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秦始皇(三)

时间:2019-05-15 10:4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眼中的秦始皇(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眼中的秦始皇(三)》。

第一篇:我眼中的秦始皇(三)

我眼中的秦始皇(三)

[ 橙箫 2003年4月30日,阅读人数26人 ]

其实,假如客观点说,吕不韦也不全没有贡献,至少不象秦始皇后来说的那样“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假如当时嬴政入主秦庭的时候,没有吕不韦这个老家伙专心专意的为“他的儿子”镇住一方天下,嬴政恐怕得面对更多的排挤和不信任,而吕不韦的存在,更转移了秦国敌对势力的目标,所以嬴政现在,只要说声“吕不韦老贼”就可以争取到大家的支持了。其中难易的差别自不可以道里计。

换个角度看,其实吕不韦本身也是个治国的人才。从商人的角度看问题,站在纯粹利益的基石上,才能做到真正的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我甚至想,假如他老人家要真的篡位,也未必不能统一六国,因为到了他们这个时候,秦国已经在客观上具备了统一的能力了,只要不乱来,一步一步的走,总归能统一的,我相信吕不韦应该还是有这个能力的--当然他再怎么样也赶不上嬴政做的好。恐怕在他老人家看来真得有“既生瑜,何生亮”之叹了。

再退一步说,其实吕不韦在一手遮天的时候,其实也没做出什么让人记得住的“坏事”来,史记吕不韦列传在写这十年的事情时十分简略的就带过去了,看来吕不韦虽然有其政治野心,但至少是识得大体的。然而我很不理解的是吕不韦为什么没有组织过大型的军事行动,按照他的性格实在是难以解释的,也许他一直以来都没能取得军方的绝对支持,这其实真是他老人家的一大弱点--在政治上他也许很擅长,但军事上他就没有插嘴的余地了。

分析吕不韦的功过其实倒让人更进一步崇拜起嬴政来,正象要写诸葛亮牛就先得写周瑜牛,这样才衬得出诸葛亮的更牛--当然这只是文学上的手法,不想秦国当时的情形正象活生生的一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吕不韦本身其实已是可以雄霸一方的人才了,然而在嬴政这霸主面前竟玩不出任何花样,在权倾朝野的时候,都做不到为所欲为--也许所谓的“权倾朝野”根本就是秦始皇的宣传人员制造出来的假象。连吕不韦都玩不出花样的话,看看六国还有什么人可以配嬴政这个小霸王玩上几手。

首先是最大的楚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文化最先进不说,控制了生产力最发达的地区,更征服了众多南蛮、东夷,势力空前强大,然而就在如此强势下,屡屡被秦人所骗,“皇帝”被人扣住不说,连“郢都”都保不住。不能光指责楚国的愚昧,其实楚国也有自己说不出来的苦衷,征服各个小国既是成就。同时也是包袱--今天你造反,明天我复国,强大的多民族国家,要求的是强大的中央集权来统治,然而楚国终究没有出现什么能超越历史局限的强悍人物--就算西楚霸王是个人物,可他出来的实在是晚了点,而且楚国更因为内部的互相挚肘,实在没有多余的精力投入外面的七国纷争,所以几次合纵楚国都不甚积极也是可以理解的。从这点来看,其实秦始皇后来统一后的强悍措施其实是相当必要的,试想哪国的权贵会甘愿失去地位,而且能在战国这种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崭露头角的毕竟也不是简单的人,真要闹起事来还是很让人头疼的,所以秦始皇干脆把所有贵族都搬到咸阳,再来个“焚书坑儒”让他们忘了自己的祖宗是谁。也只有这种横手才能彻底断绝他们不断捣乱的企图。接着说楚国,按照一般史学家的推测,铁器的传入应该就在春秋时期,然后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才会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格局的变化,据《世界通史》的说法,最先得到实惠的就是秦国,然而当时以冶铁闻名的实际上却是江南的小国越国,连楚国都被这帮拿着先进武器的家伙攻陷了首都,楚国在最终占领了越国这冶铁重镇之后,想必也得到了最先进的武器(当然还有越国的美女),可是这种先进的力量为什么在最后的决战中没有起到决定性的力量呢?客观点说,楚国放手一搏的力量其实还是很出乎嬴政的意料的,楚国因为在战略上的错误导致了在只剩下秦、齐、楚时,绝对势力已经不足以战胜秦国,就在这种情况下,楚国还是让嬴政吃了个不小的亏的,弄得秦始皇只好去求不世名将王翦出马,带60万这个空前数目的大军,历时三年才摆平了楚国。不能不说这先进的力量在战争时其实还是起了相当的作用的。而且后来所说的“亡秦必楚”,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也是有其道理的。

其次很有实力统一战国的是三晋,因为三晋终究是有共同的利益的,尤其在抗秦这种问题上最为统一,互相之间的通婚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比其他国家亲密的多,赵武灵王第一个胡服骑射,更一改传统的车战为马战,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战争形势。而他们三晋最大的不幸是碰到了杀人魔王白起,一次不幸的失败就使得他们再也站不起来了,白起在短短的30多年中,杀了多少人,恐怕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让我们简单的把史记上提到的大屠杀列在下面:

其明年(昭王十四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

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

四十七年,赵军长平,九月,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这几次大屠杀对三晋来说,绝对是难以磨灭的印象,想当年一个国家一共能有多少人口,能参军的又能有多少,几十万人一转眼就全杀光了,再有雄心壮志也恢复不过来了(不由的想到第九城市的纵横游戏,占领敌国以后一律抢人口,这样的结果就是败了以后很难再恢复过来)。这招虽然很不人道,且大伤人和,但的确不失为削弱敌国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自这种巨大的创伤后,三晋的统治者再无信心面对强秦的入侵了,他们日益开始逃避现实,一步步走向灭亡。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平原君已经飞仙了,著名的救赵的信陵君在跟魏王的权利斗争中也消耗的差不多了,三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对秦始皇来说更构不成什么威胁了。不过赵国名将辈出,确实不好招惹,尤其是李牧更是不世名将,还好赵国统治者自长平之后已经丧失信心以致奸臣当道,空有良将而不能用,提前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最后一个很有雄心的国家是齐国,在齐桓公的时候,齐国的实力达到了顶峰,据说可以“战胜于朝廷”,然而后来的齐国实在没有什么杰出的君主,更根本的原因恐怕是齐国缺乏在乱世中变革的动力,在战国这种激烈竞争的时代,短短一百年的进步可以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总和,而且变革的结果更维持了两千多年,如果谁在这时因循守旧,结果自然是灭亡一途,当时的齐国缺乏的正是变革的理由,孔子追求稳定的学说正是这种风气下的产物。他们总陶醉在以往的辉煌历史中,最强大的秦国跟他们称兄道弟,约为东西二帝,东面的赵魏因为秦国压制根本无法对其造成威胁,南面的楚国不断朝南方拓展势力,暂时还顾不上东北面的老邻居,北面的燕国一直是被大家瞧不起的小国,除了打打朝鲜也没什么大作为,所以齐国似乎很沉迷于无人敢碰自己的光辉梦幻中,结果被乐毅一路杀到临菑,并占领了5年多,整个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座城市。还好危难中出了个田单,而且燕国的强大招致了曾是合纵国同伴的嫉妒和担心,加上燕惠王即位时又犯了急于巩固权利的错误,以骑劫代乐毅,齐国终于逃过了灭国的厄运。自此一役后,就算田单再狡猾,也无力挽回齐国没落的势头了。

剩下的燕、卫等小国自然不用再提,但其实可以影响秦国统一的至少还有两种力量,一是东周的力量,虽然它本身已是一具空壳,但名义上终究是大家的共主,合纵的组织其中东周的力量还是不可忽视的,至少有一次还是让秦人吓了一跳的。当然可怜的东周被吕不韦给解决了,用不着秦始皇烦心了。还有第二种力量就是匈奴的力量,当时的胡人由于铁器的应用,迎来了他们第一次的辉煌,东周的分崩离析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的帮忙,当时的情况是“先是时,天下冠带之国七,而三国边于戎狄:秦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之戎,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赵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秦国需要面对的匈奴人最多,也完全可能导致他们无法集中精力进行统一,赵人在赵武灵王和李牧时代两破匈奴,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而秦国一直面对众多胡人的威胁,但却能压制得他们根本动弹不得,其实是更了不起的成就,而且这种不断的战争让秦国一直保持战备,甚至反而促进了秦国的进步。

说到匈奴就不得不提到这个时代的新鲜事物“长城”,赵国、燕国和秦国都造了自己的长城,用于抵御胡人的进攻,虽然工程浩大,但对阻挡匈奴这种以骑兵突击为主的敌人还是很有用的,可以说是一大发明。从长城的发明部分的折射出了在战国这个纷乱的时代,所有的一切都在激烈的变革,包括战争的方式。在春秋早些时候,大家要打仗还要约好时间地点,下达战书,排开阵势,宣读对方罪状,然后前面的将领坐着车子冲上去,冲击几下,后面的步兵慢慢的跟上来,开始混战,一次战役最多牵扯到的人数不过几万,往往一战就解决了所有问题,时间也不会很长,就象以前的周武王打商,看看形势不好就掉头回家,过两年再来。而到了战国,这一切旧的规则都已经不再适用,铁器的使用,导致生产力成倍的提高,人口也急剧增加。诸侯之间的战争,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人的火并,拖延个几年丝毫不稀奇。这对军队的调度,供给,后勤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战术也应运而生。作为防守方,城池的建设当然加先进,象孙子兵法中就详细的区分了城池的种类,更加在城市之间搭建长城,战略地点设置烽火台,使国土的概念进一步强化,一改以往除了大城市外的地方可以随意通过的情形。而作为进攻方,骑兵的突袭渐渐取代了传统的车步混合战,对马匹、兵刃、攻城器具的要求也更进一步。敌对双方更是无所不用之极,战争的残酷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要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来,只有最现实、最无情的人才能做的到,所以我们一贯说秦始皇残忍、不择手段,这其实倒是在当时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统治者的两项美德啦。这本来就是弱肉强食的时代,一念之仁就可能导致九族之亡,一不小心就会死的不明不白,叫人如何不能残忍狡猾起来。何况秦始皇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从小就在勾心斗角中成长,更是强化了他这方面的天赋,跟吕不韦的斗争使他更加熟练的使用他的手段,而当他从吕不韦这里再也学不到什么的时候,也就是吕不韦的死期到了。这时的秦嬴政,就象闭关修炼的绝世高手,终于师满下山闯荡江湖了,“从此江湖中的腥风血雨就再也没有平息过”。哈哈,好象武侠小说一样。

