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办法

时间:2019-05-15 10:0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农业大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农业大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办法》。

第一篇:中国农业大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办法

中国农业大学文件

中农大学字〔2010〕2号

关于印发《中国农业大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校属各有关单位:

为鼓励毕业生到艰苦地方和基层一线去发挥才干,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的精神,结合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学校制定了《中国农业大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办法》(试行),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中国农业大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办法(试行)

二○一○年六月十日

主题词:毕业生 就业 政策 通知

中国农业大学党政办公室 2010年6月10日印发

县级单位就业的,奖励3000元。

8.毕业生到北京市密云县、延庆县、房山区、怀柔区、顺义区、平谷区、通州区、大兴区、昌平区和门头沟区,上海市崇明县,天津市静海县、宁河县和蓟县就业的,奖励1000元。

9.毕业生应征入伍的,奖励5000元,符合条件的可以同时申请学费或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二、西部地区范围

西部地区包括西藏、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三、基层单位范围

基层单位指县以下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乡(镇)政府机关、农村中小学、国有农(牧、林)场、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乡镇文化站等。以及工作现场地处县以下的气象、地震、地质、水电施工、煤炭、石油、航海、核工业等中央单位艰苦行业生产第一线。

四、奖励申请

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主动向学校提出申请。基层选调生等需当地组织或人事部门进行二次定岗的,可以在工作岗位确定后申请,截止时间为当年10月31日。

五、符合本办法奖励条件的定向生和委培生只给予精神奖励,不进行物质奖励。

六、本办法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解释。

七、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篇: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情况报告

根据省、州委组织部的安排,现将恩施市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恩施市从2000年以来,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有128人(教育和卫生系统除外),其中省委组织部选调生24人。在城市基层工作的有5人;在乡镇基层工作的有121人,其中机关66人,农村55人;xiexiebang.com在企业单位的有2人。2000年以来,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到市直党政机关的有8人,占同级机关新增干部总数的11.94%。

二、主要作法

(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近几年,我们把在基层锻炼大学生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工作纳入干部工作整体规划,强化管理措施,努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新分配来的选调生及大学生,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的分管领导与接收单位的主要领导分别进行谈话,介绍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适应环境,熟悉工作,尽快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工作上支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督促他们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快速成长。

(二)加大培养教育力度,夯实“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的基础

为了帮助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市委组织部每年都将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培训纳入全市干部培训规划,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干部调训工作,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参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采取岗前培训、脱产轮训和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使其尽快掌握和提高所任职位必须的知识和能力,做到干一行、懂一行、专一行。帮助他们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全市2000年以来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均进行了培训。

(三)加大使用力度,加快“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步伐

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人才。由于机构改革,推行公务员制度,市直单位普遍存在人员结构老化,年轻后备干部紧缺等问题,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我们坚持使用也是培养的用人观点,坚持“三重三看”,即:重德才、重实绩、重公论,在关键时刻看本质,在工作中看发展,在发展中看主流,不搞论资排辈,不求全责备,看准了的就大胆使用,选拔进入党政机关。一是不拘一格,选拔启用。对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有魄力,有发展潜力的选调生和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坚持小步快跑,多岗锻炼,破格提拔,委以重任。二是把握时机,及时选拔进入党政机关,特别优秀的,予以提拔重用。如2002年毕业的选调生张国富,由于其德才表现较好,通过考察,2003年10月及时地让他进入了市直党政机关领导班子,担任团市委副书记。三是坚持早压担子早成才。工作中,我们把那些在基层培养锻炼成熟的大学生及时调到市直党政部门工作,充实到中层岗位。通过对选调生压担子,在客观上缩短了他们的成长周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才浪费。四是积极向上级党政机关做好人才输送工作。对在实际工作中成绩突出,群众信任,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对象,及时向上级有关党政机关推荐,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2000年来,向省、州输送了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2名。

(四)规范日常管理,完善“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的管理工作机制

几年以来,我们把“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工作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大胆创新,常抓不懈。一是坚持跟踪考察制度。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对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登记造册,建档立卡,进行跟踪管理和考察,既注重了解他们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又注意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政策水平、发展潜力,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每个人制定出培养计划和培养方向。二是做好结合文章,坚持常抓不懈。工作中,我们把“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工作与后备干部管理相结合,纳入培养年轻干部工作的总体规划,对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进行推广和交流,对培养措施不利,力度不大的,及时予以指正。

通过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为恩施市党政机关输送了新鲜血液,增强了机关的生机和活力,改善了机关的干部结构;同时也探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在选拔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好中选优,在使用上,突出“优先”原则,加大使用力度,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编制问题已成为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是“来的不需要”、“学的用不上”的矛盾需解决。有些党政机关专业要求较高,需要的专业人才引不进来;少数毕业生到基层,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不适应基层工作。

