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开学验收历史试卷(小编推荐)
巴三中高二年级开学验收考试 历史试卷A卷
A.师夷长技以制夷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11.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其依据包括:()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对于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适应这一趋势,中国采取的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④宣传马克思主义,使新文化运动进入新时期 历史性举措是()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实行改革 B.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改善中美关系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于20世纪20年代改组国民党,2.1922年俄国农民契可夫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苏俄的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政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含义是 府官员的正确态度是()
①反对帝国主义 ②“耕者有其田” ③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④“节制资本” A.增加税额 B.处以罚款 C.限量交易 D.放任自由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有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专制君主的参
13.毛泽东指出:中国现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民主主义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流派按
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一论述属于毛泽东思想中的 顺序应是()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 A.道、法、墨、儒 B.道、法、儒、墨
C.新民主主义理论 D.社会主义理论 C.法、儒、道、墨 D.儒、道、墨、法
1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4.“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下列各家思想最能体现这种意识的是()
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根本的共同点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A.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5.“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孟子后来成了大思想家。下列材料体现他的思想的是()
B.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仁爱待民,以德服人”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的重要任务 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6.一位思想家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他,山中美丽的花树,它们自生自长,与
15.建国初期科技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却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
A.海外留学人员大量回国,投身国内建设 在的。在他们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这位思想家指的是()
B.国家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A.庄周 B.老聃 C.朱熹
D.王阳明
C.国家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7.“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内核是()
D.1956年,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发明本心
16.江泽民指出:“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8.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下列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参与的是 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B.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公布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C.细胞学说的提出 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17.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是: 9.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A.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①喜欢画年画 ②读了许多带插图的小说 ③在科举考试中用颜体书法写了一篇
B.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思想文化 八股文,高中榜首 ④喜欢听京剧
C.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D.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科学技术 10.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
18.五四运动后,成为新思潮主流的是 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1
A.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B.文学革命思想 C.宣传维新变法 D.马克思主义传播 19.“他们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这里“他们”应该是指()
A.智者学派 B.人文主义者 C.宗教改革者 D.启蒙思想家
20.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主张的相同之处()
A.都批判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B.都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C.都认为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D.都赞同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治体制
21.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表现在()
①把反封建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②把反宗教神学推进到尊重科学信仰自由 ③把宣传人性推进到建立“理想王国” ④把尊重人推进到天赋人权、平等自由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欧洲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下列思想家其思想主张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①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苏格拉底——道德(美德)就是知识 ③马丁·路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伏尔泰——“社会契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在这种“令人极度失望”的社会背景下兴起的文学流派是()
