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石化信息化 十二五总结
中国石化信息化十二五总结
9月8日,中国石化信息化大会于北京召开。大会总结了“十二五”期间,中国石化信息化工作取得的重要进展,并提出“十三五”期间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石化信息化工作在六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一是ERP大集中建设快速推进,实现88家企业推广上线,流程标准化率达到91%,大幅提升了业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水平;二是智能工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4家炼化企业成功试点,打造了中国石化智能工厂1.0版,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三是智能化管线管理系统成功研发并在50家企业推广,提升了油气管线隐患治理、应急响应和安全运行管理水平;四是建成了统一的电子商务和客户关系管理基础平台,支撑国内最大的工业品电商“易派客”以及“石化e贸”等专业电商平台上线运营,促进了公司“互联网+”新业态发展;五是炼化生产执行、油气综合解释、移动应用平台等一批自主研发软件成功推广应用,部分软件填补了国内空白;六是中国石化私有云建成投用,支撑了百余个系统快速部署和稳定运行。
“十三五”期间,中国石化将大力实施信息化“421工程”。即到2020年,中国石化将建成集成共享的经营管理平台、协同智能的生产营运平台、互联高效的客户服务平台、敏捷安全的技术支撑平台等四大平台,构建齐全有效的信息标准化体系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等两大体系,形成一个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控机制。公司将加快推进智能油气田、智能工厂建设,建成3~5个智能油气田示范区、10个智能工厂,完成智能化管线系统推广,智能油气田和智能工厂的运营成本降低20%,劳动生产率提高20%,同时实现智能工厂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6%。下一步,中国石化将通过智能化建设,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管控模式变革,提高安全环保、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绿色低碳水平,促进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益持续提升。中石化信息化进程还包括搭建统一电子商务和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加快公司各业务领域客户资源整合,全面支撑多种交易需求和新业态发展,实现全流程在线交易服务和全方位客户服务,提升客户体验,构建“石化商业生态圈”,培育亿级忠诚客户群。
十二五”期间,中国石化信息化在管理创新、资源优化、降本增效、安全环保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信息化水平始终保持在央企第一方阵前列,为公司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发挥了支撑和引领作用,荣获“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称号。目前,覆盖公司全产业链的信息化三大平台,功能更加完善,集成更加紧密,成为支撑公司上中下游生产经营管理的“中枢神经”,有效提升了集团化管控、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了改革发展、管理创新、提质增效。“十二五”期间,公司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实现了六个方面的重大突破。
一是ERP大集中建设快速推进,实现88家企业推广上线,流程标准化率达到91%,大幅提升了业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水平; 二是智能工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4家炼化企业成功试点,打造了中国石化智能工厂1.0版,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智能化管线管理系统成功研发并在50家企业推广,提升了油气管线隐患治理、应急响应和安全运行管理水平;
四是建成了统一的电子商务和客户关系管理基础平台,支撑国内最大的工业品电商“易派客”以及“石化e贸”等专业电商平台上线运营,促进了公司“互联网+”新业态发展;
五是炼化生产执行(MES)、油气综合解释(NEWS)、移动应用平台等一批自主研发软件成功推广应用,部分软件填补了国内空白;
六是中国石化私有云建成投用,支撑了百余个系统快速部署和稳定运行。
提高管控水平,仅资金集中管理年节约财务费用20亿元以上。
ERP成为强化集团一体化管控的有力手,目前已经建成一套集团级统一模板,流程标准化率达到91%,完成88家企业推广;全球化资金运作能力显著提升,资金集中度达到93%,每年节约财务费用20亿元以上;合同管理等系统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累计200万份合同、7000个审计项目全程在线管理,构建了上下联动的业务公开网上巡视监督新模式。
提一体化水平,可同时在4个层面开展优化。利用信息平台,在全局、板块、区域、企业四个层面开展资源优化,实现了原油加工总量及区域原油资源优化配比,炼油化工板块生产计划和企业加工方案优选,成品油、化工品物流配送优化。促进绿色发展,3万公里管线智能化运行。安全管理系统实现对风险管理等12大类业务的规范化管理;环保管理系统实现362个国控污染源全天候在线监控与分析管理,促进了绿色发展;智能化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建成投用,近3万公里油气管线运营状态实时监测、在线管理。生产运行协同,降本增效54亿元。在9家油田企业开展油气生产现场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示范区用工总量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炼油、化工企业建成了以MES为核心的生产营运平台,实现了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跟踪和管控,累计降本增效54亿元。
促进提质增效,劳动生产率提高10%以上。积极推进智能工厂试点建设,形成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运营管理新模式。生产优化从局部优化、离线优化向全流程优化、在线优化转变,计划、调度、操作协同联动,生产运行效率、分析预测能力、安全环保水平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10%以上,促进了提质增效、内涵发展,打造了中国石化智能工厂1.0版。九江石化、镇海炼化智能工厂被工信部评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培育“互联网+”新业态,易派客成最大的工业品电商平台。“易派客”电商平台为近500家内外部企业提供了一站式采购服务;“石化e贸”网拓展了化工品直销渠道;润滑油CRM实现了全流程线上营销服务;油品销售企业综合开展微信等互联网应用,实现了油非互促、跨界共赢,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加强自主软件研发,部分软件填补了国内空白。炼化生产执行系统、油气综合解释系统、移动应用平台等一批自主研发软件成功推广应用,部分软件填补了国内空白;精准化钻井、三维地质导向、决策支持等软件支撑了石油工程单位的设计施工、现场管理和远程决策;集成化设计平台和数字化工厂交付平台提升了炼化工程单位的工程设计质量和工程服务水平;远程技术诊断、知识管理等系统为科研单位开展技术服务和研发管理提供了支撑。
提升IT服务能力,私有云建设初具规模。中国石化私有云初具规模,支撑了总部和企业百余个系统快速部署和稳定运行;境内外13个区域中心建成投用,主干网络覆盖境内外所有企业及海外分支机构;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提升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建成资金集中等10余个灾备系统,为信息化应用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篇:中国石化召开2011年信息化工作会议
中国石化召开2011年信息化工作会议
董事长、党组书记傅成玉要求坚持建用结合,积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到‘十二五’末,建成统一、集成、安全、高效的三大平台,整体信息化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在央企第一方阵前列。”4月20日,集团公司召开2011年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十二五”信息化工作目标。董事长、党组书记傅成玉出席会议并讲话,要求坚持建用结合,积极推进“两化融合”,深化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以信息化推动管理变革,促进公司科学发展。
股份公司副董事长兼总裁王天普主持会议,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春光宣读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决定,股份公司高级副总裁戴厚良作工作报告,集团公司领导章建华、王志刚、蔡希有和刘运出席会议。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化信息化工作紧紧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六统一”原则和“建用结合,以用为主”的工作方针,大力开展以ERP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平台、以MES为核心的生产营运平台以及信息基础设施与运维平台的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基本建成了与公司改革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三大平台”和“十大系统”,信息化已成为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中国石化管理模式、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傅成玉首先以“工作扎实,进展令人满意”肯定了公司“十一五”信息化工作。他说,多年来公司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始终把信息化工作摆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坚持“国际水准、中国国情、石化特色”的信息化发展之路,把信息化建设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紧密结合,与提升技术水平、增强创新能力紧密结合,与开拓市场、提高效益紧密结合,坚持建用结合、以用为主,积极推进“两化融合”,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司整体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走在了央企的前列,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傅成玉说,信息化建设是国家面临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的工业化手段,推动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和中国的工业发展进程,是国有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十二五”时期既是中国石化加快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机遇期,更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期。