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

时间:2019-05-14 04:5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

第一篇:乡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

:::乡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

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基本情况汇报

根据通知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1、主要通过有线电视、座谈会开展形势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到海岛锻炼自己、发展自己,建功立业。

2、创造有利条件,做到感情、事业、报酬“三留”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发展软、硬环境。

3、建立完善的选拔任用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当村官,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考录,目前全乡6个村已有5个村配备了大学生,并且都在村副职岗位上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4、利用招录公务员这一有效途径,拿出最能发挥高校毕业生潜能的岗位,面向全市招录高校毕业生到乡机关工作。目前,乡机关已招录高校毕业生为公务员有6人。

二、存在的问题与意见

1、由于受海岛地理环境、交通因素等影响,导致高校毕业生在海岛工作、生活环境较差。

2、由于待遇、政策导向力度不大,使高校毕业生在海岛工作没有优厚待遇,心里不平衡。

3、由于海岛产业相对单一,使高校毕业生的发展空间不大。

2005年10月8日

第二篇: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情况报告

根据省、州委组织部的安排,现将恩施市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恩施市从2000年以来,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有128人(教育和卫生系统除外),其中省委组织部选调生24人。在城市基层工作的有5人;在乡镇基层工作的有121人,其中机关66人,农村55人;xiexiebang.com在企业单位的有2人。2000年以来,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到市直党政机关的有8人,占同级机关新增干部总数的11.94%。

二、主要作法

(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近几年,我们把在基层锻炼大学生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工作纳入干部工作整体规划,强化管理措施,努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新分配来的选调生及大学生,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的分管领导与接收单位的主要领导分别进行谈话,介绍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适应环境,熟悉工作,尽快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工作上支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督促他们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快速成长。

(二)加大培养教育力度,夯实“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的基础

为了帮助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市委组织部每年都将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培训纳入全市干部培训规划,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干部调训工作,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参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采取岗前培训、脱产轮训和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使其尽快掌握和提高所任职位必须的知识和能力,做到干一行、懂一行、专一行。帮助他们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全市2000年以来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均进行了培训。

(三)加大使用力度,加快“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步伐

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人才。由于机构改革,推行公务员制度,市直单位普遍存在人员结构老化,年轻后备干部紧缺等问题,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我们坚持使用也是培养的用人观点,坚持“三重三看”,即:重德才、重实绩、重公论,在关键时刻看本质,在工作中看发展,在发展中看主流,不搞论资排辈,不求全责备,看准了的就大胆使用,选拔进入党政机关。一是不拘一格,选拔启用。对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有魄力,有发展潜力的选调生和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坚持小步快跑,多岗锻炼,破格提拔,委以重任。二是把握时机,及时选拔进入党政机关,特别优秀的,予以提拔重用。如2002年毕业的选调生张国富,由于其德才表现较好,通过考察,2003年10月及时地让他进入了市直党政机关领导班子,担任团市委副书记。三是坚持早压担子早成才。工作中,我们把那些在基层培养锻炼成熟的大学生及时调到市直党政部门工作,充实到中层岗位。通过对选调生压担子,在客观上缩短了他们的成长周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才浪费。四是积极向上级党政机关做好人才输送工作。对在实际工作中成绩突出,群众信任,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对象,及时向上级有关党政机关推荐,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2000年来,向省、州输送了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2名。

(四)规范日常管理,完善“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的管理工作机制

几年以来,我们把“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工作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大胆创新,常抓不懈。一是坚持跟踪考察制度。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对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登记造册,建档立卡,进行跟踪管理和考察,既注重了解他们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又注意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政策水平、发展潜力,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每个人制定出培养计划和培养方向。二是做好结合文章,坚持常抓不懈。工作中,我们把“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工作与后备干部管理相结合,纳入培养年轻干部工作的总体规划,对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进行推广和交流,对培养措施不利,力度不大的,及时予以指正。

