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2013-2020年)
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2013-2020年
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是指在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理 论认识和技术方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
近年来,随着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工作逐步深入,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得 到社会的认可和人民群众欢迎, 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科学研究也取得了一批成果。但是,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包括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理论构建尚不 完善, 技术方法的科学筛选与集成不够, 技术标准和评价方法尚未系统建立, 科技成果的转 化应用缺乏有效机制, 科技支撑的作用有待更好发挥等。为了进一步解决上述问题, 特制定 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
以为人民健康服务和促进人民身心健康为目标, 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预防保健(治未 病 服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握中医理论的内涵和特点, 突出中医预防保健(治 未病服务的优势和特色,以理论提升为基础,技术集成为核心,效果评价为抓手,服务应 用为重点,案例示范为引导,机制创新为保障,为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学术水平和 服务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 坚持以民众健康需求为导向。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项目组织和标准制定等方面 的统筹作用, 面向民众对健康的多元化需求,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研发中医预防保健(治未 病服务技术、产品,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
(二坚持技术创新与服务模式创新并重。在重视理论知识、技术、产品创新的同时, 高度重视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创新, 把科技支撑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服务发展放在重要 位置,同步推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发展。
(三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坚持传承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同时,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 内外有关最新成果,丰富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不断继承和发 展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论和实践。
(四坚持有效整合资源,支持协同创新。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构建技术创 新联盟,创新组织管理模式,推动创新成果向服务机构集聚,向现实服务转化。
三、目标
到 2020年末,系统整理和诠释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论,建立理论体系框架;优 化集成一批效果明确、经济实用的中医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建立相对系统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标准和规范;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初步形成 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学术水平和服务 能力, 为持续推动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服务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 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做出更大贡献。
四、主要任务
(一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论研究。1.系统整理中医治未病理论。
系统整理保存于民间、中医古籍、方志及各种典藏文献中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理 论和方法,梳理中医治未病基本理论。
2.阐释中医治未病理论科学内涵。
归纳总结既往的中医治未病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阐释中医治未病概念、原理、观点、方法等基本理论要素和科学内涵。
3.探索建立中医治未病理论构架。
在全面继承中医治未病科学内涵和实践经验基础上, 积极吸纳引入当代生命健康与预防 保健领域的新成果, 建立由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具体科学规律三 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理论构架, 为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二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技术、产品研究。
1.健康状态辨识技术方法研究。
(1健康状态检测方法和辨识指标体系研究。采用多学科方法,从宏、中、微观三个 层次分析健康状态构成要素, 通过集成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工具, 开展健康状态检测方法研 究, 制定主观和客观互参、定性和定量兼容的健康状态辨识指标体系, 全面反映个体人整体 健康状态。
(2健康状态评估技术方法研究。开展健康状态评估技术方法研究,实现个体人健康 状态量化评估及发病、传变、复发的风险预警,为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提供可靠依据。2.健康状态干预技术方法研究。
开展药物、非药物、生活方式等健康状态干预技术方法研究。加强手法、拔罐、艾灸等 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健康状态干预技术方法的熟化研究。筛选、评价一批中医预防保健(治 未病 服务关键技术并开展这些技术的适用范围、方案优化和技术规范等系统研究, 为干预 技术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收集整理和研究名老中医和长寿人群的养生经验。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开展心理、饮食、起居、运动、环境等适宜养生方法研究。梳理太极 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功法,开展养生、健身功法的研究和规范。
3.产品研发。
(1健康状态辨识产品研发。开发研制检测健康状态宏、中、微三观指标和评估健康 状态及风险预警的仪器设备、应用软件,提高健康状态辨识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健康状态干预产品研发。加强以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论指导的药品、功能 性食品、保健食品和新型诊疗设备、用品的研制, 拓展健康状态干预方法, 为公众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一批健康产品。