在杀吕不韦之前,嬴政先顺手杀了嫪毐,由于他的成长,他连吕不韦都不放在眼中,更不需要母后的支持了,所以给嫪毐一个作茧的机会,嫪毐果然上当,依仗太后的势力,私自分土封侯,更想刺杀秦王,这给了刚加冠的嬴政一个绝好的借口,一举轻轻松松的摆平了嫪毐。至于他的母后,嬴政已经忍了她很久了,现在终于可以杀她泄愤了,阻止的27个大臣可能被当做太后的余党顺势一起杀了,最后尽管茅焦劝服了他迎回太后,但这个太后还是不是原来那个太后就没人说的清楚了。

这之后的第二年,吕不韦的路也走到尽头了,嬴政还算对这个“老师”蛮尊重的,让他放了长假,回到自己的封地洛阳养老去了,书上说秦始皇后来想想可能不放心,调动吕不韦回四川去,吕不韦知道自己难免一死,就自杀了。我觉得这种说法十九不可靠,以吕不韦的性格怎么会一次失败后就悄无声息,他肯定在暗中培养了自己的势力,被撞破后,秦始皇一举将其抹平,他会不会自杀,我觉得没人逼他他是不会走这一步的,毕竟他是生意人,输了赔本都是很正常的,要他放弃却没那么容易,而且好投机也是他的性格,有一线生路的话,总归是不会那么容易就自杀的。而且换个角度想,要调动吕不韦的势力的话,也不应该调到四川去,富饶的四川平原是秦国发达的基业,而且民风纯朴,易被迷惑,要让吕不韦占了的话,以后也不要混了。实情完全可能就是嬴政在杀了他之后,由于怕吕不韦的手下--我想应该还是有相当数量的--一激动之下起来造反,由于吕氏在宫中的势力根深蒂故,所以小心点还是

必要的,于是假托吕不韦畏罪自杀了。剩下的人慢慢摆平或招安。

就这样,嬴政同志经过10年的时间坐稳了位子,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再花10年时间灭了六国。

来源:故乡

我眼中的秦始皇(三)

[ 橙箫 2003年4月30日,阅读人数26人 ]

其实,假如客观点说,吕不韦也不全没有贡献,至少不象秦始皇后来说的那样“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假如当时嬴政入主秦庭的时候,没有吕不韦这个老家伙专心专意的为“他的儿子”镇住一方天下,嬴政恐怕得面对更多的排挤和不信任,而吕不韦的存在,更转移了秦国敌对势力的目标,所以嬴政现在,只要说声“吕不韦老贼”就可以争取到大家的支持了。其中难易的差别自不可以道里计。

换个角度看,其实吕不韦本身也是个治国的人才。从商人的角度看问题,站在纯粹利益的基石上,才能做到真正的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我甚至想,假如他老人家要真的篡位,也未必不能统一六国,因为到了他们这个时候,秦国已经在客观上具备了统一的能力了,只要不乱来,一步一步的走,总归能统一的,我相信吕不韦应该还是有这个能力的--当然他再怎么样也赶不上嬴政做的好。恐怕在他老人家看来真得有“既生瑜,何生亮”之叹了。

再退一步说,其实吕不韦在一手遮天的时候,其实也没做出什么让人记得住的“坏事”来,史记吕不韦列传在写这十年的事情时十分简略的就带过去了,看来吕不韦虽然有其政治野心,但至少是识得大体的。然而我很不理解的是吕不韦为什么没有组织过大型的军事行动,按照他的性格实在是难以解释的,也许他一直以来都没能取得军方的绝对支持,这其实真是他老人家的一大弱点--在政治上他也许很擅长,但军事上他就没有插嘴的余地了。

分析吕不韦的功过其实倒让人更进一步崇拜起嬴政来,正象要写诸葛亮牛就先得写周瑜牛,这样才衬得出诸葛亮的更牛--当然这只是文学上的手法,不想秦国当时的情形正象活生生的一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吕不韦本身其实已是可以雄霸一方的人才了,然而在嬴政这霸主面前竟玩不出任何花样,在权倾朝野的时候,都做不到为所欲为--也许所谓的“权倾朝野”根本就是秦始皇的宣传人员制造出来的假象。连吕不韦都玩不出花样的话,看看六国还有什么人可以配嬴政这个小霸王玩上几手。

首先是最大的楚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文化最先进不说,控制了生产力最发达的地区,更征服了众多南蛮、东夷,势力空前强大,然而就在如此强势下,屡屡被秦人所骗,“皇帝”被人扣住不说,连“郢都”都保不住。不能光指责楚国的愚昧,其实楚国也有自己说不出来的苦衷,征服各个小国既是成就。同时也是包袱--今天你造反,明天我复国,强大的多民族国家,要求的是强大的中央集权来统治,然而楚国终究没有出现什么能超越历史局限的强悍人物--就算西楚霸王是个人物,可他出来的实在是晚了点,而且楚国更因为内部的互相挚肘,实在没有多余的精力投入外面的七国纷争,所以几次合纵楚国都不甚积极也是可以理解的。从这点来看,其实秦始皇后来统一后的强悍措施其实是相当必要的,试想哪国的权贵会甘愿失去地位,而且能在战国这种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崭露头角的毕竟也不是简单的人,真要闹起事来还是很让人头疼的,所以秦始皇干脆把所有贵族都搬到咸阳,再来个“焚书坑儒”让他们忘了自己的祖宗是谁。也只有这种横手才能彻底断绝他们不断捣乱的企图。接着说楚国,按照一般史学家的推测,铁器的传入应该就在春秋时期,然后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才会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格局的变化,据《世界通史》的说法,最先得到实惠的就是秦国,然而当时以冶铁闻名的实际上却是江南的小国越国,连楚国都被这帮拿着先进武器的家伙攻陷了首都,楚国在最终占领了越国这冶铁重镇之后,想必也得到了最先进的武器(当然还有越国的美女),可是这种先进的力量为什么在最后的决战中没有起到决定性的力量呢?客观点说,楚国放手一搏的力量其实还是很出乎嬴政的意料的,楚国因为在战略上的错误导致了在只剩下秦、齐、楚时,绝对势力已经不足以战胜秦国,就在这种情况下,楚国还是让嬴政吃了个不小的亏的,弄得秦始皇只好去求不世名将王翦出马,带60万这个空前数目的大军,历时三年才摆平了楚国。不能不说这先进的力量在战争时其实还是起了相当的作用的。而且后来所说的“亡秦必楚”,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也是有其道理的。