通过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为恩施市党政机关输送了新鲜血液,增强了机关的生机和活力,改善了机关的干部结构;同时也探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在选拔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好中选优,在使用上,突出“优先”原则,加大使用力度,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编制问题已成为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是“来的不需要”、“学的用不上”的矛盾需解决。有些党政机关专业要求较高,需要的专业人才引不进来;少数毕业生到基层,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不适应基层工作。

四、措施和打算

一是结合我市的实际,研究制定落实《意见》的具体办法,完善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努力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工作。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自主灵活就业,鼓励各基层用人单位在大学生中选用人才。

三是加大有关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政策和大学生到基层

就业成才的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是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自觉地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的特长,根据他们的服务意愿和专业特点,为他们充分施展才华创造有利条件;妥善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满腔热忱地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对他们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

第三篇:我系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措施

我系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措施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量增加的毕业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无疑是有巨大促进作用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城市待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大量基层地区、基层单位人才严重匮乏,一些偏远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日益迫切。这种失衡的状态不仅给社会的稳定和就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也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从而也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费。因此,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愈发显得重要和紧迫。

2005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将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当成了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使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有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和契机。高校也应把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当成毕业生工作的大事来抓,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工作,唱响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到艰苦行业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锻炼、发展、创业。

我系也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一向把毕业生基层就业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就业工作的重要渠道。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切实把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引向深入,构建长效的学生基层就业教育、创业引导机制,我系积极制定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措施。

一、实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责任制。

系总支书记亲自抓本系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各个毕业班辅导员抓本班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在工作中及时研究学习相关政策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加强对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切实做到责任、政策、措施到位。

二、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引导和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不仅是帮助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催生连锁就业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加快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系认真组织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党员毕业生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从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角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和长期性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责任和事业来抓。要通过教育引导,为广大毕业生树立“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并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使更多的毕业生自愿投身到基层就业大军中去。要通过教育引导,帮助毕业生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毕业生将创业意愿变为创业行动,发挥就业系统的造血功能。在教育活动中,贯穿“四个结合”,即结合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成才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基层成长成才的决心和信心;结合科学发展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有利于国家利益,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个人成长的持续就业观和成才观;结合国情教育,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专题教育活动;结合就业形势教育,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就业形势,自觉选择基层就业,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

三、加强舆论宣传,深入发动,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骨干和广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发挥政治思想和宣传工作的优势,在认真总结以往基层就业经验和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注重工作方法创新。

深入宣传实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等文件精神和“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等基层就业项目的重要意义,宣传党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系毕业生范围内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帮助大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新观念。张贴各种相关的横幅、海报,借助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抓手等形式进行了覆盖面较广的宣传造势。还将借助海报、网站等多种载体,举办形式多样的政策咨询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同时积极培育创业主体,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创业热情和能量,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促 就业。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把教育活动纳入党校、团校和学生骨干教育培训计划,使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观念深入人心,切实增强教育效果。例如,举办基层就业、创业专题讲座,宣传基层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组织座谈会、演讲会、辩论会和主题班会,多种形式开展“面向基层,建功立业”、“创业我行”等主题教育;邀请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成功校友等现身说法;举办扎根基层、扎根农村创业事迹报告会,用真人真事真情教育学生,举办自主创业典型报告会,用先进的思维、创新的手段和创意的做法吸引学生。

四、点面结合,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指导实践活动。

我系结合专业特点及往届毕业生的相关情况,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开展切实有效的指导实践活动。

首先,学院下发的各项相关政策以及在院内办公里公布的各项相关的通知在第一时间内由毕业班辅导员组织政策宣讲和解读,同时组织各班级集中学习并开展专业和行业就业政策宣传活动。