四、措施和打算

一是结合我市的实际,研究制定落实《意见》的具体办法,完善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努力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工作。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自主灵活就业,鼓励各基层用人单位在大学生中选用人才。

三是加大有关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政策和大学生到基层

就业成才的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是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自觉地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的特长,根据他们的服务意愿和专业特点,为他们充分施展才华创造有利条件;妥善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满腔热忱地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对他们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

第三篇:山西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

山西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

来源:山西省文件发布人: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4-17

晋办发﹝2005﹞18号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精神,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1.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各高等院校要邀请各类成才典型进校园,组织形式多样的报告会、座谈会、讲座等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积极踊跃地到基层锻炼成才。

2.各新闻媒体要围绕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广泛宣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宣传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典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3.各高等院校要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省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大学生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每人每年不少于一周。

4.各级都要建立大学生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评选表彰制度,加大典型引导力度。省里每两年集中开展一次评选表彰活动,每次表彰100名“青年学生基层就业创业典型”。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就业

5.对到西部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和我省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工作地,也可由原学校所在地的人才交流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代管。

6.对毕业后自愿到我省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和工作期间的利息,由同级财政根据本人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连续工作的年限,按比例代为偿还,即:工作年限满5年的代偿30%,满8年的代偿70%,10年以上的代偿100%。代偿费用由省财政负担50%,市、县级财政负担50%。

7.到我省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执行转正定级工资标准,见习期满后高定两档职务工资。

8.对在西部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和我省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满5年以上的,根据本人意愿可以流动到我省各地工作。凡落实了接收单位的,接收单位所在地要准予落户;需要人事代理服务的,由有关机构提供全面的免费代理服务。

9.为缓解我省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急需人才与编制紧缺的矛盾,在严格控制总编制的前提下,从2006年起连续3年,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由组织人事部门会同编制部门每年给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乡镇下达一部分周转编制,用于接收应届和往届高校毕业生。接收的高校毕业生离开乡镇后,周转编制收回。

三、积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10.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费(包括开业登记、变更登记、补换营业执照及营业执照副本)、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和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在登记窗口设立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绿色通道”,高效、优质、快捷地做好服务。

11.自愿到乡村从事个体行医的高校毕业生,取得执业医(护)师资格证书后,卫生行政部门给予注册,允许其在注册范围内行医,并自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件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12.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训。各级政府要指定专门的培训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在核定成本的基础上,按照成本补偿原则由同级财政给予部分课时补助。从2006年开始,省、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可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筹集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用于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帮助高校毕业生进

行项目开发和创办企业。

13.高校毕业生以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建立、社会保险费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周到而有效的服务。

四、大力支持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

14.对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一律取消落户限制。所在地教育部门要做好就业派遣。需要办理人事、劳动关系代理手续的,由当地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及所属有关机构提供全面的免费代理服务。

15.对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与国有企业员工—视同仁。符合评定职称规定条件的,可委托所在地人才交流机构负责申报。对从事科技工作的,在按规定程序申请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和经费、申报有关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时,根据情况给予重视和支持。

16.进一步规范全省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秩序,加大人事、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严格审核用人单位接受高校毕业生资格。规范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行为,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要按规定签订《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依法建立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并确保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等合同内容的兑现。

17.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的,今后考录或招聘到我省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其缴费年限可计算为连续工龄。

五、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

18.各县(市、区)要建立5个以上的就业见习基地,组织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开展见习和就业培训工作。省、市所属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型民营企业也要逐步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就业见习基地由省里统一挂牌,并进行监督管理。

19.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见习基地见习时间一般为6至12个月。见习期间,按照不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放生活补贴,由地方政府和见习单位各负担50%。

六、逐步实行从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

20.从2006年开始,省、市两级新考录的公务员中(包括特种专业岗位),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所占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以后逐年提高。

21.对已招录到省、市两级党政机关,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应在5年内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两年。今后,选拔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具有两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

七、进一步加大选调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力度

22.从2006年开始,全省每年要选拔500名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工作。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选调生的日常管理和培养,在他们到基层工作2至3年后,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结合岗位需要,择优选拔任用到乡镇、街道领导岗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补充公务员,优先从选调生中选用。

八、加快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

23.继续做好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配套支持政策。

24.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全省每年招募300名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开展支教、支农、支医等志愿服务活动,服务时间为两年。服务期间每人每月发给500元生活补贴及一定数量的交通补贴,并为其办理各项社会保险,费用由省财政安排支付。服务期满后,延长两年择业期,有关部门应协助其在本系统内推荐就业或进入市场自主择业。

25.凡参加支教、支农、支医活动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就业后不实行见习期,其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可计算为连续工龄,晋升职称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对服务期满报考我省公务员的,在笔试总分中增加5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对报考省属院校研究生的,在总分中增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已被录取为研究生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的,为其保留学籍两年。

