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声为孩子读书吧之阿甲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5 10:5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声为孩子读书吧之阿甲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声为孩子读书吧之阿甲读书笔记》。

第一篇:大声为孩子读书吧之阿甲读书笔记

目录

[笔记一]鬼节,美国人读什么书给孩子听? [笔记二]读给孩子听俱乐部如何读给孩子们听? [笔记三]《大声为孩子读书吧》改变了美国历史 [笔记四]为什么要给孩子读文学书?

[笔记五]老师,有位达尔大师正在等着您呢![笔记六] 我为什么推荐这些书? [笔记七]大声为孩子读书的方法提示 [笔记八]持续默读的方法与案例

[笔记九]给六年级补习班的孩子读一本书

[笔记十]为孩子建一个家庭图书馆(写给家长)

[笔记十一]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征(写给大声朗读者)[笔记十二]麻瓜书虫工具手册

[笔记十三]写童话难还是写作文难(敬录《怪老头儿随想录》)[笔记十四]“阅读分享”的步骤与提示

[笔记十五]大声为孩子读书的方法提示(增补)[笔记十六]睡前给孩子读苏斯博士?要当心![笔记十七]你大声读过孙幼军吗? [笔记十八]阅读时间

[笔记十九]钱伯斯阅读循环圈

[笔记二十]如何激发孩子们整个学年都来阅读 [笔记二十一]怎样看待另类的儿童文学?

[笔记二十二] 再谈怎样看待“另类”的儿童文学? [笔记二十三] 为什么我极力主张让孩子读文学类的书

[笔记二十四] 让孩子们哈哈大笑的书——“儿童幽默神经培育机” [笔记二十五] 讨论:如何选择适合的时间读合适的书? [笔记二十六] 讨论:关于孩子的读书计划

[笔记一]鬼节,美国人读什么书给孩子听?

在美国的洛杉矶,有一个儿童阅读俱乐部,它的名字叫“读给孩子听俱乐部”,简称为R2K俱乐部。这是个公益性的俱乐部,每个月的第二个周六集中在一间学校进行读书活动,活动的内容是大人为孩子们大声朗读,并组织相关活动。参加活动的孩子的年龄阶段从学龄前至小学五年级,分为六级,大致每6-8个孩子分成一组,每一组由一位老师或成人志愿者担任朗读者。

有关活动的信息有很多,不过我首先关心的问题是,他们给孩子们选择什么样的书。(哈哈,这是书虫兼书商的坏毛病!)这不,正赶上十月份最好玩的节日是万圣节前夜(Halloween),他们这个月选的所有的书都是有关这个节日的书。我挑选了其中两本书试着翻译如下。

先简单介绍一下Halloween这个节日。每年的11月1日是基督教的万圣节(Holy day),而10月31日晚就是万圣节前夜(Halloween)。既然第二天是圣人们出来活动的日子,前一天夜里就要允许妖魔鬼怪出来放风,于是这个前夜反而成了孩子们真正好玩的节日,因为这一晚是“法定许可”的恶作剧时间。

在这一天夜里,孩子们会三五成群,用帽子、面具或其他道具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鬼怪精灵的样子,提着用南瓜做成的怪脸灯笼,挨家挨户去搞“恶作剧”。“嘭嘭嘭”把门敲开,主人出来,先“吓唬”他(她)一下,然后大声说“招待或者捣蛋”(Trick or treat.)主人会愉快地把准备好的糖果或点心派给孩子们。你说这是多么令人愉快的节日啊。当然同时也流传下来许多有关这个节日的恐怖故事。

------------------《鬼节的帽子》作者:Elizabeth Winthrop 图画作者:Sue Truesdell 适合的年级:小学三年级【故事梗概】这是万圣节的前夜,各式各样你能想象出来的角色都涌上了街头。可是,他们要到哪儿去呢?一起来吧,加入蝙蝠、魔法师、鬼怪、小精灵的行列,一起来参加盛大的鬼节晚会。这是一部奇趣横生的书,欢快的韵律和动人的图画,让读者忍不住要捡起一顶帽子,尝试一种全新的体验。【手工与活动建议】

1、自己做一顶鬼节的帽子,大家一起来重演这场游行。

2、你在鬼节里准备扮演什么?画下来!

3、画一幅你的街坊邻居是如何过鬼节的画。

【提示】你可以采用以上建议,但不必一定采用以上建议。你可以进一步扩展,或者加上你的创意。另外一定要记住,你的主要精力不应该花在某项手工或活动上,应该主要关注于如何大声阅读和让孩子们从书中获得快乐方面。

------------------《纽伯瑞鬼节故事集》编辑: Martin Harry Greenberg 等

图画作者: Various

适合的年级:小学五年级【故事梗概】这本书收录了12个恐怖故事,由纽伯瑞奖历届的获奖作家们讲述。

【手工与活动建议】

1、剪一些窗花:黑猫、鬼怪、南瓜灯。

2、做一些恐怖的或好玩的面具,讲讲关于它们的故事。

3、挑选书中的一个故事,只读到一半处,让孩子们完成后面的部分。

【提示】你可以采用以上建议,但不必一定采用以上建议。你可以进一步扩展,或者加上你的创意。另外一定要记住,你的主要精力不应该花在某项手工或活动上,应该主要关注于如何大声阅读和让孩子们从书中获得快乐方面。

[笔记二]读给孩子听俱乐部如何读给孩子们听?

上文书说到洛杉矶的“读给孩子听”(R2K)俱乐部,在鬼节来临之月为孩子们准备了有关鬼节的书,他们是怎样读给孩子们听的呢?我们先来看看活动的具体安排。

活动分小组进行,一次活动通常安排90分钟。时间上大致是这样安排的:

(一)介绍,约5-10分钟。

小组主持人(通常是自愿者)自我介绍;

询问学生的情况(姓名,参加读书活动的次数,出生地,等等)—

对年级较小的学生组,可以给大家起个昵称。

(二)共同阅读,约30-40分钟。

共同阅读通常会进行如下几个步骤:

1、介绍故事;

2、朗读;

3、中段小结;

4、进行补充性的活动(如请孩子们复述,或一起和声念重复的部分等);

5、(时间允许的话)再次朗读(但与第一次朗读着重点不同);

6、(时间允许的话)孩子们独立阅读;

7、进行后面的活动(做手工、表演等,下面将要介绍)。

-共同阅读是活动的核心部分,后面再详细展开介绍。

(三)活动,约20-30分钟

选择一种活动,如手工、表演或写点东西;

如果做手工,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一个好家伙,然后带回家。

(四)分享(可选的),约5-10分钟

时间允许的话,让孩子们聚在一起,展示和分享他们的手工或文字作品。

(五)补充阅读(可选的),约5-10分钟

— 时间允许的话,再次朗读; — 让学生们各自阅读发放的书。

(六)收拾打扫,约5-10分钟

让教室恢复原状;

让孩子们拣起纸和画笔,把桌椅搬回原位。以上是有关时间安排的规范,很细致吧。这只是给志愿者发的手册中的一小部分,具体到如何组织孩子们阅读的方法呢?好东西可多着呢。我们先想象一下,绝大多数志愿者可能只是第一次给孩子们组织朗读活动,怎样才能让这些志愿者(一个有知识的普通人)尽快进入角色呢?再想象一下,如果一个普通人,经过短时间有效的辅导和培训,就能成为很好的儿童阅读导师,一个久经训练的教师可能做不到吗?

[笔记三]《大声为孩子读书吧》改变了美国历史

在继续了解“读给孩子听”俱乐部的操作办法之前,我们必须知道有一本书的存在,它就是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大声为孩子读书吧》(The Read-Aloud Handbook)。如果我们将“是否阅读大国”列入考察一个国家是否现代强国的标准的话,可以不夸张地说,这本书改变了美国历史。崔利斯早年从事艺术和记者工作,小有成就。有两件事情促使他把注意力放在了儿童阅读方面:一是他作为一名志愿者,每周定期地访问一些学校,和孩子们谈论有关艺术和新闻工作的话题;二是他作为一名父亲,每天享受给自己的两个孩子读书的快乐。把给孩子读书当作一种快乐的仪式,这是他的家传。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异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所访问的学校中(大概是每年40多所),大多数学生不怎么读书,而有一部分班级的学生阅读量相当丰富。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呢?通过调查和对比,他发现后者班级的老师坚持做两件事:每天读书给孩子听;每天安排孩子们在固定时间持续默读。

崔利斯坚信,大声为孩子读书能强烈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欲望。是否大家都忽略了这个如此简单的原理呢?不是。崔利斯发现,有大量的相关调查和分析报告充斥在学术刊物上,这些报告既专业又晦涩,将大多数应当了解的家长和老师排除在一边。于是在1979年,崔利斯写下了这本书,并且自费出版。这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为什么要大声为孩子读书,怎么读?第二部分是一个1000本书的书目和简介,关于简介的方式你可以看看上文书说到的“鬼节,美国人给孩子们读什么书”。

这么好的书,为什么要自费出版呢?因为当时即使美国人也普遍不能接受它的概念。多年之后,崔利斯在回顾这段出版经历的时候,曾经不无讽刺地说道:当时没有多少人愿意接受这种方式(大声为孩子读书的方式),因为这种方法实在太简单了。一来简单,二来免费,三来孩子们乐在其中,那肯定不是什么好的教育方法(至少当时大多数老师和家长是这样认为的)。如果我们发明一种方法,需要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才能操作,而且还需要价值149美元的设备,我们可以拿下半个美国的家庭;如果我们的这种方法让孩子们苦不堪言,那么整个美国的学校都会来支持的。

崔利斯稍微悲观了一点(这种悲观放在中国可能还算恰如其分吧),1982年著名的企鹅出版社就正式出版了这本书,至今该书已经再版了五次(最近的一次是2001年)。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教育部阅读委员会于1985年,正式确认“大声为孩子读书”是培养阅读者的方法中最为重要的一项。

二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加入到培养儿童阅读者的运动中来,我这里介绍的“读给孩子听”俱乐部就是其中一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公益性的,依靠社会的赞助来经营。它们的方法很简单:大声为孩子读书(当然更重要的是教会家长和老师这样做)。它们的目标也很简单:让6个月到10岁的孩子(至少在这个区间),每天能有大人为他们读至少20分钟的书。

一个阅读大国的诞生,也许就这么简单。

[笔记四]为什么要给孩子读文学书?

—译自《大声为孩子读书吧—阅读手册》1982版P27页

我们每天陷在一堆工作手册和学术用语之中,而对文学真正的目的熟视无睹:为我们的生活给出意义。儿童心理学家布鲁诺·贝托希姆曾这样说,对于所有年代的人类,找到生活的意义都是最重大的需要,同时这也是最为困难的。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我能做什么?在贝托希姆的一部被广泛称道的著作《魅力的运用》中,他写道,儿童可以获得这种信念:他的生命将有所作为。影响儿童产生这种信念的因素中,最为重要有两项:家长(或老师)和文学。文学被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媒介,与电视、电影、艺术或幻灯片相比,文学可以引领我们最为深入地贴近人类的心灵。在文学的两种形式中(虚构的和非虚构的),虚构的文学形式能使我们更为贴近心灵,并且能更为清晰地给孩子们展示生命的意义。本书后面有关大声朗读的推荐书目中几乎都是虚构的文学作品,这就是原因所在。文学里究竟有什么能引领我们贴近人类的心灵?罗伯特·潘·沃伦,这位三次获得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小说家兼诗人,这样描述我们阅读虚构作品的原因:☆我们喜欢它。☆ 它包含着冲突——冲突正是生命的核心。

☆ 这些冲突把我们从每日沉闷的生活中唤醒。

☆它让我们流泪、欢笑、爱和憎,宣泄自己的情感。☆ 我们希望它的故事能为我们如何生活提供线索。

☆它能缓解生活的压力,允许我们躲避到其他人的生活里。孩子已经对学校生活的烦闷习以为常了,我们帮不了他什么,但我们可以用故事里的冲突把他唤醒,用罗尔德·达尔的《詹姆斯与大仙桃》,或是罗伯特·C·欧布仁的《弗瑞斯比太太和老鼠尼姆》。一位笨手笨脚、满脸雀斑的八岁女孩,可以从安徒生的《丑小鸭》中发现一线希望之光。凭藉它的逃避,我们将置身于白雪怀特、球棒凯西或是迈克·穆林根的世界,我们将激发起丰富的想象力——这是创造力的灵魂!正是这种角色的扮演,引领我们去感知别人的生活,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感知我们自己的生活。---

其实翻译这篇东西是有感而发。原因是有一段时间与一位朋友(5岁孩子的妈妈)讨论到底应该给孩子看什么书的问题。我认为最好的书是文学书,讲故事的文学书。这在我一种信念,不是有什么理论来支撑的。读到这本书时,感觉找到了一位能把我的话说出来的朋友。

[笔记五]老师,有位达尔大师正在等着您呢!

—读《大声为孩子读书吧—阅读手册》第二章笔记。你知道罗尔德·达尔吗?英文世界里几乎每个孩子都听说过他,他可是个了不起的家伙。他来自一个挪威家庭,出生于英国,二战的时候做过战斗机飞行员。退役之后开始写小说,先是写侦探小说,很成功。后来不小心养了四个孩子,整天缠着要他讲故事。于是他开始给孩子讲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白面包图书奖”的评委们对他的评价是:“滑稽、机智,又有趣,又吓人……”。他写的书曾经翻译到中国的有这样一些:《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又译《五张金券》,不过出版年限比较远了,还没找到),《女巫》《玛蒂尔达》《詹姆斯与大仙桃》《好心眼的巨人》《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后面这五本红泥巴读书俱乐部有卖)。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几近完美,很少能读到如此幽默而且刺激的小说(无论是成人读物还是儿童读物)。他的作品还有一大好处:特别适合为孩子大声朗读!不过非常有趣的是,达尔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可非常之差强人意。小学时他的作文成绩通常只有C,也就是刚刚及格。根据他的回忆,他当时十分厌恶自己的学校,因为这是间戒律森严的寄宿学校,左也是规矩,右也是规矩,学生们就像害怕会突然死亡一样害怕处罚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如果你读过《玛蒂尔达》,大概就能猜出达尔是多么仇恨他的学校了。不过他的在校老师同样很不喜欢他,根据老师的评语一眼可看出,达尔从小就是个捣蛋鬼。

没有人相信这样的孩子会有什么光明的前途。但也许是上苍的安排,达尔的学校生活出现了一线的光明。一位康娜太太走进了达尔的学校。因为周末教师要出去散心,所以就雇请了这位康娜太太来照看孩子们,时间是每个周六下午的两个半小时。这位康娜太太看来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照看”孩子,她只是特别喜爱英语文学,于是每次来的时候,她都拿来一本书大声读给孩子们听。她对书的热爱深深地感染了达尔,他的每个星期只有在这两个半小时才有一线光明。一年之后,达尔变成了一个贪得无厌的小书虫。直到七十年多后的今天,我们还很难找到一位儿童文学大师能与达尔在这样的领域相媲美:写出最适合给孩子大声朗读的书来!也许还有许多达尔正在等着您呢。也许他就在你的班上或是家里,从没有人认真听他说过什么,或许他像达尔一样从来没有按时完成过功课,而且总是一个人呆呆地望着窗口。他似乎在等什么人,大概是另外一位康娜太太吧。他还要等多久呢?

