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士,你适合吗?一个博士生的透彻分析[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10:2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博士,你适合吗?一个博士生的透彻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博士,你适合吗?一个博士生的透彻分析》。

第一篇:读博士,你适合吗?一个博士生的透彻分析

读博士,你适合吗? ——一个博士生的透彻分析

不要为了读博士而读博士,你真的适合读博士吗?想清楚了吗?看看你是不是适合继续读博士,这是每一个面临读博的学生甚至开始读博的学生的困惑。

一、基本概念

博士:简称Ph.D.,是最高学位。

读一个博士需要做两件事:一是完全掌握一个科研领域,二是在这个领域开创新理论。

1、掌握一个科研领域

要通读所有这个领域的文献。一般开始时是看书,然后要找学术期刊杂志,会议论文和研究报告。

一般在读博之前,学校会有一些方法来考核你对某一个领域地掌握情况,比如要有相关专业本科或者硕士学位。然后,为了证明对本专业的了解,你需要修研究生专业课程,通过考试并确获得较高的平均分。最后还要通过一个评委会的考核(博士中期考核),评委都是博士。

2、开创新理论

博士和其它学位的本质区别就是一个字:科研(Research)。要开创一个理论,学生必须探索,调查,思考,总结。学术界用“科研”来表示这种行为。

“科研”经常暗示着要“实验”,但是科研绝不仅仅实验,还要解释和深层理解。要获得博士学位,必须要写博士论文,并且通过博士论文口头答辩。

3、成果的关系

科研的成果可以开发新产品或者改善现有的。但是,博士论文的价值不是用商业效益来评价的,必须要引导将来的研究和知识体系。博士成果的效益常常不会在短期创造,而是在长期才慢慢体现。

二、问自己几个问题

决定是否要读博士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1、你想做科研工作吗? 你要考虑你的长期目标,因为PhD是训练你的科研能力。如果将来不做科研,博士不适合你。

2、你想进高校工作吗? 博士是进入高校任教的必要条件。

3、你有足够的能力吗? 评价一下自己是否有下述能力: 智力:显然,时间:往往比你想想的要长,你能承受吗? 创造力:读博需要你用新的思路看待问题。

好奇心:你是不是强烈的想知道周围事物背后的规律?

适应能力:读博常会出乎意料的困难,你可能会到一个没有人知道答案的领域。你能忍受郁闷吗?忍受住找没人知道的答案时的枯燥吗?

自我驱动:教授不会告诉你怎么做,你能有长期科研的动力吗? 竞争能力:你将与聪明的人共事,会经常出现比较,你扛得住吗? 成熟:读博时间大部分由你自己支配,你要自己安排自己的日程。

三、警告:博士不是„„

1、让自己有声望:你毕业后,你周围每个同事都是博士。

2、保障自己观点正确:博士只在一个领域有权威,这并不代表所有领域的权威。

3、自己的目标:如果你只想要个文凭,很多方法都比这容易。

4、工作的保障:很多公司不要博士。即使要了,当公司不景气时先把科研部门砍掉。

5、让自己和家人更有面子:你妈可以很骄傲的说自己孩子是个博士,但这不是你读博的理由。

6、证明自己的聪明:你要长期从事枯燥的工作,多次面对失败,折磨你的意志。

7、将来就研究一个领域:一辈子只吃一碗饭?你将来要不停地科研,学习新方法、新理论。

8、找工作更容易:搞笑!

9、比其它选择好:每个人都要决定自己究竟要什么,什么最能激励自己。

10、赚钱更多:至少5年之内你的收入是负的,除非你爱科研,否则这不是最好的赚钱方法。

四、经验

如果你有能力和兴趣,搞科研将获得与所有其它工作不同的奖励:你能遇到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人,甚至与他共事;你将不停的超越自己;你将解决以前从没有人解决的问题;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看多了本科生的此类问题——考研还是工作?

几年后发现自己又要面临这个问题的困扰——考博或者工作? 人生总是充满了选择,选择也是困难的。博士是一个文凭,更是一种经历。

当前社会上有不少人在妖魔化博士群体,尤其是女博士。事实上真的就那么恐怖吗?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五、谈谈为什么要读博?

如果你压根就没想好这个问题,完全是随波逐流,或者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或者认为考博可以带来生活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者认为读博是混个学位,为了以后好提升,那么,请你谨慎考虑。

首先,博士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收入。收入更多的是与行业与职位相关,而不是与学位相关的。当然,通常计算机的博士要比学文学、考古什么的博士收入要高。

其次,即便为了想进高校而读博,也要事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喜欢那种生活方式,能否接受那种清苦?能不能坐冷板凳?不然,高校的日子也不好过,竞争一样激烈。而考博只不过是“多米诺骨牌”瞬间的感受之一就是,周围的人的确不简单,都有令人非常佩服的一面,可能再“混”日子的人,跟一般人相比也有一份自律和坚持。所以这是一个可以相互约束、相互见证、共同进步的群体。

高智商基本是读博的刊几篇,理工科的可能还需要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虽然大多数博士都完成任务,拿到了学位,但那是付出了很多焦虑、睡不着觉、掉头发等等代价的。当然,视个人天资和基础不同,可能各有差异,但不努力就可以完成任务的还真没听说过。

平时上课、读书的要求就不要说了。为了完成博士论文,或者在那样一个氛围中,为了自己至少像个博士,理工科的人要无数次地做实验,甚至通宵达旦,而文科的学生则要天天泡在书堆里,基本上3年或者4年下来,看小说的时间是没有的。大家都比较训练有素,就是自己浪费了时间会自责。所以,为了逃避自责的痛苦和外在的压力,大家一般还是要选择一点点的去面对和积累。没有点坐冷板凳的功夫是不行的,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这样。

博士同学中已经是硕导的,在博士论文的冲刺阶段,也会形容枯槁,也有老师们形容“做完博士论文就像扒层皮”,毕竟抛去客观要求不说,就自身而言,大家也知道专心在学校搞点研究不容易,所以基本上博士论文就是一段时间内的最高水平。

何况博士论文的最高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创新”。这两个字,可是会把人折磨坏的。结果是,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自然减肥”。一个抱着侥幸心理,本来以为混混就可以过关的同学,在博士论文写完之后,说了这样一句深刻的推翻自己以前逻辑的话——“以后,谁要再说博士是混出来的,我跟他急!”

