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报道

时间:2019-05-15 10:5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震报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震报道》。

第一篇:地震报道

(湖北)羊尾镇中心小学开展12.4法制宣传暨冬季消防应急演练

湖北省郧西县羊尾镇中心小学 张吉林

2013年12月4日是全国第13个法制宣传日。今年是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的第三年,现行宪法颁布实施31周年。为做好今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羊尾镇中心小学于12月4日下午开展了一次防震避灾、消防应急演练暨法制知识讲座。

下午2:30随着一阵阵急促的、刺耳的警报声,全体老师迅速到达指定的位置,正在上课的学生马上在上课的老师的指导下迅速藏到课桌下面进行防震避难、紧接着警报声再次加剧学生们双手抱头掩面、弓着腰,沿着指定的应急通道,迅速、有序地撤离到学校操场的安全地带集中。整个疏散过程井然有序,只用了1分钟48秒全校师生就在操场集结完毕。随后,开展消防演练。组织师生进行灭火知识演练,全面提高其防火意识。

最后,该校应急演练总指挥张久军校长对本次演练进行了总结,宣布本次演习取得圆满成功,并做法制知识讲座。他号召大家努力学习消防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消防意识,一旦发现火灾,要沉着应对,并切实做好安全防范工作。通过此次应急逃生演练,使学生从根本上提高了应急逃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真正掌握了遇到突发事故时能自救和逃生的基本要领,达到了演练目的。大大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的能力,也切实地提高了学校安全工作,为创建“平安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雅安地震英文报道

_____ citing from CNN

Lights stay on in temporary tents set up by 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in the Lushan county of Ya'an City in southwest China's Sichuan province on April 21, 2013

When a 7.0-magnitude earthquake hit Lushan county in southwestern China‟s Sichuan province on April 20, killing almost 200 people, 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RCSC)did exactly what you would expect of China‟s largest charity — it took to traditional and social media to solicit donations for those affected by the disaster.What was less expected was the unsympathetic reaction to the appeal.In the 24 hours after the earthquake, normally prime time for fundraising, the RCSC raised a paltry $23,000, small change compared with the $3 million raised by the One Foundation, a

charity founded by movie star Jet Li.The problem was not that the Chinese public did not want to give money — the problem was that they did not want to give money to the RCSC.On the RCSC‟s official account on Weibo, China‟s Twitter-like service, the organization‟s post requesting donations solicited pages and pages of scornful responses.The disastrous fundraising campaign is the latest embarrassment in a long-festering public relations crisis for the RCSC.Founded in 1904 as a privately run organization, the RCSC was recognized by the international Red Cross federation in 1952, but since then has come under ever tighter government control — and with that has come growing distance from the public.Indeed, so close are the government ties that since 1996, RCSC employees have been technically regarded as civil servants.Vitriol against the RCSC has been festering for years, amid public anger over the organization‟s lack of transparency and rumors that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who run the organization have had their hands in the coffers.So deep is the suspicion of Chinese officialdom in general that Hong Kong‟s legislature last week refused to vote an almost $13 million donation to the Sichuan authorities for relief in Lushan for fear the money would be misused.The RCSC received more than $700 million after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but questions about how that money was used have lingered.Things came to a head in 2011, when a young woman who claimed to be a business manager at the RCSC began posting pictures to her Weibo account that documented her lavish lifestyle and luxury purchases.Guo Meimei‟s wardrobe included dozens of Hermes bags and other high-end pieces, which she displayed proudly while sitting behind the wheel of a Maserati or Lamborghini, or perched in first-class seats on airplanes.Vigilant netizens demanded to know how a midlevel employee at an NGO could possibly afford this type of lifestyle.Though the RCSC pleaded innocence and denied that Guo was even an employee, its reputation was left in tatters.Leading Chinese writer Bei Cun spoke for many when he wrote on his Weibo account, “I assert: 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cannot be changed, its credibility is bankrupt and it cannot change its ways.” He also drew attention to the fact that the RCSC is not opera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 “just like Chinese PEN has nothing to do with PEN International, and the Chinese Catholic Churc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Vatican.” Staff at other charity organizations complain bitterly that the RCSC gives the whole sector a bad name.“I don‟t trust 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 for one thing, they are far too inefficient,” Yuan, a volunteer raising funds for victims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tells TIME.Since the

earthquake, the 38-year-old entrepreneur from Chengdu, in Sichuan province, has been gathering donations and ferrying funds to the disaster zone quickly, a process he says his small group can handle more efficiently than the bureaucratic RCSC.“From the time we receive the donations to the time we pass the funds over to the victims, it takes us only five hours,” says Yuan, who declined to give his first name because of the sensitive nature of the issue.“Can the Red Cross do that? Of course they can‟t.”

Indeed, according to the RCSC‟s own figures, as of April 24, four days after the earthquake, it had distributed only 25% of the donations it received.The public backlash has been disastrous for the RCSC, but other charity organizations too are having to work hard to build credibility with a public that is eager to help but skeptical about how funds are being used.Raising money on the streets of Chengdu, Yuan says he faces intense

scrutiny from those he approaches for donations.“Some of them even accused us of being cheats, but most of them, after we explained what we did and who we are, chose to trust us,” he says.On Sunday the RCSC‟s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Zhao Baige, addressed the crisis of confidence in the organization.“If in two to three years we can‟t turn the image of the „black cross‟ into a „Red Cross,‟ I will resign,” she said.In a sign that public sentiment may be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 also said it now accounted for almost half of all donations to the quake-relief effort.As the RCSC is painfully discovering, trust is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endowments of all.This article fails to mention that, while donations may have got off to a slow start, RCSC had, as of May 1 collected more than 666 million CNY(108 million USD)in cash and in-kind donations.It is completely inaccurate to say that RCSC has come under ever tighter government control in recent years.While it is true that many but not all of its staff are civil servants, since the

mid-1990’s, the RCSC’s relationship with the government has actually evolved from one in which it formed part ofthe Health Ministry structure, to one in which it enjoys a large and growing measure of operational independence._____citing from China daily

Quake prompts disaster preparedness discussion

BEIJING-Experts are urging the government to create mo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public preparedness in the event of a natural disaster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Years of research show that self-rescues have a significant role in saving lives when natural disasters occur.Ninety percent of survivors are saved by themselves or fellow victims,” said Wang Shaoyu, a public security planning and risk management expert at th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 7.0-magnitude earthquake hit Lushan county in southwest China's Sichuan province on April 20, leaving at least 196 people dead and tens of thousands injured.More than 30,000 rescue and relief workers were dispatched to quake-hit areas, rescuing 475 people.In Baoxing county's Lingguan township, which was cut off from rescuers for 33 hours due to obstructed roads, local residents used shovels and pickaxes to rescue two survivors within three hours.When rescuers did manage to arrive at the township, rescue efforts had already been completed.Liu Xuancai, a deputy squadron leader from the fire department of the city of Ya'an, said each of the city's six counties and two districs have professional rescue squads to respond to disasters immediately.“Most residents of Taiping township know that they should not return to their damaged homes to collect their belongings, but should stay out in the open,” Liu said.“The government has improved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enhanced citizens' ability to rescue themselves since the devastating Wenchuan quake in 2008,” said Qu Guosheng, vice 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Society.However, researchers say there are many areas for improvement in terms of disaster preparedness.“Even with years of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the public's awareness of self-protection varies greatly,” said Li Chang'an, a professor of earth science at th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After the 2008 quake, which occurred in Sichuan's Wenchuan county, risk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training became compulsory in local schools.Emergency evacuation, fire prevention and earthquake rescue exercises are regularly held in schools.During the Lushan quake, 3,800 students at the Mingshan First Middle School escaped safely with no injuries.However, students at the Lushan Middle School reacted in a more disorganized manner as a result of differing disaster preparedness training.Li said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first aid training should be compulsory not only in Sichuan, but around the country.“If a devastating earthquake happened in Yunnan, Xinjiang or the North China Plain, I doubt residents there could respond and reduce its impact as quickly as Sichuan's people did,” Li said.Experts are urging the government to create a system that can help people in different areas to cope with different natural disasters.“China's southeast coast is vulnerable to typhoons and floods, while the west is more likely to suffer landslides and earthquakes.People should know how to protect themselves under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said Qu.He said police officers, school principals and company managers should all be trained as “first responders.”