26.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坚决清退在岗代课教师,空出的岗位主要用于吸纳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凡到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其户口可落在县城,见习期间直接享受转正定级工资待遇。

九、大力推动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工作

27.按照“省定规划、市里选拔、县(市、区)付薪酬、乡镇(街道)管理、服务基层”的原则,全省每年选拔1000名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做到全省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

28.到农村和社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党支部、村委会、居委会的相应职务。要把这批人员作为将来补充乡镇、街道干部的重要来源。县(市、区)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因自然减员出现空缺时,优先从在农村、社区工作满两年的高校毕业生中考录、招聘。

29.对到农村和社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其人事档案由县级人事部门管理,户口可落在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工作满两年后报考我省公务员的,在笔试总分中增加5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报考省属院校研究生的,在总分中增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十、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30.各高等院校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注重加强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实用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适应市场和基层需求的能力。积极开展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帮助他们确立面向基层就业的思想。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要把教育、指导和帮助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31.根据我省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艰苦行业的实际和需要,实行定向招生,严格执行定向招生协议,保证这部分学生完成学业后到协议单位就业。

十一、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

32.各级政府要统筹高校毕业生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实现三个市场的相互贯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构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信息的服务平台,免费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各高等院校、各市都要建立和开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并实现国家、省、市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联网。各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服

务机构要与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合作,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广泛开展就业指导、择业代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加快建设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服务体系。

十二、继续加大财政支持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力度

33.省、市、县三级财政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十三、切实加强对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领导

34.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落实办法,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要把回原籍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作为考核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各县(市、区)要保证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当年内就业率达到60%以上,其余的要统一安排就业见习。

35.各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组及办公室要加强组织协调,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抓紧抓好。组织、人事、教育、编制、劳动保障、财政、卫生、农业、科技、公安、工商等部门和共青团组织及高等院校要按照自身的工作职能,完善配套政策办法,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各地可结合实际,提出新的政策措施推动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要从政治上爱护、工作上关心在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积极为他们创业发展、贡献才智创造条件。

第四篇:“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分析(模版)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分析

【摘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号召的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之事,针对这两个矛盾又统一的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于2005年颁发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政策,对于缓和和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作者利用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这一就业政策,并提出一己之见。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基层建设;委托-代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6908(2007)0610131-01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一、就业政策的背景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自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高校扩招成为国家出台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政策。然而,不容置疑的现实是急剧的扩招使毕业生的数量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倍增加。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和在校人数分别比1998年翻了一番;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12万;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80万;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到了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413万。如此庞大的就业队伍与城市可提供有限岗位相比,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目前,广大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人才及其短缺。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因此,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委托-代理理论下的就业政策解析

委托-代理理论是西方现代产权经济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其理论核心是设计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给代理人提供各种激励和动力,使代理人能按照委托人的预期目标努力工作,使委托人与代理人在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实现“双赢”的格局。实际上,委托-代理理论所探讨激励问题的核心,就是在委托-代理框架下,寻找最优化的激励方案,或设计最优的激励机制,优化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产权结构安排。

(一)就业政策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政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中,政府作为委托人,将建设基层的责任委托给与之签订契约的高校毕业生,而高校毕业生作为代理人为政府履行建设基层的责任,于是两者之间就建立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理论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委托人要设计一个激励合同s(x),使委托人的期望效用函数 ,(其中为收益函数)和代理人的期望效用函数(其中c(a)为代理人努力工作的成本,a为代理人选择的某种特定行动)都有最大值,即实现双赢。

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与委托-代理理论相对应,那么该政策的关键是:政府作为委托人应该制定一系列什么样的优惠政策即p(y),来吸引代理人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以实现基层建设的需要 和高校毕业生自身就业的需求u(p(y)-c(r))(其中c(r)为高校毕业生响应该政策所付出的努力)。

(二)委托-代理关系中的理性和激励约束

委托-代理理论中,委托人在制定激励合同s(x)时,一方面需要考虑合理的激励条件,以便与代理人之间建立起委托-代理关系,另外还需要考虑合理的约束条件,以便能实现本身的期望效用。即在该政策实施过程中,实现政府和高校毕业生双赢的局面。

1、代理人的理性约束:代理人接受合同所获得的期望效用不能小于不接受合同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即接受合同所获得期望效用至少要等于不接受该合同的机会成本。代理人理性约束可表达为:

(IR)

其中,即当代理人选择一种特定行动时,可观测到的结果;θ是自然选择的外生随机变量,称为自然状态,g(θ)是θ的密度函数,U为代理人的机会成本。

代理人的理性约束体现在该政策中,即高校毕业生理性约束:高校毕业毕业生响应该政策到基层就业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包括显性与隐性)至少不小于他选择另外的工作所获得的收入。