六、读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1、读博可能带来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节奏和轨迹,比如恋爱、婚姻和家庭。

说这个好像是废话。但是我们可以算笔账,一个人中间一直不停地读书,等博士毕业也是接近30的人了。这时候的社会工作经验还可能是零。如果不是足够幸运地在读书期间遇到合适的另一半并且已经成家的话,那么就要在毕业之后,不但面临找工作,适应新环境的问题,也要面对建立一个小家,适应婚姻和家庭的问题,还要考虑是先在工作上干出点成绩还是抓紧要孩子的问题。这时候大多数小家庭都是无产阶级,可能早先工作的同龄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和孩子,心理上的落差需要自己摆平。

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有了一定的工作、家庭、孩子之后又去读博的,这种辛苦就不要说了。面对家庭和自己的前途之间的不调和,需要自己判断、选择。有时候,有所选择是痛苦的。所以有很多人说,早知如此,宁愿不要选择的机会。可是时光是无法倒流的。校园里有不少带着孩子读书的母亲,有的将孩子放在周边的幼儿园或者学校里,自己面对多重压力,孩子也跟着受苦。精力、财力和爱心、责任之间的冲突和压力,让很多母亲说:“等我拿到学位的那一天,我可能最想做的就是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

有的时候,鱼和熊掌的确不可得兼,这是事实。所以大多数博士在毕业后都会多多少少有些尴尬,来自情感的、家庭的、工作的,等等。

2、读博可能加重取舍之间的难度。

有人认为,读完博士,工作等等可选择的余地更大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博士阶段着重培养的是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进行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它不是一个通才教育,只会将人的研究领域和学习领域越陷越窄。所以,除非是在高校或做科研,不然,博士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而且,读博可能多多少少还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就是你在长期的研究和投入中已经多多少少对这些研究产生兴趣。明知继续研究可能热情和动力不足,但是放弃却着实可惜,那时该怎么办?其实周围很多同学都是这样的,最后选择的未必是最初想选择的生活道路。

我的很多同学,本来想进新闻媒体,或者出版单位,或者机关等等,机会并不是没有,但是真正抉择的时候,却又割舍不下对专业培养起来的感情,最终继续选了高校进行教学科研,也有的虽然进了新闻出版,却做的并不开心,有点后悔的意思。不得不搞学术的时候不觉得热爱,反倒是真正离开了觉得自己“还是有点”喜欢学术的。这是一种悖论。会带来很多困惑和尴尬,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智慧、对自己的了解,还需要决断能力。一旦上了这贼船就必须面对,由不得你了。

说了这些,有人可能退缩了,觉得后脊梁骨嗖嗖发凉。其实,运用最简单的逻辑想想,如果真的读博就像地狱,哪还有现在的趋之若鹜呢?不否认有一些头脑发昏,没想明白就混进来的人,但是一定也是有人是真正考虑好了并认可这种方式的。

七、读博的好处

1、读博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很奢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

相比于钱来说,读博的机会显得更是一种稀缺资源。能有机会读博的人可能不觉得,但是有很多人是压根没有机会考虑和尝试的,他们的羡慕和憧憬可能不是你读博的理由,但是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你可以体会跟别人不一样的人生。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这种生活体验是非常奢侈的、有限的、难得的,所以自然也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如果说有人选择冒险、挑战生命极限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读博也是。读博完全是实现一种精神追求。享受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经历、一种财富、一种收获。有一个同事,海归,放弃了原来在外企的高薪工作,跑到国外读博士,最后回到高校。就是因为她觉得在外企的工作,使人变得没有时间思考,人像机器。所以为了进高校,她选择了读博并为这个目标奋斗了十几年。她说,人是要有点追求的。当人们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对精神的渴望和寄托就会浮出水面,而读博是使人更接近思想本身的一种方式。

2、读博可以有机会接近和聆听大师的声音,并与最聪明的人相处,想不提高都难!有博士点的地方,大都是师资力量相当强的地方,各种资源也很多。读博士可以使人轻而易举地就接近原来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一些大家,聆听他们在学术、做人等等方面的一些感受和教诲,这将是受益终生的,这种视界的打开和融合对一个人的提升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些学者的点拨,可能会使人少走很多弯路,并在一些领域迅速接近国内或国外同行。某种意义上,这有“鲤鱼跳龙门”之效。特别是在一些综合性的名牌大学,这种优势就更加明显。用原来硕导的话说:“就像从省队进了国家队”。各种讲座、交流以及图书等等资源,使人进步飞快。

再说周围的同学,都是来自各地的人中龙凤。依我的经验,每个读到博士的人,都是有一些品质可能是一般的老百姓没有的,比如那种悟性、那种天资、那种刻苦、那种执着、那种毅力,等等。所以,与这样的一群聪明人交往,无论别人是不是有一些很难容忍的缺点,但也总是有一些优点是值得学习的,在这样的一种碰撞和交流中,无论是对学术的,还是对生活的看法,都会让人获益匪浅,真的是想不提高都难!