其次很有实力统一战国的是三晋,因为三晋终究是有共同的利益的,尤其在抗秦这种问题上最为统一,互相之间的通婚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比其他国家亲密的多,赵武灵王第一个胡服骑射,更一改传统的车战为马战,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战争形势。而他们三晋最大的不幸是碰到了杀人魔王白起,一次不幸的失败就使得他们再也站不起来了,白起在短短的30多年中,杀了多少人,恐怕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让我们简单的把史记上提到的大屠杀列在下面:

其明年(昭王十四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

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

四十七年,赵军长平,九月,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这几次大屠杀对三晋来说,绝对是难以磨灭的印象,想当年一个国家一共能有多少人口,能参军的又能有多少,几十万人一转眼就全杀光了,再有雄心壮志也恢复不过来了(不由的想到第九城市的纵横游戏,占领敌国以后一律抢人口,这样的结果就是败了以后很难再恢复过来)。这招虽然很不人道,且大伤人和,但的确不失为削弱敌国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自这种巨大的创伤后,三晋的统治者再无信心面对强秦的入侵了,他们日益开始逃避现实,一步步走向灭亡。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平原君已经飞仙了,著名的救赵的信陵君在跟魏王的权利斗争中也消耗的差不多了,三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对秦始皇来说更构不成什么威胁了。不过赵国名将辈出,确实不好招惹,尤其是李牧更是不世名将,还好赵国统治者自长平之后已经丧失信心以致奸臣当道,空有良将而不能用,提前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最后一个很有雄心的国家是齐国,在齐桓公的时候,齐国的实力达到了顶峰,据说可以“战胜于朝廷”,然而后来的齐国实在没有什么杰出的君主,更根本的原因恐怕是齐国缺乏在乱世中变革的动力,在战国这种激烈竞争的时代,短短一百年的进步可以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总和,而且变革的结果更维持了两千多年,如果谁在这时因循守旧,结果自然是灭亡一途,当时的齐国缺乏的正是变革的理由,孔子追求稳定的学说正是这种风气下的产物。他们总陶醉在以往的辉煌历史中,最强大的秦国跟他们称兄道弟,约为东西二帝,东面的赵魏因为秦国压制根本无法对其造成威胁,南面的楚国不断朝南方拓展势力,暂时还顾不上东北面的老邻居,北面的燕国一直是被大家瞧不起的小国,除了打打朝鲜也没什么大作为,所以齐国似乎很沉迷于无人敢碰自己的光辉梦幻中,结果被乐毅一路杀到临菑,并占领了5年多,整个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座城市。还好危难中出了个田单,而且燕国的强大招致了曾是合纵国同伴的嫉妒和担心,加上燕惠王即位时又犯了急于巩固权利的错误,以骑劫代乐毅,齐国终于逃过了灭国的厄运。自此一役后,就算田单再狡猾,也无力挽回齐国没落的势头了。

剩下的燕、卫等小国自然不用再提,但其实可以影响秦国统一的至少还有两种力量,一是东周的力量,虽然它本身已是一具空壳,但名义上终究是大家的共主,合纵的组织其中东周的力量还是不可忽视的,至少有一次还是让秦人吓了一跳的。当然可怜的东周被吕不韦给解决了,用不着秦始皇烦心了。还有第二种力量就是匈奴的力量,当时的胡人由于铁器的应用,迎来了他们第一次的辉煌,东周的分崩离析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的帮忙,当时的情况是“先是时,天下冠带之国七,而三国边于戎狄:秦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之戎,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赵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秦国需要面对的匈奴人最多,也完全可能导致他们无法集中精力进行统一,赵人在赵武灵王和李牧时代两破匈奴,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而秦国一直面对众多胡人的威胁,但却能压制得他们根本动弹不得,其实是更了不起的成就,而且这种不断的战争让秦国一直保持战备,甚至反而促进了秦国的进步。

