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伟大的悲剧》课堂练习及答案(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10:45: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伟大的悲剧》课堂练习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伟大的悲剧》课堂练习及答案》。

第一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伟大的悲剧》课堂练习及答案

《伟大的悲剧》同步探究(以发表在新课程报)

一、扫清路障:

1.本文作者

作家。(2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汉字。

拽(zhuài)拉 无垠(yín)癫(diān)狂

凛冽(lǐn liè)吞噬(shì)销蚀(shí)

羸(léi)弱 步履(lǚ)告罄(qìng)

遗孀(shuāng)

3、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

坚持不懈 夜不成眠 精疲力竭 毛骨悚然

怏怏不乐 忧心忡忡 疲惫不堪 畏缩不前

语无伦次 与其毋宁 鲁莽大胆 耀武扬威

风餐露宿 闷闷不乐 坚持不懈 千辛万苦

错字

改正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⑵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⑶指人不停地自言自语。()

⑷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4.联系上下文,体味下列词句的含义。(4分)

⑴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答:

⑵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答:

5.“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话。”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作者为什么这样比喻?(3分)

?答:? 6.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主人公是,在这一个英雄的集体里还有 等共

名探险队员。(4分)

二、收获盘点:

(一)阅读下列文章,做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极度寂静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以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极,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们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经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选段的大意。(3分)

?

10、斯科特上校在最后的一篇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愿望,并把“我的妻子”改成为“我的遗孀”这是为什么?(3分)

?

11、选文中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人们对这几位英雄的敬重。试分别找出来:(3分)

?

12、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寒风凛冽的南极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了一封绝命书。试根据选段分析这位英雄所表达出的内心情感。(3分)

?

13、第三段中有一处细节描写表现了这个英雄的团体,在临死的时候仍然具有的那种集体友爱精神,请用横线标出来。(3分)

14、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4分)

?

15、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归纳出南极具有哪些“威力”?(分条列出)(4分)

?

16、有人认为斯科特的所为并无多大意义,甚至觉得他们是为了“寻找刺激”,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试题展望:

7.根据例句,仿写句子。(3分)

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

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 一样。

8.明代内乡县有个叫李子田的学生,看到其弟李萌仍是一名编外增额的增广生员,几年未有长进,就写了一联寄去:尔今年增广,明年增广,不知尔增得几多,广得几多。

李萌看了后,心中不悦,想到哥哥虽然官授翰林检讨,也只不过如此,于是回敬了下联:君今年检讨,明年检讨,不知君检得什么,讨得什么。

兄弟上下联各嘲笑对方什么?(3分)

答:

《荒岛余生》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作者

。(2分)2.生字注音:(5分)

泅水()沮丧()抵御()冻饿之虞()斫痕()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3分)

⑴我现在开始郑重其事地考虑我目前的情形和环境,把我每天的经历一一用笔记下来。

郑重其事:

⑵但我并未因为没有粮食的缘故,饿死在这不毛之地。

不毛之地:

⑶在最不境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聊以自慰:

4.说说下列句子体现了鲁滨孙怎样的心情。(6分)

⑴那么,我就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是老天爷的意思,要我在这个孤零零的地方,在这种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我的余生。一想到这些,我的眼泪就不由得夺眶而出。

? ⑵可是现在,这些东西相当充足,即使将来我的弹药用完了,还是可以活下去的。

? ⑶现在我对于自己的处境已稍稍有了好感,不再整天把眼睛望着海面,等待有什么船来;我已经把这种心思丢在一边,开始一心一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尽量改善自己的生活了。

? 5.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打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3分)

? 6.回忆你在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试仿照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4分)

? ? ? 7.有一部外国名著,有这样一个情节:此人来到一个国家,正赶上两国交战,原因是由于两国对于吃鸡蛋时先打破大端还是先打破小端发生分歧而酿成的,此名著是,这部名著的作者是。(2分)

第二部分:

(一)我现在开始郑重其事地考虑我目前的情形和环境,把我每天的经历一一用笔记下来。我这样做,为的不是留给后来的人看(因为我不相信以后会有人到这荒岛上来),只不过写出来给自己每天看看,减轻一点心中的苦闷罢了。我的理智现在已经能够逐渐控制我的失望心情,因此我开始尽量安慰我自己,把当前的好处和坏处加以比较,使自己能够知足安命,并按照商业簿记上“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我的幸与不幸,好处与坏处公正地排列出来:

坏处

我陷在一个可怕的荒岛上,没有重见天日的希望。

我现在被剔出来,与世隔绝,困苦万状。

我与人类隔绝,仿佛一个隐士,一个流放者。

我没有衣服穿。

我没有抵御野兽和野兽的袭击的防御力和手段。

我没有人可以谈话,也没有人来解除我的愁闷。

好处

但我还活着,没有像我同船的伙伴们一样,被水淹死。

但我也从全体船员中被剔出来,独免一死;上帝既然用神力把我从死亡里救出来,一定也会救我脱离这个境地。

但我并未因为没有粮食的缘故,饿死在这不毛之地。

但我是在一个热带气候里,即使有衣服,也穿不住。

但我所流落的岛上,没有我在非洲看到的那种野兽。假使我在那里覆了舟,我又将怎样? 但上帝却不可思议地把船送到海岸附近,使我可以从里面取出许多有用的东西,使我终生用之不尽。

总起来说,事实证明,我当前的不幸处境,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可是,即使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中取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现在我对于自己的处境已稍稍有了好感,不再整天把眼睛望着海面,等待有什么船来;我已经把这种心思丢在一边,开始一心一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尽量改善自己的生活了。

8、鲁滨孙把每天的经历都记了下来,一个濒临绝境的人能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3分)

?