3、读博可以积累许多资源。

博士期间会遇到很多名师,也会有很多优秀的同学,这些都是一些潜在的资源。就算日后你的同学里出不了王侯将相,但至少以他们的起点,在各行各业上都会是精英。至少就我而言,很多同学遍布在很多城市的很多高校,无论对搞研究,还是作为了解风土人情的交流,都是颇有助益的,博士期间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

毕业之后,如果选择一个中等城市或者发展中的学校或单位,那么可能意味着你会瞬间拥有别人奋斗十几年才能拥有的东西,比如各种津贴补助、比如房子,或者配偶的工作,都能得到解决,生活会有明显提高。从这个意义上,用原来同事的话说,读博就是赚钱。或者,读博还极有可能在毕业后进入一个博士成群的工作团体。这样,你就有可能使自己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学习不断上升不断进步的状态,与智者的交流毕竟是令人愉快的。

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也是一个老教授曾经说过的,做研究工作,所有的科研成果的发表,名利都是自己的,不像在机关等单位工作,在年轻的时候多是为别人做嫁衣,而到了退休,往往是人走茶凉。而现在看来,读博直接地与以后是否有机会搞科研密切相关。

4、读博可以愉悦身心,是难得的生命体验。因为博士不像本科生那样有天天上不完的课程,有各种各样的活动的约束,有各种检查和评比,所以基本上属于比较天马行空的、自由的一群。而高校大都有优美的环境和小资的气氛,博士生里面,大家基本上要么是有收入的,要么是可以自己赚些外快的,思想相对比较成熟了,各方面处于学校和社会的结合带,并可以暂时脱离家庭的束缚,做一些自由自在的个性的事情,是难得的生命体验。对于工作多年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放松、调整和休憩,而对于从未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来说,也从别人那里直接间接得到一些启迪。

我的博士生活就是丰富多彩的。有一帮朋友,大家经常轮流坐庄,出去吃饭、喝茶、野餐,或者就在校园里散散步、打打球,或者在学校的食堂里进行“学术午餐”和“学术晚餐”,关于学术的、人生的、社会的,无所不谈。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同学和朋友都颇为留恋那段时光。我们都曾说过这样的类似“痴人说梦”之类的话,“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真想一辈子当学生,一辈子在校园里待下去,让读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第二篇: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分析:你适合去境外读书吗

一切从张茆说起……香港大学教师谈:你适合到境外念书吗?

十二月初,香港城市大学四年级内地生张茆与著名作家倪匡之子、歌星周慧敏近二十年的男朋友倪震在公众场合亲热的照片曝光,八卦杂志又热炒起来,上星期五甚至出版「号外」……对于张茆的一切,我只是由传媒处得知,其实我想谈的是内地生出外读书的心理调整。

这么多年里,我所见部分内地生有两种心态很值得我们讨论。

「物化」自己:你变成「物」的奴隶

首先,第一种是把自己「物化 」的留学生,香港的富家子弟到外国留学,第一件事是购买开蓬跑车,就是「物化」。至于内地生,尤其是从发展较慢的地方出外的,去到花花世界如香港、纽约、东京,以「开眼界」为借口,更重要的是父母远在天边,因此误交损友,生活不检点 ;我不知道张茆同学在学校的成绩如何,但真的有些留学生片面地学习本地生逃课的动作,成绩不管了,最紧张的是 Salvatore Ferragamo 这一季有甚么新货,或陶醉着拿着平常家庭几个月的开销,走进 Louis Vuitton 旗舰店时,那些销售员是对自己的款待 ……生活呢?以兰桂坊为家,一星期大半时间都在这里度过,边说「想学好英文」,边大口大口地呷着 20 美元一杯的马天尼,别问半醉时如何学到英文?也不必计较那些钱早足够请来一个英语专业教师,正正经经地学习英语,因为那些都只是借口,我所见最讽刺的例子,甚至是学到一口「菲律宾英语」而不自知(常到兰桂坊的人应会会心微笑)。其实在资本主义的体制下,购买名牌本身不一定是问题,购买的行为有时是一种活化经济的活动,但购买背后的心理是怎样的呢?

同一个皮包,有人强撑着,认为要让别人看得起,这个皮包不能少;另外有人在努力工作后,购买一个耐用的名牌皮包,作为自己辛勤工作的奖励;我也会到兰桂坊,尤其是与在中环几家会计师行工作的旧学生聚会之时,只要把这个地方视为偶一为之、工作后休息的地方,也不是问题……只是舍本而逐末,随波而逐流,在花花世界中迷失自己,错误地以为日本化、洋化全都是好东西,重视外表多于内涵,强调衣饰比学业成绩更重要的,就是过犹不及。

全国、全省与父母的期望变成的千斤压力

话说回来,我所见在港的内地生里,抱着以上心态的,百中仅一而已,我也不能肯定张茆同学的生活是不是如此。然而,第二个问题,虽然「破坏性」不及第一种,但情况却较为普遍。

内地生出国读书,又或到香港的大专继续学业,主要循两种途径:

A.全省、全国状元,这些千中选一,即是首 0.1% 的学生,全世界的大学都在抢,所有学费、生活费都不必担心(但当然不代表他们就没烦恼);

B.也是优秀分子,而且胸怀大志,要跑出去看看外面世界,将来回来贡献国家、社会,这些学生都是该校、该区、该乡、该镇的尖子,成绩是全部学生的首 10%,但出外读书的学位僧多粥少,为了圆子女的梦,父母作出数以万、十万的资助补贴,让孩子他日能发挥所长。

A 类学生,说得严重点,背负国家荣辱,未来的社会发展都交托在他们的身上; B 类呢?全都是又乖又孝顺的孩子,看到父母或省吃俭用,或降低生活水准,为的是孩子在外面以倍数高于本地的生活费、学费 …… A、B 学生都背起巨大的压力,父母家书、师长通讯,时时刻刻都提醒自己要努力学习,将来衣锦荣归。