说到匈奴就不得不提到这个时代的新鲜事物“长城”,赵国、燕国和秦国都造了自己的长城,用于抵御胡人的进攻,虽然工程浩大,但对阻挡匈奴这种以骑兵突击为主的敌人还是很有用的,可以说是一大发明。从长城的发明部分的折射出了在战国这个纷乱的时代,所有的一切都在激烈的变革,包括战争的方式。在春秋早些时候,大家要打仗还要约好时间地点,下达战书,排开阵势,宣读对方罪状,然后前面的将领坐着车子冲上去,冲击几下,后面的步兵慢慢的跟上来,开始混战,一次战役最多牵扯到的人数不过几万,往往一战就解决了所有问题,时间也不会很长,就象以前的周武王打商,看看形势不好就掉头回家,过两年再来。而到了战国,这一切旧的规则都已经不再适用,铁器的使用,导致生产力成倍的提高,人口也急剧增加。诸侯之间的战争,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人的火并,拖延个几年丝毫不稀奇。这对军队的调度,供给,后勤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战术也应运而生。作为防守方,城池的建设当然加先进,象孙子兵法中就详细的区分了城池的种类,更加在城市之间搭建长城,战略地点设置烽火台,使国土的概念进一步强化,一改以往除了大城市外的地方可以随意通过的情形。而作为进攻方,骑兵的突袭渐渐取代了传统的车步混合战,对马匹、兵刃、攻城器具的要求也更进一步。敌对双方更是无所不用之极,战争的残酷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要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来,只有最现实、最无情的人才能做的到,所以我们一贯说秦始皇残忍、不择手段,这其实倒是在当时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统治者的两项美德啦。这本来就是弱肉强食的时代,一念之仁就可能导致九族之亡,一不小心就会死的不明不白,叫人如何不能残忍狡猾起来。何况秦始皇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从小就在勾心斗角中成长,更是强化了他这方面的天赋,跟吕不韦的斗争使他更加熟练的使用他的手段,而当他从吕不韦这里再也学不到什么的时候,也就是吕不韦的死期到了。这时的秦嬴政,就象闭关修炼的绝世高手,终于师满下山闯荡江湖了,“从此江湖中的腥风血雨就再也没有平息过”。哈哈,好象武侠小说一样。

在杀吕不韦之前,嬴政先顺手杀了嫪毐,由于他的成长,他连吕不韦都不放在眼中,更不需要母后的支持了,所以给嫪毐一个作茧的机会,嫪毐果然上当,依仗太后的势力,私自分土封侯,更想刺杀秦王,这给了刚加冠的嬴政一个绝好的借口,一举轻轻松松的摆平了嫪毐。至于他的母后,嬴政已经忍了她很久了,现在终于可以杀她泄愤了,阻止的27个大臣可能被当做太后的余党顺势一起杀了,最后尽管茅焦劝服了他迎回太后,但这个太后还是不是原来那个太后就没人说的清楚了。

这之后的第二年,吕不韦的路也走到尽头了,嬴政还算对这个“老师”蛮尊重的,让他放了长假,回到自己的封地洛阳养老去了,书上说秦始皇后来想想可能不放心,调动吕不韦回四川去,吕不韦知道自己难免一死,就自杀了。我觉得这种说法十九不可靠,以吕不韦的性格怎么会一次失败后就悄无声息,他肯定在暗中培养了自己的势力,被撞破后,秦始皇一举将其抹平,他会不会自杀,我觉得没人逼他他是不会走这一步的,毕竟他是生意人,输了赔本都是很正常的,要他放弃却没那么容易,而且好投机也是他的性格,有一线生路的话,总归是不会那么容易就自杀的。而且换个角度想,要调动吕不韦的势力的话,也不应该调到四川去,富饶的四川平原是秦国发达的基业,而且民风纯朴,易被迷惑,要让吕不韦占了的话,以后也不要混了。实情完全可能就是嬴政在杀了他之后,由于怕吕不韦的手下--我想应该还是有相当数量的--一激动之下起来造反,由于吕氏在宫中的势力根深蒂故,所以小心点还是

必要的,于是假托吕不韦畏罪自杀了。剩下的人慢慢摆平或招安。

就这样,嬴政同志经过10年的时间坐稳了位子,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再花10年时间灭了六国。

来源:故乡

第二篇:我眼中的文明交通三

我眼中的文明交通

三(4)班

王鑫莉

如果说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然现象,那么交通则是促使这一进程发生发展的脉络和神经。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决定了该地区、该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

记得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认为世上的路原本很难走,但自从织起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坦荡平整了坎坷,笔直修正了曲折,宽阔扩容了狭窄,油亮沉淀了泥泞,它树起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崭新形象。

当你行驶在长兴境内的公路上时,你会发现路面整洁如镜,前方一望无垠,车子飞奔起来是那样而平稳:你会发现排排路灯笔直的耸立着,夜晚的时候就像用线连成的一长串晶莹耀眼的珍珠,火树银花:你会发现两旁的树木伟岸挺拔,枝繁叶茂,绿草如茵,花开似火,焕发着郁郁葱葱的盎然生机。

公路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是一首首激情澎湃的诗,是一曲曲长兴人民心中时时吟唱的歌。作为一名长兴人,我无比自豪,想必大家也都知道长兴的每一个主要路口都安装了红绿灯,每一条主要路段都划满了斑马线。走人行道、走斑马线、看红路灯,已经在无形之中成为长兴人民的习惯。绝大多数驾驶人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超速行驶。一些驾驶人不仅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而且还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使长兴的交通向文明迈进一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长兴县公共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已悄然成为雉城镇的亮点。从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外观靓丽新颖,乘坐舒适的公交车为长兴增添了现代化的城市文明气息。作为一名中学生,经常会乘坐公交车上下学,接触到驾驶员的机会也多,总的看,公交车内的服务还比较令人满意。驾驶员会等乘客上车坐稳后再启动,每到转弯处也都用广播提醒,等乘客下车后再开车,这些虽是职业道德,但能在实际中认真坚持却难能可贵。这无不散发出长兴的文明气息,是长兴的交通成为文明交通。

文明,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而是体现道德的表现。古老的长兴昂首挺胸,因为她的交通是文明的,吸引着全国和海外无数羡慕的眼光。我眼中的文明交通希望能成为长兴通往美好未来的幸福之路。

我眼中的文明交通

三(4)班

倪玲飞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交通,你我同行》。在生命的摇篮中,珍藏着最美的阳光,最真珍贵的友谊,最灿烂的笑容,最幸福的日子,它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生的权利和义务。如果说生命是花,那么安全就是衬托它 绿叶,没有了绿叶的陪衬,生命之花就会过早地枯萎,如果说生命是河床,那么安全就是它的堤坝,没有它的拦截,喝水就会肆意流淌,过早干涸。