其次,为更直观的加深学生对基层就业的理解,激发学生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和影响在校学生,我系在往届毕业生中挖掘基层就业的典型并请至系里为学生现身说法。如我系请回了2008届旅游管理本科生鹿才琴同学,她是安徽省2008年的选调生,目前在合肥三河镇人民政府工作,工作非常出色。她给我们毕业生介绍了很多关于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相关情况使毕业生对什么是基层、什么叫在基层就业、在基层就业的学生能受到哪些政策支持等等问题又了直观的了解。

第三,在班级组织座谈会、演讲会、辩论会和主题班会,多种形式开展“面向基层,建功立业”、“创业我行”等主题教育。

旅游系

2009-11-17

第四篇: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范文模版]

淮安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

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

(淮办发〔2006〕95号 2006年12月16日)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部委《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6〕8号)精神和苏办发〔2006〕18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1、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建“淮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宣讲团”,聘请高校专业教师、知名企业负责人以及自主创业成功人士,通过就业指导课、专场辅导讲座等形式,开展国情市情、择业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帮助毕业生提高择业能力,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2、市及各县(区)宣传、教育、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以及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党和政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方针政策,宣传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

3、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定期开展扎根基层、建功立业优秀高校毕业生评选表彰活动,营造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村镇和社区基层就业

4、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按照省要求,从2006年起,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争取用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市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到城市社区就业的,其薪酬由县(区)财政和社区共同解决。到农村就业的,可通过规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组织、村委会的相应职务,市、县(区)两级政府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其人事档案由县(区)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中心免费管理。要把这批毕业生作为将来补充乡(镇、街道)干部的重要来源。对工作后报考公务员的,按照省有关规定和优惠政策优先录用。

三、加强对到农村乡镇和城市街道选调生的管理和培养

5、经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选调的优秀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选调生)到农村乡镇和城市街道工作2至3年后,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结合岗位需求,从中择优选拔部分人员任用到乡(镇、街道)领导岗位。今后,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补充公务员,将优先从选调生中择优选用。

6、支持、配合实施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为到我市乡镇基层开展支农、支医、支教、参与青年中心建设、从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以及从事工业、经济、法律、外贸等方面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志愿者,提供全方位的人事代理服务,采取优惠政策,支持鼓励志愿服务者服务期满后继续扎根基层,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在1年工作期间,根据《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的通知》(团苏委联〔2005〕24号)要求,给予必要的生活补贴和交通补贴,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等保险;户口和档案根据本人意愿可保留在毕业院校或市、县(区)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中心,免收服务费,工作期满后凭各级人事部门办理的就业手续或接收证明迁移户口和档案;工作期间可以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青年中心主任或村民委员会主任助理等职务;期满后且考核合格的可连续计算工龄,今后晋升中高级职称时,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评定;期满1年且考核合格的可以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身份报考公务员。今后,我市招录乡镇公务员,经省有关部门批准后,部分职位可以面向志愿服务者招考。

7、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卫生工作,探索建立市区中小学、医院新聘教师、医生到农村工作的制度。对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和到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高校毕业生,3年内在省财政给予专项补助的基础上,县(区)财政应视情况给予适当补助。

8、根据基层的实际需要,制订优惠政策,研究实行定向培养制度。学生毕业后到我市乡镇基层就业满5年以上的,由县(区)财政为其支付在校期间的培养费,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要严格执行定向培养协议,保证这部分学生完成学业后到协议单位服务。

9、毕业后到我市县(区)以下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可直接执行转正定级后的工资待遇,服务达到一定年限并符合相应条件的,可享受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具体办法另行制定。对到我市企业就业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到县(区)工业企业就业的急缺专业普通高校本科生,按照现行政策规定给予生活补助。

四、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10、对高校毕业生在我市从事个体经营,且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日期在其毕业后2年内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其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新办从事咨询业、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公用事业、旅游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企业或经营单位的,税务部门为其落实税费免减等各项政策。

11、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训,为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中要安排专项资金,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担保,相关金融机构要简化手续、提供开户和结算便利。符合规定的微利项目要给予政策规定的财政贴息。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到当地人事部门领取《淮安市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凭证享受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相关政策优惠。