公司要实现新发展,再创新辉煌,必须紧跟信息化发展步伐,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建设和应用与公司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信息系统,大幅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决策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为公司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傅成玉要求,信息化工作要在建设已成规模、应用成效显著、管理保障有力的基础上,继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抓好公司经营管理的一个基本手段,将企业的规范经营提高到新的水平。要健全领导组织机构,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工作,加快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信息系统的集成能力。要加快未上线企业的上线步伐,下大力气做好集成工作,统一、固化生产业务流程,通过固化的流程来指导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实现规范管理。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信息系统应用。要继续坚持“建用结合、以用为主”的方针,各级机关要带头强化应用意识,改进管理方式,把信息系统用好、用到位。要尽快消除“信息孤岛”,让整个信息系统成为一条畅通的“高速路”。要紧密结合生产、经营等业务单位的需求,提供生产经营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利用信息手段推动“智能中国石化”的建设。
四是要进一步重视信息安全管理。要强化信息安全监控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加快信息系统异地灾备数据中心、信息安全监控和管理中心建设,加强对信息资源的保护和监控。要将信息安全管理与安全保密制度相结合,落实相关制度规定。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要在规划、预算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对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给予支持。要对行政和生产经营领导干部进行信息化基础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其信息化应用水平。
戴厚良对2011年信息化工作提出总体要求:继续坚持“六统一”原则和“建用结合,以用为主”方针,以提升完善“三大平台”为主线,夯实发展基础,为实现“十二五”目标开好局、起好步。同时,戴厚良从完善经营管理平台、提升生产运营平台、夯实基础设计与运维平台和强化集中集成及创新应用等方面具体部署2011年重点工作。
会议对胜利油田、石化盈科等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和李琳、段鸿杰等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任宁宁)
中国石化档案管理系统扩大试点项目通过验收
9月7日,中国石化信息系统管理部会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办公厅并邀请国资委办公厅、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及总部相关部门的专家组成验收组,对“中国石化档案管理系统扩大试点项目”进行了验收。
该项目为总部机关、胜利油田等6个试点单位建立了统一规范的档案管理平台,集档案收集、存储、统计、查询利用、内容管理和电子文件归档接口六大主要管理功能于一身,确保了归档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可用和安全,进一步提升了档案信息资源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为建立中国石化统一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奠定了基础。(任宁宁 刘陈宇)
广石化桌面安全管理守卫企业信息安全
近日,广州石化的计算机用户发现,计算机桌面右下角多了一个带圆圈的“b”图标。这是广州石化为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稳定运行,在计算机客户端全面升级安装的桌面安全管理系统。
企业信息保密与计算机桌面安全息息相关。据美国联邦调查局和犯罪现场调查组织调查,80%以上的信息外泄事件来自企业内部。
2007年,集团公司在广州石化推广应用了桌面安全管理系统,应用于漏洞管理、防病毒机制管理及资产管理。管理员可从统一的控制台即时检查并找出全公司的安全威胁、安全弱点和安全状态问题并加以修正。仅在2009年8月11~18日期间,管理员就成功下发了1万多台(次)的严重等级补丁。据悉,该系统在广州石化实施应用以来,因病毒传播所造成的网络故障逐年降低,目前月发生故障不足0.3例,而在2007年以前,这个数字约为8例/月。
为使桌面安全管理系统发挥更大作用,今年8月,广州石化对计算机桌面安全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升级后的系统通过网络对客户端进行扫描,收集到客户端的硬件信息;控制台管理员或操作员还可定制资产管理报表,包括设备地点、设备型号、内存等信息。通过报表分析,就可得知哪些客户端的硬盘空间不足,是否应该扩容等,方便了办公地点分散、计算机数量较多的单位的设备管理。
此外,升级后的桌面安全管理系统,还能进行节能应用管理——电源管理。许多计算机用户下班后长期不关机,造成能源浪费。从集团公司前期在茂名石化推广应用该系统的数据来看,9万台计算机实施电源管理后,全年可节约用电2600万千瓦时。
目前,广州石化桌面安全管理系统已由过去的被动手工管理变为主动自动运行维护。(吴万荣 戴莲芬)
第三篇: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中国农业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讨论稿)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高等教育格局。以“数字化校园”为核心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成为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辟专门章节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并深刻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中国农业大学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15)》提出:到2015年,学校在可比办学指标上进一步缩小与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差距;到2020年前后,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成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根据以上规划精神,中国农业大学以与“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相适应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为总体目标,立足当前实际,制定“十二五”期间我校信息化规划。
二.十年建设回顾与存在问题
(一)十年建设回顾与现状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化建设始于1996建设校园网之时。经历了“九五”期间“211工程”一期建设,以及“十五”期间“211工程”的校园网二期建设,逐步建成了覆盖了全校的网络化学习和工作环境,为校园信息化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十年来,基于校园网的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建设从无到有,逐渐丰富和完善,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开始走上稳步发展的历程,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科学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
1.网络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中国农业大学校园网已经有教育网、公网和IPv6三个出口链路,IPv4带宽1.5G,总带宽2.5G。我校校园网已形成了覆盖两校区全部教学、科研、学生宿舍、家属区等区域的所有建筑物,高速安全的万兆主干、百兆到桌面的IPv4/IPv6双栈网络,实现了校园网用户的IPv6普遍访问和校园网信息资源的IPv6普遍服务。此外,无线校园网已经实现对全部公共楼宇的覆盖。
截止到2010年底,校园网信息点3万余个,注册用户数32000余名,每月活动用户22000余名。铺设主干光缆超过50公里,部署新型网络交换机数量1000余台。两校区之间一条24芯光纤直连互通。学校建成了三个专业化的网络和数据中心机房,统一管理的公共服务器近200台。
2.信息资源和公共服务具备一定基础。学校立足校园网,提供稳定的门户网站服务、DNS 服务、计费服务、Email 服务、FTP 服务等公共基础服务。教学科研资源方面,目前已建设存储涉及10个学科的1078门网络课程及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国家精品课程7门、北京市精品课11门和校级精品课98门。完成全部馆藏图书、杂志的编目、约80多万册的电子化,电子图书资源已达2T,提供一定数量的学术数据库和档案资源。文化资源方面,为全校师生提供IPTV(网 络电视)、学术会议在线、五色土论坛、视频点播、音乐在线等特色网络文化资源服务。
3.门户网站成为学校主要展示和交流渠道。中国农业大学门户网站是校园网的首批应用项目,建成已有近15年历史,历程了三次改版,功能不断完善,在学校两校区实质性合并、促进网络办公和联系师生与社会各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将新闻网与门户网站进行互嵌,强化了网站的信息服务功能。此后,又重点推动了公告栏、校长信箱等信息发布台和互动栏目的建设,促进校务信息公开,强化门户网站对师生和社会各界的服务职能。目前我校门户网站日访问数超过7万次,是学校对外最主要的窗口和平台。
4.建设了一批部门级应用信息系统。随着校园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学校各项业务系统逐渐建立。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和网络教学支撑系统构成了我校信息化的教学与管理体系。网络教学支撑系统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应用环境。数字图书馆已形成了图书的采购、编目、查询、借还等全程信息化管理,建立了图书管理系统、数字化图书馆开发与管理应用平台,网络存储基础设施的储量达到14T。此外,校园网新闻系统、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本科生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档案网络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实现了学校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基于校园网的“一卡通”系统已经得到应用。