小时候,一听到”交通”二字,我脑海中即刻出现了红黄绿三种指示灯。我问爸爸世界上有那么多夺目绚丽的色彩,为什么偏偏要用红黄绿这三种颜色作为指示灯呢?爸爸说,红色代表着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色彩中最强的威力。是啊,红色!红色那么强势震撼,却又无法逃避,它在阻挡了急匆匆的脚步的同时,更阻挡了风险。但是当我们无视它的警告,继续跨出危险的一步时,它却又露出了血淋淋的一面。这是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故事,如今回忆起来有些许的遗憾和痛心。

霓虹灯下,车来人往,一个骑着摩托车的年轻人从马路上飞快地驶过,因为喝了点酒的缘故,精神有些恍惚,在十字路口的红灯下竟没有停下来,与右边驶来的大卡车相撞,人被撞出离车十米远的地方,当场死亡。一条年仅25岁的生命,在这个夜晚彻底销声匿迹,假如他没有喝酒,假如他没有闯红灯,那依然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可是人世间没有假设,在提出假设之后已经是后悔了。明明说好是是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那些曾经的承诺早已在贪图乐趣中遗忘了。

爸爸说,黄色是丰收的颜色,需需要注意的警示,是淡定从容地等一等。绿色,他把大自然的能量转化为营养供给我们的时候,昔日的小树苗也会长成参天碧树。所以绿色给人们舒适,恬静和安全的感觉。然而在红灯的停顿下,人们开始前行,在黄灯的等待下,人们迈出脚步,在绿灯的前行下,人们开始追赶时间,这一刻,或许生命会消失;这一刻,或许人生将改变,这一刻……..有人说过动荡年代最可怕的是战争,而在和平年代最可怕的是车祸。车祸无情地吞噬着人们是生命。车祸,其实车不是祸害,因为主宰车的是人。

据相关报道,世界上发生车祸最多的国家是中国。看到这个,我们是否应该思索一下呢?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的车祸发生?回忆一下,在国外,文明标志语一般都写着中文,这时你就会明白,中国缺少的是文明。但文明和交通会有什么联系呢?

交通也需要文明,是红灯停,绿灯行交通规则的遵守,是看到减速慢行照做的行为。在德国的街道上,最引人注目的大街小巷的红绿灯,大的十字路口的红绿灯都是自动装置,中小路口有指示先行或后行的交通牌。在学校,幼儿园或孩子集中的地区,路牌上印有小孩的图标,提醒司机注意。瑞典的交通规则也是以人为本,行人第一。马路上的信号灯在离地面2米处,与行人的目光高度持平,而且周围不准立广告牌或栽树,以避免遮盖信号灯。中国自古被称为文明古国,但如今却用实际行动把这光环一点一点擦去,为什么文明将被埋没在中国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上呢?

我眼中的文明交通,或许没有德国人那样的繁琐,也没有瑞士人那样的隆重,但我希望文明交通最起码要对自己,对家人和对他人的生命负责。

因为世界有爱,才有阳光和雨露。因为懂得珍惜,人间才有了花草和树木。珍爱生命,共创平安大道,文明交通,共建幸福家园,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心愿,让我们携起手来呵护这文明之花,让我们远离伤痛,珍爱彼此的生命吧!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第三篇:我眼中农信社

我眼中农村信用社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已在信达分社锻炼了35天,这35天里,每一刻都有对农信社有更深的感悟,每一天都有新的成长。在各位领导及同事的关心帮助下,我探索着,努力着,感恩着,逐渐成长。现在的我越来越为自己身为一名农村信用社人感到骄傲!

考上农村信用社之前,我心中的农村信用社有一丝神秘,有一些期盼,更对在农信社工作的人充满羡慕。后来我了解到,农村信用社其职能始终是服务农民,经过60多年发展历程,从服务农民到服务农业、服务农村,“三农”成为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的根基,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60年的激情岁月里,浓缩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探索进程,记录了合作金融成长的艰难蜕变,透视着中国“三农”的发展历程。这期间,农信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怎能让我对在这里工作不充满向往!

现在我幸运的成为了农村信用社中的一员,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我们的营业网点装修的明亮整洁,我们的办公环境优越舒心,高品质高效率的服务为我们带来储蓄存款的节节攀升。忘不了,我们新员工入职时培训的新鲜感;忘不了,-1-

拥有自己第一张金燕卡时的激动;更忘不了,在实习期间各位领导和同事对我工作学习上孜孜不倦的指导和帮助。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在这看似平凡的岗位上,不断的吸收着新知识,迎接着新挑战,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实习期间,我亲眼目睹了农信社的生机活力,目睹了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给农信社带来的巨大变化,对自身的责任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相信,如果愿意承担成长的责任,那么就会获得成长的收益;如果竭尽自己的才能,那么就会得到进步的机会。织网是为了多捕鱼;磨刀是为了多砍柴;播种是为了多收获;希望的种子决定了我,要用最努力的行为和最积极的态度,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尽心尽力。这是我们每一个新入职员工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告诫自己:与金钱打交道,对于贪心的人来说其险无比;与金钱打交道,对于无私心的人来说,却可以陶冶更高尚的情操。在工作中我始终谨慎小心,因为只要一个微小疏忽,就可能给客户带来很大的麻烦,只要一个微小失误,就可能给信用社带来巨大的损失。每当遇到工作难题时,是同事们帮我答疑释惑;每当工作上犯错误时,又是同事们对我教育启发;当我心情失落时,是同事们给我鼓舞;当我骄傲时,又是同事们提醒我以谦虚。我周围的农信

人正用他们的模范行为和高尚精神,为我树立了学习和工作的标杆!一路走来一路欢喜!能在这样一个团结互助、相互鼓励的环境中工作,我感到自己很幸运。感谢这个大家庭,为我提供学习的动力,使我不断成熟进步,在以后的道路上,无论是阳光灿烂还是风雨交加,我都会执着坚定地一路前行。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2014年我在农村信用社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我将用一生的勤奋去浇灌!