Netizens have been busy posting articles online detailing methods for escaping earthquakes since the Lushan earthquake occurred.However, some of the articles are incorrect or misleading.Qu said the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professional institutions that can offer training courses and promote disaster preparedness knowledge.“People can only learn the skills they need to survive and stay calm during disasters by participating in repeated drills,” Qu said.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magnitude of the earthquake and how much harm, then how government officials immediately rushed to the scene to command the rescue work, through the Wenchuan and Ya'an earthquakes,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people’s prevention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and how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第三篇:08年地震感人报道

08年地震感人报道--师德教育学习材料

这样的教师彪炳千秋

5月13日,四川德阳的历史会记下一个难忘的名字: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在灾难突然降临的那一刻,他用自己的双臂和生命,换回了4个学生的生命。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含义至少有二。一是责任重大,培育新人,绵延文明,传承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二是师德崇高,为人师表,爱生如子,在任何时候,当老师的都要把学生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如今,在这场罕见的灾难中,灾区的老师,显现出无愧于这个职业的牺牲精神。映秀镇小学年仅29岁的青年教师张米亚,跪仆在废墟中,用双臂紧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活了,而“雄鹰”已经气绝。汉旺镇小学有5位遇难的老师,至死他们的怀里都抱着孩子。北川县一中班主任刘宁,在地震突发时,机智勇敢地保护59名学生安然脱险,却永远失去了当时也被压在废墟里的女儿。

成都财贸职高女教师周航,在危险袭来的瞬间,毫不犹豫地向学生高喊:“你们先走,不要慌,老师殿后。”

这是怎样的一种无私而无畏的勇气啊!不管他们是本能反应,还是理性选择,我想,有良知的人们,都会从中看到师德的博大和光芒。

我们的教师,特别是长期默默无闻辛勤工作在农村、山区的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艰苦的环境中,忠于职守,教书育人,心向神圣却依然平凡。今天,在生与死、亲人与学生的抉择中,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一个师者最真实的爱,用血肉为学生筑起一道永生的长城,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上了最深刻的一课,从而成为百姓心中的救命恩人,孩子眼里的神圣英雄。

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师德,理当彪炳千秋。

一、老师,你用天使的翅膀守护了花朵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强度大,波及面广,北京、宁夏、云南、上海等十几个省区市有感。震后灾区,雨幕笼罩下满目疮痍,道路阻隔、通信中断,每前行一步都无比艰难。但是,所有抢险救援人员都抱定必胜的决心。艰难险阻中,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共产党员勇挑重担、人民子弟兵冲锋在前,风雨中挺起了坚强的脊梁。

更让我们感动的,是那些平凡而伟大的老师。

谭千秋老师,在地震中本可以获得生存的机会,却在关键时刻,用臂膀、用脊梁、用身躯,为学生撑起坚实的屏障,用生命与死神抗争,换回了孩子生的希望;刘宁老师,在地震发生时用智慧、冷静与勇敢,指挥引导学生避震,及时挽救了59名学生,而自己心爱的女儿却在地震中失去了花儿一样的生命;康玉龙老师,在灾后迅速投入救援行动中,一刻不停地寻找被掩埋学生,得知岳父遇难的消息后,他擦干眼泪,继续留在学校救援现场,继续与时间赛跑,挽救幸存学生„„

用双臂守护学生,自己却被死神带走

据新华网报道,5月13日23时50分,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在德阳市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了4个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在一位老师的遗体下发现的。这位英雄的老师叫谭千秋。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场景。谭老师的妻子张关蓉在操场上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脸上的每一粒沙尘都被轻轻拭去;细细梳理蓬乱的头发,梳成他生前习惯的发型。谭老师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 当张关蓉拉起谭千秋的手臂,要给他擦去血迹时,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昨天抬过来的时候还是软软的,咋就变得这么硬啊!”张关蓉轻揉着丈夫的手臂,恸哭失声„„ 就是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手臂上的伤痕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为寻找掉队的学生,他放弃生的机会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5月12日下午,崇州怀远中学教学楼发生垮塌事件,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该校700多名师生绝大多数顺利脱险,但该校英语老师吴忠红却永远离开了他爱的学生——地震袭来,学生从楼梯口蜂拥而下,这位老师引着孩子疏散时,听到有学生掉队,他义无返顾从三楼返回四楼,这时楼体突然垮塌,这位老师和几名孩子被吞噬„„

作者:卟棄卟棄

2008-7-23 19:01 回复此发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汶川教师感人事迹 深化师德师风教育

当救援人员从垮塌的残砖中找到吴忠红,他已经永远停止了呼吸。

他挽救了59名学生的,却永远失去心爱的女儿

5月14日7时30分,这是令北川县第一中学教师刘宁永远悲恸的时刻:念初三的女儿终于从水泥断块下被“掏”出来,但却永远离开了他。据新华社报道,这个在地震中失去女儿的教师,却在地震发生时刻,机智勇敢地保护了自己班上59名学生,使他们安全脱险。地震发生的时刻,刘宁正带领自己59名学生在县委礼堂参加“五四”青年庆祝会。“礼堂突然在晃动,而且越晃越厉害。”经验丰富的刘宁马上意识到发生了地震。他招呼同学们不要乱跑,立即就地蹲进结实的铁椅子下面。正是刘宁老师在关键时刻的冷静,全班59名同学中只有两个受了轻伤。

刘宁,这个外表粗犷的坚强汉子,在地震发生时镇静无比,而在睹见女儿遗体的一刹那,他放声大哭。悲怆之情,令周围人潸然泪下。<<<<<

那一刻,她用身体为孩子挡住水泥板

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发生整体垮塌,而此时80多名孩子正在午睡,除园长在外出差,5名教师都在园内。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此次地震共造成该园50多名小孩和3名教师死亡,目前仍有两名教师在医院抢救,一名孩子生死不明。幼儿园园长李娟回忆起瞿万容老师被救援队发现的情形,泣不成声。“当时瞿老师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小孩获救了,但瞿老师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二、为了71个孩子安全转移

大地震后,北川县曲山镇希望小学9名教师带领学生历时3天到达100公里之外的绵阳

本报5月17日综合消息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北川县曲山镇海光村刘汉希望小学9名教师带领71位无家可归的学生,翻越5公里的大山后,历时3天逃出震区,到达100公里之外的绵阳中学英才学校。

12日下午2点28分,北川县曲山镇海光村刘汉希望小学483名学生刚午休结束8分钟,大部分学生在操场上玩耍,少部分学生正睡眼蒙眬地呆在3层楼的教室里。

突然,大地开始颤动,教室的门窗哗啦啦地响。“地震!”老师同时紧张起来,大喊着让学生跑向操场。12秒后,震动越来越激烈,学校外的一些民房开始倒塌。老师们将学生全部围在中间,趴在混凝土篮球场上。

翻飞的泥土、扬起的建筑物灰尘,让师生们呼吸变得非常困难。但是,求生和负责的本能,令老师们不敢大意,相互拉着手将学生牢牢地围在中央。剧烈的震动过后,老师们在余震中义无反顾地跑上还在摇晃的教学楼,一间教室一间教室地搜索,将部分还没来得及脱离险境的学生带下楼。

此时,学校门前的道路被倒下的房屋封闭,一些前来寻找孩子的家长动手清理出一条通道。

转移,撤离。教导主任肖晓川立即带着全校学生跑向对面的山上。

站在山顶,师生们看见,他们曾经的家园,已经变成一堆废墟;他们曾经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学校,只剩下那幢3层教学楼仍然倔强而孤单地挺立着。清点完人数,肖晓川放下了悬着的心:学生们无一伤亡!