(3健康服务信息产品研发。研发健康状态检测、体质辨识、健康风险评估、评估信 息处理系统,服务信息全程监测、收集、动态分析的信息产品,建立知识库平台,完成适用 于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的健康物联网关键技术开发,提高服务的实时性与便捷性。(4健康宣教产品研制。设计、制作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宣教系列公益广告、视频、动漫、书籍等系列文化产品,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念的普及,促进公众对 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方法和产品的正确理解和应用。
(三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标准研究。
1.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标准化共性技术研究。
根据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特点, 开展基于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理论的标准化原理、方 法研究;开展基于系统科学理论方法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服务标准化应用研究以及标 准的运行与监管技术方法研究。
2.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
通过概念体系建立、分类学研究、标准体系表的构建与优化研究, 结合现代服务业标准化成 果,开展包括服务基础标准、服务保障标准和服务提供标准等的构建研究。
3.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标准的研制。
围绕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理念、服务流程、服务内容,按择重急需的原则,分 批研制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标准,通过示范性推广应用、评价效用与持续改进,逐 步上升为行业(组织、国家、国际标准。
(四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成果应用研究。
1.集约化服务形式研究。
针对不同健康状态的人群, 系统集成、综合应用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服务技术方法 研究成果,紧密链接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探索包含各服务要素的干预方案,形成服务包, 以集约化服务形式开展科技成果的应用示范, 带动和引领科技成果在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不同服务领域的应用。
2.服务标准研制与推广。
基于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结合现代服务业规范化特点, 示 范性研制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标准。通过示范性推广应用,持续改进。
3.服务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根据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自身特点, 借鉴当代方法学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 通过 应用示范, 围绕技术效果和卫生经济学等指标, 建立科学评价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服务 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4.主要领域应用示范研究。
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开展有关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服务项目 的研究, 优先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健康保险服务、优质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等领域进 行技术集成和集约化服务的应用研究, 建立应用示范基地, 探索适宜不同领域和人群使用的 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对样本人群进行服务效果和卫生经济学评价, 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整体布局。
进一步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注重调查研究, 做好顶层设计与整体布局, 编制实施中医 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规划,明确重点任务,加强统筹协调,整合优势 资源,不断优化政策环境,认真落实各项规划任务和措施,促进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二创新组织机制,产学研用结合。
针对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服务科技创新的特点, 建立并实施能有效支撑其学术发展 的组织机制。充分依靠科研和临床机构, 发挥治未病试点单位、中医预防保健重点专科的作 用,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鼓励并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服务业技
术创新联盟, 促进集成创新, 完善技术创新链, 保障科研与服务应用紧密衔接, 促进科技成 果向临床和现实服务转化。
(三强化平台建设,促进开放共享。
适应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服务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根据各自 基础和优势方向, 以机制创新为切入点, 建设一批支撑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服务科技创 新发展基地,形成高水平、开放的临床研究平台、信息共享平台、成果转化推广平台、人才 培养平台等支撑体系,促进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
(四整合科技资源,加大研究投入。
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引导作用, 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 完善科技经费保障机制。在制定有关科技规划时, 充分重视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服务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 在国 家科技计划项目中安排一定经费投入, 支持重点的研究方向。同时, 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地 方、企业和民间资金等多种渠道对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学研究的支持。
(五提高人才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根据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服务科学研究的需要,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 结合承担课 题研究工作, 建设一支多学科、专业化的高水平科研骨干队伍, 尤其注重具有
科学研究与企 业管理双重知识结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之成为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骨干力量。
(六借鉴国际经验,推动快速发展。
积极利用国际合作平台, 不断拓展合作范围, 加强与世界领先医疗科研机构、知名大学 及国际医药产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充分运用国际资源, 推动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服务学 术进步、技术升级和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服务科技创 新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同时, 积极推动中医药治未病“走出去”, 扩大中医药服务贸易国际 市场。
(七重视科普宣传,加强环境建设。