5.初步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在建设校园网和 应用系统时,安全管理体系也逐步建设。目前已经完成了全校80余个信息系统的安全定级,制定了以《中国农业大学校园网管理规定》、《中国农业大学校园网安全管理规程》和《中国农业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明确规定了校园网管理机构体系、总体规范、监管方式、职责划分和安全保障的具体措施,初步形成了我校校园网“校、院(部)、个人”三级管理的制度体系。
(二)存在问题
从“十五”期间开始,国内许多兄弟高校都着手进行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规划,整体布局,分步实施,成效显著,促进了全国高校信息化水平的高速发展。对于我校,虽然信息化应用取得一定成就,但总体而言,推动力度不够,信息化发展步伐较慢。主要要问题表现在:
1,实施策略上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统一的推进机制。学校信息化建设十多年来,尚未制定数字校园和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专项经费支持长期不足;信息化建设基本停留在网络服务部门的推动,以及职能部门的自发建设上。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各部门单兵作战,没有形成统一的编码标准,数据来源多样,信息各成壁垒,就必然出现“信息孤岛”。即使在各部门内部,也没有形成较长期的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建设程度也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重复建设。
2,实施方法上重硬件建设轻资源应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信息资源和应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多年来,学校对信息化项目的投入集中在网络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更新和维护上,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建设缺乏资金支持,导致学校优质网络资源缺乏,资源利用率低,共享水平差。此外,对于校园网和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还处于制度层面,执行力不足,未形成责权分明的管理机制。
3,建设效果上总体水平低,与学校定位很不相称。由于我校信息化建设长期缺乏稳定支持和持续发展,导致建设水平与国内“985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对“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发展目标的支撑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当前,国内重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第二代数字校园”阶段,而我校基于信息系统整合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尚未起步,没有形成部门级信息系统的数据整合、资源共享和交换体系,“信息孤岛”现象突出。这与学校的社会定位和发展目标相距甚远。
三,指导思想与建议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从加快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高度”出发,适应当代师生对数字校园的强烈需求,坚持以下原则,实现我校信息化的超越式发展: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从学校全局高度统一标准,统一规划,整体部署;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分期实施具体项目,保证规划的逐步落实。
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根据统一规划部署,促进全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领域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同时避免全面铺开,要抓重点项 目,提高有限建设资源的使用效率。
需求驱动,务求实效。立足学校主流业务需求,满足师生教学和研究对数字校园的需求为根本导向,着力解决实际问题,以明显的效益为信息化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立足高端,跨越发展。基于先进的“云服务”理念,在可操作的前提下,高起点制定发展信息化规划,引入当前最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充分发挥我校后发优势,争取技术、管理机制与经费到位,实现我校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二)建设目标
通过五年的跨越式建设与发展,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项业务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信息流转效率,实现信息全方位获得和共享,构建以“云服务”为核心的资源数字化、应用集成化、传播智能化的信息环境,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大学全方位发展;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同时建设稳定、高效的信息化管理运行机制,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总体目标提供强大的支撑,最终实现与学校整体定位相适应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建设完善先进的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
——全面建成先进的下一代校园网。校园网对全校建筑的覆盖率保持100%,师生校园网入网率超过90%。两校区实现两条光纤直通互联和互相备份。校园网主干带宽升至40G,利用率达到80%。IPv4链 路的出口带宽达到4G,利用率达到70%;IPv6出口带宽不低于2G。完善校园网的IPv6普遍访问和信息资源的IPv6普遍服务。完善教育网、公网多链路的负载均衡、安全管理,实行多种精确的带宽和流量控制策略,切实提高网络运行管理的专业水平。
——大幅度提升无线校园网建设与管理水平。无线网覆盖全校全部办公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的所有建筑,以及校园内主要室外空间。引入和逐步普及先进的3G、802.11n技术,扩大无线校园网容量,实现无线用户的应用快速漫游功能,使上网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适应多种智能终端自由接入,实现普遍时段、普遍地点、多终端的移动上网。实现有线/无线网的一体化安全管理。
——构建多业务集成为一体的“云”校园网系统。基于虚拟技术和云架构,整合校园网主网与各业务专网,通过MPLS VPN等技术,实现不同业务流的流量隔离。进一步升级、调整和优化校园网技术结构和网络资源,为实现校园网对语音、数据和视频支持的“三网融合”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建立起一套大容量、高性能并具备多种远程接入模式的VPN系统。
——探索拓展新技术条件下校园网功能。基于CNGI网络的推广,探索IP技术、3G、4G及“物联网”技术条件下,对校园资产、设备和能源调度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跟踪管理,实现全方位的数字化校园安全监控,打造一个绿色、低碳、智能的数字校园网络环境。
(二)建设高效节能的新一代云数据中心
——建立全校集中的服务器托管中心。将各单位分散的资源集中 起来,采用虚拟化、集群等先进技术,着力解决当前学校信息资源分散、利用率差、高耗能、高空间占用的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耗能、运维等成本。
——建立全校集中的高性能计算中心。整合学校高性能计算资源,采用各类高性能计算集群设备、先进的高性能计算中间件支撑系统,利用并行计算技术,构建中国农业大学高性能计算服务平台,同时与各院系专业计算平台相衔接,为学校各学科的发展提供协同高性能计算服务。
——构建学校公共网络存储系统。包括满足学校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存储需要的大容量、可扩充、可动态调配的存储系统、离线备份系统和异地容灾中心,确保学校重要数据资源的安全备份。网络存储空间不低于500T。基于云计算技术,提供面向部门和用户的个性化计算、存储、空间以及公共网盘等等公共性和个性化基础服务,为实现师生的移动办公和学习提供条件。
——构建全校统一的新型数据中心管理平台。采用智能化管理软件工具,实现对物理机、虚拟机、存储、网络、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等在内的各项数据中心资源实现统一、动态、可伸缩管理。
(三)实现教育科研资源普遍的数字化
——教学资源: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加快课程和专业资源的数字化改造,全校90%以上的课程实现教案、大纲、课件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推动建立各专业教学资源库30个以上。探索建立我校的课程素材库、习题库。网上教学资源总量不低于30T。成立专门的数 字化教学资源制作中心。统一提供常用教学软件。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教学资源的版权管理。
——文献与学科资源:加快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步伐。扩大数字存储能力,“十二五”期间将存储能力从现有的60T提高到120T以上;尽快将现有馆藏文献基本回溯,成为网络电子资源;增加中外文电子书刊数量,“十二五”期间外文电子图书达到1万种以上。探索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字博物馆、学科(专业)资源库和知识库。
——校园文化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校内学术、软件、影视、音乐等公共文化艺术与娱乐资源建设;完善网络电视系统,推进学校电视台自办节目的网络点播,为校内师生的教学、科研及文化生活服务。妥善解决资源版权问题。
——档案资源:积极推进我校档案资源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整合力量,建设各类档案信息多媒体数字资源库,实现网络远程浏览与查询,推动我校档案信息的共享打好坚实基础;提高档案资源利用率,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档案管理服务水平;探索建立各类网上数字博物馆。
——校园服务资源:将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等资源数字化,为校园社区信息化、网格化管理服务打下基础。基于3D技术开发我校数字地图。
(四)建设高水平数字校园基础支撑平台