既然「努力学习」是每天起床跟自己说的第一句话,生活自然就离不开图书馆和课室,作为教师,跟香港那些「烂玩」、「搞鬼」的学生比较,我当然最喜欢内地学生,因为学生愿意学,我就喜欢教,何况内地学生一般都是 Hunger for Knowledge。

然而,偏偏内地与香港不同,在香港,学生过着「赶 Deadline 」的生活,每天在冲 Deadline,冲完一条「死线」,还没喘口气,另一条名副其实「足以致命」的 Deadline 又迫过来;除此以外,还有大学利用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亦让不少初来的内地生吃尽苦头 :没有标准答案,以 Team Work 和 Presentation 为主,上课时教师坐在一旁,主要是学生自己去讨论,而努力过后,成绩最好的竟然是那些懂得「游戏规则」的、「烂玩」、「搞鬼」的本地生、外国生……一次、两次……总有一次,你会感到气馁,尤其是在内地,你是首 0.1% / 10% 的尖子,习惯走在云端,别人在自己的脚底,现在反而在地上,比别人走得慢的是自己,心里开始怀疑当天的决定是否有错,加上社会、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变成压力,逐渐感到无助,过去两年,在香港,好几个内地生因为不适应学习、生活,无法面对自己,或自我放逐、失踪,甚至做出傻事,实在太可惜!

要「问责」的话,我常说首先本地生要负责任 :为了分组讨论或搞活动时的一些小方便,强要求刚到港的内地生参与只说广东话的活动,却又没有支持,又或在分组时故意孤立外来生,这种情况,同样地在香港学生到外国学习时常有发生,己所不欲,理应勿施于人。

来了,就努力生活下去

然而,要解决问题,寻本溯源,还是心态 的问题。

到外地读书,不只是学习书面知识,否则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拿几本别的大学的课堂讲义就可以了(念过我的课的学生会知道,你光拿着我的讲义去应付我的考试,凶多而吉少),我们要去「活一次」,当然不必像本文最初那样说,一星期六天呆在兰桂坊,非名牌不买。

傻大姐 W 从内地到香港中文大学念硕士,头几天就把自己的手弄伤,跑到大学医务所要求诊治,回来跟我说:「护士姐姐很温柔!她们真的把我看待成一个病人!」到医务所的都是病人,怎么会说「看待成一个病人」?难道有医院把病人不视为病人?虽然不一定是普遍情况,但内地生会明白我的说话。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好处、坏处,你的家乡有比香港差的地方,但同样有比香港好的地方,我们要怀着批判但开放的态度,上学时努力读书,並多參與活動,假期时候,到处去跑跑,例如在香港,你会看到很有香港特色的示威场面,你会读到内地读不到的资料,但那些都是100 % 对的吗?别让我或其它人左右你,你要去看,更要去想,这不但会丰富你的知识,也会扩阔你的见识,提高你的常识。

前天有病人在香港明爱医院门口,因找不到急症室,失救而死,你会看到报纸的头条如何写,不单是医院总监,连医管局主席胡定旭、政府卫生福利局局长周一岳要道歉,真诚地做检讨……你同意他们的做法吗?你有跟本地生、外地生讨论一下吗?他的想法跟你的想法有何不同?原因是甚么?不必偏执地找寻谁对谁非,但了解不同背景的人的想法,对你将来的发展,最少与一个学位一样重要。

我的学生 Eddie(香港人)到英国曼彻斯特作交换生一年,回来聚旧的晚饭,我们整晚倾谈的内容包括两方面:1.法文与英文的分别;2.英伦三岛的文化分别与历史,尴尬地跟你说,作为教师的我,那晚上主要是在听,负责说的是 Eddie ……别误会,Eddie 不是文学院学生,他是香港大学工程学院学生,到英国念的也是电机工程……为甚么除了成绩不错以外,他还懂以上这些话题?说穿了,这个英俊的花心鬼,上学期跟一个比利时(法语地方)女孩子谈恋爱,下学期移情别恋(是他的说法,我无法证明)到一个北爱尔兰女孩子身上……而毕业三年后的今天,Eddie 日间是一家投资公司的市场分析师,晚上是香港最受欢迎的网上电台的节目监制……当然,我不是要所有留学生都要跑去谈恋爱,但「两 V 两博」,即博学(Versatille)、博闻(Vision),对将来考研、工作,都无比重要,而地方特色、政府管治、人民反应、语言文化,这些都不一定能从书本找出来的!

今年七月中,我在校内网的日志中写了〈一个香港大学教师给快到港大的内地学生的 33 个建议和 1 个广告〉,有些同学来信,说去到香港或其它地方后,安定下来,才发现情况与自己所想的相差很远,不太适应,生活像在数日子,过得一天过一天,我的建议仍是一样:来了,就不要向后望,再差的地方都有好的一面,再好的地方都有差的一面,努力活下去,开放自己,同时检点生活,很多年后回忆这串日子,你会惊叹自己就算遇到许多不如意,但独立生活、照顾自己的能力那么强,面对逆境的情绪智商那样高……那个时候,你就算是成长了。

年青人,大学毕业之后,要找几年,远离人事关系的纷扰,你死我亡的争斗,很不容易,更不要讲不进则退的就业、升职的压力;我常说大学生活就像初恋 一样,你只有一次机会,但有始不一定有终,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亦少有惊天动地,酸的、苦的居多……然而,这种「淡淡似是流水」的生活,那种欣赏夕阳残照的空闲,还有一澄到底的心境……将来蓦然回首,偶然涉想起来,你会取笑自己今天的幼稚想法,但同时却很羡慕自己当日这种纯洁,这时候,你会怀念这串岁月。

人生只有一次本科学习,人生只有一次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岁,别让它被「物化」而浪费,也别让它只留在书本里,要「留学」,不要「流学」,做个有根的人,好好享受生活!好好学习!用香港大学学生的口号:「搏尽!无悔!」

第三篇:公司文化适合你吗?(模版)

公司文化适合你吗?