当天下午,陆续有家长到山上领回自家的孩子。然而,直到下午5点,还有71名学生一直无人“领取”。

老师们开始用竹子搭建帐篷。部分老师担心家里的情况,请假离去,留下了9名老师。

当夜无雨,余震却不断,师生们无法入睡,默默地忍受着漫漫长夜的煎熬。

天亮了,小雨也开始向这群无家可归的人袭来。

肖晓川与老师们开了个简短的会。山下的房屋,学生们曾经的家,已经不复存在;原本完整的大山,也裂开了缝隙,伴随着塌方裸露出了黄褐色的泥土。

大地似乎像患了感冒一样,无规则地打着冷战。为了学生们的安全,只有撤离。逃生之路,当然不能选择危险。倾盆大雨,向他们泼洒而来,山下的道路,随时面临泥石流、山体滑坡。9名老师带着一群学生踏上了无路的征途,这些学生中,最小的只有5岁,最大的才14岁。

师生们在山间艰难地前行,一边要躲避泥石流和滚落的飞石,一边要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就这样,公路距离县城7.5公里的路程,不知在山间蜿蜒增加了多少,但是,他们在6个多小时后顺利地抵达了刚刚在县城另外一边的山顶上成立的抗震救灾指挥部。5岁的王义钦,才读学前班,左脚磨破了皮,直到快到终点才告诉老师。十来岁的高年级大孩子,则搀扶低年级的小孩子。就这样,再一次没有出现任何意外地到达了目的地。

作者:卟棄卟棄 2008-7-23 19:01 回复此发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汶川教师感人事迹 深化师德师风教育

刚成立的指挥部没有汽车送他们转移,没有干粮供他们填肚子,也没有床铺供他们休息,穿着被雨水淋透的衣服,坐了一晚,师生们再一次在相互鼓励中度过了难关。5月14日上午,两辆救援车将这群逃难的人送到了绵阳。

几经周折,肖晓川联系到绵阳中学英才学校,很快,他们被该校的小学部接走,有吃有喝有床睡,师生们再次找到了家的温暖。

5月16日,记者在绵阳中学英才学校找到他们的时候,孩子们正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旁边,一位社区医生在为一个扁桃体发炎的孩子检查身体。“这些学生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但是,目前已经证实,有十多名孩子的父母已经在地震中遇难。”英才学校校长何关平说,学校还有130多个学生联系不到父母,学校目前只能先行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

比起眼前这些正看电视的孩子来说,那9位老师其实是最痛苦的。

“目前,已经有4位老师知道家人已经遇难!”肖晓川痛苦地说,一位老教师家里,7个亲人已经离开;而其他的老师,至今也未收到家里的任何音讯。

“他们都是英雄,包括老师和学生!”知道这件事的学生以及老师们都这样评价。(据中央电视台和都市时报)

《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18日第1版

三、吴忠洪:用生命诠释师德大爱

几天来,崇州市怀远镇中学吴忠洪老师以生命为代价抢救学生的事迹,让全镇乡亲为之动容。吴忠洪老师用身体力行又一次昭示:师者,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导师,在灾难面前,更是学生们偎依的羽翼和希望的灯塔。

“如果吴老师要跑,他可以第一个离开教室、第一个冲下楼,也许身强体壮的他还可以率先到达相对较为安全的操场。但是,他没有!”在记者面前,怀远镇中学校长高列潸然泪下。

“如果没有吴老师,我可能„„”学生林霞已泣不成声,说起当天的情景,她还隐隐后怕。可是,更让她痛苦锥心的是,吴老师为了抢救学生,永远离开了他们。

5月12日下午,吴忠洪老师正和往常一样,在4楼的一间教室里给学生们上英语课。吴老师流畅的发音,让孩子们沉浸在原本陌生的语言世界里。

巨大的灾难顷刻间袭来。地板剧烈晃动,门窗玻璃狠狠地砸在地上摔得粉碎,浓重的烟尘顿时笼罩住整间教室。在灾难面前没有任何防震经验的学生们不知所措。“同学们,快向楼下跑!”吴老师瞬间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将懵懂的学生唤醒。

29个孩子立即起身夺路而逃,而最靠近门口的吴老师却牢牢地扳住摇晃得很厉害的门框,为学生疏通一条生命隧道。

“快跑呀,林霞!”跑在后面的林霞,被吴老师狠狠地推向了楼道。随后,吴老师紧紧护住同学们向楼下跑去。

在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吴老师突然发现,还有两名学生滞留在教室没有跑出来。关爱学生的吴老师奋不顾身地转身逆着往楼下蜂拥的学生,奔到楼上。而吴老师的生命,也在此刻逆转!

大楼轰然倒塌,石子瓦砾在滚滚烟尘中四处迸溅。

抢险战士从废墟中找到吴老师的遗体时,已是第2天早上7点。随后,吴老师转身上楼营救的两名孩子的遗体也相继从瓦砾中被找到。在现场的人,痛哭失声。抢救人员根据遗体的位置以及先后顺序判断出,吴老师当时已经将两名孩子护送出了教室,并在身后守护着他们。可是,灾难最终没有放过这位崇高的老师和尚显稚嫩的学生。

教学楼里上课的700余名学生获救了,而吴老师年仅17岁的儿子却永远失去了慈爱的父亲。

人间大爱,洋溢天地之间。吴忠洪老师用生命诠释了“教师”这一称呼的分量!(本报记者余长安 贾宇)

四、“地震夺不走对知识的渴望”

救灾物资不断汇集,知识仍在继续传递。在成都受灾群众安置中心的一顶帐篷里,一位退休老教师、两名刚刚从震中地区逃离出来的中学生,组成了临时课堂。老教师杨德欢退休前在成都铁二中教高中物理,当他得知安置中心里有高中学生,就带着2本物理讲义风尘仆仆赶了过来。两名学生是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的高二学生阳坤伟和陈兴贵,他们是从映秀镇徒步走出来的幸存者。

作者:卟棄卟棄

2008-7-23 19:01

回复此发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汶川教师感人事迹 深化师德师风教育

这是一堂特殊的课程。说它特殊,是因为“教室”里既没有黑板和讲台,也没有课桌和板凳,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设施在这里都无法看到。但这里并不缺少对知识的渴望和通过学习回报社会的心愿。

“对知识的渴望是地震夺不走的。希望你们好好学习,这既是对亲人的安慰,也是对党和政府的回报。”杨老师语气凝重。

“一周都没有上课了,我们一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阳坤伟和陈兴贵眼含泪水,“我们要报考城市规划设计专业,将来用所学的知识重建我们的家园。”

“老师,英语完形填空是我的弱项,应该怎样加强?”在都江堰天府大道上的救灾棚内,一名叫刘婷的16岁女孩不停地向老师请教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无法想象,几天前,她还被埋在聚源中学倒塌的校舍里奄奄一息。