建设科普知识宣传队伍和网络, 拓展信息渠道, 鼓励以多种形式传播中医预防保健(治 未病服务文化和知识,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普及,提高 行业内外对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篇:治未病科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区域划分
治未病科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区域划分
为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规范化建设,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要求,决定将治未病科划分出几个明确的区域。
(一)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主要用于采集和录入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包含健康检查(体检)区域。
(二)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主要用于分析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并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
(三)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主要用于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接受服务对象的健康咨询。
(四)健康干预区域。主要用于根据健康干预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服务。
(五)辅助区域。主要用于服务对象的等候休息,开展健康宣教、服务管理以及特需服务等。
治 未 病 科
第三篇:中医“治未病”工作总结
2012年富县中医院 中医“治未病”工作总结
2012我院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以“未病先防、小病先治”为重点,深入推进中医药“治未病”,构建具有中医养生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满足了辖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要求,提高了中医药诊疗服务能力。现将2012年中医治未病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服务平台
在针灸理疗科现有设备基础上,进一步采购并更新中医治未病设备。现有按摩床、针灸针、梅花针、电针仪、灸盒、刮痧板、火罐、中频治疗仪、微波治疗仪、颈椎牵引器等。
二、扩大诊疗范围
在原有已开展项目,包括针刺、艾灸、推拿、刮痧、拔罐、神灯热疗、电针、中频治疗、针刺放血、中药敷贴等基础上新增了盒灸、微波治疗与颈椎牵引等项目。
三、增加服务人次
截止10月底,全院中医药服务人次2500余人次,中医康复理疗人次1000余人次。以中药敷贴“冬病夏治”为例,服务人次为450人次,较去年有一定提高,四、扩大宣传影响
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讲座、社区摆点等机会宣传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及体质辨识的意义,发放宣传资料,使辖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五、不足和下一步的计划
尽管今年我院的治未病工作较去年有明显的提高,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限制了工作的进一步扩大开展。现将目前面临的困难总结如下:
第四篇:积极开展“治未病”工作努力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积极开展“治未病”工作努力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2008-01-27 阅读: 出处: 作者: 编辑:
积极开展“治未病”工作努力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王国强 2008年1月25日
??? 尊敬的吴仪副总理、陈竺部长、高强书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同志们、朋友们:
???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吴仪副总理长期以来对中医药事业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并在百忙中出席指导此次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及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 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要求,此后又就完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作出重要指示。今天,吴仪副总理又亲临指导,使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这对我们切实做好“治未病”工作,努力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是莫大的激励和鞭策。
??? 借此机会,我就对“治未病”工作的认识、探索与思考向大家作一汇报。
???
一、对“治未病”概念的把握
??? “治未病”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前沿的命题,体现了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在古往今来的中医药防治疾病实践中,始终焕发着活力和光辉。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论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以此为源,历代中医名家对“治未病”屡有发挥,如医圣张仲景在名著《金匮要略》中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成为指导“治未病”的一大法则;唐代孙思邈强调“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医学的功能区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元代朱丹溪在其著作《丹溪心法》中专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将“治未病”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清代叶天士更是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预防学观点,强调采取主动措施防变于先的重要意义。??? 经过历代医家两千多年来的不断充实和完善,“治未病”逐步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把握了预防保健的三个主要层次,也可以说是“治未病”的三种境界,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未病先防”着眼于未雨绸缪,保身长全,是“治未病”的第一要义;“既病防变”着力于料在机先,阻截传变,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瘥后防复”立足于扶助正气,强身健体,防止疾病复发。其核心,落实到一个“防”字上,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结合中医学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特别强调要达到“防”的目的,就应当保养身体,培育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正是这些思想的典型表达。
“治未病”的理念,重在指导人们做到防患于未然,“消未起之祸,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这既是医学认识的理想境界,也是衡量医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强调“治未病”,不是忽视“治已病”。“治未病”与“治已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治未病”是“治已病”的更高境界,可以减轻“治已病”的压力;“治已病”对致病机理和诊疗手段的探索,可以有效指导“治未病”。???