A.启蒙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现代主义文学 D.古典主义文学 24下列科学家与其科学成就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伽利略——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B.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现代科学的形成 C.爱因斯坦——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D.普朗克——量子论诞生
25.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是文学和美术的主流。下列各项作品中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是()A.《人间喜剧》、《日出·印象》 B.《巴黎圣母院》、《自由引导人民》 C.《大卫·科波菲尔》、《格尔尼卡》 D.《等待戈多》、《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二、非选择题(26题11分,27题17分,28题16分,29题6分,共50分)
26.(11分)历史在不断发展中前进,适时调整和改革是必要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1921年夏天,23岁的他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81岁时,他进入中国,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
(1)哈默的经历反映了当时苏中两国进行了怎样的政策调整?(4分)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时期)联邦政府设立了许多管理经济的机构,如“国家产业复兴局”“国家劳工关系局”“农业经济调整署”“防止水土流失局”“公共工程管理局”“联邦紧急救济署”“证券交易委员会”“海运委员会”“民航局”“联邦房屋管理局”等等。
——陈启懋《罗斯福“新政”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
(2)材料二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1分)
材料三 20世纪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个公司,但在当今发达国家,有的公司只要掌握3%~5%的股票,就能获得控制权。
(3)材料三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的什么变化?(2分)有何积极影响?(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这就是诚信。
材料三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黄宗羲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人文精神的核心及其社会根源。(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 2
则。(3分)
(3)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原因。(6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3)你认为3至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明清时期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10分)
29.(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2分)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4分)
材料三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这句话?(2分)“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是指什么?(2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说说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2分)
第二篇:高二历史试卷
万全综合高中2014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D、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2、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②英俄签订协约 ③英法签订协约 ④萨拉热窝事件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3、一战前帝国主义的三对基本矛盾的实质是
A、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
B、争夺巴尔干半岛
C、争夺世界殖民霸权
D、新老帝国主义的对立
4、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
C、萨拉热窝事件
D、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5、下列选项不属于协约国成员的是
A、英国
B、法国
C、奥匈帝国
D、俄国
6、一战期间,欧洲战场的重心有三次转移,其顺序是
A、南线→东线→西线
B、东线→西线→东线
C、西线→东线→西线
D、东线→南线→东线
7、下列战役不是发生在1916年的是
A、凡尔登战役
B、马恩河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8、美国在1917年4月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主要原因不正确的是
A、协约国的成败与美国利益相关
B、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对美国危害较大
C、捞取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霸
D、参战得到美国人民的一致支持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B、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C、长期战争导致国家经济崩溃
D、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10、一战前夕,科技发明运用到武器研制上,相继问世的新武器中不包括
A、潜艇 B、飞机 C、坦克 D、原子弹
11、“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人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材料反映了一战带来的影响是
A、欧洲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C、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
D、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2、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13、之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最主要的依据是
A、双方不分胜负
B、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承受了巨大损失
C、协约国和同盟国以停战和谈的方式宣告结束战争
D、战争的结局没有战胜国和战败国之分
14、右图反映了
A、英国仍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B、西欧各国战后恢复发展很快
C、法国所受损失远比德国严重
D、战争使西欧各国经济受到沉重打击,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
15、下列国家中被排斥在巴黎和会之外的有