灾难的磨砺和真情的浇灌让这个原本稚嫩的孩子迅速成熟起来。“我想考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报答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刘婷对记者说。(本报记者余长安贾宇)

五、把学生安危放在首位:教师用行动演绎真情故事

5•12汶川特大地震,带给人们巨大的灾难。而灾难临头,人民教师们没有退缩。他们在特大地震发生时,自始至终忠于职守,把学生的安危放在首位,把危险留给自己,给学生带去了安全和希望。

5月12日特大地震袭来的时候,四川省江油市河口小学的学生们从午睡中被惊醒,孩子们惊慌失措,学校全体教师立即行动起来,共同疏散学生。

就在学生即将全部撤离转移到安全区域时,教学楼三楼上,一个智障女生若无其事,毫不知情地抓着栏杆四处张望,对已经暴发的危险毫无知觉。就在这时,一位老师不顾一切地朝着楼梯口冲了过去。所有在场老师一片惊呼:“那是康明远老师!”大家的手不自觉地紧紧攥成了拳头。一楼„„二楼„„三楼„„康老师终于跑到了女生身边,一把抱起了她,转身就朝楼下跑。这个时候,特大地震还没停息,楼体摇晃得更加猛烈。终于,康明远抱着那名学生跑出了教学楼,他的身后,是不断从屋顶坠下的瓦片、水泥块。等他冲出教学楼时,一串瓦砾重重落向地面,砸在他的脚跟后。同样是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双河初中党支部书记、校长洪道全马上跑到现场指挥疏散学生。他在通讯完全中断的情况下果断采取措施,镇定指挥抗灾自救工作。当700名学生无法安全离校返家时,洪道全指挥师生搭临时地铺,还拿出小卖部库存食品解决学生们的吃饭问题。

5月12日这天的夜晚无比漫长。整个晚上,洪道全都巡视在学校的危险地带,为学生盖被子,护送学生上厕所„„一夜未曾合眼。

到16日,在与家人隔绝100多个小时后,他才往家里打了第一个电话。老师们劝他回家看看,他说:“家里的情况知道了,学校才是我最应该关注的。”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一句话,折射着一位普通初中校长对工作的全心倾注,闪耀着一位普通人的光芒。

特大地震发生时,双河小学的辅导员郑老师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去拿话筒,用广播通知大家立即转移!郑老师知道广播站的房屋也许就快要倒塌了,但是仍不顾一切冲了进去,结果发现停电了。于是,郑老师在第三次进屋时,拿了一个口哨,边跑边吹边喊“地震了:!同学们快点下来。”

学生们纷纷跑出教室,涌向楼梯,场面一片混乱。在这危险关头,学校郭校长、工会马主席、陈华老师毅然站了出来,疏散学生,直到最后一个学生安全地转移到操场,这几位老师才最后离开了教学楼。这时教室已经摇摇欲坠。“所有的学生都跑出来了吗?”为了证实这条消息,双河小学的敬主任不顾劝阻,又冲上教学楼,到每个教室挨个查看了一遍,直到确定整幢教学楼都已经没有学生,才放心地回到安全的地方。

这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教师,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舍己救人、危难见真情的故事,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完整含义。(本报记者练玉春)

六、遇难教师谭千秋的最后奉献:双臂护住4个学生

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4个学生——德阳市东汽中学遇难教师谭千秋的最后奉献

2008-7-23 19:01 回复此发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汶川教师感人事迹 深化师德师风教育

作者:卟棄卟棄

新华网德阳市汉旺镇(四川)5月14日电(新华社记者孙闻、田雨)“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昨天晚上就听说有个老师救了4个娃儿,我哪知道就是你„„”张关蓉扑到丈夫的遗体上放声恸哭。

深夜的德阳市汉旺镇,冷雨凄厉,悲声四处,呼啸而过的救护车最能给人带来一丝慰藉,那意味着又有一个生命在奔向希望。

5月13日23时50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汉旺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在德阳市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了4个学生。

“我侄女是高二一班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对记者说。

“那个老师呢?”

“唉„„他可是个大好人,大英雄噢!”说着,刘红丽舅舅的眼圈红了。他告诉记者,那是一位男老师,快50岁了。

13日一早,设在学校操场上的临时停尸场上,记者从工作人员手中的遗体登记册里查到了这位英雄教师的名字——谭千秋。他的遗体是13日22时12分从废墟中扒出来的。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场景。

谭老师的妻子张关蓉正在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脸上的每一粒沙尘都被轻轻拭去;细细梳理蓬乱的头发,梳成他生前习惯的发型。谭老师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

当张关蓉拉起谭千秋的手臂,要给他擦去血迹时,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昨天抬过来的时候还是软软的,咋就变得这么硬啊!”张关蓉轻揉着丈夫的手臂,恸哭失声„„

就是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手臂上的伤痕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那天早上他还跟平常一样,6点就起来了,给我们的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了。这一走就再也没回。女儿还在家里喊着爸爸啊!”张关蓉泣不成声。

“谭老师是我们学校的教导主任,兼着高二和高三年级的政治课。”陪着张关蓉守在谭老师遗体旁的同事夏开秀老师说,“在我们学校的老师里他是最心疼学生的一个,走在校园里的时候,远远地看到地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走过去捡走,怕学生们玩耍的时候受伤。”

操场上,学生家长按当地习俗为谭老师燃起了一串鞭炮„„

七、面对灾难校长坚守救学生 废墟里上演生命奇迹

截至5月13日下午4时,汶川震灾已造成什邡1310余人死亡,2000余人受伤,20万余人受灾。尤其是山区7所中小学校垮塌,千余名师生被埋废墟之中;3个大中型企业的厂房和职工宿舍整体垮塌,1000余名职工被埋。截至昨日下午4时绝大部分受埋人员被及时救出„„

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蓥华镇中学的教学楼一下垮塌,100多名学生埋在了废墟里生死不明;

废墟外,抢险官兵们在冒雨进行着一个个科学的“定点定位”施救;废墟里,幸存学生们面对“死神”威胁时,上演着一个个生命奇迹,也与救助的人之间上演了一幕幕感人故事„„„

校长坚持救助学生 岳父罹难也难尽孝

“一个、两个、三个„„”在施救现场,一个削瘦如竹、一脸憔悴的中年男子坚守在最前沿,每当有学生被施救人员从废墟里抬出时,不管生死他都要上去仔细的看上一眼,念着他们的名字。他,就是学校的老校长康玉龙。

对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当了8年校长的他能倒背如流。他告诉记者,学校共有360多名学生。事发时,刚打响了上课的预备铃声,老师刚开始从办公楼往教学楼走。地震发生了,4层楼的教学楼在瞬间一下子垮了。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有200多人成功逃出;还有一年级一个班的42名学生在上体育课,也侥幸逃出,约有100多名学生埋在了教学楼废墟里。事发后,他们学校的老师用手刨救出了几名同学。这之后,各方面的救援队伍一一赶到后,才展开了大规模的施救。

2008-7-23 19:01 回复此发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汶川教师感人事迹 深化师德师风教育

作者:卟棄卟棄

“看着他们这样,我真是„„”说着说着康校长像个孩子似的哭了起来。老师们告诉记者,就是在这次地震中,校长的岳父因房屋垮塌丧生。听到这一消息时,康校长正忙着在学校救助学生。他当时只是呆了一下,擦了一下眼泪,说“知道了”,然后就像没事的人一样全身心地关心着学生的救助进展。他告诉记者,“只要还有一个学生没有救出来,我就不会撤离现场!”