9、仔细阅读以上文段,找出主人睦肀浠挠锞洹#?SPAN lang=EN-US>3分)

?

10、他在最不幸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是什么?(3分)

?

11、你知道他在孤岛上生活了多长时间吗?(3分)

?

12、鲁滨孙把自己的不幸处境作了分析,他的困难主要有哪些?(3分)

?

13、鲁滨孙在这种最不幸的处境下是如何安慰自己的?(3分)

?

14、军人或一些有志于探险事业的人们,也常常接受一些“野外生存训练”。通常的做法是用飞机将他们空投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荒岛或森林),给他们一点必需品,让他们呆上一周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如果是你,你需要哪些物品(越少越好)?你将如何克服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自己设置一种情境,按要求填写。(6分)

①你需要的物品:

②你可能遇到的困难:

③你克服困难的办法:

15、说说你读了此文后所受到的教益。(4分)

? ? 《短文两篇》

第一部分:

1.《夸父逐日》选自《 》,《两小日辩日》选自《 》。(4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夸父与日逐走(逐走:)

⑵弃其杖,化为邓林(弃:)

⑶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故:)

⑷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

⑸及日中则如盘盂(及:)

⑹孰为汝多知乎(知:)

3.《夸父逐日》中通过对夸父的描写表达了什么主题?(4分)? 4.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4分)

? ? 5.《两小儿辩日》中,一儿“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也”,理由是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理由是。(用文中原文填写)(4分)

6.译句:(6分)

⑴未至,道渴而死。弃杖,化为邓林。

? ⑵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 ⑶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 7.《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两篇短文的内容都与

有关,都体现了古人的 精神。(4分)

第二部分:

(一)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8.将本文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6分)

9.根据“探汤”的注释,说明“赴汤蹈火”中“汤”的释义,你能否再举一个含“汤”的成语。(4分)

释义:

成语:

10.本文在思想倾向上,客观上有助于我们破除对的崇拜和迷信,更难得的是,本文提出的问题,表现了先祖们对 的广泛兴趣和他们的探讨精神。(4分)

11.借助你所掌握的知识,试回答:为什么“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3分)

?

(二)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

1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的词语。(4分)

⑴谓其人曰(谓:)

⑵今日病矣(病:)⑶予助苗长矣(予:)

⑷其子趋而往视之(趋:)

1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闵其苗之不长

B、其子趋而往视之

C、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⑵苗则槁矣。

15、写出几个含有“寡”字的四字成语(写的越多越好)。(3分)

?

16、本文从结构上可分为两层,试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另外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一层以 为主,第二层以 为主。(4分)

17、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4分)

?

(三)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亡,通“无”)‟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18.解释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妻跪问其故(其:)

⑵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引:)

⑶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已:)(遂:)

⑷今若断斯织(斯:)

⑸复还终业(终:)

19.文中“斯织”的同义词是。(2分)

20.翻译下列文句。(6分)

⑴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 ⑵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 ⑶何异断斯织乎。

? 21.第一段中乐羊子妻批评丈夫拾遗金的那段话里,主要意思是希望丈夫成为

。她以织布不例所说的一段话,则是希望大使丈夫。(3分)

22.这篇人文章叙述的是什么故事?(4分)

? 23.乐羊子的“大惭”与“感其言”是

描写,很好地烘托,也是精彩的一笔。(4分)

24.该文成功地运用了鲜明的对比,请说一说文中的对比。(4分)

? 伟大的悲剧》

答案

1.茨威桥、奥地利 2.略 3.⑴泱泱不乐⑵语无伦次⑶念念有词⑷风餐露宿 4.略 5.略 6.略 7.略 8.上联嘲笑弟弟仕途不顺。下联嘲笑哥哥政绩平平。9.略

10、作出了牺牲的准备,已经没有希望生还。

11、“垒了一个石墓……十字架”、“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12、要点:热爱祖国,勇于献身。

13、死去的斯科特还像兄弟似地搂着威尔逊。

14、英雄们虽然失败了,但精神却是伟大的。

15、风大、雪大、气温低

16、这是一种对科学的献身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人类才走出封闭的家园,认识了美丽的地球,使人类走向了进步。

17、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18、“风骨”本义是指人的气概、品格,也指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通过赞美白刺根来赞美像白刺根一样扎根沙漠、默默奉献的人们。19.是为了展现白刺根和养路工生存、生活的环境的艰苦恶劣。20.作者主要描述了白刺根的质地坚硬和白刺根造型的美丽。21.白刺根在恶劣的环境下以惊人的能力顽强地生存下来,无私地奉献着。文中的沙海不就是这样吗?他们多年扎根边疆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着,这正是一种风骨,我们的时代正需要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22.景仰(敬仰等)23.C 24.非凡的见识博大的情怀。25.C 26.提醒人类超越平常、体验生命、回归本真。或:提醒我们作为一个人……茫茫山川。27.壮士——一般成功者奥运健儿——探险壮士张骞、玄奘们——今天的探险家 28.D 《荒岛余生》答案

1.《鲁滨孙漂流记》、笛福 2.略 3.略 4.⑴被陷荒岛的绝望之情。⑵希望活下去的坚强信念。⑶有了生存下去的意志并希望顽强地生活下去。5.略 6.略 7.《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 8.只不过是……减轻一点心中的苦闷罢了。

9、“逐渐控制我的失望心情”——“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好感”。

10、我们也可以……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11、28年零2个月17天

12、孤独、没在衣穿、面临野兽威胁。

13、把我的幸与不幸,好处与坏处加以比较。

14、略

15、略

16、爱德蒙获得自由的经过。

17、用小刀划破布袋和绳索、准备了一把小刀

18、犯人都被扔进了海里

19、游泳技术高超 20、比睡在最柔软的床了还要舒适。

21、一条银蛇(一条火龙)