问自己:长处在哪里?喜好在哪里?问公司:文化是什么?风格是什么?

在同样的公司,有的员工如鱼得水,有的员工郁郁寡欢。要找到一家有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的公司,首先要学会分析企业文化的不同类型。反过来,招聘经理也要在了解自己公司文化的基础上,发现适合自己公司的员工。

要想职业生涯成功,必须对企业文化是如何起作用做过分析和思考。对于那些想担任领导的人来说,更需要搞清楚在每种文化中,表现出哪些行为才会让自己脱颖而出。从这些氛围和文化背景里,我们会看出一个组织是如何运行的。

要清楚企业对你的期望是什么,需要了解“潜规则”,这些非正式的规则定义了“成功”在不同企业文化中的含义。与正式的规则不同,潜规则才真正指明了企业运行的规律。

那么,怎么才分得清所处的企业属于什么类型呢?有两个模型可以帮助你。一是把公司的风格分成硬汉型、猛干猛玩型、赌未来型和官僚主义型。二是将公司的文化分成四个类别:控制型、合作型、能力型和培育型。这当中的某一种会让你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对你认清“大势”有帮助。

第一种模型

硬汉型在这类组织里,冒险是家常便饭,做出决策后需要快速反馈,财务风险很大,大多数情况下,员工在一年之内就会知道他们是否达到了目标。公司内部的压力重重,每分每秒都让人透不过气来。这里,个人主义高扬,但是个人收入也相当可观。也只有在这里才容得下明星文化,因为组织的生存离不开这些牛人。

要想在这类公司成功,你必须强硬,无须对仓促的决策而懊恼。当然,你也得接受因此而犯下的错误,但前提是你得很快发现错误。

猛干猛玩型在这类组织里,员工关心客户的需求并积极满足他们。这里的成功法则是:人要友好、外向、懂人情世故、能适应纷纷扰扰的环境。在这种文化里如鱼得水的人通常都有社会责任感并容易让人产生好感,心甘情愿加热情洋溢让他们轻松胜出。

公司高层也常常加入到“疯狂地玩”的庆功会上,并与员工称兄道弟,为他们在紧张的工作后减压。员工间的情谊在这些场合轻而易举就萌生了。大家可以对自己喜欢的事物畅所欲言。

在这类组织里,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战略、财务和控制成本的结构以免因企业快速发展而导致局面失控。因为,一旦失控,公司就会急速走向衰落。没有坚实的管理基础作保障,这类公司很快就会分崩离析。

赌未来型在这类组织里,风险也是源源不断,但反馈却来得很慢。这里的财务风险大,在做决策的时候,公司高层总是在拿公司来赌明天。

在这里工作就好像在玩一场赌注过高的游戏,如果你有胆量、有精力、有足够的耐心忍受迟缓的反馈,那你就能生存下去。在很多这类的公司里,公司的一张一弛都会让员工对能否保住饭碗不断地产生疑问。这类组织通常有些“老手”,他们在公司多年的起起落落中,渐渐地形成了一个核心圈。新来的人要是没有进入这个核心圈的话,当公司发展缓慢的时候,他们就会有悬在空中的感觉。

这类公司的本质决定了,仔细的、反复的审核对避免犯错是有好处的,因为在这里,哪怕是一点小错也会酿成大过。

强有力的分析能力、技术能力加上对过去成功项目和产品的总结,会让这类公司的领导者成长起来。尊重权威和公司的组织结构对这类公司的成功大有裨益。另外,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督导人员,向员工传授成功的秘诀。

官僚主义型这类组织很难适应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变化。在这类组织里生存需要明确潜规则,学会明哲保身。对于什么样的表现才能获得进步,官僚主义型组织却付之阙如。大多数人对他们的活干得到底怎样不甚了了,通常是犯了错误、受到责备之后他们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

在这里,经理人只要表现得中规中矩就行了。为人和气、随大流对是否能得到提拔至关重要。在这里顺风顺水的人一般是那些严格按规则和程序办事之辈,他们喜欢“操正步”,他们恪守时间,他们注重细节,他们严格执行命令而不管对错,他们深谙办公室政治。

第二种模型

控制型这类组织重实效,包括实际经验、实用性和适用性。决策的过程强调客观、推理和规范。艾默生电气的首席执行官曾说:“我们希望每个员工都回答这样四个问题:在你最近的工作中,成本降低了多少?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在过去6个月里,你同管理层碰过面吗?你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吗?”

听起来让人觉得兴奋,难道不是吗?公司高层清楚地认识到,合理的决策是管理过程的核心,他们相信系统的成本/利润分析对做出现实和准确的决策休戚相关。这个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比如,程控现金出纳机会提供每日的销售量和成本的准确数字,这类系统化的、真实的数字可以帮助买家根据销量来调整订单,从而把库存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但是,涉及到公司的文化时,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奏效。

显然,那些与公司系统较劲的经理常常受挫。而另一些懂政治技巧、个人演说能力强的经理却学会了如何驾驭公司的文化游戏。他们无须投入太多精力就能让人看起来很有效率,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提拔的速度比那些成绩突出但不善夸耀的同辈们快。所以这一切皆因传统的评估和提拔系统包含了太多主观的因素。比如,一些与绩效表现无关的因素,如毕业于某特殊院校或有某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合作型与“控制型”组织相仿,“合作型”组织也强调实际经验、实用性和适用性,但这里的决策程序却是由人推动的、自然形成的,同时也是随意的。互动和介入是关键,离群索居和卓尔不群在这里没有市场。这里的生活虽然忙碌,却也浑然天成。