女孩废墟里读书 坚强让老师哭泣

“清清,那个美丽好学的女孩,你们看见没有?”在救助现场,蓥华镇中学初一一班班主任陈全红一直关心着一个名叫邓清清的女孩子:在她心中,这个贫困家庭里的小女孩,人穷志不穷,常在回家路上打着手电筒看书。

在乱石堆中,每看到一具学生的尸体被挖抬出来,陈全红就会默默流泪,“他们一天前还是活蹦乱跳的,咋一下子就变成了这样呢?”

终于,邓清清被武警水电三中队的抢险官兵救了出来。让陈老师与官兵们感动的是,这个女孩被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她的诚实如同她的坚强一样,让听者无不动容。陈全红一下子哭了,抱着清清连说:“好孩子,只要你能活着出来,就比什么都好。”

与邓清清一样,另一名被压在废墟里名叫罗瑶的女孩子在手脚受伤的情况下,一遍遍地哼着乐曲,靠着顽强的“钢琴梦想”激励自己不要入睡,结果她赢了死神。

两个女孩素不相识 生死对话战胜死神

“她还活着吗?她在哪,我想见她?”昨日凌晨6时许,当官兵们花费无数心血刨掉了压在她身上的一片片钢筋水泥残垣将她救出时,初二二班的女生蒋德佳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念念不忘初三一班的女生廖丽。

当医生给她输上药水后,她还在不停地问老师“廖丽呢”。她哽咽着说,事发时,她只听见一阵阵惊慌的尖叫声后就昏过去了。醒来时,白天已变成黑夜,浑身痛得要命,她想起身,但却被一块块破碎的水泥板压住,难以动弹。在饥寒交迫中,一身是伤的她好几次想入睡,但上方有一个女孩子的声音传了过来——“千万不要睡,你一睡万一醒不来怎么办?”

被碎石压在上面无法动弹的女孩告诉她,自己叫廖丽,是三年级一班的学生。她和小蒋虽不相识,但听到她的呻吟声后,担心她在疲倦中不小心睡着了丢命,就鼓励她要坚强地活下去。为了赢得生机,原本不相识的她们俩在废墟里不停地相互鼓劲,最终为官兵叔叔赢得了时间。廖丽被救出后,接着她也被救了出来。她说,“我们经过了生死考验结下的情谊,将一生无法忘却。”(据天府早报)

徒步独行 只为寻母

清早,丝丝细雨笼罩着成都彭州汽车站。不少百姓聚集在这里,好像都在等长途车。想去什邡的新闻采访车从此路过,因司机不太熟悉路,于是摇下车窗问路。

这时候,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凑过来,拉着记者的车窗就不放手,说:“老师,你们要去什邡吗?我熟悉路,我带你们去。我要上去救人。”

上车后,小伙子显得十分腼腆,话不多,总是低着头玩自己手上的编织袋。只有听到收音机里播到什邡灾情时,才抬起头来,用力咬着唇,脸色十分难看。

“都说汶川已经是一个孤岛,什邡是不是也成了一片废墟?”听着记者的问话,小伙子的脸色更难看了。

记者一问才知道,小伙子姓邓,家住什邡,前几天刚和爸爸带着亲戚到成都去看病,只留了妈妈一个人在家。发生地震后,家里电话打不通,妈妈的手机也没信号,于是他一大早就开始出发,步行了将近20公里到了彭州,还打算走去找妈妈,幸好碰上记者才搭了一段顺风车。

“我今天早上5点就出门了,我爸爸和姐姐送我出来的。我不管,就算一路走上去,我也要去找我妈啊!”小邓眼里含着泪,却生生没让泪珠儿掉下来。

八、七日的纪念——谭千秋老师长女撰文忆父亲

2007年5月19日,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勇救学生光荣牺牲的谭千秋老师“头七”之际,记者收到了他的女儿、北京大学法学院二年级学生谭君子发来的回忆父亲的文章——《七日的纪念》。全文如下:

学习汶川教师感人事迹 深化师德师风教育

现在离爸过世已经七天了,七天的辗转也让我有些不堪重负。可每当我入睡前,我总会想起5月12日的那个夜晚,我不忍猜测,他在废墟里是如何度过„„

回到四川的第一天,我送爸去殡仪馆。从来没见过遗体的我,见到的第一具就是他。战战兢兢地,我用手触摸他的脸。那张至今还浮现在我眼前的脸,就和他平时午睡时一样。所以我一直喊他,似乎一辈子也没有呼唤他这么多次。我侥幸地希望把他叫醒,我以为爸听见我哭喊就会醒来的。

小时候曾经因为爸要去参加研究生考试而不得不留我一人在家,我害怕地哭着喊他,爸就回家来劝慰我。可是,这次我却如何也没能把他叫醒。

爸爸是一个特别朴实的中学老师,他是边做农活边看书才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后来分配到东汽厂当老师。爸爸很热爱他的事业,可又因为离家太远照顾不到父母而很自责。他每个月都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半来寄回老家。所以他省吃俭用,十几年都一如既往地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爸从来不抽好烟,我在家陪着爸的这些年里,他一直都抽很便宜的“天下秀”。袜子破了就缝缝补补。每次出去买菜掏钱的时候,爸都是一副很不情愿的表情,我还笑他,可我也知道那背后的辛酸。

我四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是爸爸含辛茹苦一手把我带大。为了我,爸爸牺牲了好多自己娱乐的时间来陪伴我,去哪里都把我带上,连再找伴侣的第一条件也是要对我好。邻居的阿姨说爸爸真是又当爸又当妈,每天都是三餐定时定量,再困难也没少过鸡蛋和牛奶。

高中出去读书的时候,离妈妈家近一些,爸爸转交给了妈妈一张“注意事项”,上面写着“君子爱吃的水果”,“每天应该提醒喝水的时间”,诸如此类。甚至连爸爸遇难后我翻看他的钱包时,里面还夹着我六个月大时候的黑白照片。

爸对我要求不高,他说只要我能过得比他这一辈好就算满足了。可是我知道他为我的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全力支持,而且很骄傲。小学的时候我被推荐参选省里的“十佳少年”,爸在工作之余熬夜修改我写的十几页的个人介绍;高考的时候爸怕我心态不好,总教导我不能非清华北大不去,当后来知道我考上北大的时候,爸是热热闹闹地请同事们吃饭庆祝;上了大学后我有机会去中央电视台录节目,爸不肯来现场,但在节目播出时候他兴奋地通知了所有他认识的人。

我知道爸就是这样一个默默的,不善言表感情的人。记忆里,爸从来没有说过爱我疼我之类的话,可我却记得在我七岁那年家里第一次装电话的时候,爸爸到处找人帮忙,专门将电话号码选成了我的生日;也还记得高中时,每次我从汉旺(爸爸家)回绵竹探望妈妈,爸都坚持要用他才买不久的小木兰摩托搭乘我走这十四公里的路途,为的是和我多多说说话„„

如今,我对爸爸的情感不仅仅是尊敬,思念,还有悔恨。自从我高中离开家到外地读书就与爸爸少了联系,只在较长的假期才回家呆上几天。我悔恨的是,在那些天里还因为贪玩而很晚回家;悔恨的是,在大学念书时没能天天都往家里挂个电话;悔恨的是,地震前两天才和爸爸互发的短信,因为我一时大意而没能留存为最后的纪念„„

现在,我的悲伤已经平复了很多,我庆幸自己还能在回忆里看见父亲的样子,还能凭着这条血脉延续父亲的生命。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明白,家人健在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对于我的爸爸,我要代替他撑起这个家,照顾好阿姨和妹妹,这是我爱她们的方式,也是我回报爸的方式。(据新华社成都5月19日电)

