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支教梦
美丽的学校--我的支教梦
服务地:即墨市移风店镇西马小学 张涛 ***
2009年,大学毕业一年的我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和为社会做点贡献的抱负报名参加了青岛市“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计划。经过层层选拔,我终于成为了一名志愿者。这样,我又回到了我那美丽的家乡——即墨市开展支教工作。也许是缘分,我来到了青岛的母亲河—大沽河。大沽河畔有一所农村小学—西马小学。转眼间,两年时间已经临近,我在这里付出了很多,但收获了更多。
从2009年8月30日到所服务单位报道的那天起,我的生活便与这所小学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这所学校里,我担任五年级的英语、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对于刚刚大学毕业的我在教学方面还很欠缺又没有经验,于是我常常向同事们请教。为了能把课讲好,能让学生们更好的学到知识,在每学一节新课之前,我都会查书或者上网来搜集和教学有关的资料,然后用心写下备课。在课堂上我尽量把课讲得生动一些,以便收到更好的授课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作业也我总是积极准时的批改,并针对其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或者意见。也许是因为年轻,也许是因为性格,我和学生很快就能融洽的相处。这使我的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让我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就是做教师难,做一个合格教师更难。五年级共有34个学生。他们很多人英语基础还是比较差。为了能让他们把学习成绩提上,能让最多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努力用行动来感化他们,找他们谈心找出问题的所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因为只有找回了信心才能真正的把学习提起来。让他们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告诉他们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很大。
一年级的情况比较特殊,有个叫张如的,被诊断为遗传性痴呆。属于最严重的那一种,生活能力不能自理。我这个数学教师就是她的半边父母。很多时候都需要我照顾她。但我没有放弃她,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她说话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她的成绩依然不理想,但她正在慢慢的适应这个社会,我感到很是欣慰。除此之外,一年级是公认的最难教的,但我没有因此而退缩。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说实话,做为一位新教师,刚开始的压力很大,觉得自己除了大学里带来的那些书本知识以及些许教学经验外,需要挑战与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尤其教四年级的学生,对于马上要升入高年级的他们来说,我的压力不仅仅是来自
知识的传授,而是对于他们人生价值观的引导,以及一种良好学习兴趣的培养。一直都在慢慢的摸索着,寻找怎样才能做到最好的方法。学校的领导与老教师们都非常的随和,对于新教师的指导都很耐心,这使我增加了不少的信心。一份信任也在渐渐的支撑着我的从教生涯。在向老教师的请教与学习中,收获了经验也感受到了一种温馨的工作氛围。
对于组织教学,一直都是新教师们难从下手的难关。刚开始时,对于课堂纪律的维持,对于孩子们课上注意力的牵引,我都感到很不顺手,尤其对于刚刚接手的班级的孩子们,一种新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他们来说有些陌生。一切的教学秩序都得从零教起,良好的习惯和方法从头培养。但在这一个月的学习与摸索中,渐渐的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孩子们课上的回答问题的活跃,看到了孩子们端正的坐姿,听到了孩子们精准的口算,注意到了孩子们那一双双看向黑板写满求知的眼睛„„对于组织教学总结出了一点经验,这些经验来自领导和老教师的指导传授,来自课堂上实践的摸索与发现。
社会上都会流传这么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其实所有的老师都希望学生的成绩能够提高,都希望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但事实上,学生中能主动学习的学生实在太少,学生大多数都是好玩的孩童。学生的学习也都是家人和老师强行加给他们的。而且学生的负担确实很重,这样老师的责任与负担更重。新的形势下要求老师要转变思维,要求老师不准责罚,不准打骂孩子。这都给老师很多压力。但我没有被这种压力压垮,而是积极的转变思维,转变教学方法.争取让学生轻松的学习,快乐的成长.2010年,中国发生了几起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暴力案件。我们的教师于是就摇身一变,变成了保卫学生的使者。我们拿着大棒、拿着各种各样的“武器”站在学校大门口,随时准备保卫我们的学生。现在虽然不用拿着大棒了,但我值班的时候要在距学校门口300米左右的公路上。看着南来北往的车辆,保证孩子能够安全的离开学校。