[笔记六] 我为什么推荐这些书?(之一)

昨晚在论坛上贴了个长长的书目,是为四年级的孩子推荐的,这个书目里有不少我的好朋友,所以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让自己也高兴高兴。【世界儿童文学经典与名著部分】一只名叫柴斯特的乡下蟋蟀,不小心跑到了纽约的时代广场,他与一只老鼠、一只猫和一个书摊老板的儿子交上了朋友,他的友谊慰藉了这位孤独的孩子。偶然发现的柴斯特的音乐天才,让这个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时代广场的书摊上的小型音乐会和蟋蟀音乐家的悄然离去,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思。友情,奋斗,成功,安宁,在人情淡薄的世界里涌动的一丝温情……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能深深地打动孩子和成人,不信你读读《时代广场的蟋蟀》。这本书还有个译名是《蟋蟀奇遇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在纽伯瑞获奖丛书系列中)有原版的插图,插图作者也是位大师级的画家,他还曾为E.B.怀特的《夏洛的网》插图。

长袜子皮皮,是一个真正的精灵,她应该也是个不会长大的孩子,力气很大,可以举起一匹马。她一个人住,但她并不孤独。皮皮大概是所有孩子的一个梦想,如果孩子们能组建一个自己的王国,皮皮肯定可以做国王。皮皮是林格伦讲给她七岁女儿的一系列故事,是她的处女作和成名作。林格伦的童话世界里还有小飞人卡尔松、疯丫头马迪根、大侦探小卡莱、淘气包埃米尔、吵闹村的孩子们……如果把这些孩子们组合起来,会组成一支20世纪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梦之队。

大概在20世纪世界儿童文学领域里,能与林格伦的地位相抗衡的,只有英国的罗尔德·达尔。《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好心眼的巨人》《女巫》《玛蒂尔达》都是达尔的经典名篇。如果你正在发愁,想找最适合大声读给孩子听的书,那么遇到了达尔,你就实在是有福了!达尔出奇的幽默,而且惯用侦探小说的笔法,故事情节丝丝入扣,听了前面就忍不住要看后面。好吧,后面你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去看。《女巫》和《玛蒂尔达》是首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几本书的译者也是以幽默见长的老翻译家任溶溶,双剑合璧,堪称绝配。

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彼德·潘。彼德·潘的永无岛是孩子们的乌托邦。这是个在英语世界的已经具有象征意义的经典,是以后许多故事的故事之源。

E.B.怀特是美国人最骄傲的童话大师,他的《夏洛的网》至今仍然是美国儿童文学常销书排行榜的首位。很可惜,我无法找到它正式出版的中文版。有一个译本是1979年康馨译本;有一个译本是一位网上的朋友肖毛译的,也不错。怀特在中年以前主要为成年人写作,他是一位散文大师,文笔非常优美。他只写过三部比较长的童话,除了前面那部外,就是《吹小号的天鹅》《老鼠小少爷传奇》(又译《精灵鼠小弟》)。这两本书的译者也是任溶溶。

任溶溶先生是我非常佩服的儿童文学作家兼翻译家,“任溶溶译”可以说是中国儿童文学出版界的一块响当当的品牌。文笔自然,亲近,幽默,感人,选材精致,是这个品牌的特点。除了上面介绍的几本书外,这个书目中有不少书也是他翻译的:《铁路边的孩子》《木偶奇遇记》《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玛丽·波平斯阿姨回来了》《假话国历险记天上掉下来的大蛋糕》。

100年前内斯比特真正划时代的作品是她的幻想小说,写实的《铁路边的孩子》反而对于她是个“另类”。这本书里的故事与她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也相当感人。故事的主题可以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来概括,但并不那么简单,故事并不特别突出家境的困难,而是突出孩子们在这种境遇下的团结和乐观。整列火车的人向孩子们挥舞手帕的那一幕,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

玛丽阿姨是另外一种精灵,她不是孩子,而是一个能听懂孩子心灵语言的大人。她随风而来、又随风而逝,她的一切都很神秘,但她是孩子们最好的看护人和玩伴。难怪她随风而去后,孩子们都在苦苦地哀求:快回来吧,玛丽阿姨。于是她又回来了,就好像从来没有离去过一样,神奇的故事一件件发生,孩子们不愿意说出来,大人们也不知道。我这里推荐的作品都是原著,我最无法容忍连儿童文学作品都要缩写和改写,这些作品的原著本来就是给孩子看的,改写后难道给大人看?不过《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是一个例外,兰姆姐弟的改写本是世界公认的非常优秀的少年改写本,特别是孩子直接读莎士比亚确实有些困难。《男孩彭罗德的烦恼》被誉为“《汤姆·索亚历险记》第二”,确实堪当此美誉。不过汤姆·索亚实际上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美国中产阶级的一种伦理理想的化身,而彭罗德以孩子的眼光对教育的嘲讽意味更浓厚些。孩子们不会理会这些,他们爱足了汤姆的恶作剧,彭罗德也是个真正的恶作剧高手,他们是一对好兄弟。《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是前几年才获奖的一部奇特的儿童文学作品,它像一本故事集,又像一部哲理寓言集,又像……,很难说清楚。反正,你站着看,倒立着看,横着看,侧卧着看,坐着看,趴着看,四脚朝天地看,都会发现这是本棒极了的书。总之,这是一部任何一位为孩子们进行创作的人都会梦寐以求想创作出来的作品。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这类书到目前为止只有这一本。台湾的大人和孩子爱煞了这本书,华夏出版社因为把这本书的中文译本的版权卖到台湾,结果名噪一时。传说这本书在台湾卖了一百万册,我很难相信。这本书不但适合朗读,不少篇章还适合背诵。我自己就会背好几篇,我喜欢背给孩子们听。日本人虽然很不招人喜欢,但我们千万不要因此而拒绝了日本人的好东西。安房直子的《风的旱冰鞋》是一系列非常优美的童话汇集而成的,这位远离尘嚣寂寞耕耘的作家,能给孩子们一片十分洁净的幻想世界。齐藤洋的《谢米尔与小潜水艇》是一部想像力非常奇特的长篇小说,谢米尔是一只猫,他与小潜水艇在患难中成为好朋友,他们携手制止了一场世界大战,真亏得齐藤洋能想出来!《窗边的小姑娘》是整个红泥巴村的至爱。它记录了那么美好的一间学校和那么美好的一段校园生活,无论是孩子、家长还是老师,都会从这个了不起的纪实小说中获得深深的感动和启发。我特别推荐老师和家长们读。本部分的其他作品大多数是传统的经典。我就不罗嗦了。其中的《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其实是三种诗与诗集的合集,我这里重点推荐斯蒂文森的《一个孩子的诗园》。这个译本很难得,是老翻译家屠岸的手笔,翻译维多利亚时代的童诗,也是老先生毕生最得意的快事。

[笔记七]大声为孩子读书的方法提示

大声为孩子读书的方法提示(写给家长和老师)——选自《大声为孩子读书吧—阅读手册》第四章 吉姆·崔利斯/原文

阿甲/译注

【应该这样做】

1、尽早开始大声为孩子读书,孩子越小,效果越好。

2、使用“鹅妈妈”儿歌和童谣刺激婴幼儿的语言能力,用简单而且线条朴拙的图画书可以刺激孩子的视觉,激发好奇心。

[注]:“鹅妈妈”是一本童谣集,18世纪在伦敦首次发表,鹅妈妈只是一个假想的作者。后来不断有鹅妈妈系列图书问世,是著名的低幼图画书品牌。这与法国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不是一回事。崔利斯最为推崇的“简单而且线条朴拙的图画书”是荷兰画家布鲁纳的米菲系列,布鲁纳的图画书前不久已由童趣出版公司引进到中国来。

3、只要时间允许,尽量频繁地为你的孩子(或班级)大声读书。

4、每天至少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来读故事,尝试使之成为一种传统。在我家,大家最喜欢的读故事时间是睡觉前和上学前。

5、要记住,聆听的艺术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需要教会孩子,而且要潜移默化——这可不是一夜之间可成就的。

6、在一个家庭里,给几个年龄相差较大的孩子读图画书是比较容易的。但读小说便会遇到困难。如果孩子的年龄差距在两岁以上,你要是能分别为他们大声读书,他们会各得其所。这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努力,不过多一分耕耘自会多一分收获。你会为每个孩子树立个性。

7、从图画书开始,逐步拓展到故事书和小说。

8、要时常调整读物的长度和主题。

9、要有头有尾。如果你开始读一本书,你就有责任继续读下去——除非你发现它确实不好。不要让你的孩子或班级等上三四天后才继续读下一章,他们的兴致维持不了这么久。

10、偶尔读一些略高于孩子们现有智力水平的书,挑战一下他们的智慧。

11、避免读太长的描述性的句子和段落,孩子们的想象力可能无法驾驭,而且他们的注意力也有限。你适当裁短甚至删除也无不妥。事先预读能帮助你找到这些地方,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标记。

[注]:崔利斯并不是认为长句子和段落不适合孩子阅读,而是认为在大声为孩子读书的时候要尽量避免那些可能让孩子们糊涂或失去耐性的地方,为了做到这一点,甚至不惜对原文做点小手术。这种小手术还适用于那些朗读者认为可能不适合孩子的字眼。

12、如果因为章节太长或是你每天朗读的时间太短,无法一次完成一个章节,就要找一个留有悬念的地方停下来。听众的胃口被吊起来,他们会数着分秒直到下次朗读时间。

13、给你的听众留一点安顿的时间,让他们为故事的开始准备好合适的姿势和心情。如果是读一部小说,你可以先问问,有谁记得上次说到了哪里。好的情绪对聆听故事非常重要。那种命令式的用语,比如“停下来,安静下来!坐直了。注意听。”之类,不易被听众接受。

14、如果是读一本图画书,就要确保孩子们能比较容易地看到画面。在班上读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们成半圆形围着你,你坐得略高于孩子们,这样后排的孩子也可以越过前排的孩子头顶看到画面。

15、如果是读一本小说,你要选好自己的位置,让自己和孩子都感到比较舒服。在教室里,无论你是坐在自己的桌缘上或站着,你的头部一定要高过听众,这样你的声音才能传得更远。不要坐在自己的桌后,也不要站在过亮的窗前,因为这样会让孩子的眼睛受累。

16、请记住,即使是六年级的学生有时也会喜欢一本非常好的图画书。

[注]:这个我非常相信,我就时常让六年级甚至初一的孩子朗读雅诺什的图画书。实际上,目前在成人世界里流行的几米的绘本就是童书中的图画书。

17、在班级或家里,读完一篇故事后,应该留有时间与孩子们讨论。一本书会唤起许多想法,希望,恐惧,还有各种发现。要让它们浮出水面来,帮助孩子们面对。可以用口头方式,书面方式,或者其他艺术性的表达方式,但关键是用孩子们自己愿意的方式。不要把讨论变成测试,或者一定要从孩子们那里刺探出什么解释出来。

18、请记住,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天生的朗读者。你要想成功,做到轻松自如,就必须练习。

19、要富有感情地朗读。如有可能,在朗读对话时相应变换语调。

20、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调整语速。读到让人紧张的悬念处,要慢下来,把字句拉长,要让你的听众坐立不安。

21、无论是面对7岁的听众还是40岁的听众,朗读者最常犯的错误就是读得太快。要读得慢一些,让孩子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要让孩子比较从容地看到书里的画。读得太快,朗读者也没有时间来运用表达技巧。

22、应该预先读给自己听,这样你可以对素材进行删减,或者对某些地方精心设计。

23、把作家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就像让他的故事活灵活现一样。找一些有关作者背景资料的介绍。读一读书的护封上的作者简介,或是在朗读之前给听众们介绍作者的情况。要让孩子们知道,书是人写的,不是机器写的。

[注]:译文中省略了有关查询作者背景资料的来源,在美国这方面的专业资源相当丰富而且规范,我国目前这方面还较弱。大家如果需要进行这方面的查询,最好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我也非常愿意为大家提供这方面的帮助。

24、只要有可能,就让孩子们见识与书的故事相关的实物。比如:在读罗伯特·麦可克洛斯的《塞尔的青浆果》的前后,准备一碗青浆果;在读麦可克洛斯的《小扁豆》之前,带一副口琴和一个柠檬到教室来;在读摩瓦特的《家里的猫头鹰》的前后,带孩子们到动物园里去看看猫头鹰。

25、让不大情愿的听众或是出奇好动的孩子坐下来静听,通常是相当困难的。可以允许他们拿着纸、铅笔或彩笔,一边听一边手不闲着。

26、带孩子出门的时候总是随身携带一本书。到海滨的路上塞车时,或是在牙医诊所漫长等待时,正是读上一两个章节的绝好时机。

27、爸爸应该在为孩子大声读活动中做出特别的努力。因为90%以上的小学教师都是女性,小男孩们通常会把阅读与女性和学校功课相联系。另一方面,非常不幸的是,太多的爸爸们宁愿和孩子一起在家门口玩耍,也不愿意带孩子去图书馆。这就难怪,阅读补习班的学生里绝大多数都是男孩。爸爸在书本和阅读方面的早期介入,可以在男孩的心目中提升书本的地位,至少不亚于棒球手套和曲棍球棒。

28、控制孩子花在电视上的时间。看电视太多会上瘾的,它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注]:崔利斯写本文时是1982年,这一条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箴言。在今天,家长和老师还面临着孩子上网的问题。

29、在家里或教室里,每天要安排时间让孩子们自己读(哪怕是翻翻书,看看画面都好)。这本来就是你大声为孩子读的动机,如果不着手实施,努力的结果就会付诸东流。

30、做个好榜样。要让孩子看到,你在为他们读的时候很开心,而自己读的时候也很快乐。如果你读到什么好东西,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你的热情。

【不要这样做】

1、不要读那些不能愉悦你自己的故事。你的厌恶会在朗读时流露出来,这会毁了你的目的。

2、一旦发现选择错误,不要勉强继续读下去。承认错误,重新选一本书。(事先自己读一遍能避免这种错误。)

3、如果你是一位老师,不要勉强自己把每一本书与上课的内容进行结合,也不要把文学的领域局限到狭窄的课程范围内。

4、在选择朗读素材时,充分考虑到听众的智力程度、社会程度和情感程度。可以挑战他们,但不要把他们淹没。

5、不要超越孩子的情感程度。

[注]:在前一章中崔利斯举例说,自己曾在女儿一年级的时候为她读一篇名叫《勇敢的吉米斯通》的短篇小说,小说的长度和难度都很合适,但女儿却因为听了这篇小说而连续数日伤心不已。作者承认自己犯下了错误,选择这篇小说太早了,因为女儿这时候还无法区分现实和虚构的情感世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等到女儿三年级时再读。

6、不要选择一本多数孩子已经从电视上了解到内容的书。一旦知道了小说的情节,他们的兴趣会顿减。不过,你可以读一本将要在电视上或电影上演播的书。读完后,鼓励孩子们去看电影。这是个好办法,能让他们看看书本所描绘的比荧幕所能描绘的要丰富得多。

[注]:作为一个影迷兼书迷,我不能完全同意崔利斯的观点。书与电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表现方式,电影所能表现的丰富也是书所不及的。不过有一点我同意,大多数根据书改编的电影的确都留下了许多的遗憾。

7、不要因“获奖”二字而被愚弄。一本书获得了某个文学奖,并不能保证这本书非常适合大声读。在大多数情形下,一本书是因为写作的质量而获奖,而不是因为它适合朗读的品质。

[注]:崔利斯在下一章中总结了四点适合朗读的作品的品质,大致如下:①情节发展的节奏快;②人物形象鲜明、丰满;③对话明快、易读;④大段描写极少,特别是开头。

8、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时间给一部作品被欣赏的机会,就不要去读它。开始读一两页就停下来,不能激发反而会挫伤孩子的阅读兴趣。

9、不要对孩子(特别是低幼的孩子)在朗读过程中的提问感到不耐烦,耐心回答他们的问题。不要搪塞他们,也不要回答得匆匆忙忙。大声为孩子读书并没有时间上的约束,但孩子刨根问底的阶段却是很快会过去的。耐心回答问题,鼓励他们的好奇心,然后继续你的朗读。

10、不要把书用作一种威胁——“如果你不收拾好房间,晚上就没有故事听!”一旦你的孩子或班级意识到你把书变作一种武器,他们对书的态度就会从积极变为消极。

11、不要拿书与电视竞争。如果你问:“你要哪一个,听故事还是看电视?”孩子通常会选择后者。这就像问一个9岁的孩子:“你要哪一个,蔬菜还是面包圈?”你是大人,应该由你来选择。“在这个家里八点半就关电视。如果你想在睡觉前听故事,很好;如果不想听,也可以。不过八点半后肯定不能看电视。”但是,不要让读书对不让看电视负起责任来。

[笔记八]持续默读的方法与案例

——《大声为孩子读书吧—朗读手册》第八章笔记持续默读,Sustained Silent Reading,简称SSR,被认为是“大声为孩子读”的最佳伴侣。

“多亏了各种考试,各种‘方法’,还有课程安排,还多亏了老师一定要教出点什么的决心……在学校里几乎没有人能有余暇来读这些该死的书。他们总是在练习如何阅读,而练习是如此多余、如此困难、如此枯燥乏味,以至于你不得不以为大概阅读本身也是这样的,于是你开始拒绝或者畏惧。”引自詹姆斯·亨顿《在你的祖国如何幸存下来》。【案例一】作者崔利斯的职业是一名记者,他担负一项工作,巡回到各个学校与孩子们讨论有关新闻和艺术方面的话题。基于一种特殊的习惯,在他的工作话题结束后,他会问孩子们一个问题:你最近读了什么书?以此开始讨论阅读的话题。一次,在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的布朗顿学校,他在与一个四年级班级学生聊完职业话题后,非常犹豫是否应该提出这个问题。因为就在前一个星期,同样在这个学校的五年级的某班上他刚刚问过这个问题,当时所有的人都很尴尬,只有四个孩子能想起最近读过一点东西。崔利斯心存疑虑,但仍然向这个班级的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结果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在接下去的四十五分钟里,从孩子们的嘴里蹦出了一大堆书名,都是他们刚刚读过的书。孩子们的热情和兴奋让教室炸开了锅,崔利斯反而感觉插不上嘴。课后,崔利斯感到非常惊奇,为什么同样是一间学校,一个四年级的班级与一个五年级的班级相差如此巨大?在离开前,他问这个班级的老师忒丽·卡林纳:“这么多年了,我从来没见过有这样一个为书而兴奋的班级。您都对这些孩子们做了些什么?”忒丽老师回答说:“两件事。我们,我和另外几位老师,每天坚持为他们大声读,还有持续默读。每天吃中午饭前,每个孩子先准备好一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放在自己的桌子上,他吃完饭回来就来读这本书。我们一起安静读10分钟,然后合上书,继续下午的课。”

忒丽老师介绍,持续默读运用了几个月后就产生了效果,它使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趣味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每天十分钟看上去不长,但想一想一周五天、每天十分钟,这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小时。它可以让孩子真正投入到书本中,更进一步说,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比让孩子们把书拿回去读要好得多。”【持续默读的方法】持续默读的方法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佛蒙特州大学的一位初级教员莱蒙·C·亨特提出,后来由两位阅读专家罗伯特和马林·麦克瑞肯发扬光大。在经过多间学校的多种方法的尝试后,麦克瑞肯为持续默读方法总结了如下几个特征:

1、孩子们独立阅读的时间必须限定在一个时间段内。老师和家长,可以根据各自班级和家庭的不同调整时间段。在教室里,通常的选择是10或15分钟。

2、每个学生应该选择自己读的书、杂志或报纸。在这个期间不允许更换。在开始持续默读之前,材料就必须事先选好。

3、老师或家长自己也要读,作为榜样。当然这一项也不能执行得过于严格。

[注]:我的理解是,作者认为老师或家长不能为了读而读,执行得过于严格反而像是表演。也就是说,应该自然些。

4、不需要学生提交任何汇报。也不要做任何记录。

【案例二】玛莎·艾孚塔女士是俄亥俄州韦斯特莱克市一间智障儿童学校的教师,她的学生年龄在7-10岁间,有明显的多动症,根本没有阅读过。当她听说了持续默读计划后,有点不以为然,专家推荐的时候虽然非常热情,但她认为专家说的是智力正常的学生,不是有智力障碍的学生。

她向孩子们介绍持续默读的方法和规则时,自己都有点惶恐不安。根据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她重新安排了一下。因为她的学生注意力时段特别短,所以她允许学生一次挑选三本书或杂志,而且她允许孩子们坐在教室里的任何一个地方,允许用任何一种姿势。艾孚塔女士开始选择了三分钟的长度,然后逐步延长,几个星期后延长到13分钟,这也是这个班级上课的最长时间。

“自从开始持续默读,”艾孚塔女士介绍,“学生们表现出一些令人兴奋的良好的行为变化—比如说开始独立做出选择,自律,分享……还有扩大阅读兴趣。孩子们在午间休息时,非常积极地挑选自己的读物,看得出来他们对持续默读很感兴趣,很渴望。孩子们似乎非常乐意像大人一样,很负责地挑选自己的读物。”在艾孚塔女士的班上,有一个孩子的个案特别让人感动。这个孩子完全无法坐下来阅读,但他注意到他的朋友们一个个很安静很认真地在看着什么,他对这个情景有点惊呆了。于是在整个持续默读的过程中,他就盯着一位男孩,那个男孩一边读一边用手指点着句子。几天之后,他也开始坐下来“阅读”了—不过是模仿那个男孩拿着书笔划。

[注]:这个特别的个案是为了说明,持续默读的一大功效是让孩子们通过模仿学会阅读,除了模仿老师外,还模仿同学。实验证明,在持续默读活动中孩子们产生的阅读习惯很大程度上来自模仿。比如老师在读的时候查字典,孩子们也会学着查;而一位老师天天读日报,整个班级的孩子也都跟着读日报。

【案例三】我们最后来看看持续默读的倡导者麦克瑞肯进行的一场全校性的SSR实验。

在马萨诸塞州亨廷顿的盖特威区中学,1978年整间中学确定了持续默读时间,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长度是25分钟。在这个期间,整个学校(包括校长、行政人员、老师,当然还有学生)都必须把“工作”放在一边,所有人都得拿起什么读一读,每个人都自由选择自己的读物。

“我们制定这个计划,是想让孩子们看看,阅读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而且多么让人享受—不单是孩子们自己享受。”校长詹姆斯·鲁特介绍说。“现在它变成了学校最受欢迎的活动,每个星期大家都在盼着SSR时间的到来。在这个25分钟里,我们不允许有任何工作,是的,连电话都可以不接。”

每个周一和周五上午10点半,在整个盖特威区中学里只会听到一种声音,就是翻书页的声音——是非常渴望的翻书声,而不是原来那种不情愿的翻书声。

【持续默读失败的通常原因】在麦克瑞肯的报告中指出,持续默读计划可能失败的最经常的原因有两种:第一,老师(或助手)自己不是在读书,而是在监督学生。第二,学生没有足够的阅读材料可供选择。

[笔记九]给六年级补习班的孩子读一本书——本案例摘译自《大声为孩子读书—朗读手册》1982版P26-27页

要让孩子对阅读感兴趣,先要让他知道什么是阅读。孩子对文学的丰富内涵一无所知,当然不会有接触的渴望。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费尔德的安·哈拉罕女士为这个公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在一个学年中段,她被指派担任一个六年级补习班的阅读教师。第一堂课,她让她的新学生们大吃一惊,她为他们大声读书。那本书是《在红蕨菜生长的地方》。

[注]:维尔森·劳尔斯(Wilson Rawls)的少年小说。一位生长在美国中部山里的男孩,渴望自己能有一对猎犬,并为此目的省钱积攒。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于是他开始训练,想让它们成为最出色的猎犬。这是一部关于坚定、勇敢、牺牲的精神,关于家庭和工作,生命和死亡的少年小说,关于这些主题,你很难找到描述得更为清晰的作品了。

她面对的是一群顽固、骄傲的城市孩子(大多是男孩)。当她开始读的时候,他们感到自己被侮辱了。“你读书给我们听干什么?你以为我们是小娃娃还是别的什么东西?”他们很想知道。她解释到,她并不是把他们看作小娃娃才读的,只是想与他们分享一个故事。然后她继续读《在红蕨菜生长的地方》。每天当她在课堂上打开书开始读小说的下一部分时,都会听到孩子们相当厌烦的唉叹声。“今天就别再读了!以前不是从来没有人让我们听这种玩意儿吗?”后来哈拉罕女士对我承认说:“当时我几乎失去信心了。”但她坚持下来了。几周过去(这本书有212页长),课堂上的气氛开始发生转变了。“你今天要读给我们听,对吧?”或者,“哈拉罕老师,别忘了读那本书。”

“我知道我获胜了,”她这样承认道,“当到周五的时候,就在我们接近这本书的尾声时,班上一个阅读能力最迟钝的男孩回家后,搞了一个图书馆借书证,把《在红蕨菜生长的地方》借出来,自己读完了,然后周一跑回学校时,把故事的结尾告诉了每一个人。“我并不在乎他抢先让大家知道了结尾。我在乎的是,我已经找到了一把合适的钥匙,可以用它开启那位男孩的心智。”如果那位男孩的父母能抽出时间为他介绍这本书,同样的效果也可能会发生。如果他们真的能早点做这件事,很有可能这位男孩也不致于上阅读补习班了。【附国产案例一则】年近古稀的童话作家孙幼军先生(代表作:《小布头奇遇记》《怪老头儿》)给我讲过这样一件小事:老先生有一次到北京丰台一间小学给二年级的孩子讲故事。这间学校是北京以非常重视阅读而著称的学校,据说每年在孩子阅读方面的投入不小。怪老头儿在讲完故事后,突然想起来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你们的爸爸妈妈是不是支持你们看课外书?”出乎他的意料,孩子们的回答参差不齐。他就说,简单一点吧:爸爸妈妈不支持读课外书的请举手。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举起了手。另外,这本书里还有一些有趣的案例故事,我把清单整理在下面。大家如果希望先了解其中的某个案例,我就先来整理。实在无法一口气整出来,得换几口气。

1、P33 一位三岁半孩子热爱一本书的故事

2、P35 一位刚上学的小女孩Beth的故事,她为什么不读书?

3、P39 一位22岁的男孩爱听读书的故事。

4、P44 一位19岁的大孩子回忆童年的书。酷爱。

5、P54 作者自己给孩子读书的故事,最早《詹姆斯和大仙桃》,后来犯了一个错误。

6、P55 作者的夫人为五年级孩子读书的故事,回避不好的词汇。

7、P56-57 读一本有关高中生绑架老师的书。

8、P60 一本抚平孩子创伤的书。

9、P79 给孩子的一个家庭图书橱窗。

10、P98-100 作者限制自己孩子看电视的故事。

[笔记十]为孩子建一个家庭图书馆(写给家长)—《大声为孩子读书吧—朗读手册》第6章笔记

在介绍孩子们到附近的公共图书馆借书之前,早就应该让书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了。孩子出生后,越早建一个家庭图书馆越好。如果你能把孩子的房间屋顶都用书来做,当然会更好。你越早让孩子们习惯地看到书的封面、装帧、书页,他们也就会越早形成一个概念:原来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者崔利斯在女儿伊丽莎白4岁的时候才开始着手建一个家庭图书馆,在此之前只是到公共图书馆为女儿借书。(注:美国的公共图书馆向所有人开放,刚刚生出来的人都可以办理图书证。)这时他的儿子杰米刚刚出世。崔利斯承认,这个时候建家庭图书馆对于伊丽莎白来说算是有点晚了。崔利斯夫妇之所以要建家庭图书馆,是因为他们发现长期读给女儿听,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崔利斯对营造一个家庭图书馆提供了几点建议(尤其适合孩子不满4岁的家庭):

1、把书分成两类:贵的和便宜的。贵的书和比较易损坏的书放在书架比较高的地方,孩子轻易够不着(但能看见)。在书架较低的地方,放比较便宜的书,最好是耐磨损的。如果便宜得足够可以,你甚至可以让孩子去“玩”书,给他充分的机会去看、去摸、去尝一尝。(这就是公共图书馆的书做不到的。另外,中国的公共图书馆远远不如美国的发达,借低幼孩子的书相当困难。)

2、家长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小心地、富有感情地对待书,可以试试这么对书说话:“啊,这是我们的老朋友《小托德》,好久不见了。”如果孩子像对待玩具熊那样富有感情地对待书,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甚至可能会把书和他心爱的玩具放在一起。

3、如果空间许可,可以让家庭图书馆里摆放的一些书封面朝外。这会让孩子老想着:这本书里到底有什么东西呢?所有学习兴趣的基石都一样,就是好奇心。

【案例】当杰米9岁到10岁之间的时候,一天早晨崔利斯发现他躺在床上,盯着书架发愣。

杰米问他:“爸爸,你看到那本书吗?那本叫《枪手约翰的儿子》的书。它是写什么的?”崔利斯说:“我也没读过。不过我想它大概是讲一个孤儿的故事,这个男孩不断地让自己陷入一些恶作剧中。我想有一点像《本垒打的代价》那本书。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杰米解释:“哦,我只是在想这个问题。我有时醒过来,正好就看到那些书名,如果一本书我还没有看过,我就会根据这个书名来猜猜书里都写了些什么。”这个案例很好地说明了家庭图书馆的优点所在。在家里或卧室里,孩子们远离了各种分心的事情,就会产生慵懒和白日梦,正是这种闲暇状态给孩子们的想象力留下了空间。这种效用类似商店里的橱窗效应:某件东西向你展示得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去购买它。【阿甲的案例】我的女儿三岁多。她刚出生不久,我就跟她买书,虽然我自己也是个书痴,但给女儿买书的消费很快就超过了我自己的。开始的时候,我不知道该跟孩子买什么书,只觉得应该让孩子尽早摸到书,喜欢书。现在回想起来,在书的选择上,我犯了许多错误,但偶尔也有正确的时候。我想应该有人能帮助家长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于是后来就办起了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在女儿两岁时,我尝试让她自己晚上独立睡一间房(这在国外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在国内许多家庭都不太容易做到),于是把自己的小书房让给她。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她居然也习惯了。这个书房有一面大书架,全部是我自己的书,另外一面有一个独立的书架,搬到了我的卧室。女儿搬进去后,在床边(也就是搬空的这一面)放了一个和床一样长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她的书,也有玩具和布娃娃。她每天和书睡在一起,随时随地都可以抓起一本书。我们并不特意为孩子读某一本书。只是把书放在那里,她说:给我读这一本吧,给我讲那个故事吧。我们就拿起她递过来的书读或者讲。现在她是我最好的读书试验员。我不需要给她推荐书,只要把书放在她的小小图书馆里,她就会一本一本地推荐给我。作为三岁的孩子,她算是非常爱惜书的,从来没有故意损坏过书,许多书翻过多遍还是七八成新。有些她特别喜爱的书,都自然有了“名字”,有时候是书名,比如《光屁股的大犀牛》《吃噩梦的小精灵》,有时候是主人公和主要的动物形象,比如她有时会找“我的彼德·潘呢”“我的斑点狗呢”。孩子爱书,有时也让人发愁。比如出去旅游一定要带几本孩子熟悉的书(千万别忘了),她早上起得早,天才刚亮我就被她拍醒过来,她说:爸爸,给我讲小精灵与蒸汽马车的故事吧。然后就把把书递过来。既然这么爱学习,我也就努力吧,半梦半醒我就读(背)上了:“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非常精明能干的小精灵,他每天干的活儿呀,就是收集废旧物品……”别说我会背了,孩子早就会背了!哈哈!

[笔记十一]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征(写给大声朗读者)—编译至R2K俱乐部“志愿者训练教程”

这篇笔记的开头曾谈到在美国洛杉矶的“读给孩子听”俱乐部(R2K),这个俱乐部每个月与当地的学校一起合作举办一次大型的读书活动,俱乐部提供素材,由大批志愿者读给参加活动的孩子听,阅读教师同时培训带孩子来参加活动的家长。有一个问题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些志愿者是如何产生的?他们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成为活动中孩子的阅读教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有点让我吃惊。原来这些志愿者都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朋友介绍来参加的,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第一次,而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不高:年满18周岁;无触犯加州教育条例的不良记录。在他们担当“读给孩子听”的任务前,要进行培训,培训就在活动的当天,大约一个小时。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一些提示,包括:分享式朗读;讨论主题;动手活动;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征;时间安排;阅图漫步;布鲁姆分类提问。

有关时间安排的部分,大家可以参见笔记二中整理的资料。下面我把“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征”部分整理出来:【综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的程度可能略高或略低于正常水平。不要太僵化!以下是两个通常的观点:·孩子们通常不会直接回答问题。他们常常会盯着你看,没有任何表示理解的迹象。耐心些,等等他们的回答—通常他们是在思考。这个过程往往会有好几分钟!·在这个阶段(学龄前到小学五年级)女孩往往比男孩更害羞,要让她们参与讨论需要多一些鼓励,要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参加。如果部分人反应迟缓些,你也不要灰心。给他们讲讲每一个观点的价值。【学龄前】·大多数会念字母,数字能数到30。

·如果情节发展简单,都能很好地理解故事。·对城市、国家或地区的概念模糊。·能听从简单的指示,但一次只能给一个。·用剪刀裁减还有点困难,除非是对付非常简单的形状。·不能总是把颜色涂到分隔线的里面。·还不能照模型来画。·可以用干胶粘贴东西——但使用液胶有困难。·经常会打断你。·非常不容易安静,不太能理解“私人空间”的概念。(注:这个概念大概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形象地说就是,除非别人欢迎否则不要凑别人太近。)·10~15分钟的注意力区间。(注:这意味着想继续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需要换点新花样。)

【一年级】只要故事比较清晰,他们能理解人物、背景和时间顺序,如果要恰当的线索,甚至能预见将发生什么。·能开始写简单的句子。·开始添加形容词来描述名词。·对城市的概念有更好的理解,比如你说他们住在广东,他们会说“不对,我住在广州。”·能处理比较复杂的一步性指示,或者两套比较简单的指示。·能处理简单的理解性问题:谁,什么,何时,何地,为什么,怎么样?·手工能力更加灵巧,不过到二年级时才显出成熟。·能理解混合不同颜色会产生新的颜色。·仿造模型的手眼综合能力更强。·最好还是用干胶来粘贴。·仍然经常打断你。·仍然很不安分。·20分钟的注意力区间。

【二年级】他们能讨论人物、背景、情节和作者的意图。·理解能力增强——能提出也能回答一些问题。·同样能很好地理解预测——让他们来预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教他们理解原因和后果。·能理解故事主要的思想,并能理解支撑这一思想的故事细节。·能模仿比较复杂的模型,但不能太复杂。·能用折、撕、剪的方法做图案,但不能要求他们做步骤太多的图案,慢慢来,一次做一个步骤。·能了解并且调制复杂的颜色。·稍微安分点儿,多少理解“私人空间”的概念。(注:也就是说可以让他们尝试各人完成自己的手工了。)·20-25分钟注意力区间。

【三年级】他们能用段落写出完整的思想。·能理解更加复杂的思想,能判断一个故事里潜藏的主题。·能理解世界是由大陆、国家、地区等组成的。·能真正中断一个故事,然后产生属于他们自己的想法。他们能想出故事替代的结局,并且能理解为什么。·创造力增强——可以让他们为故事的背景制作三维模型,为一场戏画背景,为一个故事重写结局,用同样的人物但是用不同的情节来写一个新的故事。·能模仿模型,裁剪和填色都不差。·可能表现出“追求完美”的愿望,凡事希望有头有尾。·能注意自己的举止,相对容易管理得多。·20-25分钟注意力区间。

【四年级】他们开始用批评的眼光分析问题。·词汇量大增,有能力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一个词的意思。·能根据已知的信息和想法来推理,并能据此评判新的信息和假设。(注:正好是读侦探、探险小说的基本要求。)·能识别文章中的修饰性语言(如明喻、暗喻等)。·能很漂亮地创造任何东西。·他们的创造力可能被抑制起来,想办法给他们机会表现出来。·已经习惯了在课堂上有规矩的表现。·可能越来越有表现得很“酷”的愿望。·半个小时的注意力区间。【五年级】他们能判断故事情节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并能解释冲突是如何被解决的。·能接受有多重步骤的指示。·能理解同义词、反义词和修饰性语言。·能理解复杂的主题。·绝大多数手工与活动项目都能完成。·同样,他们可能忘记了应该如何具有创造力(注:作者似乎总是在暗示学校的学习生活很可能会磨损孩子的创造力),往往更倾向于复制别人的观点——鼓励用“头脑风暴”刺激他们的创造力。·希望做的事情能有些意义,否则就会磨洋工。·需要感觉做一件事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不是被迫去做的。·已经习惯了在课堂上有规矩的表现。·半个小时的注意力区间。相信绝大多数老师看到上面的特征描述会觉得有些多余:自己在教的孩子不就是这样吗?我把它们编译到这里只是想介绍一种思路。上述的特征总结并不是针对怎么给孩子上课用的,而是针对怎么给孩子大声朗读,并组织相关的活动用的。国外在“大声为孩子读书”方面有大量的经验积累,这些教育工作者非常善于将经验总结成十分简明的提示和方法,以期教给任何一个完全没有教学背景的人掌握运用。我们想一想,如果他们能用短短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教会”一个有基本文化程度的人,如何大声为孩子读书,我们能不能在身体力行的同时,教会更多的人(特别是孩子的家长)大声为孩子读书?美国人做得到,我们也能做得到!下面我再来抄一份阅读活动的整体时间安排给大家看看:整个活动安排在上午9点—11点半之间。