22、被当作尸体装入布袋,扔进海里。

23、囚禁他的地方——伊夫堡。24.路边躺着一个人在痛苦地呻吟,就在塔玛拉伸手的一刹那,那人跃起,用手枪顶着塔玛拉。25.趁丈夫打电话时,巧妙地通过让他亲亲小宝贝莎丽坦来暗示自己出事了。26.到文章最后一段才说明,警察当时注意到了,只是为了不打草惊蛇,装作没看见而已。27.语言和神态描写。从紧张、恐惧中解脱出来的激动之情。28.略

《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答案

1.略 2.珠穆朗玛峰;8848米 3.⑴勇往直前⑵迫不急待⑶梦寐以求⑷孜孜不倦 4.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5.团结协作,共同奋斗(或填集体主义精神)6.黑夜、寒冷、缺氧 7.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8.前半部分主要是抒发悲痛心情,后半部分则主要表达力量。9.略 10.开拓精神、想像力、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不要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美国精神,而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它看成是全人类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的代表。推而广之,只要是人类的精华,就不必分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而都应当借鉴、学习、吸收。11.⑴三苏(苏轼、苏辙、苏洵)⑵李白 12.C

13、表明事故的严重程度;准确说明灾难发生处。

14、散落、水域、观看

15、略

16、速度和高度;燃烧状态;坠毁状态;散落面;持续时间。

17、三倍、五英尺、20英里

18、有必要,因为这是一次“最严重”的事故,全球至为关注,详细报道以助于大家全面了解。

19、航天飞机变为巨大的火球。20.既指女高音弹奏的那首曲子,又指小偷在一个偏僻的花市上买的最后一束玫瑰。21.当确信室内空无一人时,便毫不犹豫地撬门而入;而倘若门不幸被敲开,他便捧着那束玫瑰花,彬彬有礼地问:“请问你要花吗?” 22.客走茶凉,当你成功时,将拥有荣誉、掌声,还有鲜花;当你头上的光环消失时,一切将不再拥有。23.①刚才还苍白得没有一点血色的脸上奇迹般显出两抹淡淡的红晕。②病恹恹的脸上荡漾出幸福的微笑。③她久病不愈的脸一度焕发出淡淡的红润。24.以玫瑰为中介,使小偷有机会面对女艺术家对生命和艺术的依恋,心中那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被唤醒,终于投案自首,在回归人性的道路上前行。25.“玫瑰”是她精神的支柱,能唤起她对美好生活的回忆,使她沉浸在高雅艺术的享受之中,“玫瑰”的败落就是她希望的破灭,最终导致她死亡(意对即可)

《短文两篇》答案

1.山海经、列子 2.⑴竞跑,赛跑⑵丢弃⑶原因⑷距离⑸到⑹通“智” 3.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4.回答不拘一格,只要言之成理即可。5.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沦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6.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⑵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⑶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7.太阳;探索 8.⑴第1-3节: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论太阳离人之远近,各抒己见。⑵第4、5节:写两小儿各自申述所持看法的根据,同时反驳对方的看法。⑶第6、7节:写孔子面对两小儿“辩日”的不同看法,不能判断是非,受到嘲笑。9.略 10.权威人士;自然现象 11.略 12.⑴告诉,对……说⑵疲倦⑶我⑷快步走 13.A 14.⑴天下不想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很少。⑵禾苗却枯死了。15.寡谦鲜耻、孤陋寡闻、薄情寡义、寡不敌众等 16.“||”应标在“苗则寡矣”的后面;记叙,议论 17.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意思相近即可)18.⑴他(回家的)⑵拿起⑶停止;才⑷这⑸完成 19.此织 20.略 21.志士;廉者;学业有所成 22.乐羊子妻为人方正,品行高洁,规劝丈夫改过从善的故事。23.侧面;乐羊子妻 24.略

第二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马》课堂练习及答案

29.《马》同步练习

一、基础在线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piāo)悍(kuī)伺(jī)形(guǎng)野 阔绰()驯()良 遒()劲 疮()痍 ....2.解释下列词语:

(1)慷慨以赴:。(2)相得益彰:。3.填空。

《马》的作者 国博物学家、作家,他用了40年时间写成了36巨册的。他的同胞 更是穷尽一生研究昆虫,写出了十卷。他们为我们揭开了自然界中许多动植物神秘的面纱。

4.在下面句子的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使句子通顺。

它不能和狮子一样翘起尾巴,()它的尾巴()是垂着的,()于它很适合。()它能使尾巴两边摆动,它就有效地利用尾巴来驱赶苍蝇,这些苍蝇很使它苦恼,()它的皮肤()很坚实,()满生着厚密的短毛,()还是十分敏感的。

二、课内巩固

阅读《马》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5.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马”的驯良的?

6.驯养的马与野马相比,其主要区别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7.家马和野马哪个更美?为什么?