二、对“治未病”意义的认识
??? 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上个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当今,医学发展的趋势已由“以治病为目的的对高科技的无限追求”,转向“预防疾病与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水平”。这一重大转变,至少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由治病的医学转向保健的医学,二是由关注人的疾病转向关注人的健康,三是在重视科技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人文关怀。随着医学目的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健康提出的更高要求,“治未病”理念与实践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 开展“治未病”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落实国家“人口与健康”战略,使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重要举措,也是摆在中、西医学面前的共同任务。
??? 开展“治未病”工作,防患于未然,使人们不生病、少生病或延缓疾病,不仅可以减轻医疗卫生负担,而且可以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引导和激发需求,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 开展“治未病”工作,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健需求,维护和促进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 开展“治未病”工作,对中医药自身发展来说,既是继承中医药学术、彰显中医药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的重要途径,更是弘扬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治未病”工作的深入开展,必将使中医药的服务对象由以病人为主拓展到病人、亚健康人和健康人,服务范围由医疗为主拓展到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各方面,中医药的活力将进一步增强。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积极开展“治未病”工作,努力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三、对“治未病”实践的探索
??? 在中医学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治未病”实践一直贯穿始终。历代医家均强调以养生为要务,认为养生保健是实现“治未病”的根本手段,“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以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从马王堆的导引图,到华佗的五禽戏,以及后世医家倡导的包括运动、饮食、心理诸方面的系列养生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养生文化。对此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针对疾病的防治,脍炙人口的扁鹊为齐桓候诊病的故事流传久远,它的核心也是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历代医家积累的防治中风先兆等疾病的丰富经验,以及现代采用的冬病夏治的敷贴方法、体质辨识及干预等,都是“治未病”在预防保健中的具体应用,充分展示了中医“治未病”的恒久魅力。
??? 在现代医学目的和医学模式发生重大转变的今天,如何把握时代特征,顺应发展潮流,符合群众需求,发挥“治未病”思想在现代健康保障中的引领作用,将中医药在预防保健领域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吴仪副总理高瞻远瞩提出开展“治未病”工作的要求后,我们以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为着眼点,立足于高起点,从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平台、运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治未病”思想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上海、浙江、广东、广西等地的中医医院试点稳步推进,上海、广东还在总结试点单位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治未病”试点、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昆仑—炎黄公司组织专家经过数年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体现“治未病”思想,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新型健康保障模式(即“KY3H健康保障模式”)。在服务内容上,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探索确定了体现中医特色、个性化、全程系统的适用技术和服务手段;在服务模式上,针对不同服务对象、服务领域和服务技术手段,形成了清晰的服务途径和规范的服务流程;在服务平台建设上,积极探索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治未病中心”,明确服务平台建设的基本要求、具体内涵等;在运行机制上,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为开展“治未病”试点提供了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机制。
???
四、对“治未病”发展的思考 试点实践证明,“治未病”工作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治未病”理念和实践,必将成为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成为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成为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提高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的重要动力。我们将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调整服务结构,创新服务模式,改善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内容,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探索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保健服务体系。??? 第一,必须始终把坚持中医药理论和规律、满足群众对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作为第一要务,这是“治未病”理念和实践乃至整个中医药工作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特别是在工作起始阶段,要抓好试点,树立样板,把握精髓,求真务实,避免一哄而起,力戒形式主义,既不能把一些“治未病”的技术方法简单等同于“治未病”,更不能把“治未病”泛化最终导致庸俗化。
??? 第二,必须加强“治未病”文化传播与健康信息化建设。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信息是沟通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要通过“治未病”文化传播和知识方法的普及,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应用“治未病”知识方法自主改善生活方式和健康相关行为的自觉性;通过建立广覆盖的健康状态信息网络,为群众提供全面的、连续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
??? 第三,必须建立健康保障模式与相应的健康服务模式。健康保障模式是为保证预防保健服务的可及性与有效性所作的制度安排。要努力实现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的转型,以“治未病”理念为先导,将“治未病”方法融入健康监测、分析、评估、维护的全过程。要通过金融契约,探索建立健康保障的防范机制和补偿机制。与此相应的健康服务模式要为群众建立健康状态信息库,为群众了解自己的健康状态服务,为指导群众应用“治未病”知识和方法维护和提高健康服务,为群众提供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所需的名医、名科、名院服务。要认真探索和完善“KY3H健康保障模式”及服务方法。
??? 第四,必须探索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要制定扶持政策,推动资源整合,制定运行规则,规范市场行为,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政府组织引导、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系统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机制。要研究制定机构、人员准入的条件和开展业务的范围,健全有关管理规范,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第五,必须提供人力与科技支撑。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指导试点地区和单位搞好试点。要培养一批中医药基本功扎实、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掌握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医师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养生保健康复基本知识、掌握中医特色技术方法等中医“治未病”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围绕实践加强科研对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支撑,完善技术手段操作规程,规范技术方案,科学总结服务效果。要组织研制、筛选、推广一批中医“治未病”的器械、设备、技术方法和手段。
开展“治未病”工作,必须明确目标,把好方向。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和要求出发,正确处理提供服务与内涵建设的关系、预防保健服务与医疗服务的关系、公益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试点工作与体系建设的关系。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开展“治未病”工作不可能千篇一律。应当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治未病”的不同模式和方法。???