当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时,出于“理性人”的本质,他们会权衡各种工作的利弊得失,以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工作。即如果选择到基层工作的收益不能超过甚至达不到选择其他工作的收益,那么他们会放弃到基层就业。

2、激励相容约束:a为委托人希望的行动,a'是代理人可选择的行动,所以只有当代理人选择a所获得的期望效用大于其从选择a'中达到的期望效用时,代理人才选择a,激励相容约束可表达为:

(IC),该约束涉及到政府制定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与其他的优惠政策相比,哪一种政策更能激励高校毕业生。政府此次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到基层工作的艰苦环境和人才短缺等客观条件,提出了多项优惠政策,例如,对到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落户管理放松;有关机构提供免费代理服务;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优先招聘为省级公务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为研究生等等。

只有委托人制定合理的激励合同,代理人才会与之建立委托-代理关系,即只有政府制定恰当的优惠政策,高校毕业生才会选择这种而不是那种政策,并付诸于努力。

三、作者对就业政策提出的建议

委托-代理关系的实质是委托人不得不对代理人的行为后果承担风险,而这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备。从根本上说,导致委托人代理关系产生的根源在于委托-代理双方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于是代理人可能出现因追求自身利益而与委托人利益相冲突的“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

在该政策反映出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政府作为委托人,高校毕业生作为代理人,双方信息不对称,政府观测不到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真实目的、想法和努力程度,高校毕业生却对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等信息了如指掌。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高校毕业生只是利用这个机会更好地发展自己,并不是到基层中锻炼自己,而是将基层作为跳板,为自己以后地政治前途打基础。

委托-代理关系处理“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问题时,常常需要委托人考虑并修改激励合同,但博弈的最终结果是给予代理人的利益不能超过自己的既得利益,否则,委托-代理关系将终止。

该政策中的激励合同,即政策指定的各种优惠政策,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政府不能一味的为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追求就业率,而指定各种优惠政策超过最终底线,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基层岗位也是有限度的,就业人员和岗位安排也需要满足供给等于需求的经济原理,毕竟基层不是收容所。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采用何种办法来有效地评估和监控政策呢?不妨,利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来简要评估,成本-收益分析是对在整个政策运行过程中所投入的成本和所取得的收益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案。将政府某段时间在某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全部投入视为成本,记做C, 将该地区某段时间由于实行该政策所取得的成绩视为效益,记做B,若C>B存在,说明政府的支出只是发生了财政转移,该政策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应,甚至成为政府的负担;若B>C, 说明该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要继续执行该政策。这也为监督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将其列为绩效评估的内容,为高校毕业生的任免、定级等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肖红叶.高级微观经济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4]《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第五篇:三部委座谈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5日上午,中组部、人事部和教育部联合召开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座谈会。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精神。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人事部部长张柏林主持。贺国强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特别是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高校毕业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现阶段国情、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增进对人民群众感情,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贺国强强调,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根本出路靠市场。必须坚持以市场导向为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必须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的力度,进一步增强基层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要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配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做好舆论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贺国强希望高校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把到基层锻炼作为人生的重要经历和终身受用的财富,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通过基层工作的磨练和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丰富阅历,增长才干,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把个人价值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陈至立强调,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是党中央的长期方针,也是国务院工作的明确目标。各地各部门要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切实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要加强工作,努力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陈至立指出,把《意见》贯彻落实好,当前一是要大力抓好思想观念转变,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人才观;二是要大力抓好政策措施落实,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三是要大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认真实施好推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或工作的专项计划;四是要大力抓好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五是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能力。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人事部副部长侯建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朋山,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分别代表职能部门、地方党委组织部门和高校作了发言,提出了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的具体措施。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宣读了“面向基层,面向西部,锻炼成才,建功立业”的倡议书。一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和一名往届高校毕业生代表发了言。

下载中国农业大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农业大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范文模版]

    淮安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 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 (淮办发〔2006〕95号 2006年12月16日)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部委《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

    我系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措施[精选合集]

    我系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措施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量增加的毕业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无疑是有巨大促进作用的。但同时我们也应......

    乡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

    :::乡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 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基本情况汇报根据通知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1、主要通过有线电视、座谈会开展形势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加大舆论......

    湖南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招募10万人支教支农

    昨日从省教育部门获悉,为了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从今年起,连续5年每年招募两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从明......

    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山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调查报告2007年01月08日山东大学摘要:近年,大学生基层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国家也一贯倡导大学生到基层......

    中国海洋大学关于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工作的意见[合集]

    海大学字[2005]70号中国海洋大学关于引导和鼓励 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工作的意见 (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二十日)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

    青海省出台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若干政策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精神,省委、省政府近日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

    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向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