8.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三、课外提高

(一)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

应当说,这城市里还有一样会飞的生物,那就是麻雀。可麻雀却是媚俗的,飞也飞不高的。它一飞就飞到人家的阳台上或者天井里,啄吃着水泥裂缝里的残汤剩菜,有点同流合污的意思。

它们是弄堂的常客,常客也是不受尊重的常客,被人赶来赶去,也是自轻自贱。它们是没有智慧的,是鸟里的俗流。它们看东西是比人类还要差一等的,因为它们没有人类的文明帮忙,天赋又不够。它们与鸽子不能同日而语,鸽子是灵的动物,麻雀是肉的动物。它们是特别适合在弄堂里飞行的一种鸟,弄堂也是它们的家。它们是那种小肚鸡肠,嗡嗡嘤嘤,陷在流言中拔不出脚的。弄堂里的阴郁气,有它们的一份,它们增添了弄堂里的低级趣味。

鸽子从来不在弄堂里流连,它们从不会停在阳台、窗畔和天井,去谄媚地接近人类。它们总是凌空而起,将这城市的屋顶踩在脚下。它们扑喇喇地飞过天空,带着不屑地神情。它们是多么傲慢,可也不是不近人情,否则它们怎么会路远迢迢,也要泣血而回呢?它们是人类真正的朋友,不是结党营私的那种,而是了解的,同情的,体恤和爱的。假如你看见过傍晚时分,那竹稍上的红布条子在风中挥舞,召唤鸽群回来的景象,你便会明白这些。这是很深的默契,也是带有孩子气的默契。它们心里有多少秘密,就有多少同情;有多少同情,就有多少信用。

鸽群是这城市里最情义绵绵的景象,也是上海弄堂里较为明丽的景象,在屋顶给鸽子修个巢,晨送暮迎,是这城市的一种恋情,是这城市的温柔乡。

(节选自《鸽子》王安忆)

9.请你说说作者眼中的鸽子形象。

10.为什么说麻雀是“媚俗”“自轻自贱”的?

11.作者对待麻雀和鸽子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

12.本文将鸽子和麻雀进行对比描写,褒贬之情一目了然。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简述理由。

(二)布封是那么热情地赞美野马。

他写到:“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跃着,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它们因不受羁绊而感觉自豪,它们避免和人打照面;它们不屑于受人照顾,它们能够自己寻找适当的食料;它们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地游荡、蹦跳……所以那些野马远比大多数家马来得强壮、轻捷和遒劲。它们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就是说,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我知道是野马就难免会被狮子捕食了。

在我享受了野马那一种自由之后,我认野马不幸落入狮口那一种命。做不成野马,做战马也行。

因为在战场上,战马和战士的关系,使人和动物的关系,上升到了一种几乎完全平等的程度。一切动物中,只有战马能做到这一点。它和人一样出生入死,表现出丝毫也不逊于人的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不会说话的战友”——除了对战马,没有另外的任何动物,能使人以“战友”相视。人对动物,再也没有如此之高的评价。当然,军犬也被人视为“战友”。猎人对猎犬也很倚赖。但军犬何曾经历过战马所经历的那一种枪林弹雨、炮火硝烟?再大的狩猎场面,又岂能与大战役那一种排山倒海般的悲壮相提并论?

不能如野马般自由地生,何妨像战马似的豪迈地死!

(节选自《如果我为马》梁晓声)

13.“我”“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马”时为什么首选做一匹野马?

14.文中划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写法?请说说其表达效果。

15.文章结尾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16.如果让你也做一匹马,在野马、战马、役马、观赏马、赛马等角色中,你选择做哪一种马?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剽 窥 畸 犷 chuò xún qiú chuāng 2.(1)毫无私心,毫不吝惜地前往。

(2)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二者的能力、作用、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3.法,布封,《自然史》;法布尔,《昆虫记》。4.但是,虽然,却,由于,因为,并且,却。

5.①不逞自己的烈性,克制自己的动作;②迎合人的需要,毫不保留地贡献自己。

6.野马远比大多数家马来得强壮、轻捷和遒劲。它们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而所有的家马则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技巧与妍媚而已。

7.野马更美。因为天然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它们的欲望简单,又有足够的生活资料,无需互相妒忌。

8.“教育”一词是拟人化用法,是指人类对马的驯养。马被人类驯化、喂养,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所以作者说马“丧失自由”。马被迫接受了人在它身上的缰绳、鞍、衔铁、蹄铁,而且在长期驯化过程中,马已丧失了自己的天性,只知道服从人的命令。文章用这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解析:一般来说,人总是认为人类对马的驯养是一种进化,但作者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人类束缚了自由,压抑了马的天性,只是一味地驱使马。解题时应从此角度入手去考虑)

9.“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这城市里最情义绵绵的景象”“是上海弄堂里较为明丽的景象”。10.因为麻雀“飞也飞不高”“啄吃着水泥逢里的残汤剩菜”,虽是弄堂里的常客,但“不受尊重,被人赶来赶去”。

11.对麻雀批判;对鸽子赞颂欣赏。

12.开放题,注意运用文中语句,言之有理即可。13.因为“我”希望“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14.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战马的勇敢无畏,豪迈坚强。15.“我”对自由世界的向往,并愿为此慷慨以赴。

16.开放题,抓住文中对野马和战马精神的描述,并对另外几种马展开合理的想象,选择自己认可的马来答题。语言流畅,言之有理。

第三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邓稼先》课堂练习及答案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一、写作背景;

《“两弹”元勋邓稼先》是一篇人物通讯,发表在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上。邓稼先,安徽人,核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两弹”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两弹”指原子弹和氢弹。原子弹是利用铀等原子核分裂所产生的原子能进行杀伤和破坏的一种高效能炸弹;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元勋”,立大功的人。

二、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

1、读准字音:

xiâ

机 械

含辛茹苦

hàn

liáo

xūn 浩 瀚

销声匿迹

寥寥无几

元勋

qiâ

qīng

zhăn 胆怯

弥 漫

氢 弹

崭露头角

2、掌握词义:

元勋:立大功的人。

寥寥无几:形容非常少。

三、研读课文

1、文章的结构形式有何特点?