保护孩子的生命更是教师的最最重要的责任.两年来,在上级部门和镇教育部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较好地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不少的差距和不足。或许我们有着更为年轻的心态、有着更为现代的生活方式,但相比前辈们,我们缺少经验、缺少实践、缺少挫折、缺少坎坷,这要求我们不断地去磨砺自己的性格、锻炼自己的能力、拓宽自己的视野。我们该学、该做、该努力的还有太多太多。
两年的支教经历,充实了我的阅历,磨练了我的意志,提升了我的修养,实现了我的价值。乡村秀丽的山水让我难忘,乡村孩子那纯真的面容让我幸福,领导和同事的关怀和帮助让我感动.前方的路还很长,我依然会勇敢面对,感谢党和国家给予我这样一个献身基层的机会,以后的我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以踏实的作风继续做好各项工作。
保尔·柯察金说“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为自己也为和我一样投身基层工作的“战友”们有过这样一个绚烂的青春感到骄傲。
第二篇:我的支教梦
我的支教梦
泸州市龙马潭区小街子小学
蒋坤苹
秋天的晴空,展开一片清艳的蓝色,清净了云翳,在长天的尽处,绵延着无边的碧水。
9年前的此时,我正为没能如自己的愿去“支边”而奥恼不已,9年的教育教学经历,让我从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而此时为此,我的“支边梦”还是没有实现,不过,在2009年4月的一个下午,学校校长杨正碧通知我参加青川支教教师的慰问工作,让我感到非常的兴奋,没能去支教,去感受一下支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好的。原来是区教育局人事科知道我有这样一个支教的想法,所以让我和几个领导一起去慰问支教的教师,正好去见识一下支教的生活。
出发时泸州的天气还非常舒适,但是几天前我们就打听到青川那边的气候不是很好,可能比我们这边要低好几度,所以,大家还是带上了一件外套。同行出发的还有龙马潭区教育局副局长周虎庆、人事科长张云及支教教师所在学校的校长和几个教师。从泸州到青川县城有600多公里,车子从泸州出发后到达绵阳时已是下午五点过,记划中,我们要住在绵阳。
一路上领导们对我们几个不知深浅的教师讲起支教教师的生活,比如这次我们要慰问的向几名教师支教的地方是地震灾区,他们不光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几名教师非常年轻,但是他们在自己所在的教学领域已是经验丰富,他们来自农村学校,自理能力非常强„„今天,对于这几名勇敢的教师我充满了期待。
第二天八点多钟,我们驱车从绵阳出发,前往我们的目的地青川。尽管在之前我们已经接受了这方面的思想,可是真的进入山区的时候,我们几名教师及几位学校领导还是被大山吓到了。这次来的除我以外还有一名女老师和一位女校长,对这样的路况,大家都非常害怕,特别是弯曲的山路加上颠簸的路面,早上吃的什么全吐出来了,几名男同志也面露难色,几个小时的山路,两名司机同志全神贯注,丰富的架车经验使大家都有惊无险。来到县城时已过午时,几名支教的教师在这里等的非常焦急,见到我们的面时,他们的神情除了见到亲人似的亲切外还有担心过后的释然。此时我才真正见到了那几名在我心中的勇士。
支教的教师有三名,健谈的桂林老师,把自己丰富的物理知识带给震区的孩子,也是他把他的支教生活给我们描述的非常详细;像艺术家的音乐教师胡瑞老师,不是很健谈,但是他把自己的音乐世界带给了灾区的孩子们;唯一一名女勇士,安宁幼儿园的陈婷老师,在泸州她是名幼儿园教师,可在青川,她是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名教师的素质,也看到了人性的光环。
几名教师带我们参观了青川中学,我也见到了板房教室,见到了在震后奋发向上的孩子们。裂缝的教学楼没有吓倒孩子们,他们在板房教室里照样上课,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和我们这里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他们或没有了父母或没有了房子,但他们和我们这里的孩子一样,心中充满了梦想。我此时见到了勇敢的孩子们!
下午的安排非常紧,局领导让我们去了东河口地震遗址。在东河口地震遗址我们见到的景像到现在我在梦回的时候还能见到,我们在那里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东河口,地震时两山垮塌后把几个村落掩埋在地下100多米,那里的学校现在只见到一面五星红旗在飘扬,还有一棵震后被挖出来的梨树„„此情此景,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落泪,为在地震中教师的感人行动落泪;为地震中表现出的父爱落泪;为震后坚强的存活者感动落泪„„
当时的一幕幕至今还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也许以后我也会去支教,但在经历了那次慰问支教师事件后,我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不是每一位合格的教师都能有支教的能力。有过强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有爱心是不够的„„
真的非常感谢区教育局给了我这样一次机会!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这样一个季节回想起那一次的经历,真的收获颇丰!