①中国 ②苏俄 ③比利时 ④德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6.威尔逊认为:“我们应该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世界。”下列史实体现了美国这一愿望的是
A、放弃中立,参加战争
B、召集华盛顿会议
C、争夺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D、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巴黎和会
17、巴黎和会上,美国铩羽而归的主要原因是
A、威尔逊国际外交经验不足
B、美国综合国力不如英法
C、美国不愿意插手欧洲事务
D、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面临日本的挑战 18、1936年,当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该国以购买武器时,国联却以23票反对,25票
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一事实:
①表明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
② 反映了国联的本质特点
③表明英、法、美绥靖意图
④反映了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19、德国外长斯特莱斯曼和法国外长白里安共同获得1926年诺贝尔和平奖,与之相关的条约是:
A、国联盟约
B、《拉巴洛条约》
C、《洛迦诺公约》
D、《非战公约》 2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
A、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D、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21、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
①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
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③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
④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讨论的中心问题分别是:
A、对德和约和中国问题
B、对苏联进行武装干涉和中国问题 C、对苏联进行武装干涉和对日和约
D、对德和约和对日和约
23、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而在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又表示支持中国代表的要求收回山东的主权。美英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反日斗争高涨
B、中国是国联的参与者 C、英日同盟已经宣告失败
D、力图遏制日本势力的扩张
24、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表现在①取得与英国相同的制海权
②抑制了日本势力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③使美国又回复到支配中国的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25、法国将领在1919年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其主要依据是
A、国际联盟软弱无力
B、英国推行“均势”政策
C、美国抛出了“十四点原则”,企图称霸世界
D、战胜国的宰割行径,激起战败国的复仇情绪
26、图4为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该图反映出
A.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B.三国轴心最终形成 C.慕尼黑土协定的后果
D.德国即将进攻波兰
27、“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 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
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B、《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C、《四国条约》的签订
D、《大西洋宪章》的发布
28、在近现代历史上,法德两国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在战争过程中,法国遭受最严重失败是
A、反法同盟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29、1939年8月,希特勒私下宣称:“让我们把这一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目前苏联并不危险„„只有当我们在西欧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在以后一两年中,目前的局面将继续存在。”这表明德国签约的首要目的是
A、在未来的战争中免于两线作战
B、在德军突袭波兰时避免与苏军发生冲突
C、首先攻占西欧,为将来进攻苏联做准备
D、防止苏联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体系 30、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
B、“二二六”兵变 C、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分子支持天皇
D、广田弘毅内阁上台
31、下列关于20世纪30年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形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世界面临着法西斯侵略的严重威胁 B、从总体上看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还缺乏强有力的国际支援和相互合作 C、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趋于崩溃 D、世界法西斯同盟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基本形成
32、下图是一幅讽刺1938年慕尼黑会议中英法等国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绥靖政策的漫画。漫画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违背国际惯例的突出表现是:
张伯伦和哈里法克斯抬着空担架问狼:“打扰,请问你们是否听见一声尖叫?”狼前面的地上写着“捷克斯洛伐克”字样。
A、允许法西斯国家参加
B、推行种族歧视政策 C、大国推行强权政治
D、禁止当事国出席会议 33、1936年,当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买武器时,国联却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一事实 ①表明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
②反映了国联的本质特点 ③表明了英法美的绥靖意图
④反映了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34、下列关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描述,错误的有
A、银行纷纷倒闭
B、市场萧条,工商企业破产 C、农业减产,农民收入降低
D、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困难 35、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对这一政策的正确表述是
①适应国内外形势,维护自身利益
②反映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③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④不利于地区冲突的缓和与解决
⑤不关心美洲地区以外的事务
A、①③
B、④⑤
C、②③
D、①④
36、德国法西斯头子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写道:“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个计划是指