九、杜正香:用肩和背为孩子挡住横梁

“挖出来了!挖出来了!杜老师找到了。”震后一直守候在南坝小学校门口的老师和家长们围拢上来。

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当解放军官兵掀开因地震完全坍塌的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时,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一位死去多时的女老师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年幼的孩子,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

2008-7-23 19:01 回复此发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汶川教师感人事迹 深化师德师风教育

作者:卟棄卟棄

人们口中说的杜老师叫杜正香,是南坝小学学前班中班的代课教师,不过孩子们更喜欢摇着她的手喊她“杜婆婆”,其实杜老师今年才48岁。

“看得出她是要把这些孩子们带出即将倒塌的教学楼,她用自己的肩背为孩子们挡住了坠落的横梁。”参与搜救的解放军战士说,杜老师以生命守护的五个孩子最终没能生还,这可能是她唯一的遗憾。

“小心挖,注意保护杜老师的遗体。”这句话在搜救人员中互相传递。

“杜老师要不是为了救学生,自己一个人肯定能跑出来。”她的同事语文老师杨树兰说,“可我知道,她肯定不会扔下自己的学生们。”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杨树兰正在学校的宿舍午休,当她连滚带爬跑到操场上时,正好看见杜正香一把将送小孙子上学的严明君老太太祖孙俩推出了摇晃中的教学楼,转身冲进一楼的教室,连抱带拉救出几个孩子,之后她又冲进了已是烟尘滚滚、不停摆动的教学楼。这是杨树兰和其他人最后一次看到杜正香老师的身影„„

王全香老师说,同样在一楼的学前班大班的三四十个孩子都自己跑出来了,可是杜正香班上的孩子都太小,肯定被剧烈的地震吓呆了跑不动,要不然杜老师也不会跑进去那么多次,她舍不得孩子。

杜老师的丈夫严正明回忆起自己的妻子,哽咽里还有骄傲:“我知道她一定会那样做,她一直对学生们很好。”

和四川其他边远山区村镇一样,南坝镇绝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剩下老老小小,爷爷奶奶们也都放心地把自己的孙子孙女交给她照顾。

这次地震,杜老师班上的孩子获救的并不多,可是家长们都没有怨言,“都知道她对孩子好,怎么能怪她”。

14日下午,全镇幸存的村民自发为杜正香出殡,队伍从山上拉到山下,他们都要来送送这位好教师。(新华网

十、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

张米亚: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小学教师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还活着,而“雄鹰”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

这名男子就是该校29岁的教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苟晓超:四川省通江县洪口镇永安坝村小教师

当险情发生后,洪口镇永安坝村小苟晓超老师迅速组织30名学生从3层撤离至操场安全地带。随后他又冲回3楼,抱出3名年龄较小的学生。就在他第三次冲向3楼,抱起两名腿部受伤的学生时,一根横梁从屋顶砸下来。当抢险的人们把他从废墟中扒出来时,他的双腿均被砸碎。由于失血过多,这位年仅24岁的教师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学生,而这一天,他才刚刚结婚10天„„

瞿万容:四川省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教师

当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80多名孩子正在午睡时,大地震发生了。30名熟睡的幼儿被老师抱出了房间而获救。救援队赶来时,从废墟里发现一个个小枕头、小盖被、小鞋子,也发现了年仅21岁的瞿万容和她怀中的孩子。她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紧紧护住了孩子。孩子获救了,年轻的瞿老师却永远离开了人们„„

吉庆云: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小学教师

13日早晨9点多,吉庆云被救出来的时候,满身都是伤,救援人员把他紧急送往医院。被救出来的时候,他的怀里抱着一个孩子,一个四年级的小男生,浑身没受一点伤。在医院住了一天后,14日一早,吉庆云就回到了学校。“伤情比我重的,大有人在。医

第四篇:地震应急避险逃生演练报道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今年5月12日是“防灾减灾日”实施四周年,为唤起全社会人们对防灾减灾的重视,为了进一步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全体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救助能力,长春市一五七中学根据区教育局指示精神,认真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开展了地震应急避险、逃生、疏散演练,不断提高我校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5月7日,我校利用班会时间开展防震减灾主题教育,每个学生都围绕“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这一主题抒发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指导学生掌握进行地震应急避险、逃生、疏散演练时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

5月9日,在学校综合楼悬挂防震减灾日宣传标语1条,营造活动氛围。5月10日,对校园安全隐患进行彻底排查。整治校园周边环境,集中对垃圾进行彻底清理。检查消防、食品卫生、体育器材、水库、输水管道等,对水库边缘多处设立警示牌,并教育学生不要靠近。投资4000余元,将校内输水明渠变暗渠(5月12日完成),解决多年来水田供水安全隐患的困扰。

5月11日12时45分,学校开展了地震应急避险、逃生、疏散演练。随着“嘟、嘟„„”的警报声响彻校园,上课教师立即停止授课,转而成为教室避震演练负责人,立即告知学生“地震来了,不要慌”,并指挥学生紧急避险,躲到课桌下或者墙角处。几分钟后,组织学生向操场紧急疏散。同学们按着老师的指挥井然有序地一组一组地猫腰抱头,快速往楼下跑去,到事先指定的地点集合,并按班级快速站好。随后班主任快速清点本班学生人数,及时上报给现场指挥。经核准全部学生到场,整个过程用时4分钟,参加演练259人,全部安全疏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演习结束后,姚校长对全体学生及教师的工作进行了评价,并且提出类似这种有准备和无准备的演练以后还要多多举行,安全意识时刻挂在心上。通过演练,既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又提高了学生逃生避险的技能。此项活动的开展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

我校整个防灾减灾宣传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校各部门积极配合,取得了较好效果。这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全校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掌握了逃生自救的基本常识,检验了应急预案的实效性,提高了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为创建“平安校园”打下了良好基础,为构筑和谐校园提供了有力保障。

长春市一五七中学

2012.5.14

第五篇:地方媒体汶川地震报道思考

地方媒体汶川地震报道思考

摘要:报纸流派是指办报思想与办报风格的不同类型。北京、上海、广州作为国内报业最为集中的三大城市,这三地的报纸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本文尝试对京、沪、穗三地报纸在汶川地震这一突发重大事件后所发表的评论做具体分析,从评论主题与评论表达两个方面入手,展现三地报纸不同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评论、地域特色、汶川地震

重大新闻事件向来是新闻评论聚焦的对象,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报纸风格迥异,历来有京派、海派、粤派之分。对于汶川地震这一重大事件,其评论也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笔者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抽取党报、都市报各一家,对其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内发表的评论做一番扫描,分析三地报纸评论地域特色。

一、三地报纸总体评论风格比较

北京地区选取的党报是人民日报,都市报是北京青年报。出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身为首都新闻宣传的需要,北京地区报纸评论注重权威性和思想性,非常关注舆论导向,主要特点为稳重大气,政治性强。5月13日,人民日报在《人民时评》栏目第一时间发表评论《灾难中凝聚沉着的力量》,标题庄严肃穆,及时传递“汶川和各地的震情以及党和政府沉着应对”这一讯息,告诉全国人民“我们信息共享,我们相互温暖,我们无所畏惧”,起到了稳定民心的作用。接下来几日刊登的评论员文章《紧急行动起来》、《人民生命高于一切》、《打通生命之路 伤亡减到最低》等等,是号召也是指示,向全国人民传递中央的声音。北京青年报是典型的京派报纸,虽为都市报但是同样积极传达导向性的声音,如5月13日刊登的《齐心协力 共度难关》,5月31日刊登的《多管齐下确保廉洁救灾》等。