9点—9点半

新志愿者培训

9点15分—10点

各年级协调人在现场协调

9点半—10点

学生到场登记;志愿者协助教师 10点—11点半

教师给家长培训

10点—11点半

志愿者分组主持孩子们的读书活动;教师巡查

11点半

活动全部结束。活动组织者、教师和志愿者共进午餐。

[笔记十二]麻瓜书虫工具手册—本篇是应邀为孩子们写的(侦探迷专业工具参见《神奇妙探之成长秘诀》)

B 笔:可以用笔在书上做记录,一边看一边评点是很快乐的事情。还可以用彩笔在书旁的纸上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要更酷一点就找根鸡毛笔。据说巴尔扎克(近代法国文豪)一生写秃的笔,需要一个鸡场的鸡来提供。玻璃瓶:至少有五种用途。第一,可调制用于恶作剧的饮料,这是彭罗德的拿手好戏(《男孩彭罗德的烦恼》);第二,可调制把女巫变成老鼠的魔液,配方详见《女巫》;第三,遇险时可把求救信置于瓶中,放进大海漂流,使用方法参见《神秘岛》、《鲁滨逊漂流记》等;第四,可用来装捕捉到的梦,记住,抓到恶漩涡梦时一定要拧紧瓶口(《好心眼的巨人》);第五,一边读书一边用瓶子喝水,样子很酷。

C 窗台:有窗帘隔开的窗台是读书的圣地,这是小简·爱发现的。(《简·爱》)还有一位15岁的盲女孩,她多么希望黄昏时坐在窗台上,听别人为她读美丽的诗篇。(《地下铁》)

D 地球仪:比地图的立体感强。《环游地球80天》必备。

地图:如果没有瑞典地图,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会迷路的;读《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需要有一幅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地图;读《三国演义》需要中国地图,最好是古三国地图;读《人类的故事》需要世界地图,作者房龙自己就是个画地图的高手。

F 肥皂泡:七彩的泡泡能增加阅读环境的魔幻色彩。调制泡液的独家配方:两升水,半瓶洗涤剂,一勺白糖,充分搅匀。

G 告示牌:上书“正在学习,请勿打扰”。它会免去你许多烦恼。

J 戒指:戒指是圆形的,圆象征完美和永恒,它是一切魔法的发端。阿拉丁在拥有神灯前就有了一枚魔戒(《天方夜谭》),哈利·波特无论怎么舞弄他的魔杖都会是基于圆形的变化(《哈利·波特》),当然最神奇的莫过于那个小霍比特人找到的戒指(《魔戒》)。对于戒指,最重要的是有没有魔法,是否用黄金或钻石做的并不重要,你甚至可以用铁丝做一个。但要记住审慎使用,摸黄色戒指和绿色戒指的效果是不同的,前者把你带到幻想世界,后者帮你回家。(《纳尼亚王国传奇》)卷尺:用来测量读后感的长度,如果你不得不写的话。用法参见《哈利·波特》。

Q 琴:如果你会拉小提琴,可以陪福尔摩斯拉一段。有些书需要借助乐器才能完整阅读,比如恩德的绘本《犟龟》。最好使用钢琴,这种乐器相当于一个乐队。气球: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写有自己名字的气球,只要你足够虔诚。(《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

S 水晶球:预测故事结局的重要工具。使用方法:两手握紧冰凉的水晶球,冥想。是否能准确预测故事的结局,完全依赖书虫自身的魔力。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结局,比如《讲不完的故事》。手电筒: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适合在光天化日之下来看的,比如基督山伯爵的藏宝图(《基度山伯爵》);小淘气尼古拉蒙着被窝用手电筒看什么?天知道。(《小淘气尼古拉》)。手枪:当然不是真的。但一定要足够逼真,读到兴奋处从屁股后面拔出来,四处扫射,就像《魔法莉莉在狂野的西部》。

T 台灯:最好使用可以调节光亮度和照射角度的台灯,因为没准儿需要倒立着读书,比如读《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天文望远镜:读《绕月球飞行》、《飞向人马座》、《银河铁道之夜》、《飞向阿尔孔》等太空科幻小说必备。

W 未施魔法的特殊凳子:读魔幻、恐怖小说(如《鸡皮疙瘩》《黑色幽径》)专用。最理想的特殊凳子是木制楼梯,下面铺好海绵垫,即使吓一跳滚下来,也能安全着陆。

X 信封和信纸:书虫免不了会有冲动,要写封信跟写书的人聊聊。有冲动就要行动。红泥巴村的大书虫阿甲非常乐意收到你的信,也非常愿意帮你查找那些写书人的通信地址。

Y 烟斗:专用于阅读《福尔摩斯探案集》。不必真的放烟丝,最好也别让大人发现了。眼镜:如果你恰巧近视,那就需要给你一个额外的技术支持——戴上眼镜吧,你这麻瓜!衣橱:读完《5月35日》和《纳尼亚王国传奇》后,你肯定会每天到衣橱里去闯闯的,说不定哪天你就会穿过衣橱走到南太平洋或纳尼亚王国去。

Z 指南针:读《海底两万里》、《险恶之海》等海上历险小说必备。它不但总能帮你找着南,也总能帮你找着北。

[笔记十三]写童话难还是写作文难(敬录《怪老头儿随想录》)——敬录《怪老头儿随想录》之《答“童话迷学校”学员问》《怪老头儿随想录》(孙幼军著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问:写童话比作文难吗?答:写童话和作文不一定是两回事。如果你们老师出的题目不是《我的家庭》而是《小猫历险记》,这篇作文不就是童话了吗?所以童话说不上“难”。咱们一齐发挥想象,你们的想象就比我的更富有童话色彩,不然我为什么老是到你们中间去寻找童话?递这个条子的小朋友大概是觉得写童话比写一般的作文难。这主要是因为你们的作文老是写《我的妈妈》什么的。你们也可以跟老师商量一下,十次作文,可不可以写一次《小猫历险记》?问:写童话是不是就要胡思乱想?可是妈妈反对我胡思乱想。答:这要看你说的“胡思乱想”指什么。童话的想象是有点儿像“胡思乱想”。花儿也说话,草也说话,你敢说不是“胡思乱想”?小女孩儿抱着个布娃娃,哄她睡觉,喂她吃东西,给她该被子。她们把布娃娃当成活人了。她们瞧见自己的布娃娃站起来了?张开嘴巴吃东西了?听见它说话了?当然没有,可是在她们的想象中,布娃娃确实会走路,会说话,会吃东西,还怕冷。小孩子也会想象花儿跟叶子聊天儿。小孩子所有这些天真的想象,都不能叫“胡思乱想”。有些大人常把这些也说成“胡思乱想”。你别怪他们,他们离开自己小时候太远了,早忘得干干净净。就算你妈妈是自然科学院的研究员,她三四岁的时候也未必没喂过她的布娃娃——这事儿你可以悄悄问一下你外婆。我小时候就想象过月亮里的兔子在上头干些什么,还想象过我吃了鱼肝油丸,一天晚上就长得房檐这么高,因为有个大孩子老欺负我。大人(或者大孩子)摹仿小孩子的天真想象写童话,也不能叫“胡思乱想”。我写的《玫玫和她的布娃娃》,就是把布娃娃写成活得。妈妈想送玫玫进幼儿园,玫玫不乐意,又没办法。布娃娃娇娇就偷偷给她出主意说:“你就哭,使劲儿地哭,哭出好多眼泪水来!你一边哭,一边跺脚。再说让你去,你就躺在地板上打滚儿……”够“胡思乱想”的了吧?可是小朋友读了,没一个说我是“胡思乱想”。问:童话有营养,还是巧克力有营养?答:都有营养。一个是精神上的,一个是物质上的,不能互相代替。你可以一边看童话一边吃巧克力,来个“双丰收”。不过要注意:如果是晚上,灯要亮些,再有,一定要刷了牙再睡觉。

[笔记十四]“阅读分享”的步骤与提示—编译至R2K俱乐部“志愿者训练教程”(续笔记十一)

[注]:“阅读分享”这个词是硬译的,原文是“shared reading”,这是指一种规范的阅读活动,由大人主持的小组阅读活动,这里的 share(分享、共享)着重指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相对独自品尝阅读的快乐而言。以下提示重点说明促成一次成功的“阅读分享”实验的主要因素。在后面的小组朗读活动程序的描述中,“分享”并不是指让每个学生“轮流”朗读(见以下步骤六)。更正确地说,分享是指成年朗读者与孩子们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和孩子们一起翻看图画书,用流畅的、富有表现力的和充满热情的方式为孩子们大声读,引导他们共同完成。步骤一:介绍故事·讨论图书封面上的标题和图画。· 请大家猜猜看故事是讲什么的。· 介绍文字作者和图画作者。

步骤二:朗读故事·朗读要生动,对故事情节和语言表现出明显的兴奋。· 在适当和方便的地方,暂停一下,请大家猜猜看后面会发生什么。

·问简短的问题,看大家理解了多少,并激发起好奇心。步骤三:朗读阶段小结· 为孩子们自发的反应和评解留出时间和空间。

·问问孩子们故事的哪些部分是最喜欢的或最不喜欢的。· 问问有关故事情节的问题,比如某些事件为什么会发生。·问问与故事相关的问题,比如他们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换了他们,他们会怎样做。步骤四:做一些后续活动·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如果适当,可集中在有重复元素的部分重读,如重复的短语、叫喊声与合唱,请孩子们在你重读到这些部分时参与进来。·指出文本中的典型文字,为孩子们讲解印刷格式。步骤五:重新朗读故事· 如果时间允许,重新朗读故事。

·通常,首次朗读强调了解故事和享受故事带来的快乐。· 后续朗读的目标有如下几种:(1)增强参与度;(2)讲解故事的特色和印刷格式;(3)讲解阅读技巧;(4)帮助扩充视觉词汇量(针对频繁出现的词汇);(5)用于基础语音教学法。·由于时间有限,你可能在首次朗读时就要进行针对上述目标的部分工作。步骤六:允许独立阅读·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浏览或阅读这本书(注:指本次活动中读的书)。·拥有一本书而且自己来读,能让孩子们感觉到自己属于“读者俱乐部”中的一员。步骤七:接下来的活动·为了增强阅读中学习方面的效果,可以进行一些有益的活动,如制作手工、表演戏剧和书写信件等。

[笔记十五]大声为孩子读书的方法提示(增补)——以下增补译自《大声为孩子读书吧—阅读手册》最新版(2001版)

旧版(1982)的方法提示参见“笔记七”。

【应该这样做】·开始先使用简单的黑白画,然后用比较朴拙的彩色图画书。对于婴幼儿来说,选读的书中应该包含可重复元素(注:如重复的音节、象声词、短句等),这一点非常关键。当孩子渐渐长大,逐步增加可预测结果的书。·鼓励孩子参与,当需要翻页的时候,可邀请孩子帮你翻。·在开始读之前,总是念一下书名、作者名、图画作者名——无论你已经读过多少遍这本书。·当你第一遍读某本书时,可以和孩子讨论书的封面图画。“你认为会发生什么事情?”·当你读的时候,如果你感觉听众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想办法把他们拉回来,可以问“你认为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情?”·孩子有时可能提出一个与故事内容相关的其他问题,你应该给予特别的重视,和孩子一起从参考书或工具书中把答案找出来。这会大大地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并培养其借助图书馆(或其他资料库)查阅资料的技能。·在教室的墙上或孩子卧室的门背后贴一幅图表,让整个班级或家里的孩子可以看到都读过了哪些书。毛毛虫、蛇、蠕虫或火车的图案非常适合用于这样的图表,每一处链接指示代表一本书。同样,还可以在墙上挂一幅世界地图或美国地图,书上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就把小图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当孩子们已经足够懂事,能区分公共图书与他们私人的图书之间的区别,可以开始一边读一边拿着一支铅笔。当你和孩子碰到一段话值得记下来,就在旁边的空白处做个小记号(比如画个小星星)。读者应该与书进行交流,在书上的精彩之处留下漂亮的笔迹就是一种好方法。[注]:通常认为在书上做标记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但在公共图书(一般指从图书馆借阅的图书)上写写划划也往往被认为是缺少公德的。实际上,判断这种习惯的好坏尺度是很难把握的。只在自己的书上涂划是比较稳妥的办法,不过更重要的是,大人应该像孩子示范如何做有益的标记,而不是乱涂乱画。

·鼓励住得比较远的亲戚,把故事录到录音带上,然后寄过来给孩子。·请接受卡罗琳·鲍尔博士的建议,在你的门上贴一张提醒条:“别忘了你的‘防洪书’。”这类似于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定量配给的应急物品,应该在你的汽车里备些书,就像装置汽车的备用胎一样。“防洪书”的几个章节可以给你帮大忙,比如在去海滨的路上遇到交通堵塞的时候,比如在牙医门口做漫长等待的时候。·总是为请来看护孩子的保姆准备一些书,让她(他)与孩子一起分享。要让孩子明白,“大声读书”是看护工作的一部分,一定要远在将电视权当保姆之前让他明白这一点。

[注]:初读最后一句话挺让人费解。这需要理解作者经常提到的一句话:电视已经成为了全美国人的保姆。他的这句话是说,因为电视非常容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所以全美国的家长都把电视用来对付孩子,这样电视就变成了孩子们的保姆。所以作者的这句话完整理解是这样的:“虽然电视终归要成为孩子的保姆,但在此之前,必须让‘大声读书’成为保姆看护工作的一部分。”

·如果孩子们想读给你听,宁愿让他们读太简单的书也不要让他们读太难的书,就像对于自行车初学者来说,宁愿让他们骑太小的车也不要骑太大的车。·可以鼓励大孩子愿意读书给小孩子听,但这只是临时的替代,主要的工作还得你自己来做。记住:大人才是最终的行为榜样。·控制孩子花在电视上的时间。调查显示,每个星期看电视超过10个小时,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下降。看电视太多会上瘾的,它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当孩子们看电视的时候,在播放声音的同时还需要同步的字幕。但对于那些已经知道如何阅读却懒得读的大孩子,可以把声音关掉,只把字幕留下来。

[注]:这倒是给了我另外一个提示。我们也可以让孩子们看原版带字幕的外国片,如果他们想看懂电影,就不得不去读字幕。

【不要这样做】·在选择大声读的小说时,应该尽量避免选择包含对话太多的书,这种书很难读也很难让人听明白。那些交错排列的段落和打着引号的句子更适合默读,读者看到引号标记就知道这是一句新的话,发自不同的人物——但听众不能分清楚。如果作者没有在对话的开头或结尾加上类似“墨菲太太说”这样的提示,听众就根本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要想让这些对话活灵活现,需要一位大师级的朗读者。·在朗读的时候不要让自己和听众坐得太舒服。斜倚着或慵懒的姿势,最容易让人犯悃。斜倚的姿势给你的心脏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慢下来。血液的供给会减少,到达脑部的氧气也会减少——这样就产生了睡意。·不要把你对故事的解释强加给你的听众。一个故事可以很自然地让人感到愉快,不必一定有原因。有关阅读的研究报告显示,如果让孩子们在听完故事后自由讨论,可以让他们在文化学习方面获得最大的收益。

[注]:这个研究结论非常值得我们重视。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给孩子讲(读)故事的时候,都忍不住要给孩子们解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而这种习以为常的做法实际上是有害无益的。我一直强烈坚持这种看法。对于一个故事,每个人都有权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智慧和快乐不是用灌输而得来的,需要引导、诱发和感悟。“哲学”从来没有标榜“自己就是智慧”,它只是说“爱智慧”。得相信孩子的智慧,得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智慧。张天翼爷爷写完了《宝葫芦的秘密》,然后告诉孩子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但孩子们读完后却写信告诉张爷爷:“我爱宝葫芦”!