——制定统一标准与规范。统一标准是数字化校园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除“信息孤岛”的前提。“十二五”期间,建立包 括《网络工程建设规范》、《网站开发与设计规范》、《信息系统开发及数据交换标准》、《信息编码标准》等全校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建设公共数据平台。建设人、财、物、业务信息等各类基础数据库和共享数据库,切实解决现有各部门数据来源不统一的问题;建设全校公共数据平台,构建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信息系统的数据集成、数据共享,以及数据信息的高效利用。
——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建设各信息系统统一的授权机制及一套方便、安全的口令认证方法,解决各应用系统用户名和口令不统一的问题,使用户只要一套用户名和口令就可以使用授权访问的所有信息系统。建立学校CA认证系统,建立健全我校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建设综合信息门户平台。建设数字化校园信息门户平台,建立个人化信息门户,根据用户定制需求,将分散的应用和内容进行聚合,同时提供统一访问入口,使用户实现跨部门和信息系统的协同工作和交流。
(五)升级各业务信息系统,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和完善网上教学平台各项功能,建设知识共享和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创建基于网络的开放、交互、混合型、个性化的新型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利用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50%的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构建中国农业大学教学门户,集成网络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学习社区,实现教学门户与图书馆、专业资源库、专业档案资源、数字博物馆资 源的整合,满足用户个性化订制需求。逐步建立数字化教学支持、使用、评价等服务体系。基于3D、3G技术建设交互式仿真专业虚拟实验室,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实现师生多渠道即时沟通。
——以信息化手段加强科研工作统筹管理力度。整合科研资源数据,立足实际需求,建立我校科研管理与统计分析平台、科研协作平台,建设科研软件库、大型仪器设备数据库、学术资源库、科研项目库等重要的科研数据库。建立科研数据与成果的网络共享机制,为全校主要实验室和学术带头人建立专门的知识库和信息发布平台。提升科研装备数字化水平,建立学校大型仪器设备与开放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有效整合各种计算资源、数据资源、网络通信资源,为科学研究提供更人性化支撑和服务。加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数据信息中心建设。
——建设先进的电子校务系统。大力推进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改造优化传统业务流程,加速信息流动共享,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基于全校各类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共享平台,以及集成学校各业务信息系统的统一认证、统一门户,实现信息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实现数据信息的高效利用。建设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一卡通系统与电子校务系统的无缝对接。深化校务系统应用,建立数据挖掘、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提高学校科学管理和服务水平。升级我校视频会议系统,降低校内大型会议成本。以信息化手段改造和优化后勤服务流程,建设不同类型的数字化社区。
——建设全校网站群系统及信息发布系统。全面导入“网站群” 系统,统一构建学校网站管理平台,提升全校网站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通过构建统一的“网站群”系统,将全校网站统一建设,学校门户网站和各单位、学院网站共享一个后台管理系统,由网络中心统一进行系统技术维护,既可解除各单位自行维护的困难,避免重复投资,又保证了学校网站的整体安全。整合学校电子屏、电视墙、网络终端等信息终端资源,建立全校集中管理的多媒体信息统一发布平台。
(六)建立专业高效的信息技术管理服务体系。
——加强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信息技术对学校各项业务的全方位渗透,使师生对于数字化、信息化设备和服务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建立完善以问题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十分重要。建立7*24小时网络和信息系统实时监控体系和服务体系。成立一站式IT服务台和呼叫中心,统一受理校园网、信息系统、一卡通、公共IT设备、机房、数字网络资源等信息技术咨询与服务,完善各职能部门、服务部门受理服务的联动机制。
——实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管理部门、二级单位、用户”三级责任机制,切实保证学校制各项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坚持做好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运行监测的管理技术手段,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护能力。不断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师生的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意识。
——全面提升全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数字校园的使用主体是学校师生员工,师生的信息素养,决定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能否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也决定了我校能否形成丰富繁荣的数字校园文化。学校 将数字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整体文化的建设范畴,信息技术服务部门要联合教学、科研、图书馆、档案馆、工会、团委、学生团体等业务主管部门和群众组织,以开展培训、咨询、交流、课题立项等方式,普及数字化校园使用技能和方法,促进师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开展教学、科研和学习。引导教师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研究数字化时代新型教学方法,提高混合式教学水平。开设信息素养相关课程和培训,提高学生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五.重点建设工程 1.带宽扩容工程
目标:校园网出口带宽及人均带宽,是决定网络访问速度最重要的因素。通过逐步扩容,使我校校园网IPv4链路的出口带宽达到4G,高峰时段人均带宽达到200Kbs(按2万在线人数计算)。
实施内容:接入电信、联通以及其它二级运营商等多公网链路,逐年增加网络带宽,经过负载均衡设备处理,提供给师生一条多链路混合的网络出口链路,实现用户对互联网的高速快捷访问。
预算:2000万元(五年线路租金)2.“数字化校园”工程
目标: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利用,是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建设“数字化校园”,有效整合校内各部门业务数据和信息,实现全校数据的高效交换、统一访问、高度共享和充分利用,以信息化手段提高办学水平,促进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
实施内容:全校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学校一体化公 共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综合信息门户平台。公共数据平台分为教工、学生、课程、科研项目、财务、仪器设备、房产等数据集,基于现有部门级业务信息系统,由业务主责部门负责统一提供维护数据,保持数据源的唯一性和权威性。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部门和个人的数据共享。统一认证平台和信息门户平台为师生提供全面、实时、个性化的数据信息服务。在此基础上,建设我校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分析系统。
预算:500万元。
3.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工程
目标:建设一个大容量、高性能、高可靠性及具有数据灾备能力的数据存储和运行中心,实现服务器集中托管、信息统一存储和共享高性能计算等服务。改善学校信息存储分散、服务器维护水平低以及存储环境重复建设的现状,实现节能减排,提高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和使用率,大幅度提高学校IT服务能力和安全水平。
实施内容:本项目包括:(1)建设高性能服务器集群:购臵机 架式服务器10台,搭建虚拟机平台,为实现校园数据的“云”服务提供条件保障;(2)建设大容量、可扩充、可动态调配的存储系统、离线备份系统;在西校区构建异地容灾中心,确保学校重要数据资源的安全备份。网络存储空间不低于500T;(3)刀片服务器不低于6套,搭建全校统一的高性能计算共享平台,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高性能计算服务;(4)建设新型数据中心管理平台。
预算:1400万元(其中:存储系统850万元,服务器群及高性 能计算平台500万元,数据中心管理平台50万元)
4.“网站群”系统工程
目标:通过构建统一的“网站群”系统,使学校门户网站和各单位、学院网站共享后台管理系统,促进学校网站信息的整合,避免重复投资,维护学校网站的整体安全。
实施内容:本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技术、分级管理”的设计思路,以学校门户网站为中心,各院部网站为子站点,对各院部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统一部署,统一标准,建立在统一技术架构上并基于统一权限控制的中国农业大学内外网网站群;建立全校适用的能够自主创建站点、自主管理站点的建站工具和管理平台;统一内外网站信息发布渠道,建设基于权限控制的网站信息发布平台等。
预算:50万元
5.校园网性能提升工程
目标:适应校园网对校内各部门多种业务专网的接入需求,提高校园网安全运行服务水平。
实施内容:将校园网骨干线路升级至40G,楼宇网络万兆接入,达到网络高效、安全、稳定运行,全面支持mpls vpn虚拟专网,承载多业务运行,简化网络管理复杂度。更换核心层7台设备,现有部分核心层设备下移至汇聚楼层,部分汇聚设备增加万兆接口、mpls vpn多业务功能卡,部分校园网光纤线路升级改造。
预算:400万元。
6.西校区机房改造工程
目标:根据新时期校园网服务的需要,改善西校区老旧机房的整体环境,建设新型网络与数据中心(灾备)机房,提高校园网管理服务水平。
实施内容:(1)电力改造:新建一路150kw电源,与现有电路做成双路互投连接;(2)电源改造:定制模块化80kW的ups电源一套,可延迟2小时;(3)空调改造:定制2台60-70KW机房专用空调;(4)机房整体环境改造。