A、吞并奥地利
B、割占苏台德地区
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进攻波兰
37、丘吉尔说:“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力的暴君。因此,我们不要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有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这一说法反映出英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A、民族自决
B、势力均衡
C、绥靖主义
D、严守中立
38、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确地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A、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B、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C、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D、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39、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
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列强对当前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
C、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
D、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
40、右图是有关希特勒与斯大林关系的讽刺性漫画。图中新郎结婚的目的在于
A、化解苏联对德日反共条约的疑虑
B、方便德国与东南欧独裁政权合作 C、壮大德国实力以阻吓美国的干预 D、免除德国东顾之忧以便对付英法
41、阅读以下材料:(20分)
材料一
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6分)
材料二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帕尔默《现代世界史》(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4分)
材料三
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的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对国人报告说,他带来“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6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4分)
第三篇:高二历史试卷分析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题评析
试题均以新材料、新情景设问,注重原则性,同时立足于教材,注重基础,注重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分析、提取信息和归纳概况能力。重点考察的是主干知识,题目难易适中,不偏不怪,与现实生活中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试题内容符合考试大纲和2017年考试说明的相关要求。试题立意高,命题的角度、题量、题材、考点丰富多样。选择题部分涉及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之外,还有一道史学认识的题目。试题难易适中,简单题居多。
分选题部分:第40题是梳理阅读材料,分析中国历史制度、文化教育的社会变迁。第41题是阅读材料,分析比较中国古代与英国近代社会救济的思想与实践。第45、46、47题是任选题,分别是土地制度的变迁,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题材较为丰富。试题严谨规范,文字表达周全,设问、指向明确而无歧义,选择的叙述文字大都力求长短、结构、语气一致,选用材料比较集中而有典型,或者经过
命题人的摘编缩写,力求原汁原味,保存原有的历史感。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1、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概念模糊不清。
2、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掌握不到位。
3、思维不严谨,解答不规范,许多考生是主要分析过程,不能做到史论结合。
4、答题能力不足,审题不清,会而不对,对而不会,阅读能力差,许多考生读不懂题意或理解不到位,丢失了不少分。
5、应变能力较弱,心理素质不强,考生压力大,情绪紧张,不能及时有效调节,把握心态,难以静心思考,有序解答,难以进入常态发挥,难以顾及答题策略。难题变化,使得部分考生心理慌张,答题不太适应,不能正常发挥,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三、备考应对策略
1、夯实基础,学生应抽出至少三分之一时间回归课本,每次做完题后找课本对应的知识点。
2、提高学科应试能力,从阅读、审题、归纳试题立意、要点,组织答案等方面加强训练。
3、加强学科思维严谨性、规范性训练,达到会的不丢分,要点全面,过程完整。
4、心理素质培养常抓不懈,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使考试中能正常发挥,静心思考,考出优异的成绩。
第四篇:高二12月考历史试卷
青阳一中2017-2018学第一学期12月份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命题人: 吴小清 审题人: 汪祥高
一、单项选择题(2×24=48分)
1、李日华作画“点墨落纸,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可见,其画作()A、突出个人情感和意境 B、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 C、反映了市民阶层需求 D、融入了佛道思想
2、严复在介绍达尔文学说时认为,进化论与自由平等学说相结合,形成了弃旧谋新的世界性潮流。谭嗣同依据西学,以“破中外之见”来冲击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夷夏之辩。这可反映出()A、自由平等观是近代世界潮流 B、科学发展推动思想进步解放 C、民主制度逐步为国人所认同 D、科学理性精神冲击传统思维
3、“当时的西欧,除意大利外,还有尼德兰、英国等地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并没有如意大利那样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如果只强调经济因素,是无法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据材料观点,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发祥地还因为其()A、率先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B、天主教势力的日益衰落 C、地处东西方贸易的枢纽 D、古代文化传统传承较为完整
4、卢梭指出:“公共的力量,必须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工作机关来使力量集中,并使其在公共意志指导下开始工作,以成为国家与主权间的一中交通工具。”卢梭强调()A、政府人员应是人民的公仆 B、成立代表公共意志的政府 C、公共意志即为国家的法律 D、国家主权应高于公共意志
5、湖南大学朱汉民教授指出,程朱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一方面通过阐释、利用、发挥《四书》思想资料建构其理学体系;另一方面,通过辑合、训解《四书》,使《四书》成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使《四书》最终超过《五经》,成为儒学经典体系的核心。这说明宋代儒学的复兴()
A、直接从先秦儒学中涤取营养 B、将《五经》排除出儒学经典 C、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D、是《四书》发展为儒学经典
6、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
路,遭到拒绝。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