在这种“做得到”的文化里,和谐和合作相当重要。Chapparal钢铁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戈登·佛沃德(Gordon Forward)说:“我们把员工当成年人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基于诚信。上下班考勤是对人的不信任,在我们这里就不搞这一套。”

Chapparal鼓励员工营造互信的文化氛围,为团队的表现竭尽全力。当有利润的时候,公司会拿出毛利的8.5%来奖励员工。

要想在这里出人头地,需要你能当好一个领导者,也当好一个追随者,同时要有良好的个人绩效表现。在这里,擅长自我管理的经理们还能受惠于随意的、充满信任的文化,那些不怕挑战的经理们在这里过得有滋有味。

能力型这类组织关注的重点是潜力、想象力、别出心裁和推理。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是紧张的,人们总有要达到和超越的目标,工作任务重。这里的工作标准是追求卓越、挑战自我。这里的人们笃信,理想和现实一定有结合的地方。在这里,既有成本/效益的绩效考核标准,又奖励实用的发明创造(比如一款有市场潜力的新品)。

但是,这种文化的缺陷也很明显。为了争夺稀缺的资源,在由专家组成的团队和“大明星”之间常常充满了竞争。但结果也往往是,为了地位、权力和尊严,让个人、集体、民族和国际的声望经常悬于一线。

培育型在这类组织里,有个人魅力的领导者充当着“领头羊”的角色,这些领导促成、培养和发展员工,他们帮助大家发挥潜力,他们点燃大家的激情,引导员工追求高远的目标。这类组织通常带有主观色彩和感情色彩。决策的内容和程序都掌握在员工手中。

富有创造力的Herman Miller家具公司前首席执行官马克斯·德普利(Max Depree)就是一个领头羊的例子。“我们是群富有感染力的生物,对于什么是好的东西,我们通过产品、知识、信息和关系来传递,”德普利曾经注意到,“在我们面前,挑战一直在等着我们,那不是什么外来的神秘力量。我们能做什么?这样的问题始终萦绕在我们的脑海。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都会展现出这个公司的人的精神面貌。”

要想在这里有所建树,就必须在每天的工作中体现出公司的核心价值。

你的KASH是什么(Knowledge,知识;Attitudes,态度;Skills,技能;Habit,习惯)

了解这些不同的组织模型后,你就能发现哪类组织最适合你生存。分析下自己的K.A.S.H,你就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接下来,把自己的K.A.S.H形象同上述各类组织对照一下。

知识你现有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政治知识有助于你在目前的工作和公司文化中发挥作用吗?你是否清楚如何使用个人评估和个人发展的信息来制定自己的职业计划?

态度你的工作态度、价值观和信念是否与公司和行业的成功因素相匹配?你能在保持个人价值体系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你的管理风格吗?

技能你是如何运用你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政治知识来适应你当前的职业发展形势的?为了发展你的职业潜力,不管是在现有公司,还是在其他公司工作,你是否还需要发展其他技能?

习惯你目前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给你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带来了满足感吗?需要改变哪些习惯才能让你的职业发展机遇得到提高?你需要做哪些有效的改变并使之持续下去?

很多公司都为自己的经理们提供了个人评估和个人发展的项目,那些评估工具和职业咨询一样,都是很有效的。

不少经理都反映,良好的职业咨询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咨询师能帮忙的地方很多,他们超然的地位能帮助经理们跨越过去和未来。此外,他们还能帮助经理们如何择业。在制定职业计划时,坦率地分析自己的长处、短处和动机是必须的,持续的跟进可以将良好的计划导入长期的成功中去。

客观地看待自己、看待自己对工作的适应程度和组织的文化,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做出现实的判断。然后,了解哪些行为和能力有助于自己在目前的公司文化中成功,并以此发展你所需要的新技能。

作为自我管理的一部分,经理们需要一套可行的、能帮助他们推销自己的技能组合,这种组合包括职业弹性变化的预期和适应能力、个人能力、信息解读能力和团队领导力等。

可惜的是,许多有着良好业绩表现的经理人根本没有着意培养自我推销和自我提升的能力,本来,这些能力可以将他们职业的潜力发挥到极至的。他们谦虚而不爱出风头,以至于太过压抑自己。其结果是,他们到达不了他们力所能及的境界。自我推销当然不能替代实在的绩效表现,但有雄心的经理人应该学会如何合理地推销自己,包括自己的观点和成绩。

以前有种观点认为,努力工作就能自动走向成功,现在,这一观念已不再有效了。现实地看待不同组织对于绩效的要求,有助于经理人正确处理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和生命阶段的各种问题。

想一想:你的组织是什么样的?这里让你感到舒适吗?你愿意到什么样的组织工作?什么样的组织能让你的效率达到最高?

记住,如果你的价值观和你所在的组织并行不悖的话,你就不会感到焦虑了,你事业的成功才有更大的可能。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四篇:世界总有一个岗位适合你

每日名言

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每日自励

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每日短文 世界总有一个岗位适合你

以下是一个人一生的简历:

5岁时,他父亲就去世了;

14岁时,他从学校辍学,开始了流浪生活;

16岁时,他谎报年龄参了军,而军旅生活也是处处不顺心;

18岁时,他娶了个媳妇,可只过了几个月,媳妇就变卖了他所有的财产逃回了娘家;

他曾通过函授学习法律,可不久又放弃了;

后来,他卖过保险,卖过轮胎,还经营过一条渡船,开过一家加油站,但都失败了。

人到中年,他成了一家餐馆的主厨和洗瓶师,可因政府修公路而拆了那家餐馆,他又失业了;

时光飞逝,眼看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而他仍一无所有。

65岁那年,邮递员给他送来了他的第一份社会保险支票,他用这105美元保险金创办了自己的一份崭新的事业;

88岁高龄时,他的事业终于大获成功。

他,就是肯德基创始人———哈伦德·山德士!