·不要把数量和质量混为一谈。用你的全部关注和热情为你的孩子读十分钟,能给孩子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许让孩子独自看两个小时电视也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笔记十六]睡前给孩子读苏斯博士?要当心!—本文是图书商报书评周刊的约稿。作为一个给孩子大声读的案例供参考。本文提到的苏斯博士的童话大概适合1-3年级小学生自己阅读。

通常认为,孩子临睡前是最佳的读书时机。孩子这时相对比较安静,他们多少有些疲倦了,希望从大人平和的声音中寻找安全感,也准备进入甜蜜的梦乡。有精美的图画,讲小动物、小精灵、小孩子、公主和王子等等的故事的书,是他们的至爱。清晰、和缓、富有表现力的朗读,能给孩子一个梦幻般的想象世界。他们得到愉悦和慰藉,然后甜甜地入睡。多么美好!可是并不是所有讲小动物、小精灵和小孩子的图画书都适合在孩子临睡前朗读,这个道理是我在遭遇了苏斯博士之后深刻体会到的。第一眼见到苏斯博士经典童话感觉很好。曾经听从美国回来的朋友提到过“苏斯博士”的名字,据说美国的孩子没有不读苏斯的。翻开一看,图画多少有点古怪,特别的夸张;读上几段文字,是韵文却不是诗歌。一看译者,任溶溶——信心的保证!这位老翻译家也是位儿童诗人,这部译作的文字与他的诗集《我是个可大可小的人》多少有些相似。好的,再不犹豫,五本书全部拿下,送给三岁的女儿做生日礼物。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在女儿午睡前给她读苏斯博士。我们选中了《戴高帽的猫》,因为这个故事里有小动物、小孩子,还有小精灵。不过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太阳不出来,/ 下雨出不去。/ 只好待在家,/ 天又冷,又下雨。/ 我和妹妹两个,/ 只好这样闷坐。/ 我对妹妹说:/ 真要有点事情做做!”坦白说,虽然是韵文,但读起来很有点费力,韵律和节奏有些生硬。于是我选择了相对夸张的读法,不再去寻找韵脚,只是用跳跃感较强的语调读故事本身,不知不觉带上了一点顽皮的味道。这也的确是个非常顽皮的故事:在一个阴冷的下雨天,妈妈把一对小兄妹留在了家里,他们百无聊赖,真想做点什么出格的事情。于是一只戴高帽的猫出现了。他给小兄妹变戏法,把书、蛋糕、金鱼缸、雨伞等等,反正是家里能找到的东西都用上,叠放在十个手指头上,再踩着皮球,跳上跳下。当然这些东西最后都摔了一地。这还没完,他从一个红色大木箱里放出一对小精灵,这对小精灵在家里放起了风筝,风筝上挂着妈妈新买的连衣裙……故事有61页,但文字不多,很快就读完了。照惯例女儿应该进入睡眠程序,可她却说:“我还要讲一个”。我很温和也很坚决地拒绝了。于是她开始大嚷,一声比一声高,那阵势让我想起了《淘气包埃米尔》里睡觉要戴帽子的埃米尔。这种情形以前从未有过。

为了整个小区的安宁,我只好拿起另一本《1+26只戴高帽的猫》,继续讲这疯狂的猫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戴高帽的猫更是“无法无天”了:他在一个下雪天又跑到小兄妹的家,从帽子里变出25只戴高帽的猫来,一伙猫先后弄脏了浴缸、妈妈的白裙、墙壁、爸爸的皮鞋、床单、电视机,接着把整个院子的雪都染成了红色。就在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他又变出最后一只看不见的猫,“轰”的一声,一切回归原样!

这个故事可让女儿开心了。她从被窝里爬出来,床上床下,蹦蹦跳跳。我终于明白:午觉是泡汤了!这个“可怕”的苏斯博士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开始到处搜寻,试图了解他和他的作品。苏斯博士是美国人最引以为傲的几位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在白宫发布的美国文化“梦之队”中,他的名字与《夏洛的网》的作者E.B.怀特并列,但他同时还是一位画家。他的图画书美国人自己也评论为“疯疯癫癫的韵文和古里古怪的画”,大家对他的喜爱也同样疯狂,有人甚至模仿他的风格编撰怪异的电脑使用说明书!

在给孩子写写画画的大家里,苏斯博士肯定该归入一种另类。他很彻底地把孩子当作大人一样对待,最大限度地“放纵”他们:让他们痛痛快快地“胡说八道”,让他们痛痛快快地“大闹天宫”。他甚至敢于激发他们潜意识中被压抑的自我,不惜以躁动和不安作为代价。作为成年人,我们该如何看待孩子们从苏斯博士那里品味到的淋漓的痛快?这不是这里能解决的话题。我只想说,别让孩子错过苏斯博士!但如果你想在临睡前给他们读,千万要当心!顺便说一句,苏斯博士的作品最适合的阅读年龄是3~8岁。

[笔记十七]你大声读过孙幼军吗?—谨以本文向年届古稀而仍然为孩子们热情创作的怪老头儿致敬!并为《小布头新奇遇记》的诞生欢呼。如果从国内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挑选适合大声读给孩子听的作品,我会首选孙幼军先生的童话。美国的崔利斯先生曾在他的《大声为孩子读书吧—朗读手册》中,为适合朗读的作品的特质做了如下精辟总结:第一,情节发展的节奏快;第二,人物形象鲜明、丰满;第三,对话明快、易读;第四,大段描写极少,特别是开头。而我首选孙幼军先生的童话,还要加上两条原因:第一,他的童话往往有相当的长度,不会一下子就读完,可以让孩子们多过过瘾,省得总是被“后来呢?”问得尴尬;第二,他的童话离孩子们很近,近得就像在面对面讲故事,近得就像孩子们自己的话,近得……哎呀,这是最重要的理由,我反而说不好啦。“有那么一个小布头……小布头,小布头是什么哪?小布头,嗯——他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布娃娃。”每次翻开那本神奇的小布头,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这样动人的情景:“嗒—嘀—嗒—,嗒—嘀—嗒—,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千千万万的小朋友急急忙忙把小板凳搬到收音机的前面,仰起头来准备着一次心灵的奇遇。有位已经读中学的小书友写信给我,她说在她小时候(嗯,其实就是她读小学的时候)老师曾在班上给大家读《小布头奇遇记》,她记得那是怎样快乐的时光。她也记得在老师快要读完的前一天,大家都哭了,因为“明天就要和小布头分手了!”我曾经为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孩子读过孙幼军先生的《小猪唏哩呼噜》,我偏爱这部系列童话故事中令人捧腹的幽默感,还有(偷偷告诉你),我是属猪的,所以特别乐意读到一位了不起的小猪英雄。在开始给孩子们读之前,我先与他们做了一点热身运动:问问他们是否知道有个叫“孙幼军”的怪老头儿;猜猜看“为什么小猪的名字叫唏哩呼噜”;然后一起先来翻看精彩的插图。这样我也获得了一些有趣的发现,比如孩子们大多听说过“怪老头儿”,因为他们曾看过动画片,比如有一位聪明的孩子,居然准确地猜出了小猪得名“唏哩呼噜”的原因。孩子们挺喜欢这本书的插图,我给他们展示的版本是“小布头丛书”收录的新版本,插图作者是曾经获安徒生奖提名的裘兆明女士。好么,经过热身,孩子们已经等不及了。赶快开始吧。“要讲唏哩呼噜,就得先讲唏哩呼噜的爸爸和妈妈。唏哩呼噜的爸爸是一头猪。他娶的太太嘛,真巧,也是一头猪。有一天,这位猪太太给猪先生生了一大窝孩子。猪先生快活极了,他说:‘哈,这回我就是爸爸啦!’”读到这里,孩子们已经开始乐起来。别着急,还有更可乐的呢。“他站在一旁数:‘一、二、三、五、六……’猪妈妈说:‘错啦,三完了是四!’猪爸爸又从头儿数:‘一、二、三、四、五、六、八……’猪妈妈说:‘又错啦,六完了是七!’猪爸爸就第三次从头儿数。他一直数了18次才数清楚。”

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把孩子们逗得哈哈大笑了!怎不叫他们喜欢。不过小猪唏哩呼噜并不是为了逗笑而诞生的,他有傻孩子傻福的憨厚,也有大智若愚的机智,更可贵的是,他善良、勇敢、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傻得执着,傻得可爱。孙幼军先生在唏哩呼噜身上寄寓了完美的儿童形象,虽然完美,但很真实、质朴。听说他曾经获得过“小布头”和“怪老头儿”的美称,我想还应该加一个——“唏哩呼噜”。那次给孩子们的朗读在一片笑声中告一段落。老师告诉我,孩子们很喜欢听,他们时常问“阿甲叔叔什么时候再来?”我很感动。这真是多亏了怪老头儿的唏哩呼噜呀。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书展上,我终于见到了期盼已久的《小布头新奇遇记》。跨越了42年,小布头终于来到新世纪孩子们的身边。仍然是作家孙幼军,仍然是画家沈培,可是都从叔叔变成了爷爷,两位老伙伴再次并肩合作,为孩子们继续演绎那迷人的奇遇。

新奇遇从上次奇遇的“后来呢?”继续开始。小布头几经辗转,成为了男孩子朵朵的知心伙伴,他甚至坐飞机去了美国,陪伴朵朵度过了一个不那么平静(甚至可以说有些眼花缭乱)却也很温馨的幼年时光。小布头的新奇遇更像是一部温馨的家庭故事。在孩子好奇的眼中和脆弱的心灵里,大人世界的纷扰和无奈,引起了种种不安和疑惧。年届古稀的怪老头儿在故事里对孩子注入了深厚的同情和无尽的慈爱,他指派小布头代替自己给孩子最大可能的慰藉。如果说40年前的小布头充当了一个为孩子现身说法的榜样,那么这个新小布头却是孩子的玩伴和代言人,他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请大人们好好看看自己和孩子。

“嗒—嘀—嗒—,嗒—嘀—嗒—”。小布头迷们,还等什么呢?[笔记十八]阅读时间——译自艾登·钱伯斯《阅读环境——大人如何帮助孩子们享受图书》第8章

做一个阅读者意味着自己阅读。任何一种阅读都需要时间。如果上述主张成立,那么下面的道理就是不言自明的。希望孩子们成为阅读者的大人,应该确保他们有时间自己阅读。一些老师发明了如下缩写词,写进学校活动的日程安排中:·DEAR:(Drop Everything and Read)放下所有事情并且阅读。

·USSR:(Uninterrupted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不受干扰的持续默读。

·SQUIRT:(Sustained Quiet Uninterrupted Independent Reading Time)持续的安静的不受干扰的独立的阅读时间。或者简单的说,就是阅读时间。数年前,约翰·温勒就此问题做过如下总结:

1、必须给每个学生阅读的机会,按照他自己的速度,选择对于他难度适合的阅读素材。阅读需要频繁练习。(注:原文Some reading requires frequent practice.不明为何作者使用“some reading”。疑为印刷错误。)

2、没有哪个老师能判断,哪一本书能够满足学生个体的智力需求或感情需求。因此必须有大量的书供选择。

3、这样的阅读不能安排在学生的空闲时间。在许多学生的家庭中,严肃的阅读根本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电视,凭借自身的优势,已经成功消除了培养严肃阅读习惯的冲动,严肃阅读早已不再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社交模式。

4、老师不要总是卷入到对每本书的表态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不睦,可能导致学生对阅读产生情感障碍。面对那么多班上的那么多学生,老师往往不可能适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常有这样的例子,前任老师可能已经把学生对阅读的不满情绪留给了后任。

5、对于每一位学生应该选择读什么,老师是不可能逐个、全程跟踪的。而如果只进行有指导的阅读,那么整个班级的阅读口味只能代表老师的,而不是他们自己的。

6、如果某个孩子只阅读“垃圾读物”,那么应该好好想想这事,并抽另外的时间专门对付。

7、许多文学大师都曾在小时候从范围广泛的、随意的阅读大餐中获得营养。

8、孩子必须学会用自己的眼光来辨别。如果允许学生接受或拒绝,他会很快自己学会用更高的标准选择读物;如果他的老师试图告诉他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效果反而不佳。

温勒强调:如果我们希望让孩子们在成年后成为忠诚的阅读者,我们就必须抓住最佳时机,在他们的童年期和青春期,让他们频繁地、有规律地进行阅读。安排孩子们自己阅读的频率应该是怎样的?最适宜的安排:孩子16周岁以前,在校期间每天应该安排一次无指导的、独立的阅读时间。聪明的家长还应该鼓励孩子们在家里自己阅读,特别是在周末和节假日。

每次这样阅读的时间应该多长?简单的回答是:只要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能使他坚持下来的长度,然后再延长一点。不过很自然,这个长度还受其他因素的限制。低幼孩子的注意力区间比大孩子的短。成长于一个有阅读习惯的家庭,或是已经习惯了很投入地读书的孩子,会比那些成长于无阅读习惯的家庭的孩子,阅读更长的时间。在管理良好、设施齐全的教室中学习的孩子,会持续阅读比较长的时间;而那些不幸遇到不关心、不支持独立阅读的老师(不良的态度),或在毫无吸引力、很不舒适的教室(不良的设施)中学习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阅读的时间会较短。

同样,你也不能指望一个班级,以前没有自己阅读的习惯,因为有了一位新老师,规定了一个固定的阅读时间,孩子们就突然间接受了。他们必须做一些准备,甚至可能要逐渐地去适应。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好主意:当你解释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后,在每次阅读活动单元,抽部分时间大声读给孩子们听,因为这样能让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使他们的意识协调于故事的氛围中。在剩下的时间中,让孩子们自己阅读自己的书。这段自主阅读的时间逐渐加长,直到他们习惯了这种阅读活动,阅读的持久力不断增强。一旦他们习惯了自己阅读,就可以在这个阅读活动单元不再先大声读给他们听,大声朗读可以安排在其他的独立时间。一个通常的合理的目标是:7岁以前,每个单元至少15分钟(可能的话一天两个单元);9岁以前,每个单元30分钟;13岁以前,每个单元40-45分钟。

不受干扰的持续默读(USSR)当然,这里提到的时间长度是阅读的期间,不包括安顿的时间,或准备的时间,或老师指导的时间。不受干扰的时间。这不是老师检查学生的功课,或听他们大声朗读,或在教室里转来转去做些杂事的时间。实际上,要让孩子们更愿意自己阅读,重要的是,在相同的时间里老师也应该自己阅读。持续的阅读。如果我们能确保不受干扰,就能很好地实现持续阅读。但是人都会有需要别人鼓励的时候。孩子们有时会缺乏意志力,老师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让他们安顿下来,开始阅读。有效的办法是,确定一个固定的时间,到时候每个人都知道该阅读了。就象在宗教仪式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时刻会平息我们的意识。有些学校在同一时间全校进行这样的阅读活动,有些学校则把阅读时间的决定权留给各个班级的老师。安静的阅读?越是长大,我们越倾向于安静阅读。低幼儿童常常一边阅读一边说话。他们相互为同伴指指点点,他们大声笑,他们大声说故事,他们大声评论,还会即兴表演。不过,他们似乎并不觉得相互之间有影响,旁边的孩子也同样这样做。对于他们来说,坚持要安静不但没有必要,而且可能会让他们无法阅读。9岁而且愿意自己阅读的孩子,很能理解他们在阅读时间不应该干扰其他人,到这个年纪应该安静下来了。

我曾经访问过一个9岁左右孩子们的班级,正好是他们的阅读时间。一些孩子独自坐在课桌前,另一些在阅读角的地上伸展着。有三个男孩围在一个课桌上看一本图画书,一边在交头接耳。还有一对对的孩子安静地合看一本书。房间里并不是绝对的安静,但低语声对谁也没有影响。老师自己在读一本小说,每隔几分钟她会扫视一下教室,看看是否一切正常。整个阅读时间有25分钟,在这期间她有几次走动,特别关照那些看不太清楚的角落。只有一次她不得不制止一个公开准备调皮捣蛋的孩子。她先给了他一个“注目的警告”,当她发现这还不管用的时候,便用手指又给了一个警告。他想一想还是放弃了,继续读自己的书。

这是在3月份。这位老师是在前一年的9月接手这个班的。在此之前,他们被调教得很糟糕。没有人给他们时间自己阅读,也没有人为他们创造其他的阅读条件。这位老师足足花了三个月(一个学期)的时间让他们习惯有阅读时间。可是现在,她告诉我,如果有什么事情干扰了每日阅读时间的正常进行,孩子们就会抱怨。

下面还有另外一位老师的简单笔记,记录了开始固定阅读时间活动的收获。他在一个只有两个班级的乡间小学任教,在一年的时间里,他一直致力于改善学校的阅读环境。他从低年级的班级着手,孩子们的年龄在8至11岁之间。

从一开始,独自默读活动就获得了成功。小一些的孩子读图画书,有些人并不投入,他们快速翻动书页,用书在面前的课桌上堆得老高,有时也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书。但我坚持让他们正确养成使用书的习惯,让他们知道这是一种被认可的社交活动,用书把他们围起来,直到他们变成安静的、自愿献身的阅读者。那些擅长阅读的孩子变得非常投入,显然从这种阅读活动中获益不少。开始一段时间,有两个孩子遇到了困难。一个女孩无法坚持20分钟安静阅读,而一个男孩总是选择自己无法卒读的书。两个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并且学会了如何支配这段阅读时间。(1988年,英国牛津郡柴尔德雷小学,霍华德·毕格斯)

如果要让我列出在阅读环境方面最不可缺少的因素——那些如果没有我们就无法帮助孩子们成为阅读者的因素——我会列举四个因素,而将阅读时间排在第一位。另外的因素中,一个是精选的图书储备,另一个是大声读给孩子听。第四个因素不在本书中讨论,因为它讨论的是阅读指导问题而不是阅读环境问题。在阅读功能圈中它归属于“反馈”的范畴,讨论老师如何引导孩子们讨论读过的书。我会在同时出版的另一本书中详细讨论:《告诉我:孩子、阅读和谈话》。很显然在以上四个因素中,阅读时间是排第一位的。如果没有阅读时间,即使拥有丰富的图书储备,却一本也没有人读过,那有什么用处呢?如果大多数孩子对所讨论的书一无所知,那么讨论又有什么用处呢?大声读给孩子听,确实有其独立的价值,但是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孩子们成为阅读者,那么只是大声读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孩子们自己阅读呢?这很清楚,提供阅读时间是所有阅读活动中关注目标的因素。实际上,要评判一间学校的质量,可以看它是否重视提供阅读时间,而且还要看它在此问题上是否有决心和力度,确保阅读时间不被其他的事情所干扰。【作者简介】艾登·钱伯斯,澳裔英国作家。曾担任过英文教师,后专职写作,并与妻子创办了一间专门出版教育专业书籍的出版社。主要创作少年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礼物收取者》《破晓时分》《来自无人区的明信片》《在我坟上起舞》,以特别注重创作者与读者间的交流而闻名。他同时致力于儿童阅读的研究和儿童文学的推广工作,其成就甚至超过其在儿童文学创作领域的成就。他这方面的著名作品有《如何向孩子们推荐书》(1983)、《阅读环境——大人如何帮助孩子们享受图书》(1991)、《告诉我——孩子、阅读和谈话》(1993)、《聊书——关于文学、创作和孩子的杂谈》(1985)。2002年钱伯斯以其在儿童文学创作与推广领域的杰出成就,而被授予了国际安徒生奖。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看图片详细信息