A、注重维护国家主权 B、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 D、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7、启蒙运动者认为应该向非基督教世界的东方求助借鉴,吸取合乎理性法则的思想材料。儒家学说以“道”这一理性为基本原则,成为法国哲学家倡导理性主义的基本来源。这说明儒家思想()
A、成为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 B、是反对迷信的科学理论 C、在启蒙运动期间传入西方 D、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8、近代某著作中写道:“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该著作旨在()A、制造变法依据 B、颠覆孔孟学说 C、引介西方理论 D、揭露历史真相 9、1920年,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认为,“西洋文化我们固然不能满意,但是东方文化我们更是领教了,他的效果人人都是知道的,我们但有一毫一忽羞恶心,也不至以此自夸。”该主张有助于()
A、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 B、中国共产党日渐成熟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理性认识东西方文化
10、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初期提出“弃大洋,守内河。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诱敌登岸,聚而歼之”的总体策略。由此判断其()
A、在战略准备上重视主动进攻 B、受到传统国防思想的影响 C、在战略方向上海防塞防并重 D、对西方社会认识十分深入
11、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A、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 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C、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D、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
12、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13、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14、15 至 16 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西欧社会的转型 C.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 D.整体世界的形成
15、“1844-1845年自英国来(华)货之多,乃贩运太多所致,而非出于需要......最后形成了亏本生意......公平地说,亏本35%-40%。”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工业品的价格高昂 B、中国民众具有排外情结 C、中国传统经济的封闭性 D、中国市场开放程度较低
16、据统计,1936年关内工业产值的94%是由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北平、南京、无锡7个城市提供的;全国90%以上的发电集中在东北和东南沿海的几个大城市;1949年,沿海地区的棉纺锭生产能力占全国的87%、毛纺锭的90%。这反映出近代中国()A、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能力差异明显 B、政府能根据当时国情发展区域经济 C、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D、非常重视沿海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 17、1965年与1957年相比,我国商业机构总数由154万个较少到59.5万个,从业人员由522.2万人减少到302万人。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始形成 B、社会消费受到较大抑制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 D、国家财政经济严重困难 18、1961年黑龙江省委根据中央精神,将基本核算单位由生产大队改为生产队,生产大队对生产队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的制度;减少农村非农业人口。这些举措()A、有助于农村经济恢复 B、实现了按劳分配 C、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 D、使所有制多样化
19、下面为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表中工商杂税收入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发展壮大 D、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20、1927年9月,毛泽东在召开文家市的前敌委员会会议上指出,为保存革命力量,必须放弃中央和省委原定的进攻长沙的计划,迅速脱离靠近长沙的湘东北,沿罗霄山脉南下,寻求立足点。材料中的“寻求立足点”()
A、迈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第一步 B、打破了共产国际队中国革命的束缚 C、表明中共中央已放弃城市中心论 D、有利于挫败国民党的“围剿”企图
21、在中国共产党李立
三、刘少奇等领导和组织下,武汉举行罢工、罢市、罢课,汉口召开了20余万人参加的反英示威游行,群众高喊“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这一事件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五四爱国运动如火如荼 B、国民大革命蓬勃开展 C、“工农武装割据”初步形成 D、解放军即将渡过长江
22、联邦宪法的制定者麦迪逊指出:“在共和国里极其重要的是,不仅要保护社会防止统治者的压迫,而且要防止一部分社会反对另一部分社会的不公。”据此,麦迪逊()A、认为联邦宪法存在着弊端 B、坚持实施三权分立体制 C、主张宪法应维护社会公平D、强调健全民主法律体系 23、19世纪60年代,法国开始实行改革,例如议员可得到请愿权利,官方“公报”公布议会辩论记录,废除禁止工人罢工和结社的法律等。1870年4月,元老院受到削弱,变为普通上院。法兰西第二帝国后期的变化意味着()
A、工人的权利得到了切实的保障 B、民选议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C、元老院的政治地位无足轻重 D、皇帝的专制统治进一步巩固 24、1944年9月,蒋介石发表《告知识青年从军书》,号召知识青年从军,规定:服役年限为两年,公务员保留薪水,大专学生保留学籍,高中学生服役期满后可免试升入大学。这表明()A、中国抗战兵源面临枯竭 B、中日战争仍处于相持阶段 C、国民政府关注兵源素质 D、抗日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
二、材料解析题(共三个材料题,分值为25+12+15=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市镇大部分集中在苏、松、杭、嘉、湖地区。其次,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的进一步发展。长江、大运河是中国明清时期东西、南北两大通道。基于这一时期沿海各大、中港口开放程度不一,因而河港城市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并且,在西南地区,明、清两代随着政区不断推进,在云、贵、川、湖、广等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平定了土司叛乱后又广建府、县治所;在西南地区,也出现了很多商业城市,如伊犁、哈密和西宁;在东北地区,沈阳一举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摘编制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城市完全处于封建皇权控制之下,1908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而中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日趋衰落。摘编制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其特点的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1500年,欧亚大陆东西两边几乎不存在真正深刻的差异。但是,在之后500年的大多数时间中,西方之所以能统治全球,以当今计算机语言来讲,是因为有6种杀手级应用程序在运转。它们是:1.竞争;2.科学;3.财产权;4.医学;5.消费社会;6.工作态度