预算:250万元。
7.学生宿舍楼网络改造工程
目标:改善学生宿舍楼网络端口不足、布线不合理等状况,提高宿舍楼网络安全管理服务水平。
实施内容:改造东校区一号、三号学生公寓、西校区1—8号学生宿舍楼、10-12号学生宿舍楼的网络布线系统,增加室内端口,实现每人一个端口,共增加端口约9000个。
预算:520万元。
8.教学、科研信息化等方面的重点工程。此部分由相关职能部门提供。
六.条件保障
(一)管理机制与政策。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经验,探索建立我校信息化建设CIO(首席信息官)机制,健全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体制。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服务归口部门的职责权限,强 化对学校信息资源的组织与协调职能,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IT治理实施模式。建立学校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建立健全跨部门业务的协调机制。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制度体系。
(二)人员队伍。加大对信息技术管理服务部门建设力度,增加技术岗和管理岗位职数,建立一支专职、兼职、多种编制类型的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队伍,人员规模达到教职员工员工总数的2%。完善队伍的专业结构,优化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媒体应用与管理等不同专业背景人员配臵。加强技术支撑队伍培养,“十二五”期间,每年派出1-2名技术和管理骨干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学习深造,提高信息技术支持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三)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以学校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985”、“211”等专项经费为主要投入,以联合立项、申请课题等多种形式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将常规预算、专项投入、自筹资费等方式相结合,使学校信息化建设及运行经费投入充足,逐年增长。根据学校发展形势和师生需求,优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经费比例,并逐步加大信息化运行经费投入。“十二五”期间,全校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的总经费不低于1亿元,其中校园网络和数字校园软硬件系统建设运行经费不低于7500万元。
(四)办公条件。与网络应用迅速发展一样,数字校园的应用同样将面临迅猛普及的形势。建设完善电信级网络机房、高性能计算中心和数字中心机房、远程灾备机房。保障信息技术支持服务部门的办公环境。
(五)交流合作。密切关注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动态,加强高校信息化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与业界企业机构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我校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常务理事的优势,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工作交流,博采众长,经验共享,尽快将我校数字化、信息化办学水平提高到国内重点大学先进行列。
第四篇:中国石化“十二五”职业健康规划(2011-2015年)
中国石化“十二五”职业健康规划(2011-2015年)
随着国家职业病防治法规、标准体系的日趋完善,政府主管部门对职业卫生监管力度逐步加大,社会和公众对职业健康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劳动者法制意识和维权观念不断增强,对职业健康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石油石化作为高危行业,职业危害因素种类多、分布广、接触人员多。大多数石化企业都有多种高毒物品,员工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往往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其职业危害控制与健康防护的要求高、责任大、任务重。员工健康是生产力中最活跃要素,是企业核心资本之一,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保障员工健康就能为企业增强竞争赢得先机,是公司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公司‚造福员工‛宗旨的具体体现。为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保护与促进员工健康,建立与公司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相适应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中国石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职业健康工作现状与问题
做好职业卫生工作,保护员工健康,是集团公司实现持续、有效、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切实履行好国有大企业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需要,更是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集团公司党组始终高度重视职业卫生工作。苏树林总经理针对员工健康体检问题批示:‚在HSE管理上,1 我们对健康(H)重视不够,应该切实加强‛;在进行总部机关职能梳理时,增设职业健康管理机构,以强化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在年初的HSE工作会上明确要求:要高度重视健康工作,要认真研究健康工作,要切实抓好健康工作。为做好职业健康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职业病防治法实施以来,集团公司结合公司实际,逐步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完善管理网络、规范管理行为和技术行为,健全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认真落实职业病危害源头控制、治理措施。积极开展职业病人的治疗与服务。规范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使劳动者健康状况和生产作业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强化劳动用工管理、职业健康监护和个体防护现场监督,保证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能够得到有效防护。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全系统职业病防治意识逐步增强。加强应用性科学研究,使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职业病危害防治。当前,中国石化的职业病防治、员工健康促进等工作稳步推进。
集团公司职业健康工作虽然取得较好成效,但与国家对职业卫生的要求和国外先进企业的状况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当前职业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突出问题是:一是职业病危害预防及控制难度较大。集团公司鉴于集团公司主要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开采、管输、销售,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化纤、化肥及其它化工生产与产品销售、储运等业务,职业危害因素种类多,分布广,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员工有36万多人,报告职业病病人644名,由于职业病具有迟发性和隐匿性的特点,每年实际发 2 生的职业病要大于报告数量,职业病防控难度较大。二是职业健康监护存在薄弱环节。部分企业职业健康体检率低,一般健康体检与职业健康体检混淆,销售企业加油站员工流动性大,难以全部实现职业健康体检。部分企业对职业健康指标异常的人员未及时进行妥善处理,致使这部分人员仍‚带病工作‛,留下隐患。三是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未按规范要求设臵,监测频次不达标,仍存在超标现象。四是职业健康管理与技术力量较薄弱。五是由于工作、生产、生活、环境等因素导致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步显现。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企业职业卫生责任不落实,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不足,对劳动者健康重视不够,防治主体责任不落实,没有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二是监督检查存在薄弱环节,管理机构不健全,基层技术力量薄弱,部门之间工作衔接不够,没有形成合力。部分企业监督检查措施不到位,执行标准不严,走过场。三是防治工作基础比较薄弱。部分老的生产装臵长周期运行,设施、设备简陋,投入不足。宣传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应急救援能力有待加强。
二、指导思想、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围绕‚大力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强‘三基’,除‘四害’,努力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的主题,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总部监督,企业负责,分级管理,定期考核‛的管 3 理体制,坚持‚以人为本,健康至上‛原则,严格执行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和集团公司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职业健康制度。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培训,依靠科技进步,立足石油化工实际,突出重点,加强职业病人的治疗与管理,深化协调HSE管理体系建设与运行,夯实基础工作,稳步推进职业健康管理持续改进,为建设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保驾护航。
(二)规划目标:建立较为完善的中国石化职业健康制度、标准、规范体系和职业病防治工作机制,实现职业健康工作基础扎实,HSE管理体系协调运行。改善工作场所作业环境,消除重大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慢性职业中毒得到有效控制,开展心理健康调研工作,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