在人生的尝试中,你可能会遭受千百次的失败,可能千百个岗位千百种工作都不适合你。

确实,人生成功的概率少之又少,但只要你不放弃尝试,你总会遇到一次成功的机会,世界总会有一个岗位或一项工作适合你。

其实,人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够了。一次成功,就足以改变整个人生。

只有成功不为岁月侵蚀。

每日文摘 一位高中生妙答北大教授

在2004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面试中,江苏应届高中毕业生陈伟的回答妙语连珠,赢得主考教师的高度评价。

①问:你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是什么?为何选择北大?

答:雄鹰需要有广袤的天空才能展翅翱翔。大学生活应陶冶情操,形成完善独立的人格,不断学习知识,厚积而薄发;应积极参加各项活动,锻炼才干,展示本领。北大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呈“百家争鸣”之态的各种学术社团。我十分欣赏北大老校长说过的一句话:“北大主义即牺牲主义。”“牺牲”两字远非口头说的那么简单,需要有博大的胸怀,需要有“兼济天下”的仁者之心。

精妙的比喻、精练的陈述,把对北大的憧憬,讲得那么贴切、全面、生动!牺牲主义、百家争鸣、兼济天下,三个词语准确概括了百年北大的灵魂。答辩者的历史见识、概括能力、口语表达水平都是令人赞叹的。

②给出一个最能让我们选择你的理由。

答:严谨的学风和思考的深度。譬如解一道题,我力求从三个层次考虑它:

第一,该题的解法以及该类题的解法。第二,该题的解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方法,例如“化归”“等效”等。第三,该题的考虑方法如何体现一般的认识规律。与人的生活经验有怎样的联系,包含了哪些美学原理。看一幅油画盯着一局部,看到的只是一块粗糙不平的东西,离得远一点,把握整体,才能欣赏出它的神韵。上升到美学和哲学的高度来解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题。

③问:你自己最有特色的表情是什么?请向素不相识的我们介绍你自己。

答:微笑。微笑是对生活的珍重,是对他人的宽容,更是对自己的勉励。成功了,我微笑着回应别人的祝贺,同时对自己说:“不要太自负,地球少了谁都照样转。”失败了,我微笑。我努力了,我坦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微笑使我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充满活力的心态。

问题别出心裁,答案妙不可言!回答“微笑”不难,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微笑含义的精彩讲述:三个“是”字构成一组工整的排比,对微笑的内涵阐释得全面准确。笑对成功,笑对失败,笑对人生,永远微笑。乐观的思想境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然会赢得主考官的青睐。

④问:未来到底可不可以预测?人类是否需要预测未来?

答: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对未来作出大胆而科学的预测,人类对未来永无休止的追求引导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毛泽东《论持久战》对抗日战争的预测就是一个光辉的范例。它指引抗日战争取得伟大的胜利。

但是对未来的预测要扎根于勤恳的努力和科学的态度之中。生命不是一次简单的奔赴死亡之约,花开不是为了花落。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候鸟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为的是经历四季的交替;溪流蜿蜒前行,为的是经历曲折。如若没有实实在在的经历,那么既定的未来只是一纸空文。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表明,物质的存在决定了时间的弯曲,时间的弯曲引导着物质的运动。不妨把它化用到这个问题上来,未来是一种憧憬,一种动力,未来在脑中,更在手中。脚踏现实的沃土,心向理想的蓝天,这是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者应有的思想风貌。

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陈伟的回答,却表现了惊人的睿智。

思维周密。未来,既可预测,又要有时空限制。预测,既要大胆,又要科学。在言简意骇的回答中充满了唯物辩证法。

观点新颖。“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花开不是为了花落”“未来在脑中,更在手中”,连珠的妙语,闪烁着观念创新的火花。

例证扎实。举例全面准确,既有人,又有物;既有生命的流程,又有人生的痕迹;毛泽东预测抗战胜利的例子,大气磅礴,雄辩无比!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口才,高素质的人才!要知道

这是现场即兴的答辩啊。

第五篇:对外汉语教师适合英语专业的你吗?

上海美知对外汉语

http://www.xiexiebang.com/mandarin/index.asp

对外汉语教师适合英语专业的你吗?

又到了毕业季,很多学生朋友都纷纷在咨询英语专业的就业方向到底是怎么样的?学成后就业前景怎么样之类的问题。

其实中肯的来说,英语专业的学生真的是非常多,因为不仅仅是语言类的高校有英语专业,随着英语在中国的普及,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有相关的专业开设,在这个市场竞争力极强的今天,专业饱和度太大往往意味着就业机会缺失。

但是很多事情都具有两面性,首先英语专业的学生多说明当今市场确实是需要英语优秀的人才,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英语能力过硬的话,就业机会并不会少,但是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每天说着中文的你该如何自信的说自己的英语会比那些喝过洋墨水的海归更好?语言也是瞬息万变的东西,你又如何肯定自己每天学习的英语就一定是外国人还在用的句子?所以不能说这个专业难找工作,只能说这个专业的高手太多,完全对口的职业,也就是纯粹靠英语谋生的职业根本轮不到你,比如说:签证翻译、同声翻译、涉外秘书、英语教师、英语解说员等等。

那么还有哪些需要使用英语但仍保有不小用人缺口的岗位呢?比如:对外汉语教师、涉外导游、奢侈品销售员等等。涉外导游和奢侈品销售员需要有一定的人脉和“圈子”,虽然近几年一直说比较缺涉外导游,但是由于导游的专业性和工作性质受到地利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如果是想后起发奋考涉外导游证的话还是需要一定

上海美知对外汉语

http://www.xiexiebang.com/mandarin/index.asp 的毅力的,另外出国做导游的话也不可避免的会有一段彷徨期;而奢侈品销售则更需要进行长达一年多的奢侈品认识训练,并且前期投入较大。那么对外汉语教师这个职业如何呢? 第一问:为何好职业会有大缺口?