上海地区选取的党报是文汇报,都市报是新民晚报。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的生活条件非常优越,对于政治就不像北京地区那么敏感。上海地区报纸的评论更多传递的是一种对灾区的人文关怀和脉脉温情,表达希望为灾区做点什么的强烈愿望。文汇报和新民晚报都是创刊七十周年以上的老牌报纸,深深扎根于吴侬软语环绕的上海,这种温情的特色也就表现地特别明显。文汇报6月12日刊登的《对口支援是责任更是考验》,6月16日刊登的《让守望相助在对口支援中升华》,新民晚报5月21日刊登的《让电波送上心灵的慰藉》,5月22日刊登的《拭干眼泪、集聚伟力》等都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广州地区选取的党报是广州日报,都市报是南方都市报。广州的报纸向来以透明度、开放度高而著称。广州地区的报纸评论敢说,会说,高度关注抗震救灾进程,论题关于人权,关乎民生,关乎一切公共政策。如广州日报5月26日刊发的《削减办公经费做法应全国推行》,5月27日刊发的《“核销呆账”不如

核定“个人破产”》,南方都市报5月22日刊发的《“地震湖”溃决的历史警示》,5月30日刊发的《赈灾物资供求秩序有待强化》等,都是对抗震救灾过程中一些具体问题的积极关注。其实就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而言,二者党报与都市报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这也是在广州这个开放的城市所特有的现象。

二、三地报纸评论主题比较

论题是一篇评论最为关键的部分。下面就从三地报纸选择评论主题的侧重点来分析其地域特色。

1、京派报纸:着眼大局

京派报纸的评论主题特点表现为一个“大”字,关注大局势、大背景、大动向的评论占了大多数。

5月13日到5月31日,人民日报共刊发人民时评、评论员文章等有关汶川地震的评论45篇,平均每天刊登这一主题评论1.6篇。这样的评论数量(相比于人民日报较少的版面)远在上海、广州两地报纸之上。在这45篇评论中,像《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坚决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这样从大角度号召、指示型的评论有26篇,占到了57%。它们大多以祈使句为题,庄重大气,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告诉读者我们当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形势是怎样的,下一步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其中一篇《奥林匹克精神与我们同在》更是三地报纸中唯一一篇将抗震救灾与奥运会联系起来作为主题的评论,体现了其宏观的思维。人民日报的评论主题大多是“我们应该怎么样”,而不是“我们不应该怎么样”。因为它关注的是思想性的、导向性的议题,正确的方向只有一个,错误的方向却有很多。如何引导人民朝着这个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偏离,这是它的主要任务所在。

北京青年报在5月14日至23日推出了十篇汶川地震系列评论,篇幅、版面位置相似,都以黑框框出。这十篇系列评论均从大处着眼,主题为人性、生命、公民成长等大主题。有些论述的是当前的状态,如《开放的中国赢得世界的尊敬》、《人的生命是总理和人民共同的焦点》;有些论述的是接下来努力的方向,如《攻坚时刻更需要耐心的坚持》。这些评论同样都将导向性放在了第一位。

2、海派报纸:救灾第一

救灾、支援„„这些是海派报纸地震主题评论中的关键词,政治背景被隐去了许多,他们的主题更多的是人文关怀与情感共鸣。与京派报纸的“刚性”的政治主题相比,海派报纸的主题“柔情”了许多。

文汇报的《文汇时评》是中国新闻名专栏,从5月15日到6月17日共刊登了17篇文汇时评,其中以人性为主题的6篇,救灾支援为主题的5篇,民族精神为主题的4篇,以上三个主题占到了94%的比例。只从关键词上看,这些主题京派报纸也有,但是当人民日报说的是《人民生命高于一切》时,文汇报说的是

《人性光芒照亮了我们彼此》,主题的温情特点由此可见。

新民晚报的评论主题同样具有海派温情的特点,但是更注重细节、从小处出发,比如《识别死难者身份体现生命尊严》、《想起了那句差点被改掉的国歌歌词》等。其中“为灾区做点什么”这样的主题尤其多,甚至在5月16日直接刊登了《我们还能为汶川做些什么》。还有部分评论刊登在《我们怎样当公民》专栏中,讨论抗震救灾中的公民意识。由此可以看出,海派报纸评论主题更多是从“我们”出发,而非京派报纸的“大局”出发。

3、粤派报纸:积极进谏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的言论一向比较自由,广州的报纸也向来以辛辣敢言而著称。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粤派报纸担任了“观察员”的角色,把进程中的现象、事件变成问题,把问题变成评论议题。广州地区报纸敏锐注视机制的运行、政策的落实,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更注重评论的实际意义。这成为了粤派报纸这一时期评论主题的一大特色。

南方都市报向来重视言论,有专门的言论板块,它的社论板块真正实现了一个报纸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立场、思考和表达,极富前瞻性和预见性。比如针对捐款提出《善款不打水漂需要保障机制》,针对灾后的其他灾害提出《“地震湖”决堤的历史警示》,对灾区重建提出《以司法救济重建灾区秩序和规则》,《赈灾物资供求秩序有待重建》,甚至有些主题具体到《地震废墟旁复课合适吗?》。这些都是随着抗震救灾进程一步步提出的。

广州日报也有大量的以意见和建议为主题的评论,很多主题视角独特,关注到了其他媒体没有留心的领域,如《削减办公经费的做法应向全国推行》、《勿让赈灾“另类言辞”成八卦》、《“核销呆账”不如核定“个人破产”》、《地震博物馆还是缓建为宜》、《异地安置受灾群众就业也是一种救灾》等等。

4、具体案例

以“心理救灾”这一主题为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三地报纸评论主题的差异。人民日报在5月16日刊发了《呼唤“心理救灾”》,第一个将心理救灾这一事件提上了议程,然后在6月6日倡导《心理援助还需社会参与》,号召全社会参与到心理援助中来。5月27日新民晚报刊登了《心理救援切不可再带来心理伤害》,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心理救灾加以评论。南方都市报则在5月27日发表《调查震区校舍质量也是积极心理干预》,提出了心理救灾的一个创新思路。

又如“善款”这一主题。人民日报5月29日发表《阳光赈灾,善款善用》,5月31日发表《管好用好救灾款物》,从大局上加以论述对善款该如何使用。南方都市报5月22日刊发的《善款不打水漂需要保障机制》则明确对善款使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在新民晚报上,我们看不到对善款使用的讨论,只有《低调的爱更可贵》、《捐款:2元不少 20万不多》、《从一位上海市民捐房救灾说

起》等评论都是倡导对灾区积极捐款捐物的。

三、三地报纸评论表达比较

除评论主题外,三地报纸评论的行文方式也突出地体现京派、海派、粤派报纸的地域特色。下面同样以“心理救灾”这一主题的评论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1、京派报纸:论证严谨、严肃厚重

京派报纸讲究论证的层次,着力追求深刻、大气,但也因此显得非常四平八稳,创新性不强。如人民日报评论《心理救援还需社会参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介绍了心理危机干预医疗总队深入灾区这一情况,提出心理救援是这次抗震救灾的亮点;第二层次论述心理救援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将个体心理危机的心理援助,转向更宏观社会层面的参与;第三层次,应对灾后社会心理危机的治本之举的政府宏观层面的政策援助已在多方位稳步推进。基本按照“背景介绍——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总结问题”的格局一步步论述。在这篇评论中,除了第一段“卫生部发言人近日介绍,一支由30多名心理专家,近200名心理干预治疗师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医疗总队已深入到灾区一线,对灾区群众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治疗”是叙述之外,剩下通篇都是论证,完全没有描述性语句。同时,京派报纸在用词方面非常讲究,从不使用任何花哨的字眼,用官方的语句营造严肃厚重的氛围。如本篇中的“它(社会心理危机)既为原生灾害,如果处置不当,又会造成严重的次生灾害,理应被纳入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范围。”用词准确,言简意赅,这样的用语在京派报纸中非常常见。