摘编制[英]尼尔.弗格森《文明》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西方的崛起”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说明:所拟论题可以是某个崛起因素的探讨,也可以写明与某国崛起有关的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文化既可以是文明的导师又可以是霸权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要享用西方文明的成果,又要杜绝西方社会的罪恶,由此产生的可能的结果和合适的出路,解释接受马克思主义这种“西方的反西方主义”。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西方 的”,但它又揭露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矛盾、危机和罪恶,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反西方主义的”。
摘编自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
材料二 当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与中国的实践结合为一体的时候,急迫性曾是具有感染力的情绪。然而超前愿望规划的改造中国的行动,没有一次不在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国情面前碰壁。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近代国人各时期学习西方文明的背景和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结合史实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9分)
历史答案:
1-5ADDBC 6-10CDADB 11-15BBCBC 16-20 ABADA 21-24BCBC
二、材料解析题(共三个材料题,分值为25+12+15=52分)
25、答案:
(1)特点:江南地区市镇大量涌现;沿江与运河的市镇进一步发展;沿海城市发展趋于停滞;边陲地区市镇得到发展。(6分,答到3点即可)
原因: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江南地区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江南地区手工业发达;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7分,答出三点即可)
(2)新变化:城镇的政治独立性增强;近代工业城市兴起;发展不平衡,通商口岸发展迅速,传统工商业市镇走向衰落。(3点6分)评价:
积极,推动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消极,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色彩,便于西方的经济侵略;导致大量的手工业者破产,社会矛盾激化。(3点6分)
26、评分要求:
所拟标题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3分)
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世界史的相关史实;(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示例一:论题:科学助推西方崛起。
阐述:科学提供了改造自然世界的方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结合(举出电的发明与运用、交通、通讯的改进等史实),使西方生产力发展,具备军事优势,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通过资本输出和殖民战争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西方崛起)。或答社会科学(列举制度建设、思想解放与文艺成就)对西方崛起作用的论述。示例二:论题:科技促进德国崛起。(或竞争促使英国崛起)
阐述:举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举出西门子、卡尔.本茨发明发动机等史实)对德国崛起的影响(或举出竞争——16-18世纪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史实对英国崛起的影响)。(其他论题和论述要点,只做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7、(12分)(1)(3点6分)两次鸦片战争结束,民族危机和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
甲午战败,两半程度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维新变法倡导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亦可)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尊孔复古。资产阶级激进派进行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2)(3点9分,任意3点但应包含正反两面)正(成功经验):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并最终取得了胜利;遵义会议,中共开始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的问题,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反(失败教训):大革命失败、城市中心路线失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及长征早期的挫折等是照搬苏联指示和经验的结果。
第五篇: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分析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分析
本次月考时间在水平测试考试的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也是历史必修三所讲述的最后的一部分内容,以后我们将进入复习阶段,而对于月考进行分析十分有利于我很好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实际运用力,以便我今后的水平测试做好更好的准备。
试卷概述 本次试卷,考试时间共计90分钟,100分。其中选择题25道50分,材料分析题四道出自平时我们所强调的重点知识。具体分析 选择题,第5题,本题的主要古文表述,但是其实际的内容为就是关于向西方学习的问题,有多个学生出现了错误,而且在后面的材料题中有明确的表述,以后要教会学生多细心;10题,学生的出现错误比较多,关于新文化运动,课本上知识简单的题了一些,而我带讲课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提出在时间上他还分前期和后期的概念,以致学生不能理解提问的是什么。12 本题考查学生大的历史观,是规律的考查,可能由于平时太注意对于细节知识的讲解所以,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正确的答案。20题也是考查学生的综合总结能了,学生没有平时的基础,所以要在今后进行重点练习。25 题对于根本原因这样的表述,一定要明确体现在当时最主要的矛盾上,有的选项也许是原因但不一定是根本原因这一点学生一定要记住。材料分析,第一题需要学生的历史联系能力,能够通过材料二,联想到当时西方国家的情况,在联想到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联系,不能孤立的来分析问题。第二题本题为古文形式,但是,并没有一定要读懂得必要,只要掌握其中的重点部分,所以要教会学生要掌握重点,而且在一个不重要的部分其实也表现出了当时的时间,可是有些学生并没有注意到,所以要注意给学生提醒要注意对于细节的把握。
以上是对于月考的分析,同时也加上了一些我通过对于考试分析所产生的反思,希望这样我能过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状况,为我今后的教学有更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