按此查[笔记十九]钱伯斯阅读循环圈——根据钱伯斯《阅读环境——大人如何帮助孩子享受图书》一书编译整理在钱伯斯的每一本讨论儿童阅读的书中,都会有一个如下示意图,展示他有关儿童阅读理论最核心的要素。在《阅读环境》一书中,他全面介绍了各个要素的概念,并重点讨论了有关选择和阅读的问题;而在该书的姊妹篇《告诉我——孩子、阅读和谈话》一书中,他重点讨论了有关反应的问题。【什么是阅读环境】“所有的阅读都是在某个地方发生的。每个阅读者都知道,在哪里读会影响到我们读得怎样。”仅仅从字面意义上来看,钱伯斯的“阅读环境”似乎只是指进行阅读的时间、地点、位置、设施、布置、人群、氛围,等等这些外在的因素。其实并不尽然,钱伯斯特别强调,“阅读环境”还包括我们——引导孩子的成年阅读者与孩子的态度,以及影响态度的相关因素。他使用了一个心理学词汇:心理定势(set)。

他提醒每一个希望把孩子培养成“自愿的、渴望的、而最为重要的是——有思想的阅读者”的成年人,包括老师、家长、图书管理员,需要了解如何为孩子们创造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什么是钱伯斯阅读循环圈】这是一个示意图,显示阅读活动的整个进程。钱伯斯自己曾经是英文教师,后来在从事写作和出版的同时,仍然继续儿童阅读方面的研究工作,他本人是多个阅读教学研究小组的成员,同时也兼任教师的辅导员。这个示意图是他经过多年教学和研究而总结的,并被广泛地接受。他认为,每一次阅读都是由一系列的活动组成,每一个活动引导至下一个活动。但是阅读活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直线型的,从A到Z,而更象是一个循环圈,活动的结束将回到开始。需要说明的是,他的循环圈并不是封闭的、单调重复的,他所致力的是让这个循环圈产生螺旋上升的力量。

【循环圈的构成】

(一)选择。所有的阅读从选择开始。因此在开始阅读前,必须有足够的图书储备可供选择。但光有储备也是不行的,图书应该是可以接近的,不是束之高阁仅仅作为摆设的;图书还应该进行展示,以刺激阅读者的阅读兴趣。选择本身就是阅读活动非常重要的部分。

(二)“阅读”。这个引号是钱伯斯加的。他感觉很难在英文中找到一个准确的字眼表达自己的意思,因为他试图强调,“阅读”并不等于拿着书,让印刷体的文字在眼前晃过这样的活动。他的打着引号的阅读是指,“把文字从书页中汲走”。如果用中文表述它的反面,大概是:死读。

钱伯斯特别强调,阅读时间是阅读环境的四个最核心要素的首要的要素。阅读可以有听别人读和自己读两种方式,当然自己读是最终的目的。

(三)反应。阅读任何东西都会产生反应,文学阅读所引起的反应通常被描述为“高兴”、“厌倦”、“激动”、“有趣”、“享受”、“狂喜”等等。为了帮助孩子们成为有思想的阅读者,必须关注这样两种反应: 第一种是,很欣赏某本书,希望能重新体验一遍快乐。往往表现为:渴望重读,或阅读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或阅读同类的作品。就这样,我们回到了阅读循环圈的起点,重新选择、重新开始。第二种是,很欣赏某本书,忍不住想找人聊一聊。我们希望其他人,特别是自己的朋友一起来体验。聊书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非正式的闲聊;一种是正式的谈话,比如课堂讨论。如果恰当引导,也能帮助阅读者的循环圈进入螺旋上升之势。

(四)有能力的成年阅读者。如果能有一位值得信赖的、很有经验的成年阅读者帮助和示范,阅读学习者遇到的所有障碍都可以被克服。因此这个要素被置于整个阅读循环圈的中心。

需要强调的是,钱伯斯并不否认阅读学习者之间相互进行学习的效果,但他认为“阅读既是艺术也是工艺”,也就是说,仅仅去了解别人的经验是不够的,必须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真知。因此有能力、有经验的成年阅读者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

[笔记二十]如何激发孩子们整个学年都来阅读

* 以下笔记编译整理自《为书痴迷!—让孩子们爱上阅读的活动和设计方案》(作者:PatriciaTyler Muncy)一书。这是本非理论型的书,作者曼西女士是一位曾从事16年阅读教学、研究和教育管理的阅读监察员(大概类似我们的“教研员”),退休后兼任教育顾问并在大学兼职任教。她在这本书中为学龄前到小学6年级学生的老师们,提供了160多种游戏、设计方案和活动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对阅读终生的热爱。这些方法和方案设计是作者多年的经验总结,不但有趣,而且充满热情。

第一单元:如何激发孩子们整个学年都来阅读本单元可以看作整本书的纲要。它介绍如何创造性地布置教室、营造气氛,把欣赏图书、享受阅读作为头等大事。具体而言,就是每天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为孩子大声读、持续默读,并利用其他的时间让孩子们从阅读中找到乐趣,让孩子们来聊聊他们正在读的书。总之,我们需要看看都能做些什么,确保我们的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者、渴望的阅读者、终身的阅读者。本单元讨论的题目: l妥善安排时间:大声为你的学生读书 l与孩子们热烈地谈论书 l“推销”的技巧 l“诱饵”技巧

l孩子们相互“推销”他们的书 l展示图书 l阅读角的布置 l持续默读 l超越基础练习

l警告:过度技能训练将掩杀热情

l辅助学习科学与社会课程的非虚构类书籍 l图书讨论小组 l图书反馈日记 l对阅读的期望

l让自己沉浸在孩子们的书中

【大声为你的学生读书】在此题目下,作者强调“每天大声读给学生听的方法,是达到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核心的、最重要的方法。通常也是阅读技能指导的最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适合从学龄前到八年级(相当于我们的初二)的学生。【与孩子们热烈地谈论书】我们需要在整个学年,日复一日地与孩子们谈论书,因此“如何谈论书”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在谈论好书的时候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作者写道:“有时你可能很想告诉班上的同学,前一天晚上你刚刚读完一本好得不得了的书。有时你可能很想告诉他们,你刚刚读完一本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书,你告诉他们你是如何读啊读,一直读到凌晨4点钟。然后请你的学生也来谈谈相似的经历,谈谈他们是否遇到过某一本书,读着读着把该睡觉的时间都忘了。或者你可以让他们到黑板上来写下某本书的名字,这本书是夜晚躲在被窝打着手电筒读完的。”

(这个说法让我想起初一的时候在路灯下读《射雕英雄传》小册子的情景,家里和学校都不能读,而第二天又必须还,只好……大家不妨回忆一下类似的经历。引起我们极大阅读热情的书,往往被认为是“不该读的”,或者是在“不该读的时候”读的。)“在一个雨天的下午,你可能很想去看看某本在持续默读时间你读过的书,这时你可以告诉孩子们,如果是在家里,在这样一个雨天的下午,你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蜷缩在起居室的大座椅上,读整整一个下午的书。”“在一个大雪天,这时雪正下得紧,你也许很想告诉孩子们这种天气最适合把自己埋在一堆可爱的书里。也许就在这天的下午,你宁愿把课程重新安排一下,让孩子们整个下午都埋在可爱的书里,品尝阅读的快乐。”【“推销”的技巧】这是另外一种“热烈谈论”书的技巧。隔一段时间,你可以挑选三四本好书,你很熟悉也很有把握孩子们会喜欢的书。然后向他们介绍,告诉他们为什么你觉得他们可能会对这几本书感兴趣。(这让我想起一位中学校长曾介绍过的经验。她说,教书就是一种“推销”的艺术——把“我要你读”变成“你要读”。)【“诱饵”技巧】诱饵技巧真的很奏效。你可以拿起一本你很有把握班上孩子们会喜欢的书,大声给孩子们读前面的一、两个章节,直到孩子们真的被故事吸引住了,然后再把书放到班级书架上,告诉他们如果感兴趣的话就自己去读。这种方法可以每隔几周实施一次。【孩子们相互“推销”他们的书】让孩子们有机会在班上相互“推销”读过的书。哪一位同学读完一本特别棒的书,可以请他向班上其他的同学介绍,不必介绍太多,只要介绍到刚好能勾起其他同学的兴趣为止。如果孩子们愿意玩得很深入些,可以搞一个广告推广活动,通过口头介绍、表演或者张贴海报的方式。这种活动需要基于孩子们真正的愿意交流、分享的热情,而不应该变成一种读书汇报活动。(前不久“亲近母语”课题组举办的孩子们相互推荐书的活动就是这类活动的典型范例。感谢亲近母语老师在如下网址的实录:)http://chat.pep.com.cn/lb5000/view.cgi?forum=6&topic=6220【展示图书】这个题目下主要讨论如何利用班级的资源、学校图书馆和地方图书馆的资源,在班上给孩子们布置一个展示书的角落。(在这方面,国外较发达的国家与我们相比,优势非常明显。不过利用现有的、有限的资源,通过日常的展示培养孩子们对书籍的亲近感以及对阅读的持续热情,这也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阅读角的布置】因地制宜,应该是布置阅读角的一个基本原则。作者在本章表现出的趣味和创意很让人赞叹,我来扫几幅图供大家欣赏吧。关于“教师在读故事的时候要选择长一些的故事呢?”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第一,由于大多数孩子还没有尝试过听人读书的经历(也许有听人讲过故事),而且往往“听人读故事”被误解为给小小孩做的活动,所以有些孩子开始会很不适应,甚至有些比较大的孩子(如果到4年级才开始读,我想他们多半开始会反感的)会表现出厌恶。所以通常可以先从相对较短的故事开始读起。

第二,故事的长短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故事本身的趣味性,还有故事是否适合大声读。有时候,老师希望把自己认为好的作品读给孩子听,孩子却表现得不是很投入。其实大人读给孩子听,本质上还是孩子自己阅读,大人是一种中介、一种示范、一种把文字活生生地表现的媒介,所以标准应该还是孩子们自己的喜爱。当然这种趣味是可以潜移默化培养的,但往往需要多一些耐心。另外,国内的大多数作家在写作品时并不考虑作品的可“大声读”性,所以当我们选择一部作品时,最好先默读、再试着大声读,找找感觉。国外的许多儿童文学作家往往考虑到这种需要,但我们的翻译者也未必考虑到,所以翻译作品的可朗读性也不一定好。总之,最好先试试。在中国作家中,我强烈推荐孙幼军先生的童话和小说,他在写作时常常自己先读,用他自己的话说有点像“神经病”一样。他的作品中适合低段孩子的作品,我认为首推《小猪唏哩呼噜》,适合中高段孩子的作品,有《怪老头儿》和《神秘的大鸟》。国外作家的作品,我建议认翻译者,强烈推荐任溶溶先生的译作,他的译作有很多,我觉得最适合大声读的是他翻译的英国作家达尔的作品,如《詹姆斯和大仙桃》(适合中低段)、《女巫》(适合中高段)。第三,为什么稍长的作品更好?有好几个理由:

1、孩子们听故事是上瘾的,他们如果喜欢一个故事,总是问“后来呢?”,如果故事长些,会激发他们较长期的热情,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的。

2、孩子对故事的注意力与成人不大一样,他们非常关注细节。比如我们读到:“嗖”的一声,一只狐狸从树丛中窜出来。成年人会关心这个狐狸从哪里来这类比较实际的问题,而孩子们却会关心窜出来的声音,狐狸的样子,或是名字之类,在大人看来有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一个比较长的写给儿童的故事往往由一大堆细节构成,这些细节有时在成人的审美观点看来有些多余,但在孩子看来却是至宝。所以在给孩子读故事时,往往要更加注重细节。(我自己经常听三国演义的评书,寻找这种挖掘细节的技能)

3、比较长的故事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它会激发孩子们好奇心!一个《小布头奇遇记》,大概适合给学龄前到3年级的孩子读,长达10万字的作品,每天15-20分钟,大概要读两个星期。以前在“小喇叭”节目读的时候,孩子们每天到点就迫不及待等在收音机前,那个场面真是壮观。如果你能找到这样的故事,一定会很开心的。有时候,也可以使用“诱饵”战术,把孩子们的瘾头勾起来,就让他们自己去找来看。

所以,我比较倾向于推荐较长一些的作品。

[笔记二十]续前

【持续默读】(与我前面读到的几本理论性相对较强的书相比,本书更侧重于经验。)作者认为,将持续默读(SSR)作为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课程,是培养学生对阅读终身热爱的必要手段。每日设定15-20分钟,在这段时间学生们放开手头上的任何事情,纯粹为了快乐去阅读,可以选择阅读图书书或者杂志。

在持续默读时间,老师自己也要来享受阅读,这非常重要。“许多学生在家里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大人在读书或者看杂志。我们告诉他们读书很重要,书中有乐趣。但是,如果在他们“真实的”世界里从未见到一个大人在读书,那会形成理解上的鸿沟。我们要让孩子们看到我们在持续默读时间是如何阅读而且如何享受的。”作者还提供了另外一个重要的理由。她发现,这15-20分钟的时间往往足以引起一个人对某一本书的兴趣,所以一旦持续默读时间结束后,孩子们往往会迫不及待,一旦有机会就会把书找来读下去。如果用来持续默读的书籍是从图书馆借的,他们会想办法从图书馆把书借出来。这会增加不少机会,让学生们愿意把书借走,带回家去读。若能如此,夫复何求?

【超越基础练习】(作者在这里使用的词汇“Basal”是基础的意思,从上下文来看,大概是指美国语文教学中一种阅读基本训练。)

“学生们通常觉得阅读是很让人厌烦的事情,伴随者一堆困难的功课。他们以为,真正的阅读就是读一堆阅读基础训练书,做大量的练习和作业。这样的阅读指导程序的确也曾经造就过一些好的阅读者,但同时也早就了更多的糟糕的阅读者。这种类型的阅读指导,造就了一个非常巨大的群体,他们无法享受阅读,他们并不为了乐趣而阅读,他们从来都不能发现书的魅力。”基于这样的理由,作者倡导脱离阅读基础训练的阅读指导,这样学生们的反应会更加积极,而且作为指导者本人也会更喜欢。【警告:过度技能训练将掩杀热情】(在本节中,作者继续反对将阅读作为一种纯粹的技能练习。)“在不少班级,学生每天被要求完成许多阅读技巧/技能练习题。这些阅读技巧/技能练习题通常由一个个孤立的技巧/技能类型组成。”

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会觉得这些练习题很容易,他们早已通过自身的阅读经验获得了这些技巧;阅读能力平平的学生则会发现每天用在阅读上的三分之二的时间要来对付这些练习,他们中的许多人会因为感觉枯燥而失去对阅读本身的兴趣;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会感到更为吃力,挫折感伴随着大量的错误,而且这些孤立的技巧对提高他们的阅读技能也毫无帮助。“我们都知道,就像别的技能一样,培养阅读技能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而且我们清楚,孩子们从书中越多发现令他们着迷的故事,他们就会更加陶醉于阅读。同样,如果他们能更陶醉于阅读,他们就会更加愿意读。”“如果能清醒地认识这一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时间为了快乐去阅读。这样,我们就需要最大可能地把阅读练习册、练习题裁减掉,把孩子们解放出来。”【辅助学习科学与社会课程的非虚构类书籍】(本节讨论如何使用这些书籍拓展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略。)【图书讨论小组】“回忆你的孩提时代。你还记得,当你读完一本好得不得了的书时最想做什么吗?你还记得,你非得告诉某个人一本书的情景吗?你还记得,自己是怎样激动地向爸爸、妈妈或是别的朋友介绍一本书里发生的故事吗?你还记得,如果恰好某个人正好也读过这本书,你们可以真正地讨论这本书,比较最喜欢的段落,讨论故事主人公的言行,展望在故事结尾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你还记得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吗?”作者在本节介绍的是如何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的经验,她强调凭借我们的真切体验去理解孩子们的体验,并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去鼓励孩子们热烈讨论,以达到相互激励并激发对阅读更深更广泛的兴趣的目的。作者认为,在4年级以上最适合组织图书讨论小组活动,但在3年级组织往往也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每个小组可以少到只有两个学生,也可以多到六个学生。他们讨论的书可以是已经读完的,也可以是正在读的书。讨论图书的时间可以是预先安排好的,也可以是随机组织的。关键在于要让孩子们参与,不要成为老师引导的讨论,而是孩子自己引导的讨论。

大多数情况下,让孩子们进行分小组的讨论并不困难,孩子们可以讨论得很热烈。但是某些小组也会出现沉闷、平淡而且乏味的讨论场面。你需要想办法做好示范。比如,请一组讨论得热烈而且有趣的小组给大家演示。(读到这里,我意识到某种文化上的差异。我感觉,如果我们的老师选择这种方式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表现得不那么尽如期望。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比较倾向于总是让孩子们表达“正确的”看法,而西方的教育理念更倾向于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看法。记得一件小事。有一年有一项英国人发起的文化交流活动,几家英国的学校到北京的小学里物色一批优秀的学生,准备送到英国免费就读几年。当时来物色学生的小组并没有查看成绩单或关注英语成绩,只是请北京的学校组织孩子们分小组讨论,他们选中了讨论最热烈的小组的核心人物。他们认为,这些是最优秀的学生。很显然,这些学生在我们自己老师的眼里未必是最优秀的。这大概就是文化上的差异。)【读书反馈日记】“对于4-6年级的学生,读书反馈日记可以帮助他们成为小书迷。读书反馈日记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们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情境和作者使用的各种技巧的理解。”

有关读书反馈日记(或者说读书笔记)的好处其实是很好理解的,但是真正的难度是如何让孩子们愿意写。在这方面,作者有些独特的创意。关于读书反馈日记的制作。作者建议可以采用自己手工制作的本子:给每个学生8到10张纸,再发给一张墙纸样板纸(这种纸看来在美国的普通商店里有卖),用墙纸做封面,折成一本书,然后装订好。

这种读书反馈日记更像是杂志,不需要天天写,是在孩子们读完一本书后写的,或者一个星期写一两回。内容可以比较随意,只要与所读的书相关,有一定内容,不是诸如“这是本好书。我喜欢。我想你会喜欢的。”之类话就行。这种笔记也不是作为作业要交给老师批改的,可以带一些游戏色彩,交给家人、朋友或者在同学之间交换读,读的人要写上意见。优秀的篇章拿出来朗读,或者合集在一起发表。【对阅读的期望】在本节中,作者告诉你,你的期望很重要!你期望孩子们从图书馆借书来读,你期望他们在学校时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读,你期望能将自己对书的热爱传导给孩子,你期望孩子们像你一样觉得如果找到一本好书而能读一整天该有多好,你期望孩子们能够回家继续读……要知道,你的清晰地、积极的期望将能够真正实现!因为你的期望可以是孩子们行为的强有力的动力。【让自己沉浸在孩子们的书中】“要想让孩子们对书产生最大的热情,你必须能够有意识地与孩子们讨论具体的书,向他们个别地或集体地推荐书,挑选适合大声为他们读的书,为特别的目的选择合适的书,能与孩子们热情地谈论书和作者们。为了做到这一点,你必须熟悉大量的孩子们的书。”“一旦你开始读孩子们的书,你会发现很难停止下来!”“当你越来越熟悉孩子们的书时,你就会经常使用这些新的只是来为班上的孩子们挑选书,你就能真正地与孩子们聊这些书。”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小的假设的试验。我来跟你讲10个故事,要求你每个故事都必须复述一遍,我们想想: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听我讲故事?