2、海派报纸:文字细腻、富于感情

海派报纸的评论不似京派报纸一般一开始就从高处展望,而是从小处着手,对某一点展开仔细的评述,文字细腻感人。如《心理救援切不可再带来心理伤害》这一篇评论,只从“某些心理辅导过程中缺乏耐心和爱心”出发,用大段的篇幅记述了几次给灾民再次带来伤害的“心理辅导”,有许多形象的描写,如“(心理援助队)只将问卷收齐,就匆匆离开”、“看着手表不停催促”、“她当即将这页纸撕下,满足地夹到自己本子里,扔下伤心的小男孩匆匆离开”等等。与京派报纸一贯严肃的脸孔相比,海派报纸常在评论中富含评论者的情感,比如本篇评论把对所谓“救援队”的强烈不满和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非常直接地表达了出来。

“还有些所谓的心理辅导专家,缺乏爱心和耐心。他们总是出现在媒体关注得最多的幸存者周围。”——很犀利,很直接,一语道破。

“他们不是悄悄地走进灾民们的帐篷,弯下腰、蹲下来,握一握在苦痛中煎熬者的双手,而是举着救援队旗,从一个灾民安置点赶赴另一个安置点。”——强烈的对比反映强烈的不满。

“信任才能给这些因灾难而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同事和朋友的人们以

归属感和安全感,而归属感恰恰是那些在灾难的阴影中艰难跋涉的人们迫切需要的。不要用冰冷的话语,去刺激夜夜做恶梦的孩子,不要总试图让他们回忆起地动山摇的那一刻的惊惧,请用手握住他们的手,用心感受他们曾经的慌张、恐惧、哀伤,他们需要宣泄,更需我们用真诚的心牵引他们走出灾难。”——几乎是可以用以配乐诗朗诵的语句,融理于情,令人动容。

3、粤派报纸:直抵内核、观点新颖粤派报纸评论“从不平地起楼,总是因事而发,却让人如上层楼,直抵新闻内核,厘清新闻意义,感受新闻温度。”① 粤派报纸评论常见的论述方式是层层递进,由表及里,读来异常解渴。《调查震区校舍质量也是积极心理干预》开篇就是对震区中小学整体倒塌事件的介绍。粤派报纸评论中的叙事,不同于京派报纸的抽象概括与海派报纸的感性描述,表现出了简洁明快但又内容丰富的特点,短短两段的内容囊括了倒塌事件本身、遇难学生家长观点、德阳市政府举措、绵阳市政府态度、民众态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紧接着文章犀利地提出“把灾难的后遗症仅仅视为个体化的心理修复和矫正,则将严重低估灾难对社会的冲击。”在集体心理危机问题上,“没有什么比政府更有效的全民心理医生。”在接下来的层次中进一步提出“政府要当好这个心理医生,远非易事”,列举了方方面面的困难,最后亮出观点:“灾后的心理干预,由此见出不仅仅是个体救治的过程,还是一个集体救治的社会过程。除了媒体宣传爱心和感动,民众也确实需要各级政府改善行政,以合宜的方式当好全体国民的心理医生。”一层层剥开剖析,深入新闻事件的核心,而将调查校舍质量与心理干预联系在一起的观点更是其他两地媒体不曾提到的。

粤派报纸是走向大众化的报纸,逐步走下话语“神坛”,它的评论新鲜、灵活、富有活力,没有政论的生硬话语,但有政论的严肃,没有散文的形象话语,但不失散文的灵动。

京、沪、穗三地报纸评论地域特点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自然、人种遗传方面的原因。但是评论的地域特色只是从大范围考量的一个概念,本文概括的所谓京派庄重、海派细腻、粤派创新的特色也只是相对而言,并不能一一套用在每一家报纸和每一篇评论上。比如每一地的党报和都市报因为定位不同,评论的风格也会有差异,也不排除一向以敢言著称的粤派报纸在哀悼日当天发表一篇深情寄托哀思的社论。实际上每家报纸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风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报纸评论的地域特色是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文化的积淀,它溶于报纸的血脉之中,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沈兴耕:《论中国报纸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身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王武录:《导向与贴近的统一,对上与对下的统一——试谈十四大以来人民日报评论的特点》,现代传播,2007年第2期。

[3]米博华:《厚重的风格 朴素的美感——今日谈、人民论坛获奖感言》,新闻战线,2001年第11期。

[4]倪文尖:《论“海派”话语及其对于上海的理解》,华东示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5]刘静怡:《人民日报五大系列评论解析》,青年记者,2003年第2期。

[6]张天蔚:《“大量时代的参照”——北京青年报“今日社评”的运作体会》,新闻实践,2002年第10期。

[7]赵凯、陆柳:《党报舆论监督的创新——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栏目分析》,新闻战线,2007年第10期。

[8]钱勤发:《新闻时评的另一种形式——新民晚报“新民随笔”评析》,新闻记者,2007年第12期。

[9]马少华:《时评的历史与规范》,新闻大学,2002年秋。

[10]赫牧寰:《地方报纸新闻评论的视角选择》,传媒观察,2007年第8期。

[11]庄森:《时代的热言——论南方都市报的新闻评论》,广东技术示范学院院报,2007年第11期。

[12]孙姝:《“京派”、“海派”的源流探悉》,湖北经济学院院报,2008年1月

下载地震报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震报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春光小学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报道

    春光小学地震应急疏散演练通讯9月20日上午,邯郸县春光小学在课间 举行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此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师生防震减灾意识,提高了师生在地震 发生时的紧急避险、自救自......

    【读书札记】关于四川雅安地震的报道

    【读书札记】关于四川雅安地震的报道 4月20日下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抵达四川芦山地震重灾区龙门乡临时指挥部了解灾情,并对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中新网4月21日电综合消......

    汶川地震一周年祭编辑报道的异同

    汶川地震一周年祭编辑报道的异同 ——基于《南方周末》和《扬子晚报》的比较 转眼之间,5·12大地震离我们已整整一周年,按中华习俗,要在头周年的时候举行庄严肃穆的祭奠,以祈逝......

    中央电视台汶川地震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汶川地震直播报道中 存在问题的分析 4了早间、白天和晚间三个时段,分别任命了三个直播总导演,整个新闻中心各部门的新闻资源,一律通过这三个时段推出。为了保证各个部门的利益......

    玉树地震救灾报道中的民族团结框架研究

    玉树地震救灾报道中的民族团结框架研究[摘要]2010年04月14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的7.1级地震是继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中国面临的又一次严重灾难事件。灾......

    外媒报道汶川地震:中国出现广泛公民社会

    外媒报道汶川地震:中国出现广泛公民社会 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邀请的中外记者采访团,5月15日傍晚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出发,前往四川地震灾区采访。记者团成员共来自20家中外媒......

    论汶川地震报道的经验与启示[5篇材料]

    “5.12”汶川大地震,以其震级之高,破坏性之大将会在中华民族灾难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迹。然而在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的消极情绪很快便得以缓解,并迅速转化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

    从东方早报对汶川地震的报道看媒体

    从《东方早报》对汶川地震的报道看媒体的表现虽然每天都会看报,或者上网看新闻,查资讯,但是都只是将报道的内容很机械化的加入到自己的记忆库中,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比较探究在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