第三篇:我支教
我支教,我快乐
曾姗、陶辉
为了弘扬志愿者“奉献、友爱、进步、互助”的精神,帮助周边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中小学生完成课业要求,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家教志愿者协会,机械工程学院学生会纪检部特举办了“义务支教月”活动。
活动时间从3月17日到5月10日,活动对象是学校周边家境贫困并需要帮助的中小学生。
记者从家教志愿者协会会长陈明彬那里了解到,这次活动分为5个阶段:
1、前期宣及准备阶段(3月17日至3月35 日);
2、报名及选拔阶段(3月26日至3月31日);
3、培训阶段(4月1日至4月7日);
4、外出支教阶段(4月8日至4 月30);
5、活动成果展出及总结(5月1日至5 月10日)。
陈明彬还说道,此次活动形式也是多样的,在学校征集支教志愿者,通过选拔和培训,将我们的志愿者们安排到已联系好的学校(包括普通中小学和外校),学生家里进行支教活动,也可以让我们的志愿者们带着已联系好的学生在我们学校教室进行支教活动。
4月22日中午,记者随家教志愿者协会的另一负责人陈记华来到了我校B1-201教室观看了几位志愿者的支教活动。记者随即采访了一位志愿者老师匡亚兰的同学,她是师范学院11 级学前教育本科二班的学生,“这个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锻炼自我的平台,其实之前我一直没有勇气走上讲台的,但现在,我通过这一活动克服了我胆小的特点,并且,我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匡亚兰的学生是外校初一的学生杨梓睿,她是这样评价匡亚兰同学的,“平易近人,毕老师讲的还要通俗易懂。”并且,记者了解到,杨妈妈有意聘请匡亚兰作为杨梓睿的家教老师。
因为此次活动涉及到校外,出于安全考虑,支教活动仅安排在白天并一般在周末。同时,家教志愿者和“一对一”家教的家长签订了安全保障协议,保障外出支教的志愿者老师在其家中的人生安全。为了此次活动安全顺利地开展,家教志愿者协会还专门成立了监督小组。
支教活动已接近尾声,但其活动宗旨仍被广大学生熟知:本着言行文明、态度热情,服从安排、遵守纪律、忠于职守、甘愿奉献、谢绝馈赠、杜绝纠纷的服务宗旨,使需要帮助的中小学生得到更多关爱与帮助,让更多的当代大学生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
据了解,我校支教月活动在社会上得到了一致好评。
象山中学初一的学生刘卓林在姐姐(现就读于我校)的帮助下加入到了这个活动中,她向记者夸耀道:“我的家教老师人很好,她帮我学习英语单词的英标,我收获很大,感觉她比老师讲得还要好,我妈说会请她继续做我的家教老师。” “此次活动仍在如火如荼地举行中,校内、校外的对此次活动的好评让我们更加努力做好活动后期的工作。”家教志愿者协会组织部杨白斌如实说。
第四篇:支教路上小康梦
支教路上小康梦
——记支教老师余彩霞的扶贫事迹
白崖山寨,青峰入云,小河流水,潺潺有韵。2016年9月,一位毅然放弃了县城里的美好生活的年轻女教师,来到了贫穷落后被大山围绕的趾凤中心小学支教,她便是余彩霞老师。初到学校,放眼望去,“青山学校遥相望,似有千言默无语。”看到这落后的面貌,一下子怔住了,与城里的繁华街市,花园式的校园相比,这里似乎还停留在二十世纪里。她一遍遍告诫自己,“既来之,则安之。”于是在他心底一个梦想便悄然萌生:“一定要像一颗小草一样,为这贫瘠的土地增添一片绿色;要用知识这把利剑将贫穷斩断,让山里的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尽自己的一份力。”
一、知识改变命运
余老师深深地知道,只有用知识的武装山里孩子们的大脑,最终才能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学校没有图书室,班里孩子除了语、数、外等少得可怜的几本书外,再没有其他课外书。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没有书读怎能改变这些渴望知识的山区娃的命运。想到这里,余老师把自己珍藏的书籍奉献给了学生,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 为学生买了很多书,把自己的办公室建成了一个小小的图书室。
课余时间,余老师办公室里总是挤满了学生,他们有的站着读,有的坐着读,有的蹲着读,有的独自沉浸在书香四溢的书页中,有的则是两三个合捧一本书读。看着他们一个个认真读书的样子,余老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就是这样的人,一个运用知识改变学生贫困命运的人。
二、建立贫困档案
这个学期,国家实行精准扶贫政策。余老师没少跑路。她一家又一家地登门拜访,了解每个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一一做好笔录,为贫困生一一建档立卡,让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享受国家的助学补助。
在这次调查摸底工作中,余老师了解到班上有一个叫李彪的孩子,他父母离异,该生有爷爷奶奶看护,他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每年只能熬到腊月二十几才有几天时间回家陪家人过年,奶奶又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家里家外由年迈的爷爷一肩承担。但懂事的李彪每天放学回家总会帮爷爷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对爷爷奶奶非常的孝顺。被学校评为“美德少年”。就这样的一个家庭,村里却没有给他家建立扶贫档案。余老师了解情况后,一面帮该生家庭写报告,详细说明该生家庭实际情况,一面又找人,又托关系,到村里找村支书理论,苦口婆心,磨破了嘴皮,村里终于答应为该生建立扶贫档案。