如果我们再加一个假设:复述故事完成得最好的人,可获得一台36吋彩电的奖励。(听起来有点像“开心辞典”!)我想听众还是会很有心情来听的。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奖励刺激呢?

我认为,如果听故事的人把听故事看作一种任务,就很难保持很好的兴趣和动力。另外,我也发现虽然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但不同的孩子对故事的记忆和反应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可以相当准确地复述故事,这种孩子有比较好的语言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孩子却只能记住故事中一些让他激动的东西,其他的东西说不出来,这种孩子将来可能适宜去做一些类似运动这样需要激情的活动;有的孩子则更为奇怪,他们复述的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故事,和原来的故事关系不大,这种孩子往往想象力非常丰富,将来可能适宜去做一些需要幻想能力的事情,比如文学创作、艺术创作……总之,我觉得让孩子复述故事,可以算是与孩子们聊故事的多种方式之一,有时候也是很好的对孩子性格倾向、注意力的测试,但如果变成一种日常的经常性的活动,并成为某种评价的依据,反而会扼杀部分孩子的热情和想象力。我很欣赏歌德母亲的做法。她给小歌德讲故事的时候,往往只讲一半,后面的故事让歌德自己去编,然后再让歌德自己去比较别人的讲法。当然这也是多种好方法中的一种。如果使用这样的方法,有一本书特别值得推荐。意大利作家罗大里的《童话故事游戏》,这本书里的每一个童话故事都讲到一半暂停,作者设计了三种结尾,有的甚至是用插图又描述了第四种结尾。这里也有个别童话故事本来是老套子,比如俄罗斯童话“拔萝卜”,在罗大里的笔下,传统的萝卜甚至可以是宇宙飞船!有趣极了

这本书的介绍还可见以下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club/pdf/不习惯阅读PDF格式的朋友可能难以浏览,我把这个特刊的序附在后面。以我现在的观点看来,这个“读书计划”的序言(成长秘籍)的描述基本上还是成立的,但是书目在整体上还是很不充分,个别地方也有陋识。

不过有一点我还是很想坚持,就是年龄只能是一个参考线,重要的是阅读开发的程度。如果精心培养,一个孩子完全可以在轻松自如的状态下,在10岁左右达到一个普通成年人的阅读能力(我们定义为中级阅读阶段);而如果无意塑造甚至抑制发展,一个孩子到了高中也仍然是混混沌沌的阅读起步阶段。为孩子设计一个长期的读书计划。是否是好事情?我是这么看的。如果从抽象的意义看,就是说大体上作为一个方向,为了达到让孩子尽早热爱阅读,愿意把阅读接受为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做的、天大的好事!但是,如果从具体的意义看,制定出具体的书目,争取让孩子在每个阶梯都去读推荐的书。我觉得这样做不妥。为什么不妥?我本来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觉得这样很乏味。说老实话,我觉得《一生的读书计划》这本书就很乏味,当然我也读这本书,但只是作为一种很特殊的资料,它介绍那些名著的相关背景角度比较特别。我是个阅读的自*由主义者,总觉得没有什么非看不可或非不可看的书。

以前我在教书的时候,校长让我们给正在读大专的学生推荐一些不限定于专业的书。我推荐了4本可能被认为是最古怪的组合:一本是贾题韬先生写的象棋入门书《象棋指归》,因为这本书对于无论是否会下象棋的人,都会是非常有哲理的书;一本是叶嘉莹先生(女性,尊称为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实际上是一个巡回讲座的录音记录,我觉得特别能帮助一个人去理解文学、文化内在的一些东西;一本是房龙的《人类的故事》,这是一本我觉得几乎是不能不看的书;一本是贝卡利亚的《犯罪与刑罚》,很有意思,这位作者写这部法学名著的时候几乎是个法盲,而且只有26岁。

这4本书确实是当时我读过的最轻松却又影响至深的书。但我把它们推荐出来,并不代表别人一定要去读才怎么样,我只是想告诉看到这个推荐的人:读什么书都可以,关键是一定要能让你感到真正的愉快,要能对你产生深刻影响的书。

最近给我极大启发的一本书是Nodelman的The Pleasus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台湾有中译本,译名是《阅读儿童文学的快乐》)。他非常好地解决了我的“为什么不妥”的问题。

他解释到,阅读(特别是儿童文学)的教育是一种“学徒型”的模式,大人(家长或老师)应当是一个热情的阅读者,才能培养出一个真正热情的自愿的终身的阅读者。一个热情的阅读者,一定要好好回顾和反省自己的成长经历,凡是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就不应该强加给被培养的未来阅读者。他列出了一些热情的阅读者所不愿意的事情,其中第一项就是:

“热情的阅读者,不愿意去读那些只是因为别人认为他们必须读而不得不读的书。他们要选择自己愿意读的书,在自己愿意读的时候去读。他们会在图书馆、书店浏览,他们从朋友那里、从书评中、或者从其他的什么地方获取图书的信息,然后选择读或者不读。正如钱伯斯所说:‘无论某个书目的选书做得多好,人们也不可能通过阅读这个既定菜单推荐的书而成为自愿的阅读者。……只有在遵从我们自己的直觉和趣味时,我们才能非常愉快地成为自愿的阅读者。’(引自《阅读环境》)”

你看,我一下子找到了两个支持者:Nodelman,加拿大教授,当今英文儿童文学理论界的权威;Chambers,英国作家,也是大师级的儿童阅读专家,也2002年国际安徒生奖得主。

但是,话说回来,我认为适合的推荐书目也是必须的。如果沿着钱伯斯的“菜单”的比喻,我认为好的推荐书目应该是一场大型的圣餐的大菜单。参加圣餐的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随意挑选,吃饱吃好就行!而且也应该允许自带食品饮料,免收“开瓶费”。我见过三种国内出版的有关给孩子推荐书目和阅读计划的书:一本是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孩子一生的阅读计划》,名字很好。这本书试图在10万字内,介绍家长在孩子0-18岁间应该就阅读问题所做的努力。这本书的整体创意还可以,不过最大的遗憾是,显然作者自己并不怎么读孩子们读的书,而且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另外,在儿童的文学教育理念上相当陈旧。这种理念可以一言以蔽之:儿童文学就是教育儿童的文学。

一本是宁波出版社的(名字忘记了),好像是孩子应该读的书之类。这本书有两大遗憾:第一,书中介

第二篇:《大声为孩子读书吧》——读《朗读手册》有感

《大声为孩子读书吧》读《朗读手册》有感

你或许拥有无限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史斯克兰·吉利兰

这是《朗读手册》封面的一句话,对这句话我感触颇深。

对于我们很多农村的妈妈来说,也许物质上我们不是很富有,但是我们可以给孩子一笔宝贵的财富,那就是故事,我们可以做一个故事妈妈。这是一个最简单而又最难坚持的一件事。

《朗读手册》这本书前45页我看了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下面将我的一些体会分享给大家。

一、为什么朗读?

每次我跟家长们讲座,建议他们给孩子读绘本,他们都会跟我说:我每天工作都很累,还要做家务,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有时间给孩子读书。我买书,让他自己读不就行了吗?我这么大了,就不用读书了!

这是很多家长思想中的一个限制性信念。他们给自己找了很多理由不给孩子读书。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他们通过听我们的讲座,让他们自己清楚地认识到,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只要我们想给孩子读书,就一定可以做到。而我们关注的焦点不是没有时间给孩子读书,而是我怎样做才能坚持每天给孩子读书。

当然,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学习好。这是每个家长的愿望。然后我就告诉他们,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你就先大声地给孩子读书,做一个爱读书的好榜样。因为孩子有可能不听你的话,但是不会不模仿你的行为。

我们希望孩子学习好,就得清楚导致孩子学习差异的两大因素:

1、掌握词汇是否丰富,决定是否能理解老师的话。

2、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保持时间的长短,是否会倾听。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地图,而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心灵地图,拓宽认识世界的管道。很多家长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其实,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体会到,那些学习不好的孩子一般都是在小时候经常看电视,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跟孩子沟通交流,没有把孩子的心灵地图丰富起来。导致老师上课说话,孩子听不懂。

例如一次数学课,我叫孩子说出题意。可是孩子站起来半天也不说话,后来我一问才知道,她不知道篮子里面放的是什么。当时我就愣了,一个8岁的孩子连青椒这种常见的蔬菜都不认识。那你说,每节课40分钟里面,她得有多少听不懂呢?

所以我告诉家长,如果你想让给孩子学习好,一定要多给孩子读书,在读书后跟孩子沟通交流,丰富孩子的心灵地图。同时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提高了孩子的注意力,培养了他们认真倾听的习惯。这都为孩子学习好打下良好的基础。

很多家长问我,想让孩子学习好有没有捷径?我告诉他们有:那就是坚持两件事:

一是去丰南图书馆办借书证,借书、看书。

二是每天坚持亲子共读15分钟。也就是家长每天为孩子大声朗读15分钟!

还有人说:老师,我们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学习,怎么办?我也会告诉他们去图书馆吧,在那种环境的熏陶下,孩子慢慢就会爱上读书了!我认为这是一个投资小,回报大的事情。因为我知道朗读可以提高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一个会阅读的孩子,学习成绩一定难不了!

当然,虽然我们苦口婆心的说读书的好处,可是还有很多人不愿意读书,甚至是不会读书。他们不知道不读书会有多可怕。

你读得越少,知道的越少。你知道的越少,辍学越早。你越早辍学,越早变穷,而且穷得越久。你越早辍学,入狱的几率越大。

有这样一个男孩,他是家中的独子。因为父亲是招上门的养老女婿。所以姥姥和老爷都非常溺爱这个外孙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行我素。吃好的,穿好的。上学的时候,学习也不好。而且只要哪个老师管得紧了,姥姥还会到学校找老师理论。甚至有一次,老师管得严了,还想在半路上找老师的麻烦。就这样,孩子中学的时候早早就辍学了!

后来这个男孩因为偷盗入狱了,做坐了十多年。出狱后,结婚了,可是孩子过满月后,离婚了。没想到现在又因打架入狱了。可以说,他来了一个现实版的不读书太可怕。为什么他入狱了?因为他处理问题的方式太极端,不符合社会规则。其实,绘本就是教材,它会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等等。如果他小的时候妈妈多给他读书,也许他处理问题就不会这样极端了!

其实,贫穷与文盲是相关的,贫穷与文盲会滋生绝望。

82%的受刑人员都是辍学的学生。

63%的受刑人员是累犯。

低识字率阶层中受刑人员是一般人中受刑人员的2倍。

可见,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他们毁灭我们之前先歼灭他们。一个阅读不够的国家见识不多,见识不多的国家,人民在家庭、商店与投票选举时都会做出糟糕的抉择,而这些抉择最终会影响整个国家无论是文盲与非文盲都会深受影响。

例如:有些地方在选举村长的时候,就给每家每户发一瓶香油。而老百姓们为了一瓶香油,就放弃了自己的立场,这是多么的可悲。

这也就告诉我们,儿童阅读推广工作势在必行。阅读推广人是新兴的职业,任重而道远。我们想引领家长阅读,首先让他们给孩子朗读开始!因为为了孩子,他们愿意改变,孩子是他们学习的最大动力!

二、朗读有什么好处?

朗读的好处有很多,《朗读手册》中清楚地告诉我们:

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

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

你读得越多,你知道的越多;

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

我们要牢记阅读两大定律:

一是人类是喜欢享乐的。

二是阅读时积累渐进的技能。

人的本能都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给孩子读故事,孩子会特别爱听,听家长读故事,会是他们生活中快乐的事情。那么这种快乐就像胶水一样,能粘住我们的注意力。孩子有了这种快乐的感受,他会更渴望阅读,他会喜欢读书。现在很多孩子不爱读书,不爱学习,是不喜欢学习时的感受。

有人认为读书很简单,认识字就行。而有的人却认为读书很难,自己怎么看也读不懂。他们不知道阅读是积累渐进的技能。

阅读就像骑自行车、驾驶汽车一样;为了要做好,你必须去实践。你读得越多,就读得越好!读得不多的学生,就无法很好的掌握阅读。我们作为家长,作为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读书,少一些指责,多一些赞美。让孩子慢慢去学会阅读,体会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

不过,我们要知道:阅读技能的形成贵在坚持!

改变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少说疑问句和禁止句。多说肯定句,让孩子知道该怎么做。

例如孩子在看电视,我们不要说:你怎么还看电视?怎么不读书?其实我们可以说:你先看几分钟电视,然后跟妈妈一起读书吧!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吸引你!

最后我想说:每个人一天都有24小时不多也不少,知识用的地方不同。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有时间自己阅读并给孩子读书的人,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完整的幸福教育生活!

读书提升我们自己的同时,还要努力去影响更多的人读书,激发无限潜能,唤醒心中的巨人,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童阅读推广人!

第三篇:《让我们大声为孩子朗读吧-朗读手册》有感

《让我们大声为孩子朗读吧-朗读手册》有感

寒假里,我细细地品读了美国作家古姆 崔利斯著的《大声为孩子读书吧朗读手册》,感触颇深。他那敏锐的目光、独到的见解和大量真实有效的不加一点光环的材料,唤醒了许多二十一世纪的糊涂虫(自己也是),读时浮想联翩,读后就想做个古姆 崔利斯的跟随者,做只书山中的萤火虫,让这微弱的光芒照亮书山的一角。下面,我也来谈些读后感受吧!

一、朗读

当我看到书中震撼人心的简单论述:“给孩子朗读,能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最终踏上成功的阅读之路。”“读的书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我觉得对不起我的孩子,每当下班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孩子揪着我让我读书给她听时,我总是找出许多不讲的理由。今天看了书后,我打算不管怎么忙,都会抽出一些时间给我的孩子,让我的孩子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

二、环境

来自以色列的研究报告指出:出版物的大环境会对5岁以下孩子的可接触书籍的数量及识字量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这使能多接触书本的孩子在起步时便大幅度领先于其他的孩子。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些经历了高等教育的人们至今都未能理解的。想想真有道理:一些孩子从不看书,到了小学中年级根本就没有看书的习惯,所以阅读应该从小抓起。

三、书店

当我看到书上第182页写道:“‘不准吃东西’的标示被咖啡座的广告所取代,懒骨头椅、舒适的沙发和阅读桌在店内星罗棋布,同时装设了免费的信息终端机;而关门的时间竟是晚上11点,比许多录象带店还晚。”我不禁羡慕起美国人,他们真是人性化呀!前几天,我带着儿子来到新华书店转转。还未正式上幼儿园的儿子兴致勃勃地拿起书让我读,我环视一周,没有一把椅子,于是找了个隐蔽一些的干净地面坐了下来。还没到一分钟,一个恶煞般的营业员走过来,大声呵斥说:“不能坐在地上!”可见儿子兴趣正浓,只好蹲在那儿讲,蹲得受不了了,再偷坐一会,蹲蹲坐坐十几回,像个乞丐,狼狈极了。再环视一周,许多顾客楼梯上坐满了顾客。我想:“那么现代化的建筑里面销售理念竟然那么落后,可悲!可恨!这大概就是许多人不喜欢来书店的原因吧!谁想来做这里的“上帝”呢?”