到2015年,新发职业病病例由现在的000例/年下降到000例/年以内,基本控制重大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硫化氢、氨气、苯、一氧化碳、丙烯腈、氯气等主要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较2010年下降20%,主要慢性职业中毒得到有效控制,消除急性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积极推广个体采样器,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的现场检测,真实准确地反映职工实际接触水平。到2015年,剧毒、高毒岗位职工个体采样器的配发率达到20%。到2015年,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率达95%以上;监测点合格率达95%以上。接触职业病危害员工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率100%;在岗期间职业健康体检率100%;离岗时职业健康体检率100%。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率100%。职业病人诊断治疗率达到100%;职 4 业病人妥善安臵率达到100%。
到2015年,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员工职业卫生培训率达到100%,劳动合同职业病危害告知率达到100%,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10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标识设臵率达到100%,接触放射线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达到100%。
到2015年,<1000人的企业全部设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3人以上专职管理或技术人员,1000-5000人的企业全部设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5人以上专职管理或技术人员,>5000人的企业全部设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同时设立职业病防治专业技术机构,配备10人以上专业技术人员。
三、主要任务
(一)落实职业健康责任
1.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各企业要按照集团公司要求,健全完善企业HSE责任制度。审定企业HSE工作规划与工作计划时,要同时审定职业健康工作规划与职业健康、劳动保护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同时进行监督考核;要明确HSE一体化监督管理,要设臵与本企业职业健康工作相适应的职业健康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专业人员;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定期考核HSE、规划、财务、工会、人事、设备、供应、保卫、宣传等部门职业健康工作责任的落实情况,建立职业卫生责任追究制。(说明:规划:积极采用新工艺,用无毒代替有毒;低毒代替高毒。不得引进严重污染并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的设备和装臵。设备:职业 5 卫生防护设施的完好率;供应:提供合格、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人事: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证的员工从事与之身体不相适应的工作。落实国家对职业病病人的待遇。工会:监督职能部门贯彻落实国家对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协同职能部门安排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员工疗养;财务:落实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费用专款专用。保卫:做好剧、高毒作业场所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的保管、贮运中的治安保卫工作。宣传:配合职能部门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高职工自我保护意识。)
2.认真落实职业卫生预防、控制措施。要依法如实申报职业危害项目;严格源头控制,优先采用有利于职业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逐步替代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与控制,为员工提供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的工作场所、环境和条件;要在醒目位臵设臵公告栏,公布有关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在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设臵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使用有毒物品作业的企业要取得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救援器材、设备,制定应急救援预案;认真开展职业卫生日常监测工作。
3.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和职业病人的治疗。加强上岗前的职业健康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员工,必须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告知员工本人;对遭受或可能遭 6 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员工,要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及时安排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断,做好职业病病人的治疗、康复、定期检查和妥善安臵,确保职业病病人的权益。
(二)强化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控
根据石油化工行业特点和主要职业病的发病情况,实施源头控制和过程管理,对主要超标点,主要超标岗位和重点人群实施重点监控,实施硫化氢、苯、氯气、氨、丙烯腈、二甲基甲酰胺、噪声、石油焦粉尘等重大职业危害隐患防范治理工程;开展中毒隐患排查,对生产设施、设备、场所进行治理。制定重大职业中毒防治指南。积极开展职业卫生隐患治理,有重点地开展化验室通风排毒、采油泵站和钻井等噪声作业、电焊作业防烟尘及其他有害作业等方面的治理。
逐步有计划地完成在役装臵的职业卫生评价工作(一些在役的老装臵几十年来未作过评价,与现有标准衡量可能存在问题,急需找出并予以整改,彻底根除低老旧的根源)。
实施放射性职业病危害治理工程,加强放射源和探伤作业管理,完善安全防护措施,降低作业场所的放射性危害;落实接触放射线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监护管理制度。
(三)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能力建设
坚持以我为主,内外兼顾原则。充分发挥职防中心的组织、协调、指导和服务作用。充分调动企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做好职业健康专业人才的培训与引进工作,建立完善职业健康专家库,充分调动、发挥专家的作用,加强技术服务能力 7 建设。
国家安监总局发布的《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职业健康监管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中已将中国石化职业病防治中心列为国家级职业健康技术服务与支撑机构。要建设好国家(石油化工)职业健康技术研究院,加大资金投入,充实技术装备,健全规章制度,配足专业人才,改善办公条件,完善检测评价方法和手段,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将其建成适应职业卫生监管执法工作需要的国家级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支撑机构。
发挥集团公司现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作用,充分利用各单位现有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组建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西南片区职业病防治中心,形成以职防中心为龙头、片区服务机构为骨干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网络体系,通过区域协作等形式,解决各单位存在的监测、体检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问题。
建立地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准入机制,建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准入程序与考核办法,规范体检、检测、职业病诊断等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加强对其服务能力考核。
充分发挥石化分会的作用,不断提升职业病防治技术水平。
(四)认真开展职业病危害调研和治理研究
组织开展重点职业病防治科技攻关,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相应预防对策的科研工作。研究职业病危险源的分布情况,开展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和预警。鼓励和支持职业病防治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开展海上平台职业卫生管理研究、延迟焦化粉尘危害治理和 8 预防的研究、物料密闭装卸与回收和无害化处理的研究、噪声作业岗位危害和控制的研究、石化毒物标准检测方法的研究等,努力改善石油石化职业卫生条件。加强油库、加油站油气回收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开展职工心理健康调查研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员工的自我调节能力,形成合理的应对方式。从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入手,消除可能影响到安全生产的因素,正视和理解员工的情绪波动,开展心理疏导,并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舒缓员工情绪,调整员工心态,使他们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当中,真正体会工作的快乐。
(五)推进信息化建设。规范职业卫生信息的采集、传输和管理,依托HSE信息平台,及时收集、分析相关动态信息,逐步实现职业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规范管理
(六)加强培训和宣传教育