12、对以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户籍管理、人事劳动关系管理、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服务。毕业生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后,如考录或应聘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其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为工龄。

五、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13、2006年首先在市区建立4个省级高校毕业生见习培训基地,为尚未就业的淮安籍普通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3-6个月的见习培训,并将城镇特困职工家庭及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普通高校毕业生优先列入见习计划,促进他们尽快就业。财政部门和见习单位对毕业生提供一定的见习补贴,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为毕业生提供免费人事代理和就业指导等服务。各县(区)也要参照此做法,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培训基地,提供见习补贴和所需服务。

六、鼓励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

14、对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简化程序,强化服务。对从事科技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市相关职能部门要在申请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和经费、申报有关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等方面给予重视和支持。今后,对我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接收高校毕业生工作成绩显著的,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15、市、县(区)人才市场、职介中心要加快市场贯通步伐,定期开展针对高校毕业生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公益性专场人才招聘会,减免招收高校毕业生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的招聘费用,由同级财政给予补助。

七、加强领导,依法规范毕业生就业秩序

16、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沟通与协调,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文件精神,统筹安排好各项工作,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

17、组织、人事部门要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做好毕业生到村和社区基层工作的计划组织、选拔实施和考核培养等工作。要在政治上爱护、工作上关心,积极为他们在基层建功立业创造条件。

18、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分别负责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信息和应届高校毕业生当底前登记失业信息的数据统计工作。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加快推进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全面贯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及时调查、发布高校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逐步建立市、县和高校统一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每年9月1日后仍未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可将档案转入市、县(区)人才中心办理人事代理,持人才中心出具的证明,到公安部门办理落户手续,到所在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享受生活补助,参加职业培训。

19、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加强对各类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和缴纳社会保险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规范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选”行为。市、县(区)政府人事部门还要加强对毕业生招聘活动的审批管理,对采取欺诈、炒作方法欺骗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中介活动,要联合相关部门予以坚决查处。

20、市、县(区)财政部门要加大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经费支持力度。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组织“淮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宣讲团”开展就业辅导活动等。公安部门要放宽集体户口的审批条件,对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放宽落户时间、迁移地点等限制,提供户籍迁移的便利条件。工商、税务部门要设立专门窗口,为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办理相关注册登记等手续,并给予减免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策优惠。

第五篇:“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分析(模版)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分析

【摘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号召的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之事,针对这两个矛盾又统一的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于2005年颁发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政策,对于缓和和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作者利用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这一就业政策,并提出一己之见。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基层建设;委托-代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6908(2007)0610131-01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一、就业政策的背景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自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高校扩招成为国家出台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政策。然而,不容置疑的现实是急剧的扩招使毕业生的数量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倍增加。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和在校人数分别比1998年翻了一番;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12万;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80万;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到了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413万。如此庞大的就业队伍与城市可提供有限岗位相比,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目前,广大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人才及其短缺。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因此,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委托-代理理论下的就业政策解析

委托-代理理论是西方现代产权经济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其理论核心是设计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给代理人提供各种激励和动力,使代理人能按照委托人的预期目标努力工作,使委托人与代理人在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实现“双赢”的格局。实际上,委托-代理理论所探讨激励问题的核心,就是在委托-代理框架下,寻找最优化的激励方案,或设计最优的激励机制,优化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产权结构安排。

(一)就业政策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政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中,政府作为委托人,将建设基层的责任委托给与之签订契约的高校毕业生,而高校毕业生作为代理人为政府履行建设基层的责任,于是两者之间就建立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理论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委托人要设计一个激励合同s(x),使委托人的期望效用函数 ,(其中为收益函数)和代理人的期望效用函数(其中c(a)为代理人努力工作的成本,a为代理人选择的某种特定行动)都有最大值,即实现双赢。