她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关心穷人的人。
三、亦师亦母情深
自从来到趾凤中心小学支教后,余老师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每个星期只有礼拜天有时间回家陪自己的孩子。回来时总不忘为山里的孩子带几本书和一些零食,用以奖励那些表现优异的学生。有时学校工作忙,星期天也不曾回去。
又一次家里的小孩发高烧,在电话里哭着喊着要妈妈,可余老师只是安慰了几句,就挂了电话。从她黯然神伤的泪光里,我们感到一个做母亲的酸楚和无奈。要是班里有学生生病了,她总是第一时间把孩子送到乡卫生院,陪在孩子身边,为他忙前忙后,又是嘘寒问暖,又是端水买药,就像一个母亲一样。
班上有一个小女孩,穿着破旧,一看就是穷人家的孩子,她叫李玲。孩子穿得不好,可学习却很努力。余老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利用周末回县城的机会,到商店买了一斤毛线,然后一针一线的织了起来。常常夜不能寐时,便欣然坐起,织起了毛衣。大约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毛衣终于织成了。一天中午,余老师把李玲叫到自己的办公室,亲自为她穿上,看上去是那样的合身,是那样的漂亮,是那样的温暖。还塞了张纸条,纸条上这样写道:“希望你好好学习,发挥你的语文特长,尽全力补上数学,要让童年不留遗憾,万物懒为首,一定要改掉这个毛病,希望这件毛衣能给你带来一些温暖。”李玲同学看后,深深向余老师鞠了一个躬,两滴清泪不由得掉了下来,地上清晰地印着两个感激的泪痕。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一心为了学生,却忘记了自己。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支教之路,山高水长。余老师用自己爱心,为山区的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温暖着他们幼小的心灵,陪他们一起幸福地走过春夏秋冬。
第五篇:新疆支教的梦
新疆支教的“90后”:用青春追逐梦想
中新网杭州5月4日电(见习记者祝晓艳)“只有坚持不懈,并且付诸行动,梦想才会走进现实。”胡惊雨作为一名新疆支教的“90后”,用自己的青春追逐梦想的步伐
和其他90后一样,来自浙江省宁波的胡惊雨从小就有各色各样的梦想,但有一个梦想,一直以来从未改变,那就是她的支教梦。
2005年,她答应一位新西兰支教老师,长大了到新疆给孩子们讲外面的世界。“那年她跟我说大学毕业了,来塔县吧,孩子们需要英语老师,我就答应了,当时我15岁。”胡惊雨说。
2011年,她辞掉了工作,只身来到了吐鲁番达浪坎乡,开始了她的支教路程。在吐鲁番市鄯善县达浪坎乡,离县城还有1个多小时车程。支教,完全是义务的。既没工资,也没补助,连路费,都是自己出的。达浪坎一中有13个班级,300多名师生。除了胡惊雨,所有师生都是维吾尔族人,她被安排负责8个班级的英语教学。
“刚去的时候,住在学生宿舍,夏天最高温高达48度,没有电风扇,只能用湿毛巾降温。冬天又很冷,在零下十多度到二十度左右。”胡惊雨说,在新疆的日子很苦,因为学生家里远,风沙大,她把宿舍腾出来给学生住,自己则住在乡政府地下室宿舍。
“冬天,因为我房间的暖气管有问题,每天都会流出很多水。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趴在底板上擦水。而到了夏天,出水的地方就长虫子,满窗户的爬。晚上睡觉的时候手一摸,经常能摸到虫子,有一次居然摸到一条蜈蚣。”90后的她至今还心有余悸。
即便辛苦,胡惊雨对于新疆的支教生活还是感觉很幸福。对于她来说,让沙漠孩子学到新知识再苦都是值得的。让她终身难忘的是,她的梦想还与沙漠孩子们的梦想撞在了一起。“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孩子们看到我电脑里一组宁波沙滩海洋的照片,脸上的惊讶和向往,无法用言语形容。”于是,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网上发起了“沙漠孩子寻海梦”,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来帮她实现这群孩子的梦想。
“有爱心人士愿意出钱资助,有企业愿意提供路费,我的母校也跟我联系,希望两地的孩子能手拉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去年夏天,25名孩子生平第一次踏上火车,奔向他们向往已久的那片海,尽管路途只有4000多公里,对孩子们来说,那就是梦想与现实的距离。“那一刻,我感觉特别幸福,因为在我的支教梦里还实现了沙漠孩子的寻海梦,我的梦想也因此变得更加色彩斑斓。”胡惊雨很是幸福。
今年6月,“90后”的胡惊雨将再回新疆实施第二所学校贫困生的结对计划。她相信,不管志愿服务是多么微小,只要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够温暖他人,鲜活自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