五、关于“治未病”健康工程 为深入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全国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治未病”健康工程的目标是:努力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治未病”健康工程的目的是:不断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
“治未病”健康工程的载体是: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确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为主体,并根据发展要求和条件基础,在严格把关指导下,逐步扩大试点单位。“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模式是:积极探索和完善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通称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积极创新“治未病”服务内容和方法以及规范技术方案、完善评价体系。
“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机制是:积极探索“治未病”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以及“治未病”人才培养机制、科技创新机制、文化传播机制等。
为保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充分发挥专家咨询组的作用,组织制定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步骤、组织方式、具体任务、评估指导等要求,积极稳妥实施。? ???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有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各位专家和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和共同努力,吴仪副总理所大力倡导的中医“治未病”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伟大实践一定会为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第五篇:“治未病”服务规范
宜城市中医医院 “治未病”服务规范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 年)》和《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要求,制定宜城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基本服务规范。
一、中医为体,中西兼用
以中医理论和技术方法为基础,积极借鉴应用西医及其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二、三观并用,动态辨识、评估、干预
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宏观体现于个体人的体质等,中观体现于个体人的脏腑、经络、气血状态及症候等,微观体观体现于个体人的脏腑、经络、气血状态及症候等,微观体现于理化参数、组织形态/功能“影像”和高危因素等。从 “宏、中、微”三观,辨识服务对象健康状态变量(参数)的时序改变和变化趋势(它们必然是个体的、动态的、系统的),并据此评估个体人健康状态的种类和风险。在辨识、评估的基础上,针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及其风险,应用中医的方法进行调理(调理体质、脏腑、阴阳、气血等),并应用健康管理方法和现代医学针对疾病的治疗手段,系统改 善和提升服务对象的整体功能状态,防范健康风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三、全程递进
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前后贯通、循环运行、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及其风险进行系统、全程跟踪,并循环递进地改善和提升服务对象整体功能状态,防范健康风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宜城市中医医院 “治未病”服务细则