提示: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主体内容共同组成。

2、课文主要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提示:(1)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2)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

(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

(4)搞科研有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

3、文中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突出环境的艰苦,更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崇高精神。

四、小结: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以邓稼先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生活目标,培养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个对祖国、民族有用的人。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妈妈是我心中的一团火

①当我刚呱呱出生时,护士就不让妈妈见到我,悄悄地把我抱到哺婴室去。医生

地告诉她,我的左肘以下没有手。

②有一天,7岁的我走出厨房嘀咕道:“妈妈,我不会削土豆皮,我只有一只手。”妈妈在做针线活,她头也不抬地说:“你回厨房去削土豆皮,今后再也不许用这个借口拒绝干活了。”我当然能削土豆皮,用我的右手持刀削皮,左上臂帮着托一下就行了。妈妈知道办法总会有的,她常说:“只要你尽最大的努力,就没有你不会做的事。”

③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时,一天,老师要求我们从猴架这边荡到那边去。轮到我时,我摇头示意不会荡。有些孩子在背后笑我,我哭着回家。当晚,我告诉了妈妈。她拥抱我一下,并做出“让我想想办法”的表情。第二天下午她下班后,把我带回到学校去。她教我先用右手抓住杠棒,用力引体向上,再用左上臂夹住杠棒。当我费力地照她说的做时,她始终站在一边鼓励我。以后每天她都带我去练习。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第二次把我们全体同学带到猴架处的情景。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

④这就是妈妈对待我的办法:她不代替我做什么,不宽容我,而是坚决认为我能找到办法自己干。有一次我参加一个舞会,没有一个男同学来邀请我跳舞。我回家后哭了,妈妈久久不发一言,然后说:“喔!亲爱的,总有一天那些男孩子和你跳舞时会跟不上你的拍子的,你会看到的。”她声音虚弱嘶哑,我撕开蒙着头部的被子 kuī 见她在流泪。于是我懂得妈妈为我忍受了多少痛苦。她从来不让我看到她哭泣,因为她不愿我感到内疚呀。

⑤如今当我有不顺心的事时,总感到妈妈仍在我身旁,仍在对我说:勇敢地面对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第④段)。

kuī()见

2.在第①段的横线里填上一个意为“温和而曲折地(表达意思)”的词,这个词应是:

3.比较一下第②段妈妈让“我”削土豆皮的事和第③段妈妈教“我”荡猴架两件事,说说母亲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所不同?

4.当“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这是一种侧面描写,它写出了

。成语“目瞪口呆”在文中的意思是: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6.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写出来(不少于50字)。

【试题答案】

1、窥

2、委婉(婉转)

3、前者因信任“我”能独立完成,所以放手;后者难度较大;除鼓励外还具体帮助“我”,体现了母亲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

4、“我”在妈妈的帮助下取得了成功;由于吃惊而发愣的样子。

5、赞颂了一位仁慈、善良、感情丰富而又充满理智的母亲。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1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传记《伟大的悲剧》,写的是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角逐南极点失败后,和他的队友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叙述这个故事,是让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从情感价值观目标来说,对于中学生有一定难度。尤其这篇文章特别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所以教学上确实难度较大。教师在授课中很好的处理了文本,长文短教。并注重教学的整合。我就这节课中突出的几个亮点做简要剖析。

一、导入方面

首先播放《泰坦尼克号沉船》《美挑战者号升空爆炸》《玉树地震》视频,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学生感受到在一场场悲剧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但人类不断地抗争着、挑战着,学生也在这种激发之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潜能。这一点我认为做得比较成功。

二、导学方面

本文教学难点之一是对主题的理解,一定有许多同学不理解悲剧的故事为什么蕴含着伟大,是不是矛盾了?教师课前的导学很巧,“为什么作者茨威格没有为胜利者阿蒙森写传,却满怀深情的为失败者斯科特再现这悲情的一幕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样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抓住文章的文眼——悲剧和伟大,要求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理解虽为失败者,但他们身上的精神伟大。我认为这样指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了知识和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长文短教

文本较长,教学用1课时,难度大,即使让学生进行预习,但是真正操作起来难度仍然很大。过去每一篇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总是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复述内容。只要让学生抓住“人物、事件”这两个基本的内容,也就知道了课文所讲的内容。可是这篇课文长达八九页,学生如何能把握好课文的主要内容成了一个难点。授课教师很好的进行了长文短教,采用快速默读的方式将文中的主要信息提炼出来,通过形象的路线图的方式,让学生直观、迅速的.把握主要情节,这应该是本节课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内容理解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品味细节,以细节作为突破口,抓住文题“悲剧”“伟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伟大的人类精神,再次很好的体现了长文短教的教学思路。

四、注重教学的整合

通过“追随探险者——悲剧”“畅谈探险者——伟大”“感悟探险者——伟大的悲剧”“心中的英雄——精神永恒”“悲中大爱——伟大的英雄”的环节设计,逐层深入,步步升华,将感知、研读、探究、迁移、拓展、升华,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体现了一个完整的,流畅的教学流程。

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体现上,突出亮点

从让学生话说身边的英雄起,到教师出示感动中国人物,再到关注时事日本大地震,激发我们的民族精神,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很好的实现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六、以生为本,进行“有效教学”

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贯穿整节课。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自主讨论并发言,学生有了许多出乎人意料的发言,说明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想情感已经进入了课文情节,效果不错,很好地完成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课堂一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2

课文篇幅长,容量大,可感可学实在是很多,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只能择其精要感受思悟。由于没有布置课前的预习,所以在课堂上采用了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将几个要素串联起来复述全文的方式来了解课文大意,再用一句话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悟。

一、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悲剧”体现在哪些方面?