如果说农村信用社好比一艘前进的大船,目标任务是船头,它决定着船前进的方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是船身,它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构成部分;员工的素质以及绩效考核的办法是船桨,它决定着船行进的速度!工厂企业在进行产业升级,急需资金支持时,出现了我们农村信用社人的身影,我们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涂上一抹亮丽的色彩;我们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为农民兄弟搭起了一座通往幸福与富裕的桥梁,我们宣传着信用社的新政策、新业务,不仅是送去了资金,更是送去了生活的希望与美好,我们不仅是在锦上添花,更多的时候是在雪中送炭!

我们面临着农行的重返、邮政银行和各种村镇银行、民间借贷与我们争夺市场,要怎样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壮大?我们不能畏畏缩缩,瞻前顾后。因为雄鹰是在风雨中练

就坚实的翅膀,梅花只在严寒中绽放扑鼻的芬芳。我们将在竞争中学会生存,在逆境中谱写人生的乐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工作中,坚持多一点坚韧,少一点浮漂;多一点勤奋,少一点机巧;选择农村信用社,便以农村信用社为家,敬业爱岗、开拓进取,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更美好的明天!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不求轰轰烈烈,只求滴水穿石;不求闻达于世,只求无愧于心。也许我并不能做到完美,也许并不能做到优秀,但我一定会努力的去做!我会用点点滴滴的奉献为农村信用社和祖国的“三农”建设发展添砖加瓦。我坚信,我们追求的不是艺术,而是为民服务的理念;追求的不是荣耀,而是默默奉献的精神;追求的不是金钱,而是热爱事业的豪情;追求的不是地位,而是农信事业的永恒!

今生与农信社相伴,一路携手同行!我无怨无悔!

第四篇:巨变三十载-我眼中的新源

巨变三十载——我眼中的新源

新源县中心小学 赵雪萍 联系电话:*** 我是一个出生在80年代初期土生土长的新源教育工作者,从记事到现在,我眼中的家乡—新源,有着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对我又有着如何致命的吸引!

还记得小时候出生的小镇在天山支脉脚下,村落稀疏,一条大路东西延伸笔直却不宽敞,我和伙伴们需要走20多分钟,才能到达小学,马路上偶尔驶过一辆四四方方的吉普车或者装饰马车,我和小伙伴们都会惊喜的跟着跑上好一阵。

夏天,抬眼就能望见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还有漫山遍野的绿草鲜花。每到暑假,我们无论多么娇小的身材,都会雀跃登山去山顶野餐,唱歌、玩耍。去河边拔毛腊,捉小鱼。冬天,白雪皑皑,积雪有时深到能淹没我的膝盖乃至腰间,也给予我们充分发挥了能玩天性的空间。打“地道”战、堆雪人,拉爬犁,打雪仗,无所不欢。如果去偏僻的地方,有时还要骑马。积雪很深,即使从马背上摔下来,也不觉得疼。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受到了最良好的“素质教育”。没有辅导班的任务,没有特长班的压力,学着玩着,玩着学着,每每入学升学考试,总能排在班级前茅,“不明不白”的就进了重点班级乃至大学。

不知不觉,一年一年。我在外求学,接受了优质、领先的信息、教育、文化、娱乐、乃至服务资源,我成长了,进步了。家乡也在悄然的变化中。

时常在听说,老马家的孩子考上另一所名牌大学了,老张家的孩子留京当老师了,老王家这几年挣了不少钱,又买了辆小车;那条马路由于发展旅游,兴建机场,改成高速了,周围的商铺也兴建起来,又多了条地下商业街,南广场附近的城镇区,新建了好几个小区,房价都从原来的几百元一平米涨到现在的逼近三千了。光听老妈给我念叨都够兴奋的,迫不及待的想回去看看。每个假期我无论时间再紧,总要抽出十天半月回家一趟,每回一次,家乡总能给我惊喜。

这还是记忆中的小城镇吗?笔直宽敞的街道,焕然一新的商住区,路上不时驶过一辆辆在大城市街道也能见到的越野车,私家小轿。天刚刚暗下来的时候,夜市的灯火又开始点亮,扎啤、烧烤、麻辣烫,让这个夜晚沸腾,比白天还要热闹。广场上,成群溜旱冰冰的孩子,硬朗却步伐轻盈跳着舞的爷爷奶奶,还有漫步的情侣,这祥和,这气氛胜过忙碌和喧嚣的城市。

我爱家乡,爱她的有节奏,不慌张;爱她的朝气、蓬勃、向上。在出差的短暂日子里,我也一直致力于与我接触的人“宣传”一个真实的新源。还记得几年前去南京学习的那段日子里,一位重庆室友突然问我,新源冬天有菜吃吗,平时怎么取水呢?我顿时无语。最戏谑的是一次上网跟内地同学聊天,同学问我在哪,我开玩笑地说在草原上骑马放羊,他又反问,那你怎么上的网啊,我说,我用的笔记本无线呐,他竟信以为真。让我在得到捉弄人后片刻欢乐之时,又陷入沉思。