加强对各级负责人、劳动者的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营造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氛围,提高职业病防治意识。组织举办HSE处(科)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注册安全工程师培训班,要让所有接受培训的人员体会到‚培训是一种待遇,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享受‛。对员工进行应急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应急能力和自救互救的技术水平。
组织编写职业卫生防护知识读本和健康保健手册。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强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公益性宣传普及工作。支持、发挥好《石化职防报》等专业媒体作用。
(七)规范用工行为
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要履行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依法参加工伤保险,非在册劳动者要按照在册劳动者同等条件进行职业健康管理与防护,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对职业病患者和职业禁忌证者及时调离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岗位,妥善安臵。加强对承包商的职业健康管理,不得以包代管,不得将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费用交由承包商管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职业健康工作领导
各单位要把职业病防治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臵,将职业病防治重要指标、主要任务纳入本企业发展计划。要制定本企业职业病防治规划,层层分解目标,明确具体措施,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探索建立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局、企业和职工三方代表组成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机制。
(二)加强监督检查与考核
完善职业健康基础管理,严格执行职业卫生考核标准。通过采取签订HSE责任书、季度视频会议、‚六评比、扛红旗‛、‚创先争优‛、‚安全检查‛、‚专项督导‛、‚我要安全‛主题活动、‚安全生产评比‛、‚绩效考核‛等多种形式,强化对职业健康工作考核与督促,努力促进职业健康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进一步完善职业卫生管理规定、规范、标准 根据当前职业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制定‚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点设臵规范‛,实现现场管理的规范化;组织相关工艺、设计、职业卫生等专业,研究制定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配备规范,实现 10 装臵、系统的本质安全;进一步界定职业病危害接触人群范围,避免出现职业健康管理的盲点;研究制定《硫化氢防护导则》、《石油石化职业危害控制规范》、《职业病诊断程序及职业病患者管理规定》、《苯作业的职业卫生防护规定》、《职业卫生隐患管理规范》等制度、规范。根据集团公司所采取的职业病防治综合措施及其达成的实际效果,完善‚三同时‛管理规定;规范企业警示标识、职业卫生隐患治理等内容。
(四)保障职业健康工作经费投入
‚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将投资4.0亿元,加大职业卫生隐患整改力度,改造实验室通风系统,实现危险化学品装卸密闭化、采样密闭化,治理粉尘超标场所,对剧毒、高毒、恶臭、严重粉尘等职业卫生特征2级的作业场所恢复、建立车间淋浴间。改善员工长期停留地方的工作环境,操作室新风量要达到每人30M/h。加强职防中心建设,开展健康调研和健康促进,加快标准、规范的研制。
各企业要严格按照集团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要求,每年应将预防和治理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配臵与维护、个人防护用品配臵与维护、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培训、职业病诊断与管理、工伤保险等所需资金纳入企业资金预算,并在生产成本中列支。
(五)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
组织好两年一届的学术交流会,探索与北京协和医院、中科3 11 院心理所、首都部分专科医院、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中国医师协会等建立职业健康合作关系,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解决重要人员的疑难病医治问题和应急条件下的特定人员、海外人员的医疗服务,有效提升集团公司应急救治能力和提升企业形象。充分学习、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先进的管理及文化理念,不断改进职业健康工作。
(增加)提高职工自我保护意识
在现有工程控制达不到职业接触限制的情况下,必须采取严格的个体防护措施,以保证职工的身体健康。十二五期间,要狠抓噪声作业场所护耳器的佩戴。用五年的时间,培养员工进入噪声作业场所自觉佩戴护耳器的良好习惯。要像戴安全帽一样,把工作落到实处,建立严格的考核,逐步使得员工由被动考核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
(增加)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运行完好
十二五期间,对于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必须进行考核。操作室的新风量必须达到每人30m3/h。对剧毒、高毒、恶臭、严重粉尘等职业卫生特征2级的作业场所恢复、建立车间淋浴间。有强酸、强碱的工作地点必须设臵应急喷淋器和洗眼器(包括有强酸强碱产生的实验室必须设臵应急洗眼器)。对于这些必须配臵的防护设施,没有的必须配齐,已有的必须保证完好运行。要积极推广密闭采样、密闭装车技术,减少员工直接接触的时间。
(增加)健康监护工作前移,以防为主,从源头抓起
职业卫生工作人员,要深入现场,把职业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现场去,从源头抓起,帮助基层井队、车间班组安全管理人员提高职业卫生防护意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根上控制职业病的发生、发展,做到本质健康。
(增加)做好接触有毒有害因素职工疗养工作
对于职业健康体检中发现指标异常的职工,要及时安排进行脱离作业环境短期疗养,使得身体尽快得以恢复。严禁将这种疗养演变成待遇疗养,旅游疗养。
第五篇:石油石化信息化成效显著
石油石化信息化成效显著
(中国石化吴正宏)2007年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企业改革发展中作用日益增强。
2007年石油石化行业按照年初国资委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划和部署企业信息化工作,为企业做强做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7年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工作在集成和深化应用、信息安全、信息系统运维、IT治理和完善内控制度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中石化通过深化应用和集成,已经使ERP、MES等系统在监控企业运作,掌控企业动态方面的作用得到显现。中海油、中石油在ERP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就实现了ERP与MES、EAM等系统的集成,实现下属企业和总部之间的纵向集成。
石油石化行业重视信息安全,积极落实四部委颁发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根据要求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评估,确定各系统的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已成为信息系统设计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系统的运维越来越受到石油石化行业的重视。
中石化已逐渐形成完整的两层三级运维体系和有一定规模的运维队伍。继中海油之后,中石油也进行了ISO 20000的认证,建立了自己的运维服务体系和平台。石油石化行业加大IT治理方面的投入力度,研究IT治理体系、完善内控流程和管理制度,加强对信息系统的风险防范。2007年石油石化行业各大企业加快建设覆盖全集团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强化各项业务之间的协同和对下属企业的实时管控能力。信息系统正从分散的局部应用,逐步向跨部门、跨企业的全局性的集成应用发展。
中石油: 建设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
2007年中国石油继续按照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全面建设集团公司级统一的信息系统。各信息系统的陆续建成和应用,对主营业务的支撑作用逐渐显现出来,成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和业务人员日常业务处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各部门、各单位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积极性空前提高。
中国石油把信息化作为集团公司实施资源、市场和国际化三大战略,提高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的强有力支撑。明确了“统一、成熟、兼容、实用、高效”的十字方针,确定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六统一原则,全面、集中、统一、共享始终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全过程。以ERP系统、专业应用系统和IT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推进全局性的信息系统建设。
ERP系统整体推进步伐加快,销售、炼油与化工、天然气与管道和集团公司未上市部分的试点和推广进展顺利,应用范围涵盖财务、采购、销售、生产和库存等业务。股份公司生产型企业推广实施了健康安全环保(HSE)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开始推广实施,企业级数据仓库系统搭建起统一、集成的平台。
电子商务平台“能源一号”,五年累计实现电子交易额近千亿元,节约采购资金数十亿元。地球科学与钻井系统、上游生产系统完成了试点和推广,油田服务生产运行管理系统制定了系统实施标准化流程和模板,完成开发和测试,已在企业上线应用。管道生产系统全面建成应用,成为支持管道运营日常业务管理的重要工具。
炼油与化工运行系统稳步推广,先进计划系统在公司总部及所有炼化企业全面建成应用,实现了从原油采购到生产计划、加工方案等方面的优化,为快速准确地编制炼油生产计划,优化原油采购、生产加工、产品调合方案提供了先进手段和工具。加油站管理系统的试点实施工作按计划推进,形成标准系统模板,为下步推广奠定了基础。积极推进网络体系和基础应用系统建设,开展总部和区域网络中心、数据中心建设,启动了灾难恢复和统一身份认证等项目。建设了一批海外区域网络中心,将电子邮件等基础应用拓展到国际业务中。采用统一平台建成的中国石油统一信息门户、统一域名的电子邮件系统已成为员工日常工作的信息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大幅度提高了会议效率,节省了费用。