2、“伟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在学生思考之前,我又提出了以下要求:

1、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3、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以让学生寻找最感动敬佩的情节的方式,直入文章内里,符合认知规律,使得学生的感知思维切中肯綮。学生在朗读相关语句时,第一遍往往不能达到“有感情”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迅速体会当时作者或者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后面的朗读中有了很大的进步。课堂上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地感受思考、讨论交流,体现学习的主动与合作特点,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展示了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

三、本课堂中,也有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1、如果在课前布置预习,就能在课堂上将更多的时间转移到对主题的探讨上;

2、在介绍作者时,可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查阅作者的生平资料;

3、在设计问题上,可拉开一定的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来回答问题;

4、在品味文章中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这一环节上处理稍欠。如:在讨论斯科特一行为阿蒙森作证这部分时,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作者“第一拥有一切,第二什么也不是”这句话,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意图,那么后面的结论将更加水到渠成;

5、由于在复述课文部分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拓展练习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大部分学生在本堂课中的学习成果没有机会得到展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3

在教《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有两个精彩之处。其一,按时间顺序了解故事情节,从而感知课文内容;其二,在悲壮之中感受伟大。正是这两个精彩之处让我突破了难点,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与鼓舞。那么这两个精彩是如何实现的呢?

一、了解故事情节,感知课文内容。

过去每一篇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总是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再分段,复述内容。只要让学生抓住“人物、事件”这两个基本的内容,也就知道了课文所讲的内容。可是这篇课文长达八九页,学生如何能把握好课文的'主要内容成了一个难点。我就打破了常规的做法,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再找出地点、人物、事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这样的问题并不难做,一二十分钟的时间,学生就完成了这项任务,这样学生就对故事情节有了清晰的了解。然后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哪些内容祥写,哪些内容略写,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明确了课文重点介绍的内容。接着,我又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经过前面的铺垫,这已经不是什么难点了,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最后我让学生用两三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就很快得出了结论,整个过程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在悲壮之中感受伟大。

我首先这样问学生,了解了课文大意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说:“悲伤,难过。”为什么而悲伤?我又继续引导。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这个问题,不仅让学生知道有死亡之悲壮,作证之悲壮,还有失败之悲壮与世人之悲伤。了解了这么多的“悲”之后,学生就明确了这真是个悲剧,那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个伟大的悲剧呢?学生一脸迷茫。我就启发学生,阅读这篇课文,除了感受到悲伤、悲壮之外,还有什么感受?有学生就说到了“感动”,我说“对”,我们一定被他们的某种精神感动了,那么这种精神就是他们的伟大之处。“好,下面就仔细阅读课文,划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并做批注,从中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学生通过读、通过交流,逐步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主题,从中感受到了人物的集体主义精神,舍己为人,为了所爱事业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高贵品质等等。

这样的教学我觉得降低了难度,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太困难。所以,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要尽量给学生做一些铺垫性的思考,在主题把握上,要以学生的阅读感受为主,教师只做好引导性,点拨式的指导即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4

我花三节课的时间学完了《伟大的悲剧》,这篇文章在了解了背景、作者、字词之后,我开始转入文本的学习。

首先指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斯科特一行五人到达南极点之后,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他们悲观失望,但勇敢的承认失败,并为阿蒙森团队作证,在回来途中遭遇了恶劣的天气,最终全部遇难的故事。

其次,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分析悲在何处?伟大在何处?悲在在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伟大在他们身上具有勇于承认失败,诚实守信的英国绅士风度;具有坚韧不拔,顽强执着的探险精神;具有不抛弃不舍弃、无私牺牲的团队精神;具有在临终之前不为自己,只想着祖国、家人、朋友,乃至全人类的人格魅力。在这之中,就可以做到赏析语言,朗读句子,实现素养的提升,其次还可以让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体会到细节描写和修辞的使用。

第三,感受传记文学的特点,典型的材料就要通过典型事迹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比如威尔逊在距离死亡只有几步之遥的时候还拖着16公斤重的岩石样本,比如斯科特在临终之前还用僵硬的手为自己的亲人写信,比如奥茨自己勇敢地走向了死亡。叙行录言,叙述他们的行为,引用他们的言论,保证文章的真实性。讲究文采,语言生动,用词精当,可以采用想象、修辞,体现文学性。

最后拓展延伸,斯科特在与阿蒙森团队这一角逐中注定是失败者,那作者为什么不为阿蒙森团队作战呢?这一问题意在引出兹威格作传的原则,是斯科特团队所展现出来的种种精神和人格魅力,是人类的财富,这种精神和魅力将鼓舞一代又一代探险科学的人,所以为他们作传意义更大。

由此拓展到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称陈涉为世家,将项羽安排在“本纪”里,虽然他们都是失败者,那也是因为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由此得出结论,历史上对于人物的评价不以功劳评价,不以业绩评价,主要在于他们身上所绽放的思想的.光芒。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路途中,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也许我们没有成功,但是只要我们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诚实守信的品质,相信我们的人生也必定是光辉灿烂的,必定是充满人格魅力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5

《伟大的悲剧》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传记文学作品。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尤其是男生对探险类的话题较感兴趣,但由于该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主人公国籍等方面都与学生差异较大,所以“悲剧”一词尚易理解,“伟大”二字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在确定本节的课的重难点后,我将以下两个环节作为本节课的重头戏:

一、理解本课的主旨主要是理解“伟大”二字,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斯科特一行人的颂扬之情。为此,在学生能够指出悲剧“悲”在何处之后,我便将重心放在了解读“伟大”二字上面。首先,我让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出“伟大”的句子。为了便于学生找准,我设计了如下句式:“我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伟大,表现了他们的精神(品质)。”并自己给出了一句示范。有了这样一个抓手,学生就能较为轻松准确地找出这类句子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其次,对学生找出的能体现“伟大”二字的句子进行品味。让学生找出句子后大声地读出来,然后学生品析、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在学生理解句子后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找——读——品味——情感朗读”这四步,使学生对作者的颂扬之情有了深刻的理解。由此,学生对“伟大”二字的理解便轻而易举了,而老师在其中只是起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拓展延伸部分:假如你是凯旋而归的.阿蒙森,请给斯科特写一封信。阿蒙森是斯科特的对手,由他之口表达出的对斯科特的敬佩更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由于前面已对“伟大”一词作过深入解读,学生此时争先恐后地想要借阿蒙森之口表达对斯科特的敬意。信的内容虽然都是表达敬佩之情,但每位同学的抒情点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感人至深。听完学生的回答后,老师也作了一个示范,朗读了一封自己创作的给斯科特的信,并满怀敬意地朗读出来,至此,将本节课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从一张张动情的小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的灵魂受到了冲击,对探险事业有了自己的理解。

当然,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对于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不足之处:

一、课堂语言不够优美。本次教学的主题是“散文教学”,散文的语言大多优美,值得玩味。在教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的课堂语言自然也应与文章的语言相衬。而我,由于缺少平时的积累,“语到用时方恨乏”,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加强语言的积累,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语言环境。

二、朗读时间不够。散文本就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主旨的,尽管在探究“伟大”一词时我带学生品味了语言并进行了情感朗读,但对于散文而言,这样的朗读是远远不够的。虽然课堂的安排正好控制在40分钟里,但40分钟里让学生读的时间不足10分钟,总以为课堂时间的宝贵,宁可多作一点分析也不舍得花大量的时间去读文本。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朗读中让学生心领神会岂不比教师讲解灌输要好?!

一次比赛一步成长,一段经历一份收获!在教学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进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6

一、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状况:

本课时是在学生自主质疑的前提下师生共同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的,因此学生对课文知识以及相关内容掌握较到位,特别是对“悲”和“伟大”的理解,收到了教师上课前所预期的效果,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或者说思想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师生的对话。

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想法,善于采撷集体智慧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本课时有不少学生发言,他们虽然不一定说得最好,但其中不乏精彩的地方:比如自主质疑时有学生就问了“斯科特等人为什么要去探险”、“他们可以不死吗”、“他们的悲是因为他们死得悲壮吗”、“他们的伟大是因为他们面对死亡很坦然”……,在一节课上学生能够有着这么多出乎人意料的发言,应该说学生的思路是打开了,思想情感已经进入了课文情节,效果不错,同时也完成了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活动情况: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所以学生活动尤为重要。本课时,我采取了学生同桌2人讨论、前后四人讨论由一中心发言人发言的讨论,同时让学生单独有感情的朗读、男女生比赛读、全般齐读等朗读方式增强课堂气氛。活动中学生基本能够作到自主学习、自主探讨、自主讨论并发言,声音洪亮,情感较为丰富。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遗憾和不足:

个别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时,有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仍然不能够表述完整,对记叙要素也存在不怎么理解的情况;自主活动讨论时也有少数学生无所事事,存在不愿意动脑筋、拿别人现成答案的现象;做笔记的习惯还没怎么养成。这一切都还有待进一步强化训练。

二、反思后的思考、建议:

通过教学和反思,我觉得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确应该让学生多自主活动,一定要培养他们个人的活动意识;在扩大知识面方面,教师不应该仅仅限于书本,应该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服务,替学生着想,把“小语文”真正变为“大语文”,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学到最大限度的多的知识。作为学生应该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指导,不要一味的老想着“拿来主义”,同时要多读一些健康有益的书,当然包括语文课本。

总之,我认为本课时我对教材处理较为合理、教学目的设置明确恰当,基本作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让学生从中受到了一种永恒的精神教育,当然也有很多的遗憾和不足,期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一一完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7

1、本堂课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理论:

采用了对话阅读,师生互动。采用的方式体现了尊重同学个性,如:“你最难忘的是哪个细节?”“你体会最深的细节?”“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讨论。”“他的回答你满意吗?”因为把同学摆在第一位,尽管听课人很多,同学仍然敢说敢言。如:“斯科特关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么促使他去关心他的夫人呢?”“爱情!”“那对祖国、民族又是什么情感呢?”“爱。忠诚。”这样我的归纳总结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同学的'理解基础上的。

2、本堂课在设计上有较大开放性,提供给了同学自我学习的空间和机会,提供了平等协作的氛围,对同学自主、合作、探究引导方式做得较好。在讨论“最后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同学一连提出了六个问题,这是我始料不和的。有些问题我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例如:同学问“为什么这里用顿号,而不用逗号?”这个问题我当时措手不和。其实这也是同学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向权威挑战。同学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经常能迸发思想的火花,这种火花也正是我们所极力追求的。

3、本课堂中与作者对话,品味文章中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处置稍欠。如:

在讨论斯科特一行为阿蒙森作证这局部时,应引导同学正确看待作者“第一拥有一切,第二什么也不是”这句话。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意图,那么后面的结论将更加水到渠成。

4、本课堂在生成教学中,教师准备可以更充分。如:

同学提出了标点问题,这应该是一个极好培养同学正确使用标点或批判看问题的好机会。但因一方面平常在教学中标点知识储藏不扎实,一方面我的惰性思维使我很少怀疑教科书,所以一个好问题没有当场给予好答复,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8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伟大的悲剧》,写的是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角逐南极点失败后,和他的队友在归途中悲壮牺牲的故事。这篇文章特别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所以教学中我也大胆取舍,长文短教。下面我就这节课做一简要反思:

一、导入方面

播放《泰坦尼克号》沉船视频及20xx年四川大凉山火灾图片,以此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但人类在不断地抗争着、挑战着,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探险英雄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授课反面

由于文本较长,教学用1课时,难度大,因而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在整体感知环节,通过速读浏览,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共写了写了几个人物?他们的姓名和身份分别是?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属于复述课文内容。可是这篇课文长达八九页,学生如何能把握好课文的主要内容成了一个难点。于是我采用长文短教,让学生快速默读的方式将文中的主要信息提炼出来,让学生直观、迅速的把握主要情节,学生复述也较为顺利。内容理解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品味细节,以细节作为突破口,抓住文题“悲剧”“伟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伟大的人类精神,了解斯科特探险队员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及其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作业通过生谈自己所了解的.伟人事例及感动中国的人物实例,进一步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上突出亮点

教师展示南极的相关图片,师生讨论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激发学生对斯科特探险队员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的仰慕,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很好的实现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复述环节没有照顾所有学生,朗读训练不够。由于篇幅长,授课时间短,因而对于文章,只让学生读了两遍,并没有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读,让学生从读中感受探险队员们面对险境所表现出的高尚的品质。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探索尝试,也要多照顾后进生,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改善。

第五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1 伟大的悲剧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体味关键语句。2.感受并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

2.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 3.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

2.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南极,这块被冰雪包裹的圣洁之地,曾留下了一批批勇敢的探险家的足迹,但是,也有许多探险家因为气候或条件的不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让我们看看那些为探索南极而献出生命的勇士们。

二、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概括的谈谈,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展示问题)

明确: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和它的队员在探索南极的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

2.概括复述故事情节。注意环境描写。(1—3)满怀希望奔向南极 无限失望登上归程。(4—7)归程途中危险骤增 埃文思发疯死去。(8—10)奥茨越来越走不动 走向暴风雪迎接死亡。(11—16)三位英雄集体死亡 却不哀叹任何困难。

三、研读课文:

1.大家看课文的题目:“伟大的悲剧”,悲剧是以悲惨结局结尾的故事,既然是悲惨的故事为什么蕴含着伟大呢?二者以看似矛盾的词组合成课文标题,对全文的情节和意义起了什么作用呢?

2.我们先从悲处入手,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探险队之行的哪几个方面?

生:因为他们后到达南极。

师: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看出?(“无垠的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师:他们这时是什么心情呢?(战栗了)

师:知道自己失败了,成了亚军,斯科特一行人悲伤到了极点,但他们还不得不干什么?

生:不得不为阿蒙森一行胜利者作证。

师:体现在哪?(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的去屡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师:此时,他们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哀。(展示作证之悲)生:他们在归途中全都牺牲了。师:为什么牺牲了?(遇到险阻)都面临哪些困难?(线路固定、精力缺乏、寒气逼人、燃料太少)因此,他们斗不过这些归途中的困难,壮烈牺牲了。(死亡之悲)师:(引导)文中有一句话说:“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谁的观点?(斯科特)作者以及世人们是不是这样认为的?(不是)那世人们对他们的离去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

生:这篇文章能够流传至今,本身就说明了世人对他们的怀念和对他们离去的悲痛。(世人之悲)

师:同学们把悲剧之悲挖掘得很好,概括起来就有四悲:(展示)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这里的悲,你们认为是悲哀还是悲壮? 生:悲壮,因为虽然他们上演了一幕悲剧,但作者也认为他们是伟大的。师:很好,这就谈到了题目中的伟大二字,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遭到毁灭的仅仅是斯科特一行人的肉体,生命,而他们的精神是有价值的,是伟大的。所以文章充满了悲壮的情感。

3.那么大家就讨论一下,从文中找出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之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

4.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它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5.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四、拓展延伸:

正是在他们的精神鼓舞下。一行又一行的探险队奔赴南极,使南极不再神秘。欣赏南极探险取得的成就:

1.我国于1985年在南极洲乔治王岛上成功的建成了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

2.1989年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队又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中国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中山站。

师总结:同学们,探险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事业,即是对自然界的挑战,更是对自身的挑战。它不仅需要坚强的体魄,更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为这项事业献身的精神,在你们心中一定有更渴望了解的奥秘,最渴望征服的世界,愿将来的某一天,你们探险的步伐能让世界为之瞩目,让祖国为之骄傲。

下载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伟大的悲剧》课堂练习及答案(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伟大的悲剧》课堂练习及答案(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必考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必考知识点梳理㈠作者资料。1.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2.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衢江区高家镇初中 李胜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过程方法:......

    重庆市綦江区三江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重庆市綦江区三江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品味文章中细节,体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伟大的悲剧练习题及答案

    伟大的悲剧练习题及答案 伟大的悲剧 【积累·感知】 一.给加点字注音 拽出来___ 无垠___ 战栗___ 履行___ 辜负___ 钦佩___ 鲁莽___ 告罄___ 二.形似字注音组词 姗___载(......

    伟大的悲剧阅读及答案

    伟大的悲剧阅读理解——《伟大的悲剧》的节选以供同学们阅读和练习,希望对同学们的阅读理解的学习有所帮助!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

    七年级语文伟大的悲剧同步练习

    《伟大的悲剧》同步练习[学法导引] 本文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篇传记的节选,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历尽艰辛即将到达南极点时,却发现对手——挪威的阿蒙森队已捷足先登,只好从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1伟大的悲剧(五篇)

    21.伟大的悲剧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理清故事情节,体味关键语句 3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颂......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21.伟大的悲剧 教与学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词句,整体感知课文 2.理清故事情节,有感情的复述课文。 3.理解体味关键语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4.感受并学习主人公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