 《骆驼祥子》(全书)、《离婚》、《我这一辈子》(以上中长篇小说)、《断魂枪》、《老字号》、《月牙儿》(以上短篇小说)。'L0b2 I<>s 【参考书(篇)目】 O8m:S8 d 赵园:《永远的洋车夫--读〈骆驼祥子〉》,收《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导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tnc}`w]Jfc 樊骏:《认识老舍》(上)、(下),载《文学评论》1996年5,6 期。7,老舍:《正红旗下》(节选)BI D,g B e (1),在《正红旗下》里,老舍作为满族的后裔,讲述了一个满族北京市民衰败的故事。细读”大姐的公、婆和大姐夫“这一节(特别是大姐的公公和他的儿子”放花炮“那一段),体会作者所说的”生活的意义,在他们父子看来,就是每天要玩耍,玩得细致,考究,入迷“的含义,并体味作者叙述、描写的语气与复杂心态。*d};/y?7¬ (2),写得更为传神的是二哥福海,作者对他怀有什么样的情感,为什么?细读二哥”请安“和他安排”洗三“的两个场面,注意作者如何将对人物的描写与分析两者有机结合,注意体味老舍洗炼纯净的北京话中的幽默感与韵味。-x O ”A ,(3),你可能已经注意到,老舍与沈从文都是少数民族的作家,是否可从这一角度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一种解读。如有兴趣,不妨一试。'm](25(+*r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6X NwGJf 可与已选入本读本的同写在五六十年代的戏剧《茶馆》对照起来读。0fB FcL sl 【阅读参考书(篇)目】 赵园:《北京:城与人》,重点阅读《旗人现象》一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UGjZm2 8,施蛰存:《梅雨之夕》 WA 9 U }.细心体味小说中的“我”与那位躲雨的“姑娘”邂逅相遇中“心理的过程”,注意作者怎样精细地写出“我”的精神的最微妙的变化,莫名的感觉,不由自主的行动背后隐秘的动机,并通过对作品重点段落的朗读,感受作品中淡淡的诗意与惆怅之情,进而把握施蛰存?quot;心理分析小说“的特点。8 d NB hR4 9,萧红:《呼兰河传》(第三章)i 3 t H 1,这是一篇回忆体的小说:是成年的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作者的叙述出入于成年与童年的不同视角,都市与乡村的不同情境 Page 24 of 25 之间。根据这一特点,阅读的重点有二:一是儿童视角下的世界--可着重体味与分析以下段落:①第一节儿童眼睛里的后花园(”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②第六节”我“第一次走出后花园对外部世界的最初感受(”有一天,他们把我带到南河沿上去了……祖母死了,我竟聪明了“);③第七、八节,”我“跟祖父学诗,也即第一次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时”我“的独特反应与理解。其次,要注意小说时隐、时现(第二节结尾,第三节,第四、五节结尾……)的寂寞感,特别要细细体味全章结束时”祖父几乎抱不动我了“这一句给你的感受:这些都构成了小说的潜流,与前述充满童趣的欢乐的调子与纯真之美形成鲜明的对照,显然是成年人回顾童年时的感受。Z o'2%/Z@ 2,四十年代出现了一批描写童年生活的回忆体小说,并且都采用了童年与成年的双重视角,如端木蕻良的《初吻》、《早春》,骆宾基的《混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这类小说作一综合性的阅读与研究。;GPI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呼兰河传》(全书)、《生死场》、《小城三月》、《后花园》、《手》、《牛车上》 v)$”_*XZ2 【参考书(篇)目】 “TE[ =sS X 赵园:《论萧红小说兼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特征》,收《论小说十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P w6iF g E 张宇凌:《论〈呼兰河传〉中的儿童视角 》,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1 期。f.616bIkz 10,赵树理:《李有才板话》(节选) (1),作者宣称,他写这篇小说是要谈谈中国农村的新变化?quot;给大家看看解个闷”。由此决定了阅读本篇的两个重点。一是作者对中国农民的关怀--读这篇《板话》,就要像小福的表兄一样,走进农民的土窑,认识与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他们的愿望、追求、命运。二是作者自觉地用农闲时农民最爱听的“评书”的方式来写他的小说--试从“评书”体的小说这一角度来分析赵树理这篇小说在结构、描写、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并进而体会中国农民的智慧,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对现代小说写作的影响与渗透。在阅读中,可对以下几个片段作重点分析:①作者怎样介绍阎疑降慕ㄖ窬钟氤莆降模竣谧髡咴跹栊蠢钣胁诺囊ざ矗竣圩髡咴跹凑鸥9蟮某龀。约叭嗣堑姆从Φ模空庖欢味曰懊栊从惺裁刺氐悖? b=dR?AX-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就“赵树理与中国乡土小说”这一题目,进行比较性的阅读与研究。例如将赵树理的小说与二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如鲁迅的《故乡》、《祝福》,台静农的《红灯》,茅盾的《春蚕》,沈从文的《边城》作比较,与同时代同在解放区的孙犁的《白洋淀》、《吴召儿》作比较,还可以与赵树理自己在49年以后的作品作比较,甚至与新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作比较。 Page 25 of 25第四篇:文学评论资料1
第五篇:文学评论资料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