四、电脑、因特网

教室里,面前总是破电脑,一学期工作时间大约十几个小时,所以不看好电脑能帮我什么。但走过别的教室,总能看见许多老师摆弄着电脑,这使我感到迷茫,难道我对电脑、因特网的理解发生了偏差吗?看了书后,我更确信我对他们的理解是正确的。虽然能帮我们处理一些材料,能查找到一些重要信息,但是信息具有跳跃性,没有系统的理论。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电脑和因特网,不能让它们成为书中所说的“傻瓜的金子”。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给孩子朗读,让孩子成为战胜“傻瓜金子”的霸者。

五、电视

我们也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70%的家长责怪孩子整天看电视,还养成了迟睡迟起、学习懒散的不良习惯。看了这本《朗读手册》的我与其他家长交谈了许多书中介绍的经验和事例。家长们大都认同这些见解,并表示今后会采用这些经验,处理好看电视这一问题。之后我在思考,靠老师这样一点萤火虫的光芒是照亮不了黑暗一片天的。只有全社会的人都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都变成了营火虫,这样未来才会更光明。

另外,对于朗读,我还想到两点问题

1.给智能不足的孩子朗读

这是让我感到朗读太神奇的观点,从小给孩子朗读,居然可以让“心智及身体生长迟缓”的卡索拉在5岁大时,智能发展超出一般孩子的平均水平,而且社交适应能力较好;居然可以让一个无法走路或讲话或做任何必须控制肌肉活动,且重度智障的史蒂芬渐渐地能说些字等;居然可以让出生时被诊断患有唐氏综合症、两个月时被告知将全盲、耳聋,而且严重智障的珍妮弗在4岁接受智商测试时,她的智商却高达111分,可是一个又盲又聋的人(严格地说是婴儿,一个不懂手语之类的婴儿),任凭家长怎么读,她能听到吗?能明白吗?我很是奇怪,当然如果事例是真实的,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像海轮那样吗?但不管怎样这对家长值得我学习、崇拜。

2.如何改善一些基本能力,例如写作和拼写?

“唯有阅读,阅读,在阅读!”这句话是启发我——一个即将教学三年级——一个开始涉及作文教学的老师的最大收获。当我正在为如何教学作文犯愁,并为此向多个有经验教师讨教过方式方法的时候,《朗读手册》被送到我手上,于是如饥似渴地完成了整本书的阅读。正如雅各布所提:写作和说话都是一种模仿的经验,耳朵听到和眼睛看到的文字,会变成我们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章。如果没有经常读一些好的作品,又怎么可能写出一些复杂、有深度,或简洁但切中主旨的文章呢?练习协作非常重要,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写作技巧,而且也会影响你的写作风格,但是让学生写得太多未必就是好,好的作家也必须知己知彼,所以他们花在阅读他人作品上的时间甚至更多。

3.在家里回答孩子的问题是可以的,但面对一个班孩子时该怎么做呢?

这里研究者做了测试,研究发现3种完全不同的读书故事模式,惟有“表演倾向的阅读模式”是一种很明显是最成功的。它是在读故事之前之后师生间有大量围绕故事的讨论。这点让下学期也决定开始每天给学生朗读的我来说无疑是非常好的借鉴。

4.看游戏书、童话故事对孩子帮助都很大

游戏书可以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回想和比较图画的差异,这就是阅读的重要技巧,游戏书还可以提高孩子对书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具有阅读能力。而童话故事满足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许多家长会为孩子选择一些没有任何问题或暴力冲突内容的书,然而J.R.R.表示:对孩子避而不谈世界的残酷面,并不表示你可以让那些不好的事情消失。事实上,我们的世界每天都发生着一些可怕的事。我觉得很有道理。每个孩子必须面对自己存在世界的本面目,这对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有帮助的,完美的世界是我们渴望的,但是更是不渴求的,因为它根本不存在。所以无须只考虑看些文学古典之类的书籍,游戏书、童话书、报纸杂志都是很好的朗读材料。

5.孩子听故事时,需要同时看书吗?

第一遍读此书时,一直在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该怎样做才会让他们有所收获?匆匆读完后,并没有找到答案,再次阅读时才发现该书提到有研究证明,一边听故事一边看书,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孩子特别有帮助。这些学生通常需要一直重复听相同的故事,当然这会使家长或老师感到厌倦,但是录音带恰好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

人类是喜欢享乐的,而阅读是积累渐进的技能。给孩子朗读可以提高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更可以培养孩子对于阅读的兴趣。每天坚持给学生朗读15分钟,并每天给学生持续默读的时间,这成为我下学期对于教学自己班学生学习的基本原则。

第四篇:为了孩子,请读书吧

小学生必读书目(仅供参考)

一年级学生必读书目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邶笪钟编写

《中外神话传说》 田新利选编

《十万个为什么》 卢嘉锡主编

《与鸟儿一起飞翔》 郑作新著

《海底两万里》(法)儒勒?凡尔纳

《汉字的故事》 梅子涵著

《安徒生童话选集》(丹麦)安徒生著,叶君健译

二年级学生必读书目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俄)克雷洛夫著,裴家勤译

《拉?封丹寓言》(法)拉?封丹著,倪海曙译

《格林童话全集》(德)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著杨武能,杨悦译等主编

《神奇的符号》 苏步清著

《诗词中的科学》 唐鲁峰等

《中国古代科幻故事集》杨鹏,刘道远

《阿凡提的故事》 赵世杰编译

《三毛流浪记》 张乐平

《宝葫芦的秘密》 张天翼

《今年你七岁》 刘健屏

《荒漠奇踪》 严阵

三年级学生必读书目

《伊索寓言》(希腊)伊索

《宫泽贤治童话》(日)宫泽贤治著 周龙梅

《列那狐的故事》(法)玛?阿希?季诺著

《天方夜谭》 郅涛浩等译

《130个科学游戏》(德)汉斯?普雷斯著,吴衡康编译 《东周列国志故事》 郭平,陈咏超 改编

《成语故事365》 帆女 阿雪等

《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 董宏猷

《我们的母亲叫中国》 苏叔阳

《小兵张嘎》 徐光耀

《三寄小读者》 冰心

《皮皮鲁传》 郑渊洁

《肚皮上的塞子》 周锐

《乌丢丢的奇遇》 金波 王会 《科学王国里的故事》

《我要做个好孩子》 黄蓓佳

《灵性的王国》 张香桐著

《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著,马默译

四年级学生必读书目

《稻草人》和其他童话 叶圣陶

《中国当代儿童诗歌选》 张继楼,彭斯远

《外国儿童诗选》 文成英,李融编选

《科学家故事100个》 叶永烈

《中外探险故事精选》 伊明选编

《无尽的追问》 王淦昌著

《昆虫记》(法)法布尔著,言小山译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法)蒂皮?德格雷,黄天源译 《中外战争的故事》 张鸿海等

《做人与做事》 卢勤

《30天环游中国》 郑平等

《草房子》 曹文轩

《第三军团》 张之路

《巫师的沉船》 班马

《糊涂大头鬼》 管家琪

《木偶奇遇记》(意)卡洛?科洛迪著,杨建民译 《格列佛游记》(英)乔纳森?斯威夫特著,杨吴成译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英)柯南道尔,丁锦华译, 《顽皮捣蛋鬼》(德)威廉?布什

《七彩的分光》 王大珩著

《悠长的岁月》 贾兰坡著

《写给小读者》 晓玲玎当

五年级学生必读书目

《圣经神话故事》 陈静选编

《严文井童话选》 严文井

《普希金童话》(俄)普希金著,亢甫,正成译

《王尔德童话》(英)王尔德著,唐讪辉译

《中外动物故事选》 伊明 选编

《中外经典科普故事》 伍钚编

《中外网络故事》 伍钚编

《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 路甬祥主编

《水陆两栖人》(苏)阿历山大?别利亚耶夫,孟庆枢,善诚译 《中外艺术家的故事》 江钥含编

《国际知识问答》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

《上下五千年》 林汉达 曹余章著

《马燕日记:一个感动世界的现代童话》(法)韩石

《中华经典诵读本》 徐含之选编

《漂亮老师和坏小子》 杨红樱

《幻城》 郭敬明

《鲁滨逊飘流记》(英)笛福著,王泉根译

《魔法师的帽子》(芬)杨松著,任溶溶译

《金银岛》(英)史蒂文生著,单蓓蕾 译

《吹牛大王奇游记》(德)埃?拉斯伯 刘浩译 《淘气包艾米尔》(瑞典)阿?林格伦著,高锋红译 《童年》(俄)高尔基 著,《做一个快乐的少年人》 邓碧霞 译

六年级学生必读书目

《科学的发现》 郭正谊等

《高士其科普童话》 高士其

《元素的故事》(苏)依?尼查叶夫,滕砥平译 《中国民间故事》 宣仁选编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与儿童对话》

《世界五千年》 段万翰,顾汉松,陈必祥编著 《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 来新夏主编

《丛林传奇》(英)吉卜林著,徐朴译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英)刘易斯?卡洛尔著,陈伯吹译 《骑鹅旅行记》(瑞典)塞?拉格洛夫著,王泉根译 《汤姆?索亚历险记》(美)马克?吐温著,钟雷主编 《捣蛋鬼的日记》(意)万巴著,思闵译

《小王子》(法)圣埃克苏佩里著,马振聘译,《哈里?波特与魔法石》(英)joko罗琳

《生命的密码》 谈家桢著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著 李汉昭译 《父与子》(德)埃?奥?卜劳恩,洪佩奇编

《大作家史努比》(美)蒙特?舒尔兹

《再见了,可鲁》(日)秋元良平等

第五篇:和孩子聊书吧》读书笔记

《和孩子聊书吧》读书笔记

《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是蒋军晶写的指导孩子课外阅读的书,对于老师们来说也很有指导意义。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教室里,我都尽量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班级图书角的借阅规则:

1、每次只能借一本;

2、每次借书最多只能借阅两星期;

3、每隔一个月,借阅归零,每一位同学都把书归还到图书角;

4、每隔一段时间,举行一次好书推荐会,介绍得好的同学可以优先借阅书籍。

“大声朗读”在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适合大声朗读的书。第一,情节发展的节奏快。第二,人物形象鲜明、丰满,“好人”与“坏人”容易区分。第三,对话明快、易读。第四,大段的景物描写要少。

2、要想办法让学生参与进来。第一,适时“停顿”,让学生自己想象参与。最好选择留有悬念的地方停下来。“停”的时间不要太久。第二,适时提问,让孩子简单参与。可以问:“你认为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情?”另外,也可以让孩子提问,要耐心回答他们的问题,不要搪塞他们,也不要回答得匆匆忙忙。

3、要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第一,要注意读的语调、语速。大声朗读的要义是要让听的人听得明白,喜欢听,因此要读得慢一些,让孩子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要富有感情地朗读,读到让人紧张的悬念处,要慢下来,把字句拉长,要让你的听众坐立不安。第二,要适时出示书的相关资源。在朗读之前要给孩子们介绍作者情况。介绍作者很有研究,应该找一些有关作者的背景资料来介绍,把作者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第三,要注意读的环境。

什么样的书适合聊

(一)记住五个“一点儿”

1、冷僻词汇少一点儿

2、薄一点儿

3、大道理少说一点儿

4、情节发展快一点儿

5、人物形象鲜明一点儿

(二)有可能,就选择高品味的书

1、忠实于自然的书。就是诉之于“直观”,培养儿童观察力的书。例如,法布尔的《昆虫记》、比安基的《森林报》。

2、可以解放儿童的心,使他们喜悦的书。例如,充满想象力的幽默的《5月35日》《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3、能把人类高贵的感情吹进儿童心灵的书,使儿童尊重一切生命。例如,《小王子》。

4、承认游戏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活动的书。例如,瑞典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法国戈西尼的“尼古拉”系列书籍。

5、启发儿童知识的书,帮助孩子认识人性——人类心情的书。例如,纽伯瑞文学奖系列里的《一百条裙子》《亲爱的汉修先生》等。

(三)多选择儿童文学经典

(四)根据年龄来选书一、二年级首选童话。三、四年级的孩子喜欢读什么书?首先,我会选一些关于“英雄”的故事。其次,可以多读一些有关“友情”的书籍。第三,可以多选一些“冒险”的故事。例如,《手斧男孩》《天使雕像》《蓝色的海豚岛》。第四,可以多读一些可以激发同情心的书籍。心理学家人物,这个时期的孩子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受别人同情的弱者,而是可以给予别人同情的强者。例如《三毛流浪记》《草房子》。

五、六年级的孩子喜欢读什么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对知识类书籍产生兴趣,他们懂得越多想了解的也越多。他们开始对人类的一生及命运表达关心。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欣赏抒情文学,例如,诗,他们已经具备初步的欣赏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喜欢阅读侦探、推理小说,还喜欢阅读科幻小说。

(五)和不同性别的孩子聊的书

总体而言,女孩选择神秘故事和儿童故事的概率是男孩的两倍,更多的男孩喜欢读非小说性的文学作品。

《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读书笔记

聊书,最重要的是“交流与分享”。每个人的阅读收获不尽相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后的交流与分享可以提升、调整和扩展大家的阅读能力。蒋军晶老师一直细致地观察、思考:怎样的环境才能让学生有交流的欲望,使他们愿意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大家分享。他认为:老师身上这张嘴才是我们最可以利用、最有开发潜力的教学工具。

首先,我们要提出好的问题,一次热烈的讨论往往起源于一个好的问题。教学中,我们总是抱怨,现在的孩子大多是沉默不语型的。下课时,个个打了鸡血一样兴奋;进入课堂—懒得理你。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提出的问题能让孩子有参与冲动的问题。我们要多提诠释类问题,例如:这本书中,最让人印象深刻(最爆笑、最窝囊、最伟大、最神秘、最可悲、最无情……)的角色是谁?这本书中,最适合拍成电影的情节是哪一段?问题看似难,实际上经过我们的引导得当,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其次,我们不应当用过度诗意和结构化的教学语言。因为这样的语言有时让人感觉不坦率、不真诚、不自然,让学生有距离感、隔阂感—这种距离感、隔阂感让学生失去了交流的欲望。所以,就促进学生的交流欲望而言,过度修饰和结构化的语言,未必是好的教学语言,真诚和自然才是最重要的。

聊书,有了好的话题,还需要一个相对安全的讨论环境。在安全的环境里,孩子才敢把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如何营造安全的讨论环境呢?我们习惯性把自己扮演的很威严—“为什么?”“你来说!”这样的话我们脱口而出。孩子们听到了这样的指令,感觉在接受考查,总是害怕自己说错了。我们可以找出替代性的句子,“说来听听”等,让孩子在这样的探询、邀请中,有了发言的欲望。当然,我们不要老给学生“正确答案”。让孩子们知道,只要有依据,任何一种观点,老师都是重视和欣赏的。即使老师发表了意见,那也只是个人意见,而不是“钦定”的观点。

另外,聊书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发掘自己的内心体验,并与别人分享。因此,我们不轻视任何浅显的意见,我们也不要着急发表高见。读者是唯一知道自己想法的人,在聊书过程中要想尽办法让学生多说,直到对孩子们的意见作出总结时,这才说出自己的看法。我们总以为机智、热烈的讨论是好的讨论。课堂中,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好像害怕等待,很怕那两秒、五秒的安静,以为那就是“冷场”。试想,如果我们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孩子们正常的反应就是困惑不解,不敢

轻易发言。思考,讨论,这都需要时间,需要老师的耐心等待。学生有了思考和准备,才敢说,才能说。

引领学生聊书,教师要富有智慧。我们也应该学习美国的聊书高手法兰克••麦考特,每一位老师都要努力靠近他。

下载大声为孩子读书吧之阿甲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声为孩子读书吧之阿甲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我们一起为孩子努力吧

    让我们一起为孩子美好的明天努力吧——英语老师给家长的一封信。尊敬的家长: 你们好! 很荣幸能担任你们孩子的英语老师,同时也感谢你们将孩子送到我们的学校,感谢你们对老师的......

    《朗读手册》有感《为孩子朗读吧》

    做一个为孩子读书的人吧 ——读《朗读手册》有感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这是《朗读手......

    给孩子读书吧(共五则)

    给孩子读书吧 前几日在班级QQ群里看到有些家长谈到自家的孩子不喜欢读课外书,并向大家讨教方法。这才意识到原来班上的孩子有许多是不喜欢读课外书的,如果这个问题不从现在开......

    和孩子聊书吧读书心得

    和孩子聊书吧读书心得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一直就是我所希望的,可事与愿违,即便使出浑身解数,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也远不及玩具和电视的吸引力大。我一直在想......

    与孩子一起读书-与孩子一起读书与孩子一起读书-与孩子一起读书吧陪孩子一起读书心得

    与孩子一起读书-与孩子一起读书与孩子一起读书-与孩子一起读书吧陪孩子一起读书心得 与孩子一起读书-与孩子一起读书吧陪孩子一起读书心得------------------------精选财经......

    读书笔记之阿古利可拉转

    读书笔记之《阿古利可拉传》 还是一如既往的喜欢人物传记,不为别的,就是觉得完整,我能够从头到尾透彻地去看一个人,不管作者的喜怒,自有一番权衡。 开篇介绍了当时历史的大环境—......

    《读书》二十周年之读书笔记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I:工业品出厂价格 国内生产总值GDP09保8似乎毫无悬念。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整个节能照明行业,按技术先进性可以分为普通荧光灯、节能灯(紧凑型荧光灯......

    《为我唱首歌吧》读后感——寒假读书之一

    前几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叫《为我唱首歌吧》,它用着平凡的语言讲述着一群不平凡的孩子,《为我唱首歌吧》读后感——寒假读书之一。《为我唱首歌吧》讲的是,在伦敦儿童医院里,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