“治来病”科是一个复杂的公众场所,要使每个受访者在治未病科都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不仅取决于治未病科的硬件设施好,医疗技术高,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医护人员的高素质、高质量、优质服务,因此,治未病科全体医护人员必须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遵守服务规范,注意个人形象,拓 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
1、仪表仪容
(1)身体、头、面、手部必须卫生干净,梳理整洁,男性头发不宜太长,每天修剪胡子。
(2)保持口腔清洁,上班前最好不吃异味食物(葱、蒜)。
(3)女性上班可化淡妆.涂本色指甲油,带细项链、耳 钉,不得浓妆艳抹、佩戴显眼饰物,留长指甲、涂鲜艳指甲油。
(4)服务号牌不得歪歪扭扭,发现时及时纠正。
(5)仪表要庄重.稳健、站坐姿端正,站时不要东依西靠,应双手交握身前(右上左下)。坐时不能跷二郎腿。
(6)上班前要自觉主动检査仪表仪容,做好个人卫生,无论有无受访者在场,都不要在医院公共场所搀鼻 涕、掏鼻孔.挖耳朵等。
2、言谈礼节
(1)声调要自然、清晰.柔和、亲切,不要装腔作势,声音过高。(2)不准讲粗言秽语,不准恶语伤人。(3)提倡文明语言:请、谢谢、对不起、您等。
(4)对受访者要根据其职务、职称、年龄使用尊称,如“张局长”、“王老师”、“李大爷”、“赵大娘”、“孙叔叔”、“周阿姨”等,未知名者要称先生、小姐、女士。
(5)对方讲“谢谢”,要答“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不得毫无反应。(6)要来有迎声,走有送声。来要说“欢迎光临”或“谢谢光临”;走要说
“祝您健康”、“祝您平安”或“祝您早日康复”或叮嘱“如果您对我们的医疗服务满意,请告诉您的亲朋好友;如果您对我们的医疗服务不满意,烦劳您告诉我们改进。”
(7)任何时候不得讲“喂”、“不知道”、“不关我们的事” 之类的话。(8)必须离开正在交谈的受访者,要讲“请稍后”,回来时要讲“对不起,让您久等了”。
(9)在受访者面前不要指手画脚,交头接耳。
(10)受访者挂完号、交完款,要指引说:“请您去看X科【治疗、检查、取药】”。
(11)不得私下批评受访者、同事、上司和医院,不得有损害医院信誉之言行。
(12)同事间不得争吵、辱骂。
3、举止礼节
(1)提倡起立迎客、握手问好、微笑服务、面对受访者要表现出热情亲切、友好真诚。
(2)和受访者及家属交谈时,应眼望对方,频频点头有应答。
(3)面对受访者不得双手叉腰,不抓头挠腮、不挖耳,不抠鼻孔,不得敲桌,不玩弄物品。
(4)行走步伐要快,轻盈洒脱,但不能跑步,避免出现慌张。(5)不得在医疗工作区哼歌曲、吹口哨、跺脚和懒散失态。(6)不随地吐痰、乱丢杂物。
(7)不得在受访者面前整理个人物品,怠慢病人。
(8)在受访者面前咳嗽、打喷嚏应转身,用手帕把口鼻遮住。(9)上班不得吸烟,不吃零食。(10)不得用手指、笔杆指点受访者。
(11)受访者讲话时,应全神贯注,用心倾听,给受访者信 赖感。不得东张西望,心不在焉。
(12)在受访者面前,不得流露出厌烦、冷淡、强硬、紧张的表情,更不能
做鬼脸、吐舌头等怪态。
(13)在工作服务、打电话及和受访者交谈时,如有新人走近,应立即示意,表示已看到来临,不得无表情或等受访者先开口。
(14)进入房间时,要先轻轻敲门,听到应答再进。进入后,回手关门,不能大力推门。进入房间后,如对方正在讲话,要稍等静候,如有急事需要打断讲话,也要等待机会,而且要说:“对不起,打断你们的谈话。”
4、衣着礼节
(1)上班后必须穿工作服,工作服要干净整洁。(2)工作服不准穿出院外。
(3)纽扣要扣好,不得卷衣袖,绾裤脚.(4)领带必须结正束紧,不得肮脏、破损和斜歪松弛.(5)衣兜不得多装物品,显得鼓起。
(6)上班时衬衣领口只解一个,不得敞开露胸.(7)鞋不得有钉,不穿高跟鞋,拖鞋上班(操作间除外)。(8)保洁人员要穿工作制服上班。(9)裙子长度不能超过隔离衣.5、服务礼节
(1)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与受访者争吵。
(2)与受访者有误解的时候应先认错,再婉言解释,说明 原委。(3)对受访者的抱怨,应诚恳的接受,并虚心倾听,加以 改进。(4)不得有欺骗受访者之言行.(5)捡到受访者遗失的财务应交院办公室,并说明捡到的 时间、地点,以便公告招领.(6)服务受访者时,应细心询问受访者的需要,并时时注意受访者的情况反应,必要时给予安抚。
(7)适时、主动提供对药品、医疗项目之介绍和对医院的介绍,并诚恳回答受访者的询问.(8)经常赞美、尊重、关心受访者。
(9)学习记住常来受访者之姓名,让受访者有倍受重视之 感,(10)已下班或接近下班才进门的受访者,仍应礼貌接待,不得有赶走或不耐烦的举动。
(11)不可在服务时大声嬉戏。
(12)工作时间内,不得随意离开工作岗位。
(13)不得于工作时间接待亲友(可先打招呼,但不宜只聊 私事,有受访者来时,应先请亲友稍候)。
(14)不得在服务时看小说,听随身听、嚼口香糖。
(15)病人出院,经治医护人员要送病人到楼梯祝病人“早曰康复”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