目前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缺口较大,主要原因是由于相关部门“国家汉办”一直处于停滞管理的状态,导致行业这几年没有新教师的注入,缺口自然变大。但是在11年初,国家将相关事宜转交给教育部来监管之后,就重新开始了对外汉语教师的输出和启用,经过了6年的沉寂,不仅仅是海外这方面缺汉语教师,就连本土都处了极其不饱和的状态,市场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第二问:是否体面又高薪?

肯定会有人提出异议,这个工作缺口大又是教外国人汉语的体面工作,肯定薪资不高吧,不然早就饱和了。其实这么理解也没错,但却是2005之前的老观念,因为之前国家汉办并不是作为一个管理职业事物的相关的部门而成立的,更多的是学术上的监管,所以当初无奈将很多对外汉语教师以“志愿者”的身份输出海外,导致对外汉语教师成为一份光有“面子”的空壳职业,很多爱好对外汉语的教师都没办法忍受每个月只拿津贴授课,纷纷改行。现在随着管理部门的更替,也随着汉语的需求逐渐刚性化,对外汉语教师已经越来越被需要,不仅是海外的教师本土的教师更是“抢手”,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一节课(45-60分钟)能拿260的课时费,可谓是新的“铂金行业”。

上海美知对外汉语

http://www.xiexiebang.com/mandarin/index.asp

第三问:过程一定很辛苦?

一直会看到对外汉语相关的各大板块上会有整理出的所谓“对外汉语知识点全集”,长的洋洋洒洒十几页,短的七七八八也得几万字。这架势,别说是没接触过对外汉语的入门者,就算是有经验的入职教师也可能会感到咋舌。虽说读书确实是靠记忆和背诵的,但是当初国家汉办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停止对外输送老师的,因为对外汉语教师其实最主要的是要会“教”,而不是会“背”,不少当初考出《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的学生都没有如愿成为对外汉语教师,正是因为虽然他们是科班出身,但是缺乏调用知识的能力,只会死记硬背,没有知识点的梳理和实践授课的体验,最后都没办法靠那些所谓的“知识点”走上讲台。

教育部为了改变这一点,也特别将目前的TSCL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分为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不再是传统的“一张试卷定生死”,另外由于目前TSCL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是可以作为有效的就业凭证来使用的,所以也就是说考试通过的考生同时也是一名可以直接执教的老师,考试的神圣性也就可见一斑了。毕竟是国家的考试,通过率也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想报考的人士不仅需要保证考前学习的出勤率和后期老师提供的实践操练的试讲率还要多方了解再做决定。

美知是上海业内领先的对外汉语机构。开设至今已有10年历史。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质量,为有志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人员构建更专业的学习的平台。夯实对外汉语教师基础理论,结合上海美知对外汉语

http://www.xiexiebang.com/mandarin/index.asp

模拟实践应用演练,学习最实用的教学技巧。我们和教育部TCSL考试中心强强联手采用业内最权威专家团队开发的对外汉语体系和教材,结合美知多年积累实战经验,配备最有全球教学经验的大学讲师和10年以上行业教学经验的青年骨干教师团队打造业内最强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课程。结业考核合格颁发权威TCSL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书(双证)。

下载读博士,你适合吗?一个博士生的透彻分析[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博士,你适合吗?一个博士生的透彻分析[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你适合离职创业吗[五篇材料]

    送上一句值得细味的说话:成功在大家所瞩目的相反方向,而转向大家瞩目的反方向所需要的正是勇气,每个成功的创业者身上一定具备这份勇气。 很多在职人士都曾经考虑过辞掉工作去......

    掘金者:你适合创业吗?(汇编)

    "我适合创业吗?"是我经常问自己的问题,也是经常跟其它也在创业的朋友们议论的问题。在前面我已经谈过创业者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心、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冷静的思维能力,但这些素质并......

    一个中科院博士的读博感想

    博士期间的最后一篇论文完成了,小憩一会。顺便来晒晒我的博士成绩单,主要谈谈自己对读博士及发表SCI的一点感受。 我是03年本科毕业,同年秋天考入中科院的硕士,第一年在中科院研......

    初中生适合去英国读高中吗

    英国留学-索学网www.xiexiebang.com 初中生适合去英国读高中吗 随着留学生的年龄低龄化,初中生就去英国留学也很常见了。现在在索学网上咨询初中生是否适合去英国读高中的家......

    林文采博士专访:你的价值观稳定吗?

    家长们请问问自己:我的价值观够“稳定”吗? (2012-10-20 21:09:53) 转载▼ 标签: 育儿 家长们请问问自己: 我的价值观够“稳定”吗? ——专访著名亲子婚恋专家林文采博士“我一直......

    你适合投资信托产品吗?[样例5]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信托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你适合投资信托产品吗 信托公司与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并称为国内......

    给一个要读博士的朋友的一封信

    给一个要读博士的朋友的一封信 这是我以前给一个朋友的一封信,现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与大家分享。 决定自己是否坚持走完博士生阶段?如果决定了,就要做好各种心理准备。在各个阶段......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 有幸翻阅了由丽萨·波曼女士所着的《老师,你在听吗》一书,让人受益颇多。全书共分八个章节,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