是的,新源不仅只是大家印象中的蓝天、白云、茫茫草原上的牛羊和牧民,新源也是绿洲,有高山,有长河。新源更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只有我们真正的新源人才有资格描绘出一个真实的新源。

此刻、我更看到一个欣欣向上,蓬勃发展的新源。这里的能源资源工业已正在集聚和起步;这里的新城市、新街道、新社区硬件设施绝对不亚于内地很多小城市,尽管管理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和创新,但我能看到他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进步过程。这里给我们提供的发展平台更宽阔,这里更需要我们。

三十多载光景,新源与内陆城市的沟通从从前的汽车、火车到飞机,这是一个质的飞跃,这也从某种意义上象征着新源与内地城市差距在缩小,距离不是问题,新源在进步!我们期待未来高铁通车、航空直达内陆省市后,实现横穿中国东西12小时朝发夕至的梦想,这将为新源这匹骏马腾飞加鞭。坚信,未来的新源会更好!

第五篇:我喜欢的历史人物是秦始皇

我喜欢的历史人物是秦始皇

我喜欢的历史人物是建立起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 族封建国家的主人---秦始皇。

根据我现在对他得了解,他犯了一些错误,也做出了人难以忍受的酷刑。当然,他也对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起了重要作用。电视剧把秦始皇演的是一个暴君。事实上,电视剧里的秦始皇跟事实上相比,当然是两者差别很大。

秦始皇兼并六国,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专制帝国。但专制暴虐、焚书坑儒、大兴土木,使秦始皇饱受抨击。这个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帝王就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他在13岁即位9年后亲政,迅速平定太后的舍人嫪毐发动的叛乱,并以放纵嫪毐的罪名罢免吕不韦。通过这些行动,秦王嬴政把权利完全集中到自己手中。他花费10年时间,实现了统一各国的雄心,也适应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成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国。在政治方面他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和三公九卿制分权独立又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统治体制,确保皇帝对全国的统治,组建了一个空前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在文字方面全国改用小篆,文字的统一对各地的文化交流和共同文化进一步形成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他下令统一货币度量衡,方便了各地的贸易来往和国家的财政税收。并且还修筑驰道,疏浚鸿沟开凿灵渠,为抵御匈奴,修建长城,有效阻挡北方少数民族侵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采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

秦始皇也是一个唯我独尊、专制暴虐的君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超过了当时人们所能忍受的限度。为了修建宫殿、陵墓和满足秦始皇奢侈的生活,秦王向民众征收大量的赋税,造成“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力织不足衣服”的悲惨状况。为了稳固其同志,还制定严酷的刑法。

秦始皇也对国家作出了贡献。他即统一了文字,又促进了各地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即派出击匈奴,又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中原农业生产的发展。即派兵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他还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从这些事情来看,他还是个军事家,不仅会打仗,还会管理国家。

秦始皇对许多有才干的人,如李斯,蒙恬,尉缭,王翦,竟然能放下国王架子。有一次赢政因末采纳王翦的意见,用人失当,伐楚失败,就亲自赶到王翦家,当面检讨,再三请求他率兵伐楚。一个国君竟能放下国王的 架子,对一个臣当面检讨,放眼天下,历史上没有几个皇帝对臣当面检讨。所以,人们不要从主观上来看,换个角度来看也要从客观的方面来看,电视剧上的秦始皇与实事上的秦始皇两者差别很大。看人不能专看他人的缺点来对他下定论,要公平的看人来对他下定论。我不仅从主观看他的为人处事,还从客观的道德上来看。他是一个会用有才干的人,并且一些非常有才能的人还会得到他的“尊宠”。所以从某个角度,某个因素,某个方位来评论他,我们这些后人不得不承认秦始皇对我国的中华文明有巨大的贡献。

下载我眼中的秦始皇(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眼中的秦始皇(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眼中的钓鱼岛

    我眼中的钓鱼岛 钓鱼岛的最早文献出自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的《顺风相送》称该岛为“钓鱼屿”。其后文献及官方舆图亦采用“钓鱼屿”名称见诸如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

    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

    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少不了枯燥与乏味,但是却的确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东西,这门课的开设,是在用马克思......

    我眼中的鲁迅

    我眼中的鲁迅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他的文章大多是描写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情感深愤忧广,......

    我眼中的鲁迅

    一张瘦削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透那沉沉的黑夜;一头不屈的硬发,要根根显示着与恶势力的不调和。每读完鲁迅的文字,眼前便会出现这样的一个面部特写。这......

    我眼中的荆轲

    我眼中的荆轲 孙敬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几千年,而荆轲侠义的形象也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儿女。清朝诗人龚自珍曾在诗中评价荆轲:“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

    我眼中的爸爸妈妈

    我眼中的爸爸妈妈 家,是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家,是每个孩子栖息的港湾。我就有一个温馨的家。 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健身房运动。走进去一看,哇!运动器材真多呀!有跑步机,有......

    我眼中的“白衣天使”

    我眼中的“白衣天使” “饭都凉了,别等我了,我这还没忙完呢.....”、“你先休息吧,我要加班到凌晨三四点呢....”、“我要去加班了,你按时来上班哦.......”这是我和丈夫结婚两......

    我眼中的中华文明

    浅谈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 —— 论中国孔儒文化 姓名:何伶珍专业:自动化学号:2011052534 什么是文明?我思考了很久也没能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于是我从百度百科中寻求答案。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