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与委托-代理理论相对应,那么该政策的关键是:政府作为委托人应该制定一系列什么样的优惠政策即p(y),来吸引代理人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以实现基层建设的需要 和高校毕业生自身就业的需求u(p(y)-c(r))(其中c(r)为高校毕业生响应该政策所付出的努力)。

(二)委托-代理关系中的理性和激励约束

委托-代理理论中,委托人在制定激励合同s(x)时,一方面需要考虑合理的激励条件,以便与代理人之间建立起委托-代理关系,另外还需要考虑合理的约束条件,以便能实现本身的期望效用。即在该政策实施过程中,实现政府和高校毕业生双赢的局面。

1、代理人的理性约束:代理人接受合同所获得的期望效用不能小于不接受合同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即接受合同所获得期望效用至少要等于不接受该合同的机会成本。代理人理性约束可表达为:

(IR)

其中,即当代理人选择一种特定行动时,可观测到的结果;θ是自然选择的外生随机变量,称为自然状态,g(θ)是θ的密度函数,U为代理人的机会成本。

代理人的理性约束体现在该政策中,即高校毕业生理性约束:高校毕业毕业生响应该政策到基层就业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包括显性与隐性)至少不小于他选择另外的工作所获得的收入。

当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时,出于“理性人”的本质,他们会权衡各种工作的利弊得失,以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工作。即如果选择到基层工作的收益不能超过甚至达不到选择其他工作的收益,那么他们会放弃到基层就业。

2、激励相容约束:a为委托人希望的行动,a'是代理人可选择的行动,所以只有当代理人选择a所获得的期望效用大于其从选择a'中达到的期望效用时,代理人才选择a,激励相容约束可表达为:

(IC),该约束涉及到政府制定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与其他的优惠政策相比,哪一种政策更能激励高校毕业生。政府此次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到基层工作的艰苦环境和人才短缺等客观条件,提出了多项优惠政策,例如,对到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落户管理放松;有关机构提供免费代理服务;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优先招聘为省级公务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为研究生等等。

只有委托人制定合理的激励合同,代理人才会与之建立委托-代理关系,即只有政府制定恰当的优惠政策,高校毕业生才会选择这种而不是那种政策,并付诸于努力。

三、作者对就业政策提出的建议

委托-代理关系的实质是委托人不得不对代理人的行为后果承担风险,而这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备。从根本上说,导致委托人代理关系产生的根源在于委托-代理双方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于是代理人可能出现因追求自身利益而与委托人利益相冲突的“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

在该政策反映出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政府作为委托人,高校毕业生作为代理人,双方信息不对称,政府观测不到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真实目的、想法和努力程度,高校毕业生却对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等信息了如指掌。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高校毕业生只是利用这个机会更好地发展自己,并不是到基层中锻炼自己,而是将基层作为跳板,为自己以后地政治前途打基础。

委托-代理关系处理“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问题时,常常需要委托人考虑并修改激励合同,但博弈的最终结果是给予代理人的利益不能超过自己的既得利益,否则,委托-代理关系将终止。

该政策中的激励合同,即政策指定的各种优惠政策,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政府不能一味的为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追求就业率,而指定各种优惠政策超过最终底线,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基层岗位也是有限度的,就业人员和岗位安排也需要满足供给等于需求的经济原理,毕竟基层不是收容所。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采用何种办法来有效地评估和监控政策呢?不妨,利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来简要评估,成本-收益分析是对在整个政策运行过程中所投入的成本和所取得的收益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案。将政府某段时间在某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全部投入视为成本,记做C, 将该地区某段时间由于实行该政策所取得的成绩视为效益,记做B,若C>B存在,说明政府的支出只是发生了财政转移,该政策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应,甚至成为政府的负担;若B>C, 说明该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要继续执行该政策。这也为监督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将其列为绩效评估的内容,为高校毕业生的任免、定级等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肖红叶.高级微观经济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4]《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下载乡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