加强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保证了网络和应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信息化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修改完善了统一的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强化信息技术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批专业化定位清晰、任务分工明确的信息技术支持中心。开展了信息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编制了信息安全总体规划及实施计划。
中石化: 信息化规模效应显现
2007年中石化加大系统集成力度,深化信息系统应用。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各企业、部门的局部、分散建设与应用,发展为集团公司自上而下全局性、集成化的建设与应用。重大项目、各业务板块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取得重大进展,规模效应越来越明显。
ERP系统推广与应用按计划进行。已有上中下游70多家下属单位的ERP系统上线,基本完成股份公司下属企业和科研院所的ERP建设。对已上线ERP系统继续进行完善提升,培养应用典型,开展应用达标创优活动。通过数据仓库和财务报表合并、物资管理、销售统计、审计信息系统等总部层面应用系统,已经能够逐步实现利用ERP生成的信息监控企业运作情况,掌控企业动态。
ERP系统的实施与应用,促进了物资集中采购和统一储备、财务一级核算等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各体制改革和实现资金集中管理提供了有效支撑。加快供应链优化系统的推广与深化应用。建设原油营运管理系统,优化原油采购、运输,深化应用炼油企业级计划优化系统,建设化工物流优化系统,提升原油评价数据库系统,成品油一次物流优化投用,二次物流配送优化系统全面提升。应用供应链技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大物流格局,库存水平显著下降,资金占压明显减少。
开展生产营运指挥系统建设。提升完善了油田调度指挥系统,原油管网配送系统实现了对原油管输沿线油库、油罐的库存情况、管网原油的输送情况的动态跟踪、监控、实时调度和优化,炼油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实现了对炼油企业生产情况的动态跟踪和对主要生产装置、原油和成品油资源的有效监控,化工调度指挥系统和成品油销售营运指挥系统,完成系统主要功能和统一集成平台的建立,启动HSE监控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实时监控企业重要生产过程和对生产事故的动态跟踪,动态收集企业生产安全、环保信息。
电子商务与ERP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动态交换,积累了大量信息,为科学采购决策提供了依据。办公综合业务处理系统(OA)覆盖总部和下属企业,实现了双向公文无纸传输。开展企业数据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集成平台,实现对ERP、MES、PIMS、LIMS等现有主要系统的数据交换和整合。油田企业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信息技术应用基本形成了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数值模拟等技术系列,在生产运行方面进行勘探开发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推广勘探开发源头数据采集系统,启动企业数据资源中心建设,逐步实现油田企业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国际勘探开发综合信息系统初步形成了适应国际化业务特色的综合业务功能和标准规范体系架构。
炼化企业各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在生产优化、过程控制、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生产执行系统(MES)为ERP系统提供准确的日平衡、旬确认、月结算数据,生产调度优化系统为生产调度作业计划编制、优化,停工预案处理提供了辅助工具,提高了生产调度人员对工作的预见性、工作效率和排产的精度,化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规范了化验分析工作流程,提高了企业化验室业务自动化水平,先进控制(APC)技术提高了装置操作水平和平稳率。
销售企业应用效果显著。加油卡工程已在19个省市石油分公司推广完成,基本实现一卡在手,各地加油的目标,加油卡、二次物流及ERP三大系统的集成,实现了多系统数据共享,加强了监控力度,油品运输车辆GPS定位系统,实现了对油罐车的远程实时监控、调度、跟踪和安全行车监督。工程建设单位在异地协同设计以及项目管理方面采用信息技术和科研单位的自主软件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化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应用都取得重大进展。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了信息安全体系的总体规划,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工作持续开展,应用系统安全受到高度重视,强化了应用系统的用户访问控制,全面部署统一的桌面管理系统。
中海油: 有效支持集团战略发展
2007年中国海油紧密围绕生产经营管理需要、以服务海上生产为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分步实施、逐步替代的原则,有效地支持集团战略发展。统一集成的集团信息管理平台,集团ERP系统和集团战略、投资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总部的人、财、物系统,各单位的生产管理、设备维护、销售管理和专业应用系统,构成一个平台、两个重点、三纵四横的集团信息化体系架构。中国海油的信息系统应用在战略决策、经营管理、生产科研三个层面都取得良好效果。
ERP系统第二批推广单位已按计划上线运行。中国海油的ERP项目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海油特色”的要求,利用咨询公司的实施经验,采用国际先进的实施方法论,先做标准模板,再稳步推广。在集中统一的软硬件系统平台和共享服务支持体系的支撑下,二级单位的ERP既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又是整个集团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集团负责制定统一的标准模板、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管理模板和标准的更新与维护,各公司按统一的模板和标准实施。
通过建设ERP系统,提升了集团管理控制能力,实现了业务流程轨道化、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数据标准化、决策支持模式化的目标。ERP项目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面预算系统采用全球企业绩效管理软件领域中的领先产品,选择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实施范围包括集团本部、二级单位和三级单位。全面预算系统与ERP之间的有效集成将构成科学的预算编制和管理平台,提高预算编制与分析效率,为企业管理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海油在专业应用信息化中注重实效和自主创新,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海上中深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成为海洋油气勘探的主要手段之一,地面测试数据采集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了油田服务的作业能力,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建立起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了海上重大设施的动态应急管理。建立起了世界一流的三维可视化地质综合研究中心。地震数据库、钻井数据库、生产动态数据库、油气储量评估及管理系统、钻井远程控制系统、测井数据传输系统、MES系统、计划和预算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专业系统取得进展。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采用成系列的产品、扩展能力和性能良好。作为信息系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了集团的业务服务管理系统(BSM),形成集团内统一的IT/业务服务接入平台,实现了基于ITIL的三级运维体系。建立服务流程持续优化的管理流程,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实施IT内控管理规划项目,按照国际标准进一步规范集团各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行为。
2008: 将以应用为主
2008年石油石化行业将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按照国资委的要求,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集团控制力,为企业加强管理、集中资源做强做大主业、规避经营风险做出贡献。
信息化将从以信息系统建设为主向更加重视应用发展,将更加重视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化,更加重视管好用好已有的信息系统和IT资产,通过集成已有系统和建设配套系统提升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应用管理与应用队伍建设、安全与运维、集成与信息资源增值应用将成为2008年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节能减排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以信息系统支持企业应对欧盟REACH(Registration、Evaluation、Authorization of Chemicals,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法规的实施将受到关注。
作者简介
吴正宏
中国石化信息系统管理部教授级高工。毕业于清华大学,历任中国石化信息中心信息系统管理部处长、副总工程师等职务。在中国石化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网络、计算机软硬件、IC卡应用及应用系统集成等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参加过中国石化多项信息系统应用工程的规划、论证、设计和实施,在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建设及组织管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